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2024-09-11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精选19篇)

1.《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一

积累・运用六

教学要求

1.积累名言名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三顾茅庐”成语的典故及意思,明白有志者事竟诚恳谦虚方能成大事的道理,四下、积累.运用六。

3.能用普通话向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4能认真写不限题裁的作文,学会修改作文。

重难点、关键

1.理解名句含义,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 阅读短文,了解成语典故,受到教育。

3.学会向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名言名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三顾茅芦”成语的典故及意思.明白有志者事竟

成、诚恳谦虚者方能成大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l. 指名背本期学过的名言名句或古诗、成语。

2.指名说说你所知道的爱国人物或爱国格言。

二、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方面的内容。

三、学习新格言。

1.小黑板出示6名格言。

2. 自由读格言,读准字音,读得较连贯。

3.指名起立读,正音。

4.全班齐该。

5.开火车读。

6.分成学习小组讨论格言意思。

7.小组派代表试说格言意思,师生共同理顺。

寸寸山河寸寸金:每一分国土都比金子还珍贵。

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我)地位卑下(低微),但是我从来不敢忘记

国家的忧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起与灭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一直吐到死,才把丝

吐完,蜡烛直到烧成灰以后眼泪才流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本来都要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要干大事时,担心生命有危险,而一见到小便宜,便没命地去抢,不是英雄好汉啊。

点拨:前三句告诉我们应以国家为重,处处为国家着想。后三句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怎样的人才是有意义的人。

8.通过举例来进一步掌握格言。

如:谁是春蚕?谁是蜡烛?

谁的死比泰山还重?谁的死比鸿毛还轻?

9.指导朗读、背诵格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下、积累.运用六》。

四、阅读短文。

1.谈话:请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谈―谈里面的情况。

2.引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其中一个小故事―三顾茅芦。(板题,读题)

3.指名说说这一成语故事的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4.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也可讨论解决。

互相攻伐:互相攻打。

蜀:三国时代的蜀国,在四川省一带。

鼎立:鼎,旧时青铜器,有三只脚,借以比喻魏、蜀、吴三国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互相相持的局面。

推荐:推举。

隆中:地名,诸葛亮居住的地方,

5.再读短文,思考问题:

(1) 题目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2) 你喜欢文中的什么人物?为什么?

6. 汇报思考所得。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到话葛亮的茅草屋中拜访。

谁喜欢哪个人物都可以,但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如:张飞(直率)、关羽(忠勇)、刘备(诚恳、待人有礼貌)、诸葛亮(多才多艺、顾大局识大体)。(结合指导看图)

7.想想文中主要讲的是哪个人’从这个人的所做所为中你值得什么?

本文主要讲刘备。从他做为一国之君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家中去请诸葛亮这件事中看出他足 个诚恳爱才的人。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诚

心诚意才能得人心。

8. 课后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材料。

五、小结。

六、作业。

1. 补充格言.读背格言。

(1)寸寸 ,寸寸 。

(2)位卑未敢 。

(3)天下兴亡, 有责。

(4) ,蜡炬成灰泪始干。

(5)人固有一死,或 ,或 。

(6) 而 , 而 ,非英雄也。

2. 根据意思写格言。

(1)国家的兴盛与衰败,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

(2)人本来就会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3. 再写二句你收集到的有关爱国与做人的格言。

4.把《三顾茅庐》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二

一、学习内容的异同

将《基础训练》与《积累运用》对照后不难发现, 两者在内容编排上有了明显变化。以往的基础训练, 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练习、复习, 以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以前第二单元《基础训练》中出现了以下一些练习题: (1) 连大小写字母; (2) 多音字组词; (3) 用加点词写一句话; (4) 扩句; (5) 阅读; (6) 作文。而新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积累·运用》中出现了以下一些练习题: (1) 读读背背; (2) 口语交际; (3) 阅读; (4) 作文等。两者对照可谓变化巨大, 原先《基础训练》中偏重知识训练的项目取消, 代之的是偏重积累的“读读背背”和偏重运用的“口语交际”。

二、目标指向的异同

诚然, 过去的《基础训练》与现在的《积累·运用》两者各有特色, 前者以语文知识见长, 它把语文分解为若干知识训练点, 然后逐一传给学生, 这样做, 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会比较扎实, 问题是, 这种按部就班, 波澜不惊, 嚼烂后喂给学生吃的做法, 学生是能吃饱, 但里面会残留多少营养呢?学生会有多少学习兴趣呢?退一步说, 语文仅仅是这些吗?如果说这样的教学在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还说得过去的话, 那么在学生已步入中高年级后, 还是一成不变, 那就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力, 剥夺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机会, 其实也剥夺了教师独创的机会。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充满了不确定性, 极富挑战, 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在这方面为学生打下相应基础, 现在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正是迎合了这样的观念。

基础训练侧重的是语文知识, 这靠死记硬背足以应付, 而现在的《积累·运用》则强调的是语文能力, 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还是运用以前那种僵化的做法教学《积累·运用》, 显然是没有吃透新课程标准精神的表现。现在的《积累·运用》有许多看似模糊、不确定的地方, 其实这里正是发挥教师能动性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三、处理方式的异同

以前, 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忠实于教材, 认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 现在如果仍然就事论事地进行教学, 显然是对教材的歪曲。现在对教材做这样的改变和安排,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就是要还教学活动本来面貌, 科学客观地面对教学过程中那些不确定因素, 教材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 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 可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灵活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形式。如《积累·运用》二第1题是“读读背背” (格言的选读) , 教学中, 如果仅仅读读记记书本中所举的几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格言可以丰富知识, 明白道理,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写作时恰当运用, 可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有说服力。然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书上的格言。其次, 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各类读物中寻找、收集、整理, 再自己吸收、消化, 还可组织竞赛活动, 交流收集到的内容。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能够学, 要尽量自己学。书本上提供的不过是个例子而已, 还可通过其他途径适当扩充, 还要注意运用。

又如《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 它倡导的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 又注重探索学习活动时空的开放。有关研究表明, 语言的表达是与其心理素质及环境紧密联系的。事实上,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声音小, 语音不清, 表达困难, 在课外则声音大, 乐于表达,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境, 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自由的天地, 这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淡化课堂气氛, 强化生活气息, 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口语交际”“介绍健康小常识”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向低年级小朋友介绍健康小常识。真实的生活情境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提示学生, 介绍时应注意礼貌用语, 注意年龄特点, 宣传介绍语言应简单、明白、生动, 同时所介绍的内容也尽量和小朋友的生活接近, 介绍结束后教小朋友们唱《健康歌》。这次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还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班级中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 较好地掌握了口语交际的技巧, 而另一些学生则不愿意参与, 口语交际能力较弱, 发展极不平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和学生的本身有关系, 另一方面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对此,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着眼于全体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体, 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在教学“口语交际”“说说自己的梦”时, 我做了如下的安排:明确口语交际的目的, 将自己的梦想清楚后说出来, 锻炼语言表达的清晰流畅性;听明白别人的梦想, 锻炼认真去听并准确地把握说话人的意图的能力;精心准备好自己做过的一个梦;分组进行互说互评, 每小组挑选一到二个典型例子, 进行全班交流, 集体评议。在评议时, 我还引导学生要注意是否把“梦”说具体, 说清楚了;谁说得有趣、有新意;给人以启发, 说话人的口齿是否清楚了, 态度是否大方;听后有什么意见, 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做法, 每一位学生都成了口语交际的主体, 成了积极的参与者。每个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关键在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 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容引进课堂,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他们提高语文素质的情境。由于《积累·运用》所设的框框较之以前少得多, 对学生和教师的束缚少了许多, 为学生、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能动性。我想:教师只要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参与班级、学校以及社会的生活, 那么在参与的过程中其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随之而水涨船高的。

总之, 由《基础训练》到《积累·运用》, 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 也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 而是语文教学理念的重大变化。我们只要牢牢记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这个宗旨, 充分利用教材,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那么, 我们就会发现《积累·运用》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好凭借。

摘要:《积累·运用》是从《基础训练》演化而来的, 两者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本文从“学习内容”“目标指向”“处理方式”三个角度来谈两者的异同。两者相比, 双方在内容编排上有了明显变化, 《积累·运用》强调的是语文能力, 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运用》为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 教师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 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灵活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形式。

