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2024-08-05

区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精选9篇)

1.区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篇一

大连市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大连市居民健康档案系统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 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

A.项目背景

2007年4月,用友医疗与301医院、大连市卫生局等合作建设“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同年9月与301医院、大连市卫生局、大连市卫生信息中心四方签署“军民共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任务书,明确了公司在此次示范工程中承担的全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开发及实施任务。

目前,大连市已经完成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社区诊疗管理系统(即应用于社区的HIS系统)、卫生统计与决策分析系统及医保接口等外部接口的开发和应用,完成了40余万份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建设,成功实现了病案首页系统与居民档案健康系统的连接。

B.整体架构和功能

大连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总体物理部署结构:

a)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数据中心,采用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和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集成区域内的医疗机构的信息,提供一致的、标准化的协同医疗服务接口,所有对用户的服务系统基于这一服务平台来建立。

b)各医院内部,通过信息集成平台,完成医院内部医疗信息的收集和标准化转换,并经过网管和区域网络接口连接到共享平台,提供本医院的病人信息服务,实现医院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共享。

c)以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为基础,分别建立面向医疗机构服务和面向居民个人服务的门户网站,通过统一的服务接口以统一的界面提供不同医院的信息服务,实现个人与医院之间的信息交互。

d)以EHR为中心,建立卫生数据存储及采集中心,通过统一的管理和登录入口,为不同权限的用户提供符合其角色身份的功能界面,完成不同用户角色的数据录入、修改、增加、删除、查询、统计分析等业务操作,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卫生服务信息网。

C.应用情况

大连市已经基本完成了区域健康档案数据中心的建设,初步建成了以全面涵盖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成功实现居民持续的医疗健康服务记录存储,以标准的文档格式支持包括医疗记录与健康档案的连接,推动医疗文档服务共享。由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目前重点示范基地有:八一路社区、华西社区、泡崖社区、金家街社区等。在大连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主导下,将会有更多的社区及医院加入到这个信息平台中,实现全市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D.应用特点

大连市通过该信息平台实现了以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医疗健康信息的互通互联,能够以档案号、患者的姓名等迅速查询到该患者的健康情况,如患者的基本资料、家庭情况、既往病史、健康体检情况、检验检查资料、诊疗和用药情况等等,还提供了慢病管理、家庭病床、妇幼保健、重点疾病社区巡诊计划等解决方案,解决了资源浪费、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弥补了工作中各项制度靠人管理带来的不足,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纵深、精细管理。

实现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管理的信息化,并对区域内重点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进行预警,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起到全面数据共享和深层数据挖掘利用的作用。

进一步深入利用已建成的数据中心,完成与医院HIS系统及电子病历数据的对接,实现医院-社区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等功能,使得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可预约医院的专家诊疗服务,享受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的便利医疗服务。

在区域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立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开发面向个人与企业等社会公众的会员服务制度,实现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更多增值服务,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真正成为区域卫生服务的中心和纽带。

E.专家评价

“系统功能涵盖了基层卫生工作的全部内容,并采用模块化设计,不拘泥现行卫生机构设置状况,建立了全面利用社会卫生资源和开拓新的卫生服务领域的机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便于推广应用。同时注重构建管理、应用、监督、考评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较好兼顾了电子政务及社会信息化对信息共享的需求。”

“系统以医保卡和居民身份证号码为主索引,采用角色管理、场景服务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且注重在应用过程中推行标准化,强调资源共享,具有可操作性。”

专家组一致认为,“系统建设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可靠、建设内容较全面、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运行可靠;系统的建设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建议“利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协同医疗平台建设’的有利契机,结合大连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尽快组织力量将本系统推广应用到全部基层卫生单位。”

——大连市信息产业局组织卫生与信息技术行业专家

2.区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篇二

国土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对国土资源进行综合科学的研究, 其意义十分重大。目前, GIS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更广泛地应用于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 如城市规划与管理, 政府部门的决策支持等。随着GIS的广泛应用, 在解决诸多实际问题中, 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尤其是在国土资源的调查、统计、分析等方面, 不同的GIS软件系统, 不同的技术与方法使得许多数据产生了不同的格式, 存储标准也不相同, 这就使大量的数据失去了共享性, 从而造成了重复工作,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 涉及众多子系统, 数据种类庞大, 各子系统间联系密切。怎样建立一个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如何使如此复杂的国土资源系统中各子系统协调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使各类国土资源的数据以统一标准表示:如何使诸多计算机新技术有效地融合在GIS中;如何通过国土资源的分析评价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都需要进行综合全面地研究。

针对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特点, 以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目标, 探讨其建立的原则、方法以及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 分析其主要功能, 研究国土资源信息数据以及结果的共享和输出, 使各子系统及功能实现无缝集成, 实现辅助决策的智能化是本系统的宗旨。

二、GLS在国土资源中的作用

GIS和国土资源研究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GLS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在国土资源研究中体现了它的优势。GLS其全称为地理信息系统, 它是以计算机软件、硬件为支持, 对地球表面及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存储、操作、查询、分析、模拟及显示, 并采用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 结合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 为地理研究、综合评价、定量分析、规划决策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操作和管理的对象是地理空间数据, 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 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的数据, 这些数据又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

地理信息系统一般由计算机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地理空间数据、系统使用维护人员四大部分组成。计算机硬件环境包括计算机及网络设备, 数据输入设备, 数据存储设备, 输出设备, 数据通信设备和网络连线、红外传输设备等。计算机软件环境则包括有计算机系统软件,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及各种应用软件等。

国土资源各种数据庞杂, 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就是具有空间分布的性质。要充分研究和管理国上资源, 就必须对资源的空间属性进行管理, GIS作为一种信息系统, 具备了管理和处理空间数据属性几数据的能力, 因此在国土资源的研究管理中, GIS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GIS在国土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是各种资源的清查和管理工作, 其次是各种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第三是预测类的, 如农作物估产研究、某些作物病虫害监测系统等;第四类是城市管理类, 如人才资源信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等。这些应用基本上涵盖了国土资源研究中的基本方面, 利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 建立相应的信息库, 通过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关联、查询功能, 将相关结果以地图、表格、统计图等形式显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GIS进一步发展, GIS在国土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也越广, GIS在国土资源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是国土资源研究、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GIS的发展, 促使国土资源研究、管理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经济建设要求国土资源从整体出发, 从全局出发, 从多种资源相互关系入手, 反映国土资源的整体状况。这促使GIS在实际研究中发展, 产生新的功能, 满足实践中的需要。

三、基于GIS的区域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

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一个全面、综合的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就必须对其进行细致地分析, 下面从设计思路进行详细分析。

