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共2篇)
1.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篇一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从利用金属的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一百多年的事,这个先后顺序跟下列叙述有关的是()①地壳中金属的含量 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③金属的导电性 ④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 ⑤金属的延展性
A.①③
C.②⑤
B.②④ D.③⑤
解析: 从金属活动性顺序:Al>Fe>Cu,铝的金属活动性最强,其离子最难被还原,冶炼相对困难,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2.下列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A.钠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B.镁在空气燃烧发出强光,生成白色固体 C.铝在空气中不反应
D.铁在纯O2中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答案: C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CuO
C.Fe2O
3B.Al2O3 D.SiO2
解析: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Al,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故由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Al2O3。
答案: B 4.钠露置在空气中,其变质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物质是(双选)()A.Na2O
C.NaHCO3
B.NaOH D.Na2O2
解析: 钠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与氧气反应生成Na2O2。钠露置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为Na―→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不可能会有NaHCO3生成。
答案: CD 5.小明家中收藏了一件200年前的铝制佛像,该佛像至今仍保存完好。该佛像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不易被氧化
C.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D.铝易被氧化,但氧化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解析: 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铝能与空气里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保护内部的金属Al不被继续氧化。
答案: D 6.下列有关金属元素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金属元素的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 B.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正价
C.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均不同 D.金属元素的单质常温下均为银白色固体 解析:
答案: B 7.下列关于Na和N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它们相差一个电子层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钠原子,钠离子均为同一元素 D.灼烧时,它们的焰色反应都呈黄色
解析: 由Na和Na结构示意图可知,Na有3个电子层,而Na只有2个电子层,故A正确;Na和Na的化学性质大不一样,Na是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而Na原子很活泼,体现出很强的还原性,故B错误;因Na和Na的质子数相同,所以两者为同一元素,故C正确;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无论元素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有同样的焰色,故D正确。
答案: B 8.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刚用酸处理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铝箔在空气中不易燃烧 B.用酸处理时未能将氧化铝溶解 C.氧化铝的熔点比铝的熔点高
++
+
+
+
+D.铝在空气中能很快形成氧化膜
解析: 熔化的铝并不滴落,是由于铝在空气中很快形成了Al2O3,Al2O3的熔点比较高,包住熔化的铝使其不滴落,而不是由于未将Al2O3处理干净。
答案: B 9.用一张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紧紧包裹在试管外壁(如图),将试管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片刻取出,然后置于空气中,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红墨水水柱右端上升。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 C.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
D.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和氧化汞的混合物
解析: 除去氧化膜的铝片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置换出的汞附在铝片表面,由于这些汞的小液滴的存在,暴露在空气中的铝箔表面不再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而是持续发生铝的氧化反应,生成的氧化铝好像是铝片表面长出了白毛。铝与氧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导致试管内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增大,红墨水水柱右端上升。
答案: D 10.2.3 g纯净金属钠在干燥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3.5 g固体,由此可判断其氧化产物是()A.只有Na2O
C.Na2O和Na2O
2B.只有Na2O2 D.无法确定
解析: 由Na―→Na2O和由Na―→Na2O2分别计算。2Na~Na2O
2Na ~ Na2O2 2×23 62 2×23 78 2.3 g 3.1 g 2.3 g 3.9 g 因3.1 g<3.5 g<3.9 g,故产物中二者皆有。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在实验室里为了研究钠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1)取用浸没在煤油中的金属钠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空气中切开一小块金属钠,可以看到断面呈________色,具有________,但断面很快变______,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把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取用金属钠必须用镊子,剩余的金属钠包括碎屑都必须放入原试剂瓶中。答案:(1)用镊子取出钠块,用滤纸吸干钠块表面的煤油,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刮去表面的氧化层,再切下一小粒备用,余下的钠全部放回试剂瓶中
