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2024-09-16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共10篇)

1.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篇一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

1大众艺术

大众艺术是以尽量得到最多群众接受与欣赏为主旨的舞蹈、文学、音乐、戏剧或其他艺术形式。20世纪的大众艺术通常依赖印刷、摄影、唱片、录音带、电影、广播、电视等再现技术,并以都市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各社会的大量集中人口为对象,具有风格变化快、内容多形式,并且不断从贵族艺术、民间艺术、外来艺术汲取营养,在歌曲与歌词、广播、电视、小说、舞蹈及其他许多流行的文娱活动、物件、潮流、风尚等方面利用现代技术的特点。2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要求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体现评价者的价值观念和主观愿望。不同的评价主体因其自身的需要和观念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或活动会产生不同的判断。4学生自我评价

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期望,品德,发展状况,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进行判断与评估,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5人文价值

人文即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人文价值即只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

二.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关键。(ˇ)

(正确)学目标的确定是成功开展教学的先决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目标制定这个教学环节。2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ˇ)(正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让学生对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成了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所谓情趣性行为是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说过程不被子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就本性而言,人一般都喜欢情趣性行为。但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又不得不进行一些意志性行为。因为人毕竟是有意识、有追求、有有意志的生物。毫无疑问,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意志性的行为。但是,美术在基本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它更多地要依靠情趣性行为才能够得以实现。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在这次新制订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设中,就要求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象、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上述的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引发了学生学习激情的好例子。

3美术的审美娱乐价值,主要是通过艺术创作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使身心得到愉悦和休息。(×)

(错误)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艺术作品之所以特别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享受,通过欣赏艺术是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另外,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身心放松,从而以更为充沛的精神去投入新的工作.

4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ˇ)

(正确)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5大众艺术是以尽量得到最多群众接受与欣赏为主旨的舞蹈、文学、音乐、戏剧或其他艺术形式。(ˇ)(正确)大众艺术是以尽量得到最多群众接受与欣赏为主旨的舞蹈、文学、音乐、戏剧或其他艺术形式。20世纪的大众艺术通常依赖印刷、摄影、唱片、录音带、电影、广播、电视等再现技术,并以都市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各社会的大量集中人口为对象,具有风格变化快、内容多形式,并且不断从贵族艺术、民间艺术、外来艺术汲取营养,在歌曲与歌词、广播、电视、小说、舞蹈及其他许多流行的文娱活动、物件、潮流、风尚等方面利用现代技术的特点。

三.简答题

1课外美术课程资源有哪些

一提到美术课,很多人想到了素描、颜料、色彩,这仅仅是美术学习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术资源是十分重要的,1例如饭店、宾馆为了装饰,都有书法和绘画作品,如名人绘画挂历、油画风景挂画,○2与他人积极交流,共享美学资源 ○3充分利用网略资源,丰富资源广度与深度 ○“美”学的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宽广无限延伸的话题,仅仅依赖于课程教学和课本的内容,给学生对美学的认知带来局限,不容易拓宽学生的视野及对美学的认知与理解,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

2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评价,可以让学生对问题的结论有新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辩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反思意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评价活动是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开辟评价机会,鼓励学生学习自主评价;通过自主评价,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再次尝试的欲望。要让学生正确参与评价,促进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的指导,使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评价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四.论述 1美国视觉艺术教育下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启迪,并举例说明。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造型手法多种多样;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既包括两维的平面绘画作品和三维的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视觉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

而对于视觉艺术这种形式,美国的视觉艺术通过几百年的时间适应与改革,现在已经开始引领世界潮流,尤其是美国的电影艺术更是独霸全球,这一切都要归于美国视觉艺术的教育发达。

后现代课程观是指运用宏观综合的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以寻求取代现代性的单向独白式权威教育。

回顾美国艺术教育范式,在近代发展的轨迹,20世纪40至60年代是罗恩菲德的“儿童——艺术家”理念的全盛期,七八十年代则是拨乱反正,回归艺术科本身知识的“学科本位”与“教师中心”主体课程,90年代中后期,标志着从现代主义过渡到后现代主义理想,重现社会反思,文化批判与深度建构,即如何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的“视觉文化课程”的形成。

因此,从三点总结美国的视觉艺术教育下的后现代观给予我们的启迪:(1)图形话语是一种流行与全球且无需翻译的语言;

(2)需要通过必要的学习才能获得获得阅读“等同深奥”的视觉读写能力;

(3)图像、视觉对像、视觉事件等图形话语同样传递着各种意义和信息,而且传达着文本难以表达的意义和信息。

2.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篇二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写生创作

国画的种类有很多,从技法上分有工笔和写意两种;从题材上分有花鸟、山水、人物三种;从装裱形式上分有立轴、横批、扇面、长卷、册页等很多种。

对于五年制大专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学习国画呢?而且他们还是初中毕业,没有绘画基础,没有国画基础,理解能力也不是那么好的学生。课时安排每周只有四节课。我对他们的国画教学做了如下安排:二年级上期工笔花鸟画(包括概述、白描勾勒练习、工笔临摹设色练习)、二年级下期写意花鸟画、三年级上期工笔人物画、三年级下期山水画、四年级上期工笔花鸟画写生创作(包括花鸟写生创作和展览评比)、四年级下期山水画写生创作、五年级上期工笔人物画写生创作、五年级下期国画创作。

