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

2024-09-24

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精选8篇)

1.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 篇一

乡村人才振兴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载体设计还不够科学,对接基层需求还不够精确。

虽然每年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都依据职能,对县区、乡镇进行相应的指导、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供需对接”方面不够精准,有时存在“有人唱戏,没人听戏”的情况。比如:是否能及时针对林果种植户提供相应的林果种植技术。

二是基层农村在引才、留才服务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农村基层在引才方面有时存在“抓大放小”的情况,眼睛都盯着“大专家”“大项目”,从而忽略了周边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微创项目”。又或者受到基层配套设施环境制约,引来的人才留不住。因时因地因势引才,加强人才引进后的配套服务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职能部门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区、乡镇存在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才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职能部门对于人才工作职能不清,“各唱各戏”。个别部门对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头绪,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有力抓手。甚至个别职能部门,不重视人才工作,缺少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理顺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关系,做好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来。市委组织部正在积极筹备《全市人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鼓励相关部门,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才落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贡献。

二是强化担当作为,鼓励奋发有为。

以我市开展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乡村基础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切合实际的创业平台,促进人才理论优势与本土农民实践能力相结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带动本土人才培育,建立起人才“活水源”,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在农村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乡村人才的基础生活保障,提升人才的农村归属感,着力解除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三是精准对接需求,务求工作实效。

以满足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专家人才信息库”,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由乡、村“点单”,市、县“接单”,基层村、农户和相关专家人才进行双向选择,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按需“引、选、派、送”,努力做到相关项目与所需人才、技术形成无缝对接的良性互动,真正让农村基层群众享受到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红利。

2.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 篇二

关键词:高校,注册会计师,问题,建议

自1994年国家指定22所高等院校开设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以来, 各院校纷纷在会计专业下增设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出现了注册会计师教育一哄而上的局面, 注册会计师本科教育市场秩序混乱, 教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一、我国高校注册会计师的培养

1. 专业设置不科学,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会计专业下设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 而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素质要求、未来职业方向等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专业设置上的包涵关系缺乏科学性, 很易混淆会计人才和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培养方向,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体现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培养特色, 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无法满足职业界的要求, 引发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教育危机。

2.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

目前高校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的课程体系基本分为公共教学、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个层次, 所开设的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区别不大, 无法突出专业特色, 在课程结构上, 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缺乏基础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缺乏宏观性的系统设计, 忽视知识和技能要素培养并重的发展;在教材更新方面, 没有形成与专业特色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的教材体系, 教材的选用五花八门, 教材质量良莠不齐。这些问题显然无法满足培养熟悉财会知识、掌握会计和审计准则、精通注册会计师实务的高层次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需要。

3. 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目前高校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教学绝大多数仍然因循守旧, 教学方式落后, 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讲, 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少, 理论教学抽象。

4. 教师素质不能满足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师资水平和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目前, 从事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师素质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专业课基础学科知识较差, 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偏低;二是专业课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律等专业基础知识欠缺;三是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面窄, 如教会计的教师不擅长税法, 教税法的教师不擅长会计;四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教师比较少。

三、高校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

1. 完善专业设置, 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这是专业定位的问题, 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的细节问题必然模糊不清。笔者认为应在审计专业下设置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或单独设置注册会计师专业, 而不应在会计专业下设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因为注册会计师专业的未来执业方向是社会审计工作, 在人才培养上与会计专业应严格区别。

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应并重, 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要全面发展, 具备良好的的理论基础和水平高的职业技术能力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人才。

2. 明确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体系

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应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部分。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执业资格课程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构成;学科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构成;实践课程平台由基础性实践课程、提高性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构成;执业资格课程平台由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书六门考试课程构成。

3. 明确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法

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可分六个阶段完成:通识教育阶段, 审计工作见习阶段, 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校内模拟实习阶段, 校外实习阶段, 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阶段。针对不同阶段, 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⑴通识教育阶段

通识教育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较强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具备外语与计算机等知识的应用能力。该阶段应采用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启发和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⑵审计工作实习阶段

审计工作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审计业务环境、审计流程, 为审计理论知识学习奠定基础。该阶段应采用课外观察的教学方式, 教师启发和直观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⑶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专业知识学习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专业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熟悉专业领域政策, 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该阶段应采用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启发和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⑷校园模拟实习阶段

校园模拟实习阶段的目的是在模拟综合审计业务的情境下, 使学生全面熟悉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 为校外实习阶段奠定基础。该阶段应采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 教师启发和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⑸校外实习阶段

校外模拟实习阶段的目的是在学生顶岗、轮岗实习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审计业务水平, 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 灵活地处理新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中所遇到的多钟问题。该阶段应采用课外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 直观式教学和学生自学等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⑹论文写作与答辩阶段

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运用和深化,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该阶段应采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 教师启发和学生自学等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群.美国注册会计师培养体制及其启示[J].会计师, 2010, (2) :30-31.

