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的心得体会(精选9篇)
1.大学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一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下面由我来总结上周的工作情况。
在上一周,我们14护专3、4、5班的同学在学生处及班主任的指导下,开展了德育实践周的工作。
刚开始我们以为一星期不用上课会很轻松,可是当我们真正执勤的时候,才发现德育实践周其实是一项辛苦而繁重的任务,而且很累、很受气、很无奈。面对一些同学的野蛮骄横、破口大骂、不听从管理,我们执勤人员也是醉了,但我们还是微笑面对,希望用笑容感化他们,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感染他们。最终,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按质按量完成了所有工作任务。
工作期间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主要有:
1、有些同学屡教不改,谩骂执勤人员。
2、某些同学违纪被登记的时候,不肯配合工作,登记假的班别姓名。
3、有部分同学玩手机、戴耳机、睡觉、吵闹。特别是晚自习时候,有些同学在厕所、走廊玩手机、看电影。
另外,遵纪守法不应该只是学生做的,老师们更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在我们执勤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老师踩鞋跟、践踏草坪、不遵守秩序,让我们这些执勤人员也不知怎么办。德育周老师也做得不好。遇到突发情况需要老师的帮助时,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支持,导致有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在工作当中我们经常遇到不服从管理的同学,有些甚至用不文明的语言谩骂我们,有些脾气比较急的同学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进行了反驳。这也是我们执勤人员的不对,在此向同学们道歉。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执勤的同学都能引以为戒,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犯跟我们同样的错误。也希望所有同学都能配合好德育周同学的工作。因为他们是为了给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辛勤付出的。
通过这次德育实践周,我们也体会到了很多。我们学会了换位思考、遵纪守法、尊敬老师尊重同学,也懂得了忍让与宽容。虽然我们现在脱下了袖章,但是我们依然会以德育实践周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现在,我们应当从自我做起,从团结集体做起,让整个校园会充满着和谐、团结、向上的精神,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学习。
2.大学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大学课堂仪式:一个德育场域
仪式———人类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亘古至今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作为文化的原动力, 它打开了一扇人类认识和创造世界的窗户。作为人类建构自身生活空间的一种基本形式, 仪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式过程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仪式“一般是集体组织的, 强调团体的认同感, 使团体的个人成员的行动协调一致。”[1]“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它是被传统所规范的一套约定俗成的生存技术或由国家意识形态所运用的一套权力技术。仪式作为象征性的行为与活动, 不仅是表达性的, 而且是建构性的;它不仅可以展示观念的、心智的内在逻辑, 也可以是展现和建构权威的权力技术。”[2]仪式分布于人生生命历程的每一次过渡, 而每一次过渡又因为仪式传递的力量, 促使每个人不仅珍视过往的美好回忆, 更多是激发人们不断前行。基于上述关于仪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来看, 大学课堂也构成了一种“仪式”。
首先, 大学课堂仪式具有象征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象征是仪式的核心。而在一些人看来, 大学课堂仪式中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忽略甚或省去, 这就是为何现在的大学课堂中的师生互致问候仪式几乎无处可寻。然而, 从文化的意义层面分析, 仪式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鸡肋”。恰恰相反的是, 它承载着课堂教学中的丰富文化底蕴。由林林总总的文化符号编织而成的大学课堂仪式, 通过符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 (将信息转换成可以传播的符号或代码) 和解码 (从传播符号或代码中提取有效信息) 的过程, 将仪式具有的象征意义为身临其境的参与者同化和内化, 进而发展成为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共同知识”。在一定意义上, 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内容, 正是借助符号化的课堂仪式向参与其中的师生进行符号演示和操作。在这个符号演示和操作即符号呈现———赋义———接收———解释的过程中, 仪式异常巧妙地附着在这个特殊时空的统一体———课堂上, 向参与操演的师生传递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负荷着他们双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情趣、道德情感和人生态度。大学课堂仪式在其象征性意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 仪式的道德教化和熏染功能从而得以实现。
其次, 大学课堂仪式具有表演性。大学课堂仪式的表演性需要从“社会剧”的角度去理解。美国的符号互动论学者E.戈夫曼 (E.Goffman) 认为, 交往就是社会性舞台, “前台”、“后台”、“表演”和“印象管理”等则构成了理解这种社会剧的主要构成要素[3]。在大学课堂仪式中, 教师和大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旦教师和大学生进入角色之后, 其行为就会按照特定的角色规范要求进行“表演”。当处于“教学前台”的“教师”和“大学生”分别进入“教师”和“大学生”的角色后, 作为“教师”和“大学生”的人不再是原先日常生活中的人, 而是按照“教师”和“大学生”的角色规范进行表演的“演员”, 他们共同表演的“戏剧”就是课堂教学。
再次, 大学课堂仪式具有文化性。课堂作为大学实现其文化传承使命的主要渠道, 文化性的内涵自然蕴含其中。大学课堂仪式的文化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仪式具有民族的文化基因、鲜明的文化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新的文化气息。大学课堂仪式的文化特性, 基于不同的文化图式, 它的表现方式也相应地异彩纷呈、相映成趣。大学课堂仪式的文化特征, 一方面在显性层面表现为时空交织、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在隐性层面则内含于教学思想、价值取向等。以上课仪式为例, 中国和西方国家就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中国学生通常采用站立注目的敬礼形式, 表达对老师的问候, 这展现了一种“礼仪”式的文化传统;而在西方国家, 尤其是基督教传统源远流长的学校里, 学生多采用宗教的祈祷仪式, 体现的是一种“信仰”式的文化传统。总之, 文化的特性粘附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 成为课堂仪式的组成部分。
最后, 大学课堂仪式具有系统性。这一方面意味着大学课堂仪式具有完整的自我结构, 各种仪式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另一方面各种仪式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具体地说, 大学课堂仪式中的空间、教师、学生以及行为等要素共同构成课堂仪式的结构性要素。这些要素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稳定联系起来, 从而共同构成教学活动这个整体。从要素构成分析, 大学课堂仪式包含仪式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 , 仪式内容 (上课仪式、课间交流、课堂管理、下课仪式) , 仪式进程 (内容之间的过渡环节) ;从要素关系分析, 整个仪式过程的各个环节要求衔接有序、运转顺畅、环环相扣、平稳高效。具体以上课和下课仪式为例, 当任课教师走进教室, 简单环顾一下四周后, 所有的学生立刻安静下来, 做好了即将上课的准备;当上课铃声一响, 伴随着教师发出的上课指令, 学生很快意识到需要转换身份, 正式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当下课铃声一响, 教师发出下课指令时, 学生的身份再次实现转换, 学习者的身份角色自动解除。综合观察整个课堂仪式的运行过程, 可以看出各行为主体、各运行要素之间相互配合默契, 环节紧凑自然, 浑然自成一体。
二、大学课堂仪式:德育价值解构
作为“被表演的某种东西”, 大学课堂仪式的“仪式化”色彩充满了敬畏和师生之间的心光映照, “一个团体表演和体验其神圣仪式的内心态度是高度神圣严肃的”[4]。物质决定的道德意义与德育价值不容小觑, 更不容忽视, “集体的基本物质决定, 便有最大的道德意义”[5]。大学课堂仪式的道德力量不容忽视, 它不止于向大学生传达核心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价值引导和自我建构意义。
(一) 大学课堂仪式是一种德性生活
大学课堂仪式意味着一种理性生活, 而只有理性的生活才可能是道德的生活。“善”固然不可以通过“教”的方式一定能够获得, 但对“善”的向往和追求却有可能借助“教”的途径达到。也就是说, 对“善”的认识是可以教化的, 而教化的本质正是指向使人成为普遍的、理性的“善的存在”, 促成个体在思考世界中反观自我、观照生活。“教化就是解放被束缚的理性灵魂, 使人的精神发生转向, 经过教育过程, 使人走出蒙昧与无知……不断引出理性的过程, 不断使理性与善的世界交往的过程。这是一个生活的过程, 是不断引出知识和德性的过程。”[6]把大学课堂仪式理解为德性生活, 源于它贯穿着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德性的核心, 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向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道德人格的形成和道德自我的完善。在大学课堂仪式进行的过程中, 教学不止于是一个传递知识、教授技能的过程, 更是一个追求真理、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的过程。大学教师的德育价值要通过课程的讲授来实现, 借助仪式规程来达成。大学生的内心成长也要通过知识的理解来实现, 借助仪式的规范来促成。课堂仪式要让课堂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不在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课堂表面的活跃性, 而在于学生内心世界的充盈与美好人性的形成。因此, 大学课堂仪式应该穷尽最大可能展现人类社会丰富的生活内涵, 让大学生拥有更多判断与选择的机会。
