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2024-07-01

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精选20篇)

1.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一

中班游戏活动教案《警察与司机》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乐意参与活动,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练习听信号走跑交替,锻炼动作的灵敏性,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游戏活动《警察与司机》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练习听信号走跑交替,锻炼动作的灵敏性。

2、乐意参与活动,知道遵守交通规则。

3、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4、体验游戏中互相合作的快乐及获得成功的满足。

【活动准备】

1、小塑料圈每人一个。

2、了以参与活动,知道遵守交通规则。

3、在操场上画个大圆圈。

【活动过程】

1、情景感知:

幼儿在教师带领手持小塑料圈模仿开车的动作小跑步进入场地大圆圈。

2、幼儿游戏:

教师启发:

“今天我们做交通警察,你们做小驾驶员,驾驶员要听从交通警察的指挥。“

幼儿按“红灯停,绿灯行”的信号,练习“开车”、“停车”。

幼儿根据不同的指令,变换不同的交通工具游戏。

“小司机分散在大圆圈内,根据教师出示的(红绿灯)自由四散跑,同时,还要遵守交通规则。

游戏反复进行,每进行一次,幼儿变换一种交通工具。

3、讲评结束:

教师简单讲评,表扬按信号要求活动的孩子。

“小司机们,开车回停车场了!”

教学反思:

从这个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孩子为主体,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准确地掌握知识。带领幼儿游戏时,要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孩子,将个别示范与分组游戏、集体游戏相结合,可以根据幼儿的课堂情况不断地变换游戏形式,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扩展阅读:警察是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秩序而设置的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是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按其执行的任务不同,各国分别设有不同的警种,如户籍、交通、刑事、司法、治安警察等。行使警察职能的官吏,是在与国家机器的形成的同时出现的。

2.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二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因此在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上, 就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明显差别。活动课在目标上, 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强调对学生表达、合作、交流、组织等能力培养;在方法上, 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类型上, 主要有口语课训练、课前小餐、课堂教学和课外专题几种。

从理论依据上看, 活动课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对话”理论的很好实践, 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称之为对话型教学。

对话在真诚、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进行,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致力于树立学生的自我意识、协作意识、表达意识。对话强调交流, 强调体验, 强调过程。

由此, 笔者进行了一次“对话型”教学的实践, 以活动课的第三种类型即课堂教学为主要形态, 以鲁迅《野草》中的唯一剧本《过客》为教学内容。

(一) 选材动机

向学生推荐此文的目的很直接———励志。此文原本的安排是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以此为素材写一篇读后感。从交上来的随笔情况看, 学生的理解程度有明显差异:有见解不凡令人称叹者, 也有不知所云者。所以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过客》对高一学生而言, 的确有难度, 所以教学要求不能定得太高。据此, 笔者把教学重点定位于对过客形象的分析。

(二) 教学设计

鉴于文本的难度和学生理解的差异性, 笔者决定把教学设计成一堂活动课———《有谁见过过客?》实验话剧试演仪式。活动分三大块:一是表演;二是记者和评论者直接和剧中人交流;三是嘉宾点评。

(三) 教学过程之表演部分简介

以一位导演为线索人物, 他为拍一部关于过客的电影而踏上寻找目击者的道路, 通过他对老人、女孩以及坟的采访, 过客自述, 最后导演找到了过客, 并且与之同行。

附台词节选

序幕寻找目击者

传说, 在某年某月某一天的黄昏, 在世界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 出现过一个特别的人。人们把他叫做过客。

对了, 忘了自我介绍, 我是个导演, 打算拍关于过客的题材, 带着唯一的线索《野草》, 开始了我的旅程———寻找目击者。

第一幕老翁的独白

那片坟就是绝望, 即使里面有我孙女说的那些野百合、野蔷薇, 但那是零星的希望, 就像是黑夜前的那一丝丝光亮, 注定要被黑暗吞没。

第二幕女孩的独白

爷爷叫他把布抛到坟地里面去, 我可不高兴。我想, 他会把那片布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的, 那样, 她们就会变得更漂亮了。他有点怪, 这么晚了还不回家, 有人在远方等着他吗?我不知道。

第三幕坟的独白

我是一座孤坟。坐在大地的边缘, 这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 日升日落, 已不知多少年……

在落日倾斜的沙尘里, 我等到了第一个人……

蔷薇盛开的春天里, 我等来了第二个人……

之后, 过了很久, 我望见路的那一端走来第三个人, 有些似第一个人……

后来, 更多的人从我身旁经过, 他们已不懂得停留……

再后来……

而我, 依旧坐着, 坐在路旁, 簇拥着身边怒放的百合与蔷薇。

第四幕过客的独白

然而我不能!

我只得走。

我还是走好罢……

二、四点反思

(一) 对话不是独语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首先要促成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表演首先涉及剧本, 但为了便于全体同学理解, 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的教学重点集中在对过客形象的分析上, 而没有先对原剧本进行修改。在阅读了学生的读后感后, 笔者发现有几篇文章理解独到。尤其是郭璟琳同学的《坟的独白》, 视角新颖, 从坟的角度来看待整个故事, 从坟客观冷静的叙述中见出不同人物的命运。这让笔者想起了一些电影如《东邪西毒》《英雄》《罗生门》《云上的日子》等的叙述手法, 于是引导学生重新改编《过客》。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框架渐渐清晰。在整个构思过程中, 一直是师生的互相刺激和启发。

剧本的主体部分, 即人物独白由学生独立完成, 而且也必须由他们自己完成。这可以促使他们认真去查找资料, 认真阅读文本, 理解人物心理, 和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整堂课由学生主持, 由学生负责表演, 由学生担任记者和评论者。表演者需要进一步理解文本, 担任记者和评论者的学生也必须在认真阅读后才能设计问题和参与讨论。因为对话的前提是理解。

作为教师, 笔者在课堂中只以嘉宾身份参与平等对话,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席。教师导在活动前, 评在活动后, 并提供技术支持, 即教师成为“内在情境的领导者, 而非外在的专制者”[1]。

(二) 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所有学生参与对话, 我们须强调活动的广泛适应性。但要特别注意的是, 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 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也不同, 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 并据此设计活动。

在活动中, 我们让理解力强、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担当表演者;由不能顺利和文本对话、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担任记者, 直接和表演者进行对话, 和剧中人针对文本中的疑难处进行交流;由不擅长表演的学生担任评论者, 就表演进行评价, 就不同的理解进行讨论;由教师作为特邀嘉宾进行总评。

上述活动体现了对话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然后是学生之间的对话, 最后是师生对话。三个层次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三) 对话不等于说服

活动课倡导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是活动课的能力训练目标之一, 但合作意识并不排斥独立意识。同学或老师对文本的成功对话示范, 不能代替自己对文本的独立理解。

在活动中, 我们强调发出自己的声音, 强调求同存异。有学生认为过客是革命者的形象, 催促他的声音源自革命的号角;有学生认为女孩、过客、老翁构成一个“起因—经过—结果”的循环, 女孩是过客的幼年期, 天真幼稚满怀希望, 而老翁是大多数过客的最后结局。对此, 我们并不要求形成认识上的统一。“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 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 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2]

(四) 对话不能是空话

对话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形式的设计, 要有趣味性, 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具体而言, 电影试映礼中的各项环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对话”颇为吻合, 可以借鉴;小说或电影佳作往往有新颖叙事视角, 可以借鉴;学生的理解往往有神来之笔, 也可以借鉴。需要注意的是, 形式的设计不能片面追求热闹, 不能因实效不足而导致对话成为空话。对话要有实效性, 必须选好一个突破口, 话题要集中;对话结束后, 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改进原来的读后感, 让他们用文字的形式重新整理思路。

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不断体会到:“对话型”教学的实施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教师要将“对话”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不断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强化“对话”观念,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独立思考, 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一味依赖心理。教师需要设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促成各种形式的对话形成。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相邻数教学活动的个案分析与反思 篇三

在相邻数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试图通过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让中班幼儿寻找10以内数的相邻数,并总结出规律。

第一环节,找邻居游戏。在让幼儿寻找各自座位邻居、家的邻居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邻居的意思就是相互挨着,并由此引出为数字宝宝找邻居的游戏。在为数字宝宝找邻居时,教师先从数字卡片中随机抽取10以内的数作为需要找邻居的数字宝宝,并进行集体提问,“X”数的邻居是谁?在回答5以内数的邻居时,幼儿能轻松作答,但在回答5以上数的邻居时,大部分幼儿面临不理解、找不到、找不准的问题。

第二环节,认一认数字宝宝的邻居。教师为每一位幼儿提供1~10的数字卡片,要求幼儿看数字卡片唱数,在唱数时,大部分幼儿并未看着卡片。唱数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卡片中的一张,并要求幼儿拿出“X”数的数字卡片邻居。像第一环节一样,对于5以内和5以上的数,幼儿的作答反应结果不一致,前者难度不大,后者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在唱数阶段,有些幼儿手口不一致;在找数字卡片邻居阶段,常有幼儿举手说:老师“X”数的邻居是“X”数和“X”数,但是,我不认识“X”数,我不知道“X”数在哪里,我找不到“X”数。课堂有些难以掌控。

第三环节,写一写数字的邻居。老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回进行了几次寻找和书写10以内相邻数的示范,示范结束后为幼儿发了写一写相邻数的练习纸(练习纸格式如下图所示)。在写的过程中,多数幼儿出现了不会写、写错、不认识数字的问题,教室充斥着幼儿寻求教师帮助的呼喊:老师,我不会写“8”,老师我不知道“X”数是几,老师“7”两边的空该怎么填.......

