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教育创新?(共16篇)
1.今天,我们如何教育创新? 篇一
我们今天如何做学问?
——在玉林师范学院的讲演(2007-03-7,广西玉林)
学到作学问的门径,这比得到一个职业还重要,一生受用不尽的。
——傅增湘(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页1。)
学问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
——马建忠(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序,页11。)
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
——梁启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六册,专集之二,页38,北京,中华书局,2003。)
清末三四十年间,清代特产之考证学虽依然有相当的部分进步,而学界活力之中枢已经移到“外来思想之吸受”。一时元气虽极旺盛,然而有两大毛病,一是混杂,二是肤浅。直到现在,还是一样。这种状态,或是为初解放时代所不能免,以后能否脱离这状态而有所新建设,要看现代新青年的努力如何了。
——梁启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册,专集之七十五,页31,北京,中华书局,2003。)
作为现代中国人非常难,稍有灵性的人,往往深感精神的煎熬。
——林毓生(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96,页383。)
新的政治秩序与新的文化秩序的建设是现代中国人民最根本的任务。
——林毓生(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96,页328。)
只有挑战格局的人才能成为大师,只有挑战格局的人多了,才能成为大师辈出的时代。
——李零(李零:《花间一壶酒》,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页345。)
学固贵博,学必欲约。
——章学诚(转引自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页497。)
学习他人比鄙薄他人要困难得多,却又有益得多。
——冯天瑜(冯天瑜:《文化守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页50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美丽的玉林师范学院,并在此作一个讲演。今天有缘能够来到这里,首先要感谢贵院副院长谢尚果博士的盛情邀请!我与尚果院长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尚果博士还是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院长的时候,我就荣幸地受到过他的邀请在民族大学(那时还是广西民族学院)做过讲演,今日得缘,又随尚果博士来到玉林。当然,我还要对各位老师、同学的到来深表感谢!我期待着各位对我的讲演提出认真的批评!
我今天的讲题是“我们今天如何做学问?”。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讲,是有我的一番考虑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读了启功先生的一篇文章所受到的启发。各位应该都知道启功先生吧,至少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在一篇情真意切的怀念恩师同时也是我在北师大的老校长陈垣先生的文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中讲到,启功先生幼年丧父,衣食困难,启功先生祖父辈的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拿着启功先生的作业去见陈垣先生,意在找一点谋生的机会。傅老先生回来对启功说,“无论能否得到工作安排,你总要勤向陈先生请教。学到作学问的门径,这比得到一个职业还重要,一生受用不尽的。”(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页1。)读到这段话我特别感动,我想到我们作为一个知识人,一个学术人,必须经常探讨“学问的门径”才对。因为探讨学问的门径对于理解何为学问意义重大。当然,我们今天与启功先生所处的时代已然大不相同了,因此学问的门径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的。启功先生从陈垣先生那里学到了什么门径呢?启功先生这样告诉我们:“功年逾二十,始受教于励耘先生,获闻学术流别及考订之学,得知无证不信为立言行文之根本。”(启功:《启功丛稿·论文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前言”,页1。)应该说启功先生所讲的学问的门径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做学问还是很具有启发性的,但是,我们也更应该看到,我们今天探讨做学问的门径不能停留在“无证不信”上,更应该具有批判与反思的精神,深刻地探讨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知识的性质。因此我今天在“我们今天如何做学问?”这个题目下讲四个问题,依次是我们是谁、今天何谓、何谓学问以及如何做学问。这四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四个侧面。
一、“我们”是谁?
我首先讲我们是谁这个关乎我们身份意识的问题。人们也许会说,这完全是一个无需追究的问题,因为我们难道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吗?其实不然,我们对自己究竟是谁并不是当然清楚的。我们并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性存在物,而是一个在历史中形成并创造历史的存在者,我们在历史之流中被赋形被定义,我们并不在历史之外。我们在定义历史的过程中定义了自己。
因此我们是谁这个问题只有在历史之流中才能得到解答。李白有诗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我们作为今人,必须联系到我们的前辈古人,才能得到理解。为了加强我这里的论述,我想援引国内三位著名学者的观点。
一个是李泽厚先生。李泽厚先生在《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一文中提到了中国现代六代知识分子,这六代分别是辛亥的一代、五四的一代、大革命的一代、“三八式”的一代、“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一代,并指出第七代将是全新的一代。(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页430。)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的 “后记”中李泽厚的表述是辛亥一代、五四一代、北伐一代、抗战一代、解放一代、红卫兵一代,并指出,“在这个近百年六代知识者的思想旅程中,康有为(第一代)、鲁迅(第二代)、毛泽东(第三代),大概是最重要的三位,无论是就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说,或者就思想自身的敏锐、广阔、原创性和复杂度说,或者就思想与个性合为一体从而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说,都如此。也正是这三点的综合,使他们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最大人物。但是他们还不是世界性的大思想家。”(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页340。)并进一步预言:“当中国作为伟大民族真正走进了世界,当世界各处都感受到它的存在影响的时候,正如英国产生了莎士比亚、休谟、拜伦,法国产生了笛卡尔、帕思噶、巴尔扎克,德国产生了康德、歌德、马克思、海德格尔,俄国产生了托尔斯泰、陀思妥也夫斯基一样,中国也将有它的世界性的思想巨人和文学巨匠出现。”(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页341。)
上海学者许纪霖先生也将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划分为六代。他在《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一文中指出,以1949年作为中界,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可以分为前三代和后三代,即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后“五四”一代和十七年(1949—1966)一代、文革一代、后文革一代。并认为:“对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大致来说,第一代(晚清和十七年两代人)更多的是社会关怀,他们处于一个社会结构转变的前夜,考虑的重心是如何实现社会政治体制变革,因此政治意识比较强烈。而第二代(五四和文革两代人)更多的是文化关怀,他们对文化价值和道德重建的关心要超过对社会政治本身的关心,因此特别重视文化启蒙工作,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热都产生于第二代,并非历史的偶合。而第三代(后五四与后文革两代人)相对来说知识的关怀更多一些,他们已经注意到文学或学术自身的独立价值,不是在意识形态或文化价值的意义上,而是在文学或知识自身的立场上思考各种问题,因此第三代社会的、文化的贡献远远不及前辈,但其知识的贡献却不可限量。”(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页85-86。)
北京学者**先生也是立足于二十世纪的时间维度,但他从法学的视角出发,给我们描绘出了五代法学家。许先生认为,清末变法改制间登台的为第一代;二十世纪代初期以降,接受了现代西式法律教育的法律从业者逐渐上场,面对新问题,秉持新理念,尝试新范式,整个法学面貌为之一变,真正纯粹意义上的中国学术传统,滥觞于此,为第二代;三年代中期前后,受教于第二代,更有一批新人入围,业精于专,将已然启其端绪的中国法学传统加以深化与光大,为第三代;1949年后为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为第四代;1977年后经由高考入读法律院系的,历经二十春秋磨练的今日法学公民主体为第五代。(**:《法学家的智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页6。)
必须承认,上述三位著名学者对我们理解当下的我们是谁是很有帮助的。我这里也可以提供一个参照系来认识我们是谁。我所提供的这个参照系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不断创生与演变的过程。借用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的说法,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我觉得中国文化或可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本土及其扩张时期。这个时期在学术上以孔子、董仲舒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中国文化吸收佛教文化从而形成新文化的时期,学术上以朱熹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晚明以来中国文化开始吸收基督教的文化成果以改造自己的文化,这个时期还没有完成,所以学术上代表还没有出现。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我的老师、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周桂钿教授提出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三位“特大思想家”。受周老师的启发,我认为中国第三个时期的完成其主要标志是第四位“特大思想家”的出现。因此我们是谁的问题就可以放到中国文化吸收基督教文化的进程中来考量了。这种立场正好符合著名哲学家伽德默尔的观点:“一个人需学会超出迫在咫尺的东西去视看——不是为了离开它去视看,而是为了在一更大的整体中按照更真实的比例更清楚地看它„„在希望与恐惧中,我们总是被最接近我们的东西所影响,从而也就在它的影响下去看待过去的证言。因此,始终必须力戒轻率地把过去看成是我们自己对意义的期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倾听过去:使过去的意义成为我们所能听得见的。”(转引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页262。)中国吸收基督教远比吸收佛教来得痛苦,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的:“也许除了佛教进入中国那一次以外,外来文明对于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震撼,始终并不是很大,直到明清两代西洋知识、思想与信仰逐渐有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中国才又一次真正受到了根本性的文化震撼。”(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页328。)中国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吸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这一艰苦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以这一条线索,我将当代知识分子成长的上限延伸至十六世纪的明朝,这个时候基督教开始对中国知识分子发生深刻影响,如大家知道的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开始有限度地接受消化基督教,“徐、李二人为晚明西学派士人的主要代表,是取法西洋的先行者”,(冯天瑜:《文化守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页312。)是为第一代。明末清初一批知识分子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目睹了明朝的灭亡,开始了对君主制度的批判,可以看成是第二代。我认为整个20世纪可以看成一个时代,它是君主制度灭亡,中国文化全面受到基督教西方文化震撼与洗礼的时期,因此我将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视为一代,是为第三代。第三代在学术上的代表人物我愿意举出林则徐、魏源、王韬、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沈家本、鲁迅、毛泽东、李泽厚等人。这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重建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尚处在孕育的过程中,但他们的历史使命则是综合前三代知识分子的知识业绩,开创一个新的天地。所以从历史长程的眼光看,我们应该是第四代知识分子。近五百年的长程历史,这五代知识分子正好完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思维过程。所以第四代知识分子肩负着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双重使命。
二、“今天”何谓?
