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游记(共15篇)
1.抒情散文游记 篇一
淀山湖水,已等你千年。江南水乡,水便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万亩水面碧蓝、辽阔,一个个岛屿,神话般若近若远。看树木葱茏,屋舍掩映,湖岸对面,别墅洋房飘浮在茫茫的水平线外,傍晚灯光星星点点,有海市蜃楼之美。
观古,淀山湖虽非“五湖”之列,但其美名和历史却不在“五湖”之下。相传秦始皇、汉武帝都到过淀山湖;宋代宰相吕颐浩南巡,见淀山湖之美,在南端金泽镇建庵;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曾驻跸于此;又有宋朝卫泾的《淀湖》、元人杨维桢的《淀山湖》、清王昶的《雨后登淀山望薛淀湖》等诗词见证其历代以来的璀璨、浩大、婉约、深情。
如今,淀山湖中外闻名也不枉这一面湖水千年的等待。在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各国大咖竟相投资:太阳岛、彩虹岛、远东最大的水上运动场、青少年野营基地等。看这些名字就足够另人向往。太阳岛上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场区宽广,风景优美;彩虹岛上网球等各类休闲设施俱全;水上运动场飞艇、摩托艇、皮划艇、肥仔艇竟相争冠;在青少年野营基地的水上餐厅,品尝淀山湖新鲜水产佳肴,饱览湖光水色,亦景亦画。
春天与你相约在烟雨朦胧中,漫步湖堤,风轻轻翻动湖面的绸缎,柔软如你心底的忧愁淡淡划开。偌大的湖面,涤荡游人如织的心事,在莺红柳绿中呢喃细语。这里曾经是小姑姑割草赚钱的地方,我童年故事里的洋湘泾,充沛的水资源养育着繁茂的植物,足够勤劳的人们自己自足;在激情的夏日里,跳动的湖面,飞艇扬起的白色浪花里,有青涩蓬勃的无限向往,如岸边依依青绿在阳光下闪耀,散发出夺目的光环,与我记忆的故事中那面遥无边际的湖类似的是长得望不到尽头的堤岸总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流连;秋日金色的波光里,弥漫着几千年稻穗的馨香,一条小船带你收获的幸福装满箩筐,河底扭动的鱼虾,应着波浪的节奏云游,一阵风就可以把你带到向往的彼岸,特别羡慕爸爸,年轻时可以乘着帆船顺风而下,只在湖边网些螺蛳就足够换取一些生活所需品,温暖的汤壶子、漂亮的花布雨伞都是我童年的好伴侣;冬日静谧,如能偶遇一处纤雪,你便可以走进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鸟雀掠过湖面一角,带来不远处的视觉,那里有温馨的小屋,美味的咖啡。黄昏里,喧闹的农家菜馆,都有几两小酒的温暖。
如果你还没醉,那我再编织一丛芦苇,再飞来一群白鹭,或者再搬出一片沙滩,画一条乡间小径,通往一片世外桃源。你若在这里安一个家,我便许你百年深情。你看,这日新月异的小镇,有安居一隅的清静,有都市街道的繁华,有绵绵湖水相依,有千年银杏相伴,就连那些青草,年复一年在湖边相约,引来飞翔的翅膀驻足歇息。
来吧!心中有爱的人儿,我早已在前世为你千万次回眸,只等你今生给我一次无悔的相遇。如果可以,我愿用亿万光年的守候换取与你一世相守。
作者:沈学妹
公众号:玉峰文苑
2.抒情散文游记 篇二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 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 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 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 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 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 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 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 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抒情类散文, 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 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 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 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 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理解抒情类散文, 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 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 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 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 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 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 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 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 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 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 表达其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在经意和不经意间, 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 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 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意境开阔, 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 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3.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篇三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4.读散文品生活抒情散文 篇四
你不是作家,也不是诗人,你什么头衔都没有,可在我心里,你比什么都珍贵。你的文字很洒脱,你的生命很平凡,你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里那撑着雨伞的白裙姑娘,忧郁而美丽。心里有时便会莫名地涌现丝丝淡淡的忧伤,情不自禁地因为什么让我为之感动、为之沉迷、甚至为之倾情。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又何必花呢?
