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精选8篇)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 篇一
对新时期区级统一战线工作体制机制的思考
滨湖区委统战部王和平郑启兵
http://tzb.wuxi.gov.cn/web101/llyj/896664.shtml
一、区级统战工作呈现新形势新特点
1、统一战线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当前,统一战线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对象不断增加,使得区级统战工作对象的总人数与各历史时期相比是最多的,范围涉及到全区的和谐、发展、稳定大局,统战工作也更趋于社会化。
2、统战工作对象人员分散,组织依托性差。统战成员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统战对象的流动性日趋突出,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往往是以纯粹的经济组织为依托的“个体”存在,有的虽然还有单位,但与单位的捆绑关系也不再象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么紧密,街道、社区中的台属侨眷、民族人士等与所在街道、社区的关系相对比较松散。
3、统战代表人士的代表性弱,统战工作越来越具有群众性、普遍性。区级统战工作对象当中确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代表人士较少。如无党派知识分子中能在全区有代表性的人士一般来说很少,有号召力的就更少,其它方面如非公人士、侨台眷属等虽然有一些知名度较大的人员,但从根本上说代表性、先进性、号召力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宗教领域内部号召力、影响力方面较强,但先进性一般又差一些。大部分统战人士来自于群众当中,融合在群众当中。
4、部分干部对统战工作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少数基层领导干部,以及统战工作者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仍然存在着“统战工作上层重要、中层次要、基层不要”的偏见,在思想上往往忽略了基层
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统战工作作为统战工作中的新课题,许多统战工作人员并不懂得如何开展基层统战工作,难以及时转变统战工作的重心,不能把统战工作转到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要务上来。
5、统战工作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目前来看,区委统战部是区委工作部门,统战系统内的民族宗教、工商联、侨台等部门有相应的区委、政府领导分管。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和完善统战工作协调机制,我市的县市区级统战部长都是由政协副主席兼任,在党委的领导下,由统战部牵头,统战系统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难以有效建立,统战工作的合力难以形成。另外,统战部门与政协的关系、与人大的关系、与组织部门、与“两新“党组织的关系在机制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以统战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的统战工作协调机制还难以建立。统战工作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在体制上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6、区级统战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区级统战工作属于基层统战工作范畴,较之上层有许多独特之处,而理论研究部门对这些特点恰恰研究的很少,能够准确系统地指导区级统战工作的理论不多,使得从事基层统战工作的同志在开展工作时常感到手足无措。理论书籍看了不少,但“凝心聚力”的具体工作方法还很缺乏,长期以来只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缺乏工作标准和指导意见。
二、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思考
1、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扩大统一战线的影响。统战部门要加强统战知识、统战政策的普及,加强对统一战线典型事例的弘扬。要持之以恒地推动“六个纳入”和“四个带头”的落实到位。将统战工作
纳入了党委工作要点,纳入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纳入了党校教学内容,纳入了各级中心组的学习计划和党委宣传计划。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要身体力行,带头学习统一战线知识,带头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带头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要利用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统战工作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统战、了解统战、关心统战。
2、以统战部门的工作实绩来争取领导的关心,横向部门的支持。滨湖区的领导对统战工作越来越重视,一些横向部门党委逐渐开始把统战工作摆上位置,例如,教育局、卫生局党委的工作计划和总结里已经开始有统战的内容了,这都得益于近年来我区统战工作取得的成绩,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每年向区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报送统战人士对全区发展稳定大局提出高质量的建言献策文章,积极为引进“530”项目牵线搭桥,加强对非公企业主的引导,协助区委、政府做好“稳心留根”工作,全力推进社区统战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成果等,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让领导和机关部门对统战工作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统战工作赢得了好的氛围。
3、要完善统战部牵头协调机制和统战工作制度机制。应当在统一战线内部组织和有关部门之间,形成一种既分工又合作、既统一领导又各司其职的运行机制。统战部门一方面要积极牵头、善于牵头,勤指导,严督查,通过牵头强化统战部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主动协作,对有关协作部门要明确其工作职责。例如,在党外干部的管理上,要完善“六个共同”,建立起组织部、统战部共同制定规划、共同物色选拔、共同培养教育、共同考察人选、共同研究提名、共同督促检查的工作机制;在民族宗教方面,建立起由统战部门牵头,各有
关部门配合的应急工作机制,及时通报民族宗教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妥善处理由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和矛盾纠纷;在新社会阶层人士方面,建立起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评价动态管理机制,由统战部牵头,工商、税务、劳动、法律、工商联等综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主体,定期研究处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原则,规范和完善协商制度、通报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特约人员聘请制度、有关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切实形成“大统战”的格局。
4、大力开展统战活动,扩大统战工作影响。近几年,滨湖区委统战部先后开展了“情系滨湖、共创和谐”、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四爱”主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征文、演讲、书画展、文艺汇演等一场场活动,发出了统战的声音,展示了统战人士的风采,联络了统战人士的感情,加深了人们对统一战线的认识。活动是我们联系统战人士的纽带,只有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与统战人士达到相互理解、沟通、信任的目的。活动还是展现统一战线优势和力量,扩大统一战线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社会的统战活动本身就是我们工作的项目之一,我们只有不断增加活动,才能有效的贯彻党的各项统战方针政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5、工作上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重点。区级统战工作与上层有着许多的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就无锡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活跃的地区来说,统战工作服务经济的空间比较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和宗教界人士大量增多,对统战工作的需求也日趋紧迫,作用日益突出,这决定了区级统战工作必须要在培育党外代表人士、宗
教工作、服务发展、统筹协调工作几个方面有所倾斜,力求作为,而不能平均使用精力,不能生搬上层的工作套路。
2.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 篇二
(一) 我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 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离不开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
