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2024-11-09

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16篇)

1.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一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过跟国际艺术设计教育经验相比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因此在未来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就应该取长补短,借鉴优秀经验,及时解决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中的问题,促进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模式

前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不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还为今后的艺术教学模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般的现代设计都是结合了多种元素进行发展,并且具有一定系统性,已经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传统的艺术设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了新的突破。

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高校艺术设计必须迅速发展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在高校中纷纷开展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更多的艺术设计人才为我国的艺术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很多高校开展这一专业,不仅是专门的艺术院校,包括很多的民办学校、综合性大学或者是一些独立的学院都纷纷开展了艺术设计专业,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多学校也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景象,不过随着专业的开展,很多时候也会存在问题,特别是扩大了艺术设计领域的范围之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要想促进艺术设计的长足发展,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

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规模过大

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类的招生达到了百万人以上,并且随着这一专业的发展,招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为高校增添了很多的生源,不过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计划,如果因为盲目的扩招,导致市场上艺术设计人才工作于求,就会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找到本专业的工作。高校扩大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范围,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效益,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比较昂贵,基本都是一万五千元一年,比其他专业的学费要高出很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校获取了经济来源,如果是这一原因的影响,一些学校为了经济效益,还会采取降低录取标准的方式,这样就会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的就业情况。同时盲目扩大招生也直接影响着师资力量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队伍发展滞后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因为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对艺术设计人才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就成为了学校师资力量的挑战,如果学校的教师不具备优秀的艺术设计能力,就无法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够认真负责或者是由于教师队伍发展滞后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包括在后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很多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率。再一个,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并且不注重创新,就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比较陈旧的,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是指引学生成长的重要人物,所以要想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首先要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就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学校有目的进行规划。

三、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提高招生质量

招生的质量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因素,根据艺术设计固有的特点,本身就是比较综合性的科目,因此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必须注重招生的质量,尤其是要招纳一些具有艺术基础知识的学生,虽然目前很多的艺术院校招生的门槛比较低,特别是对文化课的要求不高,一般文化课只要达到一个比较低的标准就可以参与艺术考试,因此对于艺术成绩的要求就是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不过大部分的艺术院校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考察范围不大,尤其是考察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窄,这就直接造成了生源的素质不均衡,而且也无从考察学生的素质能力如何。因此在学校招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考核的内容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并且要注意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是基于一定的基础的,这就要求在招生的时候控制好招生的质量,为今后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在学校中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主要是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因为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制定合理有效的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因为学生来说,除了必备的艺术设计基础,还应该具有足够的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等,这些对于艺术设计的学习都是十分有利的。当学生做好基础的学习之后,就可以为今后的实践学习做好基础,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学校不断的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具有足够的就业竞争力。会涉及到很多其他的因素,这就导致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课程结构,并且要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学习的是一些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学校也会安排一些选修课程,主要是辅助学生的进行一些文化或者是其他科目的学习。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是有必要的,为了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就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

(三)优化学校办学层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艺术设计在社会的推广,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艺术设计的内涵以及具体的作用,这就导致学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目前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却非常多,尤其是需要一些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各行各业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为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优化办学层次,并且能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提供实习的机会,帮助艺术设计的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就接触一些实践活动,这样在就业的时候就会具有竞争力。学校还可以不断的完善教学设施,并且要引入更多的优质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且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结论: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中,不仅是要加强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能力,还要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尽可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培养,将艺术设计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对于培养人才的模式需要更多专业的人进行研究,学生需要吸收的新鲜的养分,特别是促进学生具备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当学生学习的艺术设计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将来可以在艺术设计领域有更高的造诣。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改革对策研究[J].刘雪.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3).[2]探究高校艺术设计现状与教学模式的发展[J].郭心宏.现代装饰(理论).2017(01).[3]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市场需求[J].刘畅.科技创业月刊.2007(09).

2.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二

工匠精神, 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严谨、耐心及敬业精神。正是因为依靠着这种精神, 成就了许多能够流传百年、在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产品, 例如:香奈儿品牌、德国奔驰品牌、中国的苏绣以及钟表品牌百达翡丽。一个能够不被历史长河所淹没的产品, 已经不单单是一件物品, 而更像是一种外化的精神, 它们不是优秀, 而是卓越, 是顶尖。近几年, “工匠精神”被广泛地应用在各行各业, 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 在传授技艺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传授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是机器所不能达到的, 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难以通过文字、程序来体现。

二、我国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培养模式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发展脱节

艺术专业既需要对专业孜孜不倦的研究, 也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 例如:歌唱人才要想唱好歌唱农民的歌曲, 就要体会农民的生活、农耕时的感受;舞者要想跳好孔雀舞, 就需要对孔雀的生活习性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也需要通过文字等材料全面了解孔雀这一物种;演员想要演好一名警察, 更需要有警察的生活经历, 亲身体验抓捕罪犯、维护人民利益的过程等等。但是我国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几乎仅专注于对专业技艺的传授, 有时希望通过对国外先进模式的借鉴提升人才素养, 但往往与我国社会现状相脱节, 导致艺术人才“不接地气”, 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

(二) 人才评价模式比较简单, 缺乏综合考量

我国现存的艺术人才培养注重艺术技艺的专业程度, 尤其是理论研究的深度, 而忽略了实践的环节。许多人甚至认为艺术天生就是“高冷”的, 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 造成许多艺术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这种顺应时代, 并不是说将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 更不是将艺术“商业化”去迎合大众的审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因此, 艺术作品必须要有升华和加工, 如果只是单纯表现生活, 对人灵魂的启迪和震撼的效果必然会降低。

(三) 缺乏对艺术研究态度的重视, 利益趋势严重

艺术不是我们想像中简单的无所畏惧、摇滚、洒脱、自由, 而在于对艺术技艺的踏实研究。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对利益的追求逐渐占据人们的意识, 许多人不再坚持踏实、严谨, 而是轻易地被社会中的浮躁因素所影响, 忽略了艺术的灵魂。许多艺术人才在高校接受教育的时候, 被社会“染缸”所侵蚀, 仅仅利用艺术去获取利润, 无视品质, 导致艺术层次不升反降, 对我国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三、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有统计显示,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 年, 截至2012 年, 全球寿命超过200 年的企业, 日本有3146 家, 占据首位, 德国有837 家, 这是源于日本与德国在世界上被广泛认可的对产品负责的态度以及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基于此, 我国的艺术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教师素质, 强化对授业者的要求

艺术人才的培养主要在学校教育。不能说所有学生进入学校都是一张白纸, 但是, 对一门学科的整体认识的建立应当在学校。教师在授课时, 比专业更重要的是对艺术态度的传承。一个具备极高才能的无德者, 对社会的破坏远远高于一个无才的有德者。也就是说, 在对专业进行深入研究之前, 更重要的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并且一切以此为指导。最近流行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其实这句话是源于著名的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这句话是说, 正确的价值观应当在人生中起指导作用, 并随时用其衡量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与否。对于艺术人才来说, “工匠精神”就是其应当建立的首要价值观。

(二) 建立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 加强艺术与社会的联系及艺术人才的实践性培养

我国现在对人才培养的误区起源于对其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注重对艺术技艺的考量, 通过理论及技艺展示的考试, 对艺术人才进行定位和评价是片面的。应当重视艺术与社会的连结, 重视艺术人才的实践效果, 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公平地评价一个人才, 才能促进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书法, 郑君玲.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人才, 2013 (3x) :225—226.

3.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育:传统民间音乐:结合

人们运用科学方法演绎艺术语言,能使声音语言充满韵律感、造诣感。演唱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作品展开二次创作,赋予作品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并与听众产生精神、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艺术形式称为声乐,亦称艺术歌唱。声乐教育不能忽视个人的心理体验。因此,如何将传统民间音乐融合到声乐教育中,需要教育者进行深入思索,以推进我国音乐教育多元化、融合化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民间音乐概述

从传统音乐的发展来看,音乐是我国古已有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更新的古代音乐富含历史韵味,同样也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原始社会,古代音乐由劳动人群在共同劳作中偶然所创,那时的音乐不具系统性,发展得不够成熟。奴隶社会兴起宫廷乐曲,对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封建社会出现很多民俗乐器与音乐,这些音乐、乐器各有特点,体现了古代音乐的特定结构及风格。西汉、唐、宋等时期,词和赋日渐盛行,为民间音乐注入更多文化特质,促使音乐特点越发分明,富含东方特征的民间音乐也得到广泛传播。到了明、清时期,昆曲、说唱、皮黄腔等占据了民间音乐的主场,之后京剧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的传统精粹。同时,许多形式各异的弹唱曲式、特色小曲被大量创作出来。

