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宜居

2024-10-05

绿色生态宜居(共13篇)(共13篇)

1.绿色生态宜居 篇一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浅谈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21世纪新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新一轮城市竞争,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在我市相继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众多殊荣的基础上,又吹响了向生态宜居城市进军的号角。可以说,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舒适居住环境,不仅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决定我市竞争力和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砝码。

雾霭中,霞光初现,我们所在的城市仍在宁静和优美地沉睡。

但苏醒即将到来。

伴随着一场巨大的城市变革,张家口,这片古老的土地必定会热血沸腾,热潮涌动,如一轮红日那般喷薄而出。

2008年是伟大的一年。不仅仅是奥运会的快步走近,对于张家口人来说,更多令人期待让人欣喜且值得赞叹的伟大变化就要发生在自己身边,出现在自己眼前。

如果说“增绿添彩”,清水河一、二期综合治理以及快速路等重大城建工程的实施,让我们嗅到了张家口向“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讯息,为我们勾勒了张家口“生态宜居”景象大致轮廓的话,那2008年,张家口的“生态宜居”则将完全从纸上走下来,挟裹着浓浓的建设热潮,以前所未有的168亿元的历史投入,实施主城区“三纵、十横、十四路、三十二条小街巷,一河、三桥、十二立交,一门、三网、十游园”的惊天之笔,创造一个属于张垣人民的城建奇迹!至此,张家口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大幕全面启帷,开始向着建设北方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全力迈进。

“三纵、十横、十四路、三十二条小街巷,一河、三桥、十立交,一门、三网、十游园”工程的总体实施,将有效地融合张家口“山、水、城”三大城市要素,使“大好河山”成为张家口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经过这一系列工程建设,张家口‘山水城市’的特征将愈加明显。

围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张家口市主城区正在按照以老城区为主的商业居住区、以新区为主的行政办公区、以西山为主的工业聚集区“三大板块”进行建设。目前,修河蓄水,穿城而过的清水河已经完成两期工程,总长20公里的河道年内将全部完工蓄水;扩城上山,全长34公里环城快速路今年将全线通车,将有力拉动快速路两侧的城市开发;中心南移,将实现以行政办公为主的新兴城市中心;工业外迁,在建的三个工业聚集区已经形成90平方公里的工业发展平台,既定激励政策结合企业技改扩模工程实施,正促使着城区老企业和新上企业向西山工业区聚集;以绿化市区周边荒山为主的增绿添彩工程,正在建设着10个景区、40个生态公园。

城市建设就像一枚硬币,一面是现在,一面是过去。目前,所有的城市建设都是一方面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一方面高度重视城市文化根脉的传承和保护。绝不能在城市建设中把历史的重要的文化遗存毁灭。一个城市文化的积淀能反映其未来发展的空间,而许多大的投资商往往对此十分看重,这对于增加城市的吸引力都是极为重要的“城市是生产要素聚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载体,而路则是一个城市的脉。”有关部门表示,2008年张家口市政府工作报造中围绕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城市管理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堪称张家口历史上的大手笔。其中仅改造城市道路一项,总长就达80公里,占城市道路现有设施量的39%,将带来张家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拆迁。

高起点规划。今年我市对规划建设中的每条道路,每幢建筑物都要统筹考虑,形成既富个性,又和谐一致的城市景观,把特色作为城市的名片,作为城市的文化标志,将现代化建设与山水环境及文化根脉保护结合起来。

多渠道融资。我市通过采取充分利用土地开发收益、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本投资以及制定旧城改造优惠政策等措施,解决城市建设融资难题。

人性化拆迁。为确保回迁到位,我市在严格执行拆迁政策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浅山区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并及时兑现安置资金,调动拆迁居民的积极性。规范化管理。今年我市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建设标准,并积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使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将科学安排,精心施工,尽最大可能做到少扰民、不扰民,确保交通道路通畅,确保不发生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2008年我市还继续加大了城市绿化、亮化、住房、公交以及公厕等民心工程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继续实施“增绿添彩”工程,再启动11.5万亩周边荒山绿化工程,对市府西大街、清水河、盛华东西大街等实施两侧绿地、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并做好城市快速路、张宣公路、五一大街等配套绿化工程,进一步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在中心城区新建3到5块规模绿地,完成加密种植树木100万株丛,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重点实施“1122”工程,即:完善一条滨河街景亮化(从清水桥起延伸两岸夜景建设至建设桥),改造一条道路照明(对西坝岗路亮化设施进行改造),改造二十条小街巷路灯,亮化二十座高层建筑,力争使城市的夜景更亮更美。

居继续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全年竣工住宅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及拆迁安置住房8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8万平方米,重点解决拆迁安置户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高新区纬四路停车场要具备开工条件;盛华西大街公交停车场、水母宫公交停车场完成项目前期工作;购置64部公交车,用于开通新线和更新车辆;配合“三纵十横”道路改造工程,谋划中心城区公交小环线思路,使中心城区公交路网结构更加合理。

继续加大了公共厕所的改造力度,进一步缓解市民入厕难问题。

2008年,张家口市计划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68亿元。其中,主城区的建设投资将达到95亿元。在主城区,该市年内将重点实施“三纵、十横、十四路、三十二条小街巷,一河、三桥、十二立交,一门、三网、十游园”建设和改造工程,拆迁面积将达到300万平米。列为“一河”的清水河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将对商务桥至京包铁路桥、大境门至清水桥全长7.4公里的河道进行治理,共建设橡胶坝11道,并根据景观要求进行绿化、岸墙加固及河滩整理和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总投资10.45亿元。年内95亿元城建投资完成后,张家口市快速路环内1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架构即告形成。

首先,城市建设发展本身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好了,不仅能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使城市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其次,省委七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要求,为了落实好这一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主城区进行大动作改造和扩建;三是满足广大市民的期盼,我市广大市民盼望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好的居住空间,在改革开放30年,我们加大城市的改造,是理所当然的,是张家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实现张家口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能够真正安居乐业。生态宜居不仅要有诸如环境、收入、社会治安、人与人和谐相处等等条件,还要有好的的商务条件,让人们感觉在这个城市里办事方便、快捷、省事,感到这个城市适于发展,感到这个城市充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市必须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使宜居条件更好;通过改善环境,使宜居环境更温馨;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使商务成本更低廉„„可能说,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加快城市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

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制度化、法制化。一是必须理顺市、区的关系。按照“职责与事权相统一”和“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原则,深化城

市管理体制,立足于属地管理,进一步明确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和事权,理顺市、区、街在城市管理中的关系,市对区进行业务指导,区是市的助手。二是必须理顺条与块的关系。要赋予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在加强城市社会管理、维护辖区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同时,在明责分权,给予区、街更大的责任和职权的前提下,实行“费随事转”、“条随块转”的经费拨付办法,加大投入,拨足经费,充分调动区、街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实现由突击型到长效型、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长效管理,必须从被动迎检和突击型、运动式的环境整治转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并由粗线条、低层次、低水平的徘徊转向注重打造精品、塑造形象的高级阶段的管理。

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一是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是我们一贯遵循的工作方针,因此,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城市管理中的巨大作用,要通过办好文明市民学校,使大家认识到“漯河是我家,管理靠大家”,“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等简单的道理,从而促其从思想上、行动上做一个热爱城市的好市民,变职能部门的“独角戏”为全体市民的“大合唱”。其次要树立“群众至上”的观点,通过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城市管理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在工作中必须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如组织万人治脏、万人护绿等“全民动手日”活动;在居民区推行社区服务和物业管理,发动市民自己动手改善和维护工作、生活环境。逐步培养市民自我规范、参与管理的良好习惯,形成共同遵守城市公共卫生秩序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政务公开、市民投诉、媒体曝光等,对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

