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评课小结

2024-10-16

三年级语文评课小结(共14篇)

1.三年级语文评课小结 篇一

评课稿——

对“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的教学评议

对鲁荣老师所授的“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提出批评,我们可以一起共同探讨。

首先说说这节课的优点:其一,本节课基本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课堂上渗透了“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一点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坚持。其次,教师的教态比较自然,没有给人紧张、混乱的感觉。其三,课堂授课思路比较清晰,环环相扣。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参考。第一,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是很深很细,教学重点把握不准。例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没有体现出来;对森林王国失踪前后的对比不突出,不明确。本课重在让学生明白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因此要强调失踪前人们是如何安居乐业,失踪后人们是如何背井离乡,四处逃荒。要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并结合我们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节课思想教育不到位。第二,设计的问题欠妥,值得研究。例如第一个问题中“失踪前的森林王国是一个怎样的王国?”可设计为“失踪前的森林王国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原来的森林王国吗?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文中哪些关键词语(如美丽富饶、鸟语花香……安居乐业),通过这些美好的词语,读出人们向往快乐生活的感情。第二个问题“新型的森林王国是什么样子的?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两个问题合在一起不太恰当,可分开让学生研究。也可以设计为“新国王是怎么做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心胸狭隘,自私,偏听偏信,固执。这里有一个光头强的故事可以引入)”和“失踪后的森林王国变成了什么样?”通过那些雨妖、热魔、沙鬼、风怪对新王国的破坏让学生认识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危害。前面是一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后面是一种恐怖可怕的感觉,动应该让学生感受并能读出来。第三,设计的自学提示要让学生先读1——2遍,弄清提示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要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吧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词语记下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也可以把自己对课文中某一处的想法写在旁边(批注)。本节课是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读提示,前后颠倒了。第四,鼓励的语言欠佳,对回答正确和错误的学生都要以鼓励为主,错了可以让他们再仔细读读课文,或提出“谁能帮帮他?”以激发学生发言积极性。第五,板书不够规范,一是字迹要尽量工整,二是板书的内容要突出重点,显示文章的脉络。本课后面板书与提示中的问题不符。《变化后(混浊不堪、天昏地暗)。第六,本节课教师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解决问题上,没有让学生深入去读课文。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都应该让学生多读、多感悟,读出感情。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也应该做必要的指导。第七,小组学习没有组织好,该讨论什么问题,谁去总结讨论的结果没有计划。第八,教师课堂表情单一,语言没有感染力,激发不起学生积极性。

几点建议:第一,钻研好教材,备好课,每节课都要做到胸有成竹;第二设计好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每一个自学提示,不能胡乱提几个问题了事:第三,掌握好问题导学法的每一个操作流程,按流程环环相扣;第四,设计好板书内容,板书内容要与课文和自学提示相对应,字迹要工整、规范、注意笔顺。第五,注意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以激励为主,可以在黑板上标出1、2、3、4、5、……学习小组,对小组发言积极正确率高的小组奖励小红旗或小星星;第六,注意教师自己的精神面貌,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三年级语文评课小结 篇二

其一,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三年级学生可以敏锐地感知别人对自己的鼓励,通过被鼓励,学生会变得更加自信。如果评价过低会导致学生自卑心理出现,学生会因为成绩不好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受到周围学生的嘲笑,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但是如果评价过高则会让学生表现为自负和骄傲,会存在藐视他人和不尊重他人的情况。其二,小学三年级是小学课程由浅入深的关键节点,在这一阶段,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因为天资聪颖而缺乏努力,随着知识的逐步加深,学生的粗心大意会让学生的成绩迅速下滑,成绩的提升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三年级作文和阅读的出现也会增加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学生自己、教师、家长都会更加重视三年级的教学成绩。

二、三年级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分析

三年级语文课程重点考察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三年级语文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让三年级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以较好的逻辑能力和语言的连贯性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在三年级课程中学习一定的语文知识,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这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之所以会成为交流的工具,是因为具有古代和现代的文化传承和积累,才会让沟通具有特点,不会空洞和无效率,因此,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表达和语言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表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提升语言的表达技巧。四是三年级语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文章,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体悟文章的优美之处,在语言的使用、思想的表达和环境刻画中了解到文章的妙处。

三、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20世纪50年代左右在西方出现的,我国从70年代引入并进行了改良,主要内容是教师为了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结果,在考虑了各位学生的特点之后,设置一个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放松身心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学生的共鸣和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理解水平。这种方法从心理上更为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颠覆了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方式,主要优势在于寓教于乐,将学生的情感、行动和知识进行了多方位的整合和概括。

(二)如何使用情境教学法

1. 充分结合三年级语文的课程特点

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主要在于如何创造一个语文学习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影视、音乐、情境剧等多种方式演示美好的画面,将艺术要素和语文学习充分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快领悟到文字的魅力。

2. 提高学生体会和感悟的能力

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能力,学生的爱好、兴趣、态度的培养和改变很大情况下是靠教师来培养的,通过教师对课堂的熏陶和渲染,让学生可以在情感上对语言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这方面来看,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这样,教师所建立的教学情境才有深刻的意义,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快速引导学生融入语文的学习

在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

4. 让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予欣赏和包容,还要给予引领和点化: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时尚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创新的语言习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习作的语言真正地生动起来。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向三年级小学生讲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可以有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三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三年级语文教学的特征,并提出了各种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先东.注重过程学习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心得[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8):135.

[2]何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让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活”起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9):108-109.

[3]林小萍,王振中,钱瑞扬,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课堂实验专项研究优秀实验报告节选:让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在轻松愉快中快速形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9).

