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4-06-18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精选13篇)

1.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一

河南省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贫困生是当前中国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健全他们良好的社会心态,培养他们高尚的心理情操已经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急需攻关的课题。从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着手,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以来,高校收费标准不断攀高。目前,一般高等院校的学费标准在4000元左右,民办高校和对外合作办学高校则高达10000元左右,加上每学年数千元的生活费、住宿费、资料费等各项开支,一名大学生每年的支出就达15000元~20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入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老、弱、残障、病家庭及边穷地区更是难以筹措这笔巨款。于是,高校的贫困生问题日益严重。

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为20%~25%。调查中了解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甚至罹患各种心理疾病;60%贫困生感到受助羞愧难当;22.5%贫困生感到很自卑;约40%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近20%贫困生对社会持极端的悲观观点。8.5%的学生认为校园出现犯罪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贫困有关。初步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水准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有的甚至处在温饱线以下,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娱乐费用而更多地选择自闭。可以说,他们是校园内特殊的弱势群体。

贫困大学生问题,特别是由于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既影响贫困生自身的自立成才,也不利于高校校园和谐氛围的形成和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学生忧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的和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的社会热点的问题。因此,较为准确地了解掌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总观高校贫困生,一方面他们具有自尊、积极进取、意志顽强等积极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自卑、焦虑、敏感、不善交流等心理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深有体会。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发展,是他们成才的阻力,必须加以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

(一)强烈的自卑

过度的自卑是高校贫困生突出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经济上的拮据,和其他同学在物质生活上的反差,使很多贫困生自觉低人一等,轻视自己,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贫困生适应现代生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往往不高,几乎没有什么特长,这样就极容易使他们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或加重自卑心理。

(二)过度的自尊和掩饰心理

贫困生的自卑往往正是与其较强的的自尊相碰撞而产生的。贫困生能在较差的物质保障下考入大学,他们往往都有着比较强的成就动机,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自尊心较强。不过,这种自尊往往很脆弱,面对自己和其他同学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差距,往往会觉得难以接受而否定自己,从而走向自卑的一面。伴随着这种自卑,往往又会产生过度的自尊,以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自卑本来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的积极心理体验,但自尊心过强,往往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年轻的心会因贫穷而变得更加敏感,许多贫困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

(三)过度的敏感导致人际交往不良

自卑的人常常又是非常的敏感。贫困生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此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针对自己的,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显然,这种敏感的心理特征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

张。

人际关系不良是很多贫困生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导致贫困生这一问题出现的,除了过于敏感的心理特征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自卑,贫困生交往的主动性一般比较差,往往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敢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其次,部分贫困生往往是不善交流,人际交往的技能比较欠缺,不知道如何很好的与人交往。最后,不得不承认,现在大学生的很多交往活动,比如社团、郊游等等,都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对于囊中羞涩的贫困生来说,往往是知难而退,从而错过一些提高交往能力的机会。

(四)较大的压力与焦虑

贫困生多来自落后的山区、农村或多子女家庭,有些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或有天灾人祸的家庭,几乎都无法获得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他们把取得大学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的学习争取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在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寻求勤工助学的机会,这些都会使贫困生身心疲惫,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有些贫困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业上的竞争、情感上的压抑、生活上的窘迫、对社会的困惑、对成功的急迫追求,使他们往往是痛不堪言。加上外出打工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使他们在家境优越、多才多艺的同学面前失去了很多优势。这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强烈的焦虑、自责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五)依赖心理严重

艰苦的生活环境使贫困生能够独立地面对和解决人生历程中的一道道难关,因此他们往往能够很快地适应环境,自理能力较强,遇到困难时也能独立地去解决和处理。但同时他们又有很强地依附性,他们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自立自强,而是指望政府和学校资助他们,希望社会好心人帮助他们,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有的贫困生甚至认为社会学校给予的帮助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格和依赖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切实关心贫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

继续完善“奖、贷、勤、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的新生开设“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如我学校的学期奖学金实行一年两次,比例可以达到23%并且分成了四个等级和单项奖学金。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工作,我校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黄河科技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把这些政策落实到确实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身上,使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我校在图书馆、园林处、学生处、后勤集团等都设立岗位,帮助贫困生勤工俭学工作,完善相关的保障体制;在助困过程中强化激励机制,把资助的重心从无偿变有偿,引导学生通过“奖、贷、勤”来解决生活和学习费用问题。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立品质和拼搏进取的性格,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扶贫先扶志”,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我们应该指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贫困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克服心理问题的能力,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是客观现实,要敢于面对它,承认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避贫困,家庭贫困绝对不是什么耻辱。更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贫困而丧失追求理想和现实抱负的信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我们必须要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清贫更能锻炼人,贫困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直面人生,树立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贫困是笔财富”的信念。教其学会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洞察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激励他们进取,提高他们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直面困难和挫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时,教育贫困生应注重自身修养,加强心理承受力的锻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引导贫困生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其次,无论社会还是学校,都应加大宣传,选拔优秀的贫困生代表到学校做报告,如现任职于河南省中学生学习报的副主任编辑我校毕业生徐俊丹;黄河实业的杨飞强等,以此来激励贫困生。

(三)建立完善贫困生档案,及时准确获悉贫困生心理动态

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贫困生档案,不仅仅将贫困程度级帮扶此水记录在案,更应该对贫困生心理状况作重点归类分析,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体制。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及时进行心理测试和辅导。我们学校还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队伍,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设立班级和学院两级组成的心理辅导员及时了解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能及时的给予解决。我们的辅导员和导师经常与贫困的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重点引导学生并使其能自我采取调整情绪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建立学生心理咨询队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咨询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心理的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 引导贫困生学会自我调适,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主要应着重于自我意识与自信心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情绪调节与挫折教育以及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或人格健全与人的自信心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少贫困生产生消极心理都与自信心不足有关。要树立真实的自信, 必须学会准确地了解自己, 欣然地接纳自己, 始终地支持自己, 充分地展示自己, 并更好地完善自己。人格具有稳定性, 也具有可塑性, 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贫困生的消极心理特点对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健康人格的教育能帮助贫困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质, 如自信、合作、适应、真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 能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 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 提高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较多的贫困生由于面临众多困难与挫折, 时常有不良情绪反应, 又不善于调节情绪的困扰, 因此应对他们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 能培养贫困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 并学会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同时应教育他们正确地面对挫折。当挫折发生时, 要面对它, 正视它, 解决它或摆脱它。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 要善于在挫折中学习, 要敢于迎难而上, 去战胜困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扩大心理相容性, 能够容纳自己, 也能容纳他人, 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 享受友情的滋润。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少贫困生由于其内向的性格、自卑和敏感, 往往人际关系紧张, 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贫困生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学习和训练人际交往的技巧, 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 可以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豁达开朗的性格,要求他们必须达到“五会”即: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交流、会沟通,这样才能从容地面对困难。

(五)开展就业教育,树立贫困生正确的择业观

贫困生就业作为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重中之重,高校要予以特别的关怀和扶持。第一,引导贫困生做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且辅导员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制定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定期跟踪他们的规划情况,督促他们制定好自己的月推进目标以及是如何实施的,帮助贫困生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选择正确的择业目标,对贫困生开展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第二,由于贫困生所处的弱势地位,使得他们在就业方面失去了同龄人的比较优势,所以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鼓励和引导贫困生看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心理承受力,坚定就业的信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心理承受力,坚定就业的信心。第三,作为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已不可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要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我校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建立了不同的实习基地,在校园里有我们的实习工厂;并且利用我们校友的力量开设了实习基地,如我校外语学院的实习基地有华禾英语培训学校、今日教育、海峰英语培训学校等等,为贫困生能力的锻炼和成才发展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平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胜任未来的职业,用所学知识改变贫困的现状。

