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2024-10-10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精选18篇)

1.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篇一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模板

1.主诉:反复多处关节疼痛三年,加重一月

2.现病史:患者于三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多处关节疼痛,活动关节时疼痛加剧,主要位于双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及膝关节,关节肿痛明显,伴有间断发热,体温37.2-38℃,自觉全身不适,乏力,无头痛,无皮疹,无恶心及呕吐,无胸闷及呼吸困难,无腹痛及腹泻,无腰痛及肉眼血尿,三年来患者症状反复,且逐渐加重,掌指关节出现屈曲畸形,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炎止痛处理(不祥),症状无明显缓解,一月前起,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关节疼痛不能耐受,夜间尤甚,生活不能自理,今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收入院。

病程中患者精神尚好,食欲及睡眠欠安,大小便正常,近期体力下降,体重稍下降。

3.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4.家族史:患者母亲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

5.体检:Bp 140/90mmHg,心率90次/分,体重 65 kg,身高 165cm.神志清楚,表情痛苦,营养良好,发育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无突眼,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双侧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饱满,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浮肿,双侧足背动脉可触及,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双侧肩关节外展及背伸受限,双侧腕关节肿胀,皮温稍高,关节压痛明显,双侧近端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关节肿胀,有压痛。双侧膝关节肿胀,压痛,关节屈曲及背伸受限。

6.专科体检:双侧肩关节外展及背伸受限,双侧腕关节肿胀,皮温稍高,关节压痛明显,双侧近端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关节肿胀,有压痛。双侧膝关节肿胀,压痛,关节屈曲及背伸受限。7.门诊资料:2014/5/5,我院RF:300IU/ML.8.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9.诊断依据:1.中年女性患者;

2.主因“反复多处关节疼痛三年,加重一月”入院;,活

动关节时疼痛加剧,主要位于双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及膝关节,关节肿痛明显,伴有间断发热,体温37.2-38℃,自觉全身不适。3.体检:双侧肩关节外展及背伸受限,双侧腕关节肿胀,皮温稍高,关节压痛明显,双侧近端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关节肿胀,有压痛。双侧膝关节肿胀,压痛,关节屈曲及背伸受限。

4.门诊资料:2014/5/5,我院RF:300IU/ML.10.鉴别诊断:1.骨关节炎:为退行性骨关节病,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

者。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活动时关节痛加重,诊疗计划:可有关节肿、积液。手指骨关节炎常被误诊为RA,尤其在远端指间关节出现赫伯登(Heberden)结节和近端指关节出现布夏尔(Bouchard)结节时易被视为滑膜炎。OA通常无游走性疼痛,大多数患者血沉正常,RF阴性或低滴度阳性。X线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2.强直性脊柱炎 :主要侵犯脊柱,当周围关节受累,特别是以膝、踝、髋关节为首发症状者,需与RA相鉴别。AS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外周关节受累以非对称性的下肢大关节炎为主,极少累及手关节,骶髂关节炎具典型的X线改变。可有家族史,90%以上患者HLA-B27阳性。血清RF阴性。3.系统性红斑狼疮 :部分患者手指关节肿痛为首发症状,且部分患者RF阳性,而被误诊为RA。然而本病的关节病变较RA为轻,一般为非侵蚀性,且关节外的系统性症状如蝶形红斑、脱发、蛋白尿等较突出。血清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该患者无上述典型表现不支持此诊断。

完善相关检查:1.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心 电图,胸部正位片,肝胆胰脾B超,双肾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B超,子宫附件B超,双侧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肝肾功能,血脂一套,电解质,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测定,ENA全套,甲状腺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手指及腕关节正侧位片,必要时行关节CT或MRI 检查;

一般治疗:休息,关节制动,避免受凉,清淡软食;

消炎止痛治疗: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75mg 口服 每日两次; 抗风湿治疗:甲氨蝶呤片 7.5mg 口服 每周一次 ;来氟米特片10 mg 口服 每日一次;泼尼松片30mg 口服 每日一次;

必要时行外科会诊,行手术治疗; 11.1.2.3.4.5.

2.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 男性11例, 女性34例, 18~72岁, 平均42.5岁;病程在3个月~1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多为对称性, 以手 (近端指间及掌指) 足关节为主。其中部分患者晨起时关节有僵硬感, 全身症状有低热、乏力、食欲下降、体质量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等。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34例, C-反应蛋白升高30例, CCP阳性42例, 类风湿因子均为阳性。

1.2 方法

45例患者均行DR检查, 17例行MR检查。西门子DR摄片机, 摄病变部关节的正、侧位或斜位片;MR采用GE1.5T超导扫描仪进行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层厚为4 mm。序列为T1WI、T2WI加权像, 部分早期病例行T1WI+脂肪抑制。分别由两名影像诊断主治医师进行阅片分析, 并对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合临床资料与X线、MRI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1.3 疾病分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期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1987年关于RA的影像学分类标准进行分期[2], I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 关节端骨质疏松;Ⅱ期:关节间隙变窄;Ⅲ期:关节面穿凿样破坏性改变;Ⅳ期: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

2 结果

2.1 DR

45例患者均行DR检查, 其中30例阳性, 15例阴性;病变部位手、腕关节部34例, 足、踝关节部15例, 膝关节6例, 肩关节3例;肘关节5例;DR表现:关节周围软组织呈肿胀, 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面及边缘骨质局限性侵蚀破坏, 周围骨质疏松脱钙, 5例出现关节半脱位表现。Ⅰ期9例, Ⅱ期14例, Ⅲ期5例, Ⅳ期2例。

2.2 MR

17例患者行MR检查, 均为阳性, 早期14例;MRI表现:滑膜炎渗出时T1WI呈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骨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 T2WI呈斑片状高信号, 增强后T1WI强化;血管翳表现T1WI中等强度信号, T2WI为高信号, 增强T1WI明显强化;关节破坏软骨层次模糊消失和信号改变, T1W1呈低信号, T2WI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影, 软骨表面可见毛糙和轻微的高低不平, 成小囊状变;关节骨质侵蚀改变, 表现为关节面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韧带、关节囊增厚及关节积液, 表现为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3 讨论