明确了我们是谁,我们还必须明了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我们做学问的时空背景。我们所要创造的学问是关于我们当下如何生活的学问,所以必须要明确意识到我这里所说的“今天”的意义。
正象我们是历史性产物一样,“今天”也是历史的产物。其实对今天中国之认识,正如我们对自己是谁的认识一样,也经过了漫长的思维过程。应该说,痛苦地意识到中国发生了重大变化始至晚清,象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就认为中国正在发生“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意味着,原先对中国社会起着支配作用的框架已然失效了。我国著名旅美史学家余英时先生非常形象地借用杜牧的“丸之走盘”的比喻来说明中国在18世纪前后所发生的天崩地裂的变化。余英时引杜牧的话说:“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余英时先生说,我们不妨把盘看作是传统的外在间架,丸则象征着传统内部的种种发展的动力。大体上着,18世纪以前,中国传统内部虽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种变动,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基本格局,正像“龙之不能出于盘”一样。但19世纪晚期以后,中国传统在内外力量交攻之下,很快进入了一个解体的过程。这意味着龙已出盘,中国开始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三联书店,2004,“总序”,页7。)同时也意味着,今天的一个重要使命乃是“新盘”建构。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学人普遍意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危机,正象林毓生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文化危机的确是既深且巨的。”(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页398。)因此,“作为现代中国人非常难,稍有灵性的人,往往深感精神的煎熬。”(同上,页383。)为了这个“新盘”的建构,我们必须对这个“新盘”的性质有深切的认识。在这里我引入吉林大学邓正来教授关于中国两个阶段的理论,或许对我们认识今日之中国有帮助。邓正来教授在他前年发表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中指出,中国随着加入WTO,完成了一个深刻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从现代化阶段过渡到全球化阶段。在现代化阶段,世界的规则对中国只不过具有示范的效应,并不具有强制性,在这么一个阶段,中国虽然存在于世界之上,但并不存在于世界之中,因此中国发言不发言都是无关紧要的。但是进入全球化阶段之后就不一样了。一方面,世界结构对中国具有强制的支配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发言对于世界会发生重要影响。邓正来教授依据此一设定,力主中国应从“主权性国家”过渡到“主体性国家”。这种理论暗示出中国文化走出危机的可能性。其实,我们今天应该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危机并不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是孤立发生的,应该将中国文化的危机看成是整个人类文化危机的一部分。如此,则我们就会赢得更深刻的认识,中国文化危机的解决,在根本上信赖于整个世界文化危机之解决,反之,中国文化危机的解决也是整个世界文化危机可得解决的一个前提条件。
三、何谓“学问”?
我们是学问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也就是知识的生产者与再生产者,明确了我们是谁,下一步就是要明确学问是什么,知识是什么。特别对当下中国学人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明确学问的性质,知识的性质。
我们一般认为,知识是现成地摆在那里的,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它,这意味着知识是中性的,也就是说知识是外在于我们生命的。这种知识观主要是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而来的一种知识观,它立足于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从而将主观完全剔出,以建构客观的知识为已任。这种科学主义的知识观极大地支配了我们当下的思想,进而使得我们对知识的性质这个基本问题无法思考。
其实知识并不是中立的,知识是与我们的生命攸关的,应该说中国古典的知识观在这一点上是根本不同于西方科学主义的知识观的。如果我们对中国古典的知识制度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会得到这样的认识,所有的知识都是关于生存的知识,没有所谓纯粹存在(自然)的知识,生命之外的知识。我认为我们今天有一个基本的特务就是要恢复这种古典的知识观。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与学问决不是与我们的生存无关的东西,我们必须将那种知识中立论的画皮给无情地揭掉。
如果我们获得了上述识见,并以这种识见来检讨我们特别是晚清以来的知识体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点,我们的知识基本上是西方的,西方人的知识模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对我们构成了强有力的支配,正象晚清学人邓实所说的,“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507)甚至于,“中国人研究中国历史都或明或暗地有一西方史的模式在背后作衬托。比较的历史观点本来是有利无弊的,但是比较如果演变为一方是进化的高级阶段(西方),而另一方则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中国),因此前者成为批判后者的绝对标准,那么许多历史和文化的歪曲便随着发生了。清末明初的史学界还没有发展到这样严重的情况,但其倾向已极为明显。”(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507)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就失去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我解释能力,我们不是解释者,我们成了被解释的对象,那么,我们所过得就不再是中国人的生活了。
我在前面谈到了一个时间尺度,即基督教传入中华至今的五百年,正象我们的文化先辈对于佛教的传入采取了一种化融的态度一样,我们作为今天的中国人要完成这个五百年的文化使命,也要采取一种化融的态度,而其中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要进行知识批判,只有深入而持久的知识批判才能使我们认识到知识的性质以及知识体系之中所隐匿着的生存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适合于中国人生存的知识体系。我认为,这是我们今天的学问人应该明白的。
四、如何做学问?
下面讲讲如何做学问。做学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在我国传统里面被称为“立言”的事业。我们都知道《左传》里面有这样的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因此立言是不朽的事业。
古往今来对这项不朽的事业人们总是充满了敬畏之心。如著名学者章学诚说:“嗟夫,学术岂易言哉!前后有风气循环,同时则有门户角立,欲以一人一时之见,使人姑舍汝而从我,虽夫子之圣,犹且难之,况学者乎?”(转引自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页498。)这的的确确是道出了做学问的甘苦。章学诚身在我国清代乾嘉年间,他所处的时代显然跟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很不一样,在他那里做学术的主要矛盾只不过是古与今之间的矛盾,只有处理好了古与今的矛盾,则可以象司马迁所说的那样“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章学诚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话自勉,杜甫说过:“不薄今人爱古人。”并加了一句“不弃春华爱秋实。”我们今天做学术研究面对的环境除了古与今的矛盾之外,更重要的,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这就是中与西的矛盾,所以我也象章学诚那样加一句,“不薄中学爱西学”,我认为,这是我们今天做出象样的学问来的一个必备条件。我们应该有孟子当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的气概。
当然,光有英雄气概是不行的。我们还必须有明确的方法论意识。不过我这里不是给大家提供做学问的灵丹妙药,实际上并不存在做学问的灵丹妙药,虽然如此,我觉得还是可以总结前人和时贤关于做何做学问的一般方法。我在这里想指出两点,我觉得这两点对当下中国学者从事学问尤其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非常重要。
第一点,克服门户之见,但学术必须有所宗。
前面已提到古今、中西之争,这两大问题的确长期困惑着中国学术的发展。其实,我国古典智慧已在这方面有明确的意识。如前面提到的我国清朝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浙东学术》曾说过一句名言:“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523。)余英时先生认为“必不可有门户”之说,微有语病,其意仍指“门户之见”(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518。)“学术门户的成立自有其客观的历史根据,谁也不能任意加以抹杀。”(同上)
第二,必须掌握知识的增长规律,有意识地推动学问的发展。
我在这里想跟朋友们介绍一下邓正来教授的两大知识铁律。邓正来教授认为,知识增长存在两大铁律,其一是知识增长的必要性,这是由理性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从而推进知识的增长。其二是知识增长的可能性,这是由知识的脉络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知识的增长必须有一个脉络,如果没有一个学术的传统那么知识的增长就是没有意义的,知识的增长必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
如果我们按照邓正来的这两大知识铁律来看当下中国学人的知识生产,那么我们一定会失望万分。首先,我们的学人们要么以真理的占有者自居,要么以真理的传播者自许,这显然违背了理性的有限性。其次,我们看到,我们的学人所生产的知识所做出的学问经常被宣传为“重要发现”、“重大突破”,实际上却是毫无根据的胡说。
当然这种学术格局的形成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按照我的研究,总的来说,是因为晚清以来,古典中国学术体系随着中国生存秩序的天崩地裂而随之发生裂变,现代中国学术体系尚处于萌芽之中,今天的中国学人就是要在古典中国学术的废墟上创造出现代中国学术。我们今天的学术处于一个过渡时代。我认为,我们今天的任务,首先是要树立起一种生存性的知识观,然后用心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传统,只有建构起学术传统,我们的知识生产与学术研究才不致于成为胡说八道。对于当下中国的学术现状来说,学术传统的建构艰辛而复杂,正如一句古语说的,任重而道远。
但是我相信,虽然困难重重,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得了当代中国学术的成长。尽管有人认为当代中国学术创造的最大敌人是学术研究中盛行的市侩主义,正象人们所看到的,在当代中国,学者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名头而奔命,或者为了项目(利),或者为了奖项(名),什么“十大法学家”,什么“国家名师”,什么“全国劳动模范”,如此等等,种种好听的头衔掩盖着实际的空虚,赤裸裸的名利诉求主宰了曾经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士子的灵魂,但是我认为,历史将会使我们看到,终会有一些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真正担道人,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尚果院长!谢谢同学们!