总之,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面对贫困生更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让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处处能感受到爱的存在。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沟通,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2.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二

一、对学困生概念的理解

1. 何为学困生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广义上的学困生, 指由于天赋不同、智力水平差异、心理障碍、学习方法不当、后天努力不够以及身体素质差等导致的学习成绩低水平徘徊的学生;而狭义上的学困生也就是感官智力正常, 而学习成绩却低于智力潜能正常发挥后应有的成绩的学生。同样, 本文研究的学困生概念指的是狭义角度上的那些智力水平与其他同学并无二异, 因非智力因素干扰而导致学习成绩持续不理想的学生。

2. 学困生概念的解读

对学困生概念的理解, 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前提或者说基本认知:一是学困生始终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对比对象有过去的自身, 有同班级的其他成员;二是学困生地位不断转换, 可能与其他同年级的学生 (如重点学校、重点班) 相比自己是学困生, 而与非重点学校和非重点班的学生相比自己又是优等生等;三是学困生在班级中的比例占少数;四是学困生的智力正常, 在智力上与其他成绩优秀学生并无二致;五是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只是暂时落后, 可通过努力追赶上来。

二、学困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

1. 自暴自弃心理

高中地理课程带有许多理科性质的内容, 而我国现行高中教育制度是实行文理分科, 地理被纳入在文科科目下, 文科类学生普遍理科基础较差, 因此文科中的“理科”——地理在初学阶段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自然地理部分, 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如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第一章的《宇宙中的地球》和第二章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些知识在初中阶段并未具体涉及, 导致学生普遍对宇宙空间认识缺乏基础, 造成初学起来比较吃力;加之高中地理课时安排较少, 使得部分学困生失去同老师进行频繁交流的机会。另外, 基础差的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善, 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同学冷落和高考压力下, 焦虑、紧张和颓废的情绪不断滋长, 又进一步加剧了空虚烦躁的心态, 最终导致他们对学业失去兴趣。

2. 怯懦心理

怯懦源自屡次的失败或负面打击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 表现为遇到困难易惊慌失措, 受到挫折易自暴自弃。怯懦是学困生陷入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 怯懦的对立面是自信和不抛弃、不放弃;存在怯懦心理意味着遇到困难尤其是大的困难时会不自信。据调查, 大部分高中生对地理教材 (鲁教版, 下同) 中《宇宙中的地球》章节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因为该章节要求对太阳高度角进行计算、对经纬度进行判断并将这些知识点应用于实际, 诸如此类, 这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 对方法要领掌握得不够或者说一知半解, 以至于在做习题时无从下手, 找不到切入点, 考试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了。这种持续的受挫体验往往导致学困生产生畏惧心理, 在连续的打击下, 就容易产生学习恐惧感。

3.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概念, 是心理学上归因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在屡遭失败和负面打击后, 在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于1967年用狗做实验时发现, 当动物处在无法避开有害或不愉快的情境时所获得的失败经验, 会对动物今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 他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 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对应到学困生上, 许多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育工作者发现, 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常常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对习得性无助概念的理解, 我们得出两个关键词——“屡次”和“挫折”, 也就是说只有在遭遇屡次的挫折打击之后, 习得性无助才会出现。大多数学困生在经常遭遇学习上的打击后,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鼓励激励, 他们会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 从而否定自己的价值, 甚至否定一切。这种自我否定的覆盖面可能会由学习、学校领域扩展到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这对他们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 惰性心理、逆反心理、自我负面暗示心理等也是高中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心理。

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 推行分层教学

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方法掌握不好,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 倘若继续在班级中执行一套教案、一种教学方法和一个进度, 那么很可能导致这些学困生更加边缘化, 而且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学困生将更加得不到重点关照的机会。因此推行“分层教学”, 体现差异化, 可以解决全班“一盘棋”所带来的学困生享有的资源被稀释的问题。“分层教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案编写的分层。如果教师对学困生的情况比较了解, 就为教案编写上的“分层”奠定了基础。课件编写时, 教师不应再延续应试教育时期“一刀切”的编写思路, 而是要针对学困生进行编写, 教案要照顾到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现状, 注重知识梳理和方法应用。如高中地理教材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进行了细化, 因而知识点众多且交叉, 为此教师在教案编写上应侧重于知识点的梳理, 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章节、各个环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以便对整篇的知识体系有个清晰的掌握, 为后面局部知识的拓展训练打下基础。

二是课后辅导的分层。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要重基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要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基础知识牢固后, 再尝试解决复杂的问题。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的《宇宙中的地球》的课业辅导, 教师应首先尝试对学生进行相关概念的理解, 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 在逐渐熟悉基础知识后, 可尝试进行诸如昼夜线区分、太阳高度角计算、经纬度推算等方面的辅导。

三是教学评价的分层。评价测验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差异化的评价准则。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不应像中上等学生的评价侧重于指出问题和鼓励更高分。这种设计方法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进而增强其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同时也可使学生不易满足, 激发其求知欲。

2. 成就上的鼓励

3.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三

学困生,每所学校也有。根据家长的期望不同,每所学校对学困生教育也有所不同。我们学校从生源来看,学困生的研究更为重要,学困生的工作搞不好,占学校绝大多数的学生及教学工作就无法进行,谁忽略了这一点,谁就吃大亏。失去了家长的信任,学校就无法运营,我们就到了解散的地步了。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至关重要。怎样来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实验研究表明: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学困生定义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评价环境下,相对得分较低的人。

三、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

教学的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以下心理障碍。

1.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一时无法弥补他们在群体中的落后位置,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

2.具有胆怯心理。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3.具有压抑心理。多数学困生也想把学习搞好,家长也希望他们成才。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学不好。于是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

4.具有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

5.具有逆反心理。由于学困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6.志向水平低。普遍的学困生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总感觉一天不知道该做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7.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遗忘快。问卷调查表明:90%的学困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心里想集中,但集中不起来。所学的知识记不住,记住了也很快就遗忘了。

8.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学困生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待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

9、在学习成绩上的学困生,往往在其他方面不择手段的寻求他人认可,而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学困生转化对策

针对学困生学习心理上的以上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学困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由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是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学困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学困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学困生学习的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生行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多角度巧设计,全方位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因此,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就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本学科意义的教育

特别要运用了解到的相关学困生的爱好习惯,并把这些爱好和习惯运用到课堂问题的设计中去,给学困生创造环境。

第二: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困生的求知欲

一个富有意义的问题,可以诱发学困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些问题串应满足两个条件:

(1)可行性。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符合学困生的认知水平。

(2)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困生产生好奇心和刺激感。

第三:创设幽默情境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给和谐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能使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能有效地改善学困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动作、幽默的问题,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的效果。

第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困生的感染力

一个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真理;你的课堂,他们会跟着你的感觉走。因此,要使学困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对学困生的感染力至关重要。

3.定期作学习方法指导

由于学困生志向水平低,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定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学习方法指导。例如: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需要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文字和图片材料的能力、核心问题整合能力和书写能力等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强这方面引导。