3.1 RA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R A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不明, 多认为是在遗传易患素质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而致病。遗传因素可能与人白细胞抗原-DR4 (HLA-DR4) 有关;环境因素主要为病毒或细菌感染。首先侵犯滑膜, 包括滑膜关节、关节旁滑囊、及肌腱腱鞘的滑膜, 导致炎性滑膜增生 (滑膜血管翳) , 之后继发关节软骨、骨及关节邻近结构的侵蚀破坏。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期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既而滑膜增厚, 毛细血管增多, 关节内液体增多,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 滑膜内可产生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 形成血管翳。在另一方面, 免疫机制紊乱, 滑膜及血管翳组织产生的各种炎性介质刺激骨质的供应血管, 造成诸小血管及其分支均扩张充血, 因而骨髓内液体增多, 表现为骨髓水肿。小血管长期扩张充血, 导致骨质逐渐脱钙和吸收, 发生骨质疏松。随着血管翳向关节腔内的软骨面生长, 血管翳释放多种炎性介质, 包括多种酶及细胞因子, 对关节软骨、肌腱、韧带、关节囊、骨产生破坏作用。此外, 软骨受血管翳包裹, 不能正常与滑液接触, 影响其营养代谢, 使软骨、骨遭到破坏, 最终出现关节毁损、强直、变形、严重的继发性骨关节病。临床上发病隐匿, 以女性多发, 男女患病比例约1∶3, 多表现对称性手足小关节晨僵、梭形肿胀、疼痛, 部分伴有发热、乏力、皮下结节和肝脾肿大, 晚期表现多关节畸形, 如手指“尺侧偏移”、指间关节屈曲和过伸畸形, 并常伴有肌肉萎缩。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 血沉加快等。

3.2 RA的影像表现

RA早期X线典型表现为:病变主要侵犯手腕及足小关节, 且多呈对称性四肢小关节受累。关节附近软组织对称性梭形肿胀, 最初限于手足小关节, 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尺侧易受侵犯, 掌部软组织可增厚, 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 以及关节面下关节边缘的轻度骨质破坏。病变继续发展, 出现关节间隙狭窄, 骨性关节面骨皮质边缘不规整, 骨性关节面下可出现小的囊状骨质破坏, 好发于关节囊附近的关节边缘, 大关节较小关节少见, 且出现较晚。晚期:骨质疏松显著, 呈普遍性, 骨的微细结构消失, 骨皮质菲薄, 关节间隙狭窄, 关节面破坏、缺损;关节部软组织肿胀消退, 肌肉萎缩, 可发生关节半脱位, 严重时关节可出现骨性强直。在RA早期, 以滑膜炎为主要改变, MR可直接显示炎性增厚的滑膜, RA早期MRI典型表现为:滑膜炎渗出时T1WI呈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骨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 T2WI呈斑片状高信号, 增强后T1WI强化;血管翳表现T1WI中等强度信号, T2WI为高信号, 增强T1WI明显强化;关节破坏软骨层次模糊消失和信号改变, T1WI呈低信号, T2WI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影, 软骨表面可见毛糙和轻微的高低不平, 成小囊状变;关节骨质侵蚀改变, 表现为关节面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韧带、关节囊增厚及关节积液, 表现为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3.3 早期RA的影像诊断价值

长期以来, 手部和足部的X线平片是诊断类风湿的主要方法[3]。平片可显示骨侵蚀、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畸形, 其中骨侵蚀是类风湿关节炎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征象。X线平片对RA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 检查方便且费用低, 广泛用于临床。但是, 平片并不能发现早期病变。有文献指出, 尽管类风湿的X线改变是RA的诊断标准之一, 但是平片对于病程在两年以内的患者的临床价值非常有限[4]。X线诊断的敏感性约为20%, 特异性为90%[5]。平片对于骨小梁的缺失不敏感, 难以显示骨髓腔内的骨质破坏。研究指出, 平片发现骨侵蚀的敏感性明显低于MRI, MRI较平片可发现更多的骨质侵蚀灶, 且比平片更早发现骨质侵蚀灶[6,7]。MRI是目前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3]。MRI可多序列、多参数及多平面成像, 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 无辐射, 使其优于其他影像学方法, 能比较清晰地显示关节正常结构及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 MRI对RA诊断的主要征象:滑膜增厚、血管翳、骨髓水肿、骨侵蚀、腱鞘炎、关节积液等, 滑膜增厚是RA最早期、最主要的改变, 血管翳是RA的特征性改变, 是早期RA最为重要的征象[8]。

目前RA的诊断是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在R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监测病变进展、评估治疗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MRI可显示X线无法显示的滑膜增生、血管翳, 在发现早期骨质侵蚀优于X线平片及CT, MRI在RA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目前诊断早期RA的最佳及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的DR及MRI征象, 提高对本病早期诊断的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4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结果 本组45例患者, 男性11例, 女性34例, 年龄18~72岁, 平均33.5岁;病变部位手、腕关节部34例, 足、踝关节部15例, 膝关节6例, 肩关节3例;肘关节5例;DR表现:关节周围软组织呈肿胀, 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面及边缘骨质局限性侵蚀破坏, 周围骨质疏松脱钙, 5例患者出现关节半脱位表现。17例患者行MR检查, 均为阳性, 早期14例, MRI表现:滑膜炎渗出时T1WI呈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骨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 T2WI呈斑片状高信号, 增强后T1WI强化;血管翳表现T1WI中等强度信号, T2WI为高信号, 增强T1WI明显强化;关节破坏软骨层次模糊消失和信号改变, T1WI呈低信号, T2WI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影, 软骨表面可见毛糙和轻微的高低不平, 成小囊状变;关节骨质侵蚀改变, 表现为关节面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韧带、关节囊增厚及关节积液, 表现为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结论 影像学DR检查是RA常规检查方法, MRI敏感性、特异性高, 是目前诊断早期RA的最佳及首选的影像学方法。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数字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

参考文献

[1]郑卓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评估[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6) :931.

[2]徐丽华, 张凯清, 李森林.成人周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表现 (附36例分析) [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l1年, 31 (2) :182-183.

[3]周海燕, 刘鹏程, 王成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杂志, 2011, 40 (2) :19-21.

[4]Devauchelle Pensec V, Saraux A, Berthelot JM, et al.Ability of hand radiographs to p redict a further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patientswith early arthritis[J].J Rheumatol, 2001, 28 (12) :2603-2607.

[5]Devauchelle Pensec V, Saraux A, Berthelot JM, et al.Ability of hand radiographs to predict a further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patients with early arthritis[J].J Rheumatol, 2001, 28 (12) :2603.

[6]BackhausM, Burmester GR, Sandrock D, et al.Prospective two year follow up study comparing novel and conventional imaging p rocedures in patients with arthritis finger joints[J].Ann Rheum Dis, 2002, 61 (10) :895-904.

[7]Chen TS, Crues JV 3rd, Ali M, 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2ging ismore sensitive than radiographs in detecting change in size of e2rosion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J Rheumatol, 2006, 33 (10) :1957-1967.

