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经典辩论技巧

2024-09-14

辩论赛经典辩论技巧(共9篇)

1.辩论赛经典辩论技巧 篇一

在律师工作中,法庭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罪与非罪的分歧,也有此罪与彼罪的争议;既有证据效力上的分歧,亦有适用法律上的争议;既有实体法上的分歧,也有程序上的争议……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得益于雄辩。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当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各方之间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此时,一方律师如不讲究“战术”,不懂得辩论技巧,就难以沉着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辩论言辞,更无法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实现运筹方略的要求。事实上,虽有好的辩论方案,但临庭辩论时,因不能把握时机,不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本已掌握的“铁证如山”的事实因没能发挥作用而导致辩论失利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见,论辩艺术在律师业务活动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师业务才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品评律师办案质量及其称职与否的标准尺度。因此,有必要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有关技巧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功与操作技巧

人的思维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达到影响他人的作用。表达得好坏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但表达技巧也是关系到表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称职的律师,不仅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应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文字表达技巧

综合案情,理顺辩论思路,写好代理词、辩护词,是每一位律师在庭前必做的一项基础工作。材料的组织必须做到:1.字斟句酌,用词准确;2.调配语句,合理布局;3,篇章衔接,环环相扣;4.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恰当。

(二)语言表达技巧

纵观每位成功律师,在出庭辩论、代理时,都具有驾驭、支配辩论形势的能力。庭审制度改革为每个律师在这方面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庭审辩论中,律师应当做到:1.脱稿,并善于把前言说好。在设计这方面的语气和选择言词时必须达到的效果是:①立即抓住整个法庭的注意力;②传达案件的严重性或表现出对本案的真诚;③表明对本案的信心。2.控制语速,并吐字清晰。有了好的辩论内容,还需有好的表达方式。律师在庭审辩论时,应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准确,音调和谐,快慢适度。力争达到声调上的抑扬顿挫,以提高论辩感染效果。 3.善于入情入理。语言可以伤人,也可以感人。用辩论语言伤人,对于律师职责来说则是不道德的。但律师的辩论语言以情感人,则是可取的。使用这一语言情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具体案件的辩论语言感情色彩,要有与案情相适应的基调。②绝不能带有当事人的感情色彩。律师操作的情感就是经过理智语言处理过的辩论情感、法律语言情感。③情感措辞应是发而不露、放而不纵、委婉、曲折、含蓄的中性语言。

(三)形象技巧

除了文字表达、语言表达技巧外,律师还应具有良好的体态语言表达技巧。有声与无声、语言与体态的融合统一,才能体现律师精湛的表达能力。

1.柔中有刚,举止大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要有风度,有气魄,不卑不亢,不趾高气扬。在辩论得势时,不忘乎所以,轻视对方;在失利时,不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发言必须权衡,切不可轻率发表无准备、无水平的言辞。在任何情形下,都应举止大方,沉稳有序,言而有据。律师应具有这种刚柔并济、以静制动、以稳求成的形象。

2.善于控制情绪。古语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法庭辩论情况也常常如此。律师在庭审中可能遇到事先没有预料到或已预料到的非正常的阻碍、干扰、发难等情况。这就要求律师控制自己的情绪,怒而不暴跳如雷,惊却能声色不露,即席采取有效措施,平息、安定、排除意外,做到应变自如,稳中求胜。

二、谋略及具体运用

(一)先声夺势法

此法系法庭辩论一方对另一方可能提出的问题避而不谈,而对己方极有利的问题,先在论辩发言中全面论证,以达到先入为主,争取主动的庭辩战术。实践中,应用此法须在庭审前做好充分准备,且在庭审调查阶段对己方有利的事实、证据逐一认定。然后根据事实和证据,针对对方不正确的观点主动出击进行反驳,以期掌握辩论主动权,奇取制高点,促使对方陷入被动。

(二)避实就虚法

庭审辩论中,对方的弱点往往是对方力求回避的地方,甚至对方会采用偷换论题、偷换概念、答非所问的方式,企图达到转移己方视线,扰乱视听的目的。因此,运用此法首先应善于抓住对方之“虚”,选择其薄弱环节连连进攻,一攻到底,直到把问题辩论清楚为止。

(三)设问否定法

又称舌战偷渡法,使用该法,关键是律师在设问时要把辩论的目的深藏不露,绝不能让对方察觉设问的真正意图。尤其是第一问,一定要让对方在尚未了解发问意图的情况下予以回答,只要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下个问题就由不得他不回答了。等到对方自觉难以自圆其说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种使对方处处被动、自打嘴巴的战术,不失为一种极有效的辩论手段。其结果只能是让对方在不自觉中接受律师(或设问方)的观点,出其不意而辩胜。

(四)间接否定法

是指在辩论中不直接把矛头指向对方,而是若无其事地将辩论对手的错误观点搁在一旁“置之不理”,郑重地从正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充分论证。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1.自方所持观点应与对方所持观点势不两立。2.自方观点应有理有据,绝不能牵强附会,哗众取宠。

(五)示假隐真法

此法系指先举与本案无关的事实证据,运用掩盖真相或本意的语言技巧,形成对方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突然出击,拿出自方真实有利的证据或观点,致对方于被动、措手不及的庭审辩术。现今“当庭举证,当庭质证”的庭审方式,无疑为这一辩术提供了广为运用的空间。

(六)以退为进法

它是形式逻辑的归谬法在法庭辩论中的使用。自方先将对方提出的论题(或观点)假设为真,然后从这个假设为真的命题推导出一个或一系列荒谬的结论,从而得出原论题为假的辩论方法。此法是一种辩论性、反驳性很强的法庭辩论方法,因而推导得出的必然性结论,容易被接受,从而获得较好的辩论效果。

(七)后发制人法

兵战与舌战之间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兵战中的战略战术,也可以用作辩论的对策。先发制人可以产生优势;后发制人则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由于后发,自方可以知道对方的基本观点,发现矛盾和弱点,然后以自己掌握的材料有针对性地集中进行反驳,有时可以导致对方措手不及而险象丛生。运用时应掌握:1.暂避锐气,不仓促应战。2.精听细解,等待时机。3.抓住破绽,全力反攻。

三、最大限度地利用终局辩论

庭审辩论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当相互辩论接近尾声时,律师作为辩论一方必须具有控制收场的能力。通常做法是:

1.提出要求。当对方在整个辩论中已受到了辩论的影响,此时提出合理的要求,对方容易接受,也易为法庭认可,以促成双方和解结案。

2.提出问题。以提出问题为结尾,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辩论主题,让审判人员去甄别和思考。

3.概括主题。用简洁明了的语气将自己辩论的全部内容概括成几句话,易加深审判人员对自方辩论观点的印象。

当然,在法庭辩论最后阶段,如发现对方纠缠不休、死不认账等情况,律师作为一方辩者还应掌握善于拒绝无味辩论的技巧。所谓拒绝无味的辩论,一是不重复说;二是当对方抓住一些无碍案件处理的枝节问题不放时,则应采取“对这个问题不予辩论”或“发言到此结束”的办法。这种近似于沉默不辩,不仅在一定时机和法庭上有着巨大的震动力,而且在辩论技巧上嘎然而止,干脆有力,听上去似乎退了一步,实质上却是进了两步。