4.发现闪光点,诱发好奇心

虽然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多数的学困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一个物理特学困生,能够独立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这就是她的闪光点,是她创新思维的萌芽。敢于猜想,善于发现是一个人成材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各种层次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诱发他们追求知识的好奇心,正确加以引导,让他们的闪光点变成知识的火花,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

5.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性原则

李岚清指出:“教师不能够用一种模式教学,不能够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由于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学困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不能搞一刀切。

6.实施成功教育

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差了,不批评,不歧视,用古人名言:“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

4.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四

定州市花张蒙初级中学、米彩英

据统计:全国的中小学生大约有2亿3千万人,近30%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涉及6千多万个家庭,由此看到,数学学习方面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已不只代表数学本身的教育问题和学生学习的成绩问题,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成为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与完善,近年来初中统招趋势有增无减,农村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日渐突出,尤以数学学科表现最为明显。农村中学所处地理位置、信息来源、文化教育意识、学生生源等原因,造成了农村普通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困难,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难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对此问题做深刻地研究和探讨,且深感此项课题研究责任重大。

一、学困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被动。

我校是一所镇属初级中学,许多同学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课堂心不在焉,课后作业马虎甚至不做。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不自觉,基本不复习。练习、作业中同样的问题一错再错,反复更正评讲但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2.学生求知欲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课改后数学教学目标中极为关注的一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得不到体现。受周边社会环境的感染及影视媒体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学生缺乏忧患意识,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整天无所事事,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

3.学生学习方法落后,缺乏科学的学习习惯. 根据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升上中学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由于学习科目、内容、要求的明显变化,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大多数学生解题时不遵循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过程缺乏逻辑性,对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对方法不会归纳总结。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1.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风格两极化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借鉴,课改后许多教师对新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甚至出现偏差,要么教学方式两极分化,要么教学方法今天改明儿变,学生无法适从。一部分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课堂气氛沉闷;一部分教师敢于尝试,善于标新立异,但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改换内容,想方设法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无所知。课堂教学低效是两者的共同结果。

2.对学生评价观念落后,过分关注考试成绩.

我国教育从孔孟至今历经2500多年,历史源远流长。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轻视过程,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间接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最终势必影响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数学教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素养、教学环境及教学设施、周边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二、解决学困生问题的策略。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结合本校开展的新课改小组“1+1”合作学习,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间的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授课的精彩风范,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

2.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水平差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打击了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新课标的练习设计应不仅具有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科学性,而且要针对信息量,思维量和深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3.加强思维训练和方法指导 从七年级开始加强逻辑思维训练,认识思维特点,掌握更多方法和技巧,培养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能力,在方法上加强思维多维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观和方法论,使之在思想上重视,在方法上活起来,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

4.改变方法,树立主体意识

(1)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接受过程代替主体活动,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使学困生肯动脑,大胆实践,从中品尝成功的愉悦,大大激发学生动机。

(2)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从而能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数学兴趣,设置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探究活动。

(3)及时掌握反馈信息,练习设计要精心,对遗漏知识及时补缺,以确保知识摄入数量和质量。因为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所以在课堂上应精心设计,做到精讲少讲多练,多次反馈,重视讲评,在实践中形成技能。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老师而放弃对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认清学困生问题形成的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就一定能够减轻两极分化,增加优生,使数学教学更加和谐。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定州市花张蒙初级中学

5.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篇五

崇州市崇庆中学贾代英

内容提要:

在学校,对数学科目而言,很多学生对之都感到头痛,造成很多数学科上的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由该如何处理呢?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一些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减少数学学科的学困生。

关键词:学困生内因外因方法

数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可以用来培养人的品质,发展人的思维能力的内在因素,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进程,它不仅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过程;还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过程,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形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数学作为一门学生的必修课,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很多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很多学生都觉得困难,这到底有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呢?根据我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数学知识本身的难度

从学科自身考虑,与初中数学教材相比,高中教材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初中教材偏重于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而且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有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中数学知识较抽象、系统性、逻辑性较强,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在学习数学的某一部分的时候,学生没有学好,那么在学到后面相关章节的时候,学生就觉得学起吃力。这时如果相关章节又太多,一节吃力,两节也吃力,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想学数学,一旦学生产生不想学的念头,上课就不会认真,从而越学越觉得难学,到了一定时候,就真的想学也难。特别在高中数学有较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初中学生还没有从初中那种简单运用模式中走出来,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认真听老师的分析与思路,即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 1

内容。这是很多学生感觉数学难学的原因之一。

第二:家庭或家庭教育的失误

现在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这对心理、思想都还不成熟的高中生也是一种造成不想学习的原因,在这些家庭的孩子会觉得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父母都能随随便便的离婚,那么什么都可以不在意,因此,学习也懒懒散散的,最终成为学困生。另外,由于一些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一些在农村的家长,一天除了管好孩子的吃穿住行外,很难和孩子交流,或者由于父母或在外经商,或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事。因此,家庭教育不容乐观。部分家长或隔代监护人(祖父祖母等)溺爱子孙,对其言听计从、放任自流;部分家长的管教方法简单粗暴,习惯于用怒吼和巴掌解决问题。还有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没有自己的事了,完全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甚至个别的家长对学校教育本身就不怎么看重,让孩子到校读书只是了愿,一旦学生成绩不好,说不定随时会叫其回家的可能。当然,也有家长是太关心孩子了,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望子成龙”心切,以至于“逼子成龙”,对孩子的压力太大,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目标,从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以至自暴自弃,无心向学。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现在社会的一些人中泛滥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许多青少年沉迷于游戏厅、网吧、迪厅等娱乐休闲场合,游手好闲,讲吃比穿,不思进取,无心学习。特别是目前各种媒体如电视、电影、杂志都有一些过于开放的镜头或画面,有些甚至宣扬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这些对于还不能明辨是非的中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和教唆力,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不学、弃学等;最终成为学习成绩落后、道德品质不良的学困生。

第四:学校教育的偏差。

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也是有责任的,素质教育已提了多年,但升学率仍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不少学校的教育教学还是以高考为指挥棒,一味追求升学率,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唯一标准,相应地,教师也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沉重的课业负担,枯燥的学习过程,严厉的老师批评,以及评价学生成绩的单一性,共同把学生推向厌学的深渊。致使很多学生由厌学进而把精力用在打架滋事,影响课堂纪律上,走上违纪违法之路。当然也有学困生是因为教师教育思想上的疏忽大意,教学方法的不得当,责任心、事业心的缺乏;教师也不能面对

全体学生,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自然也就会产生数学学困生;或者同学之间的不良影响等等,从而导致了数学学困生的产生。

第五:来自于学生自身内部的原因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原因

主要是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习惯上以及人际关系等的原因,如在思想上缺乏强烈的进取心、进取精神,不求上进,没有远大奋斗目标和理想抱负,没有支持学生努力学习的持久精神动力,一遇到困难就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解决问题的信心、耐心和毅力;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在行为习惯方面主要是懒散、好玩好动,精神不能持久集中自控力差等等;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在班集体中不受同学、老师的欢迎,相反人人对之敬而远之,让学生没有归属感,安全感,这样的学生也不可能学好。如有些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或厌恶心理,因而往往对数学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而有些教师偏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感情投入,缺少对他们的关爱,使数学学困生感觉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