第四环节,总结规律。快到教学活动的结束时间,教学老师让正在书写的幼儿停下,试图和幼儿一起找一找相邻数的规律,但幼儿们的心思仍然牵挂着老师发给他们的练习纸,对老师提问的反应不积极。不得已,老师只得自我总结,并向幼儿强调相邻数就是与给出的数字相互挨着的两个数字,他们之间是多1与少1的关系。

二、“相邻数”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及反思

(一)数数是幼儿相邻数学习的基础

口头数数、顺数、倒数、接数都能够帮助幼儿获得10以内自然数序列的知识和经验。显而易见,对10以内自然数数序的掌握能够为幼儿初步理解相邻数的规律奠定基础,同时,若幼儿不能很好地通过计数活动掌握数序则会增加相邻数初步理解的困难。在第一、二环节中,幼儿对5以下和5以上数字相邻数反应结果的差异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幼儿对5以下数序认知的知识和经验较为丰富,而对5以上数序认知的知识和经验较为贫乏。若在进行相邻数教学之前,尽量地通过口头、卡片、拍手等游戏和活动丰富儿童数数,尤其是倒数和接数的知识和经验,巩固幼儿对数序的认知,会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二)相邻数多1与少1关系的认知过程要循序渐进

1.关系的循序渐进

自然数列中相邻数多1与少1关系本质规律的认知是从感知集合开始的。感知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把一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便是对一个集合的感知。如,一个班的所有小朋友组成一个集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一盒积木是一个集合,每一块积木都是这盒集合的元素。对幼儿自然数感知集合的培养,强调的是在不教幼儿任何数列集合的术语下,让幼儿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进而理解有关集合、子集及相互的关系。在感知集合概念的基础上,幼儿认数的范围才会不断扩大,并获得一一对应和比较的能力,由此才能对“1”与“许多”、“多”与“少”、“一样多”等数量关系不断熟知并对其实际意义逐步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多1与少1关系的问题。若省略让幼儿经历点数、手口不一致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理解包含、对应、比较等基本对集合感知的步骤,直接进行相邻数的寻找或规律总结必定会事倍功半,并对幼儿后期数概念的掌握造成障碍。我们要保障幼儿前期数量关系认知知识和经验的充足,切莫急于求成。

2.相邻数范围的循序渐进

依据儿童数概念认知发展规律,在幼儿拥有丰富的“1”与“许多”、“多”与“少”、“一样多”等数量关系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中班阶段应锁定于相邻两个数多1与少1的关系,大班应关注三个相邻数多1与少1的关系。即对相邻数关系的认知过程要首先稳定在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多1与少1关系,后续再强调三个相邻数之间多1与少1的关系。在此案例中,无论幼儿前期是否具备寻找两个相邻数关系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试图让中班幼儿总结10以内三个相邻数多1与少1关系规律的本身便是一种越界挑战,范围越界是造成幼儿寻找5以上相邻数较差的反应结果的原因之一,而幼儿对5以下相邻数的良好反应结果可能源于对5以内数序的熟知。以幼儿练习纸的结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以上观点,当然数经验丰富的部分幼儿能够成功填写,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关注幼儿数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

3.教学的循序渐进

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在小班阶段,我们应启发幼儿理解相邻数多与少的关系;在中班阶段,我们应启发幼儿理解两个相邻数之间存在的多1与少1关系;在大班阶段,我们应启发幼儿中间的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一个数少1。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应主要通过对原数“添加”1或“拿走”1,转换新数与原数由相等变成不相等,由不相等变成相等的比较过程来达成启发幼儿,帮助其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目的。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多种多样,如,利用重叠法、一一对应法、“找邻居”的相关游戏等来进行多与少、多1与少1的练习和启发。在本案例中,若教师能够尽可能地丰富幼儿数数以及数量关系的经验,并选择合适的相邻数教学内容,即10以内两个数之间多1与少1的关系,则其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效果势必能够更加顺畅和有效。

(三)认清幼儿认、写相邻数与说出相邻数是不同层次能力的体现

幼儿学习认读、书写10以内数字,说出10以内的相邻数和理解10以内相邻数多1与少1的关系均是学前儿童数学认知中初步理解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幼儿认读、书写10以内数字,说出10以内的相邻数和理解10以内相邻数多1与少1的关系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概念,写或者认不出相邻数不代表幼儿不具备掌握相邻数的能力,因为相邻数的掌握源于幼儿在非专业术语引导下对数列集合的感知经验。如,若幼儿具备关于多1与少1关系或者数数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是能够说出某一个数的相邻数的。与此同时,若幼儿对认读和书写10以内数的知识和经验的欠缺,那么,幼儿认不出或写不出相邻数也是情有可原,理所当然的。因此,在相邻数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分清认读、书写,说出和理解相邻数是不同层面能力的体现,要对班级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把握从而才能合理地进行教学活动组织、评价和反思。本案例中,教师的意图是探测、检验、引导幼儿相邻数关系的掌握,但在第二和第三环节中,除了涉及到相邻数关系的内容外,认读和书写也成了重点考察内容,增加了幼儿对相邻数寻找和对其关系感知的困难,以至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显得困难重重。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应考虑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前提是要能够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抓住教学目标的重点,防止本末倒置。

4.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四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大鼓与小鼓

活动目标:

1.区分音的强弱。

2.学会唱《大鼓与小鼓》这首歌。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重点:

辨别区分声音的强弱。

活动难点:

会正确表现声音的强弱。

活动准备:

大鼓、小鼓。

活动过程:

1.用身体动作表现强与弱。如:拍手和点手心,拍手心和拍手背,拍腿和拍肩等。

2.认识强弱记号。

教师准备两幅图片,上面画有f和p,告诉小朋友f表示强,p表示弱,并用动作表示出来。

3.学习歌曲《大鼓与小鼓》

(1)小朋友敲击大鼓、小鼓,进一步感知音量的变化。

(2)欣赏并学唱《大鼓与小鼓》,小朋友用声音的大小来表示大鼓、小鼓的强弱变化。

4.用节奏乐器演奏,注意声音的强弱并表现出来。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室里放置强弱记号f、p。

2.表演唱《大鼓与小鼓》。

评量:

能用动作、音量表现声音的强弱。

分析:

此次活动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知强弱,通过学唱歌曲辨别强弱,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会了区分声音的强弱,从而发展了小朋友的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反思:

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5.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五

设计意图:

《图形的分割与组合》是山大版第六主题的一节活动。幼儿对一些基本图形巳有了初步认识。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本节活动结合幼儿对基本图形的了解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并且将一种图形正方形进行分割,然后再将分割后的多块图形进行组合,萌发幼儿对图形的分割与组合的好奇心,并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内容突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能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组合成其他图形,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二是了解图形变化前后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图形分割与组合的好奇心及科学探究精神。

2、能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拼成其它图形,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了解图形变化前后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组合成图案。

活动难点: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认识面积守恒。

活动准备:

1、四幅用图形拼成的图例:牛、金鱼、兔子、狐狸。

2、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每人数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四种动物图片,引起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教师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只小动物,你们看是什么小动物?小动物里面藏着哪些图形呀?

1、引导幼儿观察,并讲出有哪些图形?

2、教师小结:是的,这些动物里面有许多三角形和正方形。

(二)让幼儿初次操作将这些图案中分开的图形进行组合。

1、教师拿出四张大的正方形纸,让幼儿逐个与这四只小动物比较谁大谁小?幼儿做出猜想。

2、让幼儿将图案中的图形进行组合。教师引导四组幼儿说出:这些小图形和下面的大正方形重叠了,原来它们一样大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和原来的大正方形一样大。

3、教师小结:一个正方形可以分成多种图形,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还是和原来的正方形一样大。

(三)教师用正方形纸折折叠叠,通过折叠幼儿感知一个正方形分成了许多图形。

1、教师出示正方形的纸,以游戏“变魔术”感知图形的变化。

2、教师将同样大小、不同顔色的正方形纸自由折叠,然后看看正方形纸折叠后取开,分成了哪些图形?折了多少个?老师是怎么折的?

