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问题的作文范文

2024-08-05

辩证看待问题的作文范文(5篇)

1.辩证看待问题的作文范文 篇一

原标题:怎样看待意识形态问题

近期以来,有一种误解,以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回到“左”的年代。于是,一些人对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不够理解,甚至产生一些困惑。针对这些困惑,需要回答以下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为什么不能回避?为什么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如何判断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当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必然反映。经济基础是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见解、信仰、追求,以及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法学、史学、文艺学、宗教学、伦理学,包括经济学中涉及生产关系的思想理论观点等,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地位、政治利益和立场不同的人们,其意识形态的倾向也会有所区别。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即便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结构与倾向也会有所区别。不能把世界上一切矛盾和斗争都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归结为意识形态斗争。但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利益群体的个人,其意识形态价值取向,肯定有区别,甚至尖锐对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汇、交融、交锋的今天,无论是观察、思考、处理国际问题,还是国内问题,试图不加分析地“去意识形态化”的做法,都是一厢情愿的。这样做的结果,安抚不了别人,只能麻痹自己。

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变革时期,这种反作用尤为巨大。引导得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不好,也会起巨大的破坏作用。君不见,从杜勒斯“和平演变”政策的提出到美国“西化分化”战略的实施,从纸介传媒、电台、电视台的仇共、反共、丑共宣传到互联网的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恶意炒作,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到煽动“颜色革命”,从台湾的“太阳花”**到香港的违法“占中”,某些西方政治势力,无不倾力发动意识形态战。他们在意识形态战中的常用手法是,炫耀西方价值观,颠覆传统思想体系,抹黑当局的历史和现状,混淆是非判断标准,造成意识形态纷争,打乱社会心理平衡,最后达到制造政治**的目的,以推翻他们不喜欢的政权或其认为是自身潜在对手的政权。

上述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纷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意识形态问题是个真命题,并非人为炒作的伪命题。

二、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兴亡盛衰,忽视不得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他还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江泽民则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告诫全党:“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做到警钟长鸣。”习近平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他在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它防线也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兴亡盛衰;一个没有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的国家,难免一打就败;而一个没有意识形态防线的国家则会不打自败。即使在非重大政治变故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也非常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意识形态工作导向失误、措施不当,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风气歪;什么时候意识形态工作导向正确、措施得当,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风气正。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启动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常态化时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时期,西方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复杂。当此之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认识不到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有害信息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否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冲击、对涉世不深和荒于历史学习的青年的误导,认识不到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否定,认识不到民族虚无主义对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的消解,认识不到崇洋媚外心理对“全盘西化”的鼓动,认识不到新自由主义对私有化的鼎力支持,认识不到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的双重标准及其与“颜色革命”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到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迎合低级趣味等精神垃圾对青少年的毒害,那么,未来高校难免会培养出令人担忧的一代:缺少信仰、没有追求、狭隘肤浅、胸无祖国、缺少正气和智慧、缺少胸襟和远见。果真如此,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因为必须清楚,青年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决定着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此必须高度警醒。否则,我们国家也难免有“颜色革命”、改旗易帜之忧。

三、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好,但存隐忧

正确判断形势,总要一分为二。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判断也该如此。

首先必须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明显向好。总书记一系列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接受,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拥护,成为指导理论武装工作的利器,赢得了广泛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效果十分显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形式多样,随处可见,日益深入人心,“最美人物”光照神州大地,感人精神净化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提供思想保证、道德滋养、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新闻传媒越来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宣传好中国的价值观念、树立好中国形象的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作品,在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奉献出美好的精神食粮。显然,看不到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就会导致形势判断的片面性,显然也与实不符,不利于我们鼓舞士气、振奋精神。