庭审辩论技巧,不仅是一门口才辩论艺术,更是律师参与诉讼活动的基本技能之一。人们在诉讼活动中期望能请到一位高明的律师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律师的辩论技巧应成为其高明之处的一个重要表现。

2.辩论赛经典辩论技巧 篇二

关键词:Moodle环境,批判性思维,辩论式学习,活动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如识破误导的广告、衡量竞争双方的证据、看出辩论中的假设或谬误等[1]。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产生、更新和传播的周期极大缩短,对批判性思维的需求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学习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是思维的两大并列技能。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能否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显得更加重要,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学生就会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因此,在教育中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受到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在Moodle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作用。Moodle环境下的辩论活动能有效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开展实时同步辩论,也能够进行异步辩论;能够增加参与辩论小组成员的数量;课程资源高度共享、小组协作学习、以及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等。此外,在Moodle环境下开展辩论活动,还具有管理方式灵活、学习活动多样、支持分数制和等级制评价方式。Moodle为网络环境下辩论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虚拟环境,让辩论活动的资源多样化、开放化、活动评价可视化和多元化成为现实。在Moodle网络环境下设计辩论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协作,按照他们所支持的观点搜索资料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既可以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又可以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一种有效的深度学习方式,同时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Moodle国学经典》是基于Moodle平台环境,以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尤其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和革新能力为导向的经典诵读网络课程。国学经典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在当前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热”、“复古潮”中,如果不对国学精华和糟粕进行系统区分,将会不加甄别地推广和传播,将导致简单崇扬的弊病。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和重复,而是传统文化的更新和重构。基于上述思考,《Moodle国学经典》在内容设计上采用“经典阅读、质疑反思、知识重构、文化传承”模式,对经典诵读教学过程进行细化设计,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案例分析、分享反思等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及当代文化语境的融合,在演进中体现海纳百川、融会新知的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批判继承的世界观,辩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在该过程中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Moodle 国学经典》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设计

辩论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2,3]。学生在参与辩论式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索研究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自由争论和思维交流碰撞中深化思维品质,在互助互学中提高对社会充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4]。因此,辩论式学习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一致的,即在形成多种观点和意见过程中,发展学生形成对新观点和意见的支持能力。对于辩论式学习的实践过程,唐士梅认为应包含“导读——提问——分析——辩论——总结”等环节[5]。该模式对于思考和设计辩论式学习过程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在《Moodle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人文价值,同时辨别其中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的糟粕,采用辩论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辩论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实践经验,设计了一个包括“四环节十阶段”辩论教学流程模式,分别是准备环节、辩论环节、评判环节和反思环节。在准备环节,学生要确定选题、进行分组,并准备辩论材料。在辩论环节,学生需要经历陈词阶段、攻辩阶段、自由辩论阶段和总结陈词阶段。在评判环节,主要进行投票统计,以确定胜负。反思环节主要帮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以升华对国学经典的认识。《Moodle国学经典》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Moodle网络学习平台易于创建学习活动的特点,根据图1所示的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创建了《Moodle国学经典》课程辩论式学习模块,让学生在辩论式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共同完成辩论式学习任务,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辩论式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享受学习快乐,也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并提升问题汇聚、观点分享、资料整理、沟通协作、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Moodle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讨论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教师针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避免因为话语霸权而淹没了自己的声音。在Moodle学习平台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异步交流,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交流和碰撞,在该过程中可以迸发智慧花火。同少数人霸据话语权的传统课堂相比,Moodle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从事问题思考和解答的更大优势,因此,学生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提高。

Moodle为学生开展国学经典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学生不仅在学校课堂中学习,也可以在家中开展学习。因此学习空间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拓展。在Moodle环境中,教师的角色会发生根本转变,即从内容传授者变为引领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从事辨别、质疑和反思信息真伪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和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名人探究之纪昀》专题模块学习中,学生在浏览了关于纪昀的信息后,围绕“了解了纪昀其人其事,你能客观公正地评论一下他吗?他的传奇人生对你有什么启发?”问题开展思考和讨论。曾经的热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人物到底有多真实?网上查阅的纪昀其人其事是真的吗?语文书上纪昀的作品《河中石兽》能发现人物的信息吗?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同该专题相关的信息资料,经过辨认、筛选,得出这样的认识:“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纪昀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代才华渊博的才子,只肤浅的认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但后来通过进一步的理解、查阅与辩论,让我知道了一个不一样的纪昀 ------ 让纪昀在我心中的模样更加的坚定,让曾经的纪昀显得更可贵与真实。这就是我眼中的纪昀,一个神秘而又真实的纪昀。”

这是一个学生对纪晓岚认识的转变和深化过程,从开始受到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而产生的认识,经过获取资料,对比分析后形成对纪昀的认识。教师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可以提供相关反馈,鼓励或表扬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所做的贡献。学生在Moodle环境中对主题、观点的深化认识,有利于他们开展辩论式学习。因为辩论式学习是基于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并能够提炼立场和观点。实践也表明,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和锻炼,学生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问题分析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为了支持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他们会收集相关证据,利用证据对观点和看法提供支持,并增强了他们看待问题的自信心。

三、案例分析

“诚信”是国学经典课程的重要内容。在Moodle环境下开展“诚信知礼”模块辩论式学习时,根据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要求,设计了“诚信主要依靠自律还是他律”专题。主要通过如下步骤对在Moodle平台上开展辩论式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一)呈现选题

通过论坛功能将辩论选题的内容贴出来,以便让学生选择正方或反方阵营,确定选题。

(二)建立分组

建立正反方辩论小组。在学生正反方阵营中也可以再继续分出2 ~ 3个小组,方便他们开展合作性学习。

(三)生成辩论稿

辩论小组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并将小组讨论的内容,包括小组观点上传至正反方观点区。借助网络优势,学生对通过网络搜索和查找的相关资源,经过小组讨论、筛选、辨别、质疑等环节进行分析甄别,形成小组观点并形成文字上传至讨论组。正反方准备的辩论稿具有旁征博引、条理清晰特点。辩论小组成员在阅读分享辩论稿之后,会选出正反阵营的4个辩手,参加辩论。

(四)辩论

辩论过程在教室中面对面展开。正反双方辩手经过陈词、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个阶段,唇枪舌战、妙语连珠,不遗余力地为维护己方观点做出努力。

(五)投票统计

辩论结束,学生观众要登录到Moodle平台的投票区进行投票。Moodle的投票统计功能会即时作出统计,并最终确定辩论胜负方。

(五)总结与反思

辩论完成后,每位学生都要针对本专题辩论式学习过程,撰写体验、感悟和心得,并上传至Moodle的经验共享区进行交流和分享。

从上述辩论活动过程可以得出,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学经典课程辩论式学习活动设计具有两大特色:一是根据Moodle平台强大的教学活动功能,为学生创建展示各种能力的平台,如筛选信息、讨论组讨论、投票区投票等,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每个人的观点都能与其他同学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与传统辩论活动相比,Moodle环境下的辩论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较大提高。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信息甄别筛选、深度思考、讨论评价,形成了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批判性地继承国学经典。

四、结论

国学经典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辨析历史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和糟粕,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国学经典诸多学习方法和途径中,采用Moodle平台支持国学经典学习,并通过辩论式学习活动设计,对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实现国学经典的深度学习等方面,能够发挥良好作用。本文所探讨的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能够在Moodle学习环境中设计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有效整合了面对面课堂教学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两种学习环境互相补充。面对面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参与,网络学习平台成为资料交流、呈现、展示和共享空间。教师角色在辩论式学习中同传统教学相比得到较大改变,学生则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提高了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