魏敦友
匆草于南宁广西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2007-3-6
修改于南宁广西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2007-8-5
附记:
3月8日,有幸在玉林师院办公室副主任徐戴伟先生、高职学院副院长朱晓姝女士两位的陪同下游览了真武阁与贵妃园。真武阁与贵妃园在玉林市不远处的容县县城,原为玉林行署所在地。容县多次听说,但从未来过。今天有幸到此,殊感惊讶。我还从没有听说过真武阁,而容县人将真武阁称为江南第四大名楼。前年去昆明,得知江南第四大名楼是滇池边的大观楼。没想到容县也有称做第四大名楼的真武阁。到达真武阁时,果见气象非凡。楼为三层结构,全为木制,无有一丝铁丁。望绣江而立。考其年岁,历四百多年,竟长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然何以此三楼及大观楼蜚声海内外,而真武阁却寂寞不闻?思之再三,文以楼存楼以文显故也。黄鹤楼因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而展千古飘逸之姿,岳阳楼藉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尽显英雄豪气,滕王阁凭王勃一篇《滕王阁序》而雄视百代,而昆明滇池旁的大观楼则因孙髯翁的长联而气吞万象。真武阁所缺者,文也。一时感怀,心中骤起撰文之意。终因手头无纸笔而作罢。忽而又觉得,就这样寂寞花开不也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轰轰烈烈不可?胡思乱想一阵。离开真武阁后又游览了贵妃园。原来真有杨玉环生于广西之说!初知此事约数年前,当时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梁超然先生去梧州考察,从梁主席那里听说杨玉环出生于广西事,颇不以为然。不想今日至此,亲见玉环出生、成长、贵妃、赐死的经历。戴伟先生看出我的疑虑,忙说,此乃我广西人自娱自乐也。真也,非也,何由而得之。此记。
魏敦友
于南宁广西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
2007-4-15
2.今天,我们如何教育创新? 篇二
毋庸赘言, 钱伟长是科学巨擘, 他的科学贡献必然彪炳史册, 其实, 钱伟长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 逝世前, 他还担任上海大学校长, 是世界上目前在位的最年长的大学校长。若采撷钱伟长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片段, 则颇为耐人寻味。
1931年, 钱伟长考入清华。分数是这样的:中文100分, 历史100分, 物理5分, 数学和化学共考了20分, 而英语考了0分。显然, 钱伟长是偏科的, 偏得厉害, 这样的学生今年能进入名校吗?实在不容乐观。最近大家都谈自主招生, 怎么自主?招什么生?众说纷纭, 其实, 说一千道一万, 要招就招怪才、偏才, 招真正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遗憾的是, 审视此前喧嚣一时的校长推荐制, 校长推荐的皆是全才, 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即便不推荐也能轻而易举地考上名校, 这样的推荐还有什么意义呢?
更启人思索的是, 钱伟长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后, 不久便是九·一八事变, 为更好地救国救民, 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 慨然说:“我不读历史系了, 我要学造飞机大炮。”然而现实是, 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 这样的成绩能转系成功吗?放在今天, 同样不可能。然而, 钱伟长经过软磨硬泡居然转系成功, 钱伟长没有辜负物理系主任对他的信任, 据钱伟长称:“后来, 我在物理系待了四年, 我物理学得很好, 变成全班最好的学生。”
毕业时, 钱伟长能成为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并不偶然, 这与他一以贯之的好学与勤奋分不开。钱伟长曾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 44岁学俄语, 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 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 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试问, 在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像钱老一样活到老、学到老?
钱伟长在自身修为上令人钦佩, 他在任大学校长上同样令人高山仰止。最近, 一些大学校长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广受舆论好评, 比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 其实钱伟长校长同样值得关注。早在上世纪50年代, 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时, 钱伟长就撰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前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批评意见, 应该说这有着可贵的先见之明, 更有着深远的现实价值, 时至今日, 我国高校一些屡难祛除的体制性弊端, 就与当初高校普遍照搬前苏联模式有关, 如果当时他的意见被采纳, 该有多好。
1983年, 钱伟长履任上海工业大学 (后来, 上海工大和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原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 组成新的上海大学) , 一个细节是, 钱伟长不拿工资, 据称也没有房子, 这放在今天似乎同样很难想象。当然, 作为教育家的钱伟长, 在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期间以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人瞩目, 比如, 拆除“四道墙”———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 破师生之间的墙, 破科系之间的墙, 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拆“墙”的意义毋庸赘言, 这种改革家的魄力放在大学校长中, 显得弥足珍贵。再比如实行“三制”, 即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 这项改革可谓引时代之先。此外, 钱伟长提出, 大学培养出的学生, 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 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这话放在今天同样闪烁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斯人已去, 一个人之所以被纪念、被景仰, 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们立德、立功、立言了。让我们记住钱伟长, 传承他的精神遗产。
3.今天,我们如何解读文本 篇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可以说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是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那么如何解读文本,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使阅读教学成为心灵意义上的真正有效的对话过程?
一、阅读教学应是师生“潜伏”文本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必须“潜伏”到作品内部,“潜伏”到作者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去触摸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情感。
如《风筝》一文说的是“我”在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的玩艺。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时,鲁迅才醒悟自己对待小兄弟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情过去很长时间,但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说明小兄弟也认为他偷做风筝,不是正当的,兄长该管,因此“全然忘却”。如果说对于《风筝》一文的教学,教师没有走进文本,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能讲好这篇文章的。
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应该立足于文章的写作背景,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初衷,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达成共鸣。
二、阅读教学应是师生“逼近”文本的过程
在解读文本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清思路,弄清层次,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逼近”文本。所谓“逼近”是由远到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渐走渐近,层层深入,打开文本阅读的有效通道。
如在执教《蔚蓝的王国》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蔚蓝的王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国?这就是整体感知。作者为什么把王国描写得如此美?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单元提示,从而明确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奇思妙想。再引导学生看课文,哪些句子体现了奇思妙想?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曲子,进入自己的蔚蓝王国,让学生描绘心中的蔚蓝王国。这几个问题既是一个整体,又一层一层剥笋推进,文章作者的思路就比较清晰地凸现了出来,从而有效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在对文本解读时,要杜绝解读的随意性,使学生脱离文本,离语文越来越远。如《明天不封阳台》一文,课文是通过故事启发人们,要意识到人们的随意性带给鸟类、大自然的危害。对文章的解读时,我们应该由故事走进文本,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但有些教师在执教此文时,解读得就很随意,引导学生寻找周围有没有打鸟的行为,有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上成了环保课,变成了对人们行为的控诉课。这就说明教师自己没有深入研读文本,带动学生也脱离了文本,没有达到对文本正确解读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应是师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
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有体温、有感情、有心跳的。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真诚倾听和深度的思考、体会,品味文本所蕴含的感情。解读时要有进入文本的深层活动,而不是漠视文本,用热闹的课堂讨论代替个人的“潜心会文”;或错过文本,以浅表的课堂活动代替深层次的思维训练。学生在深入文本探究、思考时,不应该只是体会到“是”与“否”,这样的解读太肤浅、幼稚。
如朱自清《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教师可以这样问:我的儿子,就是我父亲的孙子。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惦记着他的孙子”呢?这样就可引导学生想到这句话是作者表达父亲“忘却我的不好”,表现对“我”的宽容和牵挂,因为惦记“我”很深,所以还连及“我的儿子”,如果说成“惦记他的孙子”,那就显得与“我”无关,而不能表现对“我”的深刻的惦记了。
教师要通过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课文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内容往往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如果我们在研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仅仅关注文章的大概背景、生字生词、段落大意等这些内容,而没有深入关注文本的思想情感及其后面的作者,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所奉献给学生的就没有多少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可能有心灵深处、精神层面的对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智君.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与启发[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11).
