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024-06-21

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共18篇)(共18篇)

1.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一

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真实的高效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教师投影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

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些情况,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意外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2.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二

一、亲近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物学知识源于自然,有许多生物奥秘需要探究。为了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我们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近和走近大自然,从中发现和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日趋高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越来越丰厚。

我们市南区的生源比较好,周围的环境也不错,这也就给我们提供了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时,我们事先安排了学生利用周末的机会,到自己的社区、周边和海边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资料,上课时,再调查和了解校园里的生物种类,并进行初步的分类,课堂上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享,不但激发了兴趣,使学生初步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又学到了生物知识,再加上我们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课前“二分钟铃”活动的开展,展示学生的成果,即每节课利用二分钟铃的时间,学生开展系列演讲活动,七年级的主题是“走进植物世界”“健康小常识”;八年级的主题是“奇妙的动物王国”“生物的奥秘”。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剪辑一些“动物世界”等节目的录像,出国的同学甚至会展示一些在欧洲实地看到的生物照片,把它们认真整理并做成PPT展示给大家。起初要老师指导帮助,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并能自觉完成,基本形成了生物课堂的一种文化,增进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二、搭建阶梯,把生活知识引入课堂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知识,包括衣食住行、医药卫生保健等方方面,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乐于深入其中,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性。

如,讲述《免疫的功能》———“免疫监控”的时候,可以用比喻来突破。运用形象的生活现象来解决难以理解的问题。将人体的免疫系统比做革命队伍,而人体内的变异细胞是革命队伍内部出现的变节分子(叛徒),如不能及时地识别这些“变节”分子,并及时地清除出革命队伍,他们就会出卖革命同志,瓦解革命队伍,使整个的组织遭到破坏,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及时地识别并清除那些变异的细胞,它们就会在体内大量增殖,而形成肿瘤,导致人体健康受损,甚至死亡。这样形象的比喻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活学活用,并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所在。这需要的是自然的融入,也是自然而然的感觉,更是课堂上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三、体验探究,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需要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和体验中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所以,我们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种子萌发”时,教师提前两周布置实验让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两周后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拿到课堂上。学生对各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很多种条件进行排查和分析,学生就得出结论: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课堂上师生之间、组与组之间还发生了争论,有的组就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提出质疑:“煮熟的豆子种下去能发芽吗?所有的种子在外界条件适宜时都能萌发吗?”等等,同学们在争论中深入,在争论中整合,在争论中得到提高。

在学习了“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根据课本的知识、父母的健康状况和身体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份营养午餐食谱,还向父母介绍其中的道理,请父母做出评价,全班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实际就是生物知识的应用过程。再比如,在甲型H1N1流行期间,为了提高疾病的预防与防护意识,我们在初一、初二年级同时开展了口罩的设计与制作、预防甲流的手抄报展览等活动,将学生的作品进行了一、二、三等奖的评比及展览。

因此,只要我们留意生活,并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间竞赛,激发学生联系生活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需要调动和激励的。面对各种教学内容,我们可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竞赛试题,展开小组间的竞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比如,“为什么清晨不宜在公园或树林里锻炼?”“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卧室内最好不种植花卉,瓦盆比塑料盆更适于养花,为什么?”“你在长跑时有肌肉酸疼的感觉吗?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饭后不易进行剧烈运动?”“体操运动员、杂技演员动作特灵活是因为骨头软吗?说说你的观点”等等。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积极抢答。不仅巩固复习了知识,表现优异者还获得了一份纪念品,我们生物小组同学亲手制作的藻类植物标本书签,很受学生的喜爱。

3.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三

一、重视生物课堂的体验,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

生物学科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堂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挖掘生活和生物学科之间的链接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学科的美,在生物学科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六大营养物质”之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观看营养品广告,结合书本的知识分析广告中所宣传的营养成分,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日常所吃食物的营养成分。

生活是生物学科知识的根源,生物学科的学习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在生物课堂中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能够让生物知识焕发生命活力,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热爱生命。

二、关注生物课堂中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个性成长

从学生的成长历程来看,初中生刚好处于长身体并且塑造自己个性的时期,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初中教学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在搭建课堂和生活的桥梁的基础上,要密切关注班级学生的性格,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例如,生物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要同时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反应,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三、结合生物课堂的教学事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1.身体健康教育

由于生物学科中有大量的内容和人体相关,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实例,对学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例如,在讲授“饮食与健康”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完课本的食物营养成分等知识之后,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饮食习惯,引导学生注意饮食卫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合理地搭配食物,以避免由不健康饮食引起的肥胖等病症。在讲述“人体的生殖器官”时,教师在科学地讲解有关人体生殖器官的知识之余,应该引导学生理性地面对这些生理常识,以一种正确的态度面对青春期的成长,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观念。同时,结合初中生的身体生长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青春期的卫生,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锻炼身体,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身体健康教育之外,初中生物教学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初中阶段往往要面对青春期身体的发育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变化。男生往往会在这个阶段变得沉默寡言以及易于动怒,而女生则往往会由于自身生理的变化而变得异常敏感。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影响着学生的日常心情,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进行疏导,学生很有可能会逐渐陷入到青春期的困境中,从而对学生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生物学科不仅有关于生理的知识,同时也有很多涉及心理的内容。例如,在了解情绪和激素之间的关系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形成良好的情绪。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结合班级学生具体的心理状况,利用具体生物教学实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积极开展课堂合作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生物学科的教学宗旨之一是让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不仅针对自身,还包括他者。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对他者的关照中学会如何尊重别人,并且学会如何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例如,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时,生物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组成实验小组,然后由小组长带领着组员完成教师要求的实验。一般而言,在这个实验中,小组成员需要在通力合作之下控制实验的温度以及唾液、淀粉的分量。在这种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学会处理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发生摩擦的问题。通过这种合作性实验的训练,学生一般能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定稿) 篇四