工笔花鸟画是传统绘画的一门画科,它与人物画、山水画是并存而发展的;其历史悠久,有着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的风格。怎样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五年制大专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能否学好工笔花鸟画的关键所在。

学生刚接触国画,我就让他们从工笔花鸟画开始。工笔花鸟画的学习内容包括概论、线描、工笔设色花鸟画临摹、工笔花鸟画写生创作和展览六个方面。二年级上期工笔花鸟画学习概论、线描、工笔设色花鸟画临摹,四年级上期工笔花鸟画写生创作学习、工笔花鸟画写生创作和展览评比。虽然工笔花鸟画的两个学习阶段之间相隔了一年半这么长的时间,我不认为这会对学生学习工笔花鸟画写生创作有什么阻碍,而二年级下期写意花鸟画、三年级上期工笔人物画、三年级下期山水画的学习反而对他们学习工笔花鸟画写生创作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概论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学习概述和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概况。

线描练习用半个学期的时间,每周四张以上作业量,通过临摹线描花鸟画范本,主要是训练线描勾勒技法,解决好线描勾勒的用笔,用墨及用线造型的基本问题。本阶段是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工笔设色花鸟画临摹练习也是用半个学期的时间,每周一张以上作业量,通过临摹工笔花鸟画和自由设色练习,掌握工笔花鸟画的勾勒填色技法。本阶段是学习工笔花鸟画的重要过程。要求画面干净整洁、单纯、明快、华丽,而且富有节奏及韵律感。

工笔花鸟写生创作要求学生通过工笔花鸟画的写生创作学习,了解工笔花鸟画的写生创作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理解并熟悉工笔花鸟画的写生创作的制作流程,掌握白描写生方法、提炼加工、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构图的意义及作用、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以后的学习,掌握摹仿性创作、独立性创作方法,能根据工笔花鸟画的写生创作不同的制作方法创造性地制作小型的工笔花鸟画的写生创作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此阶段是形象工笔花鸟画的最终目的。

讲评展览通过对学生的工笔花鸟画作品进行讲评展览,既是给学生们一个相互交流学习、激励低年级学生学习工笔花鸟画兴趣的机会也是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

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适当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针对操作太难易使孩子们难以掌握,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丧失制作信心,在教学中宜采取诱导、启发及直观创作等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引导他们克服急躁情绪,做出理想的作品。从而,将学生的观察、记忆、理解、制作能力及智力才能、情感追求,在工笔花鸟画的写生创作中得到充分释放,使孩子们能轻松愉快、情绪高涨,既陶冶了学生们的心智和情感,也激发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创作灵感。另外,工笔花鸟画的写生创作是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训练创造思维能力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好方法,同时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

1. 利用老师自身的行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给学生多做示范,以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励学生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兴趣。在讲授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的时侯,可利用图片进行分析、讲解。还有,教师结合自己的作品向学生讲述创作时的构图、制作技法等,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欣赏、了解、感受工笔花鸟画。从而树立起学生学习工笔花鸟画强烈的欲望。

2. 做好线描和设色的训练,为学生学习工笔花鸟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线描训练时,要根据临本的各种描法,研究其中、侧、回、藏锋的运用,线条起讫运行,转折、顿挫、粗细、曲直等变化,墨色浓淡、枯润、干湿之区别,尽量做到与临本接近。要临出原作的精神往往要反复一稿多临才能达到;只有反复临摹,加深对原作精神的理解,才能把传统的技法学到手。在工笔设色的训练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工笔花鸟画必备的工具材料,其次是工笔着色技法(平涂法、渲染法、接染法、冲水、冲色、冲粉法等)。在临摹的范本选好后,要认真读画,仔细研究,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分析范本的构图安排,造型处理,意境表达,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以及题款、印章的位置与大小等。对每一张画都要多看、多想、多画,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工笔花鸟画的画法。

3. 分层次地进行工笔花鸟画创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作是学习工笔花鸟画的最后阶段,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创作是作者观念、技巧的最终表现形式。花鸟画创作是运用前面所学到的基本技法,通过工笔花鸟画独特的绘画语言来反映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向人们揭示大自然的美,从而达到培养人们美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性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培养学生工笔花鸟画创作已经具备临摹和写生的基础,也具备了观察、研究、描绘花鸟的能力和学习借鉴前人经验的前提。我们从模仿性创作开始到独立性创作。这一阶段主要以模仿性创作为主。

4. 进行作业讲评和展览,延伸课堂教学

在每一阶段的学习后,及时地组织评比学生的优秀工笔花鸟画作品并进行展览,尽量展现学生,并能让学生在评比和展览的过程中再次相互学习、相互指点、相互交流,从而达到促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工笔花鸟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月华.工笔花鸟画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04 (11期)

3.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篇三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 分层教学 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05-01