增强经营理念,建立高效运转的投入机制。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分步骤、有计划地建立政府引导、业主投资、社会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机制。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转变过去“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给钱不办事”等传统观念,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大胆创新,改革体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积极推行BOT(建设—经营—转让或移交)、TOT(转让—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模式,稳步推进我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2.绿色生态宜居 篇二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环境友好、节能环保而又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建筑,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资源、建筑材料、土地以及水等, 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健康、安全, 是一个极为环保的理想建筑。近年来, 随着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 我国提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这就为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作者主要介绍建筑工程设计者主要本着绿色建筑理念、发展目标和评估标准, 朝着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目标进行住宅设计, 以期能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生态宜居住宅设计策略

2.1 坚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年限内, 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以有效的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生产、生活环境, 并与自然生态互利互惠的节能环保建筑。它是通过能源的有效节约和利用的途径来实现低负荷环境下节能生态住宅的建设, 是全面实现人与环境和建筑三者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生态建筑模式。绿色建筑不仅有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 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舒适、安全的生产、生活空间, 在极大程度上有效满足了人们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需求, 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主要是按照零污染和资源的重复利用的原则, 以极大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理念, 有效促进了传统建材和建筑业的改造和提升, 改变了我国建筑结构的增长模式和房地产的产业结构。同时, 绿色建筑还对居住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系统的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 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积极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 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势在必行。

2.2 坚持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我国将有效实现绿色建筑的总体发展作为战略目标, 以有效推动我国建设绿色建筑的步伐, 其战略的重点在于以极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政策来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以高端的科技创新水平来支撑绿色建筑的发展, 以正常使用年限的视角来作为绿色建筑的实践。我国绿色建筑最基本的发展政策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积极引导绿色建筑向着科学、合理、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并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绿色建筑设计和发展规划, 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等。

2.3 坚持绿色评估标准准则

我国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绿色住宅建设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推动和实施适宜的建筑工程技术, 使建筑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并能有效的在适用、环境、经济、安全以及耐久等五大性能方面具体列出了详细的技术指标, 这有效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真实内涵。为有效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于2006年和2007年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评估标准, 奠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建立的基础。2008年我国又对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者进行了奖励, 指明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2.4 坚持建筑节能环保原则

绿色建筑理念重点主要体现在绿色环保、节能高效以及环境友好等几个方面。其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能源问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但是资源的消耗量也非常大、利用率较低、浪费也十分严重。如何有效地节约资源,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尽可能的降低能源的消耗, 合理协调能源的结构和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等, 都是今后我们在进行绿色建筑生态住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 我国的土地资源严重匮乏, 节约土地已成为当前我国高度贯彻的政策, 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 并有效地改变居住环境和模式, 就需要人们从人均生态足迹以及土地生态价位等几个角度来进行考虑, 有效的评价一个建设项目对土地资源所产生的影响, 就要看其对土地的生态总价位的影响, 政府要积极鼓励利用荒地、劣地来进行项目建设, 从而有效的提高建设项目的生态价值。在进行项目建设时, 要尽可能的选择绿色建材, 它对构建绿色节能和环保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节能环保和经济性能较合适的建筑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 要尽可能的避免使用会释放有害气体的建筑材料, 并尽可能的选择可再度利用的建材, 例如:钢结构高层建筑和一体化钢结构住宅等。

2.5 坚持以绿色奥运为特色

我国奥运场馆的建成, 充分展示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有的奥运场馆都有效实现了50%以上的节能目标, 有些建筑甚至能达到65%-75%以上, 同时还在外窗和外围护结构上有效实现了节能目标。在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能源方面, 主要采用了地源、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集热技术等技术, 有效提高了绿色能源节能的比例。

在进行奥运场馆的建设过程中, 无论是从方案设计、选址以及现场的建筑施工, 均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情况, 例如:奥林匹克公园中心的地下通道, 主要呈树枝状分布, 能通往“鸟巢”以及“水立方”等比较重要的比赛场馆;其中心区的地下车库更是充分考虑了土地的有效利用, 能有效提供超过千余个停车位;同时, 对于“水立方”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 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有效控制水温和水流等多种功能。

我国的奥运场馆在进行设计和建设时都落实了中水和雨水的并用, 有效满足了节约水资源的要求。因为在全部的场馆中都应用了中水技术, 有效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 能分别满足奥林匹克公园景观水系和绿化冲洗水量每年312万吨和157万吨;另外, 还在极大程度上加大了对雨水的回用力度, 6个地下蓄水池一年内能有效处理水资源5.8万立方米。

绿色奥运场馆的建设, 无论是在设计、规划、建设以及使用等诸多方面, 都有效实现了绿色、节能、环保的目标。它为我国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生态宜居住宅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并指明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和标准, 为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人员树立了学习榜样。

3 结束语

总之, 绿色建筑是一项节能、环保、高效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建筑设计人员的责任, 更是我们每一位建筑工作者积极参与的重要任务, 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工程的建设时, 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为绿色建筑的发展贡献自己了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世臻, 张积强.以绿色建筑理念设计生态宜居住宅[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8) .

3.建绿色宜居城市 篇三

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20%。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根据测算,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是现在的3倍以上。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2008年4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共同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指导一、二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通过总结实践,该办公室修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明确了绿色建筑应符合“四节”、“一减”的要求,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少污染的原则。

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应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省地、减排、降耗的要求,是理想的替代实心粘土砖的首选墙体材料。在工程造价和施工周期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据国内有关资料数据和实际工程统计,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在主体工程造价方面可降低大约10%左右,施工周期缩短25%左右,钢筋用量减少30%以上。

砌块砌体结构是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做为承重墙体材料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低层和多层建筑。工程实践证明,砌块砌体结构与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等结构体系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是替代粘土实心砖的主导产品。

一、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准备工作

1、施工现场堆放砌块的场地应整平夯实,宜采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面层,且应便于排水,并应有防潮和防雨淋设施。

2、砌筑砌块墙体前,应清除基础顶面或楼面的杂物及砂石、尘土等:按设计标高,采用与砌筑砌块强度等级相同的砂浆找平,当高差超过30ram时,应采用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土找平。

3、墙体砌筑应采用双排外脚手架或里脚手架施工,严禁在墙体上留设脚手孔洞。

4、依据排块图计算每墙段及每工位各种块型砌块及其他材料的用量,并应就近堆放,准备好主要机具。

二、配筋砌块砌体工艺流程

弹线—立皮数杆—撂底—盘角—砌筑—清除芯柱孔内散落砂浆—安装水平钢筋、箍筋、拉结钢筋或网片—置放金属隔离网—勾缝—洞口过梁安装—粱上砌体砌筑—安装过粱、圈梁、楼板模板—安装砌块孔内的竖向电气管线及插座、开关、接线盒等—芯柱竖向钢筋安装—清除清扫口内杂物—支清扫口模板—浇筑芯柱、构造柱混凝土—安装粱板钢筋及水平电气管线—浇筑梁板混凝土—养护—检查验收。

三、配筋砌块砌体的主要施工方法

1、施工前应按设计图纸及排块图弹线、立皮数杆、撂底:皮数杆应设在墙体转角处及较长墙段的内外墙交接处,其间距不宜大于15m。

2、砌块砌筑前不得浇水,如施工时天气炎热干燥。当气温超过30度时,可将砌块稍喷水润湿。

3、砌块砌筑应从外墙转角及设有皮数杆的位置开始;各层需灌孔部位的底部第一皮清扫口砌块,其开口方向宜里外交错布置。

4、砌块砌筑的水平灰缝应采用坐浆法,砂浆要满铺砌块全部壁、肋,铺灰长度不应超过一块砌块,且应随铺随砌;竖向灰缝应采用挤浆法,砂浆耍满铺砌块端面。

5、砌块砌筑的水平灰缝厚度及竖向灰缝宽度均宜为10mm,不应大于12mm,也不应小于8mm;砌筑砂浆的饱满度均不得低于90%,不得出现瞎缝、透明缝、假缝。

6、配筋砌块砌体的内外墙及纵横墙交接处必须同时砌筑,并相互交错搭接;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搓。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斜搓高度,严禁留直槎。