——对当前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什么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通过参加我县实践课堂改革活动,观看杜朗台教学新模式视频,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并深深感到:真正理想的课堂是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想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

和谐课堂是充分体现包容性与民主性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发展。师生、生生、师师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和谐、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互信与互爱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宽容与真诚去理解、欣赏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和谐课堂是为学生创设自由氛围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强调打基础,总是讲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因此我们的课堂就总是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没有给学生自由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和谐课堂要创造一个自-1-

由宽松愉快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体会思考与探索的乐趣,进而孜孜不倦,认真研究,全力探索,最终在反复的思考试验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的新鲜和生动,才能使课堂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如果总是由老师包揽一切的学习,无疑会阻止学生自由探索的冲动,也就无法体现生命的活力。

二、理想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符合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特别要注意:

1、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生自由组合等形式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曾经看到过一段教学视频:课堂上老师只起指挥作用,精讲或不讲,以启发诱导教学为主,联系生活实际,分角色扮演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某些环节上,有的学生蹲着、有的学生站着、有的由于看不到前面学生的讲解而站在凳子上。一个班近50人,每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发言中,表面上看有些乱,但是核心都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目标在控制着每一位师生。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杂于学生中间,时常很难辨认。只有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出现错误时,这时教师出来进行点拨、指导,教师的作用才显现出来。

受此启发,我意识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对教室也重新进行了布臵,除了一块黑板外,两面白板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把班级分为六个小组,孩子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了许多很有个性的名字如:超越梦想队、开心苹果队、智慧组、快乐星球组合……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让课堂活跃起来,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欣喜、佩服和震惊,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课堂上学生这样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个学生都急于表现自我,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和真实的体现。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补充学习素材,而且要对每一组的学习情况予以恰当的评价和适时的点拨。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协调好各学习小组间、同一组学生间的关系,控制好整个课堂结构。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会预习、会提问、会组织、会学法、会评价。

三、理想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智慧课堂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种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是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都能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要高度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

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探索,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成为放飞学生个性的殿堂。

1、智慧地导读。应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哲思引导学生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要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寻觅一个课文与学生经历的最佳结合点,语言经得起推敲,内容耐人寻味,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在学习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2、智慧地导记。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究者、构建者和发现者,而教师应是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是学习活动中的共同研究者和首席发言人。

5.《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篇五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文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即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不应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

为最重要认识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在现实课堂中认识任务、知识技能获取压倒一切,导致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厌倦。丰富复杂、具有无限创造潜力和创新活力、充满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生命从我们心底消逝了,教育者尚不觉;学校业已成为学童避之唯恐不及的“牢狱”,浪漫少年眼里缺乏天真、纯洁,放出的是无奈、茫然的眼神。这,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吗?为什么自古就以智慧闻名的民族,就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呢?

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教师要以关注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面对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每一个新发现、新见解,并给予积极评价和热情赏识。即使学生的某些观点失之偏颇,或是错误的,也不可漠然视之,或许一个天才就会在不经意的漠视下消失。课堂上师生参与互动,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点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从而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这正是我们所期冀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智慧的、有浓郁的人性关注和极强的生命呼唤的。在这里实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学习,课堂把自我实现,开拓创新的权利归还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也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

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只有教师有了动力,才能推动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教师的动力从哪里来?又该怎么表现呢?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学生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应从根本上关注人、关注人的灵魂。作为研究人的教师,就应以学生为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了精辟的解答:“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师爱是育人的根本,师严则是育才的保证。严于律己、严于待生,是一切育人者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但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教师不应放过任何问题契机,及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中感受教师人格的魅力。

第二,教师应当具备课程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关注教学进度,片面地强调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这标志着教师将以自己的独特理解而鲜活地融入到课

程的生成中去,从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空前地凸现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即课程。而唯有如此,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才能健康成长而得到奇迹般的自由释放。

第三,教师更要具备交往意识。

6.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六

读叶澜教授的《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一、灿烂的微笑,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二、抑扬顿挫的语言,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三、幽雅的教态,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7.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七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 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 能使儿童情绪高涨, 脑细胞活动迅速, 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 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搭设舞台,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 主角将不再是教师, 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教要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 唱、跳、演, 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 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 朗诵比赛;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要求, 应有不同的“动”法, 使课堂“活”起来。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创设情景,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 创设情境, 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 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四、及时评价, 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积极参与做表率, 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 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 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 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对于那些中差生, 我会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 鼓励他们多举手。这不仅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自信。