前言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必然会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也就是个体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使学生在小学美术学习中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差异化、针对性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获得进步。分层教学就是一种针对学生差异性开展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确保新课程要求的确切落实,应得到教师的重视及实践运用。

一、分层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首先,分层教学能够增强小学美术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个性、需求等不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并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等,从而使所有学生都有所进步的一种教学手段。将分层教学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时,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要素以及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评价方式等都进行优化,从而充分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分层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分层教学的应用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教学,这便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公平、关爱,不需要再为有差生的头衔和区别对待而感到烦忧。从而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小学美术教学开展创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当前设计情况分析

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首先,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较为注重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美术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重视对学生智力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再者,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往往更加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难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最后,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通常更加偏重于对学生的硬性管理,将自身地位摆在首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这种教学设计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出现了“重教轻学”等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验情感,缺乏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沟通,学习方式单一枯燥,导致学习兴趣不佳,十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升。而分层教学能够弥补当前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学习主动性,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美术课程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科学划分学生层次

要想实现小学美术课程分层教学有效性,首要任务是对学生层次进行科学划分,而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了解越细致,则越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开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将学生的智能分成八种,而这些智能的显现时间、显现程度并不一致,在分层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开发潜能,不存在高低好坏之分,需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主要采用固定分层的方式,例如学校常见的重点班、普通班、差班等。这使学生被贴上了一个层次标签,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小美术课程分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采取弹性分层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的进步、退步情况,调整其所在层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合理设置分层目标

在划分层次后,教师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能力等。例如在将学生分成基础层、中级层、发展层后,结合实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根据学生学习速度较慢的情况,教师采取个别辅导方式对学生给予帮助,并在教学中,注重对这一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并简单画出命题画即可。对于中级层的学生,因其本身已经能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因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是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并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多种美术工具。对于发展层学生,这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且一般的课程教学难以满足其学习要求,因而,教师可以适当为该层次学生增加一定的学习难度,要求其能够充分开发身边的美术材料,通过自身想象创造出多样化的美术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并实现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设计分层教学问题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问题,在加强师生之间互动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例如在将听到的儿歌绘制成图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基础层的学生设置较为简单的问题,如請学生回答都知道哪些儿歌,是否听过教师所播放的儿歌等。为中级层的学生设置难度一般的问题,如请学生回答将儿歌变成美术作品的方法等。为发展层学生设置较难的问题,如请学生回答在将儿歌绘制成图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等。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积极的表达自身观点,实现思维的拓展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并在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下,获得受尊重、受关注的感受,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结论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兴趣不足。教师应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意识到分层教学的教育价值,通过科学划分学生层次、设置分层教学目标、设置分层教学问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学习自信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容舟.《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艺术科技,2014,6(6):14-15

[2]付晓燕,付光华.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程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3,8(8):153-154

4.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篇四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大众艺术

人文即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人文价值即只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

2、文化遗产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文物、遗址。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 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4、学生自我评价

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期望,品德,发展状况,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进行判断与评估,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包括学中,学末评估,老师一般也会参照学生自评作出自己对该学生的评价,简单的优良中下已是过去的评估方式,在个性教育的时代,如何挖掘每个学生的自身独特的可塑性的优势,激励引导学生的自信自尊,是值的每个教育者相关者思索的课题。作为老师学生彼此交流的一个微型平台,学生眼中的自己,老师眼中的学生,彼此加强认识,才有助于更好的交流。

5、人文价值

人文即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人文价值即只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

二、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50分)

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正确。因为所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2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正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让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因此,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成了当今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3.美术的审美娱乐价值,主要是指通过艺术创作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使身心得到愉悦和休息。

正确。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劳动者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此外,艺术审美娱乐功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前面曾提到过的“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不仅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4.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对的,教师需要了解、包容学生的胸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真诚地对待学生并进行细心热情的指导,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

5.大众艺术是以尽量得到最多群众接受与欣赏为主旨的舞蹈、文学、音乐、戏剧或其他艺术形式。

1、对的,20世纪的大众艺术通常依赖印刷、摄影、唱片、录音带、电影、广播、电视等再现技术,并以都市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各社会的大量集中人口为对象。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课外美术课程资源有哪些特点?

(一)、教师的自主性较强,自由度较大

(二)、具有创新性和前卫性

(三)、非强制性,适应学生的兴趣

(四)、不必面面俱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五)具有开放性,参与的人更多。

2、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答: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前提是,既提供符合美术课程学习特点,又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并制定出 便于学生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形式有以下多种:(1)简易的自我评价

(2)以单元为单位的书面测验式的自我评价

(3)以单元为单位的表格式自我评价

四、论述题(共10分)

1、论述美国视觉艺术教育下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启迪,并举例说明。第一、图像、视觉对象、视觉事件等图形话语同样传递着各种意义和信息,而且传达着文本话语难以表达的意义和信息;

第二、图形话语是一种流行于全球且无需翻译的语言;