3.三年级语文评课材料 篇三

这是三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整节课的出色之处有几点:

一、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例如:分析课文中的七种大自然的语言时,都配以形象的图片,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把握文中所描述的现象。在讲解“三叶虫”化石时,配上图片,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感观认识。因为“三叶虫”并不是学生所熟知的。如果只是用大量文字解释,则不利于学生把握。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二、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这篇文章就知识来说,其实并不难。但是,作为这种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来说,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如何使学生融入文章,则显得更重要。于是,这位老师则发挥了朗读体会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件的泛读,强调了字词音韵的把握与情感的渲染。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学生自由读与默读,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还有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地把握到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三、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自古以来,文、中、哲也是不分家的。而且语文特有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念。因此,这位老师很好地拓展了三叶虫、地壳运动等知识,拓展了大自然的各种语言,引导学生要热爱大自然。而且,让学生做做小科学找出大自然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浏览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做做小诗人、小作家,从而培养他们的转化能力与体验力。

二年级识字评课材料、教学目标明确:

这是一节识字课。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联系大自然的实际,并用多种方法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效收集对子和对子兴趣,还对成语的记忆。

二、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

本课是对子形式和成语。教师在第一环节中采用联系实际方式,从学生的爱好出发,还学生进入学习内容,激发兴趣,为识字教学打下情感铺垫。第二个环节中,是整节课的重点,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先让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说出词、句,并从中引出生字。让学生图文对照,自读对子,这样学生通过图理解词的意思突破难点,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新知识在在分析字形时,教师提出识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去分析字形,教师给予适当总结。这样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在学习对子时,教师通过成语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词的作用,同时出示巩固练习,这样不仅能检测学生对对子掌握情,还让学生学到成语。在第三个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采用扩词,认读词语这二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生活环境中识字。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更有效的巩固了识字效果。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除此以外,教师还进行了写字指导,我说得这一环节非常重要,通过示范指导让宪政记住。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什么。最后,进行总结、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

这位教师的整堂课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在很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上完这节课。

四、朗读形式多样化

在整节课中,不管是学习生字还是对子,教师都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如小组读,齐读、指名读,还把对子读成成语。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闵行实小的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 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 哪几条 为什么 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

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闵行实小的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 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 哪几条 为什么 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小学数学评课稿:《用字母表示数》评课稿

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的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是不同的,而这些知识和规则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将来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杨老师的这节课,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迁移诱导到新知学习,完成了认知上的一次飞跃。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新的课程标准里说,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杨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比如:母子年龄、儿歌等,这些的设计使原来抽象的字母变得具体与富有情趣,并且杨老师还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

本节课杨老师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比如本节课中,教师提出:选用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自己的年龄,并用这个字母来表示你爸爸、妈妈等身边熟悉的人的年龄。学生先合作讨论,然后自主完成,最后再拿出来大家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杨老师在这一环节处理的很恰当,值得我学习。

3、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一个环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已有些疲劳,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再一次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

一年级语文评课材料

刚才听了两节围绕我校教科研课题开展的语文课这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文章,感觉两位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分别说一下两位教师的课。

一年级刘红杰老师执教的是一篇韵语识字课文;低年级的识字课是枯燥无味的,但今天通过听刘老师讲的这节识字课给我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评析。

一、教学目标明确

这节识字课刘老师能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认识字词,正确有感情朗读韵语课文,了解文中提到的事物,感受集市上的热闹场面,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能放手让学生从多渠道的进行识字。

二、教学思路清晰,过程完整。

课文中的字词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刘老师在教学开始时,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直接引题“赶集”)激发兴趣,通过学生的畅谈,出示课题:及时引导学生认识课题中出现的生字,这样采用联系生活中学生熟悉事物切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带着极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为识字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第二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教师能有效的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1、教师范读课文时能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如要求的注意字的语音,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

2、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能及时提读书要求(圈画生字,词语)。

3、教学识字时、刘老师能用事物和卡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词语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4、在分析字形时教师能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教师并能适当给予总结,在识字过程中还能对学生进行扩词、扩句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样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练习设计有梯度,能有效的反馈学生课堂的学习信息。

三、朗读形式多样化:在整节课中、不论是学习生字还是词语,教师能以“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自渎、小组读、齐读、指名读等方法)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使学生的识字在读中理解、读中掌握。

教态自然、整堂课教师微笑面对学生。

建议:

1、有感情朗读指导不到位:断句、语速等方面。

2、课堂中要适当给予鼓励,让学生整堂都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

3、教师注意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书写的习惯。

四年级语文评课材料

辛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能通过抓语言文字、抓画面、抓感受来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含的一幅幅乡下人家的美丽场景,使学生感受到乡村风景的美丽,总的感觉这节课是成功的,下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评析:

1、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本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资源。如图中出现的生活情景,教师及时追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过没有,这样就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畅谈,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文中的词句,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教学中能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训练,交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从整体感知入手,然后分几个场景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见教师能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

3、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教师能将这一环节回归到文本中、借助文本对话的过程、有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来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充满对课文的学习欲望。

4、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间始终是平等对话,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放手让学生自学剩余的画面,教师加以恰当的指导,这样就大大的激发了学习主体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运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5、注重以“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意境。比如:学生每读完一段文字,眼前出现的不止是一段话,而是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面,教学通过品评和赏析课文相结合,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乡村人家的迷人景色,使情感在朗读感悟中得到升华。

建议:

1、新课标中强调阅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熏陶。这节课教师虽采取了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去朗读课文,我的想法是能不能设计新颖些的朗读方式。比如:在课件图片进一步加上配乐、学生通过欣赏图片、配乐节奏朗读,也许这样学生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文中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人家。

2、加强课堂中说话写话训练、这篇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这方面的素材对于我们当地的学生来说很广泛,生活中处处能捕捉到,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精心设计这一训练环节。

3、文中提及了乡村和城市风景的对比,只是一笔带过,对比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乡村和城市风景不同之处,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几幅代表城市风景的画面来做鲜明的对比、可能会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更明显的冲击,从而加深学生对乡村人家那独特迷人风景的感受。

4、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融入学生学习中,别总顾着自主、及时出示图片。

4.《掌声》三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四

《掌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读了让人为之深深感动。课文以同学的两次掌声为诱因,以小英的变化为主线,再现了一个发生在同学之间的动人故事。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巧妙的设计和生动的话语,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爱。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一、角色共鸣,入情入境