8.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八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言文字的学习离不开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不仅要创设导入的情境,在引导儿童精读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用图画、音乐、表演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让学生如临其境,整个心灵都感受到文字描绘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朗诵、实验、音乐、图片、动画等。只要我们主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创设情境,就会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应,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主动参与,体验快乐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2.给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

给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使他们享受到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都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先运用已学的语文知识理解课文,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在小组内解决,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解答、点拨。而对于学生自己理解的内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认可,使学生愿意并乐于自己独立学习获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分析课文这种繁杂的过程变得简单化,使课堂充满生趣,更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三、尊重学生,感受成功

1.平等地对待学生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学生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教”与“学”的各项活动。同时,要对学困生仔细观察,挖掘其学习语文方面的闪光点,抓住恰当时机加以鞭策、激励,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与展示,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所感所悟,只要是不脱离文本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适时地以幽默的话语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中,学生们自信地想,大胆地说;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从课文内容想到课外文物知识,课堂上闪现出即兴创造的火花。学生们在快乐中寻求自我,塑造自我。因此,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成功,体会学习语文的滋味。

四、走进生活,拥抱自然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没有。可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教师应建立以课堂为中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打破课堂的界限、学科的界限、课内外的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根植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并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的学习内容,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气息,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让他们随时能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品味、感悟语言的魅力,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愿望。

1.丰富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涵盖面较广的学科。如果教师仅限于课堂内,只教授课本中的一点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就在课堂之外,组织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阅读方面,组织了古诗背诵比赛、朗读比赛、故事会等;在写作方面,有每日一篇日记、每周一篇见闻、每月一张手抄报。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写,使学生在这些语文实践中熟练运用课内所学,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主人翁意识,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走出校门,呼吸新鲜“空气”。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程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积累。当新知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接近时。他便会充分调动脑海中储存的相似性模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比较、归纳、揣摩、感悟,从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了解语文,在教学中我寻找机会让学生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让孩子们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五彩缤纷的生活。如在课后有计划地安排或组织学生春游、参观,或让他们尝试怎样帮助别人,使他们觉得生活是美好的,生活处处充满了乐趣。这样融合了鲜活的、丰富的社会生活,语文就有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实现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9.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九

读叶澜教授《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有感

读叶澜教授《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有感正文:细节决定成败读叶澜教授《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有感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改革是关键,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何让师生共同感受着其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有责任感、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和创新力的公民”。因而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我们的培养目标。细节决定课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谈到: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惊喜?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叶澜教授所说的其实就是要我们注意教育的细节、课堂的细节。教学细节往往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握细节,关注学生,尊重学生,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做到以学定教,以情定法。让学生真正做“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微之处,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细节决定着教学的成败,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要让学生课堂上有幸福感和快乐感;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在课堂上要加强多维度的交流,课堂提问要采取启发式,提问必须有效,要把学生置于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作为学习的合作者,心灵的对话者,作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要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要充分挖掘课本上的德育题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行为教育、价值观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有责任感、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和创新力的公民”。中国大学网()

10.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十

运用发展性评价,让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陈敏婷

越秀区清水濠小学,广东 广州 510000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新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确立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

多元智力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在智力中,各人的优势与特点不同。人没有智力高下与好坏之分,只有智力的特点不同。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力特点与智力倾向。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学生时,不搞一刀切,不排队不排名次,不分优劣等级。以学生为本,只要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多方面有提高,这名学生就是取得了成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学段落后,经过努力后又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跳级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注意差异性评价,不同学生标准可以不同,重在激发兴趣,使学生建立自信,勤于进取。

二、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清代教育家颜元先生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激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十个手指有长短”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个人的学习活动水平层次也就不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现实”和认知水平来教学和评价,对学生应当给予不同的鼓励:一要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激励中等生;三要宽容激励后进生。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信任、激励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尽量揣摩学生的认识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评价时要体谅学生的学习困难,肯定他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切忌轻率地给学习落后的学生下结论,简单地评价他的智力有问题。另外,教师在评价时尤其应该赞赏学生学习时所付出的努力,学生在遇挫时便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未尽全力,下次一定要更努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不断自我完善的心理品质。

三、发挥发展性课堂评价的作用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孩子,始终坚持将激励性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是我校研究的专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与众不同的思路,给学生一个充分表达的锻炼机会,若错了,再慢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契机。恰当地运用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切的激励性

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来说,评价以激励为主,这种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一种是“后进生”的激励,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生转向优等生。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反馈中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应给予充分肯定。

(二)诚挚的情感性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所以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优点。教师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兴趣和动力。气可鼓而不可泄。教师决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当然,也不能把溢美之词当作廉价施舍,那样的话,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三)精当的指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说了一句:“读得不错,请再读下一段?”如能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具有辩证性,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也会有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四)强烈的启迪性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教学评价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妥善地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吸引他们注意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如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纯洁无瑕”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出评价,而是又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

11.让美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十一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美术活动是他们接触的最早的活动之一,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是孩子们美术活动的引导者。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以下就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创设宽松课堂,促进个性活力。

