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

2024-09-27

信息化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一

信息化教学设计

芝角中心小学

苏淑芳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正确读写3个生字。2、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容易破碎”的特点,体会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与唯一性,明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与责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萌发科学探究精神。

5、对地球产生强烈的感激、热爱之情,知道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要爱护地球,明白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容易破碎”的特点,体会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与唯一性,认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与责任,明白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难点】

地球美丽壮观而又渺小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不够,因而不易理解;尤其是说地球像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学生更是很难体验;“生态平衡”、“生态灾难”等科学术语,亦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从电视上、书本上,有条件的可到网上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滥伐森林”投影片和“读一读”录音、备有课文朗读、地球美丽、地球渺小、地球易碎、保护地球等内容的课件。

【教学理念】

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借助卫星资源优势,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帮助学生体会地球的特点,明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采取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读助悟、以悟促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课

1、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生灵,并且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她是谁吗?

2、对,她就是地球。让我们一起跟她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

3、在茫茫的宇宙海洋里,有几个地球?所以,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太珍贵了,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问候她吧!(再读课题)

4、地球母亲非常高兴,正在欢迎我们呢!今天,我们就以一颗感恩的心走进地球。(播放课件封页,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观看相关图片。

2、听完之后,请同学们想想: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三、细读课文,探究地球特点及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读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

(一)感悟地球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内容体会到地球的可爱?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同学们,我国的神舟飞船在太空遨游时,拍摄了我们美丽家园的很多照片,老师有幸从杨利伟叔叔那儿弄到几张,你们想看吗?

2、播放课件:美丽壮观、晶莹透亮、裹着水蓝色“纱衣”的地球图片。

①同学们,这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喜欢吗?请用自己的话,夸夸我们的地球。

②谁能根据课件中所观察到的图片,具体说说地球如何漂亮?着重从“晶莹透亮、裹着水蓝色‘纱衣’”来体会地球的美丽。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自然段,将地球的美丽读出来。

④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地球母亲吧!齐读描写地球美丽的部分。

3、地球的美丽仅仅在于她的外表美吗?你还从文章哪些段落看出她的内在美?

①读3、4自然段中有关的语句,理解“无私”“慷慨”,说说你从中体会到地球母亲的什么品质?

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读3、4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4、导读:理解了课文意思之后,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谁再读这句话: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说说为什么用这种感情去读; 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这句话。)

(二)体会地球的渺小与容易破碎

导语: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她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可她又是渺小的、容易破碎的,地球的渺小与容易破碎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潜心读课文,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写在书上。

1、了解地球的渺小。

①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课件出示有关文字,提醒学生注意红色标记的字最能体现地球渺小,应重读。)

②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后,播放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一叶扁舟”体会到地球的渺小。

③课件出示说明方法及运用说明方法作用的比较题,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其作用。

2、明白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地球容易破碎。

①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你从这几个数字:“几百万年、几亿年、二三百年”中感悟到什么?

②谁来说说可再生资源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文字让学生朗读。)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谈。

③过渡语:是呀,人类为了眼前的发展,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乱挖乱采、过度开发,把我们的地球母亲摧残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她向我们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老师收集了有关的资料。想看看人类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吗?

④展示人类毁坏资源、破坏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⑤看完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之后,此刻你心情怎么样?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第4自然段。

⑥同学们,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在哭泣,你想说点什么吗?此时你又将怎么样读这句话: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课件出示这句话)

(三)领悟地球的唯一性及环保的重要性

1、展开小小辩论会。

同学们,我们的宇宙飞船已经遨游了太空,假如地球上不能居住了,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同学间相互讨论,说出理由。

2、激情呼唤。

是呀!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可敬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的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①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②看到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的灾难,你会想到什么标语呢?想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课件出示相关标语让学生齐读,展示全国各地保护地球的宣传图像以及保护地球的策略供学生观看参考。)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问题:地球还面临着什么危害? 组织学生根据课件拓展资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开讨论,积极探讨解决地球危害的办法。

2、课件出示配乐朗读《每天,我们的地球有„„》,学生听完之后,引导学生说说感受并将感受送入对诗歌的朗诵中。

3、组织学生畅谈学文后的感想,让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总结升华: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五、反馈练习,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练一练,让学生口头作答。

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和蔼可亲(ái ǎi)

毁灭(huǐ fěi)

薄薄的(báo bó)

② 在()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地球适合人类生存,()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③说说下列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张桌子长1.6米,宽1.2米,高1米,真够气派的。

●中午的太阳宛如一个装菜的盘子。

2、出示“查一查”,让学生自主选择:

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环境,看看存在着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可以拟出几条环保标语,可以写一封建议书向有关部门反映,有条件的也可以制作环保网页,发出环保倡议,发送到网上去。!

