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2024-10-13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共9篇)(共9篇)

1.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篇一

词汇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能否准确、明白、流畅地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意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和对词汇掌握的准确度。尤其在汉语语言系统中,词汇由汉字组成,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读音,并且语句由词汇组合而成,因而词汇处于枢纽地位,联结着拼音、汉字和语句。而词汇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怎样运用适合汉语特点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词汇学习效率成为学界密切关注的课题。下面提出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结合语境讲解词汇

语言是人类的交流工具,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流实践中是生动的、有机的、带有创造性的,并且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死板地讲解词汇的读音、含义、词性、用法,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即使他们记住了这些词汇知识,他们也很难自如地应用,即使会用,也很可能会因为不懂得词汇的感情色彩、文化背景、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及语体而出现错误、闹出笑话。比如,外国学生容易知道“太太”一词可以用作对女性的尊称,因此他们会称呼老师为“太太”,他们不解为什么不能说“张太太,您好”,而只能说“张老师,您好”,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里面经常是以职位来称呼的。由此可见,词汇在具体语境中是灵活的,离开了语境就“死”了,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去讲词汇的基本知识,而要举出例子,在具体语境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它们的用法。

我们不仅要在语境中讲解词汇,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语境去猜测词汇的含义。学生利用词汇所处上下文的语境以及词汇本身的构成来推测其含义,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把新词快速地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以加深印象。

二、结合语素和构词法讲解词汇

词汇是由语素构成的,有些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生成很多新词,如果在词汇讲解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如“打”这个语素的构词能力就很强,在讲“打球”这个词时,我们可以讲清楚“打”这个语素的含义,并引伸出“打人”“打饭”“打仗”“打听”“打探”“打包”等新词,引导学生在以后碰到类似的新词时能够推测其意思。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汉语构词的基本模式和各种构词方式中语素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词汇的构成方式,学生就会更理性地理解词汇的结构、含义及用法,也有利于避免用词上的.错误。

三、结合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讲解词汇

词汇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一种是组合关系,另一种是聚合关系。前者指一个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后者指一个词与其同类词的类聚关系。有很多具有相似含义的词往往有不同的搭配和用法,这时候就必须通过它们的组合关系,在不同的搭配中讲解其用法。比如,“参观”和“访问”两个词,基本含义相似,都可以翻译成英语“visit”,如果用翻译法来讲这两个词,就很难讲出它们的区别。这时我们就应该指出,“参观”的宾语只能是某个地方而不能是某个人,而“访问”的宾语不仅可以是地方也可以是人。

 

2.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篇二

一、汉语自身的特点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表达意义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 这些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就是语言的特点。而汉语最根本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而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汉语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比如, 跟主要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印欧语言比起来, 汉语就是“缺乏”这些形态变化。所以在讲构词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解, 利用学生的母语和汉语的差别, 让学生有深刻的对比分析,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的构造及运用。在句法上, 汉语句子是意合的, 句子的构成成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或事理推移方式, 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的形式来表达意义。而且汉语是以主题为中心的, 不同于英语的以主语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讲授语法时, 要加入词或句子所在的文本语境和交际发生的行为语境的讲解, 使他们能在听懂语法规则的同时, 也能尽快学会使用, 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体系, 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中国人学习的语法, 首先是因为教学的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 其次是它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分析汉语内在的结构规律, 而是让学生理解汉语的语言现象, 通过掌握住汉语的使用规律来正确的使用汉语, 提高汉语水平。因此,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和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法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更加注重使用价值。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课堂上,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从而更加确切的准备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教学步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了目前语法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 脱离实际情况。在讲解语法点的时候, 教师过多的在于强调语法构成的规律性, 而非解决学生实际的语言交际困难, 教师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造成教学和现实的脱钩。其次, 教学内容死板。教师在语法的讲解中很难做到“深入浅出”, 不能把抽象的语法规则用简单的句式模型概括出来。在教学和练习中, 内容的安排不恰当, 所举例子既不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气氛沉闷和压抑。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无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交际中, 违背了语言学习学以致用的根本性准则。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

1.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这里实际, 一方面指汉语语法, 另一方面指学习者的基本情况。汉语的表达是以主题为中心的, 所以表达方式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例如, 同一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分别用“被字句”、“把字句”和主谓句表达出来。“张三被李四推到了”、“李四把张三推到了”、“李四推到了张三”同一个主题, 不同的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中结合实际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情况来区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另外, 汉语的口语中存在着大量的省略的表达, 如果不结合具体的语境, 就会产生歧义, 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表达习惯等等, 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 举例不仅要符合贴近学生的生活, 准确生动便于理解, 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思维习惯。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客观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语法是对言语系统的系统化、抽象化的概况。但是语法教学不能过于抽象和理论化, 那样就会导致教学的单调乏味, 给学生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多样化教学。另外, 教师还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例如, 欧美国家的学生比较活跃, 而亚洲学生倾向于安静;有的学生信仰伊斯兰教, 有的则是基督教徒或佛教教徒;有的学生母语有汉字词便于理解汉语词汇, 有的学生母语则属于拼音文字系统;有的学生爱好广泛接受能力比较强, 有的学生则性格内向积极性不高;等等。学生的这些基本信息, 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切入点,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所授学生的所有情况, 才能根据需要选择出贴合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事例来融入教学,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语法是对人们平时用语规则的总结, 是源于生活的。所以, 语法的教学也要联系实际生活情况, 不能脱离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对外汉语的语法与具体语境相结合, 融入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语法教学的各个阶段, 从导入、讲解, 再到练习、布置作业, 都不能远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文化背景。这样才能避免语法知识凌驾于生活之上而成为一副空架子。另一方面, 也能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语法点的用法和使用环境, 从而获得语言使用和操作能力, 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结语:

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语法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项基本要求, 也是一项高标准要求。语法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 所以语法教学首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终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摘要: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传统的对外语法教学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结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经历, 提出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4.