个性指的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每个孩子,由于遗传、环境、感知经历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绘画方面的表现各有差异,我们要创建宽松的课堂,保护学生的这种差异。一个班级内丰富而自由的个性是具有绵绵不断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学生作品如果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全体人民的完全一致,即使可以做到,也是不值得向往的。同样的,如果美术课堂上,学生的美术作品内容一样,构图一样,风格一样,那就是我们美术教师的悲哀。创建宽松型的课堂,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在教学中因人施教,因势利导,使学生们在美术领域中自由的发挥,大胆地表现。

例教学三年级《我们来下棋》这一课中,活动二是一节设计棋盘的活动。在讲解了设计游戏棋盘的有关知识后,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显现出了个性的差异,有的选择了童话型的主题,有的选择了战争的主题,有的选择打架的主题,这可出乎我的预料。在巡视指导中,我采用了宽松的态度,只是引导他们设置不同的关卡。对于选择打架主题的学生说明了打架不好,并假设打架会产生什么后果,应该设置什么样的关卡,使他们转为游戏型的主题,往正确的方向去设想。在作画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太注意造型的准确,而是用夸张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造型,有的学生大胆用色却不注意边缘线是否清晰。作为教师,我尊重学生个人的个性,顺其所长,帮助他们以独特的绘画形式完成自己的作品。一堂课下来,学生的作品各有千秋,百花齐放,没有高低之分。学生的兴趣保留了,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学生的美术作品充满了个性化。美术课堂要求教师具有包容心,还要熟知多种绘画风格的专业水平,同时在制定创作主题时,不必要求过细,而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自主余地。

二、创设人文课堂,促进审美活力。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不可避免的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什么是文化情境呢?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新课程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这种规定性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而且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例:像欣赏《最后的晚餐》、《伊凡雷帝杀子》、《荷拉斯兄弟之誓》和《血衣》等这一类作品中,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事件,就不能正确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在尽可能多的运用画册图片、音乐、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作品的作者的代表作品、作品特点等美术史内容有所了解。还让学生在网络中了解更多有关作品背景的材料,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书籍,了解美术作品中人类价值的不同取向,了解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以此,激活学生的审美活力。

三、创设感知课堂,促进探索活力。

感知能力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能力,每个人情感的生成,智慧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而人的感知系统中,尤以视觉的作用最为巨大。美术是诉诸于视觉的艺术,所以美术教师要使学生对视觉现象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使学生视觉激活灵敏、快捷,从而产生了求索的心里活动变化。

例如:教学《森林王国》一课中,可适当播放一些动物的有关短片,让学生从形象、声音等各方面感知一下动物们的凶猛性,再来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国王。教学《瓜果飘香》可将真正的各种水果带入课堂,让学生们从视觉、触觉等各方面感知水果的质感、表皮、味道、形状等等。从这两节课中,通过感知学生就觉得想知道得更多一些,这样就促进了探索的认知活动。学生通过感知对所画事物的深刻了解,才能描画出生动的美术作品出来。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个性的发展,提高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我们美术教师一定要牢抓美术课堂,让美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重视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造就一个开放、文明的未来,展望前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12.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十二

一、创设个性课堂, 关注生命需要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些学生目光呆滞, 无所事事, 思绪游离于课堂之外, 对课堂完全丧失了兴趣, 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是这样两类:绩优生, 后进生。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教学对象, 个性是丰富的, 潜能是无限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 从而铸就了其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 “中庸课堂”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 努力完善课堂, 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学习任务,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徘徊于课堂之外, 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

二、结合教学内容, 呼唤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 是感染灵魂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三种和谐关系。具体来说, 教学中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 让学生感悟生命, 尊重、敬畏生命, 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 学会珍爱生命。教会学生在遇到危机时该如何做。早一点给予学生危机教育, 多教授学生一些避险逃生技能, 当学生具备了这些常识, 今后碰到灾难, 就知道该如何逃生, 该如何保护自己。

三、提炼生命故事, 关注生命发展

“生活即教育”, 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 结合学科教学, 提炼学生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学生思想面貌的英语故事, 作为很好的教材来使用。

四、教师的“爱之力”, 给学生“生命力”的信心

教师的情感教学就像早晨的太阳, 给学生信心和朝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晚上的月亮, 驱散学生的愁云。英语作为外来语言, 学生在学习时肯定有许多不适, 学生之间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我们首先要正视这种差异。因为有了差异, 我们的课堂才丰富多彩;因为有了差异, 我们的社会才有不同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我们应把差异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加以运用。虽然我们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它只是学生现在的状态, 即他们缺乏知识、经验的一面。我们应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的一面, 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旺盛活力和潜能。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 我们才会懂得欣赏每个学生, 对每个学生都暗含期待。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 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尽管学生之间有差异, 但在最初学习的瞬间, 都有一种“愿被老师肯定”的愿望。因此, 在英语课上我们应全力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 保护学生的一切创造欲和尝试。以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学生的课堂活动都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13.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十三

