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精选13篇)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篇一
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问卷调查
1.平时有将垃圾倒入放置的垃圾桶里的习惯吗?
经常
偶尔
从不
2.怎样看待村里统一放置垃圾桶的?
集中垃圾,可以避免污染环境
没人处理,垃圾堆积越来越多
垃圾桶没人管理,有些已经不见了
3.对村里医务室建设有什么看法?
医务室药费太贵,还不如自己到药房买
医务室设施简陋,不能满足应急需求
医务室基本能满足村民需求
4.怎样看待村里面饮水问题?
河水已受污染,大家应该少用
私人打井取水不能保证水质的安全,应该建设统一供水设施水源充足,基本能满足
5.认为村里公路建设怎样?
公路建设不完善,有些路段仍需建成水泥路
村内公路建设有点窄,不是很方便
还可以,基本能满足需求
6.怎样看待村内的沟渠建设?
还不错,该建的渠道都建了
沟渠分布不合理,离河远的田地很难灌溉倒水
沟渠很陈旧,需要重新修整
7.村里的泵站管理如何?
泵站设备陈旧,需要更换新设备
泵站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谁抽水谁负责
泵站基本能满足村民需求
8.怎样看待村内的村民活动中心?
能丰富村民的休闲活动,比较期待
村民已经习惯以前的休闲活动,没有必要
9.认为村内的广播系统如何?
广播分布数量比较少,好多地方听不到
广播播出的信息不及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广播系统建设基本能满足村民需求
10.怎样看待村民的民主生活?
民主生活较丰富
一般
不丰富
11.怎样看待村里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较好的接待群众上访,服务村内的民主生活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民主生活有待丰富
PS:上网找嘞一下,觉得这些问题还挺贴切的~嘿嘿,有什么问题再和我联系哈づ ̄ 3 ̄)づ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篇二
关键词: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存在的问题,基本思路
农村基础设施是甘肃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也是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质量, 同时也会造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因此,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改善、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
一、深刻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 始终面临着自然风险, 是一个弱质产业。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洪涝、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相当频繁, 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要提高农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实施兴业富民, 迫切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加强河道河堤整修、农业灌溉、小流域治理、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以退耕还林、农村沼气池为重点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 以农田水利、仓储、农产品市场及农业气象服务设施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 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在非农产业方面, 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 能增加产品需求量, 使非农生产更多地接受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 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促进农村村容整洁甘肃省有近2/3的人口在农村, 没有农村环境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由于甘肃省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含量和农民环境意识较低, 特别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农业生产, 使得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 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 科学统筹, 协调推进, 才能保护好农村环境,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新农村建设要使农村实现“六通 (通路、通水、通气、通广播、通电视) 、五改 (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 、两建设 (建设农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场所、垃圾处理场所) ”。通过“六通、五改、两建设”, 使农村最终达到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
二、目前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
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 也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物质基础。甘肃省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甘肃省农村目前的基础设施状况。
㈠资金投入力度有所加大近几年来, 甘肃省重点争取国家的项目及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截至2008年上半年, 甘肃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 其中各级财政投入9.8亿元, 农民自筹和社会投入13.7亿元, 投入的增加, 改变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试点村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造街道排水边沟、清除三堆、清除违章建筑等措施, 全力营造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的人居环境。
㈡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能源建设对改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甘肃省各级农业部门着力建立健全专业服务队, 全省农村能源专业服务队有777人达到了初级技工水平, 中级技工达91人, 实行了持证上岗制度, 保证了项目施工质量。2008年上半年, 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共投入资金46650.3万元, 新建秸秆气化站6处, 环保节能工程5处,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和“一池三改”24.046万户, 被动式太阳能房186.358万平方米, 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1120铺, 实现了农村能源建设的新突破。小小沼气池, 不但有效缓解了农村燃料短缺的矛盾, 而且对解决农民生活用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了农民文明致富的“聚宝盆”。据省农村能源办公室调查测算, 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节约薪柴2吨, 全省31万户沼气用户年相当于保护林地70多万亩以上;沼液、沼渣还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不但减少了农药化肥支出费用, 还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状况, 提高了土壤肥力, 每口沼气池可使5亩左右耕地土壤得到改善;绿色的沼气还带来了“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体系, 以每户生产生活可节约能源、化肥、农药等开支1000元, 提高养殖、种植效益约500元计算, 全省用上沼气的农户每年可节支增收4.65亿元。随着沼气池的推广, 农村的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一池三改”的基础上, 甘肃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 将沼气建设与改路、改水、改院、集雨工程等项目结合。同时, 还在20个农村沼气项目村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试点示范, 促进了田园、家园和水源清洁, 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的“脏、乱、差”, 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近3年来, 交通厅共投资125亿元, 建成通乡油路 (含水泥路) 7300公里, 通村油路390公里, 沙砾路18800公里。截至2008年, 农牧厅投入支农资金19个亿 (全省100个试点村) , 完成728公里农村公路网黑色路面铺设, 使全省公里总里程达85790公里, 89%的乡镇, 27.9%的行政村通了油路 (含水泥路) 。全省落实建设九年一贯制 (寄宿制) 学校, 改造扩建农村中小学D级危险校舍;全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全面启动“百万农民健身工程”, 完成农村体育休闲广场建设;完成村屯绿化村;试点村电话和有线电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部分村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以上, 有的村已经开通了宽带网。同时, 农村计生、通讯、广播电视等公共事业也都有了长足发展,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三、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㈠资金投入总量不足首先,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财政资金是农村基础建设的主要来源, 但财政拨款数额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差距过大。其次, 金融信贷支持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产权不够清晰、承贷主体不明确, 以政府及其相应职能部门作为贷款承贷主体不符合国家信贷管理规定;如果采取抵押方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额度大、周期长, 抵押物又无法落实, 贷款风险高, 致使农村基础建设信贷投入不足。“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引导措施, 目前甘肃省民间资金尚未涉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㈡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甘肃省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设备老化, 涝不能排, 旱不能灌。全省现有的排灌站, 绝大多数都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 年久失修, 能够正常开机作业的只能达到60%~70%左右, 影响了春季的灌溉, 不利于旱情的缓解, 导致全省粮食总产量减产30万吨以上。另外, 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2%, 高标准的灌溉排涝、积雨节水设施没有建立起来, 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0%左右。
