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

2024-11-28

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精选13篇)

1.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 篇一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分析论文

1 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1.1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走访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也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调查显示,近年来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理想,大多数理工科毕业生选择去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工作。相比而言,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甚理想,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大多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

就专业而言,目前一些人才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和师范类等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对于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从地区来看,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人才较为饱和,就业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是其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就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矛盾,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从院校类别来看,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高达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机遇并存。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也不乏机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动力,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在努力扩大就业,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尽力完善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充分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自动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平衡,加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职业培训计划和再就业培训计划,使得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调节供需矛盾。另外,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日益完善,国外先进技术、资本也在不断涌入,这也为增加工作岗位提供了可能。同时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开发程度在不断加深。将大学毕业生安排到基层去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磨练他们的意志,近年来国家推出“大学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而且未来工作的力度将不断增大,这成为开发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措施。

1.2 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

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选择了创业,近五年来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上升,约有21万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创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互联网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大多创业毕业生选择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开发app,开网店,做微商等都成为不少学生选择的职业,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开餐厅,开甜品店,农业院校的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业。

2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成因

2.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下行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加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家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

(2)高校扩招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的扩招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许多人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份,只有找一个好工作才能算实现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此外,不少学校因教学资源不足,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各学科领域和专业之间很少发生联系,致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普遍过窄,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3)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或者说找不到期望值高的工作,然而毕业生只是拥有高学历,只有浅薄的课本知识,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或者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一切都得重新学习,所以用人单位不会给毕业生支付很高的工资。低工资水平与高期望值的冲突,也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2.2 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原因

(1)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支持。政府扶持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建设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大学里开设了创业培训课程,加强了同学们的创业兴趣,还为创业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资金和无息贷款。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2)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自身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不少人开始认为自主创业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自己寻找项目,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开店当老板,这一观念的转变带动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多个行业注入了年轻的血液,极大地促进了多个行业的发展。

3 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在创业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青年大学毕业生创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拨发专项资金用于大学毕业生创业培训,使得大学毕业生拥有自主创业的能力,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贷款和资金上给予照顾,在税收方面也给予减免,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各种咨询服务机构的设立,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国家还要大力发展借贷业务向学生创业倾斜,大学毕业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

3.2 企业方面

在就业方面,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不能仅仅依靠学历就判定一个毕业生的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真正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单位寻找合适的人才,也要开展相应的工作培训,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要领,尽早地投入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在创业方面,一些成熟的企业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对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给予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创业初期可能面临的困难,企业要勇于帮助大学毕业生渡过难关,业务上加强与大学毕业生创业公司的合作,帮助毕业大学毕业生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企业还应建立自己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见习基地,使得有兴趣创业的同学可以先通过在创业基地的学习,增长知识,为今后的创业积累经验。

2.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 篇二

关键词:大学精神,人文价值理性,现代大学制度,去行政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内在孕育形成的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文明成果,其内涵包括自由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考察我国大学发展历史和现实不难看出,大学精神的传统价值元素正在被市场经济所改变,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大学精神的新理念新价值也在逐渐生成,因此,重构现代大学精神,已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时代性课题。

一、大学精神重构之困境

就目前中国大学发展之现状来看,大学精神重构主要面临三大困境:一是价值困境,二是制度困境,三是管理实践困境。所谓“价值困境”,主要是指大学精神陷入了媚俗化泥潭,越来越趋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其最显著表现形式是高校官本位和学术功利性意识的日益膨胀化,对于大学而言,本是研究学问探求真知的场所,教师应以治学传道授业解惑为主业,可现实并非如此,相当多的大学教师热衷于做“官”,过分追求“名”和“利”。大学里潜心学术者少,把学术当作追逐名利之途径者多,学术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越来越失去其本真意义。这不仅降低了学术的品位,而且更是对大学精神的无情践踏。长期以来,大学精神缺乏正向的价值导引,越来越陷入“价值”的困境。

所谓“制度困境”,主要是指大学的主事者们片面追求规范化管理,针对大学的各种事项,各个环节都设计了详细而全面的规章制度。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此设计无可厚非,但从大学教育独有的运行规律而言,如此缜密的制度设计往往扼杀大学教育的“人文”性,对于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成熟而言,自然弊大于利。更为重要的是,过分依赖于制度化管理会造成大学生活的单调与乏味,使大学生活失去浪漫主义色彩。更何况,现实的大学校园深受社会“人情关系”的冲击,往往使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执行的实践中大打折扣,最终陷于形式主义的“桎梏”,为了迎合或无奈遵循形式主义的逻辑,生活在大学里的教师或学生变得如同钟摆一般,每日里只顾按照各种规则摆来摆去,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更谈不上大学精神的弘扬。当前大学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等形式繁杂,名目繁多,很多规定都带有“专制”的色彩,不仅束缚学生个性的培养,更是扼杀着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这些弊端无疑是现代大学精神重构的现实困境,要建构现代大学精神,就必须打破这种“制度困境”。

所谓“管理实践困境”,主要是指大学管理的高度行政化倾向。大学管理的高度行政化倾向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弊端,也是必须加以解决的现实性问题。我国大学现行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经三十多年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其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政府大包大揽高等教育的人、财、物等一切权力,形成了高度集权、行政化和官本位的管理体制,不仅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正向发展,也干扰和阻碍了学术的活力和创造力,更严重损害了大学独立、自由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久而久之,大学逐渐沦为行政机关的附庸和行政指令的执行者,大学师生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和正当的竞争力,如此以来,大学精神已无从谈起。诚如有些学者所言:“在政治力量的介入下,中国大学成为政府控制下的事业性单位,大学的工具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价值理性的缺乏侵蚀着大学精神的内核,大学逐渐失去其批判意识,大学精神也就走向失落的晚秋。”[1]

二、大学精神重构必须重塑人文价值理性

重塑人文价值理性是突破大学精神重构“价值困境”的必然选择。所谓人文价值理性,是指大学应当关注高雅人性的培养,以造就至善的人性为终极目标。英国教育学家纽曼曾经提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绅士的地方,是一个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结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仅仅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2]由此可见,大学是实现人性至善和谐发展的文明场所,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注意造就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价值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理性精神是消除大学功利主义价值误区的有力武器。通过人文价值理性的熏陶,大学可以营造出求真向善的学习学术氛围,使大学脱离世俗化的困扰,逐步回归其本真状态,形成“修身治学,止于至善”的完美境界。

人文价值理性也可以强化大学内在的凝聚功能。民族需要民族的哲学,国家需要国家的信仰,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自然承载着对民族和国家传统文明的延续使命,这就需要大学具备人文价值理性。只要在人文价值理性的引领下,大学才会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师生们才会安定团结,乐业乐学,具有强劲的凝聚力,使整个大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文明场所,重视人文价值理性的培养是其基本任务之一,大学只有关注人文价值理性的培育,突破传统的“重智轻德”的误区,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完成民族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大学精神重构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制度是大学人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保障,它规定着大学人所要追求的目标,并规定着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也塑造着大学人的精神面貌。正如罗尔斯所言:“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人。”[3]可以认为,大学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性约束,更是一种塑造大学精神的重要力量。就现代意义而言,大学精神的核心在于实现大学人人性和自由精神的良性发展,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应当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然而,目前的大学制度缺乏对人性的关怀,过于体现的是其工具性价值,在这种制度下,人成了被任意驱使的对象,大学失去了思想的理性和行为的活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无奈地遵循着制度的指引,忙于各种琐碎事务。大学制度只有在人本理念的支撑下,才有助于现代大学精神的形成,也只有在人本理念的支撑下,大学制度才会成为大学人思想自由的保障,大学人需要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人本理念是现代大学精神的灵魂,失去了人本理念,大学制度会沦为大学精神的桎梏,大学人也会失去思想和创造力,大学的本真价值和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坚持人本理念,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才能重构大学精神,“切实保证大学应有的学术自由空间,使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大学活动逻辑一致,大学的性质与大学活动规律一致。”[4]

四、大学精神重构必须实现去行政化管理

对于大学而言,去行政化不是简单地取消其行政级别,而是要立足全局,科学设计,理清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政府要简政放权,给大学以充分的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优化大学的管理机制。就本质而言,大学去行政化就是给大学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提升大学管理的自由度,这也正是大学精神重构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而要实现去行政化,需从以下方面推进:

1. 实施教育体制改革。

大学行政化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体制性问题。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不仅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毋庸置疑,高校去行政化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教育领域开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管理,才能积极稳妥地实现大学的自主管理,依法办学,确保大学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 完善大学治理的法律法规。

在大学治理方面,我国应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法治校的先进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理的水平。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法》已经规定大学是独立法人机构,不是行政附属机构。但对于大学的地位和权利尚缺乏权威的规定,存在很多漏洞,这需要通过法制的认可进一步明确和保障大学的法人地位和权利,切实实现大学的社会事业性,消除其行政化色彩,对于大学教职员工也要去除其传统的公务员色彩,强化其大学人身份。

3. 消除权力本位,倡导育人本位。

教育行政化实质上就是行政权力过度介入和干预教育,权力作为一种强制力,具有易于膨胀的特性,当它进入治学育人的领地极易导致教育活动的失真,偏离教育运行的内在规律。大学发展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大学的自由独立、学术自治才能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提升大学的品位。大学要去除行政化,首要解决的是让公权力退出它不该介入的领域,合理界定政府与大学的权限与职责,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大学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当然,公权力退出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学校彻底放手,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各级学校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对象,政府更多地扮演着出资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作为出资者,政府要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作为监管者,政府要防止大学违规违纪,监督大学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参考文献

[1]吴立保.中国大学模式的现实困境与建构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3):5~8.

[2]张雪荣,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30.

[3]约翰·罗尔斯,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85.