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国土资源的管理从根本上实现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的建设, 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 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的优势, 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真正实现资源为社会和人类所利用及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系统建立的目的。为资源的科学管理服务, 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地、综合地管理国土资源各方面的信息, 便之系统化, 达到科学、系统管理各类国土资源海量数据, 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为管理各类数据服务。数据就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数据管理是一个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 建立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对国土资源管理中各类资源的各种格式进行空间上的和属性上的有效管理, 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信息化, 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为信息共享服务。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网络支持能力, 实现资源信息全社会共享的目的;为政府决策服务。这是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目的。系统的实用价值就是指能够使国土资源信息数据产生效益, 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只有提供决策支持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 才能最大地发挥国土资源的经济效益, 才能使国民经济建设得到有力的支持, 保持各类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它包括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程序设计等三个方面。需求分析就是依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解决的问题, 确定一个系统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以及安全性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详细设计包括系统总体及模块设计, 即在需求分析完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的基础之上, 就可对系统进行各项具体设计。程序设计是指整个系统的实现过程, 在设计中主要依据模块结构图、系统流程图, 编写出结构良好、层次分明、易于阅读、修改和维护的计算机程序。

参考文献

3.大区域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篇三

关键词:应急物资;信息系统

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强烈地震,受灾面积高达3586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遇难人数2698人,失踪270人。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重特大透水事故,经历8天8夜的救援,115人获救38人遇难,参加救援的人数达到5500人,物资费用高达5千多万元。救灾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灾害过后,应急物资供应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不足、资源分散;基础保障设施薄弱、应急物流成本高;部门条块分割、调配信息机制不健全;管理模式混乱、决策层掌握信息不及时全面;专业队伍应急装备匮乏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应急救援过程中,应急物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事发地人员最现实、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基本生活问题,一旦应急物资供应出现短板,则受灾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将会扩大,强有力的应急物资保障能有效的减少受灾民众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区域应急物资信息系统作为应急管理系统的辅助系统,能够提高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实现一定区域内应急物资的日常储备、需求决策、配送和反馈评估。搭建大区域应急物资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缓解应急物资供应的短板。

一、应急物资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

1.科学化原则。应急物资信息平台作为应急管理平台的辅助系统,提供应急物资的储备、配送和评估功能,需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如如实时决策支持系统采用优化方法,仿真技术以及决策者的判断来解决灾后应急物资分配问题。针对信息的归集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分类决策的应急物资存储策略模型。但这并不意味技术越先进越好,在 512 救援中最初两天救援物资和人员都是通过步行进入,而并不是通过空降手段进入的,因为先进技术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应满足科学化原则。

2.规范化原则 。规范化首先指的是应急物资信息规范化。目前,应急物资的来源主要有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紧急采购和社会捐赠,应急物资采用进行信息化管理方式,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格式,首先明确、统一分类,确定储存基本信息,如类别、品名、规格、数量、有效期等等,再组织基础信息入库。

3.开放化原则 。高效快速地实现抢险救灾等应急物流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顺利完成其应急目的必须在建立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基础上,采用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发布,协调各个环节的调度,组织应急资金的筹措与管理,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调拨等,平台采用开放式结构,有效、及时、准确的发布物资需求信息,便于社会组织和个人实现有效捐赠和救助。

4.经济化原则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应急物流往往是高成本甚至不计成本运作,造成了部分应急物资短缺、部分应急物资浪费的现象。搭建应急物资信息系统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好的服务于应急救援全过程,因此系统的设计必须自始致终贯穿经济性的理念,这既是信息系统运行的目标,也是信息系统自身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二、应急物资信息系统的构成

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是应急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该系统配合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准确、高效的实现大区域、跨部门应急物资的调集、储存和配送,系统整体有两部分组成:

1.基于WEB 的应急物资信息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对外的应急物资信息发布。政府通过WEB网络平台对公众准确、及时、完整的发布灾害、气象、交通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以及应急物资的需求情况,使公众得到最新、最快、最可靠的信息,便于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灾区急需的物资。同时应急物资信息网络平台也可作为公众向政府反馈信息的渠道。

2.基于 Intranet 的部門内部物资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部门内部的物资管理,可以基于 C/S 结构,也可以基于 B/S结构。首先针对不同的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设定不同的操作访问权限,通过简化快捷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实现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应急物资的需求决策支持、应急物资的配送管理和应急物资的反馈评估。

三、应急物资信息系统的功能

应急管理流程大体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监测与预警阶段、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对应物资的管理可分为日常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需求决策、应急物资的配送和应急物资的反馈评估,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可设计为日常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发布系统、配送跟踪系统和反馈评估系统。

日常管理系统:在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应急物资信息系统主要实现物资的日常管理,包括定期更新、物资的多条件查询等。设立应急物资筹措和储备管理机构,对常用的救生类、医疗类、生活类应急物资进行筹划与管理。在储备环节上,可采用 ABC 分类法,借助实时计算机仓储管理软件(WMS)对常备物资进行管理,临时筹备的物资可跳过储备环节直接进行运输,要做好相关的信息统计工作。

决策支持系统:在监测与预警阶段,决策支持系统有效的决策处理过程,对物资的有效储备和利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策支持系统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建立区域应急物资储备、救援方案,实现对区域应急物资的需求数量和种类进行科学预测。系统综合受灾地的人口、地理、气象、环境等因素以及突发事件种类和响应级别,计算物资需求种类、规格、每一种物资的最小需求量,消除因估算偏差较大而导致物资供应偏差的现象。该系统可以设计决策分析和决策发布模块。

信息发布系统:是基于WEB 的应急物资信息网络系统部分,适用于各阶段,实现区域应急物资信息发布。最大范围内的整合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区域应急物资信息,将区域应急物资信息共享范围扩大到各级政府及各应急救援职能部门物资储备和应急指挥机构,实现“横向”、“纵向”间共享,避免物资信息不畅通现象。该系统针对系统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可以设计信息查询、信息发布和信息检索模块。

配送跟踪系统: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实现区域应急物资有效配送和实时跟踪。包括应急物资配送管理、应急物资发放和应急物资回收等功能模块。其中应急物资配送管理模块能够查询库存及配送能力,结合灾区交通、气象等实时条件发出配送指示和发货通知,科学合理地进行救援物资的调度;针对应急物资配送多灾害点、多配送点、交通、通讯、气象影响较大等一系列特点,使用GIS 物流软件进行路径优化;实现基于信息化的车队管理、运输计划、调度与跟踪、与运输商的电子数据交换(信息集成);该模块使用运输管理信息(TMS)优化空运、陆运或水运等运输模式的组合,结合卫星定位系统(PS)、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无线通信(WAP)等重要技术,实现在途物资的追踪,并在必要时调整运输模式。结合现代物流技术,协议全国大的物流配送渠道,同时建立特殊物资的专用配送机制,实现物资的跟踪配送。,配送中心选址、物资车辆调度、路径优化、物资跟踪等问题。

反馈评估系统:监测应急物流系统的薄弱环节,即应急物流各环节运行有无瓶颈或短板的存在,是否存在不必要的环节,是否存在影响物流效率的环节,为及时改正错误改进流程提高效率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文亮.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3.