(二) 大学课堂仪式提供了德育素材
大学课堂仪式无论是其形式、内容、环境、时空、各种象征符号, 还是结构化的程序和规范性的动作, 都在无形之中提供着德育素材。
大学课堂仪式蕴涵道德规范。大学课堂仪式的过程, 不仅是大学生亲历性学习道德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体验性涵养道德品格养成的过程。大学课堂仪式中包含着礼仪的成分和形式, 比如上课和下课时的师生互相行礼。人类礼仪的起源与道德的起源基本是同步的,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也几乎是同步的;相应的是, 礼仪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形态, 它的本质特征与普遍的道德形态特质是一致的[7]。礼仪呈现的内容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 也是人类社会道德发展与完善的衡量尺度。礼仪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伦理准则, 在一定意义上还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 成为人们言谈举止和日常行为的准绳和规约。因此, 一个有道德的人, 往往也是一个明礼、守礼、行礼的人, 并事事注意礼节, 时时遵守礼范, 处处体现礼态。遵守礼仪只有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 自觉的道德行为才能够形成, 仪式的德育功能也才能实现。在大学课堂仪式中, 参与者的行为只有合乎礼节本身具有的道德意味, 参与仪式的过程才会成为道德实践的过程。
大学课堂仪式营造道德氛围。作为一种体验式的德育模式, 大学课堂仪式综合运用了品德行为、象征符号、肢体语言等手段, 为大学生创设道德学习情境, 以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激起相应的道德直觉体验。毋庸置疑, 大学课堂仪式不只是为了形式而去“仪式”, 它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 是大学师生各自意义与他们的共同意义得以产生的重要场所。仪式的功能之一就是把具有共同利益和价值取向的人群稳定有序地黏合在一起, 使其意识到作为共同体的他们在道德上具有一致性和共享性。以此视角观之, 大学课堂仪式不仅强化了作为参与者的大学师生与仪式的深度关联, 而且也加强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大学课堂仪式发展成为表达个人情感、实现自我认同、改善师生关系和凝聚集体共识重要途径;与此同时, 大学课堂仪式也是进行价值引导和道德训诫的一种重要手段, 使参与仪式的大学师生产生团结感、意义感、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总而言之, 大学课堂仪式具有激发道德情感、放大道德情感的功能, 它能使处于其中的师生群体真切感受到身处于一个道德共同体。
(三) 大学课堂仪式培育了德育情感
所有参与仪式操演的成员, 正是由于受到经意或不经意间营造的“精神集体”氛围的熏染, 基本都能和谐一致地按照精神接力的方式, 持续进行着价值融合, 不断经历着心理同化, 从而感受精神聚合力给予自己的力量。每个成员以从共同体那里接收到的价值观念为基础, 以共同体精神为心理支撑, 共同付诸努力, 促使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进而达到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团队目标。这时, 作为个体的自我认知由“我”发生了向“我们”的转化, 每个人从而能在仪式的“表演”中找到自我价值和集体归属。因此, 也就不难理解每个成员此时都怀有较为强烈的寻求情感归属和行动支持的心理需求, 自然也就会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团体荣誉, 以宽广视野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共同体的尺度要求。每个个体在共同价值情感的潜移默化和日渐浸染下, 从众心理和融入心情逐渐加强, 具有一定强度的隐性的情感聚合力由此生发。从而, 参与仪式操演的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情感共识, 从而凝聚了团队情感。个人在这种充满积极正向的道德情感驱动下, 就会积极主动、自觉自发地承担自我担负的使命和团体分配的任务。
大学课堂是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精神家园, 更是他们主体道德成长的精神家园。在德国著名德育哲学家博尔诺夫看来, “人是一种需要这样一种外力推动的屡教不改的生物。”这种外力可以是唤醒、可以是告诫, 还可以是号召。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方式, 大学课堂仪式可以唤醒沉睡在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意识, 可以通过告诫进行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的纠偏, 可以通过号召激发道德情感, 进而产生道德激励的效果。如果把处在一个空间的学生比作一堆码放整齐但却无法黏合的砖块, 而大学课堂仪式恰如黏合剂, 在参与仪式的学生中形成一种集体心理, 而集体心理在仪式行为的引导下, 发展成为“群体的道德”。从这一点来看, 大学课堂仪式有助于营造具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生活氛围, 有助于建构培育学生道德情感需要的最优化环境。
三、大学课堂仪式:德育效果警惕
在重视大学课堂仪式德育价值的同时, 仍须对其德育效果时刻加以警惕。
警惕重复性导致的疲劳感。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重复率在人的态度改变中呈现出倒“U”字形的曲线特征, 而且“不论呈现的论点是被试者希望听到的, 还是他们不希望听到的, 都会出现倒“U”曲线”[8]。大学课堂仪式内容和方式的重复最初产生了“简单暴露效应”, 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增广、道德情感的熏陶和道德行为选择的强化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促进了大学生正确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和错误道德价值取向的纠偏;但是, 随着课堂仪式内容和方式重复次数的逐渐增多特别是呈现方式的单调循环, 在到达倒“U”字形曲线的最高点即态度变化的最大点之后, 仪式操演者的消极情感体验逐渐累积, 当超过可接受的阈限时, 可能就会产生心理抵触和超限逆反, 从而导致“过度曝光效应”的产生, 最终弱化课堂仪式的德育功能。
警惕功利化导致的去道德感。“去道德化 (amoral) ”并非“不道德 (immoral) ”。如果“不道德”指的是有悖于通常道德标准的行为, 那么“去道德化”则是一个中立的状态, 一切都与道德无关。现代社会, 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教育活动很多都在参考“泰勒模式”, 强调目标和结果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如果目标是绝对正确的, 则其对事物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很大。但谁又能永远保证目标的客观合理性?而且, 过于注重目标, 可能导致人们在价值取向上采取偏向功利主义的态度。大学课堂仪式也是如此, 当它被灌注以太多的外在期许时, 它追求的价值和追求时的态度就会逐渐沦丧。而如果大学课堂仪式“目标性”、“工具性”过于显露, 可能导致大学生以自身日渐增长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向这种“目标性”、“工具性”提出质疑和做出抵触, 这时的德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大学课堂仪式作为德育的一种方式, 必须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 不能迷失方向。
警惕形式化导致的过场感。从仪式的形式和过程来分析, 大学课堂仪式是通过采用表演手段和符号的操作与演示, 使每个参与成员的身体感官接受和感知符号传达的意义的人类文化活动, 而“个体道德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接受暗示来完成的”[9]。从操演过程分析, 大学课堂仪式其实就是一个道德暗示过程, 大学生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完成了道德暗示传递的各种信息。德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并不等于“走过场”。大学课堂仪式的内部秩序发生紊乱, 正是过场感发生的深层原因, 因为它颠倒了仪式的本真目的诉求, 导致参与操演的大学生将课堂仪式当作一种单纯的表演过程, 甚至发展成为将表演本身视为课堂仪式追求的最终目标。除此之外, 大学课堂仪式的过于强制性也可能使得大学生对仪式望而生畏和望而生厌。大学课堂仪式一定程度的过场感, 无法让参与的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共通情感和取得“共同知识”, 从而导致仪式丧失灵魂, 蜕变为一种形式化的表演活动。从生命视野来看, 这种无意义的活动与浪费精神和浪费生命毫无二致。
大学课堂仪式本应是一种充盈道德智慧和道德情感的“精神场”, 更是成就道德意义探询的“象牙塔”, 它的理想功能应是能够把更多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赋予操演者的实际生活,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来引导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10]。反观现实, 这种想法只能为一种理想。因为, 任何仪式不仅意味着正能量的传递, 在操演不当或操演错误的情境中, 还会存在负能量的传递。本来大学课堂仪式所能负载的德育影响非常有限, 但问题是, 课堂仪式德育功能的实现程度, 与人们的良好预期存在着很大差距:曾几何时, 再难寻觅到课堂仪式的踪迹;甚至, 课堂仪式以德育之名行不道德或反道德的情况时有发生。
参考文献
[1][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李培茱, 高地,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8:321.
[2]郭于平.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3-4.
[3][美]戈夫曼·欧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 冯钢,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1-15.
[4][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成穷, 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15.21.
[5][美]艾尔伯特·鲍尔格曼.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M].孟庆时,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36.
[6]金生鈜.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65.
[7]蒋璟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62.
[9]高德胜.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 :77.