[2]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

[3]杨丽姣.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再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第34卷第6期, 2002.11

3.浅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原则 篇三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忠”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学习汉语知识,试图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迅速崛起,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所谓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既包括语言教学,也包括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方面,有了语言,文化才得以表达和传播。另一方面,有了文化,语言才得以存在和发展。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这就决定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必须相互渗透。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语言的教学必然涉及并包含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一定的文化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刘询,200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对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文化不够了解,就很难真正懂得该门语言。在中国,“忠”是对自我的要求,而大部分外国人以偏概全认为中国人的“忠”是愚忠,这是对中国文化不够深入了解而造成的误解。国际汉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会说汉语,还要了解汉语所承载的文化。因此,文化教学应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

一、文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兴趣,增强信心。

文化教学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目的的重要支撑。对于留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汉语知识,还要掌握文化知识。文化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文化交际的教学。掌握了汉语并不意味着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讲,特别是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生,汉字结构和汉语语法是学习的重难点。在学习中适当增加有关汉字的文化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其学习汉字的能力。只有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学到汉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认识中国式思维和习惯。

二、文化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一)代表性原则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适应,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需的文化密切相联。文化内容应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以介绍代表中国的主流文化为主。

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的时候,就应该考查文化教学的内容是否为最广大中国群众认同的文化现象。在进行对外汉语“忠”文化的教学时,重点不应再介绍古代的盲目忠君思想,这是随时代的变迁已消亡的,是不符合当今思想潮流的,我们应向学生介绍当今“忠”的主要含义,从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忠的本义是对人对事要真心实意,尽心竭力。也就是说,于人忠是对自我的要求,待人应忠诚,无愧于心,这才是我们应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忠”的文化内涵。

(二)实用性原则

文化的讲解应该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为文化现象也是具有时间性的(鲁健冀,1990),文化教学要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

所谓实用性,就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能熟练使用汉语,利用所学汉语知识和文化顺利进行交际。也就是说,教师应选取那些学生用得上的、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便于学生进行交际的文化内容。在文化教学中,一定要将坚持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围绕实用性实施汉语教学。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在真实环境中预测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对外汉语“忠”文化的教学,也应注重实用性原则。首先,要权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不能只集中语言的释义而忽视文化的渗透。其次,不能完全依托于文化教学,只着重介绍关于“忠”的人物事迹或美德故事,而脱离“忠”作为汉语本身的教学,这样就会脱离教学目的。所以,既要考虑到作为语言教学,向学生教授的实际知识,也要考虑到传统与现实赋予“忠”字的文化内涵。

(三)适度性原则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比如:只注重语言本身的教学,忽略了文化因素的渗透,或者是过度关注文化方面的教学,大量导入文化知识,使语言课变为文化课。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遵循适度原则非常必要。

适度性原则是指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文化教学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需要。我们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应适当地渗透文化因素,把握 “量”和“度”。另外,遵循适度原则还需把握文化难易程度。过度深奥晦涩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学习中汉语产生畏难心理。

在对外汉语“忠”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适度原则,考虑到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因素,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应教授简易的“忠”的釋义,太多文化内涵反而会造成负担,难以消化理解。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深入文化渗透,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之上,他们也往往希望多学一些中国文化。

(四)阶段性原则

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文化学习是一个逐渐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要想一下子将文化教学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不但使他们难以接受和记忆,更有可能使他们对汉语的学习产生厌烦心态。随着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入文化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不同阶段学生的语言学习会呈现不同特征。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教授给学生语言和文化知识。例如,初级阶段,应让学生了解一些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文化现象,介绍一些日常生活必备的文化知识。中级阶段则可以深入介绍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到高级阶段,还可以适当扩大文化教学的内容,深入介绍。

nlc202309021743

因此,所謂的“文化渗透”应该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制定。进行“忠”的文化教学也应循序渐进,从语言教学过渡到文化渗透。

(五)对比性原则

人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受其所处文化的熏陶,因此在世界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必然有其文化的印记。不同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需遵循对比性原则,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与异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汉语的理解,使文化教学具有针对性。

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差异,通过对比增强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学习汉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对于“忠”文化教学,也应进行中西“忠”文化对比,在对比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比较文化差异,做到尊重他国文化,从而进行更好的跨文化交际。

(六)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和风貌。文化渗透不仅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悠久历史文化,还应帮助外国学生认识当代中国文化的面貌。那么,对于“忠”文化教学,我们也要向学生例举贴近现实生活的待人忠的行为表现,而非一直采用古老的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如要做为例举,重点也应在“精忠报国”的忠心与实际行动上,而非刺“忠”的表现形式,就如本文所强调的,“忠”的本义,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对人对事要真心实意,尽心竭力,一切皆在于本心,在于对自我的要求。

三、小结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语言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教学中渗透着文化教学,而文化教学又推动语言教学顺利开展。此外,开展文化教学不仅仅能促进语言教学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并为更进一步的中国文化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元杰.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语文学刊,2011(17).

[2] 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01).

[3] 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05).

[4] 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5] 鲁健骥.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6]张德鑫.润物细无声一一论对外汉语教学与汉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1(3).

4.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四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李小峰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效果。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加强在课堂提问环节的设计、技巧以及使用方式、时机和效果等方面的锻炼和培训,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达到课堂上互动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提问;提问策略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194-03

一问一答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也是语言课中最基本的练习方式。今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在这个模式中,教师的话语会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把更多的话语权留给学生。但话少并不代表没有作用,而是少而精。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少而精的话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适当的提问可以启发留学生的言语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摆脱偏误,加快中介语向目的语的过渡。提问的反馈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度,发现他们在汉语学习中的不足,并为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必要依据。留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找到学习的重点,更快地巩固已学的知识,建立良好的汉语思维习惯。正因为课堂提问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水平,做好课前提问设计,来加强课堂上互动教学的效果。

一、问题的设计

1.如何设计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有一些问题是在很多教师身上都容易出现的,例如,提问随意,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有些过于简单;提问过多,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让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

例如:教师:包翔,你吃了吗?

包翔:吃了。

教师:你喜欢中国菜吗?最喜欢哪一个中国菜?

包翔:我喜欢中国菜……

教师:你都吃过哪些中国菜?