3.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 篇三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倾向;人才培养;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91-02

近年来,高职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但根据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上仍存在偏差。因此,高职院校应客观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入探索办学方向和发展路径。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一些高职院校目前仍不能突破思想羁绊和行为制约,在办学实践中表现出种种不良倾向。

1.1 重视专业技术性教育,忽视职业社会性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只有与职业及职业所突出的社会性契合,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职业人才的能力和知识只有得到社会认可,才能实现职业化。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只关注专业技术性,对职业及职业所突出的社会性注重不够。尽管高职教育的第一特征是职业教育本位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中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嵌入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课程依然很少,在课程设计中注重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而忽视“怎样做”“怎样做的更好”,致使毕业生缺乏将自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能力,很难将个人活动转化为职业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必须对组织能力、技术技能、经济核算能力的培养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更好的实现。

1.2 重视“制器”,忽视人文培养

在办学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推到一种极端位置,把院校看成是某一行业(或某一职业)所需技能的培训机构,把精力主要用在“制器”上,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人文课程设置明显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进而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水平不高。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具体表现为:人文知识欠缺:极度缺乏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经典人文学科知识;人文能力不强;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运用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审美鉴赏能力偏低;人文精神滑坡:缺乏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追求、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基础文明修养不足。高职院校只有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的应用上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水平。

1.3 重视高学历师资队伍建设,忽视学生培养目标实际需求

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由学生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决定的,高职院校更应如此。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包括:一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面向企业、行业、地方的基层岗位,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二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从事技术应用和开发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要求教师要有理论、会教学、熟悉一线、注重应用;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职业道德;要进行教学特别是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由此可见,高职教教师应具有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但并不强求达到博士以上学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亟于引进、培养高学历教师的作法是盲目的、不切合实际的,常因教师调转造成队伍不稳定。

1.4 重视教学,忽视科研

高等职业教育若单纯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很难提高。目前,高职教育在教育理论和方法上还有欠缺,教材与教育教学目标适应性有待加强,教材内容需要淘汰更新,解决此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加强科研研究。忽视科研,丢掉产—学—研中的“研”字,高职教育永远“高”不起来。只有寻找课题立项,发动教师研究,培养一些从项目里“滚”出来的教师,整个学校才能“高”起来。

1.5 重视硬件工程,忽视软件建设

普通高等院校应该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相应的基本办学设施条件。一些硬件条件较差的新升格高职院校,在短期内加大硬件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是适应高职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需要。但如果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用在铺摊子、购设备上,则是不正确的做法。有些新组建的高职院校忙于筹措资金上项目,与其它高校攀比硬件条件,结果由于资金短缺,不能很快改善办学条件,加之忽视理论教学、学生个性培养等软件建设,顾此失彼,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困难。高职院校在处理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时,应把软件建设摆在首位,花大力量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实。

2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

在办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实践高职教育的规律,是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工作重点。

2.1 明确办学定位

一是找准办学目标。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具有较好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工作在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避免与其它普通高校 “错位经营”。二是把握办学方向。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确定办学方向,始终把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优化师资队伍、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办学质量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确保可持续发展。把近期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既要立足当前,满足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要超越现实,把握高职院校发展趋势,准确预测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适度超前发展,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2.2 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转变办学思想。要突破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制约和思维定势,明确高职院校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改进办学模式。既要转变培养模式,搞好市场需求和预测,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育教学方法、评估评价体系等方面搞好规划,实施订单培养;又要转变办学运作模式,走中职与高职衔接办学、依托地方政府、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企业(或产业办学)等社会力量办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等内外结合的发展道路,继而实现办学运作模式的多样化。三是推进产学研结合。要把“研”字摆到突出位置,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立足本地, 面向周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强化办学特色。要搞好超前性研究,把握优势专业发展方向,打破“时空”汇集教师,做强做大优势专业,进一步形成自身专业发展的特色。