[3]丁莉娟,赵志昇.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 篇四
近来读了卢志文校长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文中,卢校长用睿智风趣的语言叙述了他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从教育在当今的服务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服务时代的教师评价制度、今天怎样做教师等方面阐释了自己精辟的观点,他非凡的智慧,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震撼着我的心灵。他主张的 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对我的触动很大。
他提到的会“鼓动别人”、“服务别人”、“成就别人”就是会管理,让我想到了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班主任,管理的是一个班级体,班级说大不大,但平时班级事务特别的多,尤其是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更是感觉一天到头不住下,而且事情还干不完。后来认识到不可能事事亲为,有些时候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处理平常班级工作的兴趣,如:打扫卫生,收发作业等等。
他在教育中感悟人生,积累了几多凡人箴言,细细品味,包含着深刻、精辟的哲理,令人叹服。如“用脑袋行走,做思考的实践者”“怀揣教育理想,贴着地面行走”。
勤手学习,才能善于思考。要做一个“思考的实践者”,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勤奋的学习者”。高度:理论扩展视距学习理论是提高思考水平的捷径。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高才能望远。没有足够的理论高度,就不会有实践中的那些远见和卓识、胆略与思路。哲学给我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让我们的教育实践找到正确的方向,经济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并理解社会现实,管理学则让我们对人和人性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5.教学随笔谈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2 篇五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问题又重新摆在教育者的面前。
关于教师,前人有很多说法,最经典的可用大师韩愈之言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我的理解就是讲怎么做人,如何做好人。换而言之,就是讲述做人的道理。传道,不仅仅是讲,而主要是做;不是言,而主要是行。以自身的言行做好榜样,身教胜于言教。师者就要自身素质过硬,这样才不会误人子弟。
授业,就是教授一门技能。在古代像琴棋书画,骑马射箭。我的感觉就是传授手艺。而如今师者在这方面主要是传授知识。
解惑,就是解答疑难问题。答疑解惑。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此三者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传道。这是教师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职能,也是教师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如今,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要想强国、富民,教育就要跟得上。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他们娇气、自私、专横,那么如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而且随着电视、电脑等现代工具的普及,现在的学生已不是一张空白的白纸,他们在入学前就已经不是一个0。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受到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又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下面本人着重从传道这个角度来阐明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
一、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的思维模式。
当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思维模式包括改变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两种。曾经有人说过,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就在于一念之间,突破思想枷锁,改变思维方式是今天很多教师的当务之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做错了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就是训斥,向班主任及家长告状。这样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抗情绪。而是要走近他,用你的爱心打动他。今天,我发现“爱学生”,不是老师 1
居高临下对学生的一种“恩赐”,而是建立在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的“爱”。同一件事情,方式不同,结果不一样,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我有过这样一次的经历:
新授的内容在上一节课里已经完成,这节课是要对所学单词和句型进行巩固性的练习。但是当我一站上讲台,同学们一张张呆呆的脸告诉我,他们因为刚被班主任训了一顿,没有心情上我的练习课了。当时,我真的想再训斥他们,教育他们好好听课。这样一节课还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改变策略。我就让同学们拿出纸来,叫他们把所学的新单词分别写在纸上,接着让他们根据自己喜欢的顺序排列成上中下、左中右三排的格式,我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要求谁能让三个单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能让顺序和单词都正确,谁为获胜方。这样一来,同学们都打起精神来了。在把单词写到纸上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写单词了,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读单词了。一节课下来,我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我的教学效果比预期的好的多。回过头来想一想,让学生来决定自己的课堂形式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教育教学思维模式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培养学生,提升自我素质。21世纪所需人才是全方位的,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学会劳动。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最能动的因素。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愉快的体验,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创造世界过程。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自我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当然好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很多,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对待学生问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尊重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能够让自己融入到学生的角色当中去,才算是成功的。因此,老师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编导”,比如说,低年级的学生就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想说就说,不怕错又不害羞,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做出适当的指导,给予他们充分的表演空间,讲得或做的好的要表扬,讲的做的不好的也要欣赏他们知识以外的精彩的表情、和参与意识,加以表扬和鼓励。
学生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他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个性,都存在个别的差异性。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候千万不能够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学生的需要。我们一定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能够表现自己。与此同时,老师也要从旁指导,见到任何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表达自己的动力。这恰恰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表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
曾读过覃川老师的写的《今天怎样做老师》一书,让我有很深的感触,其中有几篇文章以及贯穿整书的一种教学理念让我受益颇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书中的教育理念是给我启发最大的。覃川老师提倡一种把学生当成顾客的思想,刚开始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很不适应更不明白,大家都知道,我们对待顾客是怎样要求的,而现在我面对学生,我很难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但是后来我慢慢的继续往下看,我渐渐明白了原来他们两者之间真的是相通的。做为一名服务者,对待你的顾客就必须微笑,真诚的面对顾客,在工作的时候,尽量替顾客着想甚至做他们想不到的。现在想想,对待教学和上课,也确实应该这样。不管心情好坏,只要是上课了,就不应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上,应该认真微笑的上好每一堂课,而在上课之前更应该认真的备课,提前做好一切准备,把上课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准备好。我想这些就是它们之间的一些相通之处吧!