包翔:我 …吃了…

在这个对话中,教师明显忘记了学生的实际言语能力,而对于问题本身的设计也没有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为避免出现此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教师在准备课堂提问时要研究教学内容,找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

2.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的分配①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多提参考性问题。当然,在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水平的制约,提问主要还是以展示性问题为主。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与句型有限,所以问题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比较简单。例如:

教师:你的家乡在哪里?

学生:我的家乡在…

教师:他们是你的朋友吗?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

学生:他们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学汉语。

这种近似机械式的问答和培养固定句式的训练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在问题中占的比例也较高,在曾玉()对于初级口语和综合课程的研究调查中,一问一答形式的展示性问题比例高达61%。②

3.各提问之间的关联

在对提问的设计中,各个问题之间最好能够环环相扣。以“问――答――追问”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与习得之间进行转化。(语文教学论文 )例如学习了“的”的用法之后,欲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做如下提问设计:

教师:你来中国是做什么的?

学生:我来中国是学汉语的。

教师:你的汉语水平怎么样?

学生:我的汉语水平还可以。

教师:你的汉语是跟谁学的?

学生:我的汉语是跟我的.朋友学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通过三轮对话对学生关于“的”用法进行了复习和检测,也提醒了学生在使用“的”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在这里,教师的追问根据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并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新的提问,形成了一个螺旋式的前进,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教学效果比较好。

二、提问的技巧

1.提问要自始至终围绕教学内容

首先,问题的内容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这是在施展任何提问技巧时都遵循的原则。例如:(语言点:一…就…)

提问:你决定去旅行,就怎么样?

回答:我一决定去旅行,就很高兴

提问:你收到朋友的信,就怎么样?

提问:学校放假,你就怎么样?

2.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提问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学生已学过的词汇和句法,适时使用与学生水平接近的语言点,这样一是让学生能够听懂问题并进行思考,保障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二来也能够达到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巩固词汇和句式的目的

例如:(已学知识点:“特别”,未学知识点:“尤其”)

教师:大熊猫喜欢吃各种食物,它们最喜欢吃什么?

学生:吃竹子。

教师:大熊猫喜欢吃各种食物,特别……(手势示意齐声回答)

学生:大熊猫喜欢吃各种食物,特别喜欢吃竹子。

教师:还可以说,大熊猫尤其喜欢吃竹子。

学生:大熊猫喜欢吃各种食物,尤其喜欢吃竹子。

以这样的方式,在学生刚刚巩固对“特别”的用法的基础上,引入对近义词“尤其”的词义与用法的讲解,可以跟已学过的知识形成对比,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收和掌握。

三、如何鼓励学生参与问答互动

1.提问后的策略应用

在课堂提问时,当学生答不出或者答对部分答案时,教师可以采用追问、转移、激励、重复、简化等策略帮助学生完成进一步的回答,以保证提问的顺利进行。这几种提问的策略应综合使用。

追问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是非问句的时候,教师为了训练留学生表达完整句子的能力,会让学生把完整的句子重复一遍。例如:

教师:思远和孔涛见过大熊猫吗?

学生:没有

教师:思远和孔涛……?

学生:思远和孔涛没有见过大熊猫。

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学生会为了避免出错,会采取回避的方式回答问题或尽可能用少量的词语回答,这样不利于他们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张口说出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例如:

教师:克里斯,你周末打算怎么过?

学生:排球

教师:打……(排球)

学生:打排球

教师:你自己一个人打吗?还是和其他人一起打排球?

学生:一起……打

教师:周末……和朋友一起……

学生:周末和朋友一起打排球

另一种追问是在学生已经回答出正确答案之后,教师依然连续发问,让学生对答案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促使学生对问题做出更深一步地思考与理解,帮助学生摆脱对问题表面化的理解。例如:

教师:现在社会提倡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门,那么出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

学生:应该乘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

教师:对,应该多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那么A,你来说说,为什么要提倡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门呢?

学生:因为有更多的人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时,路面上会少了很多的小汽车,这样对环境会有好处。

在这里学生开始的时候做出了简短的回答,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加工”信息的过程,追问下去“为什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展的空间,这样一个参考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增加语言输出量,不但可以训练学生解释问题的能力,更让他们在回答后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问题的转移是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互动的一种提问技巧,也是追问策略的延伸。教师把对上一个问题的扩展问题转向了另外一个同学,鼓励他对前一个同学的答案做出反应或加以补充。例如:

教师:对于社会中的老年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学生A:应该照顾他们,把他们送进养老院

教师:送进养老院可以了吗?B,你觉得你会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吗?

学生B:不会的,我会在家里养他们,我要孝顺他们。

教师:孝顺他们,非常好!C,你觉得对待老年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

学生C:要尊重他们。

在选择转移对象时,教师还可以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一起回答,这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

教师:课文中说俺爹和俺娘结婚多长时间了?C?

学生C:六十多年了。

教师:大家说俺爹和俺娘为什么能够在一起这么久?

集体:因为他们很爱对方,因为他们的脾气很好,因为他们的孩子非常孝顺…

教师在提出转移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多采取参考性问题,会更多地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语言思维的锻炼,教师也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问题,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

激励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提问技巧,当学生答不出或者答错了的时候,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提示,提示一到两个字,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例如:

教师:A,你晚饭吃的是什么?

学生A:我吃米饭和菜。

教师:吃的是…

学生A:我吃的是米饭和菜。

还有一种激励的方法,是带着疑问的声调重复学生的答案。这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尤为管用,因为他们的学习水平较低,正在慢慢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常会在表达中犯下偏误,教师重复他们表达中的错误,可以他们自行认识到错误所在并引起重视。例如:

教师:B,你昨天几点到家的?