小英是本课的主要人物,课文主要是围绕小英的神情、动作进行描写的,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摩,从而深入到人物内心,去感受她的心中所想。朱老师的这一课,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相当成功。她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描写小英神情和动作的句子,然后通过读去感受小英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学生在读、思、想的基础上,和小英的内心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把小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体会得淋漓尽致。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觉教得轻松,学生读得到位,听课的老师也听得入情。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朱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如:在学生交流第一次掌声时,朱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三处地方,其中,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这一句,朱老师在指导朗读时,采取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先指名读,随后他这样引导:课文中的小英曾经是一个自卑忧郁的女孩子,平时,他总是默默地躲在那个角落,他不愿意让人看到他走路的样子,他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这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谁来读?紧接着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小英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要想读好这句话,我们还要走进小英的内心,你们想一想,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些什么?角色体验过后,同学们自然能把小英的心里活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这样学生一步步地很自然地走进了小英的心里,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引导阅读,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在这节语文课上,朱老师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感受,他设置了一个比较开放的说话练习:课文学到这儿,你认为掌声像什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朱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所以,在课堂上,一下子出现了很多的答案,学生们有的说掌声像妈妈,给我们带来自信和温暖;有的说掌声像扫把,可以扫去心中的痛苦;有的说掌声像老师,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还有的说掌声像太阳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得出的感悟,朱老师都给予肯定,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四、掌声响起,升华真情

课文学完后,朱老师这样说到:读了《掌声》这篇课文,老师也写下了这首诗,我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题目也叫《掌声》。随后他深情地吟诵起那首小诗,他读的很投入,学生也完全沉浸在其中了,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最后学生配乐朗诵这首小诗,不但烘托了课堂气氛,而且情感目标在意味深长的乐曲中也得到了升华,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

5.三年级语文评课小结 篇五

三年级语文《香港璀璨明珠》评课稿1

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了吴老师满怀激情地引领孩子们畅游了美丽繁华的现代化都市——香港,也展示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1、从教学目标的落实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还是较为扎实的。教学中,吴老师关注了字词的读音,积累四字词语,理解词义。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中段的学习目标。

2、注重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两次的语言文字训练:第一次,积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这三个成语。吴老师设计了练习让学生选择填空,使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这三个成语。第二次,看图用上“它们有时(),有时()”说话。这两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安排非常不错,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

3、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真挚有效。吴老师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与文本融为一体。她与文本的语言文字同欣赏。在课的结尾,当吴老师问学生:此时,你有什么话对香港说?时,学生很自然地流露出爱香港、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自然达成。

不足之处:

没能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的“度”,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年级语文《香港璀璨明珠》评课稿2

很荣幸今天能够聆听曹xx老师的这堂精彩的《香港,璀璨的明珠》。在这堂课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曹老师满怀激情地引领孩子们畅游了美丽繁华的现代化都市——香港;同时也领略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并让我这位踏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新人受益匪浅,收获满满。下面将分享一下我的所获所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把握住了略读课教学的步骤,按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教师紧紧围绕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的夜景”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香港离我们比较远,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到香港的繁华和美丽。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但许多词语,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惧全、举世闻名、璀璨无比”等词语,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结合图片加以理解,这样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词义,更鼓励了学生多积累、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从而能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曹老师还注重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例如,设计了“有时(),有时()”的说话训练,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有话可说,还在旁边配上插图,引导看图来说,从而达到更好的说话训练。

课堂的最后,在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学练结合。教师先讲清这篇文章的结构,并且讲了怎样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结合生活中熟悉可见的“万达广场”,进行小练笔。真正把课文教活了,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年级语文《香港璀璨明珠》评课稿3

X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整堂课下来,被X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收放自如的教态所折服,其中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X老师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尽情地与文本接触,徜徉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中,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老师在引入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触摸语言。让读和听的学生相互提要求,使学生明白在朗读时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读通顺连贯。从而把读、听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又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结构方式以及文章从哪四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接着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旅游胜地”,让学生在学有目标的基础上明晰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其他自己喜欢的段落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今后进行略读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的阐述充分肯定了略读的地位和作用,略读就是让学生把从精读中了解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因此,教师必须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渗透学法的引领、指导和应用,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读懂文本内容,历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X老师在这一点上还需细细打磨,这也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6.三年级语文评课小结 篇六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情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 同时知道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笔者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

二、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二: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 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目标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 懂得关爱别人, 用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过程

1. 设置情境, 导入课题。

(1) (课件出示干旱图片) 师叙说:很久很久以前, 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接连几个月都没有下过雨, 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庄稼都枯竭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此时此刻, 大家最需要的是什么?

(2) 是啊, 那个时候, 水是多么的珍贵, 《七颗钻石》就是发生在那场大旱灾中的一个既神奇又令人感动的童话故事。文中写小姑娘抱着空水罐去找水, 接下来发生了很多神奇的事情,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 初读课文, 理清文脉

(1) 要求学生大声读2—3自然段, 将觉得神奇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 并想想为什么神奇。

(2) (课件出示文中五处描写神奇的句子) 学生读一读, 并帮助学生们归纳出神奇的是水罐不断地发生了变化。

(3) 水罐到底发生了哪几次变化呢? (课件显示四次的变化)

3. 小组合作, 探究课文

(1) 第一次变化——空罐变水罐。 (1) 为什么空罐能变成水罐? (小姑娘很孝顺, 用孝心感动了上天, 使罐子发生了第一次变化板书:孝心感天) (2) 小姑娘很辛苦地找水, 想象一下, 小姑娘会怎样去找水? (指名读, 要求读出艰辛) 如果你是天上的一位神, 看到了小姑娘在那么艰辛地找水, 你会怎样想? (3) 天上的神和你们一样, 有着善良的心, 看到了小姑娘那么辛苦、那么孝顺, 就给了小姑娘一罐清亮清亮的水, 小姑娘—— (引读, 要求读出喜出望外并出示)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 第二次变化——变银罐。 (1) 找一找变银罐的理由? (2) 小姑娘因同情焦渴而“哀哀地尖叫”的小狗得到了快乐, 这颗善良的心使她的水罐变成银罐。 (3) 多么善良的小姑娘呀, 她看到这只可怜的小狗在叫, 你听到了吗?小狗在哀求什么? (说话练习) 小姑娘也听懂了, 善良的她把水倒了一点给它 (引读) 。 (4) 原来是小姑娘的“爱心如银”, 让水罐变成了银的,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这神奇的变化! (5) (质疑, 如果学生提出最好) 水罐摔出去了, 为什么水却一点也没有洒出来呢! (因为孝心)