2.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也早已走进课堂。信息技术在适应性地融入教学课堂的过程中,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孕育而生。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基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理念。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按照国家素质教育和国家课程改革要求, 充分利用现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中得各个环节,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主要体现在对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的培养。

二、信息化与教育

我国最新公布的2006年-2020年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层面上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这两个概念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1、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教育加了限定词信息化后的组合词, 说明信息化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 它有特定的目标。目前, 信息化教育还是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2、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 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 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 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全面的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改革, 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对深化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 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

了解了信息化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之后, 要全面、深刻的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概念还要认识什么是教学设计。本文中笔者所探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过程的必然产物。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 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 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 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2、信息化教学设计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著名专家,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1]教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是:“运用系统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 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 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生开展研究和学习的主要方式。它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课程整合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 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相关有具体意义的情境, 将信息技术与任务目标有机整合,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宗旨是能够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 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力, 并且要掌握全面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双方相辅相成。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大受益者, 在接受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掌握主动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征

在深入认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之后, 笔者总结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具备的几个特征。

首先, 信息化教学设计必须要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及国家的新课程标准。其次, 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 也体现在教学活动单元整合的理念与过程中。第三、信息化教学设计倡导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它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此外, 信息化教学设计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 注重对学习者个别指导。最后, 信息化教学设计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意识, 不断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掌握好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

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例的教案, 从小学到高中包含各个学科的设计作品层出不穷。在我国教育部门提供专门的教学网站, 优秀教育机构如英特尔[2] (中国) 未来教育网站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网均向广大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教案。教学工作者可以参考网络资源的思路和方式进行自己教学设计的创作, 也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后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过程中, 教师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者, 他将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运用科学的理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进行合理、科学、全面的设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处处体现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创新和突破。

五、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并强调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 主要负责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术和理论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 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也早已走进课堂, 在适应性的融入课堂的过程中,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孕育而生。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黎加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 《电子报告》, 2001年。

3.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初探 篇三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学设计理论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80年代中期以前,电化教育工作者注重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媒体的作用与使用的研究;90年代初,教学整体改革不断推行,以李克东、谢幼如为代表的专家们,提出了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原理,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何克抗教授对在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系列建树。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我们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者,都还习惯于以“知识传输”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更多关注的是计算机题库的应用、课件的制作与播放(当前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已逐步开始关注资源库建设)。就在这样的水准上,信息技术以迅猛之势进入教学领域,不管你有没有能力接受,信息化教学(E-Learning)设计已经横在了面前。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课程整合技术等先进技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的学与教的设计。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近代的代表人物有杜威、皮亚杰等,其理论目的在于探讨人类学习的实质。人们知识的获得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主体对自我知识结构进行同化和顺应的结果。该理论的三大要素为: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

1.学习是真实情境的体验。该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2.学习是一种合作协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学习者与社会之间要开展合作、会话与协商交流活动,以促进学习者形成稳健、完善的知识结构。

3.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其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依据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技术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形成成果;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讲授、组织小组讨论、指导见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指导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指导研究论文的撰写,从而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形成最终成果。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把握何时、何地,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原因很簡单,学校情境中的问题及其评价标准与真实世界情境中的有很大差别,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课堂教学与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相联系,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策略,是教学情境的创设。

设计环境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与实际经验相似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来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生动性、丰富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是要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信息化环境建设没有一个最高标准。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的理解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能以是否建“校园网”为唯一标准,在无钱建网时,可先建现代远程接收站+信息化网络教室+电子音像+其他信息资源,也可组成一个信息化环境。最简单的单机上网也可实现对外交流。可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对硬件环境的适应性是很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先进的现代教学活动,尤其是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对促进创新素质教育实施和现行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习为中心”,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只要注意策略,在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也一定能够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四

本课选自国家规划教材《立体构成设计教程》中的几何多面体实例。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平面设计岗位需求,将教学内容确定为正四面体立体造型设计。

课程教学对象是平面设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具备美术设计基础知识,具备熟练操作常用设计软件的知识与技能。

根据教学内容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了本单元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基本素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四面体展开图设计,教学难点确定为立体造型的方法。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分析

以情境任务引领教学,将企业任务引进课堂,创设工学结合的学习情境;以任务驱动强化技能。通过四个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学生掌握四面体立体造型的设计方法。

(二)学法指导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发布在教学资源平台的`学习任务书、微课、教学动画等教学资源,开展“课前引导预习、课上指导学习、课后辅导拓展”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准备

(一)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使用移动教学助手“蓝墨云班课”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助学微课,“全角度”动画演示等学习资料。

(二)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下载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打造了线上标准化,线下个性化的教学新模式拓展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四、教学实施

(一)任务引领

根据工作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包括设计任务情境、绘制图形、模拟仿真、制作模型四个教学环节。

1.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引出学习任务。“微信”连线企业代表,明确任务要求。

2.教学环节二:绘制图形

任务一:绘制正三角形。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微课,掌握绘制正三角形的两种方法,课上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实现翻转课堂教学。

任务二:设计展开图。学生抽签领取制作任务,通过分析“正四面体”透视图和“全角度”演示动画,学生重点掌握展开图的绘制方法。

3.教学环节三:模拟仿真

任务三:设计仿真效果图。教师运用三维模拟技术化解知识难点,并指导学生运用3D、PS软件、绘图等多元化的手段模拟立体效果。

4.教学环节四:制作模型

任务四:制作模型。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设计方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按照设计流程完成模型的制作。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

(二)考核评价

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依据“考核标准”,实现了全过程监督考核的目的。利用课堂即时打分程序,对各考核环节的成绩,按不同权重进行统计分析,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五、课后拓展

课后,通过“微信”连线企业专家远程答疑,教师指导学生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成品模型,建立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兴趣。通过制作正八面体实际项目案例,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总之,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移动教学助手实现无间断移动式辅助学习,将教学扩展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课前、课后线上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主动性;企业参与教学,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课堂实训即时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约束性。

