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朗读论文

2024-11-27

如何加强朗读论文(精选11篇)

1.如何加强朗读论文 篇一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摘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 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各种朗读方法和技巧对学习语文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本文阐述了从朗读的要求入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以此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关键词: 朗读技巧 作用

要求 方法 训练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必须把读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更要重视技巧的培养,如何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培养。以下就从朗读教学的方法、技巧培养如何优化朗读教学的过程谈几点见解。

一、首先来谈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语言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朗读课文”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有着浓厚感情或是能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的文章,学生尤其喜欢。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主旨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课文《包公审驴》讲的是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的破案的故事,课文的对话极多,这样,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征。再通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一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实践证明,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都期待着下次语文课的到来。其次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地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地感受,自然而然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当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或一个精彩的片段时,一开始并不能够理解其含义或感受其文笔的精彩。但是只要它们时进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想象联系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于是使他们慢慢的学生欣赏一篇文章,一首古诗,一个精彩的片段。有时甚至可以对一篇文章顿悟其义,产生灵感。比如我在教学《黄山松》这首诗时,首先指导学生节奏分明、音韵谐美地去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以诵读为主,以讲为辅。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对黄山松形象淋漓尽致的描写,并从山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这些词中体会黄山松的英雄气节。学生读着这首诗,仿佛有了身临其境般想像黄山松的傲然雄姿,从而对松树的品格油然而生景仰与赞美之情。所以说,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好学。

四、加强朗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等思维能力

中学的语文教材,大部分语言优美生动,蕴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在教学法,更应以读代讲。例如,《三峡之秋》一文中作者抓住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不同的特点:早晨,露水闪烁,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金色的群山,奔腾的江水;下午:青色的、透明的、明净的江水平静而轻缓;夜晚:灯光在江面上摇曳,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余光犹如瀑布,素锦,凌空飞降。进行了描写,语言优美大气,生动形象的描绘出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生自己去朗读去体会,加上学生们自己丰富的想象,他们所能体会到的,往往比老师们想象的更加鲜活,美丽。学生经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生动语言,错落有序的结构,抑扬顿挫的语调,犹如思维的向导,不知不觉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情境。通过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最关键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方法,不少学生能在读中发现问题,并且努力去解决,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大有益处。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准中音,不读破词句,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同时,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决不要方言,更不能小声作答,必须大方,声音宏亮,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表达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以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结合课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我首先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展示出元阳哈尼梯田的美丽风光摄影,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结合“山中”这一关键词,把课文中的景物与梯田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人间仙境”哈尼梯田的奇观,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领略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诚然,在重视认识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情感的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学生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发展。

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讲求“朗读”,并且做到“多读”“读准”“读感情”,在细节上多下功夫。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差异,其侧重点也不同,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见解。

三、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指导,让学生想象,体会课文的内涵,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同时,使学生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吃透文章精髓,从而起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让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使学生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北平、伦敦,以及热带等实物,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走进作者心中的“济南”。

通过实践,学生的朗读水平,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明显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理解课文内容乃至背诵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朗读训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的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品尝,让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陶冶情操。比如在教学《乡愁》一文时,以身试读,并配上音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唤起学生的思想情感,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老师的感情产生共鸣,以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1、语气流利,感情鲜明

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做到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学会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字音、停顿、速度、语调、语气等,力求准确、流利、有感情,让听者清楚明白。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课前预读,做到熟读生巧

在上每一课前,先让学生试着朗读,让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并且人人参与,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因此,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朗读训练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不直接参与其中,只对课文点拨,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学会批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我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就直接让学生上黑板朗读,并且每个小组都派一名学生,再抽调5名学生当评委,对台上的4名学生打分,最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除以评委人数,就是该同学的最后得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从而表示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次是结构停顿,即是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等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停顿的等级根据停顿的时间可分为5级。一级停顿是题目与正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停三拍;二级停顿是句号、冒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停两拍;三级停顿是分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以停一拍到一拍半为宜;四级停顿是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为一拍;五级停顿是顿号所表示的停顿,是最短的停顿,大体上是半拍。

适当的停顿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

2.确定好重音。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重读部分就是重音。

首先是语法重音,这是由语法结构形成的重音,可分为词组重音和句子重音。词组重音:联合关系短语同样重读;偏正短语修饰成分要重读;主谓关系短语,谓语重读;表结果、程度、情感的补语重读,如“打扫干净”、“悲伤极了”;动补短语,表趋向的动词重读,补语不重读。句子重音:短句谓语部分重读;句子主语是疑问代词时,主语重读;一般情况下,定语、状语、补语应读得较重。其次是逻辑重音,这是根据上下文对句子中一些词语加以特殊强调从而重读的音节。逻辑重音比语法重音重而长,其位置不是固定的,它随着语言、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荣誉”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荣誉”,重音不同,所强调的意思也就不同。逻辑重音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比喻、照应等。

