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教案

2025-02-2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父与子》教案(精选10篇)

1.《父与子》教案 篇一

《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对结尾“这对父子了不起”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重点研读:小组自学课文交流讨论: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

对了不起父亲的分析

重点:1品读第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

3、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4、父亲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激情引读“当父亲看到废墟时,别人绝望了,他没有,因为,他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当父亲挖得双手流血时,他坚持着,因为他记住的还是那一句话„„” “当他要累倒时,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的,仍然是那一句话:„„” 对儿子了不起的分析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四、课文总结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父子爱的力量源泉,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五、作业布置:

1、摘录好词好句,朗读背诵。

2、复习《背影》,两位父亲的爱有什么不同?

2.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二)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大家齐读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3页,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约5分钟)

二、解决生字,整体感知

好,同学们读完课文了,找到刚才老师提问问题的答案了吗?我们交流交流。这是什么样的地震?(突然、大)

(指名回答)

问:你是从哪知道的?

(①、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指导学生根据重点词读出感情,如:30万、4分钟、欢声笑语、一片废墟等词语。)

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洛杉矶大地震过后的照片。(出示幻灯片)高高的地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地瓦砾;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灾难之后的洛杉矶遭到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这样的地方就叫做——(课件出示“废墟”一词)刚才我们还看到了火光冲天的——(课件出示“爆炸”一词)看到一片又一片的——(课件出示“瓦砾”一词)

这一课还有一个生字,我们要读准它的平舌音。(课件出示“砸”)生字学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件中的生字词语。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就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一场大地震,一个男生阿曼达被埋在学校的废墟里,阿曼达的父亲经过38小时的苦苦挖掘,终于成功把儿子从废墟中救了起来。)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亲。)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约5分钟)

同学们看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

1、5-9自然段

刚才有同学说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一些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问:他们是怎么劝的?(指名回答)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从父亲简单、重复的回答。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这三句话体会父亲心情。)

三句话不同的心情:恳求——焦急——崩溃、疯狂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我解读情境,学生读父亲的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让学生畅所欲言)

原来是这样。我想问这位父亲,你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急切的心情和如山的父爱)

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12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课件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这句话那个词语最让你感动?(挖)为什么?

(劳累、坚持)

透过“挖”字,你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

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学生齐读

问: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呢?

(漫长、坚持)

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指名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问: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父爱,承诺)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出示课文片断)

全体女生读。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全体男生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全班学生齐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想写的话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话)

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三

乌市59中附小 执教者:刘娇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1.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2.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1—4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1---4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齐读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文章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检查词语:洛杉矶

昔日

疾步

颤抖

三初读课文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1)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们?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叹息

混乱 废墟

血迹

(3)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让你印象深刻? 课件出示图片-----感受(4)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2文章中的父与子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生说 四学习1---4自然段,感受父亲得了不起

1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了不起)师:随机板书2默读1—4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3生汇报。4师:总结 五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感受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2.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4.《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文本细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废墟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炊烟》《赏花》);乡邻之间的关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沉博大的父爱(本课以及《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有一种爱,含蓄而坚定,深沉而伟大。这爱就是父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2.在文中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想一想,事情的起因如何,经过怎样,最终结果怎样?

3.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阅读提示:

文中哪些语句使你感受最深,请在文中勾画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勾画出了最感动的地方,也体会着读了读。下面就把你的`这种感受在四人小组当中交流交流吧。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或许你会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观点。

3.全班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的感动和别人一起分享。

(1)“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2)“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父亲不肯放弃。)

(3)“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坚持不懈,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4)“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5)“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儿子的先人后己,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

师总结: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一写。

六、作业。

把这篇文章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交流读后的感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的重点之一。相对于精读而言,文章结构、语文修辞等不是它所要关注的,略读的目的是粗知文本大意。它的优势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所以在本课中,首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略读课的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读一读,再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意图,本课的情感目标是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所以,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以情育情,以情导情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使学生的情感被唤醒,激活,心灵得到触动,情感得以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 ,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5.《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教案 篇五

了不起 爱 语言

外貌

挖掘 挖掘 挖掘 动作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语文S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语文S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品词析句是本

学习这节课时,我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品味语言(如词语挖掘、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朗读体验,表达运用。通过简单的教学设计和简洁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二、朗读体验是魂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这节课,我充分重视了读,在不同时机、不同内容上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中心句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朗读,不是让学生反复地、机械地、泛泛地去读,而是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课文对父亲挖掘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如何读好这句话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我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仔细品味父亲挖掘过程的基础上设计练读,改变了诸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等生硬、单调、机械的方法指导,而是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三、表达运用是根

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发展上。这节课我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与表达训练的融合。如: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6.公开课教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六

一、教学背景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此课是我参加庄河市品牌教师大赛的中一堂课,借班上课的对象是庄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我借此机会向同行展示了合作探究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追求快乐自主学习的语文课。

二、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

六、教学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检测预习

1、词语检测

2、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谁愿意来试一试?(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3、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生:

1、恳求

2、急切

3、崩溃

师: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他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师: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挖”:感受——读——其他动作?——只用“挖”?——读——体会到?