3.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篇三

【关键词】:MR检查 类风湿性膝关节炎 诊断

【中国分类号】 R6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80-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早期常累及手腕等小关节,常对称性发病,较少发生在膝等大关节处。而膝等大关节处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则相对不典型,临床症状可以是关节的一般疼痛、肿胀、上下楼梯无力等。与膝关节的其他病变有时难以鉴别。如病变无侵蚀邻近骨质,传统X线检查常为阴性,或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影,而MR成像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显示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优势。本文结合临床及病理特征,回顾性分析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MR表现,总结MR对其的诊断。

一、材料与方法

1、对象:收集2009年04月-2012年2月在我院行MRI检查,均符合临床及病理诊断的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50例,患者年龄8~76岁,平均41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所有患者均因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症状就诊,单膝发病33例,其中17例发生于双膝。

2、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3.0T Signal XT 高场强MR成像仪;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矢状、冠状位T1WI、T2WI,增强矢状、冠状T1WI像按照相同扫描参数进行成像。

3、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支持(如类风湿因子阳性、抗核抗体阳性等);影像上表现滑膜不同程度不均匀增厚、关节积液、关节面下骨质改变等。

4、研究方法:由2位经验丰富的MRI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分析本组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得出MRI检查结果,对有不同意见的病例再进行共同讨论得出一致的结论。

二、结果

本组资料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在MR像上均有阳性发现,表现为滑膜不同程度不均匀增厚、关节积液、关节面下骨质改变等。滑膜增生呈弥漫性、结节状、绒毛状或肿块状改变, 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影,增强后滑膜均明显强化;关节积液表现为少量至大量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积液;3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关节软骨破坏,表现为关节面不连续、毛糙,关节软骨厚薄不一、部分缺失;2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关节面下骨质破坏或骨髓水肿,表现为斑点状、小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边界模糊不清,增强后有不均匀斑点状、片状、周边强化:18例有关节间隙变窄。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

三、讨论

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早期主要是滑膜的病理改变,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随着病程的进展,滑膜逐渐增厚,毛细血管增多,关节内液体增多。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滑膜内可产生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形成血管翳。血管翳自滑膜折返处向关节软骨表面延伸侵蚀破坏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纤维软骨、韧带、肌腱等亦可同时受累,最终导致不可逆性的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滑膜血管翳具有丰富的血运,依滑膜炎活动性程度或血管化程度不同可分为炎性血管翳(或血管化血管翳)、纤维性血管翳和混合性血管翳[1,2]。本组资料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滑膜增厚、关节囊积液,在早期一般不累及关节面下骨质,关节间隙也无狭窄;其影像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

类风湿性膝关节炎主要与以下病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①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一类很常见的老年性病变,一般好发于膝、肘、肩关节以及脊柱等大关节处。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的弹性和韧性减弱,软骨变薄,骨与软骨连接区修复和重建的能力越来越差,当关节软骨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导致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形成骨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软骨病变和软骨下骨结构病变常发生在同一部位,常见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其滑膜增厚是滑膜受骨质增生等慢性刺激因素引起的反应性增生,相对缺乏血运.为纤维性血管翳,故其滑膜增厚及强化程度不如类风湿性关节炎。OA的骨水肿多局限在退变最严重的持重关节面附近,其骨侵蚀部位常被滑液囊肿代替[1,2]。②关节滑膜结核:其在临床上较常见,多发生于儿童、年轻人,临床症状较急,多为血源性播散而来,全身其他地方有结核病; MRI特点为:滑膜增厚、轮廓模糊,可见死骨、关节软骨缺损及软骨下骨髓水肿,并见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早期易形成窦道[3]。③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是一类较少见良性肿瘤性病变,好发于20~50岁。最常累及膝关节,其次为髋关节及踝关节。该病引起骨改变者常见于关节囊较紧密的关节,如髋关节及肘关节,可能源于压迫现象。在常规X片上無钙化灶显示。在MR上,因含铁血黄素的顺磁效应,T1WI上低信号灶在T2WI上病灶信号更低、范围更大,边缘模糊;增强后滑膜有不均匀强化[4]。④滑膜骨软骨瘤病:为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组织学为关节囊、滑囊和腱鞘内滑膜增生,血管增加,并有淋巴细胞聚集形成小体,小体脱落后形成游离体,自游离体的中心向外依次为骨组织、软骨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因其核心部分为骨化成分,MR表现为与骨髓信号相似的关节内游离体。平片诊断具有特征性,表现为关节周围圆形和卵圆形钙化、骨化影[4]。

综上所述,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RI表现主要有滑膜增生、关节积液、关节面下骨质改变、软组织肿胀等,这些征象在磁共振上可得到良好的显示;提示磁共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有较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临床鉴别大多数膝关节病变,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丁小南,袁建华,程爱萍.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中滑膜改变的MRI表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1):31-33.

[2] 王宇,雷新玮.MRI对于鉴别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的价值.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1):42-44

[3] 马立恒,彭振鹏,张朝晖,等.膝关节滑膜病变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1):59-64.

[4] 王旭华,刘彦平,汤宇,等.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表现.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5):734-736.

4.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 篇四

外科治疗:面对类风湿的疾病出现,采用外科治疗的措施,也是缓解的方法之一,但是,要注意适当的治疗选择。外科治疗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患者确实不少,这是针对于病情发展较重的一些患者。目前对仅有1~2个关节受损较重、经水杨酸盐类治疗无效者可试用早期滑膜切除术。后期病变静止,关节有明显畸形病例可行截骨矫正术,关节强直或破坏可作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负重关节可作关节融合术等。

推拿疗法:出现疾病之后,不仅是手术的治疗会缓解疾病的发生,也要注意一些推拿的治疗方法。推拿疗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按摩疗法,这是一种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很受患者们的青睐。推拿疗法是采用按摩法刺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运动患者的肢体进行治病的一种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施行推拿疗法,应由轻渐重,由点到面,由慢而快,由短至长。

一般疗法:面对类风湿的出现,采用一些常用的方法,例如适当的休息,健康的饮食也是有缓解的效果的。患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们一定要注意卧床休息,不要给患处施加压力,待病症慢慢消失,病情得到理想的改善后才可适当的活动。饮食中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要充足,贫血显着者可予小量输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体炎等在病人健康情况允许下,尽早摘除。

5.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8大因素 篇五

1、类风湿关节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保暖

尤其是在三月份到四月份期间气温逐渐回升,这段期间也是气温最为变换无偿的时间。

一些人就脱掉了厚重的冬装换上了春装,这段时间就因为关节受凉,日积月累导致了类风湿关节炎。

2、关节在过度疲劳和膳食不平衡会导致酸性体质

软骨浸泡在酸性体液中就会降解,滑液的润滑效果也会变差。由此引起的发炎会限制关节的运动。从而引起了类风湿关节炎。

3、长时间的情绪受刺激或长期心理受压抑者

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而且已患病者受精神刺激后容易发作,均说明本病与自身心理因素有关。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形成的原因之一。

4、遗传因素类风湿关节炎病人

家系以及同卵双生子和非同卵双生子的研究结果,支持遗传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结论。