3.《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诵读与积累 激发兴趣 拓展延伸 传承经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9

学情分析:目前,农村学生很少接触国粹京剧,教师要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练习四”的“诵读与积累”。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诵读与积累”的船长,指引航程,引导学生收获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了解祖国文化,传承艺术经典。

设计理念:当前,中小学生诵读与积累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与积累的过程中,有时难免带有一些强制性,需要不断检查和督促,却仍然收效甚微。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引导学生爱诵读、爱积累、爱运用,提高他们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呢?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对国粹京剧的兴趣和爱好呢?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本节课例,重在改进诵读与积累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渗透艺术教育,优化教法学法,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艺术经典,收获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终促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教学目标:诵读积累12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懂得具体成语的意思;了解戏剧,渗透艺术教育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12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教学难点:加强诵读与积累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我国传统戏剧的资料;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7幅图片,分别是戏剧演出照片、生角照片、旦角照片、净角照片、丑角照片、化妆登场照片、唱念做打照片,并播放京剧音乐。

设计意图:农村学生对戏剧了解太少,让他们首先欣赏戏剧图片,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了解戏剧的兴趣。

二、诵读积累,了解戏剧

1.教师启发: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2.全班交流后,教师出示“诵读与积累”中的成语。

生旦净丑 喜闻乐见 粉墨登场 锣鼓喧天

唱念做打 有板有眼 余音绕梁 字正腔圆

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学生练习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1)教师点拨:什么叫“生旦净丑”?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再结合图片理解。(点击相关词语,显示超链接文字和图片。)

生:中国戏剧表演中的角色,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

旦: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种类型。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有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又称为“小花脸”。

(2)教师点拨:什么叫“粉墨登场”?(点击相关词语,显示超链接图片。)

“粉墨登场”化妆方法:京剧脸谱是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是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来确定颜色的。红色表示忠诚耿直,黑脸表示豪爽粗暴,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骜不驯,白色表示奸诈多疑……

(3)教师点拨:什么叫“唱念做打”?(点击相关词语,显示超链接图片。)

5.学生读成语,思考:这些成语是围绕哪个方面来说的?(戏剧主题,主要是京剧)

设计意图: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教师介绍,了解了京剧艺术,掌握了单元知识点。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抓住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剧照欣赏和浅近的介绍,学生对戏剧有了直观的认识。

6.学生反复读这些成语,熟读成诵。

7.你能用刚刚学过的成语造句或填空吗?

成语填空:中国传统的京剧分(生旦净丑)等角色,人物造型各不相同。表演开始,剧场内外(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演员们(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其中大家(喜闻乐见)的反串演员李玉刚不仅将《霸王别姬》唱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整个剧情引人眼球,(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表演结束了,依然让人觉得(余音绕梁),意犹未尽。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和听、说、写的训练,促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不仅引导学生熟悉了戏剧的内容与形式,还培养了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拓展延伸,传承经典

师:谈到京剧,我们就会想到一个人,以前我们课文中学过的,他是——(生接:梅兰芳)我们学到的课文是《梅兰芳学艺》,还记得吗?

(多媒体出示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的剧照)

师:老师还想为大家介绍一位大师,他就是马连良。

(多媒体出示京剧大师马连良演出剧照)

师:五年级时我们还诵读与积累过关于戏曲的谚语。

多媒体出示: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师:正因为传统戏剧有着这样无穷的魅力,所以我们应当传承这样的经典。课本上也安排了关于戏剧的谚语和成语,让我们了解一些祖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教育部从今年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京剧进课堂活动,有15段京剧经典唱段,将进入学生的课堂。当然这只是试点工作,作为小学生,我们也应当学一学京剧。

(多媒体出示小学生学唱京剧的图片)

师:常熟市还启动了“京剧进课堂,唱响沙家浜”活动。请看——

(多媒体出示“京剧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图片)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小学生京剧对唱:《军民鱼水情》。

设计意图:分角色表演能再造一个情趣化、生活化、交际化的学习情景,能活化语言,丰富情感体验,激发表现欲望,激起学生学习戏剧的热情,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虽然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今天流行音乐等快餐文化面前失去了许多观众,京剧似乎成了老年人的代名词,但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这节课,能够帮助大家扣开京剧艺术的大门,使得国粹能继往开来,发扬光大!课后,请大家了解祖国文化,传承艺术经典,完成以下作业:

(1)抄写“诵读与积累”中的成语。(注意“肺”字的写法)

(2)欣赏京剧名家的唱段,如京剧《沙家浜》中的下列选段:《智斗》《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军民鱼水情》……

(3)阅读京剧大师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有一个归纳总结和延伸。

教学评析

本节课例设计重在改进诵读与积累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艺术经典,收获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最终促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沈老师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收集资料,观看图片、视频等方式,充分了解戏剧的内容与形式,懂得具体成语的意思,不仅渗透了艺术教育和学习方法,而且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整节课,沈老师都注重让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去感受、理解和体会,教学资源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让学生收获了语文知识,了解了祖国传统文化,还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引发了听课者的共鸣。绝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都不约而同地对戏剧产生了兴趣,对京剧充满了喜爱之情,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从而顺利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沈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注重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他能积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戏剧有关的资料,把课堂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整节课,教师从感受京剧艺术入手,结尾又回到主题上面来,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在让学生了解戏剧时,除了图片、文字介绍,还有学生演出京剧的视频,呈现给人的是小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觉冲击力,学生看得认真,说得深刻,效果非常好。

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优质资源的科学整合,注重丰富的情感体验。首先是合理整合,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合理利用优质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有效整合,拓展学习空间。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绝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应当向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第三是巧妙整合,转变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必须准确把握好“度”,注意教学环节的简洁、轻松和巧妙,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纵观整节课,沈老师坚持走“以人为本”的道路,积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活用多媒体课件,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

4.积累运用 六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训练要求

1、引导学生背会“读读背背”中的句子,从中受到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

2、引导学生阅读描写景物的短文,感受所写景物的美;学习好词佳句,感悟短文的写景方法。

3、引导学生办画展,在“评一评”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训练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1、2。

训练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完成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

(1)正确朗读下面的文言警句。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下来。

(3)边读边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学生讨论,相机点拨。

学问勤中得。--学习是靠勤奋好学得来的。重点讲“勤”。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重点讲“学”。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不知道就要求问,不会就要学习。重点讲“问”和“学”以及“知”“能”和“问”“学”的关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而好学,不以向学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请教为耻辱。重点讲怎样正确对待“学”和“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不雕刻,不能成为器物;人不进行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和知识。核心讲一个“学”。

(这5个句子在内容上讲的都是为学之道,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警策之句,告诉人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4、学生朗读、背诵这些谚语。

三、完成阅读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短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3、指名朗读短文。

4、学生再次读文,回答课后第一题。

第一题:让学生在读中弄清梅雨潭的得名,在读中体会梅雨潭的意境美,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形象生动。

5、组织交流、讨论。

6、把你认为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并当堂完成背诵。

第二课时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3。

训练准备 与美术老师配合,办好班级画展。

训练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走进我们的教室,就走进了美丽多彩的童话世界,这些画,有的表达了同学们对生活的热爱,有的表达了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有的表达了同学们心中的美与丑。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评说。看看谁的画内容新,选材好,有创意,题目也取得好。评出我们班级的小画家。

二、看一看,请学生自由欣赏画展。

三、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要注意讲清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听与说中,把自己的语言组织得更完整,表达得更清楚、具体。

四、评一评,全班集体交流

各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说说,注意把自己小组同学的意见讲清楚,并评出你们小组心目中的优秀作品。

(在同学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他的语言表达、意见讲述、文明礼仪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五、选出班级优秀的小画家和优秀的评委、优秀评比小组。

5.《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 一、背诵课外选编的四字词。

・・ 二、阅读练习。

・・ 三、看图作文。

・・ 教学重点:

・・ 看清图意,推前想后。

・・ 教学时间: 四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回忆诗歌,背诵。

・・ 1、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四字词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四字词背诵者。

