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2024-09-20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共18篇)

1.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一

“同课异构”联片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东河乡九年制学校

赵光福

2016年10月26日下午,在韩佐乡九年制学校参加了由三中教联片教研组组织的八年级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贯彻新课程理念,展示同课异构成果,博采众长、凝聚智慧,引领教师反思,提高课堂效率。

这次教研活动主要由韩佐乡九年制学校张腊梅老师和王兴平老师承担,两位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他们就《中国石拱桥》同一课题,采用不同形式的构思讲课,听课教师认真听课并做好记录。

课后教师们坐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先由两位主讲教师说课,然后听课教师们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这两节课进行细议深入分析。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达成以下共识:

一、备课充分,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1、2、教师备课充分,教学步骤清晰,教学过程流畅;

课堂练习方法多样,针对性强,能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3、能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不同的教学构思演绎了不同的教学风格

1、张腊梅老师的辅助性练习多而有效,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练习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2、王兴平师利用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练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

三、存在的不足1、2、教学目标设置多且高,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不明确,语言表述能力较差。

在评课活动中,大家还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今后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韩佐乡九年制学校教导处主任作了总结、提出希望。此次活动得到了联片教研各兄弟学校的的大力支持,韩佐乡九年制学校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教研平台,使得这次活动圆满成功!

2.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二

一、活动前的准备

(1)计划性。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针对每一个学科组的特点,教研组要有计划性,提前安排,深入组织和讨论,制订出符合本学科组特点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各个年级和学科要统筹安排,使活动具有连续性和整合性。

(2)针对性。在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前,必须有针对性,针对同一堂课,是以研究教法为主,还是以研究学法为主;是研究课堂某一环节,还是研究一整节课;是新授课异构,还是复习课异构;是针对新教师上课,还是针对老教师上课;是针对同一个班级,还是针对不同的班级;是针对同一班级上课教师的连续异构,还是针对不同班级上课教师的同课异构,等等。这些都要在活动前进行精心准备。

(3)指导性。每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开展前,我们都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上课教师进行说课,其他教师听后提出看法和修改意见,把每一次说课都看作“大战前的演练”,既提高了上课教师备课的有效性,也提高了所有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课堂实施效果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的设计中,“异”的把握要有度,只有正确把握了“同课异构”中“异”与“同”的关系,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才能让施教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生活体验,设计出符合学情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如果仅仅注意了形式,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不同施教者的教学设计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各有不同,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而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不管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要“目标统一”,同一堂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同”的,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三维目标得到落实,让施教者在“同课异构”的对比教学活动中,教有所获。

在课的实施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学生和班级、年级而异,不要故步自封,将自己固定在提前设定的模式中,要根据情况善于变通。“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对于新教师更多的是“同”,如果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太多的“异”,则意味着不成熟。教师首先要学会模仿,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更多考虑“异”的问题。当然对于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则更多侧重于求“异”。

三、活动后反思和评价的有效性

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成长必备的一种素质。要想让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沦为肤浅的认识,一定要学会反思,每一次上课和评课都要成为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舞台。有必要把自己上课的亮点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可以自评,也可以集体互评,在评中学,在评中反思,在评中提高。尤其在集体评课中,要及时和大家分享和交流听评课的反思和体会,既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又分享了别人的经验和收获。

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环节中,组织者首先要明确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在于不同教师的“异”与“同”的多寡问题,而是在于指导教师在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时,更侧重于评价施教者能否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开展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当堂学习和掌握的有效性;在于施教者能否引领学生在不断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能力、对课本信息的解读能力、对特定学生学情的分析能力以及对课堂组织的驾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张文茂.学科组长工作手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3.同课异构,实践本真的校本教研 篇三

[关键词] 同课异构校本教研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01

同课异构是基层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对教材文本、课程标准、学科目标、学生实际等不同层面的理解,对同一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求同存异”的比较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构建高效课堂.同课异构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参与者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笔者所在备课组最近以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的新增内容“2.4圆周角(3)”(即“圆的内接四边形”)为题,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活动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集体备课的大背景下,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领悟至关重要.下面就本次活动中风格迥异却别具匠心的几个教学环节一一进行说明.

一、情境引入

[方案一]

图1教师:(展示图1,提出问题)一块草地上有四棵银杏树,规划部门准备在此新建一个圆形的休闲广场,并想把它们都种在广场的边缘上,规划部门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

学生:能!(也有说“不能!”)

教师:请你画画示意图,把广场看做圆,把大树近似看成点,看这四个点到底能不能在同一个圆上.

学生画图,发现有以下两种情形(如图2、图3)

图2  图3

生1:我画的图四个点都在圆上(图2).

生2:我画的图四个点不能同时在圆上(图3).

教师:看来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到底要怎样画四个点才能在同一个圆上呢?

生3:(茫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个点能确定一个圆?

教师:这位同学的描述让我想起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推理,这节课我们就类比圆的内接三角形来研究今天的新问题.(揭示课题)

分析:别出心裁的情境导入体现出教师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实际情境——数学概念——性质探究——数学应用.这样的设计从纯数学知识到生活中的数学,从直观到抽象,找到数学概念的生活原型,是数学概念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设计这一情境旨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必要性,以增强数学情感教学.但教师后面提出的问题“到底怎样的四个点才能在同一个圆上呢”却偏离了这一出发点,给人一种将要研究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判定条件的感觉,而判定在本节课并未涉及,因此教师也没有适时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是机械地牵着学生往下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其实这里只需在点评时提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个点是否一定可以作一个圆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就可以以画出的图形为例,说明不一定能画出,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开展对“四个点在一个圆上”这样特殊的情形进行探究性学习,课题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方案二]

教师:(发放导学案)请画出△ABC的外接圆,回顾三角形的外接圆、圆的内接三角形等概念.

学生画图,展示,陈述作法,确定圆的条件.

教师:我们发现任意的三角形都可以画出其外接圆,那么任意四边形呢?是不是也可以画出它的外接圆呢?试试看.

学生画图,交流,发现矩形、正方形等可以画出外接圆,一般平行四边形则不行.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类图形(指向矩形及其外接圆),首先请你类比三角形与其外接圆给出这一类图形的定义.

分析: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与理解,通过个体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独立地思考并适当地与他人交流的建构过程.教师从画三角形的外接圆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叩开圆的内接四边形的门,以操作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但开篇画三角形的外接圆、陈述确定圆的条件等耗时较长,冲淡了主题,也影响到后面性质探究的时间,课堂中的取舍值得商榷.

[方案三]

图4

教师:(出示图4)看到这幅图,你能想到什么?

生1:⊙O是△ABC的外接圆,△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

生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

生3:AB、AC、BC的度数和为360°.

教师:这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圆的内接三角形,你能不能类似地给出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定义呢?试一试.

生4:(类比圆的内接三角形尝试定义)我可以画出图来,如图5中的四边形ABCD就是圆的内接四边形.

图5

生5: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它就是圆的内接四边形.

教师:(对定义予以修改完善)这样的四边形是圆的内接四边形,这个圆就是四边形的外接圆.

分析:简约高效的情境创设,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经验,在对圆的内接三角形的知识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在第一时间得以激活,也显示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深厚的功底.根据先行组织者的教学主张,圆的内接四边形与哪些旧知识相关联呢?教师抛出的问题让学生全方位地回顾了圆的内接三角形这一“先行组织者”,找准了学习的起点后,接着开门见山地让学生给出圆内接四边形的定义,直截了当.学生能自己画出图形、给出定义,让他们把自信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了信心.

二、性质探究

[方案一]

教师:认识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接下来研究它的性质.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研究?

生1:边、角、对角线.

教师:很好,这是从我们对特殊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中得到的启发.那么大家打算如何开展性质的探究呢?

生2:可以将圆的内接四边形转化为内接三角形.

生3:可以先画一些特殊的圆的内接四边形来研究,比如矩形、正方形等.

