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数学

2024-08-05

教学设计数学(精选14篇)

1.教学设计数学 篇一

数学本质:数学教学设计的价值追求

数学本质:数学教学设计的价值追求作者: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王文英

录入时间:2014-2-26 阅读次数:856摘要:张奠宙教授曾指出: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教学设计应该着眼于研究如何凸显数学的本质,研究如何精中求简,返璞归真,让学生享受数学本质探究的乐趣,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整体入手”是揭示数学本质的前提,“把握核心”是揭示数学本质的关键,“顺应规律”是揭示数学本质的保障。关键词:教学设计

本质

价值追求 曾经,衡量一节数学课的优劣,一度以是否创设了生活情境,学生是否分小组开展合作讨论,是否用了多媒体等为标准,至于数学内容本身,反而被忽视。张奠宙教授曾指出: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的确,真正的一堂好的数学课,必然是凸显数学本质,充溢着浓浓“数学味”的课堂。因此,数学教学设计就应该着眼于研究如何凸显数学的本质,研究如何精中求简,返璞归真,让学生享受数学本质探究的乐趣,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那么,如何研究教材、挖掘教学内容本质进行教学设计?本文就《认识正比例》为例谈谈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思考。《认识正比例》是属于概念教学的范畴,它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因其意义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研究教材时,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通读整章教材,体会内容联系。《认识正比例》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这是一个小单元,一共安排3道例题:例1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例2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例3是认识成反比例的量。其中例1是基础,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是认识其图像的前提,也为反比例意义的学习作铺垫。其次,精读本课教材,推敲正比例的意义。在基本掌握单元教学信息之后,就进入精读教材阶段。在这个阶段,笔者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对教材进行研读:教材是如何揭示正比例意义的?有没有更好的揭示过程?究竟怎样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安排的练习意图是什么?练习形式和难易程度需要调整吗?在这五个问题中,笔者思考更多的是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呈现了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几组具体数值,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进行观察,初步认识到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再通过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发现者两种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继而揭示正比例的意义。然后,教材通过“试一试”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正比例关系的数学模型。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有着比较严密的内在逻辑性。然而,这样的教学会不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视野?会不会影响学生整体上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反复思考:怎么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怎么揭示既利于学生理解正比例意义,又能为反比例意义的学习埋下伏笔?经过思考,笔者梳理出这样一个认知思路:相关联的两种量→两种相关联量的不同情况→有相除关系的相关联量→比值一定的相关联量→揭示正比例意义。这一思路具有整体性,是从两种相关联的量入手,逐步分类,从而发现变化方向一致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存在的规律。如果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教学处理成功,那么学生既能很好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同时也能为反比例的学习打基础,并有利于建构完整的正、反比例的知识网络。再次,划分教学环节,确定各环节的目标。笔者将本节课划分为五个教学环节,分别为:认识相关联的量,知道并会判断怎样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抽象正比例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尝试用数学表达式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练习巩固,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用完整的话判断是否成正比例;全课总结,整理回顾学习正比例的过程,合情推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提炼教学问题,细化每环节的教学。教学框架定好之后,着手研究每个环节的教学,重点考虑素材的选择、问题的提炼和提出、学习方式的安排等。比如,第一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相关联的量。通过认真分析,考虑到这一环节花时不宜过多,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比较适合。于是,就采用了谈话的方式直接告之。谈话: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数量,就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涉及到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如果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时间发生了变化,那么哪种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路程)如果从南京开往太仓,行驶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哪种量也随着发生变化?(时间)指出:两种量,一种量发生变化,另一种量也随之而发生变化,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像上面,时间和路程就是相关联的两个量,速度和时间也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板书:相关联)举例分析:你能举例说说哪两个量也是相关联的?(学生举例,教师注意捕捉)再如,第二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环节。经过多次推敲,笔者采用判断、观察、分类等方法进行教学。逐个出示:说说下面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1)购买一种笔记本,购买的数量和总价;(2)生产一批零件,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3)一堆煤,已经用去的和还剩下的;(4)打印一本书稿,打印的速度和打印的时间;(5)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6)行驶的路程和时间;(7)从甲城到乙城,总路程和已经行的路程。学生先判断,然后说说同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它们完全相同吗,请学生分类。存在相除的关系:(1)、(5)、(6);存在相乘的关系:(2)、(4);存在相加的关系:(3);存在相减的关系:(7)。研究相除关系的两个量。黑板上留下:(1)购买一种笔记本,购买的数量和总价;(5)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6)行驶的路程和时间;观察思考:同样是存在相除关系的两种量,完全一样吗?为了便于大家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提供四张表格:表1 购买一种笔记本的数量和总价数量/本12345总价/元816243240