传统音乐融合着多种文化精髓,蕴含着我国历史的变迁“味道”,挖掘、运用传统的音乐元素,既体现出现代音乐对传统精粹的继承传扬,也展示出现代声乐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体来说,将传统的民间音乐引入声乐教育中,应该从意识层面转变目前的教学思想,让教育者适时改变惯有的教学理念,认识到传承传统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参与到教学革新中来,积极探索民间优秀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合策略,以全新视角审视当下的教育模式,用带有人文气息的方法教育学生,使高校学生懂得继承、创新传统音乐,促进学生获得更高的音乐造诣。

二、高校声乐教学融入传统民间音乐的必要性

(一)声乐教育的发展需求

立足于音乐教育的自身发展,不难看出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逐渐背离了传统音乐精粹,让音乐传承沦为“空谈”。这不但归咎于时代发展的大势所向,还应深刻反思教育者本身的思想问题。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将民族音乐放在一边,而简单强调西洋技法的传授。这就让学生误以为“崇洋媚外”是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忽略了对本民族精髓音乐的学习。面对这一现状,声乐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多元教学取代单一教学,寻找到传统和现代两种音乐的契合点,调和二者的碰撞及冲突,编制两者兼有的教学内容,实现音乐的多元结合。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求

从文化发展来看,音乐传承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授,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不断流传。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彰显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内在品格,每个国人都必须不忘传统、不忘历史。当下的声乐教育中渗入了过多的外来元素,这对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具有积极意义,但不利于本民族的音乐传承。尤其是我国教育关注技法学习,借鉴很多西洋唱法,在教学中着重讲解此类唱法的运用。学生意识中自然形成了“重西洋、轻民族”的想法,这就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延续传承。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民间音乐,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要求。

(三)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音乐教育应秉承“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一理念。教师要将传承民族音乐看作教学的一部分,把握好教学的每个节点,使学生在深入感悟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学习声乐的多种唱法。此外,教师要指引学生以独特方式发扬民族音乐,努力提升自身音乐整合能力,开创新型声乐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创作思维,培养出新时期的优秀音乐人。

三、高校多元化声乐教育的文化探讨

中国文化和艺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探究声乐艺术的教育发展,必然要从文化角度予以解读,了解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探寻艺术发展之路。中华民族一向强调“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将其引入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可理解为: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在坚持发展本民族精粹音乐的同时,科学融合其他的外来元素,理智面对中、西音乐的互相交融,不盲目接受也不一味排外,以“坚持自我”和“虚怀若谷”的态度看待两者的结合。在深入感悟历史变迁的前提下,传统音乐的精髓成分才会被人们所挖掘与运用,而且也只有总结前人的音乐理学,现代音乐才能迅速发展。否则,人们仅学习简单的演唱技艺只是习得了音乐的形式,而表演出的作品并没有实质灵魂。如此一来,音乐品质必然难以达到绝佳的艺术高度。

以“和而不同视域”体察一个时代的音乐教育,需要基于当下的教育现状,用“寻根”思路找出现存的教育问题,运用适度原则兼容多种音乐,丰富乡土音乐的内里韵律,使其综合各种优良的音乐元素,系统提升中国音乐的自身品质,并在实践中逐步搭建起适合国人的声乐教学范式,为各大高校今后的声乐教育树立榜样,促进多元音乐教育体系的最终构建。在多元体系的统御下,现代教育对西洋文化的吸收应当抱以“共存互利”的态度,将外来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但按照自身需求选择性地整合这些文化,最终实现西洋元素繁荣本土音乐。现代教育注重创新性,声乐教育同样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育者应把“和而不同”当作基本理念,明确当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以适宜方法推进乡土音乐和西洋元素的创新整合,提升声乐教育整体质量。endprint

四、民间本土音乐和声乐教育的结合方略

(一)以民间音乐为主体教学内容

解析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及结构,人们可了解到民间音乐的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但一些本土音乐仅限于当地传唱,并未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因此,在传承本民族各种形式的民间乐曲时,需要专业人员亲自到各地进行搜集、整理,然后集合成符合学术标准的教学资料,并于课堂上由教师传授给学生。高校声乐课程应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探究内容,着重体现民间音乐的教育意义,让学生领会传统音乐在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在声乐学习中形成“尊重传统文化、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促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在教学中,声乐教师可借鉴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考声乐学习、民间音乐的内在联系,增加民间音乐在声乐训练中的出现频率,加深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记忆,使学生熟练掌握民间音乐的唱腔技法,提升练唱效率。此外,教师应深入解析传统文化、音乐和高校声乐教育的本质关系,认真吸纳传统音乐的精髓成分,将民族乐理知识融合到日常教学中,丰富声乐歌唱的内蕴层次,拓宽声乐学生的音乐眼界,培养新时期的音乐传承人。

(二)突显本民族的音乐教学特色

民间音乐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将其融合到现代教育当中,必然需要多方面的大胆创新,以符合声乐教育的具体需求。因此,教师在传授民间唱法时,应注重传统性、特色性、创新性的兼容体现,使学生感悟到音乐文化的内在张力,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声乐学习。在多元化教学中,教师要对“和而不同”理念进行延伸、扩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指引学生正确面对中外文化、音乐的交流和融合。具体而言,高校要革新教育机制,改良声乐课程,鼓动全体师生关注音乐教育的体系改革,善于利用本校的现有资源,积极创设彰显民间特征的声乐课程,深化各民族间的音乐渗透,通过声乐教学将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给高校学生,实现以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助推声乐教育的良好局面。此外,课程改革应注意引入少数民族及其他国家民族的民间音乐,这样才能全方位完善高校声乐课程的结构、内容及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掌握到更多、更全的民间音乐,促进民间经典音乐的广泛传承及创新发展。

(三)有效激活高校学生的乐学意识

乐学意识的培养关乎学生能否快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声乐教学是一种歌唱性学习过程,学生以怎样的训练状态参与学习,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教师指导学生保持愉悦、自然的训练状态,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各种唱法技巧,增强学生对声乐训练的成就感,促使学生真正爱上声乐演唱。当学生以积极状态投入训练时,能够充分感悟到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然后用饱含热情的态度进行声乐课程的学习,促进民间音乐、现代声乐的融合。此外,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运用科学方式评估每个学生的声乐成绩,鼓励学生大胆地自由发挥,坚持个性演唱的教育理念,促使民间音乐传承步向多元化创新之路。

(四)提升高校师资团队整体实力

教学质量的优劣和学校师资力量有很大联系,打造精良的师资团队是取得高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当前,各高校声乐教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建设现状,一些高校不具备多元化教学体系,教师素质整体不高,课程改革不够深化。这些问题制约着声乐教育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基于此,高校应立足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审查教育漏洞,及时调整改革措施,合理策划发展方略,促进高校建设的完善发展。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多举办关于“构建多元化声乐教育体系”的培训活动,发动教师广泛参与学术探究,提出在本校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听取教育专家的解决策略,改善师资建设问题,推进学校教育的综合提升;二是高校教师应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关注前沿音乐科研动态,健全声乐理论体系,以开展教育科研、举办专家讲座、组织进修深造等形式提升声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增强高校师资力量。

音乐给人以美好的心灵体验,一名歌唱者需要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在运用自己的歌唱技艺将乐曲演绎出来的同时,歌唱者应尝试加入个人的内心体验,将作曲人和自己的情感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演绎出更具共鸣性的歌唱作品。从探究民间音乐的角度看,声乐教育应从观念上转变“重西洋、轻民族”的观念,使声乐教育同时兼顾本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不断探索声乐艺术的融合方式,鼓励高校学生多练习、多创作富含民族元素的音乐作品。此外,传统音乐在现代教育中的融合发展应当纳入文化传承体系,教育者在关注传统音乐的整合发展时,应透析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科学挖掘民间音乐的精华部分,努力实现声乐教育和传统精粹的完美结合,采用最优方式演绎具备东方韵味的演唱艺术,促使中国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4.声乐教育民间传统艺术研究论文 篇四

1前言

中西方音乐的差距在当代日渐减小,中国高校民族声乐的弱势地位正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步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深入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的西洋音乐中心理论正在逐步瓦解,民族声乐教学正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加紧融合与吸收。

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的体现

2.1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延续

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系统中近年来有了较为鲜明的延续,特别是众多将民族与“原生态”唱法引入比赛和教学中的各种声乐活动,充分地体现了民间声音、民间伴奏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声乐发展中的新活力和新生命。民间传统声乐和艺术资源大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其传承过程由于缺少书面记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将民间传统的声乐艺术资源通过细微音色的辨析和情感控制分析加以传承与控制是现代声乐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因而在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扩大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力度。

