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2024-06-24

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精选10篇)

1.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武功县,布王村、曹家村部分村民

调查时间:10月24日

方式:对自己所在的村子通过走访、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来进行。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准备本次的卷调查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却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具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忧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惹我那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进行本次调查之前,我先了解了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种存在的问题,方便进行比较,找出问题,以便提出好的建议。以下是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

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粪便污水的处理设备和设施,一些新村建设点的房屋外观美丽,屋后却污水横流,不忍目睹。绿色、生态、环保原本就是新农村最大的资本,但不少新农村规划中最缺少的就是农村适用的廉价和环保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计方案,并未考虑将污水处理洁净才予回归自然,没有考虑将生活污水、家庭养殖业的排泄物和污水的处理列入规划部门的设计范畴,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缺憾。

2、乱占耕地和轮番拆建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各地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3、规划中节能与节约意识缺失,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地震带上的居民点缺少抗震设计。在相当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缺乏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节约资源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而当前,全球的能源危机已经给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敲响了警钟,农村的新建房屋中保温和隔热性能的设计方面大多没有太大的改进,大多沿用城市建设的图纸和样式,大多还停留在关注户型格局合理、外观美丽等方面,对于节能、节水、节电、节地等方面的节约设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有全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强,如果新农村的建设再走高能耗的老路,即便是农村农民短时间内有能力消费,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也承担不了高能耗消费之重负。此外,在一些地处地震带上的农村,例如××的小陶、洪田等乡镇,新村设计大多缺乏抗震设计,难以抗拒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4、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各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由乡镇的挂村干部参照某个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的多,可操作性不强。对于上述关于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在本次调查的两个村子中几乎都没有出现,这不是失为一个好的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经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要经济作物。

畜牧生产情况。畜牧业生产方面没有大规模的养殖场,都是小家小户的养殖,数量也都不多。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开春二月夸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尚具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子的道路硬化率不是很高,巷道尚有大部分未能硬化;主要通道的路况也不是很好,虽是经过修善后的水泥道路,但是年久失修,仍旧有些破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将会对原有道路进行改造和完善。村民也都已经用上了自来水。通讯方面,全村的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拥有人群基本达到普及的状态,大多数家庭也已经装上了数字电视,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地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人群也在逐渐上升。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收入打工为主,全村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以20到40岁的年轻为主,站全村人口的一半左右。

取得的成效

1、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基本已经接近中上等水平。

2、村中关于给予农民不住的情况基本得到落实,让农民真正感到政策益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温暖。

3、农民的收入在一步一步的稳定提高。

4、村中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减免情况落实的比较令人满意,帮助了不少家庭和孩子,减少经济压力,真正将教育普及化,圆了不少学子的求学梦。

5、在农村医保的落实下,人们的就诊途径很便捷,让他们对突发的情况的处理不至于出现措手不及。

不足之处

1、农民的娱乐生活太单调,村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太少。没有像样一点的公共活动场所。

2、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绿化条件不足,绿化成果不明显,没有击中的绿化用地。

3、在走访中发现村中的垃圾堆放现象比较严重,基本是沿路放置或是闲置在宅基地堆放,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村也会越来越富有,人们的家园保护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下去,城市所向往的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也会被混凝土的冰冷所替代。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更多的公共场所。再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村中的一些空地,把他变成邻里交往的热土。

提出几点建议

1、增加村中的公共厕所,在我所调查的村庄中,不知是否是因为家家户户独门独院的缘故,没有公共厕所,这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万万不能少的,一个建设中的新农村,会迎来大量的人员流动,陌生人来往是很平凡的,由此可见公共厕所是必不可少的。

2、合理规划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统,搞好环境卫生。关于垃圾的处理,目前是很多建设中的新农村都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问题。

3、因地制宜,做好排水系统规划。

4、做好村中产业调整,争取产业不是那么单一,是村子在经济狂飙的现代有一定的综合调整能力。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中国才算是真正的赋予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好更多的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一边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

2.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管理

1991年江苏省下发了《江苏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和工作要求》,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2007年, 张家港市下发《张家港市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考核标准》, 进一步规范全市计免门诊建设, 同时提出了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要求。2009年下发《张家港市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 至2011年底, 本市共有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23家, 其中数字化门诊9家结合2011年预防接种门诊督导情况, 对本市预防接种门诊现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制定调查表

制定《张家港市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人员情况调查表》, 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从事预防接种工作年限、参加培训情况, 督导时由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简称疾控中心) 医生填写。

1.2 调查内容

包括《苏州市预防接种门诊督导验收表》中各项, 根据各预防接种门诊开诊时间, 随机确定督导对象, 采取现场查看和询问的方法进行调查, 每月至少调查4家预防接种门诊。

2 结果

2.1 预防接种人员情况

全市23家预防接种门诊共有113名预防接种人员, 其中专职人员50名、兼职人员63名;平均年龄38.18岁;全市156万人口 (含流动人口) , 与服务人口配比0.72/万。本科学历7人, 占6.19%;大专学历46人, 占40.71%;中专学历47人, 占41.59%;高中及以下学历13人, 占11.50%。高级职称1人, 占0.88%;中级职称19人, 占16.81%;初级职称68人, 占51.33%;乡村医生25人, 占22.12%。从事预防接种工作10年以上41人, 占36.28%;4~9年34人, 占30.09%;3年以下的38人, 占33.63%。所有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均有乡村医生、执业医师或执业护士资质证书, 经本市疾控中心培训, 考试合格后由市卫生局发江苏省预防接种人员上岗证并且持证上岗。

2.2 宣传告知情况

全市各预防接种门诊的登记室或接种室墙上均张贴江苏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宣传资料, 全部公示一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及接种对象, 二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对象及价格, 告儿童家长书, 儿童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票据领用程序、使用方法及凭票免费接种, 预防接种流程, 安全注射知识。有19家预防接种门诊单独设立了建卡/建证窗口, 占总数的82.61%。新生儿建卡/建证的告知以出生医院告知为主, 占60.87%。

2.3 预防接种组织

2.3.1 接种形式

接种门诊以镇为单位的有4家, 占17.39%;以镇为单位分片的有18家, 占78.26%;以市区为单位的1家, 占4.35%。

2.3.2 接种周期

接种周期均为周门诊。其中每周0.5 d门诊的有3家, 占17.39%;每周1 d天门诊的有17家, 占73.91%;每周1.5 d门诊、2 d两天门诊、3 d门诊的各1家, 各占4.35%。

2.3.3 接种预约

均采用当次接种时预约下次接种时间的方式, 由预检登记人员在接种对象预检登记预约下一次接种时间。

2.4 门诊设置

接种用房面积平均为91.74 m2 (最小的为40 m2, 最大的为200 m2) 。单独设置预检登记室的15家, 占65.22%;单独设置留观室的有5家, 占21.78%, 其余设置留观区, 占78.22%;有电视宣传片放映设备的12家;所有接种门诊均使用空调来降温或取暖;卡介苗专室接种的有22家, 占95.65%;接种室设置一苗一桌的有9家, 占39.13%。

2.5 疫苗和冷链管理

2.5.1 疫苗管理

各接种门诊设专人负责疫苗管理工作, 使用江苏省疾控中心统一印制的省、市、县各级卫生防病机构《生物制品进出明细账》记录每次疫苗进出及门诊疫苗使用情况, 帐苗相符。冰箱内无过期疫苗, 疫苗报损有图片资料, 记录项目完整。疫苗领发、使用和报损等情况均通过《江苏省疫苗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2.5.2 冷链管理