图6

教师:大家都有了研究的策略,那我们就先研究最特殊的情形.如图6所示,这个圆的内接矩形,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生4:四个角都相等,邻角互补,对角互补,对边相等且平行……

教师:你说的是这个矩形的特征,如果推广到一般的圆的内接四边形,还会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5:对角互补!其他的好像都不成立.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探究圆内接四边形对角是否互补,请大家自己画图,探究.

学生探究结果如下.

证法1.1

图7如图7,连接OA、OB、OC、OD,由题意OA=OB=OC=OD,因此∠1=∠2,∠3=∠4,∠5=∠6,∠7=∠8,而∠1+∠2+∠3+∠4+∠5+∠6+∠7+∠8 =360°,故∠1+∠3+∠6+∠7=180°,即∠BAD+∠BCD=180°.

证法1.2

图8

如图8,由题意易知∠1=∠3,∠2=∠4,而∠1+∠2=∠5,故∠3+∠4=∠5,又∠BAD+∠5=180°,即∠BAD+∠BCD=180°.

证法1.3

图9

如图9,连接AC、BD,由题意易知∠1=∠2,∠3=∠4,而∠2+∠4+∠ABC=180°,故∠1+∠3+∠ABC=180°,即∠ABC+∠ADC=180°.

证法1.4

图10

如图10,由题意易知∠1=∠2,∠3=∠4,∠5=∠6,∠7=∠8,而∠1+∠2+∠3+∠4+∠5+∠6+∠7+∠8 =360°,故∠1+∠4+∠6+∠8=180°,即∠BAD+∠BCD=180°.

证法1.5

图11

如图11,连接OA、OC,由“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可知∠B+∠D=12∠1+12∠2=12(∠1+∠2)=180°.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特殊四边形出发,着眼于研究问题的策略,渗透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等求证方法,在“探究圆的内接四边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教师的处理是从内接矩形出发,弱化条件,让结论越来越接近“对角互补”.“弱化条件”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以说它是思维再生的桥梁.从终端显示的学生证法可以看出,学生能有意识地寻求各种方式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从而证得“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这一性质.但本环节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是一个无效的问题,“边、角、对角线”在本节课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教师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不够,不能准确把握知识的本质属性,因而导致了课堂上的偏差,影响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领悟.

[方案二]

教师:圆的内接四边形有怎样的性质呢?从“圆”出发,我们研究哪些元素?

生1: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等.

教师:从“四边形”出发,又研究哪些元素呢?

生2:边、角、对角线.

教师:怎样研究圆内接四边形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呢?请大家观察刚刚我们所画的图形,将它们分分类.

生3:(分组交流)可以分成三类:两条对角线都经过圆心、只有一条对角线过圆心和两条都不经过圆心(如图12).

图12

教师:你认为我们该从哪一种情形开始研究?

生4:当然是两条对角线都过圆心,它最特殊!

教师:好!请大家画一画,用手上的工具测一测,再让它稍微“普通”一些,看看能不能找到圆内接四边形的特别之处.

生5:(分别画出两条对角线都经过圆心、一条对角线经过圆心的情形)发现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教师:很好!这是大家从特殊的情形中找到的猜想,你能推想到一般情况并结合圆与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加以证明吗?

学生画图探究,得出证法如下.

证法2.1

图13

如图13,连接DO并延长,与圆交于点E,连接AE、CE,则∠DAE=∠DCE=90°,所以∠1+∠2+∠3+∠4=180°,而∠3+∠4=∠E=∠B,因此∠1+∠2+∠B=180°,即∠ADC+∠B=180°.

证法2.2

图14

如图14,连接AC,作AC的垂直平分线交圆于点E、F,则∠EAF=∠ECF=90°,所以∠1+∠2+∠3+∠4=180°, 而∠1+∠2=∠E=∠B,∠3+∠4=∠F=∠D,所以∠B+∠D=180°.

证法2.3

图15

如图15,过点O分别作OF⊥AD于E,OH⊥AB于G,由垂径定理可知,点H、F分别为AB

、AD

的中点,由此可知∠1=12∠BOD=∠C,而在四边形AGOE中,∠A+∠1=180°,因此∠A+∠C=180°.

除此以外,还有证法1.1,证法1.5等不同方法.

分析:本环节的设计仍然注重数学活动的参与、经验的积累与运用.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猜想、归纳的过程.着眼于“对角线是否经过圆心”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充分关注概念中“圆”和“四边形”这两个原生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探究证明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的性质.因此在证明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关注到圆与四边形这两个起点,有连接半径将内接四边形转化为四个等腰三角形的,有将一般四边形转化为对角线过圆心的特殊情形的,也有利用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的,甚至还有直接利用弧的度数证明的.教师充分挖掘出性质探究中包含的数学操作方法、几何推理的方法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正如张奠宙老师所说:“数学其实不完全是从现实生活情景中产生的.人们还必须通过一些感性或理性的特有数学活动,才能把握数学的本质,理解数学的意义.”

[方案三]

教师:圆的内接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呢?

生1:(迷茫,不知如何回答).

教师:可以用工具量一量,算一算.

生2:(测量所给圆内接四边形边的长度、角的度数)猜想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圆的内接四边形都有这样的性质呢?请看老师做个演示.

(教师在几何画板上演示,发现内角度数在变化,但对角之和始终为180°,如图16)

图16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作出怎样的猜想?

生3: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教师:经过大家动手测量、计算、实验,我们作出了这个大胆的猜想,你能证明吗?

学生画图证明,证法有:

图17

证法1.1,1.3,1.4,1.5,2.1等,另外还有其他证法如下.

证法3.1

如图17,与证法2.3类似,易证∠1+∠2=12(∠AOB+∠AOD)=12∠BOD=∠C,而在四边形AGOE中,∠BAD+∠1+∠2=180°,因此∠BAD+∠BCD=180°.

分析:本环节的设计开放大胆,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算一算,学生猜想后,教师借助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看到正确的猜想,然后让学生寻找证明的思路,在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后得出的证法囊括了转化为三角形、利用圆中弧、圆周角、圆心角等有关量的代换、转化为有直径的特殊情况等多种类型.本节课留给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关注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在归纳猜想出性质前,教师也是模糊地要求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这样的操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课堂小结

[方案一]

教师: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还有什么困惑?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圆的内接四边形以及它的性质.

生2:我学会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求证方法,在证明性质的过程中我会从特殊的四边形入手,推广到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并能将它们转化为特殊的情形来证明.

生3:我还学会了转化,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来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生4:我有一个困惑,今天我们研究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那么它的边之间有没有特殊的关系呢?

生5:我还有一个困惑,到底四个怎样的点才能在同一个圆上呢?

[方案二]

教师:本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我能用圆内接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研究圆的内接四边形了.

生2:我知道研究一个问题要抓住一个关键点来研究,比如这节课我就抓住“对角线是否过圆心”来探究证明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生3:我感觉今天好像没有学习新知识,而是把以前的知识与经验拿来重新组合就可以了.

生4: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来求解,比如“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这个结论的证明,就有很多方法.

……

[方案三]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圆的内接四边形,并且经过观察、猜想、证明这些过程,用不同的方法探究证明了它的性质,你还想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又打算如何研究呢?

生1:了解了概念和性质,接着我应该学习它的判定.

生2:我想应该可以从判定三个点确定圆入手.

生3:可以先画一些特殊的有外接圆的四边形,看看它们都具备怎样的条件,再往一般情形推广.

生4:判定应该就是把性质反过来.

……

分析:方案一体现了完整的课堂结构,从实际情境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通过性质探究,注重思想方法渗透,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从特殊到一般、转化等方法.因此学生能从学到的知识及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结;方案二更注重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运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运用知识与经验研究问题”感受最深,无论是研究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类比法、抓住关键点等),解决问题的方法(证明圆内接四边形性质),还是对知识经验的升华(重新组合),无不体现出其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积累与提升;方案三的设计立意高远,也最能体现出教师对几何知识学习体系的整体把握:“概念——性质——判定”.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得整节课“形散而神不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对未知的“判定”作出一系列的研究设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更深远.

