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常考主题

2024-11-21

初中作文常考主题(精选15篇)

1.初中作文常考主题 篇一

童年是正在一片色彩下与藤萝花香中度过的。

这地方住了十几年了,如今政府拆迁,铲走了,童年的那抹白色与快乐。只剩下了回忆。想把它画下来,可有因为画技不好,所以也不敢画,怕画的没有了那种童年的味道。

发小家种着几棵白藤萝,就长在院子边的水井边。它们的枝条与临近的几棵树缠在一起,分不出哪个是白藤萝的只还是其他树的,就这样它们在这水井旁融为一体。那交缠在一起的枝条在头顶,跟屋顶似的,重重叠叠。它是大自然一个精细制造的房子。

这房子没到夏季就成了我们的乐土。

白藤花夏季开花,隔着几户人家都能闻到,沁人心扉。还有开的跟阳光一样的花,布满了整个树顶。不仔细看还真像是一朵淘气的白云,降到了人间,才了些绿色的喜气带在头上。

我跟发小总会聚在那纯白又泛着绿的屋顶下去摘这可爱的花。我们会去爬那树,还有那不高的院墙,去寻找最大的,笑的最灿烂的那一朵。当爬到屋顶的时候,白藤萝花扑鼻的花香涌来,于是便仿佛置身于天宫的百花园,拥有仙气的清香萦绕在你的身旁。有种欲奔天上的感觉。与发小们摘下许多花,像小姑娘似的把最大的一个叉在头上,坐在树上,墙上互相笑着,天真无邪。

一天下来总会采很多,堆起来就是个小沙堆。我们就坐在一起,把它围起来,躺在花上,就成了花才童子了。然后每个人那一个袋子,把这一天的成果分掉。这一刻最让人激动了,看着雪白的白藤萝花,心中泛起了花,也许是因为童年那最纯正的心吧。

还有春天的油菜,总喜欢与发小们去追蝶,随着蝶扑入密密的菜花里。余下的只是夹杂着油菜花的甜甜的笑。那笑声在随着菜花中的涌动这的暗流飞舞,扩散。等到突出了那油菜花的重重包围,太阳却一缓缓的移到了地平线的上方。

于是在夕阳下,温柔的黄昏之阳罩着,穿着被黄的花粉染成花的色彩的衣服,靠着暴出绿芽的银杏,身边立着粉色的桃花……这成了最美的画册。

这些都是我们的乐园,花藤,油菜花。童年的美也许就在这,无拘无束,天真无邪。与发小们在一起的日子是那么美好,可惜只有在童年,那段最特殊的日子里。

童年的美永远不会消失,可对于它只有了回忆。

思童年,忆童年,可在也回不到童年。除了童年的没,永远在心底。

2.初中作文常考主题 篇二

一、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含义

什么是主题教学?窦桂梅教认为:“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 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 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 充分重视个体经验, 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 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 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1) “要求教师从专业的高度出发, 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 充分体现母语教育的文化性与哲学性的同时, 为学生的生命和精神成长奠基……” (2)

基于此, 我认为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可以界定为: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从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 课程单元, 以及教材自身出发, 围绕由学生在几篇教材中寻找或挖掘出来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个“主题”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思想, 它是几篇课文的切合点、触发点、共振点, 是文本的核心知识、是文本的情感密码、是文本的灵魂。由这一主题牵一发, 动教材知识能力体系的全身, 把这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 统整成一个“集成块”, 由个及类, 由类及理, 个性与共性相融合, 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 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 进一步从生命的层次, 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 着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 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的一种体系。

二、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遵循的基本要求”,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服从于教育学的一般的教学原则, 但有自己本学科独特的个性, 而语文主题教学原则, 除了服从于中学语文教学原则外还应反映语文主题教学领域独特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所以我认为语文主题教学的原则主要有三条。

(一) 多层次阅读原则

文学作品是多义的, 读解也是多元的, 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同一个文学作品,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 便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施“主题教学”, 实质上就是要我们选择好教材编写者预设的“阅读角度”, 或者说要求我们在教材“母题”的启示下, 从实际出发确立符合教材编制意图的“阅读角度”。由此可见, 多角度阅读, 实质上是在主题指导下的“独特角度阅读”。

多层次阅读, 也解释了用教材教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如亲近文本和超越文本的关系, 多元解读和价值取向的关系, 字书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关系, 等等。

(二) 归纳整合原则

围绕主题展开教学, 除了学习教材外, 需要教师创新并利用教学资源。这样, 语文教学内容实质上就成了“教材+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平铺直叙, 与教材平起平坐的, 需要教师依据教学主题的内在规律性加以整合, 使之成为一个逻辑严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整体。

(三) 再次创造原则

在正确处理教材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教师应当关注在“主题”指引下的教学过程如何富于艺术性地展开, 即通过再次创造, 使“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凸显,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富有创意和文学灵气的活动了。

以上三条法则, 实质上体现了主题教学过程中如何摆正教材的地位并确立教材内容、如何创新并整合教学资源、如何富于艺术性地展开教学过程这样三个层面。

三、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施

(一)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主题策略选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选择能够挖掘语文能力训练点的主题材料, 是主题教学的首要任务。主题的来源丰富多彩, 教师一般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选择。