统筹“两个大局”, 首先是统筹国内大局,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在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次是统筹国际大局, 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建设和谐世界。我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 统筹两个大局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纵观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各个阶段,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成长壮大过程中可看出, 每一阶段的成功都离不开统一战线作用的发挥。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内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多变, 新时期我党战略目标的实现更离不开统一战线这一法宝。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取决于社会的稳定性。我党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 什么时候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我国社会就更加和谐稳定;什么时候忽视统一战线的作用, 我国社会就会缺乏活力、矛盾加剧, 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能否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入21世纪,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人民愈发自信,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日益提高, 这得益于我党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经济建设不动摇、坚持民族团结不动摇, 得益于我党始终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新时期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包容性。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通过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统一战线具有“求大同”、“存小异”特点, 能起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离不开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筹国内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统一战线的团结协调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有着十分特殊的国情。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处于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时代。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30年间,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1倍, 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0倍。到今年我国经济总量将有望超过日本升至世界第二, 我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步前进。随着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我国社会也进入全面转型时期, 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 使得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利益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调整, 我国社会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 各种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多, 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局部激化的现象。如贫富差距分化和社会分配格局失衡问题。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加大, 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 贫富差距加大。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 已远超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并逐年攀升。事实上, 贫富两极化和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是我国改革的副产品, 但这并不是改革本身的问题, 而是协调统筹不足才出现的问题。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兼顾, 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上, 我们不仅缺乏经验, 理论准备也不足, 也无现成案例可借鉴。3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发展重心一直是重“经济”、轻“社会”, 重“GDP”、轻“幸福指数”, 重“速度”、轻“均衡”, 重“效率”、轻“公平”, 因此发展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与矛盾。这些矛盾问题处理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兼顾,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协调各种关系, 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谋策略与方法, 而这正是新时期统一战线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使命。正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离不开”重要思想所指:实现第三步经济战略目标离不开统一战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统一战线, 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统一战线,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离不开统一战线。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也离不开统一战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一战线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期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他们之中汇集着一大批知识分子、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管理人才以及社会各行业的精英, 他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我国政治民主建设重要的监督力量, 也是重要的协商伙伴, 是我党领导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拥有空前的包容性, 他们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 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实现求同存异, 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祖国的和平统一。尤其是现阶段, 我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 为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力量支持, 为促进社会和谐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为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凝聚人心。
(三) 全球化背景下统筹国际大局构建和谐世界离不开统一战线的积极参与
当今世界, 国内国际大局都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建设和谐世界, 是统筹国际大局的时代诉求。经济全球化在给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正面影响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定负面问题, 特别是在高科技条件及各国利益驱使下, 出现了许多全球性难题:温室效应加剧, 海洋污染严重, 恐怖活动猖獗, 海盗愈演愈烈, 核扩散尖锐, 金融危机频繁, 可持续发展受到阻隔, 导致人类共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直接威胁着世界和平。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游离于国际环境。没有各国的共同发展就不可能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稳定繁荣就不可能消除恐怖主义等各种威胁产生的根源, 也就不可能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因此新时期稳定与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共同目标, 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工作重点。为此我国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三大任务, 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 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统一战线涉及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等各领域, 我们只有秉承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原则, 积极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团结凝聚作用, 团结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 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 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 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十七大”我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这一伟大战略任务, 在全球化、多极化的今天, 我党的历史经验与实践证明,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离不开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离不开统一战线的团结协调作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问题更离不开统一战线的积极参与。
关键词:统一战线,协调,两个大局,作用
参考文献
[1]南振声.统筹“两个大局”的和谐视阈——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文汇报, 2009-01-05.