2.2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融合

在我国声乐发展历史上历来存在着多元并存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加强声乐教育系统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结合时必须要重视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民间声乐系统不仅包括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更多的是广大群众对于民间生活、历史、文化方面的情感积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系统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将民间声乐系统与现代声乐教育相结合,以此实现演唱方法、历史、文化、内涵等因素的交融。在大力弘扬民族的民间的声乐系统的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时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保存与发展能够为高校声乐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2.3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在声乐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在高校声乐教育过程中对于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借鉴与吸收还体现在民间艺术师资力量的引入与结合上。高校声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每一名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声乐综合素质显得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民间传统艺术素质的与时俱进的学习上。从事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和自我突破意识,在加强对现代声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担负起传承中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文化的历史性重担。通过扩大对民间艺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了解与掌握,加强对学生传统声乐知识的教育,能够推动高校声乐教学与民间艺术的和谐发展。通过将民间声乐传承人引入高校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与教师体会生活音乐的真实状态,感悟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状态。

3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对声乐教育系统作用的途径

3.1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

民间声乐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多元共生的状态,在当代的民间艺术与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和而不同”的声乐教育观,推动多种民间声乐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高校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以承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声乐教育等多种角色,因此必须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于学好本国、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民族声乐教育观是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保存本土音乐文化、促进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3.2前瞻性与预见性相结合传承民间传统声乐艺术

5.创新民间传统游戏开展快乐教育 篇五

开展快乐教育

黄榆中心幼儿园

柴群

传统的民间游戏曾给我们带来多少童年的欢乐!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如一粒石子、一根绳子,这些随处可得的东西便可使游戏开展起来。民间游戏往往不受场地和时间的局限,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例如踢毽子,不论大小都能玩,年龄小的幼儿在毽子上系一根绳子,用手拎着踢;年龄大的幼儿则可直接踢,还能踢出许多花样来。跳“房子”更简单了,只要用树枝或瓦片在地上画上几格,就能进行单脚跳和双脚跳,乐趣无穷。提起这类民间游戏您一定倍感亲切,这些熟悉、富有 乐趣的游戏,何不相传给幼儿呢?

看着今天的独生子女经常为独守电视和玩具而感到百无聊赖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谁能忘却在石板地上和邻家孩子一起跳皮筋、踢毽子、抬花轿、滚弹珠的情景呢?现代的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游戏。那么如何运用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民间游戏、民间艺术来辅导幼儿,使之符合现代儿童的游戏兴趣,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呢?经过实践,我们进行了有关的尝试、创新,把优秀的传统民族活动合理利用到幼儿操节中、户外体育活动和自主性区域活动中去。

一、在操节中的创新应用

配有音乐的律动,利用小型器械开展的花式操是幼儿身体锻炼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活动中,幼儿随音乐的变化,变换着身体动作、队形,以此来开展动作的节奏、协调性、准确性和控制能力,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就尝试着将民间儿童游戏、民间体育运动、民族舞蹈编排到韵律操中,使之有机结合,富有特色。例如:游戏“剪刀、石头、布”“噼里啪啦”“一摸二摸三摸”等是一些通过玩手、玩脚与全身动作来进行身体锻炼的民间儿童游戏。在游戏时,方法十分简便,不需准备器材,只要两人合作进行。同时,游戏伴以简单的儿歌,幼儿边吟边玩,活动充满了生动的节奏感,形象具体且情趣盎然。

二、户外体育活动中创新应用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能合理利用还能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使户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更具特色。但是,传统的民间游戏如:“切西瓜”“丢手绢”等在游戏中等待时间较长。在运用时我们就应控制游戏的人数,把幼儿分成六至七人的小组,尽量减少等待来加强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又如“跳房子”游戏,我们可在发展跳跃的同时结合数的概念,设计不同的格子让幼儿跳单数、双数,从1到10顺着跳或倒着跳。来增加游戏兴趣。“跳绳”“跳皮筋”这些传统的游戏,通过幼儿的实践、创造,在幼儿脚下变得多姿多彩了,幼儿想出了“走小路”“跨栏杆”“拔河”等各种玩绳玩皮筋的方法,以及双脚蹦跳、踏火车、单脚跳、反跳、两人合作跳、跳大绳等各种跳绳方法;创造出了单根、双根皮筋配上歌谣,随节奏跳出不同花样:想出了三人、四人、多人合作循环跳,同时创编出了分合跳等不同方法。经过改编、创新的民间游戏满足了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发挥了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进行各种有效的身体练习,并直接接受阳光和新鲜空气等自然因素的刺激,这对幼儿骨骼的发展,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体质的增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们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开设了民间儿童游戏区,选用了接沙包、吹蚕豆、挑棒棒等 一些适合在室内开展的民间游戏,使得幼儿各得其所,愉快地游戏,并以此相互交流和影响,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场所和机会,并培养他们合作游戏的习惯。

6.1 认清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篇六

认清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创新教育良好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要“破旧立新”,就要首先搞清楚旧的教育模式都有哪些弊端。中国教育模式历经百余年的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特别是传统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导致教育的种种弊端短期内无法根除。例如,“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教育理念与“官本位”思想的天然结合,使得学校教育一直以传授知识为直接目的、以升学率为终极目标,形成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这种教育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记忆储存,而不注重发展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利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绝对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体性受到极大的抑制。另外,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体差异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也容易雷同,最终把千差万别的学生反复的打磨,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缺乏个性、缺少思想、缺少创见。我国中学生参加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这从某种层面上说明我们的教育优势;但是建国50多年来,我们还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不足。这种重知识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面临的这一尴尬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思,取长补短,必须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高校创新教育快步发展。

7.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七

当代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取得了醒目成果的同时亦暴露出浮躁浮华、缺乏文化底蕴等深层危机。在强化实践的基础上, 现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亦亟需传统设计文化的滋养, 以期获得从简单设计技艺的传授向更高层次设计文化自觉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本文以笔者参与的相关研究、编撰工作同相关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机契合为例, 探索两者深度结合的可行性方案。

一、传统设计文化研究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可行结合方式

1. 带入课程实践

就专业课程实践层面而言, 传统设计文化研究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结合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其一,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展开传统设计文化议题的研讨。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图形设计课为例,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承接前置艺术绘画和造型课程内容, 亦是后继标志、招贴等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教授到图形创意的基本造型方式部分时, 授课教师可融入传统图形和图案的造型方式作为议题, 通过给予一定量的课堂时间要求学生就某一传统图形或图案的造型方式进行研讨, 教师引导研讨方向, 控制研讨深度,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探索传统设计文化的特质, 同时启发学生拓展和深化对既定专业内容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例如笔者在课程教授中以蒙古族传统图案造型方式为议点, 要求学生在课下预习与材料准备的基础上, 分析和讨论传统造型方式的结构特征, 各自提出其在现代图形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其二, 在专业课程的平时作业中融入传统设计文化因子。依旧以上述图形设计课为例, 经过课堂上传统设计文化议题的研讨, 在授课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们就某一传统图形的造型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结论, 之后便应在此基础上布置相关的课下作业进行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与巩固延展。例如以传统图形造型方式中局部量变为设计命题, 要求学生在课下分为收集和创作两个部分, 完成传统图形局部量变案例的收集作业和相应的现代图形创意的设计作业。

其三, 课程考试中, 将传统设计文化作为命题涉入相关艺术设计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最终考核中, 与其去完全虚拟命题, 倒不如以既定科研项目中的相关设计任务或是传统设计文化议题作为考核题目, 并尝试将两者相互结合, 取得双赢的局面。学生在完成此类课程考试过程中所获得的锻炼及经验对其未来的专业成长将会更有价值。如笔者在教授书籍装帧课的时候, 最终的课程大作业即是要求学生以《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蒙古族卷》 (该书系为本人所负责的编撰项目) 成书的整体装帧作为命题, 凸显蒙古族传统设计文化特征, 结合现代书籍装帧规范, 设计成套的书籍封面、封底、书脊、勒口、封环、扉页、目录页、篇章页和内页图版等,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参与研究进程

在传统设计文化研究进程中, 实际的科研课题和编撰项目除了负责人在核心内容上的主研和主笔, 其他还有大量的材料搜集和例图绘制工作需要完成, 这就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传统设计文化研究的深度结合提供了可行性。笔者在负责《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蒙古族卷》编撰项目开展的过程中, 直接纳入了十名对该书主题有兴趣的大三学生, 将他们分成两组, 一组6人, 负责专著中设计案例的线稿配图绘制工作;二组4人, 负责专著案例撰写中的参考资料检索工作。参与书籍编撰的三位教师同十名学生组合成一个项目团队, 各司其职, 有条不紊地按照编撰计划完成了书籍初稿的编写工作。期间, 项目负责人给案例配图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多次Illustrator软件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 帮助学生熟练配图线稿的绘制方法和技巧。此外, 在学生完成配图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蒙古族设计造物的材料、结构、操作、装饰和民族性等多种特质, 实践之中增添了学生们的传统设计文化知识, 而且他们通过仔细分析和亲手绘制, 其对于传统造物文化的掌握要远胜于简单的书本阅读。负责搜集和检索的同学通过大量的传统设计文化文献的阅读和检索, 极大地拓展了相关专业知识面, 熟识了专业研究方法, 培养了学生们对于传统设计文化的热爱。