最后,就两个设计中共同存在的困惑,我们作了深入的研讨.

困惑1为什么探究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只研究了内角的关系,不研究边与对角线的关系呢?

几位教师都回避了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圆的内接四边形从本质来看,仍然是四边形,而四边形本身具有的性质只有内角和为360°,因此作为下位概念的圆的内接四边形,只能再研究内角还有什么更特殊的性质,因此探究角而不是边的关系.

困惑2怎样的四个点才能在同一个圆上呢?课上要不要提及这个问题呢?

在方案一中,由于教师在设计时提出了这个问题,最终也没有解决,因此学生对此疑惑最大,教师却因为教材没有提及而刻意回避了.其实大可不必,我们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方案三中,教师的处理就科学合理得多,他向学生呈现了完整的几何概念的知识体系(概念、性质、判定),却没有刻意地引导学习,而是在结尾时提出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学生在本节课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方法都在此刻得以回顾,一举多得.至于判定四点共圆的方法,有反证法,有托勒密定理,有圆幂定理的逆定理等,留待老师们自己探究.

4.同课异构教研心得体会 篇四

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诚默的知识和情趣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论,反思一节课的“得”和“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5.新课改“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 篇五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更有意义。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要注重创设情境,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这样的要求同样应该用于我们的教研活动,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师们才真正愿意参加。本次活动在这点上应该说做到了。本次教研活动整整进行了一天,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不断,使得活动高潮迭起,并没有感到吃力和乏味。活动结束后,好多老师都说这次活动很有意义。

本次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经验。通过活动,客观、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自觉地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既提高了自己的科学教育素养,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本次教研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人文和科研氛围,促进师生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经过教研学习和讨论交流并且在专家引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语文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研究的质量、效益和针对性、实效性,实现研究成果的及时有效的共享;同时也加强了学科与学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能力。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一次通透的洗礼。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进新课改,是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教材的使用教师,我主要的做法有:

一、深入集体备课,注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观念上变以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我们准确把握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舒张学生个性。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集体备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充分反思过去备课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对备课进行了改革,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适合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学校规定全体教师每节课后必写教学心得,通过自我反省,以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形式进行内省式反思,通过理论学习或与理论对照进行学习式反思。通过与他人交流、过程观察、学生反馈、专家会诊等方式进行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学校还定期对教师课后反思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定等次在全校公示。

二、改革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积累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读书、积累、提高的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如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既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摘录自己欣赏的隽永小文。每节课训练一人,要求人人能讲,并能从中获益。经过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明显进步,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也相应提高。

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郭沫若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积累是语言材料的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积累,可以是生活中自由点滴积累,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安排积累,值日生每天在板报专栏上抄写一首诗、一句名言,一组优美的句子或其它内容,并向学生推荐《读者》、《意林》、《中学生阅读》等书目,定期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适时作时事点评。在课堂、学校的大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营造人文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接受的个体性。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新课标下的教学每一步前进都需要探索总结。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如新课程中双基的落实情况,教学评价的把握,我们的课程内容对于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爱上语文,因为它是一门神奇而美妙的学科,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快乐的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来描述生活!【篇二】

xx月xx号到xxx参加五校同课异构活动,我收获颇丰,现将收获总结如下,以便今后翻阅,时刻督促自己前进。

五位老师的课一堂比一堂精彩,专家的讲评更是句句是金。充实快乐的一天下来,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尽量做到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二、知识传授尽量考虑与有用相结合教学中要尽量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让知识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真实生活的感受中认识书本知识,在认识中理解书本知识,在理解中升华书本知识,从而达到会用书本知识。

三、课堂教学要把有为贯穿始终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中介的价值活动,学生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非简单的接受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为,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四、有得是课堂教学永远的追求

一堂好课应该使学生有所得,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课堂是学生求知、成长的主阵地,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创造丰富、和谐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参与的喜悦、合作的乐趣、被同伴、被教师尊重的幸福,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享受。

五、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知识传授,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整理和存储。缺少这个内化过程,任何强制性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六、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毕竟是教学辅助,其应用为教学内容服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与理解知识。现代化媒体的使用贵在精、妙、当,应用时要把握好量与度。

6.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六

每位教师的教学内容虽然一样,但是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纪海霞老师的课平实、质朴,时而舒缓、时而激情澎湃,让我们身临其境,同时她让学生熟读课文,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临沂九小的孙秀霞老师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感动,她让学生自主读书释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升华感情,在读中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作用,学生真正体会到情感后,就势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读。临沂四小的冯浩老师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感受,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感受课文的内涵,在教学时让学生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去交流。

在短短的40分钟里,老师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短暂而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都非常重视对生字词的解读,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理解生字,为理解课文的内涵扫清了障碍。这是语文教学的传统优势,决不能放弃。所以语文的课堂改革大家一定要记住:先夯实好基础,然后追求创新,决不能放弃我们的好传统,片面追求创新。

同课异构各显风采,大家的设计都有独到之处,教学风格

各异。教学设计是一位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把握的程度的体现,是教师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体现,是教师如何用教材资源的开发资源的体现。在课堂设计中,大家都体现了课标要求,大家尽量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自己收获很多,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要想成长离不开学习,我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样的学习机会,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我,让自己的课堂更适合学生,扎扎实实地搞好语文教学,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周冬冬

7.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七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校体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研水平,将笔者所在学校的全组体育教师分老中青3个层次,分为4组,每组老、中、青各1人,建立师徒帮带关系,并邀请区教研员和分管领导成立评委组,每两周安排一组师徒进行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上2节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流程为课前研讨、上(听)课环节、课后集体研讨和修改后再次上(听)课。教研组统一制订了课前研讨活动的计划和课后集体研讨流程,并分配听课任务(见下表)。

二、活动内容

1.选择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的差异,对相同的课题,选择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活动中,A2将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设为 “接传球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A3则以“运球急停跳起投篮”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必须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造性使用教材,选择学生乐于练习的内容。

2.确定教学重、难点。A2将本次课的重点确定为快速、垂直起跳,难点是抬肘与蹬地协调;A3将本次课的重点确定为接球与起跳的连接,难点是投篮时机。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设定却不一样?如何为一节课确定相对合理的重难点?首先,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了解重点和难点的概念;再深入分析教材, 理解教材的内在结构,并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最后充分分析学情,尤其是学生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

3.评定教学效果。A2的课结束后,学生兴高采烈、酣畅淋漓,目标达成率很高; A3的课结束后,学生提高了双手胸前传接球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但目标达成不够。在“同课异构”课堂设计时可以发挥个人智慧、大胆创新,但必须坚持教学效果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教学效果主要包括:目标达成情况,学生的参与、思维、愉悦和合作情况,课的密度和负荷。

三、活动建议

1.活动前组织培训与研讨,理解“同课异构”概念与关系。课前研讨时,A3认为“同课异构”就是不同教师对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处理。A2认为“同课”是指相同教学课题,只是教材并非具体的教学内容;“异构”是指从得知教学课题之后,教师所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处理。

“同课”是“异构”的发展基础,“异构”是“同课”的体现形式。对“同课”的理解直接决定“异构”的方向和效果,通过 “同课”部的集体深入研讨,可迅速提升教师的能力,还能让教师更专注于组织教、 学法的选择和设计等核心部分的思考。

2.适度调整“同课”和“异构”的范围。“同课”和“异构”包含的内容可以相互融通,两者成交集关系。依据组织者设定的目标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开展 “同课异构”活动时有所侧重,在适当的同类合并的同时逐步放大或缩小“异构部分”。例如: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 第一组兼顾针对A3教师为教龄1年的新教师等情况,小组扩大了“同课”的范围并组织了深入研讨。

8.同课异构活动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篇八

关键词英语教师同课异构专业发展

一、 导言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所提出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近年来, 在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兴起的反思性教学( reflective teaching),把外语教师培养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这一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新领域中来。注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 引导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通过思考、 计划、 实践和评价,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达到改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目的(高翔,王蔷.2003)。而同课异构活动无疑是