[2]刘延东.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 2005-02-25.
[3]经典中国辉煌3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30年增长超11倍[N].北京娱乐信报, 2008-11-18.http://news.sina.com.cn/c/2008-11-18/004114742992s.shtml.
3.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 篇三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
经过中小学英语基础知识的累积与整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迫切需要在高中这一崭新的阶段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与完善。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如何践行高中英语新课标的相关理念,切实提高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就成为摆在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教学难题。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高中英语课堂的优秀教学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一、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与帮助下,会专心致志且持续地融入具体课程内容的学习活动之中,进而实现学习效果及学习效率的最优化及最大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认识倾向,灵活运用教育手段及课堂教学策略,力求在激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基础的同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帮助。”
对此,我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灵活付诸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例如,在教学“Great women”这章内容的具体知识点之前,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宋庆龄、居里夫人、赛珍珠、特蕾莎修女等伟大女性的相关事迹进行交流与沟通。之后,当班上学生对这些伟大女性的伟大事迹普遍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之后,我趁势向他们点明这节英语课所要学习到的内容及要点。如此一来,既巧妙实现了新课程的巧妙导入,同时又在学生讨论与沟通的过程中,切实激发了他们对于这部分英语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在实现一举多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为当节知识点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二、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其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形成与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通过优化教育教学方式的渠道,促进高中学生上述综合素質及英语修养的发展与显著提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着重发展其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对于新课标的这一指示,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一次英语综合实践课上,首先,我先鼓励学生说出印象最深的广告,并分别阐述自己之所以感到深刻的原因;其次,我又向学生展示一些我事先收集好的英语广告,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广告语言的用词和句子的特点;最后,我还会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文字或者图像的广告设计,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他们的广告设计作品。
这一实践活动新颖、别致,一来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二来更以英语广告为媒介,着重培养与发展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水平与能力,有利于其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英语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现代教育手段的恰当运用,切实促进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深化发展及进步。
同样以我自身为例,在教学“Festivals”这章内容的知识点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幻灯片以及视频短片这两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世界各地重要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当地人们的独特庆祝方式。如此,一方面有效扩大了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有利于他们英语文化视野的开阔及拓展;另一方面,又切实通过不同地区重要节日的鲜明对比,明显提升了学生对中外不同文化的敏感性与鉴别能力,在发展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有益于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切实提高与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普及,为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为此,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将新课标的先进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在加大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力度的同时,切实促进高中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杰.如何践行高中英语新课改[J].内蒙古教育,2012(4).
