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2025-01-11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精选10篇)

1.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篇一

扁鹊见蔡桓公重点字句子翻译

姓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翻译:

2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翻译:

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⑦,不治将益深。”()()

5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6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翻译:7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翻译:

8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翻译:

9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翻译:

2.扁鹊见蔡桓公 篇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2.使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第一次学习的文言文;就此开始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参看注释,借助字典、联系句意、文意理解词语的含意,通过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意,准确理解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对应地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中心意思;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的层次,分析逐次对应刻画两个人物的表现力量,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解释词语,口译课文。

教学过程

1.由学过的当代作家的三篇现代文引到将学的古代作家的这篇文言文,引出《扁鹊见蔡桓公》(板书课题)。

联系注释①简要说明:《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文中叙述扁鹊见蔡恒公这则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其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名医,人们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即蔡侯。“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这个成语,就是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2.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ā?,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à??,当“用热水焐”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4.先要求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再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正确。

5.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恒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又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6.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焐,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各题。参照课后练习一、二,进一步体会课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文章的层次;两个人物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口译课文,引到本节课分析课文(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理清本文叙事的层次。

依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本文可以怎样划分为三个层次?各自写出了什么?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悦”,写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断出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写桓侯病死。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对应描写的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板书:扁鹊桓侯)。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板书:断出得了小病 劝告及早医治)。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很大反感,毫无治病之意(板书:否认有疾 拒绝医治)。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板书:断出病情发展 警告务必医治)。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很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板书:不听警告固执拒医)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烫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板书:断定不可救药 不再警告医治)。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板书:仍不动心终未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板书:医术高明 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执扁鹊,终致丧命。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板书:讳疾忌医 终致丧命)

4.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板书:病须及早医治 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正确意见。这都是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3.扁鹊见蔡桓公剧本 篇三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扁鹊住所、桓公王室

人物:扁鹊、蔡桓公、桓公左右二侍从 道具:两桌、两椅、一封信

(扁鹊上)

扁鹊:大家好,首先做个自我介绍。鄙人姓秦,名越人。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很陌生。可民间对我的尊称一定会让你如雷贯耳。我,就是传说中的神医---扁鹊。今天我们蔡国的国君桓公宣我觐见,不知所为何事,先去再说。

(进王宫,桓公正与一侍从对弈)

扁鹊:(远观,自言自语)大王面色黯淡,双目无神,一定是操劳国事,龙体欠佳,我当为之解忧。

扁鹊:(走近,低声)大王,大王…… 桓公:(头也不抬)嗯!

扁鹊:刚才,我观大王面色不比往常,贵体似有小恙,不过……

桓公:(不高兴)本王位尊九五,锦衣玉食,红光满面,生龙活虎,健康的不得了,哪有什么病?麻烦先生先出去,别妨碍寡人下棋。

(扁鹊下,回居所)

桓公:(对左右侍从)这些大夫,就喜欢虚张声势,故弄玄虚,装模作样给正常人看病,然后据为己功,逢人就吹自己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寡人偏不吃这一套。

(过了十天)

扁鹊:(坐卧不安)眼看十天过了,大王的病情不知可有好转,我得再去拜见拜见。

扁鹊:(细看,忧虑)大王印堂发暗,看来病已伤及肌肉内部,如果再不及时诊治,恐怕会更加严重!

桓公:(很不高兴)寡人有病,难道寡人自己会没感觉吗?别以为你读过几本医书,就逮谁看谁有病。

扁鹊:(摇头,叹气,回)哎!(又过十天)

扁鹊:(徘徊,犹豫不决)转眼又是十天,到底还去不去见桓公呢?去吧,恐怕还是自讨没趣,甚至惹恼桓公,吃不了兜着走;不去吧,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一人安危关乎社稷苍生。去吧,豁出去了,谁叫咱是大夫,大夫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

(扁鹊进王宫)

桓公:(生气)你怎么又来了?是不是想告诉寡人,寡人的病更重了?

扁鹊:恕臣直言,大王的病确实已侵入肠胃之中,再耽搁下去,定会有性命之忧,请大王三思呀!

桓公:(怒)你三番五次吓唬寡人,寡人这些天吃喝玩乐,还不是活的有滋有味!请你现在立刻消失,寡人以后不想再看到你。

扁鹊:(回,叹息)不出半月,桓公必体痛难耐而死,偌大蔡国,已再无我容身之地。逃命去吧!