5.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篇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比较教学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比较教育学重建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为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学知识基础。比较教学论也是世纪之交在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重点研究领域。国际比较教育学界重新关注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事情”,并由此形成比较教学论这一新的重点研究领域,这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重视教育质量这一现实需要的反映。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被一些学者批评为一个“边界过于模糊”的研究领域,“甚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①。但比较教育学界内部也有学者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教育研究的高级形态”,甚至说“比较教育学就是教育学本身,是教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表现形式”。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一样,无论是其研究方法还是其研究主题都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制约与影响,都不可能置身于整个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之外。像教育学一样,比较教育学也不断变换自己的研究主题、学科身份和知识形态,以迎接各个时代对教育变革提出的挑战。那么,21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学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又给比较教育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笔者将通过探讨国内与国际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学论的关注与探索来尝试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

此外比较教学论研究也体现在众多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上。与英美等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热情颇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外国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五份学术期刊共发表教学与课程方面的论文855篇,占总数的24%;从90年代中期至今,课程和教学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论文达1909篇,占总论文数的28%

而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重建比较教育学科以来,由于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一直是国外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如80年代对苏联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和合作教育学派的研究,对美国布鲁姆、布鲁纳、奥苏伯尔和加纳德等人教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德国当代教学论特别是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论和范畴教学论的研究,等等。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多年来尤其侧重于课程与教学论的比较研究。[6]但是,所有这些关于教学论(或教学理论)的研究,都是比较教学论研究的可贵发端。它们对国外的教学论与教学改革经验本身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当关注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对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文化中的教学论(或教学理论)进行直接的、深度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国家或不同教育文化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直接的、深度的比较考察,这样才能促进比较教学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将朝什么方向继续前行?我们将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我们继续前行的方向?比较教育学作为我国教育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不能也不应该漫无边际地进行研究,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值得深思!

目标: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根据调查,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用人数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黑龙江省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每个乡镇只有两三所小学,基本上没有村小,对小学教师的需求是很有限的。随着小学生的减少、拆校并校的进行,小学教师已经饱和,新教师进入已经很难了。但在就我们对农村小学现状及发展需求看,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教育还是对小学教育专业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1.对个别学科的小学教师有一定量的需求,如: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小科教师,还是缺乏的。

2.新毕业生可承担农村小学学前教育教学工作。

目前农村很多村镇缺少幼儿园,为补充学前教育的不足,小学大多设置学前班,而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学前教育的专业老师几乎没有,很多小学和幼儿园都招聘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解决学前教育人员不足的问题。

所以作为未来的一名乡村教师,我们可以做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来适应市场需求。

比2007年黑河学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程设置,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开设学前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使得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和技能,同时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

(一)“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才奠定坚定宽厚的基础。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开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本方案试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进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小学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并提出了学校的校训:“实践——创新——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三、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四、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根据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占有比例,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1)显性课程的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2)隐性课程的研究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

2、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种隐性课程,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课程开发操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前提。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环境设施、学生特点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等。

(2)、确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提出做个有智慧的实践者。

(3)、制订方案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同时要统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评价方式、课后反思等。

(4)、组织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规范“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序。我们认为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五步,即:环境分析与材料选择、目标的确立、教学的组织、学习的评价、课后的追踪。要严格按程序实施。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要积极构建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5)、评价与改进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改进,建设有鲜明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化校本课程。

六、课时设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新课程年级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其他年级从现有计划的选修课中安排。各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散在每周,也可将3课时集中在一周(安排半天)。

(2)、兴趣活动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个别兴趣活动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3、学科课程根据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际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二)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整套系统化程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布道者”,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而要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有效性,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1)、什么样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1.实现了预设目标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2.学生愿意学的课是有效的课。(形式和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3.有内容学的课是有效的课(有意义的)。

(2)、什么样的课是学生愿意学的课、有内容的课?课标指出: 1.符合学生学习情绪、行为发展规律:兴趣---需要---挑战---探索学习---成功;感受---模仿---学习---应用

2.主题内容以他们熟悉的、想象的、怪异的、神秘的、超自然的、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的和导引的;

3.能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所学东西,并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4.能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产生愿意学的愿望; 5.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产生要学的需要;

6.能让学生产生“我能行”,感受到自身优势和潜力明白了

二、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规范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行为实践活动。它需要教师从系统理论出发、从全局出发、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握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熟悉和掌握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操作程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1)、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一般来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自导能力。我们知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都是由开始的陌生,经过产生兴趣、积极参与等环节到最后的熟悉和掌握;学习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这其中要经历四个阶段:学生依赖阶段、学生参与阶段、学生主导阶段和学生自导阶段。这与格罗(G.Grow)提出的依赖、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和自导学习四阶段有相似之处。基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我们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低的自导能力,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在他们心中是权威的、可信赖的。这种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习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因此,这种设计模式主要适用于没有基础知识或技能以及没有学习经验的学习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而且我国传统的教学也大多使用这一设计模式。2.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判断,对所学的内容已经开始感兴趣,能够主动配合教师,乐意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指挥者。该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应当由教师来控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3.学生主导—教师促进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设计模式,其理念是基于“学生主导,教师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学生心理发展观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学习观。这种设计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易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弥补集体教学中难以因材施教的问题等。但是,实施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前提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而且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参与者。在这种设计模式中,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处于中心的中间过渡地带,起帮助和促进的作用。4.学生自导—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6.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篇六

提高的基本途径

学号:*** 年级:09级姓名:黄文珊

美术教育是由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构成的。美术本体构成了美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美术本体由美术知识与技能体现。对美术教师而言,对美术本体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构成了他们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点。因此,一个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经验、知识和技能。

从师范美术院校毕业后的美术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回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然而他们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在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两方面都急需提高。那么作为一名专业的美术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呢?