学生B:我昨天8点到家。

教师:我昨天8点到家……

学生B:我昨天8点到家的。

重复是说,当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教学的速度时,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有可能因此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可以重复一下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2. 教师的反馈

学生在回答时难免有错误,对没有规律的“口误”型错误,教师可以容忍过去。对有规律的、能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特别是教师曾经提醒避免的错误,在处理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解决。例如练习应用动态助词“过”,来表达“V过”时,某学生说:“我去年去秦岭了。”教师可以反问:“你什么时候去过秦岭?”并且可以用重音、手势或板书强调“过”的用法。通过引起学生注意来引导学生思考语法点,达到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自我纠正的目的。这样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四、结语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文章中笔者对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在参考性问题比例、难易比例、教师反馈和提问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同时,作为第二语言教师,我们应加强在提问能力方面的锻炼和培训,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将中华文化传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靳洪刚。中文教师提问能力的培养[J].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10)。

[2]刘晓雨。提问在对外言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世界汉语教学,,(1)。

[3]马欣华。课堂提问[J].世界汉语教学,,(1)。

[4]亓华,杜朝晖。中级汉语会话课提问策略研究[J].汉语学习,,(5)。

[5]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

[6]王会贤。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0)。

[7]姜晖。论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1)。

[8]王祖嫘。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国内语文教学语言词语对比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9]曾玉。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初步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10]Brock, C.The effect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terly,1986,Vol 1.

[11]Chaudorn,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Research on teaching&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2]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New York: Prentice Hall,1991.

[13]Tobin,K.Effects of teacher wait time on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in mathematics and language arts classe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1986,Vo12.

5.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篇五

[论文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握“以学生为本”原则,要始终做到既尊重外国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又不断满足他们学习汉语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外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这对于激发外国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领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与友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兴起了汉语学习热。在海外已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三千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通过不同渠道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突破了4000万人。就国内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世界各国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面对这种源源不断的需求,国内除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如北京语言大学等)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外,其他一些高校也纷纷设立以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国际教育学院(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名称,未统一定名),集中接纳众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课堂逐渐演变成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舞台。面对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握好“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是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要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笔者看来,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握好“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尊重外国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

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如何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学生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文化差异和学习特点等,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要求我们必须深人认真地去了解、认识和把握不同国家学生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

1.欧美学生的特点。体现在欧美学生身上的文化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就欧洲大陆而言,国家的分布星罗棋布,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点,而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就更是毋庸置疑。以美国学生为例,他们普遍具备了荣誉感强、自主性强、表现欲强等突出特点,这些特点背后有着其特有的文化背景支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理念和不同思维方式;二是充斥在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竞争机制使学生从小就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三是精英教育体制为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是教育工作的服务性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进行。因此,针对欧美学生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来的特点,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热情。

2.亚洲学生的特点。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亚洲学生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东亚(以日本、韩国为主)、东南亚(以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为主)和中亚(泛指亚洲中部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五个国家),而西亚的学生相对较少。这里仅以中亚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重听说轻汉字语法”的特点为例来进行阐述。目前,中亚学生汉语学习的这一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达成基本共识。一方面,中亚学生之所以只重视汉语的听说技能训练,是由他们的民族性格和学习动机所决定的。中亚学生对自我评价较高,而且性格敏感、活泼开朗、普遍外向,在学习中善于模仿、勇于开口、充满自信。这对于他们的汉语听说学习非常有利。同时,中亚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务实,半数以上都想借助掌握汉语来从事商业贸易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更加注重日常交际,因此口语水平提高很快。调查表明,中亚学生中62%的人如果没有听懂教师的讲解,会立刻请教师再进行解释;67%的学生会在错误被纠正后主动模仿教师大声重复正确的表达。他们在这样做时表现得自然、大方,没有什么顾虑或心理障碍沪另一方面,中亚学生之所以轻视汉字语法学习,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母语与汉语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在学习汉字语法时产生畏难情绪。在伊莉曼·艾孜买提(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教育学院)看来,中亚学生的母语多为俄罗斯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这几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无论在词汇、语法,还是文字上,都与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母语在他们的汉语学习中形成了很大的干扰,汉字和语法学习就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困难所在。中亚学生的母语在书写上采用拼音文字,字形直接表音,而汉语的文字与语音是分离的,无法根据字形拼读字音。因此,中亚学生在汉字的记忆、书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抽样调查显示,约57%的(中亚)学生并不在意自己说汉语时所犯的(语法)错误产对于中亚学生这种因民族性格和语言差异呈现出来的学习特点,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只有在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势的同时,始终按照语言教学的规律,采取一些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消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全面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能力和水平,才能体现出对他们最大的人本关怀。

3.非洲学生的特点。非洲文化的多样性是人所共知的。仅就语言而言,有通行阿拉伯语的非洲,通行英语的非洲,通行法语的非洲,通行葡萄牙语的非洲,通行西班牙语的非洲,更不用说还有非洲原有的、与欧洲殖民者无关的好几十种语言。3在非洲研究、开发和管理协会创办人和会长,喀麦隆学者丹尼尔·埃通加—曼格尔看来,非洲是一个贫穷、集权主义和缺乏社会公正的地方,这是由非洲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所决定的。他认为,权力高度集中和垂直的传统;注重过去和现在,而不是注重未来;不抓紧时间;不爱工作;压制个人首创性、成就感和节约(必然带来的是嫉妒别人的成功);信巫术,养成非理性和宿命论等是非洲文化中所特有的一些现象。这些文化现象对于来中国学习的非洲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一部分非洲学生身上表现出诸如时间观念不强、学习的进取心不够,但又迫切希望通过学好汉语而留在中国做生意,以尽快摆脱现实贫困等的一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重视从民族心理上尊重他们的传统文化恐怕要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显得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还可以列举出很多国家和地区学生的特点,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二、不断满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知识的强烈愿望

外国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动因和归宿自不必言。只有不断满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知识的强烈愿望,才能确保他们的学习取得成效,也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又一条重要原则。因此,充分运用好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设计教学 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就能充分体现出这一原则。

1.以汉字学习为例。汉字认知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一个汉语学习者如果不能掌握足够的词汇,就无法完成意义的表达,也不可能应用汉语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只有积累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使语言的学习和表达变得更加通畅。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汉字背景的,如华裔子女和母语书面语中有汉字的(如日语、韩语)学习者;一种是无汉字背景的,主要是使用拼音文字(如英语、法语、德语等)国家的学习者。从美国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来看,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其字形和字音的联系很弱。对于初学汉语的美国学生来说,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联系其实是零。一个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的联系,不论用什么方法,都需要花工夫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因此,无论是对有汉字背景的,还是无汉字背景的学生,我们的汉字教学都必须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结合汉字发展变化的规律,相应采取一些不同于教授中国学生的手段和方法,来给他们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艾这对于外国学生很快进人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更好、更有兴趣地融人汉语语境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这样做的目的也会使他们对学习汉字更加自信、更有成就感。