参考文献:

5.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祖国颂

学院:音乐学院

姓名:

学号:

科目:音乐

章节: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祖国颂

一、概述

祖国颂是七年级音乐课程第二单元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教唱歌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我们祖国的热烈赞颂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第一课时,首先学会歌曲《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提高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二课时,聆听《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第三课时,聆听学习国外的歌颂祖国的作品《伏尔塔瓦河》。感受捷克人民对于他们祖国的热爱,以及与中国作品的区别。2能力目标:通过讲解音乐知识,分析歌曲,使学生掌握歌曲风格,演唱风格,学会用气息歌唱,培养学生控制力度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增长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为敏感的时期,所以,我们要通过歌曲,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努力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强盛伟大。通过歌曲的学习,要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音乐常识、学会用气息去控制感情、力度。

四、教学计划时间

本单元分为三个课时,分三周上完。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或自备播音设备,准备本单元所有出现的歌曲的CD。

六、教学思路

根据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 问题导入→交流合作→归纳小结→练习反馈。

在歌曲CD的伴随下,进入课堂,让学生们聆听,感受,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进行歌曲讲解与教授。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练习,熟练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在上课以后,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让学生聆听,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回答有没有听过这首歌曲,知不知道这首歌曲,待学生回答完毕,先给学生们讲解音乐常识,带领同学们学习这首歌。包括(1)调式、调性(D大调)和唱名;(2)节拍及其特点(四二拍子、弱起小节、附点音符;(3)典型节奏型;(4)旋律进行特点;(5)音乐结构,越短和乐句;(6)词曲关系。

2、带领同学们练习《歌唱祖国》的简谱旋律。如果有钢琴,可以老师弹奏,带领学生们练习。直至练熟。

3、让同学们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有哪些特征,让同学们在歌曲的旋律中,做出自己感觉是正确的动作(旋律有进行曲的特征,看学生是否能够感受的到)。再听一遍录音,在课堂上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包括力度、速度、节拍、节奏,旋律线等。同时,说出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三段体,以及它们所造成的“陈述——对比——再现”的艺术效果。

4、按照讨论出的音乐演唱风格,以自然、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并背唱。小结:

今天我们再次学唱了《歌唱祖国》这首颂歌,进一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热情带入学习等各方面中。课后记:

学生对此歌比较熟悉,能主动学唱,并能参与小组的集体齐唱。教师参与指挥,学生的演唱激情高涨,效果好。

第二课时:

1、欣赏《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体验出每一首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不同方式;掌握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体会不同的节拍、节奏与歌曲音乐的关系;认识旋律线;了解民间曲调和前辈的歌。

2、教师用语言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欣赏4首颂祖国的歌曲,或复习歌曲《歌唱祖国》。“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心声,在这一课,我们能欣赏到不同的歌颂祖国的歌曲,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感情。”

请听第一首歌《祖国颂》。简单介绍作曲家刘炽、词作曲家乔羽。提问:(1)在这首歌曲中我们体会什么样的音乐形象?他们是如何表现的?启发学生用恰当的音乐表情术语描绘各段音乐。

(歌颂的、辉煌灿烂的、欢跃的、抒情的、热烈的、流畅的、气势宏伟的等等。感知歌曲割断不同的力度、音色、节奏、旋律线等音乐表现要素,及其音乐表情的关系。)

(2)在这首歌曲中我们听到了什么演唱形式?

(3)在这首歌曲中我们听到了几个段落?个表现什么?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结构,说出歌曲的音乐段落;简单表述各不同段落音乐的对比与变化(包括节拍、速度、力度、调式、旋律线、音色等)。

3、请听《祝福祖国》和《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提问:(1)这两首歌曲在音乐形象上与《祖国颂》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用恰当的音乐表情术语描绘各段音乐。(《祝福祖国》抒情的、叙述性的、歌唱性;《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欢快的、热情的、充满想象的。感知并简述每一首歌曲及其各不同段落音乐的对比与变化;不同段落的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线等音乐表现要素,及其与音乐表情的关系。)

(2)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各分为几段?(《祝福祖国》女声独唱,分为两段;《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分为两段。)

(3)这两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祝福祖国》为民族风格或民歌风,bE宫调;四四拍子;《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通俗风格,E宫调;四四拍子。二《祖国颂》为美声风格,以F大调为主,变调拍子,包括四四拍子、四二拍子、八六国颂》为美声风格,以F大调为主,变调拍子,包括四四拍子、四二拍子、八六拍子。)(4)在歌曲中是怎样歌颂祖国的?以歌词为线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为这两首歌曲制作小插图。如《祝福祖国》有民歌风格,可结合我国农村的景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可与“国庆”的主题相结合。课后记:

通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出每一首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不同方式;掌握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体会不同的节拍、节奏与歌曲音乐的关系;认识旋律线;了解民间曲调和前辈的歌。学生比较喜欢这些歌,有的还跟唱。

第三课时:教师导入,前面两节课学习和欣赏了中国的几首爱国歌曲,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欧洲国家捷克的一首爱国歌曲,看看捷克人民是怎样通过他们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热爱祖国的方式。