还有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有时是重叠的,感情最浓烈的词语,往往正是句子中最关键的词语,是逻辑上应强调的词语。为了取得好的效果,除了重读之外,还可以用长音、顿音、急音、徐读等特殊手法来表达。

3.掌握好语调。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语调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3类。语音的高低,是因声带的张弛而产生的区别。文句之中特别主要的字眼,或是前后彼此关联照应的词,发音需高一些。就一个句子而言,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需前低后高;意义完结的文句,祈求或是感激的文句,需要前高后低。语音的强弱,是因肺部呼出空气的多少而产生的区别。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其尾部应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语音的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单位时间内,发音数少就缓,发音数多就急。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应该急读。

朗读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提问接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分合读、自由读等等。对所读材料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

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朗读教学提供了方便。电影、电视、录像、广播,以及语音实验室等都可以为朗读训练提供较好的示范材料和手段。一些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如《动物世界》、《话说长江》等,都是优秀的范例。人民教育出版社聘请著名播音员夏青、方明、常亮等,选择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制作成的朗读录音带,语言规范,声情并茂,对学生是极好的示范和熏陶,学生自会在模仿中增强兴趣,提高朗读水平。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要加强课文朗读,精彩段落、关键句子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变成学生自已的语言材料。重视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3、教师带读,以情感人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示范朗读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是以身带读,甚至和一名学生上台一起在黑板上朗读,真是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有一次,在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我和一名女生上黑板表演,并配上古筝音乐伴奏,结果朗读完后,学生强烈要求再来一次,没办法,我们只好再来朗诵一遍。借机,我向学生灌输朗读的技巧与方法,并告诉他们,只有真正爱自己的祖国才会有如此真挚的感情,学生们点头,会心地笑了。通过实践能力以此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开教之前,要吃透教材,了然于胸,最好自己先能背出来。这样在教学时肯定会左右逢源,成功在望。

二、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

1、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利用早读、班务会、班会、晚自习等时间,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效果明显。利用演讲的机会,让学生谈理想,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见闻感受。还组织一分钟即兴演讲,开展班级小型辩论会,模拟招聘,小记者采访等,训练学生说话的各种能力和技巧,以此训练学生说话等各种能力和方法。当然,训练学生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以采取记笔记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也可以让学生听广播、听讲座、听故事、听朗诵会等,以提高学生听品评的综合能力。

2、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从“说”开始,大声说,放开说,克服学生胆怯,并根据教材进行课内说事、课堂小组讨论,复述课文内容,或者进行朗读,背诵,口头作文等比赛,甚至让学生表演课文剧,这些都符合《课标》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才会成为会听、善听的人,各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才会随之提高。

3、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阅读教学训练应该采取分阶段实施,即初读、细读、品读。

初读,就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完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知课文的大意。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品读,就是最高的朗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精妙之处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的集体或个别朗读,直读到心中有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景物。但是平坦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在《新课标》中对朗读有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训练,才能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参考文献:

(1)五静旭《既然叫做语文,既然叫做读书》《语文天地》2000.4(2)《活动教学操作全书》物资出版社(3)刘成兵《莫让朝读变糟读》《语文天地》2000.6

参考文献资料:

1、《试析朗读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刘艳玲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 第5期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对一篇文章的感情是入手这篇文章的起点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2.如何加强朗读论文 篇二

一、加强朗读示范, 激发学生朗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 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 感受文章的意蕴, 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我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 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 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 语断情不断, 便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 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 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又如, 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首先对课文内容不作讲解分析, 而是我自己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 语音的轻重, 语调的抑扬, 节奏的快慢, 情感的褒贬, 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 语言的警策, 句法的变化, 以引起共鸣。这样, 学生就能从《岳阳楼记》中欣赏到作者范仲淹笔下洞庭湖的壮阔美景, 更能体会到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达到与作者同喜同忧的境界。如果单纯地只讲词句, 不仅味同嚼蜡, 更是一种浪费。只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教学才能初见成效