做什么事都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性质。只有按照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办事,做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有这样一些学生不可谓不努力,不可谓不专心,上课认真听讲、笔记,连下课、中午和下午吃饭时间都争分夺秒的学习,然而成绩还是不行,这多数就是因为学习方法的原因。所以,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一般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但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不少数学差的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自觉性不强、害怕困难、不爱思考等。

找到了形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后,那么要转化学困生,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下面是我尝试着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具体方法与步骤。

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先把脉

对于每个学困生,为什么数学学起来困难,都有其原因。当然,作为数学知识本身的难度,作为教师除了想办法克服以外,只有盼望新的教材出来,而且国家教委也根据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对我们的数学课本进行了调整,难度也降低了,一些地方也已经开始使用。除了共同的原因外,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作为教师要转化学困生,你首先得调查分析每个学困生为什么成为了学困生。找原因应该先从教师自身身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当,大纲要求把握不准等造成的;现在许多数学教师还持有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数学知识是可以传递的,认为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就是对于老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管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所灌输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了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其次,在学生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听课,还是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办事等等造成的;最后,看是不是由于家庭或者社会以及其它一些特殊事情造成的。找学生谈话,通过谈话,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尽情述说个人的思想感情、意见要求,反映自己的情况。“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谈话前认真做好调研工作,调研工作的内容有: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制订谈话方案,选择最好的谈话方法和谈话时机及场合等。

第二:制定转化方案

对于每一个学困生,找到其学习困难的原因后,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转化方案。比如,由于家庭原因中父母太忙或在外打工对孩子关心不够而造成的学困生,首先应该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多抽时间关心孩子,并随时提醒,让他们把关心孩子变成一种习惯。另外,作为老师应该尽量抽时间找学生摆谈,多关心学生,以弥补学生缺失的家庭关怀。又如,有的学生是由于害怕考试造成学习困难的。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同学,她平时学习中表现很好,可一考试就不行,就是由于心理脆弱,害怕考试,以考试就特别紧张,后来发现了她的问题,就对她采取特别的考察方法,她到现在已读到研究生了。所以,评价学习方法的单一性也是促使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原因,因此,采取多层次的评价方式也有利于转化学困生。有的学生就是长期在他不理想的、甚至见不得人的分数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沦为了学困生。另外,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转化也是长期的,应有详细的转化计划,从什么时候开始,花多长的时间,要达到何种目的,起到一些什么样的效果,这样便于自己准确掌握情况,保证实效性。

第三:实施转化的方式

如果数学老师一个人,要转化好班上的学困生,可能效果、时间上不是那么理想。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资源,比如班上的同学、其它科任教师、班主任以及学生家长等。对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可以让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与其结成对子,帮助其学习,这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有助于搞好同学关系,特别是那些方法又不当,人际关系又差的同学。对于那些因为家庭原因

或者社会原因,在思想上对学习认识不够的,没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学困生,可以让一些科任教师特别是在他那科比较喜欢的老师,让他们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知识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广度,学习不是把哪科学好了就行了的事,而应该全面发展。对于学习不够自觉,没有明确学习目标、贪玩或者自控能力差、心理脆弱等学生,一方面老师要鼓励其努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另一方面也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用真心、用爱心、用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困生,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甚至,我有时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变成一种学生很愿意做的事呢?学习是一种成长,它比学生身体的成长更持久,更有意义。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学生学习并快乐着呢?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那么,学困生的问题将不会存在,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

2.刘京海主编:《成功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3.李济明,《家庭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北京教育》,北京教育杂志社出版,2003年第1-2期总第302期

4.李洪元,《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1月

5.孙云晓著:《教育的秘决是真爱》新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6.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六

王莲花

(人文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202008051)

摘要: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其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希望能为贫困大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障碍提供一份帮助。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帮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也随之不断深化,尤其近年来高校迅速扩大招生规模,贫困大学生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贫困生所占在校生比例进一步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己成为高校各级领导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关爱贫困生,分析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尤其是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摆脱生活困难,走出心里阴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顺利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旋律,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不断扩招,中国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数量也在扩大,资料显示,目前在校生中贫困学生比例为20%,特困生比例为8%。在西部一些高校以及农林院校,这个比例更为惊人。在众多贫困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但他们当中也存在部分贫困生因经济拮据、学习紧张等方面的压力而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某高校曾对贫困生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贫困生,尤其是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性方面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低于男生,文科生低于理工科学生,城市贫困生低于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以上测试表明,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学习的压力,高校贫困大学生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样往往会造成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自闭症,在人际交往中,贫困大学生明显表示出自我封闭、自卑现象,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的拮据与寒酸的外表让同学看不起,往往找理由拒绝采取躲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伤害。贫困大学生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常常认为别人在暗中议论自己,自暴自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压力,不少贫困生表现出气馁和无奈。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理智不能很好的集中,逃课厌学,对生活,对未来没有目标,自我放弃,依赖心理强,有的把困难作为借口,依赖“贫困”一味向学校社会伸手,缺乏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心理上十分坦然地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资助,认为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一种以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心态,有的思想偏激,以贫困生为耻,愤世嫉俗对社会和学校怀有敌意。]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在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饱受人间的困苦,他们有的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受到周围世俗的伤害,遭到嘲弄和轻视,这往往使他们心灵受到伤害。另外家庭教育也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家长,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低,或未受过教育,根本上谈不上科学教育孩子,对小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一点小事而对孩子训斥、责骂甚至殴打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很少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久而久之,孩子易产生抑郁,孤独,自闭,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

(二)经济困难的影响

经济贫困己经成为贫困大学生最现实的心理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在校期间首先要解决的往往不是学习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他们有的在食堂吃饭也要精打细算,有的为了省钱常常早餐不吃,一天只吃二餐,还有少数贫困生甚至连吃饭穿衣这样的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即使是这种生活状况也是靠父母节衣缩食甚至借款才得以供其读大学。可见经济上的窘迫,生活上的压力成为不少贫困大学生内心难心消解的沉重负担。

在校期间,他们有的刻苦读书,希望拿到更多的奖学金,有的则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在社会上打工挣钱,希望能为自己摆脱或缓解经济上的压力。然而这种打工往往以耽误学业为代价,因此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要挣钱维持生活的矛盾中,长此以往,很难解除心里这种尖锐的矛盾。这样往往会造成贫困生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症状,时常过分自尊,精神高度紧张,防范意识强,心胸狭窄,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和外部环境十分敏感,不喜欢牵强附会,因而易受到伤害。部分贫困生只能接受成功和荣誉,而不能接受失败的压力,稍受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由于性格上过于内向,精神上焦虑不安,萎靡不振,人际交往自我封闭,不合群,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往往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

(三)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的影响

心理素质不高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内在原因。经济贫困并不必然引起心理问题,经济贫困只能成为引起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外因,而外因是必须通过内因才

能起作用,因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取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差。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差,许多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评价偏低,心理惆怅,焦虑,惟恐不能完成学业,自卑感强。而另一方面,少数贫困生又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自傲粉饰的矛盾心理。这些行为,心理上的变化都是心理素质不高而造成的。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社会各界提倡素质教育,提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各学校往往只重视文化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经济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压抑,心理问题就容易产生。虽然高校在政治思想方面一般都做得比较深,但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方面,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做得还不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尤其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心理困惑大多都是由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在过去许多高校竟没有心理咨询机构,更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把心理素质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混为一谈。欣慰的是,近年来,高校已逐步重视心理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等措施,预防贫困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校园的影响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既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高校也无法成为世外桃源,受此消极因素影响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错误认识,往往给贫困生造成负面影响。如大学生中追求高消费的攀比风,恋爱风给襄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发展,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淡漠。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处境更不容乐观,他们想与大家交往,但在大学生中,尤其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缺乏贫困生活的体验,缺乏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的同情与理解,有的甚至歧视,奚落,嘲笑贫困大学生的寒酸。这样往往造成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社交恐惧感,使其变得茫然、失落、孤僻,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正常的心态和不正常的心理也就产生了。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帮扶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高校其它教育工作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做出很大努力,本人仅就高校的几点做出论述。