(1) 生活时事主题, 如:2008年成功举办申奥、2009年国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 文化名人主题, 如:李白、杜甫、陶渊明、赵孟頫……

(3) 历史遗迹主题, 如:圆明园、岳阳楼、湖州飞英塔……

(4) 时尚文艺主题, 如: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影视作品……

(5) 自然风物主题, 如:胡杨、壶口瀑布……

上述角度所选主题, 首先均含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语文资源, 其次大体上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切合学生的心理年龄, 便于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

1. 处理文本——主题提炼的策略。

文本的阅读, 教师应从“注意传统的选文, 转变到注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心理活动上来, 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和时间,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阅读指导和客观鼓励性的阅读评价。” (3)

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是一则众所周知的寓言, 意在讽刺自高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思考赫尔墨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人吗?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我认为, 这样的阅读角度显然将读者 (学生) 置于第三者、旁观者的立场, 似乎文学作品反映的生活与读者无关, 只是一种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 作为寓言, 它的功能在于“警世”, 在于促成“反思”。所以理想的阅读效果, 应该是读者 (学生) 阅读后思考:我做过这样的“傻事”吗?我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这样, 阅读的视角就由“向外”转为“向内”。于是这就更能激起学生的体验, 学生对人性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获得提升。所以,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应该以这样的视角解读:我曾经也像赫尔墨斯吗?这里涉及如何提炼和确立“主题”的问题。我们都明白文本是教学的起点, 要有效地实施“主题教学”, 必然涉及文本处理。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主题提炼、文本处理的依据有:文本的主旨与艺术特点;读者 (学生) 的接受情况。

2.“练习、提炼、链接”——主题充实的策略。

要使主题成为融语文实践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教学母题”, 这样才能牵动整个教学过程。为此, 我们强调把“练习”、“提炼”、“链接”捆绑起来, 让语文课变成一个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的动态过程, 进入“情理统一”、“严活统一”的境界。“练习”即通过反复练习, 以求纯熟。通过训练, 即有计划的指导与操作,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语言形式的技巧和要领。这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进行这种训练, 语文教学便不能摆脱目前常见的自发、朦胧的混沌状态, 停留在母语的自然习得的水平上。“提炼”指用心琢磨使词句精美简洁, 使语言意味深长、富有表现力。阅读时感悟作者“提炼”之功, “提炼”之缘, 写作时运用“提炼”之法, “提炼”之规。如果说“练习”突出了工具性, 那么“提炼”则突出了“人文性”。人的崇高品格、坚强意志、对社会群体的责任感等, 是人的基本素质。要培养这些素质, 阅读文学作品是最佳手段。文学的本性有三:情感性、虚构性、形象性。具体来说, 一般文章内容要真实, 不允许凭空捏造;文学作品则强调艺术想象和虚构, 强调作家的艺术加工。一般文章强调合乎逻辑, 重在以理服人, 以知教人;文学则强调形象思维, 以形象、情感感染人。文学的本性决定了教学的创新性, 见仁见智, 自由思维, 知情合一, 破立合一。当然对中学生的文章教学, 要重感受、体验, 而非理解分析;以扩大阅读面为主, 非理论研究为主。文学即“人”学, 是人性之学。正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使我们认识社会, 吸取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 培养人类的优美感情;正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 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育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再说“链接”, 就是要营造链式反应的环境。语言、思维情感、创新—课堂语文教学、课外语文活动、生活语文运用—从而提高认识能力和参与能力。“链接”突出了创新性。讲链, 就要有宽度, 有速度, 有深度。用语言激活思维, 激发情感, 产生冲突,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练习”、“提炼”、“链接”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将会有效地指导教师把握语文教学的综合目标, 开创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3. 统筹读写——主题落实的策略。

受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以及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等的积极影响, 语文教学注重诸如“对话”、“习惯”、“兴趣”、“诵读”、“语感”、“积累”、“训练”、“体验”、“感悟”等关键词的把握和操作, 教师们都有了许多体验, 也有了许多反思。如接受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协调、对超越教材和文本的协调等。

课外阅读应以文学为主, 同时涉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通过大量阅读, 掌握的是一种综合能力, 善于讲话, 善于写文章, 善于公关, 并且从多方面培养学生, 增加词汇量, 提高理解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明确目标之后, 操作是关键。常常可以这样做: (1) 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中学生的阅读是不定型的, 涉猎各方面的课外读物是教师“导”的主要任务, 每个学期可以确定5—7个专题, 如生物科普读物、《水浒》等人物类读物、少年英雄读物、伟人传记、科学家故事等。一段时间一个专题, 能很好地营造一种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交流、议论、比较, 不仅能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而且能不断拓展阅读的内容, 产生“链式”效应。 (2) 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内容包括读懂了什么, 作者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 与我们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等等, 也包括感受、想象等内容。写作前, 要收集相关材料, 要摘记有关内容, 要走访有关人物。中学生的读书报告尽管还不是很成熟, 但常常是真切的、富有灵性的, 是“发展”双优作文的“基础”。