二、注重朗读技巧, 指导学生朗读

(1) 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 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 耐人寻味的句子时, 要轻读。 (2) 要注意停顿。停顿是语句的间歇。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长短都要适当, 停顿有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心理停顿。语法停顿指的是遇到各种标点符号所作的停顿;强调停顿指的是为了突出某一语意, 强调某一感情, 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故意作一停顿;心理停顿, 指由于课文各部分所表达的情绪不同, 为了从这部分过渡到另一部分, 中间需要作适当的停顿。 (3) 要注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 这样使人仿佛看见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 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 让人感受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 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 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 (4) 要把握语速、语调。朗读时的语速能表情达意。语速的快慢往往是由文章的题材、内容、情感和人物性格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一般来说, 从体裁看, 诗歌因语言凝炼, 需慢读, 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剧本因主要由对话构成, 易于理解, 就可以快读。从情感上看, 激情洋溢、轻松欢快的内容可快读, 如朱自清的《春》;深沉悲哀、庄重严肃的则应慢读, 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朗读中的语调是表示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手段。一般用先高后低的降抑调表示请求、肯定、感叹的语气;用先低后高的昂上调表示疑问、愤怒、惊异的语气;用客观叙述和说明的平直调表示情绪、感情上没什么大的变化的语气。语调的运用要自然, 要合乎内容的要求。

此外,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 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不要只是强调某个词该读大声或小声, 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 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 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 都应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三、采取多种形式, 训练学生朗读

(1)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 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 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 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 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 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 (2) 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 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 去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 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 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3) 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 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 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教学《捕蛇者说》这篇课文时, 我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第一个班, 让学生读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 则放手让学生品读, 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两相比较, 后一个班的学生不仅能指出文章中的优点, 而且还能指出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虽略显幼稚, 却也有理有据,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 我深刻地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 内涵的品味, 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 (4) 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 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篇三

关键词:语文;朗读训练;益处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狠下工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诗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传授朗读的基本方法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到阅读教学,很不习惯。教师要从读书的姿势、要求逐步指导,养成一手拿书一手拿笔、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先带学生练习一段时间,然后放手让学生在预习时练习,课堂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培养,课外多一些独立练习。在预习时,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得。

二、精心设计朗读的形式

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或者为了指导朗读,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的内容,也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出示相关提示问题,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勾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一定基础后,为了提高朗读效果,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的朗读形式,在于使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审美和发展学生思维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小学阶段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4.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朗读和背诵 篇四

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朗读和背诵

朗读与背诵是英语学习的一种方法,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较差,因此,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做到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并重,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朗读与背诵的作用,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作 者:何琳琳  作者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甘肃,兰州,730021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20)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朗读   背诵  

5.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 篇五

上传: 黄金香

更新时间:2012-5-6 17:07:0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推荐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范读,有法可依

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反过来才能指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自己首先要爱朗读,并且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经常在学生面前范读课文(哪怕是一篇长文章)也要选取一个片段来读。

二、技巧指导,掌握方法

朗读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但不管是何种文体,教师都要遵循一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诵读技巧。首先做到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畅,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最后要做到传神、有感情:即能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现代文,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来朗读。要朗读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和技巧。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文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的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诗》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经过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通过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学生心中就会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再进一步的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从而读得入情入境。

五、读后评议,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刚才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朗读教学的五点做法,一、教师范读,有法可依

二、技巧指导,掌握方法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五、读后评议,促进发展,希望能给老师们一点启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母语的传授者,必须不断提高朗读水平,用富有情感的朗读提升教学魅力。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几篇具体的课文谈谈如何朗读。关于古诗的朗读,每册语文书都有几首古诗,如何读好古诗呢?我们来看三年级的《山行》

1.读准音。斜,行,径,停,枫,都是我们淮安人不容易读准的音,要注意。

2.读出节奏,要有抑扬顿挫,一般七言绝句都是二二三,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读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3.确定基调,读出情感。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山林的美景,诗人被傍晚枫林的美景迷住了,停下车观赏,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朗读时要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再来看一首《春晓》,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读准鸟,风,声,读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可适当拖长。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关于现代诗的朗读。许多年级的第一课就是现代诗。以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为例。

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踮,您、浓是鼻音,听,星,梦是后鼻音,栽是平舌音。2.节奏感比读一般的文章更强烈些。

3.诗歌朗读要善于抒情,这首诗要读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一株紫丁香 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

老师——

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老师——

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关于散文的朗读。散文抒情性强,朗读要亲切、自然、朴实。

如三年级的《西湖》,以第二段为例。1.读准字音,轻拂,层层叠叠,后鼻音。2.注意语速,不宜太慢,有的学生读书拖腔严重,“的”要读得轻、快、短。也不宜太快,这样就没有美感,读不出味道了。

3.指导突出关键词,读出景物的特点以及西湖的秀美。如柳枝轻拂,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硕大,掠过,一闪一闪,好看极了,这些词可以重读。一山绿,一山请,一山浓,一山淡四个词要读出变化。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关于故事的朗读,如一年级的《北风和小鱼》是篇童话故事,这类课文朗读时,要像讲故事一样绘声绘色。故事中会有不同的角色,要通过语调,音色,神态的变化区分这些角色。《北风和小鱼》