[2]王丽娟.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青年文学家,2013(8).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碧莲中学)
4.新时期加强党建的理论指导 篇四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在庆祝建国60周年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中心题有两项:一是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和研究当前形势任务;二是研究和决定在新形势下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顺利召开以及颁布的文件,为我国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可谓是加强我国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纲领性文件,使我们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标志着党的建设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一、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制定这个决定是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目标的需要
我们党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如何巩固党 1的执政地位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总结建国60年来执政党建设的宝贵经验,探索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对未来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党中央确定把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为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重要主题。这就是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强改进党的建设决定的历史大背景。了解这个大背景,我们就能从战略高度理解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加以贯彻落实。
2、制定这个决定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要求
十七届四全会公报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这就是党中央作出《决定》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
3、四中全会同时从四个方面强调了新时期加强党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一,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发展到了关键时刻,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研究新能源、开发新材料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同时,我们也看到,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怎么实现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
第二,应对国际形势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三,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体现重在实践、突出服务的活动特色,要求进一步采取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有
效举措。第四,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大党建工作的力度。
二、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对策
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这就是明确指出了要做到“四个着眼”,即: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一要把学习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时刻保持振奋、积极的工作状态,保持学无止境的进取意识,通过勤学、善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二要把学习作为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依托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党校和三级社区学院等学习的平台,充分运用各种载体,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区各级党组织中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三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武器。重点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问题和廉洁自律问题。
2、打造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一要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会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使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二要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积极构建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三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按照中央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有关要求,强化考察结果运用,做到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干部。四要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加强后备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五要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工作。加强理论培训、能力培训、按需培训,改进干部学风。
3、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一要把握城市基层党建“区域性”的鲜明特征,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探索商圈党建新路子,努力实现城市党建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真正实现全覆盖。二要选好基层的党员干部,研究制定专职党务工作者社会化招聘、专业化培训、职业化管理的运作机制,把能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放到社区基层。三是切实提高基层党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广大基层党员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岗位充分发挥好模范表率作用。
4、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一要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更好地服务、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二要切实履行协助党委抓党风职责,深入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领导干部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三要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工作力度。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部署,十七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把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了,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武器。学习掌握这个理论武器,必将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使我们党在前进中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的意义背景和战略部署》,2009年,中国思想政治
工作网。
2、《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文件的新思想和新精神》,2009年,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网。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2009年,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4、《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2009年,中国职工教育
5.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 篇五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也日益得到了重视,教学常规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教学工作的量化评估,教研活动的开展等都论文联盟http://比几年前有了很大进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学管理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有些问题亟待解决。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它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也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目前难以改善,办学条件与城区相比滞后的现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新的教学管理文化,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1要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