(3) 第三次变化——变金罐。 (1) 为什么? (2) 因为母爱, 无私的爱, 宁愿自己死去, 也要把水留给自己的女儿, 伟大的母爱再次感动了上苍, 银罐又变成了金罐了! (板书:母爱似金) 。 (3) 指导朗读。

(4) 第四次变化——跳出钻石。 (1) 为什么? (2) 指导朗读, 要求读出, 小姑娘自己也很想喝, 但有着善良的心, 宁愿自己不喝也要让给别人! (3) 想象, 有了水, 发生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 因为有了爱心, 才有了水!只要有爱心, 世界就能变得美好!) (4) 播放《爱的奉献》。

(5) 最后一段。在人们的欢声中, 七颗钻石升上了天空, 就变成了大熊星座! (1) 自读。 (2) 理解“七颗钻石的含义” (懂得星星像钻石一样, 把爱洒向人间) 。

四、扩展思维, 总结全文

提问:学了这课, 你有什么话想对小姑娘和母亲说?

总结:今天, 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文章, 老师也被感动了, 让我们从今天起, 学会关爱父母, 学会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做一个快乐、热情的人, 好吗?让我们记住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五、作业

练习一:造句。

练习二:收集有关其他星座的故事, 准备故事会。

六、板书设计

7.三年级语文《卖木雕少年》评课稿 篇七

1.词语的复习与运用。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词语时,方法多样且学生掌握的程度十分显著。教师先指名某些学生读文,让学生齐读两遍,这是简单的检测学生是否认识这些词语。之后是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语夸夸图中的瀑布和木雕和填词语,这个过程不仅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帮助学生回忆词语意思,在知道意思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文中的话夸图片,做到能把词语拿出来能把词语放回去。最后是让学生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说话的过程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情境,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如何运用,看似环节简单,可是却像台阶似得层层深入,由易到难,学生容易紧跟和掌握。

2.通过提示语告诉学生如何读文。

教师在讲解重点段落时,尤其在让学生有感情的读文时,不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探究,而是通过抓住课本细节来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如果你在短时间内理解不了,体会不出其中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课本的细节之处,那儿就有你期待的答案。

3.教师的过渡语特别好,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可见教师的用心备课,认真备课。

建议:

1.在自由读,分角色读之后,再齐读体会会更好。

8.三年级语文评课小结 篇八

三年级语文《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在高新区小学语文“关注文体、凸显语用”校际教研活动中,毛老师执教了《矛和盾的集合》,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关注文体,凸显语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着力突显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诠释,尤其在语用方面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在课前交流中,引入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未成曲调先有情,成语故事与课文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安排独具匠心,这样的课前谈话有实效,值得提倡。

其次,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准确,重点突出。本课在字词句的教学上,扎实有效,不流于形式。比如矛、盾的教学,通过图片了解字义,再从字形分析到汉字的书写。再如集合的教学、通过直观贴图达成对履带一词的理解、通过动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挡、招架的理解等等,能够始终做到关注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完成学段目标的意识强烈。

再次,能够根据文本特点选择语用练习的落脚点。文章第2至4自然段重点介绍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这段话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课堂的研读推进紧紧抓住这一特点。首先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遇到困难——怎么思考——怎么解决,接着通过演示、朗读、复述等方式整理这一逻辑关系,然后进一步拓展到其他类似发明的发展过程。这一语用训练主要集中在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层次、有实效,也凸显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9.三年级语文评课小结 篇九

师: (提起鸟笼) 你们看这只小鸟, 它的名字叫相思雀。

生:老师, 它会叫吗?为什么不发出一点声音呢?

师:相思雀在听到同伴的召唤时, 才会鸣叫, 它们的叫声此起彼伏, 特别动听。现在, 请你们认真观察这只小鸟, 想一想它此刻在想什么, 或者想说什么, 写成一段话。 (生写作, 师巡视、指导, 十分钟后)

师:谁先来读一读?

生:天啊, 发生了什么事, 怎么来了这么多会说话的大树, 太恐怖了!小鸟害怕地想。这时, 有一只大手伸到它的头顶上, 小鸟颤抖着翅膀, 想要冲出牢笼。

师:写得真有趣!小鸟不知道人类是什么, 还以为是会说话的大树呢, 充分地表现了小鸟恐惧的心理。

生: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鸟, 老师说, 这只棕色的小鸟叫“相思雀”。它在笼子里蹦来蹦去, 它一定是在想:为什么要把我关起来, 我要出去, 去找我的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们。人类啊, 快放我出去!唉, 可爱又可怜的小鸟。

师:你写得很好, 结尾与第一句话还递进了。猜到小鸟的想法后, 就从可爱的小鸟变成了可怜的小鸟。你的组织安排能力真强。

生:出口在哪里, 那通向自由的出口在哪里?小鸟在笼子里飞着, 撞得头都晕了。只要生命的火焰还在燃烧, 我就不会放弃。黄金做的牢笼也不如葱郁大树上树枝搭的房子, 大自然才是我的家。小鸟积蓄力量, 又一次向笼子撞去。

师:这个片段写得太好了。我们大家看到小鸟在笼子里跳, 都知道它想要出去, 可这名同学却没有直接写小鸟想要出去, 而是用一句“出口在哪里”代替了这句话, 并且逐步加深语气, 又强调出口是通向自由的出口。虽然并没提一句小鸟想要出去的话, 但这一段里的每句话都能表现出小鸟渴望自由。

师:同学们, 你们瞧, 我们不是小鸟, 却能听到小鸟的心里话, 这是不是很神奇呢?

