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hn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

2024-09-14

sehn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精选8篇)

1.sehn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 篇一

常熟市王淦昌中学(215531) 王丽花

摘要: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迎面走来,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课程要求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情况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我校在开发校本英语课程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

一. 开发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开发校本课程是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的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与发展学生中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去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关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2. 开发校本英语课程是对现行英语教材的有效补充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其中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了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而实现这些要求,单靠现行的英语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除英语教材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为了寻找新的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开发校本英语课程已经势在必行。

3. 现有师资是开发校本资源的有力保障

我校的英语教研组是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队伍,80%以上的教师是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由于年轻教师占主体,这对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保障。他们大多精力充沛,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熟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包括熟悉网络资源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等。他们是开发校本英语课程的主力军。

二. 开发校本英语课程的实践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总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知道思想,我们把开发的校本英语课程分为三大类:

1. 补充型校本课程的开发

A:英语歌曲

B:报刊杂志

C:网络媒体

众所周知,兴趣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初中低年级的英语课上,要求教师适当的教唱一些英语歌曲,从Two Tigers,Twincle, Twincle,Little Star 到Mary Has A Little Lamb,还有一些经典的英语歌曲的欣赏,旨在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学校要求教师订阅两至三份英语报纸,杂志,如:English Weekly,the21Centry,English Picture Studio Classroom等等,并有选择的挑选部分文章介绍给学生。这些文章大多是原汁原味的,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增长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且在阅读中增加了学生的词汇。 随着Intenet的迅速普及,英语学习的另一条快速通道就是网络。互联网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网站介绍给学生,如:www.hongen.com,www.kzyyjs.com等,另外电台,电视台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

2.体验型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A:英语课文背诵比赛

B:英语话题演讲比赛

C:英语小报、墙报设计比赛

长期以来,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把英语学习错误地定位成试卷高分的获得上,忽略了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的这个重要性质,因此英语学习总是不能走出哑巴英语这个怪圈。为了改变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英语学习,教师十分有必要为学生制造一个使用语言的情景和氛围,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在一定的情景里用英语,在参与中领会学英语的真谛。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以上体验型的校本英语课程。学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组成小组作为单位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比赛的内容可以是本学期学过的一定范围的课文,或者是一个指定的话题,如:My Favourite Book, Why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English等等。在比赛的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这和新的课程标准是相一致的。

3. 实践型的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A:英语角

B:英语笔友

C:外教讲座

为了进一步验证语言是交际工具,学校有意识的鼓励学生交一些英语的笔友,让学生在与外国同龄人沟通;学校定期开设英语角,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些话题让学生进行英语会话,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English learning?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o develop the industry or to protect the enviroment?在适当的时候也邀请外籍教师来学校给学生做讲座,学校曾聘请上海大学的外籍教师给学生上:Holidays in the U.S.A,在讲座上师生见的交流非常融洽。通过这些形式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们消灭了与外国人沟通的神秘感,让学生建立起信心,并且领悟到和外国人沟通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

三:开发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思考

在校本英语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充分发挥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优势,让学生超越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了解了中西放文化的差异,从整体上提高了英语学习素养。这一探索还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也使教师初步尝到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甜头。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始终保持起创造性,使其具有本校特色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还待今后继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

2. 郭华 在新课程中生发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人民教育.2000(5).2

3. 余文森 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4.

2.sehn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 篇二

目前, 中小学写字及书法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常常报怨学生作业字迹潦草, 写字姿势不当, 执笔方法错误, 书写习惯不好……有资料显示, 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高居世界前列:小学生近视率达到40%, 初中生达到60%, 高中生达到70%, 且有不断攀升趋势。这与写字的姿势和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危害程度轻者影响写字质量, 重者会影响学生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写字观念, 重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我们不可能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书法家, 但我们必须对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责。要想让学生写好字, 我们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我县是文化教育名县, 历来崇尚文化, 重视教育, 文化积淀深厚, 书法名家众多, 具有优良的书画创作传统。我校具有二百余年的办学历史, 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这一优势,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和需要,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潜力, 确立《校本课程书法艺术研究与开发》研究课题, 实施以书法教学为载体、打造墨香校园的策略。书法校本课程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 以临摹训练为方法, 以实践活动为手段, 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及书法水平为基本目标, 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验研究中, 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课内外有机结合, 拓宽训练渠道