学校无论大小同样都需要适合本校实际的完备制度,制定制度的目的并非是用于管理少数不服从领导的教师,真正的目的在于使学校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正规化。有人认为农村小学无需什么制度,就那么几个人,大家都自觉搞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其实不然,学校虽小,但如果没有完备的制度,对学生的教育、学校的工作就会有所疏漏。我校现在办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管理制度化。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后勤、安全、卫生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有序开展,并逐步走向正轨。
2建立激发教师能力的工作机制
管理就是要尊重人的发展,贴近人的需要。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对教师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哪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对你的成长最有帮助。结果显示有91.8%的老师认为同伴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最有效。针对教师需求,我们及时调整管理思路,在学校形成了“四式”的同伴互助方式。组合式,由学校将教师结合成对;松散式,教师灵活自由接对或临时接对,谁有一技之长,就拜谁为师;接力式,青年教师成为教学能手后,即成为师傅,交给其带徒弟的任务;辐射式,把学校的骨干教师与校外的骨干教师接对。同伴互助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体备课、互助听课、移位教学等活动,让教师在互动合作中实现经验的共享,专业的成长。
3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
学校每月都将对教师进行月考核,并把课堂教学情况专设一个版块,每个教师都有个人电子档案,记录每月的考核情况。期末学校将对每个教师进行纵向评价,做出综合鉴定,校长也将根据每位教师的综合情况,写出寄语。并及时将情况反馈于教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及所占的优势。落实表彰激励机制,学校每年将定期评选校级骨干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4营造和谐的氛围
建立和制定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有序、科学,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境界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是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据此,
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信条;少一点“不准”,多一点自由。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5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5.1转变学校的管理理念。管论文联盟理的目的在于发展人,在于激活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把课堂管理浓缩为“一个目标”:进行高效率教学;“三个走向”,走向服务(相信教师、促进教师、发展教师)、走向过程(重在过程的管理)、走向动态(建立旨在促进人发展的制度、机制)。
5.2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价值在于师生间像开发宝藏一样,将蕴涵在每一个人心里的美好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多样的发展需求、潜能挖掘出来。如何实现教师理念的转变与升华,我们除了通过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科培训、知识培训外,还采取“自学——互学——推荐学——集体学”的理论学习模式,“三定三自一寻”的学习要求,促成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升华。
5.3激励保障——关注发展。“尊重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看来,有时候人情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冷冰冰的制度的威力。所以要实现尊重的管理,首先就要落实情感激励。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我们更多的是走进教师的课堂,在课堂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学校每年一次的“关注孩子成长”家长开放周,让家长参与听、评课,不但增进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次比较大的促进。今年9月的家长开放周问卷调查中,家长对教师的课堂满意率达95.7%,基本满意率4.3%。在我们看来,教师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的认同,所以家长的评价,对促进课堂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6.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 篇六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
2.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看资本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3.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
4.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要求:
1、四个论文题目任选其一,但不得擅自更改论文题目。
2、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字迹清晰,严禁剽窃抄袭,如有雷同,以零分计。
3、论文统一要有封面,写清题目,姓名,学院,专业,班级。
4、论文要有摘要(一百字内),关键词(三个),参考文献(三个)。
5、论文必须用学校统一制定的作业专用纸写,必须手写,不得打印。
6、字数不低于3000字。
7、16周上课交论文。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
摘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长期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历了四十九年的风云变幻,而其间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一)、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1927年)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方针。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由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使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成功,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新局面。但由于当时我们党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没有深刻的认识,由于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的软弱退让,拱手让出了党对革命统一战线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解除了已有的工农革命武装,在强大敌人的袭击下,最终使党完全丧失制止和打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叛卖革命的能力。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沉
痛教训。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1937年)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适时地将“抗日反蒋”的方针调整为“逼蒋抗日”方针。这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事变获得了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基本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格局。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使得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它们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将关于农民问题的一系列正确观点,运用于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使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从此开始建立在牢固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军队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中国的全面抗战自此开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妥协和反共倾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在党内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投降主义路线,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得到很大发展,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党在各根据地普遍建立“三三制”的统一战线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商政策,争取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其他中间力量。党建立了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合作关系,获得广大的同盟者。