3.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德育思考 篇三
礼仪的道德教化之道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1.以礼“引”德
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2.以礼“显”德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3.以礼“保”德
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1.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交际生活的钥匙。讲究礼仪既是文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但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不善于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交礼仪的内涵和基本规范是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2.彰显大学生内外兼修的新形象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在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相差甚远。国家要求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礼仪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通过教育,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
3.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礼仪修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礼仪修养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4.帮助大学生顺利社会化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修养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学习和应用礼仪标准,使自己成为一个集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礼仪修养于一身的新人,从而促进自我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途径
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观强调在大学生的诸多必备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礼仪修养教育实施途径有以下四方面:
1.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
良好的文化素质是一个人文化涵养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为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广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途径,着力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使学生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具备优良品质,这是加强学生礼仪修养的根本途径。
2.开设礼仪修养教育课程,从加强学生礼貌知识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修养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之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个性人格之健全和完善,是一种更为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同样遵循着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素质涵育的教育逻辑,从知、情、意全面入手,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礼仪修养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应必备的知识。不断向学生传授礼仪修养知识,激发其提高礼仪修养的内在积极性,提高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和选择能力,坚持不懈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积极创造礼仪实践的机会,从加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加强礼仪修养教育,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更加注重渗透性教育、养成型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体验、内化过程,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营造文明育人环境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素养教育应该渗透到一切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潜移默化地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硬件建设,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加强软件建设,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十分注意自身的礼貌修养,为人师表,把造就具有高度礼仪修养的大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做一个正派的人,就必须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化为自律,把强制内化为自制,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4.我的大学生活-德育论文 篇四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这其中有开心,有失落,各种回忆充斥其中,即将毕业离校的我,对于大学四年有种无法言表的感受。离别总是伤感的,但回首过去的四年,其中包含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受至深。大学时代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学习着,成长着,不断变得成熟起来,学会了很多东西。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校园,迎接我的是学长们亲切的笑脸,看着周围美丽的环境,我知道这将是我生活四年的地方。来到宿舍见到一张张陌生而又友善的笑脸,他们将是和我一起共同生活四年的兄弟。大学的友情不同于其他学生时代的情谊,因为它是通过朝夕相处培养出来的,在这里我们都是独自一人在外求学,不仅在学习中,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彼此帮助,互相照顾。在生活中,同学之间有时难免有些小矛盾,如何看待解决这些小矛盾便是人与人相处的学问,也是成长中的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知道了要适当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或第三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而我往往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这些,更让我学到了问题是要去解决而不能去逃避。真诚的道歉坦诚的接受彼此的感受,在矛盾化解之后,你会发现它并没有破坏我们的感情,反而使彼此更加互相了解。大学中的四年是我们蜕变的阶段,我们彼此见证了各自的成长和改变,四年的时间让我们从陌生人到彼此相识相知,奠定了我们一生的友谊。
相比高中生活,大学生活没有那么紧张,我们有了更多可以自由 1
支配的时间,在这里我们可以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要求我们必须终身学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该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写照。
大学期间,我对学习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学习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要完善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只是书本上所注解的段段句句。在这里没有了高中时代在别人监督下的被动学习,我们必须有自己的自控能力,我们要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在没有人再耳提面命的教导你,一切都主宰在你自己的手里,这就提高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往返于图书馆,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著作,这不仅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也开阔了我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让我在思想行为方面能够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大学教会了我如何学习,生活和做人,让我从青涩少年成长为心智健全的青年,因为在这里,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尝到了失败的苦楚,我开始变的懂事,变的成熟。我已不在是哪个爱幻想爱做白日梦的懵懂小孩。很快我们就要离开这里踏上新的旅程,四年里,学校,学院,都给了我们许多的思想德育教育。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同学和
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掌握了许多重要的知识,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对于人性的思考又进了一步,这些将会使我受益终身。
5.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德育 篇五
摘要:INTERNET是20世纪的一个发明,而它在21世纪爆炸性的发展则是一个奇迹。网络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影响到大学生的精神思想。互联网上的黑客,垃圾信息,色情网站,暴力新闻,“西化”思想,许许多多的引诱将矛头指向当代的大学生,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所以网络德育走进了大学生活,它指引着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以最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字:网络德育,网络心态,虚拟世界,互联网,思想,信息,冲击
一.网络的发展及其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天的互联网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其中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的调查统计:18岁以下的占17.6%,18岁至24岁年龄比例最大,而其主体则是大学生。曾经有研究者在湖南省的几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几乎100%的大学生都接触过网络,其中每天上网的占2%,偶尔上网的占70。30%,,经常上网的占27.3%,每上过网的仅占0.4%。
以上一系列数据和调查表明网络和现代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正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究竟网络有何魅力?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虚拟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在这里会聚交织。而且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量极大,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数据库总量已经达到100亿条以上,内容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影视、卫生、音乐、股票、以及校园生活等,应有尽有。而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使用的便捷性把时间和空间缩小到“零”,“天涯若比邻”已经成为事实,让大学生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与时代潮流的最新动态紧密联系。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和虚拟性,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尽情的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信息,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约束和限制,每个人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受任何条条干干的约束,不怕后果,不会担心受到惩戒。在网络上的交流与沟通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进行的,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国家任何人都难以按其意志对网络实施监控。但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拥有多元化和多样性,不同的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强烈的.撞击在一起,以及部分不良的内容充斥在网络上,对大学生具有全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思想上的冲击。
二. 网络德育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交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畅行无阻,使得大学生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和宣传是必要的其原因如下:
1).网络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网络的爆炸性发展,为大学生开拓了知识面,远在世界另一端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学习不在局限于单一的书本,可以自主的选择进行多样化的网络学习;但事物有利必有弊,网络
6.大学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六
四年,转瞬即逝。不经意间,大学四年的生活即将悄然离去,回想过去,过去四年的生活仍然历历在目,永远忘不了初进校园的那一天脸上洋溢的新鲜与期待的表情;忘不了每天清晨外语角、毓秀园传来的朗朗英文朗诵声;忘不了无数次朋友相聚、同学联欢的雀跃狂欢的场面;更忘不了每一次考前上自习备考的紧张状态。独立的生活和学习,我们都经历了难忘的只属于自己的四年,我们得意过、兴奋过,也紧张过、失望过、甚至孤独过,可是当我们即将离去的这一刻,积聚在我们心中更多的感觉是不舍……
回首这悄然过去的四年,自己已不知不觉地从一个带有几分稚嫩与羞涩的少年长成了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四年的大学生活,虽然短暂,但它却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转变;四年的日日夜夜,虽然可数,但它却成为我这一生永远都会珍藏的宝贵记忆……
大一的生活虽有点迷茫,但却也是多彩多姿的。美丽的校园,新的学习环境,轻松的校园气氛,加上相比于高中而言几乎没有负担的课程,学校里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与聚会,更重要的是还有一群跟自己一样怀揣美好梦想的同学和六个在宿舍里时刻能找到乐趣的舍友,随着彼此的了解、熟悉、再到亲密,没多久自己就将高三冲刺时残留的压抑与沉重抛得一干而净。也许,是被高三时沉重的学习压抑的久了,现在都在尽最大可能地释放。每天都在新奇的事物中寻找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然后聚在一起分享。当然,在此期间我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但都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了。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跟家人一样愉快地度过了短暂的大一。回顾大一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大学里的时间如果不抓紧又是那么的容易失去。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大二,这时我开始意识到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望,从那时起我开始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加深知识的积累,希望能够给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我,不仅逐渐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还积极参加了各项科技竞赛,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不仅是我们在这个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组成了一个学习团队,在这个参赛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合作、理解和宽容,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大二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年过的很忙碌也很充实,基本上是在参加学术竞赛和写论文中度过的,当然在班里和社团里也参加和组织了不少的活动,有遗憾也有收获,自己也变得逐渐成熟起来。
一晃眼大学过了一半,大三了,似乎就觉得自己老了好多,看到校园里好像都是学弟学妹,感到了一丝紧迫感。这时大家就已经开始为将来做出选择了,是考研还是就业?目标需要尽快确定,而日子像流水一样溜走,我又一次感到了迷茫、犹豫,但经过自己的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放弃考研,直接工作。当时我对自己说自己将来一定不会后悔,而现在看到大家当初选择考研的都如愿以偿,心里不免泛起些许波澜,但庆幸的是我不后悔。这一年,我真正的享受了大学生活,没有了大一时的青涩和大二时的依赖,我接触到了更多的人,体验到了更多的事情,伴随而来的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心里总有股冲动,想要去做点什么,想要去影响些什么,因为我知道自己渴望成功,渴望再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再增添几抹色彩。大三暑假我没有回家,因为我感到了结束的临近,知道我今后再没暑假,于是在这继续边学习,边尽情享受大学生活。
转眼就到了大四,我们迎来了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这个时候,学校里上课的同学明显的少了,因为这个时候考研的同学都在积极备战,而找工作的同学都忙着四处的投简历、笔试、面试,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最后奋斗着。这时候的我却选择了和大家不同的道路---去西部支教。为了响应国家支援西部计划的号召,我放弃了直接保送研究生的机会,报名参加了赴青海的研究生支教团,并很荣幸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我们的服务地位于青海湖附近的一所乡镇小学,当地海拔3200多米,冬天寒冷而漫长,并且藏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八成以上。因此,最大的考验除了克服高原反应和气候的不适外,还要努力适应不同的民俗习惯,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
在我当初选择去西部支教的时候,有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和疑惑,特别是已经找到不错工作的同学或即将出国的同学,都曾劝我慎重考虑到西部贫困地区做志愿服务的事情。但是,在我对服务地的艰苦环境进行了了解之后,更加坚定了去西部的信念。这时候朴实的父母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他们鼓励我去西部锻炼,表示愿意做我最坚强的后盾。“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想对我而言,这不仅是国家建设的需要,而且更是我个人成长的需要。加入西部的服务行列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用我的拼搏和付出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为西部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西部支教计划让我热血沸腾,因为我终于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能够实实在在地为西部困难地区的儿童做些事情。想到多年以后提及自己在青海支教的经历,曾经帮助过那里的孩子,觉得自己十分的骄傲与自豪,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历,一年的付出,一生的骄傲。当然,青海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我有信心克服,凭借着自己对支教生活的强烈渴望、坚定的意志和健康的身体,再差的条件我也能够承受。
在2010年10月确定去西部支教的事情后,我们八个志愿者就在校团委开始了为期近一年的实习。在此工作期间,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工作了充满信心。另外在实习的同时,我不忘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知道”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更深一层次的挖掘自己,进一步的锻炼自己。在大学的四年中,我对学习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学习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要完善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学习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更好地发展自我提供法码。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只是书本上所注解的字字句句,在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身上有时能学到更多。因此,学习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里面,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大学里学习东西,而且贯穿于人的一生。
如今,离毕业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回望过去的四年大学生活,有着不尽的感慨。总结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过程,我为自己没有虚度四年时光而欣慰,虽然其中走过一些弯路,也有过一点小遗憾。在学习和生活上,我很幸运地得到了众多师长的关心和帮助,我很感激他们,终身不敢忘。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对前程充满了希望。我享受着大学生活的过程,也在学习和生活中成长、收获。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河北大学,感谢所有为了我们的成长而辛勤耕耘的老师们,感谢曾经一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们以及关心我、帮助我的舍友们,因为你们才使我的大学生活过的不但丰富多彩而且更加充实,更加难忘!五月底六月初的保定,阳光已经格外明媚,甚至带了点夏天的刺目和炽热。校园里明德路旁的树木也早已郁郁葱葱,给路过的同学投下了一片凉爽。毓秀园里的竹池中的细竹,叶子也笔直青翠,迎接着从高大的槐树与杨树枝叶间遗漏的阳光,继续健康地成长着。树阴下花岗岩的长椅上,三三两两的同学坐在一起,快乐地谈论着昨天或今天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毓秀园南边的大操场中,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在欢快地上体育课。操场中的草坪在修理师傅的保养下,显得整齐气派,像是要跟体育课中的学生们较个高下。旁边的篮球场,是校园中最受欢迎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因为篮球是他们交流的共同语言。因为篮球,他们可以拥有同样的快乐……
再次一个人走在母校的每个角落,看着这再熟悉不过的每个画面,自己在一分一秒地记忆着。因为我知道,这恐怕是我毕业前不再多的能这样近近地接近你的机会了,我的母校!在这离别的前夕,我要再次记忆你的音容笑貌,把你的所有留在我的记忆深处,珍藏一辈子!