响水县陈家港中心小学

张文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掘、展示自我,发现生命的灵动。

一、通过多元的评读 发掘学生的灵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在苏教版第十一册《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的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再如,《夹竹桃》一文中由夹竹桃产生的幻想,老师首先进行了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有“环游宇宙的飞船”,有“神奇的海底世界”,还有“夹竹桃仙子轻盈的舞姿”……教师便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再来听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悟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个性化体验的遵循也是多元的,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体验去自由读课文;对词语的理解也大可不必照搬词典,一字不差的熟记,只要大概意思了解,会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就行了;对语句的理解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讲的有理有据,都可以接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可以让学生深山一段反思体验的语段……例如教学《蒲公英》一文时,学生对于蒲公英的三种不同做法作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要听大人的话,有的认为应该有创新精神,要敢于闯。学生在相互据理力争中,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并且在争论中逐渐明白了:生活中需要听从大人的话,因为他们都是普遍的,为大家着想的,但生活中也需要敢于创新,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不过不能盲目从事,要懂得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课堂上要是能够让学生敞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的话,相信课上就会有智慧的火星或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那么,学生也会在相互争论、相互探讨、相互吸收中获得真知,得到共同的提高。

二、利用人文的平台,展开合理的想象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还是以《夹竹桃》为例,当学生对韧性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教师通过“悄悄的,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们想起了很多很多……”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还有的想起了今年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人说起了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

如苏教版第五册中的《第八次》,同学们读到布鲁斯王子接连打了七次败仗,自己又受了伤,躺在磨坊里唉声叹气的时候,教者让学生进行“实话实说”,“说说如果你就是布鲁斯王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有的说“如果我是布鲁斯王子,我会非常伤心,再也没有信心去抵抗”,也有的说“我会觉得十分羞愧,没有脸面再去见自己国家的人民”,还有的说“我不把侵略者打败,决不罢休”……一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在众多的资料中,我就选择了一张苹果横切的插图,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尔后又以这一幅插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孩子们的思维闪动着智慧的火花,绽放出了许多绚丽的色彩,他们的思维又一次经历了洗礼。

三、创设自由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诗情

课堂中,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如《夹竹桃》一课的导入部分“麻烦哪位把大家带入作者家的美丽小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境;读完全文,教者通过“我们看此时的夹竹桃,它已不再平凡,它的片片绿叶流淌着缕缕诗情,它的朵朵鲜花包蕴着点点浪漫”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又欣赏了一首歌咏夹竹桃的古诗,激发学生放飞诗情,体验诗情,还语文教育人文性。于是像“白色的夹竹桃像一朵朵小雪花,正在飘落;红色的夹竹桃像一簇簇火苗,正在跳动。白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向白云妹妹的房间,红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进太阳公公的宫殿”之类的美文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学生们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再如《灰椋鸟》一课结尾的“浩淼太空,精彩世界,有多少事物值得我们去爱,去歌咏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神奇的笔,去描绘美丽、歌颂崇高吧”,寥寥几句,点起了学生创作、抒情的欲望,像《野菊花》、《黑母鸡》、《小山羊》之类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再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妙评也为课堂增添了情趣。如教学中,当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完课文时,“啊!谢谢你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当学生说出富有个 性的答案时,“你可真是个思想家呀”,当学生的回答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时,“今年的‘金话筒’奖应该属于你”……正是这些富有人文性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如教学《槐乡五月》时,带领学生到槐花盛开的地方,观察槐花的样子,闻一闻槐花的香味,看一看槐花飘落的场面,请农民伯伯做一些槐花食品让学生品尝等,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可以丰富体验。结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的感悟深,发言热烈,写出了不错的小诗。

14.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十四

太和县第四小学张芹

【文摘】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课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他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既蕴含谦恭与儒雅,也不失活泼与自信。

【关键词】

活力课堂 名师引领 教学情境 想象

【正文】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课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他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既蕴含谦恭与儒雅,也不失活泼与自信。问题是,我们怎样引领我们的孩子去品尝这语文大餐,怎样放手让我们的孩子去享用这语文大餐。这正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用智慧、心血去思索、去实践的。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课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长满绿叶的树枝,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变魔术导入法,课开始,我亲切地对孩子们说:‚看,老师会变魔术!‛我随手从讲台下拿出准备好的树枝,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课堂上,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仅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能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他们凭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畅想的过程中都表现的很自信,都能积极大胆的畅游在自己的梦幻世界里,此时的他们,有的变成了绝妙的魔法师,有的好象手拿神奇的画笔,把我们的方块字变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有的却是演技高超的演员,他们能把枯燥的语言文字演绎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孩子的脑子里,将出现不同的景象,学生参与面广,个体差异得以体现。活动中即培养了学生想象、分析、组织、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又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如今,虽然多数课文中都配有插图,但插图画面表现的只是某一瞬间的情景,其间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如果我们能在指导他们读书时,鼓励孩子们把文字想象成画面,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想象把静止的事物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如:在教学生字这个环节中,我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巧记生字,我引导他们识记‚贫‛字,同学们,把一分钱都当成宝贝的人是不是很贫穷啊!这样就把孩子带上路了。如在学习‚蹦‛字时,小朋友在我的引导下讲出了‚两个小朋友在山下踢足球‛ 的小故事,一个复杂的‚蹦‛字就很容易记住了。在学习‚金‛字时,我引导孩子们说出金: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此时,枯燥无味的生字都变得有血有肉,充满灵性。