・・ 二、背诵四字词。

・・ 1、听教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四字词的规律。

・・ 2、学生齐读。

・・ 3、教师讲述反义的四字词的特点。

・・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

・・ 5、检查。

・・ 三、默写四字词。

・・ 第二课时

・・ 一、师生以环保为话题讨论珍稀动植物。

・・ 1、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6.《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六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呢?其实,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是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材料”的眼睛。

一、要善于积累素材

写作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作文的素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准备充分的,只有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能让自己作文素材的百宝箱慢慢充盈。

1. 丰富的素材来自生活的空间

有些同学总是抱怨生活单调,感慨事件的琐碎,总觉得身边没有出现什么伟大的人物,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大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善于感受、观察和叙写生活,哪怕是日常琐事,也一样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我去年教八年级时,很重视学生的课外练笔,主要是让他们有目的地写一些日记,如观察日记、旅游日记。农村的很多学生一到春天桑叶长出来时,都喜欢养蚕。我便给他们布置了一组观察日记,让他们每天晚上回家亲自喂桑叶,细心观察蚕的生长状况并记录下来,到时候老师要验收蚕茧,评选日记。对于想半途而废的同学,老师及时督促鼓励。最后全班37名同学都坚持了下来。他们的日记,几乎每一本都让我惊喜、感动,在他们稚嫩的抒写中,我仿佛看到他们心灵的成长。其中一名同学表现得比较突出。有几天下雨,他喂的桑叶没擦干,蚕宝宝拉肚子,他后悔、着急,向别的同学取经,一条小蚕宝宝死了,他很伤心。他的那几篇日记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爱心。这一次活动,培养了学生们的毅力,体现了他们的爱心,也为他们的作文素材宝库献上了一份礼物。布置旅游日记时,我建议学生节假日去游西山、江滩公园等景点,并写简单游记。学生在游玩时都细心地作了记录。这些活动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鄂州风景名胜的魅力,又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积累了作文素材,可谓一举多得。另外,我还让他们写观察日记,分别记录老师的生活、同学的生活、父母的生活等。一年坚持下来,学生写了两大本日记,这些日记,不是那种每天雷同的流水账,而是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的结晶,是他们作文素材的百宝箱。

2. 丰富的素材出自个人的积累

九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比较单调,整天埋在书山题海中,难有机会接触社会,很容易导致新鲜素材的匮乏。其实,同学们在每天的阅读中都会接触到新鲜的素材,只不过不注意积累,很容易忘记罢了。我在2008年和今年九年级的教学中,布置学生的课外练笔是摘抄。刚开始,没有明确摘抄内容,结果不少同学每周摘抄的都是名人名言、歇后语等内容,把摘抄当成了完成任务。我想要使摘抄有效果,就必须有目的,可以每周确定一个主题或范围。一学年结束,我自己整理了一下,成果丰硕,大致有以下内容:名人名言,景物描写,感人的抒情段落,先进人物事迹,涵盖了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诚信、感动、感恩、爱心、理想、追求、宽容、尊重、和谐、环保……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要求学生将这次活动的第一个主题“风流人物排行榜”在摘抄本上完成,学生翻阅书籍资料列出了他们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及其事迹。受此次活动启发,我又让他们搜集最近几年最让人感动或最让人敬佩的人物事迹,明星成龙、中国首善陈光标、魔术师刘谦、歌星周杰伦,还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都榜上有名。

3. 丰富的素材来自学习的空间

我们每天学习的知识中,其实有着丰富的素材,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中,就有无数的关于历史、现实、人物、哲理的事例。作文时这些事例有时能派上大用场。

4. 丰富的素材来自社会的热点

学生虽然生活的空间有限,课外时间有限,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情民生,关注时事热点。这些社会热点的来源主要是报纸和电视上的新闻。可以每周安排两次读报时间,并以组为单位每周安排学生将有价值的新闻抄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方便学生的积累。像城乡一体化,网络流行语,“超级女声”现象,大学生村官,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李白、诸葛亮、西门庆等名人故里之争等,这些社会热点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

总之,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写作素材便可信手拈来。

二、要善于选择运用材料

拥有丰富的素材让我们的写作如同拥有了源头活水,在具体的写作中,选择切合题意、切合作文内容的材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1.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拿手

某年鄂州市举行一次以“消防”为内容的作文大赛,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写的那种极具科幻色彩的说明文没有一篇得奖。我班有一篇得了市一等奖的作文《我最敬佩的消防队员》,这篇文章主人公的原型其实是小作者的父亲——一个深受村民爱戴的村干部,因为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人物形象被她描绘得有血有肉,生动丰满,极具感染力。

2. 写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

作文是表达写作者思想感情的,好作文应该是“我手写我心”,要写出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选材时,要选择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表达真情的材料,这样才能既打动自己,又感动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表现母爱或父爱的文章,结果文章千篇一律都是一些老套的事例:送雨伞、送饭、照顾生病的自己……在评讲作文时,我念了几篇自己搜集的这一主题的文章,都是从平凡小事中流露出作者真情实感的感人的文章。学生再交上来的作文让我很感动:《一碗水饺》写的是“我”读九年级时父母在“我”每周要回家的时候包了水饺,“我”却因故没能按时回家,后来在父母几次托人带口信后,“我”回家吃到了那碗已变馊的水饺。在愤怒的质问中,“我”才明白了父母是如何焦急地等待,如何在失望和希望交织中舍不得吃掉那碗水饺。《一碗面条》写从小失去父亲的自己,和母亲、妹妹一起过着清苦的生活,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经常吃肉,终于忍无可忍,在每天吃的素面条里放了一把沙子,母亲没说什么,买回肉做给兄妹俩吃,自己吃掉了那碗有沙子的面条。这些流露着作者真情实感的作文怎会不打动人呢?

3. 写当代人物、热点新闻最吸引人的眼球

有些同学在写作时,特别迷恋古代人物、外国人物,议论文中材料总是屈原、岳飞、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其实,选择中国当代人物、社会热点做素材,作文更显得时尚,更能吸引读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旱灾、舟曲泥石流等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那么多感人事迹,近几年各地评选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的人物,还有我们身边的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我们很多主题的文章都能选用其中的材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涌现的时事热点就是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4. 写真善美的材料更能给人引导和启迪

追求真善美,歌颂真善美永远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一篇好的作文也应该是这一主流的反映。围绕一个高尚的立意,选择积极向上的材料,更能给人以善的引导、真的启迪、美的享受。

5. 适当运用反面素材使文章显得真实有深度

在作文中,我们提倡多用正面材料,表现积极、健康的主题,但不是对反面素材一棍子打死。如果在正面材料中加入少量反面材料,让正反同台展示,就会黑白分明,会让丑的更丑,美的更美,文章会更真实更深刻,更具震撼力。

在写一篇歌颂“正义、道德”的文章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见义勇为、舍命救人的年轻学子让人敬佩怀念,见死不救、唯利是图的捕捞船员让人谴责唾骂,两相对照,不是更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思?

选材必须以立意为前提和基础,只要认真审题,恰当立意,然后根据以上的五点建议精心选材,一定能写出令人满意的好作文。

在教学生积累素材和作文选材上,同行们肯定有很多的高见,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以期让我们更多的学生在作文时能文思如泉涌。

7.《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七

积累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4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先理解、积累后表达,由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从模仿到创造的运用。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却是“养兵千万,用兵无时”。打开学生的收集本,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抄录了许多好词佳句,不少学生能坚持每天背诵一段优美片断,但能够将积累的素材运用到写话中的却少之又少。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除了积累,还要让学生学会对语言文字积累的同时进行理解和有效运用。本文立足于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围绕课文重点巧设训练点,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将积累与运用有效结合。