7、已砌筑完的砌体不得碰撞扰动,若砌体被扰动。应清除砂浆重新砌筑。

8、墙体内宽度大于300mm的消火栓、电表箱等洞口顶部,应设过梁。

四、砌块砌体结构节能环保的特点

1、产品生产能耗低,可节约资源

生产每块粘土多孔砖仅烧结能耗约4785 KJ,生产每块混凝土多孔砖包括水泥、成型和蒸汽养护的总能耗约4471KJ,而生产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包括水泥、成型和蒸汽养护的总能耗,折合成多孔砖约3041KJ。粘土多孔砖,生产能耗约是砌块的1.57倍,混凝土多孔砖生产能耗约是砌块的1.47倍。

2、产品生产污染物排放少。有利保护环境

每生产1万块烧结多孔砖要排放C02、S02及其他大气污染物约1.14吨,而生产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仅在采用蒸汽养护时有少量污染物排放:砌块生产原料可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冶炼废渣及其他工业废渣等,有利于保护环境。

3、产品生产原料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主要生产原料砂、石、水泥等原料资源十分丰富,遍及全省各地,可就地取材。而煤矸石烧结多孔砖、页岩烧结多孔砖、粉煤灰烧结多孔砖等。其原料资源有限,且有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全面推广。

4、发展基础良好,易于推广

现金省各地区均有砌块生产企业,总数约达300家以上,产能可达400万立方米以上:砌块建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工程实践,已积累了大量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总结出了许多预防质量问题的措施,并建立了吉林省的砌块建筑设计、施工与验收的地方标准体系:已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而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等仅在部分地区有少量生产企业,工程实践也相对较少。

5、墙体自重轻,有利于地基处理及结构抗震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内外墙厚度均为190mm。而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的外墙由于结构抗震等要求,厚度一般为370mm,内墙为240mm。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砌体结构单位建筑面积砌体重力荷载分别为:3.81、6.25、8.33、11.23;荷载相差约2~3倍。墙体自重减轻不仅减轻了基础的荷载,有利于结构抗震,还有利于节材,并可减少施工中的材料运输费。

6、施工速度快,可提高工效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砌体结构,单位建筑面积砌体砌筑取砖、挂灰、砌筑次数分别为17、150、150、250。工人砌筑相同建筑面积的砌块砌体结构比多孔砖和实心砖砌体结构取砖、挂灰、砌筑的次数可减少约8~14倍,可提高施工效率30%以上。

7、节约砌筑砂浆,方便施工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砌体结构,单位建筑面积砌体砌筑砂浆用量(m3/m2)分别为:0.023、0.084、0.084、0.117。相同建筑面积的砌块砌体结构比多孔砖和实心砖砌体结构砌筑砂浆可减少约3~5倍。

8、墙面平整,可减薄摸灰屡厚度

由于砌块外型比多孔砖和实心砖规整。几何尺寸偏差小,墙体表面平整,可减薄摸灰层厚度25%~30%。这样,可节省摸灰材料。降低工程成本。

9、墙体减薄,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

砌块砌体结构内外墙均采用190mm厚:多孔砖和实心砖砌体结构外墙为370mm厚,内墙为240mm厚:在相同建筑面积条件下,砌块砌体结构比多孔砖和实心砖砌体结构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5%左右。

10、工程造价低,具有明显的经济性

按近年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的一般市场价格(元/块)分别为:3.20、0.66、0.5、0.27计算。考虑外保温厚度、芯柱与构造柱等差异,综合计算单位建筑面积墙体工程造价(元/m2,不含人工、机械)分别是:124.71、168.65、137.45、138.28。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结构单位建筑面积墙体工程造价分别比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砌体结构约低25%~10%。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结构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目前这种新型墙体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多用于多层和小高层住宅中。

4.绿色生态宜居 篇四

摘要:根据滨湖镇所具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提出因地制宜,把滨湖镇构建成生态宜居的绿色小城镇;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从生态居住,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结合地域文化,塑造出鲜明、独特、优良的小城镇形象;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出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生态宜居小城镇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我国正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许多城镇正承受着由过去粗放型发展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生态破坏之痛,必须要面对现实,毫不动摇地进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因此,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念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生态宜居小城镇,将有效地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健康永续利用。积极探索绿色小城镇发展之路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任务。

二、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小城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而绿色环保生态是城镇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昌吉市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功能不断完善,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镇的带动辐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城建成果的显现已经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全市以城带乡,城乡带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产业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滨湖镇发展步伐较快。但目前,我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粗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人居生态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

建设绿色小城镇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增强节能减排能力,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

三、推进方式与策略

1、建立生态工业:工业向园区集聚,集中建立清洁产业园

规划镇区的生产设施用地全部迁移至南部特色农副产业加工基地。工业区与生活区分离,有效降低了其对生活区的影响,沿工业区周围形成环状防护林网,工业区周边防护林带宽度设置为50米的生态林;在产业园区与培训服务区之间设置第一道200-300米宽幅绿化隔离带,将工业污染对城镇的影响减至最低,充分体现生态工业的理念。

城镇外围营造50米宽防风林,形成环绕于镇区的绿色环带,与农田防护林网相连为一体。在培训服务区与城镇中心区之间设置第二道150-250米宽幅生态绿化隔离带,结合水系,打造生态环境景观,既为滨湖镇提供了生态旅游的大环境,又为城镇创造了生态居住的前提条件。

2、推进生态农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立生态城郊观光型生态农业

滨湖镇位于城市远郊区,主要分布在农业生态功能区内,是城乡居民菜、瓜果、禽、肉的主要生产基地。依托城郊的风貌以及周围区域的旅游环境,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围绕林果业、花卉、苗圃等产业,大力开发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叠加融合与双赢。围绕发展空间领域,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塑造生态居住:人口集中居住,集中建设生态居住区

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镇的人居环境。生态宜居城镇建设中,政府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坚持将村镇道路建设、供排水工程、改善村民居住和卫生条件、改变村容村貌等结合起来,水、电、路、通讯畅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群众进入城镇的整体生活质量,使村镇的人居环境面貌有巨大改变。构建合理的生态城镇体系,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生态居住社区,完善各类公共设施配套,塑造便捷、舒适、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人居环境。

四、建设“以生态、宜居为本”的绿色示范小城镇的举措

(一)以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高水平发展。

1、科学编制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以立足本乡镇主导产业、交通区位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安排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充分把握自然要素赋予城镇的显著特色”为导向,编制完善绿色小城镇总体规划,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居住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作为主要任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他类相关建设。

2、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要依据总体规划,对镇区或镇区重点地段、重点设施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重点建设项目规模、施工方案、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把规划建设要求落到实处。

3、完善配套管理机构和政策措施,抓好示范带动。通过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重点发展中心镇区和中心村的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管理,进一步完善功能。

(二)突出绿色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资源毁灭,环境污染等生态灾难,生态环境成为绿色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增强节能减排能力,开展绿色生态设施建设:

1、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建设项目。镇区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垃圾中转站一座;每个村庄因地制宜建设若干垃圾池,做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统筹配置,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体系,改善乡村容貌和人居环境。

2、太阳能及浅层地能可再生能源建设应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建设项目。在镇区新建及改建项目中积极采用节能门窗、外墙保温、非粘土砌块等节能材料和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等再生能源,整合使用村庄内部闲置土地。

3、商贸流通设施,镇内道路,园林绿化及供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实际,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积极建设小片绿地、小型公园和娱乐场所建设,形成园林化的小城镇,变成城区边缘的花园。保证镇区内街道规范、整齐。同时搞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镇区内要保留较大的河流、水渠,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流,并尊重自然,保持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在城镇内部结合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及主要景观节点成楔状、片状、带状较为均匀地布置集中绿地,使居民能在15分钟以内到达有相应绿化环境和设施内容的公共绿地。如:镇中心公园绿地、居住组团中心绿地、河流两侧绿地、带状街头绿地等,其中较大规模绿地被开辟为城镇公园。