2.3 完善办学体系

一是合理设置专业。要确立市场观念,根据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设置和调整专业,把握新行业、新职业发展动向,结合劳动力的供给状况确定专业口径宽窄与规格要求。二是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强化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掘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开发其综合应用多方面知识和智力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三是优化教师队伍。选拔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建立兄弟院校校际间兼课制度,聘请校外专家为客座教授,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而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加强办学软件建设。要强化教育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把握教学规律,形成以软件促硬件、以软件带硬件、以软件补硬件的办学氛围。

4.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 篇四

根据xx市第十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课程安排,2007年11月15日-21日布置全体学员开展社会调研活动,针对我市目前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的实际情况,以及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小组确定的调研课题为《新时期培养党外干部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及对策建议》。在调研期间,小组成员深入全市各乡镇(街道)和市直各相关部门,采取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召开各种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就我市党外干部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对我市培养党外干部的情况谈谈一些看法。

一、我市党外干部的基本情况

xx市现有党外干部674名,其中副处级3人(人大1名、政府1名、政协1名),正科2名,副科12名,分布在政府各级部门中层干部为93人。通过调研,结果显示,xx市党外干部现有状况是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特长总体素质优良的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是守法规,忠于党,政治素质好;二是爱学习,肯钻研,进取心强;三是善观察,勤思考,敢讲真话;四是重实效,厌空谈,求真务实;五是高学历,精专业,业务素质硬。

二、培养党外干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通过调研,培养党外干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情况和问题:

1、使用意识“不强”。近年来,对我市党外干部使用情况统计分析,虽然党外干部使用力度得到了一定的加大,但从党外干部在整个干部中所占的比例来看,还存在比例偏少问题,各部门对党外干部使用意识还是“不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一是中央出台的《干部任用条例》及绍市组通[2004]39号文件不能得到很好贯彻,使我党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政策得不到很好落实;二是某些领导思想上的固有思维,哪个岗位、哪个职位有了空缺,习惯上考虑的是党内干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想到党外干部,有些党外干部虽然学历高,有能力,就因为没有入党,被认为思想上不求上进,而影响了提拔使用;三是党外干部在政府各部门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中所占比例没有明确要求。虽然在政府、人大、政协班子中有明确的党外干部配备比例,我们业已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中具体的配备人数并没有明确,使得党外干部在使用上得不到进一步重视。

2、管理机制“不优”。近年来,尽管对党外干部工作在认识上有所提高,但在管理机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所有干部由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但组织部和统战部同是党委的职能部门,我们觉得对党内党外干部的管理应该各有侧重,应充分发挥统战部门的职能作用。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党内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都以组织部门为主,统战部门的党外干部管理职能被大大弱化了。不健全的党外干部管理机制,给统战部门的党外干部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3、培训机制“不实”。绍市组通[2004]39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根据党外干部的工作经历、知识水平、专业特长和个性特点,县市级党校应至少每年举办一期党外干部培训班,在其他各类培训班中党外干部应占有一定的比例。据调查,我市存在对党外干部培训制度不能很好落实的情况,2003年以来只举办过二次党外干部培训班,在历届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中党外干部的比例也明显偏低,辟如我们十三期中青班,36名学员,党外干部只占了1名,使党外干部没有很好的学习机会,致使党外干部的政治素养、建言献策能力、分析形势掌握情况的能力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制约着党外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

4、家的概念“不清”。很多党外干部都把统战部门当成自己说心里话的娘家,他们希望通过统战部门向组织反映自己的心声。但事实上,统战部门长期只能听其诉说衷肠,而无能力为其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久而久之,党外干部会觉得统战部这个娘家无职无权太寒酸,对统战部这个家的概念不是很清晰,由此逐渐降低党外干部对统战部门的信任度,十分不利于党外干部领导队伍的建设。党外干部是否真正以统战部门为自己的娘家,关键看统战部门能否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工作角度看,统战部门成为党外干部的家将十分有利于党外干部的成长。

5、选拔渠道“不宽”。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宏伟事业不断深入,社会新阶层不断出现,可我们不能及时改变选拔党外干部渠道,不能及时打破区域、部门、行业、身份等的限制,拓宽党外干部选拔渠道,积极从新的社会阶层中选拔优秀党外人士担任领导干部,从我们现在使用的110名中层以上的党外干部情况看,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选拔党外干部的渠道不够宽的问题。

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建议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干部任用条例》及绍市组通[2004]39号文件精神,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目标,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解放思想、加大力度、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推进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面对培养党外干部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培养选拔优秀党外干部工作,意义重大,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各级党委(党组)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这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党委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全面抓,努力使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有新的起色,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2、拓宽渠道,求真务实,建立物色到培养的机制

