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一
《河流》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长江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图片欣赏和比较,学生概括和理解长江在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长江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要方法,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如已经学过的唐诗宋词,著名的旅游景点等,运用综合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全面掌握长江的概况。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的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剪切好的“长江之歌”,开门见山
教师: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能看到河流的身影,在音乐作品中也少不了它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播放音频文件。切换幻灯片。
学生:收听音乐,观看幻灯片。
教师:从歌词中大家已经知道了今天的学习内容是长江。让我们随着长江之歌,看看它从哪座雪山走来,途经哪些地区,在哪里注入了东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出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读长江流域水系图,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了解长江水文特征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学习任务。在老师给出的地图上标注长江的源头、入海口、干流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参考长江流域水系图和中国地形的分布图。
学生:读图,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查,答疑,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惑。
教师:现在我们来检测大家的学习效果。
学生回答预设:长江之歌中的雪山指的是唐古拉山脉,源头称沱沱河。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经过的省区有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是巩固已经有的知识,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生读图技能。】
教师:大家刚才完成得非常好,切换幻灯片,展示雪山和入海口照片。
教师:我们继续追随长江之歌。歌词中提到“甘甜的乳汁”,这指的是什么?
学生预设回答:长江的水。
教师:长江之水包括干流和各条支流的水。接下来,咱们一起去了解长江的支流和干流。请大家在刚才的图上,跟着老师的进度标注长江的主要支流。老师还会给大家介绍长江沿岸的著名景点。
学生:准备好学习任务单,标注老师提到的河流。
教师:从青海省的玉树到源头的这段被称为通天河,也就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居所。从玉树到四川宜宾之间的长江河段称为金沙江,这也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金沙水泊云崖暖”的所在地。在金沙江这部分,著名的景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峡虎跳峡,(播放虎跳峡照片)。在这个河段汇入长江干流的支流有雅砻江,在宜宾注入长江的支流有岷江以及岷江的支流大渡河,大渡河我们很熟悉了,“大渡桥横铁索寒”。
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这一段常被称为“川江”。嘉陵江在重庆注入长江,交汇处形成了重庆著名的朝天门码头,书上有图片展示。继续沿着长江干流走,乌江汇入了长江,乌江就是电视广告中常提到的涪陵榨菜的水源地。继续前行,来到了长江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初中阶段有一篇文言文《三峡》,郦道元在开篇这样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切换幻灯片,展示三峡照片)三峡由东向西依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在瞿塘峡附近有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白帝城(切换幻灯片,展示照片)。从宜昌以上到源头,是长江的上游地区。上游河段全长4000多千米,接近长江全长的2/3。从靠近宜昌的枝城到湖南的城陵矶这一段,被称为“荆江”,荆江河段蜿蜒蛇行,河道多弯曲,人们常称为“九曲回肠”。(切换幻灯片)。自宜昌开始,长江主要在平原上穿行,地势变缓,荆江河段特别容易发生泛滥和洪灾,给两岸百姓带来了很多不便。假如你是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试着为两岸百姓提出解决荆江河段问题的对策。
学生:读图,思考问题,与同学讨论,发言。
学生回答预设:清理泥沙,减少泥沙沉积,加强两岸的绿化;加固大堤;建水库。
教师:荆江河段的老百姓非常感谢大家的锦囊妙计。水利上对荆江河段采取的另外一个措施是“截弯取直”,就是将弯曲的河道改为直道,水流畅通,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沉积,避免洪灾的发生。
在城陵矶,长征时期重要战役“湘江战役”的湘江注入了长江,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第三大湖泊洞庭湖也在此处,(切换幻灯片)。古人有诗“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来描述洞庭湖的景色。洞庭湖面积广大,资源丰富,被誉为“八百里洞庭”。古人更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美誉。洞庭湖畔,有著名的岳阳楼,(切换幻灯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荆江河段以下,河流继续在湖北境内穿行,在武汉,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注入了。在汉江上我们看到了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取水的水库──丹江口水库。在此处,有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黄鹤楼,(切换幻灯片)。在今天,很多人都是念着著名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走进黄鹤楼的。
过了武汉,继续向入海口方向前进,来到了江西的湖口。宜昌到湖口这一段是长江的中游河段。江西著名的河流“赣江”在此注入长江,交汇处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第二大湖泊──鄱阳湖。(切换幻灯片)。鄱阳湖是很多候鸟的栖息场所,有诗云“鄱阳湖畔鸟天堂,鹬鹳低飞鹤鹭翔”。江西境内有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的滕王阁。从历史来看,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洞庭湖,鄱阳湖的面积不及洞庭湖。但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活动,使得洞庭湖面积缩小,鄱阳湖就成为了最大的淡水湖泊。洞庭湖面积为何缩小,请大家阅读材料,看看从中是否可以找到原因。
学生:在学习任务图上标注长江支流和主要景点。阅读材料,思考分析原因。回答问题,与同学分享。
学生回答预设:由于洞庭湖附近人口较多,很多人围湖造田,使得湖泊面积缩小。
教师:分析得很好。因为这个教训,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保护湖泊的重要性,所以在中游河段的很多圩垸正在退田还湖。在下游河段,长江穿过安徽、江苏、上海。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使得长江可以借助京杭大运河向更北的区域进行货物运输。
学生:完成长江水系图。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更全面地了解长江的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在讲述过程中,老师尽可能穿插一些唐诗宋词,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引发学生兴趣,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讲授新课──读图,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情况和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长江汇集了这么多的支流和湖泊,怪不得歌词中称为“甘甜的乳汁”。长江之歌中多次提到和重复赞美长江,我们赞美长江,感谢它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长江还有哪些贡献呢?(切换幻灯片,出示“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与同学讨论,和同学分享见解。