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许多应该高度重视的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由于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版权界限分明,以及长期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相对来说不易被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利用来兴风作浪。值得注意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它们信息量大、即时互动、无界无域、传播迅速。其双刃剑的“正锋”,虽释放正能量的作用正在加大,但其“反锋”的破坏性仍在持续发酵。现在绝大多数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都是借助互联网在不断地炒作、放大和扩散,释放出不容忽视的负能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假借考证历史,杜撰故事,危言耸听地“揭秘”所谓的党史逸闻轶事,编造莫须有的情节,以假乱真,歪曲党的历史,丑化党的领袖,抹杀党的丰功伟绩,质疑党的执政合法性。

二是削弱国家意识,嘲讽英雄模范,消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宣扬极端“民主”和绝对“自由”,刻意夸大和渲染当前我国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误导人们“看破红尘”,淡化党的意志、理想信念、爱国意识、组织纪律、敬业精神。

三是炒作花边绯闻,冲淡思想舆论宣传的主旋律。一些违背传统道德、社会伦理甚至是淫秽污浊的传闻,经常被炒作成“头条新闻”,转移网友对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和重要精神的关注,妨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四是扭曲热门话题,夹带错误观点的私货。评点“打虎灭蝇”的反腐斗争,不是强调我们党的反腐决心和力度,而是渲染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问题,企图将反腐败斗争涂抹上所谓“权力斗争”的色彩。

五是抹黑和围攻敢于坚持原则、坚持真理、敢于旗帜鲜明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专家学者,使他们因“污名”而被孤立,使党的理论队伍受到削弱,使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受到挤压和蚕食。

上述互联网传播的有害信息,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知识精英,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具破坏性。对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高度警醒、加强防范,并进行积极引导和有效管控。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

毛泽东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科学指南。这一信念,我们党从来没有动摇过。因为这是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和凌辱,几近濒临亡国灭族的边缘。一批又一批忧国忧民之士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于是,五花八门的“主义”都被拿来试过,如无政府主义、无政府工团主义、互助运动、新村主义、合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施坦主义等。但是,所有这些“主义”都是昙花一现,都成了中国思想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只有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选择,成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科学指南。

1992年,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时,国际国内有不少人开始担心,甚至悲观失望,他们怀疑:“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邓小平坚定、从容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的坚定和睿智在20世纪结束之前得到一次颇有说服力的印证: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搞过一次千年伟人网上评选,评选结果是马克思遥遥领先,高居榜首。

为什么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十年后,马克思仍然被绝大多数人所推崇?就是因为马克思的学说不是偏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产物,而是站在了以往科学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的学说立足于19世纪中叶欧洲工人运动的实践,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精华,充分接受了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和化学划时代进步成果的启迪。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时代风云、实践活动与科学进步的空洞学说,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的生机勃勃的科学真理。尽管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出现许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远不是马克思当年所能具体预见的;尽管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经历曲折和挫折后,尚未走出低谷,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始终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发展仍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至于那些散布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甚至宣称“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没有对过”的人,那些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误区重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虚构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科学”的人,要么是对历史无知,要么就是对现实存在偏见,因为他们无视近现代以来中国沧桑巨变的基本事实,无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中华民族振兴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贡献。中国近现代史雄辩地证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决不能放弃。

五、必须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生命在于运动,理论贵在发展。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理论总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其实,只要理论之树深扎生活的沃土,与实践同生共长,理论同样可以长青。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历经世事沧桑、风云变幻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就是因为它总能被信仰它的共产党人不断结合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从而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初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前所未有地正确回答并解决了如何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而根本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道路等重大问题,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大成,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回答了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当前历史阶段,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

六、要从战略高度谋划意识形态工作,务求实效

战略管全局,战略管长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谋划布局。

1.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研究与宣传。要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紧密结合当代实际,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研究,以分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哪些是需要丰富发展的理论内容,哪些是需要修正的结论,哪些是过时的应当放弃的具体论断。

2.必须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除语言学、逻辑学、考古学、体育学等少数学科外,绝大多数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但在政治立场和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要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第一要务。

3.必须确保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否则,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就会方向不明、判断不清、思想混乱、是非不分,就不可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课堂、讲台、论坛和出版社、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否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能是句空话。