也许热爱散文就像品一杯淡淡的清茶,永远是爱人心中不离不弃的情感。读你的文字犹如沐香浴风。迷蒙中可以内视那茶杯上残留的牵挂,继而伴随着相思畅游在你文字的描述中,品味着独特的芳香缕缕,体会着你对人生的困惑反思和顿悟迂回。风轻轻,雨绵绵,你飘逸如云的文字就像一道美丽的风景,流连忘返。观景有倦的时候,望山有累的时候,读你的文字却不知疲倦,忘了时间的悄然流逝,你文章思想的深邃,语言的唯美,结构的严谨,情感的荡气回肠就如同高山流水的乐章引得知音驻足,百凤低头。
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简约文字,却融合着对生活的感怀,对人生的感悟。你独有的睿智,并不作高深之态。生存的那么淡雅脱俗,却又彰显清净高洁。这些都透过你的文字展现得一览无余。品读你的文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惬意。体会你的.个性又宛若重回纯真的年代,能唤起沉睡的精灵女神,点化我日益沉迷的梦境。
生活被风驰电掣的节奏搞得眼花缭乱,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独处一隅,在优美的文海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同时也是精神升华的温暖港湾。这时解读你的文字让我瞬移到了飘渺的时空,重拾那份记忆里的美妙,找回那不曾消退的草长鸢飞、蛙鸣虫吟、小桥流水和田园牧歌。
5.故梦抒情散文 篇五
有多少人会在多少年后再次回想过往种种呢,怀念那些逝去的青春时光,珍藏那些流年岁月的点滴碎片。我想,很少,应该很少吧!
当今社会,人心复杂,风气浮躁,我们可能会随大流,盲目追求功与名,失去了自我,忘了当初的本心,忘了当初的那些梦,还有那些美好的人与事。
在我心中,从小就有一个梦,亦或说是“梦想”,它深埋在我心里,有多少次曾萌发出稚嫩的“幼芽”,可是却被我自己深深地毁灭了,然而并不彻底,时常还会再次生根发芽;小时候,我经常幻想拥有一双鸟的翅膀,然后就可以跟它们一样在天空中翱翔,因为自由自在——那是我最初的梦想;再长大一些的时候,我才知道幼时的我那不切实际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那双“翅膀”,因此,它将是我努力为此奋斗一生的目标;可是,慢慢地,我愈发觉得这个“梦”没那么好实现,因此我半途而废,不再为实现它而继续做无谓的“牺牲”,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步入社会的我,更是处于迷茫的生活,人生目标很是模糊,毕竟当初的梦早已成空,到现在已破碎地不成样了,甚至连我都不曾相信我当初拥有过那“梦”,现在的我,生活有时茫然,日子也过得实在无趣,少了那份奋斗的源泉,我都不敢相信这就是我所过的生活。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时已在月明中。曾经的梦,如月般缥缈,虚无,那么不真实,可却又那么美好;可如今,看透了梦的本质,我却少了那份天真,那么无忧无虑,我怀念曾经不曾烦恼过的自己,至少每天都开心的过着,然而现在却多了一丝理智,一份责任,让我不得不看清事实,面对生活,因此也惹来诸多烦恼。
我想说的是,人道且艰,做人真难,但是拥有一个梦,并不难!它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现在,反正在将来的你,一定会庆幸你当初的选择,没有它的存在,就没有你的成就。
6.抒情类散文阅读 篇六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贱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舞,有的只是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换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儿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候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儿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这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1.写出文章中描写紫藤萝的数量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的含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下面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赏析下面句子,说说它们突出了紫藤萝的什么特点。(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儿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这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参考以下内容,按“整体——局部——部分——个体”的顺序描写一段景物,描写中要融进自己的感情。(写在作文纸上,题目列举了五组内容,可任选其中的一组来做即可。)一片花
一株花
一枝花
一朵花 一片竹林
一株竹子
一枝竹
一片竹叶 一片灯火
一串灯光
一柱华灯
一束灯光 一片大海
一片海滩
一股潮水
一朵浪花 一个公园
一湖清水
湖上的一条游艇
艇上的人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而我只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下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秋天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1.根据文意的理解,第②段和第⑦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指什么?(2分)
答: 2.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2分)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2分)答: 3.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4.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4分)(1)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答:(2)“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答: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然后转入顺叙,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6.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3分)
答: 昙花:昙花酝酿了一生,倾尽毕生心血,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或者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人们熟睡之际,百花沉寂之时,悄然绽放。那种美丽,那种光辉,不亚于牡丹的雍容,不亚于玫瑰的妖娆,是人为之震撼。昙花就这样在夜里孤芳自赏,悄悄从人们的梦乡走过,不留痕迹,不留余地。这瞬间美丽铸就了永恒。