在实施书法课程时, 我们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 努力拓宽习字渠道, 不断丰富训练内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上好“必修课”。即开设每周一节的书法必修课, 基本内容为讲解书法艺术教程, 进行软硬笔书法临帖训练。教学中, 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合理利用书法教材, 坚持做到培养良好书写习惯与提高书写水平并重, 以书法育人, 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进其人格逐步完善。二是开展“午间练字”活动。每天设时十分钟, 让学生临写由书法教师范写的语文课本中的生字, 并做好午间练字检查记录及制定评比标准。活动中, 书法教师巡视、检查、记录, 并及时反馈。三是培养书法兴趣小组。参加对象为全校书法特长生, 每周坚持开展两课时的书法特长兴趣活动, 如参观书画展览, 组织参加书法竞赛等, 对其进行提高和强化训练。四是开展书法课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书法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开展“我的书法作品”展示活动、“书法家故事会”“春联进万家”等综合实践活动。

二、改进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在书法艺术课程实施中, 我们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实验研究中, 我们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是“讲——听——演示”式。教师边讲边演示, 学生边看边听边练习。教师讲明、演示清楚即可, 重在指导学生去理解、练习, 最后达到掌握的目的。

二是“自写——自讲——评论”式。根据学生已有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出合适的要求, 指导他们自己创作, 而后上台自己讲解, 教师给予讲评。

三是“提问——阅读——讨论”式, 即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或是需要重点实践的内容而采取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要能引发学生争论, 将问题引向深入, 使课堂气氛活跃。

四是“讲解要领——自行创作——分析习作”式。“讲解要领”即针对命题, 教师扼要讲解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自行创作”即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要点和讲解的内容, 去认真思索、分析, 力求找出创作灵感, 最后创作出较为满意的作品。“分析习作”即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习作的优缺点, 以达到扬长避短、不断进步的目的。

以上几种课堂教学方式各有所长, 教师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与课型合理选择。

三、开展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写字状况, 可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自信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法教学评价中,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变整体性评价为局部性评价。学生写的一个字中, 只要有几个笔画写得好, 教师都要注意表扬。学生创作的作品中, 如果有一两个字写得好, 教师也要把它圈出来。此方法是针对初学者或后进生的, 目的是不放过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对学生的每一个成功之处都予以充分肯定。二是变即时性评价为延迟性评价。在学生练习书写过程中, 教师一开始就严格要求, 其结果只能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要待学生兴趣稳定后, 再逐步提高要求。三是变盲目的评价为有效性评价。评价一个字写得好与差, 除笔画外, 结构的处理是否恰当也很重要。教学时, 教师应从笔法、结构两方面入手, 每讲完一个知识点, 就安排自我评价训练, 让学生得到及时巩固。四是变教师为中心的评价为主体多元化评价。教师恰当准确点拨的同时, 还应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如可增加师生互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也可让家长参与评价。五是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为多样化评价。可采用激励性评价语、展示型评价、星级打分等不同评价方式。

我校校本课程书法艺术课程的实施,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强化了学科特色建设。今后, 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 深化研究层次, 以书法打造特色, 用墨香浸润童心, 让书法艺术教育之种在我校的特色教育中不断生根、发芽、开花, 收获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M].教基二[2011]4号, 2011.

3.sehn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 篇三

【关键词】校本课程;英语戏剧;戏剧节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43-02

【作者简介】李漫,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210000)教师。

全语言教学理论主张语言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应该在真实、自然的语言情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主张在交际中学习交际(龚海平,2010)。2011-2015年,我校英语组在调研、宣传、实践探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设计并开设了一系列的“全语言视角下‘RPR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并借助这套系统的校本课程,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提高。其中“英语戏剧”指的是在高中起始阶段,把英语戏剧引入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选取课内外的经典素材改编成英语戏剧,举办英语戏剧节。

一、英语戏剧课程实施的意义

戏剧与小说、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不同,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在课堂设计中可包含教师讲解、作品赏析及作品表演等多种策略。在校本课程里开设“英语戏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戏剧文学轻松和愉快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容易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二、英语戏剧课程实施策略

在经过问卷调查和自主选课后,英语组确定在高二年级开设“英语戏剧”课程,并指定三位老师负责。授课老师首先制定了课程纲要,明确课程方向。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原则、课程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本文重点介绍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

以戏剧文学赏析为基础,以戏剧表演为平台,以教师讲座、师生互动为途径,以学生英语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为追求。