生:不神奇, 只要仔细观察, 从小鸟的样子上就能感受到一切。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山雀》, 作者也听懂了小鸟的话,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故事,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细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师:课文读完了, 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有什么含义吗?

生:没什么含义呀, 不就是写小鸟的对话吗?

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一定要认真思考, 这篇课文可有深刻的含义呀。在总结含义之前, 你们先回答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能听懂小鸟之间的对话呢?

生:和我们一样, 作者认真观察后, 根据实际情况猜测的。

师:你说一说, 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生:用望远镜看的。我是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知道的, 他观察了很久。

师:你很细心。你们谁能说说, 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久呢?

生:文章中有好几个地方写到作者等了很长时间, 所以能看出他观察得久。

师:对。还可以从哪些话看出来?

生:原来大树上没有洞, 但小鸟为了找虫子, 把大树啄出了洞, 可见是花了一些时间的。

师:你回答得对。啄出一个把整个身子都能藏进去的洞, 至少也要半个来小时, 作者一直都在举着望远镜耐心观察。

生:从小鸟飞走这一现象也能看得出作者观察得久。小鸟都飞走了, 他还在看。

师:说得对。只有这么长时间地观察, 这么认真地感受, 才能知道小鸟在说什么。可是, 为什么作者能有耐心观察这么久呢?

生:因为他喜欢小鸟, 热爱大自然。

师:用一个字来说, 就是爱。因为爱, 所以作者眼里的山雀已经不是鸟, 而是一种人了。请你们仔细阅读两只山雀的对话, 想一想山雀是哪种人?

(生阅读课文, 思考, 师板书:小孩、少年、青年、老人)

师:你们认为山雀是哪一种人?

生:少年。

师:小孩和少年这两种人不好区分。小孩的特点是天真幼稚, 少年已经懂事了, 主要特点是淘气。你们看, 小山雀只顾着吃食物, 尾巴露在外面都不知道, 等到作者走过去捂住洞口的时候, 它竟然装死, 以为用自己的幼稚骗局可以骗过高智商的人类。所以, 你们再认真读一读小鸟的对话, 更准确地说, 小鸟是哪类人?

生: (恍然大悟) 小孩!小孩都是这么天真幼稚。

师:我也觉得山雀像小孩, 而且还是小小孩。只有小孩才会有这么童稚的行为, 当危险还没解除时, 它竟然伸着小脑袋看周围的一切。

师:那你们说,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哪种人呢?

生: (毫不犹豫) 少年!

师:为什么这么确定呢?

生:好奇心很强, 有点儿淘气, 竟然“悄悄地从后面绕过去, 偷偷走到露出小尾巴的那个地方, 用手掌堵住了窟窿。”

师:哈哈, 说得真好, 这确实是少年的特点。

生:老师, 我认为作者可能是一位老人, 有童心的老人, 是个老顽童。因为, 少年可能没有那么大耐心来观察山雀。

师:嗯, 你想的有道理。你是把两个词组合了, 这位作者虽然是老人的年龄, 却有一颗少年的心。那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的庐山真面目。 (师为生展示作者照片)

师:俄国作家普里什文在创作这篇文章时, 确实已经是一位老人了。山雀被作者当成是小小孩, 而作者自己是个老顽童。现在你们能说说这篇文章的含义了吗?

生:怀念童年。

师:你再认真想一想, 这篇文章并没有怀念童年的意思。怀念童年的文章应该写到年少时难忘的事情, 对童年的留恋, 但这篇文章里并没有出现呀!

生:我认为是热爱大自然。

师:这个回答没错, 但不是很准确。为什么他们之间的相处那么融洽呢?

生:他热爱大自然, 他回归了大自然。

师:作者把自己融入大自然, 他听得懂山雀的语言, 山雀对他也没有敌意, 老人把山雀当成小小孩, 所以这是人与自然——

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师:是的, 这就是这篇文章要阐述的含义。人与动物应该共同享受大自然, 而不是看到动物就肆意捕杀, 就把它们抓来当做自己的宠物。你们瞧, 这只小鸟还在笼子里东冲西撞, 它在问:“那蔚蓝的天空, 那碧绿的树林, 那晶莹的露珠, 都在哪里呀?”我们现在就让它回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让它像一个快乐的孩子一样自由地生活。 (打开笼门, 放飞小鸟)

拓展:倾听水滴的声音

师:一篇好的文章, 虽然写的事情很简单, 但含义却非常深刻。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普里什文的作品, 他总是把大森林里的小花小草、小虫小鸟当做文章的主角, 描写生动, 语言优美, 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含义, 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我为大家推荐一本普里什文的散文集《林中水滴》, 这部书里的文章都很短小。 (师为学生读两篇短小的散文并讲解, 略)

师:你们看, 再小的事物都是写文章的题材, 而且越是小的事物越有可能成为好素材。下面, 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普里什文这位作家, 我来读一篇他写的自我介绍:“我站立, 我生长——我是植物;我站立, 我生长, 我行走——我是动物;我站立, 我生长, 我行走, 我思考——我是人。”这段话开始的几个句子就很有深意, 会行走是动物, 会思考才是人类。“我站立, 我感觉:在我的脚下是大地, 整个大地。脚踏大地, 我挺起身体:在我的头顶是天空, 我的整个天空。这时, 响起了贝多芬的交响乐, 它的主题就是:整个天空都是我的天空。”“整个天空都是我的天空”这是什么意思?

生:他说整个世界都是他的。

师:难道他要占领全世界吗?

