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

2024-06-16

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共11篇)

1.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 篇一

一方面,是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融合教学停留于表面。一直以来,生活化教学都要求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紧紧相扣,并非是要一个噱头,表面的生活化,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精美的丹顶鹤舞蹈、健美运动、可爱的婴儿等图片再配合上音乐,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一些图片中包含了哪些生物学知识呢?然后让学生了解到羽毛、肌肉以及人的头发都含有蛋白质,从而引出课文内容。但是如此却硬生生地将生物拉入现实,过于表面,没有任何内涵,很难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是实践生活融入有异于实情。在开展生活化教学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盲目地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如在《受精作用》的教学中,当老师提出问题:现在有100个鸡蛋,是否都能够孵化出小鸡?为什么?学生纷纷议论:没控制好温度、可能鸡蛋发生变质等等,就是没有想到本文的核心内容,只有在老师点出可能是因为鸡蛋没有受精后,学生才明白。这样的引入,虽然也联系到生活,但是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实际生活状况。如果是农村的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这一问题,但是城市里的学生很难接触到这一方面的实践知识,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仅占据了课堂时间,而且效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还不如直接讲解。

2.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实践,融合,问题,对策

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合生活实践的相关内容符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尽快解决。本文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实践内容的缺乏现状与原因, 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实践内容的缺乏现状与原因

(一) 教学环境固定, 教学手段单一

高中生物教学有95%是情况是在教室内进行的, 而且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还是灌输教学, 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听、说、写、练习、考试。例如:由于新素质教育形势下, 课时少, 任务重, 教学内容难以完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很难再挤出时间来做实验。其次, 做实验的耗时长, 任课教师的精力不足, 难以提高积极性。最后, 任课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高考功利性, 为应试而教, 为应试而学, “做”生物实验还不如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的效果好。而对学生来讲, 虽然学生对生物实验比较感兴趣, 非常愿意亲自上讲台做实验, 特别是对现象比较明显, 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等, 但这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的兴趣, 只是机械模仿教师或“照方抓药”, 缺乏主动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的兴趣, 如此重复, 学生的内心感觉厌倦, 同时也从内心层面认为生物学习就是一门纯科研的学习活动, 认为与生活实际没有任何关系。在这种发展现状的情况下, 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生活实践融合越来越困难。

(二) 学生缺乏想象力, 学习能力不足

高中生物学习需要想象力, 因为想象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能解决高中生物微观教学中的看不见, 动态教学中的不连贯, 跨时空教学中的不着边际, 值得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但是, 目前我国的高中生物学习活动过程中, 学生明显缺乏想象力, 不会关注生物现象的细节, 缺乏观察能力, 导致生物创新能力不足。甚至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可以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之中感悟出来, 但是学生就是缺乏这种想象能力, 导致很多生物问题只能依靠背诵。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生活实践的教学融合, 很多生物问题都没有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深究, 没有让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 主动进行实践操作。其实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构建更为真实的生活化场景, 只有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因为人脑具有一种特殊功能, 可凭借详细图解与语言文字的精细描述, 对其所描述的事物理解得更加深刻。

(三) 忽视学生心理世界, 缺乏情感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联系生活实践除了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提升想象力之外, 还需要借助生活感受, 让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形成情感体验。其实, 《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 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 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很多生物教师因为观点落后, 没有重视学生心理世界的构建, 缺乏情感教育, 导致很多学生虽然生物学习成绩较高, 但是在生活之中虐待动物, 嘲笑遗传病人。这样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度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入生活、实践, 忽略了学习情感的教育。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实践内容的有效融合

(一) 拓展教学环境, 融合实践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实践内容的融合必须要解决教学环境单一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环境, 融合实践教学内容。首先, 要拓展实验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全面提升高中生物实验活动的时间, 确保每学期的实验课程大于30节, 同时要每学期引导学生走出校外进行实验活动, 每学期要保证有2-5次。比如, 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关“DNA双螺旋结构”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教学场景, 给学生准备一些实验道具, 用6种不同颜色的球体代表4种碱基、脱氧核糖及磷酸, 然后用两种棒状连接物代替氢键与磷酸二酯键, 然后让学生进行描述, 并举出生活实践中与DNA有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其次, 教师要构建教室外的教学环境。学生局限在教室内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无法真正地联系生活实践, 虽然多媒体设备能够模拟, 但是必定不是真正的观察, 教师要在校园角落设立生物观察原地,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昆虫, 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实验等。如果课堂时间不足, 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进行操作。另外, 教师可与校方沟通, 联系一些企业工厂等, 让学习空间拓展得更为广泛, 观察生物学的应用也更为真实。