3.中国企业大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三

困境一:有些老板看到其他公司建立了企业大学,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也建立企业大学。结果挂了牌子,却没有后期投入,没有实际业务,建立起来的企业大学就成了空壳,成了摆设。

困境二:企业大学成立后,公司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也聘请了外部机构进行设计与规划,列出了庞大的课程体系。但做了几年后,发现课程规划很难实施,公司上下怨声载道。由于庞大的项目无法继续实施,企业大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困境三:企业大学表面上办得很热闹、风光无限,但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缺乏坚实的基础,仅靠几个时髦的工具来点缀,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

困境四:企业大学为企业做了很多工作,开展了大量培训,设计了不少课程,也受到了员工的欢迎,但老板总觉得没有达到他的期望,认为没有实现建立企业大学的初衷。

企业大学的“初衷异化”是其陷入困境的一个极为重要又极易被忽视的原因。要想破解困境,必须回归原点,找到企业大学建设的初衷,然后思考:在在建设企业大学的过程中,为何初衷会被异化,致使企业大学失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初衷异化:企业大学困境之因

所谓“初衷异化”,是指企业大学在创建时被赋予的初衷或原初目的在企业大学运营中被异化了。

异化,是在人类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把异化现象引申至组织,可以更深刻地描述组织的发展特征。任何组织都可能存在异化现象。组织虽然是由人创造的,但是一经创造,组织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规律。这种规律有时会不受创造它的人的控制,甚至会反过来决定人的行为。

企业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异化现象。在创办企业大学时,创办者一般都有自己的“初衷”。比如,有的希望企业大学成为“企业变革的推动者”,有的希望企业大学成为“员工发展顾问”,有的希望企业大学成为“业务合作伙伴”,等等。但是,一经创办,企业大学就成为一个“活”的组织。这个组织需要具体的人来运作,而人都是有利益诉求的。虽然人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组织的运营作为载体才能实现,但是,诉求自身利益需要的行为与完成组织“初衷”需要的行为有时是相符的,有时则是不相符的。当企业大学的运营人员把能实现自己的需要但不符合企业大学创办“初衷”的行为以企业大学的名义付诸实施时,对企业大学的创办“初衷”就构成了异化。

比如,虽然企业大学的负责人首先是企业的员工,但他的报酬、荣誉,甚至地位能否得到提升,取决于他在企业大学取得的业绩。这种业绩指标按理说应该根据创办企业大学的初衷进行设定,但是,一旦设置衡量指标,企业大学的负责人就会把指标本身当作指导自己行为的航标。这时,由指标决定的行为,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初衷”要求了,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妨碍“初衷”的实现。

其实这种“异化”现象在社会上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市委书记本应该为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负责,但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化成GDP时,创造更高的GDP就成为市委书记的行为航标。但是,由追求高GDP而引发的某些行为可能会从根本上伤害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卖地虽然能快速增加本届政府的GDP,却提前消费了未来发展需要的土地等资源,会从根本上影响该市的长期发展,这是官员行为的异化;为了提高的学术水平,高校为大学教授们规定了科研成果指标。由于这些指标决定着教授们的各种待遇,因此教授们会努力完成这些科研指标。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教授们的科研水平的提高,但也使一些人出现了剽窃、代写、买版面发表文章等行为。当这样做也能完成指标时,教授们的科研活动就被异化了。

当企业大学的负责人为了完成企业大学的业绩指标而举办各种培训班和教学活动时,这些活动可能对“初衷”并没有什么贡献,参训者甚至会成为替企业大学负责人完成业绩指标的工具。企业大学创办的初衷就这样被异化了。这种异化隐秘诡异,难以察觉,但是却无处不在。

内在驱动—中国企业大学发展源动力

“初衷异化”现象侵蚀着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表面上看,这一现象可能与管理模式有关。有些人认为,如果不进行业绩考核,或者把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化是不是就好了?其实关键点不在这里,而在于阴、阳两种驱动力的失衡。

有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始终受到两种内在力量的驱动,一是欲望驱动,一是良知驱动。其中,欲望驱动趋向于发展,良知驱动趋向于和谐。用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来说,前者为阳,后者为阴,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的内在。当阴阳平衡,也就是良知与欲望和平相处时,人们的欲望会受到良知的过滤与守护,人是和谐发展的,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也是和谐发展的。当阴阳失衡,欲望驱动大于良知驱动时,则发展有余而和谐不足;良知驱动大于欲望驱动时,则和谐有余而发展不足。当欲望长期绑架良知时,异化就必然发生。

但是,欲望与良知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在欲望驱动下,人们更加希望从外在获得快乐,于是占有欲、征服欲成为欲望驱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笛卡尔于1644年在《哲学原理》一书中发出的“征服自然是人类最大的幸福”的宣言,开启了人类欲望的闸门。从此之后,“企业”这种特殊的组织便诞生了,并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它以征服、占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他人资源为目的,以科学和技术为工具,以“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为旗帜,开始了以“刺激欲望—满足欲望”为逻辑的“欲望之旅”。在物质和精神成果上,它确实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的成果在满足人们欲望的同时,又反过来刺激了欲望的提升;而更加强烈的欲望又激发出更加强大的占有欲与征服欲,促使社会取得更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在这个循环中,“企业”充当了人类欲望的“催生婆”“发动机”和“放大器”。可是,在这种欲望的洪流中,社会、组织、个人究竟会走向何处?发展的终点又在哪里?

从本质说,欲望驱动的核心是自我动力。一切“非自我”都是用来满足自我、获得快乐的源泉。显然,这种能量带来的必然是争夺、竞争,而战胜甚至消灭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就成为这种能量发展的最高形式。为了更好地达到这种目的,人们释放出科学理性的能量,发明各种工具,成立各种企业组织,生产各种产品。如果没有某种力量阻止这种能量,人类必然会在互相征服中最终走向消亡。这就是人类自身和人类本质的异化:用自己发明的一切来毁灭自己。

在良知驱动下,人们更多地从内在获得快乐。如果这也是征服的话,那么更多地是向内征服。内省、觉察、反思自身成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人们不断地拓展内在空间,不断地扩展内心接纳的容量,不断地消除分别之心,不断地放下外在执着。任何令事业挫折、生活痛苦的经验都会被作为向内反省的机会。在这种能量的作用下,人们由向外寻求解决之道,转而向内开发智慧资源。

这种能量换来的一定是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甚至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这种和谐的能量确实会影响外在的发展。

显然,在目前的社会,欲望驱动大大超过了良知驱动,甚至,良知有被欲望绑架的迹象。原因何在?

社会管理教育的能量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人类花了很大精力在刺激欲望上,而在唤醒良知上却用力不足。

看一看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吧,学生们从教材、课堂上,老师及家长们的言谈举止上,以及社会环境和媒体上,获得的能量有多少是刺激欲望的,又有多少是唤醒良知的?再看企业,从薪酬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到战略、组织、计划,从设计、生产到广告、营销等等,有多少内容是刺激欲望的,又有多少是唤醒良知的?

企业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刺激顾客和员工的欲望上:通过刺激员工的欲望可以多生产些产品,通过刺激顾客的欲望可以多卖出些产品;而通过多卖产品,又可以满足老板、员工更大的欲望。可是,这些欲望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我们就这样被绑在欲望的战车上,只想走得更快,却不知道终点到底在哪里。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

如果说,此类异化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教育管理的失败导致普遍的驱动力失衡,那么,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企业大学的初衷遭遇异化就不奇怪了。

企业大学:提升心性、拓展经营

在欲望绑架良知、社会管理教育能量失衡、异化现象普遍存在的今天,企业大学作为企业的教育机构,就像钻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能对“铁扇公主”做点什么?应该承担什么使命?企业大学又该如何救赎自己?

在笛卡尔“征服自然”的号角吹响370年后的今天,终于有一位集东西经典智慧和现代理念之大成的智者稻盛和夫,以其创办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实证业绩发出新的号角——“提升心性、拓展经营”。这种经营理念通过卓越绩效,实证了“用良知统驭欲望”的人本之道是行得通的。它让我们看到并相信:靠开发心性能量、用良知驾驭欲望,企业是可以取得辉煌成功的。那些用欲望绑架良知、靠坑蒙拐骗发展企业的套路不是企业正道,终究会害人害己、自取灭亡。企业大学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种信念成功植入企业中高层干部和基层员工的信念系统中,使自己的企业走向“良知统驭欲望、心性驾驭理性”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之路,就能从根本上实现组织的健康发展。这是企业大学真正的使命。

要完成这一使命,企业必须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及成果检验等方面重新布局企业大学,真正回归人本之道。在办学理念上,真正回归以人为本,坚持“用良知统驭欲望、用心性驾驭理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异化。

本文仅以课程设置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课程的设置,具体实现“用良知统驭欲望、用心性驾驭理性”的理念。为此,企业大学教研人员必须研究古今中外传承和引进的众多经典智慧,从中发现哪些是可以帮助唤醒良知、开发心性能量的,哪些是可以帮助驾驭欲望、开发理性能量的。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初步举例如下: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东方传承下来的经典智慧,多数集中在“良知驱动心性能量”的维度;而西方引进的经典智慧,多数集中在“欲望驱动理性能量”的维度。在现代智者中,无论是东方的代表稻盛和夫,还是西方的代表德鲁克,都已经有了兼顾良知驱动和欲望驱动的趋势。比如,在稻盛和夫的思想体系中出现的“活法”“干法”等理念,实际上主要论述了提升心性之道,而“会计原则”则主要论述了经营企业之术。但是,无论是篇幅还是地位,都是心性重于经营。而在德鲁克的思想体系中,则主要论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之术。尽管对愿景、使命、责任等属于心性的内容有详细论述,但篇幅和地位远远不如对经管的论述。

寻找中国企业大学之道

如果直接照搬经典,难以避免的尴尬是,企业很难找到其与自己结合的节点。如何把“良知驱动开发心性能量”与“欲望驱动开发理性能量”进行有机结合,研究以良知统驭欲望、以心性驾驭理性的人本管理之道?这就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大汇丰领导力研究中心”)为“中国式管理”赋予的使命。

北大汇丰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和推出的“统驭系统”,成功融合了东西方经典智慧和现代管理理念,但在系统性、工具性、应用性和实战性等方面又对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有所超越,被学界誉为真正的“中国式管理”。

以杨思卓教授创立的“六维领导力”和“六驱冠军系统”为代表,北大汇丰领导力研究中心开发了一系列系统的理性能量开发课程和企业落地项目。这些课程及项目已经成功导入了几十家企业,培养了十几个行业冠军、几千名企业家和导师。以高贤峰教授为主创立的“心智管理”系统为代表,“新主人翁系列”课程和落地项目已经植入几十家企业,举办了近千场次培训,并通过专著、光盘、论坛、课程等形式,直接受众上千万人。“心性领导力”课程也已培训上千人,其中包括近百名央企领导干部。目前,将杨思卓教授的“理性体系”和高贤峰教授的“心性体系”进行有机融合的 “新统驭”系统课程和企业落地项目已经由北大汇丰领导力研究中心隆重推出。相信这套系统对杨思卓教授提出的企业大学“八一”标准中的“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完美的诠释。

4.大学生村官:探索中寻找新出路 篇四

大学生村官是个新名词,它是指在高校中选拔充实到农村基层,协助农村两委开展工作的应届毕业生。7月份,16名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我县农村基层,当起村支书助理或是村主任助理。现在一年过去了,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怎样,他们究竟能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和工作呢?

