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学生作文

2024-07-17

回家学生作文(精选13篇)

1.回家学生作文 篇一

放学了,我走出校门,看到奶奶和妈妈一起来接我。我开心地一手牵起奶奶,一手牵起妈妈。

我们走在路上,奶奶向往地说:“以前小时候一天书也没读过,很羡慕你们能上学.”我抬头望着奶奶的白头发点点头。妈妈听完也对我说:“是啊,以前女孩子都没机会读书,到了妈妈这里,虽然有机会上学,但是学校都在好远的地方,每次天没亮就出门,放学了,要自己走回家。”我听着妈妈的话,说:“现在我好幸福,有学上,还有奶奶、妈妈来接我。”奶奶说:“是啊,真幸福。”

奶奶和妈妈又讲了她们小时候的故事,我边走边听,感觉自己生活在最幸福的时代。

是啊,夕阳渐渐淡了,但是我们三代人的回家路越走越踏实。

2.回家学生作文 篇二

一、中职学生对待书包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里主要是走读的学生, 他们大都不愿意把书包带回家。在老师的严厉督促下, 他们尽可能地少放两本书, 甚至只背一个空书包装装样子。我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有这样一种观点:书本全部留在学校里, 回家有需要复习的科目, 就带相应的教科书或笔记本回去。这恰恰与我们老师的观点相反, 老师们认为:开学发了新书应全部拿回家, 每天根据第二天的课表整理书包, 然后背到学校。想当年, 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却做不到呢?我作为班主任, 一直要求学生们每天整理好书包并完整地带回家, 因此与学生观念形成强烈的对抗。仔细调查分析, 中职学生不愿意把书包带回家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1、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

目前的中职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娇生惯养, 自理能力一般比较差。他们的父母正值中年, 大多是普通老百姓, 生活压力比较大, 平时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因此, 学生们从小就缺乏自己整理东西的习惯, 不知道每天睡觉前应该理好书包。相反, 他们会在早晨匆匆忙忙往书包里塞东西。一般来说, 这些学生的卫生习惯也比较差, 书包和课桌里书本、文具用品均是杂乱无章, 还经常丢三落四。他们觉得与其忘了带, 不如全放在课桌里, 白天上课就不会少这少那了。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学生大多对学习不感兴趣, 尤其是文化课程, 每天以应付为主, 所以希望书本越少越好, 不要学习更好。事实上很多课程除了有书面作业以外, 还有相当数量的“软性”作业, 比如:背书、理解、归纳、比较、调查等。学生们通常只认可书面作业, 而这些作业一般放学前在学校就能完成, 所以书包没有带回家的必要。即使作业多, 或要考试了, 也只会把少数几本书或本子带回家, 或者借口留在学校里的仅仅是“副课”的书, “主课”书会带回去的。这就是不少学生没有书包, 只用塑料袋等简易物品装学习用具的原因。

3、书包是课后玩耍的累赘

由于贪玩和学习压力小, 不少学生放学后不会立刻回家。背着书包逛街或去一些营业性场所比较麻烦, 有时会因为是学生而受到限制。据报道, 北京发生了这样一个案例:因嫌书包太沉不方便逛超市, 六名学生委托一名同学照看书包, 谁知同学竟独自回家, 结果六个书包被原封不动地扔在了公交车站。这件事情很清楚地反映了书包的不受欢迎性。中职学生的书包往往形同虚设, 有些女孩子还会以时装包来代替书包。

做了几届学生班主任, 我一直很重视书包问题。通常我会先进行集体教育, 说明把书包带回家的必要性, 然后每天放学检查学生课桌里是否收拾干净。然而多次实践, 我发现短时间内让中职学生心悦诚服地把书包带回家有很大的困难。碰上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 难免造成师生冲突, 尤其是典型的“差班”, 学生们更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不少学生承认, 初中时就不愿意带书包回家了, 这说明坏习惯由来已久。

我多次将书包问题反馈给学生家长, 家长们无一例外的表示赞同老师的意见!可见, 老师和家长的意见是统一的, 学校和家庭一齐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然而事实是:家长认为, 孩子大了、有主见了, 不能像小时候那样管头管脚了。所以他们尽管看不惯孩子书包空空, 顶多罗嗦两句, 并未采取严厉的措施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也有家长抱怨, 孩子学的东西家长根本不懂, 或者家长的作息时间和学生不一致, 无暇顾及学生在家的学习, 总之学习只能靠孩子自己, 书包问题更是无可奈何。

二、关于中职学生书包问题的几点建议

近阶段书包问题的大讨论, 主要是立足于减负和素质教育, 对于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 收拾书包、树立认真求学的形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 全年级甚至全校师生应达成共识, 倡导放学清空课桌、把书包带回家这种好习惯。我在实践中发现, 仅仅是要求我班学生把书包带回家, 而其他班级未作相应要求, 会导致本班学生的强烈抗议。学生们还会动脑筋, 将书藏到其他班级以避开班主任老师的检查。所以, 我们应以年级为单位, 同时开展相关教育管理, 并适时扩大影响, 使全校学生都养成好习惯。

其次, 不但要抓形式, 还要抓实质。学生应该具备学生的基本形象, 书包是他们的重要标志, 这一标志既要明显, 又应该具有实质内容。以我校管理为例, 早晨校门口一般配有执勤老师和学生, 会检查学生有无书包。基于这个原因, 没有书包的学生就采用早到校的方法避开检查, 或者只背一个空书包。对于有书包的学生, 若要检查一下书包里装的东西, 恐怕占地最大的是课外书 (当然是浅层次的休闲书) 、mp3、饰品、零食等。班主任老师最能了解学生书包实情, 必须督促学生装好学习用品,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第三, 家校合作, 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书包不光是带回家的问题, 还要每天整理书包, 连带整理课桌。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的方面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书包是一个缩影, 能反映学生的条理性及清洁卫生习惯。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学生至今未养成好习惯, 说明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老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 共同努力, 疏堵结合, 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

书包能够折射出学生的学习品质、劳动卫生习惯和一定审美情操。我呼吁大家重视这个问题:中职学生应将书包带回家!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待书包的现状及原因, 提出中职学生应该将书包带回家的观点, 并阐述了具体建议。

3.回家学生作文 篇三

回家,是一个从心灵深处迸发的字眼儿。它是蓓蕾一般温暖的期待,更是青果一样温润的守候,也是根的一种执着的爱。

“嗒嗒嗒——”的敲门声中,有着父母紧相随的目光;“呲呲呲——”的炒菜声中,有着挥舞的炒勺带起的香气;“啪啪啪——”的哔拨声里,有着灶膛边含笑的身姿……菜架旁,四季豆的攀沿招摇着儿女的最爱;稻田里,饱满的穗粒鼓胀着子女满足的笑靥;乡间的小路上,相互搀扶着依偎着的身影,是相亲相爱的剪影……

风中的白发,门边的躺椅,潺潺的流水,无一不是唱响的歌谣:平淡、幸福;简单、丰富;温情、关怀;叮咛、回望……连同那家乡的月光、路灯都是幸福延伸的划痕!

请以“回家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思路导引】

完善文题,巧构思路。与回家有关的,有很多扣动心弦的事情:小到洗菜、收拾家务,大到建房、修路;小到幼时的淘气点滴,大到叛逆期的顶撞;小到家常话的恬淡,大到节日的芬芳……都是可以选择的素材,尽可能选取细小的切点,彰显大的主题。

凸显场景,巧现爱意。回家这一平凡的生活中,有许多动人的场景:一成不变的“嗒嗒嗒——”的敲门声,菜架上延续着的亲人的爱,家乡的月儿温馨而洁净……这些是可以实写的画面;回家,可以由眼前的所见,回首那些雨中狂奔的小脚丫、灶膛边挑起的火星儿、乡间小路上拔掉的菜蔬……这,是虚写的种种场景,却总能彰显亲情的温度、爱的情意。

妙笔点题,巧升主题。升华憬悟时,可以琢磨常规思路,思考“回家”的内涵,触摸灵魂的深处,让自己浓郁的情愫喷薄而出;亦可以陡转思路,从所写题材入手,将捕捉到的心灵悸动,借助于理性的思维独立展开论述,渗透对生活的感悟……总之,将自己的叙事、描写,落脚到升华的情感和深刻的憬悟上,自然回扣文题。

【佳作示例一】

回家的初衷

◎张紫瑶

偌大的舞台上,昏黄的灯光下,一把金色的萨克斯,一首醉人心魂的曲子——《回家》。

合上双眸,静静聆听,乐曲的浑厚与乡思的缠绵交织错杂。我要回家!

两行清泪悄然滴下……

四年前,新年的气息还未褪去,我第一次背上行囊,离家。

起初,初次单飞的我对异乡的一切充满喜悦,我自由地呼吸,自在地奔跑,自信地呐喊。然而,痛快过后却是无边的落寞。

“嘀——嘀——”在公用的电话前,耳畔的呼叫声扣击着心弦,胸口“咚咚”地跳个不停。

“喂,丫头,吃饭了没?”

我紧紧地攥住话筒,千里的电波将妈妈熟悉的问候传递到耳旁。我先是怔住,微颔首,她脸庞的轮廓清晰地映在眼前,伸手去抓取,却消散在空气里。本压在心底的寂寞,似汹涌的潮水奔向喉咙口。

那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克制自已的情绪,伴随眼泪滑下的还有无限的恐惧、害怕,我恨不得一下子回到父母身边,我再也不要离开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哎呀,哭什么呀?一个人在外面要注意安全。遇事哭不是办法,知道吗?”

我含糊地应答着:“嗯!嗯!”一股咸涩的气息淌进心里,带来安逸却又隐隐刺痛。

“好啦!国际漫游很贵的,也给老妈省点钱。既然一个人出去了,就要学会独立。早点休息吧!”

“拜拜。”

“嘟——嘟——”,内心忽然翻滚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抽象得使我无法表达。

躲在房间的角落里,我努力拭干泪开始惦念那个叫做家的地方。家,是有亲人气息的地方;家,是可以躲避风雨雷电的地方;家,是可以丢下一切尽情释放的地方;家,是孤单之时最先想到的地方。家是港湾,家是摇篮,家是幸福的殿堂。

四个星期前,揣着一颗成熟的心,离家。

我没有让他们送我,我甚至很少打电话给他们,我拒绝他们来探望,我是想掂量一下家在我心中的分量。

躺在窄小生硬的铁床上,我也会想家里宽敞柔软的大床;面对溅满一地的泡沫,小山一样的脏衣服,我也会想家里“咣当咣当”扰人心烦的洗衣机;吃着天天相同、顿顿一样的食堂饭菜,我也会想家里从不重复的美味佳肴。

但同时,这里也有家里没有的可爱教官,有家里没有的有趣游戏,有家里没有的集体生活。

家很温暖,很美好,但外面的世界同样精彩。

现在的我似乎对家的概念更加了解。人生在世,家是疲劳时的停靠,奔波中的驿站,大多数时间我们在离家的地方打拼、奋斗。

依赖家的人永远不会长大。

回家的迫切感受因为离家饱受酸甜苦辣才显得格外强烈,这便是回家的初衷——离家。

离家才知道回家的滋味,永远在家便永远不会领悟回家的幸福。

初衷,最开始的内心想法。“我要回家”是因为离家才由衷渴望。

悠扬的萨克斯继续回响着,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昏黄的灯光也会带来温暖,让我破涕为笑,心安宁静。