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②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些数字让你体会到什么?

比较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体会。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生: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

女同学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师:文中的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正是凭着这份伟大的爱,正是凭着这份承诺与信赖,挖到38小时,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儿子还活着。那在废墟里苦苦等待了38小时的孩子阿曼达又是怎样的了不起呢?(学生围绕13-23段展开交流)

生:阿曼达相信父亲会来救他的,因为他想到了父亲常对他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这就是儿子对父亲承诺的一种——(板书:信赖)生:阿曼达还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要坚持到底。

师:一个坚强的阿曼达,一个了不起的孩子,假如你就是被埋在废墟里的阿曼达,想象一下,在废墟下的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将你的心情凝聚在笔端,写在书中的空白处。(配乐,学生完成练笔。而后交流。)师:从孩子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阿曼达。漫长的38小时呀,儿子听到了父亲的声音,父子相见了。(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父亲非常兴奋,伸出双臂,多么想马上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呀!可是,儿子却说——齐读(出示第23 段),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呀!

生: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师:同学们,地震之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每一个人随时会有危险。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在危险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多么了不起!(指名读)

师:两个感叹句,读出了阿曼达的坚决,多么了不起的儿子呀!(齐读)

4、整体品味

师:一句重似千金的承诺,在灾难面前化为了信心勇气和力量,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生读„„);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生读„„)

7.《父与子》教案 篇七

目标:

1、能看懂漫画的情节并大胆讲述。

2、初步感知漫画的幽默、诙谐,喜欢看漫画。

3、在感知漫画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准备:

布置漫画展览,《父与子》的漫画图片若于,漫画《救火》《足球》《钉子》《汽车》的大图片各一幅。

过程:

一、欣赏漫画感受简洁、幽默的特征。

1、参观漫画展览。

2、通过观察讨论,了解什么是漫画。

二、师幼共同阅读漫画,初步学习阅读漫画的方法,体验漫画有趣的特点。

1、教师逐一出示漫画《救火》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2、通过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想象,并大胆讲述,初步掌握阅读漫画的方法。

问题:

(1)、儿子放学回到家看到了什么?

(2)、儿子转身跑去干什么了?

(3)、儿子用什么办法灭火的?

(4)、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3、通过分析结局,进一步感受漫画幽默、有趣的特点。

三、幼儿分组自主阅读漫画,尝试根据画面大胆讲述,

1、幼儿两人一组阅读漫画。

2、教师分组指导,倾听并帮助幼儿阅读。

运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幼儿在对图片细节的观察中加深对漫画的理解。

3、鼓励幼儿根据画面情节大胆讲述。

四、幼儿再次欣赏漫画展,体验漫画带给自己的快乐。

1、幼儿再次欣赏漫画展。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进行讲述,与同伴分享快乐。

第一部分:初步感受漫画简洁、幽默的特征。

我通过参观漫画展览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参观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漫画幽默,有趣的特点,对漫画形成初步的概念。

第二部分:通过师幼共同阅读漫画,初步体验漫画有趣的特点,并初步掌握阅读漫画的方法。

让幼儿了解漫画特点有一定难度。在活动中,我没有空洞地将一些抽象的词汇灌输给孩子们听,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和让幼儿欣赏一幅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着火了》,把漫画诙谐、幽默的特点有机渗透在活动中,使幼儿自己从中体会出来。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发幼儿的.想象,学习阅读漫画的方法。再通过对漫画结局的分析,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漫画的幽默、有趣。

第三部分:通过自主阅读,尝试根据画面大胆想象并进行讲述。

在这里我特别采用了幼儿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幼儿有意识地倾听,分享其他幼儿带来的大胆想象。让幼儿两人一组阅读漫画,是想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幼儿帮助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加深对漫画的理解,并且大胆进行讲述。