达到改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 同课异构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概念

1. 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同学科选取一个课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独立备课,根据设计的教学方案分别在两个平行班上课,听课后进行比较性研究。“同课异构”活动旨在追求教师专业上的共同发展。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能够引发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郏灵萍,2010)。

笔者认为同课异构这一形式能考量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功底,激发教师通过这一活动展示自己全方位的能力和素养,成为该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2.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在相关文献中,关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五个专业化方面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目的,协助教师在受尊敬、支持、积极的氛围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成人教育,增进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理解。它关注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持续探究本身,关注教学工作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三、 同课异构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是教师终生教育的过程。它包括专业准备阶段和实际任教阶段。我们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知,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通过职前的师范教育一次性完成的。英语教师在入职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研读专业、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杂志、观摩公开课,展示课、研究课等都是不断获取英语学科知识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来源。 近几年来,同课异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的观念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对教师自身来说,通过上课前的准备,上课展示,课后反思总结等系列活动使自己得到很大的提升,对有的教师来说甚至是一次教学水平的飞跃。对于其他教师来说,通过观课、评课、议课等活动也能有不同的收获。

参加同课异构活动或比赛的教师一般有三到五天的准备时间。在此期间,他们各显神通,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虽然活动只历时几天,对授课教师是很大的挑战和考验,他们必须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能力来应对。而正是这些挑战和考验能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为授课教师间的比拼并不仅仅体现在授课的45分钟或40分钟,而是从课前准备阶段一直持续到课后的总结和反思,以及今后的教学生涯中。

1. 同课异构活动准备阶段

1) 考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人文素养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学理念不仅通过教学行为来体现,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郭美红,2011)。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应用,都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能考验教师能否用理论指导实践。同课异构活动给教师提供了运用教学理念,尝试不同教学方法的平台和机会。

我校于2012年4月在各学科组展开了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课异构活动。

我校有三位教龄分别为11至13年的教师参与,上课内容是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 An Adventure in Africa, reading课型,比赛在本市的另一所四星级高中进行。

[实例片段1]

我校G老师设计了以下五道prereading questions 作为导入。(图1)

1. Casablanca, the name of a classic film, is actually a city in .

A. MoroccoB. Australia

2.In Africa you can find the longest river in the world, the river .

A. NileB. Amazon

3. In Africa you can find the longest scar(伤疤) on the earth— .

A. East Africa Great Rift Valley(裂谷)

B. North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4. With roots in , Barack Obamas election victory was greeted with particular enthusiasm there.endprint

A. KenyaB. Egypt

5. Hemingway wrote the novel The snow of , which wa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Africa.

A. HimalayasB. Kilimanjaro

评析:

因为是在兄弟学校接班上课,对学情不了解,G老师只设了A、B两个选项,以降低难度,目的是让学生对An Adventure in Africa中途径的国家和名胜有初步的了解,为reading 做热身和铺垫。如第一题出现时还配有电影《北非谍影》的图片;第五题的设计是因为文章的最后一段,也是非洲之旅的最后一站是Kilimanjaro乞力马扎罗山的, 问题呈现的同时放送有关乞力马扎罗山的几幅美丽图片。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充满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和趣味性,也充分体现了G老师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深刻领会,体现了她的教学理念和人文素养。

2) 考量教师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

授课教师应该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语言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备课时,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而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 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2) 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3) 任务应涉及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4) 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5) 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6) 完成任务后一般应有一个具体的成果(教育部,2003)。

[实例片段2]

我校S老师设计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放映有关非洲探险的电影片段,上课后以向学生介绍一个叫做Daring to Dream Club的俱乐部要利用暑假去非洲旅行作为导入,学生要想成为其中成员必须完成给出的从Level 1至Level 6的各项任务,由此激发学生加入非洲之旅的强烈兴趣。当然,这些任务由Fasting reading、detailed reading、presentation 等阅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组成。

评析:

本节课的阅读教学设计把通过完成Level 1 至Level 6的活动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围绕主线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层层展开。本节课明晰的线索能帮助学生快速捕捉信息和加工信息,并为以后的信息输出打下基础。S老师在Consolidation环节,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任务型阅读练习,这一设计也与导入阶段提出的6个层次的活动方案相呼应。本课设计自始至终贯穿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学生“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3) 考量教师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往往局限在单纯的读书和听录音上,缺乏实践的机会,而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 使现代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介入, 大大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对文本(Text)、 图形(Graph)、 静止图象(Still Image)、 声音(Audio)、 动画(Animation) 和视频(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 可以为学习者进行知识学习提供一个全方位学习英语的交互环境;网络技术由于它资源共享, 信息全面、 量大、 实时、 快速,因而全面补充了英语教学资源, 尤其是听力、 阅读和书面表达等方面的材料。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特有的科学性、 形象性和运用的灵活性显示出其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姿多彩, 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琚珍,2001)。

例如,我市某校D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他的专长之一是高超的电脑技术,他能自己创建语料库,他所制作的课件总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他的带领下,他们整个英语教师团队的课件制作水平都技高一筹,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能够为他们增色添彩不少。

教师在同课异构活动准备阶段经受考量的这些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不断的继续教育中逐渐积累的,同课异构等赛课活动为教师的积累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真可谓是厚积薄发,因为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青年教师应该及时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在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使自己脱颖而出,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 同课异构活动中

同课异构活动中的这节公开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观察能力和课堂操控能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公开课上的教师并不等同于舞台上背好了台词的演员,一堂成功的公开课能展示授课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层次性和整体性这些预设的精彩,教师如能及时扑捉住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则更能体现其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在公开课上,教师会以最佳的风貌展示自己,包括教态、仪表、语言、板书等。公开课的表现树立了一个标杆,教师会在今后的常态课和公开课上不断借鉴和超越(刘洪,2010)。可见,同课异构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 同课异构活动后

1) 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Poser (1989)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

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而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解释,来增进其对教学现实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性教学中探究的问题或领域往往是教师本人觉得最有趣、最有意义或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即一切研究活动源于教师的自身的需要, 与教师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联(甘正东,2000)。校内的同课异构活动就应该本着探究、解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这个问题这个来进行。endprint

例如:2010年5月我校进行职业初期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中,我外语组两位

教龄为5~6年的青年教师结合本学科组的研究课题“牛津高中英语不同课型的探索”,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开了第八模块第一单元Task板块的两节公开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课前准备、上课和课后的说课,两位老师写出了详细的教案和说课稿,在全学科组和学校专家组老师面前展示了自己在课堂上的风采,在课后说课环节用流畅漂亮的英语陈述了自己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和课后的反思,并利用暑假写成了体现自己教学反思能力的教学案例和论文。同课异构活动能让青年教师发现自己与成熟型、专家型教师间的差距,启发他们寻找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可以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有所借鉴,少走弯路;也能促使青年把握好发展机遇,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2) 提高授课、观课、议课和评课教师的科研意识

同课异构活动后的议课和评课,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授课者和观课者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教师通过观课议课理性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同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感受联系起来,并构建新的理念,影响后续的教学行为,逐步实现教学实效的最大化(郭美红,2011)。

因此,观课和议课、评课活动能使同课异构活动中的参赛者获益多多,听课者、评课者同样获益。通过分析存在问题,探讨改进措施等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 结束语

实践证明,并非每一个经过关键事件的教师都会得到相应的专业发展。教师从关键事件中获得专业发展,还必须要有一个自我澄清过程,即对自己过去已有的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形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这样才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循环。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同课异构活动给教师提供了关键事件,也能推动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更新。因此,英语教师们要抓住机遇,使自己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自我实现”,成为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J].