(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校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迈向社会的过渡场所。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他们都受同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倡导和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助友爱文明健康校园文化,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教师和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心贫困大学生,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做好与他们的心灵沟通,给他们一块倾诉心声的园地。及时排除他们思想情感方面的障碍,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积极消除可能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让他们生活在一个人人关心,友爱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同时学校应组织学生贫困大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原本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重新找回自信。

(二)建立健全资助大学生体系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对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高校为确保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资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奖、贷、补、助、免”的资助体系和“绿色通道”机制,但是受资助贫困生范围和人数都极其有限,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要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特别是要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之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从而既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三方面受益。贫困生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生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国家的人才和知识储备得以实现。其次,要大力推出经济资助的方式的创新工作以满足贫困生的主要需求,利用各种渠道,积极筹资金,特别是发动社会人群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助学基金,一方面奖励在某一或某几方面做得优异的贫困生,另一方面以勤工俭学等方式帮助一部分贫困生,使贫困生在获得物资奖励和帮助下充分认识到只有付出,才能得到收获,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三)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帮扶机制

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时常遇到困难与挫折,由于受挫造成部分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心理障碍与问题,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帮扶机制,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贫困生受到的心理伤害。首先,设立校内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或心理医生为学生服务。其次,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尤其新入学贫困大学生,编制心理健康档案,掌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造成更大或不可挽回的后果。第三,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的心理帮扶。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与挫折教育,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懂得如何调节心情,舒缓情绪,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逐步提高抗挫折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迎接生活中的挑战。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贫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应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课题,通过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启发贫困大学生正确对待贫困,认识到家庭贫困虽然给自己带来困难,但更能让其激发自立自强的精神。学校可以通过思想理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和革命先烈事迹教育,让其走出狭隘的心理,将个体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诸多困难,树立自强向上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07-21(4)

[2]吴远,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5-12-21(4)

[3]胡健稳,杨静.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9-5

[4]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6-9-33(5)

7.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七

生存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围绕生存,又会产生许多相互依赖的其他需要。把需要推向层次化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他创造性的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把人的各种需要分成五个层次,依次序上升。“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1]他认为在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一种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呼吸、食物、水、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等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首要动力。同时,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人们就会转向寻求安全需要以保证自己和家庭的生命、财产等不受威胁和侵犯,主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资源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等。生理和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因此可把它称为初级阶段的需要。

当初级阶段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中级需要的满足,即社交和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包括友情、爱情、性亲密等;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的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等。随着需要层次的递增,精神层次的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们获得了社交和尊重的较低层次的精神需要后,就希望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公正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现实的能力等。这种高级阶段的需要,主要指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马斯洛认为,对一个国家而言,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那么,高校贫困生的需要也同样与他们所处的内外环境、经济条件等有直接的关系。

2. 高校贫困生在不同层次需要上存在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2]在当前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解决好这部分处于窘迫状态的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

2.1 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的问题

人要生存,必须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原因,不能支付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的开支,即使能支付也非常困难。他们只吃最便宜的饭菜, “五个馒头过一天, 买菜只买半份, 军训服一穿半年”是这些贫困生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3]生活上的窘迫,使得他们不得不四处打工来维持自己的最低生活,由于时间的有限性,使得高校贫困生无法充分享受大学里的教学及其他资源,这就使得他们在完成大学梦和维持最基本生计上出现了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自卑、孤僻、封闭、焦虑等心理的形成。自卑心理是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中的首要问题,是对自己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对自我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往往怀疑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这样又会形成孤僻、封闭和焦虑等心理特点。经济上的贫困使许多大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脆弱的生存状态,他们既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物质基础,在精神上又无依靠和寄托,使得许多贫困生心理压力过大,最终选择退学甚至轻生,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现实。

2.2 在社交需要层次上的问题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交需要包括友情、爱情、性亲密等。大学是学校通往社会的桥梁,它不像在中学,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单纯的学习关系。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高中的升学压力,大学生的生活更为丰富,除了学习交往,他们也开始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贫困生由于家庭、地域等原因,接触的事物比较少,信息也较为闭塞,还有就是他们的自闭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过多的与人接触,害怕自己暴露更多的弱点。同时,他们还害怕过多的交往会给自己带来物质负担,不敢参加寝室、班级或者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交活动,使得他们失去了与同学、老师和社会人士交流的机会,阻碍了贫困生交往技能的培养,这样就遏制了贫困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生大多是处在18-25岁,在这个时期谈恋爱是正常的心理表现,而贫困生虽然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异性,但由于担心物质上的负担而放弃,因为爱本身是一种能力,能培养人的责任心,所以对于贫困生而言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2.3 在尊重需要层次上的问题

在马斯洛的尊重需求中包括了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的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等。自我尊重是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而大学生是处在自尊心最为敏感的年龄阶段。但一些人把家庭经济贫困与“懒惰,无能”等词语联系起来,使他们不能较好的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表现出一种过于强烈的自尊,而这种自尊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以暴怒、嫉妒等过激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自尊,还可能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尊心,即阿Q的精神胜利法。贫困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往往不能较好的客观正视,要么完全归结为自己的错误,要么完全归结为他人。前者的表现是极度的自责心理,而后者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攻击造成其受挫的人或物,这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尊重。贫困生的心理是很敏感和脆弱的,一方面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是怜悯,不愿意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嫌贫爱富”的思想,使得贫困生无法得到同学应有的尊重。

2.4 在自我实现需要层次上的问题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最高层次,主要是精神方面的需求。高校贫困生与其他社会贫困人口不同,他们是典型的脑力劳动者,属于知识分子群体,有较高的精神文化追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对于贫困生而言,能够进入大学求学,是他们摆脱贫困,提升自我价值、立足社会的唯一手段,他们也深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所以很多贫困生能将其内化并表现出许多积极的心理特征。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可依靠的人际关系,只能依靠自己的奋斗,与非贫困生相比,家庭寄予贫困生的期望更高,而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让原本坚强的自己变得更为脆弱。

3. 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马斯洛的五种需要主要分为两大类———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生理和安全需要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尊重、社交和自我实现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同一个时期,一个人可能同时有几种需要,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需要的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减小了。为了使贫困生在大学中能不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妨碍其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各层次的需要,应从贫困生自身、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给予贫困生资助。

3.1 贫困生自身

要改变高校贫困生各种需要的非满足状态,就要从自身出发,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提高在各个层次的满足度。