3.辩论赛如何运用辩论技巧 篇三

二辩有许多的赛制,我打算挑一种我熟悉的赛制;华辩世锦赛的赛制,来说说我对于二辩的理解,帮助大家做一个不在场上犯二的二辩,针对华辩的赛制,二辩的任务有驳论加对辩

1.关于驳论(两种驳论理念)

(1)点对点的攻击反驳

简单而言,就是针对对手的论点逐个反驳,这是最简单也最基本的反驳套路,我关键说说这种驳论该怎么准备。

其实对于新手而言,驳论稿是应该先构思一下反驳的框架,我大二打比赛的时候一般会在赛前通过模辩记录下对手可能会出的常见观点,把它罗列成一个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下构思你的反驳体系,这个比较简略即可,主要是为了帮助你理顺思路,不要杂乱的反驳。

类似于这样,当时打的题目是常回家看看该不该入法,我的立场是不该

驳论除了反驳以外,也需要在反驳的同时顺带说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在赛前还需要把自己立场的论点每一个归纳成一句话,把支撑论点成立的论据再缩略到最短并且说明好因果关系,这个是需要提前准备的,有很多辩手觉得数据查好就可以,不用提前构思自己在陈词里怎么去把数据和论证自己立场的语句,可到了场上往往说的十分啰嗦而且表意不清,辩论赛最宝贵的就是珍惜你的发言时间,别说废话。

具体而言的话,贴一个大三的时候打的题目的驳论底稿:可以发现这场比赛的驳论需要抛出大量数据,如果不在赛前构思下怎么把它成逻辑体系的说出来,是很难连贯的。

上面介绍的驳论方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无非就是预估对手观点,提前构成反驳体系,然后了解己方观点,想好怎么论证。在比赛里合理分配好驳论中驳与立的时间分配即可,只是很依赖赛前的准备。下面我介绍第二种驳论理念。

上面介绍的驳论方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无非就是预估对手观点,提前构成反驳体系,然后了解己方观点,想好怎么论证。在比赛里合理分配好驳论中驳与立的时间分配即可,只是很依赖赛前的准备。下面我介绍第二种驳论理念。

(2)分歧归纳式反驳

第六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 半决赛 南京师范大学VS大连理工大学

我以我的学长刘一枫的驳论作典型例子吧,因为枫哥打比赛风格确实和我挺不一样的,我个人习惯是逐点去反驳,我会把很多比较细节的东西也考虑进去,所以我的反驳会比较琐碎一点,枫哥打比赛的习惯源于他对比赛的理解:他觉得很多比赛其实就只有一个核心分歧,由这个核心分歧演化了比较细的论点。所以在他的驳论里总是试图把这个核心分歧点出,然后去拆解他方立论,证明己方立论。

我们来看看这场比赛他是怎么做的吧,简短概括我方核心意思就是心灵鸡汤它是为了迎合大家写的,它主要的目的是让你开心,但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低落,失望是对你有益的,就像痛感机制,会提醒你去发现毛病并改正,而且心灵鸡汤它本身就不了解你的情况,给出的建议甚至反而会害了你。

第一步:争夺心里鸡汤的定义:心灵鸡汤不是为了给你讲道理而是为了迎合你让你开心

具体手法:归谬

如果鸡汤的本质是说理,那么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而且给你放了一条狗,反而更贴切我们往往遇到的事实,但这是典型的反鸡汤,所以鸡汤的本质不在于说理

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鸡汤的本质是迎合,为了让你高兴它可以放弃一部分说理,所以它宁愿告诉你上帝还给你留了扇窗户,你只是还没看到呢

第二步:讲述心灵鸡汤这种迎合式的安慰是不好的

为了迎合你,我不能跟你说和你心意违背你的话, 要顺着你的思路讲,以三辩失恋举例,说明这种顺着你心意迎合的安慰是盲目且不理智的

补充说明这种安慰和朋友父母的安慰不一样,因为他们知道你的情况,会根据你的情况给你安慰,但心灵鸡汤不知道,如果它想要做到的话就需要配备很详细的说明书,那样会使得心灵鸡汤很冗长,反而变得不像是心灵鸡汤了。

其实枫哥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去和对手争夺心灵鸡汤给你的安慰,劝勉对你而言是不是好的。他为了做到这个做了很多补充说明,比如心灵鸡汤的特质不是说理,心灵鸡汤不能针对你的情况给出建议,心灵鸡汤会迎合你,但最后落脚点其实是为了点出心灵鸡汤的安慰对你而言是有害的。

4.辩论赛辩论时的小技巧 篇四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_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5.辩论赛经典论题辩论稿整理 篇五

一、竞争比合作更能促进文明进步

各位评委,对方辩手,大家好.我方今天阐述的观点是”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 首先,我们应该明晰两点问题.第一,竞争是什么?他是指人们为了谋求发展所进行的较量或者公开竞赛.竞争的目的是优胜劣汰,选择更好的,是积极的.而合作是指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种任务.它的目的是更好更高效的参与竞争并且赢得竞争..第二个问题是文明.文明在<辞海>中的含义为人类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这种财富累积的动力是什么呢?是竞争.只有优胜劣汰的的竞争法则才可以贯穿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就如同达尔文所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所以说,竞争才是社会进步之母.所以,我方认为: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下面,请允许我从历史与现在两个时期阐释我方观点.历史: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因为竞争而丰富多彩,无论是斗智斗勇的三国纷争,抑或是才人辈出的科举选拔,无一不在体现中华文明对于竞争的重视.譬如三国时期,不正是有了蜀汉吴三国之间的竞争,才给予了人才以发挥的空间,才给我们留下了一次智慧的盛宴么?如果没有竞争,就如同周瑜遇不上诸葛亮,孙权见不到曹操,那么三国还有精彩的智慧对决,还有令人回味的故事么?正是有了竞争,才可以激发人的求胜欲,才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人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人的潜能,创造出社会财富.而这些财富,就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这些不全能代表我们的历史,悠久的文明也曾多次遭到外来文明的侵入和掠夺,从八国联军的烧杀劫掠,到日本帝国的无恶不作,这些屈辱的历史也让我们心痛,更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闭关锁国,缺少竞争意识的中国是不能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屹立不倒的,不竞争就必然面临落后与淘汰.现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时代永恒的主题,也是文明进步的阶梯,现代社会是一个量才使用,竞争上岗的竞争型社会,无论是人才的选拔还是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竞争.我们刚刚经历的高考不就是一次公开公平的竞争选拔么?我们能够来到华理不也是通过竞争才可以取得的学习机会么?我们从不否认合作对当今社会文明所做的贡献,但是相比于竞争,我方坚信竞争才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竞争才是社会的主旋律!正如列宁所说:”竞争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现代社会正是因为有了竞争从而充满活力,不断进步,在这个呼唤强者的时代,竞争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对人性的挑战与磨砺,让我们直面挑战,勇敢地担当起促进文明进步的重任!谢谢.二、大学断电是合理的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对方辩友探讨大学断电是否合理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明晰下辩题。大学,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士学位、硕士及博士学位等的高等教育机关。大学还包括高等专科学校。而断电,即电源与用电设备之间脱离电器连接的现象。最后是合理,合理即指合乎道理或事理。在这里我们要强调说明的是,第一,由于研究生宿舍普遍都是通宵供电的,不存在断电争论,所以研究生不应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这是论题本身包含的;第二,一般的大学不会断楼道及厕所的电、电风扇在夏天也是不会断电的。所以,大学断电应是指大学对在校本、专科学生宿舍夜间适时停止供电的现象。第三,是否合理不同于是否合法,所以今天的讨论不应该拘泥于法律范围,而应该从道义层面上开展,否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而我方今天的观点是,大学断电是合理的。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从断电制度的施行的源头来说。大家都知道,之前是没有断电制度的,而现在那么多学校都采取了这一方式,这一变化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在电脑日益普及化的同时,通宵供电使得宿舍学习氛围因为这些而被破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不仅如此,在大学这种高度集中化的住宿环境下,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可能如同瘟疫一般影响他人。通宵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还有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不仅对自己不好,还容易影响他人。这些都已经成为伤害学生身体,腐蚀学生理想的病毒。而学校,秉持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适时断电为疫苗,利用许多娱乐活动离不开电的原理,从而从根源上预防了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这,难道不合理么?