1.借助英语戏剧的阅读、欣赏,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戏剧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对英美语言文化的理解;

2.借助戏剧表演所提供的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英语视、听、说能力;

3.借助英语戏剧中丰富的语言素材,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4.借助英语戏剧中富有哲理的主题,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开启学生的人生智慧、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

(二)课程内容

该课程共9个单元,每个单元2课时,共18 课时,2学分。所选题材包括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Growing Pains》,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十二夜》等经典戏剧片段等。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产生共鸣,因为经典话剧的中文版在学生中普及率很高,为学生用第二语言欣赏外国文化提供了便利。教材具体内容如下:

三、英语戏剧课程实施的核心元素

英语戏剧课程的核心元素是“英语戏剧节”,它既是英语戏剧课程实施的载体,也是戏剧校本课程的终端评价形式。这种评价方式有别于普通的笔试或口试,是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汇报表演一个剧目,让专家评委和学生代表共同评价。我校每年四五月间都要举办以戏剧汇演为主题活动的英语戏剧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因为是以全年级的戏剧大赛作为英语戏剧校本课程的汇报演出,所以确定了以下的流程。

首先,把英语戏剧校本课程的学员按照班级分配到各班,作为骨干筹备该班的戏剧表演。由这些学生介绍戏剧文本的特点和戏剧表演的技巧,让每个学生都对英语戏剧有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在班级内组建多个戏剧演出小组,先分组选择各自心仪的剧本并向全班推荐。在班级选定剧目后,再合力形成剧本定稿,并自行设计演出海报。

再次,明确各个学生的角色分工,组建剧务组,并邀请本班英语教师进行指导。以下就是某班级的剧务组分工表(见表1)。

表1 高二(1)班剧务组分工表

最后,汇报演出,要求自行准备服装、音乐,化妆。评委由英语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依据一定标准进行评分。

如2014年英语戏剧节上全年级的演出(汇总目录见表2)。学生流畅的演出和美妙的英语口语让台下的评委老师和观众不禁大加赞叹。

表2 2014年英语戏剧节高二年级汇报演出节目目录

四、英语戏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英语戏剧是一种综合的文学艺术形式,品读英语戏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学生在欣赏戏剧文本的同时,不但增进了对戏剧文学的了解,更积累了丰富的文学词汇。

学生在进行分角色表演时,运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来使用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视、听、说能力。

学生在确定所要演出的戏剧曲目时,必须对戏剧文本进行挖掘、重组、编排,这锻炼了学生的选材能力、编写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最终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审美能力,对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戏剧节之后,学生们纷纷用英语撰写了他们参加此次戏剧节活动的感受。如高二(3)班金晶写了以“We Are All in This Together”为题的活动心得。(版面所限,略)

【参考文献】

[1]龚海平.全语言教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09).

[2]靳燕,高敬龙.开发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英语教育,2014(06).

[3]徐洁雯.戏剧表演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09).

4.sehn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 篇四

课题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第一中学课题组

“初中英语活动课隐性课程开发研究”课题自2008年3月开始实施。课题组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升理论水平,切实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与研究,抓好课题过程管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争取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新理念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新课程理念,不断反思教学行为,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对“课程改革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发展心理学”等理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构建“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言语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题基本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情感、策略等隐性课程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关注教学目标,从只以认知为主走向认知、情感、策略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题实施的操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过程

我们选择全体学生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4月

成立课题组,具体分析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策略、能力和发展状况,特别对影响其能力和策略的隐性因素:如心理状况、情感态度、课堂气氛等,进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同时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总结,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确定采取的研究方法。

2、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8年6月

开展对初中英语活动隐性课程开发的模式研究。进行课堂实践,召开研讨会、组织课内外英语活动,创设校园英语文化情境等,运用科学的手段、方法,分步骤、分阶段切实进行操作,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调整、完善,以取得最佳效果。

(1)课题组教师在4月份通过综合性调查,典型调查(抽查好、中以及学习困难生)、座谈、个案访问等对学生学习动机、态度、策略以及心理、人际环境、文化情境等进行认真分析来确定研究方向,课堂上精心实施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心理投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进行理论学习,开设研究课,或外出听课。康红霞、于艳春、王佳芙、杨锡敏、谭丽环、刘丽萍上公开课,课后课题组进行认真讨论和研究,并邀请教研员和其他老师参与评价和讨论。

