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18篇)
1.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篇一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古人有言:“文以载道”。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不只是政治学科和班主任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做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也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地理教学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地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事物的不断认识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进步,一个杰出地理学家的出现,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博览了很多地理图书,徒步对我国很多地区的山河、地质、植被进行了考察,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对所到之处的地理事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以及外国人了解中国都是很好的资料。李四光教授,对中国地质结构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考察,终于在大庆打出了石油,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在当时震惊了世界,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同学们知道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人口12.95亿,居世界第一位,占了世界上人口总数的21%,我国人口密度为第平方千米135人,并且分布不均,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东西差距很大,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并且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太快,每年净增1200—1300万人口,相当于西欧上些小国的人口,所以,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工农业产品数量增长很快,如:粮食、棉花、原油、钢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但因我国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当然,我也向学生指出,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由于贫穷落后,受到了外国侵略的入侵,曾经使一个完整的中国四分五裂,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我国许多领域出现了空白,从这一历史教训可以看出,任何时候,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对我国的评价由过去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东方腾飞的巨龙”,我国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起学好地理的勇气和决心,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入实践教育
地理来源于自然,并且为社会实践服务。教师的地理教学应注意其实践性,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无反顾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坚持这样的教育方针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中离不开地理”,体会到地理的积极性。在讲比例尺的时候,首先通过对比例尺概念的学习,量算出某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实际距离,在进行这项教学活动时,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指导学生如何量算两地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与实践的变通过程,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
三、地理教学中渗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大纲》对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科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阐述。
1、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2、地理学与人类和生产,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3、地理学科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于一体,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重要的作用。从这些可以看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对统一,运动变化的规律,掌握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性,形成正直诚实,尊重真理,不盲从的道德品质。讲“地形是为断变化的”一框时,向同学们说明在地质历史时期,地形是变化的,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形成今天雄伟高俊的山脉,一直到现在喜马拉雅山平年每年抬升10毫米。地理是门空间科学,但脱离了时间的空间不是科学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衡量这种变化的首要尺度就是时间,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揭示出各地理事物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及相互统一的关系,指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掌握这些知识。中学地理课本从概念到实际操作无不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揭示并帮助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
四、在地理教学中渗入美育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美,为学生设置思维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地理美感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领悟地理环境的美,思想方法的美,文字与图形结合的美,地理语言与地理图形简捷的美。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规律,同时启发人们进行想象思维和联想。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衣着要整洁,语言要严谨规范,举止端庄,板书工整顿秩序,安排合理等,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及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项工作不反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治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做,要经常地在学生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总之,地理教学实践表明,德育教育是地理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德育教育的几个方面既不能孤立地看待,也不能混为一谈,德育教育要通过地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完成,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地理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效果也肯定是相当明显的。