2.教学设计数学 篇二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数学化”概念内涵及意义

一般而言, “数学化”分为横向的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 一个是相对于基本的生活经验而言, 一个是相对于数学知识内部的组合和分化而言。在横向数学化体系中, 为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需要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中的生活知识进行组合, 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利用数学学习增长生活经验。比如在进行算术教学时, 让学生将自己的铅笔分为左手一支, 右手两支, 然后计算有几支铅笔, 这样可以加强他们的形象记忆;在纵向数学化中, 最重要的是将数学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 比如三角形的几何定理与多边形的几何定理, 数学的加减计算与在此基础上的其他复合运算, 纵向数学化指的就是数学知识本身内部的条理化和有序化。因此, 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 可以说涵盖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也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顺利进行。之所以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彻“数学化”教学设计, 就在于一方面要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和其中的乐趣, 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以便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

二、“数学化”教学设计基础

要将“数学化”教学贯彻到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去, 首先要明了“数学化”教学设计的基础, 以及所需要借助的环境和资源。

(一) 综合分析课堂资源和环境

“数学化”教学设计是应用于具体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的, 因此, 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熟悉课堂环境, 熟悉学生特点, 熟悉可以贯彻“数学化”教学方法的资源。比如学生手中持有的工具, 铅笔等等, 比如教室内部的环境, 可以用来举例的图画因素等等。这是进行“数学化”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因为小学生对周边环境是最为敏感的, 他们的关注点也往往在于身边的具体事物, 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课堂的综合环境, 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做到心里有数, 应用起来得心应手。

(二) 科学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数学化”教学设计的第二个基础, 是要明确小学生学习的方向, 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只有确立了具体的方向, 比如这节课的目标是基本的算术练习, 那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数字运算, 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算术引导, 比如数铅笔、数鸭子等等。

(三) 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

“数学化”教学设计另外一个基础, 就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已经是老生常谈, 但是不管是热河一种教学设计, 脱离了师生平等的基础, 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效果。因此, 教师一定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中心放在学生本身, 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 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 乐于和老师交流, 乐于参与数学课堂。

三、“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那么, 在具体的“数学化”教学实践环节, 如何才能将所设计的内容很好地推向课堂呢?具体言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 教学内容科学化

“数学化”设计的对象, 也即将要整合的内容, 就是基本的数学知识点, 因此只有确保内容的科学化, 才能确保方法的科学化。可以说数学教学内容科学化是课堂数学化的前提条件。比如, 教师需要将课本内容进行很好地梳理, 将知识点和生活趣味相结合, 举出合理的例子而不是过分的例子, 因为小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限, 所谓“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贴近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 将教学内容化解为他们所乐于倾听和接受的, 乐于去思考和关注的知识点, 从而消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 教学形式趣味化

上面已经谈到, “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 而这两个方面都不可缺少的, 就是将教学形式趣味化。不管是将生活只是引入课堂, 还是进行数学学习内部的组合和整理, 都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 比如快速问答、小组学习等等, 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小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满足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需要, 调动其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十分敏感, 对于有趣和无趣的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体悟能力, 因此教师一定要将教学形式的设计和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打造出属于他们的喜闻乐见的数学课堂, 也只有这样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所接受。

(三) 教学主线明确化

不管是横向数学化设计还是纵向数学化设计, 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数学课堂的顺利开展, 而课堂最重要的是掌握明确的进展顺序, 也即明确教学主线,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功用。只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明了数学课堂的主线, 将其贯彻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条不紊的、科学合理的设计。举例来说, 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章的时候, 主线就是要小学生明了图形的基本框架和线条组合, 因此在这一基础上, 推动学生对生活中其他线条和图形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之所以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彻“数学化”教学设计, 就在于一方面要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和其中的乐趣, 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数学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是综合分析课堂资源和环境、科学引导学生学习方向以及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实施过程中, 要做到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形式趣味化及教学主线明确化, 只有这样进行的“数学化”课堂设计, 才是从数学学习本身的特点出发进行的合理设计,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景焕, 金盛华, 陈秀珍.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01) .

[2]戴建全.走向和谐: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本色追寻[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08) .

[3]戴祝荣.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03) .

3.教学设计数学 篇三

【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作业 设计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上的实践中,许多学校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迷信习题集,对作业的设计认识不足。其实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业设计不科学,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让趣味性的作业,调节学习的心情

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

二、用实用性的作业,还原数学的本质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例如,在学习“纳税和利息”这节知识后,我让学习设计一个表格,到当地信用社或邮政银行,把当时的利率表抄下来。设定一个情节,给你们5000元,你们自己决定存多长时间,计算一下,到期可得利息多少元?同学们兴趣盎然,参与热情高涨,很积极的就完成了这项作业。

三、设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

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

再如,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前,我预留作业,让他们进超市,看看那些东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学生很欣然的接受了这项作业,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去超市完成作业。到预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好多收获,全班同学不但弄清了折扣的意义,并且会进行相关原价和现价的计算。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自主思考,有的同伴讨论,有的询问调查……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吗?