一、熟读识记,丰富积累与运用

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语言学习中不同层次的两个方面,学生只会理解不能运用的词语是“消极词语”,而能理解又会运用的词语是“积极词语”,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也要引导学生会运用。在阅读课上,教师应当紧紧依托文本语境和重点词语精心设计训练点,让学生熟读背诵、丰富积累,再指导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及时把“消极词语”转化为“积极词语”。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四册课文《葡萄沟》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理解了词语“五光十色”后,引导学生说出“五光十色”的同义词“五颜六色、五彩斑斓、光彩夺目、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色彩斑斓、多彩多姿”……教师把这些同义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熟读、背诵、记忆。当学生熟记后,教师再问学生:“除了‘五光十色外,葡萄沟成熟的葡萄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刚刚积累的词语。有的学生说:“到了秋季,葡萄成熟了,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是光彩夺目啊!”有的学生说:“葡萄成熟了,有紫的、黄的、红的、白的,五彩斑斓,太迷人了!”还有的学生说:“葡萄沟的葡萄成熟了,粉的、青的、红的、紫的,五颜六色的葡萄让人口水直流!”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背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许多词汇,丰富了积累。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自然对课文中的“五光十色”一词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可见,教师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注意设计练习点让学生把好词佳句印在脑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并且学会运用所积累的词句,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二、拓展延伸,丰富积累和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挖掘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积累。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年龄小,词汇信息储备少,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化认识、融会贯通,将课内课外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整合成听、说、读、写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与运用。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册《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的句子:“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黄山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再引入课外拓展资料:“北海景区是黄山景区的腹地,精华集中、奇景荟萃。在北海曙光亭,可观十八罗汉朝南海、丞相观棋、仙人下棋、仙人背包、猪八戒背媳妇、石钟、童子拜观音等景。始信峰和石笋峰等优美风景,更是令人浮想联翩。”学生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积累了不少词汇。教师再提出问题:“你能给奇形怪状的石头起什么名字呢?”学生仿照课文、课外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由于学生对小动物都很熟悉,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用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他们心中的石景“驴打滚”“鲤鱼跳龙门”“百鸟朝凤”“河东狮吼”……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描述之后,教师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某一石景的形态。如有的学生说:“在山峰上,有一头驴正在光秃秃的石丛里打滚玩耍,这就是‘驴打滚。”有的学生说:“‘鲤鱼跳龙门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条大鱼跳到空中正跃过石门。”有的学生说:“在一座山峰上有许多小石块,太阳一照就变成了一只只金光闪闪的鸟儿。它们拍打着翅膀,对着主峰的凤凰不住地鸣叫,这就是有名的‘百鸟朝凤。”……

这样教学,学生在适度拓展中对黄山奇石景观加深了解,学习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并反复进行语言运用训练,形成语言积淀,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感悟与仿写结合,丰富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应重视理解、感悟、积累,“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小学低年段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精彩之处,再紧扣教学重点设计仿写小练笔,让积累和运用相结合。教师应把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和积累引向语言的模仿运用,降低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精简、规范、合乎逻辑的语言表达习惯。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北京》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重点词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引导学生感悟,围绕问题“柏油马路的路面、路旁、四周有什么”,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描绘的内容,领悟课文用词的精准,从中感受“北京的美丽”。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学生明白了文章的每个自然段先总述某个地方的特点,紧接着描写该地的景物,让大家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美丽。课文表述清楚、语言生动,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后可以结合课文的语言、结构进行仿写,如在“南宁街道的美丽”片段练笔中,有的学生写道:“南宁的水泥道路又宽又长。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南宁的立交桥可多了!桥的四围有翠绿色的草坪和五彩花坛。各种车辆在桥上来来往往,像流水一样,日夜不断。”有的学生写道:“南宁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站在高处一看,真是半城绿树半城楼。”这样教学,学生立足于阅读教学进行感悟和仿写,从阅读学习中掌握方法,在仿写中提升运用能力,降低了写话的难度,有效达到积累和运用的目的。

8.《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八

1.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 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读句子,深入体会句子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

3. 再读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海拾贝

1. 自由读一读这两组对偶句。

2. 在字数等方面感受对偶的规律,感受句子的节奏、声律美,鼓励学生积累。

3. 教师介绍《声律启蒙》,展示这本书中的其他对偶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

三、互动平台

1. 默读互动平台中的对话,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2. 集体讨论:从三位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你了解了什么?

3. 根据学生的回答,回忆总结《在急流中》和《把耳朵叫醒》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勾画并再读老师的话:“很多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多留意、细思考,就不会为习作时找不到材料而犯愁了。”结合平时的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口语交际:应该录取谁

1. 活动目标。

(1)能围绕中心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有条理地讲述理由。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语文明。

(3)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能与人交流商讨。

2. 教学准备。

(1)课前了解职场应聘的一些故事,为这次的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2)课前让学生准备口语交际中招聘故事的情境表演。

3. 情境表演,引出课题。

(1)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口语交际中的应聘故事。

(2)引出口语交际的主题:应该录取谁?

4. 合作学习,辩论交流。

(1)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2)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找观点相同的同学,丰富自己的认识。

5. 集体学习,开展辩论。

(1)以“召开董事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辩论兴趣。

(2)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方,双方辩论。要求:大胆发言,声音响亮,有自己的观点,辩驳有理有据,用语文明。

(3)看看谁的支持者比较多。学生推举出的“董事长”进行总结,老师根据学情以“人力资源部顾问”的身份进行总结,总结时以幽默的语言肯定学生在辩论中的突出表现,指出不足之处。要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向辩论的态度、语言的组织等方面。对辩论双方都要有客观的评价。

6.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

五、习作百花园

与单元学习阅读教学重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变成习作实践。

1. 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身边最感人的真实故事。

3. 由小组推荐学生全班集体交流。

4. 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5. 完成作文草稿,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

6. 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办“我身边的事”优秀习作展。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自读短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2. 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解决疑难的问题。

3. 再读短文,体会文章情感。

4. 能将这篇短文讲给别人听。

9.《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九

1碧寤峋渥右馑迹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掌握“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写法。

2倍痢⒈趁人名句,理解名句意思,能主动积累和运用名句。

3倍炼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意思。

4惫睦学生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主动记记、收集一些名人名家的对联。学做对联,初步掌握一些有关对联的小常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蓖ü整理故事,训练概括、复述能力。

6庇米约合不兜姆绞蕉炼涛模欣赏佳句美文,积累一些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

1苯淌κ占一些名人名句写在小黑板上。

2毖生收集整理有关名人名家的对联、平民百姓家的春联。

教学时间

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狈肿槎亮阶榫渥樱一组读把字句,一组读被字句。

2毕胍幌耄耗惴⑾至耸裁矗

3碧致郏赫饬阶榈木渥佑惺裁床煌?它们表达的意思相同吗?

4比班交流,师引导通过比较,发现新的知识点: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

5蓖卣沽废埃耗隳苁宰欧滦醇父稣庋的句子吗?

6苯淌ο嗷板书学生的举例,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作用。

7蓖桌互相举例,做练习。

二、语海拾贝

1弊远撩人名句,边读边悟,体会意思。

2毙∽槎粒相互检查,说说名句的大致意思。

3比班交流,从名句你想到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小结。

4庇米约合不兜姆绞剑背诵名人名句。

5蓖卣沽废埃耗慊怪道哪些名人名句?教师可出示一些收集的名人名言。

6北纫槐龋哪一小组收集的名人名句又多又好。

三、点击成语

1毖生自由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

2鼻胙生复述成语故事,并说说读了成语故事后的感受。

3币导学生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讲讲身边这样的事例。

四、综合性学习

1贝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所见的对联。

2币孕∽槲单位,用查阅资料、调查采访等形式,了解名人名家的对联、平民百姓喜欢的春联,拟定介绍的要点。

3碧致郏憾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什么作用?

4比班交流,教师对学生准备情况初步了解,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建议。

5笨展活动:对联大联欢。在小组中评比哪位同学收集的对联又多又好,哪位同学听得最认真。

6比班交流,邀请各小组代表比赛,大家评议哪位同学的对联最令人满意,哪位是最佳小听众。

五、习作百花园

1币导语:这单元我们听了许多的故事,你能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吗?

2被毓吮镜ピ内容,把握写作方法。

3背樯读题,明确习作要求。

4毙∽樘致郏拟定习作内容。独立完成习作练习。

5苯淌ρ≡褚涣狡学生习作,在全班念,一边念,一边评改。

6毖生自己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改完后,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加上一个题目。

7痹谛∽槔镒杂尚郎推范列∽槌稍钡募炎鳎并评议每位成员作文的优点、缺点,把这些意见批注在文后。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弊杂汕嵘读摘录。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

2毙∽樘致劢涣饕赡眩反馈信息。

3背樯读文,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三种不同的美,美在哪?