3. 启发设计创意与设计创新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最终总结环节和重要的评价依据。在毕业设计中, 合理合度地融合传统设计文化因子作为选题是促进其同专业教学深度结合的有益尝试。上述负责绘制专著配图的6人小组中有4人主动提出在自己毕业设计中以传统设计文化为选题方向。在选题阶段他们继续形成团队, 以“传统视觉类———蒙古族造物文化展示及主题创意设计”为母题, 分别选择“蒙古族马具”、“蒙古族建筑”、“蒙古族餐具”和“蒙古族服饰”为子题, 完成了一系列专业设计内容。他们的毕业设计包括“造物文化展示”和“主题创意设计”两个主要部分, 其中“造物文化展示”为一组十个案例的配图和展示图版;“主题创意设计”则是以所选子题为设计原点, 创意制作主题装置和主题招贴。

以上所述的毕业设计, 在指初期设计阶段, 通过指导教师的正确引领, 学生能够在之前进行了大量案例配图绘制和查阅较多相关主题材料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图像和文字资源, 结合现代设计元素与民族传统造物精神, 引发出若干系列颇具创新性的方案构思和设计创意。在毕业设计的中期执行阶段, 学生选择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为公益招贴设计主题, 纳入蒙古族传统造物———蒙古靴、皮囊壶和大圆盘作为创意基点, 替构其上的传统民族图案为现代消费品牌logo (为避免侵权, 所有logo全部进行了异化) 和浮华炫耀的现代贴饰, 以此彰显当代民族传统文化被现代消费文化所侵蚀。在毕业设计的后期, 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业已完稿, 在教师的辅助下, 四位同学最终的创意装置还成功地获得了外观专利的授权。

二、传统设计文化研究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意义

1.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启迪与引领

综上所述, 合理合度地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合传统设计文化研究, 能够对专业教育起到积极有效的启迪与引领作用。首先, 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组织传统设计文化议题的研讨, 提升学生对于传统设计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在研讨过程锻炼学生逻辑思辨能力。此外, 在平时作业和课程考试中, 教师如能以传统设计文化某一既定母题作为作业或考试内容, 联系课程中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 则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有效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和专业技能, 亦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传统设计造型、配色、构图等多方面特质的熟悉和掌握。

其次, 在组织学生参与研究的进程中, 由教师统筹规划参与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所担任的角色和所承担的工作。整个团队围绕着核心项目研究命题, 通过包括文献检索、资料整理、田野调查、汇报总结、撰写论文、设计制作方案等等一系列专业研究工作的开展与推进, 带领参研学生从更深刻的专业理论层面分析和认知传统设计文化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促动和影响, 瞻仰和汲取先人为我们所留下的宝贵设计经验。

最后, 在毕业设计或某一既定设计竞赛、设计项目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通过系统化的设计管理和组织, 引导学生完成以传统设计文化为诉求的设计命题和任务, 有效地锻炼了专业学生分析传统设计案例、驾驭传统设计方法, 以及结合现代艺术实践的综合能力。此外, 学生在解决设计任务的过程中, 亦能在设计创意和创新中获得有益启迪。

2. 传统设计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反观传统设计文化的研究层面, 研究者通过在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中渗透和普及传统设计文化因子;在课堂教学中以班级的形式分析并讨论待研究的设计文化议题;在教学实践中以设计命题的形式分解课题研究任务, 带领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参与项目科研, 使得相关教学活动成为科学研究开展和深入的人力平台与促动力。笔者在编撰《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蒙古族卷》过程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传统设计文化研究的积极性, 也借助了学生团队的力量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分析研究工作和案例配图的绘制任务, 可谓教学和科研在此得到了良性的契合。

三、结语

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源远流长, 也许其中生产技艺已经成为历史, 但其造物思想、传统造型语言、造型方法以及其间所蕴含的文化寓意等多层面特质对于我们今天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建设依然具有着宝贵的指引与借鉴价值。现代艺术设计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积极向国际化和新科技靠拢的同时亦不应忽略传统设计文化中大量宝贵有益的养分。进而, 传统设计文化研究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结合颇为值得深入探讨, 笔者虽以个人教学及科研实践为案例展开了一系列相关论述, 但毕竟个人能力有限, 本文权作抛砖引玉之辞。

摘要:现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强化设计实践的基础上, 亦亟需传统设计文化的滋养, 以期获得从简单设计技艺的传授向更高层次设计文化自觉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现代艺术设计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积极向国际化和新科技靠拢的同时亦不应忽略传统设计文化中大量宝贵的参考与资源。进而, 传统设计文化研究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结合颇为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传统设计文化,艺术设计教育,深度结合

参考文献

[1]左小平, 邓元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装饰, 2009 (1) .

[2]黎红波.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 .

8.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八

摘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性,颇有韵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艺术家们为了突出设计的创新性,往往会将一些传统元素运用到包装中,将传统与现代包装融合起来,展现出新的魅力也更接地气,接近普通老百姓的审美。剪纸艺术以另一种独特的方式得到展现,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弘扬的作用。

关键词:陕北民间美术;包装;现代设计

一、剪纸艺术的特点及美学价值

陕北剪纸是一种普通的群众艺术,它扎根在民众之间,是一种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艺术表现形式。剪纸通常以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及花鸟鱼虫等方面进行创作,如陕北最具代表性的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的代表作《陕北风情》系列作品,就是将农家生产劳动及民族风情为创作素材的。

剪纸的美学价值主要是托物言志方面。用最简洁的手法表达最主要的内容,重在描绘精神。所以,在视觉上最主要的是要做到醒目,托物言志的这种美学价值,主要体现了我国含蓄美的传统理念,作者的思想通过这种形式含蓄的表达的同时,装饰的形式美方面也得以体现。

二、陕北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必要性

包装本是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工具,但在包装的结构之余,如果有一定的图案做为装饰,这样便可以使包装的色彩更丰富、形象更喜人。如今,剪纸纹样是最能体现人们艺术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元素,在包装设计中使用普遍。剪纸纹样来源于人民生活,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浓重的生活气息,通俗的说就是比较接地气,因此很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并且一些传统的剪纸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也能够在展现设计的同时很好地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二)在包装设计中对剪纸艺术的色彩应用分析

从陕北的剪纸艺术发展来看,它持有着自己本身所特有的风格,在色彩上的应用也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例如,剪纸中红色象征着平安和喜庆,因此,包装设计中,红色是最能够把感受力得到提升的颜色。不同色彩的剪纸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包装设计在运用色彩上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好的包装色彩能够促进品牌的树立和产品的销售。剪纸的色彩是意象色彩的呈现,所以在包装设计中利用剪纸的红色,能够通过产品的视觉体现文化的美感,对于传统文化特征也起到强调作用,在饱含吉祥意味的同时,也对产品视觉效果进行了强化。

(三)剪纸题材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包装设计中也对剪纸题材进行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月饼包装设计中“封侯挂印”及月饼本身的模子花纹都采用了剪纸题材,在对寓意及谐音进行处理时,能够在人们的主观情感上体现出美学的价值,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彰显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给消费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抓髻娃娃”是延安地域特有的纹样,该形象在陕北民俗文化中是驱邪消灾的象征,当然也有指女子待嫁,更是对生育男孩的一种祈盼。将此形象以剪纸形式运用在产品包装中,使得产品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其形象内涵的熏陶。例如,在喜糖包装中,抓髻娃娃的形象被使用,不仅可以丰富糖果的包装,同时也是人们的理想寄托的表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添喜糖包装的文化价值。

香烟的包装设计中也经常运用到剪纸元素,例如,延安牌香烟,是延安特有的香烟品牌,也是来延安旅游“特产”礼物的不二选择,所以该品牌和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是对陕北民间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故外观包装设计上凸显地域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有包装设计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在主体背景颜色为金色的基调下,将红色的宝塔山剪纸形象置于盒体中央,毛主席题写的“延安”两字放在右侧空白处,红色加金色喜庆又高端,既能体现陕北民俗特色,传承剪纸文化,极大引起消费者兴趣,在促进消费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审美观念,也让陕北剪纸艺术借助外观包装设计这个平台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文化意义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商品想要在市场营销中取得成功,依靠商品自身的优异性是远不够的,包装设计的主要功能是促进销售。典雅精美接地气的外观设计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是商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二十一世纪,包装行业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并将民间剪纸艺术融入到平面设计中,将商品个性鲜明,审美价值得到升华,不仅能够弘扬剪纸文化,还对商品的流通、销售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厚重的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成分是现代包装设计的趋势,从剪纸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靳之林.关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J].美术观察,1997,(02):14

[2]张毅,黄亮.浅谈民间美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2,(09)