在阅读教学中,在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读书习惯时,我要求他们做到边读边想,这样,课文内容就容易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自己也仿佛置身于其中,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后,可适当让学生把画面内容画出来,也可根据内容需要采用表演的形式把课文内容演出来。如:《赠汪伦》一文,我让学生边理解古诗意思边想象场景,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和亲人、朋友离别时的心情,展开合理的想象,采用角色扮演,演一演他们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亲人、朋友离别时那种难分难舍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又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

口后,他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孩子们有的说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有的说看到了绿绿的大草原,还有的说看到了繁华的城市……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故事里飞翔,积淀厚实的语文素养,沉淀健全的人格与生命!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设置音乐,渲染课堂气氛。音乐有着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功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首先就播放了儿童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孩子们听着歌曲,不禁感受到了老师辛苦的劳动,有预习过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又如在学习《欢庆》一课时,孩子们在朗读这首诗时,我播放了一段非常欢快、富有激情的音乐,结果孩子们都读得非常投入,我相信孩子们心中那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引入表演,增添课堂情趣。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切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让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读文品字,掌握知识。而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酸的和甜的》一文中,我抓住 ‚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它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这句话。让孩子们结合课文插图学着他的样子进行了表演。课后我发现大家对于这句话记得非常清楚,尤其是 ‚转来转去、跳起来摘葡萄‛两个表示动作的词。由此看来,通过表演,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还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

(三)设计游戏,调动积极性。在低段语文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授的知识的特点设计组织趣味性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识记性强的、需要多次重复才能掌握的、比较枯燥的知识。如在复习词语时,我采用了‚摘苹果‛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把

苹果形状的词语卡片贴在树上,然后让学生上台,从黑板上取下会读的词语卡片,大声朗读.全班同学作评委。如果该生认读正确:(生齐:‚棒棒棒!‛)学生再跟读一遍。如果该生认读出错:(生齐:‚错错错!再想想!‛)会念的小朋友立即帮他改正。这一游戏的设计,形成了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教师是能够最好的利用这些资源的主导者。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补充文字材料、录音、录象、电子、多媒体素材,以及社会资源等,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的要求。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可下载课件:一只在蓝天中飞翔的小鸟,它飞来飞去,不一会儿落在了一口井上,深深的井底有一只小青蛙,它们说起了话。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跟着画面走进了故事的现场,使简单的文字画面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剧。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这一理念,我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读好描写小狐狸说的话‚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想想此时狐狸的心里,它自己吃不到葡萄,可能会狡猾地说给别的动物听,让别的动物也吃不到,此时读的时候应该声音大一点儿;也有可能自我安慰,说给自己听,此时声音应该小些,委婉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不同的语气,品味不同的情感。当三只小动物同时出现在五六自然段时,此时我采取分角色表演读,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样还能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能力。而当聪明机灵的小

猴子迫不及待地想亲自尝一尝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像自己有没有迫不及待想做的事,学生纷纷造出了‚下课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出去玩。老师提问时我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过年了,我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孩子们都能读出猴子等不及的样子来,这样使学生充分地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最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中培养学生感悟、理解、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色彩,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吸引着广大的少年儿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各种人、事、物的运动过程逼真地表现出来,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令学生耳目一新,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愉快轻松地获取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声母j q x 时,伴随着一阵优美的乐曲,j q x 跳着欢乐的舞蹈出现在学生面前,紧接着小跑了过来,一边从头上脱下有两点的小红帽,一边俏皮地说:‚小小有礼貌,见到j q x 就脱帽。‛学生被它那活泼可爱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了教学所设计的情景中。很容易就记住j q x 与相拼时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六、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孙双金老师说:‚教师不仅要有‘少林硬功’,还要有‘太极内功’,那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功夫。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要不着痕迹,点石成金。‛小组在全班交流汇报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追问,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去探究、去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孙双金老师还说:‚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有一颗慧心,帮助孩子自信地学习。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尽量避免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

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对学生的上课表现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给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好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可以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拥有活力课堂,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在漫长的课改路上,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欢声笑语‛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参考文献】

15.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十五

一、唤起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能否完成,要以学生的认知成效为依据。因此,“教”必须落实到“学”上,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课堂认知活动中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见解,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进而发展解题策略,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释放。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排列与组合”一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2张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数字1、2,你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生:12、21。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第三张卡片,上面写着数字3,现在你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生1:3个,分别是12、21、13。

生2:5个,分别是12、21、13、23、31。

生3:6个,分别是12、13、21、23、31、32。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没有重复和遗漏?