(二) 构建生活场景, 形成想象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实践内容的融合必须要构建生活场景, 形成想象教学。首先, 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生活场景, 让学生形成生物问题的有效想象。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各取所长, 互为补充, 相辅相成。标本、模型、挂图、投影、录像, 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视觉、听觉等信息, 使学生能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要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无氧呼吸》时, 可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引入;对于人们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如“赤潮”“水华”“入侵物种”等, 还有食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等是指的什么, 这些现象因何而引起, 又该如何防治等, 结合相关的图片、录像和标本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观察。其次,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组建学习小组, 构建更为真实的生活学习场景, 让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内容的整理总结。例如:学习了遗传学之后, 让学生整理总结自己身边存在的遗传问题, 并评估其主要遗传的现状等。

(三) 挖掘知识内涵, 形成生活情感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实践内容的融合必须要挖掘知识内涵, 形成生活情感。首先, 要对生物教材内的知识进行内涵挖掘, 例如:生物与环境教学的相关内容之中, 教师引导学生挖掘知识表面的内涵知识, 鸟类的形态结构与空中飞翔生活相适应, 鱼类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等;讲述生物与它所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然后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形成生物情感。其次, 教师要结合教材挖掘一些社会热点新闻内容,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生活重要性, 例如:在讲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 可以引入安徽省阜阳市农村“大头娃娃”事件,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无良商人制造的“无营养”劣质婴儿奶粉等问题, 让学生亲自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产生生活情感, 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上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结合生活实践启发和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分析和总结。综上所述,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实践内容的有效融合要拓展教学环境, 融合实践教学;构建生活场景, 形成想象教学;挖掘知识内涵, 形成生活情感。

参考文献

[1]桂梓.生活实践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及对策[J].才智, 2015 (36) .

3.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有效融合;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判断即指审美评价,其指的是对审美价值的主观认识。审美判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审美主体的个性、能力、需求以及审美对象等。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听觉进行审美判断,感受作品的内涵,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中,去发现美并感受美。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感受中审美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形式,审美对象的感知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审美想象必然需要通过审美感知来实现过渡。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审美对象来获取表象,并进入想象,以此使学生受到熏陶,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审美教育对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促使学生去追求美

人类实现全面教育,就必然需要实施审美教育。与一般教育相比,审美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它主要是利用审美客体来刺激受教育者的精神,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保持一个兴奋的状态,引导其去发现与感受美,并由衷的产生追求美的愿望。

二、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课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包含了许多美的要素,需要初中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解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应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与认知课文中的美。

以《济南的冬天》和《春》的课堂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应注重“美意”和“美情”的把握,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加以引导,实现对课文中不同的美的感知与欣赏,同时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尤其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优美的文字美景当中,对课文中的意象美与物象没进行品味与赏析。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中优美语句的赏析能力。初中语文课文的学习中,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对课文中“美意”与“美情”的感知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语言的品读实现领悟力与感知力的增强。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语言系统并不完整,在学生优美文章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因此,为了实现对文章中美的彻底感悟与认知,就必须从初中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入手。初中生应在语文教师的准确引导之下进行语言的品读,使文章内涵得以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体会。此外,许多优美的课文都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可见语言的赏析必须通过加强课文的诵读来实现。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实施审美教育,就必须加强朗读与诵读教学。

2.引导学生站在审美的角度学习课文

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使自身的想象与联想得以充分发挥。审美心理主要有四个组成要素体现,即感知、理解、想象以及情感。初中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多方面使学生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程中有许多优美文章,教师应针对这些文章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发挥想象,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文中的美加以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此就能够使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高。应对多媒体的结合了声像与画面的技术特点加以充分的利用,将学生带入情境教学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的发挥想象力,继而使课文中蕴含的“美”得以充分的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美的境界,进而更好的发挥想象与联想,使学生的审美情操得以培养,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提高对文章情感的整体把握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去品读语文课文,并感受其中的“美”。