新时期,新一代党外领导干部的产生机制、所处的社会背景都明显不同于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因此,在工作范围、方式、手法以及物色判断标准都应有别于过去。首先,新时期社会新阶层不断出现,我们要拓宽培养党外干部渠道,打破区

域、部门、行业、身份等的限制,积极从新的社会阶层中物色优秀党外人士充实到党外干部队伍中来;其次,在培训上,要切实落实好培训制度,保证党外干培训班的定期开展,以及在其他各类培训班中要适当增加党外干部的比例;再次,在培养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让选定的党外干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要不断地为他们铺设台阶、搭舞台、压担子,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加一些社会性活动或外派挂职,或作一定的政治、实职安排。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和参政水平。

3、精心选拔,扎实推进,建立推荐到使用的机制

从物色到培养,都为下一步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党外干部的培养和推荐的基础上,确定建立优秀党外干部的名单,作为向政府、人大、政协及各相关部门单位组织推荐的后备基础。在推荐对象上,要根据党外干部的特长和专业,尽可能作对口安排,以利于党外干部的作用发挥和能力施展。在推荐工作中要严格按有关程序。统战部门要充分听取所在部门党组织的意见,要出于公心,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荐要有计划有步骤,在推荐上要有计划性,集中性,定期性。统战部门要大力推动建立党外干部安排使用机制,要建立与组织部门协同配合有关制度,做到在党外代表人物的培养、推荐、使用上目标同设、人选共选、责任共担,真正形成合力,避免脱节。

4、联系联谊,做好服务,建立联系到服务的机制

要做好新一代党外干部队伍培养工作,就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意见要求。加强与党外干部队伍的联系沟通,广交深交党外朋友。要坚持各级领导与党外干部代表人物交友联系制度,建立和运用各类座谈会、通报会、谈心会,约谈等制度和形式,来保持与党外干部代表人物的联系沟通。要建立统战部门对重点部门、重点代表人物定期走访制度。在沟通联系中除了做好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更重要的还应该树立服务思想,对党外干部代表人物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和所在单位反映。对党外干部代表人物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做好协调,排忧解难,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推动和促进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得到落实。

5、加强管理,实施监督,建立管理到监督的机制

管理和监督是加强新一代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和推荐使用,对管理和监督讲得不多,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难以培养出优秀党外人才,另一方面可能使党外干部言行上的一些小问题积累发展成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抓好党外干部培养中的正面教育、挖掘内在积极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既要认真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包括一些逆耳之言,又要区别对待一些错误认识,对一般性的认识,以正面引导、教育为主,对涉及深层次的思想原则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旗帜鲜明地给予批评。

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是坚持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本前提,深入了解党外干部的现状,正确认识培养党外干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助

5.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建议 篇五

摘要:电子商务作为目前十分热门的行业,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特别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引得众多行业纷纷加入其中,同时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陡然猛增。但是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特别是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何提高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培养出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许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先进的商务活动方式,无疑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目前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对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甚至出现紧缺的情况。因此许多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并积极地进行了教学研究和改革。但目前高职毕业的电子商务学生在走上就业岗位时,所学的技能和知识往往跟不上或者达不到企业需要的层次,如对网络工具的使用、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等方面欠缺实践经验。从而反映出目前高职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和缺失,缺乏全面、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严重影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

根据第26次CNNIC《的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2亿,使用率提升至33.8%,上浮了5.7个百分点,半年用户增幅达31.4%。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较快增长,显示出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趋向常态化,网络零售业务日常化,网络购物市场主体日益强大,从而带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同时,但同时也体现出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的极度匮乏。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在人才的素质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

根据调查企业岗位需求情况以及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来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以下几个层面的需求:

(一)管理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

企业向电子商务方向进军的第一步就是开发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除了软硬件条件的具备外,重要的是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人员,其主要负责本单位电子商务系统的管理运作。他们需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商贸知识、电子商务法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知识等。

2、电子商务实际操作人员,负责本单位电子商务活动的实际操作。他们需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商贸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电子商务技能和操作规范、操作标准等。

(二)电子商务项目开发人才

在电子商务法规、市场、应用环境创建与完善的同时电子商务的项目开发就成为一个单位搞好电子商务的一个关键。社会所需的电子商务项目开发人才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电子商务分析人员,需掌握相关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及项目系统分析领域的商务知识。