学生回答预设:长江在上游河段,落差达到了5000多米,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大力修建水电站。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好,长江上游河段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因此,我们称长江为“水能宝库”。从长江流域水系图不难看出,长江流域的水电站主要集中在长江的哪个河段?
学生预设回答:上游。
教师:上游河段最著名的两个水电站就是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电站的建成,使得长江的船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切换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
教师:长江干流自宜宾到入海口,全年可以通航,而且南北延伸的支流也可以通航,使得长江不仅可以沟通东西,还可以连接南北。不论是通航的里程数还是吨位数,长江都是我国众多河流中最大的,所以人们称长江为“黄金水道”。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认识人类对长江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小结)(切换幻灯片)通过刚才分河段认识长江,我们对长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现在我们梳理一下知识,试着概括长江在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梳理课堂知识,使得学生对长江各个河段的认识更加清晰。】
学生:查看完成的学习任务单和笔记,思考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学生回答预设:就长江的开发而言,在上游河段,主要是水力发电、灌溉、生产用水、旅游资源;而在中游主要是旅游资源、饮用水和航运;下游主要是饮用水和航运。生态环境问题方面,上游主要是水土流失,为此要保护植被。中游主要是洪水泛滥,解决措施是加固堤坝,截弯取直,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围湖造田,退田还湖。
教师:下游河段有哪些问题让我们纠结呢?我们来看看长江沿江地区的工业。你知道哪些汽车品牌在长江沿江地带吗?
学生:思考,与同学讨论,与同学分享。
学生回答预设:上海大众,武汉雪铁龙,江苏依维柯等。
教师:(切换幻灯片,出示长江沿江地区汽车品牌)长江沿江地区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是否可以找出该地区发展工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查看完成的学习任务单和笔记,思考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学生回答预设:电力资源丰富,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人口密集。
教师:切换幻灯片。工业的发展会给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那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呢?
学生:查看完成的学习任务单和笔记,思考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学生回答预设:水源污染,环境污染。
教师:下游河段主要的问题就是污染。如何治理长江下游河段的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水利部门。不知大家有何高见。感兴趣的同学在课下查询相关资料后,下节课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设计意图: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也会激励学生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不断探索。】
六、教学反思
长江相关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开发与治理,但事实上,开发与治理也是建立在对长江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长江河段划分、支流、干流、旅游景点的认识,其实正是这些认识和知识的极大丰富,为理解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课下自己查找相关内容,但主要是老师的引导,在老师引导环节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包括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这样做是为了充实课堂,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动力。
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二
本课是第十三章第一节轴对称的部分内容。 学生在之前学过了全等三角形部分的内容, 现在对轴对称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意义, 并且能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13.1.1轴对称,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以及对称轴、对应点的定义。
(2) 能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 了解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体会生活中对称现象的普遍性。
(2) 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念能力。
(3) 通过设计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1)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学习, 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培养探索精神。
(2)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实质。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在生活中, 许多事物与图形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图案和标志, 请大家观赏。 (投影显示)
[教学说明:创设情境, 将生活中的对称图案和标志展示出来, 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对称美牵引到数学中。 ]
2.探索研讨:
(1) 做一做活动:将同学们准备好的一张纸对折后, 用笔沿着折线画一条直线, 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想一想, 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教学说明:让同学们从动手实践中总结出结论:剪出来的图形关于折线对称。 ]
(2) 看一看, 想一想:细心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图片如:蝴蝶、蜻蜓、窗花等, 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投影显示)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规律。 ]
(3) 引出课题 — ——轴对称图形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 对折后的两面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3.小组讨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完成问题, 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美。 (水中的倒影、对称简笔画、脸谱、风筝等。 )
4.例题讲解:请同学们细心观察, 下列轴对称图形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图形的图片。 )
[教学说明:让学生从本题中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仅仅只一条, 有可能有2条、3条、4条等, 对称轴的方向不仅仅是垂直的, 有可能是水平的或倾斜的。 ]
5.练一练: 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是, 请找出所有对称轴。 (学生根据播放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片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
结论:一般的三角形、一般的梯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6.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投影显示)
[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后去探索规律, 引出新概念。 每一组里, 左边的图形沿直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图形称为轴对称。 ]