(3)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英语活动。针对这一课题,我们开展英语口语大赛,开展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写作竞赛;英语小报比赛等。为学生创设了言语实践活动的舞台和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持和激发,促进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3、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8年8月

根据实施阶段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对结果进行定理、定性分析,揭示开发和利用活动课隐性课程的可行性,必要性,探索其策略、模式,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形成研究成果,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服务。

三、研究成效

1、初步构建了活动课隐性课程开发研究策略与模式

在 “活动课”课题研究基础上,从另一个维度即“英语活动课的隐性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了人际、心理、文化三方面的情境策略,创设了“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言语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题模式。以情感教学为纽带,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以情境体验为核心,调适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学习的策略得到了优化,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2、创导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悟,积极参与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参与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教师,其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理论水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学各环节的调控能力、总结完善自己教学经验和模式的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专业成长。

四、讨论与思考

5.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篇五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它通过教学资源发掘,在校本课堂上让学生直接利用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教师引导下的自主综合性学习。它强调学习者知识经验与家庭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等要素的整合,强调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来主动解决问题,是一门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展学生其他生活工作所必须的个性品质”为主要任务的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与其他知识性课程形成明显的互补。

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2012年7月初,完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计划、内容准备,2012年9月初,便迅速使课程内容走进课堂,完成了校本课程的成功开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资料

桃园镇晒书城小学坐落于著名的孔子晒书遗址所在地——晒书城汉代遗址,位于东里村庄北,凤凰山前。相传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时,曾游于东里村北凤凰山下,遭遇书淋湿后在此下马晒书。当时阴雨连绵,孔子等一行在众乡亲的帮助下,依托几棵大树搭起了草棚凉晒书。数日内孔子边晒书,边教书育人。世人因仰思圣德,建祠塑像祀之;又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一同祀之。匾曰:“晒书城”。

2008年9月,桃园镇政府对晒书城遗址进行了修缮,还原了晒书城原

貌。重塑孔子像,建成晒书亭。并以此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充分挖掘晒书城自然、人文景观,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建成石砌、木制房屋;对晒书城遗址进行修缮,使其全貌返朴归真。

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高雅的气质,塑造完美的个性,对个人意志的磨炼,人格的完善,身心的健康有着极大的裨益。

我校始终把学校课程的建设,置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文化传承之中。一方面以孔子思想的精髓,引领学校课程的实践,不断提升学校课程能力;另一方面,以学校校本课程的丰富实践,深化孔子教育思想的文化传承,彰显晒书城小学的文化个性。

我们尝试通过“活动创设”、“文化建设”和“课程研究”三条主线,在“学生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三个维度,展开“活动体系”、“文化体系”、“课程体系”、“理论体系”四个版块的深入研究,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认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教育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塑造高尚品德,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我校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校风。

为了表示对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无上敬意,让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青少年中得以传承和弘扬,特此献上“国学伴成长,书香溢校园”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教科书之《孔子传礼晒书城》,诚愿传统文化的德风,遍拂神州大地,德教之花,遍开中华!

二、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

本着课题研究的严谨、规范,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保持着高度科学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了使校本课程能迅速地开发并加以实施,我们

建立了健全的可以运转的组织机构,我们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配备专任教师组织具体实施。分工合理,责任具体,易于操作,设置科学。既有行政干预,又有技术保障,教育办公室、教研室有关领导进行理论的指导。我校成功地开设校本课程的经验表明,领导重视是校本课程能迅速实施的先决条件,一个健全、科学、可以运行的组织机构是校本课程能成功开设的必要条件,我校正是依赖这强有力的保障,才使校本课程迅速的进入课堂。

三、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作为闻名世界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象征。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所创立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而且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进德修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乐教好学、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是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我校追忆和汲取先人思想精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将孔子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之中,同时与时俱进,把儒家文化中许多至今仍具有蓬勃生命力和宝贵时代价值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打造文雅的学校,培养儒雅的教师,塑造高雅的学生。

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祖先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昭示着做人处世的道理,同时它的文化内涵更是涉及治学、教育、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传统的儒家文化内涵,无疑会在培养我国跨世纪的人才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儒家思想能够

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的的根本。

通过学习并演艺儒家经典故事,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高雅的气质,塑造完美的个性,对个人意志的磨炼,人格的完善,身心的健康有着极大的裨益。

我校开展的走近孔子课题的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紧紧扣住学生发展这一主题,力求儒家文化能够在新生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四、课程开发的目标要求