第四部分:幼儿自主讲述,享受漫画带给自己的快乐。

通过再次参观漫画展,幼儿可自选喜爱的漫画进行讲述,在巩固阅读的方法的同时,享受漫画带给自己的快乐并与同伴分享。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自主阅读,自由讲述,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想说、敢说、愿意说。

反思

这节语言活动,老师能大胆采用漫画这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给予了教师新的视野。在我们的身边其实可以挖掘出很多富有教育价值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这节活动我们分别在不同幼儿园对不同班级的孩子组织进行教学。从效果看,师幼互动这点做的很好,课堂氛围好,孩子在老师引导下,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孩子们都被一幅幅有趣的漫画所吸引,说明选材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分组讨论中,我们有意识安排两人一张漫画,这样促使孩子之间有交流,给幼儿充分创造了说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我想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会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兴趣。

活动后引发我对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进行了反思:教师在引导孩子掌握阅读漫画的方法上,是单幅出示好还是整幅出示好呢?看到孩子语言表达水平不一样,针对能力强的孩子,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整幅漫画出示的方法,因为孩子已会连续阅读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孩子充分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遇到问题是教师及时给予帮助,问问他们“看懂了吗?你认为什么地方最有趣?”鼓励每位幼儿大胆的说,这样效果会更好。由此我在想教学活动应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孩子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这里我提一点我的浅见,我觉得这既然是一节语言活动,能不能在目标中再提到一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在对漫画感兴趣的基础上,完整的讲述漫画。这样是不是能够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把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溶入到其他的语言教学中,甚至于其他领域当中是不是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8.《父与子》教案 篇八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3、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等。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看完了刚才的短片,大家一定学到了很多防震自救知识,假如有一天,灾难真的发生,但愿你们能把这些知识活学活用,保护自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地震有关。请同

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翻到第十七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交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这确实是一场大地震。他发生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地震中,曾经宏伟壮丽的高楼大厦被夷为了平地,昔日繁华的商业大街倾刻间化为乌有,豪华的小轿车被拦腰截断,人们惊惶无措,四处奔逃。在灾难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就在这场地震中,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主要内容)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个叫阿曼达的孩子被埋在了废墟底下,他的父亲凭着坚定的信念,徒手坚持挖掘38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其他被埋的同学。

3、课文中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父 子)

三、并列行进,研读“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请男生找出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女同学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边读边作上批注,还可以与别的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阅读体会,品读重点句,体会“了不起”。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关键句子找得也很准,正是这些语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老师对其中几个句子感受颇深,让我们一起分享。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冲”体现了父亲在地震中焦急、担心,希望儿子平安的迫切心情。

(2)、课文第5到9自然段中有一组对话,其中对父亲的语言刻画,深深打动了我。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好心人来劝,父亲多么希望有人能帮助他,可是,没有,当*长和警察前来劝阻,却依然没有人来帮他。人们为什么不肯帮助这位父亲?(因为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他们都认为孩子生还的希望太渺茫了,而且这里还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大爆炸等险情。)父亲觉得呢?(坚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所以谁劝他也不肯离开,所以恳求别人的帮助)一想到儿子生死未卜,父亲心都碎了,他简直快要崩溃了!我们应该怎样读这组句子?带着焦急,带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再读这组对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为什么不走?是什么支撑着你苦苦挖掘?父亲曾对儿子有过什么诺言?

四、情感升华,回归主题

1、38小时的苦苦挖掘,38小时的耐心等待,这对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之后,才换来这幸福相拥的感人一幕。是什么创造了这奇迹?是承诺,是信任,是爱创造了奇迹!

2、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与宽广。是父爱的力量教我们坚强,也是父爱的力量教我们从容面对挫折和一切灾难。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浸润在父母的爱中。父母的爱不是亮闪闪的水晶,不是甜津津的蜜糖,它只是我们在悲伤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安慰,只是我们在寒冷时一个温暖的怀抱,我记得有人说过:父母的爱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们则是那小小的帆,永远也走不出那片海。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珍惜这份爱,并努力去回报这份爱。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9.父与子反思 篇九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浅显的内容中体会深刻的内涵,如何让平实的语言震撼孩子们的心灵呢?在教学设计时我想到了利用有声有图的多媒体课件,我要巧妙的利用它来帮助我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在导入部分,我为同学们收集了5.12大地震中受灾及救援现场的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当时的悲惨以及另人感动的瞬间,奠定了感情基石。教学中我用课件反复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出父子意志的坚定,体会出父爱的伟大。

10.《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篇十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交流:

<1>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中的 “挖”字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指导朗读。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物管中心2011年总结下一篇:薪酬管理手册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