2、电子商务项目设计人员,要求掌握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关软硬件知识等。

3、电子商务项目具体实施人员,要求掌握电子商务开发软件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等。

(三)电子商务管理人才

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门的电子商务管理人才,他们应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的法律、法规,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网络管理、CA认证管理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管理知识等。

在目前以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向的高职教学中,又以前面两种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所以在目前的高职电子商务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合理分配,以理论为基础和指导,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和特色,培养具有高水平应用实践能力的、符合企业电子商务实际操作的应用人才。

二、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学生既要掌握商务技能又要熟练操作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设置有效的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最初从事电子商务人员要不就只懂技术或只懂商务,而这种层次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课程的设置上进行了改革,不仅增加了大量专门的实训课程,还在各门专业课中增加了实训技能的教学要求,这样的调整使得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脱离实际,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的电子商务教学内容很多时候还局限于理论的讲授,教学内容多来自于书本。对于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内容,如网上购物流程,企业间电子商务合作模式、网络商店的开发、网络客服流程等没有进行实训演练,很多时候仅仅靠教师用一些文字、图片、幻灯片向学生讲授流程和步骤。其实在课程的教授中,教师也深知实践的重要性,但要在网络上真正实现买卖,进行支付需要学生有能在网上支付的银行卡,银行卡里还需要有资金才能实现购买,交易等实际操作,这些环节教师大多只能用自己的银行卡进行演示,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实训软件过于简单、脱离实际

现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很多时候都是靠一两套电子商务模拟软件来进行,想借此模拟软件模拟实践环境,使学生熟悉整个交易流程。但这些模拟软件设计都太过简单、呆板,只能让学生按照预定好的步骤进行操作,方法单

一、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操作手册,任何人都可以完成,没有灵活多变的环境和自由多样的操作方法。凭借这样的实践环境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跟企业的实际运作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凭这样的模拟软件是无法实现的。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课教师

目前,很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在任教师都是非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使得很多专业课教师只能穷于应付书本教学,无法更新知识和研究、讲授新技术,特别是很多专业老师没有参与过电子商务的开发、应用工作,对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一知半解,无法系统地将实际操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缺乏也具有双证型的“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

三、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建议

通过上述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要引导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必要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应该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系统、规范的安排,将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模块实训和综合实训合理调整,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共同开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甚至是自主创业,这将会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商务理念,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动手能力,提升电子商务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开拓一条新的电子商务教学思路和方向。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抓好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

将电子商务的各项实训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分阶段、分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子商务实训课程,如商务信息采集与整理实训课程是电子商务学生首先应掌握的基本应用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准确、及时地收集到高质量的信息的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标准之一;电子支付及认证实训则是电子商务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应该通过实验室中的模拟软件学习如何进行网络支付和网络认证,掌握网络支付的基本流程,学习网络认证体系和认证的方法,再通过现实中的各种平台和手段进一步掌握实践操作的流程和方法。针对这类实训课程都应该制定相应的实训大纲和要求,并结合当前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的要求进行定期地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适应社会需要。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

要和政府的劳动部(局)等部门、各类企业尤其是本经济区域内有关企业加强合作。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就业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训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成为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场所,同时培养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良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道德的个人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往的社会能力,使之具备实践性强和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同各类企业的合作,形式是联合办学,具体方式包括: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筹集办学经费或赞助;签定”校企合作办学协议”;邀请企业共同研究专业方向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职业岗位的分析;有些实训课程可以通过到企业承接实际项目来完成,如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与推广、网络营销方案的设计等等,使得学生完成实际项目的同时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与操作,并能获得一定的收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手积极性。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必须主动走出去,坚持诚信和质量原则,建立一整套的制度措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培养综合能力

目前,各种各样的技能竞赛越来越多,如全国性的中国电子商务大赛、各省组织的省级电子商务比赛和一些网站的网络营销策划赛等,都可以及时组织学生参加。这不仅对学校的教学是一个检验,也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比赛中,学生们通过理论环节的考察、营销环节的实战、策划方案的答辩,在一路的过关斩将中相互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开拓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比赛中所获得的一些奖项还能增强学生就业的优势。

(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实际行动锻炼学生能力

高职学校在学生进校之初,就应积极进行电子商务宣传教育,以改变传统观念,营造一个有效的氛围,提倡在校学生主要在学校中开展创业,与学校教学实训相结合,从心理上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创业,克服畏惧心理,并通过校园网上创业,增强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策划能力、正确面对失败的心态。在创业过程中,培养学生冷静的头脑,扎实的技能。成熟的思想加上必要的素质和技能,才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6.酒店人才储备的建议(模版) 篇六