各接种门诊均建立了冷链设备档案, 每年上报市疾控中心备案。要求储存疫苗的冰箱温度每天查看两次, 做好记录。但因预防接种门诊不是每天开设, 部分预防接种门诊离工作人员平时工作地点较远, 且周六、周日等节假日大多无人值班, 故冰箱测温记录部分存在笔头记录的情况。

2.6 安全注射

预检登记医生认真查看预约通知单或接种记录后, 向家长询问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 确定接种对象身体健康时予以登记。接种医生在接种前再次向儿童家长询问接种者近期身体健康状况, 如无任何不适请家长在告知书上签名确认, 接种医生在完成疫苗接种后在接种证上做好记录, 告知现场留观30 min并请家长在留观告知书签字。所有接种门诊都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和抗过敏药等急救药品, 使用在效期内的一次性注射器。在督导中发现个别接种门诊未将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于48 h内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销毁记录不全。个别预防接种医生由于进针角度和深度掌握不准确, 皮下注射过深变成肌肉注射。

3 讨论

3.1 切实保证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的使用

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 对接种人数日益增加、保证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提高接种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具有面积大、功能区域布局合理、流程顺畅、接种信息传递迅速专一、环境温馨舒适等优点, 既方便了广大家长, 减少了不必要的抱怨和纠纷, 又为安全接种、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保障[1]。但督导发现, 个别数字化门诊存在不使用取号、叫号系统的情况, 家长仍需排队登记, 不能体现数字化门诊方便顺畅的优点。因此, 应加强对数字化门诊管理, 让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

3.2 加强冷链温度监控的管理

疫苗对储存环境温度有着严格要求,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疫苗质量产生影响, 给安全接种疫苗带来隐患, 加强预防接种单位疫苗冷链温度监控管理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预防接种门诊疫苗冷链温度实时监控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疫苗冷链环境进行实时温度监测, 实现24 h连续动态监控。通过对预防接种单位温度记录数据分析, 可及时发现冰箱、冰柜存在的问题, 为冰箱、冷柜的检修和更换提供依据, 也能避免发生冷链事故。与传统人工温度监测方法相比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建设预防接种门诊疫苗冷链温度实时监控系统是今后发展趋势, 对确保疫苗质量安全、提高对预防接种门诊冷链监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培训, 提高接种人员业务水平

免疫预防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加强预防接种人员队伍建设是实施科学接种、提高接种率和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的保障[2]。本市各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抽调的医院护士及社区医生组成。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待遇较高, 抽调人员也有一定的补助, 所以基层预防接种队伍比较稳定, 增强了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3]。目前本市共有预防接种人员113人, 与服务人口配比为0.72/万, 未达到1/万标准[4], 部分流动人口较多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对象过多, 建议通过增加人员或增设门诊天数来缓解这种紧张局面, 避免出现接种事故, 保证安全有效接种。针对低学历低职称人员较多, 从事预防接种工作时间较短问题, 加强对预防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十分必要。培训内容不应局限于预防接种工作理论, 还应通过观看预防接种现场操作,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培训内容。在工作中应逐步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提供人性化优质服务, 来满足公众对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越来越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杜国明.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的探讨 (J) .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2 (12) :2539-2540.

(2) 贾秀岩, 林茜.2009年大连市免疫规划管理与预防接种人员状况调查 (J) .预防医学论坛, 2011, 17 (7) :615-616.

(3) 杜国明, 顾增惠.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的做法与体会 (J) .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6) :1943-1944.

3.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三

农村改革已走过了20年光辉历程。它给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县农业、农村工作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根据调查,我们认为,目前农村的主要矛盾一是农业生产水平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矛盾;二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矛盾。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

一是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农副产品价格政策、干部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有的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土地续包,让“耕者有其田”,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但以后30年人口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涉及到土地使用权流转,如何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如何发挥善经营、懂技术、有经营资本的土地经营者的作用,让土地产生出巨大的开发潜力,这就亟待出台土地流转的具体政策。

目前,农副产品价格存在的诸多问题。总体上是价格偏低、高投入、低收入,甚至增产不增收,安居龙兴村、西河三善村抽点反映出农、副业收入只占农村经济收入的10%~30%,伤农民种田积极性。粮食收购普遍存在压级压价、种子价格不稳,如今年稻谷种子又增为2.5元一公斤,比临近县偏高;仔猪、肥猪价格呈撬撬板状,且一直偏低;蚕茧经营公司中间环节增加了费用。使厂家、茧农两不愿,且比县外价格高,质量低。如今年春茧收购价为每公斤12元,烘干后交给厂家为48元,比外地每公斤高10余元;农民反映农用物资质量差、价格高,虽是统销物资,仍有区域差别和质量差别。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够。村、社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不高,且青黄不接;县、乡、镇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抓得不够,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所具备的经营、科技才能相差甚远。

二是“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力度不够,科技推广难,实际推广面少。科技推广过程中,传播到农户手中已走了样,致使有的农户未学到家而造成损失,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充分利用好有线广播、闭路电视、报刊、图书资料等传播媒介。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有线广播许多乡镇处于瘫痪;闭路电视网络尚未形成,报刊科普版幅不大,图书资料未起到服务作用。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突出特色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基地建设还没形成规模,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够好,还没完全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名牌产品,已有的茧丝绸产业现已危机四伏。据调查,安居蔬菜基地,土地面积规模大,但品种单调,特色菜不多,经营粗放,辅助设施不配套,生产和销售脱节,营销渠道不畅,没有产生最佳效益;白羊镇的山羊基地规模小,种养数量少且分散;西河镇的母、仔猪基地优良品种不多;旧县的柑桔基地,品种老化。

四、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与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差距较大,现状堪忧,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严重干旱就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水利设施老化,病害工程多,抗灾能力弱;二是机器设备陈旧老化,基础设施条件差;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四是农业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不稳定,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困难多,阻力大,力度弱,有些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已出现“断线、人散”的瘫痪状况;五是农资供应渠道比较混乱,储备量少,品种不全,资源短缺,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五是涉农部门为农服务宗旨观念不强,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有碍农民利益。为农业生产服务不够,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特别是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太少,有关资金迟迟不到位,使计划的“两高一优”农业项目落实得太少,有关涉农部门对强化农业的宏观管理和农技推广服务不够好,在抓重点、带一般,搞试验示范上,与农民共同探索农业的新路子尚有差距。这些矛盾的出现和存在,及不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重视。为此,我们建议:

一、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全面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从思想上、认识上为今后农村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矗

二、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建设一支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有文化、懂技术、能带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的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切实改变在农村工作中,一般号召多,结合实际具体指导少,下基层、走马观花多,解决实际问题少等不良倾向,并对乡镇进行有重点的考核,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抓好单一的种养结构向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转变,分散独立的小生产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原料型农业向发展深加工的农业转变,粗放型向集约,特别是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飞跃。充分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是解决农产品进入市场难,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农业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县委、县府及时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围绕“水产、茶果、蔬菜、畜禽、蚕桑、粮食”六大产业,建设10大基地,发展特色经济,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乡镇也

根据各地的区域特点建产业基地,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基地建设发展势头较好,但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定产业要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山则山、宜水则水,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土质、气候等特点和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以种养殖业为主,以种养业带动加工业和其它各业的发展;丘陵地区应充分利用山资源,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以林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既扩大绿化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又可带动草食性牲畜养殖业的发展;矿产丰富的地区,应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动运输业和大农业的发展;自然景现、人文景观占优势的地区应以旅游开发为主,综合开发,发展观光农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决不能脱离实际,见别人上什么项目好自己也跟着上什么项目而造成损失。