北风呼呼地吹着。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桐树落了叶。

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躲进了窝。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

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关于说明文的朗读,要全面认识和理解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无误,质朴自然地表达出来,总体基调平实,不需要抒情。如五年级的《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刚才朗读了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实不论读哪篇课文,“字正腔圆”是朗诵最基本的要求,“理解作品”是朗诵最重要的环节,要认真分析朗读材料的情感基调,悉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把课文读好。

6.如何培养孩子的朗读习惯 篇六

然而,当诸如《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出现在大家视线中以后,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给“朗读”的刻板印象而惭愧。

所有的文字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都会具有不同的丰富含义,而朗读则是对文字的二次创作,在新的场域为文字赋予新的生命。

当这些文字被理解,被再次诵读,我们也将产生发自肺腑的共鸣。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国家语委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其中对学生提出的目标便是:普通话水平达标,口语表达清晰达意,交流顺畅;掌握相应学段应知应会的汉字和汉语拼音,具有与学段相适应的书面写作能力、朗读水平和书写能力……

这一档档文化类节目崛起,唤起了人们的关注度,编者却有另一个疑惑:我们是否仅仅将目光投向这些节目,却很少会带着孩子去重读那些书信,教会孩子如何朗读?

与其把《朗读者》当作一场一次文化盛宴,不如把“朗读”变成你和孩子的习惯。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

麦家在给儿子的信里说,读书就是回家。

记得在哪里还看过一句话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

《朗读者》给我最深的启发是朗读是爱的表达、传递,用朗读来陪伴孩子成长,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我自己小时候,喜欢读书的爸爸,总喜欢在饭后给我读书,《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荆棘鸟》、《笑傲江湖》等各式各样的小说,那些书我后来一本也没买,因为比我后来读过哪本书都印象深刻。

《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说:“当大人读书给孩子听的时候,有3件重要的事同时发生:孩子和书之间产生一种愉悦的联结关系;家长和孩子同时从书里学到东西;家长把文字以及文字的发音灌输到孩子的耳朵里。”

我们是用耳朵学习语言。

当动人的.语言诉诸孩子的耳朵与心灵,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语言增速发育,更成为了连接妈妈和孩子之间最亲密的纽带。

张梓琳在参加完节目,也曾在微博说,女儿一直盯着电视仔细听她朗读,仿佛要确认电视上为她读书的妈妈就是平时身边的那个妈妈。

吉姆·崔利斯有句话还很有名,说得也非常好,“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除了亲子外,朗读的意义还在于它不是随意交谈,而是一种更富条理性和组织性的语言方式。

随着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他们会慢慢地注意到语言中所蕴涵的逻辑性与语法结构。

我们通过语言进行思维,语言越多,随之思维就越清晰。

那些喜爱大量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快得多。

给孩子读书,应是最“便宜”最方便,也最高贵的滋养孩子成长方式。

一、从朗读中培养孩子的语感,读 比 背 更高效

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英语,语言学科总是在强调着“语感”。

哪怕是数学题,也需要孩子一遍又一遍读题才能理解其中隐藏的线索与信息。

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更敏捷、自然。

当我们一遍一遍地朗读,文字中的词、句、意境、韵律自然会加深,这便是有效输入的过程。

读到最后,它们已经成了一个整体进入孩子们的脑海。

用背诵古诗词举例,编者建议大可不必追求孩子一天背了多少首,背了几个小时,这样的功利性记忆是不可靠的。

不妨和孩子选择一本适合其学习进度的诗词,和孩子一起大声朗读,一首一首地读下去,读完再从头来。

时间长了你便会发现,他们已经记住了很多。

二、先解读,后朗读,会帮助孩子有更深的理解

正如《朗读者》节目中的做法——先解读,后朗读。

让观众充分理解朗读者的内心世界,再体会朗读者演绎所流露出的情感,这样却让整体“朗读”更加触动人心。

用一首诗来举例,单纯的默背容易将诗歌肢解。

《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节目中的书信、诗词为何让人印象深刻?它们将文字产生的背景也生动地呈现出来便是原因之一。

在孩子朗读之前,你不妨先和他们做一些功课。

第一步——认字、正音。

生字,找到读音、意思;多音的字,确认在这里读什么;多义的字,明白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含义。

第二步——解题、辨体。

大致分析诗歌的内容、体裁与题材,以及诗人的大致风格。

第三步——辨义,理解诗中每个词的意思,每个典故的出处,每个句子的意思。

单纯的背诵永远是枯燥的,但是对故事的解读却生动有趣。

即便是多花一些时间,读上为数不多的诗歌,在这样的完全解读下,孩子读诗的兴趣也将大增。

三、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如果孩子朗读不够专心,你不妨试试和他们一起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见字如面》节目中,无论是哪一个朗读者的念诵,都已经完全沉浸到角色中,这才使得书信愈发动人。