一、如何提高美术专业素质

美术教育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庞杂,我们因教学需要将其分为造型(设计与工艺)教学、知识教学、鉴赏教学和综合教学四大部分。这些专业知识中的理论知识支撑着技能的学习,各类知识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使教学思考更加深刻,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通过调查发现,美术教师如果在学习期间没有大好专业基础,以后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由于专业水平差,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就体现不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就发挥不了一个美术老师应有的作用。

所以美术老师从学校毕业后要不断主动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的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学校或其他的针对本学科的专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以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

二、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应当准确地理解美术基本概念和技法理论等内涵,还应该能用语言清晰地对之加以阐释。教学的基础就是要有扎实的美术知识功底和丰富的语言魅力,在现实中部分美术教师在技法的教学活动中演示、示范不成问题,但进行美术知识的教学和美术欣赏教学时却存在很大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可同控制能力,一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美术教学课堂因为不需要考虑升学的分数压力,因而面临着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实际上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个切入点。

很多时候,美术课程本身太过死板,书上内容太旧或者太难,学生学起来没兴趣,这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展课本的内容,改变教学方法,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曾经有一个成功的例子:有一学期上小学五年级的国画写意课,按说上这样的课不是难事。经过精心准备了教案,画了示范画,学生也准备好了画具。在课堂上教师费尽了心思,又是讲,又是画,原以为学生个个都能很快的进入角色。等到学生们画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一个个都不敢往纸上画了,问其原因,害怕画不像。后业我想了一个办法,不画写意,全画“简笔画”。用毛笔画“简笔画”学生一下就来劲了,为什么?简单。几笔下去,几根线条物象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当学生们画了一段时间的简笔画,便让他们放开了画,你别说那

效果真的无法形容。课后问学生,你们当初为什么画不好,现在却又能画好了?学们说:一开始用毛笔画,软软的不像铅笔那样好用,害怕画不像。后来知道只要能画出一个大的基本形加上特征就可以了,用毛笔画简笔画,对毛笔有了一点认识后,再加上用笔的变化,墨色的变化,这不就画出来了吗。其实写意国画就像是画简笔画一样,只要特征出来了,自然也就像了,你看青蛙有两只大眼睛,宽嘴巴,蝌蚪就是一小点后面带一小尾巴,简单啦!学生们的回答让我们一下子顿悟了:“写意”实际上就表现物象的“神似”,而简笔画正是表现物象“神似”的最简单的一种方式。

另外,美术教师还要多听其他学科教师的讲课,通过借鉴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努力来提高教学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有关的培训活动来实现。比如课程改革的培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说课”和“赛课”等活动。所以美术教师要经常参加这些类型的活动和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7.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篇七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以下简称“小语论”) 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它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

但从现有课程的实施来看, 带有以往浓重的教学法课痕迹: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下, 学生们的学习大多还处于“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忆笔记, 考后丢笔记”的不良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漠视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 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 淡化了学习者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 影响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

我们试图从改变课程实施方式的角度, 以“问题驱动”为基本教学策略, 采取“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方式, 使“小语论”教学由教师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行为,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唤醒主体的需求内驱力, 激发其潜能与创造力, 以实现“小语论”的课程目标。

二、“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 “问题驱动”策略基本内涵

“问题驱动”策略或曰“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Learning, 简称PBL) , 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 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 (authentic) 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 (self - directed learning) 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 (real—world) 问题, 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越来越热, 是因为它切实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 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学习模式对我国当前大学生以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毫无疑问, 基于问题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克服医学教育的困境, 而且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共同需要。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自我指导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而这些都是作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因此, 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实验与验证以及施教者教学行为与学生能力形成发展相关因素的考量, 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

(二)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特点就是情境促问题, 问题带情境, 通过“问题驱动”开展教学。它的内在联系是:创设问题情境是前提, 提出问题是核心, 解决问题是目标, 实践反思是归宿。

1.问题呈现:

在这个流程中, 将教学问题置于“候诊”状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此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发现问题并给予准确表征是重点。学习活动通过“自主阅读”“亲身感悟”“案例分析”几个环节展开。即, 首先阅读“小语论”教材相关部分的材料, 以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其次, 进入小学课堂见习, 听取相关类型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如医学教学的“临床”经验, 以“获取问题”;第三, 搜集典型案例, 结合“临床”问题加以比照分析, 将问题呈现出来。比如, 在阅读教学中, 朗读的状况很不理想, 小学生 (包括部分教师) 的普通话不够标准, 方音明显;课堂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往往匆匆而过;或者有较多的朗读时间, 但又缺乏层次性的要求;课堂朗读指导的效果不明显, 与“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想去甚远。因此,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恰当地指导朗读”等就成为课程学习中应当“破解”问题。