2、基地建设要统一规划,科学论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不能盲目上马,要立足优势,高起点、上规模、上档次、突出特色。切忌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导致基地建得多而产业品种雷同的也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要注意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名、优、特、新、稀产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改良品种和栽培技术,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和附加值。

4、不能只抓发展、不抓服务。要加强社会化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政府要尽快建立信息服务中心,要有专门从事研究市场动态、收集科技、市场信息的人员,及时向农民发布、传递科技、市场信息,要加快农村有线广播的恢复和有线电视、通讯电话的发展,保证信息畅通。同时,在报刊发行中要多向农民推荐传递科技。市场信息的报刊杂志。保证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及早调整经营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减少经济损失。

5、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产品市场的建设和新产品的营销,努力实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要尽快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相应的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继续探索“基地加农户加公司”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路子,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上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体系和运行机制。

6、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抓经济收入的同时,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无粮不稳”,增粮、增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的前提下,突出林、牧、副、渔、加工等各业结构的调整。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化和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一是与农科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协作,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到农村落户。三是充分发挥各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把农校作为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基地,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土专家”。四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村,采劝赶科技大集”,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指导等形式宣传,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同时切实落实农技人员承包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责任制,促使农技人员把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进一步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向专业大户、科技“明星”倾斜,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培植一户,带动一片,发展一片,发挥影响全县的示范效应,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五、要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生产,发展经济,决不能以行政命令定项,定指标而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新村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政府要大力宣传,着力引导、科学规划。规划要多尊重农~愿、习惯,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要以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来发展。

4.关于新农村发展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寒假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我系于2009年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之一为“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发展变化及现状调查”。我选择了“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发展变化及现状调查”这一主题,对自己的家乡**市陵县**村进行了调查。通过为期40多天的调查访问,我深切感受到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我的调查报告

从2009年1月14号到1月16日这三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从1月17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2月13日。从2月14号起我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2月20日完成。

我家乡所在地为山东省**市**镇乔家村,原政府驻地为碱店乡,后因乡镇合并,现政府驻地为郑家寨镇。村中拥有土地一千二百八十亩,是一个地多人少、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村中有100多户人家,人口为四百八十九口(2002年统计结果),后因人口死亡,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外输出等原因,至2009年,村中大约现生活人口为400口。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分别以发放调查问卷、录音、摄像、调查访问等形式走访了村中67户人家,采访了282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63%。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70份;拍摄照片67张,录音26份,录像13份。这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国家对农村实施的政策在本村中的实行情况,村中建设,村容村貌,村中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等;了解家乡村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了解当前村民的现实生活状态,生产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家庭发展的想法、期望。因此次只调查了本村63%的村民,故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映问题可能有所影响,但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一下本村的一些实质问题。现将统计结果列表

1、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中变化最大的表现

2、改革开放30年来,村民家中最大的表现

3、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情况

4、对国家政策的改进情况

5、对现状的满意程度如何

6、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

7、对自己家庭的发展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8、认为本村落实不好的方面

9、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国家政策

以上便是我采访本村父老乡亲后做出的的统计。从统计结果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我村村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让人不自觉的感叹家乡三十年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1、新房一排排,宽敞又明亮。当年的土坯房子、小木门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往前几十年数,家家户户的小木屋在夏天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如今的大瓦房坚固耐牢,有些村民戏言:“刮风下雨咱不怕,就是地震了也不慌”,这当然是说笑,但也表明房屋的坚固性。单从门窗的换代上看:从纸糊的木窗户到安有玻璃的门窗,但现在铝合金的门窗,变化之大可见。

2、摩托车、电动车来去自由,面包车、小轿车也来“赶会”。早些年的脚走肩扛的运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因“村村通公路”政策,柏油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出门摩托车、电动车,不到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部分富裕的村名已购置了面包车、小轿车,出门更是舒适、方便。

3、摒弃大鱼大肉传统吃法,讲求吃得健康绿色。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45%的被采访村民认为30年来家中最大变化表现在生活质量上。村民餐桌上的内容不断升级换代,往前几年,年年过节吃上鸡鸭鱼肉,那叫富裕。这几年村民的大鱼大肉已经吃腻,如今餐桌上的青菜渐多,村民们也开始讲求吃得健康绿色了。

4、大姑娘、小媳妇花枝招展,年会上个个时髦、时尚。以前,家中妇女紧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孩子购买过年的新衣,小孩子也为要过年的新衣而哭鼻子。如今的村民可以说天天穿新衣,什么时髦穿什么。各个花枝招展,告别黑白年代,迎来精彩生活。就连那发型,也是年年新变化,年年新内容。

5、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轻松自在。现如今村中70�%的家中安有彩电,很多农户家中安装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锅、音响等。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妇女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没有空闲,这些家用电器的安装,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空闲出很多时间休闲、娱乐。

6、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病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最近几年国家出台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颇多。像一位村民因得脑血栓所花的4000多的医疗费中,有2000多由农村医保负担,这种农村医保的政策的确减轻了村民的病顾之忧。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总体说来,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们村座落在鲁西北平原上,本村村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就土地总数与人口总数相比,可以算作地多人少的村落。然而几十年来,本村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小麦、玉米、棉花。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林果业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

2、水源问题亟待解决,村中至今为安上自来水。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像我们村这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水源问题更是处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村庄所处地理位置远离河流,农田灌溉要通过好几级调水,村民吃够了浇地的苦,75%以上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水源,但对此却无可奈何。另外,村民吃水也很困难,所引用的水要到很远的井上打,尤其是冬天因天气缘故吃水更是难上加难,绝大多数村民强烈要求村中安上自来水,解决吃水不便。

3、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4、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5、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调查村民中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到94.33%,而通过报刊、村委会了解国家政策的只占有2.48%、3.19%。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顶牛”等,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

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补贴,生猪养殖补贴,农村医疗保险,新宅基法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九月九农贸会”“元宵大型农贸会”,这些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像这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开展本村的农贸招商活动,促进村民多方面、多途径收入。另外若赶上好机遇,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

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河流的范围。我村远离河流、湖泊,水源缺乏,这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不断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水流影向范围。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为了增收、创收,开凿了地下井。村中也曾组织两次开凿人工河流的活动,让村民受益颇多。我们村领导干部还应继续发挥作用,解决摆在村民面前的用水、吃水难的问题。

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在调查访问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自从电视普及以来,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了。有些村民表示:现在生活很乏味,电视节目也不好看,闲来逛去也无趣。我想在村中农闲时节,大家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闹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组织,还可以联合邻近几个村庄一起,到时还可以比赛,自娱自乐,增添村民生活乐趣。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短短40天的调查访谈中,我发现了很多在这次调查活动中的不足,存在较多欠缺

1、准备工作不充足。在所要求的调查形式中有发放调查问卷,要照相、录音、录像、访谈等,我没有准备一套相应的设备,从而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调查结果。

2、调查问卷设计不足。在我个人看来,在此次自己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像是一张试题,从第一问到第十四个问项,整张就像14道选择题,形式太单板了。

3、调查问卷题目问答模糊。像问村民了解的国家政策多少时,选项为“了解很多,了解部分,不了解”,其问题具有模糊性,不利于调查结果的统计,有些题目问答时所用的措词也是不当的。