此外,还应将实际生活中的“美”融入课文当中,以《秋天》和《春》的教学为例,这两篇文章与大自然有关,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美,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加贴近生活,热爱生活。并且应将课堂教育、生活教育与审美教育充分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提高初中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保证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以此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泰.论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上旬,2014,(2):47-47

[2]邱赟.论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中旬,2013,(6):30-30

4.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 篇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育或者美感教育, 主要是指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感受、判断及评析时,其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会受到熏陶、感染的影响,出现一定变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在审美教学活动中, 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会得以提升,其精神面貌及气质也会不断提升[1]。所以,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的方法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进行感化, 从而实现生化、净化及提升。所以,做好审美教育是保证高中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项主要工作, 也是对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践行的表现。审美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是高中学校文明程度高低、美育管理工作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二、高中学生审美现状及原因

(一 )高 中 生 审 美 现 状

青春期的高中生有可塑性和不成熟的特点, 对其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弱势。首先, 在对美进行追求时,不能够对其加以辨别,对于美与丑之间的标准界限较为模糊,容易出现各种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高中生把一些新奇的东西归纳在美的范畴[2]。其次,高中生过度关注外在美的表现, 不能够对内在素质加以追求,并把外表漂亮当做美, 通过奇装异服对自己的外在美加以渲染,对外在服饰加以修饰,并将传统文化中的美看成过时、陈旧的表现。

(二 )高 中 生 审 美 现 状 诱 发原 因

首先,高中生处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其审美标准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辨别能力,容易对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或者极端的东西加以追求;其次,高中生难以在家庭中接受相关审美教育,或者审美教育方式错误,缺乏爱心或者关心他人的能力,长期发展下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难以提升,缺乏和谐融洽的审美环境[3]。最后,审美教育虽然大都在学校进行,但是,高中生面临高考所带来的压力,美术、体育及音乐等课程的开设难以达到全面的要求, 这种课程开设的不科学性导致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渐下降。

三、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措施

(一 )培养高 中 生 的 自我美 育意 识

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征, 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完善的美学知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感染, 并对学生的语言、仪表、交际及行为进行引导,要求高中生达到仪表端庄、语言文明等要求,还要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加以培养,并对他们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 )在 朗读 教学 中 培养学 生 的 审 美 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朗读训练要能够做好学生普通话功能的训练,并选择优秀的朗读培养技巧及培养方法。还要在朗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让高中生在文章中陶冶情操。例如让高中生朗读《离骚》一文在对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进行品味的同时, 也能够感受到诗人追求进步思想及顽强斗争的品格。

(三 )通过 教学 情境 和 作 品 欣赏 培养学 生 的 审 美 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高中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 也是对高中生审美能力加以培养的主要渠道[4]。因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学生的感官加以刺激, 能够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文字教材存在的不足, 保证审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电视机、录音机、多媒体和因特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高中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感受诗歌、散文及小说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显著的审美教学效果。

文学作品欣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 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 让高中生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加以欣赏,对自然美景进行欣赏,对百态人生加以感悟,对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加以品味从而达到美育境界。

四、结语

5.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 篇五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34-01

审美教育旨在借助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达到端正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各阶段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其即将面临升学择业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将不会从事专门的美术等艺术事业,借助于美术课程对其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就显得尤为紧迫和有必要了。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基于美术课程教学的审美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高中审美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关于审美教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当然,审美教育并非艺术学科教育的专利,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各学科、各学历层次的审美教育街接、互动起来,才能收到实效。因此,审美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懂得欣赏艺术、鉴赏艺术的教育,其任务就是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净化其情感与生活。新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审美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感受社会和自然的美,学会欣赏美,形成辨别美丑与善恶的基本能力,形成初步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

二、关于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讨

1、使学生形成形式美感。学生在美术课程当中,首先接触的就是审美形式,即美术作品当中的艺术语言,如线条的粗细变化、色彩的深浅搭配、作品的纹理结构等。学生在面对自然事物时,也总是先感知其外观、材质、结构等。在感受形式美的过程中,学生会建立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整体感知。但是,必须注意,学生对于形式的感知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深入的,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的感知往往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对形式美的感知也应该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的人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观察和练习过程中掌握色彩的一般知识与调配方法,使其掌握美术语言。在图案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对比、均衡、变化、统一、韵律、节奏等美术手法,让学生在图案组织训练中初步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与规律。