四、以层次性作业——体现个体的差异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一般把作业分成“三星”,“一星”题为每位同学必做题;“二星”题是提高题,班上后10%左右的学生不作要求;“三星”题为选做题,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数学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以上是笔者认教以来的一些粗浅认识,很不全面,但我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能少一分形式,多一点实质,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使其最大发挥作用,促进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4.教学设计数学 篇四

2.用数字卡片 组成的两位数有哪些,写出来。

3.方方、明明和东东打棒球,他们每两人打一场,一共能打( )场。

4.三人比赛跑步。小力、小红、小飞分别获得前三名。

小力说:”我没得到第一名。“ 小红说:”我不是第二名。“

小飞说:”小力和小红都比我先到终点。"

第一名是( ),第二名是( ),第三名是( )。

5. 猜猜每种气球是什么颜色。把颜色写在相应的气球下面。w

黄气球在蓝气球的右边。红气球在蓝气球的左边。绿气球在红气球的左边。

( ) ( ) ( ) ( )

6.从城堡到幸运岛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甲 A

乙 B

城堡 神秘屋 幸运岛

5.教学设计数学 篇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39数学游戏。学习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在一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剪出大洞的方法与技巧。3.感受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培养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掌握在一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的方法和技巧。教学准备: 剪刀、作业纸或彩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你们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拿来了吗?拿出来展示给同学看。

生:拿出自己课下准备的剪纸作品并分组展示。

师:你们个个心灵手巧,真是太棒了,老师有个难题,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下? 生:能。

师拿出一张彩纸,出示给学生看。

师:老师的难题就是在这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大得让两个同学都能钻进去。这节课,你们想想办法,帮老师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二、游戏活动,解决问题。1.学生初探。

师:直接在这张纸上剪个大洞,能钻个人过去吗? 生:不能。

师:这就需要你们再寻找别的办法了。

打开课本39页,学生自学39页图示,自己试着动手操作,在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

2.合作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剪出一个大洞的过程,同时并讨论为什么组内的同学有的剪不出洞,而是把纸剪破了。3.答疑

师:刚才有的同学很迷惑,为什么自己剪不出来洞呢?现在找同学来演示一遍,你们也一同动手,再剪一遍,看看能否剪成一个大洞。学生边说方法边演示,下面同学跟做。

第一步:把作业纸对折起来。从折痕上的A点向对面剪,不要剪断。第二步:再从对面向折痕方向剪,不要剪到头。第三步:像这样来回的剪。

第四步:最后从折痕上的B点向对面剪,也不要剪到头。第五步:从A到B把折痕剪开。学生再一次完成游戏。

师:现在,你知道怎样剪才能保证剪后的纸连通不断了吧。再找学生说剪纸注意点。4.学生再探。

刚才剪的结果,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剪的洞最大。为什么大? 学生交流、总结经验。5.小结

只要将对折后的纸分割的份数越多,形成的洞就越大。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6.教学设计数学 篇六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时,也为农村教学带来了挑战,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学习方法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一名年轻的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小学生年纪小,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处于提高数学素质的起步阶段,他们刚刚接触数学,究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喜欢数学,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呢?从事数学教学多年,下面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生活

小学生比较好奇、喜欢求知,希望被关注,这些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开发小学生的悟性

一个人的成绩如何,首先看他有多大的悟性,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抓口算培养敏捷思维

口算对思维敏捷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准确迅速的解题是思维灵活的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两点:

其一,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其二,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它非常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习乘法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从0~9的数字卡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式题,再算出来。看谁编得题多,算得又对又快,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既巩固了新知,又活跃了思维,有了竞争意识。

四、锤炼心理

对学生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对其心理的培养。比如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其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五、加强反思

反思是前进的力量,没有反思,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上一节课,教师都要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进行总结,找出规律,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的年龄小,但学习往往专心,听课时间短,学习起来也比较马虎,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要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

7.教学设计数学 篇七

一、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基本模式:

1. 讲授模式。

它属于传统模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基本程序是: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它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泛推行的前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也属于这个模式。

2. 发现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其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教学模式目前整体或部分地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3. 自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地创造了多种自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模式十分有利,电视大学开设的自考专业和开放本科课程主要采用这种学习模式。

4. 掌握模式。

它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当前,不少地区使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此类,基本程序是: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目标和评价,注重将教学过程分解,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在师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适应性极强。

这些基本的教学模式反映了国内教育心理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多年来数学教学经验和教改的结晶。对它们的学习和研究,是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成的。我们抓住对基本教学模式的学习,就可以更加深刻和主动地理解和学习其它教学模式。