㈢农村经济服务设施亟待健全一是农村道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低, 覆盖能力和技术状况都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很多农村公路晴通雨阻, 甚至雨季毁坏, 无法通行。抗灾能力低, 路况差, 缺桥少涵的问题普遍。二是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特别是推广、防疫体系的服务功能逐渐萎缩。
四、加强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甘肃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瓶颈”。应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
㈠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先行资本”, 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 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 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务求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㈡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一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和自愿的原则, 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可以实行共同管理, 共同经营, 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 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设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担保机构, 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 资金来源可以由国家或省财政出资。该项基金可以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投入, 也可以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担保基金。三是用好用足上级政府各种补助政策, 争取村庄整治项目获得资金补助。
㈢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 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 突出重点, 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如在饮用水供应方面, 要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能源建设方面, 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 有条件的地方, 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 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在电网改造方面, 要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
㈣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要与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乡 (镇) 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 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 不断增加投入, 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三是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 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同时, 还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篇三
通化县农业发展银行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作为“三农”服务的信贷工作重点,特别是农村民生工程项目上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从根本上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7月末,发放贷款2100万元,共扶持两个项目,为促进通化县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密河烟窑沟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洪水经常泛滥,粮食产量不高不稳。道路年年随着河流的变化而改变,资料运不进,产品难运出,农民致富无门,严重威胁区域农田、居民、公路和铁路安全。只有从治理基础设施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三农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化县政府把二密河烟窑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立项,由通化兴源企业管理服务公司承办,工期一年,该公司缺少资金工程无法上马,县农业发展银行把该项工程作为服务“三农”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的重点,会同省、市行专业人士对该项工程进行考察论证,确定符合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条件,又能确保贷款按期偿还,及时发放二密河烟窑沟农业基础设施工程贷款1000万元,使该项工程顺利投产,具体建设工程一是加固和建设烟窑沟防洪堤坝3000米,坝顶宽度为11米,坝底宽17米,坝高3米,防洪等级为20年一遇;二是道路硬化工程,修建堤坝顶路一条2700米,在原路面硬化两条600米,道路设施配套建设,如路灯、护栏绿化等工程;三是电力工程。从二密马当变电所引入10KV电力线路25公里,采用架空方式,延集锡公路埋设电杆200根。从根本上治理烟窑河流,修整道路,架设高压电路,解决“三农”为中心的根本,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4.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篇四
吴永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尤其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一、建设主体的广泛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它不会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有实践主体的直接参与和强力推动。特别是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建设主体的广泛性。
首先,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一项改革和建设,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都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同样如此。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高度的热情,对富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向往。因而必须坚持以农民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基本依靠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他们想新农村、盼新农村、干新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会取得成功。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真心实意地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和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来建设新农村。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无数实践证明,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真心依靠群众,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够将新农村建设顺利推向前进。
同时,各级党委、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领导是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服务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负有制定政策、组织实施、扶持帮助、教育引导等职责。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党委、政府重视的程度和工作的力度。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狠抓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认真履行职责,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当然,强化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并不是讲政府包办代替,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而是要使政府扶持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相互结合,进而发挥更大地效能。
此外,社会各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为此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既要动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对乡村进行结队帮扶,把工作重点向农村延伸,又要鼓励扶贫、环保、慈善等民间团体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尤其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总之,要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各方努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合力。
二、建设内容的全面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某一方面的孤立发展,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5句话20个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生产发展”是其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其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其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其环境氛围、“管理民主” 是其体制保障。这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科学内涵,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它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 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手段,最终将目前还比较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求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求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这充分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一篇大文章,它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建等诸多方面,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