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趋于完善和成熟的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有很大发展。他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等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的坚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期间,毛泽东作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
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年)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民主,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反人民的内战。为了争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并推动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但是,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背信弃义,悍然撕毁停战协议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蒋介石政权的反动、卖国、独裁,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加广泛、高涨的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开展。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中先后产生的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及抗战前建立的中国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等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共同战斗。
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反美反蒋斗争遍及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对蒋介石集团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直接打击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条战线,使蒋介石集团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号召得到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海外侨胞的迅速响应。1949年9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开幕。会议讨论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北京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抗战胜利以后,全中国人民热切希望中国能以和平、民主和团结的方式建设国家,继续坚持两党合作,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力量,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奋斗。但是蒋介石集团违背人民意愿,坚持独裁立场,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所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历史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过程中,统一战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个两个同盟。一个是工农联盟,即无产阶级同劳动人民,主要是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另一个同盟是无产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同盟,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和爱国者的同盟,这是一个广泛的同盟。对于第一个同盟党认识的较早也比较充分,在实际工作中也比较稳定,处理好和同盟者间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与第二个联盟的关系。历史已经证明“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的问题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会后退一步”。正是这样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与同盟者之间的团结,推动了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扩大。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充分总结和吸取这些经验,将有益于我们今天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更有益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字:军事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 革命
7.新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创新研究 篇七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关系
1、会计理论是过去到现在的会计实务的总结评价
会计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际使用效果的学科, 会计理论是与会计实务相辅相成的, 会计理论会不时的从会计实务的实践工作中, 从现实国情和市场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成果中吸取经验, 提炼出具有指导作用的方法和原则, 从而改革提升会计理论水平。会计理论能够评价会计实务的可行性、逻辑性, 是会计实务工作开展的原则和标准。目前企业中对会计实务的评价标准都来源于现有的会计理论。
2、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具有指导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各行各业都异常活跃。各个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都变得丰富起来。一家企业所需要的会计工作和成绩也越来越多。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与日俱增。但是对于一些刚刚开始从事会计工作的新晋人员来说, 最初接触会计业务必然会感到一些茫然, 对会计行业的一些基本的条例和规范也不是特别熟悉, 这个时候就需要会计理论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加以指导, 不光是对于新晋会计从业者, 就算在一些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日常工作中, 也常常会遇到许多从未接触过的会计项目, 这个时候, 她们也会先从研究会计理论和实际入手, 从而找出正确的处理办法, 由此而言, 会计理论和实际是为会计实务服务和效劳的。
3、会计理论为会计实务的发展指明方向
会计理论不是指定出来之后就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做出与时俱进的开拓和创新。需要不断地研究现实问题, 需要根据已经出现的或者可能出现的绝大部分会计工作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制定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处理办法。因为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上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 所以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提升其实用价值, 从而顺利指导会计实务的开展。因此, 做好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能够最大程度的免除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无方向和无目的问题。
二、新时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影响
1、对会计理论的重要影响
(1) 新时期对会计工作对象的影响。在新时期条件下, 会计工作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等众多有形资产的分配与处置可谓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会计工作不仅要开展与物质资源分配处置相关的一系列业务, 同时还要涉及到许多非物质资源的处理工作。
(2) 新时期对会计目的的影响。作为一名企业中的优秀的会计从业者和相关工作人员, 不仅需要关注自己分内的本职工作, 同时也需要关心企业生产和运作过程中的现金流量活动和预期以及实际收益等。另外也需要加强对企业的有形资产产生的发明价值等。新时期环境下的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向企业领导决策者提供基本的有助于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的有用信息, 还有责任同时提供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责任归属等相关信息。
(3) 新时期对会计的确认以及计量的影响。过去传统的会计人力资源计量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行的企业会计人力资源本钱计量是按照生产实践本钱进行核算的。按照实践本钱进行核算比较能够满足企业对正确计量人力资源的实践要求, 也更能够体现其计量的实践价值。
2、对会计实务的重要影响