眼前这个看起来还有些稚嫩的女孩,名叫刘如洁。20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心理学专业,还拿到了法学学士学位。说起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参加大学生村官的考聘,刘如洁说,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回到家乡,回到父母亲的身边。其实当时,刘如洁已经得到一个在深圳工作的机会,不仅工资高,而且还能到香港深造。

长桥镇长桥村村书记助理 刘如洁:刚开始一个月都是挺落寞的,而且挺无助的。

记者:那时候就觉得说后悔了,怎么就不去选深圳呢?

刘如洁:真的后悔,而且有时候心里会挺脆弱吧,一直哭一直哭,为什么不去大城市工作而来农村这边受苦呢,真的有点后悔,那时候。

开弓没有回头箭,天生好强的刘如洁觉得自己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

长桥镇长桥村村书记助理 刘如洁:可是到了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对长桥村特别熟悉的时候,我就没有动摇过了,就觉得应该定下心扎下根了,既然你做了,就要把事情做下去,不能说半途而废。

为了能让村里人尽快接受自己,刘如洁把握住每一个可以和村民接触的机会,每天即使没什么事情,她也会到村里面转上几圈。

村民1:她认真,认真就好了,让她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条就算不错了,我看她走到哪里,大家都认识小刘小刘,我就跟她很熟了。

善于和人打交道,这一性格特点使刘如洁很快进入角色,而她的文字组织能力,也给村两委带来了很大帮助。

长桥镇长桥村党支部书记 黄加秋:比如说她下来,她是大学生,识字,所以写一些报告、总结,电脑里存一些档案,这些都要让她来做,我们是农夫,不懂的。

不过,刘如洁毕竟在县城长大,从没接触过农村,再加上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很多工作开展起来还是困难不少。

长桥镇长桥村村书记助理 刘如洁:有时候会觉得,你明明这样做就对了,为什么别人说你不能这样做,应该是往另外一人方面想,就是要从多方面考虑一个问题,真的真的。而且要学会用心去做,细心去做。

刘如洁所在的长桥村2008年被列为漳州市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村规划的拆迁改造工作正在进行中。每天,刘如洁都要和村两委一起进村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刘如洁说,这是最难也是最有成就感的。

长桥镇长桥村村书记助理 刘如洁:有时候就觉得,做得好辛苦,真的好辛苦,去了十次他们还是最样那样子,后来多去了几次,二十次他们就会差不多,十五次他们就会觉得你是我们的朋友,你是我们的邻居,然后到二十次他会觉得确实你说得有道理,后来就变得支持我们的工作,那时候就会觉得真的是蛮畅快的,那种心情。

刘如洁的踏实工作渐渐得到村两委和村民们的认可,在他们眼中,她是一个不骄气、工作认真又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官。

村民2:不错,评价算是不错,一个大学生来到这里,她也是勤勤恳恳,也是没日没夜的做工作,

长桥镇长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黄定发:应该说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这个角色转变到村官,一个村的书记助理,我感觉这是一个角色的变化,重新对自己定位的一个过程,从刘如洁身上我感觉她这个过程的转化还是比较成功。

村民们在认可刘如洁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村官这一新政策有了切身体会,与此同时,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所担负的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桥镇长桥村党支部书记 黄加秋:简单一点就是说,她得到经验,我们得到实惠,以后如果有可能出去工作,她就会有非常好的一个经验,农村工作的经验。

村民1:大学生下来农村实践工作,总的首先是要来煅练,煅练久了就会了,这条还是不错的,还是好的,但是要选实实在在的那种,能吃苦的,真正能为民的。

对于刘如洁来说,这一年的村官职业个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在摸索中得到的学习和进步则是她最深刻的感触。

长桥镇长桥村村书记助理 刘如洁:这当中可能我们做的成效不是很明显,可是其实都是在煅练人的精神和毅力的一个过程,我觉得从这方面考虑,也是一个很好的煅练大学生的一种过程吧。

和刘如洁不同,在赤土村任村主任助理的薛迎宾从小就在农村长大,2008年他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聘的时候,他已经在泉州一家企业上班了。之所以选择当村官更多是为了稳定的职业。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就是说两年之后考核合格转为选调生,要是这样的话也可以去尝试一下,这个也是不错,也是一条出路嘛,不然毕竟公务员竞争那么激烈。

薛迎宾当上了村官,一时成了老家乡亲们的话题。每次回家时,面对村里乡亲们的祝福,他既高兴又烦恼。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干部啊,后备干部啊,以后要当大官的,他们就这样说。听了很高兴,但是很有压力。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有时候蛮委屈的就是说,我觉得我这样做比较好,但是他们说不行,你这样做不行,我说我这样做已经很完美了,但是没办法。

虽然是在农村长大,但刚从学校毕业的薛迎宾对于农村工作同样陌生,一切都要从新开始,从头学起。这让一向自信的他一时束手无措。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到现在来看,其实发现很多东西,我们都没办法,就是说你没去做的时候都不懂,他们在干事情的时候我都,好像都懂,但是等到就是说现在来工作的时候,当村官的时候,很多都不懂。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比如说像我们村主任,我们村主任他文化知识不是很高,但是他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很有气魄。我觉得现在要是我去做的话,可能没做得他好。

真正接触到农村工作,薛迎宾才发现远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容易,但他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他说自己是个容易满足的人,也是个不肯服输的人,自己从农村出来,现在学业有成了,能回到家乡服务,这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

赤土村村主任助 薛迎宾:我觉得应该是说,我们现在是一个炼金的机会,练金的`时间,等到我们慢慢成熟,经验比较丰富的时候,我觉得那才是我们展报负,发挥自己才干的时候。一年多过去后,薛迎宾的努力同样得到赤土村两委和村民们的认可,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年轻又帅气的大学生来当村官。

村民2:在我的认识是觉得大学生必须要到农村进行煅练,提高他的素质,通过农村煅练以后才有他的本领和工作能力。

赤土村支部书记 林高祥:年轻人有知识嘛,现在讲的是科学,有知识就有办法,我们是知识比较低,所以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这个非常好。这个在我们中国农村里面还是需要这样的人才,有知识才能开展工作,更好的开展工作就是了。

在采访中薛迎宾有这么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他说:别人说站在高楼大厦上俯瞰满眼的霓虹,便是拥有精彩,其实我觉得,走在长长的田埂上,抬头望见满天的星辰,也是享受人生。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就是为农村能做点事,但是现在还很惭愧,就是这样。心里面就是说,最终的目标就是这个了。

5.有机食品的困境与出路 篇五

有机单品和产品线的困境?

目前很多有机产品,是以单品形式出现在市场的,确实许多企业的成功,往往是单品销量突破取得的,如思念以前不是作速冻水饺,而是靠一款小汤圆的畅销带动起来的,但是有机食品大多数是初级的农产品,完全依赖一个单品经营风险较高?比如东北某品牌的有机大米,价格在10元一斤,产品仅仅是一种大米,而作为大米是一种低关注度的产品,价格弹性较低,作为有机大米仅仅是作为“有机概念”的形式出现,往往产品力并不是很强,我们可以在卖场里看到不下五种以上的有机大米,且产地雷同,都在东北盘锦一带,很难体现产品的特色和亮点,

而形成一定产品线的规划,包括畅销产品、形象产品、获利产品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这一点上大多数的有机企业没有认真的考虑分析过,包括许多零售企业,摆放的有机产品也是杂乱无章,缺少特色,和一般的卖场和食品专卖店没有多少区别,值得深思。

深加工的困境?

有机食品作为最接近天然的人工食品,是否要深加工,也是必须要严肃考虑的问题,比如一些生鲜产品,如果不进行一下防腐处理,极容易腐烂,但是又破坏了有机食品的本色,受到了污染,可能对品质带来影响,但在整个物流仓储供应链不健全的情况下,必要的处理是应当的,有机企业必须应对市场的接受度,以及销售半径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做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全程保鲜运输。

对具有功能型的部分有机食品,为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可以进行深度加工,比如有机苹果汁等。

产品结构性包装的问题?

总体来说,目前有机食品的包装形象用三个字概括:土、乱、差。

土:形象土,本身农产品土一点不要紧,但是关键在于土的有特色,现在有机食品的包装连一般的食品的包装都比不上,极大的降低了在终端陈列形象,事实上,一个产品的价值有60%,来源于包装,以有机绿茶为例,基本上都是绿色的为主,不是茶叶的形象,就是一些云彩山峦的形象,缺少识别和产品本身的特性,与普通茶叶无异,

乱:文字说明乱,我们随便拿起一件有机产品,有的仅仅有一个有机认证的标志,有的配合说明了一下什么是有机食品,未能利用好这一最直接的广告宣传载体,将有机的概念和产品的特色体现出来。最典型的是许多有机类的杂粮,如此这样的健康食品,仅仅就是一个产品名称而已。

差:一点都不精致,毕竟属于高端食品,给人的感觉像低端的产品,是有问题的,那怕超市里销售的新鲜的有机蔬菜,紧紧在上面帖一个产品标签而已,而对大多数不了解有机概念的消费者来说,根本无法从产品包装中,感知到产品的价值和利益点。

有机概念是否是一个有效的推广理念?