2、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美。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充满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不乏渴望美、追求美的热情。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美,进行美的教育。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纤夫拉纤的图片,并配以俄罗斯著名歌曲《伏尔加河纤夫曲》。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大胆发挥想象力,更为真切地感悟美。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与美术素材相关的人物、社会背景、文化特征、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领悟其中的美。

3、使学生树立审美理想。审美活动来源于美好事物使人产生的感官反应和情感反应,但又受人的审美理想的制约。但是高中生对是非标准的把握尚处于未成熟阶段,不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由于审美判断不同,所形成的情感反应往往也不同。健康、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及艺术工作者审美观点的集中反映,会使人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愉悦,受到教育。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所有艺术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分析、赏评,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让学生完成简单的艺术创作。这些都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

4、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美术课堂中,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和感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感受力,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时,为了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升他们的感受力,教师不能仅用苍白无力的语言讲解,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一传统而优秀的民间艺术。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窗户、黑板上粘贴各式各样的剪纸,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国剪纸文化的相关介绍以及古色古香的歌曲。这样,学生的多种感官就可以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以学习、创作带动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是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过程。为了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将审美教育引向深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为,教师可以采用学习、创作带动欣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进行审美欣赏的最初阶段,往往认为画得像的作品就好,画得不像的作品就不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具象性作品与抽象性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习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的真谛,逐渐摆脱以“像”为美术欣赏标准的错误认识。同样,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限制,很多高中生对于中国书法和古代篆刻并不熟悉,在欣赏不同形式的篆刻作品时,难以把握市局、力度等篆刻的形式美感。学生如果学习一些篆刻的知识,了解篆刻的白文与朱文、阴刻与阳刻等基本常识,再动手尝试篆刻,往往能够更好地体会古代篆刻方寸之间的无穷魅力,感受古代篆刻大气、雄浑、古拙的美。

参考文献:

[1] 张贵珍,陈旭.浅析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J]. 科技信息. 2011(11)

[2] 王协辉,周福青.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 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0(10)

[3] 黄武全.探析新课标下高中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J]. 美术教育研究. 2012(24)

[4] 王玉山.浅谈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J]. 美术教育研究. 2012(24)

6.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篇六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高一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大纲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与高二、高三相对有别,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高二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形成这些感受,而对意象的认识有赖于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才能整体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知觉,我们称之为审美感知。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让学生在课内学得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处。在起始阶段就要强调胸中有全文,根据这一整体的直觉感受,再对文章精要部分作深入探讨。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二阶段——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高二是在高一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蕴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的、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高三阶段——突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再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

还应看到,高三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教学的终点目标。大纲规定的各项任务要在高三结束时最终完成。而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弥补高一、高二阅读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无论是升学深造,还是就业,都能具备必要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独立評价事物的能力去满足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

高三的教材是比较阅读,简明了解中国和外国文学的一般情况,初步具有对外国文学的鉴别能力。其中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其他以文学评论、论文为主,要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较高层次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的特征和任务非常适宜突出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了思维,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于一连串原储存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虽不如原文意象丰富,却可能生发出新的认识。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逐渐地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着的美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

7.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之我见 篇七

语文教育一直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究竟哪个更重要的争论, 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表现得更加尖锐。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自始至终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超越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可见,审美教育事关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有学者刘晓枫在《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这部书序言里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不是一门学问(甚至不是一门学科),而是身临现代型社会困境时的一种生存论态度”,审美不是一种维护、保养、 驱动的力量,而是一种超越了宗教的拯救力量,是人生命的“第三只眼睛”,人只有张开这“第三只眼”,以审美的方式存在于世, 才有可能在审美的尽头感知到依偎着人心的真实与自然的美。

二、审美教育现状

尽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现状仍然是“考试”“升学”引导着语文教学,学生们不理解何为“审美”,甚至不屑于知道“美”,固然这与中学生年龄的特殊性有关,他们叛逆心理较重,勇于乃至急于挑战正统和主流,同时我们不可推卸的却是以应试为主的内在原因和社会审美价值观多元化的外部原因。