《朗读者》亦然,朗读者的故事与被朗诵的文字中所透露的,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带着角色的朗读才将文字演绎得更具感染力。

同样,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角色扮演,抑扬顿挫中,孩子们的朗读也将更有滋味,更易理解内容。

当一个孩子坚持朗读,成为一名朗读者,会发生什么样的神奇变化。

一、成为朗读者,孩子会深深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北大教授、安徒生文学奖得主曹文轩曾无数次被人追问:“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爱上阅读?”曹文轩每次都会告诉他们:“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有用吗?可是当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力的老师或主持人、演员,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部小说里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读结束之后,一定会一直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说,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进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

于是,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了希望。

更重要的是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淘汰那些损伤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

因为,能被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

通过朗读,我们很容易地就把那些末流的作品杜绝在大门之外。

二、成为朗读者,是学好语文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很多家长抱怨越是到高年级孩子成绩越是难提高,四处上补习,却依然收效甚微。

也许,你忽略了影响语文学习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方式:大声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

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朗读还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大声读他人的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

三、成为朗读者,孩子还会发生下面这些神奇变化

开发右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改变性格: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孩子能坚持大声读优质作品、书籍,很容易使变得开朗。

孩子在朗读时,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透过音律感受作者的情感,从情感中升华出对大千世界的美好憧憬,在成长的路上带着憧憬去体验百味人生,再在人生的历练中回味在脑海中留下印记的那些文字。

这样的他,思想是深邃的,胸襟是宽广的,志趣是高远的。

如何为孩子朗读?记住这13条

关于如何朗读,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百万畅销书《朗读手册》,非常权威。

他用数十年儿童阅读指导研究与实践总结成这本书。

书于1979年初版,经过5次修订,被美国数十所教育院校选为指定教材,并迅速在全球被翻译出版。

书里面有非常多具体、可信的案例,提醒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当然更给出朗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我们将精华总结如下:

1、朗读越早开始越好,并尽量坚持到孩子小学毕业。

2、对于自己重视的事,我们一定抽得出时间。

每天至少安排一个固定的朗读时间,尽量使之成为习惯。

3、不妨从由韵律感的童谣、儿歌和几行字的绘本开始,再逐步朗读文字较多、图画较少的童书,再到有章节的故事及小说。

4、只要时间允许,就频繁地为孩子朗读。

但开始时一次时间不要过长,保持孩子对朗读的热情。

随着孩子的接受度,慢慢增加时间。

5、聆听习惯是后天养成的,需要逐步教导、培养孩子——聆听不会在一瞬间学会。

6、要注意变换读物的长度和主题。

鼓励孩子自行挑书。

7、在朗读前,一定要提一下书名、作者和图画作者。

8、朗读要有始有终。

但是发现选错了书,一定及时停止。

9、如果朗读有图画的书,尽量让孩子能够看到图画。

10、帮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最好方法是与他一对一地相处。

读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11、只有极少数人是天生的朗读者,每个家长都要积极练习。

大量运用自己的表情,甚至改变声调,扮演人物。

12、千万不要读得太快。

建议不要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因为你的表情很容易泄露出你的想法。

13、偶尔读一些内容较艰深的书,挑战一下孩子的大脑。

7.加强小学师生的朗读意识 篇七

一、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一些学生由于先天因素, 发音较迟说话不够流利。一开口就遭来白眼, 要想提高这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必须重视朗读训练。我班有个学生性格孤僻, 很少和同学交谈, 一说话就“这······、那······”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哄堂大笑:“他说话还结巴呢!”“他会朗读, 哑巴也会说话了”, “闭嘴”。我制止了这种骚动, 。“别人越瞧不起你, 你越要读给他们听”。我情绪有些激动, 不知是同学的讥笑使他失去了信心, 还是我突入其来的鼓励把他惊呆了, 总之他没有开口。他擎着泪水, 默默地坐下了。那目光分明有一丝希望闪过。周一班会课上我要求全班同学帮助他学会朗读。从那以后, 早读时, 课余时间, 同学们和他一起齐声朗读。过了一段时间, 我又一次点到他, 大家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他。“我们家的猫······”“啪啪啪····”我从学生的掌声中回过神来。他又一次留下了热泪, 这一回是激动的。他不但学会了朗读, 而且还爱上了朗读, 一有时间他就尽情地读, 随着朗读水平的提高, 他和同学交谈的机会多了, 说话流利的让人难以置信。由从前一个胆怯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波开朗的学生。