当然, 仅仅发现这些问题还不够, 同时要求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 并对其给予准确表征。这一方面是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 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对上述问题的准确表征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与PBL由教师设计问题并提出给学生讨论所不同是在于问题的定义与解决。笔者认为, 问题驱动价值的实现, 不能仅仅依赖教师对问题的呈现, 还有一个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的环节。如何发现问题并能准确表征, 是学习者学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本研究试图突破的难题所在。这也是通常所说的,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设法求解:

当问题得到了准确的表征和呈现, 就进入了“设法求解”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 主要是采取小组内部分工, 通过小组讨论、查阅工具书、上网浏览资料等方式寻求解决方案。这个程序结束时, 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有个人的求解备选方案, 以及在此基础上经过小组共同研究、探讨而形成的集体成果, 并向全班展示和汇报成果 (包括个人收集的资料、个人的研究结果及小组讨论记录等) 。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查找资料, 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阅读查找、比较分析、梳理整合, 自己建构、抽象、概括出相关知识, 经过这一过程, 学生们可以大大丰富自己对某一研究领域的了解, 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作了很好的补充, 视野也得到开阔,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深刻多了, 尤其是通过大量案例的搜索研究, 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实践反思:

“反思实践”让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 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兴奋度, 促进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的建构与生成。在这个程序中, 主要是组织学生带着相关问题, 并就其提出的方案尝试上一堂朗读指导课, 来具体落实, 并深刻体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小组集体备课, 共同进行教学设计, 在反复研磨的基础上, 形成课堂实施方案, 再由一名同学上堂授课, 其余同学一同听课, 最后评析、总结, 从而达成对问题解决的共识。

三、效果分析

1.使学生树立了真正的“问题意识”。思维产生于问题情境, 又以解决问题为其目的, 思维的问题性正是人的认识的基本特征。“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立足于“小语论”课堂教学, 始终把“发现提问”“表征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从而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猎获知识, 掌握技能方法, 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能力。

2.“问题驱动”的教学以问题为主线, 带着问题去探求解决问题, 打破了课堂封闭沉闷的传统格局, 打造了开放兼容, 各抒己见, 合作探究的交流平台,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积极性得到增强, 密切了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更重要的是, 强调学生在情境问题中积极思考, 自主探究, 通过释疑生疑, 生疑释疑的往返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思维潜能, 提高了自己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如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了合作、探究。通过“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以教材内容为主线以问题作向导, 采取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探究中, 小组共同分担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很好地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 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在小组交流探讨中, 大家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可以大胆争论, 甚至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此间, 大家不仅学习到相关的教学内容, 还充分地交换了彼此的观点, 学会了向别人的想法质疑, 学会了向大家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会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有利于相互学习、启发和促进, 合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哈佛大学流传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不断地思考问题, 不断的解决问题及反思实践中磨炼及享受成功, 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以及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甚至可以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53-56.

8.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最能够体现专业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课程。课程目标是能够培养适应于新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备师德和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未来教师。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因此本门课程在内容建设上,可以作以下思考。

一、渗透师德与专业理念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首要考察标准,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教师专業标准(试行)》中将师德作为小学教师四大理念之首。其具体要求是: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的专业理念如: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以及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

师德与专业理念不仅是体现在文字表述上,更应该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始终,以具体的行为判断。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用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作为资源,从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实践运用等方面着手,加强学生的师德和专业理念。而用表现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达成度。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具体的真实实践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用实践行为判断学生是否内化师德和专业理念。

二、建构学科专业知识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鉴于师范生培养的完整性,《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涵盖了: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四个方面。

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既要考虑到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目标,也要考虑到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因此可以作如下设计:

1、小学语文教育理念部分: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历史发展沿革、教材发展、学生发展等;

2、课堂教学理念部分:包括课堂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资源观等;

3、课堂教学实操部分:包括拼音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与综合实践教学等;

4、学生发展理念部分:包括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等;

5、常规管理部分:包括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专业知识的建构其实并非这一门课程能够完全做到,它需要师范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依赖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教师需要进行资源的统整,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再以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为抓手,在实践情境中践行。

三、养成专业能力

传统的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用学生的分数得以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领域,而是具有内涵丰富的体系。包括: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的应然状态)、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育教学的使然状态)、对学生开展激励与评价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具体体现为:

1、教育教学设计能力: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等;

2、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

3、开展激励与评价的能力: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位小学生的点滴进步;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等;

4、沟通与合作能力: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

5、反思与发展能力: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等。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覆盖广泛,既包括教育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技巧等;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对小学生的研究和小学教育常规的了解等。依托本门课程,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达到课程学习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发文字号:教师[2012]1号。

9.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篇九

一、选择题

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

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

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2、学习评价的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17、小学数学概念包括:

18、数学规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9、数学问题的特征

20、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

二、填空题

1、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起点的。

2、数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和关系,二是思想世界的形式和关系。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二是指构成的方式。