2.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篇二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 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 认真钻研教材, 发掘蕴涵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不能脱离教材, 空洞地说教。在具体的语言训练中, 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课文, 大多数都有德育内容, 而且随着教材内容改革, 德育内容也紧跟时代, 具有时代气息。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 在讲授《THE GREATWALL》一文时, 课文讲述了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当时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 劳动人民花了10多年的时间用自己的双手修建起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根据这一点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使他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讲授《ISLIFEFIRE》一文时, 根据张士柏受伤后仍然坚持学习, 最终取得伟大成就的事例, 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人的一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 才可能取得成就。同时要求学生记住这句名言:“Aman is never a failer until he begins to blame others.”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 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 而是整体形象。学生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 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可以用自己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热爱祖国的激情, 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感染、启迪和影响学生。
三、通过英语教学培养良好的学风与品德
学习的进步与良好的学风、品德的养成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要树立良好的学风, 进而培养优秀品德。英语学习需要仔细严谨的作风, 单词拼写、单词使用和标点符号都需细心, 粗枝大叶的学习是无法学好的。英语学习还需要敏锐思考, 好学深思, 深入钻研, 如阅读理解, 分析英汉表达差异。学习英语需要勤学多练, 勇于实践, 精益求精, 永不自满, 虚心好学等多种优良品质。
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三
关键词:化学教育;德育;价值观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意识越来越淡。尤其在青少年中更为严重。记得高中毕业后聚会时,老师曾说:“现在的学生可不如你们那会儿,越来越难管。”老师说的还是普高重点班的学生,相对来说还是素质不错的学生。如今我自己也带学生,终于有了深刻体会:“现在的学生真是一批不如一批。”就像鲁迅《风波》中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在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今天,德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让思想偏离轨道的学生有更好的精神洗礼。
面对普遍素质不高、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效率低下、缺乏学习热情的职高学生,我们首要的就是进行德育,进行思想的提升,如果可能,每时每课都应渗透德育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差主要是思想观念差。“差生”其实是“双差生”。只有思想差,才会导致学习差。面对这些价值观扭曲的学生,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必须先对其进行洗脑,把他脑袋中那些不该有的先洗掉。
在化学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同时,与化学有关的德育也提上了日程。在化学学科中,我们可以抓住每节课进行德育。例如,我们高中的第一节课绪论的内容就是介绍化学发展史,对于开篇的讲解,对于今后化学课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篇要介绍我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我们古人的智慧结晶——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的制造,火药、造纸术的发明,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卓越贡献。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发展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把化学史中的内容对应到课本知识内容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中国伟大的文明史,使他们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此课的德育目的。
第一单元学习常见金属元素及应用,课题三要学习几种重要的盐,主要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钠就是我们蒸馒头用的碱面,要想知道碳酸钠如何制得的,就不得不提杰出的化学家侯德榜。侯德榜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十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侯德榜1933年出版的《纯碱制造》被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为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同时被相继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侯德榜用英文写的《制碱工业》一书的出版把原来一盎司黄金一磅的纯碱做成了白菜
价。通过对侯德榜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非金属元素,课题二硫的学习中,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我们要提到近代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他在完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开创性地建立了中国化学工业。三酸两碱是化工产品最基本的工业原料,当时,范旭东碱厂已创办成功,他认为“酸”这一基本工业一定要自立,且由于“硫酸厂平时可为民用,如国家遭受侵略,立可转为军用,因此绝不能让外国人染指”。范旭东于1929年正式向国民政府提出承办硫酸铔厂,并做积极准备。1937年2月5日,永利铔厂出产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批硫酸铔化肥,这是中国化肥工业史上崭新的一页,打破了外国化肥垄断中国农村市场的局面。国人称永利铔厂为“远东第一大厂”。我们要通过范旭东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化工工业的起源发展,在范旭东振兴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激励下,让学生斗志大增,思想上一个台阶,充满民族自豪感,能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了国家发展学习上努力再努力。
第九单元营养物质合成材料课题二蛋白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要知道蛋白质的最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学到氨基酸,就要提到我们每天做饭放的调味剂“味精”。这又要从一位实业化学家“味精大王”吴蕴初说起,20世纪20年代初,十里洋场上海滩,外货倾销,到处是日商“味の素”的巨幅广告。当时味精只有日本能生产,吴蕴初潜心钻研,分析出味精成分并批量生产。成立天厨味精厂,定名“佛手牌”。意为“美味天上来”,是神仙才能做出的美味。由于生产味精的原料从日本进口,吴蕴初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氯碱厂。吴蕴初又将氯碱厂生产盐酸的氢气利用起来,成立合成氨和硝酸的工厂。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吴蕴初刻苦钻研、不断进取、自学成才的精神,独立自主、力克艰辛、发展民族工业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要有自立、自强的信念,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周益明.中国化学史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01.
[2]陈元伯.利用化学史进行化学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Z1).