4.“三加综合”测评——主题评价的策略。

语文教学评价在“发展性评价”、“效率与效果相统一”、“以学论教”等新理念的冲击下, 认识和操作也有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有的课可能无法完成预设的任务, 但是研究性强, 对学生发展有利, 那照样是有效的课, 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智慧课堂、生命课堂。再如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同时评价, 不仅肯定学业成绩, 而且对与取得成绩相关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作出肯定。实践证明, 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得到认同后, 学习成绩的提高是跳跃式的, 或者以优势智能带动劣势智能的发展, 对许多学生是对症良方。“三加综合”正是在对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考的基础上, 提出的推行大阅读教学的评价模式。“三”指的是学分、考分、竞赛分;“综合”指以学生运用语文为事实依据的综合性评语。考分的操作:通过笔试、口试和考查等途径组织, 其中笔试和口试允许学生在不满意第一次考试成绩的情况下参加第二次考试。学分的操作:由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堂参与的积分换算而成。竞赛分的操作: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或发表作品获得相应的分数。

四、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施效果

反观语文教学历史进程, 是一个不断地在反思、探索与改革中迂回前进的过程。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 更把主题教学带进了一个新的时期。近年来, 我在语文课教学中使用主题教学方法,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有助于转变学习观念

通过多年主题教学, 我的实践体会是使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感觉文本比过去亲切, 内容比以前丰富充实。

(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多年的主题教学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无限扩大,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中与新知识发生碰撞, 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 能有效引导学生在主题中思索, 领悟知识道理。运用知识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的应考能力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近几年的成绩统计显示, 无论是区统考还是中考, 我所任教学生的语文科成绩均名列前茅, 科目尖子也较多。

(三) 有助于实现德育目标

主题教学以情动人, 以情励人, 用良好的情感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情感育人, 教学生做人道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能有效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四) 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主题教学能调动学生进入角色, 积极思考发言,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去分析、思考、解决新的问题, 从而更好地适应开放社会和能力考试的需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 主题教学是一种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效的有益途径。

今后,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入, 主题教学朝着教学形式灵活化、教学内容纵深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方向发展。当然, 主题教学的建构仍需作很多的探索, 诸如教师业务素质的重构, 特别是个性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有关问题。本文在论述过程中或许有不完善之处, 但是我相信, 只要我们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并勇于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 主题教学这一模式的建构将不断地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裴庆先著.情感是教学产生最佳效果的保证.教育探索, 1996, (5) .

[2]傅道春著.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余映潮著.课文分类, 各显个性——“人生轨迹”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 2007, (2) .

3.初中采茶作文常考 篇三

早晨的阳光洒在嫩绿的茶园里,清新的绿色令人神清气爽,淡淡的茶香令人愉悦。咦,这一股花香是从哪儿飘来的?是从那穿插在茶叶间的桃花树上飘来的吗?是呀,开得很灿烂呢!

在朦胧的阳光下,随手采着茶叶,一片一片的摘下,递到鼻前闻一闻,再放进茶兜里。“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在欢声笑语中,我的双手如同翻飞的蝴蝶,大把大把的茶叶在不经意的瞬间填满了茶兜。妈妈笑我采茶粗,我笑妈妈太拘束。

看着绿油油的茶叶,我不禁想起了林清玄的“清欢”,那种单纯的初心,那种轻快,不就是这样的吗?

忽来的一阵清风,唤醒了我,我张开双臂,拥抱着它。它撩起我的碎发,舞动我的裙摆,也带走了我的丝丝疲惫,给我一种舒爽的感觉,为我画上满意的微笑。而这一切都被哥哥记录下来,变成了一次回忆。

采累了,索性坐在桃花树下,靠着树,从茶兜里拿出一片茶叶,亲亲摩挲,细嫩的小叶子又柔又软。一抬头,远方模糊的高山上有一个巨大的茶壶,茶壶下的一大片茶海一直连到面前,没过自己又涌向身后。

在茶海里,无数的小草帽在摇晃。无数笑声编织成了动听的歌谣,更美的是点缀茶海的那零零散散的粉红。真是世外桃源,浮生若梦。

夕阳渐渐出现,轻轻抛下一片橘红的纱巾。我赤脚走在木板路上,随手捡一根树枝轻轻敲打着木板,向这些美景告别,再和清风吻别。

4.榜样作文初中常考 篇四

那是一个二年级的植树节前夕,我们班的班主任袁老师又一次宣布,明天要去植树。大家高兴的欢呼起来,回到家,我拿出妈妈买来的桂花树暗暗下决心说:“一定要种好 !”

第二天,我拿起桂花树苗,背上书包就往学校里赶。开始种树了,我在操场一角的绿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小树种进去,埋上土,再浇点水,小数便在这儿安家落户了。

以后的每一天,我每天去给小树浇水,观察他的生长情况,小树一天天茁壮生长,令我十分欣慰!

可是,不行还是发生了。那天我去给小树浇水,发现小树被折断了,折断部分掉在了旁边的草地上,我拾起地上的木头,我想:这是谁干的,难道他不知道我种这棵树,养这棵树花了多少心思,多少精力……唉!这棵树肯定活不成了!于是,之后几天我更加认真的培养它,希望奇迹能发生,可是一切徒劳都是白费,我没有再去看小树过……

来年春天,我在上体育课不经意间看了一眼小树,只见它已经抽出春天的新绿,那绿芽小小的,青翠欲滴,我心头一震,这棵小树居然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又长出了新芽,啊!它多么像我们班的余星艺啊!