(1) 加重会计任务量, 提高任务质量要求。新时期下, 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逐步进入了电算化阶段, 普及程度也日渐提升。企业内部的相关会计从业人员受惠于电算化的便捷, 慢慢摆脱了过去的传统的繁重的经济业务工作, 由此便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 实现工作的高效性, 同时, 电算化的普及也从根本上缓解了过去由于大量采用人工计算而容易出现的数据错误, 因为也大大提升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 会计电算化普及迅速。新时期条件下的企业会计电算化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 会计电算化已经从过去的对单项任务的简单处理逐步过渡到能够开展较为复杂的管理信息采集等新任务。在会计电算化作用下, 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得到普遍提升, 工作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会计电算化是新时期条件下社会经济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新要求, 同时, 通过会计电算化也能促使社会经济更加快速高效发展。
三、新时期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思考
1、加强与产权经济学的相互联系
企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顺利开展与企业产权制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企业产权的制度和体系对企业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顺利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国家产权不仅深刻的影响着企业会计理论和原则的最终制定和修改订正, 而且还深刻的影响着企业财会理论的研究与分析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由此, 产权会计思想在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与披露方面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 现代会计理论必须与现代产权经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同时赋予产权会计理论以更为独特的新的外延, 开拓出应用产权理论对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的新的指导范畴。新时期的会计理论应该以产权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应该致力于正确界定产权关系及归属问题, 应该极力维护产权权益问题, 加深对产权维护的意识提升。
2、完善人力资源的会计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正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走向了知识经济竞争的新时期。从而, 在消费要素中, 人的发明性知识逐渐成为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本意识的逐渐增强, 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依赖的重心慢慢的从过去单纯依赖物质资源向同时依赖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方面发生了转变。在企业资源组成部分里, 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单从企业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来说, 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的具体实施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为人力资源不像物质资源那样的静态资源, 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资源形态, 人力资源的流动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和资产增加, 同时也可能因为人力资源的流动而给企业造成难以估计的严重损失。而且随着人力资源的流动和转移, 企业的商业机密等重要无形资产也有可能发生转移。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所以现代企业会计理论的创新首先需要把重点放在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完善上面, 其次是加强会计确认和计量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多元化研究。
3、结合信息时代特点进行会计理论创新
新时期条件下, 我国进入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给我国的传统会计理论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些冲击包括延伸了会计假定的范围、动摇了会计权责划分以及历史本钱准绳的基础等。而且我国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 网上公司、虚拟企业层出不穷, 企业的更替也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这些新问题又给企业的生产运作、权责划分以及历史本钱的确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种新的财务会计形式如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其他形式的知识资源和潜在资源等都给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顺利开展提出了更新和更高要求。所以在会计理论的创新和会计实务的工作创新方面, 必须结合当前的信息时代特点, 才能在新时期出现的众多新事物面前切实发挥出会计专业的应有作用。
4、改革创新传统的财务报表
在新的时期里, 企业的财务报表必须立足于企业领导者的实际需求而发生改变, 同时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使得企业面对的竞争环境日益恶劣, 企业领导决策者对准确的财务报表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这样才能切实了解企业的自身生产经营情况, 以便能够准确的做出经营决策来与竞争者进行对抗。所以现代企业的财务报表不应该还是沿用过去传统的日期和格式形式, 需要进行突破和创新, 如在提交总体报表的同时, 附带上活期报表, 让报表变得更加灵活, 从而增强财务报表的实际应用效率。然后在财务报表的内容上, 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扩展, 在保留传统的诸如财务资本等常规内容的同时, 也应该把企业所有的无形资产、资本信息等都纳入到财务报表的反应内容当中, 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覆盖率, 为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更为丰富有用的决策支持信息, 帮助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5、加强会计理论的公允价值完善
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建立已经有了不少的年头, 但是对于会计理论的公允价值探讨却起步较晚, 而且在研讨过程中又遇到了诸多限制, 而且由于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的种种不完善, 以至于在研讨公允价值的问题上, 不能为会计理论的完善提供更多更好的指点。所以在现阶段, 我国研讨公允价值仍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理论, 但是由于无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还是难以形成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公允价值体系。目前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主要侧重于债权重组、非货币性买卖等方面, 对于公允价值在金融方面的使用研究仍然很少。所以目前而言, 我国会计实际研讨者一定要尽快依据实践状况和对实证的少量剖析, 不时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实际, 指点会计实务。
总之,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下, 在面对知识经济大爆炸、数字经济全球化、企业资产趋于无形化的大形势下, 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 急需寻求更为与时俱进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必须完善和提升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才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好务, 促进企业发展从而最终促进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摘要: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工作在我国开展了许多个年头,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面对新时期新环境的诸多新问题, 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会计工作项目的不断翻新, 会计工作承担的任务不断加重, 以及企业领导和决策者对会计工作成绩的需求不断增强等。本文从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关系分析入手, 对新时期下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创新问题提出了若干思考, 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樊翠萍:浅谈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J].经济师, 2002 (7) .
[2]周晓蓉: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之路[J].经济问题探索, 2002 (7) .
8.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 篇八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 集体作者 唯物辩证法指导