破晓之时,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一朵凋垂的花,冷冷地挂在枝头。于是我便开始伤心,上帝让这惊世之美做这短暂的停留,却不肯让她多开放片刻.长大以后才明白,不是上帝太残忍,而是我太天真。试想,如果白天、黑夜,无论何时,昙花都一如既往地开放着,那么,谁会珍惜那短短的几个小时,谁会在意她的美丽,昙花那独属于黑暗的魅力,又怎能体现得出呢?我们之所以被昙花瞬间的美丽折服,之所以无比珍惜那开放的几个小时,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白天里那漫长的等待啊!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是我们做好任何一件事的最大前提。很多东西在你拥有的时候不觉得它是多么珍贵,失去了才会发现,你不经意间遗落的往往是重要的、一刻也离不开的东西!由此,我说,不论我们现在拥有的是多是少,我们都应该感谢上苍的恩赐,都应该好好珍惜,不论是短暂的昙花,还是万里长久的月季。
梅花: 梅花,迎着寒风而绽放的花朵。它没有月季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大红大紫,没有兰花的淡雅,没有荷花的高雅……但是,它拥有不畏寒冷,独步早春,傲立雪中的精神,象征刚毅精神和崇高品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更是表达了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战斗在荒天雪地的塞北开发者,他们像青松,像秋菊,却更像这梅花。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难道他们不具备梅花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吗? 《紫藤萝瀑布》
1.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一穗儿花、每一朵盛开的花等等。2.拟人: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比喻: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3.紫藤萝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4.这说明“我”被藤萝的旺盛的生命力所感染,所有的“疑虑”和“痛楚”都没有了,所以“精神”也“宁静”了,感到了“生的喜悦”’。
5.(1)紫色的流动的“瀑布”,象征着作者思绪的流动和情感的起伏,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对新生活的宁静、甜美充满了温馨的感受和无比欣喜之情。(2)“光辉”和“芳香”象征着生活的光明和美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轻松、振奋、欣喜的思想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6.赏析略 突出特点:(1)突出了紫藤萝水灵灵、生机勃勃的特点。(2)突出了紫藤萝上浅下深,不同颜色交错生辉、斑斓耀眼的特点。(3)突出了紫藤萝花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特点。(4)突出了紫藤萝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疑虑不解,在思索,在等待,而小心翼翼地过活的特点。(5)突出了紫藤萝充满活力,怀着无限喜悦,奋勇前进的特点。(6)突出了万花灿烂流动的“瀑布”的壮丽,是每一朵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团结奋进的结果。7.略
爬上窗台的绿色(17分)1.“唯一心愿”是指“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概括起来说就是:“(绿色)用自己积极蓬勃的生命,让人心情爽快。”第(2)小题答案就是前半句的“(绿色)爬上窗台。” 2.(1)示例: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草原纵横千里,袒露的是自己宽广的胸怀。人类拦江筑坝,展现的是自己豪迈的气魄。(2)以此说明自然不是冷漠无情的。或说明“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
3.反衬(衬托)了(来自黄瓜和莓豆的)绿的积极向上的精神。1)①积极蓬勃(的生命力)
7.如何欣赏借物抒情的散文 篇七
读着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仿佛在你面前, 呈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 色彩绚丽, 幽香缭绕, 如“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 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地描摹了紫藤萝瀑布亮丽可爱, 玲珑剔透的品质。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顺着“温晴”这幅长轴, 铺展了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多幅图案,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 遣词造句非常精妙, 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 情态可掬, 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 它“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一个“拿”活脱脱地道出了尽心尽力, 使人看到了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最后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这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借景抒情散文, 最大的成功得意于作者对于景物的仔细观察, 观察细致才会写得具体。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恰当贴切的修辞手法, 也是写好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手段, 这两篇散文都多次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 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使描写生动形象, 说理通俗易懂。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 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 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 就无法把景写好。
请仔细揣摩下列二则景物描写的妙处:
山路的两旁, 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 这樱花, 一堆堆, 一层层, 好像云海似的, 在朝阳下绯红万顷, 溢彩流光。 (冰心《樱花赞》)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 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小草, 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 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 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 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 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碧野《天山景物记》)
8.读出抒情散文的“抒情味” 篇八
[关键词]抒情散文 悦读 题眼 线索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07
抒情散文是指那些因人、因事、因物感怀,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空灵飘逸见长,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文章。写作时常常借助意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感情,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依托。那么,初中生如何来“悦读”抒情散文呢?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首先应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中,通过对“白杨”进行“礼赞”,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如《绿》,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并不断升华,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生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第二幅是春花图,树上——树间——树下,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来到不同的地点,描绘不同的图景,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泉水隐入其中,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一闪而过,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膝下的爱女”,当“我”伸手欲揽时,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却悄悄跑近,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来到补山亭,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树木越茂盛,绿意就越浓,但泉影就越不可寻,而泉声却越发悦耳,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依山而上,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倾听鼎湖山的泉声,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富有音乐美,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蜜蜂赶来采蜜,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具有生命力、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紧紧靠拢的枝,片片向上的叶,光滑淡青色的皮,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9.亲近冬天抒情散文 篇九
亲近冬天,应该多到户外走走。极目远眺,尽心俯瞰银装素裹的少妇一样朴实和丰润的村庄。感受她的脉搏,体味她的豪气。
没有春花的争奇斗艳,没有夏雨的繁嚣喧嚷,没有秋实的馨香诱惑,冬天也有冬天的语言,能读懂她的语言,就能于一枝一叶一蹙一颦中明白冬天的真正含意。
其实,冬天很简单。北风一吹,雪花在半空中一扬,满山遍地一片银白。随着山野农家小院的烟囱,与山坳边的风铃在夜幕下缀成鲜明的风景,拉出冬日的每一丝金线,去努力探询春天的蔚蓝。这是一种建立在大丰富基础上的大简单。落叶在冬天化作污泥,腊梅在冬天笑傲寒霜。抑止不住的春潮在坚硬的冰下涌动,洞开心扉的暖气在风中 传递。冬天也可以播种,冬天也有生命降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古代文人眼中,冬天是乏味、孤寂甚至孤傲的。谁敢不畏严寒去拥抱冬天谁就能成为生活中的勇士。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亲近冬天吧,冬天会给你很多启示,会壮阔你的胸襟,会使你吟出白雪的诗篇。
10.鹏城絮语抒情散文 篇十
县城不大,史话颇多,人文丰富,物产富庶,自然风光优美,弦子,独具特色,名扬海外,故享有弦子故乡美誉;众多藏区有名人物,诞生在此镇。藏族才女登珠拉姆、**画师尼次仁、文化泰斗刘家驹,藏族伟大的革命家、哲学家平汪……县城虽微,不可小觑,气候温和,海拔适中,盛产各类物种,农耕两熟,各类林果繁多,巴塘苹果,具有百年历史,品种多样,鲜脆可口,肉汁香甜,加上近年新品种引栽,巴塘苹果更深受外人青睐。藏区乃至国内有名的“反洋教运动”、“巴塘事变”“抗日纪念塔”等,更让人钦羡巴塘人的爱国之情与民族情怀。
小城中央撒落着的数千栋藏式民房,墙体紧挨,井字型街道纵横交错,街道两侧藏楼一字型排开。走进深巷,上百年的老式建筑依然风韵依存,让人浮想翩翩。
座落在城郊北面的扎金顶上,苍翠欲滴的树木丛中撒落的红色藏房犹如镶嵌的一颗颗红宝石,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格外耀目。
高耸入云的喇嘛多杰神山(即金刚神山之意)犹若慈父静静的守护着美丽的小镇,又如一个满头银丝的寿星目不转睛地俯瞰着美丽的巴塘城廓。遥望巴塘八景之一的“巴山积雪”,想起吴家谟为“巴山积雪”写的一首诗: “群山为座地为盘,天外飞来白玉鸾。久被太阳熏不化,时时当作水晶看”。
清澈碧蓝的巴楚、巴曲河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的缠绕在她娇嫩、纤细的腰间。
素有桃花源的郊外三家村、四里龙田园山村,青烟缭绕,阡陌纵横,风光妩媚,走近她,轻轻触摸她的肤色,仿似煽情的青春少女,令人陶醉。
县城向西而行,康区有名的黄教寺院康宁寺进入眼帘,寺院四周具有300年历史的57株高大的古柏,翠柏环寺,佛音缭绕,香火泌心,倏然让人感觉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喇嘛多杰山麓甲崩顶、道冉村寨,在县城南郊,数百幢依山势而建的红色的藏式民居,古朴典雅,镶嵌在翠绿的果林丛中,仿佛一座巨大的林园,走进村落,宽宽窄窄的林荫小道,纵横交错,屋前屋后花香四溢的庭院、肥沃的麦田、菜地,还有门前紧栓着的憨态可掬的牧犬藏獒,悠然自得的藏家鸡组成一幅优美静谧的乡村田园风光。
11.读朱自清抒情散文艺术随想 篇十一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学生必备经典导读,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书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4.
[5]吴晓东,程光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7]杨振声.朱自清与现代散文.1925.