7.引出轴对称的概念:请细心观察动画后, 总结出轴对称的概念 (投影显示) 。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翻折过去, 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 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直线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 (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叠的点) 叫做对称点。
8.例题讲解:找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对称点。
9.做一做 ( 老师与同学演示) : 将一张吸水纸上滴一滴墨水, 然后沿着直线对折, 请同学们观察, 有什么样结果?
[教学说明:让学生从具体实验现象总结出墨水对折后所形成的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 ]
10.议一议: 图形的对应线段 ( 对折后重合的线段) 、 对应角 (对折后重合的角) 有什么关系?
[教学说明:让学生讨论得出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征。 ]
11.反馈练习与作业:P64复习巩固练习题1, P65综合运用练习题8。
12.反思与回顾:
(1) 通过本节课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 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2) 本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 通过图形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两个概念, 请大家回忆一下, 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学说明:让学生谈谈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以及存在的疑问。 ]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 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联系:都能沿着某条直线折叠重合。 这条直线都叫对称轴。
六、教学反思
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三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4.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四
一、情景切入.问题感知
好玩的:青海湖鸟岛、浓郁而神秘的民族风情等。好吃的:牛羊肉杂碎、醪糟、甜醅、锅榻
好看的:藏族歌舞、土族召安舞、互助县五群山的“花儿”、“热贡艺术”中华民族有两条母亲河,这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第一大河,黄河经过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5500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那么黄河、长江的源头在哪里,那里的自然环境又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吗?
二、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高原环境
1.地理位置: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深居内陆的高原。
2.地形:高原为主,山脉众多。西北部有地势相对较低的柴达木盆地,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高山上雪山广布。3.气候特征:高寒干冷,大陆性强。中华水塔
1.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一个咸水湖。
3.两个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柴达木盆地矿藏丰富,这里的煤、石油、铅锌、钾盐矿十分丰富,察尔汗盐湖的附近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厂。
2.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珍贵的动物资源有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白唇鹿等。
3.黄河谷地水能丰富,龙羊峡、李家峡是已经建成的重要电站。河谷农业与高原畜牧业
1.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2.湟水谷地是主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等。
/ 2
3.位于湟水谷地的西宁是青海的省会,主要交通干线有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探究点拨
青藏铁路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它将使青藏地区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这对于青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取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探究示例.潜能开发
【例题】修建青藏铁路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是()A.气候寒冷 B.海拔高,缺氧 C.高原冻土 D.地质灾害多
【思路分析】修建青藏铁路需要克服的难题很多,比如海拔高,气候寒冷,高原缺氧,地质灾害多,生态破坏等,但最大的难题是还是高原冻土。【答案】C。
5.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五
学科年级: 八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喂──出来》源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即:15课),本单元前几课作者从不同角度呼吁人类要保护环境,这一课便是警告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甚至是灭顶之灾。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本文故事性强,情节完整,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故教学重点应放在挖掘本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上。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
2.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3.把握文意,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深意。
情感目标: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自身环保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离奇而夸张的情节,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1.漫画激趣法。2.复述法。
3.品读鉴赏法。4.讨论点拨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难点:理解小说结尾的含义,领会小说的主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1.多媒体显示三幅漫画: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第二幅:有许多垃圾车开来。第三幅: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石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漫画,推测漫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欣赏漫画 通过欣赏漫画激趣导入
二、引导学生深入研讨, 深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一)合作研讨、深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1.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环境。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人们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废渣的。
2.提问: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垃圾和“三废”?作者为什么幻想出那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3.透过小说情节,我们可以领悟到哪些道理?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社会公害。治理公害确实是棘手的任务,但这是无法回避的,舍此决不能保护环境。
(二)聚焦作者的想象思维,学习想象的技巧
1.科幻小说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你对本文作者的想象如何评价?