幼儿回答是用了对边折、对角折、向中心线折。

(四)幼儿剪剪,拼拼,感知图形分后前后一样大。

引导幼儿将正方形沿折痕剪开,再组合成正方形。然后再说出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还是原来的图形。

(五)幼儿将剪下的多个图形再变成各种喜欢的图案。

1、幼儿自由拼搭,自我创造。

2、教师用相机拍下幼儿的作品,投放在电视中,让幼儿欣赏,教师进行讲评。)

3、幼儿用语言描述:我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四个小正方形,四个小正方形组合成了什么?(教师拍成照片投放在电视中供幼儿欣赏。

延伸活动:

教师出示长方形、圆形、梯形等图形,提示幼儿它们是否可以分割与组合?引导幼儿在活动区再进行操作。

教学反思:

1、思路清晰,节奏紧凑,环环相扣。

2、幼儿学习积极性高,有探索的精神,师幼互动好。

3、围绕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学习,活动中运用了操作法、比较法、讲解示范法、发现法。

最大的亮点:

体现在教师多次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进行学习,让幼儿在动手摆弄操作材料的活动中获得最直接的数学经验,这是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

活动中的不足:

让幼儿在尝试正方形分割时,方法还不够多样性,重新组合新图案时,引导幼儿图案内容可再丰富些。

6.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六

活动目标:

1、萌发创造宁静环境的愿望,有初步的环境意识。

2、感受噪声和乐音并会区别,知道噪声的危害。

3、会用各种形式表达对乐音和噪声的感受。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知道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

物质准备:录音机、录有噪声和乐音的音带、笔,制作“安静”标志的“静”字剪刀、圆形卡片、小木棍、长方形卡纸等工具和材料.活动过程:

一、感知乐音和噪声.(1)幼儿随着优美的音乐做动作,突然录音机里传出刺耳的电钻声。

(2)幼儿自由议论之后,请他们说说刚才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声音?!.快思.教案网出处!听起来感觉怎样?

(3)放录音,请幼儿听听小鸟的叫声,说说听这种声音的感觉。

教师小结:我们把悦耳动听的音乐叫做乐音,把那种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做噪声。

二、区别乐音和噪声。

(1)请幼儿听小溪流淌的声音和嘈杂的市场叫卖声的录音,说说哪种是乐音,哪种是噪声。

(2)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示乐音和噪声。听到乐音时用优美的舞姿来表示,听到噪声时用夸张的表情来表示。

(3)请每一位幼儿自选一种乐器,尝试发出乐音。教师巡回指导,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发出乐音的。

(4)教师用一种乐器演奏出两种声音,请幼儿说说哪种是乐音,哪种是噪声,为什么同样的乐器,演奏同样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师小结:美妙的乐音放大音量后会变成噪声。所以平时我们要控制音量,不要把乐音变成噪声。

三、了解噪声的危害。

你们还听到过哪些噪声?你们喜欢噪声吗?为什么?

四、创造安静的环境。

(1)噪声的危害那么大,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少噪声呢?哪些地方特别需要安静?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利用材料制作“安静”标志。如在圆形卡片中间画上嘴和手指;在长方形纸上画上睡觉的小朋友,然后插上小木棍做成标牌,在圆形卡片上贴上“静”字等。

延伸活动:

幼儿把自己设计、制作的各种“安静”标志贴到(或插到)适当的地方,如午睡室、医务室、图书室等处。

观察记录:

活动课“乐音与噪音”中,我问:“噪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伤害?”子浩大声的回答:“人听了,睡觉的时候睡不着,还有耳朵会聋的……”。子儒不等子浩说完就抢着说:“还有别人在说话的时候不能大声说话,这样别人就听不清楚。”我接着问:“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减少噪音呢?”我特地请子儒回答,她很高兴的回答:“我们讲话的时候要轻轻,别人在讲话时不能插嘴。”我笑着说:“那刚才子浩在讲话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她红着脸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

可见,他的行为还不是完全受意识的控制。因此我认为单单只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环保行为的培养。我们老师必须要重视其他环节,关注其他环节中出现的事,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学到的环保行为得到实践,让幼儿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经验。从而体现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的真正含义。

教学反思: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噪声,如:大声地讲话、发出尖叫声、音乐活动中杂乱的敲击声等,而且劝阻效果甚微。在我们的生活中,噪声也无处不在,教育幼儿区分乐音和噪声迫在眉睫。根据《纲要》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使这样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化为具体形象的游戏。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区别感受乐音和噪声,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围绕这个重点,启动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如用耳朵听、用动作表现、用手画自己的感受等,使幼儿充分理解,同时还让幼儿从自己发现中来理解噪声的危害,并共同来参与环保活动,使环境意识深入幼儿的心田。

7.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七

一、营造良好的口语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英语口语交流兴趣

良好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口语交流的兴趣, 让学生放松心情, 融入英语口语交流之中。兴趣爱好对于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以, 初中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并且积极营造良好的初中英语口语交流环境,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英语口语交流的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学生的书面知识的教学比较重视, 但是在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关注度不够,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虽然能够在英语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运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 许多学生因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薄弱, 而羞于用英语口语与人进行口语交流, 不能够学以致用。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并积极在课堂上营造愉悦、和谐、轻松思维的英语口语教学环境, 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交流的兴趣。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来营造良好的口语交流环境。多媒体技术的视频播放、图片播放等功能都具有形象生动的优点, 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英语口语交流有关的视频, 让初中学生跟着视频中人物对话练习英语口语。以苏教版初中一年级英语教科书Unit 2中的reading课文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将书面的英语文字转化为动态的人物对话的方式, 让学生跟着视频对话来学习英语口语的应用,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的兴趣。

二、建立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 创造学生英语口语锻炼的机会

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重在实践性的培养,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丰富的课外英语口语交流活动, 为学生创造和增加英语口语锻炼机会。而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因此, 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 积极建立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 为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奠定基础。比如说,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英语口语交流兴趣小组、英语话剧社、英语辩论赛、英语作文朗读大赛等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兴趣和热情, 增加学生课外英语口语交流应用的机会, 提高初中学生用英语对话的能力, 让学生在趣味、轻松、开心的课外英语活动活动环境中,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师可以通过组建英语辩论赛为初中学生创造口语锻炼的机会。例如, 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英语教科书Unit 6reading中的“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sing mobilephone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初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 ”为论点, 然后将学生分为两组。正方持“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use thephone’s advantages out weighthe disadvantages, very helpful for learning English. (初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 对英语学习有帮助) ”的观点, 反方持“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use mobilephones do more harm than good, mobilephone easily lead to students’d istraction. (初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 手机容易导致学生分心) ”的观点, 然后让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辩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布置英语口语交流训练作业, 巩固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英语知识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 教师一定要紧抓英语作业的这一优势, 以布置有趣的英语口语交际训练作业来代替传统的书面作业, 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布置口语训练作业:1.朗读课文, 及时录音。英语教材课文内容都是教育部门反复挑选出来的, 所以内容都是非常优秀的,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家后自行朗读初中英语书本中的课文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与此同时, 让初中生在朗读英语书本内容时录音, 一方面可以方便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录音回放功能检查自己在朗读中有没有错误的地方, 一旦发现错误, 及时纠正。2.同学合作, 英语表演。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表演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表演一段英语故事的作业形式来完成作业, 这样学生在英语故事的角色扮演中能够感受到英语口语的魅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8.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幼儿园教学;作用;反思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进入幼儿园教学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相当显著的。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地研究一下多媒体技术给幼儿园教学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一)多媒体技术给幼儿园教学带来的好处

1.多媒体技术能够优化幼儿园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好处总的来说是可以帮助教师在视觉上给儿童一种提示,如果只是声音的传授,儿童很可能把它当作“耳边风”,但是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不同了,多媒体课件上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能够吸引住幼儿的眼球。幼儿通过这种形象的教学,儿能够更加容易地将知识记在脑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可以让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可听、可看、可感。对于一些像算数这些比较难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知识点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幼儿记忆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2.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幼儿园的教学情境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品性、爱好都还没有固定,所以幼儿园是一个培养幼儿爱好的非常重要的场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幼儿在内心里明白其实学习可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相信没有什么知识是不能够记住的。多媒体教学还能够让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实际的例子演示集合到一起,对于一些不方便在教室中现场演示给幼儿看的例子,教师可以选择在课下利用摄像机等相关的设备将这些例子记录下来,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将这些例子通过多媒体课件放映给幼儿观看,这样一来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二来可以优化幼儿的效果。在丰富多彩、多渠道的知识传输下,幼儿可以愉快、自然、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景,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雨的形成”的时候,如果只是口头上的讲解,幼儿很难明白为什么地上的水会跑到天上去,然后又会从天上掉下来,这种事情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很难解释了。现在有了多媒体课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像将这种复杂的自然环境用动画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幼儿很容易就能够理解了,教师也不需要伤透脑筋考虑怎么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了。总之,多媒体教学这种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优化了幼儿园教育的教学情境。

(二)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缺憾

多媒体技术进入幼儿园课堂,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生活,为幼儿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是,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过多注重课件内容的趣味性,或者课件中的色彩过于丰富,这些内容都会分散掉幼儿的注意力,将幼儿关注的中心转移到这些花边上去。这样一来,不但不会对课堂教学带来帮助,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样也就得不偿失了。