最近我们在跳山羊,可余星艺就是跳不过,不是坐在山羊上,就是摔了个狗吃屎。可余星艺不灰心,没天都去努力练习,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跳过了山羊!

小树,你是我的榜样,你激励着我从困难中站起来,激励着我乐观向上,无坚不摧!

5.初中生作文常考 篇五

——题记

苏联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其中的巧干恰恰是指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捷径,这些捷径就像一只只有力的大手,推着你更快地前行。

捷径能让你更快,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一次,爱迪生要他的助手去测量一个灯泡的体积,这位助手用繁琐的公式计算了老半天也毫无头绪。爱迪生见状,用水灌满了灯泡,倒入量杯后测出了体积。这位助手并不是愚昧,知识没有细心的思考如何更快地完成,耗费二楼大量的经历。要知道时间是本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

捷径在提高你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领着你走向成功。

美国著名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少年时期无家可归,中年时期失魂落魄。但他在不断努力中知道到了成功的捷径——大众的支持和自己的付出。就这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是用汗水换来的,但汗水也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想要寻求捷径,就必须得付出自己的汗水和高于平常的脑力。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菊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没有汗水和勇气,就没有收获,也就没有捷径。汗水就是捷径中的捷径!

然而捷径不是一味的拔苗助长,这样只能适得其反。《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农夫犹一只母鸡,每天可以下一个金蛋,农夫便一位母鸡的肚子里装满了金子,农夫便杀了这只鸡,但此鸡与其他的鸡并无不同之处,肚子里没有一点儿金子。从这个故事可知捷径是需要一个人不断开发的过程。它的快慢取决于你对工作的勤劳,思考的密度,要不然就会像故事中的农夫一样最终一无所获。

捷径不会凭空出现在你面前,而是需要自己去创造,不要对绝境失去信念,努力向前,不畏艰辛就是一条捷径;不要认为捷径就一定轻松,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

6.初中作文常考主题 篇六

一、设定主题, 将实验带进教室

生物实验通常较为复杂, 所需要的实验条件较多、困难较大, 为了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 可以试着把生物实验引入教室, 开展学生亲自参与的全班组实验, 这种实验教学法不仅推动了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普及, 而且也积极培育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在将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引入班级之前, 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设定实验主题, 明确实验目标和方向, 给学生讲解具体的实验步骤, 使实验教学能够有步骤、有规划地开展。

例如, 当学习“生物多样性”这一单元时, 可以采取全员参与的班组式实验教学方法, 教师负责将全体学生组织起来, 为学生设定实验主题:多种生物生活习性的探究;同时明确实验目标:通过实验分析并总结各种生物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等, 并得出自己的理论系统。

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养一个小生物, 例如, 种植一小盆植物, 饲养一只小动物, 并负责水分、养分等的维护, 通过这一系列过程获取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特征等知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获得了直接体验, 从而收获了知识。

在学生收获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引入照相机、摄像机或网络信息设备与多媒体工具等, 发挥这些现代化技术工具特有的截图、播放等功能, 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获取形象化信息, 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 达到理解认识上的升华。同时, 通过网络还能搜索到各种动植物的相关资料, 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动植物生长的信息, 在理论信息与实践经验双向带动下, 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这种主题设置、分层引导的方法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实践探究以及计算机模拟紧密联系起来, 达到了逐层深入的实验教学效果。

二、分工合作, 将实验目标分层处理

初中生物中有一些知识项目的实验过程较为复杂, 单纯依靠个人力量无法完成,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实验、分层合作的方式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热情。

例如, 在学习“细胞有丝分裂”这一知识项目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实验小组, 同时通过三个层次的实验过程, 确保学生的知识技能逐层得到推进和拓展。

层次一:基础性目标。

这一层次的实验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 能够独立准确地进行实验。例如, 基础的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临时装片的相关制作、处理方法等。

层次二:发展性目标。

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这一实验中的关键实验方法和技能。例如, 能够高效、准确地利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识别目标物;能够独立制作临时装片, 并能达到要求的标准和精度;能够自行绘制生物图, 能够很好地掌握细胞染色方法。

层次三:拓展性目标。

这一环节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例如, 力图使学生可以自行制作精度较高的临时装片, 可以规范、自如地凭借高倍显微镜来察看目标物, 同时也可以根据其他实验过程来自行设计实验步骤, 开展实验活动。

针对“细胞有丝分裂”这一知识项目,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层次感较强、难易程度不同的实验素材, 通过科学分配实验材料来拉开实验的难易水平。例如, 洋葱、大蒜等植物的根尖是比较易于观察的实验材料;对应的豆类植物等的根尖材料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则相对复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实验材料, 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并拓展学生的生物实验才能, 以此实现对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等对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步骤培养,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最终达到这三层目标。还要培养小组学生互相帮助、相互讨论、彼此协作等能力, 使学生通过生物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获得更多的能力。

三、走到课外, 将实验引向自然

生物学科是对大自然一切有生命物体的性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的研究。基于生物学科的特点, 其研究不能局限于课堂, 而是要走进客观世界、走进大自然, 让大自然成为学生的实验基地。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可以有效补充、拓展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这种实验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掌握生物生命运动规律, 体会到自然界生物的神奇力量。