(三)探索建设模式,体现特色产业发展。

滨湖镇土地资源丰富,辖区面积为141.94平方公里,可耕地80平方公里(12万亩),耕地面积52平方公里(7.8万亩),规划按照“南工,中居,北农”的发展思路,将镇域分为三大经济分区。

1、南部以华电昌吉热电厂为依托,形成南部产业园区,以华电昌吉热电厂为中心,聚拢华电周边链条企业,建成华电产业园区,隶属于昌吉市,建立特色农副产业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加工工业。同时利用华电的热能资源,发展花卉种植、养殖观光等相关项目,成为滨湖镇的门户景观。

2、中部以滨湖镇城镇中心区为依托,形成核心经济区,以生态居住为主题,是镇域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城镇周边以配套产业为主,重点发展商贸、餐饮服务业、特色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业、农业体验区等第三产业。

3、北部以五十户村为中心,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突出“南蔬菜、中养殖、北粮棉”的结构布局,构建昌吉市内重要的以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绿色畜牧养殖基地和粮食供应基地。

结语

5.绿色生态宜居 篇五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我们勾勒出未来五年长沙县发展建设的美好蓝图。长沙县将建设成为国际化发展的三湘门户,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支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高地、活力新城和宜居家园。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构建和谐宜居环境,在城市管理建设上还需要加强。一是抓好城市下水道建设。一套不断完善的下水道系统,是一个城市持续光鲜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在完善自己的下水道机能。近年来,与各地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这种“重地面轻地下”的观念,造成逢雨必涝的现象层出不穷。随着长沙县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市扩张、人口规模扩大、地面硬化增加,如果排水系统的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必然也会使城市“逢雨必涝、逢涝必堵”。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抓好城市下水道建设这个良心工程,把长沙县打造成三湘首善的宜居家园。

二是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强力推行垃圾分类,避免二次污染;禁止大货车进入主城区,绕走环城线,减少噪音和尾气排放;划分区域,规范夜市,加强小摊贩管理,减少生活垃圾;公共场所严禁吸烟,营造良好环境。

6.建设绿色宜居县 植树造林谱新章 篇六

赵堡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市、县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兴林富民目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认真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着力建设绿色宜居生态县。为更好的完成目标任务,赵堡镇在第一时间召开林业工作动员会,认真贯彻部署林业工作。具体措施有: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各村及时召开植树造林动员大会,张贴标语、悬挂横幅,营造浓厚的植树氛围,广泛宣传,使群众深刻认识到植树造林的好处,让群众积极主动的植树、护树。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村村委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点长负责,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直接负责,加强领导,条条道路分包到村干部身上,严格奖惩。实行日回报制度,及时综合进度,调整植树步伐。

三、深化改革,多方筹资。落实林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村自主解决苗木问题,鼓励种植绿化苗木,提升林地综合效益,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途径,实现林业发展。同时加大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力度,多方筹集资金。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各村在植树造林中要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重点保证几条道路的树木全成活,同时要全面保证树木成活率;形成绿化亮点,显见植树成效。把赵堡村、郑老庄、南保封、大黄庄、西水运、北孟封、南平皋、西马村等八个村定为示范村,重点建设,带动植树造林高潮。

五、严格奖惩,加强督导。严格奖罚制度,经验收,对达标路段,每条镇补助村300元,示范村验收完成任务的奖1000元;不达标的给予处罚。

7.绿色生态宜居 篇七

21世纪, 被称为城市的世纪, 城市将集聚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 消耗全球70%的能源, 创造高达90%的国民生产总值。山地城市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森林覆盖率, 在打造“宜居生态城市”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天更蓝, 地更绿, 水更清, 令行者驻足流连, 令居者安居乐业, 从而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增强城市活力, 发展城市经济。

2 什么是宜居生态城市

宜居生态城市的主要标志是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良好, 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 适宜人们生活。宜居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是走“人本化、生态化、持续化、安全化和节约化”的发展道路, 兼顾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为什么要走宜居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 那些具有强烈地域气息、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情的城市特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绽放出夺目的色彩。

1) 城市定位的需要。全球化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但城市体系也将重新整合, 特色明显、交通便利、环境优越的城市将集聚人才和资金, 日益进入繁荣期, 而一些山地城市更容易因为“边缘化”而不断衰退。而要不被“边缘化”, 就必须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 找准有前瞻性、有竞争力的定位。

2) 城市形象的需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 建筑设计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情况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山地城市有竞争力的定位就是必须走宜居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山地城市的个性特征, 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 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 而且也往往能随之产生更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3) 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的竞争力, 就是要求城市有自己的个性、自身的特色, 具有对各类资源的强大集聚能力。生态, 意味着要和谐发展, 立足发挥生态优势, 以保护生态资源、彰显生态特色为抓手, 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 使优美生态成为山地城市的最大特色、最强优势、最响品牌, 山地城市不与沿海城市比海水沙滩, 而是比草绿花红、比空气清新、比环境优美。宜居, 就是山地城市要有优越的生活环境, 对人才有强大吸引力, 人们安居乐业, 城市集聚了人, 激励了人的活力, 有效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有效带动人本经济占主导的现代经济快速发展。

4 如何走宜居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就是要构建“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体系, 实现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瑞士山地城市特色明显, 其地处欧洲内陆, 95%都是山区, 没有1km的海岸线, 缺乏地缘优势, 但人均GDP位于欧洲最前列。瑞士的环境质量位居全球第一, 其优美环境产生的资金吸引可以为山地城市打造宜居生态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山地城市该如何走宜居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不能简单地模仿沿海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 而应走出自己的特色, 努力做到产业生态良好、社会生态和谐、环境生态优越。

1) 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国民经济体系逐步由链条经济向循环经济过渡, 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过渡, "大全"经济向效益经济过渡, 自然经济向生态经济过渡, 粗放经济向品牌经济过渡, 趋同经济向特色经济过渡。山地城市重点要发展生态经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 使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产生经济效益,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循环, 最终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也是生产力, 是城市最直观的名片, 要贯彻生态经济理念, 做足“山”“林”文章, 以林博会为平台, 实现从“卖山头”到“卖山货”再到“卖生态”的发展历程, “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转变成了“靠山养山、养山致富”的生态观念,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 按照加强农业、做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 依托农业示范园区, 着力建设农业特色产业, 提升农业品牌, 实现生态经营、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经营的统一;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特色, 立足原生态旅游资源, 突出差异化定位, 做优做特观光旅游产品, 打造“休闲、安养、文化”等主题旅游产品, 完善配套设施, 大力发展餐饮娱乐、商业休闲等服务业, 做大做强餐饮、住宿、娱乐、文体、休闲等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2) 创建和谐的社会生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以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 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挖掘、创立山地城市独特的生态文化, 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在城市规划中重点做到宜居, 实现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宜居就是“人本化”, 在建设中要以人为本, 遵循舒适、安全、健康、和谐的发展原则。商品房要组团策划、“块状”推进, 合理控制购买成本, 风格、形式要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要加大投放力度, 供给要充足, 分配要公开、公平、公正;提供良好的商业服务、社区医疗、文体活动, 以及清洁的空气、饮用水和安全的社会环境, 真正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感到舒适、方便。

3) 建设优美的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根本。山地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 保护中优化经济增长, 坚持以人为本, 处理好环保、生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 靠山造景, 靠水显景, 塑造一个富有魅力的生态特色城市。城市公共空间要与自然相融合, 依山傍水, 显山露水, 把最美丽的景观资源留给最广大的市民群众。推进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 推广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推广建筑整体绿化、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生活、工作空间, 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5 结语

山地城市走宜居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就必须通过良好的产业生态、和谐的社会生态、优越的环境生态之间的相互循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不断优化, 从而产生强大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决定了在未来的发展中山地城市能否实现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崛起, 成为城市网络体系中耀眼的节点、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GB/T50280-98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S]

[2]CJJ132-2009城乡用地评定标准[S].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Z].2008.