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我们必须全面地理解,完整地把握。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克服认识上的简单化倾向。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环境整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搞一些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而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把“五位一体”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移风易俗,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但更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农村新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尤其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庄,才有条件过上健康文明的新生活。二是克服行为上的片面化倾向。一方面,不能 “只见人不见物”。如果只强调新农民、新风尚,甚至用空洞的说教来代替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而忽视生产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及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其他“硬件”如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建设,就会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而不能持久下去。另一方面,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如果只强调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或者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忽视“四位一体”建设,忽视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就会使新农村建设失去根本的意义。为此,必须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交通、社会等方面建设内容在内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见“人”,又要见“物”,是“人” 和“物”彼此协调、同步推进、共同提升的 过程。
三、建设布局的层次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在建设布局和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层次性,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一是分阶段实施。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而应划分阶段,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大致而言,新农村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展开阶段和完成阶段或叫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等。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这些不同的阶段依次实施,顺序推进。
二是分步骤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急噪冒进、一哄而起、搞齐步走,而应积极稳妥地分步进行。具体应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开展:一是抓好试点。新农村建设务必规划先行、试点起步。要通过办好试点,总结成功经验,指导面上工作;通过办好试点,树立示范典型,影响和带动其他地区,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二是推广扩散。要将试点中总结出来的典型经验向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积极推介,在工作中将新农村建设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推广。三是总结完善。就是将前两个阶段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归纳、总结,使之更加完善,更好地指导各地区的工作,在工作中使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开。
三是分项目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繁多,由于人力、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全面铺开,齐头并进,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当前应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真正把着力点放在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上,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和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四是分区域实施。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不同、基础不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进度也不可能完全等同,总会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要以基础较好、经济发达的地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导,鼓励、支持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行一步并率先突破,做出成效,做出特色,发挥示范作用;对于基础较差、贫困落后的地区,也应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积极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打牢基础。
四、建设方式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有基本的目标和要求,但在具体的建设 方式和发展路子上又是灵活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和统一标准。
我国有66万个行政村、3.6万个乡镇。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干部群众素质、民族风俗传统等情况千差万别,起点、水平各不相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也不宜简单同一,而应灵活多样。发达地区有发达地区的经验,落后地区有落后地区的路子,平原有平原的特色,山区有山区的方式。总之,只有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不然,采用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条标准,是不可能把新农村建设搞好的。
新农村建设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科学合理地选定适合当地农村生活特点的建设模式;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摸索出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处理好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特色的关系, 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要尊重各地的传统和习俗,保护好、体现好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造成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破坏,不能把鲜明的民族特色、突出的地域特征、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盲目攀比;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照搬;要坚决防止一哄而上、大拆大建、浪费资源、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出现。
五、建设过程的长期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的长期性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一是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新农村建设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又涉及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内涵全面丰富,任务繁重艰巨,工作千头万绪,其目标要求,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跑步实现,而是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 远。其二是现实国情的复杂性。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农村社会的这种复杂性和落后性,也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
5.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 篇五
市人民政府(2011年9月13日)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市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市地处江苏省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东望泰州,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下辖13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同比增长15.8%;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2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39.6%。连续五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生态农业市、江苏省双拥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下面,将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九五”期间,我市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10公里;疏浚整治各级河道411条、土方654万方;自来水受益人数25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56%;无害化卫生厕所1万座;建设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40个、多媒体演示教室(厅)30个、教师计算机备课室30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总用户10.2万 户,平均入户率达56%。等等。农村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农村面貌有了一定改观,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以及今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第一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建设,我市高度重视,切实把实事工程摆上重要位臵,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狠抓关键,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一、农村道路建设方面