教师要善于寻找客观实验条件, 抓住每一个时机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现实的实验条件, 引领学生走向真实的大自然, 观察、体会并了解各种生物的生长规律、生命特征等。

例如, 在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制造者”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城市周边的蔬菜大棚, 将蔬菜大棚作为学生的实验基地, 让学生组织成立研究小组, 深入观察各种蔬菜的生长特征, 以星期、月份为单位获取信息, 形成记录, 其中包括蔬菜植物种类、生长特点、种植结构等内容, 学生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最直接的信息, 获得最直接的灵感。

而对于“开花与结果”这一课, 教师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蔬菜栽培基地, 让学生亲眼看见、亲自感受蔬菜无土栽培技术, 学生一边听取教师的讲解, 一边观赏植物, 感受植物的生长与栽培过程, 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来使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 体会蔬菜开花与结果的特征, 学生可以就无土栽培技术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局限, 丰富了学习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课外实验, 养成学生主动深入大自然、进入人工培育基地主动观察、询问与探究的良好习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与学习, 学生的知识量自然能获得提升, 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客观自然环境中的生物, 学生甚至能够凭借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实验总结出自己的见解与感想, 创新知识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 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 结合所学知识, 采取兴趣引导等方法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良好的生物学认知能力, 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姚志宏.四环节, 闪光的钥匙——浅谈如何上好生物探究性实验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6) .

[2]金水丽.用“多元智能”审视“生物学习评价”[J].中学生物学, 2008 (24) .

[3]李玉波.探究性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0) .

7.初中作文常考主题 篇七

对精神与文明的关注体现的是事业单位考试主观题传统的命题方式与新兴的命题趋势的组合,例如传统的命题方式可能是单纯地考察一个抽象的话题:梦想、宽容、信念、理性等等,而目前这种抽象话题的考试内容越来越倾向于社会热点中的话题,网络中、人们的日常话题中经常会谈论到的话题,例如“中国梦”、“勤俭节约”、“马路文明”、“社会心态”、“诚信危机”等话题。

因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备考事业单位的主观题时可以多关注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关的热点:

一、中国精神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三魂》中坚定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通常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考察,或者考生在写作时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写作。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二、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公共场所文明现状:很多人在公共场所吞烟吐雾,动车高铁上禁烟困难;公共场所反复发生肢体冲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

网络文明也是事业单位考试常考的主题,例如温州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了“网络语言文明”的主题,山东泰安、枣庄滕州考过“网络谣言”的主题。网络文明的现状:语言不文明、暴力、低俗文化泛滥;网络谣言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社会秩序。

贵州的地方事业单位考试中曾经出现了“马路哄抢”主题的写作,对于高速公路上车祸现场散落的物品,人们不仅没有帮忙收拾,反而聚众哄抢;此外,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跨栏都是马路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境外旅游中的文明:大声喧哗、违规拍照、乱写乱刻。

考生在备考时,可以关注一些这方面的新闻、评论等等,这些现象不仅可能成为考试的主题,也可以在写作时作为论证的论据,用社会现象做论据来分析最有说服力,也最能体现政府角度。

三、道德建设

诚信危机、道德建设一直都是这几年事业单位考试的热点,例如上海2013年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了“坚守底线”的主题,山东威海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了“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河南巩义2013年考过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考生在备考时对于道德建设类的社会热点都要多加关注,无论是热点事件还是相关的评论。

新的考试趋势是社会生活与人们精神生活的交叉,例如对“就业观念”主题的主观题,虽然就业是民生话题,但是在考试中呈现的是对人们就业观念,对自我认识的考察,例如温州事业单位考过的“自我定位与人生价值实现”主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大部分中国人认为自己大材小用。

8.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 篇八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通电2H2↑+O2↑

14.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加热2CuO+H2O+CO2↑

1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2KCl+3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H2O+CO2↑

1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21.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返回目录

★ 广州初中化学知识点

★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

★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的氧化物

★ 初中化学论文

★ 初中化学说课稿

★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 怎么学好初中化学

★ 初中化学教学计划

9.浅谈高中英语的常考内容 篇九

1表并列关系:and, but, not…but, only…but (also) , neither…nor等。

1) Both…and (两者都……) , 连接句子的两个主语时, 其后谓语动词通常使用复数形式;not only…but (also) , neither…nor则采取“就近原则”。如:She playsnot only the piano, but (also) the guitar.

2) Notonly…but (also) 与as well as两者强调的对象不同:not only…but also强调的是but (also) 之后部分, 而as well as则强调其前面的部分, 谓语动词单复数判断上not only…but (also) 采取“就近原则”而as well as采取“就远原则”。如:Mr.Smith, as well as his wife and children, has come to Changchunfor a visit.

3) Not only…but (also) 结构中的not only可用于句首引导从句, 在这种情况下该从句的主语和谓语要倒装。如:not only is he clever, but also he is hard working.

2表转折关系:but, yet, still, while, however, when等。

1) While可以表示“尽管, 即使”。另外, while还可以表示两者进行对比的用法。如:She has difficulty in learning English, however, she works hard and ismaking rapid progress.