4、没有如数完成调查任务。在村中100多户人家中,只走访了67户,占全村总人口的63%,在反映村中问题上有其狭窄性、差异性。

在这次调查访问过程中,我的感受、感悟很多,这次的这个学习任务让我成长不少

我深切期望村庄可以很好的发展,村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能够解决困扰乡亲们的水源问题,家家户户安上自来水;希望村庄可以形成某种农特产品的生产,蔬菜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改变当前农业生产单一情况,实现多种经营;村民科学种田的知识不断增长,实现稳产、高产;丰富乡村生活,村民过上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农村的发展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辛勤努力才得以实现。像上面我所发表的关于本村如何致富、如何发展仅了了几句,但真要实施,实现起来就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了。

我发现农民阶层是一个易于知足常乐的阶层,在采访的282个人中,有60%多的村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39%多的村民表示对现状满意,他(她)们对我说:“现在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重视农民、发展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他们的笑容让我看到了那颗知足常乐、感恩的心。

农民现如今的日子仍不好过。庄稼稍有不好,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家中老人孩子生病花掉上万元,就会使农民的生活很难维持。村中有个姓赵的人家,大女儿得了重病,花掉家中七八万元钱,母亲觉得没发过,跟丈夫闹离婚。另外像自家饲养的牲口无论是病死还是价格涨浮变化也会影响家庭发展。随着衣食住行各方面花销的增大,农民过日子也很困难。

5.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五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胡智龙

摘要:基于实地的调查和走访村民,同时结合我村的实际发展情况,现对江西省德兴市万村乡瓦万湾村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且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灌溉困难,文化生活也较为匮乏。农民生产资料的单一决定着农村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社会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最主要的是改变农民单一的收入方式和生产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实地走访瓦湾村调查分析

1A

前言

瓦湾村位于德兴市西南部,属于一级行政自然村,村里设有“瓦湾村民委员会”。瓦湾村林木资源丰富,山水围绕,景色宜人,文化底蕴丰厚,其中“瓦湾古戏台”现为德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康熙年间。瓦湾村内有村祠堂一个,寺庙一个,大小两座水库,大小池塘多处。村里房屋集中度高,排布有序,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一般。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农作物为辅,且农业设施比较落后,现代化不高。农民收入单一,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

一瓦湾村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硬件设施建设

瓦湾村自2010年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内也新建了瓦湾村广场,并伴有一些基础运动设施,提高的村民的文化生活。2010年人均出资100元,政府投资数十万元共同修建了村级公路,实现户户门口是水泥地,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有线电视和移动网络已覆盖全村,安装户达100%。全村也已安装自来水管,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内也新增3辆收割机,5辆耕作机,2辆卡车,轿车多辆。村民大多建起了楼房,同时危房改造工程也在有力进行,已基本实现砖混结构房屋。2011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着手进行:改善水库一座,修建主水渠一条,其它样式水渠若干条,河道改造时修建了河堤,较为有力的提高了农业灌溉和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村民也陆续开始自发创业和寻求投资,有花卉种植园一个,果园一个,鱼塘一个,实现了多重收入。

二软件设施

村内修建了多出知识宣传栏,村委会设置了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栏,村级财务公开栏,通知栏和计划生育专栏,但数据不够清晰和明确,村中的财务状况应该更加透明透彻。村委员大多是党员,上级部门每年都会选取一批党员到别处学习和旅游,对村党员开拓视野,提高办事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村广场已成为大多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广场墙体上有各种成1 胡智龙,男,1991年生,江西德兴人,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1-01班电话:1527097xxxx,电子邮件:1935001006@qq.com

语典故的图片绘画,篮球场也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运动中心。村小学由政府投资数万元进行装修改造,铺设地板,装起防盗门,建起水泥操场和儿童娱乐设施,为村儿童的学前教育和小学低段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村教育缺少教育资源,没有新的老师和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化农业认识不清,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村民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

二关于新农村

瓦湾村村容村貌和民风乡俗与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基本相符。但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部分生活垃圾随处乱扔,清洁力度还是有待改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展现了新农村的新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管理民主,它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同时村民对于本村的认识度和积极性高,有利于村的行政管理。村里配有2名卫生员,由政府安排资金运行,负责对村里垃圾的收集和填埋。但填埋方式污染了环境,随地堆放,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瓦湾村新农村建设走访调查

在调查时,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当问到“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恰逢今年全国大面积干旱,瓦湾村各个方面也遭受了重创。他们回答的是要提高水利灌溉条件。干旱对于农业是很大的伤害,农作物干死,大面积的减产,浇水困难让村民苦不堪言。农作物缺水时,农民往往彻夜难眠,用尽各种办法,包括用抽水机抽水,24小时守水,防止水源被他人窃取。在此期间,农民的劳动负荷很大,天气太过炎热,对村民的身体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和伤害,而且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可能会加大加深,为了水源,你一言我一语,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会激增,不利于基层的管理和稳定。对于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也都是一个极大地障碍,从而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

其二,老年人空闲时大多无处可去,农闲时缺少文化生活,大多村民表示无奈,希望能够建起村民娱乐中心。比如老年中心,村活动中心等等,丰富生活的同时增加了与其他村民的交流机会,增加村民的凝聚力。

其三,很多村民对于农业收入很不满意。由于生产资料成本的高涨,单靠农作物种植的已不能收入的稳定,其利润也已大不如从前,也就基本能够保证吃的饱而已。唯有大面积种植才有可能节约成本,但风险很大,由以上原因可知,今年的大旱将会给农业承包户带来不小的损失。

四,瓦湾村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

(一)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

瓦湾村四山环绕,属于江南丘陵地带,降水量比较充足,但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洪涝和伏旱天气成为农业的主要自然灾害。夏天的气温能够高达40余摄氏度,且能持续干旱达一个月之久,甚至2个月。同时洪涝时的降雨量过大,农作物有可能被淹死,所以农业蓄水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的农业主要是以家庭农业为主,集中度不高,成本大,土地资源浪费也很严重。这表示着现在的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二)单一的收入方式和生产水平

村民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农,且农业生产水平落后,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不高,主要靠体力劳动。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农作物(土豆,马铃薯,花生等等)为辅,不能支撑起农业经济。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瓦湾村还没有形成多样的生产方式,经济没有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

(三)文化生活匮乏

瓦湾广场成为村民主要的休闲场所,广场设施匮乏,几乎没有娱乐设施。在人们日益追求物质需求的今天,单一的广场无法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对外界知识的渴望。村民交流机会减少,感情淡化,不利于基层的和谐和稳定。形式单一,设施单一,没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很是匮乏。

五,关于瓦湾村新农村建设的一点建议

第一,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增加村里水库的蓄水能力,提高水库的现代化,可以分时段分渠道蓄水放水,实现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农田灌

溉的水渠要加强修建,减少水源的浪费,提高灌溉的效率。尽量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实现集中制生产,比如承包制。改善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和资源的利

用率,降低成本。

第二,改变单一的生产方式,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吸收投资。我们可以利用空置的土地

因地制宜,发展多样的经济。比如开发花卉基地,养殖基地,种植水果等等打出

自己的品牌特色。在现实收入的多样式同时,带动本村的经济发展。政府也需要

大力的支持,给予更多的优惠条件。结合我乡丰富的矿厂资源,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可举办村集体经济,村民可以入股,进厂工作等多样形式提高收入。