5、长期过度使用关节也是致病原因

一般常见的慢性下腰劳损、腱鞘炎等,受累部常有长期过劳的历史。这种慢性积累性损伤也可以造成受累组织的充血、水肿、粘连而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疾病。

年轻时不注意保护关节,上了年纪之后很容易患上类风湿关节炎。

6、生活无节

吸烟、饮酒、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过度劳累,均会损伤肝肾易引发历节风、骨骱痹,从而引起了类风湿关节炎。

7、现代污染

环境污染、空气污染、食品污染、核磁辐射、噪音等使许多毒素淤积在人体内,威胁健康。

6.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来自国内的万方期刊、维普、CNKI等数据库,所筛选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筛选的关键词或者主题词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抗CCP、RF、RA等。先筛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文献资料,再进一步筛查有抗CCP或者RF的文献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逐渐缩小范围,有抗CCP/RF并联诊断研究入选5篇,有抗CCP+RF串联诊断研究入选11篇。文献分析尚未发现有RA联合诊断试验Meta分析的文献报道。

1.2 纳入标准 ①灵敏度与特异度被报道或者能够被计算出来;②诊断试验的金标准是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修订的RA诊断分类标准;③能够获取完整文献;④样本足够大并且具有代表性;⑤使用抗CCP和RF对RA进行串联试验筛查或并联试验筛查;⑥用ELISA检测抗CCP抗体和RF,能明显区分阳性和阴性,RF检测所包含5 个因子(IgM、IgA、IgG、IgD、IgE),可以检测其中部分RF因子。当上述标准不满足或者条件不清楚的文献,予于剔除。

1.3 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的绘制及其准确性和对数优势比计算 将敏感度(TPR)和1-特异性(FPR)作线性变换,建立SROC线性回归模型[3]:D=A+B×S,其中D为因变量,S为自变量,D=ln[(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阳性率×假阳性率)],S=ln[(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求出A和B的值,根据undefined,最后建立TPR与FPR关系的方程。根据TPR*=(1+e-A/2)-1公式,计算诊断试验综合准确度,根据纳入研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制散点图[3,4,5]。

1.4 文献质量评估 见图1、见图2通过漏斗图估计发表偏倚,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文献发表偏倚较小。本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评估显示,文献质量普遍比较高,整体的可信性程度也较为确信。

1.5 统计分析 采用SAS 8.02进行统计分析,应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与绘图,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诊断试验的描述性分析、SROC分析、Z检验等。

2 结果

7.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如何保护关节 篇七

1.避免使指关节受力 此病患者即使在做不起眼的琐事时也应尽量避免使指关节受力,以有效地保护指关节。避免使指关节受力的方法包括:①尽量不用一只手提水杯的把,而应该用双手的掌面合力端起水杯。②不要用手指用力扳按衣夹、指甲钳、喷壶按钮等。③不要用一两根手指拉拽抽屉。④不要长时间地写字、织毛衣或打字。⑤在起床时,不要用双手握拳撑起身体,而要用双手的手掌支撑身体,缓缓坐起。⑥在开门时可用肩膀推开房门,而不要用手猛推。⑦用刀切割较硬的东西时,要用手掌握住刀柄使劲下压,而不要用手指按压刀背。⑧将家里的汤匙柄、钥匙柄用棉布或牛皮纸缠绕加粗,然后再使用这些物品。⑨应尽量少拧瓶盖。在拧瓶盖时,应先用柔软的纸巾包住瓶盖(以增大摩擦力),再用掌心握住瓶盖加压,利用手臂带动手腕的力量来拧。在平时,此病患者最好不要使用杯盖过紧的水杯,而应尽量选用敞口杯或可揭盖的杯子,以减少使用指关节的几率。⑩在提水桶等重物时不要使用指间关节,而应尽量使用掌指关节,并尽量让重物靠近身体,以减少手边关节的承重。在提不动重物时,可将其拖着走。

2.每周进行3次身体锻炼 适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锻炼项目包括散步、骑自行车、游泳、举轻的哑铃等。此病患者应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30分钟。刚开始锻炼时,可做一些短时间、低强度的运动,然后逐渐增加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在锻炼的过程中应频繁地更换体位,如果感觉患处疼痛应立即停止锻炼。处于病情急性发作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不可进行身体锻炼,并应请家人帮助自己穿衣裤鞋袜,以免引起手部关节变形。

3.拄根拐杖 临床实践证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拄拐杖行走时,其腿部、胯关节和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可减轻20%以上,其下肢关节可得到更好的保护。

4.常做拉抻关节的运动 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若能每天做一些拉抻关节的运动,可明显地减少发生关节疼痛的次数。在做拉抻关节运动时,应从上至下逐步拉抻全身所有的关节,拉抻的强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在早晨,此病患者常会感觉关节很僵硬,这时最好先冲个淋浴,暖暖关节,然后再做拉抻运动。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还可经常做一些握拳、分并手指等动作。在每天清晨起床前,此病患者可做一做握拳的动作:用力握紧双手,再缓缓放开,反复握50~100次,握拳的速度不宜过快。

8.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篇八

时间:2013年5月30日 地点:医生办公室 主查人:柳秀英

主要内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 参加人员:内五科护理人员

病例介绍:柳秀英,女,67岁,因“反复四肢关节肿痛20余年加重20余天”于2013年5月15日08时32分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指关节、双掌指关节、双肘关节、双膝关节肿痛,晨起及夜间明显,活动后稍好转,无红肿及皮温增高,就诊于本院门诊,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抗风湿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遂自行改服中药治疗,多地求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病情逐渐加重,3年前逐渐出现双手指关节、双腕关节、双足趾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未规范就诊。20余天前双膝关节疼痛明显加重,出现双下肢浮肿,行走受限,服用曹清华药物,效果不佳,今为求系统诊治,遂就诊于本院,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收住我科。自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差,睡眠差,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体查:体温36.5℃ 脉率:8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30/80mmHg 辅助检查:结核抗体[2013-5-15 11:21:31]:结核抗体TBAbIgG:阴性;结核抗体TBAbIgM:阴性;血常规五分类[2013-5-15 11:21:3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0%↑;淋巴细胞百分比:14.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5.9pg↓;凝血常规检查[2013-5-15 11:38:56]:凝血酶原时间(PT):12.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6.4;肝功能、血糖、血脂检查[2013-5-15 13:12:27]:肌酐:86.5umol/L↑;尿酸:482umol/L↑高尿酸血症;球蛋白:44g/L↑;谷草转氨酶(68U/L↑;甘油三脂:1.82mmol/L↑;总胆固醇:6.8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1mmol/L↑;氯:111mmol/L↑;类风湿因子(RF):77;C反应蛋白:33.7;免疫球蛋白G:395mg/dL↓;铁:6.52umol/L↓;肾功能、电解质常规检查[2013-5-15 1]:肌酐:86.5umol/L↑;尿酸:482umol/L↑;球蛋白:44g/L↑;氯:111mmol/L↑ 入院诊断 :