2.提问:从作者的想象世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一、学生研讨、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生活垃圾胡乱丢弃,废气排入大气,废水流入江河最终排入大海,废渣或焚烧或掩埋,上天或入地。
二、 小组合作展示或代表发言
明确:
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城市的废物和污水排放在海洋里去,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漂流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海看做深不可测的洞了;人们把废气排向大气中,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飘散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气层看做是深不可测的洞了。这样的洞承担着城市的清洁工作,城市的一切污物将由它们来妥善解决。
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都源于一种苟且心理,作者幻想出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正是集中表现了人们的幻想,讽刺了人们的幻想。作者假想有这么一个洞,既可以用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可以警醒世人:不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三、你对本文作者的想象如何评价?
1:作者的想象奇妙、有趣。深不可测的黑洞,是一个奇特的想象;垃圾扔进洞里,世界从此清爽,不料,有一天,垃圾却从天上飞了下来,更是一个奇妙而有趣的想象。
2:作者的想象丰富、生动,情节联翩而至,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那一串跌宕起伏的情节链足以让人动心的了。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的主人。
三、课堂小结:星新一特别擅长写科幻小说。他的小说驰骋于幻想中的未来世界,宛如一面面精巧玲珑的镜子,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各个片断。《喂--出来》构思新颖奇特,理念却发人深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全人类。让我们一起共筑一座环保新长城,不但在心里,而且在双手上。 学生听并做好笔记 加深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与记忆
七、教学评价设计
《喂──出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本单元几篇课文都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呼吁人类要保护环境,这一课便是警告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甚至是灭顶之灾,故意在警醒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让“中国梦”早日实现。
八、板书设计
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九、实践反思
《喂-出来》是日本作家星新一撰写的科幻小说,它渲染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这个洞成了城市居民处理各种垃圾的最好场所,生活从此变得舒畅、美好。但故事发生突然的转变,人们最初的第一声叫喊和第一块扔进去石子都飞了出来,行文就此结束。本教学设计的目的:
一、领悟“洞”之神奇,激发学生探索之心
看完全文后,不难发现作者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了激发学生探索之心,我问洞里还会出现什么呢?由此展开合理的想象,并顺势进入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即“在人们填洞之前,有无意识到这些垃圾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伤害?面对这个洞时,不同的人又表现出怎样不同的心态?”(在课文中找出依据)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体味的过程中明白文章的内涵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谁制造了祸害谁来承受祸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不仅是环保问题,而且是告诫我们小错误不及时纠正,或做事不考虑长远利益,或行为不检点,必将会带来恶果。希望通过对危害的认识,充分把握文章主题的多元性。
二、创设想象之情境 体验文本内涵
从这个环节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自身喜好及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不同的反应,有时会“突发奇想”,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展示出来,这很好地给予了学生伸展和创新的空间。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因为没有了权威,没有了预先设定的教案,有的是师生阅读“成了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在抑扬顿挫措中,把理解认识融为一体,把师生共同体验融为一堂,诉诸于美妙的声音,由此师生作一次美丽的心灵交流。
总之,想象是学习的源泉,本课目的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课堂的舞台上自由驰骋,收获快乐,收获知识。
6.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六
基础导练
1.物理学成果在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有一种称为石墨炸弹的武器在作战时被用来破坏敌方的供电设施.这种炸弹不会造成人员伤亡,而是在空中散布大量极细的石墨丝,这些石墨丝是
(填“导体”或“绝缘体”);飘落到供电设备上会造成(填“断路”或“短路”)从而使供电系统瘫痪.2.如图所示,开关S的作用是()A.控制整个电路
B.只控制灯L1 C.只控制灯LD.控制L1和L2
3.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开关S同时控制电灯和电铃的是()
4.如图所示,在开关和小灯泡之间连着两个金属夹A和B,在金属夹之间分别接入硬币、铅笔芯、大头针和橡皮,其中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是()
A.硬币
B.铅笔芯
C.大头针
D.橡皮 能力提升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各元件都完好,但闭合S1、S2后,只有L2发光,故障可能是()
A.干路部分电线断了
B.L1被短路了 C.S1被短路了
D.L1与灯座接触不良
6.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图,开关S能使L1和L2同时发光和熄灭的是()
A.甲、丙
B.甲、丁 C.乙、丁
D.丙、丁
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小灯泡能发光的是()
8.你见过不用钥匙就可以打开房门的奇事吗!宾馆的客房就是不用钥匙而是用房卡开门的.其原理其实就是房卡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接在干路上,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听宾馆的人员说,使用房卡也有其利与弊.一日就有一房客把断开开关的台灯插头插入插座时,房间里其他电灯全部熄灭,保险丝熔断,其故障原因可能是
.