三、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教师素来拥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想象教师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还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这种职业,除了要有职业训练和渊博的知识以外,还特别需要有职业道德,其中尊重和爱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拥有这些才能更好开展德育工作,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塑造出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学生。
首先,作为教师要不吝啬你的爱。本人做教师的理念是: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交流的最美方式。我和学生相处和交流非常融洽,我的做法是:第一让学生走近你,第二是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充分体现了我的爱心和宽容。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还是整体的管理,都依赖于这种交流和相处的方式,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我常用交谈和与笔谈。我和学生笔谈,采用二种方式:一时详尽批阅周记,作朋友式的交谈,二是不定期地给学生送上心灵相通赠言。作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体会深刻而丰富的心理内涵和做人之道。大受学生欢迎。通过谈心,学生的心灵向老师敞开了,学生的有些隐性问题,如男生的单相思等问题都会得到妥善解决,并解决在萌芽状态。另外,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督促的方法也要讲究艺术。如当前高中生中存在着早恋问题,对班主任来说,也很棘手,但我处理的方式是:不堵而导。因为在和学生的接触谈心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的早恋更多的是出于尝试,寻找刺激,出于虚荣等。交往的随意性和游戏性是其特征。其实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异性的好感非常正常,教师不能在男女学生的频繁接触中轻易去判断是谈恋爱,而应与学生细细分析早恋利弊,争取减少对学业的影响,尽力完善人格。处在萌芽阶段状态的就“掐死”为好,不能断交就加以节制,认识清楚就避免接触,一般我都和学生共同探讨,少告诉家长,不对外宣扬,尽力和平解决。因此,给予关注,给予重视,多方引导,以心交心,是解决学生棘手问题的最佳途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要做到:诚、爱、严、宽、实。有了这些深层的德育工作,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次,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基本条件,还有就是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我个人认为对班级的科学管理主要集中体现在“严”、“细”、“恒”和“做好表率”几字。我认为“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还要求教师本身有严慈般的父爱。同时也要给学生起码的尊严。我具体的做法是: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以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细心的爱护、恒心的坚持和做好学生的表率来管理班级。同时,德育工作要“细”。首先要细选班干部,实行学生自管,体现他们主人翁思想,效果明显。再之,德育工作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要抓一段时间,放松一段时间,贵在“恒心”。坚持日日如是,不放松任何一个时间,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就是顽石般的学生,也会终有感召转化的一天。最后,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里宁说过:“教师心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因此,教师的纪律可以简单地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已心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已带头不做。教师的身教作用尤其重要。
最后,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实现班级整体推进,形成良好的班集体。一棵小树,要长成栋梁,需要雨露的滋润,也需要暴雨的洗礼;需要浇水施肥,也需要剪枝打杈。学生不就是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吗?没有批评的表扬只能制造思想的泡沫,没有表扬的批评只能制造思想的石碑。
新时期教育的客观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新形势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大力发扬创新精神,打破陈规,勇于探索,善于学习选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勇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6.今天我们该如何成长战士的演讲稿 篇六
今天我们该如何成长战士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
今天,非常有幸能在这里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今天我们该如何成长》。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是一句永恒的真理。时光易逝,如同平缓流淌的河,在不知不觉间,慢慢的流逝了。生命如此珍贵,让人忍不住地问:人活着空间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而活读过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7.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 篇七
一百年前,鲁迅在《新青年》撰文:《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
当是时也,千年帝制瓦解不久,旧秩序被颠覆,新秩序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迅翁谈如何做父亲,看似小问题,其实大有深意。因为,在过去的父权社会中,老子对儿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新文化运动,把“儿子”从礼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用鲁迅的话说,父母要“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孩子可以“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那一时期,不唯鲁迅,胡适、叶圣陶等诸多先贤都谈论过此问题。中国几千年从没有过的“健全人格”的概念,从彼时开始发轫。
一百年过去,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鲁迅所揭诸的问题,依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不同者,如今已不再是父权社会,母亲的角色也日益显得重要。
微博上,身边,不时听到父母的困惑: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何等模样?
今日之父母,为何有这般困惑?回顾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便会发现,凡值社会有确定规则、社会价值观相对统一的时期,父母困惑便少,比如,新文化之后,“人”的观念确立起来,“健全人格”教育便蔚然成风;比如1949年之后至改革开放,“螺丝钉”教育便无处不在。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从一元转向多元,在这一人性觉醒的历史进步过程中,追求个人发展一度成为社会主流风气,虽无大偏差,却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不诚信成功者有之、投机者成功者有之、居高位而不义者有之……如此等等,造成今日父母之困惑。
诚实、正直、善良……是我们民族原本就有的品质,而今天“觉醒的父母”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要把这些教给孩子,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对待规则、如何对待权力、如何对待契约……
有什么样的孩子,便有什么样的未来社会。
8.今天,我们如何教育创新? 篇八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学习县教育局局长周厚良同志讲话关于《加强师德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文件精神,使我深深体会到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从学习中我知道了开展师德师风活动和提升响水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一、爱岗敬业。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在教学中,学生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根据自己的领悟认真备课,设计设计最佳方案。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前通过预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自觉的学习获得知识。这样教师学生同时运用得来的知识会更牢固,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注重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课堂教学中,把时间还给学生。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懂的,教师则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课堂里,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扎扎实实地掌握好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而直奔“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使学生陷入被动局面,反之,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重视过程教学,在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懂得主动学习。因材施教,是提高质量的前提条件。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实现朴实、高效、生动、独特,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三、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
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教师要知道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我们要学会喜欢学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才可以发现他们的优点,我觉得“身临其境”才是最好的教育。
四、刻苦钻研业务,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一是向学生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二是告诉学生他们这个年龄就是最适合学习知识的年龄,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会徒伤悲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着手。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文本内容、准备教学内容,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可以从心理学方面来考虑,我们要给学生自信心,当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时去表扬他,让他知道,我能学好这门功课,我有信心学好这门功课,这样他就会逐步对这门功课感兴趣。学生有了错误,不宜过多指责从而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五、及时批改作业,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布置了作业以后,教师要及时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让学生订正。对于不会订正的同学,教师要从旁指点,进行补差。做到日日清,当天清。学生就没有拖拉、偷懒的问题。这是一个补差的好办法。
六、加强学习,提升教师魅力。
在培养人的道德素质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受到他人的称赞和社会的褒奖,就是他具有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品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修品练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学生瞩目的焦点和榜样,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修养,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教师要重视修品练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工作魅力感召和吸引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要进德修业,为人师表,获得学生的爱戴敬重,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变教育者、传授者为指导者、促进者、设计者、沟通者,以生为本,以情为主,尊重学生爱学习、爱自由、爱快乐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想学好,能学好。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教少学多,追求不教而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做到以身立教,才能以自己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学会做人,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去引导学生学会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高质量。
9.今天的我们 篇九
务必要好好学习,我们才能为以后所生活的世界所理解,未来已经不远,弹指间,十年芳华,只有用知识充实自己,才能“老有所成”。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环境中,“世界”已变迁为“地球村”,大家中的每一个都是村民。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生活已经差距不大,但是精神上的境界就大不相同了,是粗鲁没教养,还是优雅地恬静,这就取决于童年时期了——
都说好习惯受益终生,而一个下意识的习惯能够从书中的得知中得到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有几个能消化的透彻呢?老师们填鸭式的教学是有些过,但是就是这样也有个别几个同学学不好,这样原因就不在于老师了,只有自主的学,加上老师的帮忙,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效果。
我们总是不尽全力去学习,而被父母责备埋怨,可取得一次的好成绩又被父母说成“这是就应的”,我们心里便不舒服。其实,“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说长远些,我们取得好成绩,就是为了以后的发展,没有显着的成绩,没有一个人能重用你,以至于成为社会上,所谓的“啃老族”,受苦的还是父母。
10.今天,我们如何教朗读? 篇十
朗读是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对中小学各个学段语文教学的明确要求。广西是中国汉语方言种类最多的省区之一,虽然区内中小学普及普通话教学已经数十年,但学生朗读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包括一些城郊的中小学校,学生“唱读”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在语文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语境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期我们共组织了四篇稿件:来自高校的杨学明副教授高屋建瓴,从对个性化朗读的概念阐释入手,分析了中小学个性化朗读的常见误区,指出了个性化朗读的具体培养路径;来自一线的骨干教师、教研专家,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为纠正唱读,努力实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改进策略和具体的指导方法。
“入乎耳,出乎口”;“发于心,表于声”。愿我们的这组稿件,能够给一线教师提高朗读及朗读教学指导水平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愿我们的学生不再唱读,不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而且可以逐步做到“朗读因个性而活色生香”。(编者)
nlc202309010159
11.今天我们秋游作文 篇十一
今天阳光明媚,老师带领着兴高采烈地我们来到了龙寺生态园秋游。我们首先来到的是葡萄沟的千步长廊,所谓长廊,就是由葡萄架构建而成的林荫大道,上面全部是葡萄,等到成熟的`季节,你只要想吃,随手就能摘几个来吃。坐在长廊下面,小朋友拿出了从家里带来的零食,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吃饱了,喝足了,该出发了,接着,我们来到了儿童乐园,啊!
儿童乐园的玩具可真多啊!有翘翘板,还有荡秋千,小朋友们尽情的玩耍着,好了,老师在喊我们集合了,原来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事情呢!
是要干体力活了,哈哈,是挖山芋,我们分成四人小小组,开始了我们的游戏,这些山芋可真坏,不管我怎么踢,怎么推,它们就是一动也不动,最后,请来了老师帮忙,才取得了成功,到结束,我数了一下,哇,一共有11个呢!