3.1.1 积极采取自助方式,减轻经济压力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贫困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问题,贫困生应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政策性照顾,克服羞于言贫的观点。他们应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奖学金,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当前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还能给予自己精神支持。在有限奖助学金的情况下,贫困生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这部分同学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因为当这些同学毕业后,面临着来自就业和个人经济危机两方面的压力。贫困生除了可以争取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外,还可以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和社会兼职。大学里的勤工俭学岗位毕竟有限,一部分贫困生就需要走向社会参加一些兼职,如营销、家教、家政、咨询等,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部分收入。通过自救等方式不仅能让贫困生体会到赚钱的不易,还能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1.2 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实高校贫困生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如吃苦耐劳、对人真诚、坦率,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们表现出封闭、焦虑、疑虑等消极情绪。贫困生应该摆脱精神的枷锁,做到精神上脱贫,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表现出大学生自立、自信和自强的品格,赢得他人的尊重与钦佩,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3.2 老师和同学应积极从各方面帮助贫困生

3.2.1 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尚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学校应引导贫困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待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活动,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好贫困生的“思想脱贫”。同时,老师应引导大学生在实际交往中“重感情、轻物质”,以减少贫困生担心人际交往给自己造成更大经济负担的顾虑。另外,还应该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将爱心传递。

3.2.2 招聘与教育、心理学等有关专业的老师担任辅导员

当前,一些学校对辅导员的招聘并没有实行专业对口招聘,使得所招辅导员上岗后,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难以与学生沟通,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3.2.3 完善和发挥好奖助学金制度

当前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已渗透到各个方面,内容包括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对于如此广泛的资助,学校在评定奖助学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贫困生认定。如果做不到严格评定的话,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非贫困生就会占据贫困生本应得到的名额,有失公平,产生负面效应。如果贫困生得不到这些资助的话,就会有很多贫困生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圆他们的大学梦。况且,当前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读书的认可度下降,这将导致更多的家庭贫困者放弃读书。

3.3 社会给予贫困生家庭以资助

从现实情况看,贫困生多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处于社会的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更不用说有供子女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可通过社会捐赠,国家可以建立专门的基金或发行专门的彩票等多种方式给予这些家庭资助,有效解决“因学致困”的困境,让他们在学校能安心读书,着力于各种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 指出高校贫困生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方面的心理冲突, 并相应地提出对策以减轻高校贫困生来自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马斯洛需要理论,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戈布尔 (Frank Goble) .吕明, 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张耀灿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祝小宁等.青年社会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7.

8.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分析;家庭学习;转化对策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古人常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其实是很有道理的,针对初中数学学困生,我们如果想要处理好他们的学习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他们的心理现状。笔者在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教学,以及多年来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的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知水平低。针对认知水平这个问题,笔者发现,目前的初中数学学困生普遍存在偏低的状况。初中数学学困生对于数学题目的理解常常会出现偏差,题目的意思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知,致使在解答题目上出现很多的困难。

2.心理波动大。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的时候,心理状况是不稳定的,常常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候由于自身因素的制约,也会导致他们情绪的不稳定。这些心理上的波动,导致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跟着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脚步前进,致使数学成绩跟不上。

3.对于数学考试有心理障碍。在数学考试前期,学生对于数学考试极其惧怕,因为恐慌,本来学习就不扎实,导致在考试的时候更不能发挥好自己的水平。而,不好的成绩分数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致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4.依赖性强。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愿意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是坐着等待老师讲授答案和分析过程。这样的不愿意思考的情况频繁出现,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严重下降。平常不思考,考试自然是不会做的。

5.希望快速进步。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受到某种激励的情况下,有时候会突然很认真地学习,希望在短时间内学习变得非常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短期内希望拔尖是不可能的。所以,初中数学学困生往往会因为现实问题,而在此放弃数学学习。

二、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针对上文对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初中数学学困生并不是不能转变成成绩优异的学生,只要有合理的方法,就能帮助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功转型。笔者针对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实际教学经验,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世界里,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他们在很多次的不好的成绩的打击后,已经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抵触的、消极的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转变教师以往的高高在上的领导地位,而是作为一个关心的长者,一个希望学生变好的朋友的身份。初中数学学困生只要有一点点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教师就应该牢牢地抓住他们,不断地通过鼓励等方式,激励他们努力的学习数学。帮助他们重新燃起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轉变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

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实现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两人或者是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将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和初中数学学困生放在一个小组,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数学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去帮助初中数学学困生。学生总是更加了解他们现实中面临的困难,互相帮助的结果有时候比教师的效果会更好。

3.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我没说学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集中地,其实里面另一个重要的学习集中地就是家庭学习。但是,我们往往会忽视了这个因素,目前,为了帮助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进步和发展转变,我们有必要在家庭教育上也多花心思。家长应该和学校的老师积极地保持联系,在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时候,积极地督促和支持鼓励他们学习,增加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4.就初中数学学困生而言,如果希望改变初中数学学困生这个现状,也很有必要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积极地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地思考,即使没有思考出答案来,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慢慢地转变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身份,并积极地配合老师和家长制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不断努力,不放弃希望。在这样的努力下,一定能成功地转变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

参考文献:

王博.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J].西安晚报,2012(12).

9.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九

【摘要】在当下思想活跃、信息爆炸的时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各个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应该加强措施从各个方面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关于心理教育的论文

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高校管理中,加强对学生中弱势群体,即贫困生的关注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艺术院校,专业培养的支出较大,这给贫困生家庭增加了更多经济负担,因此贫困生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艺术院校常常有更加丰富的演出和学生活动,贫困生们容易产生情绪和行动上的不良反应,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这部分学生的学业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近年来,国家和各高校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一套更加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虽然这直接从经济上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但是,在长期的贫困生工作中,我们仍然观察到这部分学生面对高校的集体生活环境时,仍然处于比较低落的精神状态中。因此,经济上的帮助是必须的,同时对其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疏导和帮助,才能真正让贫困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融入到正常的大学生活中。

10.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篇十

1.采取情感倾斜,走进心灵,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更应给予更多的爱。要想做学困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就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与他们建立一个友好、平等的关系。这时,他们就会主动把老师当朋友、亲人,从而倾吐心声,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是由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听他所有的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很自然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转“苦”学为“乐”学。多次实验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勿在学习过程中瞧不起和冷落学困生,在情绪急躁时不能指责他、批评他,更不能挖苦他。否则,会进一步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恶性循环。

2.抓住闪光点、矫正心态

给学困生以表现的机会,人们说“胸无大志品德差,不爱读书学习差”。作为学困生并非都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很有上进心的。如我班有一名学困生,教室窗子有一块玻璃破裂了,他主动量好尺寸,把玻璃裁回来与几个同学镶好。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那块玻璃换好了。经过调查核实,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引导班委会重新认识他,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劲头更大了,到期末考试时,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获得了“进步奖”。由此可见,教育者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3.降低难度、强化实例,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的愉乐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来说,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对知识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学习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为避免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控制进度,本着“浅、慢、粗”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实施教学。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的过程中,要“举一反三”,“举多胜少”,在教学中应指明学困生学习的具体目标和方法,要求学困生首先掌握计算题的计算方法,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数学概念和公式,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方法。在黑板上做题时尽量让学困生做简单的题,这样他们做对题的概率就很大,从而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老师的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4.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

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是不现实的。可以组织班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把所学的基本内容由他们再给学困生讲解一遍,直到学会为止。然后由老师布置二至三道与当天内容相关且较简单的题目由他们给学困生解答。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5.把好考试关,培养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做,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困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极大地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1.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篇十一

一、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这部分孩子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常常不善于和孩子进行沟通,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孩子形成消极、逆反的心理。

2.家庭出现变故

这部分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爱或者母爱,会产生痛苦、彷徨的心理,也会形成一定的自卑心理,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沦为学困生。