4.要旗帜鲜明地批驳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地带,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交锋、相互交融属于常态。阵地的争夺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尖锐激烈的;有时是非分明、简单易判,有时阵线交织、复杂难断。一旦认准是错误有害的思想观点,必须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批驳那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高校的讲坛决不允许传播违背宪法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要力戒暧昧和误导。

5.要把正确的历史观、特别是近现代史观教育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课。“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些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夸大我们党在历史上的失误,丑化我们党的领袖,目的是否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以迎合西方某种政治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因此,必须加强历史观教育,用事实说话,以坚定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6.要抓好抓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宣传教育。要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围绕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四个全面”,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能搞私有化,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等问题,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

7.要树立大意识形态工作观念。不要把抓意识形态工作仅仅看成是宣传部门的职责,全党都要抓意识形态工作。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各级党委都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密切关注,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大局中去思考,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研究。要在深入了解各种舆情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和杂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噪音和杂音为什么会有传播渠道,为什么会有传播市场。其中哪些是不可避免的,哪些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有严重的现实危害,必须尽快解决;哪些危害不明显,可以冷处理;哪些需要公开批评,哪些需要个别引导;哪些是意识形态工作本身的问题,哪些是由相关地区和部门政策或工作失误引发的不满情绪和心理宣泄;哪些需要靠说服教育来统一思想,哪些需要靠改进工作来化解矛盾。对相关工作要及时形成决议,抓紧贯彻落实。

8.要掌握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要着力打造一大批导向正确、反应机敏、判断准确、懂政策、懂理论、了解实际、高水平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瞄准信息科学技术前沿,加强网络新媒体现代化建设,及时更新设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占领网络技术制高点。要制定系统的网络管理规划,弘扬主旋律,增强吸引力,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要采取积极疏导和有效封堵相结合的方针,有效传播健康信息,坚决清除有害信息,正确引导模糊信息。

摘自:《求是》

2.辩证看待问题的作文范文 篇二

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而以黄色新闻为主的报纸,自然就被称之为黄色报纸了。

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源自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的竞争。

1895年,威廉·赫斯特收购《纽约新闻报》,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竞争。在赫斯特进入纽约新闻界前,普利策的《世界报》以严肃的报道言论结合煽情主义策略,取得巨大成功。赫斯特为在竞争中迅速取得优势,将便士报时代的煽情主义传统发挥到极致。他以金钱购买新闻,大量报道犯罪新闻与社会丑闻,大量应用触目惊心的新闻图片,并煽动贫苦人群发动民权运动。

在《新闻报》和《世界报》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以及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引起了全国报纸的效仿。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美国的新闻学者埃德温·埃莫里曾评价:“赫斯特制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坏的新闻,将美国新闻事业的水准降到了最低。”

尽管如此,美国仍有不少报纸坚决抵制黄色新闻的泛滥,主张维持严肃的风格,如《纽约时报》、《纽约论坛报》等

1901年,赫斯特因支持落选总统的共和党领袖白里安而公然在《新闻报》上煽动刺杀总统麦金莱。同年9月,麦金莱遇刺身亡,从凶手的口袋里搜出这份《新闻报》。赫斯特随即遭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新闻报》销量大跌。1906年,赫斯特不得不将《新闻报》解散,创办新的《美国人报》。

随着《新闻报》的陨落,黄色新闻逐渐衰落。而风格庄重的报纸《纽约时报》则迅速崛起,成为美国的主流大报。

历史意义

总体上看,“黄色新闻”作为一个报道流派,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但却对整个20世纪的世界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色新闻使严肃报纸与大众报纸的分流在理论上具备了可能性。尽管目前美国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黄色报纸,但黄色新闻理念在西欧和亚洲等地发展逐渐成熟。如英国的《太阳报》、德国的《图片报》、香港的大部份综合报章(包括《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三份畅销报纸,以及《星岛日报》、《新报》等),均是具有黄色新闻性质的大众报纸。这类报纸通常面对社会大众,发行量巨大,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如英国《太阳报》2004年的日均发行量超过450万份,而严肃的《泰晤士报》仅不到50万份。