生:我觉得是他热爱大自然的天空。

师:不仅仅是天空, 而是全部, 他热爱整个世界, 他把整个世界都当做自己的宝贝, 谁都不可以伤害她。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 你所看到的一切都会是美好, 你的爱也会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 每一只鸟, 每一棵树。那时候, 你将学会与大自然中的万物对话。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 从阅读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开始, 学会倾听……

备课笔记

爱的呼唤

幼儿园里, 一个孩子哇哇大哭地跑出教室, 园长问她怎么回事, 她哽咽着说:“老……老师打……打我。”园长马上把那个动粗的老师请到自己的办公室:“你为什么打孩子?”老师一脸无辜:“我没打孩子呀!”园长扭头问孩子:“老师打你了吗?”孩子胆怯地点头。“老师怎么打的你?”“用……用眼睛打的我。”原来, 刚才这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 老师狠狠地瞪了她几眼, 把这个内向的孩子吓哭了。

这是蒙台梭利在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时候讲述的一个案例, 它让我更深地认识到了目光的力量。人们常说, 金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 其实, 恶狠狠的目光对孩子稚嫩心灵的伤害, 跟杀人不见血的刀比起来, 不知要狠毒多少倍。

某学校请我去给学生讲一堂作文课, 一位校领导先在办公室接见了我。她满脸笑容, 慈眉善目, 谈笑风生, 和蔼可亲, 就像邻居家热心肠的老大姐。讲座的时间到了, 我们一起走向阶梯教室, 刚一迈进门口, 她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 “嗡嗡嗡”的教室里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然后万籁俱寂。她走上讲台, 双眼迸射着寒光, 冷冷地扫视全场, 顿时, 阶梯教室仿佛变成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座的学生都变成了死路一条的犹太人。我们这位“变脸大师”就成了德国鬼子, 只不过手里没握电棍, 腰里没别手枪。她北风呼啸一般地介绍完主讲人, 鄙人顶着寒风登上了讲台。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用我脸上的微笑、嘴里的幽默, 逼走了袭人的寒气, 迎来了温暖的春风, 孩子们进入了情境, 不时地传来轻松愉快的笑声。可是, 每当笑浪翻滚的时候, 这位校领导就会及时地挺身而出, 用她寒光四射的眼睛怒视学生, 学生慌忙低头缩脖, 把“罪孽深重”的欢笑杀掉。

听优秀的老师讲课, 跟学识渊博的人交流, 那种令人陶醉的感觉, 叫做“如沐春风”——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 春风和煦, 花红柳绿。可是, 在日常的课堂上, 孩子们能感受到多少“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春风春雨呢?即使在春天, 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的也是“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的凄惨。

雷锋叔叔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教室里的孩子是我们的希望, 是祖国的花朵, 让她们在温暖的春天里成长不好吗?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个“池塘之底”学校校长哈珊, 他教育学生的法宝就是两个字:惩罚!结果, 本来就淘气的孩子们越来越无可救药, 被惩罚得最狠的那个学生, 竟然点起了“冬天里的一把火”, 把学校变成了火海。新来的代课老师马修, 心怀仁爱, 总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让他们在歌声中看到生活的希望, 感到春天的温暖。他们的歌词里有这样一段:“黑暗中遇上迷途的羔羊, 伸出你的援手, 带领他们开创新天地, 令他们从彷徨的深渊里, 看到希望的涌现, 生命的炽热。”若干年后, 这些像垃圾一样被家长抛弃在“池塘之底”的孩子中, 竟然冒出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你瞧, 只要有春风的吹拂, 即使是在寒冷的黑夜, 也能听到动听的天籁之音。

最好的老师, 是那些在孩子的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老师。父母心里揣着的是责任, 关心的是孩子的未来, 他们有时因为心急, 也会给孩子一点颜色看看, 但是马上就会有一个吻飞上孩子的脸颊, 赶跑突袭的寒风。课间, 每当孩子们围着我说说笑笑, 甚至有孩子调皮地趴在我的肩头的时候, 我都会感到无比幸福, 这是花儿对春天的依恋。幸福中, 我会想起新加坡政府在给校长的任命状上写的话:你要时时刻刻意识到, 无数孩子的未来掌握在你的手中。

10.三年级语文评课小结 篇十

《荷花》一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可以说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体现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一、贴近新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教者用“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花好,是怎样具体写荷花美好的?”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知道了修辞方法如何排比、比喻等。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了“冒”字为什么用的好?换一个词行不行和“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的了不起。”用这些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阅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课文结束后,双配乐齐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引导搜索、拓展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学生查找了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像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什么呢?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

四、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11.三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小结 篇十一

本月我们结束了第四单元的学习,完成了全期教学任务的一半。从孩子们期中测试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阅读理解水平和写作水平较上期有大幅度提高。本次考试基本情况及个别题型的分析。

平均分:80.8分 合格人数:39 人 及格率:95﹪ 优秀人数:20人 优秀率:51.2﹪

本次考试试题题量适中、难度一般,但孩子们的考试情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主要表现在两极分化严重,孩子间的分数差距越来越大。

试卷失分较多的有三道题:

1,第四题:连线题。很多同学填写的是动词。这道题在语文园地四进行练习时我作为重点进行了强调,但部分孩子急于答题,在未细心审题的情况下就进行作答,导致失分,实在可惜。2,是排序题中,非常遗憾,这道题全班做对人数极少。我没有责怪孩子,但由此我再次提醒孩子们,课外阅读中我们应该学会刨根究底,更要养成勤学的好习惯。3,作文题,很多孩子多数孩子认真地审了题,精心地布局谋篇,并且将平日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灵活运用,交上了一篇精美的习作。一小部分孩子没有将日记和习作区分开来。他们没有认真研读题目,只图把事情讲完,没有注意将老师平日所授的写作技巧、优美词句用在作品中,所举事例没有完全展开,致使内容不具体,篇幅也就没有达到三年级的写作要求(300字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下半期我将提高日记写作的要求,对篇幅不够的作文将要求补写或重写。(对个别暂时还没有掌握如何展开材料的孩子,我将在中自习挤出时间进行单独辅导,也请家长朋友配合,孩子在家时要多和他交流,鼓励他们将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与您分享,鼓励他们将话说完整、将事情说清楚,然后再引导他将所说的内容记录下来成文。)我细细翻阅了每个孩子的试卷,并针对孩子的情况逐一进行了试卷分析,在试卷上写下了对孩子们的期望和鼓励。