有机食品,是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等。如果当初翻译好,不会造成今天众多消费者产生误解和不理解的问题,有机这个字眼往往感觉和化学品有关,即不能鲜明体现产品的特征和属性,又容易让大多数产生误解,这个从终端调研就可以发现,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是有机食品,因此单纯一个有机食品概念无法支持产品的价值和属性,必须配合自身产品的产地、属性、特征、文化、种植方式,食用方式进行挖掘,形成符合概念,生动化、具体化、直接化,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提出的“乐活”概念他的范围和特征传播起来,也确少亮点,现在连一般的便利店都在借用这个概念,搞的鱼目混珠,因此依靠这一完全理念在中国市场推广,难度是比较大的。必须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和认知结构进行对应推广,或许效果更好,如排毒的概念等。

有机最终发展模式是怎样的?

6.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篇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水平决定着当地农村教育的水平,生产力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困境,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其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义务教育实际是政府起主导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的教育,经费投入主题应该在政府。眼下的情况是除了中央和省投入必要的教育经费保运转以外,地方政府特别是县、镇两级政府基本没有投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舍修建,日常维护,设施设备的添置更新等方面与城里的学校差距越拉越大,导致教育均衡化发展无法实现,实际上成为一句口号,一句空话。

二、师资严重不足

教育说起来,没有人说他不重要,从国家层面到普通民众认识都是到位的,尴尬局面是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师资数量都不能保证。目前我们还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而这些代课人员由于待遇太低(每月不足500元),也多是干一段时间就走了,各所学校再想法设方招一些在家有一定文化素质,又由于某种原因暂时离不开家的人来充数代课。县里每年也新招聘200多人,但新招的还抵不上退休的留下的空

缺。因此,农村教师更加紧缺,如此这般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的义务教育该怎么做,教育水平怎么能得到保证,更不要说提高了,这是当前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外出务工的农民较多,他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技术水平,干一些粗重的活,但每月也能有3000—5000元的收入,这对于本地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上学除了花钱并不能改变家庭的境遇和个人的命运,一部分学生不再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因此,好多学生书读不到初中毕业,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六年义务教育,一旦个头长得差不多了便离开学校,选择辍学打工挣钱。学校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政府的缺位、失职,不闻不问,因此控辍的力度显然不够,效果也不明显,这些辍学生成为新文盲,有的甚至成为社会安全稳定的隐患。

当然,学生辍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不科学的学校布局调整,造成上学路途遥远,上学路上安全隐患较大,学校又不具备食宿条件,或者是虽然具备了食宿条件,但由于没有管理人员编制,造成管理不到位,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导致学生辍学,这种辍学的现象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四、学校布局不合理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时大势所趋,但县城内的学校布局要公民办统筹考虑,不能盲目设置撤并。现在我们的政策是一村一校,但现在的行政村是原来的两个或多个小行政村合并起来的,在布局调整时保留了那一所原来的村小,它的位置都不是新行政村的地理中心,被撤并的原其他村小所覆盖区域的学生路程就比较远,上学十分不便,群众意见较大。另外,新批复兴办的民办教育机构也有个合理布局的问题,不能具备了办学条件就批准发牌举办,要看需要不需要,有的公办学校对门路那边又批复兴办一所民办学校,这显然不妥。

五、公民办学校管理存在不应有的差别

按理说义务教育学校不论是公办民办在管理层面不应该有区别,不是管理层在管理指导思想上有区别,是客观现实造成的这种差别,继而造成公民办学校在竞争上的不公平。比如说在规范办学行为上,公办学校如果违反了,对学校的校长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和办法,但对民办学校处理确少实质性的处罚办法,对人无法处理,他(她)不是公职身份,给个什么处分在不在乎,经济处理好像于法无据,唯一的办法是吊销办学许可证,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又难以落实。因此,就出现一些公民办在办学行为不公平现象,像违规补课、大班额、违规招生、虚假宣传、违规订复习资料、非中考学科科目不开课的等,造成有些民办学校畸形发展,虽然中考成绩不错,但学生普遍缺乏灵性,进入高中后后续发展不足,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六、农村学校“失血严重”越来越弱

当前自上而下都在提倡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但实际的情况是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别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是城里学校享有得天独

厚的优质条件。首先是硬件设施上是农村学校远远不能比的,其次是师资水平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更是存在天壤之别。即便是如此,许多在农村学校稍有成色的老师也是想方设法调往城里,或集镇所在地学校,更进一步拉大了师资上的差距,再加上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不但教师整体数量上不足,甚至某些基础学科比如小学英语教师更是奇缺,直到现在也没有几个村小能开设英语课。因此,稍有教育常识的家长纷纷把学生转往城里的学校,不但造成城里学校大班额现象的产生,也加重了学生家长的教育成本,增加了家长负担。反观农村学校都是人去楼空,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才会出现像城市某校,几位老师教一位学生的尴尬局面。

七、学生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学生安全工作时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安全不保何谈学校发展。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上是到位的,也建立了许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但目前学校安全工作仍面临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为:第一学校安全保障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安保人员都是学校老师轮流值班,有的聘用年老体弱的社会人员看护,真正发生学生的侵害事件他们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第二人员素质缺少专业的培训,导致一旦出现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第三是民办学校的校车是个重大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校车资质不够、超员超载等现象。交管部门由于人员较少监管不过来,即便是查到违规校车也是查了扣,扣了放,如此循环,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八、素质教育得不到落实

实施素质教育这可以说是国家意志,它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大家都明白。但眼下农村义务教育离实施素质教育却感到越来越远,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农村学校缺少必要的师资,或是教师素质本来不高这个原因外,关键是当前的评价机制是教育主管部门自身的导向有很大的问题,学校的好坏就看平时的统考成绩或是中考成绩,成绩好就是好,好学校一俊遮百丑,却很少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的起点。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如此多的困境,解决起来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好在当和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有些问题包自身或政府应该尽快解决。

一、师资的配备

当前,学校的办学软硬件都比较缺,但最缺的还是办教育的人,就是学校的师资,不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一切都是空谈。政府花了很多钱为学校建校舍,配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但学校连基本的教书的人都没有,配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不是不需要,而是有比这些东西更需要花钱解决的师资问题,想当年战争年代,抗大连基本的办学硬件都没有,但有高素质的教师不照样培养出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可贵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长再逐步改善、完善,眼下当务之急是加大师资的配备的力度,尽快补养缺额教师,保证教学最基本的师资需求。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农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收入待遇、进修培训机会等远不如城

里,因此,农村学校面临一新招教师不愿意来,二是来了也留不住。现在实行教育均衡化,我们认为教育均衡化首先应是师资均衡化,要想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给农村教师的待遇实行倾斜,让他们获得比同层次老师更大的收益或实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让农村教师相应高出一级工资或绩效工资活动的部分多向农村教师倾斜,给农村教师盖周转房解决食宿问题,根据路程增发交通补贴,在职评、岗位设置时增加更大的比例等。这些措施是当地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自己做的,这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是主渠道,我的理解政府投入不能只是国家和省两级政府,也应该包括市、县、乡镇政府,但目前的情况是县、镇两级政府的投入不到位,特别是镇乡级政府多数是零投入。因此,还应该明确规定县、乡镇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份额,并督促加以落实,有了这些经费,学校校舍的日常维护、教辅用房建设,食宿学校建设及学校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

学校安全问题不仅是教育学校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学校安全光靠教育一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也要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公安、文化、工商、卫生、交通等机关部门联席办公。好多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但是关键是只有形式没有实际去做,联席各家只是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真正去做去落实也只有只有教育一家。所以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得有成

效,必须抓执行力的问题,各家必须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把文落到实处,不能有做学校安全工作是给教育学校有情分的帮忙,应该认识到这是你应承担的职责,乃份内之事,出了问题不履职尽责是要接受组织处理的。

7.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 篇七

关键词:高职学生档案管理,困境,出路

学生档案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系部中心工作之一, 是考核系部学生工作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 是进行学生工作改革、学生工作研究、学生工作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借助于各种学生档案资料, 各项学生工作才能少走弯路, 才能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和提高。

一、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困境

1. 对学生档案重视度不够。

从新生入学到学成毕业, 学生档案材料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平时对学生档案的需求不是很大, 因此在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被利用, 也就很少有人关注学生档案的重要性, 只有在毕业生择业时才被用人单位调阅, 大部分时候这些丰富的档案资源均被闲置, 没能发挥更多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出现了务实的趋向, 就业领域日益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进入私人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公司的越来越多, 但此类企业往往重使用、轻培养, 对学生的档案、人事关系重视不够, 意识不强。这就客观上造成毕业生档案流失的现象, 形成了档案可有可无的观念。

2. 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相关部门颁布有《档案法》, 一些省市也有相关的档案管理条例。但是, 在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方面, 没有统一的、详细的、符合实情的、可以遵循的管理规章制度, 而一般都是沿用以往的老办法,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样收集的档案材料也就不可能齐全;在整理学生档案的环节上也没有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 造成鉴别核对、归档整理、保管保密和信息使用等方面的管理不规范。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方法上随意性较大, 致使学生档案材料杂乱。另外, 在组卷装订上也不规范, 没有严格的规定, 虽然短时间内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案卷没有规范的装订, 也没有统一的查寻标准, 形式上既不美观, 查询时又影响工作效率。

3. 学生档案材料不全面。

多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没有明确的学生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与要求, 使得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材料得不到及时归档, 不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同时学生档案中的主观评价材料内容过多, 而客观评价的资料不够,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档案中最多的是上学阶段老师、学校的操行评语, 缺少深刻、全面反映学生素质的客观材料。

4. 学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够。

收集学生档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存, 更重要的在于利用。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在需要使用时却发现没有的或者资料不全的事情时有发生, 因此未能发挥学生档案的应有作用。学生档案是学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产生于学院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 又服务于学院的学生工作。学生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情况, 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大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的阶段, 学生档案的作用就更加突出。

二、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出路

1. 学生档案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

高职院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部门, 制定学生档案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不仅学院学生档案管理部门要有相关的管理制度, 系 (部) 更应有学生档案管理的相应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规定。各系部都应至少有一个档案室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学生档案的收集整理, 而且要有相应的监督措施, 以保障学生档案的完整性。