第三,加强文化生活建设。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

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村娱乐场所,老年活动中心,开设村教育中心,开阔村民视野,定期播放免费电影,请戏班近村唱戏,节假日举办活动,改善农村文化氛围,增加村民的凝聚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力新农村建设实地调查报告 [J]全国贸易经济核心期刊2011

[2]中国铜都报建设美丽万村[N]

[3]德兴铜都网新农村建设[R]

6.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为什么政府在此时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节奏, 改变农村面貌,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生产能力经过30年的发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 政府认识到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节奏, 才能又快又好的保证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回顾一下2009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其中关于农村经济的政策最为密集且具有突破性, 土地流转问题就是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问题, 政府第一次在全国尝试性的对土地流转问题进行模糊运作;其它关于在农村建立医保, 社保等基本保障制度政策, 对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等政策都在一短时间内密集出台, 力度之大, 时间之密集都是建国后从未有过的, 这一切表明, 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分析表明, 只有当工业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 政府才有财力支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0年前, 我国的国力很差, 工业基础薄弱, 公共基础设施很差, 财政积累非常少, 国民的医保, 社保都没有财力保障, 财富需要创造, 需要积累, 在这一过程中, 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就有一个轻重缓急之分。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下, 依托现有的科技水平, 生产的农产品保障了全社会的基本需要,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农业的特点就是起到保障全社会的基本生活资料需求作用, 而国家的财力积累, 则需要依托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至2008年, 我国的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基本上我国已能生产各种商品。除大飞机外, 我们已能生产各种商品, 且我国生产的商品竞争力超强, 外贸持续出现顺差, 外汇储备达2万亿美元, 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储国。二是我国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变。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机场, 城市面貌, 通讯手段等等都在高速发展,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是国民的收入有了大幅的提高, 消费能力增长很快。四是我国已经具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以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在30年内由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经济奇迹, 使得我国的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出现的全球经济危机, 促使我国政府加紧出台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原因是除了我国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以外, 经济危机使我国生产能力出现了阶段性过剩, 为了消化我国的生产能力, 政府加大了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措施, 促进国内消费就必须增加全社会的贷币投放量, 但是,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条件下, 政府不能将资金投向产品生产,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政府将资金投向的重点转向农村和和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项目, 投向这些地方, 既可以增加全社会的贷币总量, 又不会增加产品总量, 而这些行业都是需要资金建设的, 但他们的资金使用利润率不是直接体现, 而是间接体现, 因此, 这些行业的发展都有一滞后性, 经济危机的出现, 促使政府将危机转化成建设这些项目的契机, 对农村经济而言, 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农村经济在资金推动下, 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大变化。

一是土地流转的预期将使农民拥有一块可变现资产。

以前农民承包的土地是不能流转的, 农民只有使用权, 与此同时, 农民的所有收入及保障都出在所承包的土地内, 单位土地产出的农产品数量有限, 决定了农民的收入增长有限, 农民出售承包地上生产的农产品的收入就是农民的生存保障, 与之对应的就是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很差, 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改变农村和世界同时期相比显得落后的生产方式, 只能让农民自给自足, 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 在确保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步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们在全国农村看到的都是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用锄头种地, 用廉刀收割, 挑着粪桶到城市收集粪水然后用它在田间施肥,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生产的农产品在留下自已的口粮后出售给城市, 换回油, 盐等生活必需品, 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村都是以这种生产方式生产的, 在工业没有出现时, 这就是社会的主要产业。在20世纪的80年代,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传统的, 这反过来证明我国的工业生产在当时是非常落后的。

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 我们看到, 当发达国家的工业快速发展时, 会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剩下的农民可以依托工业发展带来的机械化的生产工具种植大量的土地, 保证全社会的食品需求, 同时, 农民可以依靠规模经营取得社会平均收益, 因此, 发达国家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随工业化的进程变化很快, 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也很快。但当我国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 却遇到了两个以前发达国家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一个是人口问题, 我们有12亿人口, 人口基数太大, 依靠工业消化的难度很大, 充分就业压力很大;另一个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 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导致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不能全部消化农村过剩的劳动力,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造成了我国独特的“农民工”现象, 以上两个因素致使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不能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成城市人口, 换句话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条件下, 为了保持我国工业生产的竞争优势, 政府只能先保证城市的快速发展, 当我国的工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 社会资本已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时, 政府将累积的财富用于支持农村发展, 达到了这个阶段, 政府才能进行土地流转尝试, 给农民一种选择:可以将土地转让变现到城市生活, 理论上你可以用变现的资本参加全社会统一的社保体系, 以确保你的基本生活水平。形象点说可以认为以前你在农村分得的土地是你的基本生活保障, 但你只能生活在农村, 现在你可以将土地变现后参加社保体系, 但你可以生活在城市。这个变化的背后是国家财力的增长, 国家在不影响工业竞争力水平的前提下, 将工业利润的一部分配给农村人口, 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

由于国家财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 这就注定了农村的土地流转是渐进的, 逐步的过程, 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开始的时候先搞试点, 不作统一要求, 不搞统一模式, 条件具备的地区先搞, 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渐推进, 但我们要看到, 这就是一种发展趋势, 它将改变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 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少, 耕地将越来越集中, 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土地流转的推行, 将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对农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增加粮食直补, 实施家电下乡, 汽车下乡等系列财政支农政策, 将极大改变农村生活环境, 缩小和城市的差距, 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将有重大改变。

人的生存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 如果农村出生的小孩看见的农业生产工具全是廉刀, 锄头等传统生产工具, 所住的房屋是土屋, 没有电话, 也没有公路和外界联系, 那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必然是狭隘的, 保守的, 没有创新意识的传统观念, 反之, 如果他出生后所见的是机械耕种, 家里和外界联系有电话, 出门有汽车, 居住在楼房里, 那这个小孩形成的世界观必然和前者有天壤之别, 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加大对农村环境建设的投入会改变农村生活环境从而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农村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变化, 将直接影响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009年,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投入, 直接保障了农产品的生产条件,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条件下, 强化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保证, 同时, 对农民的稳定收入也是一种保证, 今年四月,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干旱, 对粮食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 由于政府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 使得在干旱的情况下, 仍然取得了粮食丰收, 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 得到了充分保障。农村道路的不断拓展, 加深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各种联系, 缩小了城乡差距, 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克服由于人口多和不能充分就业的矛盾, 实现平稳, 高速增长。

农村旧有的生活方式在政府的财政投入支持下将不断发生变化, 集中居住, 电视信号的增强, 手机信号, 固定电话, 宽带上网, 水, 电, 气的不断普及使农村的生活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农民能接收到外界的实时信息, 及时了解各种有关农村政策, 这些变化对农村旧有的管理方式形成冲击, 如县, 乡, 村级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调整, 农村社区组织的管理方式, 农村居民身份可能加速变化, 农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方式变化等, 以工补农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冲击将是全方位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已形成社会化的工业生产体系, 独特的是, 我国的农业生产却没能形成社会化的生产体系, 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小农生产方式为主, 两者的矛盾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加剧, 针对我国特殊的国情特点, 结合我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 聪明勇敢的民族气质, 我国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 比如乡镇企业, 农民工等现象, 依靠这些情况, 我们平稳实现了工业化过程, 而现在, 我们开始依靠工业的积累对农村进行改造, 同样, 我们的发展没有案例可循,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会出现许多没有见过的问题, 只有理解, 掌握了我国独有的经济形势, 才能准确预见并处理面临的经济问题, 当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农村面貌时, 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的旧有管理体系, 找到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