二、综合、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而后针对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教师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比如,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发现模式。同时教师可选定几节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般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模式,以保证教学进度。这样在一章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分别发挥其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再如,对平面几何“四边形”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采用结构教学模式,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体系,这对于开阔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是有益的。但如果每章教学都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教学困难,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教师应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教师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吸收几种教学模式特点,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比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知识引用阶段采用发现模式,在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在小结时运用自学模式。当然,这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认识水平是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比如发现模式比掌握模式在认识水平上要求更高,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应地不断变化,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向高层次发展。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体现“教学是为了发展”这一规律。比如,在较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更多地体现知识结构特征,突出讨论交流的形式。

三、了解发展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当前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为: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相长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学生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2. 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有序、反馈”原理指导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一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和结构考虑优化过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反馈和矫正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发展。教师要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发展上来。

3.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教师应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4.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模式。

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开发,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有着相当大的作用,为教学过程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教师怎样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式学习,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无定法, 但是教学是有章可循的, 研究数学教学模式即研究数学教学的规律, 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8.教学设计数学 篇八

一、创新教学理念,实施趣味教学,在激发兴趣中催生学生学习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创新教学理念,创优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努力把兴趣教学摆在教学研究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激发兴趣中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师生互动中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在乐学情景中放大数学教学效用。但由于小学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其内在的趣味因素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发掘数学中的趣味因素,借助外力方法和电教媒介手段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不断增强数学学科对小学生的吸引力。目前,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其集“影、视、音、文”于一体,以其“直观形象、快捷生动”的功能优势,深受师生的喜爱,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运用空间,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的方法进行图形的分与合,让学生对“几分之几”产生直观的感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在教学一些进水、放水变量的内容,我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演示,帮助学生弄清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数量关系,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落实“能力、认知和情感”“三维”教学目标,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教师要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优化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努力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想学、愿学、乐学”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双边教学活动之中,初步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内容时,我改变传统单向讲解、传授的教学方式,将教学活动设计为“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学过程中,我先向学生展示了平行四边形教具模型,向学生提出了一组探究问题:一是通过什么方法拼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二是图形经过拼接变化后面积是否发生了变化?三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要素?四是如何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样,通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教学方法,将小学生的思维路径一路攀升,在知识迁移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一来,小学生对探究过程记忆深刻,理解效果比教师的直接讲解传授更加,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合作探究,注重因材施教,在情景交融中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在教会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组成互助互学的学习小组,把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悟、所得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交流,把自己的思考路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与同组的同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出自身不足,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路,丰富自我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解题思路有创新有守旧。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接受能力和认知差异,开展因需而导、因材施教,无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只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教师都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实施梯度分层教学。对于数学基础好、接受能较强、学习意志坚的优秀学生,要适当提高教学目标,适当拔高教学难度,防止他们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对于一些数学基础差、学习方法死、学习意志弱的学困生,教学要求要定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提高方面,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坚定信心;对于一些中等生,教师要引导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他们学习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努力推促他们“更上一层楼”。通过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升,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进程。

四、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在联系实践中构建立体教学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整合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空间,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来延伸课堂教学环节,营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教学情境。让一些爱好相近、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课外数学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来满足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衔接生活、联系实际学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如,在教学认识时钟、计量单位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理解,另一方面又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举办课内外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适时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比赛活动,在全班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教学成效。让学生在积极进取、喜闻乐见的氛围中増长新知,提高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提供 想的空间,给学生创造问的机会,帮学生搭建练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互助交流中提高自我,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9.教学设计数学 篇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难以理解抽屉原理的真正含义,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他们自己提前先学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教学方法】

1.借助学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2.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3.引导学生构建解决抽屉原理类问题的模式:明确“待分的物体”→哪是“抽屉”→平均分→商+1

4.完善评价体系,进行小组捆绑,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

5.师生课前准备:①学生:每组5根小棒、4个杯子;课件②学生记录自己是哪一个月出生的。③教师准备1副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了解掌握“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组5根小棒、4个杯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用一副牌展示“抽屉原理”。(师生合作完成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客串一下魔术表演,想见识见识吗?请全班同当老师的助手,每一个小组有一副牌,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去掉两张王牌,剩52张,现在用它变一个魔术。这个魔术的名字叫“猜花色”。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人随意抽五张牌先反扣在桌上。我猜,每位同学的手中至少有两张花色是相同的。是这样的吗?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翻牌看看,老师猜得准么?生:猜对了。

生:猜对了,给点掌声吧。老师为什么猜的那么准,想知道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板书课题)相信你们认真学习后,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一个魔术展示了在生活里“抽屉原理”问题中的一种,勾起了学生对这个魔术很好奇心,为原本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活力。)

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一读)

(设计意图:建立明确的目标,就会引起师生注意的集中性和指向性,引起对某类知识,某种能力的强烈注意。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最省力地完成“三个维度”的目标,最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动手实验、探究新知

师:为研究这个原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

生:小棒和杯子(板书:小棒、杯子)

师:那我们今天就用小棒和杯子做几个有趣的数学实验来研究这个原理。

(一)第一步:研究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中的现象。

1、请看大屏幕:

师: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请小组的同学摆摆看,在动手之前请看活动要求:

①4人为一组摆一摆,要求将小棒全部放进去,允许某个杯子空着。

②边摆边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用1表示小棒,用0表示杯子(画一画)看看一共有几种摆法?

