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总结(共15篇)
1.心理健康课总结 篇一
七年级心理健康课课堂总结
一学期的心理教学工作结束了,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 支持下,为使学校的心理教学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提高全体学生共性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良好的人格,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和帮助。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的能力及心理素质得以提升
1、心理能力教育:如自理能力,应试能力,自学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实际能力,耐挫能力,竞争能力等得以提升;
2、智力教育: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有待提高;
3、心理辅导:包括对学生生活,学习,升学,自我认识等出现的困惑给以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发展观
通过课堂活动,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及班级实际情况,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解决心理困惑。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心理教育情境,营造一定氛围,使学生懂得人是要受纪律约束的,不能随心所欲;人是离不开集体的,团结就是力量;人是有潜力的,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信心以及耐力体验,抗挫感悟力等一系列的发展心态,在社会心理环境作用下,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良好的磨砺训练。
三、不断为学生引导着正确的认识因素,准确地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的水平。
它胜于学生呆板地坐在板凳上听那些枯燥的言谈,逆反心理的压制和强制的服从办法,更胜于讲解难以接受的大道理。那么针对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四、为学生进行考试考虑心理的调适,克服考试焦虑,提升考试成绩
为解决学生对考试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障碍,对学生进行考试前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松弛法,联想放松法,积极暗示法,转移刺激法,模仿学习法,系统脱敏法,等一些心理辅导,坚定学生的信念和决心,增强临考心理素质。考出好成绩。
五、带着职业的敏感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主动接近学生,及时地给
学生们以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适时的心理辅导为学生解决了考试心理胆怯,时间紧迫,思想压抑,厌倦学习,人的基本情绪、心情,心境,等一些实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失衡,心理挫折和心理偏差,及时给予心理支援和心理疏导,切实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倾听他们,帮助他们及时走出困惑,走向阳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程,我坚信在学校领导关怀和正确指引下,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齐心协力为孩子们架起通向未来的桥梁;寻找智慧的金钥匙;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朝着健康,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
2017年12月20日
2.心理健康课总结 篇二
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孙老师带了两个班的学生, 在操场上排好队, 简单地说明了游戏规则, 然后让两个班各出一列男生, 按照老师的要求演练了一遍“心有千千结”——十几个男生按照老师的指令, 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朝一个方向走动, 过了一会儿, 学生就松开手随意走动, 然后又突然停下来, 分别找到原来身边的同学, 原来左手拉的是谁, 现在还用左手拉住他的右手, 原来右手拉的是谁, 现在还用右手拉住他的左手, 很快学生就做好了, 但是手臂纵横交错, 乱成一团。老师又发出指令:“同学们动动脑筋, 想想办法, 看看能不能把这个结解开。”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很快就把这个结解开了, 手拉手又站成了一个大圆圈。
这两组学生演示过之后, 老师又让全体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别做这个游戏, 之后, 又分别从两个班找了一组学生比赛做这个游戏, 没有参赛的学生都为自己的队伍加油。
游戏结束了, 老师把学生召集到一处, 让学生谈感想, 有的学生说:“团结起来力量大。”有的学生说:“只要我们想办法, 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观看了这节课之后, 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根据本节课的情况, 我认为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心理健康课主题要明确。
我上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我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了这个活动主题?我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我想让学生做什么?通过这节课我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哪些心理问题?总之, 选题时首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最后还要注意主题思想要明确, 一课一主题, 主题要体现时代性。
二、运用目标分解的技术, 制定科学规范的活动目标。
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具体, 尽量使用一些动词, 比如:交流、讨论、反驳、说出、表演出、总结出等等, 增强活动内容的可操作性。在陈述活动目标的时候, 行为主体就是学生, 活动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活动目标清晰呈现活动结果、认知动词、认知条件;活动目标中要有一条主目标, 且有一定层次;活动目标要从整体上体现三维目标, 不可割裂。
三、选择好的活动形式上好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课的活动形式很多, 比如班级调查, 观看心理故事, 游戏感悟, 分组讨论, 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一些问题要考虑清楚:我准备以什么形式上好这节课?如果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做游戏感悟人生, 我选择什么样的游戏?我让学生做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什么?我在上课前要准备好哪些活动器具?
四、心理健康课切忌游戏化。
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 让学生受到启发。这种形式生动活泼, 学生参与积极, 参与度高, 容易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但是不要从开始上课就做游戏, 一遍一遍地做, 做到快要下课, 这样就相当于只播种, 却找不到收获的感觉。一定要在课前说明本节课的目的,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游戏, 充分体验游戏的过程, 或者在游戏后让学生分享游戏的快乐和感触, 学会良性互动, 学会深入思考。另外, 游戏要精挑细选, 有目的, 有方向, 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 生动, 贴近生活。还有, 老师在让学生做游戏之前还要详细讲解游戏规则, 必要的时候要做示范, 这样游戏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
五、挖掘教师潜能, 引导学生投入课堂。
老师要有组织课堂的智慧, 可以放一些符合本节课的音乐, 让学生跟着做些律动, 或是简单的舞蹈, 做些热身运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沐浴在音乐中, 忘记身外事, 思想集中在课堂上, 全体师生达成一个共同体, 学生的思想就会和老师保持一致。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并在活动中充分地体验, 透彻地感悟, 学生的思想就会在活动中变得深刻, 从而打造高效心理课堂。
六、心理健康课人数不要太多。
有些学校, 每个班有六七十个学生很正常, 平常老师上课都会感觉很累, 满满一屋子学生, 眼睛看不过来, 声音小了还怕后面学生听不到, 老师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 恨不得喊破喉咙, 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师生缓解压力, 克服困难, 轻松愉快。如果人数太多, 老师照顾不过来, 很多学生没有受到关照, 活动体验不够深刻, 也没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课堂效果不够良好, 老师也会因为照顾不到全班学生而身心疲惫, 这不是心理健康课所想要的结果。所以, 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心理讲座, 人数不宜过多, 一般情况下, 以班为单位, 一次一个班上课。或者以某个问题为主, 选择部分学生上课。按照既定的思路, 达到理想的效果。
七、心理健康课应纳入正规课程。
3.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议 篇三
小学的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也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去体验情感,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1.设计轻松自然的导入语,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人起着至关再要的作用。
2.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明理。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评价极不稳定,因此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
4.将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能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道理,转变观念,愉快地接受心理训练。同学们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总结出了一条条做人的标准。如:宽宏大量,善于原谅别人;宽容大度,从别人的失败中看到成绩,从别人的长处中发现自己的过错,用赞美的评价去改变有缺点的人。也可以找到心理防卫的方法: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换个环境,降低欲求;肯定自我,转移注意力。另外,还要使学生明白,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快乐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5.调整自我,寻求新知。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和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和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和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6.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就需要同孩子的琴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与孩子的心共鸣,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4.二年级上心理健康课总结 篇四
10月24日下午,铝城小学组织各班级开展主题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班会上,班主任从“心理调适方法”“如何做好自身心理防护”等三个方面,完成了班会的开展。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废纸板、塑料袋、落叶……这些废弃物经过铝城学子巧手的加工却可以成为“宝物”。铝城学子以漂流瓶为载体,通过创意植物拼贴作品体验了一回垃圾分类的华丽转身,从而更深刻认识到废旧材料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环保的种子,逐渐养成一个分类再利用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在这个特殊的秋季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生活即教育,居家生活学习的每一刻,都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提高自理能力的良好契机。同学们在学习之余,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不仅掌握了生活技能、锻炼身体,也逐渐懂得感恩之情,感知父母的辛劳,学会做一个小帮手。
5.健康优质课比赛总结 篇五
经过认真的策划和精心的准备,在实验中学精心的组织下,三门峡实验中学心理健康优质课大赛圆满结束。本次大赛的开展和实施,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学生生活中的作用,大力促进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我校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一.基本情况:
1.参赛情况:参加本次大赛的参赛教师共有44人。参赛教师每人提交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光盘及相应的教学设计2份。
2.评比情况:
⑴评委组成:本次大赛聘请了我市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上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评委会,按照科学公平,追求树立标杆的意识和标准,结合适当激励的原则,完成了本次评比活动。
⑵评审标准:在评审前,六位专家共同研究了我市心理健康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并制定出评分细则。
⑶评审办法:评审采用“背对背”的方式,每节参赛课均由三位专家独自评审,再将各位专家意见汇总取平均分,最后对获奖课又进行了综合评比,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二.大赛反思
1.呈现亮点
⑴教学设计理念基本能体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点。
⑵本次参赛教师基本上能够根据中学生发展需要和心理特点,自选主题,涉及内容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学会合作、新生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考试心理调试等方面。
⑶教学过程基本能营造平等、尊重、接纳、宽松的氛围,教学基本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⑷学校领导比较重视,在参赛过程中给予教师很大的支持。
2.问题与建议
⑴选题年龄段针对性不强,有些主题内容脱离学生生活,教师应进一步提升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⑵心理健康课单纯以活动为主,追求活动的形式忽略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分享,教师应深入挖掘心理实质。
⑶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的点拨与引导能力欠缺,致使活动体验浮于表面,心理健康教师对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需进一步提高。
三门峡实验中学
6.体育健康优质课评选活动总结 篇六
体育与健康优质课评选工作总结
为期三天的 “体育与健康优质课大比武”终于降下帷幕了,此次活动得到了体育老师们的大力响应,大家准备工作充足,堂上表现非常出色。通过竞赛,激发了老师们争当先进的热情,促进了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次体育公开课共有6位教师参与,总体来看,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充分J激发了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内在要求,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6位教师青春澎湃,激情洋溢,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的个性和风采,较好的呈现了我校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课前备课充分,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能面向全体学生,并注意思想教育渗透。全体教师接到通知后都高度重视,积极准备,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并翻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力求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在教案的撰写上,既详细又认真,既不忘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又注重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同时,还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追求既生动形象又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努力把最优秀的课堂教学展示给所有评委和听课教师。如李崇照老师的教案,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目标准确,实践性强。贾娟老师把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巧妙地渗透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能够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重点关键突出,知识科学精当,能力训练有序。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和接受能力,才能有的放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较强,教学环节科学合理,教师精神饱满,教态自然,思路清晰。6位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中不慌不忙、松弛有度、收放自如。设计的问题合理科学,针对性强,大多数教师都能把握重点和难点,解决核心问题。最后,注重反思,吸取经验。每位老师上完课后,都会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与同学科的老师交流,主动向听课教师请教,听取评委们的批评指导,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课的得与失,将不足改进,将长处守住,真正从心里把这次活动当作取长补短的平台和机会,从而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尽管有诸多的可喜之处,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就教案撰写来看,有些教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有些教案重难点未恰当把握;有些教案过程设计不完整,没有板书。
2、就课堂流程设计而言,个别老师由于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够合理,对学情判断不准确,导致授课时间把握不到位,出现了早下、拖堂现象。
3、就课堂评价而言,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少。对学生的解答,有的没有及时评价,有的甚至还忽略了对学生的评价,这也是极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量,应该是判断一堂课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有些课堂只体现了教师的“教”的水平,而不了解学生学的“效果”。
4、就课堂语言而言,部分老师语速太快,授课内容过多,任务繁重,学生不易接受,甚至接受困难。
5.还有个别老师讲得过多,课堂上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精神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7.心理健康课总结 篇七
笔者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关于心理健康课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法从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选取16个教学班 (共486人, 其中男生219人, 女生267人, 年龄在16~19岁之间) 进行问卷调查。
(二) 研究工具
1.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的适应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本测验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测定。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 把这8个内容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 就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焦虑的程度;而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 哪个方面问题较大。这8个内容量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得分以及总分越低,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
所有问卷采用现场集体施测的方式, 每名被试均要参加前测和后测两次测验,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时间大约为每次30分钟。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三) 研究过程
在这16个教学班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心理健康课, 每周一节课。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成长。培养自信, 学会正确认识自己。2.学习指导。认识学习,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3.理性情绪教育。认识情绪, 学会管理情绪, 战胜挫折。4.人际交往。学会交往的技巧。
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包括教师讲授、活动参与、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欣赏等。
在开课前, 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 收集前测数据。课程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测验, 收集后测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注:*P<0.05, **P<0.01, 下同
表1显示, 心理健康课前后, 中职生的MHT总分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课提高了中职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二) 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各内容量表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 心理健康课前后, 中职生在各内容量表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课对于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有显著效果。
三、讨论
(一) 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提高中职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上完为期四个月的系统的心理健康课后, 学生们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说明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一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一致, 如付建中采用SCL-90自评量表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课程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作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
上完心理健康课后, 学生们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 这说明, 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李群等人的研究中, 学生们只在学习压力感、人际关系敏感及适应不良上有显著提高, 而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提高, 原因是在设计心理健康课的时候, 主要涉及到的是学习压力、自我认识、人际关系, 而没涉及到情绪控制、应对方式等课题, 所以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另外, 刘宣文等人曾对92名学生进行了理性情绪教育, 发现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 即对某一方面的教育不能替代对其他方面的教育, 这也提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
在总结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在设计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方面,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将涉及面尽量做到全面, 这也是参加课程的中职生最后能够在各方面得到显著改善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因人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 调查的范围有限, 只选取了1所中职学校的486名学生, 也只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 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这可以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健康课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486名学生, 对其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课前, 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 收集前测数据。课程结束后, 再进行一次测验, 收集后测数据。对比这些学生在上心理健康课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心理健康课前后, 中职生的MHT总分有显著差异;在各内容量表的得分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健康课提高了中职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有显著效果。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 以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廖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 2009, 32 (2) :274-277.