9.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九

一、传统的装饰艺术的典型特征

1.秩序与形式。传统装饰艺术注重点、线、面这三大要素的基本关系处理,讲究基本元素造型排列的秩序感,在造型上非常注重“形式感”的处理。所以大部分的传统纹样的呈现一般都是呈有规律的罗列和复制。

2.抽象与象征。从二十世纪后西方的现代艺术才出现的抽象造型,其实已经在我们的传统装饰艺术中出现过,在早期的洞穴中岩壁画上的纹样和形象,都是抽象的人形与抽象的动物形的体现。

3.简洁与概括。在传统装饰艺术上对自然形象整理与概括,是其主要特征。外形简洁规整,同时造型着重于表现形态与人物或物体的基本特征,设计也更接近于现代设计中的平面化。而在中国的传统装饰图案中,就有化圆为方,变曲为直,把自然形态规律化,几何化的手法。

二、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生活的应用

1.现代艺术中山水精神。

悉数中国传统绘画,无论写意或是工笔,都始终融意境与画面,以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境界。艺术所讲的内在的延续,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审美习惯、伦理道德等,形成了固有的深层文化结构,并深深的植根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如能应用在现代艺术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蕴,那么就会给特定受众群体以一种特殊的民族归属感和召唤性。

2.现代设计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再设计。

艺术从它诞生之时起,就是依附于“装饰”的功能性上。人类在艺术上的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得纹样以及石壁上的岩画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最初的认知,同时也表达出了当时人们内心的需求。最近几年来,把中国传统图饰合理的融入到现代设计中的形式也备受众多现代设计师青睐。例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以抽象的凤凰旋转交融的形象图案,反映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凤鸟两两相对,不仅在民俗文化中是代表了圆满、吉祥的美好寓意,而且同时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符合电视台的社会角色。

3.汉字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的一个部分,中国文字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构成形式,所以汉子又是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特征。从现代艺术设的计概念中去理解,平面设计中主要以文字和图形符号为主,同时也有许多的优秀作品都是采用文字图形创意的形式,或者是以文字作为基本设计元素延伸出来的变化图形,所以说中国汉字的现代再设计有利于增添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的本土民俗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在现代设计中,北京奥运会会徽“人文”以汉字为设计的基础图案。人的灵动和中国汉字书法的豪放和内敛主线,把中国的文字、书法和奥运会的体育精神融为一体,不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也表现出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并且利用中国非常传统的汉字书法书写方式进行标志设计,不但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并且给传统的书法增加了活泼、新颖的表现形式。

三、人文价值在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挖掘

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源于传统的文化价值,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沉淀和积聚的重要部分。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文性与民俗性,如陶艺,刺绣,漆画,剪纸等民俗传统装饰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些作品里深藏丰富的本土人文内涵,对中国人而言,这种意蕴是历史特定的,社会受众对这些形象的认可与接收,是任何一样其他东西都不可代替的。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现代设计中一种特定的设计语言。

四、结语

10.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十

【摘要】陕西高校公共艺术专业授课目的与其他专业课有所不同,公共艺术专业强调的是通过提升高校学生艺术人才的感知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而雕塑与陶艺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其艺术特色为直观性、公共性、社会性。目前陕西部分高校在公共艺术专业人培养模式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在认识方面有待提高,就以雕塑与陶艺方向为例。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产、学、研方面的问题,简要阐述高校艺术人培养模式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问题研究上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陕西高校;公共艺术;雕塑与陶艺;研究

公共艺术专业目前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高校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陕西高校为了顺应改革趋势潮流,在省内广泛的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旨在增强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高校生创造力、发散思维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公共艺术专业雕塑与陶艺艺术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的潜能作用越来越被陕西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重视。陕西部分高校在公共艺术专业雕塑与陶艺方向的课程上已取得一些成就,但雕塑与陶艺的创作现状也令人堪忧,许多高校艺术类学生对雕塑与陶艺的学习认知不高,有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窘境。由此可见,陕西高校在针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陕西高校公共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课程内容了解不够

目前,陕西部分高校学生学习此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修够学分,对课程内容本身其实没有多大兴趣。这其中包含深层次的原因:第一,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所学知识与企业所需脱节。第二,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而且非常强调通过团队合作解决企业内部的问题,但是现今高校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尚不够重视,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性而实践环节较少,学生体验操作实训不够,输出的毕业生往往不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部分高校艺术类教学课程设置不很合理

目前,陕西部分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尚未达到教学的相关要求,且在教学质量评价上缺乏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标准。还有一些高校选取的教材不很实用,应用性不强,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例如雕塑与陶艺专业对教学实践性要求很高,现有些老师不太注重此方面教学,从而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得不到身体感官体验,这种状况直接影响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

(三)公共艺术课授课方式不当、教学设施滞后

陕西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的授课方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授课效果不理想,课堂秩序乱。当前,部分高校科本出身专业老师相对紧缺,对于要求专业性很强的雕塑与陶艺专业课程教师授课的有效性和学生听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影响。我们都知道,听课人数多的时候教师的手势、板书、模型展示等都会受到局限,本来很具艺术性的课程失去了本有活力和生机,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体的效率都受影响。

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雕塑与陶艺方向的现状

我国的雕塑和陶艺工艺历史悠久,陕西作为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祥地在雕塑和陶艺上独具特色。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今的艺术评判标准对许多传统工艺品持评价不高,“学院派”雕塑和陶艺的创作思路与“企业现实派”的具体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造成毕业生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的作品处境尴尬,选修这类专业的学生甚至表现出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的心理。同时,雕塑和陶艺设计本身具有非常巧妙的艺术想象空间,形式多样,工艺要求严格,创作思维空间巨大,应运技巧要求很高等等,这些因素给广大学生提出了非常高专业要求,他们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

(二)艺术人培养模式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雕塑与陶艺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代又一代国人不断创新的过程,这类艺术品不仅需要在外进行塑造而且还需富含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它需要创造者通过其敏锐的思维和创作天赋,充分挖掘其市场价值,将一般材料塑造成优秀的工艺制品,以此实现雕塑与陶艺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我们陕西高校要在艺术人培养模式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下足功夫,将传授、教学、推广、研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此为纽带,广泛的培养艺术人才,让广大雕塑与陶艺艺术能够实现自身价值。

三、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公共艺术课教学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性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如何上好艺术类课程是陕西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近些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也有部分高校摸索出了一套艺术人才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并重的教学模式。研究其成功的诀窍,需要从调整教学观念、内容、形式三个方面实现。(1)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科学设置艺术课程高校在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前,必须要先了解市场和企业的基本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然后再因时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只有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教学的实用性。开课之前,各高校决策层须要依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科学的.设置艺术课程,从而使艺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质量有据可依。当下,各高校的教学大纲基本上由各高校自己决定,但是由于陕西的许多高等院校缺乏用人企业对艺术专业技能需求的市场调研,以致无法掌握企业的切实需求,因此造成了实用艺术教学方面的经验不足,教学内容和方向差别较大,因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不能仅各高校学自行制定。为保证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必须根据国内的市场具体需求,制定出一套实用性强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2)调整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团队合作的实践教学现实教学中,为实现实用与综合素养并重的教学目标,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用人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整合所有可掌握的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转变固有的、教条的教学理念。具体工作有:第一,教学大纲的制订要更近针对性,每节课都要拥有一个明确的、实用的主题,要以“学以致用”为目标,深入浅出,突出知识技能的应用。第二,积极推进合作化的教学方式,将艺术生分成若干小组,多布团队合作类型的作业,以实现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的效果。推进团队合作的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因出于企业需求的考虑,未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是非常重视团队合作的,虽然许多艺术生都具备很高的艺术天赋,但在就业之后他们却表现平平,主要原因是他们团队意识不强,这就造成其很难融入到企业的团队之中,因而无法正常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在学习阶段我们就要重视学生团队合作和团队意识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团队的合作意识,才有益于艺术生将来在职业生涯上取得成功。(3)立足“产学研”,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要立足“产学研”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就要在大学原有基础上实施变革,打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关注企业的实际要求上,采取“以需定产、因需定配”的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学生。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毕业生将来能为社会和企业所用,如果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人才培养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只有逐步向企业的需求靠拢,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立足“产学研”的建设,首先要增加教与学的互动,以增加兴趣为目标提高公共艺术课学生学习的参与率,使艺术生的创造性能力能够有机会发挥。其次,开展专题讲座,例如邀请业内专家开设明清陶瓷艺术专题课等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达到提升效率和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双重目标。再次,增加教学实践,可以结合现代雕塑与陶艺的特点多组织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实用技能方面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积极与企业合作,各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让广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以及市场调研等具体工作之中,压缩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实用,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曹煜璐.“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校企合作研发平台的建设研究[J].艺术科技,2016(04)

[2]刘太雷.高职高专院校美术设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问题浅探[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1)