师补充:每个组要认真记录不同摆法。希望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愉快,开始

2.汇报展示

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师:大部分学生都摆完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摆的?

学习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成果。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400310

220211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摆放的顺序不一样,但是同一种放法)

师:老师欣赏这组同学的操作步骤,按一定顺序,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还有别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3)引导观察,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4种方法,从而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面至少有2根小棒。

师:是的,这4种放法,不管怎么放,你有什么发现?)

1组:……(可能会出现不同发现)

2组:我们发现不管怎么放,总会有一个小杯子里面至少有2根小棒。

强调至少!总有

师:说啥?再说一遍。

生:……

师: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鼓励每个小组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只有通过多种思维的碰撞,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对抽屉原理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

师:再次观察四种方法,哪种方法能直接得到这个结论。

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引导平均分)

师:关于平均分有没有问题?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平均分这一种方法,就能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的至少有2根小棒这个结论。

(二)第二步:研究5根小棒放入4个杯子中的现象。

1、课件出示:5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里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再往下继续研究,5根小棒放在4个小杯子里你感觉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猜测:5根小棒放在4个小杯子,不管怎么放,肯定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师:对不对需要实验验证,我们还要像刚才那样一一把所有摆法都列举出来吗?用什么方法操作验证这个结论对错就可以了。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了。

师:咱们试试看,小组合作交流,用这种平均分的方法操作验证,并像黑板上那样记录在学案里。

2、展示摆法,引导观察发现: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展示分享一下?

生:5根,每个小杯子放一根,剩下的一根放在其中的一个小杯子。(实际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一样的,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板书:平均分)

课件演示

师:,既然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会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吗?

生:5÷4=1……1

师:能解释算式里每个数的意义吗?

生:5表示小棒数,4表示杯子是,商1表示平均每个杯子放进1根小棒,余数1表示还剩1根小棒。

师小结: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杯子里一定至少有2根”,先平均分,余下1根,不管放在那个杯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杯子里一定至少有2根”。)

3、学以致用---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往前走:

课件出示:把7根小棒放进6个小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根,。

100根小棒放进99个小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根。

师:这么大的数字,同学们这么快就得出了结论,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小棒的数量与杯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还要操作验证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在展示汇报时学生要说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4、引导学生知识点小结:

师: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放进的小棒数怎么算,你用谁加上谁就是我们想要结果?

生1:平均分

师:刚才他这样分,是怎么分的啊?(强调:“平均分”)

生2:商加余数(在这里老师不作过多解释,

生3:商加1表明持“待定”态度)

(三)第三步:研究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的现象

质疑:提出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不是多1的现象

师:研究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如果小棒数不是比杯子数多1,而是多2、3……结果还是这样吗?请同学们接着探究:

1、课件出示: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在小组内摆一摆,看哪个小组最快得出来,开始。

2、交流汇报(小组代表上台边摆边说)

生1:我认为至少有3根小棒,因为把5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杯子,就还剩2根小棒,所以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3根小棒。

生2:我认为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我是先把3个杯子里各放1根,这样就还剩下2根小棒,我再把这2根小棒分在两个不同的杯子里,至少就是2根小棒了。

师:他们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先平均分掉3根,没问题吧。那这剩下的2根小棒该怎么分,才能保证至少有几根小棒?

生:剩下的2根小棒分开放,才能保证至少。

师:同意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呢?5÷3=1……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学具直观演示,很容易的就能理解是“商+1”还是“商+余数”的问题。)

2、深化研究、得出结论:

同桌讨论交流,说说你的想法,并完成表格。

小棒(根) 杯子(个) 算式 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根小棒

7 4

9 4

15 4

4、汇报交流:怎么想?怎么算的?

5、引导发现得出结论

师:我们刚才研究这么多种情况,大家仔细观察算式,想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应该怎样求?

生:应该是商+1,不是商+余数。

全班交流(板书:“商+1”)

教师重点强调是“商+1”还是“商+余数”得出的答案。

小结:我们把小棒尽可能地平均分给各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

小结并板书:不管怎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商+1)根小棒。

7、了解抽屉原理。

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今天发现的原理其实早在200多年前就被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发现了,请看大屏幕:

学生读资料。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师: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小棒和杯子的实验中,谁相当于抽屉(鸽笼)?那小棒就可以看作是被放进抽屉的物体(鸽子)。

师: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如果m÷n=b---c,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多少个物体?---板书:b+1个

生:m÷n=b……c,那么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b+1个物体。

三、联系生活、运用原理

1.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魔术“猜花色”。能用今天的知识来来解释吗?谁为抽屉?谁为物体?