针对学生的发展和课题实施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们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以及价值观的角度,对本册的《走近孔子》校本课程拟订了以下的目标要求,并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不断的调整和更新。

1、了解孔子生平简历,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并能加以大致的讲述。

2、了解孔子关于治学方面的最典型的观点,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3、了解有关孔子及其弟子传人的典故、言论主张等。

4、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今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5、让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

五、课程开发的程序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一定的程序,科学开发,规范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主体自主进行的课程建设过程,课程生成经过以下了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校情分析。我们结合本校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学校

特色创建工作等多种因素,确立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此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宗旨。

(2)总体方案确定。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校特色创建的总体规划,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着手进行思考,对校本课程做出整体安排,确定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经课程开发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后,形成《校本教材《孔子传礼晒书城》教学指导纲要》,其中包括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及教学建议等内容。

(3)组织和实施。我们依据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和《晒书城小学校本教材《孔子传礼晒书城》教学指导纲要》,组织有关教师进行相应的学习培训。校本课程开发者自主申报课程开发部分,制定具体的开发计划,依据《教学指导纲要》中安排的序列,开展相应的课程开发。

六、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它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强有力的行政保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得到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一直十分注重课程开发的管理与保障。一是组织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自任组长,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全面负责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二是经费保障。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和实施,确保校本课程研发的顺利进行。在校本课程即将面向学生启动时,就对开展校本课程所需的资金投入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论证研究,对开展校本课程活动所需的器材进行布置落实,资金的投入使校本课程内容能及时的落实,如果没有有力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只不过是写在纸上的计划,挂在人们嘴边的空话,更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注意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必须有用的地方,能不花钱的地方则尽量的自己动手去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准备,既对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经济上的有力的、及时地、必须的保障支持,使正常的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又节约了有限的经济。

七、校本课程的实践应用

校本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我们将校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生活实际整合起来,避免学习的脱节。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突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

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并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很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资料查阅、阅读研究、生活实践、实验操作、心得交流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七、校本课程的成效展望

学校特别重视利用教研活动来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学初,学校领导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有关教师对实施校本课程的意见,对老师们提出的一些关于开展校本课程的意见和要求进行了详尽的思考,并作了相应的调整。在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老师们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争取把每一节课都能最好的与学生交流。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老师们的辛勤耕耘,校本课程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校本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教师在开展实施校本课程内容中,为每一节课都编写了教案,校本课程的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倾注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和汗水。校本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的编制,是校本课程内容得以实施的核心,校本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的编制,是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我们计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把校本课程独特的教学方式向全体教师进行呈现,并作一次比较深刻的交流与探讨。我们也期望学生在校本课程中能获益匪浅,人人都有收获,在校本课程活动中,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学习机会。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是一个亮点,然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我们大都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各方面都期待不断的规范和提高。我校《孔子传礼晒书城》课程,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又是一次新的考验。虽然,我们的校本课程还不成熟,我们所走的路还不长,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我们的课程将会因不断调整而日趋完善,我们的学校将会因特色突显而日臻完美。

肥城市晒书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6.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总结 篇六

一、我们的认识

对校本课程的真正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2002年秋季,伴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春风,我校教育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征程,全面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我们紧随课程改革的步伐,与新课程同行,本着立足素质教育,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促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旨,积极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在6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认识是:校本课程是提升办学品位、创建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以学校多年来实施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为基础,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校本课程是非学术性,而是兴趣性的;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领导或专家,而是学校和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教师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最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我们的经验

1.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点。几年来,我们一直引导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把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坚持以研究课题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现已编制成系列化的校本教材,正在学校校本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把地方区域性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

把地方区域性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首选。地方资源包括地方科普基地、社区单位、地方景观、地方文化等资源。几年来,我们的部分学校通过开展家校共建活动和参与社区活动,形成了一批德育基地、科普基地、共建基地。阳信鸭梨种植技术都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实践好机会。这些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开展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探究活动,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现在,利用地方区域性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有:《梨乡风情》、《小故事大道理》、《感恩教育》等。

3.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校把校内优势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尤其把教师资源的转化当作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我们要求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潜能,把教师的经验、特长、兴趣、爱好及校园现有资源,如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校园电视台、花季直播室、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板报和音乐、体育、及美术课等各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现在,利用校内优势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有伟人风采、高尚人格、快乐成长、钢笔字练写与乡土美术、剪纸、各种有趣的小制作、青春期教育、心理探密、网页赏析与设计等30多种。