(一)内在原因: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工具论的思想仍占据着统治地位, 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发扬。反映在课堂教学上, 即以逻辑思维的训练代替形象思维, 这样做大大地降低了语文学习效率, 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奋笔疾书,唯恐漏掉老师口授的“标准答案”,师生都消耗太多的精力和体力。堆积如山的讲义标榜“让学生深刻领悟课文”,权威的标准答案也是为了 “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因此这样的课堂秩序井然。诚然,标准答案中有对文章美的揭示,有对课文主旨的些许点拨,可是,学生对美的敏锐触觉已在这种“惯性”中退化掉了。

同时,我们对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要求过于社会化与成人化。仅仅以网络上中学生的“吐槽”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例进行简单列举, 鲁迅文章中有类似“门前种了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语句,这样的语句简单思考一下就应看出,这仅是作者的一种表达习惯,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或政治意义,我们为何非要强行分析出“社会黑暗”的意义来呢?

(二)外在原因:社会审美价值观多元化

网络大发展大繁荣,各种文化艺术泥沙俱下,传播形式多种多样,身处其中的中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艺术虽不能用好或坏一概而论,文化也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有些文化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是美的,而青少年因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原因无法体会出美与丑, 更谈不上如何在艺术鉴赏如鉴赏古诗词或现代小说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了。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对社会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但对青少年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则可能成为导致其审美混乱的直接原因,如青少年可能会过分推崇华丽辞藻而将此类作品误认为文学经典。

三、几点措施

(一)回归语文艺术性本质

依据美育的定义,美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旅游美。显然,体验自然美和旅游美要通过“行万里路”才能达到,技术美则需要动手操作能力,唯独艺术美与语文教学最为贴近。“语文” 拆解开来则是“语言”和“文学”,语言为工具性,文学体现的则是人文性,带领学生体验到文学之美,我们的语文教学美育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有的省市已经实施的增加古诗文在语文课本和考试分数中的比重,虽未超出应试的范畴,但不失为主动改进的措施之一。 就回归语文艺术性本质这一措施,我们可以参考叶圣陶先生编写《开明国语课本》的理念来改进我们的语文美育。这一刚上市就受到热烈追捧的语文课本在语文教学方面仍然享有很高的赞誉。叶圣陶先生曾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二)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必须要提高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够认真钻研教材,以审美的眼睛发掘课文中足以使学生情感愉悦的审美因素,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共同感受精神升华的乐趣。只有树立审美教育观念,教师才能在教育中感受到崇高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双倍的:他向学生付出的积极情感带给学生快乐,而学生人格的发展给予他们的回报也让他感受到绵延于课堂之外的快乐;他不仅在教学活动中享受着学生进步带给他的幸福,同时也在审美教育中感受着自我发展的幸福。以生气唤生气, 以激情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样的老师, 才能真正投身审美教育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采取中学生喜欢的方式或途径来普及美

8.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融合教育 篇八

●问题的提出

转眼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根据课改要求,全国各地区、各学校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开课模式。然而,由于各课程模块较多,特别是非高考课程,受课时、师资(跨学科教学能力型的教师)和教学设备等条件限制,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选择课程模块的需求,表现在学生喜欢的模块,学校开设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学生喜欢“美术设计”模块,却无设计工作室及相关教学材料;喜欢“电脑美术”模块,又未能提供电脑美术设计用的计算机教室,缺乏懂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美术教师;喜欢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有专用计算机教室,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艺术感未免缺乏一些。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到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和“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能否创造性地实施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教育呢?依据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为两课程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各位同仁分享,愿能为各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两课程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术与信息技术各模块相结合

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按36个课时编写,若按高一上学期每周开2节课、下学期及高二学年每周开1节的形式,基本上能满足学生信息技术学科6个学分获得的要求;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系列共9个模块,因每个模块是按18个课时编写的,内容多,课时少,加上学校分配的课时一般比信息技术课还要少。据笔者调查得知,有些学校的美术课是跟音乐课绑定在一起的,采用单周上美术课、双周上音乐课的开课模式,一年才能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获得1个学分,两年内就很难完成美术学科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