基础导练
1.导体
短路能力提升
5.D
6.B
2.C
3.C 7.A
参考答案
4.D
8.开关
7.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期末试卷2套 篇七
1.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0℃
B.一部手机的质量约为1kg
C.普通居民楼每层高约为5m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2.在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D.人们利用超声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5.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测出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 90km/h B. 70km/h
C. 50km/h D. 40km/h
6.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铁两旁建有隔音板;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人需戴耳罩;跳广场舞的大妈要把音量调小一些,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噪声污染 B.减小大气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 D.减小水污染
7.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上起雾,是液化现象
D.冬天室外飘起的雪花,是凝固现象
8.小明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总是要将几只乒兵球从一定的高处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得较高的乒乓球。李明的行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合作、评估
9.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10.如图所示,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1.下列关于光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黑板反光-------光的镜面反射
B.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C.树下光斑-------光的反射
D.雨后彩虹--------光的直线传播
12.一束平行光从水中射入空气,OP是其中的一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光线OP的光路图是( )
13.小刚将一块质量为200g的铁块放在火炉里加热,当温度升高到280℃,质量( )
A.仍是200g B.大于200g
C.小于200g D.无法确定
14.近年来流行“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主要作用是可以( )
A.增大像距 B.增大像的大小
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 D.增大取景范围
15.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40cm处沿主光轴移到20cm处的过程
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二、填空题(2分,共20分)
16.在观看音乐会时,小明同学因为近视眼无法看清是哪位艺术家在演奏,但他能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小明只好用望远镜来观看演奏,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是由两组 透镜组成的
17.人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米处,若人以0.5米/秒的速度向镜移动6秒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 米,此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有些干早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子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过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9.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 现象。我国是世界上电视用户最多的国家,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20.长沙黄花机场进站通道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如右图所示),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设备识别。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 透镜,它的焦距应小于 cm
三、实验探究题(第21、22小题各6分,第23、24小题各8分,共28分)
21.(6分)(1)在测量水温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做法如图甲所示。该做法存在的错误是 ;改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温度为 ℃
(2)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时,同学们发现木块运动时间太短,为了方便测量时间,减小实验误差,可以
22.(6分)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她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的顺序进行(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而按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3)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若小明和小红所选水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图像丙分析可知m1 m2(选填“>”、“<”或“=”)
23.(8分)小萝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填 “A、B、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如图丙中的 (选填“1、2、3、4”)。
(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24.(8分)小明用天平、烧杯和量筒测牛奶的密度,下图从左向右表示了他主要的操作过程。
(1)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左,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
(2)小明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将牛奶倒入空烧杯中,再测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是 g
(3)测出牛奶密度为 kg/m3
(4)测出的密度比牛奶的实际密度偏
四、计算题(25小题6分,26、27小题各8分,共22分)
25.(6分)一辆汽车以恒定的功率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在第10s时速度达到20m/s,通过的路程为120m。求
(1)在0-1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2)求20s内的平均速度?
26、(8分)有一个体积为4×10-3m3的铜球,其质量为17.8kg。(1)试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2)如果是空心的,在空心部分注入酒精,总质量为多少?(ρ铜=8.9×103kg/m3,ρ酒精=0.8×103kg/m3)
27.(8分)有一只容积为500cm3的瓶中已盛260g的水,小亮小朋友向瓶中投了25块质量相同小石子后,水面上升到瓶口,已知每块小石子的质量为24g,求:
(1)瓶内石子的总体积。
8.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八
第12课《桥之美》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的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4.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教与学重难点
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教与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范说明文,可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自主,合作,探究”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2.作者介绍
吴冠中教授,是现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3.听写字词
煞风景 销魂 颐和园 险峻 飞瀑 斟酌 媒介 纤细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本文共几个自然段,各段讲了些什么内容?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吗?(学法指导:掌握段落中心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提示: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师生总结:
第1段:(1-2)由一句俗话一句诗引出说明对象-桥
第2段:(3-6)从反面举例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产生不了美感 第3段:(7)由桥之美的具体含义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原则。(二)读出自我 合作交流
1、作者爱桥源于什么?让我们来寻找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学法指导:注意圈点勾画,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享受自由、自主、完整、真实的阅读,读出真实的自我感受。)提示:
(1)作者爱桥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桥之美,体现在与周围不同的景物配合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2)小组合作。根据画面,用“ 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 提示:
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乌镇石桥。(分)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江南水乡石桥。(分)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卧龙一般的长桥。(分)美在风雨桥形式独特。广西、云贵等山区的风雨桥。(分)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虹桥”、铁索桥、竹索桥。(分)
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木桥、石桥等。(总)
2、文章举了四个例子,其作用在哪里?