12.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十二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 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 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 如《史记》《过秦论》等, 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 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 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 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 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 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 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 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 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 写起来形象生动, 气势充沛, 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 (其四) 等, 这些文章体裁多样, 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 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 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 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 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 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 同样是“论文”, 以宣扬“古文”为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 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 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 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 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 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 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 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 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 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 全文由物及人, 由人及天, 再由天及于人言, 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 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 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 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 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 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 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 如《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或怀念亲友, 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 或向知己倾诉情怀, 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 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 文字如强抑悲痛, 脱口而出, 未加修饰, 实则精心结撰, 是真情流出的至文”[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 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 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 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 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 吸取新的语言成分, 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比于武事,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 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 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 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 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摘要:韩愈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散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无论是论说、记叙、抒情, 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通过其对散文抒情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理想和情怀, 对其散文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其对唐代散文革新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辽宁师院学报, 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13.秋韵抒情散文 篇十三
其实早在盛夏,树的叶子就感受到了秋的絮语,风一起,一片黄叶随风摇曳,来一个华丽的转身,似乎和你惜别,让人感到时间的飞逝。听到秋天的脚步声,留在枝头上的叶片,虽不再是碧绿完好,但更增添了韧性的魅力,在凉爽的秋风中惬意舞蹈,似乎陶醉在秋日的意蕴中。天气虽然灼热,但时而会感受到些许凉爽,雨下过几场,更让人看到秋日的希望,蓝天晴好,白云悠然的踱着方步,但这仍然不是秋日的样子。
年复一年,岁岁秋不同,岁月的车轮,碾碎了多少春花秋月,可是,谁又能把秋天的样子描绘,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万山红遍、菊黄蟹肥、大雁南飞、秋风落叶、秋水长天等等,也许会在你脑海中划过,但这些表面的词汇,怎能在季节的深层上,勾勒出秋的韵味呢?
秋韵
伴着凉意的微风,静听天使的降落。又是秋天,心怅然,有着别离的婉约心碎,每到秋,总是有着一点点莫名的伤感,为那霜中即逝而红的烂漫枫叶,为那窗前远征南翔的雁鸣。那种凋零的愁绪,随风摇曳在身边,似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别离情愫。
我想,秋天是悲伤的季节,因为凋零、残缺。我想,秋天是快乐的季节,因为成熟、收获。我很喜欢秋天。秋没有春的哗宠炫技,婀娜柔嫩;没有夏的鼓荡喧嚣,疯狂粗暴,没有冬的沉寂冷峻,面色冰艳。一直钟情于秋,天的澄净高爽,云的浅淡悠闲。我喜欢秋,在遥遥万水千山之间,用最深沉的爱意,敞开大地般的情怀,完成一生、一场、一次的相聚。秋,情真意切,秋,悲壮感人。
季节在悄然中自然轮转,有着冷暖浓淡的四季分明。如宣纸一片的叶上,写满了从萌芽的嫩绿到成熟的枯黄的风雨历程。最后以飘逸舞弄风云,在无声的不留神间,落下最凄然的终结,把草木一生的演绎就此谢幕......我珍惜秋的每一次感动,一阵风过,我读到了秋的超逸豁达。我喜欢秋的成熟深沉,也感伤秋的萧杀凄败。我喜爱于秋希望果实,我沉醉于秋天的飘逸与沉落。当枫叶飘零时,我只想说,明年依然还有春天,还有如丹的秋天......秋风
独坐在窗前,遗落在窗脚下的枯叶显得那么孤单,飘落的树叶正在埋怨风的无情,我深知,落叶归根的夙愿是亘古不变的那颗心,风在无私的救赎,叶在拼命的抗争。
风有时文雅,有时狂野,轻抚花草时,柔柔的令人感动令人陶醉,撕裂寂静的夜空时,狂野的发出经历世事百态后不屈的怒吼。秋风过后,多少生命步入新的永恒,酝酿新生。夜晚,听着蟋蟀低沉的鸣叫,一种渴盼在夜风中荡漾......风变幻莫测,每一次都记录一段心的历程,随风而来,随风而去。偶尔会带走些什么,却从未离去。佩服风的洒脱,无论带走了什么,却从未留下不舍。没有了情感的羁绊,再坎坷的路都走得那么平坦,即兴而来,即兴而去。就这样步履匆匆。
秋月
寂静淹没了喧嚣。赤裸的圆月,因为寂静,似乎比盛夏消瘦了许多。但抖擞起精神来,依然那么含蓄迷人,那么圣洁美丽,那么温暖多情。
月光,透着阵阵清凉,穿过稀落的树叶缝隙,撒一缕缕清冷的银色,我漫步月下,和秋月赛跑,我动它亦动,我停它亦停,秋的高远、深邃、厚重,尽显其中。
几颗守侯在月亮身边的星星,调皮的眨着眼睛;秋月儿便显示了她的温柔;一明一暗,瞬间拓展了风的思维,使人深切地沉醉在“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神韵里。
月依然是那一轮明月,满月,勾月,残月。湮没了多少寂寞。点燃了多少人的忧愁。那份记忆,将所有的日子都装进行囊,隐藏在黑夜的最暗处。黑夜逃不过月光的洗礼。风景依然,我还是我。你还是你。
秋思
秋天的美,在于成熟,就像美丽的少妇,风姿绰约,它摒弃了夏天的躁动、粗犷与热烈。给予人们更多的是思索。
受这景物的影响,我也仿佛心胸豁然开朗。一丝感慨油然而生,感谢生命,因为有了生命,才有了更多的经历、感情、欢喜和忧伤,就如同这些树,纵横时空交错,笑对季节变幻,历经轮回沧桑……坚强地落叶纷飞,坚强地吐绿沁枝,无惧风霜。没有花的烂漫,没有果的炫耀,无欲无求,默默地,默默地 把自己的年轮造就。有的是自身的傲岸、向上。迎风斗沙,造福苍生。更如同这些纤纤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们的品格,自命清高的人类,又能比拟几分?!