3表选择关系:or, otherwise, or else, either…or等。

1) either…or句型中谓语的单复数形式也要采取“就近原则”。如:Wemust hurry, or we’ll miss the train.

4表因果关系:for, since, because, as, so, thus, therefore, and, so等。如:we hadbetter stay at home, for it was raining.

二、从属连词

1 when, while, as都表示“当……“的时候:when引导的从句的动作与主句的动作可同时发生, 也可先后发生;as和while引导的从句则强调主句和从句的动作同时发生。如:When I got to thestation, the train had already left.

2 Till, until均表示“到……时候为止”, 肯定句中的谓语必须是延续性动作;若主句谓语是终止性动词, 则主句要用否定形式, 意为动作“到……才……”开始发生。如:I worked till late atnight.She didn’t get up until her mother came in.

3 Though, although均为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意为“虽然……”, 但although较正式, though最常用。

4 No sooner…than, hardly…when, as soon as三者都表示“一……就”“刚刚……就”的意思。

三、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主要用来表示说话人的看法、态度等, 它是英语动词中较难把握的一类词。

1表推测的用法

对现在或者将来的推测用“情态动词+动词原形”。

表示肯定的推测一般用must, should, may (might) 或can (could) .其中, must的语气最强, 翻译为“肯定”“准是”“想必是”;should的语气次之, 翻译为“很可能”“应该”, 指按常理推测;may (might) , can (could) 的语气最弱, 翻译为“也许”“可能”“有时会”。

表示否定的推测分类两种情况:语气不很肯时, 常用could not, 意思是“可能不”“也许不”;否定语气较强时, 则用can’t, 意思是“根本不可能”“想必不会”, 表示惊异, 怀疑的感情色彩。

2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推测, 用“情态动词+完成时”。

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肯定推测用must/may/might+完成时;否定推测用can/may/might not+完成时;疑问推测用can+完成时。

3虚拟语气中的引用

10.初中化学常考的知识点 篇十

1.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必背化学方程式

(一)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二)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化学基本金属之最

1.最简单有机物:CH4

2.密度最小的气体:H2

3.熔点最高的金属:W

4.熔点最低的金属:Hg

5.导电性最强的金属:Ag

6.人类冶炼最多的金属:Fe

7.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C

8.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N2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10.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1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a

13.自然界中存在最坚硬的物质:金刚石(C)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11.最常考的七个初中英语语法知识 篇十一

1、作主语

Fighting broke out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南方与北方开战了。

2、作宾语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your radio a little, please?

请问你介意调小一点收音机的音量吗?

3、作表语

Babysister’s job is washing,cooking and taking care of the children。

保姆的工作是洗衣服,作饭和照看孩子。

4、做定语

12.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情境创设五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历史主题,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的质量,决定了主题教学的精彩程度,也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中心内容。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认为:在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其思维处于爬坡状态。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即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出符合历史实际特征的情境,绝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要认识到情境本身不是教学内容,凭借情境而能展现的探究材料与探究问题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跳出情境,把情境交给下一环节:问题探究———去寻找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去思考更为本质的东西。而在主题引领之下的一堂课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重的,应该是丰富的。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主题情境探究的一些方法和感想,与大家探讨。

一、考古求证型主题情境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历史考古学是与历史学紧密联系的,同时还有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等分支。所以,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运用考古求证型情境。比如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可以创设通过展示铭刻学或古钱学的情境,学习秦朝的统一文字和货币等措施。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其中书报刊属于文献资料。在讲述近现代史时,比如《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就可以设置以学生进行历史小报创作比赛的主线,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报刊报道的时事串联起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通过此类情境教学,拉近了与现实的距离,能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既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又培养了人文素质。

二、角色扮演型主题情境

角色扮演也是创设情境的一种重要方法,虽然历史不可能重演,角色扮演只能创设间接情境,但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真实史料,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像史事经历者一样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其中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并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比如教师在讲述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代表,依据课本表述的英法美等国的各自主张,彼此争论,最后达成了《凡尔赛和约》。这样可以为以下的问题探究作铺垫:英法美都是战胜国,为什么还要激烈争吵?由此可见巴黎和会是什么性质的会议?《凡尔赛和约》是怎样的一个和约?等等。再如教师在讲述九年级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前后一名美国工人一家母子对话以及父母对话情境,理解这一“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影响。角色扮演结合情景剧,符合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是主题教学创设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寻访参观型主题情境

走出课堂,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可以为认知前人的活动提供感性材料,从而创设情境。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组建历史寻访团,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纪念馆,寻访抗战老兵等,结合课本内容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比如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就可以设置参观沈阳的九一八纪念馆、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西安临潼的捉蒋亭(兵谏亭)三个地方,通过PPT、视频、图片把场景串连起来,创设参观型情境来进行教学,这也符合当下流行的红色旅游形式。这样既能生动展现课本知识点,又能有效学习历史新知,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教师在讲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时,可以通过采访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的主线展开情境创设,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口述历史,可使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经过等再度重现,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历史。