外语界.2000(4)

[2] 琚珍.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1(9)

[3] 高翔,王蔷.反思性教学: 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3(2)

[4]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郏灵萍.从“同课异构”活动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7)

[6] 刘洪.公开课——教师成长的快车道[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12)

[7] 郭美红.观课议课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10)

9.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篇九

为了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促进小学XX教师准确把握《XX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材文本,进一步探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系列问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能力,激发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XX小学教研小组于X月X日下午在X小学召开了XX教学研讨活动,本课以X年级下册第X单元的XX为课题。

本次活动的一开始,分别由我校的XX老师和XXX老师呈现了高效高质的两节XX对话课。X位老师虽然上的都是同一单元同一课程,但风格迥然不同,XX老师的课清新、自然,极富个人魅力;XXX老师课充满激情,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强。

课后,由我校两名教师代表就这两节课进行了中肯的点评,既指出了课的精彩之处,也客观地指出了不足。

10.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使用“同课异构”这种特殊形式,加强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

二、活动目的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的探索和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提高课堂效率,为减负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同课异构”力求能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

三、活动形式

同课异构。即:内容相同,教法相异;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授课老师:2013年11月18日上午09:30在教务处抽签

四、活动时间:2013年11月18-19日

五、参与学科及课题:语文学科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

六、授课班级:

七、八年级(分成七组)

七、授课地点:三楼多媒体室

八、参加教师:张玉田、陈蜀郡、尹伊、蒋春霞、马爱琳、姚旭、陈静雯

九、机构设置

1、组织部门:一六三团中学教务处

教研室

2、评委:杨淑珍、王建民、徐建新、徐凯疆、王秀云、钟英、陈美仙、葛丽涵、祝书丽、一六三团中学教研室

11.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一

语文作为一门可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学科,在高中教学中理应受到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为目标进行创新式教学。“同课异构”作为一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基于此,本论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对高中语文“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进行探究。“同课异构”更加强调针对性教学,它是指选择同一课题或者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学策略、教学结构来对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定的,而且会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的。这一教学方式体现出了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更加人文化。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同课异构”教学的意义

(一)挖掘教师的潜力,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往往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教师对待一个班级的同学,往往只会准备用一种教学方法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式就比较容易固化。从长期来看,这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并不利。如果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教师就需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总结和分类,进而挖掘教材,总结规律,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使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教师在挖掘教材、了解学生、探索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自身的潜力也得以挖掘,能力也在得以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课,一个班级的同学统一坐在下面听老师的讲解。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课堂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受学习习惯、智商、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很多学生可能会听不懂老师的讲解,而且还会有一部分学生很早之前就已经了解并掌握了教师在这堂课上所讲的知识。这两种极端情况下的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失去探究知识的欲望,一种是因为听不懂,另一种是因为早就已经掌握了。但如果教师可以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案,使每个水平的学生都能学到与他们能力相当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探究

(一)创造性的使用高中语文教材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根本,围绕教材开展教学。但是有些教师只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的思维限制了自己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首先要创造性的使用高中语文教材。我们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及接受能力,选择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挖掘以及讲解。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文章《兰亭集序》,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其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而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他们会因为基础的不同、环境的不同、爱好的不同等种种原因,造成对文言文掌握程度的不同,所以教师在讲这课的时候就不能对所有的同学都采用同一种讲课方式。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应该更加侧重对文章的翻译与理解,而基础很好的同学,教师就应该将讲课重点放在通过文章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上。所以,教师要先将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备课方案设计、课程结构设计等。

(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所谓的同课异构就是在讲解同一教学内容时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注重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灵活变通。还是以《兰亭集序》为例,在讲课时我们应该主要将学生分成三组,对三组同学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文言文基础较好的同学,教师的讲课重点不应该放在翻译课文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对课文进行翻译以及理解,然后拿出之前学过的《滕王阁序》与之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就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侧重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情感把握。而对于文言文基础稍差的学生,教师应该侧重于对课文本身的解读,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翻译及理解文言文本身的含义以及对作者所要表达情感的理解。

12.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二

进入21世纪, 教师的职业形象和角色意识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形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课堂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技巧, 更要具有反思意识, 即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决策及教学效果进行正确的审视和分析;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构建, 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 (陈俭贤, 2011) 笔者认为:近几年兴起的同课异构活动能综合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和反思意识, 是促进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 理论依据

(1) 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同学科选取一个课题,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独立备课, 根据设计的教学方案分别在两个平行班上课, 听课后进行比较性研究。“同课异构”活动旨在追求教师专业上的共同发展。在“同课异构”活动中, 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能够引发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郏灵萍, 2011)

(2)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在相关文献中, 关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提出了五个专业化方面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目的, 协助教师在受尊敬、支持、积极的氛围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成人教育, 增进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理解。它关注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持续探究本身, 关注教学工作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3 同课异构活动对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 是教师终生教育的过程。它包括专业准备阶段和实际任教阶段。我们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知, 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通过职前的师范教育一次性完成的。英语教师在入职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研读英语学科专业著作、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杂志, 观摩研究课、示范课等, 都是不断获取英语学科知识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来源。

参加同课异构活动的教师一般有三到五天的准备时间。在此期间, 他们各显神通, 精心设计教案, 制作课件, 这些对授课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和考验, 他们必须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能力来应对。而正是这些挑战和考验能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因为授课教师间的比拼并不仅仅体现在授课的45分钟或40分钟, 而是从课前准备阶段一直持续到课后的总结和反思, 以及今后的教学生涯中。

4 同课异构活动准备阶段

(1) 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人文素养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集中体现, 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 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学理念不仅通过教学行为来体现, 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 (郭美红, 2011)

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应用, 都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 能考验教师能否用理论指导实践。同课异构活动给教师提供了运用教学理念、尝试不同教学方法的平台和机会。

在去年我校进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 有两位教龄分别为12至11年的教师参与, 上课内容是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 (高一) An Adventure in Africa, reading (阅读) 课型, 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

[实例片段1]

G老师设计了以下五道配有图片 (如图1) 的prereading questions作为导入。

(1) Casablanca, the name of a classic fi lm, is actually a city in___.

A.Morocco B.Australia

(2) Hemingway wrote the novel“the snow of___”, which wa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Africa.

A.Himalayas B.Kilimanjaro

评析:因为是借班上课, 对学情不够了解, G老师只设了A, B两个选项, 以降低难度, 目的是让学生对An Adventure in Africa中途径的国家和名胜有初步的了解, 为reading做热身和铺垫。如第一题出现时配有电影《北非谍影》的图片;第五题的设计是因为文章的最后一段, 也是非洲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关于Kilimanjaro乞力马扎罗山的, 问题呈现的同时放送有关乞力马扎罗山的几幅美丽图片 (见图1) 。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充满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和趣味性, 也充分体现了G老师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深刻领会, 体现了她的教学理念和人文素养。

(2) 彰显教师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

授课教师应该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语言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设计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备课时, 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 融为一体。

[实例片段2]

我校S老师设计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放映有关非洲探险的电影片段, 上课后以向学生介绍一个叫做Daring to Dream Club利用暑假去非洲旅行作为导入, 学生要想成为其中成员必须完成图中 (见图2) 所示的从Level 1至Level 6的各项任务, 由此激发学生加入非洲之旅的强烈兴趣。当然, 这些任务由Fasting reading, detailed reading, presentation等阅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组成。

评析:本节课的阅读教学设计把通过完成Level 1至Level 6的活动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围绕主线由浅入深, 步步深入, 层层展开。本节课明晰的线索能帮助学生快速捕捉信息和加工信息, 并为以后的信息输出打下基础。S老师在Consolidation环节,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任务型阅读练习, 这一设计也与导入阶段提出的6个层次的活动方案相呼应。本课设计自始至终贯穿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 鼓励学生“用语言做事” (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 , 在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

(3) 展示教师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往往局限在单纯的读书和听录音上, 而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 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 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介入, 大大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和运用的灵活性显示出其独特的内在魅力, 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姿多彩, 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琚珍, 2001)

G老师和S老师在两三天的准备时间内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两位老师充分运用了文本 (Text) 、图形 (Graph) 、静止图像 (Still Image) 、声音 (Audio) 、动画 (Animation) 和视频 (Video) 等, 能集成处理多种信息, 可以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里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学习英语的交互环境, 较好地补充了英语教学资源。