三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支持, 逐步将农村居民的医保, 社保纳入全国的统一保障体系。

我们都知道, 社会有竞争才有进步, 有进步才会有积累, 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工业化的进程, 这就注定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性, 2009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政府开始逐步用财政收入改变农村社保, 医保体系, 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有相当积累, 可以腾出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民生条件。

农村民生条件的改善对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 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当农民生活在城市和生活在农村的的基本生活水平保障大致相当时, 必然会促使部分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生活, 交出的土地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使农业生产者能依靠规模经营获取社会平均收益, 使农村社会化生产和城市社会化生产相互对应, 共同增长。

第二, 可以促进农村的消费,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 使得我国农村居民数量在工业化进程中不能大比例减小, 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动用财政资源, 通过比如减免农业税, 对农民发放粮食生产直补资金,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当政府用财政手段在农村建立起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时, 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则能用增加的收入购买工业用品, 消化我国的工业产能, 形成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目前政府实施的家电下乡, 汽车下乡政策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同政府改善农村民生条件政策相互配套, 密不可分。

7.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七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8.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八

调查人员:庄宏德、林煜、张恒浩、周晓辉、郝凯

一、调研背景

过去几年里在国家将矛头直指贪污腐败的同时,也为在温饱边缘徘徊的农村地带洒下悦目的曙光:保证生产业;发展畜牧业;宣传沼气能源;鼓励器械式生产,此外还有,合作社,土地改革政策,以及农业保险普及等。

对粮食生产户直接补贴及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障了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作为第二生产业的畜牧业咨以鼓励特别是提供了免费强制免疫更是保证了畜牧业的稳步发展;

农业器械政策,农业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迎来了农村的大生产时代。

2010年又是一个文化竞争年代的结束点与出发点,待致农村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之时,广东省有以其农村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大力发展其文化产业及推广文化活动,但问题也是接踵而来,到底是文化信仰还是封建迷信,到时是走向利益的商业性文化还是面朝祖辈的古老图腾,到底是文化的相融还是彼此的鲸吞。

有人说要通过科技媒体传播文化,但若不深入其中,莅临本土又何来灵魂的共鸣,文明的触动;有人说要拥护本土,不能让粤曲潮剧精华尽失,但选择握于新一代之手,若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古朴的文化终将被历史所掩埋。

一项项挽救文化于水火的政策着实有效么?在政令发行之时,当百姓有能力拿起报纸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打开电视,聆听新世界的话语么?做得到与做到是两码事,“习惯”穿插其中,或是木已成舟,或是力挽狂澜 ……

二、调研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尽管政府已经多次鼓励和要求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但近几年我国的一部分农村,尤其一些偏远山村、贫困农庄由于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够,或重视不足,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还处在一种极其缓慢发展甚至滞后不前的状态。所以,探究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不前的原因的工作就变得极其重要和必要了。

如果说农村经济、环境发展是一个农村的“硬实力”的话,那么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发展就是农村的“软实力”。他决定了一个农村民风、发展状况的健康程度,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素质都有极大影响。因此,调查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是为了了解农村建设的同时对于破除破旧思想、保守习惯、传统观念的情况,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以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

据初步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服务等供给不足。还有一些宣传方面力度不够的原因,就是这些使得农村破旧、保守、落后的状况不能得到改善。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希望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农民,多提供他们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开展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农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如今忙碌了一天的他们,闲暇之余有了多样选择:看书、读报、上网、看电影,甚至参加培训,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要切实采取措施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在实处。为此,要理顺乡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关系。首先,村文化工作实行属地管理,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收回县文化局对乡镇文化干部的管理权,以便做到文化专干专职专用,确保文化队伍的稳定。第三,建立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制定和落实考核措施,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希望农村的未来更光明!

三、调研方法和时间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采取问卷的形式。

派发问卷集中在1月18日至2月2日完成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结论。

四、抽样分析

本次调研样本主要是学校统一制定的问卷,共计农户59份,回收率达到100%,数据真实可靠。

五、调研结果分析

因为本次调查题目较多,所以我组将大家比较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0题

21题

分析:从20题图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如今农村书籍拥有比较多元化,但主要还是以娱乐书籍为主。不难想象这是村民闲暇之余用于解闷的书籍。此外,村民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比较高。在图中排第三位。而村民对农业科普,历史哲学之类的书籍了解得比较少,对法律的关注更是少。从中可以看出,村民还是对通俗的文化有较大的兴趣。文化程度相对还是较低。

最后从算命风水之类的书籍可以看出还是有部分村民存在迷信,封建的思想。但总的来说,丰富多彩的书籍还是充实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农村的前进与发展。

21题图表是关于文化设备问题的调查。在调查的59份问卷中,电视的普及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个问题说明村民对外界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在精神娱乐方面也有了基本的保障。以前的三大件中的电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所有村民都拥有平常电器。而如今,除了电视,网络,电脑的开始普及化更让信息开放和透明,村民可以从网络上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满足村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说网络让世界变得更加得小,从而各个方面的信息从各个方向渗透到各个家庭之中。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而从VCD到DVD的发展,数字化的文化设备正在一步一步迈向高端科技,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科技带来的文化娱乐效果。例如,使用DVD或者电脑播放潮剧已经成了村里老年人的新型娱乐活动,以往靠收音机收听的时代已然过去。这个从表中数据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剩下的收音机如今应该只是对往日的回忆和纪念了吧。另外,在村里一些先行富有的家庭已经安上了卫星接收设备等先进的文化设备,更加进一步显示了村民的精神文娱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文化设备还有许许多多,可是表中所列所表已然具有代表性,已经可以充分说明村民正在向新生活迈进。只关注物质生活的时代已然悄悄滑落,新的时代正在冉冉升起,农村未来的生活一定将是丰富和美好的。

32题

分析:从本问题看出,我国的村民对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的强烈愿景,而且大家也对事业成功的看法比较强烈。从本问题出发,我们不仅能看出广大村民对幸福的定义,也可看出乡村那种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甚至看到了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34题.对于比较富裕的人,你认为他们主要靠什么致富?

分析:对于比较富裕的人,大部分人都认为技术等个人能力是最重要的致富原因,认为个人的素质原因只占有小部分,并且,由于对国家的情况的了解,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认为人的关系和政治权利在个人的致富路途里非常重要。对于社会的现状了解,人们的潜在思想里还是有官位意识,对于权力的使用,是部分人致富的主要原因,也还有小部分认为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是人致富的原因,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致富的方法越来越多,人们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致富,此时,个人的技能就是重要的原因了。这图表数据不仅说明人们意识的正确发展,素养的提升,还说明了社会在发展中所潜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究和改进。这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给了指引,表现出农民们对党的期待。

36题

分析:从本问题来看,很多村民对待违法犯罪的时候,选择了自己行动,我觉得这就有些不太合适,也许是派出所里各个村的距离较长,所以大家很多都选了此项。但我希望广大村民要在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去制止这种行为。

38.当家庭收入减少时,你最先会缩减那些费用?