尽管如此,对黄色新闻的伦理评判始终没有停止过。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同时拥有两份风格截然不同的报纸——以大量黄色新闻闻名于世的报纸《太阳报》和风格严肃的《泰晤士报》,默多克利用前者创造的巨大利润为后者供给资金,引导世界舆论,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对新闻自由的破坏。

黄色信息传递虚假信息,对民众表示虚假同情,大量的无聊信息阻塞了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它不仅没起到有效的社会引导作用,反而为罪恶、性和暴力开脱。同时,严肃、重大题材在报道上的空白也削弱了报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黄色新闻以迎合大众对低俗趣味的普遍热衷心理为写作目的,以不断俘获大众的猎奇秉性为手段,进一步开拓新闻娱乐的消费市场。它并不是一种对时代精神主流的反映和探索,也不能有效传达对转型期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尖锐思考。至多,它是一种旨在加强新闻消费功能、扩张市场空间的商业行为。在这种娱乐化的过度追求中,首先感到可悲的是新闻媒体对转型期精神深度的漠视,它使新闻成为一种表象化、平面化的精神符号,无法折射出报人对自身存在际遇的深切体察,更无法体现报纸对人性品质的深度追问,除了堆砌的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和虚假的泡沫经济,我们很难指望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但是从上面的时代背景来看,“黄色新闻”的出现是势所必然,然而“黄色新闻”的泛滥还是受到了各方面的诟病。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就认为,黄色新闻“使用大字号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滥用以至伪造照片;捏造访问记或其他报道以行骗;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发起运动以标榜自己等。”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父子也认为黄色新闻在获得了受众的同时,却“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不仅起不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反而为罪恶、性和暴力开脱”。由于舆论的反对和指责,《世界报》后来逐渐摒弃了黄色新闻的做法,《纽约新闻报》也因教唆刺杀总统麦金莱而受到各界的抵制。然而,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一新闻手法或新闻思潮的另一面。简而言之,“黄色新闻”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首先,就“黄色新闻”的故事化的报道手法而言,许多人认为这一手法是对“客观性报道”的一种违背。但“故事模式”是否就真的比以客观性见长的“信息模式”稍逊一筹呢?美国新闻史学家夏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其专著《挖掘新闻——美国报纸的社会史》(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中认为:从1890年代前后至一战以前,美国现代新闻业的发端阶段出现的普利策的《新闻报》和奥克斯的《纽纽时报》,分别代表了“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他认为,现代新闻报道刚一开始就有两种特性,即真实性和娱乐性,或者说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提供信息,及讲述故事。纽约《世界报》和《新闻报》选择了娱乐性,奥克斯接办的《纽约时报》则选择了真实性。

“信息模式”的报纸看起来比故事模式的报纸“更值得信赖”。但是,在论述美国现代报业的开端时期,夏德森认为两者的分野主要还是在所服务的阶层的差别上:即在有教养的中产阶级与“信息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中产和劳动阶级与“故事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从1983年普利策接办《世界报》到20世纪的最初几年,黄色新闻正值鼎盛之时,《纽约时报》却同时确立了作为美国最可信赖、最受尊敬的报纸的地位。因此,我们要说黄色新闻在报道手法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不应因其报道内容的低俗性来否定形式和手法的合理性。

其次,我们还应看到“黄色新闻”的受众定位非常明确,其受众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上文所述,1880—1890年代的纽约是一个移民城市,1881年以后的约十来年里,每年涌向美国的移民高达50多万。到1900年,美国双亲是移民的公民2600万,本人即为移民的有1000万,占全国人口的46%。多数移民没有阅读能力或者看不懂英语,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想学习。将这些新移民作为自己争夺的目标受众,依靠适合这些读者阅读水平和口味的方式来扩大发行量赢得经济上的独立,并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这无疑是对政党报依靠社论取悦党派和政府对上负责的受众观念的颠覆。同时,办报者眼光向下的受众观对于满足当时低层受众的知晓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它使大众媒介不再受一党一派的牵制而走向一种公共领域。