二、由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而引起的反思

幼儿园教育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首先,多媒体技术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发达,无论它给课堂带来了多么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但是它都不能够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多媒体技术毕竟是一种没有温度的技术,它无法根据幼儿课上吸收知识的快慢调节上课的速度,无法根据幼儿的喜好调整上课的内容。所以,多媒体课件无论多么权威都只是一种辅助教师授课的工具而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丰富上课的内容,但不能够让它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否则就会很容易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另外,课件的制作应该以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为指导,依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加以科学的设计,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将课件的通用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及个性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个性化的教学措施,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9.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九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首先应该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高兴和生气是人的两种情绪,高兴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过度的生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体验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调节,会引起幼儿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问题和疾病,教师应注意帮助幼儿逐渐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应付那些与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有冲突的情景和场面。使自己生活得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开心、快乐。本活动依据小班幼儿年龄特征:行为明显易受情绪支配,情绪仍然很不稳当,容易冲动,常会为一些小事大哭大闹。依据幼儿的成长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来设计活动的,将心育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活动还有机整合了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5.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红星娃娃;高兴和生气的表情娃娃;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情景卡片;水彩笔;记号笔;制作表情娃娃的纸。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出活动

1.以红星娃娃发出作客的邀请导入。

2.幼儿手拉手一边唱歌一边去作客。

3.幼儿按老师说的门牌号找高兴娃娃(123)和生气娃娃(456)的家。

二、认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1.说说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表情。(脸上、眼睛、嘴巴)

2.做做高兴和生气的样子,在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留个影。

三、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

1.卡片联想。

(1)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幼儿找好朋友一起说)。

(2)游戏:“点芝麻”教师或幼儿点,被点到的幼儿说说卡片上的高兴和生气的事(如果是你会怎么样?)。

(3)把卡片送回家

(4)验证卡片。(高兴娃娃(123)和生气娃娃(456)的家卡片对否)

2.生活经验联想,引导幼儿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及做法。

(1)你平时有什么高兴的事?高兴的时候你会怎么样?

(2)生气时可以做些什么?(介绍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①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②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③为别人想一想;④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这样很快就没事了。

教师小结:原来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应该让大家分享。当你生气的时候也不要发脾气,大家都会来帮助你解决困难的。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生气时伤害了自己,防碍了别人,就是件坏事情,如果经常生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四、做做高兴的游戏

1.小朋友一起唱表情歌。

2.教师带幼儿到操场上做高兴的游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提问:如果你是小鸡,你被老鹰抓到了你会不会生气?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你,你会怎么做?

教学反思

本活动是小班幼儿心理健康的一次尝试活动。活动追随幼儿的经验和生活,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通过有目的活动来进一步的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差异和面临的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寻找幼儿良好心理的培养和各领域目标的结合点。从而发挥幼儿良好心理培养的增效作用。通过活动发现了幼儿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一系列的主题网络。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了解了人的两种情绪,认识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也能根据生活经验来感受体验高兴和生气的事情,但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次活动就能解决的,幼儿还有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生气的倾向,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很差,于是就可以生成“做个快乐宝宝的主题活动”,这样,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的、持续发展的、整体性的教育。

10.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十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幽默、风趣的风格。

2、通过观察画面中穿大鞋的滑稽模样,想象用夸张、幽默的身体动作表现歌曲。

3、体验夸张的表演乐趣。

4、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学习DVD、教学CD。

2、大号的男士皮鞋和娃娃的小皮鞋各一双。

活动过程:

1、感受大鞋与小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双爸爸的鞋和娃娃的鞋,让我们来穿一穿,看穿爸爸的鞋与穿娃娃的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让幼儿脚穿大鞋、小鞋走路,听听走路时发出的声音,并模仿发出的声音,然后让幼儿相互交流穿大鞋、小鞋的感受,及大鞋、小鞋发出的声音。)

2、初步学唱歌曲。

(1)初步感受歌曲内容,欣赏教师范唱。

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关于爸爸的大皮鞋和娃娃的小皮鞋的歌。仔细听,歌里唱了什么?”

(2)幼儿相互讨论歌里唱了什么。

教师:“你听到歌里唱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歌曲内容小图片。)

(3)再次欣赏教师范唱,师幼共同讨论歌里还唱了什么。

教师:“请再注意听老师唱一遍,看歌里还唱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歌曲内容小图片。)

(4)利用节奏图谱学习歌曲后半部分的内容。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已经模仿了穿大鞋、小鞋走路时发出的声音。那现在和老师一起跟着节奏图谱把它给唱出来,好吗?”

(5)师幼共同看图谱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根据幼儿的演唱情况进行重点练习。)

3、感受、理解歌曲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1)再次欣赏教师的范唱。(教师可根据歌词内容将第一段唱得强而慢,第二段唱得弱而快。)教师:“注意听老师唱,看老师在唱两段歌曲时,它的速度一样吗?”

(2)师幼共同讨论应如何演唱两种不同音乐形象的乐句。

教师:两段歌曲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那我们应该怎么唱?

4、幼儿分组演唱。

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演唱第一段,一组演唱第二段。

活动延伸:

在歌曲的后续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想象一下自己穿小鞋子会怎么样,试着编一遍穿小鞋的歌曲,并演唱。

教学反思:

《大鞋和小鞋》是一首经典的老歌,大鞋和小鞋是幼儿在生活中常常穿着玩的,歌曲中的两段的节奏富有对比性,大鞋和小鞋不仅外形具有对比性,而且所发出的声音也富有对比性。在幼儿演唱歌曲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激发了幼儿演唱歌曲的兴趣,也巩固了学习的效果,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在这次活动在中,主要学法就是让孩子在活动中玩得尽兴,从而引导幼儿多角度、多方向的发散思维,培养了他们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11.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篇十一

一、通过“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学习

每学期班级教育总结时,我们要求教师对教材中有难于把握或有困惑的问题都写在上面,以便在来年用“一课多研”的方法解决,即“一个内容,多人讲或一个内容一人多次讲”。我们把课后的研讨作为重点,使每个教师在讨论中,找到解決的办法和对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的学习。

如大班的《认识日历》,在三个平行班由三名老师来上,内容目标相同,但是教育效果各不相同。我们在讨论时,孙悦老师感触最深:“时间概念对幼儿来说较为抽象,尽管我在活动中,把各种日历、月历、年历都用上了,孩子们就是难以配合,但是丁丽老师将年历进行了拟人化——年妈妈有许多日娃娃,住在大小不一的月房子里,孩子们学习兴趣很高,还发现了闰月的问题,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以前我总是认为是孩子的问题,现在看来完全是我自己的责任,这样的教研活动太有说服力了,不用大家说,我自己脸就红了”。

分析评价:“一课多研”比以前由指定教师承担的观摩课和示范课更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过去“能力强的教师机会多,能力差的教师远远躲”,现在教师在相互的学习中,激发了潜在的能力,加强自身学习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为,别人的事变成自己的事。后来孙悦老师在《认识时钟》的教育活动中,把分针、时针形象化,小白兔与小乌龟赛跑,孩子们学起来饶有兴趣,老师不仅体验到了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在“一课多研”中学会了寻找差距,学会了反思,找到了教师人人学习的动力。

二、通过专题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研究

如果说:“一课多研”是展开教师互相之间的学习竞赛,那“专题研讨”就是体现了班与班之间进行的竞赛,如五大领域或薄弱学科方面的研讨,充分发挥了各班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力量。

如我们搞的区域活动研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活动,但是由于孩子们多,需要准备的半成品、材料也多,孩子们精力较分散。所以,幼儿园里常常是有参观的、检查的,才组织孩子们玩,平常就放在玩具柜里或收起来。

案例一:大一班在开展了丰富的区域活动,孩子们见有客人来,就 “人来疯”,一会玩这,一会玩那,气的老师顾这顾不了那。大二班的孩子们在玩娃娃市场,孩子们细声细语买卖着东西,悄然无声,没有真正投入,有点闷。

“针对区域活动难组织”这一专题,我们进行了讨论分析:大一班乱的原因是不经常玩,孩子们什么都想玩玩。大二班闷的原因是孩子们没有体验,像做“秀”。另外还有材料不足孩子多,不容易组织,使得有的活动玩一次就够了,孩子不能长久保持兴趣的问题。

解决对策:

1.针对孩子多,每月少开几个区域,材料让孩子们平时多收集,分梯次分阶段进行。

2.开放的时间长一些,开设的区域从幼儿意愿出发,尊重幼儿选择。

3.多开发适合幼儿的本土资源材料。

对策的实施改变了区域活动质量,大一、大二班在区域活动中有了新举措,收到了好效果。

案例一:大一班,在美术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开设以美术为基础内容的各种活动,活动内容由易到难,纸屑粘贴、彩沙拼图等精彩纷呈,孩子们井然有序,活而不乱,津津乐道。

大二班,以编织蜡染为基本材料,进行纸编、草编、线编各种简单有趣的蜡染技术,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幼儿玩的乐此不疲。

分析评价:这两班的活动,既丰富又突出了特色,引起全体教师的关注。区域活动内容要围绕班级的课题研究或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对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要不断加深难度。以大一班为例面面俱到,华而不实的区域活动不能推进幼儿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教师从幼儿的能力出发,让所有幼儿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在区域活动的组织探讨中找到了解决对策。

三、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过去我园是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成立课题小组,然后根据自己的计划完成自己的子课题,也就是说写一篇“心得”或“经验”。现在我们由从教师中征集的问题入手提炼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拟定园本教研课题,由全体教师完成。