1、首先介绍捷克和沃尔塔瓦河。

在欧洲有一个过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沃尔塔瓦河”。(出示地图)

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一部著名的赞美祖国的音乐作品。

(出示斯美塔那的画像,简介交响套曲和《我的祖国》)

其中的第二曲《沃尔塔瓦河》是最著名的,他的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形象地描绘了沃尔塔瓦河,充满了对她的歌颂和赞美。

2、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介绍乐曲内容,分段听赏。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什么乐器表现的?如沃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等。

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教材中所例钢琴、手风琴未出现)。

(1)沃尔塔瓦河的源头

1、源头2:长笛、单簧管,后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

(2)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3)林中狩猎:圆号的狩猎号角节奏型,小号上行分解和弦等。(4)乡村婚礼——波尔卡舞曲:弦乐为主,乐队全奏(有三角铁)。(5)月亮、水仙的舞蹈:长笛吹出流水的波纹(水仙主题),弦乐奏出平静的旋律(月亮的主题),竖琴间插琶音如水波。(6)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

(7)圣-约翰峡谷:木管组和长号奏出和弦长音,大管奏出长音和上行级进旋律,圆号和小号奏出连续一拍的和弦音型,弦乐组奏出各种不同音型,大鼓和定音鼓奏出长音,以较快地速度和很强的力度描绘河水波涛汹涌。

(8)沃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和“谢维格拉德”动机;乐队全奏。

5、听赏全曲。随音乐画出想象的图画。在听赏音乐时,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听音乐时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课后记:

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捷克人民对于自己的祖国的热爱,通过歌曲中的音响,结合图片,向学生介绍歌曲中出现的所有乐器,向学生普及乐器常识,提高学生们的音乐修养。

矿物绝缘电缆,柔性矿物绝缘电缆

6.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本节课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源管理器的功能很强大,使用方便,可用于查看系统文件和资源,完成对文件的多种操作。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应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如何进行科学地处理: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帮忙学生掌握对资源管理器功能的应用,并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进取性。

此刻大力提倡和进行素质教育,教师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大胆思维的本事。学生自我学习并不代表放任学生而教师撒手不管,而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让他们用上一课总结要点的方法自我总结要点,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发表自我的看法,最终教师提出自我的认识和大家探讨。不能仅看到教师是主导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学生是主体;也不能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而忽略教师是主导。两方面都重要。

本节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练习的方法,教学中多举例,对于文件的有关概念不必过多地讲解理论,重在操作。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白资源管理器的重要位置和强大功能。

2、了解资源管理器窗口的结构。

3、了解磁盘管理的方法(磁盘扫描、磁盘碎片整理)。

本事培养目标:

1、掌握文件的有关操作(创立文件夹,移动和复制文件、文件夹,重命名,删除文件,创立快捷方式)。

2、掌握查找文件的基本方法。

思想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方法,经过总结、归纳、操作,提高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经过讨论和实践,使学生进取参与,提高自学本事。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运用

从学生的实际情景出发,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问题启发、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分组合作、精讲—演示、学生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到达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使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说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更新远高于其他课程,如果学生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很难适应这门学科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举一反三,更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四、说媒体的运用

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教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谁有‘无机教学’法,我就会发现‘无水游泳’法!”,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计算机课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硬件的支撑。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师生的互动更趋于和谐。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此环节的宗旨是:从复习巩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出发,为自然引入新课作铺垫。

2.引入新课。教师说出在自我提出问题、引出话题之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和反馈,从而总结出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和要到达的目标。

3.探索新知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动手,给学生时间进行操作尝试,对于学生尝试中遇到的个别问题及共性问题如何给予纠正和反馈,组织学生进行尝试后互相交流,控制好教师补充讲解、演示的度,对于重点、难点资料进行突破。

4.课堂的巩固练习。课堂的巩固练习往往是一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程度的最好反馈。所以教师要设计练习让学生操练。

5.课堂总结。调动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说教学时间安排:

一、引入新课:(4分钟)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资源管理器”窗口:

(1)、打开“资源管理器”窗口的方法

(2)、窗口组成

2、文件和文件夹的选定

3、文件夹的建立

4、文件或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点、难点)

5、文件或文件夹的重命名

6、文件或文件夹的查找

7、文件或文件夹的删除、还原、显示

三、巩固练习:(8分钟)

四、小结:(2分钟)

7.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电子电工,多媒体信息化,网络信息化

目前, 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电工教学也不例外。由于电工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学生不单要扎实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还要进行大量实践, 才能够达到深刻理解和熟练操作的目的。本文探索了几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法, 包括多媒体混合教学模式、幽默课件教学方法以及网络数字化教学, 并将计算机仿真引入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实践表明, 这些信息化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并取得了预期教学效果。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提出的观点。追根溯源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特别强调在先进的教育理念 (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与教的理论) 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以“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通过信息技术更好的创设情景, 弥补硬件所不能实现的缺陷,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 可视性, 交互性来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时性。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而来实现教材的选用与重组。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借助信息化的技术, 优化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在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 多媒体混合教学模式

针对大班教学现状, 笔者采取了基于多媒体的混合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多媒体和板书各自的优势, 取得了预期良好效果。比如在进行“支路电流法”教学时, 笔者事先将有关知识点和关键步骤板书于黑板左侧, 以便学生复习巩固, 而黑板右侧则用于即兴板书, 多媒体投影用来正常教学。这种混合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视听感受,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思考时间。笔者也会使用激光笔等信息化教学工具, 适时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在掌控课堂进度的基础上, 加强师生互动。