张雪梅

12.管窥“复盘式”语文评课的优势 篇十二

1.“自轻式”评课。

执教者否定一气, 说假话。现在的评课程序一般是由执教者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意图, 许多教师总是把头埋得低低的, 对于自己的设计常常是欲言又止, 万般无奈, 最后只是说几点不足, 只好虔诚地、习惯性地等待接受评课者的“有效经验”, 严重缺少自信!其实, 每位教师都是课前绞尽脑汁地备课, 满怀激情投入到课堂, 评课时满心希望得到充分的肯定。

2.“婆婆式”评课。

领导者狠批一通, 说套话。评课者如果是领导, 居高临下, 好坏的调子基本就定了, 就像盖棺而论一般, 其他评课者要么围绕领导的说法蜻蜓点水式评价, 要么三缄其口, 自己不能有太多的思想。评课者如果是专家, 往往高谈阔论, 自说自话:“假如我来上这节课, 我会……”教者只是静默地接受评判, 基本没有解释、说明的机会。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他者的意识过强, 教者的视角缺失!

3.“好人式”评课。

同事间吹捧一番, 说好话。隔靴搔痒, 泛泛而谈, 乱侃一气, 惯性表现是优点多于缺点, 谈到缺点时则是轻描淡写, 浅尝辄止, 双方皆大欢喜。特别是具体评价某个方面时, 要么很难突出重点, 不能切中要害, 要么大谈感性认识, 缺少理论支撑;要么发表的意见多凭印象架空评说。如雾中看花, 水中望月, 缺乏基于自己特点的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拷问与个性反思!

当下中学语文的评课不少是“无合作, 无证据, 无研究” (魏本亚语) 的“三无”产品。

其实, 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 有着许多不同的视角。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 评课有学科视角、教学论视角、教学效用视角、教学行为视角等多种。“复盘式”评课是中学语文评课的新视角。

“复盘”源于对弈, 就是对下过的棋按原来顺序重新摆出, 客观地分析棋局中双方的优劣、得失。而“复盘式”评课就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评议, 以此改进教学实践。这是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中心副主任魏本亚老师首创的。

“复盘式”评课操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列出一个评课维度表, 项目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学了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然后执教教师主要填写前四项, 听课教师补充, 最后一项由听课教师填写。最后再由听课教师把后四项内容与第一项教学目标用线前后连起来, 检查教和学的活动是否都指向教学目标。如在对《推敲》评课时, 魏教授先提出了课堂评价的五个要点, 引导执教老师与听课教师一起, 用简练的词句将前四个要点进行提炼, 听课教师再对最后一项“学生学会了什么”进行总结。最后魏教授请现场听课的教师将目标和后面四个要点中的内容用连线的方式进行归类对应。 (详见表)

与传统的评课方式相比, “复盘式”评课具有以下优势:

1.全面呈现课堂事实。

利用评课维度表, 以执教者回忆为主, 还原课堂, 分条呈现教学事实, 整理提炼课堂信息。让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流程由宏观到微观, 一目了然。就像一束X光, 对这节课进行了扫瞄和透视, 然后将其“骨架”清晰地呈现出来。特别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别进行分类呈示, 凸显了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的价值追求。

如《推敲》围绕目标 (1) 品读重点语句, 感受贾岛的认真。在“教了什么”中, 教师设计了“画重点段的词句, 品读感悟, 指导朗读”的教学。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进行了“自读感悟, 相互交流”的活动。在“学了什么”中, 教师预设了“感情朗读, 品读重点词句”的学习;在“学生学会了什么”中, 我们看到了学生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品味关键词, 感受贾岛的认真态度。”

这既是对课堂整体框架的搭建, 又是对教学思路的梳理与确认, 为接下来的研讨提供了清晰生动的教学事实。当然, 教学事实的呈现既可以以时间为节点, 也可以按自己预设的角度进行。

2. 真实反观教学行为。

审视、反观教学中的问题, 就能重构教学, 提升教学效益, 最终改进教学。“复盘式”评课, 追问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落实, 就是更多地分析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达成度;执教者填写学生学的活动, 就是具体地分析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分析教与学的行为与学生能学到什么之间的关联, 就是分析教学活动的效度。如一教师执教《沉船之前》后, 魏教授将课进行“复盘”, 执教者、评课者立即看出:教学内容九项, 有第 (1) (2) (3) (5) (6) 项和目标不对应, 可以不安排;学习活动七项, 运用资料、朗读、概括等明显不需要, 应该减去, 把这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思考、讨论。寻找各个维度与目标之间的对应, 删去多余的教学内容或者步骤, 为语文课堂做“减法”, 就是解决它们之间的对应度问题;教师用连线的方式, 将目标和后面四个条目中相一致的内容进行归类对应, 可以看到教与学的内容、策略、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关联度, 追求高效课堂。

3. 自觉提高磨课水平。

波斯纳 (Posner, G.J, 1989) 提出:经验+反思=成长。评课既要借助同行的力量使执教者获益, 又要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机制。通过“复盘”, 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一一对应, 来审查目标与其他要点的一致性, 这样既能给执教者带来真切、深刻的体验, 促进执教者深入地反思, 从而发现更多的教学可能性, 获得提高, 也能激发评课者积极参与的兴趣, 打磨出更多的低耗高效的好课。

如在评议《水乡歌》时, 评课者依次追问执教者:为什么设计这样的目标而不是别的目标?你的教学流程是怎样的?看到连线太多, 又问:你的主问题是什么?如果让你做“减法”, 你会减掉哪些环节?执教者在回答的过程中, 评课者不断补充、完善, 在反复思辨中问题得以清晰和统一。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双方思维的碰撞中, 新方案、新思路得以产生, 执教者、评课者均会对原来教学的利弊、得失了然于心, 修改重构教学行为, 重新走上课堂, 会是另一番风景。新教师上完课后自我进行填表评价, 长期坚持, 会进步更快。

4. 充分体现平等对话。

这是一种执教者与评课者全员参与的对教学事实进行分析研究的活动。通过回忆再现上课的目标、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效果, 并对成功的教学片断进行理论提炼, 评课者和被评者站在平等的位置。评课是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的, 没有谁对谁错的争议, 只是和执教者进行交流与对话, 没有做价值的判断, 大家都用欣赏的目光审视事实, 有的只是事实的分析, 有的是教育理念的反思。评课过程中, 每一位老师都是研究者, 每一位老师都是专家。当然, 也可以让学生来参与, 学完了让学生写写自己一节课所得 (这种做法更好, 有待尝试) 。“复盘式”评课是在执教者、评课者的强大气场中, 在民主、尊重的氛围下平等交流、相互协商, 进而实现终极价值目标———高效课堂。

在“复盘式”评课中, 呈现课堂事实是对教学的还原, 反观教学行为是对教学的归总, 磨课水平的提高可以对教学重构, 平等对话则是改善当下评课方式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周坤亮.论指向课堂教学改进的听评课[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05A) .