二、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

要想理解文章, 必须“感之于外, 受之以心”也就是要和作者的心灵发生共振效应, 要了解作者内心的意图和思想, 有声有色的朗读达到这一目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抓住表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和海鸥对老人无限的情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无师自通, 迎刃而解, 既培养了思考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珍珠鸟》这一课重点在小鸟和我亲近的过程, 我利用小黑板出示了小鸟的不同动作和我的表现, 学生把动词读得淋漓尽致。一节课下来, 这篇文章已然心中有数了。由此可知, 屏弃朗读, 就好比丢掉了理解记忆课文的工具, 势不可取。

三、朗读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正确、流利, 只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有感情才是朗读的具体要求。这种感情不是单一的, 他需要朗读者随情节变化调整。必须将朗读者的感受与作品相联系, 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虚假的感情是苍白无力的, 装腔作势更是让人难以接受。真正将作者的感受赋予自身的话, 那么, 作者当时感受到的教育, 明白的道理也就自然在自己心中根深蒂固了。《峨眉道上》作者通过自己走路于挑山工铺路的对比, 用自己的惭愧衬托挑山工的伟大。我让学生用真情朗读“我们走在别人·····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认真体会“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及三个“没有”的运用。真正了解到作者惭愧的原因, 让挑山工默默奉献的精神永驻心间。

四、朗读可以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尚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经验总结。可见朗读时作文的基础。首先朗读是检查作文中的错别字及不通顺语句的有利工具。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以使学生即使发现文章中的错别字和一些重复啰嗦或存在语病的句子。予以及时的纠正。其次, 朗读是衡量作文是否将自己的感情发达的淋漓尽致的尺度, 学生的一篇作文“一件感人的事”大致内容是“妈妈带她去姥姥家, 路上她晕车,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给她让座, 并亲切安慰她”。她将过程较详细再现了, 结尾用一句话“这件事感动了我”。我没有马上修改, 而是让她把文章当做别人写的认真朗读, 她立刻意识到少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变化及真实感受。文章有些虚情假意。修改后的文章犹如画龙点睛, 增色不少。另外, 朗读还是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手段。观察是作文的基础, 朗读时作文的前提, 这是作文教学不可违背的规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朗读, 一些常用词语, 优美句段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到了自己作文时, 虽不敢说下笔如有神, 但也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8.如何加强朗读论文 篇八

一、变化训练方法,强化学生读的动机

教師的教法如果不讲变化,缺乏创新,课堂气氛就会静如止水、缺乏生气。教师要多动一下脑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指名读这种训练方法,除了教师指名这一种形式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只是在交流而不是严肃地教与学。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获得最佳的朗读效果,从而形成言语能力和自身独特的感受。

二、变化读的形式,张扬学生读的个性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的朗读训练形式要灵活多变,努力让学生读出个性。

初读时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方式方法,激发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张扬个性,尝到成功的自豪感。

三、加强学生朗读训练,教师注重范读引路

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凡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不能成就的。和学生谈论文章哪儿重读、哪儿停顿等,往往是耗时低效,挤占了宝贵的课堂朗读练习的时间。朗读训练应让学生多自读、自悟、自赏,读中领悟文意,读中体验文情。

当然,朗读训练还需要教师精彩的范读引路。袁晓峰专家指出:“录音机不能代替教师的现场范读。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们朗读的技巧。”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学生在教师投入的范读中深切感受课文中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远远好于空泛的谈论技巧。

四、寻找文章情感点,把握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来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等形式,看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喜、怒等情感点。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着作者的这份感情情,接着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感情。

五、把握课文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生动、鲜明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句子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传情达意。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六、紧扣作品韵律点,引导学生品读

好的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很多段落音顿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读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

七、运用好重音和语速,让学生读出节奏

重音是体现文句意思的重要手段,一个句子中的重音位置不同,它的意思也不相同。如“这是一支笔”表示(指这一支,不是那一支),“这是一支笔”(是一支笔),“这是一支笔”(不是几支笔)。“这是一支笔”(强调是笔,不是其它东西),同样一句话,重音处理不一样,就体现出不同的意思。重音应该怎么表示呢?最常用的方法是氣息强些,音量大些,声势足些,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内涵的丰富性,因此,重音表示的方法也呈多样性,有的可以加强音量,适当拖长音节,一字一顿,有的也可以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达到目的。

朗读时语调是表达句意和情感的调子,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来决定的。语速和表达思想感情也有密切的关系。它应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决定,文章不同,语速也不同,即使同一文章,因内容不同速度也有快慢之分。