分析:当家庭收入减少时,人们缩减的消费主要是家具这类消费,原因应该是这种消费比较大并且不是必要的,不紧急的,对于类似于投资和赚钱的花费,大部分人选择保留住,为的是把自己的资金增加以及拜托困境,而医疗保健,大部分人选择保留,身体重要,没有冒险的必要。而对于教育的投资,几乎没有人选择,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也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高要求,是适应这个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人们在这个问题的选择上比较明智,在轻重的取舍上还是有其远见性的。这问题虽然设计的是比较容易选择的,也能反映出在农村里的农民有了思想上的进步。

表A

表B

分析:从表A中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了各自的追求。对于大部分步入小康社会的人民,他们由于长期生活在本村,生活范围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四分之一的人选择了去旅游,去更广阔的神州大地开拓眼界。

还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人选择在新的一年里买书籍充电,说明政府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都有了知识创造财富,改变命运的认识,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观。从刚刚这两点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攀升阶段,国民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

从表B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遵守交通秩序得到了最高点击率,过去的李刚事件和“七十码”以及政府的大力宣传,显然已经让人们认识到秩序二字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于自己的生命的承诺,更是对于他人生活的保障,一次事故摧毁的不仅仅是几个人,更这几个人背后的家庭。家庭和睦和治安状况也是被大多人关心地话题之二,一个乡村的治安若得不到保障,更如何安心工作;一个破碎的家庭,如何能给予前进动力;对于乡风文明显然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其中的禁绝黄赌毒却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或许对于农村而言小赌怡情,而毒品更是绝迹,但这仍需政府予以关注。

六、调研的局限性

问卷的内容虽然涉及了大部分的村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的了解和切身体会,但是仍然有其局限性。对文化建设状况的问题概况有相当大的重复性,又长又没有现实意义。问卷的内容并不是很切合大部分村民的现状,选项设计的太多,但是又没有涵盖主要的调查目的,不但大大削减的调查的进度,也降低了准确程度。问卷的着重点没有建立在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只是在现状的内容里过多的去让村民抒发感觉而不是提出意见和发表建议,以至于被调查的对象没有耐心去表达自己的意见,纯属形容问题的存在性和严重性。在一个偏离主题的问题里写得太多。滞后了调查的进度。

七、调研结论和建议

本次调研在不同的几个乡村展开,有南有北,相对来说是调查结果是有一定差距的。

通过我们小组调查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部分地方开展的并不是很好。其问题如下:

1.绝大部分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的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对文化活动的参与也不多,不够主动,没积极去了解。个别村民还不知道这项政策。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还没有了解透彻,没有理解这项政策的实质内容,宣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文化建设的程度较小。调查发现,虽然政策支持,村民并没有在文化设施的影响下更清晰村的文化和传统活动,村里的建设风气不足,在公共场所甚至是感觉不到。部分村民对这政策的实施甚至存在怀疑,表示村里的文化建设没有什么变化。

3.活动的形式单一。文化建设的内容并不是丰富多样的,村民对活动的举办和形式都没有去了解的兴趣,也没有对设施的开放程度进行了解,表示没有什么值得去参与的,也不愿意为文化建设出力。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的政策的普及程度不高。没有多深刻的影响,文化基础设施没真正地惠及村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一样的接受程度,大多数幼年和老年人群并没有了解到文化建设的实施状况和改善方面,其文化生活并没有什么提高,也没有要去改变的意识。

5.村民的接受程度低。村民的时间,兴趣,金钱,以及文化活动的质量问题,都大大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发展,再加上现代的电视,电影,网络的冲击,传统的岭南文化渐渐衰弱,农村的地域文化没有得到巩固和发展。

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成就,农业上面的政策还是落实到了实处,让很多村民从中受益。在农村,很多人有对于文化的高认知,对于他们的后代也是以学习为重。对于农村急需的一些关于农业方面的书籍,政府部门也大力提供,在农闲时,也不像原来那样以赌成风,不同的农村文化生活也在展开。对我国的村民来说,普遍认为未来我国的发展是可喜的,这是我国国民积极状态的一面。还有就是村民普遍有和睦乡里的行为,这又是我国农村的一大重要特点。

八、建议

本次调查并非能体现我国的整体现状,所以以下建议都是根据本次调查的部分地区的相关情况来展开的。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在我国的有些农村对于我国的农村政策是不太了解的,一些像“2131”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很多村民甚至闻所未闻,所以,政府的宣传力度应加大。在我国北方的一些乡村是没有什么阅览室、体育设施等文化设施,所以政府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大投资。

其次,我国仍有少部分地区的村民存在农闲是赌博行为,还有就是迷信思想在我国农村的存在,这二者可以说是建设农村文化最大的障碍,所以可根据第一条所提建设一些文化设施,来摒除这些不良的乡村风气。

再者,对于本次调查中的广东省地区的村民来说,地域文化的建设相当重要,因为广东自古以来就是对外贸易的口岸,是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所以,广东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建议均基于本次调研结果。

九、结束语

本次调查耗费了调查者的极大精力,但不可否认,由于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重重困难,以及问卷过少,而且很多村民并不是很配合。往往10个人之中只有1或2个村民愿意花费时间参与这次调查活动,协助填写调查问卷。此外,有些村民尽管愿意帮忙写,但笔者明显能够看出他们只是在应付而已。这也许是在村里边碍于情面的原因。总之,由于这种种的原因和地方局限性,所以导致数据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此次调查可能并不十分完整,仍存在不足。

此外,在这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出大多数村民对问卷上所涉及的问题知之甚少,有些甚至完全不知道。比如国家政策,市场信息,还有一些在农村基本不会实现的娱乐活动之类的了解,让笔者觉得相当惊讶。不过事后想想,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在农村里,信息相对封闭,村民们较少走得远。譬如旅游,这种在我们村里应该属于较少人消费 的活动。还有很多的事情是设计调查问卷者所不能想象的。毕竟中国之大,还是有很多漏点,还是有很多政策在某些地方就停了下来,并不会真真正正的传达到最底层的乡村。

9.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九

一、新媒体的定义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 我国学界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结论。本文所给的定义也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种观点。

笔者认为, 新媒体是这样一种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与它相对的是传统媒体, 它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 利用的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设备,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等。

二、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 依托的技术成熟完善

众所周知, 新媒体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 而这些年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的, 所以说, 我国新媒体在技术上是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有些领域, 比如说通讯, 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跟国际的水平都大致相当, 甚至有些技术都已经赶超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技术上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是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 新媒体消费人数增长迅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进步非常快, 所以说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上网, 不管是用宽带, 还是用手机, 人数都增长得非常快, 令人惊奇。据中商情报网的统计数据来看, 截止2011年底, 我国宽带互联网用户有近5.5亿, 手机上网用户有近3.5亿, 两者相加可以看出, 我国上网人数已达9亿。现在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网上浏览新闻, 查找信息, 等等, 这说明新媒体已经被人们普遍地接受。

(三) 传播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变化

新媒体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随着这一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 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 我们所熟悉的博客和微博等, 都是伴随着新媒体而出现的新的传播形式, 这种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及时和有效。

(四) 国家对新媒体的发展很重视

据相关部门透露, 新媒体的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新媒体的发展, 正努力构建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平台, 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新媒体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哲学上说,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同样看待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也是如此。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的确是很快, 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强大的新媒体优势对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及和平演变。这些年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 存在着监管不严的情况, 导致对西方腐朽思想的防范出了很多缺失。这是党和国家人民都非常需要注意和警惕的, 以免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2)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会了上网, 而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存在着很多不良信息, 比如我们经常在网上会看到一些淫秽图片或小说, 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大危害的。还有, 新媒体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进行欺诈、犯罪等活动, 而且还会牵扯到个人隐私、知识版权等问题。