为满足酒店战略目标和经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保障酒店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结合酒店的实际情况,主要岗位做到“一个做的、两个会的、三个懂的”原则,避免出现走了一个人,给酒店造成不便,拟制定人才储备建议。

一、目的:

建立和完善酒店内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内部轮岗培训计划、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培养原则,坚持“专业技术培养和综合管理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酒店内部的人才梯队,为酒店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1、解决基层管理(督导级)以上职位及关键职位空缺给酒店正常开展工作带来的影响;(如:员工离职,员工产假、病假等)

2、解决外部招聘途径无法及时满足岗位对人员的需求;

3、解决新进店人员对工作不了解,适应、熟悉工作周期长以及岗位对人员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需求问题。

二、实施细则

1、人才储备需求。酒店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人才储备需求,填写“储备人才需求审批表”并获得批准。人才储备需求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关键人才。酒店根据市场获取难、培养周期长、对业绩影响大、可替代程度低等原则确定关键岗位,并提出关键岗位的人才储备需求计划。

1.2 人员变动。根据人员变动计划,在人员变动执行前数月内,提出人才储备需求并实施,在储备人员胜任岗位后执行变动工作。

1.3 人力资源部汇总各部门人才储备需求,制定人才储备和培训实施方案,报酒店批准后实施。

2、人才招聘

2.1 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人才储备实施方案,结合各部门需求时间,制定储备计划,具体分为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

内部培养:要求各部门督导级以上人员在开展工作时确定好1至2名接班人,以防止工作变动造成的职位空缺。

储备人才招聘:按照一般招聘流程进行,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

3、储备期间工作与培训安排

3.1 储备人员到岗后,各部门应制定针对性的、详细的储备人才发展计划。

3.2 各部门应妥善安排储备人员储备期的工作与培训,可采用实习、轮岗、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储备人员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关键岗位继任者甄选

关键岗位主要指酒店基层以上管理人员岗位和技术部门专业技术岗位,一般来说,对每一个关键岗位的继任者要选定1—2名候选人,如果酒店内部没有合适人选,可考虑以外部招聘的形式进行储备。

5、后备人才甄选

后备人才主要是指酒店为因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后备人才由各部门根据酒店制定的甄选条件进行初步提案,并由人力资源部牵头组建的评审小组进行最终评定。

6、关键岗位继任者甄选程序各部门向人力资源部提交关键岗位及继任者名单——人力资源部组织对候选人进行综合素质测评——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针对候选人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跟进和实施关键岗位继任者候选人开发计划。

7、后备人才甄选程序各部门向人力资源部提交后备人才候选人名单——人力资源部组织对提交的名单进行综合评定——人力资源部策划后备人才的整体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效果的反馈。

8、岗位轮换

8.1轮岗对象及目的岗位轮换主要针对具有培养潜质的管理骨干和业务,目的在于

为酒店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的人才。适用对象为中高层干部、专业技术干部、管理骨干和业务尖子。

8.2轮岗周期

轮岗周期原则上一般分为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由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注:轮岗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胜任本职工作。8.3 轮岗与晋升的关系

所有后备人才必须在轮过2个以上岗位才能晋升为督导以上职务(新招人员除外)。8.4 轮岗审批

8.4.1 各部门内部轮岗:由各部门自行安排——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8.4.2 跨部门轮岗:由各部门提案——人力资源部审批。8.4.3 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轮岗:各部门提案——人力资源部审核——报酒店总经理审批。

8.5 轮岗人员管理

8.5.1岗位轮换人员编制仍属于派出部门,工资、奖金由派出部门考核发放,轮岗 期间的考核工作由新部门考核,但必须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原部门,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8.5.2 轮岗结束后,轮岗人员应立即提交书面总结交轮岗双方部门。

8.5.3 轮岗结束后,由轮岗部门根据《XXX酒店对员工及以上管理人员工作

7.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 篇七

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加强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实践教学由专业调查 (学分0.5) 、专业社团 (学分2) 、课外阅读 (专业部分) (学分1.5) 、专业实习 (学分2-4) 、毕业实习 (学分6) 、综合技能训练 (学分4) 和毕业论文 (学分6) 这几部分组成。通过毕业论文学分, 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促进其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利用文献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各种工具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撰写科研报告、论文和表达、答辩能力。