过渡:运用今天所学的抽屉原理的知识,你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啊?(能)有没有信心?(有)我们来试试。

2、(夸一夸本班同学)我们班有()名同学,至少有()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呢?怎么想的?

3、(知道老师是哪个学校的吗?)我们山城中心小学有2188名学生,至少有几人是同一天出生的?

四、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中,我们一起来经历了与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一样的伟大发现过程。回顾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老师相信你们会运用今天所学的抽屉原理去解决生活问题!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小棒杯子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商+1

(物体)(抽屉)(至少数)

432

5÷4=1……12

5÷3=1……22111100

7÷4=1……3211110

9÷4=2……1311110

15÷4=3……341111

10.教学设计数学 篇十

灯小一年级新招24人,降级3人,全班共有孩子27名,其中女性12名。平均年龄6.2岁,受过学前教育的22人,他们主要来自灯盏村、城北村,留守儿童13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教了多届毕业班的年轻女教师刘老师,刘老师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语文教学能力强,富有爱心和责任心,本人这是第三次与其配合,有信心完成本期教育教学任务。

二、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总体要求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

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三、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2.小学数学毕业班教学计划

3.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总结

4.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5.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计划

6.小学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7.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8.小学数学第3册教学计划

11.教学设计数学 篇十一

活动一:

课堂伊始,教师以游戏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个游戏。请伸出你们的一只手,我们每两根手指夹1根小棒,你的一只手一共能夹几根小棒?

学生们纷纷动手忙活开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举起来,几乎是异口同声

生:四根小棒。

师:对,我们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4个空挡,这样我们一只手就能夹住四根小棒。

学生的反映完全在教师的预设之下,教师很成功地由“夹小棒”的活动引入课题。

师:手指5个,空挡4个,手指数比空挡数多1,空挡数比手指数少1,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兔宝宝家去看看吧!

这样,教师引领着学生由游戏转入到例题的教学,再从例题中找这样有规律的事物,学生已觉得轻而易举了。

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活动让学生从简单的游戏中自己去发现规律,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活动二:

在教学例题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及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初步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也有同学能归纳出:每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于是教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来进行验证。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发现呢?取出你们的小棒和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说明这样的规律呢?活动过后,教师提问。

师:你们是怎样摆小棒和圆片的呢?

生:我把小棒与圆片间隔排列。两端摆的是小棒,中间摆的是圆片。

师:这样摆放的小棒和圆片各有几个呢?

生:6根小棒,5个圆片。

生:我也是这样摆的,我摆了10根小棒,9个圆片。

师:有不一样的摆法吗?

生:我是把圆片摆在两端,中间摆小棒。我摆了8个圆片,7根小棒。

反思:

此次活动是为了验证同学们所发现的规律。对于由自己发现的规律,学生很希望能通过实验成功地得到肯定,他们一个个都很兴奋,任务也完成得很好。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也注意到让学生去处理实验过程,小棒与圆片的位置应该怎样摆放,由此可以检验学生是否能理解这一规律。学生很快意识到要使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这样的话就有两种实验方法:1.小棒摆两端,圆片摆中间。2.圆片摆两端,小棒摆中间。

活动三:

师:同学们,现在我想请五名男生到前面来做游戏。

指名五位男生到前面排成一排。

师:我现在想请几名女生也来参加游戏,但必须男、女生间隔排队,每两名男生中间站一名女生,需要几名女生来参加游戏呢?

生:四名。

指名四位女生,自己排到队伍当中去。

师:现在我们要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你们看还符合我们刚才的要求吗?

生:不符合,刚才排第一位的男生和最后一位男生靠在一起了。

师:所以我们现在还需要……

生:一名女生参加游戏。

再指名一位女生,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排好队。

师:现在我们就是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了。怎么现在排队的男女生一样多了呢?

生:因为他们围成了一个圈。

生:前后两名男生围在一起,就多了一个空挡。

师:对了,那么也就是说当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时,两组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话,数量一样。

反思:

活动设计由先发现的规律作铺垫,学生已经能很好地运用已学过的规律了,能给男女生排好队。然后让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后发现问题,有两名男生靠在一起了,不符合一一间隔的要求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也很快地找到了原因,发现了另一个规律,学习效果很好。

深层反思:

我们的数学课不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是要结合现实生活,设计一些有趣且行之有效的活动来吸引学生探索、发现数学知识。我们教师只有多研究教材,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再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活动,并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亲近数学,从而喜爱数学。