(学法指导: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提示: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
第三个例子,(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体现了人们劳动的成果,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三)重点赏读 质疑探究
1、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幅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提示: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提示: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提示: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三、课堂练习
请用下列词语连缀成句
„„都是„„真是„„每当„„仿佛„„ 虽然„„-但„„几乎„„有时„„有时„„ „„是„„是„„才使-„„
四、拓展延伸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举例说明。提示: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教师总结
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桥梁的外在美的确可以光耀一时,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 研讨与练习一、二
七、板书设计 桥之美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八、学后记:
9.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九
老师与同学一样,对于一个新学期或是一个课时都必须提前做好教学规划,下文为大家做出了人教版初三年级物理第17章教学计划模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能说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正比、反比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学会观察、收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尝试采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注重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1.运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设计和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2.实验的评估和交流。
【教学难点】
1.运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设计和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2.利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用:教学课件、演示实验电路、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规格不同的小灯泡。
学生分组用: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10、15)、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播放视频:
展示电路:
一、播放视频:舞台音乐剧。
光束的强度、色彩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以光束强度的迅速变化和声音大小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思考,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二、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展示电路演示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路(如图一所示),其中右边电路作为对比电路,完成下列操作:
1.如图一两个电路中接入两个标有2.5V,0.3A规格的小灯泡。闭合开关,观察两个小灯泡的亮度,现象如图二所示;
2.将左边电路中的小灯泡更换为3.8V,0.3A规格的小灯泡,观察两个灯泡的亮度,现象如图三所示;
3.在第2步的左边电路中再串联接入一节干电池,再次观察两个灯泡的亮度,现象如图三所示。
引导学生根据灯泡亮度的变化分析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变化,结合电路中的元件,提出问题:
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导体电阻和导体两端电压的定量关系?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更换电路中元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出电流大小与电压和电阻有关,及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观看视频,分析光束强度以及乐曲声音大小变化的原因?
根据电路元件的变化,分析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新课讲授:
1.探究实验: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探究实验:
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3.学以致用:
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有怎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何种关系,说出猜想依据。
猜想1: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2: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设计实验:
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并画出电路图。
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
①.你采用实验方法是。
②.实验中要记录的数据是。
③.你设计的电路图是。
④.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⑤.怎样才能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4、展示学生关于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设计的电路图:
①.部分学生会通过改变干电池的节数来实现或通过学生电源来提供不同电压。
②.部分学生是通过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分配,从而达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分析两种设计电路的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比较两种设计方案哪一种更容易成倍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更容易操作,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低起点、小坡度、阶梯式设计问题,适当降低思维难度,增加学生课堂思维密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进行实验:
屏展动画: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学生实验操作前出示以下温馨提示的内容,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温馨提示:
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②.及时记录测量数据;
③.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断开;
④.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 阻值最大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如何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并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6、打开《探究学习活动卡》(见附件1),开始实验探究:
动画展示实验操作过程: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便于测量),读出每次电阻R两端的电压值和通过的电流值,并记录数据。
(学生分为若干探究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评估实验的参考。)
7、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学生实验数据见附件2),得出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
进一步提出问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提出利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在坐标系中描点并画出函数图像,分析图像特点,确定结
论的正确性。(学生图像见附件2)
8、评估与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不同实验小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实验
结论是本实验的关键点之一,因此应引导学生对整个实验。
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做出客观的评估。
(以下作为参考问题)
①.你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与不足之处?
②.比较你所在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其他小组的实验结论有什么差别?
③.分析实验结论与开始的假设有什么差异。
④.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是关键点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全过程进行评估。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数据更深入的分析,得出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
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电阻有怎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它们之间可能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猜想1: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小。
猜想2: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设计实验:
以提问方式进行引导:
①.控制哪些量改变哪些量?