4闭抄最喜欢的句子在采蜜本上,并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反复朗读。

5弊杂啥炼涛模交流读后收获,说说你的友谊。

6惫睦学生积累文中好词佳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0.积累运用,迁移创新 篇十

关键词借鉴观察拓展创新

当前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尽如人意,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离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虽然分工不同,各有其特定的任务和要求,但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阅读与写作两方面的教学,它们之间既有分工,又有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在读中指导写,写中促进读,读中渗透写,写中深化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借鉴课文,积累运用

新课程将小学生作文定位为“习作”,低段为“写话”。我们这样理解习作——学习、练习写作,而不是人人创作。仿照他人的文章写作,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基本途径。所以,在低段的读写结合中,重在进行模仿词、句、段的训练。“仿写”与“说真话、说实话、表达真情实感”并不矛盾,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学生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渴望表达得更好的心理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些典型的字词句,引导积累,规范丰富学生语言,并加以迁移运用。

教学《画家与牧童》一课时,在学完商人和教书先生对戴嵩画的称赞后,我出示《词语手册》上提供的形容绘画技巧高超的词语:绝妙之作、上乘之作、神来之笔、神乎其神、出神入化、精美绝伦、妙手丹青、活灵活现。引导学生用上它们也写一句夸赞戴嵩的话。这样学生通过句子的仿写,积累运用了语言,掌握了一个句式。又在讲评修改中,引导学生巩固了双引号的用法,发现了提示语也可以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这样一来,在低段阅读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也正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的第一学段目标。

二、观察文本,畅谈体验

我们的课本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两幅画,有的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美和社会美。这就是人教片反教材留给我们老师的空白,也是让教师发挥教学个性的空间。我们应该把它们看作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认真地研究,巧用插图,让这些空白处给学生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形式多样地进行写话训练,可挖掘出“读写结合点”。

《日记两则》中有两幅插图,那是日记的小作者,图中的“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引导学生先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如:愁眉苦脸对眉开眼笑。深入学习后,发现第一幅图中,课文中写出了“我”当时心里的想法。请学生动笔写写第二幅图中的我那样眉开眼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写出来有的是请妈妈原谅自己的误解,有的是为苗家小姑娘能重返课堂而欢呼,虽然是短短的两三句,但带着孩子特有的纯真自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情感体验。

借助插图往往能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表达的欲望,内化课文语言,加深理解体验。

三、拓展文本,丰盈想象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言简意赅,在人物的言行、故事的情节等地方留下了许多空白。如二年级课文《我为你骄傲》文中的男孩向老奶奶写了一张便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恳求老奶奶的原谅。至于这张便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本中并没有呈现出来,我们便让学生把便条的内容写出来。

有时,文中的一个省略号,也是一次练笔的机会。此外,寓言、故事新编、童话、改写古诗等都可以进人读写结合的范围之内。

四、延伸文本,创新表达

1.续写情节。《绝招》一课,教师可以引领孩子们去继续描述他们第三次、第四次比绝招的情景。因为有了对课文中第一次、第二次比赛场景的阅读,我们的孩子不仅仅将整个过程写得具体,而且还写出了新意。

2.新编故事。在学完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后,请学生以“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重新编故事。孩子有的写出第二年小葫芦长得可爱的样子;有的写种葫芦的人怎么捉虫,用农药杀虫;还有的写种葫芦的人第二年还是收不到葫芦,因为他不懂得施肥等。

续写、补写结尾,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也要求学生鼓起思考的勇气,养成思考的意识,学会思考的方式。

11.积累语言,创设情境,灵活运用 篇十一

一、联系课文情境, 灵活运用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高度精练, 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学好它, 可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苏教版单元练习中的成语基本上都与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内容联系紧密。我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的优势, 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和学习兴趣出发, 在熟读成语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联系本组课文的内容, 练习说话和写作。如第十二册练习三“诵读与积累”中的十二个词语描写的都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教学时, 我启发学生利用课文《三打白骨精》的有关情节, 再拓展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 充分发挥想象, 帮助理解词语的大体意思, 然后创设特定的语境, 激活学生刚刚存入的“相似块”, 让学生产生顿悟, 脱口说出刚记的成语:孙悟空本领高强, 会使筋斗云腾云驾雾、来去无踪;拥有七十二变,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一双火眼金睛可以明察秋毫。他曾大闹天宫, 赢得“·齐天大圣”的美誉, 后来保唐僧去西天取经, 除恶务尽。

又如第七册练习四要求熟记八个词语, 这些词语集中反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学生结合课文《开天辟地》的故事情节, 积极动脑, 将词语巧妙地进行整合, 写出了下列美妙的文字:大神盘古没有醒来前, 整个宇宙天地合一, 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当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醒来后,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天地分开后, 盘古顶天立地, 身躯随天地而变化, 与日俱增;又经过了几千万年, 盘古累倒了, 身躯变化万端, 化为世间万物, 整个宇宙改天换地。

二、创设学习情境, 灵活运用

对小学生而言, 灵活运用应该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我们精心创设一些具体可感的情境, 就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积累、更深刻地感悟、更灵活地运用, 在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如第十一册练习七“诵读与积累”中的八句名言警句意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指导学生自学后, 可以创设这样的语境:小明很喜欢看书, 看得也很快, 但他看书只是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有时一天能看两本长篇小说, 常常一看完就扔到脑后, 什么也记不住。针对这样一个同学, 你将怎样帮助他呢?学习情境的创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学们踊跃发言, 有的学生说:“小明, 古人说得好:‘读书贵能疑, 疑能得教益。’看书容易, 但还要思考, 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收获啊!”有的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 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俗话说‘学了就用处处行, 光学不用等于零’。你读完书就扔到脑后, 这样的阅读怎么会有效果呢?”有的说:“‘好曲不厌百回唱, 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好书, 只要沉下心来, 仔细地品味, 反复地咀嚼, 相信你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三、融入生活情境, 灵活运用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积累的成语、格言、对联、歇后语, 学生才会觉得积累是有用的, 所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这比单纯地说几个词、背几句话对学生帮助更大, 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第七册“练习三”“读读背背”的内容是歇后语, 在学生理解了歇后语的基本意思后,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 谈谈哪些事情可以用上这些歇后语。学生的思维激活了, 有的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期终考试结束了, 在等待分数的那些日子里, 我的心里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直到得知自己考了个不错的成绩, 我才放下心来。”有的联系社会现象说:“我的伯伯是地税局局长, 有一次, 我在伯伯家做客, 看见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前来送礼。伯伯把他拒之门外, 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事后, 伯伯向我解释说, 那人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如果自己收了他的礼, 就要违心为他办事, 那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要遭受损失。伯伯真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啊!”……

12.《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十二

阅读目的:

1、培养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探究体会的学习能力;

2、学习科学家巴甫洛夫为科学默默奉献一生的高贵品质;

过程:

1、简介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曾经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2、读题:巴甫洛夫很忙。通过预习,你了解到这是谁说的话?原话是什么?请孩子们从四自然段找出来。“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通过预习,孩子们对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该怎么读这句话?请生读通过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忙碌、没有精神,冷漠、拒绝),适当评价(听出什么来了?)请学生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随即解决四自然段部分内容。(这是巴甫洛夫在生命垂危之时所说的话,他拒绝别人的关心和探望)请生齐读。

3、请学生轮读预习过程中感情基调把握比较好的句子。随即指导学生的初读。

4、预习的时候,你有哪些疑惑?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应当是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根据文章内容提出。

5、根据你的阅读需要,你认为短文当中的哪些句子值得你研究体会?引导学生浏览全文,勾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交流找到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把这些句子列为重点句子,教师做适当评价梳理。

6、请学生针对勾画的句子进行研究体会,作上简要批注。如果在预习的时候已经完成这项工作可以组织自己的发言,也可以再次深入感受、体会、研究。

7、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研究体会的结果。随即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1)„„不是诗篇,胜似诗篇„„

全文的中心句,给予巴甫洛夫高度的评价与赞扬。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句子统领对全文的学习:为什么说,巴甫洛夫的“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是诗篇,我们将在同学们深入的研究体会当中找到答案。也可将这个句子作为总结句子,深入体会之后作为反复有感情地吟讼。随即请学生给板书补充:诗篇。

(2)四自然段,回答了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究竟在忙些什么,引导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指导朗读。

(3)3自然段与四自然段的对比,巴甫洛夫与一般垂死者的对比。四自然段与6自然段巴甫洛夫与生命力旺盛者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巴甫洛夫的高尚,读出对一般垂死者的理解,猜测的语气,对视庸俗为潮流,视利己为高尚者的鄙视嘲笑,巴甫洛夫行为的惊叹。

(4)视庸俗为潮流,视利己为高尚者给历史的长河带来的是诸多意想不到的不幸与灾难。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联系了解的社会实际。

自然引出学生的交流:视庸俗为潮流,视利己为高尚者给历史的长河带来的是诸多意想不到的不幸与灾难,像巴甫洛夫这样的生命给历史的长河带来的是什么?你还了解哪些想巴甫洛夫那样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依然默默奉献,给历史的长河带来幸运,带来稳固的生命?„„

8、讨论交流:读了这篇短文,你想说些什么?