2. 提高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创造条件,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通过系统进修、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兼职档案管理者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将兼职档案管理者的培训进修纳入学院师资培训整体计划;三是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者素质评价体系,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评价、职责评价与绩效评价, 通过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评价体系, 有效地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自觉提高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注重学生档案的利用与开发。

学生档案的作用是通过其开发与利用工作来实现的, 否则只是把它锁在档案柜里, 成为“死档案”, 就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因此学生档案工作人员要大力开发学生档案资源, 关注学生工作的进展, 对学生档案提出的新要求, 制定相应的学生档案管理和开发措施, 及时对学生档案进行二、三次加工, 将静态的档案转化为动态的信息。通过档案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加工、编纂, 把原始的、分散的、零碎的、静态的学生档案加工成为系统的、整体的档案信息, 为学生工作提供有力的资料。

参考文献

[1]贾静.试论职业教育的档案专业改革[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

8.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 篇八

关键词: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67-02

大中专学生利用寒暑期与课余时间兼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被认为既是减轻家庭生活负担,又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举两得的实践。在各大院校,随即可看到家教、餐饮、短期导购、短期旅游、短期广告宣传、打字复印等各类兼职行业。此外,由于劳动力的短缺与部分行业生产的旺淡季因素,一些企业通过招聘学生兼职以保证生产,并能一定程度降低企业成本。广东作为沿海工业大省,此类现象更为普遍。然而,学生在众多的兼职诱惑与兼职参与的背后却是合法权益受侵害事件的频见报端。有学者就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是否受到权益侵害进行调查,其结果69%的学生表示在兼职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而65%的学生选择自己承受损失。在众多权益受害而大部分选择自己承受的背后,究其原因则在于学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其劳动法主体资格存在模糊性分歧。

“兼职学生是否属于劳动法主体”是当前劳动法的一大漏洞,面对当前学生兼职市场的活跃与权益保障的滞后,兼职学生的劳动法主体资格就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题域。

一、困境审视:兼职学生劳动主体资格的现实困境

1.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的相关界定模糊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第2条第1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第2条第2款做了补充: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并没有对劳动者做出明确界定,出现界定模糊化的困境。劳动法中对劳动者的界定并没有指明是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加以理解。兼职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其与用人单位往往不能够形成严格的合同关系,是否能适用劳动法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兼职学生中的兼职与勤工助学、实习,与一般工作者的兼职都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此也没有清晰的界定,没有对学生的兼职与一般兼职、勤工助学、实习等做出划分,相关界定的模糊化导致当兼职学生在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只能选择自我承受。

2.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的相应条款庞杂化

审视当前关于劳动法主体资格的相应条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2008年9月18日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等,此外我国劳动法地方法规及由省市两级法院下发的指导意见等也有三百条左右的规定,然而在庞杂的规定中对劳动法主体资格存在不同的解释,如在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第12条规定,即“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然而在现代法的保护弱势群体的精神中,兼职学生显然是弱势群体,因此有部分指导意见提出将兼职学生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在不同的解释与不同的理解偏差上导致曾出现同一案例在不同的判决中出现完全相反的裁决。

3.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的立法技术粗糙化

在庞杂的劳动法主体的相关条款中,对于什么是“劳动者”、“劳动法主体资格”等都未作明确的概念界分,而是笼统的采取罗列式的方式,如提出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纳入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有些人员如公务员、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排除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阶层的分化,社会阶层的多样化,仅以罗列的方式界定劳动者显然有立法技术粗糙化之嫌。兼职学生涉世未深,权益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然而庞杂的条款却未将兼职学生的劳动法主体资格采取明确规定,而是以期能在众多罗列的劳动者中找寻对应,显然已充分暴露出当前学生兼职市场的活跃与权益保障滞后的矛盾亟待破解。综合以上分析,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存在主体模糊化、相应条款庞杂化、立法技术粗糙化是当前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存在的困境。

二、法理分析:兼职学生劳动主体资格的法理透视

我们从劳动法的价值取向、雇主理论与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的法理分析下透视“兼职学生是否是劳动法主体”这一亟待破解的问题。

1.劳动法的价值取向与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

劳动法的价值取向简单来说即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显然兼职学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分子,从劳动法的价值取向可以就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做出肯定的判断。一是兼职学生有劳动权利能力。劳动权利能力即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与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既拥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等。二是兼职学生有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行为能力主要看年龄因素、健康因素、智力因素、行为自由。年龄因素只要满十六周岁都不能被排除在外,显然兼职学生在年龄、健康、智力、行为自由等方面都符合要求,具备劳动行为能力。三是兼职学生并未明确排除在劳动法主体资格的罗列中。在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第12条规定推知,若建立劳动关系,则可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从劳动权利能力、劳动行为能力、相关的法律规定等各方面与现实的需求都可推知将兼职学生列入劳动法主体资格有其理论支撑与现实要求。

2.雇主理论与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

雇主理论是源自西方的一项理论,其简单而复杂的理论影响着各国相关法制的制订,如劳动法、公司法、合同法等。雇佣简单来说即雇主与雇员之间基于劳动关系订立的合同。雇员即“一个人基于任何雇佣合同而提供的任意一项服务,无论形式上是明确或者暗示,是口头或者书面,雇主有能力或权力依据该雇员的工作表现来控制和管理雇员的物质回报。”在当前中国的各领域都已陆续推进雇员制改革,打破传统的“铁饭碗”、“金饭碗”的体制,以雇员制的推进提升行政效率与工作绩效。当兼职学生在雇主理论的适用下,则只要雇主与雇员发生了劳动关系、利益关系、服务关系等,都享受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雇主理论在中国目前的大势推进,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依据此理论的法理适用也即成为一种必然。

三、出路探微:兼职学生劳动主体资格的路径前瞻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措施应对当前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模糊化的出路。

1.有法可依:兼职学生在建立劳动关系后要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

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关系,当前大中专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兼职、课余时间兼职与未毕业持《就业协议》进入用人单位并取得报酬等兼职行为都应视为劳动关系的建立,兼职学生在建立劳动关系后要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我国《劳动合同法》也专节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并肯定了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学生在兼职期间既不影响学校的学习,也不影响用人单位的正常运作即属于双重劳动关系的范畴,适用劳动法的保护范畴。因此,将兼职学生在建立劳动关系后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既不与现行的《劳动合同法》相背离,也是面对当前“兼职学生是否属于劳动法主体”这一劳动法一大漏洞的有力回应。

2.管理强化:加强学校兼职管理部门建设,对学生兼职有序管理

我国目前各大院校都有对勤工助学的专门管理,而对兼职的管理比较缺乏,然而学生在兼职中信息的收集、权益的保护、学业与兼职关系处理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引导与管理,因此加强大中专院校(含高职院校)兼职管理部门建设,对学生兼职有序管理是对学校管理提出的内在要求。当前学生兼职的人数与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而相应的管理没有跟上,这也是一定程度导致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的重要根源。加强学校兼职管理部门建设可以从兼职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兼职相应权益的保护讲解、学业与兼职关系的处理咨询等方面进行管理与强化,进而减少当前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面临的各类困境。

3.宣传普及:增强相关法律的宣传普及度,使学生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法律意识,提升自我权益保护能力是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应对各类情况的有效法宝。当前通过开展专门的法律课程或者选修相应的劳动法课程,通过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等都是增强相关法律的宣传普及度,是广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法律意识的生成,告知与用人单位合同的建立、讲授合同相关内容的注意点,通过全方位的引导与普及,真正有法可依、有法可护。

简言之,面对当前学生兼职市场的活跃与权益保障的滞后,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破解兼职学生在兼职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屡屡发生,立法的跟进,即将兼职学生在建立劳动关系后要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管理的强化即加强学校兼职管理部门建设,对学生兼职有序管理,宣传的普及即增强相关法律的宣传普及度,使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都不可或缺。唯有在有法可依、管理强化、宣传普及等措施的协办推进中才能有效破解兼职学生在兼职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现象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贾俊玲.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安淑珍,郭英杰,张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薛长礼.劳动权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9.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九

本来,初中体育纳入毕业生升学考试是一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促进学校体育开展的有效措施。体育考试制度的实施,对端正教育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本应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能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改善。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纳入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后,农村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困局,呈现出以下的不合理现状。

1.学校在教学管理和工作安排上存在偏颇,不重视初

一、初二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只注重初三毕业生的体育考试成绩,前松后紧,临急抱佛脚的“应试现象”非常严重。

2.学校在体育教学工作安排上不作衔接,体育教师随机变动,谁有空谁去教,不安排跟班教学。另外,初

一、初二体育教师的工作与教学奖励也不挂钩,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导致非毕业班体育老师工作丧失积极性,课堂教学流于“放羊式”。

3.学校担心学生初三毕业体育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学生到初三年级后就加大训练力度,进行强化训练。但由于初

一、初二教学不把关,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锻炼,基础差,这样一来,初三把关体育教师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教出别人三年的效果,工作压力与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针对现状,如何才能打破困局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找到出路?