从商务英语学院的实践教学目的及培养目标来看,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是起到了一个促进和升华的作用, 是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2. 毕业论文撰写调查

经过对08级、09级以及10级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情况的调查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 能够遵循“英语+商务知识+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 但是很难真正达到这一标准, 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2.1 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差。

学生英文书面用语不够规范、正式。学生在书写毕业论文的时候, 仍然按照原有的写作风格来写作, 口语化语言较多。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普遍存在基本语法, 单词拼写上的错误。这使得指导教师很大精力是在指导学生改正语法错误, 而不是论文的内容逻辑性、创新性。论文的构思上不够新颖, 但因为论文整体水平较弱, 教师指导过程中无暇顾及论文的深度, 只能修改论文存在的语法错误。

2.2 学术基础薄弱。

毕业生在选题时, 由于没有前期积累, 都是临时选题, 这就容易选择题目过大、过于笼统。论文题目选定初衷较好, 但是学生无法深入下去进行研究, 导致论文在相关商务知识运用方面不够深入, 大多数同学都是绕道而行, 无法深入研究论文内容。甚至有些学生在撰写论文进行到一半无法进行下去, 被迫换题。

2.3 可参考英文专业文献少。

由于毕业论文强调实践性, 学生所选题目大多都是没有英文参考资料的, 学生不容易找到针对性较强的英文资料, 而大多数材料都是来源于一手资料, 二手资料多来源于互联网的即时信息, 很多都是需要学生自己翻译中文资料。由于可参考英文专业资料少, 这样就导致了论文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

2.4 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学生人数过多。

一位讲师一般指导7-11个毕业论文, 学生的论文指导质量无法保证。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强调“英语+专业”, 这对很多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工作, 需要边学边指导,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对于指导教师要求较高。

3. 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通过对毕业论文问题的调查, 显示了基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具体问题, 笔者提出下列建议。

3.1 提高论文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在学生整个四年的英语写作课程中应形成阶梯跟进式教学模式。在基础写作的课程上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在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正式文体写作的规范性。在论文写作课上应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在该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适中的论文题目。

3.2 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 提早选定毕业论文写作范围

大多数毕业生临时选定题目, 题目不是随意选定, 就是在导师的帮助下选定的, 很难做到符合自身需求, 所定题目与实习内容不符。在写作过程中更是难以深入下去, 所读书目有限, 思路肤浅。为了改变现状, 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感兴趣的专业过程中, 通过撰写课程论文, 学期论文, 发现较为感兴趣的方向, 并逐渐深入研究, 最终在大四写毕业论文时, 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高质量论文。

3.3 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 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在整个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 是按照过程写作的方法来进行指导的。在这一过程中, 在学生选题时, 指导教师就应确定学生论文题目的可写性。在论文纲要撰写时也应及时指导学生的写作方向, 理清纲领, 把论文的脉络弄明白。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也要时时督促学生, 并及时与学生沟通。在整个论文指导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的交流。指导教师应做到即时回复学生的疑难问题。

3.4 改革毕业论文写作形式

毕业论文撰写形式将多样化。一类为实践类论文, 根据实习内容来撰写相关论文, 与指导教师商议进行论文撰写。另一类为实习项目与报告, 可根据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寻找办法, 最终形成有价值的、可供企业参考的材料。通过论文形式的多样性,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写作需求的形式。这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也能够推动实践性。

3.5 培养与提升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较高, 既要运用恰当的语言, 同时又要有专业知识做为后盾。因此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战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 商务英语专业可邀请行业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进一步与企业需求接轨。

摘要: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学院毕业论文写作实践为例, 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分析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勇, 云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好经管类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6) :162-163.

[2]季俊杰.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07) :58-61.

[3]杨璧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贺州学院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 2012, (02) :81-83.

8.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 篇八

关键词 铁路企业建设 高技能人才培养 问题和对策

铁路速度快、运量大、能耗少、污染小、安全、舒适、占地少,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欧洲、美洲、亚洲诸国和地区,正在计划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状态,铁路人才短缺,已经极不适应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飞跃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上升为铁路企业的热点问题,急需得到有效解决。作为全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必要成分的铁路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尤其严重,已经成为制约铁路和谐建设以及現代化建设发展的巨大瓶颈。

一、铁路企业针对新入路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现有的难题分析

(一)知识储备较少,培训工作难以开展

在新入路的大学生中,有很多是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并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别说实践经验了。这就给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培训过程中,既不可讲得太深,也不可仅仅讲解一些基础知识。这给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很好地培训对口学生与非对口学生,成为了培训的一大难题。