7.从德育理念变迁认识大学德育失误 篇七
对德育的讨论不能绕开道德概念, 在中国古代无“德育”的讲法, 在古人看来教育即道德, 即教人按照某种行为规范生活。西学东渐后, 德育才作为一种教育的一个分支提出, 蒋拙成在其专著《道德教育论》把德育定义为“精神教育”[1]而道德作为一种概念提出, 是精神层次的形式, 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每一个时代的道德与其社会存在、生产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每个时代遵从的道德价值体系是不同的。因此道德的概念可以从其的形成而定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类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2]。德育作为道德功能的延伸, 讨论德育离不开对道德概念形成的辨析。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经比较集中的讨论过道德, 在他看来, 我们通常会狭隘的看待道德, 不顾及现代社会的有效道德形式, 产生形而上的绝对真善美的道德观念;而相反的又容易把道德现定于习惯和传统, 明确道德的行为规范。在这两种狭隘道德控制之下, 易造成道德高点冲动, 用某种极端的善去要求行事, 反而易造成普通行善的不可能, 近期出现的“小悦悦”事件, 广泛的冷漠不作为与道德谴责的矛盾的形成。而另一个方面, 把道德作为简单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善恶, 复合传统与规范社会承认为善, 而略有不同即判断为恶, 易造成社会为陈腐的传统的固话, 不利于新的更符合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 道德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 而是确定可以推动进步的概念, 应源自于人类的规律和必然的认识, 具有可变迁性, 影响性。因此, 在讨论德育理念问题, 不能忽略两个问题, 一个是德, 既是何种“精神文化”的问题, 另一个是育, 及如何使“德”有效地问题。此二者皆为动态, 相互影响, 互为推动的关系。
二、德育理念的变迁
随着我们对德育及道德概念认识的讨论和深化, 德育随着理念的突破, 不断更新。“德育理念”作为一种存在样式, 也随着价值体系的变化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文化传递论的德育理念;主体德育论理念;科学主义德育理念;共识德育理念。
文化传递论德育理念, 注重“育”即强调把已形成的传统和价值传递给年轻一辈, 使其能奉行传统。在人的成长中需首先认识何为善, 才能按照正确的方式行事。此德育理念在德育中便于执行和量化, 易制定行为规范约束人。可是容易形成道德权威化, 强调认同和服从, 忽略了人的生存发展的正常规律。在被教育者中间形成适得其反, 形成反权威的叛逆心理。
主题德育理念, 是对文化传递德育理念的反思, 其认为文化传递是一种灌输工具, 而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形成适合人幸福和自由的价值体系, 主体德育认为道德不应束缚人性。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认为人性本善, 教育不是强加给人价值, 而是顺应其天性自然成长。此种理论明显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现代人, 可是不利于形成共识的价值体系, 已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 群体价值冲突, 个体的虚伪和不知所措, 导致德育的不可行[3]。
科学主义的德育理念, 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同时, 注重对时代要求价值观念的讨论, 试图形成符合发展规律的德育理念, 人们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德育需要在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念下, 发现促进人道德形成的规律, 符合规律的进行德育, 以达到德育的目的。此论的重点依然是道德传递论的深化, 而且具有客观机械性, 易被一些负面价值传递利用, 形成反德育。
鉴于种种德育理念的优点和弊端, 目前比较新的德育理念为共识性德育理念。认为全体社会成员行为准则应为社会群体共同提出和制定, 德育是指形成准则并有效传递。因此德育环境应是平等尊重的环境, 并不断在实践中形成新的道德体系, 永无止境发展过程。此种理论有相当的科学性, 但是过分依赖于共识和平等, 在特定环境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缺少对话语警, 如幼儿园德育中的非互动性。
新课程德育理念, 新课程所贯穿的德育理念是一种现代德育理念, 其主要特征是关怀人, 即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人的精神发展、关怀人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 使德育从一种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规范提升到实现人全而发展的特殊动力, 德育目标从约束人的行为提升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而使德育回归到其自身的本义。德育应该为生活提供支持, 在生活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使受教育者养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4]。
三、大学德育失误
从对道德和德育概念的辨析及以上德育理念的变迁看, 回答德育的本质有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个是何为“德”, 一个是何为“育”。除了各自动态辩证的定义外还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德育定义为: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系统的和持续的努力, 引发或促进学习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产生积极变化 (或获得发展) 的社会活动[5]。
而由此可以认识现行大学德育理念中的失误, 即我们从事何种以道德教育为目的的活动而获得的实际效果却是反德育的, 这是目前大学德育工作中的失误。越是赋予崇高的道德意义的课堂、活动, 以达到德育的效果, 反而往往适得其反。此失误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以下两种德育方式。
强制填鸭德育。这种德育的悖论在于, 我们在进行德育建设的时候, 强制灌输一定时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不考虑道德的价值。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粗暴禁止、强记行为规范, 盲目处分会对道德教育起到相反的作用;将自己所信仰的价值观念, 以至高真理不容置疑的形式来宣传, 如一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往往会有这种形式;无视学生的能动性, 盲目树立各类榜样要求学生去学习。造成德与育之间的矛盾。
庸俗化德育。在高校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为了奖励优秀学生必然会设立各类评优奖项, 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 也有各类竞赛奖项荣誉。目的本在于奖励优秀, 起到道德风气标杆的作用, 而在具体实践中, 学生为了实际的奖金和各类荣誉, 往往尔虞我诈, 相互攻击, 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德育作用, 反而让道德风气每况愈下。同样, 在功利化高校的大环境影响下, 教师工作中即有为了学校利益, 种种为了应付各类检查和评奖的集体舞弊现象, 违背了道德规范和道德良知。德育的失误在于, 因利益驱使让德育失去了“教育立场”。
四、小结
用先进的德育理念引领德育实践, 探讨各类存在的大学德育失误, 让我们认真地分析此类德育失误的产生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体制根源。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和做法, 将对大学德育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拙成.道德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8.
[2]金望久, 梁素娟.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1:158-160.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0-15.
[4]李霞, 范勇.德育理念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 :33-34.