1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积累运用六 篇十三

本节课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二部分内容,达到词汇积累,从故事中受教育的效果。

二.完成“读读背背”部分

1. 复习旧知识积累:说说这学期学过的四个字的成语。

2.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词。

3. 指导个别字的音、形记忆。

4. 用各种方法理解词意。

5. 指导个别词造句。

6. 读读背背。

开火车读。

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这些词背下来。

7. 巩固练习,检查背诵。

情同( )( ) 不分( )( ) 推心( )( )

( )( )之交 问( )问( ) 亲( )无( )

( )老( )贫 心心( )( ) 天( )比邻

三.完成“阅读”部分。

1. 快速阅读短文,说说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这是一个成语故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以下词语意思。

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攒:积聚,储蓄。

妥当:适当,停当。

焦思苦虑:着急,忧虑。

3. 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觉得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张三和王二都害怕别人怀疑到自己所做的.事,用留言来告诉别人这地方没有埋三百两银、王二没有偷,殊不知正是这些留言泄露了天机,给自己带来烦恼。所以说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4. 联系实际,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他们做错的原因在哪里?

5. 谈谈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否则迟早有被发现的一天。另外,不要时时刻刻怀疑自身的安全,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作业

1. 抄写“读读背背”中的词语。

14.谈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十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让学生多读书, 多摘录, 多背诵, 我也不例外, 我让学生准备作文素材本, 鼓励他们多读书, 将书中好的段落抄写下来, 每天一篇, 常常诵读。但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很多问题:一是学生素材的积累漫无目的, 并非自己真正喜欢, 所抄写的内容并无太多利用的价值;二是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 多数将素材积累作为一种抄写作业, 应付了事, 极少能够细细品读, 精心摘录。由此看来, 积累不能作为一种口头的说教, 而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他们学会欣赏和品味优美的文字, 借鉴到自己的文章中, 灵活运用, 这样才能将积累落到实处。所以我这样要求学生:

(一) 素材的选择应有主题, 有标准, 内容丰富。

素材有了主题, 无疑为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选择的范围, 而最初主题不妨由老师确定, 带个好头。如在一周中, 我分别让学生以“理想”、“自信”、“友谊”、“思乡”和“四季”为主题自由读书, 寻找他们认为最优秀的作品, 看谁的素材最精彩, 内容上可以各有千秋, 形式题材也不做过多限制, 可以积累跟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寓言故事、名家名段、优美散文等, 主张尽量从文学类的书籍上寻找, 广泛阅读, 字迹工整地抄写。有了这样的要求之后, 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 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 回家之后主动翻阅各种书籍, 总想找一段与众不同的。家长反馈说, 孩子们现在再也不用家长代劳, 阅读时间比以前多了许多。

一学期之后, 经过粗略统计, 学生共摘录不同主题的文章150多篇 , 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 更重要的是通过积累素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整理素材库。

在确定主题搜集素材一段时间后, 我建议学生将自己辛苦积累的素材进行有序的整理, 便于日后查阅和借鉴, 教他们按主题、内容和体裁分类, 装订在一起, 贴好标签, 如“优秀作文开头集锦”、“优秀作文结尾集锦”、“精彩自然景物描写”、“名言警句集锦”、“名人事例”、“古诗句集锦”等。这样整理不但有利于学生随时查阅借鉴, 而且能帮助他们快速记忆。有了这样扎实的积累, 即使考试题目变化多端, 也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调出有用的词句, 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会观察, 积累生活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 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 “多角度的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积累文学作品中的素材固然重要, 但光靠阅读、背诵大量的文字未必能在考场的角逐中站住脚, 毕竟文学来源于生活, 如果不曾细致地观察过大自然, 不曾走向街头或参加过社会实践感受生活的滋味, 不曾与亲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又如何做到写真话、诉真情、准确表达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悟呢?因此, 语文教师除了要多阅读之外, 还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素材, 如此教师就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 可这样尝试。

(一) 及时捕捉灵感,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有时, 课堂上灵感的火花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 在一次语文课上, 窗外不知何时飘起雪花, 几个学生悄悄地望向窗外, 见到此景, 我顺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雪花飘舞的姿态和周围景物的变化, 将自己观察到的写到本上。学生非常兴奋, 都兴致勃勃地观察着, 我想他们心目中的雪一定是千姿百态的。像这样的时机其实很多, 如初春的时候, 让学生观察校园的变化, 放学后可以写写路上见到的景物或趣事, 也可以写写身边的同学等, 得知学生非常喜欢周杰伦的歌。一次课前, 我播放了《菊花台》和《青花瓷》两首歌, 学生十分诧异, 随即我展示出这两首歌的歌词。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歌词也可以这样漂亮, 课后我建议学生在听歌过程中留心歌词, 把精彩的句子写下来、整理出来, 也是特别的收获。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原本是美好的, 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应是一位使者, 带领他们尽情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 布置特殊任务。

许多老师都深有体会, 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 动辄“痛哭流涕”, 却无一点感人的情节, 我认为原因再简单不过, 因为学生并没有从内心体会父母的辛苦, 家庭的温暖或是感恩的真谛只能靠虚假的编造、东拼西凑的敷衍, 自然打动不了读者。我们不妨布置一些特殊任务, 让学生亲自体验, 写出真实的感受, 如母亲节快到, 我建议学生送给母亲一份惊喜, 方式自选, 观察母亲的神态举止, 并写出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 作业收上来之后, 我从他们稚嫩的笔端读出真诚, 读出内疚, 也读出感动。一个小小的举动能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拾起漠视已久的亲情, 这样真实的素材在文学作品中是永远收获不到的。除此之外, 特殊任务还有很多, 如“周末看大海”、“今天我做饭”、“我跟父亲聊聊天”等,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 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对人生的思考。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文本素材也好, 生活素材也罢, 能够在考试中巧妙运用是关键, 素材的积累不应只是本上的一堆文字, 而应让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文学的美妙, 我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 通过抽签的形式, 请学生上前展示自己积累的素材, 并简单介绍自己的素材, 如选择的理由, 对素材的精彩之处进行简单的赏析和评价, 通过简单的介绍既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 又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他学生亦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 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交流平台, 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从而更激励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 寻找更优秀的素材。

每一周的阅读课, 学生四人一小组, 互相交换自己的素材本、轮流阅读、资源共享、相互借鉴, 同时各小组成员推选出最吸引读者素材的20篇, 贴在班级的“文学天地”板报栏中, 供大家欣赏交流, 这样的评比目的不在于评选优劣, 而在于让学生将素材视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互相借鉴, 巧妙运用。

“涓滴之流终可以磨损大石”, 我认为 , 坚持不懈地积累、灵活运用素材, 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终在考场上文思如泉涌, 写出优秀的文章。

参考文献

15.积累运用,激趣导写 篇十五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趣;导学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