再次,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绝不仅仅是“媚俗”,也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普利策、赫斯特等人的黄色报纸,引起的读者消费潮流、迎合广告客户的潮流适应了城市居民不断改变的生活、感受和渴望,这也意味着报纸“娱乐功能”的扩大。当然,这其中并不能排除其“媚俗”的成份,媚俗作为一种与大众传媒发生发展相共生的现象,在当代的大众传媒中依然有着程度不同的体现,我们又怎能将其作为“黄色新闻”的独有现象而不加辨别的进行批判呢?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尤其是都市中心)是一个日趋消费主义的社会。当时的社会变动剧烈、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尤其是社会丑闻也层出不穷,报刊杂志热衷揭黑运动。媒体置身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要想获得目标受众的认同并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而不对这些现实加以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总结

新闻传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行业,因为它生产的是具有大众文化意义的产品,新闻传播者又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职业群体,因为他们的活动与社会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产品对舆论的形成、对政府权力及其它社会权力构成直接影响。新闻传播业从它诞生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它必须在政府、受众、各种社会利益团体及自身之间找准自己的定位,界定出自身的权力和责任,否则这个行业就不可能正常健康的发展,否则它不但不能造福于人类,反而会祸害人类。新闻自律体现了新闻业对社会承诺的某些责任和义务,新闻自由排除了从外部对新闻业予以限制的可能,要造就一个良性发展的新闻业,唯一可能做的就是想人类理性和良知求诉,而人类理性和良知也必须对此承担责任和义务

3.转换角度看待问题作文 篇三

记得上学期的时候,我考试只考了70分。试卷发下来,我立刻惊呆了,因为白色的试卷不是一个会让人开心的“勾”,而是一个会让人难过的“叉”。试卷的一边,我错了十几个。另一方面,我不愿意看到它。我看到一片狼藉,除了黑和,这时我们班的“小丑”笑着向我走来,她高兴地问:“你考了多少分?”她又开口说:“我考了83分。”“啊!”太好了,我坐在冰冷的凳子上,脆弱的心突然变成了碎片。

一整天都沉浸在悲伤和悲伤中,心想:为什么快乐的时光像梭子一样快,而悲伤的时光像老人扛着一块石头,每一分钟都过得那么辛苦。“铃声!铃!”终于放学了,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走,走,就像飞一样,很快就到家了。我不敢伸手敲门,怕一盆水洒在我的脑海里。我终于鼓足勇气去敲门,却被恐惧赶了回来。最后,我硬着头皮走了进去。我妈看着我,就知道发生了什么。她坐在沙发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其实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但你要换个角度看天空。”这时,我走到窗前,看到了一片崭新的天空,感觉舒服多了。

4.辩证看待问题的作文范文 篇四

扫一屋与扫天下

扫天下是志存高远的自信,是不随波逐流的坚毅;扫一屋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清醒,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坚韧,是如履薄冰的谨慎。两者兼而有之,才能有所作为,赋予生命应有的意义。

扫天下,壮志凌云。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思考的越持久,越是被深深震撼,一个是我头顶灿烂的星空,还有一个就是我心中的道德律。扫天下就如仰望星空,辽阔而深邃,她唤起我们心灵深处深深的`震撼,知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唯有志存高远胸怀大志,才可以像帕斯卡尔所说的那样,人尽管是卑微的苇草,但因为思想而伟大。于个人而言,应当仰星扫天下志存高远,不要囿于现实的庸庸碌碌,在柴米油盐里消磨自己的意志,得过且过。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更应该是一种昂然向上的姿态。黑格尔有言,一个民族,只有关注天空,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扫天下激励的是一个民族的鸿鹄之志。