(二)缺乏务实苦干的精神,眼高手低

毕业生往往持有过高期望值,偏爱技术性岗位。然而铁路部门以熟练工种为主导,技术比例较低,实战演练不够多,规章学习不够充分,不求甚解。这样就容易出现在非正常条件下无法较好的应急处理的现象,主要表现有:心里没底,不敢着手处理;根本就不会,不知何处下手或者了无头绪,完全错乱。

(三) 在实际见习过程中见习计划出现的问题

依据当前的大学生现状,极其缺乏实践经验,也因此而影响到了他们对规章制度的充分恰当理解,进而限制了他们的应用能力,无法在实践工作中有效发挥。特别是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其对工作的了解和实践能力更是相对较低。因此,强化现场工作的学习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见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分别是:

1.不能做到详略得当以及重点突出。车间岗位中的见习岗位有见习三个月的客运员、两个月的信号员、两个月的助理值班员、两个月的给调车值班员、两个月的车站值班员等等,但是见习计划却主要以月为单位,没有依据见习内容划分见习阶段。这种见习方式可能专业的大学生尚可以得到一定的帮助,可对于非对口专业的学生却作用不大,其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把大学生培养成可以胜任工作的工作者。

2.存在片面认识,单纯向往“办公室工作”。由于大学生一般具有不错的文字功底以及电脑基础,恰好正对应了车站办公室日常工作。除此之外,现场工作还要实行轮班制度,要求大学生上夜班。所以导致许多大学生倾向做办公室工作,特别是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其本来就对工作内容不太熟悉,使得他们心中更倾向于较为熟悉的办公室工作。然而,去办公室打杂,现场学习时间很少,经验缺乏,阻碍了计划进程的推展。

二、铁路企业针对新入路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为了可以让新入路的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铁路工作,加大对其培训力度,帮助毕业生更加的了解铁路工作,使他们从心中对铁路工作有认同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思想引领,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工作之中

在新入路的大学生中,有很多是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对铁路工作并不了解,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实际情况。基于这种情况,在培训过程中要首先在思想上对其进行鼓励,增强学生们的信心,不要让他们因为对工作不了解而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况。为此,可以定期召开大学生恳谈会等形式来引导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更好地了解工作情况并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关心与爱护。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老学员来对大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从而使员工共同进步,进而在新的工作中找到归属感。

(二)强调现场学习,强化经验,深入理论认识

在培训过程中要对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给予重视。由于这些学生没有理论知识也没有工作经验,对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培训过程中绝对不可仅仅讲解理论知识。因为现场作业与理论知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亲身实践方可获得实战经验,得到深刻体会。以实践深化理论,既有利于规章制度的熟识,同时,也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在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工作经验,为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培训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考虑:

1.合理安排见习车站,有前几届的大学生现场指导最好,互相比较,吸收学长经验,扬长避短,互相促进,不断进步。

2.让大学生多接触车站编写春运股道运用图、修改站细、分析汇报运输数据等各项工作,充分认识感觉到在运输生产组织、车站管理过程中业务知识的重大地位,使大学生在见习期间更加有计划、具体地进行各项业务学习,了解现场学习的原因、见习的目的,拒绝任何迷茫。

(三)合理有效安排各岗位的见习时间,并及时给予科学导向

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对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特别安排。在见习计划中可以让每个大学生同一名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一起行动。让大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掌握车站调度员、信号员、值班员等工作。这样一来,大学生就能够获得更多学习、熟悉的时间。而划分阶段时,要尽可能地根据见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而非以月为单位,以此来更好地帮助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适应工作。于此同时,可以在见习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专干,负责掌握、导向、调整见习生的见习现状,以保证见习计划的充分落实。

(四)增强各站间大学生的交流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社会性是人的重要属性,这就要求保证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企业可以采用座谈的形式,给大学生政治上的关心,工作中的支持,多多提供给大学生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增加非对口专业学生的交流机会,使其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工作。

在此过程中,铁路部门可以提前通知组织时间,做好车站人员调配工作,主持人员尤其要注意协调会议气氛,维持畅快愉悦的环境,大家轻松愉快,畅所欲言,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很有效地增进大学生的工作、感情交流,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魏连峰.铁路高职院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N].企业导报,2011

[2]黄玮.关心新入路青年职工[Z].南宁铁路局年鉴,2010

上一篇:寻找美丽春天作文300字下一篇:《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