[2]罗晓路, 廖全明, 郝敬习.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 2009, 32 (4) :974-976.
[3]郭利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 (8) :172-173.
[4]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5) :348-349.
[5]李群, 金燕, 孙逊.心理健康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12) :1467-1469.
8.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谈 篇八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此为切入点,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思维品质的改善、学习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等营造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途径,例如班会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故事法、表演法、比赛法、辩论法、游戏法等。
一、故事法
故事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把故事作为提高兴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把需要学习的新观念或者需要培养的行为融入到故事中,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复述故事、分析故事或者拓展故事等来达成学习目的。故事法最大的优点是,学生能更鲜活、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并能把所学融入到生活中。
在运用故事教学法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要为故事而故事,过分追求情节的故事化。课堂气氛甚是热闹,但是一笑而过,学生没有学到知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没有达到。二要结合其它教学方法同时进行教学。故事教学法固然生动活泼,但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二、表演法
表演法是把需要学习的内容改编成戏剧、小品等,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把内心的想法等变成外在的行动。表演法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当学生进入角色的时候,如同亲身经历,自然产生相应的、真切的情感体验。
表演法可以采用小集体表演,如小品、场景表演等,一般是对某种特殊的场景(例如同学之间闹矛盾)等进行表演;也可以是大集体表演,如集体展现某种行为、动作等。例如,进行情绪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分别对“喜怒哀惧”进行集体表演,加深学生对情绪的认识和生理表现。
表演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情感。运用表演法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表演,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确定该内容是否适合运用表演法进行教学后,对需要表演的内容要进行设计和推敲;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把握教学的本质要点,并注重效果,不能流于形式。学生在进行表演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投入,不能表情凝重或目无表情地站在一旁,否则,表演法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三、比赛法
比赛法是采用比赛、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本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对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比赛法可以在个人、小组、集体中进行,个人比赛主要用于课后个人的考察等,而小组、集体的比赛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如《适应小学生活》这一课,就可以运用比赛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把书包倒空,同桌之间比赛,并互相检查:把书本等物品装入书包,看看谁又快又好?课后让学生记录自己每天整理书包的情况。和自己比赛,看看自己是否在进步?同时借助家长的督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赛法具有竞争意味,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恰当运用比赛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运用比赛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学生达到老师要求的时候,要有恰当的表扬或者奖励。对于在比赛中有良好表现或者有所进步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二是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时,要具体原因具体分析。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比较低,他们对比赛的认知可能仅限于输或者赢,而不知道输赢意味着什么。教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并找到有效的方式来进行修正,以便促其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辩论法
辩论法是辩论双方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获得正确的认识或共同意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合高年级使用。在辩论的准备以及争辩过程中,学生能快速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并且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事情,以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如高年级《悄悄地长大》一课中,关于青春期问题是否需要和别人交流这个话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采用辩论法。
辩论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澄清模糊的认识,提高思想觉悟。通过辩论,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扩散能力、辩证能力等,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引导和控制,不让学生的辩论偏离中心。二是要善于在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教师要对学生在辩论中提到的见解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三是辩论时对事不对人,要避免出现情绪化倾向。
五、游戏法
游戏法是心理健康课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法就是利用孩子这种天性进行教学。该方法主要以“体验—学习”的模式进行,在参与游戏中体验教学内容,在分享交流中深化理解及升华情感。
游戏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游戏训练法,一种是游戏引入法。游戏训练法是指通过游戏来培养、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在《睁大眼睛仔细看》一课中进行注意力、观察能力的训练等。本方法尤其适用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展示两幅有若干处不同的相似图片,请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两幅图片中的不同之处。这样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观察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并且在实际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游戏引入法是指以游戏作为引入,通过游戏体验、感情分享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深化,这种方法更适合已具有分析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如在《有效沟通》的学习中引入剪纸的游戏。教师把全班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围成圆圈坐好。第一个小组是背对背坐,其余小组是面对面坐。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正方形的白纸,要求学生按照指令在白纸上撕出相应图形。
在游戏过程中,第一、二小组不允许有任何言语或者身体语言的交流,第三小组可以进行组内交流,第四小组除了可以组内交流外,还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
游戏结束后,请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
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出现不同图案最多,第三组次之,第四组的图案最接近老师的要求,并且图案的相似程度最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原因所在,也就落实了教学目标。