还有,相对于“美术鉴赏”模块来说,“电脑美术”模块开设起来又比较困难。一是学校一般没有配备美术专用计算机教室;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精通电脑美术的教师严重缺乏。为解决此现状,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要求,学校应制定规划,积极改善高中美术师资的状况,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另一可行办法就是仿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将相关内容安排到通用技术课程“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及“技 术与设计II”必修模块“控制与设计”部分的做法,“电脑美术”模块相应教学内容也可以灵活地安排到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这样不但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国家规定的学分,而且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

不过这样融合以后,对信息技术教师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虽然在图像、动画、网页以及多媒体作品的评价体系里,有一项“艺术性”评价指标,但是跟电脑美术这样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形态结合起来,那势必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有更高的审美能力和更强的艺术修养。笔者建议,一方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学能力,研究一些艺术及设计方面的书籍,提升跨学科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美术教研组教师的备课交流,一同研究相结合以后课的设计及教学方法,达到教师资源共享的目的。笔者所在学校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教学管理是统一备课,互相听课,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分工,负责分配班级的教学。当然,面对所有班级,其他学校也可以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安排两个不同学科教师授课。

同时,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引入电脑美术课内容,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资源和计算机设备的潜力,创新了两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而且降低了学习电脑美术的难度,为完成美术课程目标提供了保证。此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地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在具体的教学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的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生,从而获得了信息技术、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丰收。

●艺术设计项目与美术“设计”模块相结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 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这里的X也就是选修Ⅱ(校本课程)所得学分,为获得这部分学分,参照美术、信息技术教科书编写建议:学校或地区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编写适合本校或当地特色的教科书,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电脑制作活动中电脑艺术设计项目与高中美术“设计”模块进行结合,编写了一本集传统纸质设计与电脑软件设计为一体的《电脑艺术设计》校本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充满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丰富,提供大量师生创作的获奖作品,实用性强。选修的班级及学生数量多,兴趣浓厚,打破了传统设计课型单一、只注重欣赏而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课程的结合设计,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欣赏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这与在校本教材开发时就已经考虑到“设计”模块的教学理念与电脑制作活动“探索与创新”主题相吻合。

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要尊重其意愿,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分类编班。发现确有信息技术、美术设计天赋和特长的学生,采用课外活动形式,给予专门辅导和培养,使其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电脑制作活动就是这部分学生能力展示的舞台,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独立创作,争取在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中表现突出,出佳作。成立的电脑艺术设计组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可以在“设计”模块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任选一项或两项进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实现两课程对少数学生的培养目标。

●“电脑美术”模块与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相结合

我们可以将“电脑美术”模块与电脑制作活动中的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项目相结合起来,编写一本名为《电脑动画及网页设计》的校本教材, 也可以分开编写《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和《网页设计与制作》三本校本教材,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课,方便分类编班。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只有《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校本教材待开发,其他校本教材已陆续开课。实践证明,结合后的教学内容、形式发生一定变化,重点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符合电脑制作活动主题,符合“电脑美术”模块的内容标准,结合后弥补了美术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学生能充分地深入学习相结合的专业内容, 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电脑动画组和网页设计组的特长辅导教学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 让学生在欣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 尝试在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项目中任选一项或两项进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实现两课程对少数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动画和网页设计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个别学生加入到人才资源比较缺乏的三维动画设计项目中来,为参与电脑制作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摄影摄像”模块与“微视频”项目相结合

按照以上的思路,同样也可以将“摄影摄像”模块与电脑制作活动中的微视频项目相结合起来,可以编写一本既贯穿“摄影摄像”模块思想又切合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的名为《微视频创作》的校本教材,方便有兴趣的、有摄像机和录像机等设备条件的学生选课。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开发该校本教材,其教学内容、形式发生一定变化,重点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符合电脑制作活动主题,符合“摄影摄像”模块的内容标准。

微视频创作组的特长辅导教学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考虑到首次参加该项目的特点,强调贴近学生实际原则,在脚本编写、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完善作品,共同实现两课程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目标。