(半月后)

桓公:哎呦,疼死我了,头疼,肚疼,腿疼,浑身疼,难道真的被扁鹊言中,快去带扁鹊!

(左右侍从在扁鹊家中搜寻一番,回)

侍从:报大王,扁鹊家中空无一人,只有一封留给大王的书信。

桓公:快念。侍从:(念信)

启禀桓公:

大王见到此信,臣已不在蔡国。个中原由,容臣细禀。当初臣察言观色,知大王贵体有恙。病在皮肤,以药物热敷,可愈;在肌肉,以针灸之法,可愈;在肠胃,以汤药调养,亦可愈;对臣之建议,大王却置若罔闻,自以为是,无动于衷。而如今,大王之病已深侵骨髓。众所周知,此处为阎罗亲管,虽神仙亦无能为力,臣更回天乏术。为求自保,臣已远走他乡,大王不必浪费时日寻找,当速准备后事为上!

臣扁鹊于某年月日拜上

桓公:寡人悔之晚矣!(对左右侍从)尔等可以寡人之事警示天下:

4.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四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分析

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作业

5.《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范文) 篇五

发布:张爱菊

时间:2010-5-14 20:46:34 来源:宁夏灵武教育信息网

点击:930 讨论:

0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灵武三中 张爱菊

一、说教材与学情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把它作为寓言故事选入课本的。这则寓言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本意是在喻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观点。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性,理解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在以前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来学习这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的阻力较小些了。《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后面隐含了深刻的道理。作为初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文

言文的能力,所以对本文易于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下几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练朗读课文。

2、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把三维目标具体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

能的同时,接受正确的人生教育。

三、说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明扼要的概括寓言的内容,明晰寓言揭示的哲理。本节课的难点是:蔡桓公“遂死”的结局揭示的讳疾忌医的危害性。

四、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法如下: 1.本文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有能力独立完成文意的疏通,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重在点拨,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

2.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故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乃至全文的意思。

3.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讨论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每次见面的结果怎样,蔡桓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

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4、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件,打开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5、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

默写。

6、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

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五、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学

中升华。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文言文学习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力求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3、讨论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味学习的乐趣,与人交流的乐趣。

4、谈话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大胆的谈。

5、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六、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四次拜见的过程,进而能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内容,这是学习重点。分析蔡桓公“遂死”原因及内涵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三步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第一步:我能演(采用小组表演比赛法)

具体做法是:在反复诵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请学生对“四见”进行即兴表演。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更

深入的理解。第二步:我能想

具体做法是:在大屏幕上打出“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以逃秦矣。桓侯遂死”的字样,让学生探究“桓侯死”的真正原因,并设想扁鹊逃出后的结局。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难点的突破。

第三步:我能背

具体做法是:在大屏幕上打出“四见”的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快速记忆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些学生能完成背诵,给予鼓励。操作说明: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

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七、说教学手段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

助教学。

八、说教学过程

为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六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感知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讲成语“起死回生” 引出《扁

鹊见蔡桓公》

提问作者生平、出处、主人公等:(韩非子·喻老)韩非子是什么时期、哪国人?哪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末年、韩国、法家)——本文的扁鹊,其真实名字叫什么?——扁鹊(秦越人)——真正的扁鹊实际上是谁?(传说中的上古名医)

(二)、自主合作,朗读课文(示范读、齐读、分角色读):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掌握常用生字词注音,辨析多音字 ;注意文言文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用热水焐 还(同“旋”)回转,掉转 火齐(同“剂”),药剂

(四)、讨论探究,研读课文。

提出“突破口”,讨论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每次见面的结果怎样,蔡桓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一见:在腠理„„恐深 寡人无疾 二见:在肌肤„„益深 不应,不悦 三见:在肠胃„„益深 又不应,又不悦

四见:望桓侯„„还走 使人问之 结局:扁鹊逃 桓侯死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通过蔡桓公的事例,来说明做人不要讳疾忌医,而要正视自己的缺点

错误,要接受别人的忠告与帮助。

(六)、思维迁移

讨论交流: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你最想对扁鹊和蔡桓公说什

么?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

便更好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说课者:淞欣学校 万劲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扁鹊见蔡桓公》,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谈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后面隐含了深刻的道理。作为初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对本文易于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是: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故事导入,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层深入。

3、点拨法:适当点拨,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学中升华。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文言文学习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力求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3、讨论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学习的乐趣,与人交流的乐趣。

4、谈话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大胆的谈。

五、说教学手段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为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五个环节:

1、故事导入,感知课文。

2、自主合作,理解课文。

3、讨论探究,研读课文。

4、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5、发散思维,深究课文。

说课,无论是写或者说,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注意的是:

一、说教材,对文本的出处,作者及背景,文本的目的,我们要学到的知识,简洁明了说明。

二、说目标,你教本文时要求达到什么的目的。

三、说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用什么的方法去突破。

四、说学法,说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怎样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对教学这篇课文要经过几个步骤。重点的要说详细,次要的略讲。

六、说教学后果,哪里做得好,好在哪些方面,不足之处是什么,今后应该怎样解决。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和特点:

《扁鹊见蔡桓公》是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的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塑造了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①积累文言词语。

②理解文中句意。

③领悟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会有帮助。(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学一点做人的道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2)教学难点: 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

二、说教法:

学生已学习过《〈论语〉十则》、《寓言三则》等文言文,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三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自己对自主性学习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主体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采用以读悟文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可通过表格演示,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领悟文章主旨。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方法,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用“讳疾忌医”成语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环节。

(二)、新课教学:

1、采用“以读悟文法”,以“四读”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⑴听读正字音,朗读明节奏;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⑵细读通文意;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

⑶默读析主旨。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2、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究表格时,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

(三)、反馈发展: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没有与“讳疾忌医” 相类似的事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现了知识的升华和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外阅读,延续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抓住主旨,用两个成语一句话作为板书,简洁明了。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扁鹊见蔡桓公》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主旨,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要有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准确、简洁、合理、层次恰当。

2.教学重点:应是该课题教材最主要的部分或最重要的内容,通常每个课题只确定一个重点。

3.教学难点:应是该课题教材学生最难理解或最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4.教学关键:应是该课题教材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5.练习安排:应分析该课题教材上的练习题的难度和做这些练习的目的,指出哪些在课内完成,那些在课外完成;哪些口答,哪些笔答;还要补充哪些练习,练习有哪些要求等。

二、学情分析:

1.现有基础:主要分析学生对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2.学习动力:主要分析学生学习的目的、动机、兴趣和态度等情况。3.学习能力:主要分析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和智力发展水平等情况。

三、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要说出该课题教学以哪种教法为主,哪种教法为辅以及为什么这样确定教法。(基本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阅读法等;综合教学方法主要有发现法、尝试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2.教学器具:要说出使用哪些教具、学具和电教仪器。

四、学法指导:

1.方法指导:要说出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以及如何教。(学习方法主要有制定计划、主动预习、认真看书、自主思考、质疑问难、动手实践、独立作业、检查矫正、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等)

2.能力培养:要说出培养学生哪些学习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习能力主要有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筛选能力、整合能力、表达能力等)

3.习惯训练:要说出训练学生哪些学习习惯以及如何训练。(学习习惯主要有认真细致、严谨准确、阅读圈画、求实求是、有条不紊、书写工整、反复检查、自觉矫正等)

五、教学过程:

要将一个课时分为几个环节,其中“进行新课”一个环节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个环节、每个部分、每个层次都需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用多少时间。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要体现出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要求。要体现出如何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渗透情感与价值观教育。要体现出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要体现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体现出如何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六、板书或课件:

6.扁鹊见蔡桓公预习题 篇六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找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3.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用一个较恰当的成语来总概括他的表现?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依据原文填空。(4分)

①桓侯对扁鹊的忠告所作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桓侯傲慢自恃、讳疾忌医神态的两个词语是:____、。

6、把课文用“||”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7.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译文 篇七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下去。”桓侯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桓侯又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的纹理,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病)在肠胃里,用火剂能够治疗;(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事,(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8.《扁鹊见蔡桓公》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宏亮,节奏把握也很好。可是还有几个小地方读得不是那么准确。109页第一行“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的同学把“好(hao)”读成了“好(h90)”,在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

师:这是一个动词,如果读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词,这儿应读做“好(hao)”。还有109页倒数第三行“在肠胃火齐(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学读成了——

生:齐(qi)。

师:有的同学可能纳闷:老师,这个字明明是“齐(qi)”,怎么能读成“齐(ji)”呢?

生:是一个通假字吧!

师:对,它确实是通假字,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课件展示)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文字常常不够用,当作者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字,就用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产生了通假字。请大家把刚才的通假字划出来,109页注解⑩,“齐”通“剂”。大家还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吗?