12.今天,我们更需要“雷锋” 篇十二
义核心价值观
杨胜群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孙正聿委员(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许振超代表(全国道德模范、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队长)
3月2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孙茂芳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成为继郭明义、庄仕华之后中国第三位“当代雷锋”。
雷锋,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却被人们永远铭记和敬仰,他的身上具有一种穿越时代的能量。雷锋精神感动中国50多年,至今依然闪耀着光芒。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面临日益严峻的道德困境:老人摔倒没人扶、人际关系冷漠、社会诚信缺失„„今天,我们更需要雷锋,需要学习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学习他的善心和善行。令人欣慰的是,学雷锋活动从未间断,我们身边的好人层出不穷。恰逢两会,本栏目特邀三位代表委员,交流探讨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提升人生境界
记者:50多年来,学雷锋活动在神州大地长盛不衰,雷锋精神世代相传。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关系? 许振超:雷锋精神根植于社会主义社会,吸取和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雷锋做的事看起来很小,但平凡中见伟大、寻常中显高尚,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雷锋精神的内在灵魂,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杨胜群: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概括。在雷锋精神中,既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又有平等公正的价值取向,更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尚品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坚持。这些品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突出的存在价值。
许振超: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某些领域出现感情淡漠、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使好人受冤屈、善良之心受伤害。这种状况,昭示出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价值。只有让雷锋精神影响并引领全社会的道德风气,才能提振人们的道德信心,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好人受尊重的社会氛围。
孙正聿:当代社会有一股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的社会思潮,我们急需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主导世道人心。可能很多人会说,雷锋太高尚了,我们学不会。但这不是问题。如果连追求的勇气都没有,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进步。
雷锋精神化作道德律令
记者: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何意义?怎样将学雷锋活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孙正聿:抽象的价值规范、价值理想都需要通过
雷锋像,下面写着“学雷锋树新风”六个汉字。西点军校的招生简章还使用了这张照片。
2007年,辽宁省首次把“雷锋奖章”授予一位外国人——美国青年雷夫·罗杰斯。2005年8月,罗杰斯来到锦州工作。偶然听到雷锋的故事后,他便把雷锋当成偶像。他把雷锋日记翻译成英文并自费印刷,赠送给朋友。他以雷锋为榜样,为灾区捐款、慰问孤儿,到学校义务教授英文,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洋雷锋”。
13.我们今天如何做好教研员 篇十三
教研员绝大部分是从一线教师中成长起来的。一名教研员发挥的个人作用可大可小,大到可以影响一群教师积极发展、成为名师,或者提出见解、进而促进教育政策的调整,而小则可能无所作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员个人的能力和魅力。
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并还在不断前进中。对于教研员而言,需要彻底转变职能,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如果说教育行政处于宏观管理层面,而学校处于微观管理层面的话,那么教研员承担的便是“网络对接”的任务。因为他们既比抽象的政策、理念等更贴近课程实践,又能摆脱单一的、个别化经验的局限。教研员不仅是课程的指导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实践者。教研员在基层学校不仅仅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听课、评课,还应与一线教师一起将新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去尝试、去探究,并不断在课程实践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教研员不能等待一线教师探索出某些新的教学方法后,再去评价和总结,而要主动带领教师进行一些改良性的尝试。
一、念好学习经,着力提高素养,提升引领课程实施的能力
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通高中强势推进了不短的时间,一些新理念、新思维、新成果为教学实践开辟了新的天地,这对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研员作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负有责任和使命,先人一步,创新作为。创新的基础在学习,前进的动力更在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应该成为教研员的自觉行动和鲜明品格。教研员要读教育教学的经典著作,还要读各级教育类期刊,关注教育政策和信息。书籍类诸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教育文集、关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性专著、有关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性文字、《高效课堂22条》《有效教学十讲》等一批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教育教学经典,教研员都应该吸收并消化好,以改善内存,积淀底蕴,提高理论素养和研究素养。
二、练好教研功,致力于有效教学,加大服务课程实施的引领力度
转变教研方式、探索有效教学是教研工作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要关注日常教学的校本教研,为教研工作走向实际、走向现场开辟通道。教研员要重心下移,到教师中去,沉到课堂上“抓活鱼”,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开展现实性、草根性、跟进性的校本研究,解决教学上实实在在的新问题和难题,提升新课程实施效度。
我在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如有些课堂还是一杯白开水,缺乏生活化、生成性和互动性;一些教师讲课由一言堂到满堂问,使“启发式”教法庸俗化;合作学习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如有些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却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包装,而合作学习又缺乏合作、缺乏指导等。这些教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教师在课程理念的认识和落实上还不到位。我认为,解决这些现实性问题是有效推进课程实施的关键,更是教研员的义务。教研员要首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组织引导教师认识和处理好三种关系,即教材文本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同时,还要以教研员的指导力,引导教师由过去的重教材到重课程,由过去重视学科教学到重视人的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切实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建构能力,促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推动教师在教学中开发利用生活化资源、课堂生成性资源,形成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的理念,打造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和活动的课堂,从而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教与学由重形式、轻内容向重内涵、重过程、重效果转变。
三、主动培养教师,致力于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研员的职责使然。开展说课、公开课和优质课活动,是教研工作的特点和优势,也是教研员发现和培养教师的重要途径。教研员要研究教师的成长规律,实施激励机制,在青年教师中抓骨干,骨干教师中育名师,名师队伍中选专家,层层选拔,步步培养,年年提高,形成竞争择优机制和学、帮、超的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突破自己、追求卓越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本地公开课和优质课活动中涌现出的优质课教师要跟进培养,打造一批教学骨干和名师。另外,充分发挥优质课和课改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提高一线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教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教研员要树立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生存的必需素质、教师是教育研究的主力军等观念,克服教师的职业怠倦等消极因素,努力营造教科研氛围,开展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帮助教师洗浮气、除匠气,实现教师由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重视听课、评课水平的提高,以自身带整体
教研员工作千头万绪,是琐碎的,但也是具有人情味儿的。从制订教研工作计划,到听课、评课、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再到跟进教学进度并不断推行新政策和新的教学方式等,教研员始终都从事着跟人有关的工作。面对决策者、专家、教师和同行,教研员应当始终是一个自我更新最快的的角色,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不断向着完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水平这一宏观方向前行。合格的教研员,应该做到脑勤、手勤、腿勤,善于思考、总结和追问,听课时认真而谦虚,评课时理性而务实,以踏实、求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具体来说,教研员要注意深入研究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指导教师通过对学科知识的网络化构建来整体把握和夯实教学基础。同时,教研员要利用好质量检测的学情信息和指导教学的动态信息,帮助教师查漏补缺、培优促差,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和产出率,切实为学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如今,我省乃至我国的基础教育,都还在摸索中前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研员应不断更新理念,用新办法、新思路促进教师的转变,如自己试讲公开课,经常参与学校教研,与教师一起备课、批改作业,开设博客以供交流学习等。