2.以语音学习为例。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语音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声调的掌控上。通常他们无法读准二、四声,即二声上不去,四声下不来,所以才出现了“洋腔洋调”的问题。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跟词汇三个主要的部分,学习的次序当然是也应该按照这三样按步进行。发音的部分最难,也最紧要,因为语言的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发音不对,文法就不对,词汇就不对严所以一旦学生的发音不准、不好,就会影响其对词汇、语法和汉字的掌握,并且影响表达和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针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多下点工夫,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克服掉“洋腔洋调”的毛病,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三、注重培养外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给学生适时讲授中国文化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培养外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必须要跟进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我们没有做到把传播中国文化融人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偏离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因和目的,就体现不出“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我看来,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外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

1.把握好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中华文化种类繁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五千年延续不断的发展态势成为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标志。因此,笔者认为,让外国学生把握好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就是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文化总是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即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因此,只有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把握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才能真正领会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如果能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这三个显著特点给外国学生讲清楚,就能把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灌输到外国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因为这几个体现中华文化思想精髓的显著特征,不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进步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

2.确定好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给学生讲授中国文化永远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旦对此把握不好,就会让他们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在内容确定上,虽然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看法略有不同,但在三个方面基本一致:一是知识文化,即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诸如历史、地理、建筑、园林、服饰、旅游、饮食、绘画、音乐、舞蹈、教育、文字、哲学等。讲授可以有一定的广度,但并不要求有多少深度,只需普通常识而已。二是交际文化,一般包括在问候、称呼、感谢、邀请、婉拒、赞扬、批评、发誓等套话或习惯用语之中。揭示并掌握其中的特殊含义和特殊作用,有助于学生开展正常的思想交流活动。三是习俗文化,主要指在节庆、婚姻、丧葬、生日、生育、开业等事件中的饮食习俗和活动习俗。这对于外国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处理日常生活相当有益和有用。此外,还可以从思维文化(即由思维方式形成的文化,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欧美人由小到大等)以及体态文化(即伴随语言的体态文化。如用手指着太阳穴旁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而美国人表示发疯;“握手”在中国没什么讲究,但俄罗斯则不允许隔门或跨门槛握手,认为这样是不吉利的)。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总之,不断把文化教学内容融人到语言教学之中,将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种子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外国学生心中,就能使外国学生在掌握好汉语知识的同时,主动去了解并喜欢中华文化。

3.让学生充分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已载入世界人类的文明史册。从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000多年前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到明清的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中国已有2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名录。因此,笔者认为,给外国学生充分讲解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恐怕是让学生最直观、最简捷、最有效地领悟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自身讲解以及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专题片,或许只能给他们一些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如果同时还能借助学校所处地域范围内就有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优越条件,把课堂延伸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体会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味,效果将会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大胆鼓励并有序引导学生利用在中国学习的有限时间里,充分利用假期和休息日到北京以外的其他文化遗产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对于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和所占的比重,以及现存数量和所处地域的地域文化是十分有益的,而且对于他们进一步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主动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外国学生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国度学习和生活,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老师往往是他们求助的第一人,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主动在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通常而言,外国学生来中国求学,往往受到语言交流不畅、生活习俗不同以及生活方式有差异等一些条件的限制,容易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甚至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各种焦虑情绪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需要老师去正确引导并帮助他们克服。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外汉语教师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的过程,就是让外国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宽厚包容等民族性格的过程,对于外国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友谊是十分必要的。

6.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篇六

通过一周以来的儒森汉语岗前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我发现了自己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各个点上都有着很多弱点。

首先,我觉得我应该先试图去适应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巨大区别,这些学生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各异,只有一小部分是为了HSK考试,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需要,因此,我们这些教师就更需要设计更为人性化的授课模式,以及情感流和活跃的课堂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享受课堂比实际掌握的知识更为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前需要活跃气氛

在每节课开始一定要学生做一个五分钟的自由队伍,活跃课堂气氛,这不仅可以加强口语练习,尤其是第一课,可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准确的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之后的课上,这5分钟可以用来引导,复习等一系列工作。

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课堂的体会,进场要询问学生是否满意我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提问,应更多的想学生提问,给他们提供练习的空间。通过对学生的情绪把我了解课中所需要的部分,并更多的琢磨和把我课堂气氛。

很重要的一点,要尽可能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同时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学生身上学习和体会当地文化和习惯。课堂教学技术是课堂教学和基本元素,课堂教学是由课堂上的教学技术组成的,这就是我们需要准备各种道具和游戏,以增强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原因,只有吧课堂教学技巧运用自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才会寓教于乐,让学生学的高兴。

对外汉语教学内容要熟悉

对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教师不仅应当非常熟悉它的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应该在总结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寻找目标从而使得自己的课堂符合教学要求,用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举几个例子,在我们对外汉语汉语的课堂中,不能仅仅针对学生对阅读的掌握和准确程度,听说能在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对于学汉语的学生来讲,口语课就

是不断的听说读写,让学生掌握句子,运用对话,从而达到自主的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道具也很重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用教学道具和教学媒体,以对话方面来说,如果把一篇课文用朗读的方式和流出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对话的内容,但整个过程就会枯燥无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不足,更多情况下,我们造代替的方法,如播放对话视屏,让对话通过各媒体的方式演绎出来,学生看到对话学起来就更容易会议模仿对外汉语中的情景。可以让学生用适当的道具。

结语:

7.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喻教学 篇七

1.央行给力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 (《重庆晨报》11月12日)

2.CPI创25月新高食品给力74% (《沈阳晚报》11月12日)

3.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 (《成都商报》11月12日)

4.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 (《西部商报》11月12日)

5.7万个亿了!财政应“给力”民生 (《燕赵都市报》11月12日)

6.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引乘客不满 (《生活新报》11月12日)

7.高房价给力光棍节 (《东方早报》2010年11月12日)