突然我觉得,我们的痛苦,症结在于过分在乎自我,得失感受、荣辱悲欢、都只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唯我独尊在蛊惑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步入思维误区。于是,尽一株草、一棵树的责任,似乎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奢侈。
14.守望花开抒情散文 篇十四
见我也喜欢花,临走时,她送给我一些皮实好养的花,我自然心下欢喜。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她的老公应该是怎样一个优秀的男子,能让她如花似玉的妻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幸福得像花一样?
她家养了很多猪,所以经常来我店里买饲料,我们自然就熟络起来了。有一次,她风姿绰约地挽着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从门口路过,笑意盈盈地和我打招呼。那个男人个子不高,眼睛不大,鼻子也塌,脸上坑坑包包,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看她们亲密的样子,我不禁狐疑:这个人不会是他老公吧?
待老公送货回来,我便把疑问说给他听。老公轻描淡写地说,就是了。怎么可能?我嘴巴张大,不敢相信。虽然我不是外貌协会的,但真的无法将她们两个联系在一起,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这差距也太大了。看到的一切生生地将我对她们完美爱情的想象彻底击碎,徒留唏嘘和怅然。见我这个样子,老公便把他听来的关于她们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讲给我听。
她也是个苦命的孩子。母亲是个智障的女人,通俗点说就是傻子,那时父亲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老大不小了也没女人愿意嫁给他,没办法便将这个傻女人娶进了门,心想着只要能为家里传宗接代就好。姐姐和哥哥先后出生了,父亲也着实欢喜了几年,干活也心盛多了,可是却不想姐弟全都随了母亲,几年后痴傻显露无疑。父亲的心气一下就泄了,看着这娘几个,整日长吁短叹,愁眉苦脸,生活逐渐没了生机。又过了几年,母亲又怀孕了,十月怀胎,父亲的心战战兢兢,既盼望着这次母亲能生下一个正常的孩子,又怕还和她的哥哥姐姐一样。
在父亲纠结和期盼的目光里,她出生了,粉嘟嘟的小脸蛋,好看极了。最让父亲高兴的是,她聪明异常,无论看见什么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父亲心头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眉头也慢慢舒展了,生活似乎注入了新的生机,渐渐有了起色。而她,从出生那天起,就如带着神圣的使命般,注定了她双肩背负的责任要比其它孩子多的多。
虽然母亲痴傻,可多多少少能做点活,有妈的家就有了温度。哥哥连自理都不能,全靠人照顾,姐姐痴傻的程度要比母亲和哥哥好的多,她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学着做饭,做家务,带着母亲和姐姐支撑这个家,小小年纪就能将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父亲的脸上渐渐有了欣慰的笑容。父亲经常把她放在肩头,驮着她去集市上,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和头花,每每,她的脸上都绽放出幸福的花朵。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她十来岁那年,母亲出走后,再也没回来。父亲的脚步踏遍了方圆几百里的土地,终是无果。本就风雨飘摇的家更是凄凄惨惨切切。不久,姐姐出嫁了,嫁给了一个老实窝囊的男人,因为心智不全,经常遭受打骂,苦不堪言,一年到头也不回来一趟。为了照顾父亲和哥哥,她早早辍学回了家。她勤劳能干,能吃苦,会算计,又异常的冰雪聪明,小日子也维持得过去。一转眼,她到了待嫁的年纪,出落得亭亭玉立,她爱美,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她喜欢养花,家里家外养了各种各样的花,她怕哥哥的屋子里气味不好,特地养了几盆香气馥郁的花,在花的城堡里,她就是那个百花公主,统领花信,活色生香了一段岁月。她花容月貌,一笑便露出两个甜美的酒窝,她善良孝顺,温柔似水,满足了男孩子对女孩的所有想象,小伙子的眼光一看到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溺进去,无法自拔。含苞待放的年华,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呢?她亦有灰姑娘的梦,也希望有一个王子骑着白马、捧着水晶鞋向她款款而来。可是现实的不堪与琐碎,像山一样沉甸甸压在她柔嫩的肩上。午夜梦回,顾影自怜,她欲言又止的心事该向何人倾诉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终于遇到了她的白马王子。那是一个英俊帅气的男孩,两人肩并肩走在路上,像电影里的经典桥段,郎情妾意,你侬我侬,天造地设的一对,羡煞旁人。出嫁的那天,她穿着洁白的婚纱,一脸灿烂的笑容,满是幸福的憧憬,人们都说,那天她真的美极了。当她将送亲的队伍送出大门时,她看见父亲一脸泪痕地躲在角落里,那种悲戚和哀伤,不舍和无奈刺疼了她的心。她暗暗自责,光顾着自己高兴了,竟忽略了父亲的感受。她发誓,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婚后几天回门,她一进家门就惊呆了。那些花多半枯萎了,家里乱得一团糟,哥哥胡子拉碴,指甲老长,脸上都划破了,身上脏兮兮的不像样子,被子散发出臭烘烘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老父亲已是风烛残年,蹒跚的脚步已经不起岁月无情的蹂躏,颓丧地靠在墙角,眼神黯淡。见她回来,父子两的眼睛都亮了起来,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呵呵地笑。她的泪瞬间就堆到了眼角,却咬着牙不让它落下。顾不上喝口水,就忙着收拾起来,大半天之后,家里才有了眉目。从那以后,三天两头她就回家帮父亲收拾收拾,洗洗涮涮。时间长了,她老公便有了怨言,可是她又放心不下家里,分身乏术,苦不堪言。老公年轻气盛,不依不饶,两人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最初的海誓山盟变成了伤害的利刃,婚姻的裂痕被残忍地撕开。