4.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长远规划。学校的传统优势及学校文化积淀是学校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在课程改革启动后,我们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学校挖掘学校校史、校友资源以及校园文化,建立校史馆,以此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并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目前这些课程已成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活教材。

5.把活动课提升为校本课程

把活动课提升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延伸。我们的部分学校在长期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开设了不同类别的学科类活动课,从中获得了不少经验。尽管活动课与目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是相同的,但它并不等同于校本课程。因此,我们在原有活动课的基础上,用课程开发的程序及理念去审视原有的活动课,对其进一步进行全面筛选,进行重新开发与规范,把活动课转化为校本课程,将教育的手臂更加延伸。现在由活动提升、开发的校本课程达40多种,如生活中的数学、趣味数学、生活中的化学、唐诗鉴赏、美文赏析、唐诗赏析、古诗词诵读、英语听说、英语口语、几何画板、短篇赏析、课外阅读、几何画板、快乐体育等。这些活动与课程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达到了既发展个性又综合发展的目的。活动教材也已成为我们今后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向。

6.及时评估、交流,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样本学校和优秀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不懈的努力。为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进程,提升课程开发的质量,按照《甘州区校本课程建设评估方案》进一步规范各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我们每年采用学校自主申报,由区教研室、督导室以及学校课程开发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小组进行阶段性评估,以评估促规范,以评估促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每年组织一次区级优秀校本课程的展示和分片教研活动。通过展示,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探讨与沟通,帮助课程实施相对薄弱的学校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通过开展分片教研活动,以降低教研重心,丰富教研形式,为校本课程的开展服务。

7.加强管理,确保校本课程有序进行

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机构,为校本课程实开发与建设提供全范围的服务。为进一步规范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促进课程开发的有效性,根据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和甘州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中规定“学校自主形成的课程开发方案需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同意”的精神,我们成立了由业务局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审定小组,及时对我校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常规性管理和提供技术性的支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其具体任务包括:指导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对学校与教师在课程开发实施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进行研究,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指导学校对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评价,促使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学校每年申报的校本课程总体方案(包括原实施课程修改后的实施方案和新开发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审定等。

三、我们的收获

1.我们的学校在变化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也不断在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特色校、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和达标校在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成的课程和学习资源涉及心理教育教材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音体美校本教材及活动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各科学习资源。我校各校的系列教材共计达15个,近90种校本课程涉及历史、人文、现代教育技术、中国古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

2.我们的教师在变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地调动了我校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和自我实现的欲望,在主动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教育科研,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由此进行的各种教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

3.我们的学生在变化

7.sehn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 篇七

笔者所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英语学科开发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 经历了在实践中探索, 在磨砺中反思, 在完善中发展的过程。本校通过开发和实施英语校本课程, 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又凸显了英语学科特色,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英语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和行动中, 转变了教育观念, 增强了课程意识, 提高了实施课程的能力, 具备了一定的课程素养。

一、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 增强了英语教师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 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对课程本质、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和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隐含的“课程哲学”,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观与方法论, 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所在。[2]

本校英语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在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中逐步转化和成熟的。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前, 本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班额大、课时少、循环频率低, 教材版本不衔接, 低、中、高年级教学目标不清晰, 学生学习水平参次不齐等。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前, 英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将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 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 这些内容是否合适, 他们并不关注;他们的观念还处在教学的层面上, 他们只是英语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执行者。英语校本课程的启动, 激发了英语教师的学习热情, 促使他们认识到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更是课程的建设者、评价者和开发者。有的教师通过参与省级教材的编写, 了解到英语课程目标在教材各个版块的具体体现;通过参与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日”, 树立全学科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在这种课程开发意识的引领下, 英语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 确定了符合本校英语校本课程的特色目标和开发模式。

(一) 课程目标

英语实验班的特色课程目标是:习得、学得、感受体验、培养个性、全面发展;低年段的特色课程目标是:激发兴趣、注重养成、听说模仿、感受韵律;中年段的特色是:培养语感、认读过渡、夯实基础、创设情境;高年段的特色是:发展技能、形成策略、尝试交际、衔接过渡。

(二) 开发模式

本校英语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经过不断的探索, 确立了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调适模式

调适模式在英语学科的体现是: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对所选用的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