8.绿色生态宜居 篇八

11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气候变化绿皮书(2013)》发布研讨会暨生态宜居新城的财富规律——涿州香邑溪谷·原墅论坛在河北省涿州市诚信大厦举行。河北省涿州市环保局局长李劲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陈洪波博士、置业投资专家冯国亮、隆基泰和集团负责人、房地产资深媒体人王健民,以及京城几十家主流媒体记者及涿州置业者共聚论坛现场,业内专家就气候变化绿皮书、涿州区域价值、绿色地产等生态、宜居话题进行了研讨。

记者从论坛现场获悉,此前国内20多个地区申请落地“绿皮书”国家级生态宜居示范基地,最终河北省涿州市作为8个国家级生态宜居示范基地之一入选。

据河北省涿州市环保局局长李劲松介绍,涿州生态宜居示范基地总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将着力打造融合“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于一体的新兴城市信息服务和产业支撑体系,构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智慧生态城市。近日记者获悉,由住建部与河北省合作建设的涿州生态宜居示范基地规划已获河北省政府批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陈洪波博士表示,低碳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实现路径。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当中,一定要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锁定效应,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布局。与此同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给城市带来的气候风险与脆弱性也日益凸显。因此,需要对城市加强适应性管理,打造低碳韧性城市。

“宜居涿州”楼市品质化进程加速

涿州市位于北京南部,地处大北京经济圈紧密层,位于京、津、保三角区中心地带。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廊涿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廊涿支线、张涿高速公路(建设中)、107国道纵贯涿州,目前涿州市已有19条道路实现无缝对接北京。投资700亿元的首都第二机场选址京南大兴,现已开工建设。距离大兴区40公里的涿州,将依托国际性航空枢纽,带动周边地区住房、商贸及公共设施建设。

自京石高铁涿州东站正式通车,12分钟即可从涿州到达北京西客站,京南重镇涿州依托便捷的交通设施,率先引领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随着北京客群比例日渐增加,以隆基泰和集团为代表的绿色房企入驻加快了涿州楼市品质化进程的步伐。

据了解,“中国五百强企业” 隆基泰和集团是一家践行“绿色开发”模式的房地产企业,旗下近70个项目开发区域遍及全国,涿州香邑溪谷·原墅项目是住建部和河北省重点项目。

隆基泰和集团负责人介绍,香邑溪谷·原墅是涿州市首个定位为绿色生态别墅的项目,其最大亮点是“多绿”。首先该项目占据了涿州50平方公里国家级生态宜居示范基地首开区域,拥有不可复制的原生态绿色资源优势;其次该项目运用多项绿色节能技术及产品,打造节能生态住宅。仅以一项新风系统为例,其在涿州香邑溪谷·原墅项目中的运用是整个涿州区域项目中独一无二的,甚至比肩北京高端项目同领域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此外,香邑溪谷·原墅占地4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到4万平方米,容积率1.1,绿色率达到60%。

置业投资专家冯国亮认为,绿色地产以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来贯穿到房地产开发整个全过程,特别是要贯穿于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如规划设计、建造、维护、运营乃至拆迁等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节能环保的利益最大化。房地产资深媒体人王健民表示,香邑溪谷·原墅选择在涿州开发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他建议在细分市场的前提下,更多的品质房企放眼未来,打造更多更有利于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宜居城市里的宜居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房企聚集涿州,除了交通利好之外,涿州房价的价格洼地也是重要原因。根据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北京商品住宅市场成交均价为24815元/平方米,这一均价水平也超越了2011年2月24459元/平方米的水平,成为历史新高。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六环附近的房价已接近2万元/平方米的前提下,目前固安部分楼盘的价格已涨至9000元/平方米左右,而燕郊房价突破1万元/平方米,涿州目前在售项目成交价格普遍在6000元/平方米上下,成为名副其实的价格洼地。业内专家表示,受到北京房价较高并且实施限购的影响,部分购房需求外溢。此外,涿州价格“洼地”吸引了具有投资意愿的购房者,品质化加速的涿州楼市对北京购房者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9.绿色生态宜居 篇九

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号:2016021951

姓名:牧佳新

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村的污染排放中COD占43%,总氮占57%,总磷占67%。全国约4万个乡镇、60多万个建制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农村环境形势极为严峻。2011年3月29号,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遏制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继续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而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做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打造农村宜居环境,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设性建议,以探求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污染。

(二)、乡镇企业的不合理发展带来的污染。

(三)、农村旅游业迅速发展对农村造成的环境污染。

(四)、农村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导致有机物质污染严重。

(五)、是环境保护机制与制度的缺失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环境保护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庞大系统工程,仅靠环保及相关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应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

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健全区域环境督察派出机构。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监督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发展循环经济来达到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产业化、规模化可以消除小农作坊式的不经济生产,发挥规模优势;同时还因为私人作坊的治污成本大于收益,个人没有治污的动力,而通过产业化和规模化可以发挥治污的规模优势。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将原生态的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本,也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发展循环经济,农村的环境污染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理,循环经济还可以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收益。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都侧重在城市,而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却很少。要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的,但是现在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因而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调动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大力宣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对打造农村宜居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

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七)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应在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环保意识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抓好“空心村”改造、房屋质量标准、垃圾清运整治、现代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促使广大农民积极

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大工程中,增强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凝聚起全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10.绿色生态宜居 篇十

泮洋乡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乡镇

泮洋乡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按照“生态立乡,旅游兴乡”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乡镇”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泮洋生态植被保护好、翠屏湖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的先天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迎难奋进,开拓创新,做好生态文章,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发展致富路。

第二板块:

消除污染源,保护母亲湖。保护翠屏湖一直是我乡历届党委政府的职责本分。一是杜绝生产经营性污水排放。二是严格控制生活污水排放,严禁各村民点向翠屏湖江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源头之水得到有效保护。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无烟产业。泮洋乡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一是努力打造“亲水翠屏湖”旅游品牌,开发以湖水观光、湖水养生、湖内漂流、生态度假区、农家乐等为主体的旅游景区建设。二是做好产业招商,围绕 “中国*翠屏湖”景区建设,开发多样化的乡村旅游项目。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题,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绞股蓝、芹菜、大棚蔬菜等高效农业。

提升文化内涵,培育文明新风。一是挖掘和发扬地域文化,对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整理、挖掘、传承。二是深挖翠屏湖文化,延伸拓展挖掘翠屏湖文化内涵,积极创建文化名牌。三是倡导文明乡风,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中心、祠堂、农家书屋等阵地,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公民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建设新农村,美化亮化集镇。以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村庄和集镇环境整治。一是打造新农村建设精品点,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的原则,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二是完善农村路网建设,按照 “统一规划、量力而行、干支相连、分期实施”的原则,修建了水泥公路,全乡交通更加便捷。三是整治集镇环境,提升集镇品位,集镇环境真正达到了“美化、亮化、净化”的效果。四是统筹城乡环卫管理,建立多元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

第三板块:

小学生环保记心中:

保护环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追求绿色时尚 拥抱绿色生活

同建绿色温馨家园 共享清澈碧水蓝天

风调雨顺 始自环境保护 人寿年丰 源于生态平衡

积德行善 造福后代 百年大计 环保第一

我爱花 我爱草 我爱青青小树苗 不摘花 不踏草 不折树枝不乱摇 花草树木是朋友大家都要爱护好

治理环境污染 重现丽日蓝天

当环保卫士 做时代公民

保护生态环境 造就秀美山川

人类靠环境生存 环境靠人类保护

生命和绿色拥抱 人类与生态共存

关爱生命健康 倡导环保时尚

让环保扎根现在 用绿色昭示未来

同在蓝天下 共爱一个家

追求环保是你我的心愿 参与环保是你我的责任

拥有绿色 人类将不会失去梦想

青山绿水蓝天 共创美好人间

还地球一片净土蓝天 让人类永远幸福美满珍爱生命 保护环境 造福人类

让地球远离污染 让绿色走进家园

人人参与环保 共创绿色世纪

保护碧水蓝天 营造绿色家园

绿色是生命之源 绿色是人类之根

百业要兴 环保先行

改善生态环境 营造绿色家园

用我们的双手栽下漫天的绿色 用我们的心灵守望五彩的家园

争做环保使者 共创绿色文明

人人播撒绿色爱 处处享受环境美

成就绿色 成就未来

崇尚绿色消费 打造精彩生活

重视生态功在千秋 保护环境造福万代

积攒绿色 储蓄生命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有效保护生态平衡

地球我的家 环保靠大家

环境是生存之本

以法保护自然环境 以德创建社会文明

环境与生命共存 环保与健康同在发展以市场为本 生存以环保为先

保环境爱家园 健康生活每一天

爱山爱水爱林爱鸟爱人类 护天护地护花护草护环境

绿色与生命时时相伴 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 地球共同的家园 环保人类的责任

祸从污染起 福自环保来

有了健康的地球 才有幸福的明天

文明村村村迈大步 环保户户户奔小康

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环保碧水来

保护环境 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

家事国事天下事 环境保护是大事

保护生态环境 共健美好家园

美好的生活从环保开始

保护人类环境 延续地球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 地球只有一个

树成荫 草成被 花吐艳 驻四季皆春 山变绿 水变清 鸟歌唱迎八方清风

保护环境是责任 爱护环境是美德

清新氧气源于绿色 健康生命源于自然

巍巍中华环保行 人人奉献巨龙腾

环保 还宝 让我们的世界更好

人人爱心献环保 明天生活更美好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碧水蓝天

拯救地球刻不容缓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共建家园任重道远

保护环境 利国利民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建设绿色文明家园

保护人类生态环境 倡导全球绿色文明

地球我的家 环境靠大家

处处鸟语花香 生活充满阳光

大力增强环保意识 提高全民环保素质

还天地之本原 传人类之文明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第四板块:

环保知识知多少?

记住这些重要日子:2月2日国际湿地日;3月12日中国植树节;3月22日 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6月5日 世界环境日;6月11日中国人口日;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9月16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人人树立九大意识:(一)可持续发展意识(二)人均与国情意识(三)全球意识(四)环境资源意识(五)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六)环境法制意识(七)人口意识(八)环境公德意识(九)环保参与意识 你知道吗?

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各有哪些:不可回收垃圾多是一些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剩饭、花草树叶等。生活中可回收资源主要有:(1)废纸:报纸、书本纸、包装用纸、办公用纸、广告用纸、纸盒等;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2)塑料: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料牙刷、塑料杯子、矿泉水瓶等;

(3)玻璃:玻璃瓶和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4)金属:易拉罐、铁皮罐头盒、牙膏皮等。

(5)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毛巾、布包等

第五板块:

环保,你我行动起来吧!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白流。节约用水

2)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

3)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

4)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

5)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6)关心大气质量——别忘了你时刻都在呼吸

7)随手关灯——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

8)节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

9)减用空调——降低能源消耗

10)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

11)利用可再生资源—别等到能源耗竭的那一天

12)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

13)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

14)减少尾汽排放——开车人的责任

5)用无铅汽油——开车人的选择

17)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

18)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

19)节粮新时尚——让节俭变成荣耀

20)控制噪声污染——让我们互相监督保护土地

21)维护安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22)认“环境标志”——选购绿色食品

23)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24)选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

25)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镉污染

26)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

27)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28)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29)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30)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31)自备餐盒——减少白色污染

32)少用一次性筷子——别让森林变木屑

33)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34)交流捐赠多余物品——闲置浪费,捐赠光荣

35)回收废塑料——开发“第二油田”

36)回收废电池——防止悲剧重演

37)回收废纸——再造林木资源

38)回收生物垃圾——再生绿色肥料领养树——做绿林卫士

39)回收各种废弃物——所有的垃圾都能变成资源

40)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

41)拒食野生动物——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42)拒用野生动植物制品——别让濒危生命死在你手里

43)不猎捕和饲养野生动物——保护有脆弱的生物链

44)制止偷猎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行使你神圣的权利

45)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46)不买珍稀木材用具——别摧毁热带雨林

47)植树护林——与荒漠化抗争

48)领养树——做绿林卫士

49)不乱扔垃圾

第六板块:

学校环保教育

11.生态宜居的四川省万春镇 篇十一

万春镇有四态:古今文态、宜人生态、高端业态和田园形态。在这样一个生态宜居的地方,乡贤也独具人文气息:有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组建农民自己的话剧团的女村支书陶勋花;有获得国家篮球队集体签名、舍己为人的抗震小英雄陈浩;有49年义务宣传雷锋精神的雷锋故事整理者王漪南大爷;有带动1700名下岗工人再就业,“扫”出精彩人生的黄国蓉;有坚守爱情,用爱唤醒植物人妻子的王小刚。

依托生态花木产业,万春镇的创富能人也各有奇招:白正秋把植物园建成了俱乐部;李彬带领当地花农种植彩叶地被植物,一个村每天能卖五六万元;刘庆荣建立全国首家花木电子交易平台,总交易额已达几亿元;王燕从桂花里提取精油,每克售价两万元;郝锦将凭借获得全国首家有机认证的健康食品赚了大钱。

作为万春镇当家人的吴江波书记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自己的想法:紧抓花木产业,研发花木深加工产品;推动旅游产业,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中央电视台七套《乡约》栏目供稿)

查询节目内容可拨打本刊电话: 0791-86615241,或中央电视台七套《乡约》栏目电话: 010-82101897 82101770,或登陆主页http://www.cctv.com/program/xy

12.绿色生态宜居 篇十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当今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的任务是创造美景并考虑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古村落整体布局中讲究地制宜,依山傍水相的构屋营建思想,经过时间的洗礼,村落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人的生产生活并没有给环境带来十分严重危害,村落的功能依然鲜活,这归功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

1 生态和谐在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和“风水理论”最能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位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八卦村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诸葛八卦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池塘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村中间低平,四周渐高。四方来水,汇聚锅底,形成一口池塘—钟池。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大面积的水面调节了气温,创造了一种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可谓巧夺天工。村中建筑各家各户多为四合院式建筑,四面封闭,中留空间。而房屋的前沿比后沿高,每到下雨,几乎所有的雨水都聚集在自家院内。诸葛后裔们管这种做法叫“肥水不外流”。这种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似通却闭的布局使外人贸然进村时,如果没有熟人带路,往往进得出不得。

2 生态和谐理念的价值

人与生态环境是和谐的整体,人应该尊重自然环境,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办事。可是我们人类建造的城市就像传说中的怪兽,一点点吞噬着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如果大自然一旦进行报复我们的城市就会陷入瘫痪。不管是采取什么方式的填海,这些近岸的生态系统包括海岸、物种以及自然景观,都将不可避免地遭受灭顶之灾,反观日前,有报道指出有的填海区完工不足10年就进行房地产开发,土地根基不稳,地表或继续缓慢沉降。在深圳填海区建造的小区楼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楼面底部处的裂缝随处可见,严重威胁人类自身安全。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几千年前我们的祖辈建造的都江堰就是利用了自然规律一直运行到今天,解决了现代科技都很难解决的泥沙对水利工程的威胁。几百年过去了,始建于北宋的诸葛八卦村村落依然在正常的运行,没有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宏村建设之初我们的祖辈就考虑到的取水、排污、防火等的多重因素,又考虑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的是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村落已经变成自然环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古民居,学习古人崇尚自然、珍惜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态度,对建造生态和谐宜居的居住环境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3 生态和谐居住环境的设计