8.根除“霸王条款”, 监管需“给力” (《济南时报》11月12日)

“给力”, 读为gěi lì, 从结构看, 属于动宾搭配, 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 出力”等意思。原本属于网络语言, 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 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 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 也有很受鼓舞的意思。在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 如“不给力”, 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让人感觉很失望。另一种说法是, “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 意思为很精彩、很棒。这与“很牛”, “很酷”“很受鼓舞”是一个意思, 也可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可以做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看到, 这词在用于报刊杂志以及日常表达时, “给力”这个词已经具有了隐喻的特征。

在接下来的部分里, 文章将试着探讨隐喻的特征。

一、隐喻的定义

从传统定义角度看, 隐喻就是修辞的一种, 通常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 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是一种凝练的明喻, 明确揭示一种隐含的比较。 (《韦伯斯特词典》) 这一定义的特点是:1.把隐喻看做是一种辞格;2.隐喻是一种词语之间的替代现象;3.隐喻涉及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4隐喻是明喻的一种特殊形式。

以例句中的“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为例, 这是一篇讲述如何帮助青年法官成长的报道, 由于对青年法官的帮助与“给力”二者之间有“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的相似性, 因此用“给力”来替代帮助, 从而形成了这种隐喻的修辞方法。同样, 在“这课上得好枯燥, 不给力呀!”这样的口语表达中, “不给力”也形象的替代了“不好, 不精彩”的意思, 因为二者之间有着意义上的可联想性。

现代隐喻理论的研究认为:

1、隐喻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对隐喻认知特征的阐述最早, 最明确, 最系统的人是理查兹。他认为, 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其实还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给力”含有付出力量, 拿出精力, 这也就体现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起作用的, 出效果的或者说有帮助的东西, 我们都应该要用心, 要付出精力。如“根除霸王条款, 监管需给力”, “本年度最给力演讲”, “和这boss真给力啊!”这几个句子都体现出了我们的认知方式。“监管需给力”表明人们认为应该加大力度, “年度最给力演讲”潜意识体现出作者认为这个最好, 最棒的演讲是演讲者精心准备过的, 花了很大功夫的。“boss真给力”也体现出说话者肯定了老板某个用心的行为。

2、隐喻是一种以词为焦点, 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

根据我们对隐喻的定义, 只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 某一类事物是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成了隐喻, 那么隐喻就可能在各个语言层次上出现, 包括词, 词语, 句子和话语。

在运用“给力”的句子, 大都使用了它的隐喻意义, 读句子时, 焦点往往落在“给力”上, 让人们自然的去思考它的隐含意义。比如“7万个亿了!财政应给力民生”, “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中, 因为从词本身的意义看, 与句子意思表达并无关联, 但是当理解出其中的隐喻意义后, 明白“给力”都表示“有帮助, 有益的”的意思, 自然“给力”成为句子的焦点。

3、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

作为喻体, “给力”中“力”本义是一个物理概念, 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 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而“给力”用于句子中时, 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无论是“很棒, 很酷, ”还是“有帮助, 起作用”都与“力”的本义不属于一个范畴。之所以这两种不同的范畴能形成隐喻, 是因为这他们二者之间有一部分相同的特征, 力是让事物发生位移或变形, “给力”在句中也往往是指通过努力或通过某种方式能让事件发生好的改变或达到好的效果。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隐喻的作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隐喻随处可见。我们以对外汉语综合教材《桥梁》为例, 简单的谈谈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1. 隐喻以类似或联想作为其生成原理, 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以实喻虚, 或者以虚喻实, 结果使得隐喻的本体更加深刻, 生动, 形象。

比如:在桥梁第一课中《我的“希望”工程》中写道“邮包上的字弯弯扭扭, 仿佛跳着舞在向我讲述”。这篇文章中的孩子虽然小, 但是在“我”的帮助下, 可以继续完成学业, 他给我来信时, 字虽然弯弯扭扭, 但是孩子和“我”的心情都是喜悦的, 用“跳着舞”形象的写出了孩子幸福的心态已经作者满足的感受。

2. 隐喻可以激发作者和读者潜在的情绪。

从原始社会开始, 人们变用自然现象来隐喻人类的情感, 这是为了那个最鲜明生动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情感的激动化成艺术和文字的时候, 作者所选用的形象就变成了饱含感情的“意象”, 并深深的打动着读者。

在桥梁第三课《我记忆中的两个女孩》中“哪一层?”“第三层。”“那个房间?”我的声音有些颤抖。“312。”我好像突然被人推进了冰水中——我在301。“我”暗恋上一个女孩子, 当终于能委婉的表白时, 我问她, “你有没有爱上谁而不好意思说生英语沟通能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 可以采用群体协作、共同发展的方法, 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互相启发和弥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多组织全班活动, 比如组织全班所有同学参与的英语课堂辩论。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 两组学生围绕某一个有争议性的主体进行辩论。辩论双方的学生尝试用英语组织自己的语言, 阐明观点, 陈述自己一方的论据, 并且反驳对方同学的观点。在全班性的英语辩论中, 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且, 在辩论中, 学生需要积极主动思考, 对于对方同学的观点迅速回应, 并且用英语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反驳。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交际的能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英语的交际功能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 而交际功能是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 在听、说、读、写的反复训练中才可以掌握的。因此, 我们要增加学生听、说、读、写的机会。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自愿地、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交流。学生如果自觉不自觉地用英语交流, 也就会积极地参与结对活动、小组活动等。学生在群体活动中, 不但能加强听力和语感, 而且培养了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4. 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