一、积累材料,丰富写作素材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每一部都有一定可读性的作品,都是我们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宝库。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将社会生活中可写的东西记录下来,积累作文原始材料。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为写作积累素材,有话可写,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二、细心观察,练笔不辍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术、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们往往求大,忽略了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观察日常生活,训练写日记在学生有了初步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到小学中、高年级,我就训练与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开始先要求学生写周记,然后每周写2至3篇日记,以写观察日记为主,写自己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最感兴趣的事。最后要求学生每日写一则。学生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三、参与讲评,写有所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事实上,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地使用着自改的手段,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析,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只有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欲望。现代教育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通过自评、互评与群评,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还能借鉴他人的习作,扬其长避其短,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从而能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形成平等、朋友关系。讲评时,教师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引导他们仔细聆听,说说那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学生兴趣激发了,都积极踊跃发言,教师适当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使小作者通过面对全体学生朗读优秀习作,产生一定的成功感。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同评这一过程,找到了批漏,就会仔细回忆,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而那些经常被教师、同学大力褒奖,又被推荐发表的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功感、荣誉感,会更有信心,争取继续写出佳作,并积极投稿。一时还没有习作发表的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高。班级里自然而然的会形成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16.积累运用教学设计范文 篇十六

① 背诵和积累课外选编的成语。② 阅读短文,练习讲故事。

③ 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学会演讲的方法。④ 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演讲的技巧,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一、回忆成语故事背诵

1.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检查。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背成语、积累成语。

1.听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成语的规律。2.学生齐读。

3.师讲述反义的成语的特点。4.学生自由讨论。5.检查

6.找带“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成语,看哪组写得多。

三、默写成语。

(二)阅读。

一、阅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1.看图导入激趣。

① 播放影片后,猜成语。

2.学生自读故事,完成自学要求。① 把短文读正确、流利。

② 读懂故事内容,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 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同桌交流理解成语的方法。④ 体会《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3.汇报交流情况。4.练习讲故事。① 讲故事要求。② 自己练习讲。③ 同桌评议。④ 指明讲。

第二课时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⒋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⒈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⒉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⒊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⒌想后:结果会怎样?

三、明确演讲要求。

⒈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① 想好演讲的内容。(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② 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 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⒊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⒈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⒉鼓励第一次畅谈不理想的同学再来。

⒊综合评议,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到全班演讲。⒋各组代表演讲。

⒌小组评价,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扩展运动。

写一篇作文,把“最敬佩的行为”或“看不惯的现象”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作文:学写读后感。

2.做人:多读书,重情感,写好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读写作提示,了解写读后感的相关知识。

⑴什么叫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把体会感受或受到的启发教育写出来,叫读后感。如吃东西,得奖,都书。

⑵怎样写读后感: 1.先要读懂,后写“感”。

如《雪道》中—讲老爷爷给孙子堆雪堆,修雪道的事。读懂你就会明白老爷爷这样做是为子孙们。

2.要捉“感点”。

如老爷爷年纪大了,又很胖,铲雪很费力。但为了孙子玩得好,他很情愿。这就是感点。3.联系实际,联系自己,写感受。

⑶小结方法:

一、读懂,二、抓点,三、要联。⑷写读后感易出现的毛病是什么? 1.把原文的话写下事当感想。

如开头写空话,怎样受感动,然后大段抄原文,结尾下决心。2.走另一面,脱离原文瞎说。3.东拉西扯,内容杂乱。⑸读后感具体的写作方法。

1.开头需要写你看的什么书、文章,怎样让我感动。2.简单写一下文章的内容。

3.写文章最叫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感点)4.联系自己或身边的事,写一下感受。5.结尾,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你的感想。⑹了解阅读方法,1.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并理解它们的含义与作用。2.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人格。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概括中心。

5.了解文章的表现方法,语言特点是什么?

三、实例讲解。

1.出示例文《平分生命》。

四、课堂作文。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可以根据内容自拟,《xxx》读后感、观《xxx》有感。

第四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

二、学生自读自改。

1.轻声朗读自己的习作。

2.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第五课时

一、交流评议。

1.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习作由作者读。2.师生共同评议。3.评议要求。① 感情是否真实。

② 语言是否流畅,有没有写出“感”来。③ 还可怎样修改。

二、小组成员间互读互评

17.《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十七

【课型】:训练课

【教学目标】:

1、评该作文,发现有点和缺点。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作文水平。

【重难点关键】: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教具准备】:

作文本 学生习作

【教学内容】: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好自己的习作,以便评改和交流。

二、评改习作

1、请同学们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一起修改。

2、谁愿意把你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请两名同学来读,组织全班同学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评议。

习作要求:

1) 充分发挥想象力。

2) 内容富有创造性,新奇而有趣。

3)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 运用刚才的方法,四人为一组,相互修改。每组推荐出一篇最好的习作。

5) 下面我们进行佳作欣赏。

教师从各组推选出的优秀习作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两篇佳作请同学品评。并从优秀习作中选择出几个好的片断,请学生欣赏。

三、修改

1、先由评改的学生讲讲被点评的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本人谈自己的认识。

2、根据别人的点评意见,学生本人有针对性的提出修改思路,请同学进行再评议,最后确定修改方案。

3、学生本人进行修改。

4、“文章不厌百回改”,结合大家的意见,请全体同学认真作最后的修改。

四、作业

学生自由写作一篇想象作文。

1、想象丰富,感情真挚。

2、条例清楚,中心明确。

3、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教学反思】

18.如何在作文中积累和运用词汇 篇十八

学生作文的苦恼, 是不奇怪的。因为他们平时没有注意积累词汇, “肚子里缺少词”, 就谈不上怎样去运用词汇, 因此, 提起笔才写不出文章来。写文章就像修房子一样, 所准备砖瓦、木料、水泥等建筑材料就是我们写文章的词汇;砌砖、搭木架、盖顶等则是写文章中词汇的运用。要写出好文章来, 必须注意平时认真积累词汇和学习运用词汇,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那么, 我们怎样积累词汇呢?

作文素质的基础是作文素材的积累, 如果学生的素材积累太少, 写作训练就难以实施。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训练中, 首当其冲是激发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兴趣, 拓宽积累素材的渠道。著名女作家冰心在《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中说:“一块积木摆不出东西来, 两块就有了对立面, 三块就可搭个过门, 四、五、六块就更好, 可以摆个比较复杂的东西了。拿词汇来说, 你没有积累到相当多的话, 就没法挑选, 因时因地制宜地把它放在适当的地方。”她还把占有词汇比作自己的“存款折子”, 认为“存折上的财富越多, 你手头就越宽裕, 用起来就方便了。”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生, 手中的课外书籍有限, 视野狭窄, 如果能一天积累五六个词语、一句好诗、一段好句, 一个学期下来, 他的语言不就丰富了吗?作文时语句不就生动了吗?正如叶老的语言“厚积言有物”。

一、要学会收集

九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 或叫字词积累, 这就是很好的积累词汇的方法, 认真学习课文的同时收集这些词汇并熟记下来。同时, 还要做一个有心人, 善于把平时看到的课外书籍中的好词佳句收集起来, 一些表现力很强的成语, 生动活泼的谚语与歇后语, 寓意深刻的格言与警句, 以及古典诗文中的名句等, 也都摘录下来。

二、要学会整理

我们收集到的词语是非常零乱的, 必须进一步分门别类地整理, 整理时, 可以把这些词汇分成几大类:修饰词的:如《春》, 就可把花草树木的、鸟语虫鸣的、万物苏醒的收集在一起;像写人的: 《背影》又可分成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写事的:《安塞腰鼓》可分成描写欢乐、壮观、劳动、表演、惊险等场面, 如果我们整理得越细致, 使用时就会越方便。整理时, 旁边还要留下相应的空白, 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样, 就会收获不小的。积累词汇还不仅限于书本知识。当你与好友春游, 被垂柳依依, 春意盎然所动, 忽然有人冒出句诗“吹面不寒杨柳风”, 你乘兴应答“春风又绿江两岸”, 接着又是“春暖花开”“春光明媚”, 于是你一言, 我一语, 当即说了好些, 这可是个极好的积累词语的机会, 或记在心中, 或信笔写下, 稍加整理便可连缀成一则短文。秋晨, 当你行进在上学路上, 稍一留神, 便会睹景生“词”:“红霞满天、旭日东升、天高云淡、金风送爽、虫飞雀闹、车水马龙……”多少个词语仿佛远在天边, 忽一下子飞至眼前, 仿佛原在沉睡之中, 猛然间被唤醒, 这又是一个积累词语的大好时机, 信手记下, 揣摩加工, 一篇小文产生了。一学期下来, 许多同学都把他的读书笔记本视为珍宝。既练了字, 又积累了许多词句段, 丰富了词语, 生动了语言。