8.张伯苓大学德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篇八
[关键词] 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1-0014-03
一 兼容并包——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继承与西方德育思想的融合
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目前我们所确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都是基于对传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这也是道德发展的重要表现。张伯苓非常重视利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他曾在答外国人询问时说过:“整理中国固有之文化,摘其适合于现代潮流者,阐扬而光大之,奉为国魂,并推而广之,以求贡献于全世界。”[1]虽然张伯苓于1909年正式受洗为基督教徒,但并非以向学生宣传教义为宗旨,而是鼓励学生以儒家道德和基督教中共有的美德作为他们的生活准则。他经常随身携带《论语》和《圣经》,并用《大学》《中庸》《孟子》等书中的格言警句来教育学生,如一次向学生演讲,前后引用《论语》《中庸》的四段话来阐述“学行合一”[2]。张伯苓利用《耶稣言行录》,以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他说:“我常读《耶稣言行录》,看见耶稣的为人,很受感动。这一本书帮助我很多,我所以藉着他的鼓励总算是还没有半途中止,而打破各种困难,还要办我的教育。”[3]
但张伯苓对待传统道德并不是盲目推崇,他认为,儒家道德以“孝”作为一切道德的中心。他说:“盖孝为人之本,失其孝则道衰矣。然细推之,往往失于偏重家庭之观念,少世界之眼光。”[4]张伯苓已明了这种封闭的道德观念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而要培育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人才,则须摆脱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从关注“小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去服务“大我”。当然重视传统道德并不是因为狭隘的民族情感,而是将现有的传统道德教育的积极成分作为一种道德资源,这既包括本国的,也涵盖西方的。强调对传统道德的继承,是将其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作为本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
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信息、物质,才能健康地发展壮大。相反,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逐步走向衰亡。这一规律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都已得到证实。张伯苓在教育理论研究、实践以及对待外来文化中,实行开放政策,参照古今中外各国各家的理论精华,广采博引,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张伯苓曾多次赴日本、欧美等国考察教育,但他既不“全盘西化”,也不“一面倒”,也不维护某一理论,而是从现有实际出发,将各国教育理论、体制之精华,溶于我国固有文化传统的沃土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发扬优点、扬弃缺点。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前进,张伯苓的这种思想和态度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和启示意义。此外,为了实行民主治校,张伯苓曾提出了南开学校不搞“家长制”“一言堂”,并且在管理上要求实行“经济分开”和建立“责任分担,师生合作”的制度。这对于鼓励师生共同办好学校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更好地融合中西德育思想的精华,创新大学德育,张伯苓先生以育人为本,立足于实践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二 与时俱进——创新德育理念与方法
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
张伯苓一直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倡导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在平等和谐的交往对话中进行道德教育。这实质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主体间道德对话的道德教育模式。
(1)树立教育主体间平等观念。这一平等观念最明显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第一,微型辩论赛。首先,教师与学生参与辩题的商量或出几个选题让学生来选择;其次,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确定正方和反方人员;再次,在课堂上分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非辩论双方的其他同学向参加辩论的同学提问;最后,老师对正反方的观点、论证和回答进行评价和总结。第二,经典案例分析。教师通过一些精选的典型案例,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问题,期间还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分析等等。
(2)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可以营造小组式的课内讨论发言,即以一个小组为互动单元,围绕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又为大家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组内当堂进行讨论分析式的互动,鼓励每位同学都参与讨论,限时讨论完毕后,各组推选代表阐述讨论结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道德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良好方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是基于师生、生生交往的平等与信任,它的应用在方式上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研讨式教学可以采用案例、视频、讨论、辩论等多样的方式,既凸显问题意识有丰富教学形式,并且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凸显德育的首要地位,重视精神引导与人格塑造
张伯苓认为,育人的关键在于是培育精神。他教导学生说:“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少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抵于亡。”[5]对于极权的封建旧中国,当在受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时,爱国主义是最重要的。因而张伯苓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放在学校基础工程的位置上,要求学生具备担负起民族救亡图存这一历史重任的使命感。张学良自1916年受张伯苓身教言传的熏陶,意识到“我不能总是扮演这种有钱的纨绔子弟,下定我必须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6]之后他在和张伯苓的长期交往中,又确曾从这位教育家的人格力量受到教育。张学良将军在晚年回忆时曾说:“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亲耳聆听了张伯苓所作的《中国人不亡吾辈在》的演讲,顿增中国救亡图存当从我做起的信念。”[7]此后张学良终生对张伯苓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钦佩不已。
南开大学最突出的传统是培养“完全人格”的人才观,结合我国新时期的特点和条件,继续系统地全面总结南开大学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以找到一种符合现代大学教育要求的开放式校园文化模式,这对加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就当时社会背景下,南开大学培养的毕业生走入人才市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已经凸显了南开人才模式的优势。而这对当前尽快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以及使它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差距上,依然具有特殊的重要借鉴意义。也许有人会质疑,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是在旧社会和抗日时期的特殊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南开经验对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不一定有用。其实,在人类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带有某些共性的规律,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提高和创新的。
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道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大学通识教育功能弱化,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技术、轻学术”的倾向,致使人才的学识与其自身素养不相称。一些大学生救世为公的公德意识、敬业乐群的团结合作意识淡化,随之而来的却是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大行其道,甚至有人将高薪资水平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第一追求,并且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眼高手低,以致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沦落为啃老族。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张伯苓先生对大学生精神与人格塑造的关注在今天依然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3 强调通才教育,造就具有“现代能力”的人才
教育中诸多相关因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构成了和谐的统一。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的。相互关联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妥善处理则互相促进,事半功倍;处理不当就互相掣肘,事倍功半,教育领域也完全一样。
南开大学的教育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第一,德育置于首要地位,南开校友曾说:“以语言表达、智体美劳的能力都可以量化,如果五者相加可得500分,但德则为数值前的正负号,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是正面的;而缺德,才愈大对社会的危害则越大。”[8]第二,南开智育有两大特色:一是教师学识渊博、教学有方,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学习条件轻松,老师绝不采用题海战术,学生功课较少,因而课后有时间参加各项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第三,体育,这是南开的强项,绝大多数同学下午三点半下课后都去打篮球,看球,练习田径或体操项目。篮球五虎将曾获得全国运动会冠军,足、排、棒球等也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第四,美育,除音乐美术课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组织话剧、合唱等艺术团体,在每学期举行一次的大型联欢会上,这些团体演出的话剧、京剧、独唱、合唱等一般都达到一定水平,并且还传达着进步思想。这些艺术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陶冶了情操,同时也收到了思想教育的实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开可以说是我国话剧的发祥地,培养出张彭春、曹禺等在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第五,劳育,学校设计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五育并重而最终整合于对大学生人格的完整塑造,这使南大同学个个博学通艺,活动力强,比较容易融入社会生活并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工作。
反观当前,由于高校教育评价机制被扭曲,过度重视智育,忽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导致德智体美劳五者脱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等。因而新时期高校德育可以借鉴张伯苓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造就具有“现代能力”人才的思想,在高校教育中将道德教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之中,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4 优化德育课程结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
南开的教育方法是科学的,合乎辩证法的,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
第一,润物细无声。南大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靠空洞虚伪、口是心非的说教,而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较少形式主义。鉴于“隐性教育”对提高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因此可以利用环境隐性教育的功能,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格和生活方式,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廉洁奉公的品德。
第二,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社会实践,优化德育课程结构。目前我国在高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而对学生的德育实践强调的比较少。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南开大学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举办讲演活动,提倡学生编辑刊物,吸收学生代表参与学校改革,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励学生组织社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办事能力,服务精神,认真负责精神,客观上培养了学生崇尚民主的意识和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所以,除了学校的道德教育,家庭和社会应创造条件,开展多种道德教育活动,促使大学道德发展的社会化。
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张伯苓的大学德育思想,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社会公德教育的创新。一直以来,我们都倡导文明行为,如不讲脏话、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等,而南开一以贯之的德育目标即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张伯苓的德育通过不同途径在努力教导学生具有为公之精神与为公之能力,教导学生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讲文明礼貌、讲社会公德、有修养的人。而当年南开校友的立身处世在某种程度上均应证着南开德育的实效。因此,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拓宽,如虚拟社区的出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的新情况等都要求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德的建设。新的时代境遇下,张伯苓的公德教育思想无疑具有其深远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第二,职业道德的创新。大学是每个大学生进行职业准备的重要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职业理念在新形势下急需重新的定位,由于缺乏准备的条件,职场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缺乏诚信、文化走向庸俗化、娱乐化、碎片化等,这些都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也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张伯苓在南开大学的毕业式和校友会等诸多场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他曾在第十一届毕业式上鼓励学生,毕业步入工作岗位,要“打破烦闷,惟赖自己奋斗。不求速效,不图侥幸,只管做事,并从小事一步步做起,克己牺牲,一切责备自己,而不怨天尤人。如此脚踏实地做去,失败是意外,成功乃在意中。”[9]这些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在耳濡目染中,无疑为南开校友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去学习、借鉴。
三 制度保障——完善大学德育制度建设
培养健全人格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而德育的内容要得以真正传承除了教师人格的感召、文化氛围的濡染之外,也还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深入了解过西方大学的办学精髓的张伯苓先生在倡导其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大学制度,并使得其道德教育理念拥有了诸多现实的制度保障。南开大学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值,为实现高标准,从学生一点一滴具体抓起,从严要求。学校制定了严密的规则制度和纪律,学生必须切实遵守学习制度,生活管理也很严格,统一住宿,严格作息制度,甚至整顿内务也有统一要求,还要实行检查评比,这些对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我们今天现代德育实践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德育制度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目标或对意在解决的德育问题不能发生应有的作用,甚或对德育发生不良影响,这一现象称为德育制度失真。”[10]德育制度失真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实施的形式化、零散化、残缺化。德育制度的实施无法完整实现,由此导致,与德育制度紧密相关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等也只能部分为人们所用,由此德育制度实施的残缺性凸显。此外德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配套制度不健全、制度环境缺陷等也是导致德育制度失真的原因。
面对诸多原因,当前应完善大学德育制度,在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上,大学的自主学习和校园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将促使学生不断将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追寻着属于自己的个体人生,并承担和实践着社会责任。因而有必要从制度上建立权限更大的学生自治团体,为当代大学生提供道德锻炼与陶冶情操的平台。虽然大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但他们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完全具备自我监督、管理的能力。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会开展的活动,基本都是在相关老师的全面指导下进行的,除了一些文体艺术活动之外,学生真正能自我组织的活动却很少。因此,要从制度上保障学生意愿的正常表达,就需成立能作为表达学生意愿的载体的组织,这也是学生道德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文俊,等.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1984:78.
[2]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157.
[3]王文俊,等.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1984:152.
[4]王文俊,等.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1984:30.
[5]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34.
[6]管宁,张又坤译注.缄默50余年张学良开口说话[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9.
[7]梁吉生.张伯苓图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0.
[8]重庆南开校友会.98年张伯苓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M].重庆:重庆南开校友会,2000:173.