生4:十位上是1的有12、13,十位上是2的有21、23,最后写出十位上是3的有31、32。

生5: 用数字1、2能写出12、21,用数字2、3能写出23、32,用数字1、3能写出13、31。

(教师作简单点评)

师:我们再练习一下,老师这里有4张卡片,分别写着数字2、3、4、5,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写出来,并进行交流。

在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写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数学课堂上根据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讨论、交流,在巩固练习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方法进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的教育应该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使孩子能得到全新的教育,这便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然而,想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将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树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围绕数学教学问题心情舒畅地自由探索和发表见解。

教育学生,首先得尊重学生,没有尊重与信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更谈不上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懂得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保护他们的童趣、童真、童心,理解他们的情感。并且要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鼓掌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此外,教师还要把课堂上最好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索。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回答、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学会欣赏数学美,培养其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课例中,教师让学生带着美的印象去尝试、自主探索,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感知了对称图形的特点,为拓展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做了重要铺垫。

16.质疑,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十六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命活力 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18

叶澜教授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时遇到的真实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语文新课标也提出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产生和提出问题的同时,能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探究。因此,我们要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他们敢问、会问、乐问、爱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脉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勇于质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于受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成了学生的“通病”。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喂食”,而不是主动地“觅食”。要让学生敢想、敢问,就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亲切和蔼的笑容,消除学生提问的心理障碍。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孩子们敢说敢想。说错了允许重说,说得不完整可以想好了再补充。即便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是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我们都不要轻易否定,应耐心地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提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营造民主平等的质疑氛围。

(一)不唯书

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民主思想的渗透,让他们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文本。课文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感悟、对话、参考的范例,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天书”“圣书”。课文所表述的是作者的观点,我们对此应该有所选择、有所舍弃,甚至可以超越作者的思想,进行批判性的接受。

(二)不唯师

教师应该将自己当作阅读共同体中普通的一分子,真正成为学生的同伴,与学生建立平等、真诚、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敢于对教师的意见说“不”。教师在不露痕迹的征询、提议中精心设计探究方式,在自然而然的启发引导中把握探究的方向,在满腔热情的赞誉、鼓励中保护学生质疑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三)不唯人

同伴说话要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发现同伴感悟的价值,同时也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要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或求同存异,不要人云亦云,用别人的见解代替自己的见解,更不要放弃自己感悟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包容而不迁就、友好而不偏激的良好质疑气氛。

例如,在教《九色鹿》一课时,有一个学生问:“国王是坏人。老师,您为什么还要夸他呢?”此言一出,教室里立即响起了其他学生的嘲笑声:“怎么提出这个问题?好笑!”我也一愣,随即制止了个别学生的嘲笑,立即表扬了那位学生。同时,我以此为契机,要求全班学生以他为榜样,大胆质疑。然后,我说:“国王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学生再读课文,抓住“惭愧”“斥责”“惩罚”等词语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学生逐渐明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国王,他毕竟能主持公道,让正义得到了伸张,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会提问,不仅需要很好的理解能力、概括和判断能力,还需要有批判的精神、突破的勇气。

二、教给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

因认识、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学生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所提的问题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使质疑真正起到加深理解、激活思维、扩大知识面的作用。

(一)在教学开篇处让学生提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提问,再通过阅读思考,最终自己释疑解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在板书完题目,让学生齐读之后,我这样问: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课题中的“我”是指谁?

生2:“我”长得怎么样?

生3:“我”为什么感到自豪?

师: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就能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从而为进一步阅读交流打好基础。

(二)在愤悱处让学生提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些问题,学生努力想要弄明白却又不得,努力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去说。这时,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启发学生提问。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此时,学生仍意犹未尽,特别是对课文第五自然段对石榴树的描写以及第六自然段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的原因似懂非懂。于是,我便让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课文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可第五自然段为什么要描写石榴树?

生2:樟树又不是什么稀罕的植物,随处可见。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合影留念呢?

这样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讨论交流以及搜集资料来解释心中的疑惑,学生的思维就会处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中。

(三)在理解插图时让学生提问

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课文中的插图。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故事中某个瞬间的场面。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化静为动,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如,《青蛙看海》一文以“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一句作结尾,留给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思考:对最后这个句话,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提出问题:小青蛙和小松鼠来到了山顶会做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展开了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为课文进行补白,描绘出他们脑海里灵动的画面。

在低年级的童话教学中,教师应巧妙、适时、合理地运用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使课堂教学更活泼、更生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质疑

“敢问”“会问”仅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关键还要“乐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多肯定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乐于提问。

(一)把握问的时机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要能够问在点子上。

在前置性学习中,学生产生的问题,可以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提出来。如,教学《船长》时,学生预习后提出:课题是《船长》,应该主要写船长,为何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险情?在课堂学习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学生要及时问。如,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第六节时,学生就提出:“‘不累,不累……老人扫那么高的山真的不累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课文教学结束时,再问一问:原来问题解决了吗?又有新的问题吗?