[2] 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5-58.

[3] 谢秉磊,毛科俊,安实.应急物流运输中的车辆调度策略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51-155.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篇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么一听感觉就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专业,没错,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填报志愿时,我就选填了这一专业,可是当我来到学校开始接触学习这个专业后,才知道这个专业相比较其他专业来讲较冷门,至少在我们国内。所以说实话,刚开始我的确有点伤心,还考虑转专业。但通过几堂课的专业导论教导,使我原有的想法逐渐有了改变对这一专业也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首先,通过老师课上所讲的知识以及网上调查,使我了解了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一个优秀的信息管理,能使社会上的信息有效地被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价值,为人们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务。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信息管理,也需要着信息管理、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使我更好地认识了解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这个专业。这个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也说明着我要学习至少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门学科,我表示压力很大。但同时令我欣慰的是,这也表示着这个专业的就业范围很广,我不必太担心以后的就业问题。但导师也说过,如果大学四年不努力,那以后毕业后这个专业出来的人之间的差别会很大,不,是非常大!所以我要好好把握现在的机会,珍惜时间,努力学好这门专业。

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学好一门专业不是易事。作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如何掌握信息管理核心技能很重要。对于我自己来说,计算机技术方面比较薄弱,所以我首先需要了解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我打算有空就去图书馆借一些这方面的书,先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然后慢慢学习计算机技术,上机操作,熟练掌握及运用各种office软件,比如说制作PPT、建立数据库等。遇到问题请教学长学姐或专业导师,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信息管理是一种管理,或许对于我一理科生来说管理学偏重于文科,很多东西需要背,但我相信只要制定合理计划,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划记重点,就能学好管理学。

5.区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篇五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传输速度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这就产生了激烈的全世界范用的市场竞争,而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跟随科技这第一生产力迅速地进步,新形势对管理方法与观念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变革是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统一的市场。统一的全球商场的形成其直接后果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表现为产品更新换代加快、质量更好、价格便宜、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并且,围绕产品的服务也越做越好。对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竞争更为激烈,因为技术含量高就有可能取得产品的市场独占性,从而获得较高额的利润。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全球的网络化),对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会更大,这就要求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的管理方式,个能仅仅停留在严格管,而要采用科学管理。优化企业的资源和运行,消息技术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1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1.1信息在数量、质量和传输速度上有极大的提升电子计算机产生以来,使信息的存储量急剧上升,而且随着计算机速度和存储设备质量的极大提高,这种趋势更加突出,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传输速度和传输方法极大变革。使信息在质量、数量和传输速度上大大提高。电话、电报、邮政快递等也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飞速发展。不仅如此,在信息传输上一改过去单调形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现在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要数WEB浏览器服务,大量用到了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超文本,给信息传输描绘了一副全新的图景。可以说,高质量,大容量,高速度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

1.2新旧技术交叉,使信息管理呈现复杂局面过去信息的处理相对简单,计算机网络出现并广泛运用以后,信息的处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新老技术的交叉与结合更使信息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信息的处理一般要经过原始数据的搜集,记录,分类,加工,更新,存储,检索,传输,显示等一系列环节。新技术的参与,一方面,使信息的处理变得,例如,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可以使许多信息活动变得有条不紊,速度上和容量上极大提高,可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提高,信息的种类,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许多零次信息,一次信息,还未来得及吸收整理,就被新的信息给冲掉了。

1.3信息大爆炸伴随着信息匮乏的不均衡局面信息随着网络世界的诞生呈几何级数增长。可是与此相反,更多的人却抱怨自己获得的信息不够,正处于信息匮乏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当然,它或多或少与现代信息技术下信息管理状况有关。首先,现代社会所拥有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是,这些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零次信息,一次信息,这些未经加工或没有深加工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使获得信息的人无所适从。用信息的定义来说: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消息。而对于接收到以上混乱信息的人,其作用不但没有消除不确定性,反而有加深不确定性的可能。

2现代信息技术给信息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这一点不想过多叙述,这里将其大体列出来以供参考。因为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已经很多,而且,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提供这方面的条目,是为了为下面的论述打基础。不管怎么说,我们也不应忽视机遇与挑战的存在,而应该遵循客观事实,采

2.1现代信息技术给信息管理带来的机遇(1)减少信息传输时间,提高信息存储容量,使信息管理成本大大下降;(2)利用高科技提供的方便为信息收集、传输、查询、检索等服务创造有利条件;(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建设,真正实现信息管理潜力。

2.2现代信息技术给信息管理带来的挑战(1)传统信息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共存,相互影响,存在不少矛盾;(2)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猛,给信息管理带了许多困难;(3)对新技术的不熟悉使信息接收者陷入困境;(4)信息的安全问题成为信息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瓶颈所在。

3当前形势下我国信息管理的一些基本方略

3.1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信息网络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必须统筹规划,统一技术体制,统一标准,加强管理。“九五”期间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立即着手制定国家信息网络总体规划,完成国家干线传送网的总体设计,调整网络结构和布局,使之趋于合理,保证安全可靠运行;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联合建设和发展国家干线传送网,并建立国家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以市场为导向,分工合作,因地制宜,联合建设接入网;积极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

3.2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把它摆在当前工作的首要位置。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积极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之与国家信息网络建设相协调,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要不断提高质量,扩大容量,增加数量,提高应用系统的联网程度。要大力组织具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信息资源上网。要引入市场机制,打破部门、单位分割和封闭的状况,努力提高信息资源的商业化程度,积极培育信息市场。要加强国家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注意保护国家机密,保护知识产权。

3.3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快信息设备制造、软件和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别要加快提高集成电路的开发、设计和生产能力,努力把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例,积极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提高自主技术开发水平和能力,强化关系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信息化建设中,要积极采用国产装备和系统。

[1]高振荣,陈以新.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M].解放军出版社

[2]王瑞明,徐至展.高新技术产业若干领域的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

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习总结 篇六

XXX 2009117115

不知不觉,三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即将结束,我非常感谢学校以及XXXX有限公司给我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让我不仅学会了很多知识,熟悉了软件开发的流程,也很好的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实习过程中我完成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包括一个报表系统的开发以及网络爬虫的测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只要你愿意多问、多学、多动脑,那你就一定能学有所成。在开发过一个项目之后,你会突然发现自己进步很多。比如代码的规范性、严密的逻辑关系,以及对项目完美性的追求,这些都是以前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会让你对编写代码的感觉完全不同,同时那中完成以后的成就感也会比以前更加的强烈。我独立完成的部分虽然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项目,但在“老大”(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教导下对这些还是有所感悟的。