②.如何改变电阻?
③.怎样才能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根据讨论的结果确定设计方案,如下图:
4、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过程:
(1)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端的电压为适当值。
(2)更换不同电阻(成整数倍地变化),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记录通过的电流值。
5、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学生实验数据见附件3),得出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
在坐标系中描点并画出函数图像,分析图像特点,确定结
论的正确性。(见附件3)
6、评估与交流: 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思考在探究中哪些问题不清楚,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操作中会造成误差的因素可能有哪些通过评估,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总结,不断提高。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感受实验成功的喜悦。)
三、想想议议:
利用探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的实验数据计算
并与电阻R比较,看看电阻R与 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理解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欧姆定律的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已掌握的电学知识猜想电流大小与电压的定量关系。
小组讨论分析问题,设计探究方案,画出电路图 分析讨论:
这两种设计方案如何完成实验探究,并比较两种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操作难易度。
明确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借助《探究学习活动卡》完成实验探究。
根据已掌握的电学知识猜想电流大小与电阻的定量关系。
分析讨论:
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值时如何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认识到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控制电压的重要作用。
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画出函数图像
引导学生对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分析讨论:
电阻R与的关系
三、盘点收获
梳理、巩固节课所学的知识组内讨论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学生交流讨论做合理有效的整理。
四、课堂检测见附件2。(教师巡视指导)完成练习。
五、布置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如何改进实验才能减小误差?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一、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导体电阻和导体两端电压的定量关系?
1.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
2.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
【教学反思】:
一、本案例的亮点:
1.导入实验步步推进,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由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分析出电流大小的变化,根据电路中元件的变化引出电流大小与电压和电阻有关。此时再提出要探究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定量关系这个重要问题,起到以疑生趣,以趣激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教师合理启发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电路,亲自动手实验,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动画展示实物电路的连接过程及实验操作过程,降低实验操作中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完成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在实验探究过程环节,由于对学生操作能力估计过高,实验时间过长,实际完成的实验并不是很理想。
2.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授课环节过长,反馈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起到很好巩固的效果。
10.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十
第一节 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让学生在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的基础上做出各种让物体发声的活动。)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了解]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如: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等等
[师]刚才设计的些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声 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质疑: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问题:月球没有空气,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学生讨论发言)
(如: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等等„„)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但是棉花、软木塞等除外])[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每组由一个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如: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st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等等)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2):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1=s1v=14.3 1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2=
s2v=2 h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3=
s3v=0.8 h
3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耳朵)[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恢复听觉。[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骨能传声)[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科学世界] [师]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
定发声体的位置。)
[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结果表明“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
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1)空气传导(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五、板书设计
我们怎样声音传播的空气传导听到声音两种途径骨传导
双耳效应: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回答:
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进行新课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物体振动的快慢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你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5.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1)超声波加湿器。(2)超声波清洗污垢。(3)声纳。
(4)超声波探伤。
(5)B超(B型超声波)。(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师]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1.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2.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的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质疑: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波形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做做看。
实验结论: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想想议议]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得出: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如: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
拨动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质疑: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1”的响度大,“5”的响度小。“1”的音调低,“5”的音调高。)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师]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的不同特色叫音色。
[想想做做]
[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甲]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生乙]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
[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演示]观察波形。
比较不同的乐器都发C调的“1”各波形有何异同?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
不同。
[想想做做] [师]在上节的活动课上,我已经让同学们用录音机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原声作了比较。在这里,我们要让别的同学听你讲话,再听你的录音,然后加以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听别人直接讲话和听别人的录音没有多大差别。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五、板书设计
音调:决定于发声体的声音的特性频率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音色:决定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问题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个理论可从下面的演示实验得到证实。
[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
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生]仔细观察。
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
问题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问题3: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问题4:(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
(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小商贩的叫卖声。
(4)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5)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
[师]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请同学们阅读“一些声强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师生共同活动:
1.0;30~40;70;90;150。2.90;70;50。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师]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生]阅读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