4.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四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从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法和过程、技能和知识等方面所描述的,这是一种“三维”的教学目标。其中,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就属于德育的范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然的,也是能够实施的。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认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就是为学生讲解方法、技能与知识,物理和德育不存在任何的联系。而事实表明,探究物理时所需要的科学意识、物理学生自身具备的唯物辩证观点以及漫长的物理学发展史等,为学生渗透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体现出物理教学的重大作用,不断地挖掘物理教学当中的德育素材,借助物理学独特的德育功能与丰富的德育资源,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透,不可以忽视道德教育而仅仅注重知识教育,教师应当在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德育的共同发展,切实实现物理“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统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外的练习设计中渗透德育
教师不可以仅仅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需要跟课外的学习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学生广泛关注、具有新鲜感与时代特征、感染力较强和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当作切入点进行渗透,循序渐进,在作业、习题和例题当中编入具备说服力的事实,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比如,教师在讲解完能量转化的有关内容之后,可设计包含如下内容的练习:“我国载人航天飞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进步,都少不了勇于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恰恰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使我国的飞天梦得以实现。那么,请问“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升空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教师借助这些学生所广泛注意的,并且具有较强感染力和意义重大的事件来设计练习,就能够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在学生的练习当中,从而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且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进取、艰苦学习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使学生树立为国家服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5.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五
丫口田小学张云岳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语言的教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在别人用他自己的语言所要告诉学生自己的人、事或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别人自己要介绍的人、事或物,并且要让别人能通过学生的语言感受到学生介绍的人物形象、事件或物的象征等。那么,如何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呢?这将是我下面介绍的重点。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一 小学生心理及分析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儿童一般到7周岁就可以上小学一年级。这阶段的小学生正面临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他们最矛盾的时期;他们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希望做老师最好的学生,取得荣誉,做其他同学的榜样,可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是能过一天算一天;他们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他们对未来的充满热情和激情,可是很多外界的事物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他们会为自己喜欢做的事去努力奋斗,而对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常依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做事,所以有时总是后悔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总之,他们的自制力和控制力都较差。这段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又由于学习的压力,很容易使他们走向两个极端,心理素质稍好和得到正确引导的学生可能会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其他的由于无法纾解自己内心矛盾的学生可能会走向另一个自暴自弃的极端。
二 德育教育及其作用
德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对社会成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它包括了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
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新课程指出: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那么他的实际意义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创造世界的人。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它的实效性决定着小学教育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更具高尚品格的、适应社会的、创造世界的人。
三 语文教学如何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
1、教师人格魅力是德育的先导
小学生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外就是行为习得,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学生甚至可以把教师的对他影响巨大的直接的这种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比如教师的语言、板书设计、仪表甚至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会利用好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小学六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这六年的时间足以让像一张洁白的纸张的学生变成老师的一个影子,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
2、课堂教学过程是德育教育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作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文章,一般都离不开这几个主题:关于爱国的、关于环保的、关于合作的、关于孝顺的等。总之要么就是批判或否定,要么就是歌颂和肯定。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批判或否定什么,赞扬和肯定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怎样 ?教学的效果就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了。那么如何把握好教学过程,让德育教育自然的渗透到教学中呢?一是吃透教材,明白教材要告诉你的是什么。二是设立场景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能很好的利用学生的心里,引发学生的等同感受,学生立刻就能理解课文要告诉他们的内容了。比如在我上到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争吵》的时候,我没有直接给学生上课,而是请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就闹得不行的两个学生来再
现了那天他们吵架的情景,再请他们两个讲讲吵架过后的感受以及现在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之后我再引导同学们回到课文:有两个小朋友也吵架了,我们去看看他们的“争吵”吧,同学们一读完课文,他们就明白了课文讲的什么内容,和课文内容一联系,就知道自己做法是不是正确的。三是成立课堂小组学习,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与小组之间依赖的关系,团结互助的重要。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3、作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内省
关于作文,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装,二流的文章是语言的化装,只有一流的文章,才是生命的化装。叶圣陶先生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的作文,不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就是从其它作文书中抄的长篇大论,或就是谎言满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话可写”的情况呢?就中国目前的教育来看,大多数的儿童教育还处于被支配期,学校里老师讲学什么或怎么学?在家里,家长天天问学什么了怎么学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东西。然而现实是小学生是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反映。所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感情打动人。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就是本人品行的外在表现,高尚的作品来源于高尚的人品。学生只有学会“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才能学会真诚,这就是作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体现。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人。所以,作文教学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4、开展活动是德育教育的外化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里,我开展了一个关于搜集学校环保标语的活动。一条“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生命的可贵,对生命的尊敬,也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
也可以有效利用纪念日、节日来开展德育教育。小学生除了自己的节日,还有其他革命英雄纪念日:三·一五学雷锋,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等,比如在三·一五学雷锋日,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班开展了一个关于纪念英雄的主题教育“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重之情,激励学生珍爱生命,勤奋学习。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教育,需要定规划、分步骤去实施。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环节,利用好这个环节,德育教育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资料:
路俊菊;浅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品行[J];探索与求是;2003年Z1期