通过这次实习我感触颇深,虽然实习中用到的很多知识在学习java这门语言的时候都有所涉及,但在平时的练习中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应用,较少涉及其高级的复杂应用。所以有时会无法跟“老大”讲的接轨,例如多线程的高级开发;对于mysql数据库的使用,以前基本都是使用其查询语句居多,关于存储过程还有多表查询结合聚合函数的应用等极少涉及,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这些知识的使用是及其普遍的,没办法,就只能老老实实去学了,不过这才是实习的效果嘛,让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致能够激励你奋发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当然,我想这应该也是目前我们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共同缺点:在书本上学过很多理论,但从未付诸实践过,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懂,结果等到真正运用时,才体会到难度有多大,才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同时必须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我也在专业技能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应该说是达到了实习预期的效果。

实习期间,我也充分体会到了一个真正的团队性的软件开发以及团队的精神风貌。成员之间相互相处,互相包涵,大家可以各抒己见,但为了集体的利益,必须能够做到善听逆耳忠言,敢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避免一意孤行,取长补短。这让我认识到实习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

从学校到社会,工作的环境变了,我们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换,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职场人,在思想层次上,我们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更多地被他人所选择。但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这次实习丰富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这这几天的实习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总的来说,在实习期间,虽然比较辛苦,一切都是在摸索中进行,但我却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坚信:只要用心去发掘,勇敢去尝试,一定会能有更大的收获,也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更多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再就是时常要保持一颗学习、思考的心。作为一个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社会这样一个新环境中,有我们很多值得学习、值得思考的地方,这就需要自己保持一颗学习、思考的心。

最后感谢单位领导和部门领导以及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的。

7.区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篇七

“系统建构观”认为,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的建构。在教育技术创新的众多关系中,最隐蔽的是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创新过程“必然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必然是在各种相关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达成一个平衡点”。

教育技术的应用依赖技术、学科、教师的综合发展。我们与学院业务部门、教育信息技术公司组成研究和研发团队,形成信息系统研究支持与技术支持梯队,协同开发教育信息系统。在教育技术部门主持下,三方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和头脑风暴,同时进行现场开发,测试系统构建模式。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安东尼管理信息系统金字塔式模型,就体现了系统处理的内容及决策的层次。下图是我院对应安东尼金字塔式模型构建的普陀区基础教育信息系统模型。

教育信息系统构建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我们在研究与实践中遵循“集中规划,整体设计,统一标准,合理配置,分步实施”原则,既有系统性的基础建构,也有突出各个部门业务需求的模块。每一项具体业务必须需求明确,才能发挥系统整体功能。

一、发掘真实业务需求,统筹系统协同机制

1. 了解应用流程,体会应用情境获取真实需求

在系统设计阶段,如何准确把握业务部门真正需求是关键。由于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个性化的工作方式,每个人对业务流程都有各自的理解;技术部门的需求分析员出于各种原因,常常把已经做过的类似的需求分析照搬到目前的系统设计之中;而我们教育技术人员既对业务人员的流程有清醒的认知,也熟知系统设计中需求对通用性以及技术选项对流程实现的要求。因此,我们除了提供业务数据表和业务报告文档外,还采用现场业务流程再现的方式,让业务人员逐渐理清业务过程的核心元素,清楚非技术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确定业务流程要求;让需求分析员根据当下的业务情境,修补原有设计,增加解决问题的预设方案。

因为积累了不少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与经验,我院的教育技术人员能用技术语言陈述业务过程,用业务语言审核信息处理流程;能判断业务人员提出需求的合理性,并运用自己的业务经验对缺失进行补充以保证业务流程的完整性;能根据区域教育信息系统整体的架构和数据标准来制约业务部门的不合理需求。我们通常用流程再现的方法来磨合业务人员和需求分析员对业务的理解,并对信息流的路径、权限的分配、管理介入点等进行反复确认。

2. 规范系统架构,建构基于群组的协同机制

作为区域教育信息系统的组织者,最难处理的是原有的应用基础和一些分散的科室应用系统。教育信息系统集成是重新规划、设计、建造以信息基础结构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系统的重建工程,其基础与核心任务是数据集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运行集成化的信息系统。我们认为,利用“信息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数据集成问题。它是将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与信息工程相结合的“面向对象的信息工程”,是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有效方法,可以作为集成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借鉴。

“面向对象的信息工程”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分成四个阶段。第一,组织规划。高层管理人员直接参与,采用全局的观点识别组织目标和成功关键因素,研究关键信息流,划分业务域,构思区域范围的信息系统集成问题。第二,业务域分析。由业务代表和系统分析员对每一个业务域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建立业务域的对象和事件的详细模型。第三,系统设计。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出系统的类和方法,用责任驱动设计来详细分析类的行为,同时开发快速原型和演示系统,以便及时获得用户的反馈信息。第四,建造。尽量使用编码生成器和可重复使用的类库,以提高系统建造的速度和质量。

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还承担了信息系统整体架构的设计。我们不仅提供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需求,在数据层、业务层、表现层统一数据规范,还要提供作为系统基础的协同设计。我们根据教育业务特性实行实名制,并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项目和研究,提出信息系统必须实现信息定制、群组定制、功能定制的结构和应用特色。例如,整体信息系统的响应部分,主要完成各种数字信息在区域内的传递和呈现,包括文本、表格、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我们还以工作室的形式建立了群组协同的概念。群组协同机制模块主要指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帮助有协同愿望的教师构成网上空间,并制订群组成员内容,使群组可以利用区域专业工具介入到各项专业业务之中求得支持。

二、建构现场研发机制,提升信息系统可用性

1. 现场研发,及时确认保障应用的质量

在信息系统实现过程中,为了确保各部门需求的落实,我们即时实现业务部门与开发人员的深度交流。我院建立了信息系统实验室,完成在教育技术部门主持下的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我院开发工作的主持人对开发服务器的源码程序进行观察,对信息系统新建项目流程、程序修改流程、基础数据库开发流程进行管理,并由我院项目主持人和公司研发管理人员共同管理开发过程,以保证对代码的质量有确切的监控,对基础数据库的结构能进行同步处理、触发事件管理。

2. 现场测试,分步确认确保系统实现

为了确保教育信息系统完整实现并正常运行,我院加强了系统的测试环节,建立了自测环节。由教育技术人员进行首轮测试,对每个模块进行程序运行测试,结合需求报告和详细设计方案逐项完成。在测试过程中对出现问题的界面进行截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建立测试档案,并与开发人员进行测试文档交换,对交换的测试问题进行判断,并在需求方和开发方之间进行反复协调。