5 同课异构活动中

同课异构活动中的这堂课上得是否成功取决于授课教师对英语学科知识的驾驭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在这类公开课上, 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观察能力和课堂操控能力,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公开课上的教师并不等同于舞台上背好了台词的演员, 一堂成功的公开课能展示授课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层次性和整体性。

G老师和S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各有千秋, 但是在正式比赛的公开课上, S老师更胜一筹, 最后的综合比赛结果是S老师胜出。S老师教态亲切、自然, 语言地道优美, 即使是借班上课, 她能通过lead-in (导入) 和自己丰富的面部表情, 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随着 (图2) 所示的从Level 1到Level 6的任务的层层推进, S老师绘声绘色、循循善诱, 引领着学生进行了一次充满了趣味、冒险的非洲之旅, 同时也是通往英语世界的探究之旅。

G老师的课无论教学设计还是PPT制作都充分体现了她的智慧和专业素养。

[实例片段3]她在Careful Reading过程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questions and answers, fi lling in the blanks, True or false questions等帮助、引领学生完成非洲之旅。但G老师上课时虽然在导入的部分设计非常简单, 但她没有及时利用这个机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没有把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明显不如S老师的那么融洽和活跃。

正如刘洪老师所说:在公开课上, 教师会以最佳的风貌展示自己, 包括教态、仪表、语言、板书等。公开课的表现树立了一个标杆, 教师会在今后的常态课和公开课上不断借鉴和超越。 (刘洪, 2010) S老师在公开课上的表现不仅为自己, 也为参加观课、议课和评课活动的老师们树立了一个标杆。G老师也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意识到了自己在驾驭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由此, 同课异构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见一斑。

6 同课异构活动后

同课异构活动也是培养和体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好时机。G老师和S老师都是较成熟的老师, 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无疑也是她们的一次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 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不将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那么, 这些经验永远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教学反思恰恰是教师对自己的经验进行理性的审视过程, 是教师将经验转化为实践智慧, 进而改进教学实践的工具, 是教师凭借自身努力成为更优秀、更熟练、更有思想的专业人员的工具。 (申继亮, 2006)

G老师和S老师在同课异构的活动结束后, 通过反思参加活动的全过程, 审视了自己已获得的经验, 并撰写了相关总结文章。两位老师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解释, 来增进对教学现实的理解, 及时将经验升华到了理性的高度。所以,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 换言之,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7 结束语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所展示的都是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 真可谓是厚积薄发。青年教师应该及时制定专业发展计划, 在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理论水平的同时, 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机遇, 脱颖而出, 从而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发展平台, 向着专业发展的更高的目标努力。

摘要:本文阐述了同课异构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概念, 结合教学案例片段分析了同课异构活动的准备阶段能技巧和反思意识, 是促进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陈俭贤.通过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英语教育, 2011 (6) .

[2]郭美红.观课议课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1 (10) .

[3]郏灵萍.从“同课异构”活动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 (7) .

[4]琚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1 (9) .

[5]刘洪.公开课——教师成长的快车道[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0 (12) .

13.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十三

2013年4月12日,在教科室教科研主任魏建华的组织下,我们生理化组举行了“同课异构”讲课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精进,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使得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同课异构”就是同一课本,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样的课程标准,相同的重难点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所呈现出的不同教学风格。要求教师要有创新,要有新思路,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本次活动生化两组在一起进行,化学讲课的课题是据《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做课教师有贾辉,郭瑞霞,邬牡丹。初一生物课题是血流的管道—《血管》,讲课教师尚珍莹。初二生物课题是《传染病及其预防》讲课教师石凤英,刘丽华。上述老师为我们上了各具特色的六节课,三位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使用了五问式教学模式,提前让学生预习,然后再学生问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质疑,展示点评,老师帮助解决疑难,指明解题思路。尤其像贾辉老师讲的据曲线图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再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他又给学生找出间接解题的关键,这样对初三学生的考试是至关重要的。三位生物老师可以很好的将书本与多媒体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自身的良好素质进行精彩的讲解和分析,将自己的特色很好的展现出来。像刘丽华老师利用了蒙娜丽莎戴

口罩图片与传染病院医生戴口罩放在一起引入课题,非常新颖。尚珍莹老师把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的图片放在一起学生很清楚的找出它们的区别,效果很好。

通过本次活动各位老师达成一定的共识:第一、认真研读课本,准确把握课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随意性,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点。第二、充实自身,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重视教材,不过在充分理解分析教材的同时还要结合新知识,新信息从而将教学融入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发挥,体现新课程理念,将教学逐步走向素质教育的阶段。

“同课异构”活动作为一种教学研讨新形式,不仅使得教师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与理解而且也有利于教学的思维、角度的拓展,有利于以后教学的提高。

2013 年 4月

14.“同课异构”活动的总结 篇十四

我处于9月26日举行了六小、华盛”同课异构”联谊活动,本次活动是在临沂六小举行,六小和华盛的所有英语教师参加。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给英语教师们提供了交流与探讨的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会议首先由六小的徐文娟老师和华盛的张敬老师执教同一节课,执教内容为三年级unit2lookatmealet’stalk部分。接着,两位执教教师进行说课、全体与会教师集中进行了评课、交流研讨,对所观摩课堂进行了激烈的互动点评。通过两位年轻教师精彩的课堂,可以看出他们基本功比较的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比较强。六小的徐文娟老师课堂设计完整紧密,新授环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处理重点难点,教师示范比较到位、学生操练的非常充分,课件制作的比较精美、运用比较娴熟,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整堂课显得热情丰富而有效。华盛学校的`张敬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口语流利。课堂设计比较流畅、教学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能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进行教学,对重难点的把握较好。对于难点句子let’sgotoschool.的处理较好,通过创设情境把句子先分解并编成顺口溜的形式教学,学生说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非常轻松的就掌握了。两位教师既注重了语言的输入,也注重了语言的输出运用,课堂上都设计了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拓展活动,真正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并渗透情感教育。

在互动研讨环节教师们进行了激烈的点评、智慧的火花发生了碰撞。研讨后两位教师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当面解决,两位教师都豁然开朗,激动万分。最后,我们对青年教师提出要求,要继续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升自己英语专业水平与能力。潜心研读学习课程新标准和教学策略,始终坚持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要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课堂教学活动要有趣味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努力为学生创设英语情景,为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奠定坚实基础。

15.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五

关键词:幼儿,多元,开放,教研活动,同课异构,反思交流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幼儿园大多采用“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拼”等“优质课”评比的教研形式。很多教师只是在网上搜一搜,应付着上一节课,教学收效甚微。这次,幼儿园改变了以往惯例,采取了“同课异构”教研新模式。即根据教师的兴趣倾向、年龄互补、业务水平、表达能力等进行合理搭配,分成不同的教研小组。各组根据共识调整、优化方案,再推举一人展示优化后的方案,以探求教育策略的有效性。下面,以语言活动“熊爸爸买鞋”为例进行教研探究。

一、第一组活动方案

执教者:王老师

活动目标:(1)通过倾听、自主阅读、讨论等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小熊穿不上新鞋的原因。(2)通过尝试丰富幼儿买鞋的生活经验。(3)让幼儿感知成长的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大图书一本、小图书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1)师生谈话活动。师:今天是小熊的生日,熊爸爸给它买了新鞋做礼物,新鞋怎么样?(2)幼儿阅读活动。(3)幼儿讲述活动。出示大图书,师:谁愿意讲一讲你最喜欢的那幅图?看课件,老师完整讲述故事后,师:熊爸爸买了三双鞋,小熊为什么一双也穿不上?请小朋友教教熊爸爸怎样才能买到合适的鞋。(4)幼儿探索活动。师:大家既然说“试穿”是好办法,那么就请试穿一下你旁边小朋友的鞋吧!教师小结:最合适的鞋应该是比自己的脚稍微大一些的。(5)幼儿感知、体验活动。师:小熊通过穿不上鞋知道自己长大了,小朋友们是怎么知道自己长大的?你们穿不上的衣服、鞋,不需要的书、玩具,是怎么处理的?看课件,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成长的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