王玉萍;陈文;中新两国中小学德育教育之比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严庆;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葛琳;当代中小学感恩教育之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许映建;中小学生创造素质及其教育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篇六
关于运用各门课程德育资源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要求
(宜昌市教育局)
2012年9月18日
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接班人,我市就各学校运用各门课程资源,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出如下要求: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简称“三级”课程,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落实课程计划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开齐开足所有规定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文化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等艺体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班队活动等德育课程,和文体科技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活动课程。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大讲堂和经典诵读。课表一经制定,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变更,不得随意换课或者改上其他课程,确保每一门课、每一节课都能按照课程计划落实。
二、加强学科德育渗透
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各学校组织实施学科德育渗透有如下三条途径: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各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时:一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二是教学方式的水乳交融,即在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避免单纯的说教。我们反对纯技术性的学科教学,也反对将其他学科课上成品德课,从而失去了学科本位。
三、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善于利用本学科教材挖掘德育资源。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备课时应深钻教材,于平凡处发现闪光点,于肤浅处提炼深刻点,努力寻找其中的育人契机;二是挖掘教学内容外的德育因素,如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寻找与教材类似的或起补充、拓展作用的资源;三是挖掘第二课堂的的德育因素。利用早自习、午自习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或读报、听广播,了解时事新闻;支持每周的升旗仪式,为主题教育和活动开展提供足够时间;重视阳光体育锻炼和眼保健操,开展各类运动会,关爱学生身心健康;鼓励学科组举办学科节,如语文的诵读与演讲,数学的生活数学竞赛和玩转魔方,音乐的合唱比赛和器乐比赛,美术的绘画比赛和书写比赛等。
四、重视综合学科教学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要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努力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让学生得到一流的智育;对于其他的综合课程,更加重视。首先是要保证每门课、每节课都开设,都上好;其次是建立完善学科组制度,在原有科学组、体育组、美术组、音乐组的基础上,增加电脑组、思品组,让综合学科尽可能专职化、专业化,有利于凝聚组内智慧,形成“我的学科我能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加全面、专业、快乐的美育和体育。第三是尽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发挥其综合性的优势,让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得到协调发展。
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生命乐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有效教学逐步过渡到追求更为高效的课堂。我们在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中要做到组织教学有序、纪律严明,倡导民主的师生关系,营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小手常举,小口常开,小脸通红,小眼发光”成为一种常态;达到“本真”的教学状态,学科教学特色明显,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扎实的发展,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关注,得到成长;提倡“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科学处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究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切实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纠正唯智育的倾向。在作业训练方面,少练精练,作业尽量当堂完成练习,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推行考前三天不布置家庭作业,节假日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代之以实践体验类作业;作业逐步向“布置科学、题型多元、质量结合、注重创意、批改规范”方向迈进。组织好“作业布置与批改”交流分享会,在交流中学习,吸纳,提炼符合班级和自身教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作业布置方法。通过多种措施,让学生学得既扎实又灵活,既轻松又快乐,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七、改革学生评价模式
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评语评价要以赏识性评价为主,批评、建议性评价为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同时给出实在而可行的改进措施。学业成绩评价要以过程性(形成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辅,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修为和习惯培养;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甄别式评价为辅。考试方式坚持书面考试和口头(操作)相结合,坚持闭卷考试和开卷考查相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继续实施综合+特长的模式,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成绩、艺体成绩和特长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给学生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导向,引导学生朝德智体美等方向全面发展。
中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一)直观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七
一、教师方面
首先, 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其最伟大的人格力量。像孟二冬教授, 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 一个广为传诵的优秀教师形象。作为北大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博士生导师, 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风范令人感动, 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 得病之后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讲课, 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 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 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 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 还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甘为人梯, 像春蚕吐尽青丝, 像蜡烛化为灰烬, 把毕生献给事业, 献给学生。
其次, 规范文明行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 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 从自我做起, 率先垂范, 作出表率,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再次, 关爱每位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 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 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 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 容易形成特殊性格, 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 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 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二、学科知识方面
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 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 造纸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 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近、现代化学史上, 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建国后, 化学工业成果显著。例如: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 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 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用诸如此类的大量事实和数据, 让学生了解到, 我国在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使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化学本身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 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 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 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事物的运动是充满矛盾的运动, 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 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 相互依存, 既对立又统一。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对概念, 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学, 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总之, 领会教学大纲精神, 贯彻执行“教学法”, 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 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 积极渗透, 既传授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又不放松思想, 才能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化学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的同时, 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 它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成长, 也关系到一代人的问题,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把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8.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八