扫天下,仰望星空,也是心灵的栖息与偎依。人生一路坎坷,有晴有雨,有圆有缺,有高潮也有低谷。众人的怀疑乃至自己怀疑自己的时候,不妨抬头看看那遥远的星空,心存扫天下之志。

而总是心中存扫天下之志,流于一种姿态,光说不练,却是“美则美矣,了则为了”魏晋风流,发言玄远,清谈误国,太在乎一种姿态,太专注于形式的雕琢,到头来只是流于一篇华丽而空洞的骈文,于己无益。因而扫一屋的重要不言而喻。

扫一屋,不夜郎自大,不好高骛远。摈弃华而不实,追求兢兢业业。愚公移山,一步一个脚印,神灵为之感动,中国航天,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一飞冲天,遨游太空。不扫一屋,没有脚踏实地,纵然漫天花雨天花乱坠,终究只是一个海市蜃楼的幻影。

5.正确看待改革中的问题 篇五

龚稳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220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经济保持高速的发展速度,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不断增强,自身民族文化的地位也得以凸显。作为一个高速现代化的社会,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进一步凸显,频发的群众性事件频发对政府的管理方式提出的挑战,官员贪官腐败事件对现有的监督机制提出的质疑,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发社会道德现状的反思,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的讨论。这其中不乏众多的利益集团以不同的目的参与进来,扩大社会突发事件的影响,威胁社会稳定与安全。提高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辨别力,正确看待和处理改革中出现中也就成了当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和一个停滞发展的社会其社会问题相对较少,而问题产生更加集中于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因为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其处于一个原有的传统价值体系被现代化过程中各种因素打破,再经过众多价值理念的沉淀,充分发展之后确立新价值观之间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于改革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易导致公众价值观的变换不定,甚至使公众价值信仰处于空白的状态。中国正处在现代化高速进行的阶段,无疑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首先,对于群众性事件,作为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政府也经历长久的,规模浩大的群众性反对事件,大批美国青年聚集在美国各大地段进行抗议,美国群众性时间爆发一部分失业率过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作为公共权力的代理者,政府始终无法代表中下层的利益,公共政策导向受社会上层垄断所引起,这是由其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决定的,变革则需要改变其社会的性质。中国则不同,在我国发生的群众性事件不仅时间短,规模小,而且其原因由于政府工作方式的不当引起政府部门公众矛盾激化引起的。工作方式的不当只需调整政府行为,而这种有传统的统治型管理理念到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改变,是在改革中经过不断实践逐步实现。

其次,关于腐败问题的思考。腐败问题的出现可以基本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个人素质,政治制度建设,公众参与程度。“在一个做官无门生财有道的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腐化形式将是利用后者换取前者。在美国,财富是通往政治权势的道路。”美国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严重的腐败时期,在经过长期八十几年的不断改进和调整之后才达到今天的状态。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三十年,传统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影响力依旧存在;另一方面,在本身政治制度建设不完善,公众参与程度低和部分官员个人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腐败问题也就难以避免。因此,年轻的中国也必然需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达到制度的完善,公众参与的提高以及官员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再次,对于公众道德缺失的问题。不可否认,“小悦悦”事件确实反映出公众冷漠的一种心态,但在“微博时代”,任何事情都可能由无限小扩大到无限大,“小悦悦”事件整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个问题;另外一方面,公众道德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化过程中不同价值观念冲突导致的。在原来的价值体系中对即对,而在当今社会则不一定,南京徐老太案件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种对与错之间,公众易于陷入彷徨状态,价值观念的空白状态随即产生,这种空白表现为道德事件中的不作为。与其说是一种公1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89页

众道德的缺失,不如说是公众道德的过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将逐步确定,这类由于价值观冲突导致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二、改革的特性决定其问题频发

革命年代留给一辈辈中国的印象无疑是最为深刻,可以说是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以至于在建国初期这种激情也带到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上来。虽然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为后来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年代,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沉稳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改革方式的选择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改革中的困难也无疑将考验改革者。