其次,从断电制度施行的效果上来说。虽然起初断电制度引起了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并不能否认它的效果。晚上督促学生按时睡觉从而保障学生的身体,不给网络游戏泛滥的土壤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进而能够因为改变一些同学的行为从而改良整个宿舍的学风。况且,断电的时间不是绝对的,学校经常很人性化的调整,在考试前会通宵供电来支持学生学习,在节假日也会给电从而给学生娱乐的空间。我们不否认断电偶尔会引起一些不便,但是并不能只看细枝末节,从整个学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断电制度是绝对值得施行的,也是合理的!

最后,从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层面来说。学校要对全校学生负责,而学生也有遵守学校制度的义务。我方并不是说制度不合理也应该遵守,而是说学校的制度制定不会只针对一个学生,它需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主体考虑问题,所以说如果断电会对一些譬如熬夜才有灵感,夜间行动状态佳的人来说有点不合理,但是秉持着小我服从大我的原则,也希望这些同学可以不自私地考虑断电问题,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更清醒的明白学校的用意。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大学断电是合理的。

三、律师的底线应该是道德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

还是让我们明确下辩题。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律师法中还有如下规定,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只有做到这三点的才能称之为律师。接下来是底线,底线是指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也就是说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将会产生质的变化。然后是法律。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道德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是以群体为单位的正面价值取向的总和。由此可知,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首先,从律师的使命来看。律师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律师还有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使命。可见,律师是以法律为手段来维护社会正义的工作者。而要维护社会正义,法律与道德缺一不可,但是法律是不完善的,有很多漏洞和缺陷,而道德是不断进步,更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且我们讨论的是底线,这最基本的限度更应是道德。所以,律师的底线更应该是道德。

其次,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看。道德是法律的起源。法律起源的历史发展可以简化为:原始习惯到不成文习惯法到成文习惯法到国家法。其中,原始习惯是孕育法律的母体,原始习惯作为原始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对自然的最本源的体现,其本质正是道德。也就是说法律源于道德。法律日益形式化,然而其内在实质和伦理基础却依然是道德。如果依照对方辩友的观点,律师的底线更应该是法律而不是道德的话,这岂不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最后,从底线的角度看。律师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确应该以法律为准绳。但是律师不是国家工具,他即使是律师却也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底线更应该是道德。易中天说底线是属于内心的。法律是一种外在强制的规范,而道德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从本质上来说,道德相比起法律也更符合底线的标准。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更应该是哪一个的问题,其意义就是法律与道德不可避免的价值冲突。道德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而法律的发展以道德为标杆存在着滞后性。律师之所以为律师,就是因为他们运用法学知识,以法律为武器,为社会正义而战,也就是为道德的公平实现而战。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律师的底线更应该是道德。

四、失常杀人的精神病人应该免于处罚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对方辩友探讨失常杀人的精神病人应不应该免于处罚的问题。而我方的观点是:失常杀人的精神病人应该免于处罚。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论题。

失常,即失去正常状态,而正常即符合一般规律或情况。很明显,失常就已经限定了杀人时的人的状态,也就是说杀人者在杀人时的思维意识不处在正常的情况,所以我们今天不应该把那种杀人时清醒的精神病人列在讨论范围之内,这是论题本身所暗含的。

而精神病人,也就是今天所讨论的主体,则是指各种有害因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的人。他们往往由于心理活动障碍而歪曲地反应客观事实,丧失社会适应能力,或伤害自身和扰乱社会秩序。这里面我们想强调的则是精神活动异常,也就是导致失常的始作俑者。可以说这个世界在我们的眼中和在精神病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或许他看到车就以为会被撞从而害怕的尖叫,看到陌生人就以为会被杀害从而想要杀死别人来自卫。而这种不可预测的精神活动异常,就会导致很多不良的后果。这些后果中可能包括杀人,但是这种杀人从精神层面来说不是精神病人的错,而只是他们的疾病所引发的。

然后就是应该这个词。今天,我们在这里想要讨论的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也就是说今天的讨论思路不应局限与法律定义和条文,而是要从人性道德层面展开的,这也就给了你我双方思维交流碰撞的机会,而不至于让这场辩论变成八股的背诵。

其次是免于这个词。就是说本身会有,却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从而被除掉,不要。我方认为免于处罚不代表不处理,而是把他送到精神病院进行看管和治疗。处理与处罚就正好可以引出这个论题最最核心的问题。

那就是什么是处罚?处罚是为了什么?

处罚的定义是使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受到政治或经济上的损失而有所警戒。

不难得出,处罚的目的就是警戒。而我们讨论的精神病人处在失常状态,他没有正常思维活动和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处罚对于他来说是隔靴搔痒,对精神病人起不到让本人知错改过的功能,那有何必处罚他呢?况且,精神病人通常医疗费昂贵,本人也是治愈希望不大,本身就生活在重重压力与窘迫之下,如果因为犯病失常杀人而被处罚,那么是否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呢?既然处罚达不成目的反倒会违反人道的话,我们难道还应该处罚他们么?死者不能复生,而活着的人却还要因为疾病被处罚,您,忍心么?

6.辩论赛经典辩论技巧 篇六

一、辩论原则的基本理论

辩论原则也称辩论主义, 从法理学上的分类属于法律原则一类。从法律部门的分类上看属于程序法的重要理论。其理论主要经历了如下的发展过程:

古典辩论主义:古典辩论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内涵是: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与证据的提出层面划分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 即当事人提出什么主张和事实是当事人的意思领域, 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在当事人提供的事实范围内做出裁判。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一) 对于直接决定法律裁判效果的事实必须是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 法院不能以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实作为判决的基础或者依据。

(二) 对于双方当事人均无争议的事实, 可以作为据以做出裁判的基础和依据。

(三) 对于证据的调查仅仅限制在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 不允许法院依据职权主公调查证据。

古典辩论主义是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期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其内容反应了当时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特征, 也是自由主义诉讼观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古典辩论主义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

古典辩论主义能够实现公正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双方当事人在进入诉讼程序前是均势的, 此处所指的均势并非当事人双方所掌握的诉讼资源完全相等, 而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能力、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对取得诉讼胜利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资源的认知、对方可能掌握的资源的认知等方面的认知等等达到均势的状态。