回家,离家,因为爱家。

【佳作示例二】

回家的身影

◎于亦飞

世间的一切似乎全变了,只是那道身影却从未改变。

——题记

拖着疲累了一天的身体,无力地登上了那熟悉的楼梯。“咝咝——咝咝——”鞋子在与台阶亲密接触着,发出一声声令人厌烦的声音。

还没有踱到楼上就见到那属于家的方向微微地透出一丝光亮,心中不禁涌出丝丝疑惑,快步向上,飞奔到门前,一道熟悉的身影缓缓地映入了我的眼帘。是他,佝偻的身子,以及那布满沧桑的双手,无不表露出他的身份,是爷爷,他正一脸慈爱地看着我。从那时开始,我的家门钥匙也正式退休,放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慢慢地生锈。

也从那时开始,我知道,在我回来的那个时刻,在那扇门后,总会有一个身影站在那里,等待着亲人的回归。也是从那时开始,爷爷总是会在我到家时,从门中探出头来,满含着笑意。

每次回到家中,当爷爷那佝偻的身影总是十分准时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心中疑惑,问道:“爷爷,你怎么每次都能这么准时呢?”爷爷道:“我知道你学习忙,怕你没带钥匙,所以一到你回来的钟点,我就站在门旁边,你的脚步声我顶熟悉了。”听完这句话,我的心中不禁有些吃惊,想到前几天爷爷说自己腿脚不利落,耳朵也不中用了,可他依然静心地倾听我的脚步声,并迅速地在第一时间为我打开家门。想到这儿,心中已是波澜万丈,满是感动和不忍。

或许,我们人生中许多东西都会改变,但就是在那熟悉而又显得有些渺小的家中,有一个人对你的感情却从来也没有变过。

记忆中,那身影在我心中如同一股清泉,甘甜而清澈。虽然爷爷已经回到了乡下,然而在我每次回家时,总能感觉到爷爷那不太魁梧而略显佝偻的身影。那回家时的温暖,已经在我的心中深深刻下。

4.回家学生作文 篇四

一天的校园生活结束时,就是放学回家。但是即是在放学的路上,我也能遇上许多五花八门的事儿。

初秋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又下起了牛毛细雨。因为有许多同学的家都在一个小区,所以大家放学时常常会结伴而行,互相打闹着回了家。记得去年的`时候,夏天刚刚过去,但仍有数不胜数的小虫子在空中杂乱地飞舞,我不得不用饭包赶走这些“讨厌”的小虫子。放学的时候,我与小文结伴而行。我俩刚说着话,“啊!怎么这么多小虫子黏在衣服上!”小文喊道。我低下头一看,有许多但绿色的小点出现在我黑色的衣服上。为了尽快地处理掉,我俩呼啸帮忙拿掉这些小不点儿。我正专心致志地帮小文赶虫子,我忽然感觉不远处有个黑影一闪。我连忙抬起头,四处寻找那个“黑衣人”。“怎么啦?”小文问道。我便告诉了她刚才有个黑影闪了过去。小文不相信,于是我只好继续跟她解说。我的话说到一半,有感觉有个黑影在窜来窜去。我和小文鼓起勇气向前走去,这才发现是同班同学小朱。小朱见我们“发现”了他,立马跑到十字路口那儿。我们都以为他只是闹着玩,就没有多说。可我们走到小区大门口时,又发觉有黑影在窜来窜去,又是小朱,他躲在一根水泥柱下,见我们不走了,他也不走了。“小朱,你别躲在柱子后面。你光明正大的走出来,别闹了!”我向小朱说道。这下,他更“躲”着我们不见,跑到小区另一头的西大门去了。日复一日,每天放学都有小朱在背后跟着,但是同学们都不喜欢小朱的行为。我这才发觉,小朱平日里并没有什么朋友,听同学们的谈话、看同学们打闹,虽然他不能参与其中,但也从中获得了一份快乐。

5.作文《回家》叙事作文 篇五

今年的暑假过得非常特别,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一起回了山东老家。相比我们去年回来的时候,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这里的马路变开阔了,交通工具又多了,高楼也随处可见。我们家也变了样:小洋房替代了以前的平房,家里的电器一应俱全,更让人欣喜的是舅舅还买了一辆小轿车。看到这一幕,我由衷地感慨!爷爷和奶奶看到我们回来了,都露出了开心激动的笑容。奶奶特地为我们包了饺子,也许因为晕车的缘故,我没吃几口。奶奶急切地问我:“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我说:“没事,坐车时间久了有点头晕,休息一会就好了。”

到了傍晚,我们一家人搬了小凳子坐在院子里,奶奶一边给我扇扇子,一边仰头看星星,讲她们小时候的故事,别有一番风味!虽然才回来没多久,我有点舍不得走了,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啊!

第二天奶奶给我准备了礼物让我去看望外婆。知道我要来,外婆早早的就在村口等我了,我急忙跑过去把她扶进屋里。因为外婆的腿脚不好,所以家务活就由外公承包了。既然我来了,我就帮她们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表表心意,毕竟一年才回来一次。我的外公闲不住,他种了十亩玉米,二亩红薯,养了好多鸡鸭,每天只要空下来就会去田里拔草,施肥,浇水,给鸡鸭喂食,打扫鸡棚。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外公特地为我们炖了鸡汤,那个味道别提多鲜美了,使我永生难忘,临走的时候外公给了我好多玉米和红薯。

6.留下回家的路 篇六

最近几年, 为了给破坏文物的违法行径披上合理的外衣, 有人打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旗号, 肆意“修改”定义明确的专业术语, 苦心孤诣地曲解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 比如“历史文化街区”这样本属于文物的范畴, 被别有用心地曲解为“与文物在本质上不同”的概念;“保护”这样本来有严格定义的动词, 被精心地篡改为“保存——更新——延续”的所谓“发展思路”等;致使本来是严谨的法律和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 被解释得面目全非。由于这个说法出自“××专家”, 而普通读者不明就里, 只能相信“××专家”, 因而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篡改和曲解被个别职能部门“采纳”到“旧城改造”等房地产开发的实际工作中,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原来“保存得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文物”, 被“更新——延续”、实际上是摧毁、破坏得不见了踪影, 代之以材料是钢筋混凝土、外观造型上不伦不类的所谓新式仿古建筑, 造成历史文化遗产和信息的破坏与消失, 因此其危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意识形态上的误导, 并且直接侵入了物质领域, 导致大量本属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街区”这种特殊类型文物的迅速灭失。可见这样解释的实质, 就是用国家民族人民的大利益, 去换取极少数房地产商等人的私利。因此笔者认为, 分析对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曲解的来龙去脉, 找出这类曲解祸国殃民的本质, 很有必要。

“历史文化街区”这样一个名词术语, 近十几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此前还有一个名词术语“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文革结束后出现的新词儿。此后又出现了几个与之相关的名词术语, 如“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区”、“历史文化名村”等, 都是因为这些“城”、“镇”、“区”、“村”、“街区”里面保留着较多的经历了许多世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而得名的。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区”、“历史文化名村”等命名, 目的就是要更有效地保护它们。

为此,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10月28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以下简称《文保法》) 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专列一条, 即第十四条, 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及其基本的操作程序:“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并报国务院备案。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 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 由国务院制定。”

也就是说“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概念所指的, 就是以“历史文化”命名的某种特殊的现代聚落, “历史文化”是这些现代聚落与其他现代聚落的本质区别——所有的聚落都是人的生活区, 而以“历史文化”命名的现代聚落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生活区, 由于所谓“历史文化”不仅仅是该聚落内部成员所拥有的“遗产”, 更是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所拥有的公共“遗产”, 因此从全民族全人类的大利益出发, 保护“历史文化”就是这些现代聚落内外所有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当全民族的大利益与个人或集团的小利益发生冲突时, 孰轻孰重, 也是这些现代聚落内外所有公民应当自觉分清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文保法》中的法律术语, 命名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 就是说两个条件必居其一:或者“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或者“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革命纪念意义”。这两个条件是“历史文化街区”命名的硬指标, 是所有被命名了的“历史文化街区”事前早已经具备了的特质, 这种特质决定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性质是“文物”, 是“不可移动文物”中的一种类型。“保存文物”不够“丰富”、不“具有重大历史价值”、不“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街区”, 不能够成为“历史文化街区”, 而只能称为“非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既然是文物, 并且保存文物特别丰富;而“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是目前我们所有的公民尤其是文物工作者, 对待所有类型的文物, 包括这种“不可移动文物”在内, 所应该而且必须采取的态度;我们首先必须考虑的就应该是抢救和保护, 以“历史文化”为这些现代聚落命名的目的本在于此, 而不应该拿着国家给文物工作者的俸禄, 以“保存——更新——延续”名目对文物进行彻底的破坏。

既然《文保法》已经阐明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意义 (由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 , “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已经有了法律依据, “历史文化街区”的命名过程本身就是法律程序的结果, 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再来讨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意义呢?如前所述, 我们不得不再次讨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意义”, 是因为仍然有少数人法律意识淡薄, 商品经济意识强烈, 无论“历史文化街区”还是“非历史文化街区”, 在他们眼中都是“商品”, 尽管所有权是社会公共的, 却可以通过种种乾坤挪移术转移到个人或小集团手中, 最终变成“商品房街区”;当这种种行径受到善良人们的质疑时, 他们只好不顾《文保法》已经阐明了的“历史文化街区”本质上作为 (不可移动) 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自己另外编造出一套“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各自“本质完全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 那些“镇”、“区”、“村”、“街区”因自身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而获得命名之后, 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们一直为居住在“历史文化名——镇、区、村、街区”以外的人们所羡慕甚至是景仰, 而他们自己也往往为此而自豪。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 居住在这些因“历史文化”而得名的“城”、“镇”、“区”、“村”、“街区”里面的居民们, 也往往是社会地位比较低、经济实力比较弱、生活水平比较差的弱势群体。政府出面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是在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但是具体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在没有弄清楚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里面居民们的社会地位较低、经济实力较弱、生活水平较差——原因何在的情况下, 简单地把他们的问题归咎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 以为只要铲平“历史文化街区”, 再建造起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 这些居民就会摆脱穷困, 看起来是一个最容易的推卸责任的办法, 实际上却是缘木求鱼, 完全不能实现。

其实如果我们反过来想一下, “历史文化街区”是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们穷困的原因吗?换句话说, 他们的穷困是由“历史文化街区”造成的吗?不是。如果他们居住的“街区”没有以“历史文化”命名, 他们就会摆脱穷困吗?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不会。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里面居民们的社会地位较低、经济实力较弱、生活水平较差, 原因很多很复杂, 虽然在短时间内我们可能无法找到所有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是,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不是他们穷困的原因, 更不可能是他们穷困的主要原因。事情可能正好相反, 国内外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能够抓住机遇、掌握契机, 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里面, 很可能成为由穷困转向富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要解决他们的穷困问题, 首先要知道他们穷困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里面的居民一般有两个来源, 一是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房东, 占现在人口的少数;二是历年入住的租房户, 占现在人口的多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水平、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不够均衡、人口的人为增加, 都是他们不能由穷困转向富裕的原因。他们中间有些人在“历史文化街区”被铲平、推倒之前, 已经陆续摆脱了穷困, 迁到了新的生活环境中去;有些人在“历史文化街区”被铲平、推倒之后, 仍然没有摆脱穷困。由此亦可见, 他们的穷困或者富裕, 与居住在什么样的“街区”里没有必然的联系。