1、类风湿性关节炎

2、骨性关节炎

3、高脂血症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相关依据及护理措施

一、慢性疼痛 与长期关节炎性反应有关 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关节的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的程度

2、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噪音刺激

3、采取合适的体位,避免疼痛部位受压,如:膝下、足踝下垫小枕

4、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巧,转移注意力

5、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潮湿加重关节疼痛,指导患者起床时用温水洗脸、手,晚上用热水泡脚

6、遵医嘱给予消炎止痛药

二、躯体移动障碍 与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功能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

1、增强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意识,穿防滑鞋防跌伤

2、加强巡视病房,必要时协助患者活动,保证病人的安全

3、当疼痛与活动有关时使用辅助工具

4、制定活动计划,避免在关节疼痛明显是治疗、实验或检查

5、鼓励病人在急性后期加强关节的锻炼,防止关节僵硬,避免长时间不活动

三、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 与关节炎反复发作疼痛和功能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

1、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症状减轻后进行四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

2、缓解期每天定期做全身或局部相结合的关节运动

3、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锻炼前应充分准备活动,强度以不引起关节疼痛加重为主

四、预感性悲哀 与疾病久治不愈、关节可能致残、生活质量下降有关

护理措施:

1、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鼓励患者表达自身的感受

五、知识缺乏 与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有关

护理措施:

1、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使病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意义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能主动避免诱因

2、多向患者讲解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知识

3、正确指导病人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病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4、教会病人自觉进行肢体活动及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防止肢体废用综合症,教育病人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坚持服药

六、有受伤、跌倒的危险 与患者关节活动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

1、告知患者上下楼梯时扶扶手,或有他人搀扶

2、嘱患者勿单独外出,应有他人陪同

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含钾钙丰富的食物为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寒冷、潮湿、感染、过劳等诱发因素,保持情绪乐观、开朗,保证良好的睡眠

3、遵医嘱坚持正确服药,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依从性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用药的护理

1、来氟米特治疗的护理

其常见副作用有腹泻、瘙痒、可逆性肝脏酶升高、脱发、皮疹等。在使用过程中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

2、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护理

让患者了解此类药能引起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及胃粘膜的损伤。要求患者饭后服用,并在餐前加服胃黏膜保护剂

3、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护理

糖皮质激素口服或关节腔局部应用可减轻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使用过程中监测血糖、血压的变化,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注意补充钙质,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4、关节腔注射后的护理

(1)观察针孔渗血及疼痛情况(2)卧床休息4-6h后再下地活动

(3)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皮疹、瘙痒、红肿、发热等状况(4)注射部位2h内不可沾水

(5)2天内局部不能涂药或贴药膏,以免发生感染(6)3天以后逐渐加强功能锻炼

9.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篇九

近百年来,乔氏活络宝在攻克风湿病上呕心沥血,历经近百年临床总结经验,研发出乔氏活络宝,专门针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在治疗类风湿上面,我们建议你选择中药治疗,这是由于类风湿和糖尿病一样,都属于慢性疾病,用西药治疗急不得,需要中药的调理才能够很好的治疗,避免类风湿带来更多的危害。

有了乔氏活络宝,类风湿患者就会彻底告别病魔的困扰。使他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乔氏中医世家,自民国起行医。已成功救治太多风湿、类风湿患者。经多年临床研究,乔氏活络宝始终坚持以中医外治为主,最大程度的减少常规药物对患者自身健康的严重危害,使之远远胜过西药疗效,大大增强了有效率、治愈率。

乔氏中医一向反对以服用西药激素类药物,牺牲身体免疫力为代价去寻找治疗风湿、类风湿的希望。乔氏中医尊重却不迷信权威,百年来,乔氏历代不惜以身试药,如像斑蟊、马钱子、生半夏等大毒之药,医学价值虽有定论,也必亲自品尝之后才能确信其毒性大小及其配方适用量。

10.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手术吗 篇十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尚无特异疗法,内科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目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很多,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但是只能起到治标作用,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手术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是手术本身并不能使病人恢复正常,也不能抑制全身其他部位病变的进展,只能创造条件,使疼痛缓解、畸形矫正、功能改善。

不少学者认为可以把关节的滑膜当做一种免疫器官,具有像淋巴结一样的功能,滑膜切除术后可以有效地阻断机体的变态反应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像一个扁桃体经常发炎的人,在多次运用消炎药物治疗无效后,而采用手术切除扁桃体的道理一样,对于有严重进行性的滑膜炎病人,经充分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病程在半年以上,持续肿胀、积液,而X线片显示尚无骨质破坏者可以进行关节滑膜切除手术,去掉慢性血管翳(滑膜由于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物质刺激增生出的小血管组织),从而达到抑制病情发展的作用,因为在病变的滑膜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最多,而且这些物质对关节可能造成的危害最大,及时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从而起到良好地保护关节、控制疾病的目的。

慢性晚期患者,由于关节软骨丧失,韧带、腱鞘和关节包膜的破朝;或功能减弱、肌力的不平衡以及患者关节活动用力的不同,出现关节不同程度的畸形,甚至出现关节的纤维性强直,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活动,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此类患者可行关节清理 (清除关节软骨和骨头腐烂的部分),将关节中的一些残渣一并清除,以最大限度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对于有严重关节畸形的病人,则要进行畸形矫正,以恢复关节的外观和功能;对于不可矫治的关节,可以采用关节成型或人工关节置换以减少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手术吗

周章武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为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慢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反复发作变化过程。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常表现为关节活动不灵活(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所谓“晨僵”):病人表现为清晨起床后较长时间内的关节活动僵硬,有一种像胶粘着的感觉一样;关节疼痛:关节痛往往从手腕、手指关节和脚趾关节开始,而后向膝关节、髋关节等弥漫,关节疼痛还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此外,还可以出现关节畸形、关节肿胀等;化验检查常常可以出现类风湿因子(RF)阳性,拍X线片可以发现受累的关节间隙变小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至今还不太清楚,可能是因为有一些遗传倾向的人再受到某种感染因素作用而致。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尚无特异疗法,内科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目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很多,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但是只能起到治标作用,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手术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是手术本身并不能使病人恢复正常,也不能抑制全身其他部位病变的进展,只能创造条件,使疼痛缓解、畸形矫正、功能改善。

不少学者认为可以把关节的滑膜当做一种免疫器官,具有像淋巴结一样的功能,滑膜切除术后可以有效地阻断机体的变态反应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像一个扁桃体经常发炎的人,在多次运用消炎药物治疗无效后,而采用手术切除扁桃体的道理一样,对于有严重进行性的滑膜炎病人,经充分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病程在半年以上,持续肿胀、积液,而X线片显示尚无骨质破坏者可以进行关节滑膜切除手术,去掉慢性血管翳(滑膜由于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物质刺激增生出的小血管组织),从而达到抑制病情发展的作用,因为在病变的滑膜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最多,而且这些物质对关节可能造成的危害最大,及时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从而起到良好地保护关节、控制疾病的目的。