经过近三年的信息系统建设,我院已经基本完成核心业务的架构。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组织规划最为重要,在信息系统长周期中坚持原有目标往往成为信息系统实现的关键。我院已经完成所有业务部门第一轮的开发,如德育办公室、教育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室、师资培训办公室、学科专业指导团队办公室、教育图书情报办公室等科室的业务。由于业务人员直接参与开发的全过程,在系统建构完成后业务人员能全面了解业务流程,易于使用和掌握。以教育科研的业务流程为例,我院已实现了对科研项目从申请到开题、中期评估及结题评审的过程管理。

信息技术应用的无限可能性与新需求的无限多样性,促进了信息系统内容的不断增长。它与组织的机制、教师的水平、应用的路径相协调。我院通过按需定制把信息技术与教育业务流程有机结合,寻求在网络技术下的教育信息化途径。通过近四年的探索,我院逐渐形成了一站式区域互通信息平台框架(详见下页图)。

三、连环跟进系统应用,凸显系统整体效能

1.“虚”“实”相承,建章立制注重常规机制

根据教育技术发展的综合性特点,与现代教育发展匹配的机制建设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复杂程度,各科室的子系统运用效果差距明显。师训子系统、科研子系统、图书情报子系统等能够顺利展开网络业务,将“虚”“实”整合一体。而有些科室模块由于涉及的人员多,业务覆盖面广,工作量巨大,从而实施困难。组织机制如果不能与信息系统相适应,除了信息系统功能会减弱并逐渐消隐之外,其负面作用将损害教育系统组织;同时,信息系统也要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因而,我们以区域教育学院的业务支持为出发点,使信息系统具有鲜明的实践路径和定位,实现对教育空间的拓展。

就很多教育技术项目失败的原因来看,往往是热衷于软、硬件的投入,而不注重基础业务系统的开发,不注重针对常规业务应用的培训及对应用过程的规律性研究,致使教育软件项目的开发、培训、应用、研究各个环节不能连续,不能获得预期的正面效果。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实践最重要的就是从研发到应用,再到研究,保持项目连续性、一致性。

我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功能在不断增加,参与的人员数量也正在逐步上升。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我院也在不断进行机构调整,形成与信息系统相适应的整合,不断形成整体信息力量,逐渐凸显信息系统的生产力效能,如动态新闻、普陀教育征稿等新功能群组的出现。而我们教育技术研究室作为信息系统的管理者、设计者、开发者、培训者、应用者和维护者,期盼能够尽快形成专业的教育技术团队,建立教育技术运行机制,分工合作,以保证信息系统的质量和推广。

例如,为配合教师四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院加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的管理,架构了指导团队子系统,形成了协同群组,实施了优秀研修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团队过程管理的效率,实现了对团队研修过程及结果的评估考核。我们在管理平台上建立了对应的工作后台和前台页面。这些工作页面体现了工作室领衔人和指导教师的指导理念、重点研修项目、团队研修过程、学员作业以及取得的成果和资源等。学员的优秀作业或工作室其他资源不仅可以在本工作室实现共享,而且经过领衔人推荐和管理办审核,可以在指导团队的平台上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指导团队管理平台则是根据课改办的需求进行开发,分别进行记录研修过程、积累教学资源、开展项目研究等工作。用机制激发活力,可以凸显出教育技术的巨大力量。

2. 业务监控,长期坚持见实效

我院教育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是教育业务的整合和管理。我院实施实名制认证,使系统进行实时常规性的监控;关注业务过程产生的资源质量、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度以及对教育决策的支持;通过业务的坚持和资源共享逐渐实现访问量的规律性增加,信息技术的应用生命力在于对真实业务的支持。我院统计信息系统网站访问量由2009年的1115次,突破到2010年的42万次,2011年更是达到了57万次。通过对流量和业务页面的统计,可以发现,访问量与业务开展是高度一致和吻合的,在每项业务的开始就会体现出流量与数量的相应变化,不是追求数量多,而是体现了业务的对象全体参与其中,呈现周期性、规律性。

8.区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篇八

[关键词]系统及系统场;系统场控;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27-05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规划研究》(200607008)的部分研究成果。

系统科学的产生,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及研究方法和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系统运行效果的多势效性为我们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控制提供了基础,系统场控理论的方法和思路为开展系统行为优化和控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本文拟在对系统及系统场控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场控功能规划和设计,构建确保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协调运行的管理机制总体框架。

一、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势态演化

1.对系统含义的理解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不同的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系统特征。昝廷全教授在其《系统经济学进展》一书中将经济系统定义为经济元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整体,把经济元的集合称为经济系统的硬部,把经济元之间的关系称为其软部。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构成系统经济元各主体之间,按照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系统元,即系统要素。这部分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而且表现为明显的层次性,它们可以是构成某一复杂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也可以是各子系统中的具体要素。第二部分是构成系统元之间的关系,即系统元之间的藕合性质。系统构成包括有不同层次的众多系统元,这些系统元之间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藕合关系,正是这种不同性质藕合关系的总体作用,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系统元之间特定藕合关系条件下质和量上的协调性。

2.系统功能及系统功能的势态演化

传统系统理论认为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藕合性质(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功能,这种决定性是唯一的。然而,这种惟一性只决定了系统功能的性质,而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在特定藕合关系基础上物流水平和质量方面的协调性和差异性,却决定了系统输入输出功能实现程度上的区别。事实上,系统在保持其特定结构条件下可以容纳多种运行态,每一种运行态都对应着不同量度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实际中系统功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质和量上的协调程度,这就是系统功能的势态演变。由此,我们引入了系统效率的概念,系统效率是指系统在其特定的特征尺度范围内,系统功能与价值实现程度与其可能最大值的比率。社会经济系统在保持其特征尺度条件下的势效差异性,既可以体现在效能释放速率上的区别,也可以体现为效能释放总体水平上的多势态性(图1)。上述社会经济系统功能实现过程的多势效性,为我们开展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模式和状态的优化和控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系统场及系统场控的作用机理

1.系统场与系统场控

“场”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物理学中,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物质存在形式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物理学中,“场”是指某种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具有标量特征的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是标量场,具有矢量特征的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是矢量场,如重力场、电场、磁场等。“场”的概念已应用于物理学领域,而且随着人们生产实践的需要,“场”的概念也在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渗透,结合数学方法,场论在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于自然科学中的“场”是一种实物场,但其概念、思想和研究“场”的方法却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来源于人们对物质认识的深化,物质的概念不仅仅是人们已知或未知的任何有形的实物态物质,而且还包括无形的、区别于实物态物质的诸如社会价值观等的场态社会物质,称之为社会场。