(二) 幽默课件教学

对于学生来讲, 他们普遍认为电子电工课程抽象难懂。针对这一问题, 课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情境创设和形象再现等方面的优势, 实现教学信息传播有效性。幽默课件教学主要是指在课件中适时创设幽默性情境进行教学, 以便增强教学的情趣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 在进行“交流支路的电压电流相位关系”教学时, 笔者就适时创设了幽默情境。首先在课件中播放一段警察抓小偷的动画, 此时笔者提出“小偷最怕警察说出那三个字?”的问题, 然后用谐音“ICU” (I see you) 解开谜题, 这里的I代表电流, C代表电容, 而U则代表电压。ICU这一幽默而形象的课件让学生非常容易地记住了电容之路的电容支路的电流相位超前电压和电感支路的电流相位落后电压。此外, 笔者对于幽默教学的效果还进行过专门测试:对教学A班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 对教学B班采取幽默课件教学。在对两班学生进行相同相位关系知识考察时, B班的合格率明显高于A班, 由此课件, 幽默课件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三、网络信息化教学在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 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但凡优秀的教材都强调内容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实践扩展。电子电工课程教材初步达到了实用性、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结合, 但在时代性和实践性方面尚待提高。鉴于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来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在详细讲解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后, 笔者会结合一些网上收集的工程实例做深入的知识应用讲解, 并在进行章节知识总结时, 引入电工学的前沿学科动态和前瞻性内容, 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学科特色的内容, 比如, 介绍最新的智能服装中涉及到的电子电工技术。由于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和网络资源的关联性, 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 在进行“电路暂态”教学时, 笔者首先以电动汽车和i Phone手机的充电设备图片为例, 对基本的电路结构进行知识讲解, 随后引出RC充放电电路的暂态响应相关概念。

高校课堂用机基本上都能够实现高速上网, 网络也提供了一个极具优势的新媒介。比如, 在进行“RLC串联谐振电路”教学时, 教师可以打开浏览器随便进入一个网络广播主页, 并通过不同频率的选择来收听不同电台, 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网络电台台标上会伴有一个频率呢?由此来引入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相关概念。再比如, 在进行“译码显示电路”教学时, 首先为学生们展示北京水立方夜景网页, 然后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照明器件和供电技术的应用史,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北京水立方都采用了那些半导体照明技术, 由此引出相关概念。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 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 利用网盘提供优秀数字化信息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资源和纸质资源的互相融合已经成为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趋势, 而高校课程网络化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但是, 庞杂的数字化资源难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所适从之感,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 利用网盘向学生提供优秀数字化信息。该网盘主要具备文件上传和文件提取等功能, 并分别设置相关密码。在新学期新课程开始之前, 笔者会提炼上学期的教学课件, 并将其设计为可以打印的版本并上传到网盘, 学生将其提取并打印作为课堂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 从而全面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课后会结合教学进度和信息反馈情况, 对可见做深入完善, 并上传终极版本的课件, 以便学生课后复习。除了教学课件, 电子电工课程的数字化信息还包括往届试卷和答案、专业双语词汇、相关教学软件、国家优秀电工学课程以及国际名校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 以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从长远角度来讲, 各大高校要全面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 构建互动式、开放式信息化教学综合体系。

四、计算机仿真在电子电工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电工课程在理论教学之后还会有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 而计算机仿真在此教学环节的应用, 不仅实现了理论教学的扩展, 而且还完成了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现行的理论教学通常只涉及器件和基础电路知识, 并不包括具体实用系统的组装过程讲解。因此, 笔者在理论教学接近结束的时候, 增设了4课时的计算机仿真教学, 让学生了解现代电路系统设计和相关测试流程, 实现理论和实际的高度结合, 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为代表性仿真软件, Multisim10集图形化、系统化和工程化为一身,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它进行具体教学的演示和分析。由于课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 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充分考虑到投影演示和本机显示的差异, 认真创设仿真案例, 并在课前做好仿真案例的改良版以便删减一些不必要的演示环节。在计算机仿真教学中, 教师要以关键环节的演示作为侧重点,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实践的思维融合, 分析在仿真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并找出解决办法。仿真范例的选择要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以简单全面、生动形象作为最优选择。比如, 数码显示体温计就属于非电量检测理论的典型范例, 它集合了A/D转换、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以及模拟电路等理论知识点。经过实践证实, 计算机仿真在电子电工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有助于实现理论和实际的高度结合, 树立学生正确工程意识, 为下一步的实验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 信息化教学属于一种跨学科的新型教学活动, 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 都是一个巨大挑战, 同时更是良好机遇。不管信息化教学未来发展如何, 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 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是高校教育的一大教学目标。电子电工课程要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模式, 始终坚持物为人用,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怀平, 林刚勇.电工电子类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 (04)

[2]孟秀芝, 王宗省, 高丽丽.电工电子技术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 (02)

[3]蒋敏, 李彦成.高职学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设置与教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05)