3.1 居住环境设计的前提是融入生态系统

居住环境的设计应该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地貌状况,去发现场地的自然的演替规律和生态进程,在建设规划前应充分考虑保护自然、管理自然、恢复自然、改造自然和再现自然的要素,才能真正将建设工程与自然系统和谐统一。环境设计的目的在于更自觉地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环境在发展变化中与自然相协调,最终融入广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的扩展,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设计应基于对自然本质的理解,根据现有地形地貌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规划。通过对场地和场地所处的区域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场生态格局的现状。重点在水体系统与水质净化、植被群落和动物栖息地营建这两方面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与规划,确保整个项目在宏观生态层面上的正确导向,把建设开发后人类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3.2 居住环境设计的方法是因地制宜

居住环境的设计的方法是因地制宜,根据场地所处的区域环境来设计景观,注意生态环境自然规律办事。一是在缺水的地方不去设计大的水体,根据地貌现状设计更多雨水的收集方式。二是降低环境景观的日常运行对电能的依赖,例如景观的照明可以设计为太阳能,喷泉是否能更多的利用水体本身的落差来产生压力等等。如果景观的面积够大还可以根据周边环境建设小型的太阳能发电站。三是增加种植本地的树种,减少日常的维护和维护产生的垃圾。提倡垃圾分类,将有垃圾回收利用。四是不对场地地貌现状进行大的变化,不破坏现有的水土植被。

3.3 居住环境设计的目的是反哺环境

居住环境设计应对环境有贡献,把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环境的设计,维持并加强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土—生物之间形成的良性循环系统。水作为一切生产生活所必须,设计中应注重对水的利用,特别是加强雨水的收集,并在城市管网建设中提倡雨污分流,通过对雨水和生活污水的回收利用,可大大降低绿化用水和景观水体用水。减少硬化面积保持土地自身生命力,使水能自然的渗入大地,水与土产生循环补充地下水。马路硬化多使用混凝土减少沥青面积,同样屋顶多设计成坡屋顶,多使用瓦等材料减少沥青防水层的面积,以减少沥青对雨水的污染。根据景观的面积和地貌适时的把潜流人工湿地引入景观,通过人工湿地净化一部分的人类生活污水。并建议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经过一级处理后建设人工湿地进行在降解,注重人工湿地的景观公园化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自然因素会自发地进行演替,从而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循环系统。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应该同时考虑快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健全的基础设施等等,缺一不可。生态和谐的居住理念以珍惜土地、重山水、护林木、巧用自然能源为原则,因地制宜,实现人与大自然的紧密相融。同时作为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新景观产生的基础,从而构建出人工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格局,创造出属于生态和谐宜居居住环境。

摘要:通过分析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生态和谐的理念和价值,并通过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来探索生态和谐居住环境的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和谐,环境,宜居

参考文献

[1]刘肺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M].上海,三联书店,2000.

[2]赵红蕾.从宏村到碧水青城———传统水系规划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2007,(03).

13.绿色生态宜居 篇十三

“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 重点专项是全面贯彻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总要求的重要举措,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助推扶贫攻坚的重要步骤,是解决我国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紧迫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了推动我国村镇领域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 〕64 号),启动实施“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 重点专项。

专项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村镇,以建设绿色宜居村镇为导向,重点突破乡村清洁、村镇规划、宜居住宅、绿色建材、清洁能源等方面关键技术,构建基础研究平台、智慧乡村平台、生态建设平台,大力培育农村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住宅产业、传统文化产业等发展新动能,推进“ 厕所革命” 与乡村绿色技术银行建设,促进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与发展。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性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以及典型综合示范三个层次,共设计部署35 项重点任务。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18 第一批指南发布10 个任务方向,其中基础性研究任务方向4 个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任务方向6 个。项目实施周期为2018 年1 月1 日-2022 年12 月31 日。

一、基础性研究类

1.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 研究村镇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不同村镇聚落体系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需求机理,研究建立分析和识别模型; 开展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跟踪与水环境模拟研究,揭示不同类型村镇的关键环境胁迫因子和环境影响机理; 开展村镇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揭示关键资源环境要素对村镇建设的约束性影响,构建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开展基于多目标耦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集成研究,研发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模拟系统平台; 选择典型村镇,开展村镇建设承载力测算系统运用示范,针对村镇承载力状态与宜居村镇建设要求,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宜居村镇绿色生态建设模式,从空间管制、生态廊道构建、河流与湖库保护等方面提出承载力提升方案。

考核指标:提出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1 套; 形成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分析方法1 套,建立水环境模拟模型1 个; 形成村镇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各1 套; 提交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可视化平台1 套; 建立村镇聚落类型的绿色生态建设模式6 套,提出宜居村镇承载力提升方案4 套以上; 编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规范、指南5 项。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2.村镇建设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 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类型及特征,构建产村(镇)融合模式,推导绿色宜居村镇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 研究基于建管结合的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管理模式,探究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机制,探明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工程管理与监督模式; 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评价方法,构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评价体系; 研究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需求,构建开放共享模式下的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探索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创新机制和建设模式; 研究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住宅建造技术清单并提出配套技术标准及指标参数。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产村镇融合经济模型1 套,提出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 建立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模型1 套,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工程管理与监督办法; 制定绿色宜居村镇规划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1 套,开发节能减排技术体系1 套,开发生态修复技术体系1 套; 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1 套,提出能源发展战略,提出环境保护策略; 建立绿色村镇住宅设计建造技术清单1 套,建立建造技术数据库1 套。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3.村镇聚落空间重构数字化模拟及评价模型

研究内容: 研究村镇聚落形成与演化过程及阶段特征,揭示村镇聚落体系发展与重构的脉络规律; 研究村镇聚落体系结构关系与类型识别技术,突破我国村镇聚落类型谱系与数字模拟展示技术; 研究构建村镇聚落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村镇聚落变化监测技术体系; 研究村镇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索不同类型村镇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规划设计优化技术; 研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镇聚落转型发展的数字模拟系统。

考核指标: 建构村镇聚落空间演变、类型谱系、驱动力分析、数字化模拟的基础数据库各1 个; 提出村镇聚落空间演变过程分析、类型谱系识别、变化监测、全息展示、动力分析以及空间重构和数字化模拟的技术方法各1 套; 提出村镇聚落驱动力分析、变化监测、发展影响评价以及空间重构模拟模型各1 套; 提出村镇聚落空间动力转型与空间重构理论各1 套; 编制我国村镇聚落空间类型谱系图集3 套以上; 提出我国典型村镇聚落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 示范建立村镇聚落空间演变与重构过程全息展示平台3 个以上,聚落有机更新与发展的监测与数字化模拟示范平台3 个以上。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4.地域性村镇建筑灾变机理与适宜性防灾减灾体系 研究内容: 探索适宜性高性能村镇建筑结构新材料和新体系,开展结构主要构件和节点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和数值仿真模拟,建立新型高性能村镇建筑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研究极端天气条件下村镇建筑洪水作用分析模型,开展洪水对村镇建筑冲刷和损伤机理研究,建立适宜性防洪减灾技术; 开展强震下村镇建筑精细化动力行为的多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村镇建筑地震损伤演化机理与抗倒塌设计方法; 开展村镇特色建筑火灾蔓延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村镇建筑火灾蔓延机理,提出适宜性防火理论体系; 研究村镇建筑灾害动态监测方法,以及针对各种数据源、不同传感器、大数据量遥感影像的快速综合处理技术,提出时空一体化村镇建筑灾害采集和动态监测理论体系,建立多灾种灾害信息分析与管理的综合平台。