遗憾的是, 近几年来,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在物质利益的诱惑驱动下, 这些因“历史文化”而得“名”的“城”、“镇”、“区”、“村”、“街区”, 常常被某些人“量化分析”得只剩下经济价值, 解释得面目全非, 原因是在房地产开发商眼里, “非历史街区”是肥肉, “历史文化街区”更是肥肉, 因为后者往往更加接近古城中心, 光是后者的名声就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 而某些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恰好与房地产开发商一致。其中具有代表性并且特别具有欺骗性的说法是“要把保护文物古迹与保护历史街区区别开来”, 简而言之, 文物古迹可以“保护”, 而历史街区实际上不必“保护”。他们说“文物古迹是不可移动的文物, 包括建筑、遗址、墓葬、石刻等。它的根本属性是文物, 主要特征是个体性, 纪念性和观赏性。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发生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历史街区包括古街区、古村落, 古集镇等, 它的根本属性是生活, 主要特征是群体性, 实用性和更新性。它是现实生活的场所, 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保护文物古迹的目标, 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 尽可能延缓其变化更新的速度。而保护历史街区的目标, 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 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 主观上把活动的街区变成凝固的文物, 客观上又不可能阻止翻新改建, 最后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有相似的一面, 但本质完全不同。文物建筑首先是纪念物, 而历史街区是生活场所。保护文物建筑可以乃至追求见物不见人, 见古不见今, 要以物为本, 直白地说, 保护的目标就是要让它‘死’, 最多‘半死不活’。而保护历史街区则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既要见古更要见今, 要以人为本, 直白地说, 保护的目标就是让它‘活’, 让它活得更潇洒, 更有性格。历史街区的灵魂是历史文化的定性和文化的延续性, 而不是文物的定性和文物的凝固性。之所以把历史街区称为‘历史文化街区’而不是‘古老建筑街区’或‘古老生活街区’, 就是承认它首先是一处现代人生活的场所, 只不过这个场所中包涵着深厚的或比较深厚的历史沉淀, 保存有比较多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风貌。”

这里面有三处“根本性”的错误:一是似乎一般人都缺少常识, 不具备区别“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的能力, “将两者混为一谈”, “主观上和客观上”都“硬要”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麻烦事, 于是警告人们“最后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不要拿鸡蛋往石头上碰, 如果一意孤行, 就会在商品经济大潮里碰得头破血流;二是把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对立起来, 提出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根本属性”, 即所谓文物古迹的“根本属性是文物, 主要特征是个体性, 纪念性和观赏性。”而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是生活, 主要特征是群体性, 实用性和更新性”;第三是虽然打着“保护”的幌子, 却宣扬“保护”的“前提”是“改善其实用功能”, 由此而似乎必然地推论到“有所变化更新”, 于是推论出“保护”就是“改善、更新”, “保护”与“改善、更新”变成了同义词。

这种观点的第一处错误, 是以为普通老百姓关心爱护全民族共同文化遗产, 表面上看是由于不知道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根本属性的不同”, 本质上却是由于不知其中利害的缘故;于是警告那些无知百姓, 谁要是“主观上和客观上”都“硬要”关心爱护全民族共同文化遗产, “最后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我们认为, 对于全民族共同文化遗产的态度, 说到底是一个道德良心问题, 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 是精神而不是物质的秤, 警告与威胁都不能将这杆秤消灭。

第二处错误是完全无视《文保法》关于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都是“文物”、没有本质区别的原则性规定, 任意曲解“历史文化街区”的含义。因此, 面对如此“专家”, 我们不得不先来讨论几个常识。所谓“文物古迹”, 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文物”和“古迹”, “文物”是所有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 “古迹”大概是指具有文物性质的历史遗迹, 既包括现存的文物建筑, 也包括现已不存的文物建筑的遗迹;二是专门指具有“文物”性质的“古迹”。可见所谓“文物古迹”所指非常宽泛, 是一个不规范的用语, 大约相当于《文保法》第二章中的“文物”。而“历史街区”的全称应当是“历史文化街区”, 在《文保法》第二章第十四条中有如下明确的定义:“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并报国务院备案。”由于“文物古迹”连极少数“专家”都认为应该“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 尽可能延缓其变化更新的速度”, 其“根本属性”姑且可以不论;而说到“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是生活, 主要特征是群体性, 实用性和更新性”, 则确实是连基本的事实都不顾了。如果按照这位“专家”的观点, “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是生活”, 我们要问:“非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又是什么?根据常识, “非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只能是生活, 那么“历史街区”与“非历史街区”的“根本区别”也就根本不存在了。通过如此论证, “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原来已经存在、妇孺皆知的一般与个别、泛指与特指、“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之间仅仅局限于数量的区别, 被编造为“根本属性是文物”与“根本属性是生活”的本质性区别;文物古迹这种一般性“文物”的“根本属性”与“历史文化街区”这种“不可移动文物”的“根本属性”, 本来同样都是“文物”, 却被人为地区别开来。“历史街区”与“非历史街区”之间“根本属性”的明显、巨大、本质的区别, 终于被人以高超的手段掩盖掉, 二者被巧妙地合并为一种事物, 被稀里糊涂地混为一谈。如果“历史文化街区”与“非历史街区”有着共同的“根本属性”, 那么把那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 从那些“非历史街区”中鉴别出来, 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 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即使不是什么“专家”, 也完全可以看出“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本质上的相同或者相似, 即使“将两者混为一谈”, 也是因为看到了二者共同的“根本属性”, 算不了什么错误, 反倒是表现了对全社会、全民族共同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关爱, 与那些只知道用全社会、全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去换取私利的奸商, 其境界不啻天壤!

当然, “历史文化街区”与一般“文物”还是有一点表面区别的, 那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由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 经过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并报国务院备案”的法定程序, 成为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文物;而一般“文物”既包括那些经过了法定程序、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文物, 也包括那些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尚未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文物。所以“保护文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既要保护那些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文物, 也要保护那些没有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文物;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则是一个严格限定的概念, 对这种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文物, 就是要不折不扣地保护, 任何篡改、曲解、增删, 都是违背《文保法》精神的。如果“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文化”内涵都被改造、蚕食一空, 所谓“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有名无实的躯壳, 评定和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的空名还有什么意义?

第三处错误是打着“保护”的幌子, 把“保护”偷换为“改善、更新”。这篇文章的作者说“保护历史街区则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既要见古更要见今, 要以人为本, 直白地说, 保护的目标就是让它“活”, 让它活得更潇洒, 更有性格。”这里“历史文化街区”被改造成“历史街区”, 为什么?因为作者也知道, “文化”是现在的热门话题, 不能抛弃;“历史”是“过去的事情”, 是“无用之物”的代名词;要毁掉“文化街区”, 可能会引起众怒;而毁掉“历史街区”, 就可能说服一些非专业人士。“既要见物更要见人”的说法完全歪曲了人民政府命名“历史文化街区”的初衷, 即保护其中保存特别丰富的文物, 保护其中的重大历史价值, 或者宣传其革命纪念意义;把“见人”放到“见物”的前面, 把“见今”放到“见古”的前面, 把“历史文化街区”混同于一般“街区”。既然是以“见人”为主, 还有什么必要“保护”“文物”?既然是以“见今”为主, 还有什么必要“保护”“历史”?按照这种理论, “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功能是“见人”、“见今”, 只剩下一个“街区”, “历史文化”化作子虚乌有, 还有什么必要提起“保护”二字?于是把“保护”偷换为“改善、更新”, 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知道, 所谓“文物”, 是指所有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其中属于国家的一部分, 由国家委托专业部门或专家, 通过相关的法律程序, 认定为文物;属于私人的一部分, 由专业部门或专家, 通过相关的法律程序, 认定为文物;此外总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 还没有经过相关的法律程序, 还没有被认定为文物。这就是我们面对的文物鉴识工作的现实, 而其中特别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 正是那些还没有被认定为文物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 其中属于国家的已经通过相关法律程序认定为文物的, 应该称为“法定文物”;属于私人的已经通过相关法律程序认定为文物的, 应该称为“私有文物”;此外还有很多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 无论是属于国家还是属于私人, 还没有经过相关的法律程序, 还没有被认定为文物的, 应该称为“准文物”。“历史文化街区”是“法定文物”, 是全社会、全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 说“保护”就是因为有人企图用这些共有的文化遗产换取少数人的私利, 保护, 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没有什么可探讨的, 寻找任何借口去“更新、改善”其“根本属性”, 都是违法行为。

此外还有一个“准文物”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经过相关的法律程序, 还没有被认定为“文物”、但是很明显或者公认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 根据其所属关系的不同, 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如果是属于私人的, 大都会得到最好的保护, 得到尽快升格为“文物”的待遇, 绝不会有人去毁坏;如果是属于国家的, 尤其是在各种建筑工地上发现的, 往往被迅速毁坏或者哄抢, 总有些人想着将其“变现”。像“历史文化街区”这样正宗的文物, 被某些人“误”认为非文物, 连“准文物”的身份都混不到, 的确是个悲剧, 说明即使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也总有落后阴暗的角落存在。

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 还是“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区”、“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历史文化”。其实, 作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文化”在我们古老的国度里从来就不难找到, 文明古国并不缺少“化”的客观存在;即使在现代化程度最高、经济最为发达、文物古迹破坏得最为彻底的地区, 至今也往往还是能够看到些许残留。“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 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次一级概念。“历史文化街区”出现的原因何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有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 在社会矛盾比较剧烈的年代, 生存和安全是第一位的问题, “历史文化”之类的东西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人们对于它的存在必然视而不见;就在大约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 “文化”这个古老的概念往往会悄然进入他的生活。简单地讲, 人的需求指导着人的生活, 人的需求存在着不同的层级, 人的生活也就有了不同的层级, 先求温饱, 再求发展。这是一个规律, 今天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所以, 对文化的追求, 就是温饱和发展之间的分水岭、试金石。一个赤贫的农民, 或者是一个不名一文的流氓无产者 (当然也包括少数文化上的流氓无产者) , 终日为衣食谋之不暇, “历史文化街区”对他当然不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一个社会也是一样, 赤贫的社会, 也一定是终日为衣食谋之不暇, 当然无暇东顾什么“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说, “历史文化街区”之进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一方面是可喜的, 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有了一些长足的进步, 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是可忧的, 也就是要看到, 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仍然是非常初期、原始的, 仍然有那么一些人时时刻刻在惦记着“街区”的物质功能和变现价值, 惦记着如何消灭“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文化”, 使之变成单纯的“街区”。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 决不能有太多的自满与乐观。

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在时间的长河里, 历史文化遗产既有自然损坏, 更有人为的破坏, 而人为的破坏最为严重;而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去考虑, 就应该尽可能延长历史文化遗产的寿命。为什么要尽可能延长历史文化遗产的寿命?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自省、自我观照的基本材料。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就是, 人是能够反思、自省、能够自我观照的动物, 而动物则不然。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传统中, 虽然现在使用的语言, 与两代以前使用的语言已经有很大区别, 但是其中绝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的成分。反思、自省、自我观照, 会给人带来两种好处, 一是审美享受, 二是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这两种好处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 没有审美享受, 生活就没有动力, 就达不到“人”的层次高度;没有正确的决策, 就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甚至会导致灾难。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 从自己的客观现实出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不从自己的客观现实出发, 就等于想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 必然摔得头破血流。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反思、自省、自我观照, 而反思、自省、自我观照的基本材料, 就是我们自己的传统, 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向后看的目的是向前看。从某种意义上讲, 向后看与向前看是成正比的, 向后看得远, 也就是对自己认识深刻, 才能向前看得更远, 才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向前看不远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向后看不远同样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没有过去、没有历史的暴发户或者流氓无产者, 只会逞一时之能, 不可能持续发展。这也正是党中央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深意所在, 我们应当细心地领会体察才是。

历史文化名城

7.回家,回家只因为家中有爸妈 篇七

为什么回家?在北京混得再好都不是家,因为北京没有我的爸爸和妈妈。记得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是爸爸拖着行李将我送上开往北京的火车。来北京最开始的几年很艰难,但是父母一直鼓励和支持我,做我坚强的后盾,因此我暗暗下决心,不出人头地誓不为人!现在生活终于慢慢好起来了,可以每年给家里寄钱,但我知道,父母不在乎我有多成功,他们更在乎我有多快乐。谢谢我的爸爸妈妈,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我一定多抽出时间去陪陪他们。

小李:25岁,上海一家餐厅服务员,家在四川广汉

我20出头就出外打工,吃过很多苦,也流过很多泪,但依然是大城市芸芸众生中忙于奔命的一员,对前途无比茫然。只有过年回家,才能体会自己的重要。父母会不断地打电话催我买车票,早早在家中备齐我爱吃的菜和水果,然后唠唠叨叨个没完,千叮咛万嘱咐……这熟悉的家的味道,每一次过年回去都让我沉醉不已。在外做了一整年的民工,回家才知道自己永远是父母眼里的宝贝。不管多难,每年过节我都要回去,因为在父母身边的感觉,真好!