系统场是基于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和思想,以观念意识、制度、政策法规等为场源要素构建起来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影响对象系统行为及效果的一种社会场。系统场作为一种社会场,它具有社会场的一般特征:在整个社会中弥漫了一种社会场态物质,即社会场,而不是存在绝对的社会虚空;任何社会场中都存在社会力,即社会场力或称社会力;任何社会场都存在场力线,即社会空间是布满场力线的社会场;社会场在其运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类似于人的意志,且不以社会元素的人或集团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行为特征,它对真正进入社会的人们而言,具有同化他们与由社会场决定的心态或人格系统相协调的“目的性”。系统场除了具有一般社会场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其本身的特性,主要表现为:①系统特性。系统场的系统特性不仅表现为它以现实系统为作用对象,控制和影响系统对象的运行方式、运行效果及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同时要求作为场源的各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必须保持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以保证系统场的整体功能;②场性或称场向特性。所谓系统场的场性是指对系统对象的导向属性,是系统场功能性质的规定性。在构建现实的系统场时,由于其所要控制的系统对象的类型和层次不同,价值取向差异,决定了系统控制的目标不同,往往表现为所构建的系统场的场性有所区别。例如,基于经济发展系统构建的系统场性多表现为经济增长的场性特征,基于生态环境系统构建的系统场性则更多地趋向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而基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这一更高层次的大系统来构建的系统场性,则会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作为其系统场的场性表现;③构成场源要素的多层次性。构成系统场的场源要素很多,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一级场源(政策法规类);二级场源(制度类);三级场源(思想、观念和意识类或称文化类),这些不同层次的场源要素在场性和场向功能的确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④场力的可叠加性。即不同的场源要素在特定系统空间内所产生的场力是可以叠加的,这种叠加作用将会导致总体场力的增强或削弱。

2.多元系统场的作用方式分析

由于构成系统场的场源要素众多,而且这些场源要素又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因而,这些场源要素对受控系统对象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1)串行模式或称递进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不同层次场源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如三级场源、二级场源、一级场源之间的作用构成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关系。这种递进关系中某一场源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影响到系统对象的行为和效果,因为场源要素之间的这种结构特点,使得某一场源要素产生的影响力需要通过后续影响场的传递才能作用于对象系统,如果后续影响场存在“瓶颈效应”或“木桶短板效应”,则该影响场的作用力得不到传递或完全传递,从而不能改变对象系统的运行行为。

(2)并行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同一层次中的各个场源要素对场中对象系统的直接作用方式,如政策层次中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市场政策、资源政策等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作用过程。并行模式中各要素影响场不构成逻辑顺序关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作用于系统对象,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效果之和就构成整体的影响效果。并行模式中是力量决定论,对系统对象影响力大的场,产生加强的影响效果,成为主要的影响场;对系统对象影响小的场,则产生较小的影响效果,成为一般性的影响场。

(3)交叉互动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表现为同一层次内部各场源要素之间的作用,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层次场源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要素影响场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从而不断提高或抑制对系统对象行为的影响作用。交叉互动模式中,当某一影响场发生变化,会使场中受控系统对象的行为受到激励或抑制;同时,这一影响场的变化会促进另一个或另一些影响场发生变化,从而又导致对系统对象的影响发生变化。如此交互作用,不断影响场中受控系统对象的机制和行为。不同场源要素影响场之间的这种交叉互动作用是存在的,如制度和技术都是场源要素,它们的影响场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交叉互动关系,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度的创新能使技术创新呈线性轨迹成长,而技术创新的自源性成长却呈非线性成长,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使技术创新以更快的速度成长。一般情况下,制度创新是阶段性的,即制度总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基本内容的创新,以后制度的完善是逐步的,这种情况使技术创新总体上呈现波动向上的运动趋势。

(4)协同模式。协同模式是指构成系统场各场源要素的影响场之间共同作用于受控系统对象,由于各影响场之间的配套和协作,产生大于各影响场独立作用的效果之合,即I(x1+x2+…+xn)>I(x1)+I(x2)+…+I(xn)(式中I表示影响度)。如构成系统场的政策法规类要素、制度类要素和思想意识观念类要素之间的配套协同性,能够使得所形成的系统场场强增大和场力增强,对场中受控的社会经济系统对象产生更大的影响效果,实现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3.场中系统对象的受控行为分析

由以上的系统结构分析可知,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系统元、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质的规定性和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质和量的协调性三部分构成。系统要素之间数量和质量上的协调程度差异,形成了不同协调程度的等级序列,这些等级序列构成了系统的不同相态,具有相同功能性质的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功能效果发挥程度,则反映了系统功能的不同势态序列。通过系统场的设计和优化,目的在于构建基于系统场控的系统管理机制,使受控系统对象通过系统要素的相态跃迁,实现系统运行满意的势态效果,即实现系统运行较高的系统效率。

系统场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观念、意识类第三层次场源要素、制度类第二层次场源要素、政策法规类第一层次场源要素和组织与监控类的运行操作要素,这些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要素,对场中受控系统对象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政策法规类场源要素对系统对象产生直接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政策的引导力或称拉力和各项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来实现的;制度类要素属于上层建筑层次的场源要素,它是通过不同的制度体制,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市场体制、管理体制等为系统对象的运行提供了宏观的社会经济制度背景环境,它对系统对象作用是通过间接的影响力来实现其调控功能的;思想、观念、意识、价值观等第三层次场源要素是属于文化层面的要素,它对系统对象的作用是通过营造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背景,影响系统对象中人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来产生凝聚力实现对系统的影响。这三个层次的场源要素中,越是处于较高层次的要素,对具体受控对象的作用方式越间接,但其影响程度越深远。组织监控类要素不是构成系统场的具体场源要素,而是系统场发挥管理机制作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要素,它的作用是通过建立与系统场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组织,来实施对系统对象实际运行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保障系统场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构建及组织监控的实施,构成了对这一系统的系统场控过程,具体系统的场控作用方式如下图(图2)。

系统场的建立及系统场控的实施,使系统场中的受控系统处于各种作用力的影响之中,系统对象的受控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系统对象在各种政策类场源要素影响场引导力的作用下,服从物理学中的合力规律,即平行四边形准则,系统对象将沿着其合力方向运行;第二,系统对象在法律法规类场源要素影响场约束力及场控过程的监督控制下,会对其可能存在的负向力产生约束和抵消,消除系统负向力作用下的不良行为;第三,系统对象在制度类场源要素影响场影响力的作用下,会对偏离场向的力产生力矩作用,使其发生旋转,最终与场性方向一致,增大系统目标方向上的合力;第四,系统对象在思想、观念、意识类场源要素影响场凝聚力的作用下,会不断调整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和协同量,使系统结构更加合理。

三、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控功能的规划与设计

1.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系统场控功能设计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系统场控功能设计包括系统场性(或称场向)设计和系统场源要素体系设计两部分:

(1)系统场性设计。系统场性设计实际上就是设计系统场的作用方向和目标。系统场性对场中受控系统对象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关键的,场性是否体现了科学的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将直接决定系统对象的运行方向和效果。现实中,由于场性设计的不同,就会表现出逆向场和正向场的区别,当系统场性为积极、正确的方向,就会对场中系统对象运行过程中的逆向演生性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朝着高效率势态发展;反之,当系统场性为消极、错误的方向,则会使系统对象的逆向演生性得到加强,而正向的发展要求会在场滞的作用下产生抑制作用,表现为管理机制对系统运行的阻碍作用,因此,一个逆向场的存在,比没有系统场存在的情况更糟糕。系统场性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科学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制度条件为基础,来合理规划和设计系统场导向下的利益分配趋向。是系统场导向下的利益方向构筑,这种利益分配趋势的导向,会使受控系统对象在其趋利性要求的作用下,向着引导的方向运行。

(2)系统场源要素设计。系统场源要素设计是在既定的场性目标要求下,构建系统完善的场源要素,在这些场源要素所形成的影响场的作用下,引导和规范系统对象的表现和行为的过程。系统场源要素的设计要依据受控系统对象发展阶段和运行的状态特征来确定,当系统对象处于发展演化的质变阶段时,此时的系统场设计不仅表现为一套全新系统场源要素的构建,同时要求构建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准确把握未来系统发展变化的场性要求和场源要素匹配条件;当系统对象处于某一确定的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时,此时的场源要素设计任务主要表现为在既定场性目标要求下对场源要素的调整和完善。同时,系统场源要素的设计,依据场源要素的种类不同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对于政策类场源要素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样才能引导系统对象的未来走向;对于法律法规类场源要素,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随着受控系统对象在实际运行过程出现的不同问题,来不断地规范和完善。

2.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控功能评价

系统场的规划和设计完成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必须要开展系统场控功能的预测与评价。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系统场控功能评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系统场控功能实现效果的预测与评价。一种战略的提出,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分析和预测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即战略、政策实施的可行性研究。这一研究和评价过程包含实施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实施时机的设计和选择、实施效果的预测与测算、实施风险的分析与评估等等内容。对于方案实施效果的预测与评价是其中的关键内容,这一过程既要包括正向效果的分析,还要包括不利影响的预测,在此基础上,一般采用费用——效益或费用——效率评价方法,对其实施的损益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论证。

(2)系统场场源要素的配套性和协调性评价。无论是新设计和构筑的系统场结构,还是在原有系统场结构基础上的修订与完善,都存在着场源要素之间的配套性和协调性评价。配套性评价是基于既定的场性目标要求下,不同层次的场源要素之间、同一层次的场源要素内部的匹配性和完善性要求,只有构筑起系统、配套的场源要素体系,才能形成同一目标导向上的影响场,对系统对象产生好的控制效果;协调性评价是指对新构场源要素之间,以及新构建要素与原有系统场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并通过对场源要素的调整、改造等途径,消除它们之间的抵触、冲突和漏洞,实现场源要素的和谐性和目标一致性,完善系统场的整体功能。

3.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控组织结构优化

系统场构建及相应的评价论证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实施问题,即系统场发挥功效和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变革和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两个关键环节。

(1)组织结构变革。系统场控体系建立以后,进行系统场控实施的组织结构设计已成为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场控实施组织结构的设计,往往是在现有组织结构基础上,围绕场控设计的功能和要求,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重组与整合,使之适应新的战略、政策、法规体现的管理程序和要求。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实际上就是紧紧围绕国民经济系统发展方式和目标的重大转移,对旧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重建。伴随着国家重大战略调整,配套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国家先后多次进行了管理组织结构的重构和协调,使得各级管理组织职能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管理任务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场控实施和监督,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不同领域,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系统场控实施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一管理组织结构的规划与设计,一是要明确场控职能实现的目标和要求;二是管理职能的科学划分与界定,处理好管理职能相对完整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三是依据场控系统对象的运行目标和要求,规划具体的管理点和监控环节;四是设置具体的管理职能部门和人员选配。

(2)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基于不同的系统运行目标要求,其管理监控的职能要求和管理监控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是不同的。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目标要求不仅仅是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社会的和谐稳定、矿产资源的持续供应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不同目标其相应的管理和监控的业务流程自成体系。而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更高层次,其管理和监控的目标要求是在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上各个方面目标之间的协调和共赢,这就要求必须站在这一大系统的层次,打破原来各自相对封闭的业务流程体系,开展大系统层次上的管理监控业务流程再造。这一过程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场结构的分解和场控任务划分;二是明确各项管理目标;三是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划;四是设计管理监控业务流程;五是管理监控过程的信息流向及反馈途径;六是规划业务种类和明确职责范围;七是设计管理组织形式和设定职能部门;八是测算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类型和业务量;九是确定各部门人员类型和编制;十是编制各部门管理监控工作制度和文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图(图3)。

四、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管理机制总体框架

基于以上系统场不同层次场源要素构建的目标和要求,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运行为总体目标,从思想、观念、意识等场源要素层次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制定和实施了科技创新战略;从协调发展的意识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从加入WTO的决策和实现,确立了融入全球经济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从制度要素层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开展了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众多体制方面的改革。可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制度贡献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在以上要素的作用和要求下,在政策、法律法规层次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适应我国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的政策体系和法律规范。从系统场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要求上,国家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各级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调整和重组,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职能和功能要求。上述内容,构成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宏观系统场控条件(图4)。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区域更高层次系统层面上的发展规划,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宏观层次的管理调控机制,以往基于子系统要素层次构建的任何管理机制,都不能够提供这一宏观层次系统运行的调控机能。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宏观管理机制是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运行为目标,以社会经济的总体战略规划为指导,以国家和地区持续的体制改革为背景,以宏观政策法律法规调控为手段,以具体的组织管理和监控为保障。其中,政策法规机制是构成系统场控过程的直接场源要素,是构建系统运行管理机制的主体,它又可进一步以产业、市场、科技、消费四个方面为基础,形成产业政策法规机制、市场政策法规机制、科技政策法规机制和消费政策法规机制。

[参考文献]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武义青,贾雨文.经济系统运行效能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闫军印,赵国杰.基于系统特征尺度的区域矿产资源规划与决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11):78-81.

[5]花建锋.市场能量释放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3.

[6]刘家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管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3.

[7]闫军印,孙班军,孙卫东,等.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8]杨先卫,阎 理.基于场理论的经济空间分析探讨[J].经济地理,2006, 26(1):20-22.

[9]闫军印,李彩华.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及其运行机制构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 30(3):412-414.

Research on the Manag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Social &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 Systemic Fields Controlling

YanJunyin1,Ma Lusui2

(1.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2.Children’s Hospital of Hebei, Shijiazhuang05003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ystemic sciences form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ing method of the studying projects have been changed. Based on the systemic scien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ystemic structure and systemic function variation situations, and it research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ontrolling principle of systemic fields. While the systemic field and its functions of regional social & economic system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 managing mechanism frames of system harmony running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 exercisable references for sustainable running and managing of regional social & economic system have been provided.