8.浅谈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八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信息化近几年随着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的轰轰烈烈的开展,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比赛深化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调动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积极探索,提升了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数字化资源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比赛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无论是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还是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都需要我们德育老师认真反思、学习和探究,从而让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核心部分,而信息技术则是优化教学设计的辅助手段。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应当如专家所言,首先重视顶层教学设计,再拿出最优化的信息化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中职学生身心特点。 大部分中职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但智力素质并不差。许多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情为本”,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性格爱好的基础上,选用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渗透理论知识的学习,避免理论课堂的枯燥乏味。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学时,课前搜集学生情绪方面的问题案例,在課堂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老师也参与到表演中去,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各自内心的想法呈现并交流,有效缓解了情绪,掌握了相关的方法。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专业特点。中职生的专业性比较强,德育教学要为专业学习服务。学生一般对德育课不重视,但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个经常使用的案例,但用在农学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学生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就更得心应手。给学前教育专业讲创业时,利用身边中职生自己创办幼儿园的案例比利用“创业教父”马云的案例就更有启发性。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普通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偏重于,为上岗做准备。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很多是从普通中学政治教师转过来的,要想适应中职德育教学的需要,首先要转变学生观。要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教师要通过德育课堂教学做学生成长中的“贵人”,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还要转变教学观,很多教师多年的应试教育和理论讲授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中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在课堂上坐不住,他们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理论讲授的形式早已不适应德育教学的需要,只有贯彻“做中教,做中学”原则,让学生动起来,德育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起到“育德”的作用。在《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教学中,与其在课堂上讲礼仪的理论,就不如走出教室在舞蹈室、操场甚至实习基地进行各种模拟场景下的礼仪训练。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德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有些德育教师存在惰性心理,只是出于职称计算机考试的需要才去接触计算机,不愿更深入地研究。还有些教师自己平时不学习,只是在比赛时请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帮忙做课件,日常教学就更谈不上信息化教学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已从传统的PowerPoint转为画面更流畅的Flash乃至互动性更强的网页设计以及教学主题网站的建设。中职德育教师必须主动学习相关技术,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恰当把握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有些教师以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利用PPT把大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一股脑倒给学生,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极端表现则是完全地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去搜集素材,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就是学生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打开一个又一个网页,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才能达到任务要求。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要以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找点、埋雷”,巧妙引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德育教师必须学会教学资源配置。一方面,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做适当处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一线德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同一课题各自为战,质量不高。要精心制作、整合一个好课件,从构思到收集素材到制作到修改到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了合理使用宝贵的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就要由教研组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把这些小规模、零散的宝贵教学资源保留、优化并加以利用,共同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德育课堂教学质量。

虽然一些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硬件配置还不到位,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着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但随着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的开展,相信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会不断提高,中职德育课堂也将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9.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 篇九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学习内容。

二、交叉学科专题主要教学模式:探究/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以单元为单位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评价、结构化评价的方式。

作品集评价、集体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二、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

三、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学习内容。

二、交叉学科专题主要教学模式:探究/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以单元为单位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评价、结构化评价的方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二、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

三、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

10.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十

(一)在进行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对教学设计的概念有所了解。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该知道想得到一个怎样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我们好好的对教材进行分析,其中包括: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从而制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应综合考虑学习目标、内容、学习者特点、实际条件等因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在讲优质课时,需要进行缜密的教学环节,并多次修改,才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教育信息化就是依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应用IT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数字化和改进,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共享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 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来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协作”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联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强调发展性评价,主张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会使你的课堂变得精彩无比的!

在进行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对教学设计的概念有所了解。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该知道: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想得到一个怎样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我们好好的对教材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从而制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应综合考虑学习目标、内容、学习者特点、实际条件等因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在讲优质课时,需要进行缜密的教学环节,并多次修改,才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二)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 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11.《导数的概念》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 信息化 导数 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本文以导数概念为例,给出其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题目:导数的概念

二、概述

《高等数学》是我校面向各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授对象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导数的概念”是《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引例、导数的概念、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的导数及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等内容,需要2课时完成。导数的概念是学习微分学的基础,为后续求导公式的推导、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等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更是我们研究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和解决生活中优化问题的有力工具,其地位不容忽视。

三、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导数的概念,了解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掌握函数求导公式,掌握导数的几何意义并领会导数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领会极限思想和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严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静与动、量变和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学习任务

思考瞬时速度的求法,上网搜集圆形餐桌玻璃的制作方法,总结曲线与其切线的关系,观察割线变切线的过程,合作讨论切线斜率的求法。结合两个实例,抽象归纳导数的定义,体会导数的物理意义与几何意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探索性操作。

3.学习重难点

(1)重点: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2)难点:对导数概念的理解。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数学基础薄弱,学习态度较差。虽然其在高中已接触过导数计算,但对导数的概念并不了解。学习障碍是对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特别对概念蕴含的思想和方法,短时间内无法真正掌握。学生刚学完极限概念,两个实例与学生专业相贴合,新知识教学有较好的基础。

五、学习环境资源与情境创设

1.学习环境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安装几何画板软件,

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网络精品课、多媒体资料库、题库;

3.学习情境:主要采用问题性情境,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用具,创设情境,以问题为驱动,在教学环节启发学生探究、思考、提升。

六、教学活动过程

七、学习评价设计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比拼及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课堂提问时,由学生点评,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在小组讨论完成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各人协作学习时对本组的贡献。在小组比拼中,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各组派代表展示本组成果,其他组给这组打分。课后作业布置网络题库中的练习题,学生自主完成,对照本节课知识点,自我评价。