根据省、扬州市农村公路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截至2005年底,我市共建设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其中市镇公路49.41公里,镇际公路8.5公里,镇村公路741.592公里,完成投资3.3亿元。今年上半年,市镇公路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约2000万元;镇际公路全部竣工,完成投资900万元;镇村公路开工建设25公里,其中已完成10公里,完成投资600余万元。一是加强领导。市里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加快实施,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营造“交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得益”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多元筹资。采取“六 个一点”办法,即市镇财政安排一点、经营集镇盘活一点、社会各界捐资一点、受益单位赞助一点、“一事一议”筹措一点、适当负债融资一点,想方设法、广辟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工程进度。四是规范实施。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全面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严把施工队伍选择关,杜绝“一流队伍投标,二流队伍进场,三流队伍施工”的现象。按照“源头管理,关口前移”的监理方针,建立健全施工单位自检、社会监理单位复检和政府监督的三级质保体系,力争把每项工程建成优良工程、精品工程。
二、农村河道疏浚方面
据调查统计,我市境内共有各级引排河道863条、1871公里,其中市级河道24条、338公里,镇级河道182条、618公里,村组级河道657条、935公里;共有淤浅河道500多条,淤积量近2000万方,河面水草覆盖面积1200万平方米。针对这一情况,2002年8月份,按照“一次规划、突击清障、分年疏浚、长效管理”原则,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市2003—2007年河道疏浚规划》、《市碧水工程实施意见》、《市河道疏浚实施细则》等文件,分步组织实施以河道疏浚为重点的碧水工程。截至2005底,全市累计投入劳力130多万工日、施工机械500多台套,完成河道清障863条、1200万平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460条、土方1080万方;落实河道管护人员920人。今年上半年,疏浚整治县乡河道49条,完成土方217方,完成投资1528万元;清障清杂村庄河塘2560条,疏浚村庄河塘580条、土方186.6万方,完成投资1058万元。一是拓宽投入渠道。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用于碧水工程,其中长效管理按每年每村2000元标准进行补助,考核后作为河道管理员工资发放;河道疏浚按照市级河道1.35元/方、镇级河道和村庄河塘0.35元/方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以村统筹,在“一事一议”中筹集2~3个工日,专项用于本村承担的河道、河塘清障、疏浚与长效管理。深化小农水改制。通过拍卖河道林权和堤防、水面使用权等途径,建立以林养河、以堤养河、以河养河的河道建设管理良性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捐资兴办水利。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动员建筑企业、镇村工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碧水工程建设。二是坚持标准质量。在实施中,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清障抓巩固。针对引江站抽排里下河涝水期间大量“客草”压境的实际,我市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河道突击清障。疏浚抓标准。充分发挥机械施工效率高、费用低、质量好的优势,添臵施工机械,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从河道标准、计划审核、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标准不走样。整治抓配套。重点坚持“三个配套”,即河道的上下游配套,土方和建筑物配套,河道整治方案和其他 工程方案配套,并将疏浚与填塘造地、道路建设、环境建设等工程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治理。三是落实管护措施。按照“人员精干、报酬提高、专业管护、统一管理”的原则,组建了河道保洁站,形成了由水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各镇河道保洁站专职管理的河道管理网络。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市抽调农工办、水务局、环保局、农林局、交通局、建设局等部门负责人成立了5个督查组,分赴各地检查河道、河塘清障疏浚任务完成、工程进度质量以及管理责任制落实等情况,顺利推进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
三、农村改水改厕方面
截至2005年,共投入改水资金3159.63万元,其中乡镇集体投入263.535万元,群众自筹管网入户费2150.745万元,社会投资342.3万元,其他投入397.05万元。新增自来水受益人数26.5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89.9%,完成投资4059万元。全市共有全国农村优秀水厂1个(扬州市仅此1家)、省先进水厂2个、扬州市农村先进水厂18个;共有水厂68个,其中乡镇级水厂39个,村级水厂29个;共有集体水厂12个,股份制水厂2个,私营水厂54个。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10万座。今年上半年,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4万人,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2800座。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改水改厕实际状况,我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农村改水改厕调查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逐镇、逐村、逐户进行普查,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改水改厕基础台帐,为改水改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实行项目管理。将改水改厕任务纳入项目管理,实行项目审批,以镇为改水改厕项目申报人和实施者,以村组为单位,成片成线整体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三是狠抓典型示范。注重培植典型,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仙女镇新河村作为小康先行村,村级经济相对较好。我市结合该村实际,要求该村所有的农户安装自来水,并将所有厕所改建为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目前已全面到位,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通过典型示范,使全市各地学有榜样,超有目标,有力地推进全市改水改厕工作。
四、农村清洁能源方面
截至2005底,全市建成宜陵镇五一村和吴桥镇高扬村2个“沼气百池村”,累计新建农户沼气池13210只。今年上半年,新建农户沼气池110只,其中宜陵镇五一村和郭村镇郭华村两个省级沼气项目示范村建成沼气池75只。一是落实任务。每年年初,与各镇签定农村能源工作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定项目、定人员、定村组,同时将农村能源工作纳入政府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突出重点。抓住宜陵镇五一村和郭村镇郭华村被省确定为沼气生态村的契机,突出重点,加强指导,帮助解决资金、零配件供应等问题,保证了重点村沼气建设工作的顺 利推进。三是加强培训。针对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方面技术人员较少的实际,组织专门人员参加省、扬州市沼气技术培训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四是检查督促。抽调专门人员,成立督查小组,分赴各镇检查沼气建设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促其整改到位。同时通过新闻媒体以及督查通报等形式,对完成好的镇予以表扬,对行动不力的镇予以曝光和通报批评。
五、农村电网改造方面
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我市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步伐。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先后建成220千伏张套变、110千伏龙川变、110千伏金湾变、110千伏新民变、110千伏中闸变和35千伏武坚变,目前35千伏及以上变电所共有28座。根据多布点、小容量、短半径的要求,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切实解决农村配网中“卡脖子”线路和迂回线路等问题。今年我市计划投入资金2500万元,继续深化农村电网改造,切实保障农民用电安全。目前电网内35千伏和110千伏的联络通道均进行合环调电,农村线路正在逐步增加合环调电的比例。