(3) 人们在新媒体所传播的大量信息面前, 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很茫然, 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有效选取, 浪费人们很多宝贵的时间。而且, 人们一旦习惯了在网上获取知识, 就会产生一种懒惰的心理, 不积极主动地思考。这是一个隐形的问题, 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我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分析一个事物时, 往往可以依据它现有的发展情况来推测它以后的发展趋势, 同样我们对新媒体的分析也是如此。笔者认为, 我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点:

(一) 新媒体会出现更多新的载体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新媒体的一些载体, 比如说电梯里的小型电视屏幕, 公交车上的移动屏幕等等。这些载体以前是不曾出现的, 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这一势头来看, 未来会有更多的新的载体被应用到新媒体当中。

(二)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会有机结合起来

虽然有不少人预言传统媒体会因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而消失, 但笔者认为, 这种说法非常不理性, 只看到了新媒体的发展, 而忽视了传统媒体的改变, 在未来, 传统媒体会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的, 两者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一起为人们更好地传播信息。比如, 我们所熟悉的《人民日报》已经出现了网络版——人民网, 而它的纸质版仍然会有很多人购买来看。

(三) 新媒体的营销价值会增强

现在很多的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都非常重视新媒体的营销作用, 而且都已经在这方面投了很多资金, 来建设和完善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很多品牌企业在广告宣传上也更加重视对新媒体这一方式的资金投放。比如, 我们所熟悉的三星、宝洁等知名品牌, 它们都逐渐缩减了对电视广告的投放, 而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互联网、手机新媒体等。所以说, 新媒体在产品营销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出现并快速发展。虽然说新媒体的具体定义还不能确定, 但是它的迅猛发展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 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验, 对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一番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艳萍.浅析中国新媒体发展及趋势[J].安徽文学, 2009 (11)

10.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十

一、轨道交通公司的融资特点

(一)融资金额大

轨道建设融资金额大的特点是由其投资额大的特点决定的。轨道建设的投资额主要取决于线路数量、里程和单位造价。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交通拥挤不断加剧、环境压力逐渐增大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数量、里程将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建设成本、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轨道建设的单位造价也将不断提高。如2014年40个在建城市全年完成投资2899亿元,比上年2165亿元增加734亿元,增长33.9%。(数据来源:城市轨道交通2014年度统计分析报告)“十三五”期间,各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继续不断增长。由于轨道建设的投资金额大,对应的融资金额也将不断增大。(按照最新2015 年9月1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精神,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资本金比例最低为20%,融资可达到80%比例。)

(二)融资期限长

由于轨道建设属于准公益性项目,建设期投资额大,运营初期还存在运营资金缺口。如2014年22个运营城市全年运营成本达426亿元,运营收入仅为运营成本的54%。(数据来源:城市轨道交通2014年度统计分析报告)因此轨道建设的投资回收期一般较长(约30 年),相应项目的融资期限一般也选择长期为主。

(三)融资成本偏好低廉

由于轨道建设的融资期限长,因此融资成本(利率等)的高低对融资主体(企业)的财务费用影响较大。如融资成本较低,将大大减轻融资主体(企业)的债务偿还压力。因此轨道交通公司往往偏好成本低廉的资金。

(四)运营期仍需要部分财政补贴

由于轨道建设在轨道线网尚未形成规模前,运营期普遍存在入不敷出状态(如2014 年22 个运营城市全年运营收入仅为运营成本的54%)。因此大部分城市财政在轨道运营初期会给予轨道交通公司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

二、轨道交通公司的融资现状

(一)融资模式已经转变

轨道交通公司的融资模式已逐渐由依托“政府信用”为主向依托“企业信用”为主转变。早期的轨道交通融资主要依托政府财政和良好的信用筹措建设资金。该种融资模式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受政府财力和能提供的信用程度所限,企业融资能力不足。但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以及企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轨道交通逐渐形成了依托“企业信用”为主的融资模式,即企业由融资平台逐步向市场化企业转变,通过政府授权的企业自身的信用进行市场化融资。该种融资模式融资能力和空间主要依托企业实力,企业有债务偿还的压力。同时为解决轨道交通投资不足的问题,政府还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到轨道交通建设中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如PPP)。

(二)融资架构已初步形成

现阶段,大部分轨道交通公司已初步搭建“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两翼融资架构。即除了传统的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外,融资产品日益丰富,逐步建立灵活可靠且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一方面通过银行(银团)贷款筹措长期建设资金,一方面实施企业债券、中期票据、融资租赁等融资产品,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满足轨道建设资金需求。

三、轨道交通公司融资趋势分析

根据测算,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对GDP的直接贡献为1:2.63,通过投资建设轨道交通,将促使居民出行和消费增长,直接带动GDP增长,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根据最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将“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在相关利好政策的陆续出台推动下,轨道交通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随着轨道交通建设投资的增加,轨道交通的融资趋势也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一)直接融资在融资总额的比例不断上升

根据国务院2015 年12 月23 日常务会议精神,确定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际上,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以每年1.6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成为资本市场发展趋势所在,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预计,从2014 年到2020 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从17.2%提高到25%左右。

随着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需求,轨道交通公司将突破以传统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不断提升直接融资产品在融资中的比重,企业债、中期票据、私募债等直接融资产品在融资中的比例将不断上升。

(二)融资渠道多元化是大势所趋

在《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文中,明确了“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的基本原则,鼓励按照“多式衔接、立体开发、功能融合、节约集约”的原则,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车辆段上盖进行土地综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公司应抓住政策机遇,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尝试项目收益债、境外融资、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PPP等多种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轨道建设资金。

(三)轨道交通公司债务率将不断上升

由于大部分轨道交通公司主要处于轨道建设期或者运营初期,运营及经营开发收入较少,公司现金流主要通过融资取得,导致融资金额逐年上升,因此轨道交通公司的债务率也随之不断上升。

(四)轨道交通公司融资能力两极分化

未来轨道交通公司融资能力将出现两极分化情况。轨道交通公司如能加大轨道附属资源、轨道物业等经营开发力度,增加公司经营性收入,做强做大,创新融资产品,融资能力将不断增强。如京投公司(截至2014 年底,公司总资产为3806 亿元)获得了国际评级机构惠誉A+、穆迪A1、标准普尔A+的高投资级国际评级,并已经成功发行了境外美元、欧元、人民币债券。反之如轨道交通公司仅限于单一的票务收入作为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有加强经营开发力度,通过经营开发反哺轨道建设,融资能力则将减弱。

(五)融资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并存

一方面由于轨道交通建设是关系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领域投资,因此出台的政府政策(如“十三五”规划)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行业的中长期发展。同时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资本项目不断放开等政策环境也为轨道交通公司的融资创造了良好机会。另一方面随着财预〔2012〕463 号、〔2014〕351 号及国发〔2014〕43 号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行为和地方性债务的管理不断规范和加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监管环境日益趋紧,同时企业债、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产品的审批单位也提高了融资主体发行直接融资产品的门槛要求,如对公司的经营性收入、经营性资产提出关键指标要求。部分轨道交通公司由于处于建设期或者运营初期,经营性收入较少、经营性资产不足,后续融资也增加了难度。因此总体而言,轨道交通公司面临的融资机会和挑战并存。

参考文献

[1]蔡恩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惠及实体经济[EBOL].中国青年网

[2]截至2014年底,公司总资产为3806亿元[OL].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

上一篇:课后问答下一篇:创建学习型班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