2004-2005年,我园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的课题研究。各班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除了在音乐、美术的集体活动中下功夫,还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对孩子情趣的培养。大一班《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大二班《通过文学活动激发幼儿的艺术情感》;大三班《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中班《在形体训练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分别从这四个子课题开始研究,由于各班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有可操作性,教师研究起来有信心,课题研究较为顺畅。在2005年庆“六一”活动中,孩子们各个上阵,室内外到处是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孩子们编织、蜡染、粘贴精彩纷呈,舞蹈、歌声引人入胜,诗歌朗诵、讲故事绘声绘色。一时间,幼儿园里成了歌的海洋、画的世界。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分析评价:这样的课题研究,能够从教师的实际工作出发,既减轻了教师的为难情绪。也能使课题研究更深入更有价值,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12.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十二

本节课我抓住孩子的阶段心理特点, 在课堂上设置了多样化的教学环节, 如节奏对话练习、律动模仿、多样式的歌曲学唱等环节;还组织了学生乐于参与的乐器伴奏、集体舞等音乐活动。运用音乐新课标和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 把模仿、互动、合作、体验、探究等音乐活动设置其中, 在教学中把“玩中学”的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让孩子们在兴趣中主动参与音乐学习。课堂中遵循以“音乐为本质, 以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为动力”, 重视音乐实践体验和音乐素养的培养等理念来完成本课教学。

【教材分析】《土风舞》是广东花城版音乐教材第七册里的一首捷克民族歌曲, F大调2/4拍子, 情绪热烈欢快。歌曲由六个乐句组成, 第一、二、三乐句是严格地向下模进;第四、六乐句是完全重复;第五乐句是歌曲的对比乐段。其节奏规整、旋律流畅、音乐朗朗上口, 歌词表现了捷克农民们载歌载舞庆丰收的热闹情景。歌曲中使用“特啦……”这一很有特点的衬词, 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

【教学过程】

一、节奏模仿热身

1.师用切分音“X X X|X X X”节奏, 请学生模仿教师各种拍打方式练习该节奏。

2.幻灯片出示切分音“X X X|X X X”节奏。

二、新课导入

【情境设置一】

1.导言。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捷克民族的一个村庄, 今天他们村庄水果和粮食丰收了, 想邀请客人们一起去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

2.丰收情景中的语言节奏、问答对话。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或粮食作物对话。

【情境设置二】出示节奏:

X.X|X X X|X.X|X X X|

特啦啦啦啦, 特啦啦啦啦

1.师:同学们, 捷克人民热情好客, 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欢迎客人 (师用拍退拍手配合示范拍打以下节奏) :

X.X|X X X|X.X|X X X|

特啦啦啦啦, 特啦啦啦啦,

2.请学生跟老师练一练, 并模仿老师的拍打办法通过自己的方式拍出这个节奏。

3.师:当你听到这一欢迎节奏时, 你的心情怎么样?

4.跟琴学唱这一句, 请引导学生带着情绪唱一唱。

X.X|X X X|X.X|X X X|

特啦啦啦啦, 特啦啦啦啦

5.请生观察师听到这一句时双手向上做“挥动”动作时的特别之处。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师挥手作渐强处理) 。

6.再听歌曲请学生模仿老师做渐强挥手动作。

7.师:像跟远方的客人友好地打招呼一样 (引导学生带上挥手的渐强动作试着用渐强的处理唱一唱“特.啦啦啦啦, 特.啦啦啦啦”) 。

【设计意图】 (1) 抓住孩子兴趣的动力, 设置相关情境把歌曲的重难点节奏提前铺垫学习, 通过问答游戏化难为易。 (2) 用奥尔夫教学理念, 从节奏入手, 通过节奏模仿、语言问答游戏等多方式让学生掌握切分音节奏。 (3)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形体动作探究、模仿掌握“特.啦啦啦啦, 特.啦啦啦啦”的歌唱, 请孩子们能试着用情绪和渐强的方式唱出来, 为后续的学习做练习铺垫。

三、新歌学习

1.听一听, 谈一谈。听范唱, 感受整曲情绪, 并简介捷克民族。

师:同学们, 《土风舞》把我们带进了美丽的村庄, 你的心情如何?歌曲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情绪?

师:你很细心地在聆听, 表达得很完整, 能具体说说是哪一句让你觉得最快乐吗?

生1:收割完毕粮食呀堆满仓, 我们大家愉快地转回家。

师: (范唱该句) 还有吗?谁再来说说?

生2:老老少少跳舞呀又歌唱, 我们的农场到处呀喜洋洋。

2.请学生试着跟琴把让他们觉得开心的乐句唱一唱。幻灯片图文简介捷克民族。

【设计意图】在音乐教学中采用“顺带着、渗透着”的方式实施相关文化教学, 通过图文结合背景音乐让学生通过视听了解捷克民族相关人土风情, 拓宽其视野。

3. (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捷克民歌《土风舞》。

4.让学生听一听, 找一找。再听范唱, 在歌曲中寻找节奏。

(1) 师:你能听出刚才欢迎我们的节奏在歌曲哪个地方有出现吗?

X.X|X X X|X.X|X X X|

特啦啦啦啦, 特啦啦啦啦

(2) 师范唱, 生在X.X|X X X|X.X|X X X|处, 用自己的形体方式表示 (拍手、摇手、伸手等) 。师引导生用渐强方式, 并配合动作唱一唱。

5.辨一辨。师范唱歌曲, 用木梆子边唱变敲出歌曲出现的切分音节奏, 学生听辨X X X|X X X出现几遍;并请学生把歌曲里听到的这个节奏拍出来 (这一节奏型出现五次) 。

【设计意图】针对歌曲的切分音节奏有效设计提问, 用问题吸引学生聆听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 同时对难点节奏再次巩固学习。

6.唱一唱。

(1) 师生接龙唱歌曲中切分音乐句 (师唱:收割完毕;生唱:粮食呀堆满仓……然后师生再互换唱) 。

(2) 学唱整曲, 多种方式学唱歌曲。

(3) 在聆听和学唱中学习模进、重复, 并用红色色彩涂示模进乐句, 用蓝色色彩涂示重复乐句。

【设计意图】 (1) 与美术结合, 通过色彩画旋律线条让学生了解旋律的走向和区别模进、重复的概念。 (2) 师生互动学习歌曲时, 采用多种学唱方式, 通过反复听赏, 进而培养学生认真聆听和仔细观察的习惯。 (3) 通过视谱学唱模进部分旋律, 感受旋律走向, 同时也培养学生识谱的能力。

7.引导学生用愉快的情绪, 再次歌唱全曲。并提问:为什么“||::||”处唱两次?复习反复记号。

8.欣赏《土风舞》舞蹈视频, 并简介土风舞。

9.小组讨论, 模仿土风舞简单舞蹈动作。

10.引导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动作跟音乐表现律动, 并请学生互评。

师:在同学们自我设计的动作中他们表现得如何?请你说一说。

【设计意图】 (1) 通过多媒体, 让学生“视”“听”结合, 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来。 (2) 使学生获得了音乐美感, 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获得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3) 学生学习过程中, 音乐评价是音乐课程实施重要组成部分, 采用生生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13.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十三

活动意图: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低幼个性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8的组成与分解》,激发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巩固8的分解与组成,为计算打基础。

2、培养幼儿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演示板、数启操作盒(雪花片)白纸、铅笔。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有序地取智慧盒入座。

二、回忆8的组成1、碰球游戏,碰数字8

1球碰几球?

1球碰7球。

3球碰几球?

3球碰5球……

2、游戏复习8的组成。

三、学习8的分解与组成1、出示数启演示板,利用演示板的方格,分别将两种颜色进行摆放。

2、根据不同的分法,将它们念一念。

3、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算式,以此类推。

4、公园里有8只小兔,被大象请走了3只,剩下来还有几只小兔?

5、这道题先告诉我们什么?后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算什么?用分解怎么去分?8可以分成3和5 请个别幼儿列式:8 3 5 以此类推。

6、观察8的分解与组成示意图,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递增、递减、互补、互换的关系。

四、幼儿操作,提升经验

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尝试在白纸上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列出正确的算式。

教学反思:

幼儿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幼儿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幼儿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活动穿插游戏或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得到提高。

14.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十四

设计思路:

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活动要培养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在即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在设计课程时尽量贴近幼儿生活。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乐曲带来的快乐情绪,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2、通过欣赏,引导幼儿听辨音乐的结构--五个乐段,能用肢体动作或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教学准备:

1、乐曲碟片一张。

2、五张故事图片。

3、小狗头饰若干。

4、皮球若干教学。

过程过程:

1、欣赏音乐,感受乐曲带来的快乐情绪,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1)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曲子,请大家认真倾听音乐。播放音乐。

(2)教师提问:“这首曲子好听吗?你听了以后心情怎样?”