六、农村教育建设方面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认真测算免收学杂费后财政所需补助资金。据统计,今年我市将减免学杂费1300 万元。二是实行“两免一补”工程。从2003年开始,我市就将减免特困生、贫困生学习费用作为为民办实事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2006年,按照省、市“两免一补”等助学行动的要求,在党员结对帮扶贫困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民营企业、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扶贫助学,春学期共减免学习费用169万,发放补助资金14.6万,惠及贫困生4717名。同时,下发了《关于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学生家长公开信》,并通过多种媒介,广泛宣传“两免一补”政策,秋季开学前免费教材全部到位。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意见》和扬州市政府《关于加强扬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市政府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和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银行借贷、教师借资等方式,筹措资金5850万元,建设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162个、多媒体演示教室(厅)254个、教师计算机备课室120个,共拥有计算机11284台,157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实现了“校校通”,部分学校还实现了“班班通”,19所定点村完小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实现了两人一机教学,初步形成了城乡网络一体、设备齐全、教育资源共享、队伍过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四是实施县职教中心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规划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或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目前,职教集团已整合原职教中心(中心校区)、曹王职中(曹 王校区)、张纲职中(张纲校区)的资源,实现三校区的财务、教学、实训、就业统一,同时实行电大、技工学校、建工学校等6校区的招生统一,目前已招收学生3911人(不含到外地招五年制高职人数)。五是启动职教助学培训工程。组织实施“553工程”,即每年拿出50万元,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帮助5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3年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学生实际,我市设立了一、二、三等助学券,分别给予1000、800、600元的资助,按照1:2:4的梯度实施。目前已发放助学券674张,落实帮扶资金47.3万,超额完成帮助500名家庭特困生完成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六是实施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工程。2006年,我市将建成1—2个扬州市级职教实训示范基地。为此,一方面突出师资建设,落实激励措施,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现已选派30名骨干教师分赴省属高校进修学习;另一方面重点培植我市现有的电子、计算机专业,加大投入,添臵必备的设施,力争以较高的水平一次性通过验收。
七、农村文化建设方面
1、乡镇文化站建设和“三送”活动。一是积极支持农村文化站建设。2005年省里把我市小纪镇文化站列为标准化试点建设工程。目前1500平方米的小纪镇文化中心改扩建工程基本竣工,省里补助的30万元和市财政补助的10万元基本落实到位。二是启动实施“三送”工作。成立了“送科普书、送戏、送电影”下乡领导小组,全面协调“三送”工 作,努力解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增加图书购书经费,送书下乡。市财政新增4万元购书经费集中购买农村适用、农民喜爱、内容健康的科普书籍,直接配送到镇文化站,并由文化站将图书送至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方便群众就近读书。增加扬剧团财政补贴,送戏下乡。市财政新增投入20万元,支持扬剧团深入农村巡回演出,目前《孙仁和》、《江上青》等扬剧已在全市巡回演出20多场。积极依靠社会力量,送电影下乡。组织 “移动之春”送电影下乡活动,计划放映电影350场,目前已放映电影300场。计划组织“邮政绿卡”广场电影100场,“新加坡花园”广场电影28场,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着手准备。在此基础上,我市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对大会堂、图书馆进行了改造翻新。
2、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截至2005底,全市农村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16.81万户,平均入户率达73.6%。今年上半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占计划的80%。一是明确规划目标。2006年至2008年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其中2006年完成70个村,2007年完成75个村,2008年完成83个村,确保城区入户率达92%,农村入户率达73%。二是行政组织推动。把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作为政府重点工作的一项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每月督查,每季通报。三是精心组织实施。采取行政推动,责任制促动,政策驱动等行之有效的办法,积极扩网增户。对发展空间相对较小的镇,采取政策优惠等措施,千方百计 将网络向边角用户延伸,将低保户、老弱病残贫困户吸引到网内;发展空间大的区域则加大投入,克服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消灭空白村组,保证了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下,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但对照省、扬州市的要求,对照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市、镇两级财力有限,再加上新一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以及材料价格的上涨、用地补偿政策调整等因素,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最直接的制约因素。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中征地拆迁、杆线迁移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少数群众不予配合、谋取私利,矛盾难以调处,直接影响了农村道路通达工程的实施。三是对照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配备项目》的建设标准,我市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较差,加之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四是由于农村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发动劳力进行河道疏浚的较为困难,同时一些庄台河与小沟塘清障扫尾工作量较大,致使农村河道疏浚、河塘清障清杂推进速度不快。五是部分农民卫生意识不强,特别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需求并不迫切,传统的生活陋习尚未改变,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难度较大。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农村新五件实事建设 的部署和要求,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实现“大干三五年、奋力争进位”战略目标的高度,从关注民生、纾解民困的高度,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思路,克难求进,大力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篇六
农村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
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8.62。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228.1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7.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特点与技术 篇七
1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遵循的相关技术以及相关类型
1.1 乡土化的技术
乡土化的基本技术是在当地的基本气候以及基本的特点等方面选择适宜本地地区容易成活的相关绿化植物, 在满足绿化的同时又要兼顾美观。如果在天气比较干燥的区域, 应该种植一些合欢等植物;如果在一些天气比较湿润的地方, 应该种植一些枫树以及杨树等植物。
1.2 经济化的技术
首先, 村庄在绿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及当地居民的承受能力, 并且合理的利用好已有的向观众资源来实现绿化的可能, 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好原生态的基本结构, 保存好村庄本身的溪水以及池塘、河流等原生态环境;其次, 充分的考虑到苗木的基本状况以及养护的成本问题, 村庄的绿化首先是要考虑到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条件都相适应的前提, 之后再考虑到村庄的居民的相关建议或者想法, 谨慎使用花草以及花圃, 从而减少绿化村庄的基础成本;最后最需要考虑的地方就是与当地村庄居民的经济条件, 村庄的绿化可以与居民的经济条件来进行有机结合, 既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的基本收入, 还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下的绿化要求,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3 村庄绿化的类型
村庄绿化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其一, 美化绿化;其二, 种植业产业绿化;其三, 庭院种植业经济绿化。美化的绿化工作主要包括的是对村庄的道路以及公共活动的场所等地方进行适度的绿化, 让村庄的居民能够在比较重要的地方都看到绿化的相关成果, 欣赏到由绿化成果带来的视觉盛宴。种植业产业绿化主要包括的是园林的绿化产业以及林业的种植业相关产业, 包括种植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以及花草等。庭院种植业经济绿化主要包括的是当地村庄居民所居住的环境的绿化, 让当地的居民能够切身感受到绿化的重要性, 提高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2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的相关特点
与城市的绿化相比, 农村的绿化有着城市不可比拟的优点和特点。首先, 村庄的优点体现在其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 相对于城市来说, 村庄的工业比较少, 适宜种植的树木种类比较多, 受环境污染的程度比较低。其次, 经济方面的条件。相比起城市来说, 村庄的经济发展确实没有那么快速, 就普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挥在那, 因此, 对于农村的绿化投入就比较少, 不用花费多余的时间以及精力来投入不需要花费的东西上面。然后, 绿化的经济价值。相比起城市的居民而言, 仅仅希望绿化植被能够给周围的环境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给环境的污染少一点;最后, 人文风俗的不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下, 要求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建设出有特色的村庄, 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各个地区之间又有不同的民俗习惯, 举例来说, 有的地方居民认为门前大院不应该种树, 否则就会影响风水, 带来不祥之气。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下的村庄绿化有着自己的特点以及技术等方面,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这几个方面, 从而更好的实现村庄绿化, 实现农村真正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凭.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整治实践——以梵村环境整治工程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 15 (10) :8992-9003, 2525.