执教者反思:亮点1:人手一本的小图书,使每位幼儿都获得了专注于作品理解和讲述的媒介,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展开自主学习的需要。亮点2:试穿鞋子这个环节,使幼儿获得了如何买鞋的生活经验。困惑:教师淡化了对幼儿讲述和谈话内容的评价,应适时加以点拨、引导,拓宽幼儿谈话的深度。

参研者互动交流:教师A:讲述氛围很重要,但评价不能忽略。教师B:全班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评价可以形成幼幼互动。评价可以自然渗透到孩子的讲述中,直接指出好的地方,让孩子有一个榜样,那么在以后的讲述中,他们会尝试着模仿,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教师C:“试穿鞋子”活动可以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这样更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

二、第二组活动方案

执教者:刘老师

活动目标:(1)欣赏童话故事,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中明白小熊一天天长大、鞋子穿不上的道理,感受小熊的情感变化。(2)通过试一试、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鞋。

活动准备:课件、操作图卡。

活动过程:(1)看课件,欣赏故事。(2)发现成长、体会成长。师:小熊是通过鞋子穿不上发现自己长大了,小朋友们是通过什么发现自己长大的?(3)操作活动,续编故事。师:第二年,小熊的脚长得更大了,请你们帮他选一双合适的鞋吧!老师提供了大中小三双鞋子图片,幼儿通过试、比、量的方法找出了一双适合小熊的鞋。(4)把这三幅图串联起来,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

执教者反思:亮点: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买鞋的生活经验,并续编了精彩的故事,整个过程幼儿非常投入。困惑: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幼儿缺少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是被动接受老师传递的语言信息,没能为幼儿创设语言发展的机会。

参研者互动交流:教师A: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可是透过活动表面进一步分析活动的实质,不禁要问:作为一次语言教学,幼儿语言经验的拓展、积累,语言能力的发展体现在何处?教师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倡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我们应该注重让幼儿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

三、教研组对活动方案的共同感悟

(1)合适的语言环境:营造一个平等开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在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中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语言加工,获得发展语言的机会。(2)有效的学习材料:提供适合幼儿语言水平的学习材料,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应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提供合适的材料,让幼儿“跳一跳摸得到”。(3)探究的空间:在活动中要始终注重营造探究的空间,让幼儿自主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4)有效的评价:有效评价能使幼儿产生递进性的自我提升。让幼儿分享同伴的优势资源,并在反思过程中产生跳跃性提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探研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在不断优化———改进———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反思更加具体、有效,教师们的思路更加清晰、开阔,能促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岳亚平.构建幼儿园创新课程体系的思考[J].幼儿教育,2003(13).

16.感悟“同课异构” 篇十六

此次评比一改以往“提前一个月通知限选课题,由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集体备课、通过‘试教——修改一再试教—再修改’,最后由选手上台表演”的做法,而是提前一天通知选手,选定同一教学内容(同课),然后各自备课,抽签“借班”教学以比高低。由于不同的选手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同,课堂教学风格、教学思路也就不同(异构)。通过本次“同课异构’’的教学尝试,不仅给听课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堂盛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同课异构”的很多有关“同”的要求下凸现出多元各“异”的教学魅力。笔者从头至尾认真地听取了各位选手的课,并作了详细的记录,感悟颇深,现整理于下与读者分享。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但过分渲染化学的负面作用

此次参与评比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中的专题4“烃的衍生物”中的第一单元“卤代烃”。教师在对“卤代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处理时,几乎所有的选手都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展示了有关卤代烃对人类生活产生良好影响的图片和视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衢州二中任志强老师的引课,给各位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任老师漫步在江山中学的操场、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学校主要场所,用数码相机拍下了许多有关“卤代烃”产品的图片。上课伊始,当这些熟悉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老师作一一介绍时,学生兴奋地惊叫了起来,原来“卤代烃”就在我们身边,化学有趣好玩。短短的几秒钟,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样巧妙地处理。显然为后面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但也有不少选手,在引课时过多地介绍卤代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从“臭氧层的破坏”到“涂改液对人体的伤害”,再到“发错的诺贝尔奖”等等。让学生对卤代烃有一种惧怕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原来对化学的好感。会渐渐的淡化,甚至会讨厌化学。有一句广告语“本饮料纯属天然,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尽管此语对化学不够意思,但至少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化学物质的恐慌程度。如何改变人们对化学的误解,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介绍化学物质,值得研究。令人高兴的是龙游中学刘忠英老师,在介绍了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后,提出:“臭氧空洞只是卤代烃的过错吗?这是人类没有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卤代烃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学习有关卤代烃的性质,更好地预防类似事情的发生……”。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不是否定介绍化学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而是要从正面宣传化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让更多的人喜爱化学,从事化学事业,让化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设计精巧,思路清晰,但缺乏对教材的深度理解

教学的价值在于追求有效。有效指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课堂活动内容的价值,关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主动参与。这次评比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可谓是颇具匠心,思路清晰,追求实效。如衢州一中的吴国升老师,从“如何制取溴乙烷?”问题人手,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从断键的位置出发,让学生上台构造球棍模型,最后从实验进行验证。得出溴乙烷的两种重要性质。开化中学汪小鹏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用对比、类比、联想的方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提出“如何用化学实验证明氯化钠和氯酸钾中含有氯元素”问题,渐渐地过渡到“如何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江山实验中学的曾细武老师,以实验条件和实验试剂为切入点。设计了四组不同的实验方案(①溴乙烷加硝酸银溶液;②溴乙烷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硝酸银溶液;③溴乙烷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④溴乙烷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盐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江山中学陈新老师从溴乙烷的结构入手。提出断键的几种可能情况,然后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动手实验,根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可能的反应机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结论。衢州二中的任志强老师从“增强一个意识——环保意识;树立两种观点——矛盾的观点和内外因辩证的观点;学会一种方法——溴原子变为溴离子的方法;掌握两个反应——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这样的一种教学思路,进行一系列符合学生心理和经验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的启发到学生的讨论,从学生问题的提出到师生间的争辩,从学生实验到教师实验,最后师生归纳达成共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度理解,特别是模块设置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知道知识的前后关系,难以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有不少教材在分析化学反应的可能性时,用了“平衡移动原理”这一理论知识,笔者在听课时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当教师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的头头是道时,大多数学生却表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困惑。我们知道,“化学平衡移动”这一内容是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中才介绍的。放在这里解释化学反应的可能性显然是不合适的。事后与个别教师交流才发现,他们以为这一内容在《化学2》(苏教版)中已经学过,这是一个误区。所以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课程模块。即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这就要求对化学课程模块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媒体使用娴熟,但教师的学科素养育待提高

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知识的呈现上表现为内容丰富,有视频、模拟动画、资料、网站等模块,能把知识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有变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占有大最的学习资源。二是在知识的生成上表现为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轻过程重结果的毛病,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图形、数据、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手段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三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培养等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次教学评比中,没有一位教师不使用PPT开展课堂教学,这体现了青年教师的现代教学意识,从整个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都能恰当地使用各种媒

体,从使用情况来看,既有各种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又有实物、模型和实验装置,通过各种媒体的使用,实现师生间的交流,实现有效教学,讲究互动与感情的交流。但也有些教师一味的追求多媒体的效应,忘记了多媒体教学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有些课本上写得很清楚的地方,学生一目了然的东西,教师也把它制作成课件,整堂课基本上是由计算机操纵,教师只是个点击鼠标的“操纵员”,负责把事先设置好的程序一一展现出来,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教师无法展示灵活的教学机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是通过电脑系统的讨论平台来实现的,缺乏声音、肢体语言上的交流,客观上减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阻碍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体现。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教师教学媒体使用娴熟过程的背后,渗透出有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严重缺失,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滴管的使用、试管的振荡、实验装置的装配程序等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实验用品中“量”的意识淡薄,有教师把大约5mL的液体说成15mL。对化学实验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点和关键点没有向学生作交待,为实验而实验,对实验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估计不足。有个别教师的教学语言贫乏,板书混乱甚至没有板书,课堂上多次出现了科学性错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学科素养有待提高。