5、从认知学习的分类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与之对应,有三种类型的学习形态: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6、根据小学数学认知学习获得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和探索性的学习。

7、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8、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更体现出“物化”的特征。

9、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前期分析、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

11、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12、学习评价从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分为三类: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3、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一是忽视了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

1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15、目标设置、内容组织、行为方式以及人际相互作用方式是课堂活动构成的主要节点。

16、属概念、种概念和分类标准合称为分类的三要素。

17、将原有经验运用到同类情景中去,从而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经验系统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

18、儿童构建空间观念主要是通过图形的测量、图形的位置认识以及图形的变换等活动来逐步构建的。

19、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表现为空间识别障碍和视觉知觉障碍。

20、一般来说,问题解决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的;问题情境起着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作用。

21、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起点能力分析、一般特点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

22、进行教学设计,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整合设计”模式,二是“目标—手段设计”模式。

23、教学实践的目标,按照具体化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培养目标,第二层次是课程目标,第三层次是教学目标。

三、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

2、教学大纲

3、能力

4、学习风格

5、探究学习

6、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7、教学原则

8、教学方法

9、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0、学业评价

11、目标参照评价

12、数学规则

13、数学问题

四、简答题

1、成人数学与儿童数学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2、数学的性质:

3、“新数运动”失败原因:

4、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程变革的主要表现

5、传统小学数学课程的特征

6、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

7、小学数学教材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趋势(特征)

8、世界范围内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

9、实现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

10、儿童数学认知学习的基本特点

11、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核心思想

12、M·瓦根舍因认为,范例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1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涵义

14、学生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关系

15、构建教学策略的依据

16、有效教学策略的标准

17、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与交替,包含有两层含义:

18、教学设计的艺术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9、教学内容分析的主要目的

20、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借鉴参考资料的作用

2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22、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

23、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24、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25、概念分类的规则

26、为什么说纯粹的数学概念是非常准确的、严密的?

27、数学概念的特征表现

28、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

29、经验对概念学习的影响

30、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与作为数学学科的空间几何的区别:

31、变更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

32、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五、论述题

1、尝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

2、举例说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3、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儿童的数学概念能力

4、举例说明数学规则之间的关系

5、试述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能力的主要策略

六、案例分析

10.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篇十

美术教育家易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型,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具有声文图像的综合性功能,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能以全方位立体动态形式向学生客观形象地展示教学、丰富知识内涵,全面调动学生视觉听觉,通过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审美能力,是传统教学手段的重要补充,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把多媒体引入课堂,多媒体就有几大特性:

一、直观性:美术称为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感受上升到审美体验是美术欣赏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图像实物、模型构造、动态生成等学生无法亲眼目睹,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则为教师提供了最佳感性材料平台,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间接感官作品形象、线条色彩、明暗构图、材质肌理、结构动态等获得美的初级体验,启发学生对作品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观赏性:欣赏是美术教学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欣赏作品到探讨掌握知识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多媒体辅助运用便于各种艺术作品的呈现与展示,根据需要画面可放大与缩小、从远景到近景,从整体到局部,便于学生在静止状态中观察与欣赏艺术作品;还可以制作科学完美、趣味生动的观赏性课件对作品进行动态展示,如可以立体展示作品(雕塑、建筑、工业造型),根据需要改变画面要素(色调、明暗、迁移画面陪衬物)与原作形成对比,用视频和动画来冲击学生视觉听觉,做到图、文、声并茂,使教学更有观赏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及能力。

三、趣味性:美术作品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陷于枯燥乏味,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萌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学习效果。如多媒体可以使平常见惯的范画、情景、实物与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结合起来,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声音到图像,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特别迎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既能高度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有趣地上完课,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所以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它对于美术教学有极大的帮助,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原始的讲解演示方法已经跟不上现代教学发展速度。①美术教学辅助资料较多,学生需要全面的信息匿;②班级人数较多,演示直观性不够清晰。如:七年级《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为达到遨游的效果教师准备大垣的图片或实物作品,挂在教室前或摆放到讲台上,以助于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但这种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同时一个美术教师担任的平衡班级较多,大量资料又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教师实物作品结合利用网络或其

他方法收集资料,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用大量的信息来区分不同画种的不同效果,以及不同的材质,学生感受的美术作品越多,理解就会更深,教学效果也会更佳,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更浓厚,美术素质也更能得以培养。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图形、图像、文本、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交互表现,产生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提高探秘情绪,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美术教学不能只限于技能上的文化层面,而必须提高到文化的学习层面,通过多媒体的美术教学。可以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高人文素养。如:七年级《格尔尼卡》一课,作品本身美的价值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通过教师讲解或从教材文字中去了解作品的作者、作品的背景、作品的创作思想等。新课标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知识获取的途径。具体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要达到目的通过网络是很好的办法。学生在地址栏中输入“毕加索”三个字,出现相关链接:毕加索生平、代表作品、二战、《格尔尼卡》等等。通过学生的收集与处理,即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随着学生对作品背景文化认识的充实,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深入作品本身艺术形象、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就顺理成章了,也可通过同学互相讨论交流,从体验作品到接受作品,从《格尔尼卡》作品升华到美术艺术作品的时代意义,真正感受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美的存在价值。