游戏法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愉快地游戏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游戏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能单纯为了取悦学生而进行游戏,每个游戏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引导,才能充分发挥游戏应有的作用。
当然,小学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研究性学习、演讲法、量表法、阅读法等。
心理健康课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它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体验及由此而得到的新认识,以期改善自我、发展自我。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心理研究中心
河南郑州450044)
9.大学生健康教育结课总结 篇九
这学期,我们选修了校医院开设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简谈一下本人的理解:
所谓健康、不仅指躯体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不只是没有疾病。”目前不少大学生不仅存在体质问题,而且存在心理问题。在校大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己的体质健康,更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大学生。在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何谓心理健康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求职与择业问题。神经症问题。存在问题的人数较多 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
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学业问题、情感问题、人际问题和适应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第一条:自己
有人说能打倒自己的人只有自己,也有人说能拯救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能欣然享受生命中的快乐,也能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困难。但是,有些人对自己并不了解,即俗语所说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时就需要运用以下两条“求助热线”。第二条:亲友
亲友是我们最可信赖的人,他们让我们在这个世上不觉得孤独,能直接感受到人间温暖,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产生深切依恋的最主要原因。亲友能极大地满足我们感情上的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亲友是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遭遇困难时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但是,亲友并不都能理性且准确地分析我们的问题,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下面这条“求助热线”。第三条: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求助热线”,心理咨询师的同理心、倾听、无条件关注等,会让你有一种被接纳、被尊重、被呵护的感觉,她能让你坦然接受自己的沮丧、脆弱、愤懑、忧伤等消极情绪;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能让你拥有一双慧眼,让你有机会跳出自己的圈子,更理性、更客观地评判自己与周边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采取有效的行为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平复我们心灵的创伤。
喝酒、熬夜、饮食不规律、天天泡图书馆……学校早期健康教育缺失是重要原因,还有不少大学生宁愿多吃两个鸡腿,也不会敦促自己去锻炼半个小时。熬夜打游戏、上网看电视,不吃早餐就上课,考试前整天上自习,考试后通宵泡KTV……这是当代不少大学生的常有的生活状态。
大学生怎样拥有才能一个健康的体魄
1)注意饮食,吃一顿营养的早餐。做到少吃多餐。食物要多样化。饮食建议: 五谷杂粮:小麦胚芽、黄豆、红豆等 蔬菜:芹菜、洋葱、卷心菜、菠菜、西红柿、西兰花等 水果:猕猴桃、樱桃、柑橘、番石榴、苹果、草莓、葡萄、枣、香蕉等
肉类:以鸡肉、鱼肉为主
其他:坚果、牛奶、乳制品、虾皮、海带等
2)注意个人卫生,不良人员不要接触,不要随便在外留宿,以防染病.3)加强体育锻炼和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锻炼的量不要求大,但贵在坚持。从而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10.心理健康课教案 篇十
教师: 相信很多同学们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或你们称之为心理变态的人才需要听心理课,但其实,心理课对每个人都适用,比如我们生活中会有小压力,会有情绪无法排解时,甚至学习中怎样去记忆、怎样注意力能更集中,心理学都有讲到,它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快乐。
一、我是谁?——认识你自己
一、授课教师:张晶晶
二、授课班级:1
3(五)班
三、授课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理念: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自我的同一性,如果发展顺利的话会形成自我的统合,而不顺利的话则会造成自我的混乱。而初中生正处于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思想很多关于“自我”的问题,如果能在这时加以引导使通过自己和他人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认识,那么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都有很大帮助。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自己对自己及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2、行为目标:学会思索外界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与自我评价之间的差异,并尝试对自我进行全方位的价值判断,。
3、情感目标:能接纳自己的优缺点
六、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画像、他画像和填写句子来认识自我.四、教学难点:通过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自我.五、措施、手段:自画像、典故、诗词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斯芬克斯之谜
向学生讲述斯芬克斯之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错,就被害死。直到有一天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去。
教师导语: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初二学生,已经进入了我们所说的青春期,那么肯定有些同学已经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总是离那个完美的我距离遥远?
为什么总为将来迷惑?
为什么总不能确定未来?
为什么人与人会有很大不同?
为什么一个人会有大相径庭的表现?
为什么越读书越不知道为什么而读?
为什么我似乎根本不了解自己?
为什么我总寻找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总是成为不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这都说明你已经开始要去认识自己,但我们发现,认识自己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所以有一句希腊谚语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自己的某些方面。(二)转换阶段:
通过呈现一些图片和一封十六岁少女的绝笔,并让同学们思考、发言,让同学们看到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的重要性。
教师导语: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这几张图,并且思考这些主人公都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接下来请几位同学发言。
对,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有高估或低估自己的情况,猫会把自己看成狮子,少女会认为自己没有用而自杀,这些都不利于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呢?认识自我有四个途径:在比较中认识自我、在反省中认识自我、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通过经历分析认识自我,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小游戏去认识我们自己。
(三)工作阶段
目的:通过自画像和他画像,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自画像:1.每个同学在白纸上画一幅自画像,表现自己的形象,可以很具体,也可以很抽象.但是画像一定具有自己的某些特征(内在外在都可以),然后,在纸上书面回答:“我是谁?”.要求写下10个“我是„„”的句子。
(说明:1.写句子不要作太多的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下来
2.句子内容可以很具体,如我是一个男孩,我是一个爱笑的女孩;也可以较抽象,如我是一片云,我是一棵小草等.)