11.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十一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动画创作普遍存在过多模仿国外动画的现象,缺乏民族与个性语言。这表现为动画创作者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漠视或者茫然。创意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对于国产动画创作而言,是如何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

从理论上丰富传承民间美术的理论,在实践中使民间美术精华在动画创作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应用,是现阶段高校动画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重庆民间艺术是中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它与动画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是和谐相生的,如何更好地认识、了解、传承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并将其合理应用到动画创作中来,对于高校动画,尤其地方高校的动画艺术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重庆民间艺术是高校动画教育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

重庆民间艺术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内涵深厚,寓意深刻,它们拙中藏媚,俗中寓雅,集粗犷、细腻于一体,寓朴实、鲜丽于一身,极具装饰效果。重庆民间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重庆民间美术:包括境内的大足石窟造像、木版年画、农民画、羽毛画、麦秆画等等。重庆民间工艺美术:包括皮影、剪纸、石雕、木雕、砖雕、刺绣、编织、建筑、纸扎、泥玩具、布玩具、竹或木玩具、金属工艺等等。重庆民间戏曲及舞蹈艺术:包括大平调、淮调、大弦戏、南调、乐腔、坠子、二夹弦、大罗戏、四股弦、四平调、大弦戏、落腔、豫剧等多种剧种,快板、大调曲子等曲艺,以及扁担偶、跑帏子、吕村战鼓、背阁、抬阁、竹马舞、莲花灯舞等民间歌舞艺术等等。

这些民间艺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层面反映着重庆地域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包含着阳刚、大气、质朴和浑厚的中原大地的品格,极具地方特色,其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文观念具有强烈的中原民族地域特色,这些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是高校动画教育极其重要的营养源泉和灵感来源。

二、重庆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重庆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重庆民间美术相关表现形式及内容的吸收与借鉴

重庆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于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重庆民间艺术种类丰富,艺术性独特,有綦江农民版画、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铜梁龙灯、木洞山歌等。

(1)造型观念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象,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民间美术的造型,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地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形象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效果。其传达方式中包含着丰富的构成元素和视觉表达效果,这一点与动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民间美术与动画设计造型观念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动画设计也可以借鉴民间美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在重庆民间美术中,各种不同的形象特征非常鲜明,其造型朴实、概括、夸张、古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很适合动画的造型。如:灵泉寺南北朝及隋唐摩崖石窟造像及装饰造型独特,形式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滑县木版年画坚持手工制作方式,人物造型粗犷豪放而生动传神,线条刚劲有力而灵活自如,体现了极有特色的典型重庆传统文化,尤其在其扇面年画里,人物形象均取材于故事高潮阶段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动态,这些戏曲、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鲜活生动;綦江农民版画人物丰满壮实、质朴方刚、笨拙粗黑、豪放粗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长垣的皮影人物优美、简练,线条粗犷豪放,大胆夸张,继承了民间剪纸的质朴、浑厚、劲烈、豪放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方法上超越了对自然的摹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色彩观念

重庆民间美术的色彩一般都单纯、明快,就地取材着色是其最大特点。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可以叫做“五色观”,即红、黄、青、白、黑。黑、白是色彩的两极,“有”极归于黑,“无”极归于白,有之极和无之极奠定了以黑白代替一切色彩的水墨画基础。[2]同时五行色也形成了民间美术的基本观,在民间社火、戏曲、脸谱及地戏、傩戏面具中,五色成为身份性格品质的象征,有“红色忠勇白为奸……”等口诀。重庆民间木版年画大多用五色套印,强烈的色彩并置效果,响亮明确。另外,民间刺绣、泥塑等也多用五色。如:綦江农民版画和梁平木版年画的人物设色主要以黑、红、黄、蓝、绿设色,大红、大黄占主色调,紫色很少使用,画面呈暖色。版画颜色用水稀释半透明,不用白粉,并使用调和色,对比不强,画面鲜丽而雅致,其着色笔法也有渲染、平涂、水墨等多种形式,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接近中国画的味道。

(3)审美观、价值观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3]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重庆民间美术是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更接近于民间原生态信仰,更侧重于精神层面,充分体现了中原人民的崇拜与信仰,具有极强的长江和乌江流域民俗文化特征,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二)对重庆相关民间艺术的学习与参考

任何一门民间艺术,都脱离不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它和其他的姊妹艺术在相同的背景下孕育、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一种艺术研究为依托,加强民间文化的综合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其本质特征。对重庆民间美术及其姊妹民间艺术如民间戏曲、歌舞、音乐、手工艺等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地方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促进重庆民间艺术的发展传承以及其在动画设计中的综合应用。重庆有着形式非常丰富的各种艺术形式,如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秀山花灯;快板、大调曲子等曲艺,以及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的綦江农民版画以及表现出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的酉阳摆手舞,红色故事等众多民间文学与传说,这些都将为地方高校的动画教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与有益的启迪。

(三)对重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重庆文化是儒、道、释文化的融合,以巫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出巴文化特征。巴文化在“辩、谐”观念下,一开始就孕育着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重血缘、追求伦理秩序和乐观向上、渴望正气、除恶扬善的道德理念和意识。这表现为以礼义廉耻、仁爱忠信为核心的价值观;刚强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安土乐天”的和平主义生活情趣以及兼容并蓄的宏大气势。重庆民间艺术中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和谐社会中各种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我们在动画设计中的深入理解与应用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四)对重庆民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重庆特色鲜明、斑斓多姿的典型民俗文化,也是重庆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集中体现在日常饮食、起居、服饰、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方面。如形成于西周而逐渐演化成的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礼仪延续至今,且仍为农民喜闻乐见。中原的各种习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上元张灯、端午插艾叶、七夕讨巧、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除夕易桃符、放鞭炮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民俗活动,常常是民间艺术家喜闻乐见的表现内容。这些都将为现在动画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对促进重庆本土原创动画片教学探索的意义

(一)增进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提高人文修养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良好文化环境的孕育和滋养。高校尤其地方高校,生源多来自于本地,毕业后也有相当一部分要返回地方,因此,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加强和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对于本地民间艺术的保护至关重要。高校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加强高校、政府与民间艺人的相互结合,可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交流、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平台。促进对重庆本土原创动画片的教学探索,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普及民间文化知识,充分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动画设计的民族化和原创化提供良好的文化和生存氛围,使动画艺术的发展处于一种更合理、更自然、更符合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空间。

(二)促进高校教育充分利用民俗艺术资源,完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建设

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可以促进高校教育充分利用民俗艺术资源,完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建设。加强重庆民间艺术与动画创作的综合研究,可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实践。对地方民间文化实验性动画短片的制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建设,使高校动画教育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结语

透过传统民间美术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看出,民间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重庆民间美术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的体现,是重庆所特有的精神内涵的直观反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要使民间艺术在现代动画设计当中得到延伸发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4]因此,我们对重庆民间美术的造型、色彩、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与价值体现重新认识后的再创造,是深化和提升,是从传统民间美术的再现性表现发展到对动画设计及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这对现代动画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将优秀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体验以及形式各样的制作工艺融入到现代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不仅使动画设计教育保持了中国民间文化的根源,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时将推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向更远更深的方向持续发展。

注释

[1]徐有明《水墨画美浅谈》[J]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DZK200724090.htm

12.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十二

一、建立高校研发中心

高校具有科研人才优势资源,基于对传承传统文化历史、开发地域文化艺术、弘扬优秀民间艺术的责任感,高校建立的泥人课题研发机构,应借助现有社会文化资源,借鉴现代营销理念,通过校社合作、产销结合、公众服务等途径,将无锡泥人艺术发展成代表无锡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维护其绿色环保特色,使其成为这个地区的文化形象代表。

(一)泥人研发课题的意义和主旨

从高校教育研究出发,以民间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为研究重点,探索教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互动互助,保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力求扩充民艺传承人数量,让更多具有专业基础的年轻人了解从事民间艺术的生产创作,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给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体现时代气息。

开展泥人专项研究对于高校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特色教学,打开大学之门融合校外资源,丰富原有教学手段,让年轻人熟悉社会、担负责任,并从老一辈艺术大师身上学习孜孜以求的精神,在实践中成长和成熟,成为一批有敬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高校教育的目标也能从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提升到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的高度。因此,惠山泥人课题应围绕“科研主导性、遗产保护性、文化传承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开。

(二)泥人研发课题工作室建设

设立高校“惠山泥人教育研究中心”,下设四个职能部门:

1. 理论研究部

理论研究部主要是对泥人艺术的传承发展进行理论指导。围绕“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播发展”“民间艺术与高校教育的创新组合”“设计教学与市场开发的互动影响”“传统精萃与当代设计”等课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能使整体工作具有方向性和深度。

2. 设计教学部

设计教学部主要负责泥人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工作。聘请工艺大师指导教学,让学生去惠山泥人厂工作室实践,使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思考探索无锡泥人在当前时代的传承发展问题,然后进行大胆创新设计。