一、课前口头作文的德育渗透
我在每节语文课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的说话训练,例如口头作文训练,给定题目:《我的妈妈》、《感恩社会》……学生说完之后我都要进行点评,每次点评不但重视方法的指导,更注重捕捉德育闪光点,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再如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闻鸡起舞”、“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有时我还让学生评述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如“小商小贩缺斤短两”、“儿子不孝将年迈的老母赶出家门”等,然后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品德教育。
(一)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在描写父亲的外貌和神态这一片断中,我抓住“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父亲的双眼为什么布满血丝?衣服为什么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知道“父亲”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坚信儿子还活着,只想救出儿子,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这样一个伟大的父亲的形象清新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博大的父爱让同学们折服。不禁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从而深深地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阅读《小英雄雨来》一文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 )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进、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四)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纯文字训练课。
三、课后的德育渗透
小学生的课后生活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阵地指导好学生的课后生活。语文课外阅读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应有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提高思想觉悟。
9.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九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尤其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内容中每一位物理学家的奋斗经历,更能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执著追求的良好个性品质和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博古论今,纵观物理学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1.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在学“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
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又如在“磁场”一节中关于磁偏角的介绍中,学生可知比西方早400多年的宋代沈括已提出。这些足已使学生的爱国热情迸发出来。
2.增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
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迫害,监禁在孤岛上达五年,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等。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意识。
二、在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每一个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教师,不仅要讲清楚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1.挖掘知识点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法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抓住奇妙的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以“做功和内能的改变”这一节为例,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对棉花不点火就燃烧的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亲自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从而使棉花燃烧的缘故,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在课外活动中中,要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指导阅读科普读物。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很容易被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所吸引,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积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兴趣教育,诱发爱科学的萌芽。
2.指导生活中的物理应用。物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在学完家庭电路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日光灯安装、电风扇检修、家庭电路设计、家庭电路简单故障排除等,在教到相关知识时不妨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共同研究,动手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3.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在学习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调查社区或学校的噪声来源,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向社会提出倡议,让学生从小就具有社会责任感。
10.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渗透。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四、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和着眼点。但对于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要求要适当降低,着手点要小。也就是说,要从小事抓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没有面临生死考验的机会,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却常常面临着是与非、善于恶、美与丑的选择,常常面临着进与退、上与下、做与不做的取舍。这些选择、这些取舍,虽然往往是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常常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在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
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由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和自制力,做起事来随意性很大。因而,在其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心、教育、批评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很高尚的品质,在那件事上可能就表现不出来;在今天很有自制力,在明天可能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会犯错误,有倒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肯给时间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要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决不能一味的指责、挖苦,甚至一棍子打死。因此,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六、注重激励,适当表扬。
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设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这种进步发扬光大。决不能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不能夸大学生身上的缺点,否则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是对那些努力想做好却又没能做好的学生,更要适时鼓励,时时激励。对于那些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适当的加以表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他的进步,并使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只有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种种选择,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书本上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指导自身成长。因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鉴别能力。比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切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改革开放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生活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艰苦创业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会,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1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一
一、搜集信息,渗透德育
当今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语文学科是人文、哲学、自然、社会等多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每天生活在社会中,可以接触到很多信息,而且会产生相应的看法和理性判断。因此,让学生主动搜集信息,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径。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上网等多种渠道寻觅有关小兴安岭木材、矿产、动物、药材、环保等方面的资料。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搜集信息的过程,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小兴安岭的富饶,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对这块土地的无限热爱。
二、创设情境,渗透德育