小尹:28岁大连某报社记者,家在黑龙江牡丹江

余光中《乡愁》里有一句话: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两年前,疼爱我的爸爸去世了,父爱如山,我除了深深的痛苦,也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从此,我比以往更爱妈妈,因为我知道失去爸爸后她更依恋我,就像我小时候依恋她一样。过年当然要回家陪妈妈,她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最亲的人。平时也尽可能地多关心她,常常打电话回家,让她多多保重身体。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在慢慢变老,我们的人生还很长,可是父母远远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健康和坚强。别让很多话来不及说,很多事来不及做。要不然,挣再多的钱都没有任何意义。

小赵:32岁广州某私企员工,家在河南周口

想跟爸妈说声“对不起”!说起来满心惭愧,去年我说单位加班不能回家过年,其实骗了他们。我在广州的生活没有他们想得那么好,我没有找到所谓的好工作,只是在一家私企打杂,工资每个月2000元不到,除了几百元的房租,日常开销后就所剩无几。想当初的豪情万丈,在现实面前一再落空,我不敢回家,没钱买车票,更怕回家让他们失望。他们听完没说什么,只是嘱咐我要好好工作。这一整年,我都是在自责和愧疚中度过的,无法想象,没有我的春节,父母是怎么过来的,该多么孤单寂寥。今年过年无论如何我都要回家,哪怕包不起红包被人笑话,平时尽孝的机会太少了,一年一次的春节,无论如何我不愿意再错过!

异乡过年

有家人的地方即是“家”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留守儿童,因父母远离家乡外出谋生,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他们几乎终年见不到父母,仅能靠电话、网络与父母进行交流,甚至几个春节都不能与父母团聚。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听着让人心酸的心愿:爸爸妈妈,明年春节能回家吗?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几乎是全国儿童总数的20%。许多农民工把孩子留在老家去城市打工赚钱,而他们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中的幸运者。在各部门的关照下,他们得以奔波在春运时的铁路或者公路上,去城市寻找久未相见的父母,实现在他乡的团聚。

要过年了,又是一轮返乡潮,但对于不少留守儿童来说,过年,从离开开始。

据了解,黄岩茅畲乡每年有6000多人奔赴上海、福建、湖南等地种西瓜,这些人每年在家的时间只有3个月,而他们的孩子平时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当地留守人员中有10%左右是儿童。每到寒暑假,孩子们会远赴上海、福建、湖南等地与父母团聚。

8.写回家的学生作文 篇八

曾经以为“家”仅仅是一座留宿我的无生命的房子,是我歇息的一角,然而我曾经的“以为”都是肤浅的,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增多,心境不同,认识也不同了吧。前不久,爸爸的腿骨折了,妈妈陪他去洛阳养病的近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家的寂寞,那种莫名的空虚在我心中着落,于是我明白,原来“家”这个名词源于浓浓的亲情。

可是家的感觉又何止这些呢?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去深圳玩,玩得当然高兴,可是在空闲之余不免又想起远方的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好象传来远方家的问候,思念中的家乡是那般的可爱。后来我明白,在远离家的时候,家永远是我的回忆,那里有童年的回忆,有亲情的回忆,更甚于我已经和那座曾认为没有生命的房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或者是心照不宣。

有了家有了避风的港湾,忘不了家人围着餐桌吃饭的情景,也忘不了除夕家人挤在沙发上欣赏晚会的氛围,更忘不了元宵那粒粒汤圆串起的浓浓的亲情……这是家――一个温馨港湾。

我们各有一个小小的家,祖国大陆是海外游子朝思暮想的家,叶落归根是每个华人华侨的夙愿,因为那生于斯、长于斯的温馨回忆,因为那颗流浪异乡的心要找到一个安稳的归宿,这是源于内心深处的那股回家的冲动。

一个贪玩的的孩子总会在天色将暮时,一阵突来的难过侵袭于心,迷失的孩子会哭喊着“我要回家”,那是人的本能,家永远是自己的归宿,像在人的暮年,心中总会呼唤着“回家”,因为家给了他太多太深的回忆,家的回忆给了他无限的温馨,回家的欲望愈来愈强烈,家像母亲一般,谁也抵挡不了母性的呼唤,谁也阻止不了对母亲的依恋,深深的乡愁是深深的眷恋。

9.回家作文800字满分作文 篇九

记得那是在小学时候的一个酷暑的夏日,炽热的太阳毒辣辣的投向我们。哎,好热呀!不一会儿,轻快的铃声响了起来,可是我却不知怎的,好像被困乏的炙热抽干了精力,懒洋洋地走出了教学楼。拥塞的人群和聒噪的声响让我疲惫,我呆呆地穿过了人群,猛地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黑色的墨镜支在了一个焦黄的脸上,上身穿着那棕红色的衬衣,下身穿着松垮了的黑色长裤,说实在的,这么一个老人还伴着略微佝偻的身背实在不怎招人喜欢,而他正是我的爷爷。爷爷也在此时看见了我,拎起了破旧的茶壶,推那老式的自行车向我走来,还故意似的把背挺了挺,倒是精神多了。“你怎么来了?我也不小了,您还来接我?”我一边说一边还轻蔑地环顾着四周的人。也许是耳背没听见,爷爷反而加快了脚步。因为爷爷腿脚不好,一瘸一拐地格外的显眼,并且冲着我露出了焕似童颜的笑,说“我今天,就是出来看看,结果到了你的这个学校,正好你也要下课了,我就寻思等等你一块走。”我没说什么,只是感觉这个时候爷爷出现在这,有种说不出的怪怪的感觉。

我们走了一会儿,爷爷看着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开玩笑地说“来,我带你吧。”“您?”我当时确乎有点怀疑,但看着爷爷停下了脚步跨上了车,我也就跟着上来了,上来之后我的手搂住了爷爷的腰,这时松垮的衬衣不禁我的轻抚,马上就蜷到了一块去。这时,我第一次仔细地看清了爷爷黑白相间的头发,甚至有的一半黑,一半白。“坐好了?出发咯!”爷爷倒是挺精神,开始的一会儿骑得很快的,爷爷也很自信,腰板挺得很正。过了一会儿,我们走到了一个地洞,要下坡了,爷爷让我抓紧,我又搂紧了爷爷,头也依偎在了爷爷的后背上。只见在下坡的时候,车速有比平常快了很多。爷爷小心翼翼地晃动着车把,眼睛不时地看着地面和前方,自然我就稳如泰山石地坐在了车上。下了坡后,就该上坡了,这才是考验爷爷的时刻呢。上坡即使是一个人也是很难骑的,何况还带着我,没想到爷爷又自信地说“这点小坡算什么!”。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渐渐地车轮转动的声音减小了,而那喘气的声音愈加的沉重。这声音,就好像是一块块石头砸着我,砸得心里隐约地疼痛。爷爷奋力地蹬着自行车,腰背左右轻微地晃动,身体略向前倾,慢慢地爷爷的衬衣已经润湿了一片了。我的确是忍不住了夺眶而出的眼泪,把头躺在了突兀的后背上,更是一番的心酸。一会儿爷爷骑上了坡,我连忙拭干了泪水,装作一份兴奋的样子,大声地喊道“爷爷你真厉害”,而这时那汗水洗礼的脸上迎来了幸福的笑…

10.漫漫回家路 篇十

工干部

尽管生活很贫苦,且不能上学,莫丽·克莱格却仍因生活在吉加朗而感到幸福。在澳洲这片红岩沙漠上,她的祖先已生活了5万年。在这儿,她属于大自然,她可以和小兄妹们一起捉野兔;在这儿,她永远不会迷路,她心里早已有了一块太阳做指针的罗盘。

可是,在1931年7月的一个下午,莫丽平静的生活随着一个白人法官的到来破灭了。离家的那一天,莫丽透过警车的后窗看见家人悲伤的神情。车子远离了村庄,她再也看不见家人了,但他们的哭泣却陪伴了她整个“旅程”。

莫丽的妈妈、婶婶和堂兄妹们整夜守望着莫丽离去的方向,大声哭泣着。虽然他们知道像莫丽这样母亲是黑人、父亲是白人的孩子按照法令要被带走,由政府抚养,但伤心仍是遏制不住地填满心房。

勇敢出逃

警察带走了莫丽及其8岁的异父妹妹达希和10岁的堂妹格瑞丝。她们坐了汽车、火车又坐轮船,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三人到了墨累河畔的塞提蒙特。在那里,她们将接受服务生的训练。莫丽住的宿舍里都是像她一样失去妈妈的孩子。每天他们靠一些麦片粥和涂了些羊脂的发了霉的面包维持生命,晚上只能睡在粗糙的篮子里,而床单只有巡视员来检查时才会有。于是,莫丽决定秘密出逃。

莫丽的父亲曾是个英国巡察,他的任务是沿着“兔儿篱”巡察农场。“兔儿篱”是澳洲牧场主们发明的一种篱笆,他们用它将牧场围起来,以阻止野兔涌进农场。“兔儿篱”在莫丽脑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父亲总会讲到家边有一条很长的篱笆,它甚至将大陆两边的海连了起来。莫丽知道只要能找到这篱笆,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莫丽姐妹三人到墨累河的第三天,一场暴风雨席卷塞提蒙特。莫丽认为机会来了,因为经过雨水的冲刷,追捕者便很难找到她们的脚印了。“跑。”她向达希和格瑞丝发出信号,于是三人于早祷告时间冲进了雨中。起先她们朝着最近的一条河跑,在冰冷的水里跑了大约15英里。晚上,莫丽和两个妹妹掘开兔子洞,三人蜷缩在一起过了一夜。她们还算幸运,追捕者也许是理解她们回家的渴望,似乎并没有尽力去追捕。

艰难跋涉

莫丽三人朝北走,一个星期后她们走了100多英里。为了避免被捉,她们避开所有公路、铁路,只走那些没人走的草地,锋利的草在她们的腿上划了无数道口子。一天清晨,莫丽突然听见了脚步声,她赶紧将两个妹妹推进灌木丛,让她们把脸紧紧贴在地上,自己也迅速藏好。这次相当危险,一个男人几乎是从她们耳边走过。

每天晚上,莫丽在她们临时挖的洞里升起火,将逮着的兔子用树枝挖去内脏,带皮烤熟做干粮。次日清晨出发前,莫丽又用湿沙将洞细细地填好。出逃的姑娘们博得许多当地牧场主的同情,他们给了姑娘们一些面包和奶茶。