主动地参与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
问题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3)鼓膜的振动。
问题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问题3: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
(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棉被包起来(在发声处减弱噪声)。
(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问题4:摩托车消声器采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保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2、完成《学与测》相关章节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
[1]我们楼道里的声控开关。[2]广场的声控喷泉。
[3]家庭里的超声波加湿器。[4]医院里检查病情用的“B超”和“彩超”。[5]工厂里用的超声波探伤仪。[6]利用“声纳”探测敌人潜艇。[7]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等。[8]平常我们利用声音获取信息。
[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进行新课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
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 复习和应用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是水传来的,第三次是空气传来的。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m所用的时间为
t=100340s=0.294s 而短跑100m的成绩在10s左右。若不考虑
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
综上所述选择D。
[例3]蜜蜂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的嗡嗡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蝴蝶的翅膀也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
[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
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时间为2s。
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m=680m
1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情况
3、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及其位置关系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
观察法、激趣设疑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教具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知,仔细观察)导入:陆地和海洋
出示地球仪,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球大小、运动的相关知识,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上面能看到的颜色,引出地表的两大显著特征。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一)提出问题
1.询问第一位进入太空的是谁?并运用他的话引出地表究竟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的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事实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产生探究陆地多,还是海洋多的强烈愿望 2.传球游戏:随意传递地球仪,说出右手大拇指触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并出示世界海陆所占百分比的饼图。设计意图:通过随机的概率,证明无论怎么划分地表都是海洋多于陆地,且比值接近七比三。3.出示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图和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图,归纳出世界海陆的分布特征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二)归纳提升 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3.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承转:这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又分为几个大洲和几个大洋呢?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图画图话,理清概念,归纳提升)
(一)陆地与海洋的基本概念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两幅地图,小组讨论有关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大陆、岛屿、半岛、群岛、洋、海峡、海。
设计意图:弄清楚大洲和大洋的范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二)大洲和大洋
1、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小组讨论识记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其相对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图析图的基础上,归纳出本节的重点知识内容,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2、教师出示图片“一笔画大洲”的简易方法,并让学生记忆并在黑板上画出各大洲和大洋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地图绘制能力。■练习反馈,实战演练 达标检测:教师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以及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学生去大屏幕上拖拽地理名称到相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培养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总结收获与困惑
■ 教学反思
1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 篇十二
课标要求:
1、了解什么是详写和略写,以及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2、明确详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能够在写人叙事性文章中做到详略得当。
3、认识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分清主次关系
目标达成:
1、写文章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2、作文中如何确定详略。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设置氛围,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我们刚学过《阿长与山海经》已经了解到,作者在叙述阿长的六件事中详细叙述了买山海经一件事,而对其他五件事略写,我们今天就学习《叙事详略得当》
【自学导航】
写作指导
1.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2.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合作探究】
如何才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呢?
活动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83--84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活动2:对学交流自学成果
活动3:班内交流
1、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2、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确定哪些地方要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简括的说:最能直接、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就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学生作文,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如何才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呢?必须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弄明白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 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
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二)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强化训练】
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
活动1、小组合作组长带头各抒己见
活动2:班级交流
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确定哪些地方应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
简单地说:最能直接的、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
学生作文,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容易犯两种毛病:
1、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
2、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
譬如不管与表现中心意思是否有关,总要有几句景物描写,有时甚至一写一大段
【归纳总结 】
写作训练
[作文题目]
以“在双休日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记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2)中心明确,内容具体 (3)不少于600字
面对这道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放飞联想,搜寻自己生活、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然后根据占有的材料和自己的特长选择文体。
1、紧扣话题,选取材料。(选材)
2、围绕材料,明确中心。(立意)
3、取一个吸引人的标题。(题目)
[思路点拨]
选材立意:这道题规定了取材的范围,记叙发生在双休日的事。写作的对象是自己还是他人,所写的对象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题目中未作限定,其实均可。当然,多数学生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自己在双休日里的生活。不管记叙何人、何事,文章应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一经确定,根据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去选择材料,有详有略地记叙。写作本题,切忌平庸。不要流水账般地记叙双休日的生活内容。如何写出新意,应好好构思。
很多同学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了丰富多彩的材料。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娱乐类:如乒乓球、篮球pk,钓鱼,捉蝴蝶,下棋;劳动类:如包饺子,剥黄豆,摘花生,赶麻雀等;休闲类:如在理发店拉头发,逛街买衣服;实践类:如做实验,“下海”摆地摊;亲情类:如父母关心我的学习等;偶发类:如假钞的教训,参加“金钥匙”竞赛等;童趣类:如邻家群童的小小纠纷;宠物类:如老猫的母爱,寻找小狗球球等等。
语言表达:因为是叙事的文章,表达方式决定了以叙述、描写为主,适当议论和抒情。力求能鲜活的语言表情达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宋发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老王》(第2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08-1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10-27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09-10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 质量 教案08-07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8-21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期中测试题及答案06-10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08-1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教学设计09-08
秋学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10《信客》教案09-11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