幸福从来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和运行轨迹,岁月不会因为谁的悲喜而改变它的态度。多次协商未果,老公下了最后通碟,在他和父兄之间,只能有一个选择。她心如刀绞,痛不欲生,心中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像肥皂泡一样随风散尽。当抉择真切而残酷地摆在面前时,没有人知道她暗夜里的挣扎,没有人知道有多少眼泪在月色里飞,没有人知道她的绝望和痛楚,那种疼是血淋淋撕裂心肺的疼。父亲粗糙的双手,苍老的背影,落寞的眼神和无奈的叹息,是一根刺,刺在她柔软的心上,那种痛,让她连呼吸都不自由。羊羔尚知跪乳,乌鸦亦知反哺,父兄需要她,她别无选择。爱情于她,不过是一场华丽的梦,梦醒了,伤痕累累。
和老公分手后,她对爱情心灰意冷,从此守着父亲和哥哥,一门心思过日子。天道酬勤,日子虽说不是锦衣玉食,倒也衣食无忧。这期间也有很多男人追求她,她只有一个条件:入赘她家,和她一起给父兄养老送终。这个条件开出来,男人们一个个望而怯步,知难而退了。爱情,她不再有任何奢望,生活里,她一如既往的用笑容去面对坎坷抑或磨难,还有那些酸甜苦辣的百般滋味。
后来,她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相貌丑陋,个子也不高,家境一般。只因他同意入赘,愿意和她分担生活的重担,愿意照顾老父亲和哥哥,她就毫不犹豫地嫁了。她再一次穿上婚纱,做了他美丽的新娘,不同的是,此刻的她竟有些悲壮,感情的湖水再也泛不起一丝丝涟漪。她只想着有一个人和她支撑起这个家,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就够了,至于别的已经不重要了。
男人勤快、能干且幽默豁达,每天都是笑容满面,不大的眼睛里总是神采飞扬,脏活累活都不让她染指,对她更是千般爱护,万般疼惜。她的心渐渐的软了,暖了,虎虎有了生气,笑容更加如影随形。不久女儿出生了,一双大眼睛,粉嫩嫩的脸庞,一对深深的酒窝,简直就是她的翻版。男人将她们母女拥在怀里,这是他的稀世珍宝,即使拼劲力气去呵护她们,他亦无怨无悔,心里满溢着幸福。
几年后,在他们的努力打拼下,小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了。和日子一样丰润的是她的脸庞,越发的成熟风韵了,父亲满是沧桑的脸上挂满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哥哥一如既往地傻呵呵地快乐着,女儿每天像花蝴蝶一样飞来飞去,生活开启了幸福快乐的模式。朝阳起落,她的笑容就定格在流年的画板上,那样生动醉人。
花儿开了一季又一季,也落了一季又一季,时光的画笔一点点染白双鬓的华发,岁月的风霜逐渐雕刻了温润的脸庞,光阴的细碎斑驳却驱散不了内心的执念,那些镌刻在生命平仄韵律中的点点滴滴的陪伴和付出,于她亦是幸福的期待。她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站在红尘深处,固执地守望花开,守望生命如初的纯净和美丽,用最灿烂的笑容直面人生,当春暖花开如约而至时,与幸福不期而遇。
15.抒情散文游记 篇十五
苏联作家巴乌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 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那如何品尝散文的“果汁”呢? 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让散文充满诗意的山水之美。宋朝著名的词人王观在《卜算子》里说:“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若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盈盈”道出了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山有肃穆之静态美, 水亦有柔清之动态美, 都是大自然灵异到极致的美。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细细观察, 慢慢品玩, 认认真真地领悟, 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美的妙处。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细心察景呢?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既可以说是苏轼对人生的一种体悟, 也可以说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从苏诗中, 我们可以知道, 站在正面与侧面、远处与近处、高处与低处, 就会产生正看与斜视、远眺与近看, 仰望与俯瞰的不同视觉效果。同时, 我们还可以从局部与整体两个不同的角度, 去更深层次地把握山水的整体。事实上, 除了调动视觉, 我们还可以调动听觉、嗅觉、触觉、感觉, 从颜色、气味、 形态、声音、感受等方面去观赏山水, 多层次地去品玩山水之美。