11.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篇十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60例RA患者, 将其设为A1组。同期选择146例非RA患者, 将其设为A2组, 选择健康体检人员60例设为A3组。在A1组患者中, 男18例, 女42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7~69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9.9±1.5) 岁。所有患者全部满足RA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在A2组患者中, 男40例, 女106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6~70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9.5±1.9) 岁。其中患有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的患者40例, 患有SS (干燥综合征) 的患者30例, 患有OA (骨性关节炎) 的患者16例, 患有AS (强直性脊柱炎) 的患者30例, 患有Ps A (银屑病性关节炎) 的患者30例。在A3组健康体检人员中, 男32例, 女2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6~70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9.8±1.7) 岁。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等一般资料, 临床存在可比性 (P>0.05) 。

1.2方法:仪器主要选择:美国雅培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主要选择:美国雅培原装进口试剂。测量值超过5.0 U/m L, 证明为阳性[2]。选择西门子特定蛋白仪BNP对患者的RF含量进行检测, 测量值超过22.0 IU/m L, 证明为阳性[3]。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RA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 选择卡方检验通过率形式表示计数资料, 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阳性率比较:抗CCP以及RF针对A1组、A2组以及A3组表现出的阳性率可见表1。

从表1能够得出, 抗CCP抗体针对RA疾病患者临床诊断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50.00%以及95.89%。RF针对RA疾病患者临床诊断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80.00%以及81.79%。

2.2敏感性与特异性:针对RA患者, 分别选择抗CCP以及RF对其进行临床诊断发现, 在临床获得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两方面, 抗CCP抗体针对RA表现出的诊断敏感性低于RF的诊断敏感性 (P<0.05) ;表现出的特异性高于RF诊断的特异性, 二者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5) 。两种检验方法在临床阳性率方面, 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5) 。将上述两种方法联合对RA患者进行检测, 最终临床表现出的特异性获得显著提高, 特异性提高至98.59%。

3讨论

针对RA患者, 在进行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 主要选择测定RF对患者进行测定[4]。但是此种方法于临床表现出较低的特异性。于RA疾病诊断过程中获得的阳性率为60%~80%。因为针对B细胞免疫缺陷患者, 自身RF有可能表现出阳性情况[5]。例如出现蛋白代谢异常情况以及患有慢性抗原刺激的相关疾病。对此, 通过RF针对RA患者进行疾病诊断, 难以表现出显著的特异性[6,7,8]。

近年来发现, 抗CCP抗体针对RA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抗CCP抗体针对RA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抗CCP抗体于RA患者血清中表现出较高的阳性率, 高于A2组以及A3组患者非常明显 (P<0.05) 。从而有效证明抗CCP抗体属于RA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在进行RA临床诊断过程中, 抗CCP抗体表现出的敏感性低于选择RF进行诊断后表现出的敏感性 (P<0.05) ;在特异性方面, 高于RF极为明显 (P<0.05) 。联合上述两种方法对RA患者进行检测, 临床获得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抗CCP抗体针对不同RF含量最终获得的阳性率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P>0.05) 。CCP抗体针对表现为阳性的RA患者表现出的骨破坏作用高于抗体阴性患者极为显著, 从而证明抗CCP抗体含量同RA患者临床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疾病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

总而言之, 针对RA患者在实施早期检测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应用抗CCP抗体, 同RF联合对患者进行检测, 并且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观察, 能够显著提高RA患者的临床检出率, 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患者, 观察在实施临床诊断过程中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CCP)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RA患者60例, 将其设为A1组 (观察组) 。同期选择非RA患者146例, 将其设为A2组 (对照组1) , 选择健康体检人员60例, 设为A3组 (对照组2) 。对A1组与A2组、A3组研究对象的CCP含量以及RF含量 (类分湿因子) 进行准确检测。主要用雅培i2000对患者的CCP含量进行检测, 选择西门子特定蛋白仪对患者的RF含量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 针对RA疾病诊断敏感度以及特异度表现出的差异。结果 在进行RA临床诊断过程中, 抗CCP抗体表现出的敏感性低于选择RF进行诊断后表现出的敏感性 (P<0.05) ;在特异性方面, 高于RF极为明显 (P<0.05) 。联合上述两种方法 对RA患者进行检测, 临床获得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结论 针对RA患者, 临床选择抗CCP抗体加以临床诊断, 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 但尚未有效明确其与RF二者之间表现出的相关性。对此, 将二者联合对RA患者进行检测, 可有效将患者血清学阳性率提高。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定量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

参考文献

[1]魏国兰, 丁妍, 韩宇翔,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定量检测ELISA试剂盒的制备及其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意义[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3, 21 (5) :421-424.

[2]李艳霞.联合检测抗CCP与R F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 (17) :78-79.

[3]刘婷婷, 邱家洋, 陈桂珍, 等.定量检测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8) :1293-1294.

[4]吴炜霖, 林德伟, 韩光, 等.RF、抗CCP抗体、抗GPI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14) :1997-1999.

[5]何应中, 韩昵薇, 邹焰, 等.国产与进口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试剂盒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与应用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3, 36 (3) :241-244.

[6]朱海龙.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2 (11) :1593-1594.

[7]李三中, 郑延梅, 代燕,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Ig G-Rf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 2012, 36 (9) :12-13.

12.中医怎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篇十二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个月后,隔日服1剂,再服3个月。此后,以本方制成丸药,继续服6个月,以巩固疗效。全疗程为1年。

【加减】若属热胜型,加生石膏、土茯苓各30克;若属寒胜型,桂枝可用至20克,加用细辛3~6克;若气血亏虚者,再加用党参15~30克,首乌15克。

13.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治疗方法 篇十三

作者:黄运绥

祖国伟大的中医学对于类风湿病的治疗,有非常瞩目的成就,随着西方医学被引入我们国家,对于类风湿,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都经历了一个比较快速发展的时期。现在,许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依旧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治疗难题。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原则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能及早合理、联合用药。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之一。

二、物理、康复、职业训练、心理等多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14.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篇十四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两院的就诊病人, RA患者74例, 其中男21例, 女53例, 年龄19~74岁, 平均年龄 (44.96±16.79) 岁。全部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诊断标准和2009年ACR/EULAR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诊断标准。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5例, 其中男16例, 女39例, 年龄16~78岁, 平均年龄 (44.72±18.26) 岁, 其中干燥综合症14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 骨关节炎21例, 全部患者符合相应的国际诊断标准。