但是随着近代诉讼数量的急剧攀升以及大量的个人对抗强大的经济实体的诉讼类型的出现, 当事人之间的均势被逐步打破, 如果法官再按照古典辩论主义的要求去进行裁判, 即使发现当事人一方拥有可能实现诉讼胜利的证据或者可以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张, 而由于自身诉讼能力和对于法律法规的认知过低无法提出时仍然袖手旁观, 这显然不符合民事诉讼程序追求实体真实的目的和对公正的价值追求。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 各国纷纷对古典辩论主义进行了修正和限制古典辩论主义通过这个过程演变成了现在的辩论原则, 其中主要有如下的措施:

(一) 对于众所周知的事实, 当事人不需要提出法院仍然可以将其作为据以裁判的依据。在我国《证据规定》第九条便做出了如是的规定。

(二) 规定了当事人的真实义务, 该内容出现在德国民事诉讼法中, 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不能提出明知为假的事实以及成人明知为假的事实。

(三) 原则上仍然不允许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 但是同时做出了例外的规定, 例如日本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对于程序事项、可能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事项、某些需要勘验鉴定的专业事项法院可以依照职权进行调查。

(四) 允许法官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事人进行协助——释名义务 (权力)

对于该制度到底应该定义为权力还是义务在日本民事诉讼法领域曾经引发过争论, 笔者认为应当定义为义务, 因为该制度的提出目的是限制和修正古典辩论主义, 而权力具有可以放弃的属性, 定义为权力不利于规制法官的行为。对于法官的释名义务主要有如下的规定:

(1) 诉讼请求的释名:例如我国《证据规定》第35条:“诉讼过程中, 当事人所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 不收本规定三十四条的限制, 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2) 有关主张的释名:例如对于诉讼时效的释名。

(3) 证据的释名:在证据存在瑕疵之时或者证据不足之时提示当事人进一步举证或者当事人不知道某个证据在诉讼上的重要性而予以提示。

经历了以上的限制和修正, 古典辩论主义逐步趋于成并最终转变为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原则即辩论原则。

二、在英美法系传统下辩论原则发挥作用所以来的条件

辩论原则得到良好的贯彻和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对抗, 反应在法的价值领域即“公平”。这里所说的“公平”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内在价值, 即非立法领域所要遵循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进行规定所要实现的平等对待、也非简单的要求法官不偏向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居中裁决, 而是民事诉讼程序所应当具有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评价准则, 即良好的民事诉讼程序应当具有“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均势对抗的功能, 这里所提到的“均势”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能力、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对取得诉讼胜利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资源的认知、对方可能掌握的资源的认知等方面的认知等等达到均衡的状态。对于“公平”这一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价值其定义、作用以及与“公正”一词的区别和关系本文会在下面的内容中有具体论述。

在明确了支撑辩论原则的程序价值后, 接下来需要明确的是良性的民事诉讼程序是如何通过对“公平”这一价值评价标准的遵循来确保辩论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程序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美国民诉法在程序的开端便针对双方当事人之间可能出现的所掌握的诉讼资源的不平衡建立了审前的证据交换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实现了双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程序初始阶段的“公平”从而为辩论原则在后续的程序中得到贯彻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审前证据交换制度所实现的诉讼初始的公平也对整个美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审前证据交换所实现的公平下, 民事诉讼的结果有了很大的可预测性, 正是这种可预测性使得美国有将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纠纷在审前证据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而并未进入到审判阶段, 这样的比例可谓惊人。而相比我国现阶段推行的调解制度, 虽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作为以双方当事人妥协和让步作为正当性基础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比以增加诉讼程序的可预测性为效果的审前证据交换制度, 其在实现社会公正和张显法律的价值方面笔者认为有着很大的差距。

这里同时也要指出美国的证据交换制度也出现了效率低下、耗费当事人大量资源、律师拖速等违背民事诉讼程序效率价值的现象, 为此美国也对证据交换制度进行了各种限制和改革, 证据开示制度的设立和改革过程也反应了公平和效率这对价值之间的博弈, 而这种博弈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一种平衡以达到公正的目标, 纵观整个证据开示制度的发展历程, 不管其曾经出现了多少问题, 也罕有学者提出应当废除这一制度或设立其他的制度取而代之, 这也表明了公平这一价值作为衡量和实现公正的重要标准其重要性。

在双方当事人通过了证据交换这一程序后便进入了庭审程序, 由于在审前的证据交换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平衡, 辩论主义便在整个庭审阶段发挥其作用也变得没有任何障碍, 在此需要提出的是由于美国大部分地区属于英美法系, 在这样的传统下, 虽然辩论原则没有被明确的写入美国的法律规则之中, 甚至在美国的学界对于辩论原则的论述也并不多见, 但是由于美国在庭审制度中对当事人与法官的作用分担方面也做出了极其细致的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程序权利上的制约对法官的庭审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制约, 这使得辩论原则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得到最终的实现。

综上所述, 辩论原则的实现离不开民事诉讼程序对于“公平”这一重要价值评价标准的遵循, 只有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符合了实现当事人之间均势对抗这一标准, 辩论原则才可能存在实现的基础, 在英美法系国家, 辩论原则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从“公平”价值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价值体系中的确立为开端, 在公平这一价值评价标准的导向下实现从审前证据交换、到整个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均势对抗, 从而保证辩论原则得到良好的贯彻, 而最终目的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私权和意思自治的前提下实现公正的判决。

三、对比西方国家的模式看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欠缺

在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和事件对辩论原则发挥作用所需要的理想模式进行构建和总结后, 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的现状, 并通过对比来分析其症结之所在要讨论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离不开我国独特的背景:

(一) 从国情来说我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家, 这种状况在今天依然存在

这也就决定了进入民事诉讼程序的当事人有着太多的差异, 到了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新世纪后,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诉讼从数量和形态上都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和转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实现民事诉讼给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均势对抗有着太大的困难。

(二) 从我国的法律传统来说, 我国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传统, 程序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上文中所提到的程序工具主义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体系中所打上的烙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问题。

(三) 从民事诉讼程序本身来说, 说民事诉讼程序是舶来之制度并不为过, 因为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更多的是借鉴前苏联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程序建立起来的

加之我国长期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并没有经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法的价值体系的确立, 到围绕价值评价标准构建民事诉讼程序或者对社会变革前已有的程序进行改革的过程。而恰恰相反的是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更多的是制度移植先行, 价值研究和其他的理论研究在后甚至出现了价值研究和程序理论上的研究并未跟进的情况。正是这样的情况造成了辩论原则无法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中得到很好的适用。

四、我国辩论原则完善的展望

分析了我国的背景和辩论原则在我国之缺陷后, 笔者认为我国的辩论原则制度之完善主要应当从如下方面进行:

(一) 从立法上建立约束性的辩论原则机制, 辩论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在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提出上约束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作用分担, 完善的辩论原则理论首先要有约束法院依据职权调查证据的功能, 即法院要受到当事人提出的证据的约束, 在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范围内进行裁判, 只有这样才能约束公权力可能的滥用, 并且尊重当事人自治这一民事诉讼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完善释名制度, 通过程序规制法院对当事人的扶助

辩论原则发挥其作用离不开当事人之间的均势对抗, 而均势的形成需要法院对当事人双方诉讼能力、法律常识等的欠缺予以扶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方当事人所掌握的诉讼资源能够有意义的运用到民事诉讼程序中去从而实现公正的判决。而这种辅助本身是公权力对私权利的扶助, 如果离开了程序的规制便无法保证司法的中立性,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释名制度, 而在释名制度中, 最终要的则是赋予当事人对法院释明的限制机制, 即赋予被扶助当事人的对方当事人知情权和提出异议的权利, 并将提出异议的权利实质化, 例如可以成为上诉的理由。

(三) 建立完善的审前程序

整个程序并没有发挥平衡双方当事人的机能, 如果双方当事人无法再审前实现均势, 辩论原则就很难在整个庭审中发挥作用并最终实现公正的判决, 因为如果双方当事人无法将其所掌握的事实充分利用到整个程序中去, 而法院又受到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内容的限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 法院便无法正确的还原事实真相并在真相的基础上实现公正的判决。

综上所述, 相信在我国法律界的努力下,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必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成为实现民事诉讼程序公平判决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潘剑锋.民事诉讼法[M].1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10.