一、加强领导,监管到位

各级教育部门要从育人的高度出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给体育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强领导与管理。想方设法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而不是走过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派懂专业、能力强、求上进的专家型人才抓中小学体育工作,把政策方针落实到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把体育工作作为评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新课程标准实施,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校的工作目标制定考核、教学督导等各种评优评先挂钩,把评价校长成绩与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挂钩,克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工作绩效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甚至建立校长负责制,制定出正确的地方政策导向,保障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认识,正确导向

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学校体育的作用和地位 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如果体育教学被忽视将不能发挥体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对文化学科的学习不利,会造成恶性循环的局面。所以,学校不能搞应试教育,必须让学生从初

一、初二年级就要重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只有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才能通过体育考试,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辐度的提高。达到既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强化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持续发展。

三、落实小循环教学

以上一、二两点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但是,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而言,以上两点不容易在短期内实现,也不是靠体育教师本身的力量能够做到的。所以,对于广大农村初中一线体育教师而言,要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走出困局,还必须另辟蹊径。基于自身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长期驻扎初三毕业班把关的亲身体验,笔者认为,落实小循环教学或许是最省事,最可能的解困出路。因为,由同一位教师从初一开始带班教学,直到初三毕业,负责到底,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个别教师长期留守初

一、初二教学,阻碍其专业成长与能力发展;还可以避免由于初

一、初二教师不负责任地“放羊式”教学,造成学生锻炼基础缺失,身体素质不高,人为加重初三把关教师的工作压力与难度的情况;而且,就算学校在教学管理和工作安排上存在偏颇、教学资源集中向毕业班倾斜,但该教师由于要从一而终,因而还是会积极地争取最后的胜利。所以,在大环境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小循环教学或者可以作为解困的权宜之计。

10.我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篇十

我县自2003年开始确定把肉牛、蚕桑、中药材、烤烟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四大重点产业培育发展以来。时间已过去四年,四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印象是:宣传轰轰烈烈,发展不尽人意,前景堪忧。

一、四大产业目标和现实发展情况比较

肉牛养殖业以建设湖南省牧业基地县为目标,到2007年建设13个年出栏肉牛5000头以上的基地乡和5个年出栏肉牛1000头以上的养牛小区,全县出栏肉牛8万头,其中杂交肉牛4万头,年存栏能繁母牛6万头。

蚕桑发展以湖南省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县为目标,抓好4个基地乡镇及20个专业村建设,年均扩园1万亩,到2007年力争发展蚕桑5万亩,年产优质鲜茧10万担。

中药材以建设全国右旋龙脑樟开发基地为目标,2003年在波洲开发右旋龙脑樟3000亩,到2007年全县面积达2万亩,黄姜种植面积到2006年达2万亩。

烤烟以围绕优质烤烟基地县为目标,抓好5个基地乡镇和20个村建设,2003年实现栽培面积1.25万亩,生产烟叶2.5万担,到2007年力争烤烟常年栽培面积恢复到2.5万亩,年产优质烟叶5万担。

现实发展情况是:肉牛产业发展难尽人意。到2006年全县年出栏肉牛6.45万头,与目标相距1.55万头,其中杂交牛3.52万头,与目标相距4800余头,年存栏能繁母牛3.52万头,与目标相距4.62万头。新寨乡是我县建设得较好的基地乡镇,2006年全乡存栏肉牛2800头,其中能繁母牛1100头,出栏1300头,与5000头出栏的目标还差3700头。该乡的龙寨村是全市闻名的黄牛品改村,也是县里养牛小区示范点,全村2006年存栏黄牛504头,出栏140头,与1000头出栏的目标相距860头。养牛的典型示范尚且如此,其它面上就可想而知了。

蚕桑产业发展令人担忧。全县桑园理论面积1.1万亩,实际利用面积不到3000亩,基地乡镇除了中寨镇较稳定外,其它乡镇只有零星的户继续养蚕。最早发展蚕桑的晏家乡桑园由1600亩缩减到65亩,只有河坝、斗溪2个村14户养蚕。大湾罗乡养蚕户由200户减至2户,面积由1600亩减到20亩,蚕桑发展岌岌可危。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波洲镇右旋龙脑樟面积800余亩,与目标要求差2200亩,全县面积1000亩左右,与目标要求相差1900亩。巨能集团建成投产后要求6000亩以上方能满足其基本生产原材料供应,目前的面积远远达不到企业要求。种植因市场变化已经停止。玉竹、金银花、青蒿、白术等其它品种的中药材到目前为止只有3000余亩。

烤烟发展徘徊不前。种植面积从2003年到2005年几年时间都在2000亩左右徘徊,今年是恢复性最好的一年,全县也只有4067亩,生产烟叶9700余担,与目标要求差距很大。

二、四大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为什么现实与产业目标的差距如此巨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四大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目标与现实基础条件不相符,面临目标实现难的困境。

一是产业目标与土地资源不相符。根据目标要求,全县进行四大产业建设需要耕地总量约13.5万亩(种草养牛2万亩,桑园5万亩,中药材4万亩,烤烟2.5万亩),而我县水田面积14.9万亩,旱土面积6.9万亩,其中旱地已退耕还林5.3万亩,实际可利用耕地总量只有17.5万亩,用于产业化建设后只剩下4万亩耕地维持传统的粮猪型经济,显然不切合实际。二是产业目标与劳动力资源不相符。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占全县农村人口比例达25%,约5万人,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90%以上。目前留守在乡的“613860部队”(儿童、妇女、老人),既要承担抚育留守儿童重任,又要完成责任地的耕种,维持粗放的粮猪型经济的劳力已出现短缺,据测算,发展四大产业需常年劳动力23860个,季节性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四大产业的目标忽视了劳动力的制约。三是产业目标与资金条件不相符。要完成产业目标,据测算需投放建设资金21150万元,全县5万户农户,户均年需4230元,在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元的贫困山区,显然力不从心。我县银信部门虽然有足够资金,但市场化后,对高风险产业的投入心存顾虑,完全靠银行信贷不切实际;而县财政又是吃饭财政,根本没有多余资金投入产业发展。资金成为产业化发展最突出的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确定的产业目标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和研究,必然陷入目标脱离实际难实现的困境。

第二、政企职责发生错位,工作陷入两难困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产业化生产,我们虽然一再主张走“市场+政府+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市场诱导、政府引导、企业牵动、农户跟进。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为实现政绩目标而急于求成,从而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发生了角色错位,改变了原有模式,变成了“市场+公司+政府+农户”的发展模式,政府按照对企业的判断来预测市场,用行政手段给基层下指标,定任务,强力推进产业化发展,结果好心办不成好事。一旦市场有变,企业考虑是保护自己,躲避风险,结果农民受损,政府夹在企业与农民之间也陷入了尴尬境地。比如中药材黄姜生产项目,怀化盾业公司到我县推广种植,政府成立黄姜办帮助企业大力宣传,农民大面积种植,2003年发动种植1300亩,并签订了种植回收合同,2004年因市场价格下跌,企业抽身脱逃,收购合同无法兑现而使黄姜烂在地里。为此农民不但所付出的劳动力没有任何报酬,反而承受购种款债务700多元/亩。结果还是政府买单补偿姜农才将此事摆平。烤烟生产也不例外,在政府一系列政策刺激和行政手段的强力推动下,烤烟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268亩增加到4067亩。结果公司在收购环节标准超严,使今年绝大部分烟农出现亏损,特别是种烟大户,种得越多亏得越惨。天堂乡杜溪村杨玉情种烟31.5亩,收烟80担,毛收入33300元(包括煤炭补贴和肥料补贴),亩均收入1054元,亩均成本支出1636元,亩均亏579元,总亏损18238元。凳寨乡台洞村杨清求种烟45亩,交烟160担,总收入4.7万元,亏损26640元,亩均亏592元。在烟草公司全程技术指导下的烟叶生产,亏损全部由农民承担。蚕桑产业在政府退出后,蚕农纷纷转产,从2003年开始,桑园面积不但没有扩大,已有面积也难保住。政府陷入了直接插手搞不好,不插手也搞不好的两难境地。第三、规模与效益不成正比,规模化发展陷入困境

纵观我县历年来所树立的种植、养殖典型大户,目前仍活跃在市场经济舞台上的可谓凤毛麟角。规模养殖、种植大户很少有坚持三年的,他们失败的惨痛事例比比皆是,成了我们产业化建设的反面教材。规模越大,效益越差,垮得越快,这成了一个跳不出的怪圈。近几年所涌现的养牛大户、蚕桑大户均已改弦更张,今年的烤烟种植大户变成了亏损大户。从理论上讲规模与效益应当成正比,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由于市场风险的因素,规模越大风险也就越大,而种养业又十分脆弱,市场一旦风吹草动就面临危机,只要出现亏损,就难以坚持下去。规模小的风险也就小,虽然效益不高但比较稳定。而我们舆论导向总是鼓励规模,对种养大户情有独钟,偏爱有加,在宣传上极力造势,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结果大户多半风光一阵后就销声匿迹,受冷落的小户却在市场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千千万万个小户累加却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小户形成的整体规模,而受重视的个体规模又不争气,规模化发展难免陷入困境。

三、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出路

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所确定的四大产业除肉牛初具规模以外,其它三大产业还未形成真正的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未能实现,传统的粮猪型经济仍然唱主角,劳务经济是我县农村经济最大的经济板块,是我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增长的最活跃的因素。在思考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出路的问题时,必须要正视这个现实。为了在现实条件下搞活农村经济,实现富民强县目标,我们认为必须要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转变政府职

能,产业化建设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第一、农业产业化工作重点和目标要进行战略性调整

要立足于粮食、生猪、林业三大传统产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首先是要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在农村鼓励和引导农户喂养能繁母牛,按照农户的承受能力确定数量每户2头,确保养殖能繁母牛8万头目标;在城市大力扶持肉牛加工业发展,在柏树林建立肉牛食品加工工业园区,搬迁和完善配套牲畜交易市场。其次是要稳步发展蚕桑业。蚕桑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合千家万户生产,应当稳步发展。调整2万亩稻田栽桑养蚕完全可行。再次是要协调发展中药材产业。中药材应当以木本药材为主,草本药材为辅。木本以右旋龙脑樟栽培为重点,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和植树造林进行协调发展。巨能集团需要6000亩右旋龙脑樟面积才能保证生产原料需求,目前面积只有1000亩左右,大力发展右旋龙脑樟栽培势在必行。

建议烤烟产业不再列为县级产业重点。理由有四:其一,烤烟是国家限制性产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其生产发展仍然严格按国家计划执行,县级没有自主权;其二,烟叶属于特殊商品,国家实行专卖,企业垄断经营,农户交售烟叶没有选择权,收购价格由国家制定,收购级别由专卖公司认定,收购环节级别认定的主观性可以决定烟农的盈亏,烟农要承担不确定性的政策风险;其三,种烤烟不能富民。种烤烟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每亩成本约1470元,农户种烟最好的每亩只收到1600元左右。种烤烟形势好只可保工钱,形势不好就要亏本,富民的概率很小;其四,种烤烟也难强县。烟叶生产受指标控制,面积难于突破,市里给县里下达的计划在3000亩左右,以3000亩测算,收烟7000担,县里所得烟叶特产税在40万左右,县乡再按3:7进行分成,县里只有12万元,烟税对财政贡献小,如何强县?基于以上原因,县里应尽快放弃烤烟产业,撤销烟叶办,不要再给乡镇定目标管理任务,任由乡镇或烟农与公司订计划、签合同。

第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工作思路要进行调整

首先要做好产业的可行性论证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区划。其次要建立工作机构,组成工作班子。县里要成立一个产业化建设办公室,赋予其产业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能。第三,制订产业化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户从事产业结构调整。第四,改变以扶持种养大户为主转为扶植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龙头企业,创造宽松环境培植企业做大做强,以一家或多家农业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五,鼓励和引导成立产业协会组织,将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给协会。建立“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的生产发展模式,政府对产业发展只作宏观指导。

第三、要尽快建立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风险保障机制

政府要将扶贫发展资金、项目专项经费用于发展产业化建设的信贷贴息和自然灾害保险,鼓励具有抗风险能力的户适度规模发展。

11.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服务期满,出路

一、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出路状况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在新农村建设、基层政权巩固、就业压力缓冲等现实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政策, 自1995年开始由部分地区的试点到今天的全国性推广, 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从表面上来看, 似乎大学生村官已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的一支新力量, 但是若从现实上来看, 情况却不尽然。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近年的实施中逐渐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在于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大学生满怀热情地进入了农村这片热土, 可是却在出路上遇到诸多冰点。

1. 职责定位不准, 履职表现消极

当大学生村官真的赴职到任后, 发现现实与想象总是相距甚远。多数大学生村官的职责成了资料收集、跑腿开会等事务性工作。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大。“我们算什么人?”身处江苏北部阜宁县的大学生村官一次又一被这同样的问题所困扰着。“如果是工人, 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员, 我们又没有编制, 工资跟他们相差一两倍!”