情境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意境。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起共鸣,通过情感的共鸣、认同,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水平的目的。如我在教学《五彩池》一文时,让学生一边看五彩池的录像,一边听课文录音,学生一下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醉在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之中,体验到自豪、激昂、奋发向上的情感。正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人格境界得到的提升。
三、启发想像,渗透德育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想像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或文字外的内容,不但能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还有助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成“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任务。
如教学《将相和》“负荆请罪”这段时,我就引导学生想像廉颇和蔺相如可能会说些什么?有些什么动作?神态怎样?把这些想像写下来,大家交流,学生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说:“廉兄,有事好商量,何必如此呢?”廉颇不好意思地说:“贤弟,我为了地位一味与你过不去,你却事事处处相让,你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计小人过呀!”蔺相如一听爽朗的笑了,说“廉兄,你能知错就改,我们永远是兄弟。”说着蔺相如扶起廉颇,把他请进了屋,从此以后,他俩成为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又如: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起身相迎:“廉大将军,你这是干什么呀?快,快进屋。”“蔺大人,都怪我,哎!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而您却从不与我计较。我自以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功高盖世,现在才明白,您才是赵国的大功臣,您,您处罚我吧!”廉颇说。“快别这么说,廉将军快快请起。”“不,今天你若不处罚我,我就长跪不起。”“廉将军,我们还是商议一下如何辅佐赵王吧。”“好!”“哈哈……”从此以后,他俩成为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由于恰当的引导,使学生深深地受到“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顾全大局、胸襟开阔”的人格美的熏陶,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四、借助诗歌,渗透德育。
诗歌音韵和谐,内涵极为丰富,是德育的最佳媒体,利用诗歌的特点,让学生于吟诵中感悟,在涵咏里熏染。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極致,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内涵的丰富,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积淀、升华,情操得以净化,心灵得以熏陶,心胸自会开阔,情操得以陶冶。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惊叹,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握腕,叹时光之长流不回,惜岁月更替之难改。哲理深蕴之篇,给人感悟,坦荡磊落之举,让人敬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志何甚恢宏,高远,“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自信何其逼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面对历史让人感到一份沉重,感到一丝悲哀,不禁深思百姓何时才能成为世界的主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治国之道纳于语中,令人得以警醒。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显旷达胸襟,又示真挚情怀,殷殷之情,劝勉之意,使人倍感温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马喻人,让人感受壮士不服老,而继续发奋的跳动的雄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友的情深深怎不让人感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仅是一幅江南初春图能让人从中获得的是哲理的感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一支乡村丰收曲让人为之陶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喜人的春雨,带给人间的不仅是惊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报国的耿耿忠心,能因自身的遭遇而更改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那志向虽遇挫折而更坚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生机勃勃的春花是那么宜人,浓艳争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别有洞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亦声势惊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凛冽的冬也给人一份火一样的情。
五、指导美读,渗透德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无论品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指导学生动用抑扬顿错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对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很容易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美词佳句反复吟诵,仔细品味;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感情美读,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这时学生如临其境,自然地溶入到美丽的景色之中,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教师,我仍会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二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熏陶感染,增强德育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不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名篇;《中国石拱桥》中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这一令人赞叹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院》则可以看作一篇游览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这些又都是激发学生美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能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二、运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德育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即“以文载道”,渗透道德思想修养的教育,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生命经历中的一段情感体验,丰富着自身的道德修养内涵”。就好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产生的心灵效应。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情感体验去诠释课文,赏析文章的内涵,再以自我的情感和风采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情感丰富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得到思想道德修养的升华。
三、运用新教育理念拓展延伸、提升德育
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如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13.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篇十三
砀山五中 王辉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作到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渗透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将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
2、感情要真
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 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
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几年来,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为此,我们学校全体历史教师共同努力,进行校本教研,根据莲花县志、莲花革命史等素材,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红色莲花》一书,主要叙述在1927—1949年中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莲花人民的革命活动,以及莲花的解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莲花人民跟着共产党义无返顾,前仆后继,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有3000多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的考验和火的洗礼,有十三位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如甘祖昌等。
四、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诱导。
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班超投笔从戎、岳飞英勇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张自忠尽忠报国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直观教学。
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时,播放场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还有在讲述工农武装割据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莲花一支枪纪念馆、毛主席旧居、莲花苏维埃旧址等历史遗迹。
4、比较法。
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例如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的奴颜媚骨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14.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篇十四
杨婷
论文摘要:一位伟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而学校是小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丰富,也是最根本的德育工作之一。本文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有机结合,很好地发挥数学德育的功能。
关键词:德育 数学教学 渗透