[2]王亚馨.对抗与判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翁晓斌.民事诉讼法[M].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1.

[5]曹建明.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4) .

[6][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01.

[7]潘剑锋.民事诉讼法[M].1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10.

[8]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06.

7.辩论赛技巧 篇七

1.正方一辩的发言时光控制: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但是,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光结束的铃声响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这一点极难,所以不必强求。正方一辩还有一些战术,如在发言结尾向对方提出好几个问题,以图扰乱对方一辩发言,但对方如稍有经验,一般是避而不答,于是反而容易暴露本方的进攻点。一辩还常在结尾时说:“关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这种做法优点是在配合上显得连贯,缺点是可能会破坏一辩的整体气势。如果时光已到而稿子还未念完,能够把论点重复一遍,然后坐下。

2.控制驳论的的比例:除正方一辩外,其余辩论队员都面临着如何在发言中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听到对方漏洞百出,却不知从何下手,好象武学中的全是空门,竟然成了没有空门;二是明白就应驳斥哪一点,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对方打死,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地组织语言,说起来吞吞吐吐,观众看了都替他着急。驳论就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事先有所准备,对方可能从哪点进攻,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把想到的驳论分点写在卡片上,对方谈到哪一点,就抽出哪张卡片放在稿子开头;②首先驳斥对方的常识性错误及口误,如对方背错了某句诗词或在某句话中漏掉了一些关键字而导致意思截然相反,都就应抓住机会予以痛击;临场驳斥要注意对方发言中的开头一段,因为时光有限,如果驳斥其结尾,往往来不及组织语言;③反驳的对象不要太过分散,不超过3点;④最好是针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驳斥,如果中间已经隔了几轮发言,驳斥的效果会减弱。当然,对方的重大漏洞或关键的论点、论据例外;⑤确实觉得反驳有困难能够只立论。

3.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初看辩论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辩论稿满篇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如果能在发言中以幽默的语言或大义凛然的陈词引起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对评委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自由辩论。

4.概念的模糊和清晰:其实不光是概念,很多场合都需要模糊的语言让对方找不到靶子,这似乎和第3点有点矛盾,但第3点指的是一般状况,而那里指的却是特殊状况。举个例子:在“法治能消除腐败”的训练赛中,我持正方立场,这时我方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怎样给消除下一个定义,消除的权威定义是使不存在,如果同意这个定义,显然不利;如果不一样意,这个定义又实在太难驳倒,甚至很难防守。最后我方采用了这样的定义:法治能消除腐败,指的是法治的惩治、防范、监督、教育几种功能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实战效果颇佳,对方没有什么好办法指出我方这个定义错在何处,结果在枝节问题上作了超多的纠缠。能够看出,概念模糊化目的是为了防守,这种概念的本意对已方是不利的又或者无法定义精确。相反,概念的清晰是为了进攻,如上例中反方当然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消除就是使不存在,使腐败现象为零,这样才能加强进攻的力度。

5.煽情:煽情是辩论中的常用战术,自由辩论中也应用颇多,但由于自由辩论中个人发言时光很短,使这种战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大规模煽情一般出现的规范发言中。煽情时首先要投入感情,可谓慷慨激昂之时,声嘶力竭;沉痛哀伤之处,气若游丝。但也要注意不可过火,以不影响自我发言为度,切不可泣不成声,拍桌子等等,煽情资料也要注意有逻辑性,比如“法治能消除腐败”中,反方在对腐败问题痛心疾首之后,说“腐败如此严重,单靠法治独木难支”是有效的。而在“就应鼓励购买私人小汽车”中,反方大谈农村失学严重,去煽期望工程的情,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

6.豹尾:以往发言稿结尾都比较平淡,往往是把本方论点重复一遍,自从《狮城舌战》出版之后,很多辩手模仿复旦四辩在结尾以一句气势宏大的名言、俗语、诗词来结尾,这值得一试,但要注意这句话务必和论点密切相关,而且一般由一辩和四辩来说。

自由辩论的战术:自由辩论是整场辩论赛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多数评委是根据自由辩论的胜负来决定比赛的胜负的。正因为有了自由辩论,辩论和演讲也才有着质的区别,这么说是毫但是份的。在两支势均力敌的辩论队之间,自由辩论的随机应变成分很高,常常会让人觉得事先准备的东西全用不上,而且,由于气氛紧张激烈,即使是高手有时也难免气急败坏,于是打到哪里算哪里,双方都死钻牛角尖,过多纠缠细节问题,把战略战术忘个精光。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平时的自我训练;一方面要尽力在赛场上持续冷静,以求成功地运用战术。

二、辩论战术

1.划分战场基本的做法是把一系列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一个战场,并由场上的一名队员提出其中的第一问题,其他队员立即跟上,直到问完这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满意战果后,转入下一战场。这种战术的优点是:火力集中,进攻显得有章法,有层次。缺点是:有时过于死板,为了贯彻连续提问,对对手临场暴露的弱点只能作简单攻击,而对对手的有力反驳又不能由最恰当的队员来防守,这和自由辩论随机应变的特点是相背离的。结论:仍然能够适当决定几个战场,但不用强求连续提问,让队员自我控制提问的时机。

2。两次发言在自由辨论中,一个队员发言后,不要立即把话筒传给其他队员,而在对方发言后,由其自我决定是否作第二次发言。这种战术的目的是持续发言的连贯性,在队员相互之间很不了解,配合很生疏时应用。

3。相互保护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个队员口误,或者偏离立论等等对本方不利的状况,这时候,别的队员就应弥补其错误。弥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抵赖。如果本方犯错误,对方隔了相当长时光后才攻击,又或者犯错误的这句话本身含意就很模糊,能够死不认帐地说:“我方没有这样说过。”但是,这种战术如果被评委识破,会十分不利,一般不要采用。②别解。对本方犯错误的话作另外一种解释。例:正:大家听到没有,对方同学竟然说共产主义不能实现,看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真是越来越严重了。反:在相当长一段时光内,由于条件不具备,共产主义当然不能立刻实现……那里反方就运用了别解这种战术,必须程度上扭转了不利局面。这种战术运用得比较多,常用的句式是“我方的意思是说:……”③调整底线。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作法,所犯的错误既不是口误,又明显背离本方原先的立论,只好将错就错。④对于明显的口误,能够大胆承认“我方刚才出现了口误。”