8.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篇八
[关键词] 新农村 基础设施 投资优化
一、模型总体设计
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设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非常宏观和原则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的开放型多功能的居住地,扭转由于人口变化,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住宅、交通、基础设施、服务网点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恶化现象,实现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使人民生活在方便、舒适、安全等方面能够得到不断改善。
新农村建设就是合理利用山水资源,在稳定粮油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构建优质高效农业,加快林、畜、旅游产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把资源、产品、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以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和保健为主的企业,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注重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和绿色保健食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大力推进山川秀美工程,推广太阳能、太阳灶和沼气入户,逐步实现以气代柴、以电代柴,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问题提出了三个明确要求,一是财政用于新增加对农业的支出要高出上一年。二是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重要比上一年提高。三是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绝对额要比上一年增加。有学者提出组建农村投资集团公司的建议,统筹安排使用政府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有关专项建设的资金,确保各项资金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益。并参照城市投资集团公司的运作模式建立农村社会事业,以及其他建设项目的社会融资平台,尽可能做大农村地区的投资建设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一个坚实的体制基础和发展基础,我们试图对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优化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资源基础和产业选择的角度分析,这个系统的经济逻辑及循环机理可以概括为“三化”:一个是“异化”,即城市化,农村变成城市;一个是“进化”,即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小农业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一个是“退化”,即生态与环保化,搞生态环保产业。无论异化、进化还是退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都涉及到土地、电力、排水、给水、住宅、通讯、环保、江堤、交通、道桥等子系统,我们对各类建设项目由于投资的限制,设想多个不同程度的目标,相应地对应多种投资方案。问题归结为在总的资金条件限制下,究竟对各个项目采用哪一个投资方案,使总的效益为最高,由于对一个项目有多个方案设想,最终抉择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方案,故需用0-1变量表明方案的选取与否,整体模型设计为0-1变量的整数规划模型。
二、整数规划模型分析
首先,我们设置变量:用xijk代表k个投资时期内,对基础设施的第i系统的第j个项目的投资决策。
其中,i=1,2,…10,分别代表基础设施的10个子系统;j代表各系统要投资建设的项目;k代表各个投资时期,如“十五”,“十一五”,…等;用yijk代表相应的投资数,为简化起见,先设计k=1的情况,因此只考虑xij和yij。现将这个模型中各变是的定义及对应的投资额列表如下(见表)。
其次,设立约束条件。
1.某些项目直接严重阻碍生产发展、危及人民安全和健康及积欠过多,可令xij=1;
2.对同一系统的不同级别或不同程度要求的项目,只能取其中之一,即:
3.项目的配套协调关系。属于必须同期建设的配套项目,如建A项目必须同时建B项目,否则将影响该项目投产或效益的发挥。例如土地与给水排水、桥梁与道路等;二是虽不一定必须同期安排建设,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建设A项目时,B项目也应合理安排,统筹规划,投资规模不低于某一水平,例如给水与排水、住宅与通讯等。
式中,ij和ij'分别为上述A、B项目,θ1,θ2为某一常数,且有0<θ1,θ2<1;
4.总的投资额约束:
式中,α为“十一五”期间可以筹集到的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总投资额。
5.其他约束,如占地指标、施工能力、材料供应的限额等,统用β表示:
式中,wij表示ij项目对资源的消耗定额指标。
最后,我们在以上设置的变量和约束条件基础上,建立目标函数:
其中cij为各个项目的预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参数,采用德尔斐法来确定。所聘请的专家可以包括有关专业的专家、教授、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等。
三、模型的讨论
对于上述纯整数或混合的整数规划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枝定界法求解,对分枝与定界内容恰当地进行系统搜索,把全部可行解空间反复地分割为越来越小的子集,并且对每个子集内的解集计算一个目标下界(对于最小值问题),在每次分枝后,凡是界限不优于已知可行解集目标值的那些子集不再进一步分枝,这样,许多子集可不予考虑。因此,对上述可能的投资额改变时,可以重新确定投建项目;可以通过研究cij的变化对已经确定投资方案的影响;也可以研究新技术或政策变化等对投资方案进行灵敏度分析。确定好投资方案,应依法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资金、项目投入的管理,确保项目投资符合规划要求,改善村容村貌,规范生产生活方式,对影响环境的突出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支持村民自治,建立村规民约,促进村容整洁。
参考文獻:
[1]黄贵东丁文英:基于线性规划的生产计划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P83-85
[2]朱春江唐德善: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农业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J].P2623-2624
[3]晏敬东简利君:线性规划在工业区资源配置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P87-89
[4]戚耀南:农业结构最优化方案的论证方法[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4(10)P76-79
[5]钱颂迪: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60-66
9.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篇九
一、我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
金沟河镇距离县城3公里,交通便利,312国道、乌奎高速穿境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属典型城郊乡镇。全镇下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4人,实际耕地面积14万亩,人均耕地10亩,由汉、回、哈、维等10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47%。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地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我镇完成工农
业生产总值3.23亿元,同比增长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80元,同比增长16%。在国家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近年来,先后投资余万元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投资2000余万元修柏油路91公里,修农田砂石路34公里,修建防渗渠43.8公里,共修建抗震安居房1201栋;完成14个村“三室一场”配套建设。新建沼气池近100个,新修卫生厕所600户,新修砖墙28公里。投资25万元完成北头道河子村、兴奋村标志性大门建设,完成了南吾宫2.5公里防洪坝工程建设;投入400余元,完成了学校宿舍楼等工程;有10个村均设立卫生点,配备乡村医生,农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
(一)农村道路
全镇现有道路200余公里。其中15个村“通达工程”已全部完成,客运通车率达100%,建成了城乡一体的道路网络。村村通柏油路工程:全镇投资500余万元修柏油路91公里,修农田砂石路34公里,占全镇道路的70%,目前只有北头道河子村、沙河子村、兴奋村、宋圣宫村4个村完成了村内巷道摊铺,占全镇的26%,农村道路能基本满足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
(二)农田水利设施
近年来,我镇积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现拥有机井 144 眼,修建防渗渠43.8公里,有效灌溉面积83000亩;安装实施节水滴灌50000亩,占全镇总耕地的54%;安全饮用水方面,近两年,完成11个村自来水改造和镇区改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居民饮水困难问题。
(三)信息化
金沟河镇正逐步建立起县、镇、村三级信息联网服务平台,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完善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农村信息化建设成绩较为突出。电视和电话的普及率都相当的高,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视机124.8台,安装电话66.7部,电视和电话在农民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换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二、当前我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金沟河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体推进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问题