[9]梁吉生.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9:274.
[10]刘超良.制度德育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大学德育的心得体会 篇九
大学德育工作总结1
我校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德育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以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生活规范、学习规范为重点,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用心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努力培养举止礼貌、日常礼仪、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改善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用心研究德育工作资料,针对新时期德育新问题,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改善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一)加强德育领导力量
1、学校整合各方面教育力量,使学校德育工作既分工负责,又统一协调。组织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推荐,认真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用心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确定工作目标,用心开展切合实际的系列教育活动。2、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自身素质的根本性提高。始终坚持每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教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增强职业职责感,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同时将教职工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教职工工作考核中,促进了教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初步营造了人人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3、抓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作用。我校坚持精选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严格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搞好班级管理工作。以上好班会课为突破口,每月一个主题,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有班主任能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及时总结。构建健全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机制,真实、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着力表彰在教书育人中成绩显著的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
(二)健全制度,完备计划,使学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1、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和规章制度,对学校德育工作作了进一步的规范,使其更系列化、条理化和科学化。2、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教育形势,提前制定好本学年、学期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开学后,各班都能制订好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同时,学校把相应的德育工作层层落实,职责到人。
(三)开展特色活动,激发竞争意识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卑感和上进心不足等问题,甚至有“无事生非”的倾向,我们用心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参与意识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的得到锻炼,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构成良性的竞争意识,到达活动育人的目的。本年度我们开展的主要活动有:抓好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好国旗下的讲话课,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校意识、纪律意识和专业前途的教育。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乐。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对德教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班级、社团和先进个人,及时表彰奖励,使大家学友榜样,赶有目标。
(四)强化硬件设施,为德育工作带给充分物质保证学校为了改善德育大环境,不仅仅从软件上入手加强工作力度,还不断投入超多资金,在硬件上为学校德育工作带给充分的物质保证。添置设备,安排专人负责工作,画廊、墙报的宣传工作职责到人,定期更新,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在学校内新建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的宣传牌;教室等地方悬挂着名人画像及宣传标语,充分突出学校的教育功能;透过上述努力,我校基本做到了使学校的每块土地,每一寸墙报都能说话,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环境育人氛围,育人效果良好。
二、强化行为规范管理,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1、加强对学生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习惯养成教育,敦促学生做到养成求规范,规范促发展。开学初,抓好学生的仪表、服饰、发型等行为规范,中午和晚上放学、晚自习后的骑车状况,平时上下课的提前到位等。还有学生宿舍的管理,生管组加强住宿生的教育管理,杜绝夜不归宿、容留外人住宿行为,宿舍管理员正常进行检查,学校生活指导教师夜间巡视配合生管组对学生生活起居进行指导。又如各年段、班级能做到按照学校的统一布署,保质保量的做好常规卫生工作,保证学校大环境的整洁、清新,以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效能。
2、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德育课、礼仪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群众主义、法制安全和思想品行的教育。透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群众、热爱家乡、遵纪守法、礼貌礼貌,做时代新人。
3、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学校为着力点,着手加强团干部、学生会各班的潜力建设,增强理论学习水平和管理潜力,透过学习党团知识,增强团员、青年的意识教育,塑造团员、青年的高尚品质,培育团员、青年的民族精神,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更上新台阶,尤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礼貌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效果显著。
4、加强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透过法制报告、主题班会或其它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游泳安全、交通安全、宿舍安全、运动安全、人际关系安全、饮食安全、实验安全等各项安全教育。用心开展相关主题班会,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法制知识和守法意识,懂得珍爱生命、崇尚科学、拒绝。
大学德育工作总结2
这一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校长室的带领下,坚持“追求完美道德,发展个性特长”的理念,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安全第一”的德育工作之路,取得了显著的德育绩效,并构成了鲜明的德育特色。现将这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确保德育队伍的先进性。为提高这支队伍的德育工作本事,我们经常相互交流德育工作的方法,展示各年级的德育工作的特色。为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校长室还请来七十五中的校长和天荣中学的卢秉珍及市教研室的邹立波教师开讲座,组织全校教师进取开展师德的学习讨论,努力提贯彻和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
2、继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少先队大队干部的工作本事,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如学校卫生的检查打分、学生纪律的检查打分、礼貌礼仪的监督、各项分数的统计反馈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观作用,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本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校管理。
二、继续坚持常规教育的主线工作
1、新学期一开始,各年级、班级就根据本年级、班级实际情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确定不一样学年段的德育资料和教学要求,改善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整体性,阶段性和实效性。
2、为构成一个良好的班风、校风,在平时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时刻对照《小学生守则》、《猎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貌班评比细则》等规章制度进行教育和监督工作,并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班主任(中队辅导员)教师认真设计班、队会资料,写好设计方案,认真上好每一节班会课和中队主题课,实效性和针对性强。如当发现学校发生第一例水痘疾病时,全体教师互相帮忙互相学习,检查和辨认疾病特征,各班组织学生上了一节“防控水痘疾病”的主题班会,学习辨认与预防知识,并在随后的工作中随时做好防控及上报工作,及时控制了传染疾病的蔓延。
4、继续发挥教师国旗下讲话、行政值周总结和升旗手事迹介绍这一德育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励、内化,并构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每星期一早上的升旗活动仪式上,对学校上一周的情景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了解学校的主要教育资料和活动任务,学校利用这一平台表扬好人好是好事,也对不好的现象进行批评指正,使学生在对照自我的行为中修正自我的行为。
三、继续强化养成教育
1、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把培养礼貌礼仪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料之一,作为德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本事,充分发挥少先队、礼貌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和绿色监督岗的职能作用,监督岗成员参与学校班级日常工作的检查与评比,做好当日的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⑴、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学生养成教育以“课间不追逐保安全”、“放学规程队有序”、“平时讲礼貌礼仪”等为主要资料,经常与教师沟通交流,出现问题不互相推卸职责,共同处理,使教育教学活动能正常开展。
⑵、自我教育活动。让学生成为小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本事,并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构成良好的班风,提升礼貌素养。
四、塑造亮点,拓展德育活动
1、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中。主要经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墙报、国旗下讲话、德育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等阵地和途径进行感染、内化和教育。
2、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好专题教育活动。如建队节纪念活动、教师节、校运会等开展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充分利用良好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用好班级、学校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经过“校运会”活动,给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生的身体素养和运动技能等。
4、发展学校特色教育,供给展示舞台。学校一向努力打造特色教育,尤其是在第二课堂中,根据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有特色的兴趣组,主要有武术、足球训练、电子琴、围棋、象棋、书法、手工、绘画、小记者和小主持人等28个兴趣班。围棋、象棋等班学生曾参加“明日之星”比赛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等好名次;足球队在上学期获得“达能杯”广州市冠军后,本学期代表中国到西班牙参加世界比赛,获得好评。在此基础上,学校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学校的足球特色,选拔和训练两支新的队伍,作好梯级培养准备。在学期末,学校还举行了第一届“校长杯”足球比赛,初步将女同学也纳入队伍中,每年级决出第一名的班级并进行奖励。
5、进取完成上级的任务。如在2011年的天河区田径赛开幕式中,我校的任务是参加入场仪式表演,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和体育科组的训练下以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配合下,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在出场仪式上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在随后的比赛中也取得很好的成绩,五年级的李耀迅获得200米的第一名,徐志威获得了100米和60米的第三名。
五、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展国防教育