4。连续进攻场上要持续头脑冷静,当注意到对方对本方某个问题避而不答或回答不力时,应连续攻击,哪怕把问题再重复一遍也好。往往易犯的毛病的是自我急于说出某句“精妙”的话,根本不去注意队友问了什么问题以及对方是如何回答的,这种个人主义就应避免。

5。破除双难境地辩论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选取疑问句,对方逼着问你“是A还是B?”不管是A是B对本方都是不利的,对这类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法:①(既不是A,也不是B)是C②既是A,又是B。

6。破类比类比手法是辩论中经常运用的,但类比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精确,类比物与被类比物总是会有一些区别,这就为反驳带给了突破口。事先找出一些重要概念的特征后,能够用来攻击对方不准确的类比。

7。循环论证及对待办法循环论证常常是在立论中就已准备好的,这种论辩手法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当不管从哪个角度进攻,对方总是能自圆其说时,很可能就是在运用这种手法。

8。归谬及对付方法所谓归谬就是先假设对方的逻辑是正确的,然后推导出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对方的错误。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有力武器,很多看来难以攻击的诡辩,一经归谬,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外资是推动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反:马克思早已指出:劳动决定价值,所以,廉价的劳动力才是推动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劳动决定价值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如果按照对方这种逻辑,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都是廉价劳动力喽?对反方看似吓人的论据,正方以归谬给予有力一击,再看一个比较高级的归谬。例:“法治能消除腐败”反:请对方举个例子,哪怕是一个例子,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用法治消除了腐败?正:过去没有消除,此刻没有消除,就等于将来必须不能消除吗?那我们还谈什么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共产主义以前也从来没实现过嘛!正方对反方的这个要害问题如果避而不答,那就要丢分了,而以归谬驳斥对方提问中隐含的逻辑,却化险为夷。使用归谬是不容易的,但防守也很难,大概有以下两种防守方式:①正本清源例:“法治能消除腐败”反:腐败有减少的趋势就能说明腐败能消除吗?一个人小时候一天能吃一斤饭,成人后一天能吃二斤米饭,这也

是饭量不断增长的趋势啊?是不是说到了老年他就能吃100斤大米饭呢?那不成了饭桶了吗?正:吃饭是饭量不断增长,消除腐败却是腐败在不断减少,这两者怎样能混为一谈呢?正方用这种反驳方式指出反方所“按照的”根本不是正方的“逻辑”,所以导出的荒谬结论是无效的。②顺水推舟例:正方“人性本善”,反方“人性本恶”正:我想先请问对方同学,您的教育能够使你一辈子不流露本性吗?如果您不留意流露本性,那我们大家可要遭殃了。(前面反方说过教育使本恶的人性向善)反:所以我要不断地注意修身自我呀!曾子为什么说:“吾日三省吾身”呢?……这种反驳方式是指出对方所导出的结论与本方观点并不矛盾,在①例中,如果用顺水推舟法,似乎能够这样说:正:所以我们才要考察法治是否有消除腐败的内在潜力啊!而腐败不断减少的趋势恰恰带给了一个证明。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好呢?我个人认为后一种方法更能体现“避其锋芒,击其惰归”之兵家要义。

9。各执一词在同一个论据上,双方各自强调对自我有利的一面。例:“当前妨碍大学生走向社会主要是自身素质问题,还是社会环境问题”反:此刻是“孔雀东南飞,飞到广东来”,不就是因为广东水草丰美,环境优雅吗?正:可也要是孔雀才能东南飞啊!反:东南有梧桐,方有孔雀来。此刻的问题是梧桐太少。临场利用对方的论据时,会用到这种战术。

10。特殊状况先举一个例子:“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正:……对方同学怎样能把色情业、赌博业的弊端强加到旅游业的头上呢?这不是张三犯罪,李四坐牢吗?反:如果李四是帮凶,当然也要坐牢。旅游业不是对色情业、赌博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吗?本来张三犯罪,不该李四坐牢,可在李四是帮凶的特殊状况下,就不奇怪了。又例:正:……这不等于是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推到水里去吗?反:如果不下水又怎样能学会游泳呢?能否成功地运用这种战术,关键是辩手自身的素质。在这种战术中,常用的句式是“如果……,那么……”

11。攻击小前提例:正:毛驴没有污染,但是能走上高速公路吗?反:毛驴就真的没有污染吗?当对方第一句话是决定句,第二句话是反问句时,本方就应先注意这句决定句是否成立,这在辩论中属于“盲点”,容易忽略。这种战术在许多状况下属于诡辩,就象对方指着一个正方形说正方形与圆形是不一样的,而本方攻击说他指的根本不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所以上一例中正方能够这样反驳。正: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不造成污染的东西,但毛驴难道是因为有污染才不能走上高速公路吗?这种战术要慎用。

12。回避在水平相当的辩论赛中,只有贴合以下条件才能回避:a)对方的问题无法回答;b)对方的问题回答后对本方很不利;c)对方的问题与辩题无关。回避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就好象没有听到对方的问题,直接提出本方问题。这种回避能够用,但痕迹过于明显。②以一句话作为过渡。当评委和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句话中,就容易忘记本方已在脚底抹油了。③暗含讽刺的回避当对方的提问不甚合理时,用这种战术效果较好。这类回答在特殊的语境下才有效,不要生搬硬套。

13。回答问题后再提问在大多数状况下都就应回答问题,回答后提出本方问题。但是,如果回击很有力,能够不再提问,以免削弱攻击的威力。

三、小技巧

14。运用假材料无论在规范发言还是在自由辩论中,都需要运用超多材料,但是适宜的材料不容易找到,往往只能编一些假材料,包括数据、实例等。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材料要尽可能编得合情合理;二是不可心虚,要理直气壮地用。另外,在校际比赛中,应禁用假材料。

15。妙语脱困如果时光充裕,应事先准备好一些在很多状况下都能使用的妙语。在自由辩论中,不要急急忙忙把这些妙语抛出去,而就应用在本方最困难的时候。例:“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对方一向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为?请对方回答。反:超道德当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那么裴多斐的《自由与感情》诗大概就得改成:“感情诚可爱,自由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二者皆可抛”了。(笑声、掌声)正方前面已充分论述了超道德不是道德,反方在回应一句以后,如果转入其他问题,总是有气弱之感,这时抛出事先准备的妙语(这句妙语几乎在自由辩论的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占了上风。那里还有另一个战术,超道德本来是一个伪概念,但反方并不去论述超道德其实也是道德,而是大胆承认了对方的观点,这是因为承认后对反方的论点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如果硬着头皮去说清楚,就要费太多的口舌了。再举一个大胆承认的例子。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反:对方老是说烟草业能上缴多少利税,能创造多少经济利益,难道要等到我国经济发达后,才来取缔烟草业吗?正:当然如此。(停顿)反:那你们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命置于何地。正:我再提醒对方,吸烟只是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

必须影响,而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这个例子中,正方成功地运用大胆承认的战术,打乱了反方的阵脚,相当得分。