八、明确不同年级学生的朗读要求,逐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了具体要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年级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粗略地看,这三个表述几乎是一样的,但仔细看,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低年级要求“学习用”,中年级要求:“用”,高年级要求:“能用”。这细微的差别,明确了不同的年级朗读要求的不同,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循序渐进。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必须科学地指导朗读,优化朗读训练的过程,竭尽所能让学生多读、乐读、善读,读出乐趣,读出味道。在朗读体验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9.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九

(一)音乐开篇激趣。

每堂课刚开始几分钟,学生思想分散,情绪不稳,往往需要组织课堂纪律,使班内安静下来,如果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或一段音乐,音乐会以它独有的魅力使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起来。音乐一结束,则可由音乐谈起,并引出所讲的音乐内容。这样既免去课堂上组织教学的繁琐,省时省力,又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导入新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这样开篇激趣:先让学生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歌曲的余音中导语引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静静的山林里,这里有鲜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从优美的旋律中,同学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答:山林、鲜花、绿草、小黄鹂)老师:这首歌唱出了春天的美景,无独有偶,散文《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春景图。再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可用歌曲《小白杨》导入;教舒婷的《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可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导入新课;教《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可选用《水浒传》插曲《好汉歌》,让学生从歌声中就可想象到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

(二)配乐朗读激趣。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范读一定要读出水平,读出韵味,起到示范的作用,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学习的兴趣。配乐朗读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动人的音乐声中,学生聆听着老师的抑扬顿挫,默默领悟着文字内容。音乐声、读书声,声声交融,相得益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不同体裁的作品对选配的音乐有着不同的要求。散文和现代诗适合配以轻音乐,如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等。我在范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选配了轻音乐曲《海韵》。乐曲开始,苍茫的大海上,波涛澎湃,伴着几声响亮的海燕叫声传过来,全班同学一下被这声响震撼了,一个个全神贯注,期待着老师读出第一个章节„„„随着音乐的激昂和低沉,同学们都仿佛置身在大海边,联象到大海碧涛翻滚的情景。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可选配节奏舒缓的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在优美柔和的乐曲声中听老师范读课文,仿佛乘着飞船游逛天上的街市美景„„

而学习古诗词,适合配以古乐曲,如古筝、琵琶曲等。我在范读《岳阳楼记》

时选配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选配哀婉的琵琶曲。古乐声声,余音凫凫,无形中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难怪孔夫子感叹:“闻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除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读书的优先权还给学生外,还要注意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轮读等等。课外时间还要多举行一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对于朗读好的同学要给以奖励和表彰,朗读一般的同学也要给以鼓励,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就养成了朗读的习惯,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美,因而激发朗读的兴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有许多课文中用文字难以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都可通过朗读体会出来。有些教师只注重课文理解,而忽略朗读训练,岂不知朗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朗读,朗读训练时不能以讲代读,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然后保证需要朗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朗读不是遵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己的需要。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地练习、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朗读的时间,代替了朗读,要让学生感到需要朗读,很想朗读。只有朗读才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或用文字不能直接表现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去朗读,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享受阅读的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一课时,不能只用繁琐的分析去机械的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然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会吟悟。

三、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指导朗读技巧时,要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不是靠分析。运用朗读技巧时要自然,要掌握好分寸。

(一)准备技巧

1.研究作品理解主题。

文章写了什么,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感情,都融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纲,一篇作品的主题,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它决定着朗读语言的感情基调,理解了写作意图,朗读时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作朗读者自己的热切倾诉的愿望,这样才能在朗读中站得住,抓得准,表达得深。学生要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朗读,朗读的目的就是朗读者通过朗读所

要达到的效果,不同的朗读决定着读者对朗读技巧的设计。而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齐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选择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学生喜欢哪一节,就可以自由选哪一节,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课文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己评,学生听了别人的朗读(包括录音、范读、指名读等),内心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或赞同或欣赏,或提出异议,这正是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的结果,教师切不可命令学生怎么读,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评,评中学读,例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该怎样读?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如此,学生往往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能在交换意见,互相切磋中提高朗读能力,并达到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2.明确目的,把握基调。

朗读的目的不仅应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还有对作品的评价。基调指作品在其思想内容、风格样式方面的基本情调,是作品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是全篇感情色彩和分量的总和。把握基调是从作品的感情和朗读者的态度这两方面加以概括的。例如:《林海》一课,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写“林海的大而美”,我们朗读者的“声”是“赞扬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朗读这篇作品的基调)。

3.具体感受,作好标记。

根据主题确定基调只是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了一个把握,使朗读有了一个依据,但具体语句的关系、字句的结合、情感的变化,还需要朗读者透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引起对其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

朗读者在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还应当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整体把握,具体地进行语言设计,并用符号将自己的设计标在文章上。例如:哪该读重音,哪该读升调“↗”、降调“↘”、慢速“~”、快速“–”。