我校在十月中旬,曾请来部队官兵对学生进行为期三天的军训,军训时间虽然较短,但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国防观念与合作意识;初步体验了士兵生活,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和团体主义。每一个学生都能端正训练态度,把这次军训当作一次提高自身素质和锻炼自身本事的绝好机会。在最终的成果展示评比中,看着同学们整齐的步伐,有序的队型,漂亮的站姿,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六、继续坚持环境教育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知识的复习和坚持实践,在检查中受到广州市环保局和猎德街道的表扬。又如在五一班主任的配合下,全校各班顺利开展“保护中华白海豚”的主题活动,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做出一点贡献。
七、深化健康教育和卫生安全教育
1、十一月份,应对日益蔓延的水痘病,学校推出多项举措加强预防“水痘病”的宣传教育,动员全体师生进取行动起来投入这项工作。向师生们介绍了该病的症状、危害、加强监测、发现病例的处理,如何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和防治工作指导等;利用晨会从基本知识、防治要点等集中系统对学生进行了详尽的宣传教育;请来自社区医院的医生对各班主任宣传和讲解,让教师们直观地了解了这一传染病的危害性,以引起全体师生的重视;学校后勤对各班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进行了清洁消毒处理等等。有序地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了学校卫生安全。
2、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打造和谐平安学校。德育部门和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平时就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针对临时出现的安全事故或安全隐患事件进行处理和教育;与班主任等教师互相协调和研究,了解事情的真相并妥善处理。及时将处理结果或教育提议反馈给正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对于意外受伤比较严重的学生,除了协调家长矛盾外,还亲自带学生到医院治疗。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努力打造和谐平安学校。如以往发生学生在军训期间意外受伤事故,看管课堂的教师、班主任、德育主管及分管安全的领导没有互相推卸职责,而是立刻告知家长并协调和完整处理事件。
3、与分管安全管理的领导协调好,每月进行安全逃生演练。逃生演练有长期的应急预案和每次的演练安排,并有计划地实施,及时小结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在演练中以注重安全为首位,确定各班学生的逃生路线,做到有序撤离,有教师跟踪保护。
4、重视法制教育。我们经过红领巾广播站、墙报、国旗下讲话、德育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班会课等阵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还请来了猎德街派出所和天河中天律师事物所的律师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制知识。
八、拓宽空间,构成家校共建和谐局面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构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经常利用校讯通、面谈、打电话等形式与家长联系,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关爱学生。此外,学校还在每次大型德育活动中让家长们走进学校,更进一步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景以及孩子的上课情景等,并邀请家长针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提出合理化提议。如请家长参加教师的满意度测试;请家长参观“校长杯”足球赛;又如水痘病发生期间,学校经过校讯通、书面指引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对疑似患病孩子的家长善意提议在家休息观察和确诊,向他们介绍了该病的症状、危害等,迅速控制了疾病的蔓延。此刻,家长已成为我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交流的桥梁,融洽了家校关系,构成了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忙的良好局面。
九、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我们在平时对学生做好各种礼仪教育工作,每当学校有接待外来参观或开展教研活动的任务时,德育部门更是不遗余力地配合学校,展示我校良好的校风,获得来我校参观和开展活动的各个团体的高度好评。
十、今后工作方向:本学期虽然申报了一个德育课题,但在德育研究中投入不够。
1、今后应当抓紧开展德育课题的研究并尝试与科研结合并带动德育工作上新台阶,完善管理方法和手段,构成理论。
2、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工作思路的创新,有条理和有计划开展,资料及时存档
大学德育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严格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继续加强对学生的礼貌礼仪教育、安全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抓住两条主线,养成教育,班级管理;建立一种品牌,诵读中华经典,打造书香学校;绷紧一根神经,安全教育从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入手,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载体,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灵魂塑造为主旨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一、加强班任管理,提高综合素质。
1.继续开展班主任“一帮一”活动和班主任校本培训,坚持每月下发一次班主任学习材料,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
2.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交流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事业心和职责感,重点抓好班级日常管理,后进生的转化和家访工作。
3.继续执行班主任量化评比方案,考评中力求公平、合理,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用心性和主动性。量化考评由政教处具体负责,一周一公布,一月一评比,考评结果存档,年终作为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评定的重要依据,此外,对重大违纪违法事件的班级,评优评先实行“一票否决”。
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优秀品行。
1.加强学生出勤教育,教育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学会珍惜时间。强化课堂纪律,做到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不开小差,用心思考,大胆发言。
2.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根据国旗下讲话的主要资料,对学生进行礼貌礼议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法制、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
3.精心安排和组织主题班队会,本学期,共组织召开班队会16节,每节班队会课都有主题、有记录。
4.认真组织学生用心参加“动感课间”活动,每周三、周五为动感课间活动时间,学生听到铃声后,立刻到操场上进行“动感课间”活动,学生们有的踢足球、有的跳绳、有的打沙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5.继续开展”我是学校小主人”值周班活动,加大卫生的抽查与检查力度,充分发挥值周生的作用,使学校卫生持续清洁。
三、开展德育活动,提高学生潜力。
1.携手八一农大,开展助学活动。本学期,我校继续与八一农垦大学合作,开展“将班助一的阳光撒向孩子心灵深处”的救助贫困学生活动,本学期,八一农大共救助我校贫困学生10名,救助金额达8913.3元,解决我校贫困学生学业上困难,给他们带来了温暖。
2.营造书香学校,享爱读书欢乐。继续开展晨午读活动,加强《三字经》、《弟子规》诵读活动,举行了《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礼貌》经典读读比赛,《诵读中华经典,点亮智慧人生》手抄报展,使孩子们享受到了读书的欢乐。
3.传承铁人精神,做铁人好后代。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两进”工程进学校活动精神,我校组织开展了“缅怀铁人丰功伟绩,争做铁人式好后代”学习铁人故事会,“铁人精神,点亮人生”演讲比赛。学生们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铁人王进喜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质使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
4.开设兴趣特长班,培养学生特长。本学期,继续开展英语、书法、绘画、足球、篮球五个兴趣特长班,每周三午时3:00—4:00为活动时间,培养了孩子的特长。
此外,我校还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系列活动,“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等。
5.开设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本学期,我校坚持每月下发一次家长学习材料,召开了期中家长会,每个月都有一个年组的家长深入班级听课,开展向家长开放课堂活动。各位家长听课后及时将意见反馈给学校,学校及时进行整改,家长们很满意。
四、加强安全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为了做好我校的安全工作,新学期开学初,召开了“新期安全工作会议”,下发了《新学期致家长一封信》,11月份,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庆教办发[2012]123号“关于应对雨雪等特殊天气做好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状况,有效预防学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开展了冬季安全教育“五个一活动”,即:制定恶劣天气应急工作方案;召开一次恶劣天气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进行一次清扫学校积雪活动;进行一次安全疏散演习;举行一次安全知识竞赛。
透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我校学生的自防、自救、互救潜力,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本学期,还举行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手抄报展。
五、宣传卫生知识,做好疾病预防。
学校利用班队会向学生宣传卫生知识以及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学生注重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不定期抽查学生的个人卫生,做好晨午检,校医及时与卫生防疫部门取得联系,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六、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1.在__区举行的“中小学生艺术比赛”绘画比赛中,我校赵智俊获得了三等奖。
2.在__区举行的“梦想点亮人生”征文演讲比赛中,四年一班李超获演讲三等奖。四年四班钱禹彤获征文二等奖,3.李__教师在全区班主任经验交流中代表学校做了《倡师德树形象》经验交流。
4.少先大队辅导员黄__萍评为“大庆市优秀少先大队辅导员。”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不清楚。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
2.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个别年轻班主任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
3.德育活动课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个别中队的活动还需努力,少先队员的礼仪教育还需加强,自律潜力还需提升,学生的行为习惯还需进一步的养成。
八、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管理,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队伍。
2.开展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貌礼仪教育为重点的养成教育训练,透过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礼貌礼仪的训练、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等,使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做事、当礼貌人。
3.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始终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学校要重视学校安全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将安全教育切实纳入教育教学实践的轨道,渗透到相关学科教育之中。采取案例分析、组织安全演练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潜力。
4.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构成家、校、社会一体的教育网络。努力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发挥综合优势,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5.继续开展“学习铁人精神,争做铁人好后代”铁人精神进学校活动,举行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等,使学生走近铁人,了解铁人。
大学德育工作总结4
本学期,我校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开展多项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严格执行班级量化考核制度本学期,我校继续执行班级量化考核制度。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每月进行一次汇总。并对“优秀班级”给予50元现金奖励,同时出台班主任考核制度,两项汇总评比得出“优秀班主任”。
2、开展“特色之星”评比活动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本学期,我校继续开展“特色之星”评比活动,每月评比一次。“文艺之星”、“劳动之星”、“书法之星”、“阅读之星”等评比,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
(1)坚持升旗仪式。每周一是我校固定的升旗仪式。我校围绕时代主题,结合重大节日,安排各班品德优良的学生轮流进行国旗下演讲,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培养了口才,净化了学生的人格。