2. 整合模式

1) 对实验班中外籍教师所选用的两套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2) 对普通班所选用的两套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

3. 创新模式

创新模式在英语学科的体现是:开设特色课程, 长短课时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中外籍教师合作。

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教师的课程意识从原有的教材指向逐渐转变为学科指向和学生发展指向, 开发了“对英语教材的校本处理”“英语每日读”“英语实验班”“外教课”和“英语活动课”等系列的英语校本课程。

二、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 提高了英语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校本课程实施是否成功, 与教师有密切的关系。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 通过实施英语校本课程, 提高了英语教师开发和整合英语课程资源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和利用, 教师应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教育教学服务。[1]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本校英语教师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尝试整合两套教材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教师整合和开发教材资源的能力。例如, 中、高年段的英语教师经常选取《灵通少儿英语》中的有声语言材料和语音训练材料, 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节奏感, 强化语音教学的规律性;而低年段的英语教师经常选取《牛津英语》中具有时代气息并和学生生活结合密切的语言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此基础上, 英语教师还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选取了网络资源、环境资源、外籍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等补充教学资源。例如, 英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搜取flash动画、建立动画素材库等作为低、中年段的有声教材;充分挖掘外籍教师资源, 鼓励外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编英文歌曲。这不仅丰富了本校校本课程, 还强化了英语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提高了他们对英语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此外, 本校英语教师把学生作为可生成性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例如, 教师在教材的每个模块均为他们布置相应的开放性作业, 引导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作, 促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 展示其个性。

(二) 通过实施英语校本课程, 提高了英语教师间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综合化的特征, 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 并在一定形式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专业的分工。[1]

1. 外语教师和外籍教师的合作授课形式提高了教师的合作能力

“英语实验班”和“普通班外教课”实行的是外语教师和外籍教师合作的授课形式, 为外语教师和外籍教师的默契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外语学习强调在真实的语境中习得、学得和运用语言。外语教师和外籍教师实行合作教学, 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 还可以使他们从外籍教师身上, 习得纯正的英语语音, 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和运用语言, 感知英语国家的文化, 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外籍教师和外语教师默契的合作, 本身就是一种教学风格和中西文化的和谐, 既为学生提供了可模仿的范例, 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与教师的交流中来。这种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实交流, 不仅是师生之间情感的和谐, 同时也是教学方式的和谐。教师通过这种分工合作, 不仅是对课程的丰富与创建, 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完善自己的专业角色, 形成一定的专业素养。

2. 英语校本教研促进了英语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Hargreaves&Fullan提出, 教师发展可以从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自我理解和生态改变三个方面来理解。[3]前两个层面强调了教师发展在个人层面的意义, 而第三个取向则表明社会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教师发展的历程上来说, 教师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以及由此引发的由课程开发者向自主发展者的转变经历都是指向个人层面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作为生态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学校文化氛围对学校教师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还意味着通过教师的个体发展实现教师团体的整体发展。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题研究, 也提高了英语教师和其他部门之间及同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虽然各有明确的分工, 但更注重团结协作, 促进课程的良性运转, 从而促进外语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3. 英语校本课程提高了英语教师的反思和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特别强调反思, 而教师可以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 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素养, 从而获得实践性的知识。

1) “英语每日读”课程的开发和完善, 促进英语教师反思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为了体现各年段的英语特色, 本校开发了“英语每日读”课程, 即每天下午课前15分钟的时间, 学生在任课外语教师的指导和英语课代表组织下, 齐声朗读英语。在低年段开发的是英语歌谣和韵律诗;中年段开发的是图文并茂的小故事;高年段开发的是英语阅读短文和英文歌曲。在实施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发现低年段的韵律诗节奏感不强, 中年段的配图小故事缺少动感, 高年段的阅读文章和教材内容结合的不密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外语学科教师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研究各个年段学生的关注点, 开发网络资源, 以动画形式展示英语歌谣、韵律诗和小故事。这样不仅增强了这些朗读内容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促使教师不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并不断学习与创新。

2) “英语活动课程”的开拓创新, 实现了英语教师反思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本校学生的发展需要, 英语学科教师开发了“英语节”“英语冬令营”“英语周”等活动课程。这些活动具备活动目标、课时安排、文本教材、评价手段等课程要素, 课程主题与学校或社会的大型活动主题紧密联系, 把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创新设计, 并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实施。他们是本校英语教师在边开发、边实践、边反思、边完善的过程中得以实施的, 在这个过程中, 英语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不仅得到了培养, 他们的反思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使本校英语教师具有一个更开放的思维系统, 改变教师不合时宜的观念[4];促使教师具有更强的反思能力, 更敏锐地去发现和思考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使教师更具有开创性的观念和探索的精神, 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 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 2003, (6) .