终于看到了“兔儿篱”,莫丽兴奋极了,她大声喊道:“就要到家了,这没什么难的!”但她没有想到后面的路会更加艰难。此时,达希的腿已开始化脓,莫丽只得背着她,而格瑞丝也痛苦得拖着双脚,更糟糕的是,她开始对堂姐失去信心。

筋疲力尽的格瑞丝终于对莫丽说她不愿死在沙漠里,而坚持要按自己的路去一个火车站。莫丽只好带着达希独自上路,走进无比残酷的沙漠。

在沙漠里她们不需要害怕追捕,因为白人无法在这里生存。在这片缺乏食物、酷热无比的沙漠里,莫丽害怕的是她们能否活下去。

欣喜重逢

从得知孩子们出逃的那天起,吉加朗的女人们开始祈祷神灵保佑她们的孩子。母亲们在沙漠里不停地唱着歌,她们相信孩子们能听见。在总共走了1500多英里,历时9个星期后,母亲和女儿终于在荒芜的沙漠中心相聚。莫丽看着妈妈悲伤地说:“我弄丢了一个,格瑞丝或许已死了。”实际上,格瑞丝已被逮着,并已送回了墨累河,此后,她再也没回过吉加朗。

莫丽发誓再也不离开家了。但历史又一次捉弄了她,9年后,她再次被送回塞提蒙特,这次被带走的还有她的两个女儿,18个月的安娜贝尔和4岁的道瑞丝。后来,莫丽忍痛留下道瑞丝,带着安娜贝尔又一次逃回了家,因为她不可能抱着两个孩子走上1500英里。3年后,安娜贝尔被送回了塞提蒙特,之后莫丽再也没见过她。

漫漫回家路……

道瑞丝18岁时在一家医院做助理护士,后来又成为一名记者。仅凭着对母亲的那一丁点儿记忆,她开始了漫漫寻根路。经过多方努力,她终于找到了吉加朗。当她愤怒地指责母亲将自己遗弃时,莫丽只是淡淡地说:“不是我选择了这条路,是政府把你带走的。”

如今莫丽已是87岁高龄了,回忆起往事仍旧愤愤不平:“政府让我们离开了妈妈,可他们却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说我们的妈妈并不想我们。”莫丽说,“那些年纪太小的不懂,但我懂,我知道妈妈有多想我,所以我必须回去。”

道瑞丝将母亲的故事写成一本书——《沿着那条兔儿篱》。后来这本书被改编成了电影。但对莫丽来说,她希望的不止这些。道瑞丝后来找到了安娜贝尔,她已是个60岁的老人了,已在异族人中度过了一生,不愿再接受土著的传统和自己的嫡系亲人。

11.“回家的感觉” 篇十一

著名英国作家尤安·艾青曾在《走遍天下书为侣》里说过:“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你的知心朋友,也是你的家。”是的,你不可能因为常回家而讨厌这个家吧!有时,你可能还会惊叹:“那个地方如此美丽动人!”所以,我感觉:要“煮书”才能品味出里面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感受到“回家”的温馨与甜蜜。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我对那些包装不精美的书视而不见,从不翻一页,我爱看那些图画多的文章,不爱看没有图画,只有白纸黑字的书。父母也曾因为这个批评过我,说我看书不能只停留在“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伍美珍系列”,还应该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博览群书。听了父母的教诲,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拿了一本王一梅的《城市的眼睛》开始阅读。读着读着,我发现这些书竟如此美妙。从中,我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人间的冷暖,那种感觉仿佛只有在家中才能感觉到。所以说,读书的感觉就是“回家的感觉”,有一份温馨的期待,有一些不舍的牵挂,有一丝分享的甜蜜。

12.回家路上作文 篇十二

第1篇:回家路上 作文

阳光异常的灿烂,闪闪的光芒散落在每个角落,照耀在大地母亲的身上,叶子落下来了,轻轻地躺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它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了,它该安心了,而我……

国庆节一眨眼又到来,中**亲又迎来了61岁的生日,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许多人踏上寻往回家的路,为自己的心找回那片曾经属于自己的土地,让它生根发芽。我又何尝不是呢?我的心也是该回到自己的土地了。

坐在车厢里,一切都是安静的,去安静的让我的心却如此的不安静。打开车窗,一阵清风吹来凌乱了我的头发,却带走了夏日的不安静,留下了一丝丝伤感的情愫。看着路上一棵棵笔直的大树在后退,车子一步步地靠近,心不断的翻滚着,是的,我已迫不及待想回到那个属于我的土地上,回到那个我已阔别十年的家。

车不断往家的方向开去,这时,经过一个绿油油的大菜园,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青菜,随着风的节奏在摆动着,它摇曳着我心中那道浅浅的思念,飘散着爱的气息。这片青菜园绿的刺眼,这绿不知不觉带着我的思绪陷入回忆的漩涡。

记忆中,外公喜欢牵着我漫步在一片绿海中,他也喜欢和我在绿色的大树下乘凉,讲述着那过往的事。印象中,外公总是笑的很爽朗。这时,车子晃动的一下,把我从回忆中唤醒,外公是否老了?我好几年没看过他了。

快要到家了,车突然停了下来,原来前面发生了交通事故,车已堵得水泄不通,我能谅解,因为我知道,他们跟我一样,为了回家,看望那年迈的亲人。

路通了,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笑容,那笑容是宽容和理解。

到家了,踏上了我“母亲”的怀抱,看见一位年迈的,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那是我的外公。他老了,脸上全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岁月无情的将他的头发染成了白色。他真的老了。他笑着看着我,他的眼神触动了我的心,他的眼神没有责怪,更多的是关爱。我内心充满愧疚。

回家了,又是匆匆的离别。而我却懂得了世上有种东西是永远不法抹去的——亲情。

惠阳实验一中高一:杜思萍

第2篇:回家路上 作文

太阳又出来了,这天儿,总是阴晴不定,今天早晨还是灰蒙蒙的。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脸,说变就变”可这才五月呀。

风光一年一度,小麦被收割了,玉米开始茁壮了,可这太阳,风雨总是压制它们。蝴蝶倒没什么,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好是自由!好是无拘无束!

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倒霉,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个坟堆,新的。人,要自由,还要安心,我不知道这入土的人他就真的安了吗?难道就真没有遗憾吗?

人活着应该是自由的,这入土的人自由了吗?被关在像笼子一样的东西里面,没的自由可言,不过或许是心安了吧!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死了都还要把自己关在笼子里,或许他本人并不愿意吧,只是他的子孙不得让他自由。大地无私地哺育了我们,可我们为什么死了都还要奢求一个-----坟墓?

初夏的风不是很大,虽然不像春风那样温和柔软,但却丝丝清爽。不知天上的风是不是这样,望着云朵被舞来弄去,我想应该不是。

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人们把开心

比作阳光,因为看见和絮的阳光人就会很开心,这或许和人的本始有关吧-----人就是从阳光里长出来的。所以,人看到阳光总会感到很亲切,很温暖。

做小孩真的挺好,每天都蹦蹦跳跳,他们彰显着原始的本性-----天真、活泼。我是不能回到孩童时代了,就连三个月前也不可能了,因为人永远不可能倒着长,时间永远不会逆流。只有看前,也只能看前了。

第3篇:回家路上 作文

回家路上 王浩韵

回家路上

王浩韵

放学了,淘气的太阳玩地似乎还不够尽兴,反而得更欢了。这可苦了我们小朋友,大家经过了一天的劳累,腰酸背痛,还要经受这蒸笼似的太阳,几乎要成“烤全人”了。我当然也不例外,发烧才刚好的我怎能经受这样的烘烤。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滴水,滴落在路面上,即将蒸发了。

我迈着沉重的地脚步,背着发书包,感觉像是走在铺满钢钉的路上,背着千斤重的石块,每走出一步,都要花上很大的力气。脚也像灌了铅似的,酸酸地整个身子就像散架子似的。

我又想一到家就能好好地休息一下了,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可是没走几步我又走不动了。我想是休息一下还是接着走呢……正当我想着时,我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家门。

第4篇:回家路上 作文

回家路上 佚名

有一条小河。从前,它虽然不是像西湖那样平静,不是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可是它至少为河里的小鱼、小虾提供了一个生存的地方,让我们这些学习了一天的学生;工作了一天的上班族的眼睛得到了“修养”。每当我上学去或放学回家时,经过那儿,偶尔可以看见一两条小鱼儿浮出水面,吐出一星半点的小水泡。

可现在,它变了。以往的那种欢乐,似乎早已荡然无存了。

这天,我放学回家。坐在由妈妈掌控的自行车的后座上,欣赏着沿途美丽的风景。也许是开春了的原因吧,马路两边到处都是绿色。银杏是葱绿的;桂花树是墨绿的;小草则是嫩绿的。可是,伴随着这美丽的春景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臭味。而散发出这种臭味的,竟是昔日那条生机勃勃的小河!河面,本该是绿色的河面,是黑的;河水,本该清澈的河水,是浑浊的;垃圾,本该荡然无存的垃圾,是大片大片地浮在水面上的。是谁污染了这条小河?这,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是人类!”这条小河,从东冠一直延伸到毛家沿。一路上,都是那些工厂,它们把脏水、废水、垃圾,投入这条河,而这小河,这条善良的小河,还是以大度的胸怀,容忍了这些所谓的新邻居带来的伤害。

此时,一阵微风拂过河面,拂过我的心,使我有些伤感。一条小河,就这样被毁了;一处美丽的环境,就这样消

失得荡然无存了。

第5篇:回家路上 作文

404班 周欣怡

今天,我带妈妈把玲玲、贝莎、露易莎都送到外婆家给小妹妹。我在外婆家吃了晚饭就准备回家。

我虽然是一个弱女子但享有“天不怕,地不怕”的美名,本来我是不虚此名的,但由于我……说出来你们谁都不许笑!我怕狗……这狗和回家没什么关系,但从外婆家到我家必须经过一条“狗街”。从人们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了:这街上有许多狗。不错,这街上有一大批商贩,每一家都养了许多狗……

我哼着小曲,一路都顺风,到“狗街”了,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亲爱的上帝,”我嘟哝着,“请您千万要保佑那些狗不要咬我!”

“圣主耶酥,请您让那些狗不要太无礼!”

“圣母玛利亚,请您让那些狗今天不出来吧!”

然而,一切并没有因为我的祷告而

改变,事态仍然按照往常一样发展着……

我已经无计可施了,只好开始过“狗街”。“狗街”上可以听见许多狗叫:“汪!汪!汪!”令我浑身鸡皮疙瘩突起,太可怕了,我简直就不敢往前走了。我为了令自己不害怕闭上眼睛,跑了一阵子,睁开眼睛,本以为安全了,谁知……当我睁开眼睛一看,啊——一只狗闪在我的前面。我忙下一层台阶,飞也似的跑了一阵子,总算过了“狗街”,也算有惊无险。

“狗街”啊,“狗街”,你可以搬走吗?