1.农村道路质量不高,规划相对滞后。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道路的硬化率仅为47%,硬化率相对不足。硬化的道路主要是连接相对集中居住村落的村道,而没有硬化的道路多是通往农田机耕道。大型农机一般无法通过2米-2.5米宽的未硬化机耕道进入农田作业。特别是遇上雨天,道路泥泞现象非常突出,通行不方便,影响了我镇农业机械化生产活动,农户对此颇有怨言。此外,多数农村道路是由村组织农户进行修建的,随意性较强,缺乏统一的规划,道路多蜿蜒曲折,堵塞问题突出,通行效率低下。
2.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超期运行、设备老化、效率降低。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比如泉水沟村,机井运行时间超过。机井老化,渠系长,有加之有些渠道堵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农田灌溉用水。
3.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民群众现在接受和交换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电视和电话,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电视通光纤率较低,电视信号质量不高,电视传播的信息有限。另外,通过报纸在农村传播信息进展缓慢,一是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二是农民也不愿承担经常买报纸的费用。互联网用户还是很少。农民普遍认为宽带费用高,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4.农村电网改造需要继续完善。目前,我镇农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大部分村已经完成了农网改造,仅有部分村由于资金、施工安排等方面的原因改造没有完全完成。但是,现在农网的负荷在农村用电高峰时期(晚上7-9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进入广大农户家中,农村的用电也将呈上升趋势,农村电网的压力也会也来越大。
(二)主要原因
1.资金投入不足。与国家、自治区、县委、县政府每年投资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相比较,投资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则相对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另外,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过去,“义务工”等措施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现在,规定的“义务工”形式已经全部取消,“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也有很多困难,存在“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问题,农民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下降。
2.缺乏管理,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 随着基础设施的增多,其运行管理工作不足日益显现。农村教师、
医务、科技人员待遇低,人才流失日趋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管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老化失修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农村基础设施多是由政府、村集体建设,村级管理,产权不明晰,管理主体缺位,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低下。
3.缺乏统筹规划,设计不尽科学,布局不够合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纳入发展统筹规划,建筑设计水平低下,随意性突出,乱搭乱建、挤占农用地、公共用地现象比较普遍。
三、建议及对策
为使我镇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与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运行效率。
努力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通过“三清一包”、“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整合”、“机井折旧”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更好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只有村级集体经济有了发展,集体收入有了提高,公益事业投入力度才会加大。沙河子村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村干部选择方面,要优先于一些有头脑、有干劲、有能力、有集体观念的人,好的领导才能找准发展的方向。
10.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篇十
二、着力抓好交通干线、旅游景区、河道沿线农村的村庄整治。突出科学规划,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民主性,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好乡村。
三、着力突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突出地方特色,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加快编制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充分利用农村生态和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四、着力引导和促进城乡统筹。恢复小城镇建设竞赛活动。引导各地加快城乡统筹进度,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年底将进行竞赛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考核县(市)区、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
1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篇十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不久出台文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将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支持粮食生产,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要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加快农村公路、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支持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北京 刘铮)
全国农村小学和初中今年全部免收学杂费
今年是农村教育的关键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同时要完成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全国农村远程教育系统。
免除学杂费将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北京 张先国)
我国首次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象
“五五”普法规划中,我国首次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民政等部门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积极推进法律“进村入户”。
未来几年,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为载体,组织村民广泛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活动,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干部涉农法律的培训,引导乡村干部依法处理各项村务。(北京 李薇薇)
50万个农村基层团组织得到巩固加强
去年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服务新农村团建基础工程”,全方位推进了农村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团员团干部队伍建设。据悉,该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农村新发展团员70万名,推荐优秀农村团员入党13.4万名,整顿软弱瘫痪农村团组织11万个,近50万个农村基层团组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呈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在福建、海南、甘肃、河南等地,团组织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团员青年流向变化的实际,探索实行了“联合建团”、“产业建团”、“协会建团”、“流动建团”等多种新型建团模式,进一步扩大农村团组织的覆盖面。
1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篇十二
建设实施方案 (2012—2015年) 》。该方案围绕《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实施方案》和《四川省通信业“十二五”规划》有关要求, 进一步明确农村通信建设工作目标, 分解建设任务, 划定责任片区, 并制订工作措施, 以加快推进我省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升农村信息服务能力, 为服务三农、服务民生做出更大贡献。