学生和老师是都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是更有能力和权利的一方, 但是光有这一方, 课堂活动是无效也没有意义的, 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去。学生的参与会给他们一种归属于课堂的感觉。这种归属感与重要的心理过程相连。一旦学生认为他们与课堂互动是相关的, 更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使他们更愿意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因此, 要想做好课堂互动, 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参与互动的意识。此外, 学生对待英语的态度、学生的自信心、学习风格等等都是影响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因素。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兼参与者, 在课堂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对活动分析和总结, 并且对学生的表现给与客观的评价, 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问题。给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建议, 让学生体验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 为今后的提升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成熟的个体, 在学习中总会出现各种错误, 这都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 来帮助学生进行改正。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使他们养成常开口、敢开口的习惯。在学生因害怕犯错, 没有自信不敢说时, 我常用微笑和眼神鼓励他们, 说:Never Mind!Try it again!Believe yourself!I’m sure you can do it!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 都予以表扬。即使他回答错了, 教师也要对他能大胆回答予以肯定。每位学生都有不甘落后、赶超先进的心理倾向, 因此, 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构建一个团结合作的教学集体, 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讨论、发言是自由的、安全的、不会受到压制。这样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火花。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抛弃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堂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新性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参与和建议下, 学生主动积极、创新性地获取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 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性教学对各个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组织的教学任务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创新性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活动, 比如情景模拟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采用,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多提问学生, 并且鼓励学生多提问,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是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和协调者, 而不是命令发布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 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只有认识到这些, 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从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有创造性地学习。而且,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明显的效果, 它需要在教学中长期坚持, 循序渐进, 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成果。

摘要:本文从网络新语“给力”入手, 分析隐喻的定义和特点, 然后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给力,隐喻,动词隐喻,形容词隐喻,功能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梅德明.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包天仁.基础英语教改论坛[M].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9.

[4]、许尚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03.

[5]、李瑞芳.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学, 2002 (5) .

[6]、浦向锋.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J].教师, 2011 (3) .

[7]、赵长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8 (25) .

8.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篇八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教学方法

一、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呈现滞后的原因

(一)思想原因

1.“汉字落后论”思想的影响

近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汉字的批判似乎从来都没有休止过。拼音文字获得了很多人的崇拜和认同,但是汉字却遭受了不公的对待。很多从事汉字教学的学者认为汉字仅仅驻足在文字发展的初级,这样的想法由来已久,严重影响了汉字教学的发展,导致汉字教学长时间处在停滞不前的,缓慢发展的状态。也严重影响了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汉字落后论”的产生,这种理论深深的影响了汉字学习者的内心,使学习者对汉字学习抱有消极,抵触的心理。

2.“重语轻文”思想的干扰

“口语领先” 一直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工作者所遵循的教学准则,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说,口语交际见效快,在相当长的教学过程中,表现明显,这就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较多的强调了听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包括汉字认读技能在内的读写技能。这种思想不但存在于教学者的头脑中,同时也深深根植于各国学习者的思想中,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和文字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使汉字学习贯穿于整个汉语学习的过程中。

二、汉字的特殊性

(一)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表意性文字,这是汉字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汉字区别于其他表音文字的主要特征。大多数汉语学习者的母语都是表音文字,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中的一员使学习者感到十分陌生,因此也就不能很快找到学习汉字的正确并且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形声字在现代汉语汉字中占绝大多数。其中,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和形旁的表意功能究竟怎样,其表音和表意究竟达到什么程度,都是汉字学习者应该注意和研究的,这就给汉字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困难。

(二)汉字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

汉字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字都不相同,每个汉字都是中国文化的浓缩,素有文化“化石”之称。不仅汉字字形表层包含着及其丰富的文化因素和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而且字形深层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①从汉字自身的结构看,许多汉字的结构都体现了古老先民的生活和意识。此外,汉字出现之后,以汉字本体为基础,产生了许多与汉字关系密切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如书法、篆刻、碑帖等。这些文化现象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发展壮大,并将长期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于世界文化的长河之中。

三、新兴的关于汉字教学的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面临着很多问题,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学习汉字的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而且效果是显著和长久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能更好的进行汉字的学习,一代又一代的汉语教师和专家学者不断尝试,不断实践,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和提炼,提出了现阶段比较实用的汉字教学的方法

(一)树立“联系法”汉字教学方法

所谓“联系法”汉字教学,就是指以文字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汉字自身结构的关联来进行汉字教学的一种方法。尽人皆知,汉字是一个庞杂的集体,可以这样说,每个汉字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总是和这个或者那个汉字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要想真正的学会汉字,学好汉字,掌握汉字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尤其是汉字的形符和声符之间的联系。所以引导学习者合理的习得汉字是非常必要的。“联系法”汉字教学包括汉字多方面的联系,如形的联系、音的联系等。

1.形的联系

汉字字形总是携带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这种情况从汉字使用以来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是汉字之所以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超越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各个方言区的主要原因。所以,如果知道汉字字形表义的规律,那么学习者就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猜出字义或者部分字义,这就是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色。②学习者要了解汉字字形表意的一些特点,然后要记忆一些常用的、构字能力强的字形所表达的字义,比如“禾”的字形像谷穗下垂的样子,代表农作物,学习者就要根据这一特点,联系记忆其他有“禾”或者部首为“禾”字的汉字,这样就可以简单、方便的记住一系列关于农作物的汉字。③

2.音的联系

汉字中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同音字,这对汉字学习者来说既是阻碍又是便利。单独听一个音节时,我们有时可以写出很多个汉字,学习者可以将这些同音的汉字进行联系记忆,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联系法”这种教学方法会给人一种十分容易掌握的感觉,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这种教学法区别与其他的教学法,不仅对学习者有要求,而且对于教师同样有比较高的要求,虽然这对汉语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任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这种教学方法,可见“联系法”汉字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将中国文化寓与对外汉字教学中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文化符号,汉字也正是如此,发挥着和文字相同的作用。汉字做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作为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在记录语言、传递思想的同时,也记录和承载了种种文化信息。④汉字学习初期,学生重点在了解和掌握汉字的其他方面,如汉字的结构特点。而在学习后期,则比较注重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汉字是敲开中国文化恢弘大门的敲门砖,汉字教学同样也是组成对外汉语教学大家庭中的积极地一份子。趁着对外汉语教学迅猛发展的东风,汉字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汉语教师以及汉语学习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汉字教师不断掌握各种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汉字教学中,使学习者能更好的理解汉字,掌握汉字,成为一个真正的汉语学习者。汉字教学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汉字教学都应受到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漫长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上,汉字教学必将越走越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许慎,徐烨.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2]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

[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要[M].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

[4]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6]刘斌.“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7]刘婷婷.“字本位”与对外汉字教学.[D].鲁东大学.2009年.