(3)提问:“在这首曲子里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2、出示故事图片,故事导入:

师:老师给这首曲子编了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1)图片一:今天的天气真好呀!一个叫天天的小男孩吹着口哨和他心爱的小狗一起去树林里散步。

(2)图片二:他们来到一片草地上,小狗看见有几只其他的小狗正在玩。小狗就向天天请求到:“我也想去玩一会儿,行吗?”天天同意了小狗的请求,在一旁休息。

(3)图片三:小狗玩了一会儿,累了!于是又和天天继续散步。

(4)图片四:这时候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对天天说:“你的小狗好可爱呀!我们可以和你的小狗一起散步吗?”天天说“好哇!”于是,小狗神气地走在前面,小朋友们跟在后面,大家一起散步。

(5)图片五:天渐渐黑了!小朋友们都回家了!天天和小狗也要回家了!他们又一起吹着口哨,开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到了家门口,咦?小狗去哪了?天天吹起口哨呼唤小狗,小狗马上从一旁蹿到天天面前“汪汪!汪!”地叫起来,好像在说:“我在这呢!”于是,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注:图片一、三、五完全相同)

3、引导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看图,感受进行曲音乐的特点,感受回旋曲式的风格。

(1)师:我们结合图片一来听一听A段的音乐。(播放第A段音乐及出示图片一)提问:“你能听出他们在散步吗?散步的速度怎样?请你来学一学,请幼儿到前面模仿,帮助幼儿加深对第一段音乐的印象。

(2)请幼儿结合图片二听一听B段音乐,(播放B段音乐及图片二)提问:B段音乐你听到后有什么感觉?是欢快还是低沉?我们怎么表现这段音乐?请几名幼儿分别扮演小狗和小狗的伙伴在快乐的玩耍,(让幼儿听B段音乐进行表演,体会小狗和伙伴玩耍时快乐的心情)..(3)师:我们结合图片三来听一听下段音乐。(播放第三段音乐及出示图片三)提出问题:这段音乐和A段音乐一样,图片也基本相同,都是轻松快乐的心情,教师解释一下这样的曲式就是回旋曲式的特点,乐曲中有反复的地方。

(4)结合图片四听一听C段音乐,教师进行讲解,因为有朋友的加入,队伍增大了所以音乐相比之下也最雄壮有力,幼儿表现这段时要精神饱满,雄壮有力。

(5)出示图片五,及音乐最后一段,倾听音乐又变回了轻快的节奏,教师告诉幼儿天黑了小狗要回家了,小狗玩累了和主人轻松的向家走,引导幼儿进行表演,当听到三声狗叫时,扮演小狗的小朋友快乐的和主人抱在了一起,感受小狗和主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引导幼儿听出乐段一、三、五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天天吹着口哨,带着小狗在散步),在此基础上再区分乐段二(小狗在玩皮球)、四段(最雄壮有力,大家集体散步)。引导幼儿感受回旋曲式的特点:”象这样:A-B-A-C-A乐段的风格的乐曲就是回旋曲式。“

4、创编音乐游戏,感受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1)师:我们一起来表演这个故事,好不好?我们应该怎样表演呢?“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首先要分派角色,一个扮演主人奥嘟嘟,一个扮演小狗。

(2)与幼儿一起讨论第一、三、五段和二、四段分别怎样表演。

(3)播放音乐,集体表演:两人为一组,一人扮演奥嘟嘟,一人扮演小狗戴上小狗头饰。乐段一、三、五乐段时两人手拉手围成圈在线上踏步走。乐段二,”奥嘟嘟“坐在线上等待,”小狗“去取一个球,玩在身上滚球的动作。乐段四,大家集体踏步向圈内走,以一个乐句为变化,第一三乐句向圈内踏步走,第二四乐句向后踏步走。

(4)角色互换,游戏再来一次。

5、结束:”原来口哨也能吹出这么好听的音乐,还这么管用。孩子们,牵上你的小狗,我们一起去操场上散步吧!"播放音乐幼儿手拉手踏步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了,总的来说,效果不错,活动的目标都达到了,解决了重难点,也让幼儿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理解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幼儿也都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但细细想来,自己觉得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处理地不够妥善。环节的衔接也存在很多缺陷,还有在对幼儿情绪的掌控方面还不够自如,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慢慢改进。

不管怎么说,我很庆幸,这次我能大胆地挑战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这让我有幸能意识到自己在进行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知道了以后要在哪些地方进行加强和锻炼,这比得多少奖都更珍贵。

15.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十五

一、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

自2001年《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单位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共五届。其基本情况见下表:

二、海宁观摩活动:初识课标、寻觅标杆

回眸:“海宁观摩活动”是自2001年9月《课程标准》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 首次由民间组织的全国性体育教学观摩活动, 它是在全国中小学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思路不清、方向不明、行动不力的情况下, 能引起反思、争鸣、总结的一次导向性会议。组办方经过层层选拔, 推出了15个省市自治区30选手现场做课, 原来估计600人左右的观摩规模一下子扩大到1800人, 可谓盛况空前。杨贵仁赞扬在浙江海宁市举行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课展示评奖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具有示范意义。这一届全国观摩的特征是“初识课标、寻觅标杆”。

反思:第一届观摩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在体育教学层面上落实、突出两个思想 (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思想) 实现三个转变 (重竞技、重技能向重整体素质发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中小学体育器材由成人化向学校化转变) 上。这届观摩活动突出表现有四个方面:第一, 教材内容十分丰富, 各地非常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诸如蒙古舞、定向运动、竹竿舞等进入了课堂, 但在教材资源开发中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二, 教学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老师们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师生的笑声、欢呼声不断, 但出现了游戏与休闲型的体育课型。第三, 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明显增多, 但有作秀之嫌, 自主不充分、合作不实在、探究不深刻, 问题型课堂教学课题简单, 流于形式。第四, 评价形式多样, 评价内容丰富, 但虚假的评价过多, 一味追求鼓励性评价, 经常让学生不知可否, 失去公信。

三、肇庆观摩活动:渐入角色、初现疑惑

回眸: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105节录像课, 特别是这次所展示的31节课来看, 基本上反映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与贯彻实施《课程标准》) 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在第一届全国观摩的基础上, 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学习热情高涨, 带着很多疑惑前去参加观摩。这一届的观摩的特征是“渐入角色、初现疑惑”。

反思:在第二届全国观摩活动中, 还没有摆脱“浙江海宁”的影子, 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一, 对教材理解的问题。 (1) 教材与素材混淆, 本届出现了珍珠球、木球;七彩泡泡球;多彩的呼拉圈; (2) 教材与情境错位, 本届出现了“小青蛙学本领”“小动物比本领”等; (3) 教材与传统体育开发无序, 本届出现了“舞龙”“踩高桥”等。第二, 快乐学习的问题。在教学组织过程中, 儿童化的课堂氛围太浓。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 出现了降低动作难度, 以游戏性练习为主, 忽视课堂实效。第三, 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 (1) 教材选用偏重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一教材; (2) 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必要的技术指导; (3) 对学习运动技能的质量不敢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4) 安排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时间偏少。本届观摩活动可以看出, 不少体育教师仍处在“混顿”期, “回归”、“纠正”、“纠偏”、“矫正”、“倒退”、“否定之否定”等评语不绝于耳。

四、无锡观摩活动:课标渗透、百家争鸣

回眸:本届活动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1个省级行政单位选送了238节体育录像课, 从中评出了一等奖62节、二等奖92节、优秀奖83节;推出了有一定特色的16节体育课进行现场展示。主要教材包括跑、篮球、排球、橄榄球、手球、支撑跳跃、双杠、健美操、武术、跆拳道、侗族摔跤等项目。本届录像课, 比上一届参评课的质量有所提高, 基本上反映了近两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进步。

反思:本届观摩活动, 教师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组织者推出的几节示范课中, 我们看到教材内容的开发与选择上更注重了具备较好锻炼价值的体操类、武术类等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利用。在教学组织上重视了体育课堂的整体结构的把握, 注意了以身体锻炼和技能教学的关系。在运动量的安排上注重了课堂教学中的运动负荷的把握,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注意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了更深的理解, 不再流于形式, 真正做到了“自主”目标明确、“合作”成效显著、“探究”讲究实效。也是从这一届观摩后, 我国《课程标准》的实施进入了转型阶段, 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思路进一步明晰。

五、大连观摩:反思总结、思路清晰

回眸:这次展示报送了550节体育录像课, 来自农村的体育课有59节, 占10.7%.推出的小学、初中、高中各4节有一定特色的12节体育课进行现场展示。主要教材包括跑、跳高、技巧、双杠、支撑跳跃、健美操、集体舞等项目。授课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性质与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有了较好把握, 并积极探索组织教法的改革, 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体育教学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几个方面思路更为清晰, 一些极端、浮躁的做法很少再现, 回归体育教学本质的景象初现。

反思:本届观摩活动, 使大家的思想进一步统一, 思路更加明晰。多数体育课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练习, 有些体育课还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 尽可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较好地继承了我国体育课的优良传统, 并注意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运动兴趣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有目的地选择与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注意给学生恰当的提示和引导, 努力提高学习效果。本届观摩活动还有三个创新: (1) 首次出现了体育教学片断的展示, 让观摩教师学到了更多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方法; (2) 与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专家联手搞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 让《课程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走向深入; (3) 制定了《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 让广大体育教师上课找到依据。