1928年以来,按照主流理论说法,中国文学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当时中国的左翼文学家理论家如成仿吾、蒋光慈、李初梨、林伯修、勺水等满怀一种渴望与冲动的激情,极力表示对五四现实主义的批判。为了表示自己的理论主张与五四现实主义的区分,他们把苏联的左派幼稚病笼罩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论——新写实主义(又称无产阶级写实主义、普罗列塔利亚写实主义),通过日本全盘移植到中国,这种激进的理论主张和当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存在的极左思想一拍即合,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的创作主体:“集体作者”
新写实主义在理论主张上高度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对于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个性问题极力反对。他们把新写实主义定位为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反映。在新写实主义理论主张中,文学被赋予巨大的社会功能,左翼作家们认为“新发生的写实主义,自然和一切主义一样,都是负担着描写当时社会上最重大、最主要、最使人感激、最关多数人利害的事件的……在廿世纪里面,社会上最重大、最主要、最使人感激、最多数人利害的事件,实在就是无产者在帝国主义经济下面的被压,抵抗,抬头,失败,以及受难,等等的事件”[1]。而在对这些“最重大、最主要、最使人感激、最多数人利害”的事件的描写过程中,“应该站在社会及集团的观点上去描写,而不应该采用个人的及英雄的观点”[2]。在创作过程中,新写实主义理论对社会集体性的诉求达到了极端地步,其根源在于这一理论来源于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这种文学观念极力否定“资产阶级艺术”的“自由灵感”,认为无产阶级的艺术精神是“劳动的集体主义”,因而作家创作过程中应该从“劳动的集体主义”观点出发,认识和反映世界,在作为作者的个人背后隐藏的是“集体的作者”和“他的阶级”[3]。1926年,蒋光慈把这种观点引入中国,认为无产阶级作家都是集体主义者。在无产阶级的作品中只看到“我们”而看到作为个人的“我”。即使作品中出现“我”一字,也只不过是集体的附属物。甚至在文学表现的对象上,“主人翁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4]。在新写实主义者眼里,所谓作家的创作“个性”,就是表达的五四文学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兴趣与心态,那么在文学的创作中,个性化的东西是要不得的。由于创作主体的个性被抹杀,文学作品中个性就被社会性所掩盖或者驱除,创作主体的艺术精神——包括审美、情感、想象、体验丧失殆尽,所剩下的只是一种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表达,文学作品也就成为了一种精神的传声筒或“留声机”,人物活生生的性格被湮没在集体声音之中,勺水就曾经指出,“新写实派的作品当中可以没有一个确定的主人公”[5]。
本质而言,文学创作的主体首先是具体的个人,即文学活动中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必然都是个体的活动每一位文学艺术家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自我”,文学创作过程中,正是由于作家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个性,使得作品具有独创性,“否认了作家的个体性,也就否定了文学创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6]列宁曾经指出,“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作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与内容的广阔天地。”[7]由于过多对社会性、群体性的强调,新写实主义实际的创作普遍出现抹杀个性、凸显集体意志或者阶级意志的现象。对个性的排斥,导致作家缺乏心灵感悟的活力,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一种模式化的新八股文章,缺乏审美价值,甚至不能算作文学作品。鲁迅曾经对之做过严厉的批评:“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的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够感动人了”[8]。这种创作的结果只能使文学创作的生命力萎缩,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赤裸裸的工具、一种“文以载道”理论的极端化。其实质是文学观念的一种严重的倒退。
二、新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唯物辩证法指导思想
按照革命文学家们的观点,新写实主义之“新”,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唯物辩证法指导之下的创作方法。“使新现实主义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新的正确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9]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28年全苏联第一次无产阶级作家代表大会的决议《文化革命与当代文学》之中,决议说:“只有受辩证法唯物主义方法指导的无产阶级作家能够创造出一个具有特殊风格的无产阶级文学流派。”[10]稍后,这一方法被确定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方法。从日本藏原惟人那里传来的新写实主义照搬了这一原则,要求文艺运动的布尔什维克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思想的正确性成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这种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就是无产阶级作家必须有“明确的阶级观”,“作家必须站在战斗的无产者立场……只有在他具备了这种观点并始终如一地把它贯注于其作品中时,他才能成为彻底的现实主义者”。[11]在这里,唯物辩证法被移植到了文学创作之上,文学政治意识形态化被正式确立,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宣传、文学与世界观等内容被高度联系起来,成为同一个问题,新写实主义开始强调文学的党性、阶级性,把作家的世界观改造当成了头等大事看待,如钱杏邨所言:“应从社会科学——那种指导着现代俄国社会的各方面的社会科学——的思想学起,它是一种正确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创造世界的方法——一种唯一的方法。”[12]“普罗列塔利亚作家必然的要先有坚强的意识,然后才会有良好的创作产生出来。所以,普罗列塔利亚作家,他必然的要用普罗列塔利亚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感世界;同时,要用全体的并客观的方法,把这个世界描写出来。”[13]尽管很多理论家指出,新写实主义并非要求作家一定是无产者,但是由于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思想,很容易使人用此标准去衡量作家的阶级性、党性与世界观,很容易引起无产阶级文学就必须由无产阶级来创作的理论误解。
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原则下,文学自身的规律被忽视,新写实主义把唯物主义同现实主义、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简单地对立,把文学自身的问题转化成了哲学和政治问题,导致新写实主义创作过分强调作品的政治思想标准,而轻视甚至抛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特质。诚然,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但是,“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14],新写实主义混淆了经新写实主义理论指导的创作,普遍出现宣传化、口号化的倾向,实属必然。在对待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上,由于新写实主义过分强调作品内容也就是世界观的作用,忽视一般与个别之间的辨证关系,使作品成为理论的机械图解,使文学创作变成了政治口号的宣传。因此,作为一种极左思潮影响下的文学观念,新写实主义理论成了“整个无产阶级的宣传武器”,宣布文学的功能即是宣传思想观念,特别是对于政治思想观念的宣传,他们把文学作为政治阶级力量的组织工具。在这种工具论的支配之下,文学其实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空间,它唯一的选择就是被革命的宣传者作为随便操纵的木偶。在此,我们从祝铭对无产阶级文学的定义中最能够清楚革命文学家的意图:“无产阶级文艺,是整个无产阶级宣传的武器”。[15]这种极左的革命文艺思想,对中国后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注释:
[1][2][5]勺水:《论新写实主义》,乐群月报,1929年,第1期,第3页。
[3]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的诗歌》,《无产阶级文化派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4]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太阳月刊,1928年,第2期。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7]列宁:《列宁选集》(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8]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3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8页。
[9]灿予:《谈新现实主义》,边区文化(创刊号),1939年,第4期。
[10]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11]藏原惟人:《到新写实主义之路》,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12][13]钱杏邨:《中国新兴文学的几个具体问题》,拓荒者(创刊号),1930年,第1期。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8页。
[15]祝铭:《无产阶级地艺术特质》,青海,1928年,第3期,第21页。
(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11-29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08-14
新时期妇女工作的方向06-15
新时期税收面临的挑战08-14
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要求09-16
如何当好新时期的校长11-01
新时期班级管理的研究12-15
新时期治理理念的创新12-15
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06-22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