这次教学评比是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以来第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尝试,纵观11节课,给笔者以很大的启示,选手们在理念上对化学教学有了新的拓展,提升了教学立意。在教学方法上有了新的探索,注重了有效的互动。但问题依然很多,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上好课?徐瑞泰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分类的实验,初步概括和提炼出一节好课应该具备的动态生成结构,即:一、经互动后生成清晰流畅的主题或专题线索(教与学的思路);二、紧扣能够体现教与学之间本质联系的关键性教学细节;三、形成融会贯通、和谐自然、科学而又艺术的信息同构。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曾指出:“独照之匠”必然“窥意象而运金”。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主题线索、关键细节和“信息同构”这“三大要素”正是我们教学流程中的关键“意象”。如果大家都能深入理解这些关键性“意象”,重视“经互动后生成清晰流畅的主题或专题线索”;重视“紧扣能够体现教与学本质联系的关键性教学细节”,致力于“形成融会贯通、和谐自然、科学而又艺术的信息同构”。那么既有“循循善诱思路清晰”的好老师,又有“一线串珠科学构建”的主题线索,我们就一定能上出更多的“融会贯通有所创新”的一节好课。而更多的一节好课的执教者们一定能成长为刘勰所谓:“窥意象而运金”的“独照之匠”。

17.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篇十七

1、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多购书,多读书,读好书,使学校真正成为“书香校园”。

2、继续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活动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三笔字”的训练,夯实教师的基本功。

3、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一体机的功能全体教师参与了继续教育网上培训,让每位教师进一步熟悉一体机设备并能熟练运用,会制作课件,鼓励教师运用课件上课,会用电脑备课,尽量在网上学习,在网上交流,鼓励教师创建自己的博客。

二、抓好常规教研,提高教研水平。

(一)建构学习的平台,促进专业成长。

1、加大教育理论学习,促进专业成长。我校结合建设书香校园活动,掀起读书热潮,特别是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相结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既能及时了解教改动态信息,开阔视野,又能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积极搞好校内的校本培训,在校内开展名师视频学习和校内公开课交流活动。同时还有针对性的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听课观摩活动。在这一学期里,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语文主题学习论坛及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并邀请兄弟学校到我学校观摩课改课堂,对我们的课堂提出指导性建议,共同探讨课堂改革话题。

在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校成立了以xx老师为语文教研组长,xx老师为数学教研组长的教研组织。要求教研组长,每学期初制定好该组教研计划,写好教研活动记录,学期末做好教研工作总结,每周四进行语文听课教研活动,每周五进行数学听课教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必须要讲一节校内公开课,教师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本学期,我校共举行教研活动17次,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效果。

另外,我校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组织教师学习专家讲座,优秀示范课等,和校内听课同步进行。本学期校长共听课45节,主任听课共38节,每位教师听课20多节。

3、通过参加校区赛课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学校本学期共推出无名教师参加校区的月赛课活动,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一名。在赛课活动中,老师们均在各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高素质。教态亲切、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范读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教学语言流畅,板书美观工整、新颖,教态大方,驾驭课堂能力强。

(二)抓好校本教研,促进教学实践。

1、我校根据期初制定好的教研工作计划,根据学科特点,深入开展各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做到研训一体原则,既有教研课的观摩研讨,又有专题性的理论学习。使每一次的活动都对大家有一定的触动。

2、举办一课多研、同课异构活动。通过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3、结合我县教委的语文主题教学,语文方面把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开展“走近、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

4、注意总结经验。在这一学期里,我校的教师能按要求做好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共计150余篇,能积极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有意识的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成文章。

(三)重视校本教研,创出亮点。

本学期,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继续坚持进行。其中,教师共同听课,共同评课,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学习制作课件,使用课件上课是校本教研的一大亮点。鼓励教师学习制作课件,运用课件上课,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静止的图像动起来,可以“引其观、诱其思、导其向、排其难、解其疑、探其源、穷其理”。所以,我想,我们校本教研时,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严格落实常规管理。

(一)做好各种计划、检查、训练和总结。

学期初我们就制定好了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及人员安排,期间每月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教师听课记录进行检查。本学期,我校积极做好小学生五项基本功工作,对学生阅读训练、古诗词背诵、口算达标、规范字书写、英语口语等训练常抓不懈。

(二)抓好制度建设,落实教学常规。

1、全面贯彻新课程计划。开足课程,上足课时。校长、主任亲自上课,并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探讨策略、解决问题。

2、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工作,提高教师质量意识。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教师能制定好培优辅差的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落实好各项措施,确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做好教案作业等常规检查,完善校内常规自检方案,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做到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

4、开展好学校兴趣小组活动,响应上级开展各种学科竞赛活动,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科知识互补,实现以活动促教学的目的,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8.“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十八

为了交流和展示我县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经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近日,县教科组在渠口学区太阳梁二小举行了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我学区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我学区小学全体数学老师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我校马丹鹤,还有中宁一小的杨艳芳和中宁三小的胡淑霞三位教师分别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执教老师各显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尽显不同的精彩。教学构思异中存同,同中求异,引发了听课者的研究和思考,体现了同课异构的价值。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总校领导精心组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数学教研组成员都积极参与,执教老师精心备课,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作用。

一、纵观这次教学活动,我们组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总结: 1.方法、策略层面——教无定法。同样一节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是多样的,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有一定的差异。2.风格、个性层面——扬长避短。教师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或粗犷、或细腻,或简略直接,或曲折婉转。

3.目标、内容层面——因材施教。教师除了吃透了解文本内涵之外,还要了解文本所处的学业阶段,教学单元,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再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学设计、取舍教学内容,可谓“因材施教”。

二、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

当然,有收获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在这次活动中,也有一些方面值得我们反思,例如:

1、学习型小组的教学方式,是否适用于低段的教学,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

2、习题的设计上,怎样设计更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3、数学教学语言如何锻炼得更准确精炼,更生动,生更易听懂。

4、如何鼓励学生发现更有意义的问题,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5、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才会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获得知识,以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知识。

三、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学到的(我们的进步):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教研组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和分析,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达成了如下的共识。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会疑”,学生不仅要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掌握,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体验。还要“会说”,在课堂中,不仅要学生说解题思路,说方法,还要说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更要“会议”,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与同学合作、探究、实验,用集体的智慧,协同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今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上完课后,开展了主题教研听评课活动,评课、议课环节由学区教研员李玉宝主持。首先,教研员李玉宝谈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目的要求,接着三位教师各自针对执教篇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做了反思,三位教师们反思的都很到位,接下来是听课老师进行评课,并围绕“如何有效的上好一堂课”的主题进行研讨,参与听课的各位老师和数学教研组长白老师对这三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研讨的教师发言积极、热烈,评价中肯、实在,参会教师不但了解了“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而且从中得到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效果性的、扎扎实实的教研活动。尤其是最后县数学教研员白老师非常负责任的发言,更让老师们有遇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此次教研经历,使教师们深刻地体会到:“同课异构” 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在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作为执教者,不但能在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尽显所能,而且还可以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作为听课者,不但能从各位老师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当然每次活动都不可能做到“踏雪无痕”,只要我们在以后的活动中,能扬长避短,相信我们就会越走越远。

小学数学教研组“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让老师们看到不同的处理教材的方式,更主要的是给老师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思索的机会。使老师们经历了比较、反思、研讨的过程,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老师们普遍反映参加这次活动受益匪浅,大家在这样的互动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积极反思,在反思中得以提高。

上一篇:高中作文给好友们的一封信下一篇:运维安全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