1.2 检测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检测Anti-CCP, 试剂采用上海富莼科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诊断试剂盒,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标准品浓度为25、50、200、400、1600RU/m L, 曲线以OD-I g (浓度) 拟合, 线性对数曲线。以>2 5RU/m L为阳性。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RF, 仪器为日本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采用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合作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线性范围为5~80IU/m L, 批内精密度CV≤5%, 批间相对极差≤10%, 以>20IU/m L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组人群比较用方差分析。分析两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Anti-CCP、RF在RA组, 非RA组检测结果见表3。

表1对Anti-CCP在RA组与非RA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按α=0.05水准, P<0.05, 拒绝H0, 接受H1, 有统计学意义, 可认为RA组的Anti-CCP阳性率高于非RA组。AntiCCP在RA诊断中的特异度为96.4%, 灵敏度为60.8%, 漏诊率为39.2%, 误诊率为3.6%, 阳性预测值为95.7%, 阴性预测值为64.6%, 阳性似然比为16.9, 阴性似然比为0.41, Youden指数为57.2%。

表2对RF在RA组与非RA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按α=0.05水准, P<0.05, 拒绝H0, 接受H1, 有统计学意义, 可认为RA组的RF阳性率高于非RA组。RF在RA诊断中的特异度为52.7%, 灵敏度为79.7%, 漏诊率为20.3%, 误诊率为47.3%, 阳性预测值为69.4%, 阴性预测值为65.9%, 阳性似然比为1.68, 阴性似然比为0.385, Youden指数为32.4%。

表3计算出RA组中RF与Anti-CCP联合检测的灵敏度72.9%、特异度为86.7%。

3 讨论

RA是一种高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表现, 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 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 极易致残。一般在发病约2年左右即可能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损害,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止关节畸形和致残的关键, 因此, 早期诊断一直受到临床的关注。

RF以其高敏感性被列为1987年美国类风湿协会诊断RA的唯一血清学指标, RF虽敏感性较高, 但特异性较低, 很多非RA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症、骨关节炎等疾病也会出现RF阳性, 某些正常老年人中也有大约5%的阳性率, 所以, RF在RA的早期确诊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998年Schell kens首次利用亲和层析方法人工合成了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和抗聚角蛋白微粒蛋白抗体的共同抗原决定簇环瓜氨酸肽 (CCP) , Anti-CCP独立于RF, 对R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误诊率明显低于RF, 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Youden指数明显高于RF。

2009年ACR/EULAR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诊断标准中RF已不再是唯一的血清学指标。RF与Anti-CCP的联合试验诊断灵敏度72.9%、特异度为86.7%, 是综合诊断水平相对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更具有早期诊断的优势。有文献报道Anti-CCP阳性的RA患者骨关节破坏程度较阴性者更为严重, 这表明Anti-CCP的检测在预测RA患者的严重程度上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Anti-CCP与RF作为RA的实验室指标可互为补充, 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对RA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改善预后有较高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喜德, 蔡龙, 李召东,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7 (1) :8~11.

[2]吴庆军, 曾小峰, 唐福林, 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研究和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 2006, 35 (5) :43~44.

[3]李鸿斌, 李小峰, 甘晓丹, 等.抗和周因子等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 2000, 80 (1) :20~24.

[4]Schellekens GA, visser H, De Jong BAW, et al.The diagnostic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J].Arthritis Rheum, 2000, 43:155~163.

[5]于孟学.现代风湿性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5.

[6]曾小峰, 艾脉兴, 甘晓丹, 等.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1, 5:281~284.

[7]许以平, 郑捷.现代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63~65.

[8]张松照, 黄洪, 张颖, 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 2005, 28 (12) :1040~1043.

[9]潘解萍, 谢雯, 吴敏,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 2006, 32 (1) :68~69.

[10]Nicola B, Giovanni M, Elio S, 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anti citrulline antibody assa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Clin Chem, 2001, 47 (5) :1089~1093.

[11]Dubucquoi, Solau-Gervais, Lefranc, et al.Evaluation of anti-citrullinated filaggrin antibodies as hallmarks for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ic diseases[J].Ann Rheum Dis, 2004, 63:415~419.

15.类风湿性关节炎康复治疗4招 篇十五

大多数类风关患者病程迁延,头2~3年的致残率较高,如不及早合理治疗,3年内关节破坏达70%,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不过,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使80%以上的类风关患者病情缓解。

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综合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服药的同时若加上正确的康复治疗,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介绍四招战胜“类风关”的康复疗法。

第一招:静

当关节处于肿痛急性炎症阶段、全身症状严重的时候,患者应卧床休息。这时应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缓解疼痛,控制炎症和全身症状。休息时,应注意将肢体尽量放在正常生活的正确位置上,同时可以对各个关节做一些轻柔的推拿按摩。

第二招:动

在急性期症状缓解消退后,只要患者可以耐受,便要早期有规律地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关节锻炼,以保存关节的活动功能,加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包括:按摩、被动运动、肌力训练、关节伸展练习等治疗。对于那些无功能障碍,仅有关节疼痛的患者,可进行全关节范围活动;对于已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即关节僵硬,主、被动活动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各病变关节被动活动(外力帮助病变关节在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活动)。

此期可采用温和的手法,引导患肢向各个方向轻柔、主动地伸展活动关节,加上适当的躯干运动。对有活动障碍的关节,可在健康的肢体或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行被动运动。运动幅度争取逐步加大,切忌使用暴力,以让患者只感到有轻度疼痛,不引起剧烈疼痛为限度。

在增强肌力方面,可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锻炼。如果肌肉情况较好,可利用哑铃、橡皮筋等增加肌肉负荷;如果只能勉强活动患肢,可进行不负重的肌肉收缩练习;即使肌肉没有力量带动患肢,也要由健康的肢体或他人带动患肢进行运动。

此外,要尽量自己完成穿衣、洗漱、吃饭、写字等活动,既可树立自信心,又能促进病情康复。

第三招:理疗

理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经皮电神经刺激、水疗(热水袋、热浴)、热敷(蜡疗)、电疗(短波、微波、红外线、超声波)等。理疗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肌肉松弛,有消炎、去肿和镇痛作用。

第四招: 借助支具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矫形支具也广泛应用到该病患者身上。应用夹板和支架可以使关节得到休息,以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防止或纠正关节挛缩畸形。

夹板和支具还可以帮助患者各关节保持在功能位,就是说即使关节活动受限,也能保留部分功能。例如:将各手指保持在轻度屈曲位,让手仍能发挥提、拉及辅助健侧活动等功能;将膝关节保持在伸直位、踝关节保持在站立位,这样即便患者膝、踝关节活动受限,但仍可站立、行走。目前许多正规医院都设有康复科,康复医师为患者量身定做康复计划及定做夹板、支具(也有成品供患者选择),若患者在正规服药的基础上配以正规康复治疗,将有效保护关节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小贴士