(二)学校原因

1.教师急功近利,缺乏耐心

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中,成绩占了很大比例,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在对待学困生的转化培养上缺乏耐心,往往是知道学困生完不成自己布置的任务,但还是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甚至用体罚和变相体罚逼迫他们,完全忽略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感受,使得他们在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中度日如年,甚至自暴自弃。

2.教师缺乏对学困生的了解,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虽然学校一直在进行培优补差,但教师在进行补差的时候,对每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导致举措失当,结果只能是学生累、教师累、效果差,使得学困生在补差之后,仍然是学困生。

(三)个人原因

学困生普遍自我评价较低。由于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接受了现实,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因为学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因此,要想解决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保护其自尊心

在学困生身上,尊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尊重他们,才能让他们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内驱力。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查找落后的原因,从而引导他们走出“阴暗地带”,跟上大部队。

(二)举办专题讲座,消除心理障碍

学校和教师可以结合学困生实际,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如:开学时进行“学习目标”专题讲座,引导他们树立学期目标;学期中开展“科学的学习方法”专题讲座,以引领他们学会学习;开展“挫折教育”专题讲座,让他们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地对待挫折,继续前行等。

(三)建好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积极咨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学困生尤其敏感,有时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作为学校,就要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鼓励这部分学生前来咨询,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四)指导家长,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

12.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十二

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

1. 自卑心理。

有时也称自卑感, 指的是因对自己的能力及某方面的心理评价偏低, 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进入高中以后, 随着身体发育成熟, 以及社会、成人对其态度的改变, 高中生会更多地把注意力指向自身。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 对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全面、客观, 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如调查发现多数学困生在课堂提问时, 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敢举手;普遍认为学好化学的信心不足, 且信心常受考试成绩的干扰。

2. 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情绪, 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调查表明多数学困生对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不太当回事;化学课上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集中, 不能认真听课等。厌学心理的产生多数并不是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 而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较长时间困扰学生, 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绩, 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 依赖心理。

如今苏南地区的高中生以90后独生子女居多, 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在给他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往往带来依赖心理的产生。一些学困生家庭条件优越, 在家过多地依赖家长的安排与督促, 缺少独立性与自主性。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教师过于依赖, 缺乏主动钻研精神;平时学习中遇到稍难题不愿独立思考, 总是依赖于别人给予解决, 总期望教师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并分类讲述;习惯于教师的解题示范和例题的生搬硬套, 少数学困生甚至伴有抄袭化学作业的行为。

4. 逆反心理。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高峰期, 生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而心理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 这容易在学生心中诱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导致他们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 这方面令家长和老师感到十分头痛。如有些化学学困生喜欢戴着“有色眼镜”, 常以自己的好恶标准来分析和判断客观事物, 与同学难以相处, 显得不十分合群;常常对家长或老师善意的说教产生厌恶和敌对情绪。少数学困生甚至想, 越让我在化学上用功些、认真些, 我偏不学, 致使他们对化学采取淡漠或反抗的态度。

5. 畏惧心理。

通常指学生遇到未曾遇见的问题或在类似考试、作业中的疑难题重复出现时而产生恐慌、畏难怕错的一种心理。化学学困生的畏惧心理主要表现为当重遇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同类题时, 采取回避态度, 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 生怕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化学实验上因课前对实验内容准备不足, 不敢冒然下手, 尤其是对一些探究性实验更是如此;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担心答错;害怕考试, 担心考不好被家长老师批评等。畏惧心理的存在已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 调查中还发现化学学困生伴有一定的急噪心理、懒惰心理等, 由于篇幅关系, 不细细展开论述。

二、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针对调查中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 加以教育疏导, 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提升化学学科成绩。

1. 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 成为学习的推动力;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方向。兴趣就像是一位无形的老师, 当学困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他们就会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就会有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学习精神, 学习起来就特别起劲, 也自然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教学中应利用学科优势来培养、调动学困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可利用实验教学,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功能, 来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2. 激发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困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 克服心理障碍的动力保证。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 通常以语言、电教及实验等方式来呈现, 它会进一步诱发学困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另外, 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教师正确运用好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手段, 合理使用表扬。同时更需要学困生增强自我效能感, 要让学困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积极期望。

3.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

对于学困生, 仅规劝其用功学习是不够的, 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化学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为实现化学学习目的, 完成一定的化学学习任务而进行的、跟化学学习系统内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途径。要选用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 必须先熟悉教材的编写方式及教师的施教方式。教学中可多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好学习笔记, 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化学记忆与复习的技巧。如对元素与化合物的学习, 可指导学生先物理性质后化学性质, 再由单质、主要化合物间相互转化, 建立该物质的知识体系。

4.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 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是绝对优于其它方式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及学生状况, 大胆地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 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借助于课本内容和教育软件, 多采用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 以便使学习任务更加有趣, 促进学生对内容本身的学习;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化学问题, 并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以实验组织教学是更是教师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此外, 教学中还要注重化学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5. 注重学生化学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四大能力, 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化学教学实践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研究影响能力培养和发展的相关因素, 为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发展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调动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玲编著.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85.

[2].林勇强, 学因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S1) :153

[3].刘晓瑜, 丁少红, 试论克服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 1999 (6) :62.

13.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十三

所属县:横县单位:横县校椅镇二中姓名:何启络

【摘要】: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结合,探究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虽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各异,但只要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困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共同教育管理,是可以促使学困生不断转化和进步的。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任教班级学生的状况分析,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就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所在的横县校椅二中是一所公办初中学校,地处镇龙乡、云表镇、陶圩镇、石塘镇,的交接地段,外来人口偏多,居民成分复杂,学生生源较差,学困生比例很高,一直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瓶颈。什么是学困生? 首先对此应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学困生应理解为在知能品格的培养和获得方面遇到困难,造成障碍,仍未能达到的基本要求,成为合乎标准的学生。这样理解的前提是承认学生是在前进中,之所以后进,是进步受阻而非是学生本身的弊病或其本性如此。根据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最大和成绩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心理学家也指出:心理因素中的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功中只是一个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功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所遇到的后进生多数是非智力型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成因

为了能成功地转化英语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曾对自己所教的两个班共1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辅以个别谈话、座谈等形式。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了解,我发现农村普通初中学困生的形成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

2.1、学困生形成的内因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初中,多数学生是小学直升而来,他们大多数为原小学的“双差生”(现称为学困生),表现为纪律散漫,学习成绩很差。笔者对所教101、105两个班学困生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谈话调查法,把获得的资料,进行会诊,把学习困难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列表如下:

原因:学习态度差 学习无兴趣 学习缺乏毅力 学习基础差 学法不当 智力因素 学生人数: 1088541 比重%:28222214113从上表可以看出:智力因素占3%,其他因素占97%,而其中情感问题占72%。他们中有的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态度较差。有的自制力差,缺乏毅力,情感脆弱。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情绪低落、消沉、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当然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恰当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重要因素。

2.1、学困生形成的外因

2.2.1、家庭环境不利。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利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态度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农村普通初中的学生家庭多在小镇或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基本无能力指导子女学习。同时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或一人或两人同时到外地去打工。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学习就不能提供必要的监督。

2.2.2、学校因素。

政府对农村普通初中教育投资的经费不足和现代化电教手段的认识不足导致学校的教室、教学设备不足。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给老师组织新颖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教师讲、学生听”的旧局面,影响了教材的落实。同时,农村普通高中的班额较大,教师难以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学力的学生。