生1:109页注解⑨,“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通“烫”,用热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还”同“旋”足“回转、调转”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课文中一共有三个通假字,一起说:(课件展示)“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下面老师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四名同学为一组。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

生1:“立有间”的“间”怎么讲?

生2:“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样解释?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无请也”我不会翻译。

生6:“无请”,就是不再问,不再说话,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说话

了”。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释?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师:古汉语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较

厉害的病”,词义是有差别的。

生1: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望”怎么讲?

生2:“望”就是“看”。

师:怎样看?对,是“远远的看”。“转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讲?

生:跑。

师: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汉语“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末年,距今2200多年了,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

师: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

充?

生1:应该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他说的是“爱好”。

生2:“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应该是“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

已经没有办法了”。

生3:还有一个小地方。109页第三行“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那位同学说“不治将会更加深下去”,应译成“更加严重”、

“更加厉害”。

师:这样更准确。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

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课件展示)桓侯之死谁

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

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学

生小组讨论彳艮热烈)

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

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

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说:“寡人无疾。”

师: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

动作、神情?

生1:他会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寡—人一无一疾。”(作摆手

状)

生2:我想桓侯应该是非常生气,满脸怒色,使劲地拍一下桌

子,说:“寡人无疾!”(作拍案状,师生大笑)

生3:他当时可能正在看奏折,会把奏折使劲一摔,说:“寡人无

疾!”

师:当时的奏折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绳或皮条串起

来,叫“策(册)”。这一摔,声音很大,群臣俱惊。

生4:他还会说:“我没有病。不信咱们就比试比试。”(双手作

格斗状,众生大笑)

师:(笑)这样做未免有失一国之君的风度吧!

生5:还会把正在批奏折的笔一扔,说“寡人无疾!”(作掷笔状)

生6:他当时正坐在桌子边,一生气,把桌子掀了。

师:噢,很有可能,他还可能把长袍的大袖子一拂,说:“寡人无

疾!”还可能扭过脸不看扁鹊,一点也不客气。(板书:一见 无疾)

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当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桓侯见到他就像见了冤家似的掉头

就跑。(生笑)

师:(笑)是桓侯掉头就跑吗?跑的是谁呀?

生:扁鹊。

师:对,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板书:四见

使人问之)

师: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师: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生:你为什么见了我的君主转身就跑呢?

师: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下面听清老师

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

来吗?

生:你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可以,不过还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说“你”,改成——

生:“君”,“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他还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

师:用文言文怎么说?

生:君为何多次扰我主?

师:很好。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

‘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板书:死)

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还有其

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

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生: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师:咱们这儿南边就是桓台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

个医生的职责。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

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大家同意这一观点

吗?

生:不同意。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师: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他逃到秦国的举动,

反映出扁鹊——

生:《艮机灵。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

需要他去医治。

师:“机灵”一词一般都是说孩子,这儿形容扁鹊,用“机警”或

“机智”比较好。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他后来

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

鹊刺死了,这是后话。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

生:残暴、蛮横。

师:桓侯的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

生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

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断进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深刻!(鼓掌)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

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国有句老话

怎么说?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

话,说得非常好。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

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

生:(齐答)讳疾忌医。

师: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

生:死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答)不可救药。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

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

“汤”通“烫”,“还”通“旋”。

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话。《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

一个人生的哲理。请大家看下面这则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

师:(手执菱角)大家见过菱角吗?吃过吗?怎么吃?

生:剥了皮吃。

师:剥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个小问题:菱角是长在山

上,还是长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师:可是,有个北方人却不这样认为。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

讲。

生: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说:“吃菱角要

去壳。”这个北方人却掩饰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把壳一起吃进去,

为的是想清火解热呀厂问话的人又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广这个北方人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得非常好!(鼓掌)这则寓言有什么含义呢?

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说,对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会闹

出笑话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好了!(鼓掌)这是孔子在两个多年

前说过的至理名言。

生:做人要诚实。

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敢于承认,要接受别人

的帮助。

师:他说得多好啊!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生:有吧!有时上课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懂不懂,有些同学明

明不会,也说会。

师:你这样做过吗?