12.教学设计数学 篇十二

一、采用阅读教学法, 增强初中生对关键要点的有效理 解

阅读是学生获取外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因学生未能掌握和领悟教学要义, 导致学生不能正确高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这就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将教学内容要义的讲解作为克服教学难点的重要条件, 与学生进行共同互动,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概念、性质、定理等教材内容的关键字词, 实现“由点及面”, 逐个击破, 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有效理解和掌握。

如在“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教者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讲解作为教学的重点, 采用阅读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平行四边形概念”的相关内容, 并试着找出平行四边形概念表述中的关键字词, 然后, 要求学生对找出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 体会领悟这些字词对表述平行四边形概念的作用, 从而提升初中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掌握和认知程度, 为更加深入地学习平行四边形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实施探究教学法, 强化初中生对解题策略的深入掌 握

探究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初中数学教师重视“结果”的传授, 直接灌输给学生解题方法, 忽视“过程”的教学, 致使初中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效果低下。学生动手实践成为学习活动的“软肋”。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初中数学教师应将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解决有效教学活动难点的方略之一, 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练”, 让学生在探究、分析知识内涵或解题方法活动中, 实现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 解题技能的有效提升。

如在“如图, 梯形ABCD中, AD∥BC, ∠B=90°, AB=14cm, AD=18cm.BC=21cm.点P从A点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厘米 / 秒的速度移动, 点Q从点C开始沿CB向点B以2厘米 / 秒的速度移动, 如果P, Q分别从A, C同时出发, 设移动时间为t秒求: (1) t为何值时梯形PQCD是等腰梯形? (2) t为何值时, AB的中点E到线段PQ的距离为7cm?”问题案例讲解过程中, 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将解题过程的开展作为问题讲解的重要内容, 要求学生对该问题案例进行初步的感知和分析活动, 学生意识到该问题运用到“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点内容, 并且初步掌握了该问题条件内容之间的关系。此时, 教师向学生提出“通过该问题的初步研析, 我们能否找出该问题案例解答的策略和方法什么?”探究任务, 让学生进行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探析活动,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思考分析, 认为该问题解答关键是“t的取值范围”, 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解题经验, 总结归纳问题解答方法。这一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和指导学生的探究实践、解答问题活动, 逐步掌握了进行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 形成了问题解答的根本技能, 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重结果, 轻过程”现象的有效“纠偏”。

三、开展合作教学法, 提升初中生对解题思想的综合运 用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经常会运用到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或方程思想等解题思想策略。这些解题思想策略的形成, 有助于学生良好解题技能的提升, 更有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有效养成。众所周知, 初中生在学习认知的发展进程中, 逐步积累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但解题思想的掌握和运用, 仍是学习的薄弱之处。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解题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渗透和运用, 实时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运用, 并对解题策略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学生逐步明晰和掌握解题思想策略有效运用的方法和注意点。

问题: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3和6, 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2-6x+8=0的根,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等于多少?

分析:首先从方程x2-6x+8=0中, 确定第三边的 边长为2或4;其次考查2, 3, 6或4, 3, 6能否构成三 角形 , 从而求出三角形的周长。

解题过程:解:由方程x2-6x+8=0, 得:

解得x1=2或x2=4,

当第三边是2时, 2+3<6, 不能构成三角形, 应舍去;

当第三边是4时, 三角形的周长为4+3+6=13。

总结: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 求三角形的周长, 不能盲目地将三边长相加起来, 而应养成检验三边长能否成三角形的好习惯, 不符合题意的应弃之。

13.教学设计数学 篇十三

新胜学校 朱景斌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

新胜学校 朱景斌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34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数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天平、瓶装口香糖、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可见,不合格零件的危害有多大。合格的物品称为正品,不合格的零件称为次品,在生活中往往次品与正品相差甚微,有些从外表根本无法辨别。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类问题。板书:找次品。

二、学用天平,了解原理

1、师:我这里有3瓶口香糖,观察外观有什么特点?其中有一盒少了3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盒少的找出来吗?

教师积极评价各种方案,例如: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用天平称等。

板书:用天平称

师:你会用天平称吗?怎样找出少的那瓶?谁来说一说? 能不能一边放1个,另一边放2个呢? 指名学生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师:那么随意拿两盒放在天平上,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看课件示意图,能否判断次品在哪个盘里?为什么?

2、教学例1 师:接下来老师这里有5盒钙片,其中一盒少了3颗,怎样利用天平保证把它找出来,你准备先怎样称?需要称几次呢?

请试试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你的想法清晰地表示出来,再和同座说一说。

(1)教师巡视指导找的方法。

(2)指名学生汇报: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可以结合自己的示意图讲。

(3)还有别的称法吗?指名说一说。

(4)有没有简明快捷的方式可以记录下来呢? 课件演示,教师: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5(①、①、3)

3(①、①、1)

2次 师:请你试试用这样的快捷记法把第二种称法表示出来。展示学生记录方法

师:第一次称时次品在是在几个里面找?第二次呢?总共称了几次? 谁能说说第二种称法的情况?