Key words: system and systemic fields; systemic fields controlling; regional social & economic system; managing mechanism

9.区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篇九

摘 要:介绍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情况,通过对电力企业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大检查,找出了一些主要弱点,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安全管理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近些年来,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信息网络覆盖面也越来越大,网络的利用率稳步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各重要业务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无纸办公,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外门户网站系统、内部门户网站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营销管理系统、配网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然而,信息化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下面针对共性问题做一些探讨。开展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大检查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具体内容包括:基础网络与服务器、对外门户网站、数据中心、内部办公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财务资金管理系统等重点业务系统的现有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与策略、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和维护情况。信息安全管理保障检查点序号检查内容检查项1安全规章制度2安全组织与人

3资产管理4安全运维管理5信息数据安全6应急响应合计 根据检查情况得出主要弱点 2.1 安全管理保障检查

2.1.1 安全规章制度主要弱点(1)未制订信息安全审计管理规定。(2)未制订应用系统开发安全管理规定。(3)部分单位未制订关键资产的操作审批流程。(4)操作系统、数据库、设备的操作与配置管理不完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检查点序号检查内容检查项1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系统2网络设备3安全设备4网站5终端合计 自查内容和数量统计序号类别检查数量1网络及安全设备2操作系统3数据库4中间件5网站6应用系统7终端

(5)未制订移动存储介质管理规定。(6)未制订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及实施指南。

2.1.2 安全组织与人员管理主要弱点(1)没有与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签订保密协议。(2)未制订信息安全的培训计划,未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培训。(3)部分单位未配备专职信息安全管理人员。(4)信息技术人员身兼多职: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管理等。

2.1.3 资产管理主要弱点(1)没有对资产变更进行安全审计。(2)没有磁盘、光盘、U盘和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的销

(3)未对设备或应用系统进行上线前的安全测试。2.1.安全运维管理主要弱点(1)未对主机、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系统、数据库进行定期日志审计。(2)未对主机、网络、应用系统、数据库的用户与密码进行定期安全审计。(3)未对终端接入网络进行准入控制,没有非法外联控制措施。(4)未定期对主机、网络、应用系统、数据库、终端进行漏洞扫描。(5)没有用于系统和设备上线测试的网络测试区域。(6)没有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

2.1.5 信息数据安全主要弱点(1)未对重要数据采取存储加密或传输加密措施。(2)多数未对信息技术数据、资料的登记、使用、报废进行统一管理。

2.1.6 应急响应管理主要弱点(1)未制订完整的单项应急预案。(2)未制订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计划。(3)没有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

2.2 安全技术保障检查

2.2.1 操作系统主要弱点(1)未对登陆密码的长度和更换时间做出系统配置限制。(2)未做登陆源IP或MAC地址以及用户捆绑。(3)没有关闭不必要的端口,没有停止不必要的服务。(4)没有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和加固。(5)部分W 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管理员的默认帐号名没有修改。

2.2.2 数据库主要弱点(1)未定期审核数据库用户的权,并及时调整。(2)MS SQLServer数据库中未去掉危险的存储服务。(3)没有数据库备份操作规程。

2.2.3 中间件主要弱点没有对中间件管理操作进行登陆源限制。

2.2.4 应用系统主要弱点(1)没有进行上线前的安全检查。(2)没有采用安全加密的方式登录。(3)登陆管理后台时,多数未做登陆源限制。(4)没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2.2.5 设备主要弱点(1)未做登陆源限制。(2)未采用安全加密的方式登陆。(3)未启用日志审计或日志保存时间小于3个月。

2.2.6 网站(内、外)主要弱点(1)部分网站没有备份和冗余能力。(2)部分网站没有部署防篡改系统。(3)多数未对登陆网站管理后台的登陆源做出限制。(4)大部分网站存在SQL注入的隐患。(5)大部分网站没有文件上传过滤功能。(6)部分网站没有日志审计功能。(7)部分网站没有部署入侵检测系统。

2.2.7 终端主要弱点

(1)大部分未设置超时锁屏功能。(2)没有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3)没有修改默认的系统管理员名。(4)没有定期修改系统管理员密码。(5)未关闭不必要的端口。3 加强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建议通过检查,识别企业的信息资,进行风险评估,假定这些风险成为现实时企业所承受的灾难和损失,通过降低风险、避免风险、接受风险等多种风险管理方式,采取整改措施制定企业信息安全策略。

(2)3.1 开展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始向多种行业推进,应逐渐认识到,只有良好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效地解决定级过程中所发现的安全问题,并且为后续的信息安全提供长时间的保障。电力企业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导意见》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业务类型、业务重要性及物理位置差异等各种因素,全面分析业务信息安全被破坏时及系统服务安全被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以及对相应客体的侵害程度,将信息系统分为不同安全保护等级。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有利于加强和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3)3.2 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防护工作及应急预案(1)严格落实机房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机房人员出入;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机房,禁止无关设备接入内部网络和系统。(2)各企业应统一互联网出口通道,内部网络的其他个人计算机不得通过任何方式私自与互联网建立网络通道;对网络关键点进行

监控,并对策略进行优化,重点关注端口扫描、网站漏洞攻击、邮件发送等事件;加强防火墙、链路优化器、IDS及DNS等设备的日志管理与安全审计,做好配置定时备份;加强接入环节管理,有效使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设备;关闭或删除不必要的应用、服务、端口和链接。(3)严格执行信息安全“五禁止”规定。禁止将涉密信息系统接入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禁止在涉密计算机与非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禁止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将公共信息网络上的数据拷贝到涉密信息系统;禁止涉密计算机、涉密移动存储设备与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移动存储设备混用;禁止使用具有无线互联功能的设备处理涉密信息。(4)加强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监控和管理。企业内外网站按照有关要求加强系统防护措施,在系统方面关闭不必要的进程和端口,消除程序代码方面的漏洞,消除程序代码中的SQL注入和跨站漏洞等代码漏洞,加强网站发布信息的审核,加强监控,发现网站被攻击或被篡改的,马上启动应急预案恢复网站系统;对重要应用系统(包括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要加强日常监控和运维管理,及时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5)加强终端设备的管理,有条件的可实施防病毒、域和桌面管理及PKI/CA管理。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口令、补丁等进行仔细的检查,杜绝弱口令,及时更新和升级。(6)加强企业员工及网络管理人员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信息安全宣传和教育,明白违规操作产生的危害,规范日常计算机使用操作行为,提高信息安全意识。(7)有针对性地制订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单项预案,并落实责任到人。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通过演练,总结经验,对预案进行修改与完善,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4 结束语

(5)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是系统的、全局的管理问题,网络上的任何一个漏洞都会导致全网的安全问题,应该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遵循整体安全性原则,制订安全体系结构,才能真正做到整个系统的安全。

上一篇:禁毒知识测评答案下一篇:庐山行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