六、宁波观摩:方向确定、继承发展

回眸:本届共收到31个省级教育部门报送的自定教学内容优秀体育课479节及指定教学内容课115节。选出参加现场展示的自定内容体育课共20节, 指定内容教学研讨课共18节, 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跑、跳、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韵律活动、健美操、武术、足球、篮球等;还精选了73节有一定特色的体育课录像光盘作为会议资料, 以进一步扩大展示活动的效果。

反思:在这一届展示活动中, 我们感受到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回归, 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才有出路。展示课在内容选择上和处理上注重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运动负荷,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并具有较强的教与学的因素;重视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 技能教学的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 教法手段丰富而有效, 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体育教学的优良传统。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有目的地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并与讲解、示范、模仿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七、《课程标准》实施十年来教学变革的理性分析

通过全国五次课展, 让我们看到了实施《课程标准》十年来课堂教学发生的巨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价值观正在重新构建,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 (2) 课程理念向操作层面转移, 老师们积极探索体育课堂教学实施课程理念和实现领域目标的新途径。 (3) 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思想初步形成, 选手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等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 (4)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充分展现,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时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作用变得清晰可见。 (5) 课程资源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 教师们重视开发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源, 一些民间传统体育的引进使课堂使课程资源中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6) 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 很多老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 评价的形式多样、内容全面,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锻炼。

通过全国五次课展, 也让我们看到了实施《课程标准》十年来存在的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训工作的错位, 重视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 忽视了对学校体育管理干部的培训。 (2) 理解目标的偏差, 不少老师把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相混淆。 (3) 专业引领的落后, 部分教师把培训的理论到教学行为的转化率低, 他们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 (4) 专家表态随便, 每一次观摩都会有一批国家级的权威专家到会讲学, 让我们不解的是专家们的意见不统一, 有的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 《课程标准》实施十年来, 成绩是显然的, 问题是存在的, 这需要我们大家不断明晰思路, 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全面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十年来, 共举办了五届全国性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 笔者从亲历各届教研活动的视角, 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变革及特征, 作了系统的回顾和辩证的分析, 反思了改革十年的成功与不足。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程标准,十年,述评

参考文献

[1].王霞光.学校体育健康第一[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3-12-3.

[2].林洪.2003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课展示评奖活动观摩汇报.http://www.hzwsjyjt.com

[3].吕卫东.真水无香, 渐修顿悟[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2) .

[4].宋尽贤, 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1) :8.

[5].毛振明.简析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势及课题——写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之后[J].体育教学, 2008, (12) :23.

[6].赵军.关于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个关键词——有感于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2) :20.

[7].钱建国.对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再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09, (6) :40.

[8].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 :76.

[9].季浏, 正确理解新体育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J].体育教学, 2006, (5) :4.

16.语文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 篇十六

一、积极实践

(一)总目标

在近几年活动课的开展中,笔者遵循“一个主线,两个原则,形散而神不散”的总目标。一个主线: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两个原则:自主,确保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加参与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适当分工,精诚合作,争取双赢。形散而神不散:活动形式多样化,但是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中心不变。

(二)活动内容和安排

语文活动课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起延伸和补充作用,注重与课堂教学衔接,着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由于高考的因素,活动课主要安排在基础年级,活动形式和内容基本是按照必修教材教学的进度进行。活动设置主要是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要求是由浅到深。

(三)具体方法及实践

1三思而后行

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活动要有价值,还要考虑怎样的活动过程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能满载而归,最好兼顾语文能力又链接高考。

学生活动安排表

学期活动名高一(上)书法大赛诗歌朗诵大赛写小通讯走进成语王国高一(下)诗情画意迎新年手抄报大赛课本剧表演原创小小说大赛高二(上)名著知识大比拼汉字听写大赛“中国梦,我的梦”征文比赛演讲赛高二(下)经典说说100条讲名著小故事比赛基础知识大比拼辩论赛

书法比赛在高中一开始就以比赛和展览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树立起书法意识,重视书写,重视卷面,为高考完美卷面做好准备;走进成语王国大赛,在高一就让学生感受到成语的博大精深,从而重视积累,高三复习时也就有了不少的积累。写小小说的形式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写作,养成及时记录心情心境和自己灵感的习惯,从而学会“我手写我心”。

2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活动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喧宾夺主。每次活动都安排一个六个人组成的组织活动的小组,轮流“坐庄”。组织的小组负责活动设计、场地布置、主持、评分、总结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教师要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3全民参与,公推王者

活动要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避免出现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的场面。教师要考虑到让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确保在每次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

每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但是要求“全民参与”。如基础知识大赛,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强项每人负责一项:解释成语、介绍作者、背诵课文、找错别字,标注拼音、判断修辞。名著知识大赛的设题也是按照汉字听写大赛的规则比赛,小组成员轮流上场,答错淘汰,答对进入下一轮,最后可以求助,最终结果代表小组。这些活动的设置既让学生学会合作分工,又发挥所长,得到双赢。

4重视评价总结,及时鼓励奖励

总结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使人进步的源泉,是他们走向更成功的垫脚石。每次活动后,必须要指导学生认真反思和总结,并且要求记录下来,尤其是参赛的获奖和失利的同学。对整个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醒其将研究过程录入个人成长记录袋,并尽量做更深入的研究。

奖励和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调动学生参与的动力。因此,活动课后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表现好的学生指出取胜的关键以示激励,也让失利的学生明白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条件允许时,可给予物质奖励。

在“我读《先秦诸子选读》的启示”的演讲赛后,笔者为每位参赛选手洗好照片,并写上评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的照片上的评语是:“你在演讲时,展现给观众的形象是稳重成熟的、有战斗力、会思考的志士。”获得最后一名的学生的评语是:“你在演讲时,展现给观众的形象是敢想敢做的并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的行者。”

二、启迪反思

活动坚持了两年,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的时间和内容开展的,收效甚好,学生都喜爱这样的语文活动课,自主合作活动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不受拘束的特征展露无遗;班风班貌变得更好,整体学习氛围也更好;班上学生更加团结,更积极向上,更有活力,个性和特长得到很好的展现;虽然活动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但对考试也产生了正面影响,考试成绩也稳步上升。

学生潜能无限。他们的身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思维活跃开阔,只要教师方法得当,敢于放手,学生会让我们惊叹。

当然,因为每次活动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所以还是有很多遗憾和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是在活动课中,有些学生对待某些活动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尤其是个别学生还未认真对待,有应付的现象。而且对活动的评价、反思和总结也没有深入,有的活动草草鸣笛收兵,没有很好地搞全班交流共享,而且设计的活动主要是以高中教材教学为本,没有很好地把活动课与社会接轨,加上学生本身素质也还有限,所以整个活动课后,发现组织和开展的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挖掘。

同时,作为教师,笔者深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比如辩论赛的论辩技巧,攻辩思维等等,以致于对学生的指导适时深化还不够,学生也就没有更深入。

17.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十七

活动目标:

1、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进一步体验成就感。

2、培养幼儿初步创编歌词及表现歌曲的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磁带 事先丰富幼儿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做律动入教室。(放音乐,根据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做动作)

(二)发展:

1、发声练习

2、“磅磅,沙沙沙”小朋友听什么声音?是谁啊?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1)小朋友咱们一起问一问:“是谁敲着窗户沙沙沙沙?” 小雪花回答:“是我,是我,我是小雪花。”

(2)小朋友知道小雪花是从哪来的?(幼儿自由的说)让我们听一听小雪花是怎样回答的?(点击课件)

(3)那小雪花为什么要来?,!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它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幼儿自由的说)让我们听一听小雪花是怎样回答的?(点击课件)

3、教师配乐完整朗诵,幼儿看课件跟诵

4、学唱歌曲:今年小雪花还是唱着歌飘来的呢,你听”!

5、看课件欣赏歌曲,“你听到了什么?”

6、听教师演唱,幼儿拍手

7、幼儿完整唱三遍

8、启发幼儿进行创遍第二段歌词

(1)“冬天过去了,什么季节来了?你听滴答滴答,谁来了?”(小雨滴)

(2)“小雨滴为什么要来,来告诉我们些什么?”

(3)小雨滴是特意来告诉我们春天来到,它可真好,为了感谢小雨滴我我们为它编首儿歌,好不好?

9、编完后完整的说,小朋友你们都非常的棒,为小学化编了这么好听的儿歌,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10、老师把小朋友的儿歌陪上了旋律,小朋友听一听好听吗?

11、幼儿和教师一起唱 分组唱分组、个别进行演唱

12、“雪花和雨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完整地唱一遍好么”? 完整的唱两编

13、“这首歌好不好听?我们给它起个名字?”(《雪花和雨滴》)

14、加动作进行演唱

三、结束:

好了,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会了这首好听的歌,你们能告诉我现在的心情吗?

那我们一起把这种快乐画下来,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其他的小朋友好不好,表演歌曲出教室

四、活动延伸:

美术:画冬天景色或是绘画歌曲的内容

教学反思:

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孩子音乐学习行为的动力,兴趣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因此我将激发孩子的兴趣作为主线。对于激发孩子兴趣,采用了歌唱、游戏表演、等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用角色表演,让幼儿通过表演去熟悉音乐,感知音乐,并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音乐的理解。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可随着音乐举手投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动中感受体验、表现美。活动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

18.幼儿活动的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十八

【活动目标】

1.认识莲花与藕,知道藕与莲花之间的关系。

2.知道植物的根具有多样性。

3.能细致、有序地观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若干莲花图片和藕电脑图片;每组提供一节藕。

2.在自然角用透明的器皿种植各种植物,让幼儿观察植物的根。

3.纸、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莲花与藕。

1.师: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在哪里?什么季节开放?小朋友在生活中见过吗?在哪里见到的?