八、设计反思

本节课遵循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本,采用问题驱动模式,在协助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借助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突破难点,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不足之处是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趣味性等方面仍须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吉耀武.高等数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鬲淑芳.信息化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2.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赛项介绍

信息化课堂教学赛项重点考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或教学平台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与教学效果。参赛作品要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创设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方法, 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时长不超过45分钟, 也就是一节标准课时。所选教学内容应是独立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 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的学习 (训练) 内容。

从比赛规则与要求上不难看出, 此赛项是一个建立在传统赛项——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的基础上, 却不同于教学设计比赛的一个赛项。以往赛项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参赛时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需求设计授课流程与环节, 然后以说课的形式加以介绍。但是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 不但要做好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 同时要将其在课堂中结合课程特点、教学环境、学生真实学情将课堂教学设计应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不但考查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把握, 同时考查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变能力等综合素养。可以说, 本赛项更注重的是将教学理论真实应用在教学活动中, 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 确定教学内容

因为是以信息化教学为基础, 所以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首先考虑教学过程是不是的确需要信息化手段, 不能为了切题随便为课程讲授模式化地套用信息手段。通过考虑以往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 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反馈, 经过讨论与深思熟虑, 我们选择了产品摄影课程中的《摄影构图:景别》小节。原因如下:其一, 摄影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讲授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课程, 讲授与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需要使用信息化手段, 但是用何种手段, 如何巧妙地运用是问题。其二, 根据以往的上课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 《产品摄影》课程尤其是构图章节对课堂交互、课堂反馈要求高, 而针对于现代数码摄影, 合理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是解决这个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二) 教学设计

学生通过学习, 需要掌握“景别”的概念、熟练拍摄、合理应用于产品拍摄活动中。教学重点是“景别”的概念与各个“景别”的划分, 难点是在摄影活动中合理使用不同“景别”完成拍摄。

通过以往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教师发现一些表现较集中的问题, 如学生能够牢记并掌握“景别”的概念并区分各个“景别”, 但课下真实拍摄的时候却问题百出。由此找出症结, 学生只是背会了用来表述概念的文字, 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概念。

针对这些问题, 通过思考得出如下解决方案, 课堂教学中, 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强调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 教师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任务逐次展开, 使学生通过这三个学习及真实训练任务自主思考、自主探究, 逐层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 掌握学习方法, 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任务一:认识景别

这也是第一个阶段, 即利用网络资源与教学资源平台, 自我探索, 理解概念阶段。

首先, 通过思考“景别”的文字含义, 激起学生对“景别”概念的好奇, 紧接着, 结合网络, 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快速查询“景别”相关知识或相关词条, 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景别”的概念;通过这种原始猜想, 有依据的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 让每一位学生针对所学知识, 初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经过前期的知识积累, 教师再给出明确的“景别”的概念, 学生就能够更加准确、生动的理解概念的意义了。在本环节中, 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手段, 结合自己的思考结论, 有目的、探索性的学习“景别”的概念, 这样相较于传统的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既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概念, 又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了利用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的方法。

任务二:取景拍摄

这也就是第二阶段:实践加演示, 化概念为技能。本阶段, 在理解“景别”概念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不同“景别”的划分与形成这两个内容, 完成真实产品不同“景别”的取景拍摄活动。

首先通过超市购物视频, 化文字为图像, 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因“景别”变化而造成的画面差别, 同时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更易于将自己带入角色, 进行思考。通过思考结合讲解, 理解“五大景别”。

接着, 学生通过取景拍摄实践, 在实践中思考如何取景才能形成画面中不同的景别, 并根据思考, 总结拍摄规律。边做边思考, 从而达到“做中学”。

利用相机与大屏幕同步软件, 演示不同“景别”的取景方法, 将文本式的理论知识通过操作直观高效地讲解给学生, 学生通过观看演示操作, 结合自己之前边思考边实践所得的心得, 为理论转化为实践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演示完成后, 通过互动练习,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学生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完成教师所提出的拍摄要求, 并使用QQ群平台快速发布, 学生之间可互相查看作业得到启发, 老师也能够快速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 适时给出指导, 做出调整。这样的教学效率是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真正实现了“做中学, 做中教”。

任务三:实际应用

这也就是第三阶段:通过实例, 结合实际拍摄项目, 探索如何灵活且具有创造性的应用不通“景别”, 进行产品拍摄。

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只是针对了解概念, 掌握知识进行的。而本阶段, 主要围绕本节的难点———不同“景别”的拍摄应用展开的。

通过观看视频并进行思考, 学生理解不同“景别”的基本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在拍摄活动中, 不同“景别”所起到的作用。

然后通过网络, 观看、讨论真实的电子商务网站中商品照片是如何通过不同“景别”, 不同角度展示产品的。

经过观察与思考后, 学生们两人一组共同协作, 在课上根据产品的特点, 完成一个产品的一系列拍摄。拍摄完成后使用QQ群相册快速发布, 并使用QQ投票功能, 快速评选出优秀作品。通过这种方式, 教师能够快速得到学生学习反馈, 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 课堂教学实施基础

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场所, 为了能够将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良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都应做好相应的课堂教学准备。