●具体开课模式

对于开设高中信息技术、美术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美术鉴赏”等以上七个模块的地区及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需求情况,执行如表1、表2所示课时,不但能在有限的课时、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状况下,完成国家规定的两课程学分,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对模块学习的需求,同时又关注到了少数冒尖学生的学习愿望。

●结束语

9.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九

一、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章的第一要素。语言美应该是文学之美的首要体现,语言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不能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其它方面的审美也就无从谈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既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又赋予荷叶动态美,极为贴切;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荷花在淡月照耀下的晶莹之美,又写出了荷花不染纤尘高洁之美;这段文字中的比喻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使月下美景如立体电影般投射在读者的眼前,让人陶醉不已。又如贾谊的《过秦论》,“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朴而鞭笞天下。”一连用五个排比句,写出了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气势如秋风落叶,所向披靡,读起来让人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酣畅淋漓。

二、体味作品中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指作家的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美好境界和情调。欣赏作品意境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十分注重意境美的创作,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描写“秋槐落蕊”的一段文字:“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脚踏落蕊的“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人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以及自己“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的心情。“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引导分析、细心品味,学生走进了一种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在心领神会之中,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如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灵之中。又如王维的《山居秋瞑》,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几个意象组合起来,使画面生动活泼、有动有静,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以至留恋忘返的心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宁静、平和、安恬的意境之美。

三、感知作品中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诗歌用韵细密精巧,读起来琅琅上口,错落有致,产生一种和谐回环之美。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使用对偶,句式错落,富有音乐美。“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句子读起来平仄相间、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具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音乐美。

四、分析教材中的形象美

塑造人物形象是文艺作品的主要任务之一,形象性是文学的生命。美和形象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生动的形象,审美就失去了依托。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有关情节或描写,就能够体会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关刘兰芝的叙述和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一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勤劳能干的女性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这么完美的女子却被焦母无理赶出家门,按照常理她应该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但她却一反常态,精心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的美丽漂亮令人惊叹,她的从容坚强更让人佩服,一个真善美的刘兰芝形象就会定格在学生心中,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又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作者通过“夜缒而出”的动作描写和“说服秦伯”的语言描写,一位老当益壮、智勇双全、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心驰神往。

五、挖掘文章中的人性美

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美能够起到感染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教材,就能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点,找到典型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人性美。如李密的名篇《陈情表》,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出自己孤苦无依和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接著以祖母病重无人照料为由表明自己无法奉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可以说是字字哀痛,声声落泪,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这种感天动地的至孝之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性美。

10.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 篇十

一、以史为鉴,邀请历史人物,领略人格魅力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有利于引导学生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在教学中,历史人物使历史事件变得真实、鲜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之间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之间以及历史人物与学生自己之间的异同点,在领略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之余,提升自我修养。

比如可以设计问题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情怀,诸葛亮为治理国家“鞠躬尽瘁”的誓言,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这其中包含哪些共同点?问题二: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拍马屁、装孝心;李林甫口蜜腹剑;利用“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一味卖国求荣的慈禧。这其中又包含着哪些共同点?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为范仲淹、诸葛亮、顾宪成、顾炎武等人所感染,领略到历史人物的伟大胸襟和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安禄山、秦桧、李林甫等人的丑恶嘴脸也产生憎恨感,明白这种危害一时、为人所不齿的人物不会有好下场。通过对正反两类历史人物的对比,提高了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正义感。

二、以史为鉴,促进情感交融,迸发个性光彩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使学习者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学习历史中,学生会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起起落落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其中的悲欢离合。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将人格教育与历史教学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成长。

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有的学生由于早已经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记忆,而缺少情感上的熏陶,对“九一八事变”反应冷漠。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有更为真切的感受。

在播放之初,有的学生无动于衷、搞小动作。但当看到自己的同胞在遭受凌辱,看到当时蒋介石的不反抗政策,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横行霸道时,学生渐渐安静下来了。短短的4个月又18天时间,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三省方圆12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此,东北三省的人民过着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活…… 看到这些,学生被激怒了,开始积极主动地对当时的历史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也要承担起祖国繁荣、昌盛的责任,发誓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三、以史为鉴,崇尚科学,提升人格修养水平