第6篇:回家路上作文

放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走出校门。

忽然,电闪雷鸣,乌云密布,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小红没带伞,只好在校门口等妈妈来接自己。这时,小红的好朋友小方打着一把伞走了过来,她关心地问小红:“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小红

说:“我没带伞,回不了家了。”小方想了想,说:“我们正好住在一起,一起回家吧。”于是她们在一起小心地走着,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这时路上出现了一个大水坑,怎么办?小红和小方互相搀扶着,终于走过了水坑。一路上她们有说有笑,非常开心;伴着雨声,伴着笑声,她们平安地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回家的路,因为小伙伴的陪伴,变得多么快乐呀。

13.回家(200字)作文 篇十三

日月星辰

换来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江河湖泊

聚成了一片片心之海洋

飞鸟南迁

寻找家的方向

落叶飘零

寻找根的方向

鸡飞鸟鸣

卖弄着它清脆的歌喉

车奔笛响

迈着他矫健的步伐

怀着美好的憧憬

怀着美妙的梦想

用迫不及待的心情

等着、望着、盼着。

那一张张可亲的脸谱

那一声声稚嫩的音调

在耳边回荡了很久很久

那时,眼里充满泪珠

瞬间,紧紧地相拥而抱

不断的抽泣

不停的嘘问

如几个和谐的音符

奏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高二:高文伟

篇一:关于回家的作文

【1】回 家

回家,是夕阳淡褪时,那一抹温馨与平静;

回家,是潮水退去时,那一片静谧与舒适;

回家,是鱼儿静沉水底时的娇憩,也是雀儿藏头于翅羽间的安逸?? 世间万物,都有家。流浪的心,飘泊的愁??唯有家,才是温柔的港湾。世间万物,都需归家。

茫茫的草原上,有这样一个情景:零落的几个蒙古包,白白的帷帐被北风刮得瑟瑟作响;蒙古包外是一个围场,高高的栅栏里有一群矫健的野马。

这是一个野马放养试验基地。野马如今已濒临灭绝,它们被人类长期圈养,品种退化,野性消失,如此一个优秀的物种的消亡是人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在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人们决定将野马放归草原,放归它们的故乡。马是有灵性的动物,当这一群黑压压的生命来到草原之时,它们内心的狂躁与不安早已显露出它们对故园、对自由的向往。然而,工作人员说:“由于它们一直生活在人类的驯养之下,对野外的生活环境还太生疏,它们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恢复过程,我们要磨砺出它们的野性。”归家的路还太慢长,这群可爱的生命还需要等待。

每天傍晚时分,一匹匹野马一个个挨着站在栅栏边。跨过栅栏就是辽阔的草原,它们没有嘶嚎,也没有哀鸣,只是偶尔扬一扬尾巴,眼神却久久停留在天边夕阳消失的地方,任凭风沙卷起,任凭尘土飞扬?? 回家,这是它们此刻最强烈的期盼,望着远方,它们或许在想:那儿有一条路,是通往哪里的呢?我真想让它们知道,那条路,通往自由与快乐,路的尽头就是它们的家。

工作人员还说:“在驯养期,有的马匹为了自由,曾试图跨越栅栏,却一次次被撞得遍体鳞伤,它们拒绝工作人员的救治,常常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哀鸣。可我们还不能放它们啊,看着它们这样,真是揪心!”

是啊!那儿是它们的家啊,世间万物谁不想回家呢?

我静静地等待着,等待训养结束打开栅栏的那一刻,等待它们成群奔跑的那一刻。回家吧,马儿,辽阔的草原是你们的,美丽的夕阳也是你们的?? 我痴痴地想着,仿佛看到了天边的夕照里,一群矫健的身影在自由地飞奔,在它们身后尘烟滚滚??

【2】回 家

窗外,下着一场冰凉的雨。

深夜,城市里灯火微明。

水雾渐起,多么孤寂。不知何处飘来一阵笛声,恍若梦里。我让思念,飘着。心儿,随着那悠扬的笛声,一点儿一点儿变疼,变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多么好的诗句!我轻轻地从嘴里念了出来,只可惜今夜没有月光,只有冰凉的雨。雨水拍打着树叶,吧哒,吧哒,吧哒??。风儿在吹动树枝,叶子落了满地,那是一片片黄色的银杏叶,待到明天,总会有那么一些少女,轻轻地拾起来,夹进

课本里,日记本里,放进心中,带入梦里。

我的思绪,飘着,飘得很远。

童年里有很多很多幸福的回忆,一个又一个温馨的画面。那时我的家,在一个小杂院里。我有很多小伙伴,我们都很淘气,常常玩到深夜也不回家。妈妈总是会到小巷口唤我。

“桥灵!桥灵!快回家!”

这是我的小名,妈妈用那种焦急而又温柔的声音呼唤着我,我却开玩笑地说:“哎唷,妈妈,我摔倒了,脸上在流血,你快来救我!”妈妈十万火急地跑过来,却看见我安然无恙,笑嘻嘻地站在那里,她没好气地笑了。

回到家,爸爸张罗着一大桌子好菜,乐呵呵地对我说:“今晚吃最好吃的红烧鱼,是小宝贝的最爱!”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爸爸妈妈会心地笑了,那是我看到过的最美丽的笑容。

有一次,妈妈病了,躺在病床上好几个周。我喂她吃饭,陪她说话。在她身旁做作业。有一回,我看着她苍白的脸庞,我哭了,我在心中对自己说:“这是我一生最爱的人,我要快快长大,保护她,一辈子在她的身边”。

可是,后来,我离开了那里,又流浪到了海角天涯。走着各种各样的道路,听着不同风格的歌,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然而,孤独和寂寞,我无法承受。我想回家,回到那个温暖幸福的家,亲吻我的妈妈。

我流下了眼泪。那泪水流成了一首诗:

我欲乘风飞翔,却遍寻不着你的踪影。

我欲登上峰巅,却被漫天风雨阻挡了思念。

我欲飘回故乡,不再“江枫渔火对愁眠”??

【3】回 家

书,我的精神家园之所在。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我说:“书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一片静土,是我们面对种物质诱惑,让心灵得以栖身的家。”“回家”,让我受益匪浅,避免心灵荒芜。读书,品味人生。

读书,让心灵回归精神家园,我品得人间真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懂得人间亲情的永恒;“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懂得人间友情的可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懂得了爱国之情的豪迈??于是,我便和亲情、友情、家国之情扑个满怀;于是,在功名利禄面前,我懂得淡然处之,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人间真情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读书,让我在真情充溢的世界尽情畅游,让我在真情满满的乐园思绪飞扬,让我的心灵在真情荡漾的湖面自由泛舟。读书,沐浴真情阳光。

读书,让心灵回归精神家园,让我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我读到“浪花飞溅水流湍急处自有大鱼,命运沉浮,人生多舛砥砺巨人”,于是我懂得了坚强;面对诱惑,面对污浊,我吟诵“出淤泥而无染,濯清涟而不妖”,于是我懂得了坚守;读了洪战辉的故事,我知道了什么是坚韧;读了向秀丽的故事,我懂得了什么是奉献;读了“微尘”的故事,我明白乐于助人才是人生的乐趣??读书,让我在人生路途中斩荆棘,越险阻,也让我拾起宝贵的财富,满囊

前行。

读书,让心灵回归精神家园,让我丰富人生阅历。徜徉文学殿堂,我似乎与作品主人公一起经历不同人生,品味世间百态。读《红楼梦》,让我置身于一代豪门,似乎目睹其由盛到衰的过程,时而为王熙凤之圆滑感慨,时而因宝黛之间的无缘而感伤,也了解到了封建礼教下人们的生活面貌,同时作者的“一把辛酸泪”也溅到我脸上,让我感觉其冰凉。读《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刀光剑影中的三国时代,有乱世之枭雄,有多谋之能臣,有善战之勇将??我置身其中,时而拍手称快,时而怒发冲冠,时而泪流满面。读书,让我短暂的人生路途中领略无限风光,让我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了解大千世界。

读书,回家??我在成长。

【4】回 家

记得年少时,祖母告诉我:叶落归根,那扎根的土地是落叶唯一的家;而人,也有一个家,那也是唯一的家。

我的家很辽阔,大得甚至我无法览遍它的每一个角落;我的家很古老,我只在梦中看到过它最初的容颜,长江黄河是它的血脉,万里长城是它的脊梁,巍峨的珠穆朗玛是它直冲霄汉的臂膀。

这就是我的家,也是十几亿炎黄子孙共同的家,唯一的家。

然而曾几何时,我的家陷入了风雨飘摇,侵略者们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家门,带走的是金块珠砾,卷释文椟,留下的是腥风血雨,满目疮痍;带走的是家庭中的一个又一个“成员”,留下的是一个又一个创伤与侮辱,我的家不再完整,纵然光阴荏苒,那些曾经的萧条衰败早已重新覆盖上了金碧辉煌,但那光华背后的残缺却依然刺痛每一个家人的双眼。

回家,这是家中亲人的一声声呼唤;回家,这是离家游子的一次次凝望。共同的声音响彻云霄,回荡于长江黄河的两岸,万里长城的内外,珠穆朗玛的山巅?? 历经那无尽的期盼和等待,家人终于等到了回归的那一天,香港、澳门,以崭新的姿态回到了我们的家园。从此,紫荆花在家园中绚烂地盛开,《七子之歌》仍旧在家人的耳边萦绕,祖国,我要回来,我已回来?? 鸿雁飞过,家人登高远望,却望不见海峡的对岸。远处传来低声的吟唱:“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调子凄凉而哀伤,家人们无法忘怀的,是那个名叫“台湾”的家人。我那辽阔而古老的家在此刻无限美好,却唯独缺少了你,台湾!那浅浅的海峡,莫非真是最深重的国觞,最凄然的乡愁?它真是一道鸿沟,阻断了你至深的亲情?

然而,那发自于内心最深处的期许与渴望,却久久萦绕,一代又一代,汇集成简单而殷切的呼唤:回家!无论身在何方,家只有一个,那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家。我们已经等待了太久,但还将继续等待,等待那个叫做“台湾”的家人,早日回家。深埋于骨血之中的,是坚定的信念。我相信叶落归根,因为那根下的土地,是落叶唯一的家。

而中国,就是我们唯一的家。

【5】回 家

小时候每次出门,妈妈总会细心地在我颈上挂上一块小小的牌子(其实只是纸片),上面写着我的名字,家里的地址,电话号码,以防我在外面迷失了方向,迷路了遇到好心人就能找到家的所在。那张小小的贴了阿童木的蓝色纸片,成为心中家的符号,每每在晚上踩着路灯的影子走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时,我总是捏着小小的纸片,心中充满了童稚的自豪。

回家,一直是奔向温暖和希望的旅途,是幸福与快乐的向往。就好像泉水向往着海蓝色的汪洋,鸟儿向往着明净的天空,葵花向往着金色的太阳,草根向往着深厚的大地。

因为,家,是波涛汹涌后心灵得以喘息的避风港。伤心失败了,总有慰藉的话语和真诚的拥抱;是风起云涌后灵魂深处的静心湾,即使骄傲被现实的大海冷冷拍下,在这里,总有安静的倾听和鼓励的眼神;是踌躇满志时洗净浮躁的修心湖,总有善意的提醒与明智的建议。所以,回家,回家,我们都向往着回家。

每个人都是海面上星罗棋布的小岛中的一个,虽然彼此隔绝,却因为家这根无形的纽带,紧密相连,紧紧相依。因此,你会在厨房里和他们吵吵闹闹,饭桌上与他们嘻嘻哈哈,你会在害怕时靠近他们,在哭泣时拥抱他们,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家,就是亲情的符号。回家,就是在亲人为你建造的熟悉的大花园里自在地奔跑。

有时,家是精神的后花园;回家,是一次精神的回归,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洗净铅华后重返纯净世界的旅程。当城市被围困在喧嚣和浮华之中,当各种虚荣和伪装笼罩在人类的头顶,回到心灵深处的那方净土,鸟语和花香还在,浩白和无瑕还在,善良和朴实还在。