三、运用词汇遵守的原则

写文章注意积累词汇同时, 更重要的还是运用词汇。笔者认为运用词汇要遵守三个原则。

1.运用词汇要准确

准确运用词汇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 词汇的运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直接体现, 是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我们只有准确地运用词汇, 才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才能如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的状貌。如,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两句:“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运用了一个“排”字, 这个“排”字,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当时的心态, 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 炫耀自己有钱, 同时又在为别人对自己的嘲笑, 以示表面的镇定、 从容地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语言的成功与否, 是一篇 (部) 小说成功的关键。小说的语言决定着小说的命运。孔乙己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如此鲜明深刻的印象, 是与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语言的娴熟、精当分不开的。

2.运用词汇要简练

简练运用词汇是写文章的灵魂, 不要随便重复和任意堆砌词汇, 一味的堆积辞藻, 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一个不带任何修辞色彩的极普通的词语, 乃至一个标点符号, 只要用在合适的地方, 用得恰到好处, 就能产生一种朴实无华、精辟简练的效果。有一部美国影片《戴斯蒙医生的第十三个牺牲者》, 在奥地利放映后, 一位奥地利评论家在《快报》上发表一则影评, 总共只有一句话:“我是第十四个。”

3.运用词汇要生动

生动运用词汇是写文章的要求, 所谓“生动”就是表达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 使表达具体形象可感。只有恰当选用词语、 句式、使用修辞手法, 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我班上有一个学生, 从进初中后, 我就教他如何积累好词佳句, 当他学了朱自清的《春》一文后, 我安排他写一篇春游的文章。他写了《春游热水坪》, 文中这样写道“我们顺着幽幽山径, 踏上茵茵绿草, 上山了。淙淙山泉从石缝里淌下来, 清澈洁静, 就像一条银项链。尝一口, 清甜无比;润润脸, 清凉之极。‘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好美!来到热水坪, 似别有洞天、桃花源的感慨。蝶儿沾在野花上, 翅膀一张一合, 随风起伏。你瞧, 青的草, 红的花, 白的蝶, 绿的林, 还有宝石般的天, 棉絮般的云, 再加上那婉转唱歌的鸟, 清澈的井, 婆娑的树, 美景令人陶醉。”遣词造句优雅和谐。“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充分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热水坪, 让人们感受到了春之美。

掌握丰富的词汇是“运用”的先决条件, 怎样运用?无非是对已掌握的词语进行辨析和选择, 选择运用的准确, 恰如其分, 往往化腐朽为神奇, 就会做到文章生动有文采的第一步。

19.迁移运用:高效积累文言词语 篇十九

关键词:闻言词语 必要手段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28-01

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必须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迁移运用是高效积累文言词语的必要手段。但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多不重视文言词语的迁移运用。一般的教学情况是,文本学习结束,处理掉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和课外辅导材料上的练习,就算“完”事大吉。其实,只做这两种练习很难达到高效积累的目的。因为课后练习所涉及的语句多来自文本,做它相当于对所学知识的机械照搬;而课外辅导材料上的练习往往缺乏针对性,很少真正顾及与课文词语的有效链接。那么,怎样的迁移运用才能真正达到积累文言词语的目的呢?笔者谨结合课文《三峡》谈一些看法。

1 诉诸听说,在交流中积累

第一步,教师认真分析文本,明确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要求学生记录并自己理解掌握。如《三峡》,重要实词有:略、嶂、蔽、亭、或、溯、奔、疾、素、湍、旦、属、引、绝、故。重要虚词有:于、虽、以、之、则、而。

第二步,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由各位组员轮流结合语句(可以是本文的,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讲述对上述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其他同学听讲并进行评判,肯定正确,指出错误。有研究表明,单纯用耳朵听老师的讲授,24小时后学生对知识的保留程度只有5%,而亲自向别人讲述过的知识则能留下90%,可见讲述是牢记知识的好方法。对于亲自讲述的学生而言,这是把词语刻入大脑的好机会。对于那些听讲的学生而言,因为是在进行检查,必然认真听讲,仔细辨别,所以也是一次深化记忆的过程。轮流讲述,让每位组员都有双重角色,都有评判和主讲的机会,效果优于单纯一种角色。

2 诉诸解字,在熏陶中积累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包蕴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教师抓住文中重要词语予以解说,就会激活其生命力,使之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止走向变化。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词语,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比如解说下列词语:

略:这是一个形声字。“田”指“可耕地”。“各”意为“十字交叉”。“田”与“各”联合起来表示“把可耕地画上十字格”、“规划土地”。本义:规划土地。引申义:经营土地。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略,经略土地也。”又《广韵》“用功少者皆曰略”。引申为简明、简洁;简略”《三峡》中的“略无阙处”的“略”意为“一点”,就是由此引申而来。

亭:这是一个象形字。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说文》中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后指驿亭,民所安定也,引申为“适中,均衡,正”, 形容词。如:亭匀(均匀,妥贴)直,姿势挺立的或笔直。《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正是此义。

不仅可以解释字本身,还可以凭借它引发联想,勾连出相关的词语、成语、学过的句子等如:亭立(直立;耸立);亭亭秀秀(身材修长,容貌、体态俊美);亭亭款款(身材修长、缓步走动的样子);亭亭植立(花木主干挺拔的);亭亭当当(妥当;合宜);亭亭袅袅(形容女子身材修长和体态轻盈)等词语。这样广泛联想,温故而知新,积累词汇,可以大大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解字解多了,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对一些较容易的字加以解说,这样必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3 诉诸阅读,在拓展中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律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给教师的建议》1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要求学生牢记文言词语也是如此,涉及所学词语的“智力背景”最广阔,学习效果越好。这就要求教师从浩如烟海的文言典籍中挑选出在词语上与课文有相当多重合点的文本。学习《三峡》,拓展时可以从课内外挑选符合要求的篇章。如下面一段: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该文段中有“每、于、则”等虚词,有“略、亭、溯”等实词,它们与课文中的词语在用法与意义上,不管相同还是不同,都能使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加深印象。同时,本文段属于课外阅读课文,对初中生来说比较简洁方便,因此可以说是较为合适的拓展材料。用这样的材料拓展,既有新鲜感,又能复习部分重要词语,还能增长思想见识。

找出这样的文段后,出示在多媒体上,由学生自行分析、讨论,对重要词语予以解释,教师则对解释得正确与否作出评判。

4 诉诸写作,在运用中积累

学“来”的知识如果不能灵活地用“出”去,学生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自然如镜花水月。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是让知识进入学生智力活动的周转过程。对于积累文言词语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词语。诉诸写作的好处:(1)促使学生把所学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一搞清,深化理解,加强记忆。(2)培养了学生的语境意识,使他们对词语运用情况产生了深刻的感性认识。(3)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优化他们的语言表达。

方法一:选词造句。

学生用文本中的重要词语另造新句,或搜集典籍中材料,要求所用词语的义项与课文中的相同。前种方法适于课堂上短时间操作,后种方法适用于课后复习。下面是示例:

亭:分别数年,校园内树木已亭亭如盖。(直立;耸立)

略: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简明、简洁;简略)

或:一个人或犯了很多个错误,他或并不以为然,这也许比错误还严重(也许,有时)出示重要词语后,由学生挑选其中一个或数个造句,看谁造得快而准。这样有创新,有竞争,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强化学生记忆。

方法二:改写文本。

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改写,文本适宜改写什么就改写成什么,学生善于改写什么就改写成什么,像《三峡》可以改写成导游词,《陋室铭》可以改写为散文或者仿写,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改写理解为对文本“字字落实”般的翻译,它比翻译宽松而灵活。改写的要求是,必须覆盖到所有应掌握的重点词语,即能够在改写出来的文本中把这些词语的义项都显示出来。

这样的改写自由活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上一篇:高中生物学知识下一篇:法院实习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