总体说来,优秀的教研员并无一定的标准和定例,但优秀的教研员一定是成长于教师、作用于教师、得益于教师的,是实施者和管理者的轴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很大。教研教研,教与研缺一皆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研员。善教,而后能深研,研究出成果,培养出人才,教研员这个角色才算是出彩了。
14.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 篇十四
1、学会鼓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在一次报告中指出: “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权威性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常常可以决定学生的命运。” 的确,教师的态度与学生的人格需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鼓励越多,学生的成就需要就越强烈,越自信;反之,教师对学生鼓励越少,学生就越自卑我曾在一个高考状元高中生活的回忆录中读到这样一段话: “ 到高二上学期我还是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可下学期林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我的命运。记得有一次他在我的数学 65 分的卷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 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最近的进步令我骄傲!’ 这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可见老师的一声鼓励可以点燃学生自信的火把,照亮他的成长之路。而一句不恰当的话也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打击他的上进心,甚至影响他一生的成长。
2、学会尊重儿童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学生虽然是孩子,但他们的人格尊严与成人是平等的,我们甚至应该比尊敬成人更尊敬学生。有这样一个细节常常在我脑海里放大,并化为感动:一位老师向学生借红笔,学生认真地将三色笔调至红色处再真诚献上。是的,细节的背后是尊重乃至敬重。尊重应当是相互的,如果尊重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对尊重的侵犯,那谁还会相信我们的教育呢?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 “ 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 是的,学生渴望尊重,渴望平等,渴望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师爱的阳光雨露。
3、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提缰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宽容是爱的甘露,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犯错的学生会得到滋润和营养,必将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转化。爱因斯坦小时侯,把一个指南针拆坏了,却未受到父亲任何指责。拿破仑 · 希尔小时侯被父亲称为是 “ 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 ”,而他的继母恰恰认为他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对他倍加关爱,在他犯错时宽容,拿破仑后来才有了巨大成就。
4、学会公正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遵循教学的公平原则。教师要用平常心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学会像法官一样公正。一位教师上课时看到一个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趴在桌子上,就说: “ 你可真懒,只要一拿起书就睡觉。” 几天后,一个他平时比较喜欢、学习成绩也比较好的女生也打瞌睡了,这位教师看见以后,充满怜惜之情地说: “ 大家不要惊动她,他一定是昨天晚上看书看得太晚了,同学们可要向他学习,你看她,打瞌睡也还拿着课本呢!”我想,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客观的认知标准,他的课上得再好,也难走进学生的心。
5、学会激励激励是向别人提供积极性,或以积极性去影响别人的一种正向动力,它是通过激发人内心的潜能来发挥作用的,是一种持久的外部动力。通过激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的自信心,从而使外力演变为内力。美国学者查尔斯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行为科学家的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 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 80%~90%,以至更多。
6、学会赏识学会赏识是一种教育艺术。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用自己十多年的教育经历总结出来的教育心得,这位父亲名叫周弘,他的女儿周婷婷幼时又聋又哑。但是,在周弘的 “ 赏识 ” 教育下,周婷婷不仅能听会说,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各种潜能,享受了更多的人生幸福和成就感,最终成了一名残疾少年大学生。
7、学会呵护小学生是未成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其脆弱的,他们渴望教师真爱的滋润,需要教者关爱有加,呵护倍至。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孩子的
童心、童真、童趣要好好保护,任何形式的简单、粗暴、冷漠、体罚,都是对孩子的美好而脆弱的生命的任意践踏,因而是不道德的教育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们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射,教师要学会用心去呵护每个孩子的心灵。当然,除了以上这 “ 七个学会 ” 以外,教师还应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 ……。在这里,我就不想展开谈了。其次,我认为,今天的教师,要做到三拥有,即教师要拥有爱心和童心,使爱心和童心交融;教师要拥有广博的学识和个性魅力,使学识和个性同在;教师要拥有乐观向上的热情和心态,使乐观和热情并存。
1、拥有爱心和童心有一位学生说他非常喜欢他的语文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上楼时,语文老师摸了一下他的头,下课时老师又和他们一起跳绳。我想,这一定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老师,她的爱心和永不泯灭的童心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我的一位老师说: “ 如果不爱孩子,趁早别当老师,不然,自己痛苦,孩子也痛苦。” 我想,教师可以从孩子本身这本书,汲取许多失落的童年和褪色的童心,也可以从孩子的脸上解读另一份人生成长的喜悦。
2、拥有渊博的学识和个性魅力低年级孩子喜欢漂亮的老师,但这只是第一印象,因为孩子都喜欢和向往美好的事物。但如果这个老师仅仅拥有一张漂亮的脸蛋而缺乏内涵,没有渊博的学识做基础,漂亮过不了多久就会大打折扣。就好比一个球星,求踢得太臭,人长得再帅也无济于事,场上场下给观众再多的飞吻也都是自作多情。教师的个性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教师都应该时常问自己:我靠什么吸引学生?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一个关注学生感受的教师,一个充满民主的爱心与学识的教师,一个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魅力的教师,到哪儿都是受欢迎的。难怪有的教师和学生相处默契,永远是校园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吸引绝不是庸俗的讨好学生。其实,一个学识和魅力并存的教师,即使你对学生严厉一些,学生仍然爱你。偶尔当你有一些小缺点时,反而会使学生感到亲切甚至 “ 有意思 ”。
15.今天,我们如何教育创新? 篇十五
4.13昨天黄金为何大跌今天操作策略上我们如何布局
【昨日为何暴跌】黄金周四暴跌的原因无非三点:第一避险情绪降温,这也是宏东此前一直提到的,但凡避险情绪导致的黄金上涨就一定会在避险情绪降温后暴跌,这是规律,我也希望投资者谨记。第二点是因为美指的反弹,只要没有消息面的影响,那么主导黄金走势的一定是,指数和黄金息息相关呈负增长,美指的反弹打压黄金走势。第三就是技术面原因,昨日的高点同时也是黄金近几年最高点,并且昨日不是第一次达到此点位,黄金不能一波冲天那么一定是会大幅度回调。此上三点也就是黄金周四暴跌的原因。【黄金操作分析】从形态上来分析,昨日早间横盘整理之后,欧盘向下跌破了凌晨回撤的低点1346一线,日内跌破关键支撑位1340,也显示出昨日整体形态较为偏弱,在欧盘破底之后,美盘仍然存在二次回落的风险。昨天行情走得比较慢,整体还是在预料之中,在我们的.锁单解套之后,行情小幅反弹后继续下走,下方继续关注1333短线支撑,破位再关注下方1328一线支撑,上方空单如果出局的朋友暂时先观望,目前行情还是处于弱势中,上方反弹继续关注1342-44一线阻力,操作上宏东建议依旧以反弹做空为主。操作策略:今日亚欧盘如果走反弹修复,那么今日比较好接入高空的点位会出现在亚欧盘,目前黄位在1338附近只能看反弹到1342-1344受阻开空, 止损1348, 目标1334-1330-1326!【多单亏了怎么办?】1.目前在1348和1350附近被套的朋友我相信应该是很多的,因为在周四市场大部分都是看向多头的,但是行情并未按预测的方式走,及时止损就是把握利润,这也是为什么育诚经常强调的止损,在1350附近被套的朋友我相信很多朋友都锁仓了,总趋势依旧是多单,但是短线黄金任会继续修正,可以等待反弹做空来减小亏损拉低均价达到解套的目的! 2.在1355附近被套的朋友应该是在周三晚间被套的,目前被套点位很深,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宏东建议通过在上文中给的区间去操作来拉低均价减小亏损,同时也可以等待黄金反弹之后逐步减仓达到解套效果! 关注手机中金网(m.cngold.com.cn),掌握最新财经要闻。
16.今天,我们如何教育创新? 篇十六
那一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红色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不到三月遍地红”的义和团运动使京津、华北,甚至使整个中国陷入一片混乱,列强在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他们最后联合起来出兵中国,“代剿”义和团。赤手空拳的义和团与列强的真刀真枪交手,结果可知。逃亡西安的清廷最后与列强签署《辛丑条约》,结束战争,恢复和平。中国就是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进入20世纪。
又一个世纪过去了,学术界对义和团运动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但分歧仍在。很长时期,很多史学家认为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革命高潮,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并且,这场运动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一方面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另一方面善后条约巨额赔款、不平等压制,让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谷底”。
最近几十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另一种新史观对义和团运动给予全新解释,一种比较激烈的看法认为义和团运动所呈现的排外主义情绪和滥杀无辜行动,具有明显的“反人类倾向”。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逆转,与近代中国发展大势相悖。
其实,仔细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缘起、转折及后果,我们可以看到,这场运动的性质、意义并非如此简单,也没有那样大的意义,这场运动确实与近代中国走势相悖,但又有其根源及必然性,其后果从反面加速了中国政治改革的进程。
“义和团起山东”
在谈到义和团运动起源时,过去的研究一般侧重于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传教士的傲慢和地方官府的偏袒。这些判断都对,外部因素确实是义和团运动发生的一个触动点。但是仅仅说到这些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因为西方国家进入中国已经好几十年了,为什么在过去没有发生这样带有全局性的排外运动?过去的那些教案,为什么都可以作为个案进行处理,而此时的义和团运动却不能轻易消解,而是引起了震惊世界的大动静?