家也是孤独打拼时身后的一个支撑。即使家中只有你一人,历经越来越忙碌压抑的生活之后,回到家中,沏上一杯茶,翻开一本书,尽享安全与宁静,再暗的黑夜,也可给予你透亮的辉光。

家是深暗洞穴出口的一抹亮光;回家,是走入光明的旅途。

家是茫茫大洋中一艘小舟;回家,是追寻和祈祷平安的过程。

当春风掠过山岗,你依然能感觉寒冷;回家,却给予你对温暖的向往,给予你前行的勇气。

【6】回 家

回归精神家园,让我们享受那一份返璞归真的朴实;回归精神家园,让我们重温那一份温馨自然的纯真;回归精神家园,让我们流连那一份怡然自得的乐土。推开历史沉重的大门,一股古朴自然的气息迎面扑来,又有许多文人雅士伫立在历史边缘,他们傲世却不冷漠,流离却不空虚。他们偏爱回归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中,享受那一份致远的宁静。陶潜“性本爱丘山”,那是他精神归属的所在,宁愿做个“晨兴理荒移,戴月荷锄归”的农夫。他回归于自己的闲情逸致,所以才

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自得,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面对小人泼来的污水,他被贬黄州,这个被宋神宗称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苏轼,此时,没有心灰意懒,他选择另一条通幽曲径,回归自己那旷达超然的天性,在黄州“倚仗听歌声”,高唱“大红东去”。他忘却了世俗的一切不如意,独自享受那一份“回家”的从容淡定。假如,他没有选择回归精神家园,又何来“亲煮东坡肉”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闲适优雅? 可见,回归精神家园,让我们忘却外界的干拢,独自享受自己内心的宁静之美。回归精神家园,能让我们摆脱外界的束缚,为自己的理想插上更坚劲的翅膀。一位记者曾到居里夫人家里采访,发现她竟让自己的小孩把英国皇家学院授予的奖章当作玩具玩,为之一振,居里夫人平静说道:“人如果被自己已有的成绩束缚,那他不会进步,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理想,荣誉只是对过去的肯定。”是的,若被外界的荣誉束缚住,我们就裹足不前,只有时刻铭记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那一片精神的净土,才不会被淹没在世俗中。可见,回归自己精神家园,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对待外来的一切事情,不迷失自己的奋斗方向。只有在自己那一片纯净的精神净土上,才能找到灵魂的归属,找到我们人生的价值。回归精神家园,寻找那一方净土,平静我们焦躁不安的心灵。这个家园,时刻回荡着淙淙泉水,旖旎水光,悦耳丝竹。这个家园,如一杯佳茗一般散发着香醇的气息。回到这个家,让我心旷神怡,让我豁然开朗。在这里,我平静地面对一切,享受他为我带来的一片宁静自然。

回归精神家园,享受宁静!

回归精神家园,自省自我!

回归精神家园,重温理想!

【7】回 家

“回家”,一提到这个词,感觉多么温暖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而我们生活中提到大多的都是有形的家。每当遇到“回家”一词,我的心中不免产生许多感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身处异乡的游子,穿着母亲织的衣物,带着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只身闯天下,一腔热情当遭遇家乡情结也被化开了、驱散了。多么希望能回到家乡,一吻脚下的土地,说:“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再抚摸儿时常爬的一棵树,不平的树痕哪会刺手,那是家乡的岁月印迹,有自己儿时的记忆,使劲吸一口气,不忍立刻呼出,因为那是家乡的气息,贪恋、眷顾,夹杂着浓浓的乡情。游子如是想,能够回到家乡就是这样吧。然而一位老人,僵立在一大片芦苇中摇头叹息:“我的家被这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它在那头??”老人仰望天空,把深深的思念寄给鸿雁,让它们带到那头。当真地踏上了那头的土地,他点点头,倒下了,老人的儿子望着父亲安祥的面容放心地说:“他回家了??”

对于游子来说,回到故土是回家的真正意义;但对于那些迷失了自我的人呢?或许他们的家是纯净的精神家园。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一名党员干部——某局局长,贪污了大量国家下拔的款额,为掩人耳目,只办了一两所并不具备基本设施的小学校,他为此还很释怀,觉得也算是做了好事,可当他来到学校,下页篇二:作文:回家 作文题:回家

题中 要求表明要写的是命题作文“回家”是标题而不是话题.(1)“回家可以是回到有形的家也可以是回到精神的家园”.本文可实写(“回到有形的家”)亦可虚写(“回到精神的家园”).实写较易掌握可写学子归家可写游子归家等等;立意上可以通过写归家表现“家”的变化等等.虚写不易写好

力不从心.由实到虚大家对于“精神的家园”实在是一知半解写起来升华(或深化)自然是很好的写法但也不好驾驭.注意:除了由实到虚或一语双关的写法在一篇文章里“家”及“回家”的概念应该是同一的不能随意变化.(2)“回家”的重点在于“回”.你在写作中注意到了吗? 对于中学生来说本题更适合写记叙文散文.写议论文亦可但要难得多.可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立意:

·对亲情的眷恋;

·对故乡的热爱(或其它);

·对祖国的深情;

·对“回家”的感悟.·对社会现象评价如让物质享受的诱惑最终敌不过充满温馨与亲情的“家”正应了那一句俗语“金旮旯、银旮旯不及家里穷旮旯”.回家的引力源于亲情等等.2.建议

(1)审题要审明题型审清概念审准题意审出重点;

(2)扣题要紧立意要明;

(3)不要荒疏了记叙文遇到适合写记叙文的文题时不要强写议论文

(4)老老实实地写踏踏实实地写不要故弄玄虚弄巧成拙;

(5)既要有华章丽句又要有真情实感.3.学生作文评析

·同学们选择的题材主要有 :

(1)回到真实的家父母在外打工儿女渴望他们回家和自己的回家及海外游子归家.(2)愿祖国强大统一台湾回归祖国.◇如一篇文章记叙了一位父亲为让自己4岁的女儿上幼儿园毅然到外地打工当女儿9岁的时候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来到工地却找不到父亲的身影最后在医院的病床上发现了又黑又瘦的父亲父亲最后一句话“回家还不到时候”让人心痛他决定要等女儿读完大学、参加工作后再回家.文章曲折的情节 让人感受到了父亲那伟大的父爱感人至深.◇还有一篇文章记叙了在外打工的父亲在年关时满耳是女儿那句“爸爸早些回家”的话于是回家的历程.回家时被特大风雪所阻这时总理来了带来了问侯与安慰解放军来企业的援助来了„„ 文章立意有高度将自己的家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写实的要写得生动感人切忌编故事记叙一件事要有环境、心理描写切忌平铺直叙没有波澜要有情节有细节有起伏有高潮.一个回家的故事在这个回家的故事中表现亲情和乡情.立意和祖国有关的选择的角度要好忌长篇大论的写中国的历史要有过渡。

回 家 对于西方一直怀有美好的憧憬而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更是追求艺术的人们的梦想之地。何曾想到当我的事实就被摆在眼前看着那两个兽首仿佛看透他们的心在呼唤:我何时才能回家? 我痛心但更多的是震惊从未有过的震惊.我一直憧憬的艺术殿堂居然把它的辉煌建立在华夏民族屈辱的伤口上.此时此刻看着那炫彩的光芒我该去夸炫耀吗?中华五千年的璀璨在这里几乎展现的淋漓尽致。不我不骄傲恰恰相反那些绚丽的光芒让我愈觉得利目那些艺术奇葩更让人黯然神伤。那一刻我忽然强烈地感到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自己的尊严被剥夺。

那一刻——我只见无数声音在呐喊:我们要回家!是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回 家

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就有千千万万的人踏上回家的路。他们背井离乡,在外辛苦奔波,漂泊流浪。家,是他们日日夜夜思念的地方。

那一年,在父母的带领下,他们就那样,坐在大大的行李上,手里是凉掉已久的泡面。小小的我,看着小小的候车室中,竟挤着那么多,那么多大同小异的人。我惊呆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一定要往家赶,虽然我也正那么做着。

上了火车,我才知道刚刚那场面根本不足挂齿。不,那是一种别样的挤,不同于刚刚的安静,这里的回家的急切,都变成了各种声音,充斥着这个快被挤爆的小小车厢。不仅仅是声音,还有气息。浑浊的空气中,揉进各种气味,实在??但,那些人似乎嗅不到。的确,对他们,这比起回到家不算什么,而我不同,我可受不了。我惊讶于他们的适应与忍耐。大大的行李,坐在屁股下,就是椅子,甚至床。

“叔叔,你不难受吗,不累吗?”我看着他们别扭的姿势,对边上的一位大叔说。“累啊小朋友。”一个黑瘦黑瘦、双眼深凹的男人,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说,“我还要站两天呢。” “两天?你为什么还要回家?” 他看着,看了很久,看得我不自在。他叹了一口气说:“小朋友,你不懂,家是一定要回的。” 车开了好久好久,他竟真的坐在行李上睡着了。

“回家,大概是件不可不做的事吧。”看着他,我这么想道。写作构思: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用了之前的作文展示中,一篇写农民工春节回乡的《他们》的题材,虽然不出彩,但好写。我着重对“回家”时的艰辛进行描写。我并没经历过春运,只能凭印象写。记忆中的春运特点就是挤,于是在文章中加了很多环境描写。

下页 余下全文篇三:“回家”作文评讲

“回家”作文评讲

?少小离家老大回?,那是阅尽人间沧桑的游子的回家;?夕阳送我到家门?,那是快乐的学子的回家。每个人的家,都不一样;每一天的家,都可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回家可以是回到有形的家,也可以是回到精神的家园„„回家,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文章。

自定立意。○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 不少于800字。

[要求] ○

题中“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一要求表明,要写的是命题作文,“回家”是标题,而不是话题。为了让考生有思路可循,命题人在推出命题之前,做了非常到位的提示。简言之,这是一篇“有提示的命题作文”。审题时,着重要审的是提示语和命题本身。

根据提示语,“回家可以是回到有形的家,也可以是回到精神的家园?,本文可实写(“回到有形的家?),亦可虚写(“回到精神的家园?)。实写较易掌握,提示语中有非常明确的“点拨”:选材上,可写学子归家,可写游子归家,等等;立意上,可以通过写归家表现“家”的变化,等等。虚写不易写好,因为大家对于“精神的家园”实在是一知半解,写起来力不从心。由实到虚,最后升华(或深化),自然是很好的写法,但也不好驾驭。注意:除了由实到虚或一语双关的写法,在一篇文章里,“家”及“回家”的概念应该是同一的,不能随意变化。“回家”的重点在于“回”。你在写作中注意到了吗?