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绿》时, 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大自然中, “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俯首即拾, 为何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幻化成“醉人的绿”?这与作者细致地观察景物分不开。接着, 教师可以用简笔画一张作者的游踪图, 引导学生追随作者的足迹去观察景物的特征。通过学习, 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梅雨潭, 而是先写梅雨瀑为下文作铺垫。作者先写站在水边, 仰望瀑布; 次写来到梅雨亭正面平视瀑布;再写站在亭上俯瞰梅雨潭。 这样, 课文在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观察角度, 从局部到整体,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梅雨潭充满诗意的美。不仅如此, 作者还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 从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 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对梅雨潭的绿做了细致而逼真的描绘, 于是便有了那“醉人的、奇异的、令人不可琢磨的绿”。
二、移情品情美
伟大的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观赏景物的同时, 个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地附染在景物上, 情悲则景黯淡, 情喜则景亮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所以, 我们要品味作者真情所在, 就要移情入景, 移情入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家, 他的作品感情充沛, 蕴籍深厚, 是散文中的精品。所以, 在学习他的作品时,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情。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我们可以与《绿》进行比较教学。 在《绿》中, 作者在当时看到北伐战争的胜利, 觉得国家民族有望了, 不觉欣喜万分。作者带着那份欣喜, 游了梅雨潭。 作者在文中连用了三个“呀”, 反复地呼唤, 呈现了空前的抒情高潮, 表达了对绿由衷的赞叹, 对美好境界的挚爱和追求。而在《荷塘月色》中, 作为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作者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悲愤, 想参加革命又不敢参加的纠结, 对现实无法理解的孤独苦闷带进文中, 将淡淡的愁绪融入字里行间, 情感基调忧愁低沉, 一切都是扑朔迷离、朦朦胧胧的, 令人读后伤感不已。同是写景抒情散文, 《绿》的文韵热烈绚丽, 而《荷塘月色》却幽深灰暗, 这是作者的游情不同所致。
三、深思悟理美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征。散文的“神”总是包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景、 品味真情的基础上深入思考, 挖掘出作者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 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细心推敲揣摩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 反复品读这些能体现作者思想精髓的句子, 而这恰恰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语言深刻, 充满哲理。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句“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 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 从而理解了作者史铁生在对地坛公园春华秋实和一草一木的不同感受中, 经过长期的沉思流连, 对人生百态和命运有了深切体悟, 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抒发了对命运和生死的感悟, 也使我们体会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的真正内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写景抒情散文时, 必须凭借散文自身的文体特征, 充分挖掘和利用作品的人文因素, 让学生在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 感悟人生哲理, 培养审美意识;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摘要: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作用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本文从细察观景美、移情品情美、深思悟理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以期对语文教学实现培养目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文教育,细察,移情,深思
参考文献
[1]李雪峰.高校大学语文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