硬件上:教师需准备带有无线网络信号的多媒体教室, 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 智能手机, 能与手机或平板电脑相连接的投影仪或相似设备, 数码相机等。学生需准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软件上:教师需准备各类交流平台软件, 如微信, QQ等, 相机同步软件等授课所需微视频、课件等。

教师个人素养上, 一方面需要老师专业技能过硬, 牢记教学大纲, 熟悉各种教学教法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合理运用教学教法, 另一方面要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 生活或学习中都能够运用各类信息化手段, 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困难与需求。

三、特色创新

1.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有效合理地使用信息化工具完成学习。

2.同步拍摄演示与实践,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帮助学生将概念应用于实践。

3.通过网络, 观看真实电子商务网站并对其讨论, 让学生有目的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方法与应用目的, 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并强调实践性。

四、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能够边思考边学习, 边动手操作边理解。同时大部分学生表示, 生活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化工具进入课堂, 不但丰富了学习知识的手段, 同时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课堂中实训操作成果的快速反馈, 当堂解决问题, 及时修正错误, 很多学生表示既有完成课业的成就感, 又有学习技能的满足感,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边思考边学习边操作的学习过程中,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也为课下的自学与知识的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

《产品摄影构图:景别》这一章节虽是为了参加高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信息化课堂赛项而进行准备, 但并不是为了应付比赛, 而是希望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方法, 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好、更高效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平台, 将技能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现今, 信息化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强大的动力, 产品摄影课程也需要找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代玉岩, 顾兆旭, 焦战.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网络课程赛项的教学设计:以《辽宁导游基础知识》网络课程为例[J].软件工程师, 2014 (5) .

[2]李金凤.信息化教学对工业美术展业的影响与实践:以哈尔滨市商业学校信息化教学为例[J].广东教育 (职教版) , 2013 (8) .

[3]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3.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实例 篇十三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弥补中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学习枯燥无味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固步自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信息量不足,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而有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教学内容会显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

其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同时,因为知识接受的容易和多样化,以及在学习内容上增加了学习效果的生动性,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顺利地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14.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十四

刘洪纪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对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就没有载体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一、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如果将教育信息化视为一个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发展到最后其结果是必然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信息化教育。如何正确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发展势头之强,影响面之大,令许多教育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

教育信息化,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载体,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室、网络教室、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各级资源中心、小区教育宽带网等的硬件建设;可以这样认为,一种设施环境,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在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问题上,设施形式、硬件设备、投资额都是说明不了什么的。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与使用

软件资源建设表现在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建设,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及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的积累和建设。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的建设,不应该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不应该只是书本内容的简单翻版,而应该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达到最恰当和最优化。

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教育信息化应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硬件环境建设:最终落实到实际应用 软件资源建设:最终落实到数字化环境

教师培训建设:最终落实到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后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切忌不要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停留在用媒体设备代替教师讲课,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写板书,用电子文档代替印刷教材的初级阶段,这样必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歧途,也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也决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对此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行业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达到全新与超前认识的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才是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的真实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设计核心: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 学习内容:交叉学科专题

主要教学模式:探究/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以单元为单位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作品集评价、集体评价、结构化评价的方式。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二)信息化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上课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相关课件;课上教师交待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然后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上课方式充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的转变;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解决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

由此也可以看出,上好一堂网络课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个层面的学生学习网络课教案。切忌将所有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的、一古脑儿地堆在网上,然后说同学们你们去学吧。认为只要学生找到了答案便是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学生看到的信息便是学生自己的信息了吗?学生需要多少时间理解消化所看到的信息?学生通过何种方式理解掌握信息?很明显看到了不代表理解了、掌握了,否则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大堆教科书,还需要各科教师吗?一些网络课的组织者为了告知同行们:学生在本堂网络教学课中理解了、掌握了,课前花大量时间让学生看材料、帮学生分析材料。结果是可以想象:课堂交流气氛特热烈,所有学生的问题看上去解决了、任务也都完成了。殊不知,这些问题是这堂课上解决的吗?这些任务是在本堂课上完成的吗?其实本堂课仅仅进行了一个集体汇报,而作为课最重要的部分:引导各层面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被无情的抛弃了。这里只注意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与牧羊人放羊没什么两样。提高教学效率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怎样更有效的引导各层面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一直是教育者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要研究,在网络教学中更不容回避。忽视了这个过程不是教育方法的进步而是教育方法的倒退。

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上课

网络课上教师将部分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同学们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学生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

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利用一切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皆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改变师生的交流方式上课,要注意适度使用:

一方面现阶段使用这种交流的技术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师生利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的技能相差很大。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同学有很好的观点,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时束手束脚,反而影响课堂效率的现象存在;其次利用这工具所能表达的内容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社会课的问题讨论多以文字为主,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交流。但是它无法准确表达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一般可以通过音量、语速、语调来表达);在自然科学课程问题的讨论中有许多问题是通过公式、符号、过程来表达的,现阶段交流平台(bbs、在线聊天等)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即使网络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也不能用技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因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如:班级课堂秩序的管理;自然科学课程还有很多操作能力的要求(如:解题能力、运算能力、逻辑能力等),仅仅通过这种文字讨论的方式无法实现培养这方面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自我应聘书怎么写下一篇:包含人生哲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