对于中学生来说,本题更适合写记叙文,散文。写议论文亦可,但要难得多。可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立意:1.对亲情的眷恋;2.对故乡的热爱(或其它);

3.对祖国的深情;4.对“回家”的感悟。

1.“偏瘫”,偏在“家”,而少谈甚至不谈“回”;2.“错位”,即文不对题,如写“我渴望回家”,“我有家难回”,“我们都有一个家”,“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等;

3.“散打”,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无逻辑无层次,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4.“水上漂”,“家”及“回家”的含义变来变去,忽实忽虚,“神出鬼没”;

5.“蒙太奇”,杂乱的场景,零乱的组合;

6.故作高深,故弄玄虚;7.牵强附会,如把诚信之类的品质当作要回的“家”;

8.列叙古人,又把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人拿出来“折腾”一番。

1.审题要审明题型,审清概念,审准题意,审出重点;

2.扣题要紧,立意要明;

3.不要荒疏了记叙文,遇到适合写记叙文的文题时不要强写议论文;

4.老老实实地写,踏踏实实地写,不要故弄玄虚,弄巧成拙;

5.既要有华章丽句,又要有真情实感。

“回家”的记叙文写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那是阅尽人间沧桑的游子的回家;?夕阳送我到家门?,那是快乐的学子的回家。每个人的家,都不一样;每一天的家,都可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回家可以是回到有形的家,也可以是回到精神的家园„„回家,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文章。

自定立意。○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 不少于800字。

[要求] ○

题中“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一要求表明,要写的是命题作文,“回家”是标题,而不是话题。为了让考生有思路可循,命题人在推出命题之前,做了非常到位的提示。简言之,这是一篇“有提示的命题作文”。审题时,着重要审的是提示语和命题本身。根据提示语,“回家可以是回到有形的家,也可以是回到精神的家园?,本文可实写(“回到有形的家?),亦可虚写(“回到精神的家园?)。实写较易掌握,提示语中有非常明确的“点拨”:选材上,可写学子归家,可写游子归家,等等;立意上,可以通过写归家表现“家”的变化,等等。虚写不易写好,因为大家对于“精神的家园”实在是一知半解,写起来力不从心。由实到虚,最后升华(或深化),自然是很好的写法,但也不好驾驭。注意:除了由实到虚或一语双关的写法,在一篇文章里,“家”及“回家”的概念应该是同一的,不能随意变化。

“回家”的重点在于“回”。你在写作中注意到了吗?

可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立意:1.对亲情的眷恋;2.对故乡的热爱(或其它);3.对祖国的深情;4.对“回家”的感悟。

1.没有记叙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具备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写得来什么文体都不像;

2.一鳞半爪,零零碎碎,东拉西扯,浮泛笼统,缺乏中心事件,没有对中心事件作完整而具体的记叙; 3.平铺直叙,无结构技巧,无情节起伏,无艺术手法; 4.叙述方法(如顺叙、倒叙、分叙、插叙、补叙等)单一,描写方法(如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少用或不擅用;

5.轻重不当,大量文字用以写与“回家”相关甚至无关的内容,而没有重点写“回家”这个事件本身;(注意:“回家”的重点又何在?)

6.选材不当,以致文不对题,内容与“回家”没有内在联系,不足以表现“回家”的主旨; 7.有“事”而无“意”,缺乏思想内涵或对思想内涵挖掘不够;

8.文章所叙事件本身的意义与文章首尾段中的说法不一致,文章主旨不统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为每一篇文章写一段50字以上的评语,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回 家

徐 月 霞

回家,是夕阳淡褪时,那一抹温馨与平静;

回家,是潮水退去时,那一片静谧与舒适;

回家,是鱼儿静沉水底时的娇憩,也是雀儿藏头于翅羽间的安逸?? 世间万物,都有家。流浪的心,飘泊的愁??唯有家,才是温柔的港湾。世间万物,都需归家。

茫茫的草原上,有这样一个情景:零落的几个蒙古包,白白的帷帐被北风刮得瑟瑟作响;蒙古包外是一个围场,高高的栅栏里有一群矫健的野马。

这是一个野马放养试验基地。野马如今已濒临灭绝,它们被人类长期圈养,品种退化,野性消失,如此一个优秀的物种的消亡是人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在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人们决定将野马放归草原,放归它们的故乡。

马是有灵性的动物,当这一群黑压压的生命来到草原之时,它们内心的狂躁与不安早已显露出它们对故园、对自由的向往。然而,工作人员说:“由于它们一直生活在人类的驯养之下,对野外的生活环境还太生疏,它们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恢复过程,我们要磨砺出它们的野性。”归家的路还太慢长,这群可爱的生命还需要等待。

每天傍晚时分,一匹匹野马一个个挨着站在栅栏边。跨过栅栏就是辽阔的草原,它们没有嘶嚎,也没有哀鸣,只是偶尔扬一扬尾巴,眼神却久久停留在天边夕阳消失的地方,任凭风沙卷起,任凭尘土飞扬?? 回家,这是它们此刻最强烈的期盼,望着远方,它们或许在想:那儿有一条路,是通往哪里的呢?我真想让它们知道,那条路,通往自由与快乐,路的尽头就是它们的家。工作人员还说:“在驯养期,有的马匹为了自由,曾试图跨越栅栏,却一次次被撞得遍体鳞伤,它们拒绝工作人员的救治,常常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哀鸣。可我们还不能放它们啊,看着它们这样,真是揪心!”

是啊!那儿是它们的家啊,世间万物谁不想回家呢?

我静静地等待着,等待训养结束打开栅栏的那一刻,等待它们成群奔跑的那一刻。回家吧,马儿,辽阔的草原是你们的,美丽的夕阳也是你们的?? 我痴痴地想着,仿佛看到了天边的夕照里,一群矫健的身影在自由地飞奔,在它们身后尘烟滚滚??

谢 强

窗外,下着一场冰凉的雨。

深夜,城市里灯火微明。

水雾渐起,多么孤寂。不知何处飘来一阵笛声,恍若梦里。我让思念,飘着。心儿,随着那悠扬的笛声,一点儿一点儿变疼,变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多么好的诗句!我轻轻地从嘴里念了出来,只可惜今夜没有月光,只有冰凉的雨。雨水拍打着树叶,吧哒,吧哒,吧哒??。风儿在吹动树枝,叶子落了满地,那是一片片黄色的银杏叶,待到明天,总会有那么一些少女,轻轻地拾起来,夹进课本里,日记本里,放进心中,带入梦里。

我的思绪,飘着,飘得很远。

童年里有很多很多幸福的回忆,一个又一个温馨的画面。那时我的家,在一个小杂院里。我有很多小伙伴,我们都很淘气,常常玩到深夜也不回家。

妈妈总是会到小巷口唤我。

“桥灵!桥灵!快回家!”

这是我的小名,妈妈用那种焦急而又温柔的声音呼唤着我,我却开玩笑地说:“哎唷,妈妈,我摔倒了,脸上在流血,你快来救我!”妈妈十万火急地跑过来,却看见我安然无恙,笑嘻嘻地站在那里,她没好气地笑了。

回到家,爸爸张罗着一大桌子好菜,乐呵呵地对我说:“今晚吃最好吃的红烧鱼,是小宝贝的最爱!”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爸爸妈妈会心地笑了,那是我看到过的最美丽的笑容。

有一次,妈妈病了,躺在病床上好几个周。我喂她吃饭,陪她说话。在她身旁做作业。有一回,我看着她苍白的脸庞,我哭了,我在心中对自己说:“这是我一生最爱的人,我要快快长大,保护她,一辈子在她的身边”。

可是,后来,我离开了那里,又流浪到了海角天涯。走着各种各样的道路,听着不同风格的歌,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然而,孤独和寂寞,我无法承受。

我想回家,回到那个温暖幸福的家,亲吻我的妈妈。

我流下了眼泪。那泪水流成了一首诗:

我欲乘风飞翔,却遍寻不着你的踪影。

我欲登上峰巅,却被漫天风雨阻挡了思念。

我欲飘回故乡,不再“江枫渔火对愁眠”??

陈 书 琴

书,我的精神家园之所在。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我说:“书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一片静土,是我们面对种物质诱惑,让心灵得以栖身的家。”“回家”,让我受益匪浅,避免心灵荒芜。读书,品味人生。

读书,让心灵回归精神家园,我品得人间真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懂得人间亲情的永恒;“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懂得人间友情的可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懂得了爱国之情的豪迈??于是,我便和亲情、友情、家国之情扑个满怀;于是,在功名利禄面前,我懂得淡然处之,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人间真情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读书,让我在真情充溢的世界尽情畅游,让我在真情满满的乐园思绪飞扬,让我的心灵在真情荡漾的湖面自由泛舟。读书,沐浴真情阳光。

读书,让心灵回归精神家园,让我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我读到“浪花飞溅水流湍急处自有大鱼,命运沉浮,人生多舛砥砺巨人”,于是我懂得了坚强;面对诱惑,面对污浊,我吟诵“出淤泥而无染,濯清涟而不妖”,于是我懂得了坚守;读了洪战辉的故事,我知道了什么是坚韧;读了向秀丽的故事,我懂得了什么是奉献;读了“微尘”的故事,我明白乐于助人才是人生的乐趣??读书,让我在人生路途中斩荆棘,越险阻,也让我拾起宝贵的财富,满囊前行。

读书,让心灵回归精神家园,让我丰富人生阅历。徜徉文学殿堂,我似乎与作品主人公一起经历不同人生,品味世间百态。读《红楼梦》,让我置身于一代豪门,似乎目睹其由盛到衰的过程,时而为王熙凤之圆滑感慨,时而因宝黛之间的无缘而感伤,也了解到了封建礼教下人们的生活面貌,同时作者的“一把辛酸泪”也溅到我脸上,让我感觉其冰凉。读《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刀光剑影中的三国时代,有乱世之枭雄,有多谋之能臣,有善战之勇将??我置身其中,时而拍手称快,时而怒发冲冠,时而泪流满面。读书,让我短暂的人生路途中领略无限风光,让我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了解大千世界。读书,回家??我在成长。

下页 余下全文篇四:回家 作文 天快亮,月光陪伴街灯,像初次送他回家的恋人。车窗外,夜色退向身后,空出一半多美的清晨。还有谁,舍了昨天黄昏,来同我作个天涯陌路人。想念的,孩子眼里纯真,讲了一半的故事还在等我完成。

回家,破了洞的睡衣里面让心有段自由的旅程。回家,卸了妆的面孔背后,是我梦中细细的鼾声。——节选自林魏

的歌曲《回家》

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叙述性文章,要求有细节

与适当的议论或抒情。

回家

淅沥的大雨突然变得迅猛,雨水赫然改变的频率让路人猝不及防,纷纷跑到路边惶恐地看着被敲打得快要碎裂的大地。我从雨衣里伸手扯了扯帽子,开始更加用力地蹬着单车往家里骑。

刺骨的寒风混合着雨水狠狠地鼓吹着像我这种企图藐视它继续前进的人。可怜兮兮的雨衣哗啦啦地拍打着车柄和我的手臂,那顶毫无招架之力的帽子也被吹得诚惶诚恐,颤抖着只套住了我半个头。唯有露出的头发紧紧地吸附在我那被雨水浸满的脸上,那眼镜也成了保护我眼睛免受摧残的潜水镜,豆粒大的雨滴镶在上面模糊了我的视野。当发现自己双脚踩了好几个回合却似乎仍在原地踏步,我心情那般忐忑,那刻我心中唯一渴望着的就是回家,我要回家。

对于我来说,此刻家是唯一可以比男的防空洞。

而这些年来,我也确确实实将家当成了防空洞,当成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每每当我遭遇困难,受到伤害,面对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时,回家这一念头就会变得异常强烈。在这条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不粘家的我也会渴望着回家,渴望着不被伤害。家,是一间被保护的屋子:而回家,则是一个想被保护的动作。

小时候因为长相不太好而不被邻家小孩所喜爱,但处于寂寞我是会整天粘着他们,渴望也有机会融入其中。虽然有时被欺负,但也有我反击的时候。而前提,就是我必须离家不远。当我狠狠地咬完他手臂一口时就一溜烟地跑回家,笑咯咯地隔着门听他放狠话。

在孩童时的我眼里,家是一座攻不破的城堡,欺负,被打被骂等炸药全在门外碎成一堆伤不了自己炮灰。

上一篇:新产品规划说明下一篇:初中短篇英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