类风关康复跟我做

颈部活动:先向左右两边旋转颈部,再将头部上仰(均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限)。反复20~50次。

上肢活动:双手握拳前击,再伸开手指。重复20~50次。

挺胸呼吸:将上肢后伸,并轻轻外展,同时深呼吸, 20~30次。

腰部运动:腰部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重复10~20次。

下肢运动:向前后左右各方向摆动下肢,20~50次。

16.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篇十六

慢性阻塞性肺病、类风湿关节炎

健康管理实施方案

为积极推进我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管理工作的规范开展,根据《四川省贫困县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2017版)、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

(二)加强本院医务人员及各村村医专业技能培训,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队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识别、评估慢阻肺并提供指导的能力。

(三)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二、项目内容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管理

组织开展对本院医生、村医生的培训,以提高项目相关人员认识、1、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提供指导的能力。

2、经培训合格的卫生院医务人员、村医生在辖区内搜索经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询问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登记簿”。所有登记的患者经知情同意后,纳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项目,按照《四川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017年版)》的要求,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随访管理工作。

3、以镇为单位,组织1~2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家属的座谈交流会。结合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世界慢阻肺日”举办1~2次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大型宣传活动,包括在公共场所张贴宣传画,发放科普宣传资料,举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讲座、举办义诊或咨询等活动。

(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管理

1、结合健康管理员项目,组织开展对本院医生、村医生(每村至少1 名)的培训,提高项目相关人员认识、评估类风湿关节炎并给予复健指导的能力。

2、由经过培训合格的卫生院医务人员、村医生在辖区内搜索经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确诊的类风湿疾病患者,询问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登记簿”。所有登记的患者经知情同意后,纳入类风湿关节炎管理项目,按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017年版)》的要求,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随访管理工作。

3、经培训后的村卫生站人员结合随访,开展对患者的病情评估,针对不同病情患者开展复健指导。

4、以镇为单位,结合每年10月12日“世界关节炎日”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知识、危害、复健方法、预防措施等,可以座谈会、义诊、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组织与管理

(一)我院成立由院长为组长,公卫副科长为副组长,医院医务人员、各村村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全镇实施技术指导和监督和绩效考核,推进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村卫生室负责为本辖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管理指导服务,卫生院负责辖区内村卫生室服务对象的建档及健康管理等技术指导。

四、考核内容与指标

(一)考核督导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计划制定、组织管理、经费使用情况、服务数量、服务质量、信息管理、服务效果、居民满意度等。

(二)主要评估指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管理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登记率,率不低于2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不低于85%。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管理率不低于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登记率,2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规范管理率不低于85%。

1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篇十七

作者:黄运绥

在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很常见的一种风湿疾病了,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它的患病人群非常广,有的婴儿就有这种疾病了,因此,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疾病我们不能大意。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

在此,专家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1、理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用理疗的办法。我们在临床上运用局部理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有的患者在运用理疗治疗以后还可以避免晨僵。此外,冷敷,红外线等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治疗红肿。如果配合苭物的话,可以增强疗效。

2、药物治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用的就是苭物治疗。一些类风湿药物具有消炎止痛,调节等作用,但是要注意副作用,中医在这方面做的不错,但是中医见效比较慢,患者在用中医治疗的生活要注意持之以恒。

18.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篇十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类风湿关节炎组64例, 其中男24例, 女40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标本来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吉林省白城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年龄最小15岁, 最大70岁, 平均年龄为45.5岁, 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诊断标准, 均为初诊患者, 未经正规治疗。正常对照组64例, 其中男22例, 女42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71岁, 平均年龄为45.0岁。来自我院的健康体检者。

1.2 检测方法

(1) 血清AKA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 试剂由德国宝灵曼公司提供。血清以1∶20稀释, 以大鼠胃为AKA抗元, 角质层出现板状、线状沉积荧光判为阳性, 于荧光显微观察结果。 (2) 抗CCP抗体的检测:采用E1ISA定量检测抗CCP抗体, 试剂盒由德国欧蒙公司提供。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抗CCP抗体>5IU/mL为阳性结果。 (3) 类风湿因子 (RF) 检测:等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 在Beckman-Coulter公司的IMMAGE型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RF值以IU/mL表示, 正常参考范围为<25IU/m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两组人群血清中, 类风湿关节炎组6 4例, 采用R F法5 0例, (78.1%) ;AKA法30例, (46.9%) ;Anti-CCP法56例, (87.5%) 。正常对照组64例, 采用RF法6例, (9.4%) ;AKA法0例, (0.0%) ;Anti-CCP法, 0例, (0.0%) 。两组比较, 类风湿关节炎组血清RF、AKA、抗CCP阳性例数和阳性率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的人患有此病, 其特征为对称性的大小关节滑膜的炎症。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 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质破坏, 关节功能障碍, 终致残废。因而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控制病情非常重要。传统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及X线改变来诊断。近年的研究认为, 早期诊断、早期积极地给予病情缓解药物能及时控制病情, 减少骨关节的破坏并能改善预后。RF是最早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的自身抗体。RF是以变性的IgG、Fe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阳性率为60%~80%, 一直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类风湿因子虽然敏感性高, 但由于RF在许多结蒂组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呈阳性, 在正常人群中也存在一定的阳性率, 所以特异性较差, 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寻找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抗体, 已经成为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研究中的热点。

瓜氨酸是由转录后精氨酸残基酶修饰而成的一种少数氨基酸, 在2000年Schellekens将一条由19个氨基酸合成为环瓜氨酸钛 (CCP) 。以CCP为基质建立的ELISA试验方法,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的抗CCP抗体, 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之单纯检测RF均有明显的提高。

4 小结

综上所述, 本研究表明:anti-CCP、AKA与RF联合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弥补RF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特异度低的缺点, 减少假阳性率, 而且在敏感度上也能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 从而减少漏诊。

摘要:目的 探讨抗体检测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IASA) 检测anti-ccp,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结果 anti-ccp、AKA与RF联合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弥补RF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特异度低的缺点, 减少假阳性率, 而且在敏感度上也能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结论 抗体检测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 可以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阳性诊断率, 且有利于疾病的预后判断。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角质蛋白抗体,抗环状瓜氨酸肽抗体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88-890.

[2]徐兆永, 戴艳, 张岱云, 等.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5, 24 (3) :218-219.

[3]蔡文虹, 孙保东, 洪小平, 等.RF-CCP和AKA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6) :671-673.

[4]穆荣, 孙晓云, 栗占国.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37 (5) :498-500.

[5]唐吉斌, 孙芸, 陈继忠.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 2006, 3 (1) :12-14.

[6]官怡, 冯秀媛, 竺红, 等.抗角蛋白抗体定性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J].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7, 29 (2) :137-139.

上一篇:午饭心情随笔下一篇:河南理工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