3. 策划宣传部

策划宣传部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结合目前市场现状和消费需求为泥人艺术设计提供方案;进一步对无锡泥人进行全新的包装并策划泥人作品展示宣传活动;建设网站打开网络宣传渠道。

4. 市场销售部

泥人的生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市场的反响、经济的回馈,更需要大众百姓的参与和支持,组建市场销售部能更好地宣传泥人艺术。

综上,组建泥人课题工作室,分设宣传、设计、制作、推广、营销、财务等功能部门,由专业教师选拔推荐各专业的优秀学生参与工作。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工作室能把人才拢聚在一起,跨专业跨年级合作与各部门分工协作,锻炼了学生学习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进行创新设计教学

(一)以点带面开展专题教学研究

高校的首要职能是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围绕“惠山泥人文化推广”课题由点到面铺展专题教学与研究,重点是大四毕设课题组和工作室课题组,同时渗透在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和作业中,如市场调查、品牌管理、广告策划与设计等都可以围绕“泥人创新与文化推广”的主题进行大规模实验作业。

(二)以文创目标为教学研究的方向

在教学中可以以“文化创意设计与推广”为目标展开,建立“设计—制作—推广—营销”的产品市场化理念,把包括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海报宣传、包装设计的实践课题与品牌战略、市场营销、媒介运用等理论课题结合起来,系统性、层次性、阶梯性组织安排。在泥人创新设计方面尝试材料创新,如应用纸艺、布艺、陶艺等材料,同时进行泥人形象全新演绎,如将传统泥人与现代动漫相结合,研发泥人形象的动漫产品,以卡通活泼时尚的风格面向青少年消费群体。然后延伸运用于文创产品如日用品、文具用品,作为城市文化形象的纪念品、旅游纪念品,开拓更广泛的市场领域。

(三)将课堂教学延伸至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市民、游客举办展览

组织策划课程教学成果主题展览,从校园走向校外,面对社会大众。首先在定点教育基地如惠山古镇、泰伯庙会等地进行巡展,进而到旅游景点如锡惠公园、鼋头渚等展览预售,另外可以走向社区,以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展现全新的泥人艺术形象,与民众近距离交流。

(四)产学研一体的教学结构

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起一套应用于市场、文化推广与产业发展一体化,高校教学与企业科研互动的教学研究系统。

三、建立文化推广渠道

(一)微信公众号、微博、Q Q空间

在全球互联网时代,要使传统民艺继续流传下去必须及时更换思路更新手法,要借助互联网强大高效的功能,例如制作视频、游戏等一系列线上活动让人们产生兴趣,不断关注传统艺术形式。再如微信公众号,只需通过手机访问就可以在微信中了解信息、展示产品、进行在线咨询等,其最大的优势是宣传成本低,这样的新型媒介也是大学生善于学习应用的。因此课题组开设“阿福说”微信公众号,前期进行泥人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后期进行创新产品的介绍与宣传。另外可以借助微博、qq空间等平台进行品牌推广、活动策划、产品宣传,与微信公众号同时进行市场营销推广活动,如播放泥人制作过程的学习视频、最新设计的泥人形象通告等。

(二)活动推广

1. 进入中小学示范教学

进入中小学进行示范教学,可以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和热爱;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开设亲子班,吸引孩子家长亲身参与体会泥人艺术的无穷魅力,使泥人艺术走进更多家庭。

2. 开展泥人主题公益活动

服务社会,通过艺术公益展演方式推广传统文化,这种方式也能提高惠山泥人文化知名度,盘活泥人产业,进而将惠山泥人艺术推向更加广泛的领域。2008年由无锡惠山泥人大师喻湘涟、王南仙捐赠的“五虎将”“蟠桃会”等180件套栩栩如生的作品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前去观展的人无不发出惊叹,更有不少参观者当场解囊收藏作品。如果能把《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人物》等经典作品融入锡剧、评弹等戏曲演出,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进行作品展示和产品销售,活动现场再经过新闻媒介的宣传,必然会让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四、建立市场销售渠道

(一)建设网络销售渠道

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分销渠道相比具有更多优势,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可以因为减少了流通环节有效降低成本而最大限度地控制营销成本,因此在文创产品的营销策略中首选网络销售渠道。因此可以开设泥人品牌产品的微店,以高校优势的人力科技资源开辟一条网络营销的高速通道,建立一种适合泥人艺术自身发展的市场模式。

(二)打造品牌实体店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打造“阿福阿喜”品牌文创店,地址选择一种为旅游景点如惠山古镇、南长街商业区,另一种为高校校园生活区,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窗口,充分展示高校实验设计成果。品牌文创的服务包括文创产品销售,创意手作空间,传统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将品牌文化作全面延伸。

(三)寻找合作伙伴

选择合适的代理商共同操作市场,以产品代售的方式销售原创产品,利用代理商的销售网络,减少渠道建设费和市场开发费用。

五、建立社会服务机构

(一)与泥人博物馆合作

泥人博物馆、泥人厂作为校外教育基地,为高校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最充分的史料和资料,还可以聘请专家、“非遗”传承人为高校教学做专业指导。

(二)开发泥人主题体验馆、生活馆

惠山泥人创意生活馆的主旨就是建立一个公共活动区域,所有视听感受和身体接触都是精心设计的,普通市民大众在闲暇之余来到这里能给平凡的生活增添乐趣。比如惠山泥人制作区,并不是复制泥人本身,而是借用了泥人的材料、技法,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制作全新惠山泥人或者周边产品,这个过程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会变得很轻松,在玩泥的过程中获得趣味,同时对惠山泥人文化本身也是推广传播。体验式营销让消费者以不同的方式接触泥人,由生活体验走近文化艺术,由活动体验来更新泥人艺术的内涵。体验馆让大人们和孩子们一起玩,爱上生活馆,成为当地城市的一个文化标志。

(三)社区泥人活动坊

社区是文化艺术走向社会、生活、民众的良好渠道,在丰富和充实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为社区民间艺术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吸收有艺术兴趣和才能的民众投入到传承民艺的工作中。

高校可以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学校与社区之间通过民艺活动建立起合作桥梁。以志愿者为文化传播载体弘扬民间艺术,传播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是一举多得。如2015年10月,由新安实验小学泥塑坊和新安街道文化站联手举办了惠山泥人培训活动,通过传统手艺人的指导,青年志愿者快速学习,再由广大的社会志愿者群体向社会大众进行传播普及,为平时无法体验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儿童、老人送上中华文化的大餐,起到了很好的文化普及和推广作用。

六、打造“惠山古镇”泥人文化一条街

惠山古镇是当地有名的“泥人一条街”,大小的泥人店面有120家之多,每一个弄堂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泥人作坊。无数的泥人作品汇聚成泥人艺术集镇,对泥人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和泥人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大有帮助。

(一)惠山古镇导视系统设计

旅游景区的导视系统对提升景区的文化形象、烘托整个景区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旅游景区的导视系统设计不仅要具有实用性,还要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和景区文化特色,体现人文关怀。当地的文化特征、典型材料、历史典故、文化遗迹、传统民间工艺特点等都是设计的灵感来源。惠山古镇作为泥人文化的发源地,更应该利用泥人艺术的独有资源来打造惠山特色的导视系统,这将有利于游客对惠山古镇旅游资源的了解和体验,让它独树一帜有别于其他江南古镇,有助于惠山古镇景区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

(二)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古镇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必将以特定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文化是无形的,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使得文化符号化,形成有形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由无形的文化旅游资源向有形的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化,文化的商品化必将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惠山古镇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古镇历史文化为魂,依托一定的物质载体即惠山泥人,将泥人文化融入其中进行旅游开发,使得文化符号化,并通过特定的符号叙事语境形成特定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基地

很多大学生利用自己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对以后就业也有帮助。以惠山泥人课题为例,高校组织艺术系学生参加惠山民间艺术研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也对惠山泥人的制作流程以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从民间艺术中吸收对自身创作有益的方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亲身体验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才能真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更好地保护民间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在惠山古镇商业区进行勤工俭学,如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解说等,不仅丰富了知识、经验,而且也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七、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后必然会遭到冷落,而失去多年民俗文化熏陶的受众,突然会发现民俗艺术其实有很大的生命力和新鲜感。大多数的民间艺术还是保持着原有的生动和有用,在我们身边默默的发挥着作用。

惠山泥人文化内涵的核心精神不仅仅是泥人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它的再生力量,由历史文化转变为产业价值。博物馆的保护只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惠山泥人的未来应立足于创新,尤其是营销模式的创新,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方式来激活泥人艺术的生命力,激发消费者对泥人文化的兴趣。而这样的产业化模式需要依靠强大实力的品牌策划和产品研发专业团队,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支持,需要有灵位多样的营销战略,需要对民艺传承与城市经济发展作深入全面的考察研究。因此,通过高校“惠山泥人教育研究中心”进行深度研究、横向合作、广度开发,从高校出发牵引带动整合惠山泥人文化资源,形成产业链模式,为地区城市提供特色化、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带动区域内的文化产业走向科技含量高、发展模式新、经济活力强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潘鲁生.匠心独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斯威伍德.文化理论与现代性问题[M].黄世权,邓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莱斯格.免费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M].王师,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盐野米松.留住手艺:增订版[M].英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7]马群杰.台湾地区文化产业与文化营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陈耀竹,邱琪.台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9]意娜.情定香巴拉: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10]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向勇.北大讲坛: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13.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十三

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核心思想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和“人际和谐”两方面.在素质教育中,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 者:金代志 崔寅 陈淑君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8(12) 分类号:G40 关键词:传统   “和”文化   素质教育  

14.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十四

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咨询等方法,本研究对我国众多的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进行调研,分析民间、民俗体育的.特点以及健身、娱乐、交往等功能,探讨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发展的必要性及价值体现,并对其在高校发展的模式提出建议.