按照《实施方案》, 我省通信业未来四年将全力推进“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两项民生工程建设, 到2015年, 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宽带, 交通沿线和自然村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80%以上, 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达到95%以上。
为确保实现工作目标, 我省将按照“分片包干”方式推进工程建设, 以市 (州) 为单位划定各企业农村通信建设责任区。其中, 全省“自然村通电话”工程责任区由四川移动负责;“行政村通宽带”工程方面, 四川电信负责14个责任区, 四川移动负责7个责任区, 鼓励非责任区企业在“责任企业优先”原则下参与村通建设。此外, 该方案提出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共建共享、积极争取支持等多项工作举措, 以推动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甘信建)
1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篇十三
研报告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从1998年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实验区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央、省的各级领导与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和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紧紧抓住“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区三大主题,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两个
根本性转变”,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区gdp实现亿元,年均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为亿元,年均增长%,第二产业为亿元,年均增长%,第三产业为亿元,年均增长%;三次产业的结构比由的::转变到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结构比趋向好转。全区财政总收入为亿元,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亿元,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一世范文网://
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50个乡镇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4508个行政村基本上配备了科技副村主任,并成立以农、林、牧、水
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一个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组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走向成熟。一批批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相继建成。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普九”期间,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绝大多数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小学初中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均为100%,图书达标率在98%以上,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达到95%,90%以上的中学有了30台以上规模的电脑,除威宁、赫章两县外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
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有医院31个、乡镇卫生院241个;村卫生室4047个;全区县级以上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2、118933m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万元、万元。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中心医院外,另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乡镇一级的各个乡镇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从而构成由县、乡、村的三级防保体系。
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
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已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备,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加强。
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镇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基础设施
投入有待加强。我区农村社区建设除了县市政府所在地开始启动外,其余的皆是一片空白,这主要是由我区经济能力决定的。
计划生育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划生育服务,90%以上的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85%以上的村有了自己的服务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实现“两低一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二、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着如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
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缺少科技项目资金,科技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五是没有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成长起来的涉农企业,农产品的加工没有得到科技的有力支持,申报和实施的科研项目少。
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渠道不畅。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标准太低的“一费制”以来,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施装备专项经费,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小学英语开课率一片空白。全区农村初中虽
然大部分已经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三是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不合理,许多农村小孩上学路程远。
4、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招生规模小,师资相对匮乏,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初中生的需求,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
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受限于办学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规模小、专业单
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
下。b、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四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地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和1%。农村合作医疗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
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
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难、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开始蔓延泛滥。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受限于体育场所不足,体育锻炼方式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投入极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发展农村旅游需要县乡政府提高认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群众的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二是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不足。由于我区许多县属贫困县,只能保证运转外,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在发展旅游事业上,许多乡镇是群众在发展旅游业的大环境下自主发展起来的,因此,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差,未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点】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07-03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09-17
农业农村基础知识09-15
关于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08-07
农村信用社岗位基础知识11-09
农村信用社会计基础知识讲稿07-14
农村信用社:业务基础知识——出纳11-14
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题——公共基础08-01
农村信用社业务基础知识信贷管理09-20
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