[8]余国江.“中国传统识字教学理论和方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姚敏.“现代汉字理据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

[10]张德鑫.从“词本位”到“字本位”[J].汉语学报,2006年.

注释:

①武忠刚.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D].2006:20.

②王宁.汉字构型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8.

③彭曾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41.

9.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 篇九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经过55年的发展之后,于2005年7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以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为契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继续深入做好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始把目光转向汉语国际推广。这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今天,对外汉语教学的局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汉语教学不再仅仅是满足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需要,汉语正大步走向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的持续、快速发展,以至汉语国际推广的迅猛展开,正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正处在全新的、催人奋进的态势之中。

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从形成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不算太长,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也还不够深厚。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有它持续的社会需要,有自身的研究方向、目标和学科体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正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从其他的有关学科里吸取新的营养。诚然,要使对外汉语教学形成跨学科的边缘学科,牵涉的领域很广,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实非易事。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建设中也是从理论与应用两方面来思考的。陆俭明认为这个学科应有它的哲学基础,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有明确的学科内涵,有与本学科相关的、起辅助作用的学科。我们认为所谓的哲学基础,关涉到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反映出不同的语言观。比如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一种能力?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得的?这都关系着语言教学的发展,特别是教学法与教学模式的确立。总之,我们应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共同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

二 关于学科研究领域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业内是有共识的,并且希望参照世界上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来完善和改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体系,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的开展,这里面什么是学科的本体研究,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毕竟不长,经验也不足,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

学之本体研究,也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当然,若从研究领域的角度来看,大家是有共识的。只是观察的视角与侧重考虑的方面有所不同。

几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巨大的发展。它由初始阶段探讨学科的命名,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学科的定位、定性和定向,发展到今天,概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需要而开展的服务于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与教学研究互动结合已成为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研究,形成有力的双翼,加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从而最终构架并完善了学科体系。

三 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不少人简称为“对外汉语研究”。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提到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工作”。此后,在我国的学科目录上“对外汉语”专业作为学科的名称出现。汉语作为一种语言,自然没有区分为“对外”和“对内”的道理。我们理解所谓的“对外汉语”,其实质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也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它是与汉语作为母语相对而言的。在业内,在“对外汉语”的“名”与“实”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意见。我们认为,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大局的推进,“对外汉语教学”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看都不能满足已经变化了的形势。我们主张从实质上去理解,也还因为“名无固宜”,“约定俗成”。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科学,首先应从本体上把握,研究它不同于其他学问的本质特点及其成系统、带规律的部分,这也就是“对外汉语研究”,也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

四 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一)关于教学模式研究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广泛使用的是一种分技能教学模式,以结构——功能的框架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交际法和听说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定型。总的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略显单调,似嫌陈旧。这种局面应该改变,今后,应在寻求反映汉语和汉字特点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下功夫,特别要提升汉字教学的地位,特别要注意语言技能之间的平衡,大力加强书面语教学,着力编写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教材,进行新的教学实验,切实提高汉语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法研究

教学方法研究,至关重要。早在1965年之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就创造了“相对的直接法”的教学方法,强调精讲多练,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画龙点睛式地归纳语法。但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教学法的研究多借鉴国内外语教学法的研究,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国内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又是跟着国外英语教学法的发展亦步亦趋。

在我国英语教学界,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遵循任务型教学理念编写并出版了初中英语新教材《新目标英语》,并在若干中学进行教学模式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对外汉语教学界,马箭飞基于任务式大纲从交际范畴、交际话题和任务特性三个层次对汉语交际任务项目进行分类,提出建立以汉语交际任务为教学组织单位的新教学模式的设想,并编有教材《汉语口语速成》(共五册)。这种交际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被不断应用,影响所及,所谓“过程写作”教学即其一。“写”是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过程写作法”认为:写作是一个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写作者必须通过写作过程的一系列认知、交互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过程写作的宗旨是:任何写作学习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五 瞻念

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一项事业,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或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则是作为一门学科。作为学科,它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进行跨学科的、全方位的研究。在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努力挖掘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创新我们自己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法。我们要以自己的研究,向世人显示出汉语作为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古老的语言,像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样,可以教好,可以学好,汉语并不难学。要达此目的,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换位思考,让不同的思维方式互相渗透和交融,共同建好学科,做好推广。

(一)开阔视野,放眼世界学习汉语的广大人群

多年来,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今后,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展开,在做好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同时,我们要放眼全球,更加关注世界

各地的3000万汉语学习者,要真正地走出去,走到世界上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们中去,带着他们认同的教材,以适应他们的教学法,去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与此同时,我们应建立一种“大华语”的概念。比如我国台湾地区人们所说的国语,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之一华语,以及世界各地华人社区所说的带有方言味道的汉语,统统归入大华语的范畴。这样的好处首先是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其次更有助于推进世界的汉语教学。

(二)汉语国际推广:普及为主兼及提高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55个春秋。多年来,我们一直竭力致力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的扎实稳妥,扩大、拓宽学科的研究领域,搭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框架,这一切都在改变社会上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凡会说汉语都能教”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是“小儿科”等错误看法。而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的、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日益精深,已成“显学”。今天,我们已经可以与国际上第二语言教学界的同行对话,在世界上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流。目前,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建设,汉语正加速走向世界,我们要面向世界各地的3000万汉语学习者。这将不仅仅是从事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几千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民族的大业。面对这种局面,首先是普及性的教学,也就是首先需要的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我们要在过去反复强调并身体力行地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世界各地汉语教学的大众化、普及性与可接受性。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普及,是面向大众,要想尽办法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接触汉语、学习汉语,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的国际汉语人才。

六 关于研究书系

恰是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年,当时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辑、出版了一套《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凡九册。总结、归纳了该校对外汉语教师在这块难以垦殖的处女地上,几十年风风雨雨,辛勤耕耘所取得的成果。这是一定范围内一个历史阶段的成果,不是结论,更不是终结。至今,八易春秋,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对外汉语教学正向汉语国际推广转变,这项国家和

民族的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上一篇:我学打字下一篇:ktv消防安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