[3]Hargreaves, A.&Fullan, M. (1992)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8.高一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八

关键词: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11-0002-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11.001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出现源于对50年代和60年代课程发展的反思。在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等一些国家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由专家学者编制出一系列体现他们“意图”的课程;由学校教师实施他们原本没有参加编制的课程;由外界的评价人员或督导人员承担课程的评价工作。课程编制者(专家学者)、课程实施者(学校教师)和课程评价者(评价人员或督导人员)之间的脱节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在以后的20多年中,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的政府曾经先后把全部或部分课程编制权下放给基层学校,学校教师在课程编制方面有了较多的自主权。这逐渐形成一股世界潮流,这股潮流被称为“校本课程运动”。

在我国,1985年教育部公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地方获得了部分教育管理权限。但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机制转换的正式启动,要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教育部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03年《课程标准》实施,实验区的学校开始开展校本课程开发。2005年秋季,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全面进入新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升温。

笔者通过对苏州市12所高中学校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学校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调查表明,不少学校及其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12所学校中8所学校以选修Ⅱ形式开设校本课程,3所学校以课外兴趣小组形式开设校本课程,1所学校尚在筹备安排中,课时安排以每周1~2课时为主。但很多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定位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很多教师就把校本课程等同于兴趣小组或研究性学习活动。而12所学校现行的校本课程在科目设置上相对比较集中和单一,如《诗歌鉴赏》、《影视鉴赏》、《中学生写作原理》、《英语口语风暴》等文史类课程几乎所有学校都有设置,理化课程基本就以学科竞赛辅导为主。在各校普遍开展的化学类校本课程很少,除了《高中化学竞赛》外,只有两所学校曾开设《化学史》和《生活中的化学》课程。同时教师们也普遍反应校本课程的内容缺乏特色,同时内容的安排仍以应试为目标,并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高一阶段开设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可能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出发点是富有特色、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特色可以是学科特色,也可以是地方特色,还可以是学校特色或教师特色;而课程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要使学生感兴趣,其次要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有作用,再次可能对学生的未来人生规划有影响。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科研的基础,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具有浓郁的学科特色。而对学生而言,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

1.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笔者对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学生普遍对化学实验比较感兴趣,并且与初中时主要被化学实验有趣的现象吸引相比,高一学生不仅关注实验现象,更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帮助自己理解和解决化学问题;而且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动手做已知现象的验证性实验,更希望能先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在教师帮助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也就是进行探究性的实验;同时学生也希望能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学实验,如性质实验、制备实验、定性实验、定量实验、无机实验、有机实验、趣味实验等。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锻炼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更能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形成绿色化学观念等。

2.实现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

从中国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出,无论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和理念的设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一化学课程也是如此。结合苏教版教材分析,教材中各模块都渗透了化学实验,高一年级安排完成的《化学1(必修)》和《化学2(必修)》教材中,共安排了43个化学实验,实验方式上由原来验证性实验为主变为探究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的设置也打破原来教材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分离的形式,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学生探究性实验等,旨在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各学校的不同条件,尽量为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做实验创设有利条件。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更注重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实验教学与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机融为一体。而高一阶段是整个实验教学的基础,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验素养和方式方法,无论是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还是实际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影响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

按现行《课程标准》,高一学生一学年学习结束后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选择。根据调查,“化学实验引起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学科的成绩”、“对今后高校专业的选择面的影响”、“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性”、“化学教师的影响”等是学生选科的重要考虑因素,其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是首要考虑的。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化学成绩的提高也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也可对自己化学学习能力有更全面的评价,为选择更适合自己深入发展的学科继续学习提供参考。

三、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依据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提高了,但根据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没有真正得到加强,相反却有不同程度的“弱化”趋势:学生分组实验次数屈指可数,视频录像使用率大幅提高,还有以口述实验步骤和现象的方式进行“黑板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比起课改前更加少了。而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恰好可以与国家课程的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从课本出发,浅入深出,联系生活生产,真正体现课程的特色和个性发展。据此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

1.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入

上一篇:34六城同创演讲稿下一篇:规划设计分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