2.2.3、教师因素。

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质量偏低,造成了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是学困生了。到了初中,面对难度加大的教材,他们自然摘不掉学困生这顶帽子。同时,部分初中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调整教学计划,不灵活选取教学内容,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

2.2.4、教材因素。

现行的初教材内容多且难,衔接坡度大,更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教材的难教难学、实用性不强及变换频繁,也是产生农村普通初中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对策

3.1、重视对学困生的家庭教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再者,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必须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学困生教育问题的解决。

3.2、建立互信关系,消除抗拒心理

在转化过程中,转化者应创设一种融洽与互信的气氛,对学困生采取一种尊重、接纳而又富有同感的态度,并予以支持与鼓励,使气体认到这种同感与尊重。在整个转化过程中,都要不断地向学困生解释转化中的保密原则,老师回忆维护学困生的利益为重,使气放心。初次接触学困生,由于陌生,学生往往会感到紧张与不安,老师不应要求他立即袒露其内心世界,而借着与他有关的话题既有技巧的法问,创设一种温馨自然的氛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需要向学困生指出他的抗拒心理并加以尊重,协助学困生自我探讨并整理有关信息,认识到自身防卫和抗拒的原因及其表现方式对自己生活的不良影响,引导他学会诚实地面对现实和处理问题,消除心中的压力和负担,这种开放和积极的态度的建立,是针对中国人性格特点进行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

3.3、挑战理性信念,促进自我成长

当人的认知与行为不协调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需要恢复协调。学困生感到学习困难,但又必须要学习,心里很焦虑不安,只能通过其它渠道排解,而这样更感到学习的困难,如此恶性循环。一个人之所以不敢正视和满足这

些合理的要求,正是由于个人不正确的看法和信念使唤。而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自己的焦虑引起的,即对可能发生的后果感到恐惧,不合理的信念往往防碍行为的恰当反应。老师需要协助学困生的不合理信念的存在以及他们是如何困扰其情绪和行为的,与支对质向这些既定的信念挑战,使其明白困扰并非来自某事件或情境,而是对这些事件的看法。老师应根据学困生的情况,一次设定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和任务,待其完成而有信心后,再拟定新的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只能协助学困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要代替他做决定,要认识到这是学困生的权利。否则,由于学生性格中的顺从性本来就易导致心理上的无主见和幼稚特征,如果进行转化时,老师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介入,既是对学困生德的不信任,又会使学困生以为自己缺乏能力,这样使学困生很难自己独立。只有使学生有能力对自己的事情做决定,进而承担人生中的责任,才能使顺利进行并最终令学困生改变和成长的良好效果。

3.4、强化自我认同,增强自信心理

中国人的性格中存在剧烈的趋避式冲突特点,这易使其形成低落的自尊,容易看到问题的复面,自我批评与自我克制过度。学困生由于感到学习困难,而在学校这样的特殊环境中极有可能自尊心失落,容易受到戕害,长此以往就从负面看问题,对学习敬而远之,而急于在其它找回自尊并体会到快乐,愈演愈烈,越来越讨厌学习。因此,老师要协助学困生认同与接纳自己,尊重自己,欣赏自己,正确评价自己,适度坚持自己的意念和欲求。为此,老师要与学困生一起招出阻碍成长的原因,引导学困生直面自己的困惑和内心的冲突,协助其将过去的或否认的部分重新组合,使其逐渐从环境支持转为自我支持,从依存向独立转化,进而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使其自我改进,不再依赖他人。

3.5、促进自我表达,培养自我觉察

为了协助学困生了解现在的现在的感觉与其行为及思想之间的关系,老师必须向学生澄清其目前的行为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使其知道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供择而这种选择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使学困生明白实现自我和兼顾群体是不矛盾的,学会协调和处理自我与群体的矛盾使学生能够正视并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反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不是自己的真实需求。一般而言,雪困生的焦虑情绪往往是其需要未获得需要的反应。老师应利用他的沮丧情绪,协助其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况。面对现实虽然痛苦,但探讨的过程恰恰是促进其成长的过程。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老师可以扮演被动的角色,通过启发与诱导使他有独立表现的机会。这时老师对其良好的表现给与及时的鼓励与支持,会增强学困生主动呈现自我的信心,最终使他相信自己有所需要并尊重这些需要,即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更重要事实学困生有勇气面对现实和转化自己的目标。

3.6、尊重个性差异,采用不同方法

性格存在的一致性、稳定性、整体性、可塑性等共性,有助于把握其性格中的规律,并有针对性的拟定心理辅导策略。但是,随着对外开放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逐步多元化,这一发展趋势必然会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新个特征。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学生身上,因为他们对社会变化的敏感程度高的多,保守的东西最少。他们敢于也乐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他们的个性更加外露,富于激情,主张自我表现。他们崇尚人格的自由发展,洗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希望成年人能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追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权利。这些对转化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应融会贯通所掌握的多种转化理论和方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以便白我学困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理解并尊重他们,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转化方法,预见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阻力,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7、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学困生教育问题

3.7.1招募组建关爱学困生志愿者队伍,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学困生签订结对卡,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3.7.2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学困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学困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学困生志愿服务活动。

四、转化策略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4.1、转化策略的成果

通过一年师生的共同努力,学困生的学业水平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得到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并逐渐恢复了信心和希望。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点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就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本人获益良多。一方面,我对学困生有了更深的认识,能以宽容的眼光看待他们,培养了我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也增加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如今,我学会了用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辅导帮助学困生,而不是苍白粗暴的教育教学方式。

4.2、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学困生是一个永久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困生的成因愈加复杂,其中社会和家庭问题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仅仅从学校因素入手很难真正转变学困生,所以尽管如今有大量的学困生研究课题,仍没法找到根治的方法,教师所能采取的措施也只能尽量控制问题的扩大。

(2)对于智力正常,但基础极差的学困生来说,转化工作让教师束手无策。这些学生已不再是靠简单的心理疏导或课外辅导就能改变学习态度,由于从小学起就放弃学习,他们落后了好几年的知识积累,完全失去了求知欲和上进心,即使想要努力,也根本不可能赶上同年级的平均水平。本人认为这个群体目前为止是无法转化的,却也是薄弱学校最棘手的“隐患”。

(3)转化学困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心理学知识。遗憾的是这正是大部分教师的不足之处。

五、结语

初步调查和实践的结论表明:如果给学困生辅以一定的学习条件及心理导,他们均能达到合格的水平。这是对我们积极转化学困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大鼓舞和有力依据。

造成初中学困生的重要因素是初中学生的思维结构与知识结构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的形式与以前学习时打下的基础密切相关,是知识缺陷日积月累的结果;其次是学困生要求的非形式化与教学内容的严谨性,逻辑性,有序性的矛盾。一定的教学干预措施能逐步排除知识结构的障碍。

另一方面,学困生主体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情境化和科学化,这对学困生个性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矫治也有积极的作用,这些都为学困生的转困

奠定了基础。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教师需长期不懈地坚持,在思想上,行为上,课外课内多下苦功夫。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经验,我们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三维目标教学,努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习惯养成和兴趣培养,才有可能解决初中学生外语学习障碍的某些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晓丽,《浅谈怎样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成功教育,2008年第1期。

[2]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胡文峰,《“学困生”的教育策略之研究》,银川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2月版。

上一篇:八上第七课教学设计下一篇:个人简历电气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