(2)开展“学雷锋在行动”活动。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年来,它一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了社会礼貌的提高。
A、在3月5日开展主题升旗仪式,师生齐唱《国歌》和《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做国旗下的演讲。
B、利用黑板报,开展宣传造势,且在每个班级都开展了“学雷锋在行动”主题班会,并举行“我与雷锋找差距告别缺点、发掘优点”主题讨论会。
C、在学校广播系统上播读雷锋日记及先进事迹,播放学雷锋主题歌曲。
D、有请社会教育人士冯斌同志为我们做学雷锋事迹报告会。
E、借助3月12日植树节举办我为学校“添绿”的活动。
F、开展“学雷锋在行动”征文比赛。
G、开展“一帮一”活动,树立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
H、以“节俭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为主题开展“四个一”教育活动,让师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I、开展“告别不良行为,争当礼貌学生”演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在三八妇女节开展“感恩教师、感激母亲”活动。借此节日,透过了解妇女节,学会为母亲分担一点家务;为母亲洗一次脚;向教师和母亲说一句感激的话;亲自做一份礼物;画一幅美画,制作生活妙招卡,酿一篇美文来感激教师和妈妈对学生的无私付出和教导。
(4)传统习俗教育。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校把“清明节习俗”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为缅怀先烈,还进行了制作手抄报和征文活动,同时还开展了“网上祭英烈、传承英烈魂”活动。
(5)开展向地震遇难同胞哀悼活动。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哀悼日。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在操场上为地震灾区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活动,同时降半旗致哀。同时在5月11日组织观看了有关地震的影片,增强地震自我保护意识。
(6)在养成教育方面,从学习习惯、礼貌行为、生活习惯、安全行为几方面逐月分解目标,真正做到从细节抓起。同时为强化养成教育的落实,还同时还开展了日常行为规范讲座,进行了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并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考核。还对各个年级的养成教育冠军给予表彰。
(7)举行了拔河比赛和广播操比赛,让学生学习和娱乐相结合,不仅仅能锻炼身体,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群众荣誉感的迸发。
(8)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带给艺术实践舞台,同时也为“六一”艺术节做准备,师生做了超多的准备工作,过了一个欢乐、详和的六一,并为一批成绩、品德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鼓励大家再接再励。
(9)由于近年来,教育水平的逐步上升,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致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针对现况,我校特举办小学生健康教育讲座,且让学生填写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还针对六年级的毕业生做了《如何持续激昂的学习情绪》的讲座。
(10)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我们在期中测试线束后,召开了家长会,教师和家长进一步对学生的近况做了了解,对学生的管理真正做到家校结合,并针对家长提出的一些意见和推荐给予解答。
(11)在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对我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由校领导和学生做出测评,及时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程度。
总之,本年度,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在本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支持和帮忙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和进一步加强、改正。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取,我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学德育工作总结5
在刚刚过去的一学期中,教师们团结协作,潜心工作,出色的完成了本学期工作,使德育工作坚持了较好发展,在学校迎接的各级各类检查、参观学习中都受到了领导专家的好评,在此对各位教师一学期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激。我校德育教育特色活动从“雏鹰争章”到“阳光果园,硕果累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任重道远铸品牌。现就本学期德育工作做以总结,对新学期德育开展进行部署。
一、抓实德育常规,实行“四级”管理。
我们重视抓实“四、五、六”德育常规:
每月四项工作:月思想教育工作、月德育工作例会、月板报和橱窗宣传、月常规检查评比;
每周五项工作:周一主题升旗仪式、周二红领巾广播和班队会活动、周五“美行少年”评比、《德育工作简报》。
每一天的六项工作:晨检、周会、路队纪律、课间纪律、卫生、两操)。
坚持实行“四级”管理机制,德育处对照学校《班级管理考评细则》(修订稿)做好教育常规的督查、记载工作。
一级管理:班主任(中队辅导员)管理班级。各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认真履行班主任(辅导员)职责,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级管理:年级组长、大队辅导员管理年级组。各年级组长、大队辅导员负责值日儿干的培训、指导工作。依据分列的项目,每一天认真检查各班的常规工作,做到每一天有检查、每周有公布、每月有考评。
三级管理:德育处、包级领导按照学校分工,履行各自的职责,每一天有专人检查全校的常规管理工作。月底,结合各大队评比结果、部门检查结果对班主任(辅导员)教育及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评。
四级管理:校长室。校长室统一指导全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常规教育管理工作,监控、审定考评结果。
我们以德育活动、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实践生活为着力点,以“新要求大实践”为载体,精致育人,德载学校,扩大德育内涵,提高工作实效,全程、全员、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二、开发特色活动,章显雅行之美。
(1)主题活动、亮点频出。
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如下特色活动,如:“猪年送‘猪’福玩转己亥年”第三届传统文化节;学雷锋活动月之“日行一善”;“春之韵”歌咏比赛;“行健致远”队列队形比赛;“一级一品”班级自主管理论坛;“缅怀英烈筑梦前行”祭扫活动;“共抒家国情礼赞新时代”活力之夏艺术节;“成长追梦”入队礼;“铭记感恩”六年级毕业礼;“品诗话端午香囊送祝福”端午节活动;“行礼貌路做礼貌人”交通安全教育;扫黑除恶、防传染病、防恐防震演练;“爱心传递书送期望”图书募捐;未来之星学校电视台:《学校风景线》大事记的录播等;安全工作,常抓不懈,一班一档,安全教育基地、专题橱窗等亮点频频;剪纸社团,成绩斐然;四五六年级研学课程,学生受益匪浅;星空广播站,主题鲜明,常播常新。
异常是开学初举行的“猪年送‘猪’福玩转己亥年”第三届传统文化节活动:本次活动在学校畅想园举行,共布置了七个展区,“天真烂漫”童趣行、“兴致盎然”多彩行、“独具匠心”智慧行、“以棋启智”欢乐行、“趣味灯谜”欢喜行、“诗经吟诵”古风行、“博容海纳”书香行展区。展区内展出的作品主要以学生假期实践作业为主,以“约”共度新佳节、以“爱”奉献一份情、以“勤”充实每一天、以“实”记录每一瞬四个板块,集思想教育、传统文化、知识实践、技能指导为一体,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社团活动更是百花齐放:每周四午时的“艺美”社团和周六上午的活动站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民乐、拉丁、口才、剪纸、足球、武术、棋艺、绘画、文学等十余种社团蓬勃发展,在二小这座艺术的殿堂里,实现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艺教特色。
课外我们组织开展的韩城司马迁祠、文庙之行、华阴兵工基地之行、蒲城考院、博物馆、杨虎城、林则徐纪念馆一行,这些主题鲜明的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尽情挥洒欢乐,在实践中体验并收获着,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常态工作,有序开展。
1、少队工作:在渭南市2019年少先队活动展示暨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我校张艳教师成绩显著,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康英、雷丽萍、何庆、习婷、成晓娟、雷阳六名教师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在此表示祝贺!期望我们的年轻教师加油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
2、体、艺工作:在本学期的“活力之夏”艺术节及礼赞70周年快闪视频录制中,全体音乐、美术教师能进取参与,精心策划组织,合理安排部署,圆满完成任务;“六百”工程大型团体操的展演,无不浸透着全体教师的心血和汗水;特色足球、乒乓球的训练中,曹占平、王小旭、孙涯三位教师认真负责,异常是在渭南市教育局、渭南市足协组织的足球比赛中,我校女足成绩斐然、尽显二小风采;在学校迎检中,音、美组各部室管理员,能进取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效果显著。在此,向大家道一声:辛苦了!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艺术魅力才充盈着整个二小学校!
3、在大课间、营养餐的发放及大型活动中,我们的副班主任能尽职尽责,配合班主任完成各项任务,表现突出:邢桂琴、孙涯、安宪丽、孙亚丽,异常是罗红雨、党永录、雷婧三位同志在4.9班徐蕾、5.8班孙珍、1.8班李蕊请假的特殊情景下,勇担重担,毫无怨言,特此提出表扬!
4、值周员工作:各位值周员教师能不辞劳苦,克服一切困难,按时到岗,表现突出的有:刘伟、王晓丽、白永宁、王茹、党永录等。
5、卫生工作:一学期以来,负责卫生的张俊民、党培红两位教师检查督促到位,各班主任整改及时,学校整洁卫生,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在此要异常提出表扬的班级是:1.2班、1.8班、2.6班、2.8班、3.4班、3.6班、4.2班、4.8班、5.2班、5.6班、6.1班、6.2班,每一天课间安排学生监督、捡拾,礼貌劝导,异常是学校适逢大型活动及检查,班主任教师身先士卒,亲自带学生打扫,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除此之外,本学期捡拾班,捡拾及时、彻底的班级有:2.1班、2.2班、3.5班、3.9班、5.5班、5.7班、6.3班、6.4班、6.6班、6.8班,特此提出表扬!
6、安全警钟长鸣!学校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为其它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服好务,站好岗。安全档案记录细致、监管及时,职责落实到人。顺利迎接省市级礼貌交通示范校验收,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好评!承担本次验收任务的:1.3班、1.4班、1.5班、1.7班、1.9班及五年级组,训练到位,学生们的表演精彩,特此表扬!
7、在图书募捐、新华美育、乐教乐学活动中,以下班级表现突出,上传及时:2.4班、2.5班、2.7班、2.10班、2.11班、3.1班、3.2班、3.8班、4.5班、4.9班、5.8班!
新华美育工作表现突出的班级有:六年级、三年级(异常是三年级,习婷作为年级组长,在其他班主任工作繁忙的情景下,主动整理各班数据,独自上传,按时完成任务,在此提出表扬!)
大家都明白,在我们的工作中,班主任是最辛苦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听听她们的心里话:(视频播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学期德育处在“6+4”德育框架引领下,创新育人模式,推行“六行”学生自助管理体系。评选“美行少年”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每位二小学生学习的楷模!(视频播放)
“美行少年“评选活动为学生的发展供给了可供学习的榜样,在全体同学中构成了正确的偶像氛围,起到了进取的导向作用。一个学期来,绝大多数学生都曾被评为不一样层次、不一样类型的优秀学生,荣誉的获得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性,全校学生逐步构成了一种良好的、进取向上的学习风气,推动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少先队还将评选出的各类明星统一规格,装订成册,为优秀学生留下一段完美的回忆。
三、强化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养。
1、阳光大课间(观摩三小的大课间后,被三小学生有序的大课间活动及形式所震撼,随后将组织咱们的体育教师,共商良策,有必要的话去兄弟学校学习交流,取经,将咱们的大课间也创意设计,使之成为咱们二小一大亮点!)
2、课间活动(活动有主题但有序性差,存在学生追逐打闹、乱丢弃、讲脏话现象。)德育处将加大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健康、环境教育(完成市级“绿色学校”的创立工作)
学生践踏草坪,乱扔果皮、纸屑……
四、同心同向同行,再谱教育新章。
1、月月PK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暨班主任“青优工程”全面启动。
2、设立“四色垃圾箱”,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实践活动。
3、充分发挥发挥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魏敏工作室和任继玲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耐心辅导,防止心理障碍造成损害。
4、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
5、“冬之美”音乐节(分年级:器乐、舞蹈、师生个人才艺、学校小歌星、大型方队等)
【大学德育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大学德育的工作总结07-29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23
大学德育工作计划07-25
中国信息大学:德育班会欢乐多09-29
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案10-13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德育素质考核实施办法06-21
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心得体会09-21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06-11
一年级德育工作的点滴体会23小杨宁10-04
德育骨干培训心得体会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