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这个原因就是1895年中日达成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改变了先前几十年清政府一直坚守的对外政策,在日本以及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同意国际资本自由进出中国。
国际资本东移亚太,是19世纪中叶后的一个明显动向,是西方国家市场饱和、资本过剩的必然结果。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潜在的巨大消费能力,让西方国家垂涎欲滴。但是清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为了国内政治稳定,始终不敢让外国资本自由进出中国。即便在1860年开始向西方学习后,清政府也一直坚守有序开放、稳步发展。
有序开放、稳步发展让中国在1894年之前的30年间获得了巨大进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自身资本不发达,中国在走向繁荣的时候,并没有办法依靠自己的资本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中国不是不想修铁路、开矿山,而是没有钱,所以在1894年之前,中国的现代化设施根本没有办法与同时期的日本相比。
让国际资本自由进出中国是一把双刃剑。《马关条约》之后,外国资本如潮水般涌进中国,中国先前几十年想建而没有办法建的铁路在短短几年时间大致完成关内的基本路网;沉睡数万年的矿产资源,也因为外国资本的进入而迅速获得了开采,造福于社会;中国的基础工业在甲午战争之后获得迅猛发展,一个全新的、先前不存在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发生、成长起来。
大规模的建设带来了大繁荣和大发展,也带来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大规模的拆迁、征地,使无数农民脱离土地,成为流浪者。列强确曾与清政府达成谅解,征用土地、安置失地农民均由中方负责,如果发生利益冲突或发生群体事件,同样由中国地方政府负责处理,外方不得介入。至于中国老百姓的损失,则由外国资本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给予补偿,比如税收。这些制度性安排如果都落实到位,相信那时农民的情形要好些,即便不能充分分享对外放开的发展成果,至少不至于损失惨重。
然而,中国毕竟刚刚从传统中走出,政治设施的不完善、民众权利意识的不觉醒和各级官吏的不尽责,让失地农民并没有获得足够补偿,他们背井离乡,成为城乡间的流浪者。他们的冤屈无处申诉,忍耐、憋屈,只能强身健体、游走江湖,因为他们总要活下去。他们不自觉地成为义和团等民间秘密结社的主力。
至于那些有机会到这些新开办的外国企业中打工的失地农民,不仅受到洋人的盘剥,而且受到来自福建那些懂英语的“假洋鬼子”的欺负。这些“假洋鬼子”狐假虎威,加剧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裂痕。
长江流域及南部中国的开放已有很多年了,缓慢发展有坏处也有好处,就是让那些破坏性问题缓慢暴露,因此南方并没有随着外国资本进入出现如此大的问题。而北方,特别是山东,在甲午战争后特别是1897年“胶州湾事件”后成为德国独享的势力范围,德国作为后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贪婪,而且急迫,因此,中德间的不和谐在所难免。“义和团起山东”,主要应该从这个层面进行解释。
nlc202309090552
“不到三月遍地红”
至于中西文化冲突,甲午战争后,主要的还不是中西文明层面的理念冲突,而是西方各国传教士在清政府允许他们自由传教后急剧扩张,相互之间无序竞争,结果就使得早期进入教会的中国人并不是因为对基督教有认识才进入,而是一些“无良”的人竞争的结果。用恭亲王的话说,他们或许就是“中国人中的垃圾”。这些人帮助教会急剧扩充了人数,但同时也使教会在中国失去了巨大的潜在信仰群。
四处流浪的失地农民,因甲午战争结束被遣散的大量兵勇,他们在游走江湖的时候相遇相识,他们中慢慢地成长出一批被称为“社区精英”的领袖,这批领袖略通武功、重然诺,具有传统儒侠的气质,喜欢出面摆平各种各样的纠纷,于是这些四处游走的民众就在这些“社区精英”的领导下组成许多松散的民间秘密结社,这就是义和团、大刀会、红灯会等团体的来历。
清政府对于民间秘密结社,两百年来一直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露头就打。那么为什么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清政府不仅容忍了这些秘密结社的存在,而且还有意识地利用他们呢?对于这个问题,过去的研究多从爱国主义层面分析。其实,如果就历史事实分析,主要是清廷非常自私的考虑,是特殊背景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现在的研究已经表明,在经历了1898年秋天的政治逆转后,光绪帝原本就羸弱的身体出了状况。过去的研究依据康有为、梁启超的说法,以为清廷保守派试图换掉皇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在专制体制下,皇帝并未“龙御上宾”的时候没有办法中途换人,加上光绪帝不仅没有子嗣,而且注定以后也不会有,清廷遇到了帝制时代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难题。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思考、反复,清廷在1899年底决定为光绪帝找个大阿哥,由“大阿哥”替代光绪帝参加一些礼仪性活动,以便使光绪帝能够静养。
如果基于一种道义、善良,对清廷的这种做法应该给予同情、理解。然而1898年的血腥确实使清廷在国内外丧失了一些道义上的同情,康有为、梁启超等政治流亡者对清廷的攻击使海内外都信以为真,上海名流数千人竟然致电朝廷反对换人;各国公使在这种情绪影响下,也不愿与清政府沟通,了解事情真相。
其实,清廷选定大阿哥,表明其有意结束过去、重新开始。至于大阿哥和他的父亲,好像也不是后来所妖魔化的那样邪恶。大阿哥是一个可以塑造、培养的孩子,相信那些全国一流名师要不了几年时间就会将其训练成一个彬彬有礼的君主;至于大阿哥的父亲端王载漪,在那之前只不过就是个王爷,并没有什么政治立场,说不上保守,也说不上激进。他们父子只是因为与皇室血缘关系更近些,所以得到了这个机会。国内外特别是各国公使如果从这个层面去理解,去与清政府积极接触,事情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子。各国公使拒不承认大阿哥,不愿意与端王进行任何接触,这其实是将清政府推向一个保守的方向,因为这毕竟关涉一个王朝的尊严、主权。
中外之间因大阿哥事件引发僵持无法化解,原本并没有什么政治理念的端王载漪开始变得不耐烦,开始厌恶洋人,并开始排外。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清廷有意识利用了义和团等民间秘密结社对外国人的不满,希望以此寻求中外关系的突破。
在山东境内的义和团等民间结社,在过去几年因山东的大开挖、大发展而急剧膨胀,但山东地方当局从全国大局出发,适当运用软硬两手进行对付,应该说得到了适度控制。换言之,当中外之间交涉不那么顺畅时,山东巡抚适度释放民间排外情绪,给列强以颜色;而当中外交涉比较顺畅时,山东地方当局就尽量控制住民间的排外情绪。甲午战争后短短几年,山东巡抚先后换了李秉衡、张汝梅、毓贤三任,尤其是毓贤,为了稳定地方,一改李秉衡严厉镇压的措施,对于本地区失去土地的流民习技勇以自卫身家略表同情,一旦某地发生民教冲突、中外冲突,毓贤的本能反应就是将本地人与外地人、中国人与外国人分别开来,尽量使本地人、中国人获得解脱,将责任尽量推给外地人、外国人,甚至宣称外地流民是打着义和团、大刀会名义的游匪,因而这些群体冲突与真正的义和团、大刀会并无关联。
毓贤等人息事宁人的做法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情有可原,但各国公使对这样的做法非常恼火。在各国公使一再强烈要求下,1899年底,清廷终于用袁世凯替换毓贤出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早年常驻朝鲜,主持过朝鲜的对外事务,具有国际交往经验。甲午战争后,他一直主持新军训练,在各国公使心目中,袁世凯不仅是干才、勇于任事,而且具有现代理念,与守旧者不同。他们相信,由袁世凯主持山东,长时期困扰各国的民教冲突势必能得到缓解。
正如各国公使所期待的那样,袁世凯上任伊始,迅即发布措辞强硬的告示,要求山东境内义和团民众尽快自动解散,否则严厉镇压,格杀勿论,决不姑息;对于那些“献首”、自新的义和团民众,袁世凯宣布既往不咎。
袁世凯的软硬两手迅速见效,特别是英国传教士卜克斯被中国民众杀害后,袁世凯迅速缉拿凶犯,严厉镇压,杀一儆百,使山东境内的义和团、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迅速溢出山东,逃往那些还没有动手镇压义和团的地区。
义和团这些民间结社虽然有杀人越货的行为,但毕竟不是这些结社的整体及本质,因而袁世凯在山东境内的强硬固然有效,但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不管怎么说,这些民众都是大清的子民,因而清廷不可能痛下决心在全国范围镇压。所谓“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主要就是因为袁世凯的强硬镇压,使发生在山东的这些组织向全国迅速溢出,京、津、直隶地区成为重灾区,这些流民“散布京城,潜通南宫、冀州一带,无知之辈,明目张胆,到处勾劝”。每当夕阳既西,肩挑负贩者流,人人相引习拳,甚至有大户人家也开始设坛,王公贵族随着起舞,据说倡导最力的就是大阿哥的父亲端王载漪。(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 凯
【今天,我们如何教育创新?】推荐阅读:
今天,我们如何解放思想06-19
今天我们这样学雷锋10-22
让我们把握今天作文600字10-30
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11-07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11-09
今天我们怎样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07-21
如何读懂今天的80后、90后一代09-14
浅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11-02
我们如何报答散文11-06
征文:金融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