考核指标: 建立村镇建筑地震、火灾、洪水等主要灾害场模型不少于3 套; 结合地域性村镇建筑特色,提出适宜性村镇建筑新材料不少于2 种、村镇建筑抗灾新体系不少于3 套; 建立村镇建筑抗灾性能化设计方法不少于2 套; 完成村镇建筑抗灾分析数值仿真分析平台不少于3 套,包括高效抗震计算平台、考虑风速的火灾分析平台、洪灾破坏仿真平台等; 建立村镇建筑时空一体化防灾监测理论体系,完成村镇建筑灾害监测系统和评估系统不少于2 套。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类 5.乡村“ 厕所革命” 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 厕所革命” 是涉及厕所污染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利用等过程的生态链工程,强调物质、能量系统、污染物处理、污水回用的闭路循环,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因地制宜系统开发“ 厕所革命”实用性技术体系为导向,重点开发黑水、黄水、褐水处理和污水回用技术,集成具有卫生、节水或污水再生利用功能的厕所系统; 着重在水资源短缺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突破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处理技术,集成具有卫生、无水的厕所系统,实现无水冲式厕所及排泄物处理关键技术产业化; 梳理并总结“ 厕所革命” 共性技术,建立健全技术装备制造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设备与成套化装备,集成环保、节水、节能型户用与公共厕所,实现厕所革命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考核指标: 研发集成不同类型厕所5 类以上,配套设备产品20 台(套); 研发黑水、黄水、褐水处理和污水回用技术4 项; 厕所系统用水与传统水冲厕所相比节水60% 以上; 户用厕所示范用户1000 户以上,接受度评价覆盖人口累计1000 人; 构建厕所产品选型决策系统1 项; 对新型厕所技术进行实际综合测试评估15 次。编制技术标准、导则或指南5 项。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6.村镇生活垃圾高值化利用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装备 研究内容: 研发村镇有机垃圾快速定向腐殖化与恶臭气体控制技术装备,实现有机垃圾就地肥料化; 研发村镇垃圾高效热解气化与烟气净化技术装备,突破村镇生活垃圾就地减量能源化; 研发生活垃圾干式厌氧发酵与可燃气提纯净化技术装备,实现有机生活垃圾清洁燃料化; 研发村镇生活垃圾及其残余物低成本无害化填埋与渗滤液处理技术装备,实现生活垃圾及其残余物无害化; 针对我国不同村镇特性、垃圾特性,研究垃圾分质高值化处理与污染净化技术模式,构建村镇垃圾就地处理标准体系构建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考核指标: 开发适宜村镇原生垃圾、陈腐垃圾高值化处理、二次污染控制成套技术、装备4 套; 提出不同处理处置与资源利用模式不少于4 套和长效运行机制; 建立日处理20-30 吨垃圾高值化处理工程示范,垃圾就地处理率不低于90%,吨投资及处理成本不高于当地垃圾处理费用; 构建村镇生活垃圾环境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1 套,提出村镇垃圾处理技术、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规范、指南不少于5 项。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7.村镇低成本清洁能源供暖及蓄热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和装备,研发太阳能供暖系统、蓄热装置及建筑构件化集热部件,建立太阳能供暖系统与辅助能源系统耦合设计、调控及评价方法; 研究村镇级微型分布式供能技术和装备,建立村镇供暖分布式能源开发模式及适用性评价方法,开发适用乡村用能特点的微型热电联供装备; 研究电热直接转换供暖技术和装备,开发户式与集中供暖、蓄热、供配电及智能控制成套技术和产品,研究系统和产品测评方法,完善相关技术体系; 研究低品位能供暖技术和装备,开发村镇供暖专用热泵系统和产品,提出热泵及地热供暖适宜性研究方法,建立相关测评方法和指标体系; 研究村镇建筑用能系统有机整合与效率提升技术,研发高效供暖及多功能集成装置、多能互补系统和模块化高效供热热源及用热末端装备。

考核指标: 提出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系统或蓄热集热装置5 项,供暖费用不高于当地天燃气供暖热价; 开发电热直接转换供暖相关装置和系统共5 项,电热转化率不低于95%,蓄热装置可实现全谷电运行; 开发低品位能供暖装置或系统5 项,系统供暖季节能效系数不低于2.8; 开发多能互补或高效供热装置或系统5 项,热效率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升不低于25%; 提出不同地区开发用能模式5 套,开发村镇集中供能成套装备或热电联供装置5 项;提出村镇低成本、清洁能源供暖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各1 套,完成清洁能源供暖技术经济分析报告5 部,技术指南5 部; 实施单项技术应用示范5 项以上。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8.县域村镇空间发展智能化管控与功能提升规划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 基于自然、经济、社会要素影响和村镇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县域村镇发展潜力评价技术,建立村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技术应用示范; 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迁移规律并研判村镇人口变动趋势,研发县域村镇规模结构优化和规划技术,建立村镇规模等级体系变动和人口变化分析预测模型; 研究城乡统筹背景下村镇发展动力、约束机制和变化态势,分析村镇功能类型、城-镇-村功能关系及演化路径,研制村镇职能类型识别方法,获得村镇综合效能评估和整体功能提升技术; 基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村镇空间形态及空间扩展趋势研究,研发村镇空间扩展的适宜性评价技术和评价系统,研制县域村镇开发边界划定和空间扩展模拟技术; 开发多要素干预下的多目标村镇发展模拟系统和智能化决策管控平台,在典型地区开展村镇发展评价和规划技术综合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研发县域村镇发展动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发展潜力评价、人口变化分析预测、村镇功能识别和综合效能评估等指标体系、模型15 套; 研制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优化、开发边界划定、村镇功能提升、综合支撑体系建构等技术方法、导则5 套; 研制多要素干预下村镇发展模拟、规划实施效果监测、多目标智能化管控等系统4 套; 建立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优化、综合功能提升等技术应用与示范区5个。执行期限:2018-2022 年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9.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乡村住宅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方法,适应农村生活、生产、生态融合对乡村住宅复合功能的需求; 研究功能可变、部品可换、维护便捷的乡村住宅长寿命设计建造关键技术,提升乡村住宅品质; 研究乡村住宅模块化快速设计建造技术体系,适应村镇宜居住宅对高效、低价、集约建造的需求; 研究乡村住宅施工建造适宜性小型化成套装置装备及配套工法,解决乡村住宅施工建造机械化、智能化、小型化程度低的问题; 研究建立基于轻量化GIS/BIM 系统的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信息平台,适应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规范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考核指标: 建立具有融合特征的典型区域代表性宜居乡村住宅建筑体系及绿色、宜居、安全的设计指标体系3 项; 建立农村住宅耐久性设计和产品体系,研发新型长寿命建筑产品体系不少于3 项,编制技术导则3 套; 建立适宜快速建造的住宅建造体系3 项,完成模块化产品库1 项; 研制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度高的村镇住宅施工适宜性装备5 项,配套施工工法2 套; 建立基于轻量化GIS/BIM 系统乡村住宅便携式管理平台; 编制标准图集不少于5 套; 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3 项,建设面积总计不少于1.5 万平方米。

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0.村镇生态建筑材料研究与部品开发

研究内容: 研究地方低品位原材料、大宗固废(农业剩余物、河湖淤泥、建筑废弃物等)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 研究村镇传统建材(石材、木材、竹材、生土基材料等)性能优化、产品升级换代、与新型建材的复合应用技术; 研究绿色民居室内外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研发适应村镇传统民居改造、修复、保护的特色功能材料与技术; 研发产品预制化、模块化技术与适宜工艺装备,适应村镇绿色民居住宅产业化发展趋势; 研究制定生态与特色村镇适宜建材标准与应用技术规程规范; 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地暖节能配套材料及应用技术; 开展典型村镇绿色民居建筑用材研究与集成示范,推进材料结构一体化、建筑与环境协调化发展。

考核指标: 突破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5 项以上; 形成一批充分利用地方低品位原材料的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40 项以上; 编制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筑材料规范性技术文件10 项以上; 建立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筑材料示范基地、中试线与示范生产线10个以上; 示范推广建筑面积超过1 万平米。

上一篇: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摄影协会下一篇:迎新春幼儿园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