16。连续提问第4个战术叫连续进攻,主要是指临场与队友的配合。而那里的连续提问能够在事先准备好。例:“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反:对方同学承不承认,烟草业是社会失灵的产物?(停顿)正:对方还没有告诉我们,你们的利弊标准是什么?反:这一点我方早已论述,我再请问对方,你们究竟承不承认烟草业是市场失灵的产物?正:事实胜于雄辩,如果烟草业对社会是弊大于利的话,那为什么我国还要嘉奖云南玉溪卷烟厂,难道是表扬他们多杀人吗?反:看来对方同学没办法回答我方的问题,那我再问一个更简单的问题,烟草业是不是一个外部不经济的行业?明知对方不太了解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有意提出这类问题,连提两次后,对方仍然回避,如果重复第三次,好象显得本方只有这么一个问题,这时候转向一个类似的问题,巧妙。要注意两点,不能提问过多别人听不懂的问题,偶尔一次是战术,多了会被人误认为在破坏辩论。对关键性的,不能由别的问题代替的提问,能够重复多次。(这种状况不多,一般总能找到几个类似的问题)

17。攻击对方过激行为在辩论中对对手要持续一种尊重客气的态度,不可出现人身攻击的语言,也不能与队友大声谈笑,拍桌子,踢腿等等。如果对方有人身攻击的语言,能够这样说:“对对方同学刚才的措词,我方表示遗憾……”,如果对方有很不礼貌的行为,能够这样说:“在严肃的辩论场上,对方**同学刚才却很不严肃地(拍桌子……),我方对此表示遗憾”。切不可针尖对麦芒,把辩论场变成吵架场。

18。听不清楚对方发言的对策对策有二:一是客气地请对方重复一遍。这种做法优点是显得有风度,缺点是如果再听不清楚就不好办了,重复后如果听清楚了又很难回避对方的问题。二是攻击说:“对方说得不清不楚,我实在听不懂。”优点是掌握主动,缺点是显得不留情面。

19。合理用时自由辩论的时光是很宝贵的,每次发言都就应简短有力,不允许象规范发言一样“一、二、三”点的展开。在《狮城舌战》中,自由辩论双方各用时4分钟,台大发言33次,复旦发言32次,平均每次发言7秒多。一般说来,每次发言在十五秒以内,绝不能超过半分钟。必须要半分钟以上才能说清楚的,不如让队友来回答,或者干脆回避。如果本方发言完了,对方却还剩下一、二分钟,那比赛等于是输了一半。

20。利用剩余时光对方发言时光用完后,如果本方还有剩余,能够让4名队员挨次站起发言,这样显得颇有气势。一般状况下,每个队员发言都是完整的一句话。华东师大有所创新,4名队员的话加起来才是一句完整的话,而且他们常主动要求结束自由辩论,以显示气度。这种创新我没有实践过,不敢妄评,可能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时光。最后写完了,真是辛苦,本来还想修改一下,但太长了,就这样吧。期望以后有人修正并补充。注:1按高级别比赛惯例称四名队员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2所举例子有些引自原文,有些是凭记忆和想象。

四、辩论技巧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方,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能够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能够运用到论辩中来。

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此刻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能够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贴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取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取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取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状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十分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状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状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应当立刻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之后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状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好处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理解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十分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十)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见到如下状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状况。

从上方的例子中,我们能够概括出在论辩中要正确使用“以慢制胜”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以慢待机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必须条件下也是务必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光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

其二,以慢施谋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那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应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光,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最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最后取得了胜利。

其三,以慢制怒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状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理解。如第二例中的营业员,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

8.辩论赛总结技巧 篇八

(一).排比增势

排比句能使内容严谨整齐,气势流畅贯通,感情深厚饱满。

(二).逐条反驳

辩论时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方从主观需求出发,运用种种似是而非的辩论术来为自己的言行辩护。对此可以运用针锋相对的方法,将其逐条进行反驳。但是如果失去这种针对性,辩论就丧失了具体性,就达不到征服对方的目的。但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要不然“就直指对方,将其彻底撕碎”,如果没有这种信心,那么就不要冒险走这条路线,把精力放在“建立己方立论的铜墙铁壁”上。

(三).比喻说理

在辩论中如果能恰当的运用比喻说理,则能化难为易,很快为观众评为接受。

(四).仿词套句

是指根据现有的词句形式仿造出临时性新词,将幽默诙谐寄寓于庄重认真的局势、语气之中,进而达到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获奚落嘲讽对手的目的。例如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初赛关于《温饱是否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辩论中,正方复旦大学代表队在进行自由辩论时的辩词有如下一段:

姜丰:荀子早就说过“争则乱,乱则穷。”所以我们走向温饱的过程中,更要谈道德,否则不就是越走越穷,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温饱呢?

蒋昌建:对方认为贫困向温饱的追求过程中可以不谈道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饱。(观众笑)

严嘉: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不是“争则乱,乱则穷”,而是“争则乱,乱则饱”了。(观众笑)

这里复旦大学队的几位辩手使用的就是仿词套句法,作为四辩的蒋昌建和作为三辩的严嘉分别根据现有的词句“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和“争则乱,乱则穷”,临时仿造出“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饱”和“争则乱,乱则穷”。这种机敏过人的反唇相讥,其辩论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诱敌就范

当本方已经发现对方的谎言或破绽,可以不急于戳穿,故意设问诱其重申肯定,然后再予以揭露,使其有口难改,例如:在“艾滋病时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的比赛中,在自由辩论阶段,有这样一段辩词:

反方: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

正方:今年的口号是“更要加强预防”,怎么预防呢?要用医学方法预防啊!

反方:错了!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对方辩友连这个基本问题都不知道,怪不得辩其艾滋病问题来还是不紧不慢的。

在这里,一个平平常常的诱饵,能产生不平常的效果,本方可以以漫不经心的方式提出一个看似并不重要的问题,一旦对方入圈套,迅速发起攻势解释对方言行的矛盾,便能使其俯首认输。

再看一则生活中的例子。一天弟弟从外地进了一批货,告其兄次日凌晨两点进站接,但哥哥贪睡误点,没去接,致使弟弟一人费力把货物运回,见面后,哥哥谎称去过车站但没见到人。

弟:昨晚那趟车晚点了,你知道吗?

哥:当然知道。

弟:当时到站是两点半还是三点?

哥:大概是两点半吧!

弟:算了吧,昨晚列车正点到达,到站时间是凌晨一点五十九分。

9.难忘的辩论会 篇九

辩论会在我方各自陈述观点时拉开序幕。“我方认为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电视不仅浪费时间,还损害视力,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为我方开了第一响炮。怎料劲敌美玲也不甘示弱:“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学生,更应该关注新闻,请问对方辩友难道没看过新闻不成?”美玲一打开话匣,观点立刻如洪水一般汹涌而来。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我一时语塞,手足失措,幸好队友少艺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我方并不否认看电视的益处,只是‘不能多看’!”话音刚落,只见老师和同学都赞同地点了点头。

教室里沉默了……

还是美玲打破沉默,同学们的头齐刷刷地转向她,目光聚焦在她身上。“据一最新资料显示,科学发现电视的彩色画面以及语言效果都对人的大脑有起一定的开发作用!”同学们面面相觑,接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则不以为然地反驳道:“天方夜谭!当初,电视还是人发明生产的呢!”我瞟了美玲一眼,此时她正在焦急地与队友商议。我暗暗大喜,私下里,队友们悄悄地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辩论会此时已进入了高潮,遗憾的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我方渐渐没了优势,毫不夸张地说是被对方逼得走投无路了。此时,我可真想借来纪晓岚的铁齿铜牙、三寸不烂之舌一用。稳操胜券的喜悦犹如昙花一现,最后比赛结果是我方惨败。

上一篇: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下一篇:《秋天的乡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