首先,改革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改革所处的地位。社会变革中存在三种势力,即革命派,改革派和保守派。革命派是社会中最激进的力量,社会变革中倾向于将社会氛围朋友和敌人两个方面,通过不断扩大分裂实现革命的目的,保守派则不同,他们固守社会中的秩序,阻碍一切变革。改革派的中间地位决定其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防止两派力量分裂,化解其中的矛盾,中和两派的利益冲突,促使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他们不至于发展成为反对力量,阻碍社会进步。

其次,改革者不仅要善于把握社会各种力量,还要控制善于各种社会变革的程度

社会力量瞬息万变,对于改革者来说不存在朋友和敌人的二分法,而是在改革中把握好各种力量的需求,防止因为变革措施过于激进导致原本分散的力量发生聚集,从而成为反对改革的集中力量;另外,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团体利益,如果不能触及就无法达到改革的效果,因此改革者需要把握各种力量的对比,这就需要改革者在改革前适时的分散力量,并控制自身改革的程度,防止触及过多团体的根本利益。

再次,区分改革中轻重缓急需要更高的把握能力和辨别能力。

一个社会需要改革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改革者在改革过程中如何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并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就成为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其内部利益的统一性与反对派的利益对立十分明显,因此其考虑的因素就相对较少。改革者必须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既要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又要与革命派,改革派自身和保守派三者利益的统一,这样无疑对改革者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改革中问题解决途径的选择

萨缪尔·P·亨廷顿在其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对改革的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他将改革分为两种:闪电战和费边主义。这对于我们在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首先,改革的方式之一——闪电战。闪电战,即“尽可能把所有的目标公之于众,然后

2。正如其名,这种改革的方式的特点体现在它的尽可能逐个实现,以图尽可能有所收获”○

高速与透明。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发展上的战略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在那个时期,国家的每一个发展目标甚至每一个计划都是公之于众,每一个公民都知道国家正在做什么,即将做什么。建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布就最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改革方式对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凋敝的新中国来说是适合,因为它最大程度的调到了公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节省了大量的发展时间,但是其不利的方面就是造成经济发展的质量低下,在社会造成一种盲目追求速度的风气,大跃进运动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其次,改革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费边主义。费边主义,即“藏而不露的战略,隐匿自己

3。这种改革方式与闪电战的改革方式相对,适的目标,把改革目标分开实现,一事一办”○

用于改革实施的初期,更加注重实际行动。具体做法变现为在改革过程中,改革中并不会把总的发展目标公之于众,而是将其分为一步步具体工作让改革的实施者去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体现得较为明显,最好的例子就是“韬光养晦”政策的实施。

正如亨廷顿所言,“在大多数备受现代化所带来的压力和纷争的国家中,改革的最有效2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89页 3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89页

4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这种方式也是发的方式是将费边主义与闪电战术配合起来使用。”○

展中的中国最适合的方式。群众性事件,腐败问题以及公共道德建设的问题,其中所涉及的社会利益集团相当广泛,所以在处理这些问题之时,统筹兼顾的处理问题也就成了必须。

改革最大阻力就是在涉及到集团利益的过程中,会受到反对派的抵制,因此作为改革者需要很好的政治技巧去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作为改革的抵制者,反对派更多的是因为在改革措施之后颁布出来之后形成的,所以为了达到改革的目的,改革者首先采用费边主义的策略,需要把各种问题细化,分成具体领域的问题,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来临改革者就可以运用闪电战术在反对派之前,将问题解决。这种总体上采用费边主义,局部采用闪电战术的方式,类似于中国古代“外儒内法”的治理之道,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也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2008,(6)

[2] 高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理论与探讨.2010,(1)

[3] 王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6,(4)

[4] 苗立娜.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实现的三种分析路径[J],求索.2010,(3)

上一篇:如何办特色学校下一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工作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