注意:学生之间不可以有交流,不能去对别人写的指指点点。
教师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自画像认识了自我,但是我们都学过《题西林壁》,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且有一个心理学理论叫做“乔(Jone)—韩(Hary)理论”它把自我认识分为四个区域:公开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公开区指自己和别人都知道的自己的特点,盲目区指别人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自己,隐秘区指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某些特点,未知区指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自己的某些特点。接下来,我们通过“他画像”来看看我们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他画像:(1)同桌两人每人在纸上写上十个同桌的优点及缺点.(说明:尽可能写的详细,但要注意用词,不可嘲讽挖苦)
(2)同座位的两人互相交流、比较,我自己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是否一样,然后想一想,“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导语:我们都看到了自己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我们发现我们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发现,自己的有些优点别人却看不到,有些缺点别人看到了自己却没发现,并且别人的有些评价很出乎我们的意料,但他人的评价完全正确吗?对于别人的评价应该怎样对待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看看他是怎样面对被人评价的。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由于他的外貌很丑陋,常常被政客所讥笑。有一天,他的一位政敌遇到他,开口骂道:“你长得太丑陋了,简直让人不堪入目。”林肯微笑着对他说:“先生,你应该感到荣幸,你将因为骂一位伟大的人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林肯如果只把眼光停留在自己丑陋的外貌上,不去发现自己的其它长处,他能成为美国著名的总统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看待别人的评价呢? 教师:镜子有平镜和哈哈镜之分.所以他人的意见不可不听,但是要照单全收恐怕也非上策,我们应谨慎的看待别人的评价。
(四)结束阶段
学了这节课,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仍能不断探索自己,能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自我,并能完全接纳自我,相信你们的明天会更好!
11.心理健康课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15-01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摇篮,无疑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许多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严重者甚至表现出偏激或异常行为。据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和2013年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7%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诸多的例子表明,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将成为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由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也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干预和矫治工作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或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常常耗时较多,且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紧缺,这种方式的开展范围明显受限。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是面向大多数或全部的学生的,如果开展得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可以减少严重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发生率,使咨询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指导上。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学校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随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层次学校逐步有计划、多样化地开展起来。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为恰当还缺乏相关研究,课程的开设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学校授课教师非专业人员,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实际,无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固守“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扮演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的角色,忽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定位出现两个误区,要么把心理健康课定位在心理学课的轨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三、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1、教学理念的转换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潜能,只要人际环境健康,他就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成长。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人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有信心指导来访者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并最终解决自己的困扰。“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高宗旨,即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心理困扰的目的在于使求助者触类旁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应用咨询中所学到的新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来合理应对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自助的目标。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以指引为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营造平等轻松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学生多数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教师在关键环节上加以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课程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和合适的行为模式;是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的做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应用性材料为主。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每次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那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性比任何其它课程都要明显,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学生思想变化的步伐,因此,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接触到的永远是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才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发挥发展性指引的作用。
3、教师素质的要求
心理健康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非专业理论的传授,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临床实践的经验,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身边的事和人,对学生熟悉的或相似的经历进行剖析,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能融会贯通,把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到以后的生活中。
另外,教师的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一生的榜样。因此,担任本学科的老师要求人格是健全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知识,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笔者在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深切体会到现代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教学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思考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新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靳 媛.孙丽岩.杨晓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新范式——群体教学[J].教育科学.2001,(6):60-62.
[2] 杨心德.曾样春.案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5.(5):93-95.
12.课程改革别遗忘学生的心理健康课 篇十二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心理训练,新课改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通过课堂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形式, 帮助学生获取自我调适心理健康的知识, 从而唤起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知识, 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激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当代中小学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 但是大部分地区都把此课搁浅, 只抓课程教学改革, 学生心理健康课有名无实, 是个空设。
一、现状与问题
1. 心理健康课是虚设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在我们西部学校教学中只是个虚设。表面上看课表上有安排, 实际上由于资源匮乏等原因, 心理健康课名存实亡。课程排在体育老师的名下, 但体育老师不代班, 不熟悉学生, 根本无法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也被占用。再加上教育评价的问题, 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语数成绩, 无人过问心理健康课的教学, 心理健康课就成了一种摆设。社会上, 人们也存在一个观念问题, 本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非要说成是犯法, 人们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无人重视这堂课。家长从不过问学校有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在家长会上, 不问孩子心里想什么? 有什么想不开或不痛快的事? 只是追问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课的成绩, 孩子的施暴、恐慌、压力甚至失眠无人过问, 再加上寄宿, 20% 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问题。
2. 缺心理健康课教材