(二)创设问的情境

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荷花池荷叶挨挨挤挤、荷花千姿百态的景象,并提出心中的疑问。有一个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展开质疑,说:作者为什么不用“长”而是用“冒”呢?这个问题与我的教学预设不谋而合,但是学生似乎很难回答。我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想一想:“冒”可以换成哪些字,哪个字用在这儿最好,为什么?“钻”“探”“伸”……一个个字眼从孩子们的嘴里蹦出来。比较之后,他们发现:一个“冒”字把白荷花写活了,让我们感受到白荷花仿佛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小姑娘,浑身上下充满了灵气,充满了勃勃生机。

四、养成习惯,使学生喜欢质疑

学生从敢质疑、会质疑、乐质疑到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和提问空间,让学生一遇到真问题能及时质疑。

(一)课前质疑

上课前,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教师与同伴共同探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前,来一个“干净的阅读”、不受“干扰”的阅读,充分尊重他们对课文的第一印象。

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从课题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能解决的就在文中寻找答案,不能解决的在上课时通过集体合作解决。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质疑就能紧扣文章主题或线索,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二)课中质疑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潜心研究,并与教师、同伴分享交流。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质疑。

1.抓住中心句质疑。一些课文中心明确,开篇和结尾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对这类文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抓住中心句质疑。这样,就能收到提纲挈领之效。在教学课文《詹天佑》时,我首先让学生通篇阅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引导学生质疑:①从哪里能看出詹天佑的杰出、爱国?②为什么说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阅读兴趣相当浓厚。这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抓住过渡句质疑。少数课文会出现过渡句或过渡段。对这类文章,可引导学生抓住过渡句质疑。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理清课文脉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首先引领孩子找到文中的过渡句——“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接着,让学生回顾前文提出问题:①从哪看出霍金是一位物理天才呢?②人们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从文中找出答案,加深对霍金的全面认识;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解处质疑。古人为学重“思”,提倡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弄懂、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在“思”的基础上提出“疑”,通过质疑问难推动思维活动的深入。其实,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尤其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营造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三)课后质疑

课堂学习为儿童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使儿童由此生成了新的问题,唤醒他们探究的欲望。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留到课后继续思考、质疑、解决,于是又引发一轮新的思考。这就形成了一个以疑问串起的学习循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晚上的“太阳”》后,我鼓励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质疑。有的学生就说:“课文介绍了爱迪生用油灯创造‘光明,那么爱迪生还有哪些发明创造呢?”于是,我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推荐他们看《爱迪生》一书。那一段时间,学生读的是《爱迪生》,谈的是发明小故事;甚至有些学生也模仿着做一些简单的小制作,并时常向我请教制作中的问题。因此,创造课后质疑的机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这样做,不仅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启发思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

可见,学生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后,自主探究学习就成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要,他们会随时留心一切可疑之处,自觉去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样,课堂就会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17.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反思 篇十七

——《教师基本功新修炼》教学反思

李桥小学吴淑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

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18.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十八

景阳乡茨沟中心小学 张忠安

新课程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家庭。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已日渐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以往相比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材变了,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呈现形式新颖丰富,内容贴近生活,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生活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努力的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已逐渐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数学,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合作中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渐渐地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陶行知告诉我们: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触,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这种要求,我们的教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是可以实施的。“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新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放射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乘车》这一课时,让一个学生扮演游览车司机,其他同学扮演游客,车行进的过程中有“游客”上、下车,从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8+4=5,5+4-1=8,8—5—3=0,4+2+3=9 „„充分运用学生的视觉直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通过体验、感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学生自由与充分的发展。我在教学中体会到:通过改变教师的“教”,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促使学生主体发展的关键之一。课堂上,教师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如:数学第一册教材是以教学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思维。如:在教学《比较》这一课时,首先呈现两位小孩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呈现

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

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的长短,书的厚薄,桌椅的轻重等进行推理、判断。

再如:教学数学课《猜数游戏》中的“大老鼠背土豆”这一问题时,首先通过创设一个“大老鼠背土豆”的情境,然后,通过拓展故事情节,顺其自然地引出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大老鼠背了7个土豆,可是背土豆的袋子漏了,掉出了4个。问:大老鼠回家后还剩几个土豆?多数学生说是3个(7—4=3),但有的学生说可能是2个、0个,也可能是7个。这些学生对自己的答案都有充分的理由:袋子里的土豆后来又掉了一个,所以是2个;袋子里的土豆会都掉了(7—7=0),所以是0个,袋子里的土豆漏了,后来大老鼠发现了,把土豆全都捡进去了,所以是7个。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了儿童的学习规律,学生的在一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教学效果好。

三、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

活泼、好动、好玩都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课堂教学理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以孩子的爱好和兴趣来设计教学。如:教学数学课《小猫吃鱼》中的“试一试”时,首先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充分感受“掷圈圈”和“吹泡泡”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还设计了 这样一组练习题:欢欢共掷了()个,套住了()个,用加法表示是()+()=(),用减法表示是()—()=();最后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想、想象。进行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学习情绪饱满。在教学中,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活动之中。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大胆的把教材中的两个例子作了改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四个组进行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列出连加(或连减)的算式,其活动形式是:一个人叙述,几个人表演。如: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还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2只,又跑来3只,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里有8条小鱼,游走了2条,又游走了4条,还有几条?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了4只,又走了2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在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氛围中,孩子们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想不到的答案,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上一篇:小儿不畏虎文言文翻译下一篇:我爱我美丽的家乡三年级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