第三、利用多媒体形成交互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新课程七年级《面具设计制作》一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4个问题探究,问题一:古今面具的功能一样吗?为什么说面具是一种文化?问题二:面具造型、色彩有几种特点?与人物性格特征有什么联系?问题三:面具制作用什么材料?你有几种制作技法?问题四:你怎样设计艺术节面具?教学方式:教师提供网址以及其他寻找方法,分4个小组寻找答案。找到资料后,利用教室网络,向同学发布并互相交流讨论面具的造型、色彩和民族性、人物特征等,并发表小组见解,从而创作出自己有个性的面具。学生根据问题通过网络世界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互助的合作精神,大大提高了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利用多媒体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更有利于体现新课程中评价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就《面具设计制作》一课,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参评等,学生参与性强,信息交流量大,对学生指导性更强,评价更具有持续发展性。如果利用教室网络教师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同时还可以举行网上作品展览,并对作品开展1对1交流活动。实验心理学家赤端特拉有一个实验证实:人们—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说明

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所以说,多媒体带给我们无限的教学新天地。信息资源的数倍扩展,形象感知美术学习过程的多层次、多角度、多载体,网络技术的资源共享均衡性等等,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大美术、大文化的理念,真正使美术教育更快、更好地走向现代化素质教育。

虽然学者总结了这么多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的优势,在各学科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也逐渐推广普及,但我们要对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以其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信息量大,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加强学生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综合素养,从而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应认识到,多媒体的使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主要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教师,多媒体只是必要的技术辅助,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一些问题必须注意并重视。

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较多的强调了对已有技术的使用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模式的开发设计。例如:近年来开始普及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代替板书,一些美术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了这种软件操作技术就是掌握了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不断吸收新技术经验以及在教学设计上的不断创新。我们必须明确.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服务于与时俱进的教学,而不是以掌握了某种特定的技术为衡量标准。因此,在提出掌握多媒体技术的间时,也应强调教学设计的不断更新和不断进步。

其次,课程标准巾说:“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学中有的教师克服了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却走进另一个误区,即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目的依赖多媒体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再现出来。而应存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却成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者.为多媒体的播放进行解说、播音.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观众。在美术课中有时需要教师进行亲手示范,这时如果使用多媒体来代替,即使表现效果再好也不如教师亲手示范的教学效果好。不如这样来的直接并富有感染力。把多媒体的使用当成教学目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并非所有的美术课都需要进行多媒体教学,也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如果使用多媒体就能为学生提供视听、动画等逼真的体验,使学生对相关的美术文化获得多元体验,对所欣赏作品得到全方位的解析。有的美术课并不需要使用多媒体,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会造成课堂信息过量,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牛的注意力,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一堂好课的标准很多,如果媒体使用不当反而会产生副效应.会使一堂好课变差。所以,要慎用多媒体。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活动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日标。要培养抽象思维,张扬个性。美术课程

标准巾说:“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牛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尊霞和保护人的个性,学生不仅町以个性化的去对美术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进行选择.更可以存美术学习过程中展示个体独特的个性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把本应在学生头脑中抽象的、个性化的想象以具象的单一的画面再现出来.把本应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虽然降低难度却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再者,美的标准是相对的,允许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与判断。每个学生不同的想象非常重要.如果用多媒体技术把一种同定的形象直接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唯一”的印象,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

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师便将大量的资料揉合在一个课件中,课堂上便不厌其烦地将大量的资料传递给学生,从这方面上是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不少制作课件的软件如powerpoint/Aothware越来越完善,素材越来越多,不少课件便出现背景、装饰图案五彩缤纷,不少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动画、音响充斥整个课件,刺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没有记住内容只记得音乐或图片;结果严重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学生表面看似兴趣盎然,课堂貌似活跃,但实际教学效果甚微。要避免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讲究多媒体运用的实效性,选准多媒体运Hj的适时性,依据学科特点,优化使用过程,真正让多媒体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对于一堂课用什么媒体,用在什么地方,要在课前有一个周密的考虑,决不能为了摆设、好看而滥用多媒体。无论何时,多媒体只能是一种媒体,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喧宾夺主,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多媒体课堂的淆,或为追求时尚,借此来哗众取宠.装点门面,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等,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要我们在观摩优质课的新型教具教学时,不是去欣赏精彩华丽的教具和教学手段变化的神奇,而是去学习现代化教具带来的教学新观念、新思想、新没计,那么,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备同样可以实施全新的“审美型”美术课堂教学。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量大.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省时、高效。又因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动态的选择性和时空的町变性等优势.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多媒体的运用,必将会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作为美术教师,我认为我们不能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应该在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基础上,把多媒体当做教学的手段之一,多媒体的运用只能用于该用之处.以让其在教学中获得最好的效果。取其利而去其弊。

【参考文献】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李庆云.中小学美术教学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上一篇:音乐中的徜徉散文下一篇:转差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