(2)银白 金属光泽 暗 钠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钠熔化成小球,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O2=====Na2O2
12.(1)如右图所示装置,在平底烧瓶的底部有一块钠,平底烧瓶内是干燥的空气。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某班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点燃钠,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钠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①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________。
a.甲同学可能使用钠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b.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钠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c.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钠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口逸出 d.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解析:
(1)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a2O,使钠表面变灰暗,同时烧瓶内压强降低,气球会膨胀。(2)a项,若钠的量不足,则氧气消耗不完,造成进水量少于容器容积的1/5,结果偏低,合理;b项,若瓶塞未塞紧,钠熄灭冷却,瓶内气体收缩,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瓶内,使气体得到补充,造成结果偏低,合理;c项,若弹簧夹未夹紧,钠燃烧时,瓶内气体膨胀,使部分气体从导管口逸出,造成结果偏高,合理;d项,若插入燃烧匙太慢,钠燃烧时,瓶内气体膨胀,在塞紧瓶塞前,瓶内部分气体从瓶口逸出,造成结果偏高,合理。
答案:(1)钠表面变灰暗,气球膨胀 4Na+O2===2Na2O(2)①2Na+O2=====Na2O2 ②a、b、c、d 13.已知用金属钠制备氧化钠,可有多种方法: ①4Na+O2===2Na2O ②4Na+CO2===2Na2O+C ③2NaNO2(亚硝酸钠)+6Na===4Na2O+N2↑(1)上述三种方法最好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燃(2)上述反应③中NaNO2作________剂,当有1 mol NaNO2反应时,电子转移的数目是________。
解析: 钠制备氧化钠,易产生Na2O2,为防止Na2O继续被氧化,制备环境必须消除氧气,故方法③最好。
答案:(1)③ N2的生成可以防止Na2O被氧化为Na2O2(2)氧化 3NA(或1.806×1024)14.A、B、C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略去):
(1)若A是一种金属,C是淡黄色固体,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是一种非金属,其常见单质为黑色固体,C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则C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A和C是否可以反应________,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不能,此空不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C是淡黄色固体,C为Na2O2,则B为Na2O、A为Na,A→C的反应为:2Na+O2=====Na2O2。(2)C是主要的温室气体,C为CO2,A为C,B为CO,B→C的反应为:2CO+O2=====2CO2,A和C可以反应生成B,化学方程式为:C+CO2=====2CO。
答案:(1)Na2O 2Na+O2=====Na2O2
△点燃
高温△(2)CO2 2CO+O2=====2CO2 能 C+CO2=====2CO 高温点燃
2.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篇二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甲烷
1.甲烷的结构:甲烷(CH4)的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用CH2Cl2 只有一种结构可以证明。(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2.物理性质: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3.来源:是天然气、沼气、石油气和煤矿坑道气主要成分。
4.主要化学性质:⑴氧化反应 :CH4+2O2点燃
CO2+2H2O(生成物的检验)⑵取代反应CH4+Cl2光照CH3Cl+HCl(颜色逐变浅壁现油状液滴少量白雾液面上升);CH3Cl气体 CH2Cl2液体 CHCl3(氯仿)CCl4
⑶稳定性: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反应 ⑷甲烷受热分解:CH4→ C + 2H2↑
5.烷烃 CnH2n+2 饱和链烃:只有碳碳单键和碳氢键的链烃,是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①物理性质(熔沸点递变性)
(室温)1~4个C的为气体;5~16个C的烷烃为液体;17个C以上的正烷烃为固体。低沸点-的烷烃为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髙沸点烷烃为黏稠油状液体,无味。②烷烃的化学性质(相似性)6.烃的熔沸点比较:
(1)有机物一般为分子晶体,组成与结构相似的物质(即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的物质(如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其熔、沸点越低。(3)组成与结构不相似的物质,当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4)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的熔沸点,一般为邻位﹥间位﹥对位 7.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推荐阅读:
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教案09-1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必修教案设计)06-19
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11-13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10-05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文:饭碗06-19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10-13
高中语文《氓》第三课时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06-23
必修二有机化合物试卷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