四、类比穿越型主题情境

穿越型古装剧现在比较流行,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参考此种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的“百家争鸣”知识点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或法家的代表,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看到有人因赋税过重、生活拮据而偷人钱财的行为,你会发表什么看法”?这一情境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再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时下流行的谍战片的情境:“20世纪30年代,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周旋于上海和南京之间,他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和通讯工具?后身份暴露,要转移到延安,又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和通讯工具呢?”学生都非常踊跃发言,参与兴趣迅速提升。实践证明,这比直接提问“这课讲到了哪些交通工具,分别是何时出现的”效果要好得多。通过类比联系,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快乐学习。

五、课堂辩论型主题情境

充分挖掘教材重点资源,对史料提炼出至少两个不同观点,再把课本其他相关知识穿插其间,以辩论形式展现,也是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辩论型情境展现,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重点,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清晰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分为二的全面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辛亥革命结果时,可以展现“革命成功了”还是“革命失败了”的辩论情境;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展现一战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辩论情境等。通过辩论型情境,可以轻松掌握诸如历史事件的原因、后果、性质、影响等知识。

成功围绕主题展开的情境创设,能保证历史主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呈现生动具体的感知细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有效记忆,提高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还能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这是值得一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志刚.试述历史虚拟情景教学的合理性——与郭秀平老师商榷[J].历史教学,2009(4).

13.初中作文常考主题 篇十三

很多同学就说唐老师怎么讲的题太简单了,对于中考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我想说在中考复习当中,我们并不是每一部分的内容只盯着最难的题型来进行讲解,唐老师讲解的每一个视频或者是某一部分的内容都是针对该考点近几年的考察方式进行考点的解析,希望能够全面地帮助同学们了解考点以及其考察的形式。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将每一个考点的考察形式和解决该考点问题的方法都能掌握熟练,那么在压轴题或者是难题当中,其丢分也不会太多。

在每一个考点所对应的经典的考题,例题解析的背后。针对该知识点和考点所涉及到的基础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希望通过该例题讲解的形式,将其涉及到的知识点能够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也是给同学们在复习阶段做了很好的例证。这样复习的方式,通过例题结合知识考点的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复习该考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该类型的题型在解题过程中,其基本的思路和思路的突破方法都有哪些?

其次,针对不同的考点可能涉及的方法都略有不同,那么针对同一题型有不同的解法,对于在复习阶段的同学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够解决际的问题,通过以自己方法的比对进行思维的拓展与补充。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类型的题,会让同学们在遇到自己没见过的题型时,从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和内容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分析题型,那么解决这类题型也将是指日可待。

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算是二次函数考点当中比较重要,运用比较多的考点之一。它要求同学们对二次函数的性质有充分的了解,结合图形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将二次函数的基本运用能够达到快速,高效的解题,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同学们结合实际的题型进行条件的分析以及各个结论的推导,这是我们在备考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类题型在选择的压轴题当中也会出现。这类题型大多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解题,很多重要的解题思路和数据都是来源于图像,只需要大家搞清楚这类题型的考察的套路,解决这类题型将会变得容易得多。

14.初中常考307道作文题集 篇十四

一、命题作文:

1、凝聚

2、成长路上无捷径

3、灯

4、我不只是一个角色

5、做一个“行者”

6、多想告诉你

7、少年不知愁滋味

8、我的初中生活

9、那一次我真的很棒

10、总想为你唱支歌

11、发现诗意

12、美在路上

13、这也是一种爱

14、美丽的智慧

15、那一缕春风

16、亮出自己

17、这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

18、细微处见真情

19、我作主 20、书香作伴

21、他(她,它)也很重要

22、总有我的季节

23、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24、留住那份纯真

25、家乡的个性

26、我班的个性

27、黑板上的记忆

28、因为有期望

29、在尝试中成长 30、打开一扇窗

31、最美好的时光

32、记忆深处

33、走过风雨

34、回味

35、阳光灿烂的日子

36、心愿

37、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

38、奖励自己

39、我的(我们的)智慧 40、心中有话对你说

41、送他人一朵花

42、有你真好

43、我的快乐之旅

44、读书声声

45、在这里

46、勇往直前

47、偶尔停一下,真好

48、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49、我的未来不是梦 50、理想与信念

51、一次失败(成功)的经历

52、我能

53、自信与乐观

54、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55、幸福的味道

56、难忘的瞬间

57、心灵的地震

58、平凡的爱

59、我想唱首歌 60、我重新认识了你 61、学会感恩

62、激情,在心中点燃 63、温暖

64、让我如何感谢你

65、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66、那里的美景让我陶醉 67、我与读书 68、你听,多美 69、学会留心

70、学会赏析赞美他人 71、我理想中的未来生活 72、温暖的时刻 73、你还会沉默吗? 74、幸福的颜色 75、留在心底的风景 76、寻

77、你在我心里

78、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 79、成长回眸

80、又见枝头吐新芽

81、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82、感受自然 83、门其实开着 84、环境与人

85、你,来到我们中间 86、大自然,我们的朋友 87、我最好的朋友 88、仰望

二、半命题作文:

1、那天,我___了

2、写给____

3、一个____的微笑

4、越长大,越__

5、把__甩在身后

6、不该丢失的__

7、共享__

8、___给了我___

9、想起了__

10、___的滋味

11、我多想___

12、比金子还珍贵的__

13、曾经错过的___

14、让我__

15、把___装进行囊

16、听听__

17、等待__

18、洒进__的雨

19、爱是__ 20、漫步__

21、第一次___

22、我读____

23、________来了

24、这是值得我们去__

25、做一个__的自己

26、留住____

27、不会变的是_____

28、你的__,让我记住了你

29、那曾感动我的___ 30、心中的__

31、___让我陶醉

32、我要__

33、请让我_____

34、我身边的__

35、有时,我也想_____

36、_____之恋

37、_____的山水风情

38、我喜欢_____(春夏秋冬)季

39、_____是一把双刃剑 40、为_____鸣不平

41、当_____的时候

42、我依然_____

43、为了心中的_____

44、那一次,我读懂了_____

45、我和_____有个约会

46、_____的味道

47、铭记_____

48、从_____中学习_____

49、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____ 50、来自_____的记忆

51、那一次,我_____

52、我在_____中得到快乐

53、我愿_____

54、生活因_____而精彩

55、有_____相伴的日子

56、我的_____情结

57、难以忘怀的_____

58、我想让_____更_____

三、话题作文:

1、心声

2、自视

3、快乐

4、等待

5、在乎

6、守望

7、成长

8、愿望

9、心境

10、日子

11、远方

12、考验

13、感激

14、力量

15、过程之美

16、渴望

17、回报

18、六一儿童节

19、成长,需要竞争 20、误会

21、趣

22、走过

23、成功的秘诀

24、乐在其中

25、充满活力的岁月

26、磨练

27、挺胸

28、助跑线

29、面对摆在那里的山 30、借口

31、感受运动

32、唤醒成功

33、信念

34、面对挑战

35、机遇

36、面对挫折

37、考试

38、出发

39、坚强

40、怦然心动的感觉

41、感动

42、温暖

43、走近爱

44、感受幸福

45、亲情

46、喜事

47、爱母、敬母、助母

48、感恩

49、真情

50、爱的承诺

51、呼唤

52、责任

53、友谊

54、手

55、脚步

56、爱

57、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

58、友善

59、倾听父母 60、心的距离 61、阳光 62、珍惜

63、难忘的画面 64、流水 65、读书

66、感悟自然 67、传统文化 68、风景这边独好 69、雪

70、经典书籍 71、旅行 72、欣赏 73、阅读

74、倾听自然的声音75、免费 76、雾

77、家乡的景色 78、月

79、我最钟情的风景80、小河 82、风

83、品味阅读 84、看 85、让

86、我眼里的社会 87、生命 88、差异 89、农民工 90、沟通

91、聚焦弱势群体 92、教育 93、小和大 94、爱与溺爱 95、人与路 96、关注

97、和谐与发展 98、位置 99、底线 100、荣誉

101、生命的重量 102、心 103、日历 104、选择

105、爱的奉献 106、压力 107、对话 108、桥 109、财富

110、遗憾 111、声音 112、希望 113、极限 114、精彩 115、思考 116、幸福

117、储蓄

118、认识自己 119、朋友

120、我人生路上难忘的人 121、生活 122、送礼 123、战争 124、画

125、品味人生 126、窗外 127、行动

128、完美是残酷的 129、有探索就有成功 130、青少年的健康 131、故乡 132、缺憾 133、泪水 134、童年 135、诚信 136、水 137、爱心

138、春天来了 139、把握

140、共享美好 141、和谐 142、平凡

143、起跑线和终点线 144、我的梦 145、心灵美容 146、英雄 147、改变

148、快乐的真谛 149、乐观

150、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 151、美

152、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 153、个人与团队 154、亮点

155、美就在身边 156、感受生活 157、告别

158、生活,需要经常清点 159、梦想

15.初中作文常考主题 篇十五

主题阅读就是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三步批注就是按“感知批注—主旨批注—运用批注”的流程, 发出读者的声音, 留下思索的足迹。其操作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感知批注

此步是初读文章阶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的批注。其主要目标是概括文章内容、初步感受作者情感。因此, 此环节的批注一般以“圈点勾画”为主, 圈点后, 师生可围绕初步的感觉交流心得。

二、主旨批注

此步是研读文章阶段验证感知、挖掘作者写作意图的批注。其核心目标是透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并分析作者情感的产生根源。所以, 此环节的批注要有深度, 要挖掘“文字后面的东西”。

此阶段, 要善于抓住题目、开头、结尾、中心句、议论抒情句、细节描写句、富有哲理句、运用修辞句等关键句段, 深入分析文字传达的意图, 验证感知阶段对中心的猜想, 丰富主题的内涵, 达到透彻理解文章的阅读目标。

在交流时, 教师要注重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旁征博引、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地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要引导学生融入自我的体验分析, 进而提升主旨的深度, 达到独立思考的理想境界。

三、运用批注

此步是拓展运用阶段对文本学以致用、批判性继承的批注。其主要目标是站在相对的高度, 审视文本, 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情感, 形成健全的人格。此环节的批注可以联系相关文章、联系生活实际, 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也可以针对文章的语言说自己的收获。其宗旨是让学生读出问题, 形成思想体系, 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在批注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引导学生从关注语言、主题的层面上升到关注文化现象、语言现象、文学流派等更宽广的范畴。

上一篇:幼儿园英语公开课自我检讨下一篇:位置与方向《左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