义务教育期间,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端正学生态度; 疏导心理障碍;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与应试技能; 纠正不良习惯等。目的是解决学生厌学, 注意力分散, 记忆力差、叛逆、欺霸、过激、考试焦虑等问题。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人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 在这期间会产生种种的矛盾心理, 本来是一个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 可我们的中小学只是有课程安排, 却无正规教材进行教学, 条件好的学校, 老师上网找教学资料, 条件差的教师无教案, 我对8所中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教案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内容五花八门, 深浅不适, 有的不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如三年级的健康教案中出现“性成熟心理早期教育”这显然是安排过早了, 而在八年级的健康教案中安排了“生活要自理”。也许老师准备的教案只是应付检查的, 上课根本不用。此实例说明, 心理健康课缺标准的教材。
3. 缺心理健康课老师
心理健康课是老师在心理学的原理上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调整的活动课。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 是把训练的内容放在心理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心理训练。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授课, 利用谈话、活动等形式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情感方面进行调适、转变、矫正。从而纠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良习惯, 塑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品质。老师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和各种心理健康自我意识的训练, 如“健全人格”“寻找自我”“头脑风暴”“行为治疗”“人际关系的调适”等方面训练。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感悟, 不要“开错了窗”。但没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没办法完成的, 不会给学生带来满意的“心灵鸡汤”。
二、方式与方法
1. 给孩子上心理健康课
课改不能只管语文数学, 学校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重视健康课。和语数课一样, 有具体的安排。
2. 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呼吁全社会人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不能只管学业成绩人生安全, 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安全。要意识到有些安全问题是心理不安全造成的。
3. 把心理健康的教学纳入学校工作的考核中
期末考试试卷中应该有一张心理健康课的答卷。
4. 配备正规的教材
中小学健康教育课亟须配备正规的教材, 让老师上课有书可依。
5. 培训心理辅导老师
培训具备专业水平的心理辅导老师上课。
6. 心理咨询室
中学应开设心理咨询室, 及时解决、调适、转变、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7.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心理健康课也要像语数课一样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让心理健康课和其他课程同步发展。
三、期待与关注
1. 早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人们已认识到心理课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一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健期”和“最佳期”, 也引起专家和老师的关注。但是这项教育“只打雷, 不下雨”, 只不过是会议上说一说, 并没有把工作做在实处。出了问题后由班主任处理, 也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就事论事。找不到原因。毫无前瞻性。造成好多学生埋下“心理隐患”。如我校撤点并校后, 在八年级的宿舍里发生了一起不安全事故。一个男孩不能适应集体生活, 引起心理紊乱。用一把小剪刀捅伤平时欺霸他的几个学生, 自己打开窗户要跳楼, 幸亏老师及时制止, 没有酿成大祸。后来, 从这个孩子压在床下的日记中了解到他没有倾诉的对象, 没人缓解他心中的焦虑与不满, 缺乏心理疏导, 造成情绪偏激酿成的。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健康课跟不上造成的。因此,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像预防流感那样, 提前打“预防针”, 一但学生消极的挫折习惯化、稳固化, 就难“医治”了。所以对中小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2. 尽力消除教师的影响
由于工作的压力职称的问题, 将近四成的老师都不同程度的带有不健康的心态、不健康的情绪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工作中往往会造成对学生的心理困扰, 老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不能理智的对待遇到的各种问题, 往往会对学生形成心理伤害。比如, 这几年虽然强调不准体罚学生, 可常有老师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的身心的事发生, 经调查都是由于老师心理不健康造成的。除此之外, 不和谐的家庭和一些心理有疾病的家长也会对学生心理带来伤害, 如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严重, 给孩子施加压力, 有的家长心情不顺, 暴虐殴打孩子, 这些都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再加上电脑的普及, 网络成了一把“双刃剑”, 它在给孩子带来快乐和信息的同时, 也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慌和障碍。它很容易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 消磨意志, 虚拟生活, 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 他们变得性格孤僻, 视力差, 饮食无规律, 抵抗力差产生癔症。家长老师无力回天。要是心理教育课及时跟上, 以上的问题还会发生吗? 所以, 让孩子带者健康、安全、的心态生活, 是我们老师、家长、社会首先要想到的。
13.心理健康课教案 篇十三
--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
新乡市育才小学 郭新颖
设计主题:
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们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每天能够投入到学习中,快乐的生活,快乐的成长,轻松地学习,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设计理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依据其对人的影响,可分为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一般而言,正性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则不利于身心健康。快乐和烦恼常伴随着每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烦心的事,就会改变自身的心境。久而久之,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烦恼,找到调整情绪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烦恼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学情调查:
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上感到压力较大的占29%,感觉自己快乐的仅占33%(有58%和9%的孩子分别选择了一般和不快乐)。保持快乐心态的学生人数比例很低。因而,如何让学生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快乐情绪的体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活动目标:
1、懂得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尝试解决烦恼。
2、通过书写快乐、诉说快乐、分享快乐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增强对快乐情绪的体验。
3、培养乐观的情绪和生活态度,学会在生活中找“乐”,让自己变得更快乐。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心理测验纸、“快乐之花”贴纸等.活动对象:
四年级 活动时间: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游戏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放松放松,做个游戏怎么样?老师出示什么表情你们就做什么表情?看谁做得最好?
师出示哭脸、笑脸、愤怒的脸。
你们最喜欢哪种表情?今天,就让我们和快乐手牵手,与快乐相伴,做快乐的小学生。出示课题(快乐的小学生)同学们,看到你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老师也觉得特别高兴。
二、回味快乐、交流分享
1、相信在你们的身上一定发生过许多快乐的事情,让我们都来找一找,说一说自己快乐的事情好吗?我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学生小组活动)
2、你说得真好,小伙伴们都在用自己快乐的笑容表扬你呢!
让快乐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里。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快乐的呀,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个心理小测验,看看你对待烦恼的态度。(要求学生选择的时候,不用考虑太多,更不用担心选对还是选错,因为这些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真实想法就行。)出示心理小测试:
(1)一个蜘蛛网:A、美丽的纺织物;B、讨厌的蜘蛛网
(2)对挂在山腰的半个太阳:A、新的一天又来了;B、一天即将过去
(3)星期一的日历:A、假日会来临的;B、假日过去了
(4)刚上学,遭到同学的白眼:A、他今天心情不好;B、真倒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三、体验感悟、分享快乐
(一)解决烦恼,找回快乐
昨天,老师已经请同学们将自己的烦恼和难题写在了小纸条上。下面就请几位同学们抽取几张小纸条,看看同学们都有哪些烦恼?我们共同来交流,解决好吗?(请生读烦恼)先在小组内讨论,请大家各显神通,各出奇招,帮忙解决一下来自同学的烦恼。
(小组讨论)
现在,我要问问这些同学了,你们对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解决办法感到满意吗?同学们,当我们的问题、烦恼解决后,我们就会重新找回快乐。(板书:解除烦恼找回快乐)
师过渡:这些能使自己经常开心的办法真好,生活中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办法可多了!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好方法。(出示心灵引航):
(1)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2)唱歌或听音乐;
(3)做运动,做游戏;
(4)对着镜子微笑1分钟;
(5)放声大笑;
(6)闭着眼睛,深呼吸两分钟;
(7)向老师、好朋友、父母倾诉;
(8)换一种想法;
(9)“放飞心情”游戏。
我们还可以把不快乐、不开心的事写在纸上,再折成小飞机、小鸽子或小纸鹤。放飞这些不开心的事。
(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下面老师再采访一下刚才帮忙出主意的同学。当你们帮助同学或好伙伴解除烦恼后,你们的心里又有何感受呢?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同样感到高兴、快乐。(板书: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是啊,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相互联系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在这个大集体中,我们既欣赏关心别人的快乐,也享受着被人关心的温暖。
(三)与人分享快乐无边(放背景音乐:多么快乐)A、学生写快乐卡
同学们,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勾起了对幸福生活的回忆,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最高兴、最快乐的事写在小纸片上,让我们共同分享,生交流。(把觉得最快乐的事告诉全班同学,并将小纸片贴在“快乐之花”上)。B、分享快乐卡
师问同学,你能把这张快乐卡读出来吗?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呀?