2.师:莲花谢了后会长出什么?它的根是什么样子的?

3.给每组幼儿提供一节藕,让幼儿观察。

4.提问:藕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些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适当提升问题的难度。

5.师:藕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知道吗?

6.师:现在老师把莲藕切开,请你看一看,它是长的什么样子的。那老师请小朋友把切开的地方慢慢拉开,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中间有什么连着?

(二)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根的多样性。

1.师:莲花的根是藕。你还见过什么植物的根?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带领幼儿在自然角进行观察,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植物的根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3.师:你看见了哪些植物的根?它们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4.教师帮助幼儿总结。

(三)介绍莲藕的营养价值,并且了解一些莲藕做成的美味食品。品尝莲藕汁。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可以让家长制作一些藕的食品供幼儿品尝。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19.幼儿园课间活动的现状与反思 篇十九

目前在幼儿园的课间活动中大都存在以下两种现象:“圈养”和“放羊”。

(1) 圈养。圈养是指幼儿的活动在教师的高管束之下, 幼儿大都能中规中矩, 但是幼儿的身心很难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幼儿时常会表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2) 放羊。放羊是指教师不管幼儿的活动, 让他们完全地自由活动。我们经常可见教室里幼儿飞快地奔跑、大声地叫喊, 这样虽然能放松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紧绷的神经, 但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而且也不利于下面活动的开展, 经常有幼儿很难平复兴奋的神经, 活动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原因分析

仔细分析原因, 不难有源可溯。根源有二:

(1) 教师观念落后。许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认为我们只要把幼儿的学习活动搞好了就行, 其他的就能放低要求, 课间活动可以很随意。只要能保证幼儿的安全就行。他们没有认识到课间活动对于幼儿的重要性。

(2) 活动环境单一。幼儿活动的环境比较单一, 缺乏对幼儿的吸引。比如活动区的材料区经常摆着几种一样的东西, 教室里的环境也一直是老面孔, 难以保证幼儿持久的兴趣。

三、幼儿园课间活动的有效措施

1. 正确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间活动是调节幼儿生理、心理的重要时机, 它能放松幼儿高度紧张的神经, 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幼儿休息一会儿, 以便其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在课间活动中蕴藏着大量的教育契机, 教师要及时关注并抓住时机, 发挥教育的最佳效应。

2. 精心投放游戏材料

精心投放活动材料, 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活动区, 使活动区的设置科学合理, 而且材料丰富、可变、有层次、可操作。例如可以经常更新教室里的环境, 使得教室能根据主题不断变化而更新, 使幼儿有新鲜感, 有话题讲。

3. 巧妙创设室外环境

在室外的走廊上画上几根彩色的线, 就能成为孩子边唱边跳五线谱的好地方。地上的格子会成为孩子喜爱的“跳房子”。地上写的数字不仅能让孩子认识单双数, 而且可以玩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 例如单脚跳、双脚跳、造房子等。所以要巧妙创设室外环境, 让幼儿在课间有既轻松又好玩的地方。

4. 创新应用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也是幼儿课间活动的最爱, 一些徒手的游戏就受到幼儿的热烈欢迎, 例如丢手绢、切西瓜、木头人、熊和石头人、炒黄豆、萝卜蹲等。幼儿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也能创新运用, 比如:丢手绢, 现在的孩子一般没有手绢, 我们就商量用别的代替, 用孩子身边的一个小玩具, 抽屉里的铅笔盒, 手上的一只套袖等。如果丢手绢的歌重复唱了很多次, 幼儿觉得趣味性不大后, 我们就商量唱一些动画片中的歌曲, 幼儿唱着熟悉的歌曲, 玩得特别开心。

5. 无痕开展活动延伸

课间活动还可以作为集体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有时一个有趣的集体活动后, 幼儿的兴致仍旧很浓, 我们就把集体活动的内容延伸到课间活动中。因为不是集体活动, 幼儿身心放松了, 玩起来也就更加投入, 表现也更为出彩。一些手工活动结束后, 幼儿总是喜欢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别人说一说、玩一玩, 一个课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6. 积极进行幼师互动

课间活动如果有教师的参与, 能使活动变得更加有趣, 有利于游戏发展得更深, 新游戏学习得更快, 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加良好, 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7. 及时有效的评价活动

20.小学英语节活动的设计与反思 篇二十

【关键词】激发兴趣;展示自我;人人参与

在目前阶段,除了英语课堂外,学校和家庭很少能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所以我们英语老师必须思考:如何在校园环境中为学生创建更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更强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减少语言交流障碍。我们教研组经过多次的讨论,决定每年12月份举办校园英语节。

一、英语节活动的目标

一提到英语节,很容易让大家产生误区:英语节就是一场英语秀,在汇演中说英语,唱英语,表演英语。为了让英语节避免形式化,对英语节活动定下如下的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英语节活动中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的拼写,日常用语的会话,语段语篇的阅读。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英语书写比赛,小报比赛,朗诵比赛,歌曲比赛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英语节活动创设英语学习氛围, 激发兴趣, 让学生学会合作, 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

二、英语节活动内容设计

学校依据上述目标,举办了两次英语节,下面是两次英语节活动内容:

1.第一届英语节以庆祝圣诞节为主题,重在人人参与,人人快乐

(1)歌曲学唱(3周时间)。英语老师,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早唱时间带领学生学唱有关圣诞节,新年相关的英语歌曲。

(2)词汇,日常用语学习 (4周时间)。英语老师先教会学生,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回家后教会家长单词和一些简短的会话用语。

(3)环境布置(1周时间)。各班的出一期圣诞节主题的黑板报,并进行圣诞节的节日装饰。

(4)活动体验(1天时间)。各班的同学观看圣诞节的视频,了解各国关于圣诞节的活动,同学们交流圣诞节的相关信息。同学们进行圣诞歌曲的演唱,诗歌朗诵,评委点评,家长观摩。最后由圣诞老人进行各班分发糖果,和同学英语交流。

2.第二届英语节以庆元旦,迎新年为主题,重在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

(1)歌曲欣赏。每天中午欣赏英语歌曲10分钟,每周学会一首英语歌。(4周时间)

(2)原版电影欣赏。每周看一部英文原版电影,看完后交流个别片段。(4周时间)

(3)英语问候。12月份,全校学生与老师,同学,家长之间都用英语进行问候。英语教师教会学生日常问候语。(4周时间)

(4)俱乐部每周开放一次,各班同学可以前往进行英语交流。(4周时间)

(5)英语竞赛:1~2年级英语歌曲比赛,3~4年级英语贺卡制作赛,5~6年级英语小报比赛。(1周时间)

(6)汇报演出(1天时间)各班出1个节目,表演形式可以是英语歌曲演唱,英语诗歌朗诵,英语短剧表演,要求人人参加,可以邀请教师和家长参加。

3.两届英语节均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参与广泛化。两次英语节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庭的积极性,做到生生参与,师师参与,家家参与。英语节活动期间,学生,教师,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配合,从而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

(2)内容多样化。英语节的活动大概分为三个板块:①知识学习板块:词汇过关,书法比赛,阅读比赛。②文化创设板块:英语小报展示,英语视频欣赏,英语黑板报,英语歌曲欣赏,教室布置。③汇报展示板块:英语歌曲演唱,英语诗歌朗诵,英语短剧表演。这一板块旨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信,体验成功和快乐。

(3)评价多元化。①学生自评:英语词句过关,日常用语会话是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②生生互评:学生在班级英语交流,诗歌朗诵,是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相互学习的机会,学到的是客观地评价别人,在评价中学会欣赏,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③教师参评:书面竞赛,文艺汇演,朗诵比赛是评委老师进行评价,作为自评、互补的有效补充,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同时给学生予以表扬和鼓励。

(4)活动延伸化。每次活动后,学校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延伸。同学可以把自己在英语节拍摄的照片,配以简短的英语说明;高段的同学则针对英语节活动写一篇简短的英语作文。活动后的延伸让学生真正学会在生活会用英语,乐用英语。

三、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

我们学校是一所双语学校,英语节活动期间,每天早晨多彩的英语早唱活动,把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快乐带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天的师生对话英语问候让同学们在英语的世界里体验成功彰显自信!文艺汇演搭建了一个个展示英语才华的舞台,增强同学们学习英语的氛围, 活跃校园英语文化生活,突出学校英语教学特色。同学们在英语节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荣誉,而是一份努力和付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快乐!

英语节是学生英语发展的平台,是学生英语进步的阶梯,是学生英语展示的舞台。英语节是课外对课堂的延伸,更是课堂对课外的拓展。

参考文献:

[1]何福田.三适连环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上一篇:概论课课程体系下一篇:我的教育故事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