4.整体把握,反复试读。

在朗读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把全篇试读一下,重点段和拗口之处不妨多读几遍。

(二)感情调动技巧。

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朗读者只有认真感受作品,积极介入其中,充分调动感情,才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调动感情的手段常用的一般有三种:情景再现、情感联想、挖掘内在语。

内在语就是文章中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本质。内在语能赋于言语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没有内在语言语就失去了光彩和生命。我们读一篇文章必须提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内在语就像一股巨大的潮流,在言语底下不断滚动,赋于言语以生命,只有抓住内在语挖掘文字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朗读才越有深

度,在语句或段与段之间加设内在语句可以帮助朗读者顺利实现感情和语气的转换。

(三)语言表达技巧。

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运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停连要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借助语法成份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而产生误解。朗读时的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各种方法来达到强调。总之重音表达形式多样,切忌呆板。作品的思想感情往往诉诸于词章文采,朗读的思想感情则诉诸于声音气息。当然,朗读者的语气色彩也非朗读者随心所欲的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之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又具体体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比如;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抑,爱则气柔声轻,憎则气旺声硬,冷则气少声淡,惊则气短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缓,强则气壮声宏,弱则气虚声微等等。另外,在朗读时,还要注意节奏,语速的变化,尤其是掌握语速的变化,还要注意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强而不浊(不声嘶力竭),弱而不薄。

10.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十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西柳林小学

姓名:武利清

性别:女

邮编:030063

联系电话:***

正文摘要: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正文:

一、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有兴趣地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抓住点滴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完了再找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起来。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也是一种享受。有了这样自由、轻松,能够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交流的空间,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例如,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朗读技巧。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注重朗读评价,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巴巴的。我便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以激励为主。如采用“闯关夺星”的方法来激励孩子

读书,还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孩子读书期只怕是一点的进步,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美。如你读得真有感情,连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你读得声音真美„„

2、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老师。在老师范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也可以在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适机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我读得怎样。还可以恰到好处地抓住契机介绍自己的朗读方法,说:你们想知道我怎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们吧,我是边读边想象,我是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什么等。这样,便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读书的方法。

(2)学生互相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他读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读读吗?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来提高朗读能力。

3、学生自我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朗读后,说说自己读得怎样。这既让学生肯定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又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参考文献:

2、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如何加强朗读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技巧

语文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从孩子牙牙学语,到进入课堂,一直到学生进入大学,语文都是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的。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有所受益;语文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扫除障碍,同时也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由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笔者将从实际出发,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几点方法:

一、明确朗读目的,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讲,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还缺乏对学习的判断,不明白为什么要加强朗读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切合实际应用。教师在告诉学生为什么朗读时,不能采取老一套的“报效祖国,回报父母”等方法,这样的说辞对学生来说太过生硬,学生不能够有效地理解,也不能够达到好的效果。其次,符合学生心理。小学生的心理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天真烂漫,善于想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其想象,让其自主去体悟朗读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领悟为什么要朗读,而非教师告诉其为什么。只有学生自己体悟到“为什么要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丰富朗读形式,提升学生朗读参与度

上文提到,朗读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来实施。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不稳定,爱玩,好动。因此,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就需要设计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以适合学生的需要。

1.多种形式跟读,朗读内容丰富化

在传统的朗读训练中常规模式是学生照着课本朗读,教师在一旁点评。这样的朗读训练成效并不明显,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聊,时间一长,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朗读训练模式。比如说,采取多种形式跟读,跟录音机读、跟电视读、跟广播读等。此外,内容选取也应当多样化,符合小学生的爱好,例如,一些充满童趣的文章、一些动画片等,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够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2.场景展示

一般朗读要求学生感情丰富,抑扬顿挫,表现力强。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上也需要以此作为训练要求,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是对于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他们的情感体验也较浅,那么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呢?可以通过一定的场景展示来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具有代入感,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朗读文章中去,有感情地将文章朗读出来。

3.角色扮演

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增加教学的有效性。比如,针对一些对话性的文章,可以采取戏剧性的表演方式,由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分别朗读自己的语言部分,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又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团体互助,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朗读自主性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朗读训练的机会,很多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要将朗读训练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学生全面地得到训练。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自己在课外也能够正确掌握朗读的技巧,自己也能够正确地练习,不至于做无用功。其次,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余时间自主自发地去朗读,真正地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达到全面训练学生朗读技能的目的。

总之,语文朗读训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而是穿插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知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朗读,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去训练,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技能,并有效地应用在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劳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张雅娜.如何加强小学中年级朗读训练[J].新课程(小学),2016.

[2]朱彦.朗读:让学生醉心于语文[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6.

上一篇:科技纵横下一篇:期待的作文:时间与凝望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