[2]黄厚江.评课的多重视角及策略选择[J].语文教学通讯, 2011, (1) .

13.三年级语文评课小结 篇十三

xiaoxue.xuekeedu.com

今天我们有幸在多媒体教室聆听了赵春婷老师执教的一节带有浓郁研究气息的观摩课《槐乡五月》,这节课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来设计教学,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表达欲望、精彩的发言内容,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学生表达能力提高的过程。听课后,我也似乎成了这班上的一名小学生,有种急切的表达欲望,来交流我的思考。我觉得,这节课较好的把握了三个度,来努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一、降低难度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年段特点,作为三年级的孩子,在表达时不容易大段的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如一位“长大的儿童”,以孩子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在理解句子“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体会小姑娘怎么会飘起来,老师考虑到学生可能心中能领会“飘”字的妙处,但不能很有层次的表达准确,因此,老师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若是老爷爷能飘起来吗?于是学生便想到了小姑娘走路轻盈,如云朵在漂移。老师再启发若平时考试未考好,心里会飘起来吗?于是学生又想到了小姑娘戴上槐花变俊俏了心情愉快,心儿也飘飞起来了。最后学生们在老师“飘荡的香气、飘舞的身姿、飘飞的心情”总结下深入地理解了这句话,学生的表达也在老师降低难度的引导下呼之欲出。

二、创设坡度

如何提高训练的效率,老师还注意到设立坡度,层层推进。如在理解第二段的比喻句时,并没有直接讲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读懂句子,文中写了什么像什么,什么如什么,当学生准确找出来后,又让学生找一找这几句共同的地方,好在哪里,学生便在阅读体会中发现都是打比方的句子,比喻词不一样,但作用相同,让表达更生动形象,不单调。最后,老师又出示槐花不同姿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后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在这一教学环节,老师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先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敢说,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表达,接着问题逐渐加难,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表达的内容能更生动,更丰富,尤其在看图说话的环节时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

三、增设广度

xiaoxue.xuekeedu.com

14.三年级语文《夸父追日》评课稿 篇十四

陈淑老师在执教本课时,紧紧把握住略读文章教学的特点,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充分

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陈老师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如在明确课型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初读,想办法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可以走几个来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足够的机会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又如概括主要内容时让学生自由练说,同桌互相说。还安排了默读的时间,“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句子”,并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还有穿插在重点句中的朗读。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有充裕时间的读书中,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去读懂课文。

二,略中有精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将会像自读课那样放任自流,结果编排的意图无法得以体现。陈老师“精”读的点指导很到位,要与文本的主题内涵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教学夸父追日和喝水的两处句子以及夸父倒下的句子,在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三年级语文下册《夸父追日》评课稿3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7至12岁的儿童,儿童的思维跟成人是不同的,他们的精神哲学是游戏和幻想。

前几天听了《夸父追日》一课,当老师引导孩子从“没几口,黄河里的`水被他喝光了。夸父还是口渴,他又跑到渭河边,“咕咚咕咚”没几口,又把渭河的水喝光了。”体验其中神奇的时候,有个学生忽然站起来说,夸父怎么可能把黄河渭河的水喝光呢?河与海连在一起的,海里的水要涌进来,难道他把大海的水都喝光吗?

学生这样的理解对吗?从表面上看是不对的。因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水是从西往东注入大海的。看似不对的回答,对于儿童来说,却是诗意的,因为儿童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的。神话创作本身就是是诗性思维的创作,是情感和情绪的逻辑,像梦一样,对于神话,一切皆有可能。从这个角度说,孩子这样的理解,完全正确。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王菘舟语)

对于这样的一位思维高度活跃的孩子来说,我们最好也用诗意的思维来回答:“你真是一位诗人,恐怕很多诗人没有像你有这么大胆的想法;这正是神话的神奇所在,是不是意想不到?孩子,大胆地想象吧,在神话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你一定成为佼佼者!”

如何让课堂喷射出诗意的色彩,激荡起儿童的思维。我们认为应该强化三种意识:

第一是文本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很明显,在语文教学当中,文本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然是一种凭借,教师就要在阅读中真正体现;既然一个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教师钻研文本,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博,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像《夸父追日》就应该抓住神奇的主线进行教学。

其次是课型意识。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中,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不同的课型,承担不同的课程目标。略读课文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其比例越来越大,分别是三年级33.33%、四年级82.86%、五年级100%、六年级104.17%。而且随着略读课文比例增大的同时,选读课文的比例也同时增大。叶圣陶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一言以敝之,教师在教学时在内容上要懂得取舍,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懂得放手。同样《夸父追日》首先也是内容上的取舍,只选择一二个点,其次才是策略方法。

第三是语文意识。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它包含着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与常见文体相关的审美、评价意识。学习语文,就是要认真地听听言语背后的声音,辨辨言语的色彩,掂掂言语的分量,摸摸言语的“体温”。语文意识是一个语文老师作为一种专业的重要标识。

语文意识的强弱往往影响是课堂“语文味”浓淡,教师始终要关注在课堂是怎么听,怎么说,怎么读,怎么写。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这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的义务和责任。

上一篇:银行支行年中总结下一篇:我的老师四年级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