“生命的本质在于创新”,柏格森的这句话,诠释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模仿,而是吸收、内化和创新。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实现情感融入,才能主动接触和学习,去观察、思考和探索,实现历史与心灵之间的碰撞,从而实现自我的突破与创新。

例如,在学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学生发现书中描述的秦始皇非常残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他颁布焚书令,宣布除了一些医药、占卜和种植方面的书,其他书统统烧掉;对一些谈论儒家诗书的人更是处以死刑或活埋。这时有的学生却提出质疑:秦始皇真的这么残忍吗?儒家思想对统治国家真的一点好处也没有吗?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对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进行收集、阅读和探究。学生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查到,秦始皇只是开启一场焚烧民间文史典籍、禁止私学的运动,并没有历史教科书中讲的那么残暴。有的学生通过阅读一些儒家经典提出,儒家思想中并没有宣扬反动、暴乱的思想,而是劝勉民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材。这样的讨论,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提高了辨别能力,学会了客观、公正地判断事情,增强了学生的人格魅力。

总之,历史是对过去的回忆、反思和总结,学生应该从历史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增强维护祖国尊严和民族气节的责任意识,立志忠于祖国、奉献祖国,练就独立自主、不卑不亢、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义无反顾地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摘要:作者结合自己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挖掘教材资源,从历史人物、学生个性和讨论辨析等方面,论述人格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11.小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一

高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比较多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意境优美、情文并茂的中外名篇,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高中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新的教育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品评。同时,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让高中学生鉴赏教材中的各种文体,构建学生的美学知识结构,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并且获得审美感受。

一、体会文章人物的品德美

处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的时代特征和美学内涵也大不同,而这些人物的美学特征与美学内涵主要通过其思想品德来体现,因此,为了正确、全面把握文章的美学价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会小说人物的品德美,切身感受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通过榜样感染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以人物精神为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体到语文教学的实际工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的方式,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为新鲜、独特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体会文章的内在情感,感悟文章人物的品德美。

比如,在讲到《老王》一课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去体会老王淳朴、热情、善良、真诚的高尚品质,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类似老王的相关影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写作倾向。

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和谐的音乐美是诗歌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使诗歌呈现出抑扬顿挫别样风貌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不仅是精确把握诗歌艺术特征的切入点,也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更要侧重与学生对诗歌音乐美的分析,通过情景分析、意境构造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分析,从而使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成为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平台,使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1.古典诗歌的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耀眼之星,无论是早期的诗经、楚辞,还是后期的汉赋,抑或是古典诗歌的代表——唐宋诗词,都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对于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来说,高中语文教师要将审美教育放在首位,促使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例如,在鉴赏《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这首诗歌时,学生除了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春天的美景,体会诗中美景之中所蕴含的人文之美外,更可以在作者韦庄勾勒的江南春水图中,激发起内心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赤忱之情,这是诗歌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古典诗歌教学的核心。

2.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

现代诗歌是诗歌的重要形式,也是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媒介,学习、诵读现代诗歌,不仅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更可以使学生在品味诗歌选字用词、节奏韵律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言审美、意境审美等等能力的效果。例如,在《再别康桥》一诗中,作者徐志摩用“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色彩斑斓的意向,展现出一个美丽而忧伤的环境氛围,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再别康桥》的音像或者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诗歌意境,让学生通过跟读、朗读的方式,精准把握现代诗歌的意境美、色彩美、动态美,大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与分析能力。

三、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具有节奏鲜明、音韵优美及意境深刻的特点,一篇好的散文,读者在阅读时会切身感受到文中深远的意境。语文教师在教学散文的过程中,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其中,使散文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也让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更为完善与全面。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使用叠音字、比喻句及比拟句,加之长短句式的巧妙排列及平仄音调的和谐配合,给读者带来一种清新怡人、自然天成的“天然美感”。具体来说,教师在分析课文之前,可以利用容情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聆听课文时标注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与段落,更为真切、直接地发现散文之美、语文之美。

四、结论

语文学科是高中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到高中教学中来说,由于每个高中生道德审美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不尽相同,在推行审美教育的实践工作中,教师应遵循“学生本位”的教学原则,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推行,主动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语文的美学价值与美学风貌,使高中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精华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质,升华学生心灵的阵地。

上一篇:防暑问候语下一篇:蜡烛和台灯的争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