小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是数学教学目的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德育工作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感染学生。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习题,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六年级在复习“读数、写数” 的教学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再如我在教学圆周率时,让学生阅读书中的一段说明:“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л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 祖冲之为了求得较精确的圆周率,他先算出正六边形的边长,然后将边数一倍倍地增加,最后算出了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他得出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果早1000多年,这在当时落后的研究条件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从课本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从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进行《时、分认识》一课的教学时,我充分运用课件、各种教学方法辅助教学,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我用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小格表示一分钟,让学生们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然后给学生们一分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读书、计算、跳绳、唱歌等),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虽然很短,但可以做很多事情,最后教育学生应珍惜每一分钟。接着再让学生感受一秒钟的长度,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2.在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学生学过统计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我校附近的村垃圾场影响环境的现象,最终总结出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让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四、动手动脑
让学生动手动脑,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 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感受美、享受美。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课改理念,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付全常.浅谈小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
15.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五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渗透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美育教育, 希望以美育教育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美术教育则是美育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 拓宽学生的知识, 美好的艺术形象给学生以积极良好的思想影响。把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 寓美育于各种德育活动之中, 寓德育于各种美育活动之中, 美术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注重德育渗透,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 而且要陶冶学生情操, 使其在思想上形成质的飞跃, 提高道德修养, 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 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在欣赏中渗透德育教育
1.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把握课堂灵魂,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对于中专生来说, 文化视野迅速扩展, 多学习、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而且能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 提高道德修养。在上美术课的时候, 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外, 还要开动脑筋,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上好美术课。例如制作课件来调动学生情绪, 在课件中试着播放不同感觉的音乐, 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来欣赏美术作品, 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引申到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和所表达的主题, 把德育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 使学生在课堂上既了解知识, 又慢慢体会不同作品的内涵, 明白美术是可以充分传递人的情感的, 让学生欣赏到艺术所传达的美。
2. 借助形象直观的美术欣赏活动, 用艺术家的人格和精神进行德育教育。
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斗争。在她一生的创作中, 始终以特有的激情, 努力表现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英勇斗争, 如铜板组画《农民战争》, 这些作品曾对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作用。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 可塑性很大, 这些品德高尚的人和事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二、在课堂教学中, 加强德育渗透
学校的美术教育不是专门为了培养美术家的, 而是为了普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提高他们审美情趣和给学生的艺术美、自然美和心灵美的熏陶。在美术课业中, 绘画课业占了最大比例, 其次是工艺课业。那么在两大课业的教学中, 如何加强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种途径。
1. 积极发掘和合理渗透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美术也是一种情感性、思想性较强的艺术,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绘画是美术课的主调, 在绘画教学中要着重做到精讲多练, 除了课本要求要做到的思想教育之外, 也可以积极发掘和合理渗透思想教育。比如写生课, 就是培养学生的写实功夫和训练造型能力。教育学生实事求是, 观察生活, 根据观察所得而描绘,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和观察分析生活中美与丑的能力, 以达到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美好感受。
2. 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操作中。
工艺、设计、制作是美术课实践操作性较大的课业。一点碎布, 几张彩色纸, 一张旧挂历, 一个塑料瓶, 通过精心设计, 巧手制作, 便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 变废为美, 既可废物利用, 又可净化、美化空气、空间, 一举两得, 而且可训练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教育。
三、在美术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的实质在于实践, 积极开展多种美术课外教育教学活动, 把美育和德育、德育与活动熏陶相结合,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活动”、寓教于乐,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组织学生外出写生, 参观各种展览、野游等。比如春游活动之前给学生强调观察和到大自然捕捉春天的迹象。学生在游览、玩耍时就能够除了饱览山川的秀丽外, 还注意了解体会大自然的美。通过活动, 启发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提高学生对治理河山、保护环境的认识,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绘画创作, 抒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纯真感情。再比如通过让学生参加升旗活动, 观察升旗仪式, 结合图片、电影、电视中升国旗的情景, 让学生展开联想, 畅谈讨论, 当我国运动员在国际体育比赛中获奖后, 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我国科学家登上南极最高峰后, 升起了五星红旗;我国宇航员登上外星时, 把五星红旗插到外星上……通过创作, 学生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并把自己和祖国连在一起, 努力成才, 为祖国争光。
在美术教学中, 要加强德育渗透, 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意志,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使学生在成长中全面发展。新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 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 学生才能提高道德修养, 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16.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十六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辨别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就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人为本,认真挖掘教材,既不能脱离课文,空洞说教,更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的三维教育目标。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语文分析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它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本中篇篇都蕴涵思想教育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和感情来感染、熏陶学生,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如,《郑成功》《詹天佑》《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这些课文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各异,作者的情感倾向、所要表达主题也有所不同。教师如能宏观把握整套教材,有意识地去发现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就一定能引导学生缘文悟道,因道解文,学会做人。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一句,前伸后延,以读代讲,在读中弄清课文是怎样简洁明白地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性质。特别是“送别”的画面清晰,叙述清楚,聂将军的亲笔信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表明我八路军的态度要为民族的生存与人类和平抗战到底,体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通过讲授,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让学生学英雄人物的品质,谈自己的想法,写自己的感受,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
二、在语言训练中渗透德育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那含义深刻、牵动全篇的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可抓住“先抱起”“亲切地问”“马上让”“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等词语进行分析,理解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以及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心。这些美德,也正是当今的小学生所缺少和值得学习的。让学生反复朗读句段,聂将军高大的形象会在学生脑海中频频浮现,进而达到以情激情、因理悟理、以形(象)感心的目的。