生:做过。

师:为了你的诚实,老师把这枚菱角送给你,让我们共勉。(稍停)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

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

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

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

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今天的作业:(课件展示)你还读过其他的寓言故事吗?明天

9.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篇九

扁鹊(biǎn què)有间(jiàn)腠(còu)理 还(xuán)走汤(tàng)熨(wèi)火齐(jì)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字词解释:

立有间:有间:一会儿。

有疾在腠理:腠理: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寡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居十日:过了十天。居:停,过。

不治将益深:益:更加。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走:转身就跑。还: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汤熨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熨:用药物热敷。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指针灸。及:达到。

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掌管生死的神。属:掌管。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

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是以:以是,指因此

使人索扁鹊:索:寻找。

桓侯遂死:遂:于是,就。

句子翻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10.扁鹊见蔡桓公鉴赏 篇十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的《喻老》篇,《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扁鹊见蔡桓公》鉴赏。《喻老》是韩非以比喻来阐释《老子》中某一章的思想意义的。如《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的难与易,大与小的关系,具有朴素辩证的方法论,隐含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法则。《扁鹊见蔡桓公》这个寓言故事就是韩非用来阐发《老子》这一章的深刻哲理的。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记叙蔡桓公的病情不断恶化,但他固执己见,不听医生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病死的故事,形象而深刻地阐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哲理。其寓意是:对待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要预先察到其细微的征兆,所谓见微知著。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早改正;有问题就要及早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否则就会酿成不可补救的严重后果。

文章是按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安排层次的。第一层是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再三指出他有病,病情日趋严重,提醒他及早治疗。但蔡桓公固执己见,听不进扁鹊的劝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时,“立有间”,便指出“君有疾在腠理”。这里的“立有间”三字,写出扁鹊正在留心观察蔡桓公的病情,就是医家所谓的望诊、望色。经过观察分析,才得出“君有疾”这个结论,不是信口开河,并知道病在什么部位,提醒他“不治将恐深”。这也从侧面旁衬扁鹊医术的高超,察微知渐。

可惜桓侯只相信自己的主观感觉:“寡人无疾”,不肯相信医生的忠告。不仅不相信,还要倒打一耙,说医生“好治不病以为功”。但扁鹊是个医生,要尽医生的职责,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见桓公,急切指出他的病已从腠理侵入到肌肤、到肠胃,越来越严重,不治恐有生命危险,三次敦促他治疗,“不治将益深”,但桓侯由于主观片面,对医生有偏见,不肯相信医生的话,并流露出很不高兴的`样子。当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时,一反常态,一句话不说,望“而还走”。他这一举动引起桓侯的诧异。文章也自然地转入第二层次的描述。

第二层(从“桓侯故使人问之”到“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扁鹊见蔡桓公》鉴赏》。桓侯见扁鹊态度反常,“故使人问之”。扁鹊借来使的询问,对桓侯的病情进行具体的分析:病在腠理,在肌肤,甚至在肠胃,烫熨、针石及火齐还可以治疗,所以劝桓侯及时医治。而现在病已侵入骨髓,药物针石已无济于事,这是他望“而还走”“是以无请”的原因。

第三层(从“居五日”到结尾),写桓侯终于病死。

文章通过扁鹊、桓侯两人对话,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来的神情状态的描绘,突出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看到了一位古代医师对患者所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尽管桓侯多次让他难堪,甚至说他“好治不病以为功”,但他全不计较桓侯的言行态度,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希望他及早治疗。这集中体现在扁鹊身上的,不仅是医术精通,而且医德高尚,忠于医生职守。而蔡桓公则是一个麻木的,冥顽固执,主观偏见,只凭自己主观感觉,不肯相信医生的忠告,最后终于丢了性命的人。除此之外,两人的言行,还有许多令人浮想联翩的地方。

从桓侯的角度看,他自我感觉良好,身体健康,何病之有,所以他说“寡人无疾”,这是一;既是无痛无病,还用药打针干什么。所以听到扁鹊说“不治将益深”时,“桓侯不应”,这又是一;见扁鹊的态度反常,他“使人问之”,但联系上下文看,他只是好奇而已,并非请扁鹊治病,这又是一;他并不讳疾忌医,“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他知道自己有病之后,便迫切求医诊治,可为时已晚,这又是一。如果桓侯不那么主观,早听医师的话,他就不会丢掉性命,这是二。从扁鹊的角度看,第四次见桓侯时,望“而还走”,见桓侯的病已入骨髓,无药可治,所以不说,一走了之。读者联想的各个方面,也可能是达到某一结论的各个过程,或某一逻辑的归依。总之,这个故事本身就很富有生活哲理。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推荐阅读:

《扁鹊治病》教案11-16

扁鹊的故事12-29

《神医扁鹊》观后感01-29

四年级语文下册《扁鹊治病》教学反思07-16

上一篇:开展整治吃拿卡要问题创优发展环境下一篇:新房入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