在这快乐的氛围中,我们向同学诉说快乐,同时我们也分享到了别人的快乐。是啊,与人分享是最大的快乐!(板书:与人分享快乐无边)
同学们都大方地献出了自己快乐的秘诀,在这里,老师也赠送一份礼物给大家。(出示快乐的话语)
善于把快乐带给别人的人,自己更快乐。
一份快乐,两人分享,就是两份快乐。
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时会使你心情豁然开朗。
以愉悦的心情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快乐是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拥有快乐,健康生活一辈子!
快乐是一次轻松的旅行,快乐是一份满意的答卷,快乐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快乐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快乐是一声亲切的问候„„
四、再次进行心理测试:
请大家再次选择,看看有没有变化。
出示心理小测试:
(1)一个蜘蛛网:A、美丽的纺织物;B、讨厌的蜘蛛网
(2)对挂在山腰的半个太阳:A、新的一天又来了;B、一天即将过去
(3)星期一的日历:A、假日会来临的;B、假日过去了
(4)刚上学,遭到同学的白眼:A、他今天心情不好;B、真倒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选A的0分,选B的1分。得到2分或以下的同学说明你遇到事情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在2分以上的同学,以后遇到问题,尝试着换个角度来思考,那样,你的快乐一定会更多。
五、结束语:出示课件,放音乐《歌声与微笑》。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有快乐也有烦恼,想让自己始终拥有一份快乐吗?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认识,因此快乐也常常离我们很远。遇到困难不灰心,学会放弃,学会挑战自我,能让我们在困境中得到快乐;以愉悦的心情,换个角度看问题,能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心情;把自己的快乐告诉别人,让别人和你一起分享,你会得到两份快乐。快乐的钥匙在我们自己的手上,让我们开心快乐每一天,健康生活一辈子!板书设计;
快乐的小学生 解除烦恼找回快乐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与人分享快乐无边
课后反思:
14.心理健康课教案专题 篇十四
心理健康课教案——插上自信的翅膀
自信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些中学生对中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往往是有较多不成功的体验,容易对自己产生疑问和否定。而在这个年龄段,具备一定的自信心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运用暗示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辅导活动,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用积极的思想、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挑战生命,从而达到提高自信水平的目的。
1、使学生明确自信对人生的价值。
2、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自信的技巧与方法。
3、训练学生用积极的思想、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挑战生命。
鼓掌人人都会,给你半分钟,你认为你能鼓多少下?(现场采访几位学生)
计时尝试,找出最多的一名
学生挑战
前后对比,挑战者与其他学生对比。
小结:其实,很多事情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成功的机会,敢于尝试来源于对自己的自信,今天的活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学会自信,插上自信的翅膀。
设计意图:人的实际能力往往和自己的预计存在差距,本活动意在培养学生能够在行动中建立起自信,并自然引入主题。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专家独自一人架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试验,预备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在注视着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的冒险。已经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博士认为,这些死难者首先不是从身体上败下阵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于麻木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够成功!”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1、学生思考并回答:林德曼的故事对你有何启发?
2、心灵火花:
林德曼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与我自身融为一体,它充满了周围的每一个细胞。”他的试验表明,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自己充满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能战胜困难而存活下来,并取得成功。
设计意图:用故事撼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自信的人,因为:自信在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重要的 压手游戏
1、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A、B两组,相对做好。
2、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十个优点。
3、闭上眼睛,默想自己的优点各三遍。
4、请A组同学向前平伸出双手,掌心向上,请B组学生压一压,然后交换。
5、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十个缺点
6、闭上眼睛,默想自己的缺点各三遍。
7、请A组同学向前平伸出双手,掌心向上,请B组学生压一压,然后交换。
8、全体学生分享两次压手的不同感受。
9、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在逆境、困境中要多想到自己的优点,做到悦纳自己,让自己充满力量,凭借信心带来的力量去克服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重重困难。在别人遭遇困境或遇到烦恼,要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激励他人走出困境。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学生会发现,心里想着自己的优点的时候,自信就渐渐增长,无形中双手就变得坚定有力,对方很难将你的双手压下去;当心中想着自己的缺点时,自信就会悄悄离去,出现相反的结果。
1、“收获糖弹:游戏规则
全班学生报数分组,每组7-8人;5分钟内,每个学生把对班内同学的赞美尽可能多的写在彩纸上,做成“糖弹”;2分钟内把“糖弹”抛给想要赞美的人,直到把手中的“糖弹全”部送完后,才能打开自己收到的“糖弹”。
2、小组交流自己收到的“糖弹”,并把它读出来。
3、讨论与分享(在分享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信)
(1)收到的“糖弹”时的感觉?
(2)当你读到别人对你的赞美时,你有什么感受?
(3)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自己存在更多的优点和属于你的特质,觉得是不是对自己更自信了呢?
4、全体分享
设计意图:初
二、初三学生已不习惯将自己的赞美说出口,觉得有讨好的嫌疑。用这个游戏学生会更认同,更自然。通过此游戏学生会意识到赞美别人和受到别人的赞美都是让人觉得幸福的事情,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增强了,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1、排除杂念:
做法:写出消极暗示,在旁边打“×”,把它抛弃。如:
▲学习实在是太辛苦,太紧张了!×
▲我天生比别人笨。×
▲我虽然明白了一些道理,可惜太晚了。×
2、自我激励练习
来自你内心深处的积极暗示的声音游戏:
做法:请大家坐好,深呼吸,腰挺直,双手轻松放在膝上,两脚平放,用第一人称叙述,仿佛你拥有这些东西,每句话重复三遍,声音要肯定、柔和。(放轻缓的音乐)
★我能够做到!我能行!
★我正在达到我的目标!
★学习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
★我可以着有成效的工作!
★我现在极其镇静!
★我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正确答案!