三、在诵读中渗透德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诵读一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能使学生很好地体验祖国语言的音韵美,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并使其心灵受到陶冶。如,《明天,我们毕业》一文,语言优美,如:“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在教学时指导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反复朗读语句,会诱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表达了赞美、热爱之情,也道出了教师的圣洁、伟岸、宽宏!在这样似海的深情面前,他们用最温馨的方式、用最真挚的情感,把歌声、诗句留在教师美好的记忆里。那“炽热的心跳”是学生心底涌动着的对教师的感激、关怀、眷恋。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活动课是对学生道德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人的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训练和培养。在阅读教学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了精神营养。
17.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篇十七
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月岭小学
林慧敏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还要有目、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把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德育教育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呢?本文就拟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一、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材中有大量的 日常口语及课堂用语,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只要深入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抓住它们的结合点,通过融合、贯通,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例如PEP小学英语第一册中的“Good morning/ afternoon!” “How are you?” “Hello!/ Hi!” “Nice to meet you!” “Thank you!” “Excuse me.” “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在学习”Are you helpful at home? What can you do?”句型时,学生都积极地用新句型谈论自己在家所能干的事,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不要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多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但有的学生说I can’t cook the meal./I can’….时,应该教育学生You must have a try!这时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使教育与教学融入一体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不同的情景活动,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迅速地学会和巩固所学知识。另外,通过这些理想的,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教师可以灵活、有效地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学习“How much is it? ”时,可以设计顾客在商场买东西的场景。在学习“Can I help you?”“What would you like?”句型时,可以设计有几个朋友在快餐店里用餐或家里来了客人时的场景,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 ?”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时的情景,在学习“Welcome!”这个单词时,可以设计有新的同学来班里的情景。在这些创设的语言情景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学生可以逐渐养成了关心他人,文明礼貌,互相爱护的优良品质和行为规范。
三、在开展德育实践中,渗透德育。德育强调:“德育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身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的活动中,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景中进行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例如:当学生了解到“Teacher’s Day”/“Mather’s Day”/“Father’s Day”/“Birthday”时,我结合“Let’s make”让学生回去自己动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爸爸、妈妈或朋友,祝他们节日快乐,并表达自己美好的祝福和祝愿,传达学生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的爱与关心,使亲情、友情天长地久。让学生在特定的实际情景也得到思想道德的优化,使德育实践和教育融于一体。
四、在课堂教学中,适宜、适时地渗透德育。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较强的耐心和恒心,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反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胜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关注学生的表现,找准机会,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册的UNIT6.IN A NATURE PARK中可自然的适时的渗透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MY SCHOOL BAG单元时,教学本单元B部分对话的教学
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希望小学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在Task time中的任务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货币单位,让学生只购买需要的物品,教育学生注意节约用钱,培养学生节俭的意识;在本单元Good to know我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时,特别向学生强调是中国人发明了纸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学What do you like 时,出乎意料的竟然有同学回答“I like money.”针对如此的金钱观,我及时进行教育,举例说明“ Money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这样在课堂教学时适合时宜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我相信,只要像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灵魂,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各种良好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思想道德化为动力,使他们在语言学习与道德学习两个环节中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我们要根据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重视教学上德育的渗透,让知识与德育溶于一体,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巧妙设计教学适宜、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有始有终地坚持教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同时身心方面也有所进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当然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实践和探索,更好地发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魅力。
18.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八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第二中学 高振华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本文从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出发,根据数学与数学教学的特点,对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应用不仅形成了一大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而且与计算机的应用相结合形成了数学技术。数学一方面仍发挥基础和应用基础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技术。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展示了数学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代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同时无不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数学教育中要注意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向各个领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义。我在讲授初二上学期有关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三、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人格是什么?就是人的品格,人的尊严,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阶段,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数学人物的讲述,尤其是对他们人格及其人格力量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为塑造学生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我讲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欧几里德在临死时还在高呼:“不能征服我,让我解完这道几何题”。其热爱科学的牺牲精神无不令我们广大学生感到震撼,并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
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不断进行的创新精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万军。追求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中国德育》。2006年第7期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10-21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08-02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24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2-03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12-04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育论文07-02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11-01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12-02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