2. 体制内流动渠道不畅

众多大学生村官处在服务期满后的抉择路口, “进得来”却不一定“出得去”, 更不一定能够“流得动”。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在辽宁新民当大学生村官已经9年的邢曼丽, 被政府拖欠工资近万元, 并且改签了临时工合同。在2010年7月13日, 邢曼丽等10名大学生村官来到国家信访局再次上访, 却被有关方面“劝”回。对此, 曼丽说道“签临时工合同意味着随时可以被解聘, 这跟扫地出门没啥两样。”正如她所担心的一样, 许多大学生村官都担心--突然被“老板”“炒鱿鱼”。

3.“五条出路”保障乏力

2009年4月中组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5条出路, 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但是当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寻求出路之时, 却发现这五条出路不一定走得通。

考公务员。县乡 (镇) 招考公务员, 由于名额有限, 大学生村官没有更多机会, 而且大学生村官因两三年服务期间的忙碌, 已经对很多理论知识生疏了, 繁忙的“公务”压身也没有较多的时间来看书。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学生村官一些优惠政策, 但是很多细节却没有落到实处, 相比之下, 应届毕业生在笔试上会更有胜算。

大学生村官很多时候被琐碎事情所缠绕, 很难抽身与当地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另外, 大学生村官刚从大学校园内走出来, 缺少对农村实际情况的真实了解, 缺乏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使得大学生村官很难在两三年内干出明显的成绩, 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和通过村委的考核, 留任村干部的道路也是“前途无亮”。

自主创业, 面临的最大瓶颈当属资金不足, 而且年轻底子薄的大学生村官一旦创业失败, 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大。另行择业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讲应该是比较痛苦的选择。“另行”意味着要从零开始, 意味着在“慢慢长路”之上又要艰辛地“求索”了。任职期满后能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村官寥寥无几。

二、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出路不畅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面临着如此尴尬的身份和前景,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的原因

进入村官队伍的动机不端正。部分大学生进入村官岗位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就业压力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所抱的想法是“为今后考公务员或进入政府部门打基础”。思想指导行动, 正是在这样动机的唆使下, 大学生村官们在工作中时常表现出一副淡然、冷漠的态度。一些基层官员正是抓住了大学生村官的这一动机, 所以, 在大学生村官入职之初, 就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后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巨大可能性。这样的“心理暗示”, 使得大学生村官们有时间也不会考察乡村实情, 不会积极主动地向有经验的老干部们学习农村管理的经验。可以说, 对于既无社会实战经验、又无一定理论造诣的大学生村官, 很多单位都不愿接纳。

2. 部分官员的短期利益行为所致

在大学生村官招录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上述所述的曲解政策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官员在利益支配下的短期行为。周孝正教授认为, 官员夸大解释村官制度的行为是一种短期的牟利行为, 并认为这种短期行为的产生基于两个前提:一是中国官员的任期较短, 因而功利心较强;二是中国现有的官员考评机制, 对官员所制定政策的可持续性关注较少, 其在官员的升迁中所起的作用, 远逊于解决眼下的具体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一些地方官员来说, 已成为其表明自身重视人才的“政绩工程”, 地方官员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招募远胜于培训、使用和管理, 更不会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政府的“谎言”似乎是用心良苦, 却致使一些大学生村官对将来的出路形成了依赖心理, 从而失去了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以提升自我能力和争取机会的原动力。

3. 地方政府缺乏全面长远的规划

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一些地方政府只是随波逐流地忙着招聘大学生村官, 却不关注相关的配套制度, 这是导致大学生村官职责定位偏离、工作培训缺乏和期满出路阻滞的重要原因。

对大学生村官的录用、培训、考核、流动和出路等问题, 国家尚无统一的刚性法律规定, 而只是一些规范性政策要求, 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容易“钻空子”, 把更多责任转移给大学生村官本人来承担。虽然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之一,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 如果地方政府只把“村官”当成就业岗位, 认为当大学生上任后就完成了帮助其就业的任务, 对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不再负有任何责任, 那么这样的片面心理和做法必然不利于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出路环境, 相反会使大学生村官们受到冷落。

三、解决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出路问题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村官在三年时间里奉献了宝贵的青春, 在基层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但是却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和有效的安置。任何一条道路, 若没有光明的前途, 还会有人走吗?最近, 胡锦涛总书记对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的来信作出了重要批示, 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习近平同志也提出了要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对于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出路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必须树立正确而正当的选聘大学生村官的理念。

这一理念的树立主体既包括基层政府, 也包括大学生村官自身。对于基层政府来说, 要有长远眼光,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导, 以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为最终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 应把长期扎根于基层作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服务人民、立身基层为导向, 做好本职的每一份工作。使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

2.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选任。

各地政府应冷静科学地分析当地农村的特殊环境及未来发展前景, 既要立足于各个农村的具体情况, 又要斟酌大学生的不同个性、专业及思想特点, 切实做到“因村选人”和“因人定村”, 统筹兼顾, 和谐发展。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农村“待得住”。

3.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同时结合各地实际,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认真实践。

村两委应经常带大学生村官进行实地考察, 使他们了解本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时常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充分发挥“以老带新”“言传身教”的作用。与此同时, 大学生村官也应该虚心请教“前辈”, 经常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在群众中寻求共同建设新农村的智慧。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可以“干得好”。

4. 引导大学生村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可能, 理性选择流动发展方向, 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促使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的出路实现多样化。把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招录政策讲清楚, 把有关情况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 引导他们合理确定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的心理预期。既要对大学生村官负责, 也是对工作单位的发展负责。真正让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流得动”。

2010年7月21日, 中组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作出规定:今后, 各省区市考录公务员要拿出专门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实行定向考录, 同时规定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 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 也可报考其他职位, 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将对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人员报考公务员实行的加分政策, 调整为面向他们实行定向考录, 这一政策维护了广大考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保证社会的公平竞争。同时体现了国家在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村官:我们算什么人往哪里去?[EB/OL], http://learning.sohu.com/s2009/dxscg/.

[2]熊丙奇.大学生村官计划又成烂尾楼?[EB/OL], 东北新闻网, 2010-1-18.

[3]大学生村官只配跑腿开会?.人民日报[N], 2009-1-14.

[4]专家建议买断岗位解决大学生村官“出口”问题.中国新闻网[EB/OL], 2009-8-14.

12.休谟的证词还原论:困境与出路 篇十二

休谟的证词还原论:困境与出路

出于对休谟式还原论的极度失望,当代大多数认识论者走向了反还原论.而当代还原论在坚持原有经验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地承认了社会因素、尤其是证词在知识的`生产和积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作 者:徐献军 丛杭青 XU Xian-jun CONG Hang-qi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自然辩证法通讯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7(4) 分类号:B085 关键词:休谟   证词   知识   还原论   反还原论  

13.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 篇十三

关键词:乡镇;财政;农业税;改革

××年月日至日,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中央在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决定从今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推进减征、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

面取消农业税,同时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今后的五年里,农民负担将进一步减轻,改革的效果也将进一步明显。但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减少乡镇政府的收入,加剧了乡镇财政的收支矛盾,使乡镇财政在“后农业税时代”陷入困境。

(一)“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政的困境及表现

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三项取消”、“两项调整”、“一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样,在分税制改革中税收收入被大大缩减后,农村税费改革连乡镇财政向农民收费、集资的口子也扎紧了,有效地堵住了“三乱”之源头。但乡镇财政在三大块资金收入同时大量削减的情况下,也难以为继,资金缺口问题终于“浮出水面”,“三个缺口”——预算内缺口、预算外缺口及自筹资金缺口,成为乡镇政府正常运作的桎梏。其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资金短缺

在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后,又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乡村兴办公益事业,如农村教育、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面临新的困难。国家转移支付的数额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乡村的所有项目都照顾到,而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政策规定来解决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由于标准低、数额小,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加之具体操作难、落实难等因素,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农业县乡村和贫困地区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难以实现。

第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乡镇财政拨款;二是向农民征收“三提五统”中的一项,即“教育附加费”;三是向农民征收的“教育集资”。而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取消了以乡村两级办学为主的乡镇统筹、各类教育集资和一些教育方面的收费项目,显然这将导致教育投入大幅度减少。改革后农民承担的教育负担明显减少,乡镇教育经费缺口则明显扩大。将对今后一定时期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虽然在“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教师的工资改由县(市)统一发放,从而有可能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半数以上的县级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以及多数地方仍由各乡镇全部或部分解决国家规定发放的各种补贴,财政状况差的乡镇无法保证补贴的足额发放,乡镇教师的工资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缺口较大。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镇道路建设费、集资和村提留,乡镇道路的建设要求列入乡镇财政预算,村级道路的修建,则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加以解决。对于大部分乡村来说,交通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道路修建任务繁重,在税费改革大幅度地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上级转移支付量又与道路修建实际所需资金量相去甚远且人员经费都存在严重缺口情况下,再挤出一块经费来安排乡镇道路建设支出似乎不太现实。同样,对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治理等方面的支出,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同样是捉襟见肘。虽然自年起,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这块转移支付大都是有条件的,即需要乡镇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在有收费权的情况下,乡镇可通过向农民集资和解决,但收费权取消后,大部分乡镇都无力解决配套资金。