★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设计意图:自我激励是一种提升自信的方法,应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可以经常应用。
小组交流、讨论其他增强个人自信的经验,把方法归类,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1、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与感悟?
15.心理健康课总结 篇十五
教学思想决定教学目标的指向。自我国出现学校体育以来, 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学思想大致有四种:体质论、三基论、结合论和健康论。
“健康论”课程教学思想的提出适应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 与社会实际密切关联。但是, 中小学实际教学过程与之相悖《新课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立了四个方面的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我们认为四个方面的关系是: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学习运动技能, 然后增进身体健康, 到达学习运动技能的附加效益, 这是一个理想的教学模式。
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优先考虑“如何安排技能教学”把技能教学贯穿课堂;教学目标最先考虑“学生完成技能学习任务, 教师完成传授任务”。究其本质原因, 我们认为:一、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进阶过程, 课堂学习处于在技能学习的泛化阶段运动量较低, 增进体质健康不明显;二、课程目标过于关注如何实现运动技能, 未以“健康”为主线偏离健康论的教学思想。
2、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强度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是体育与健康课中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 是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健康不可缺少的变量, 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与体育与健康课的特点所在。而按照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基础, 增强体质的本质是人体机能适应能力的提高———即超量恢复原则。基于此, 我们认为: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角度出发, 运动负荷强度是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合适的运动负荷强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那么, 何种运动负荷强度才能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王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每天进行不少于257分钟的低强度体力活动、不少于35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上述研究是针对体力活动为研究基点开展。依照体力活动的定义, 体育与健康课中进行的运动也属于体力活动的范畴。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对照, 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强度尚不能满足增进健康的要求。首先, 单次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时间在40-45分钟内, 在活动时间上无法达到上述研究建议的标准, 这就在基本的“量”上限制了体育与健康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其次, 有充分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强度在中等及偏低水平, 尚未达到前人研究的建议量度, 无法满足促进健康的强度需要。
因此, 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强度无法满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需要。
3、增补健康教育内容所产生的问题
2001官方颁年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更改体育课名称, 官方的说法是有三:一, 强化健康第一的思想;二, 强化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三, 增补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 紧扣当前社会的需要, 可以理解。而对于第三点“增补健康教育的内容”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向学生传授卫生健康的理论知识, 我们认为:以体育与健康课为传递媒介、体育教师为传播载体来实现这个“增补”本身存在就问题。
3.1、增补健康教育内容不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本质属性
增补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挂知识, 是体育教学与健康结合的表现, 但是与体育与健康课的本质属性相异。首先, 体育与健康课增补健康教育内容的有关知识, 是在理论知识上增加健康知识的比重, 这无疑会压缩体育与健康课学生运动的时间, 造成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下降;其次,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是“运动”, 要保证学生“动起来”, 产生骨骼肌的收缩伴随能量消耗, 并非是接受理论知识的讲授。因此, 增补健康教育内容的有关知识与体育与健康课以“运动”形式为主的授课方式存在冲突, 两者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统一相容值得商榷。
3.2、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
体育与健康课中增补健康教育内容的有关知识, 体育教师则扮演了知识传授的角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特点, 决定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质量。“增补健康知识内容”需要专业知识背景的从业人员操作, 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还无法达标。对于在岗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目前还未有相关研究, 所以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现状我们不得而知。
总体来看, 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过于肤浅, 学生现有的健康教育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在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的需求。
4、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科学研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当下的改革会产生很大的推助力。1902年清政府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在学校教育系统中设立“体操课”标志我国学校体育正式出现到新世纪1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政策规定等不断完善下, 学校体育领域的科研工作也不断进步。在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下,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4.1、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尚缺乏深度和创新。一直以来, 学校体育科研领域缺乏从哲学层面出发的“元论研究”, 没有以整体宏观视角看待“学校体育”, 导致学校体育工作常常被“割裂遗忘”, 社会也对其产生了很多误区和不解。
再次, 学校体育的基础理论整体没有突破教育学理论的框架, 至始至终在一些类似课程论、教学法等问题上“剪不断、理还乱”。这些问题的研究并非不必要, 但是在体育学科融合了教育学、社会学、人体学等交叉综合的学科中, 过于纠缠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略显狭隘, 忽视了诸如运动技能学、运动生理学发现本质规律、能够助推学校体育产生实际效益的学科。
缺乏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研究使得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缺乏技术支撑, 对学生健康促进缺乏实证保障。
4.2、应用性的科学研究较少
总结以往学校体育科学研究, 现状调查、经验类总结、文字描述性的研究较多, 缺少实证研究、干预研究、数据关系研究。尤以干预研究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内在关系并根据结果提出改良的应用性研究为明显。应用性研究往往能根据其研究成果提出措施, 限制或减少不良因素, 能够产生实际效益。有些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甚至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以欧美地区提出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措施之一: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该定量研究结果就为如何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注重实际应用, 能够为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科学健康生活提供数据指标以供参考。相比之下, 我国在这方面不所做的就略显不足。至少在学校体育层面, 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 (例如:体育与健康课以何种强度运动多长时间利于学生健康促进) 指导学校体育工作。
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 我国一些学者也提出一些应用性的指标和数据, 例如前文所述王超博士研究的体力活动推荐量。但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都存在明显的不同, 不可能统一对待, 因此能够指导学校体育工作体现学生差异、促进健康的应用性定量研究极大地需要增多。
5、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与健康课的有效是开展对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加强学生运动参与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今, 伴随着青少年体质严重下滑的现象, 体育与健康课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起到的作用着实有限。如何在有限的体育与健康课中积极落实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要求, 亟待学校体育工作者、研究者、管理者协同努力, 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超.中国儿童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推荐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3.
[3]何晓渝.中学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及练习密度的调查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04.
【心理健康课总结】推荐阅读:
坚持心理健康课07-09
高中心理健康课教案07-27
心理健康课考试焦虑08-03
高一心理健康课教案08-12
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课09-22
考后心理健康课活动10-25
心理与健康结课作业09-02
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06-09
心理健康课听课反思心得体会10-07
心理健康课快乐ABC教学设计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