作 者:于奎龙 吴长稳 YU Kui-long WU Chang-wen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宝鸡,721013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年,卷(期):200931(4)分类号:G807.4关键词:民俗、民间体育 体育教学 健康

15.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十五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

良好的艺术基础知识是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提条件。但现实情况是,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绘画基础, 往往在高考前将主要精力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尤其缺乏素描、色彩等造型设计的基础知识。而要想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却需要漫长而系统化学习过程, 仅有的课时安排还会挤占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实施了教学内容优化调整, 即将纯美术绘画相关的素描与色彩课程内容替换为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方面的课程内容。纯美术绘画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使学生们在精神境界上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设计素描和色彩课程则消化吸收了纯美术艺术的理论精华, 并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 围绕艺术设计这个中心目的展开。作为视觉造型艺术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运用传达了设计师的思想创意, 绘制了设计方案以供交流和使用。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应注意学习借鉴其他专业素描和色彩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 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特点, 采用恰当的教学改革措施。要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起向学生强调设计意识的重要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造型能力。

二、在学生考核方面

艺术设计是应用型学科, 其考试考核无疑应该是“素质本为”“能力本位”而非“知识本位”。虽然“高分低能”者不乏其人, 但也绝不能就此反推出“低分高能”。实际上, 能力的提高要以掌握一定的知识为基础, 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不可能有很高的能力。反过来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掌握。因此, 问题的关键在于, 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艺术设计考试方法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实际设计作品的考察上, 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社会和企业的设计任务直接或经必要处理后作为对学生考察的素材。通常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考核是依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 为了体现与市场紧密结合, 我们可以将一些企业的设计任务交由学生来完成, 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空洞无物, 对于设计的兴趣也会有所提升, 不会认为设计与自己遥遥无期, 眼前的就是需要自己去完成的案例。学生的积极性必定会有所提高, 而且可以让他们对于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与掌握, 对于制作流程与工序、整体的结构、所需要使用的材料有了切身的感受。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的讲解以及将学生带到企业去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将学习到的理论易懂, 将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我们的追求, 提升未来音乐工作者所具备的多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江元高职和声教学的五环并举模式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顾秋鸿关于在高职和声教学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2年第2期

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设计作品, 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教学形式方面

不但需要花费气力去学习软件以及创意而且还需要把握好综合实践课, 而且对于那些行业内已经被普遍使用的软件务必做到熟练掌握。可以尝试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各种资格认证考试, 一旦通过相关的考试并获取证书, 对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无疑是具有较大的帮助。学生对于软件的掌握是一个基础, 但还是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见学生对于创意感觉到无所适从, 不能够找寻到合适的切入点。这样就要求我们对于创意课的教学方法需要采用全新的模式, 并从思想上对其有充分的重视。设计的实质就在于需要我们去依照自己的艺术思维去构建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东西来, 这样就需要多多加强平常的观察, 注意自己知识的学习。对于创意而言, 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课题, 怎样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可以有足够的创意, 这是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问题。综合实践课也就是在文章中所提及的, 通过去与企业的以往的各种案例来有效地结合, 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训练。这当中主要包含了早期的策划、对于整个活动主题的提炼、产品的外观设计以及销售等各种不同的环节。

四、在就业市场导向方面

提升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成果, 需要按照今后市场中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出具有理论水平且能够将其实际运用的人才, 要将这做为教学的目标,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寻找能够反复适用的教学规律。此外还需要对于师资力量以及教学器材、实训基地做好相对应的配套工作, 让学生可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成为面向就业市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到处都需要。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化基础知识, 拓宽专业面和服务面,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总而言之, 时代赋予了艺术设计教育“热”的发展空间。社会大量需要设计人才, 这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在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消费阶段的今天,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产品的竞争集中到设计的竞争上, 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前途, 可以说艺术设计已经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向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着更加艰巨的责任和任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艺术的品位也提出更高的精神需求, 我们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已任, 在不断地教学中充实自己, 与社会共改革、共发展, 把我国的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教学培养目标应突出创新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本文分别从课程设置、学生考核、教学形式和市场导向四个方面, 详细分析阐述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玉龙.艺术设计教育如何从混沌中走出——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点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9 (02)

[2]黄书平.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模式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08)

16.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探讨

【分类号】TP391.6

一、CDIO工程教育的历史由来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从2000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 设计(Design)、 实现(Implement)、 运作(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它以产品的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还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1]。从根本上讲,这种工程教育理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教育理念的补充和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取得了长足发展,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技能教育、从单一学科教育到跨学科教育等重大转变。学历层次上可分为博士、硕士、普通本科教育;高等院校目前划分为985、211和一般院校,多数仍以课堂讲授知识教育模式为主,进行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从基础到专业地过程培养。几千年历史传统的影响加上国民经济基础底子薄,使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创新力不强、工程实践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不缺人却缺乏高级人才或专门人才、工作岗位多而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伴随世界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在我国国民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再次做出反应和调整。

三、CDIO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运用的讨论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的方法、机制和管理措施等多方面的调整[3]。无论如何,教育要本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这三大目标。CDIO实施的关键性原则是把工程师职场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而不是内容;结合工程实践,但仍是“通识教育”;可有所侧重,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有不同重点。根据我校试行CDIO工程教育的经历和经验,有以下方面值得讨论:

1、要切实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不同层次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借鉴CDIO工程教育。我国的高等院校分为不同层次,是国家根据自身国力实施的科教兴国方略,不同的高等院校肩负着不同的职责,坚持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举措没有万能的模式,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甚至着眼未来进行实施。

2、课程群和项目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在CDIO模式下,需要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课程与项目体系,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群中的课程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缺乏经验和符合实际的现成参考,这对课程群和项目体系设计的科学性提出了严肃考验,有必要组织教育界专家、学者、教师和业界人士展开讨论,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就不能局限于校园里的教师。

3、以项目为向导实施的两面性: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是为了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这种“构想—设计—实现—运行”为主线应该能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做成事”的需要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与交流沟通等能力都需要在项目实施工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把握的好就可以实现上诉目标,把握不好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厌学情绪,最终迷途而不知返。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办学定位、学生能力层次、学科及专业特点等客观因素进行项目实施论证与调研。

4、对“做中学”理念全面的把握:做中学强调关联,也应当注重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所选、所做的项目。实施项目教学本质上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不能让学生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工程实践的极端走到注重动手实践而轻视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另一个极端。“做中学”既要做也要学,这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做中学”包括了听中学、看中学[4]。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革新使得课堂与课外、师教还是自学、老师与学生哪个是互动主体变得模糊,可以动态调整、变换。

5、评价体系与机制的困扰:任何一种教育改革的成效都需要一套评价标准进行监管,从最初的专业培养目标到课程、项目的能力培养目标,CDIO实施手段和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项目实施的过程性都给考评带来了挑战,也给精力有限的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的风险。学校要协同用人单位使考评更加科学、准确、简练具有时效性。同时要防止学校评价体系与机制造成CDIO教育的标准化、形式化、教条化、僵硬化。目前我校试行的评价体系包括校内自评(课程评价、项目评价)和社会评价(用人单位、合作或交流院校),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6、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CDIO能力、教学能力、设计制作的经验、对CDIO项目评价、对学生CDIO能力评估是实施CDIO工程教育的关键和根本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是对学生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成效的感化。但仅靠教师的企业从业经历或对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应该展开对外合作与交流、进行工程环境的建设及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要开展教育研究。我校集成电路专业教师队伍情况为例:海归占16.7%,拥有企业经历的占50%,重点院校毕业生占29.3%,

结束语

本文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集成电路专业推行CDIO工程教育的研究成果,作者结合我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改革中应该注意的一些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供相关院校参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仪器维修申请单下一篇:反邪教宣传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