师:一共几种称法?这两种称法有什么不同?(1个1个称,2个2个称)有什么相同地方?(次数,分法)强调:分成3份——左边、右边、旁边各1份。

师: 第一种称法称第一次时,你最希望看到什么情况?为什么?称了几次? 那么为什么还要称第二次呢?(考虑全面:不顺利的情况)

三、归纳策略,体会最优

出示例2:有一些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1)你们准备从几个里面找?

学生回答后,师:我们从较少的开始9个去探寻其中的规律。

请用快捷记法把你想的称法记录下来,在小组互相说一说,想到几种就写几种。看哪一组写的多,找得快!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展示方法并说明,教师帮助整理称法。

(3)课件出示:

生1: 9(①、①、7)

7(①、①、5)„„4次

生2: 9(②、②、5)

5(②、②、1)„„3次

生3: 9(③、③、3)

3(①、①、1)„„2次

生4: 9(④、④、1)

4(②、②、0)„„3次

(4)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有几种称法?哪种称法次数最少?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二次次品所在范围,为什么第三种称法次品所在范围最小?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三种称法与其他各种称法每组数量。板书:最好平均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小结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四、应用策略,拓展提高

(1)有12瓶水,其中11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来?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2)如果有27瓶水,其中2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比其他的水略轻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来呢?

指名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重点表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瓶水?

五、课堂回顾,知识延伸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最优?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总数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这一类找次品问题,总数不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找次品问题下一课时再继续研究。

还有一些这类问题,比如说:次品不止一个;不知是较轻还是较重;总数里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等等。果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研究研究。

板书:

用天平称

分成3份

平均分——最优

5(②、②、1)

2(①、①、0)

14.教学设计数学 篇十四

勐腊二中 周朝旭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

关键词:数学能力、发展、理解、剖析、揭示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注重盲目的做习题,不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做习题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而是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与作用。下面仅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知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引入。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五环旗、圆状跑道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2.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复习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类比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就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因为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延伸,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是合乎知识逻辑的。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差异仅在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同。由此,很容易建立起“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分析概念含义,抓住概念本质。

1.揭示含义,突出关键词。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的每一个字、句、符号的意义,特别是关键的字、词、句,这是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

如:“分解因式”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积”这个关键词,而忽略了“整式”,易造成对分解因式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务必强调,并与学生分析这两处关键词的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分析概念,抓住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他的确切含义,他属于理性认识,但来源于感性认识,所以对于这类概念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如:“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本质属性:(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一个角为180°或三个角为180°都不是互为补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通过这两个本质属性的分析,学生对“互为补角”有了全面的理解。

3.剖析变化,深化概念。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文字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而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去剖析数学概念,凸显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如: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做题:(1)下列表示的两个角,哪组是对顶角?(a)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两个角(b)顶点相同的两个角(c)同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 前后联系,多方印证,加深认识。

部分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个“正确”与“错误”摇摆不定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初步学习某一数学概念之后,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怎么深刻,而是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回过头来再对概念进行加深理解,遵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学习原则。

如:学生刚接触“二次函数”的概念时,仅能从形式上判断某一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但当他们学习了其图象,研究了图象的性质后就能根据a得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由a、b确定图象的对称轴,由a、b、c给出图象的顶点坐标。这时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自是记忆深刻,能脱口而出了。

三、概念的记忆。

1.并列概念,举一反三。、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为一(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清楚了“元”与“次”的含义,则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概念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纵横对比,在类比中找特点,在联想中求共性,把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轻轻松松记概念。

2.易混淆概念,联系区别。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学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两者都有对称轴,如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成轴对称。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主要指这两个图形特殊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仅仅是指一个图形,主要指这个

图形所具备的特殊形状。通过这样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概念的清晰度。

3.从属概念,图表体现。

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其外延之间有着互相包含的关系,在复习阶段若以图表的形式表现,能使概念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概念的巩固。

1.利用新概念复习就概念。如:在四边形这一章中: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所有性质,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菱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正方形具有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这样链锁式概念教学,既掌握了新概念又加深了对就概念的理解。

2.加强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概念题的安排,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合理安排,选题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淆概念对比练,主要概念反复练。

3.对学生在练习中,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抓紧不放,及时纠正。概念教学的重点不是记熟概念,而是理解和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所犯错误是哪一个概念用错了,或者是将哪一个概念的关键词忽略了,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即使是其它方面的错误也要找出是否概念不清而致错,予以分析纠正。

4.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进行概念总结。总结后,要特别注意把同类概念区别分析清楚,把不同类概念的联系分析透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

5.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当然应用概念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语言”,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就一定能够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上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50字下一篇:全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