第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将受到较大冲击。

目前,我国除村级经济发达乡镇基本建立了以村级经济为依托、乡镇财政给予补助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外,大部分乡镇农村社会保障还只停留在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的层面上,尚未建立完善的保障支出体系,并且就目前对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的支出,也来源于农民的统筹资金。“后农业税时代”对大部分乡镇而言,若上级政府转移支付不到位,不要说建立完善的保障支出体系,就连现有的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都将出现资金缺口。

第四,农村文化、卫生等其他农村公益事业支出无保障。

税费改革前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本来就很有限,进入“后农业税时代”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收支不平衡,运转难保证

农业税逐渐取消,将进一步扩大乡镇财政的不平衡,使乡镇(村)政权的正常运转难以维系。

一方面,乡镇财政收入增加难。

一是乡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商品化农业规模小,应对市场冲击的能力比较差。乡镇收入构成以农业税为主,缺乏支柱税源,工商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比重很小,财政收入

增长潜力有限。二是从今年起对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品不再征收农业特产税,农业税逐步降低税率并在五年内取消,乡镇财政失去了原来的主要收入来源。三是分税制改革后,留给地方的是一些小税种,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征管成本高,难度大,数额小,增长潜力有限。四是农村基础建设滞后,支农投入有限,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五是上级与乡镇在维持运

转和发展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中,各自的职能及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的问题十分突出。六是农业税新的“空挂”不断增加,一些乡镇采取借(贷)、干部拿工资垫交、用附加抵交正税等办法对上完成预算收入任务,隐藏着大量的“上清下不清”问题,税费尾欠连年存在,越积越多,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质量。

另一方面,乡镇支出经费口径依旧

农业税改革后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财政财力在前一段税改时普遍减少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弱,而上级核定的税改转补资金有限,乡镇财力的有限性与事权的无限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保工资、保运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乡镇层面上,乡镇行政管理费支出主要包括乡镇人大、乡镇政府各职能机构的各项经费支出以及维护农村社会秩序所发生的农村治安费用。在目前政府职能还没转变,乡镇机构改革没有到位之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无疑给了靠预算外收费来维持运转的乡镇机构致命的一击。农村税费改革“革”了乡镇机构收费的“命”,日后如何保证足够的资金维持机构运转便成了一大难题。村级层面上,原税改转补资金十分有限,只能考虑村干部工资,村内其他组织人员工资无暇考虑,致使村级基本运转没有财力保障。在今年,特产税取消和农业税下调税率后村级收入又将进一步减少,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村组干部报酬普遍偏低,就会导致农村没人愿意当村组干部的现象,造成村级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乡村债务负担难以消化,且有增大趋势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年全国乡镇债务高达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近万元,如果再考虑村级债务,数字恐怕还要翻一番。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的债务问题也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完全“显性化”。乡镇财政的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只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把问题由“幕后”推向“前台”而已。乡镇财政债务资金的来源一般有向上级财政的各类借款、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统筹中借款和向企业、个人借款以及各项拖欠款;其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农村中小学建设和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二是补充乡镇政府的日常开支包括会议费、招待费、报刊征订、干部培训、差旅费等;三是补充乡镇各部门经费的不足。这些借款和欠款,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还可以利用费收入机制,通过向农民收费逐年予以偿还。而农村税费改革后,一方面乡镇财政收入减少,乡镇在维持乡镇政府运转的基本需要方面尚留有缺口,有可能导致新的债务出;另一方面,取消向农民收费,切断了乡镇预期的还款途径,且短期内属于乡镇财政的农村工商税又不可能大幅增加,乡镇财政面临的归还债务本金和债务利息的压力和风险陡然加大。可见,对于原本就负债的乡镇财政,农村税费改革更是“雪上加霜”。若没有可行的解决良策,必将使负债乡镇重新将手伸向农民,造成农民负担的反弹,导致农村税费改革失去应有的意义。

(二)“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政走出困境的出路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政如果沿着税费改革前的老路继续走下去,是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要使乡镇财政顺应改革的步伐,与新的经济形势相适应,就必须对乡镇的收支体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一、精简机构、削减冗员,减轻乡镇财政负担

据统计,我国财政供养人员中,由县乡财政供养的部分约占到%。而同期县乡财政收入只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在县乡财政支出中,人员及公用经费一般要占可用财力的%左右。另据统计,乡镇一级需要农民养活的人员约.万人,平均每个农民就要养活一名干部,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左右。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本来就面临压力,很难再通过转移支付去养一些“闲机构”和“闲人”,因此,县乡机构臃肿的现象必须改变。必须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同时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利用免征农业税的机遇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调整,消除机构臃肿,分流和精简乡镇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财政负担。

目前,从可操作的角度看,撤乡并镇应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春正在××年月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报告时指出,到××年底,我国已经有个省份完成了乡镇撤并工作,全国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个减少到个。也就是说从年开始,中国五年间撤并了多个乡镇,平均每天撤并个乡镇。当前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本身存在着撤乡并镇的基础和可行性。同时,撤乡并镇也符合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大趋势。撤乡并镇,首先应将那些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比较小的乡镇合并。其次应按照城镇化的要求,以那些具有发展成为城市的乡镇为核心进行合并。对那些暂时不具备合并条件,但又不够建立乡镇财政条件,或建立乡镇财政后比较困难的乡镇,可考虑撤消乡镇财政,建立乡镇财务,待条件成熟后再建立乡镇财政。

同时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职能、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清退乡镇聘用人员,裁减超编人员,对现有干部实行民主推荐、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同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科学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和机构设置,切实减少行政审批,从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真正转变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提供服务上来。

二、改革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投资体制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的体制主要由国家转移支付及村民“一事一议”方式加以解决。从国家转移支付角度来看,××年国家测定的全国农业税及特产税的总额为近亿,也就是说国家转移支付的资金总额在五年内每年可能不会超过个亿。而实际情况是乡镇资金在税费改革后的缺口每年将在亿以上。保工资、保运转已成当务之急,已无财力对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进行投资。从“一事一议”角度来看,标准低、数额小,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加之具体操作难、落实难,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的投资体制必须进行改革。要大力鼓励个人出资参与公共品供给,缓解乡村公共品供求矛盾。从当前我国农村一些乡村公共品供给的实际情况看,即使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地区,个人已成为乡村公共品供给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乡镇财政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因此,制定能够充分调动个人参与乡村公共品供给的政策,鼓励个人出资,可以缓解当前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具体鼓励政策可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制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鼓励的具体做法可以是:根据个体和私营企业对公共品生产投入的规模和重要程度,确定它们在所得税和其他地方税征收中的抵扣或减免比例。投入规模越大,抵扣或减免比例越大。第二,利用冠名权和建碑、立传的形式,鼓励个人、私营企业出资参与公共品生产。第三,对在乡村公共品建设上有突出贡献的个体和私营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切实解决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第四,提高在乡村公共品建设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体和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

三、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农村教育改革

“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政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财力的因素,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需重新进行调整。在农村教育上,首先要重新就中央财政和乡镇财政职能定位,这样更有利于解决当前乃至今后在这农村教育方面供给不足的问题。目前,在县、乡财政能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县、乡很难胜任全部农村“普九”教育的责任,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农村教育供给体制进行改革,即变“普九”教育由县、乡财政承担为中央与县、乡共同承担,具体划分可考虑是:县、乡财政主要负责“普六”,中央财政负责剩下三年的教育责任。或者采取差别责任制,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由县、乡财政承担全部“普九”教育;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或乡镇财政规模有限地区,初中三年教育由中央财政负担;在经济发展一般地区,由县、乡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三年初中教育。事实上,目前中央财政已经负担了一部分贫困地区的“普九”教育,上述改革并不会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的负担。与此同时,在农村教育中还可以通过合班并校、合理定员、竞争上岗、择优选聘等措施,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精简优化教师队伍。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的思路,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从实际出发,本着“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以使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化。

四、健全乡镇财政职能,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完善乡镇财政职能,核心是明确乡镇的财权和事权,减少目前部分事权交叉和错位的现象,对不宜由上级政府包揽的事项要逐步下放;对适宜于上级财政的事权要果断上收,不应采取与地方共担或变相让地方负担的办法。在乡镇财政体制的形式上,要允许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财政体制。在税种的划分上,允许乡镇有固定的、有增长弹性的、充裕的财源,甚至基础较好的乡镇,可以试行向“完全”的分税制体制过渡,将营业税、乡镇企业所得税、房产税、部分增值税等作为乡镇固定收入;一般性乡镇可实行目前的“双轨制”,可把未完全取消的农业税、城建税作为共享收入。乡镇递增上缴比例要适度。同时,要完善县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对贫困乡镇和因不可抗力影响而受灾的乡镇实行特殊的转移支付制度。

五、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后农业税时代”,在税制结构没有大的变动的情况下,弥补乡镇财政缺口的一个最重要办法,就是依靠转移支付。

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规范性、与分税制的协调性、力度不够等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应由上级转移支付解决的,却通过乡镇政府征收税费来解决。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在转移支付的目标、形式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等方面予以展开。在目标上,首要的是保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乡镇和不同收入阶层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在形式上应建立一种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重点,以有条件转移支付相配合,以特殊转移支付作为补充的复合形态。

转移支付需要同时考虑财政能力与财政支出需求。乡镇应得转移支付额,是地区支出需求与地区财政能力及其从中央或省得到的其它转移支付如专项拨款的差额。测量支出需求首当其冲的是乡镇职能问题,且一般仅包括经常性支出需求,不包括资本性项目需求。

六、实行乡镇债务专项管理,分步、有序解决乡镇欠债问题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导航协会----宣传部职能下一篇:精细化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