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计算教案

2024-07-27

化学式计算教案(精选12篇)

1.化学式计算教案 篇一

§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洛源中学

屈海涛

一.教材依据:

依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定量的反应物计算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另一种是制取一定量的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算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得并不顺利,这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2)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学科发展的重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的能力。

(2)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以及它在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四.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五.教学难点

1.在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均为纯净物质的量。2.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考的科学方法。六.教学选择:引导、讲练结合、总结 七.学法指导:阅读、思考 八.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九.教学课时:2课时

2×158

6g

________ =______

X

32×6g

X=________=0.6g

2×158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引言〕上边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而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过程还可再简单些,具体参照例2,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P100例2。(看图影片)〔课堂练习〕:1.请大家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看图影片,集体回答)2.教材P101(学生上黑板)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的步骤如下:设元、配平、写量、列解、简答

设元:设未知量

配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量: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列解:列出比例式,求解

简答:简明的写出答案(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讲解:我们可以把解题步骤用5句话总结如下:

变化物质定量算,设元配平是关键;

对应项量写下边,列比求值中心环;

简写答案才算完。作业:教材P102:

3、5

教后反思:“化学方程式”学生熟悉,那么“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上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解题步骤,并且使学生明白解题时书写规范十分重要。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通过课堂练习,知道学生对解题步骤已经掌握,为下节课进行“过量计算”打下基础,教学效果良好。

2.化学式计算教案 篇二

一、熟练认识化学计算中常用的化学计量, 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运用转化关系式

化学计量, 顾名思义, 是用于化学计算的物理量. 高中化学计算的中心物理量为物质的量 (n) , 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是衡量微观粒子数目的物理量, 用物质的量能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联系起来. 利用物质的量能计算出一定数目粒子集体中的粒子数 (N) , 能计算出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质量 (m) , 能计算出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的体积 (V) , 能计算出一定浓度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c) .

物质的量为各物理量的中心物理量, 计算出物质的量, 以物质的量为中介实现各物理量之间的换算,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是化学计算的首选道路. 离开了具体的物质, 化学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研究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就变成了虚无缥.

二、准确书写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并明确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的关系

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任何化学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最基本的主体, 明确一个或一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并以化学方程式的形式体现出来, 能有助于理解化学过程. 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就是它们的粒子数之比, 也就是粒子集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即计量数之比 = 物质的量之比. 利用这个关系就可以实现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换算, 从而完成计算.

例1 32.5 g锌粒与200 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 求:1生成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2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所得溶质ZnSO4的质量.

解析:本题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为:Zn + H2SO4= ZnSO4+ H2↑, 参加反应的四种物质物质的量之比为1∶1∶1∶1. 利用锌的质量求出其物质的量为0.5 mol , 其他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也为0. 5 mol . 从而求出1V = n×Vm=0.5 mol×22.4 L/ mol =11.2 L 2C =n/V = 0. 5 mol/0. 2 L = 2. 5 mol/L 3 m = n×M = 0. 5 mol×161 g /mol = 80. 5 g.

三、把握常用化学计算解题技巧

1. 极限假设法

适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成分的计算, 如一定质量的钠在空气中放置与氧气反应后所得固体成分的分析, 铁与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反应所得气体成分的分析, 以及化学平衡计算中物质的量的范围的计算等.

例2金属钠2.3 g在干燥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 可得3.5g固体, 据此判断所得产物的成分.

解析:钠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有两个可能的反应:4Na +O2= 2Na2O2Na + O2= Na2O2由于未明确反应条件, 所得固体可能为Na2O, 也可能为Na2O2, 还可能为两者的混合物. 为了明确成分, 本题可采用极限假设的方法:即假设2.3 g钠完全反应生成Na2O, 求得固体质量为3. 1 g;再假设2. 3 g钠完全反应生成Na2O2, 求得固体质量为3.9 g. 而3.1 <3.5 <3.9, 因此所得固体应为Na2O和Na2O2两者的混合物.

例3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 2 mol SO2和0.8 mol O2, 1 molSO3完全反应达到平衡 , 求平衡混合气体中各成分的物质的量的范围.

解析:SO2和O2反应生成SO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SO2和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SO3, 同时SO3发生分解反应生成SO2和O2. 可逆反应的特点是不能进行到底, 只能到达一个化学平衡状态. 达平衡时各物质共存, 没有一种物质会达到0. 本题的主要特点是未知反应的方向和程度, 所以只能采用极限假设法求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范围. 即假设正向完全进行, 得SO2、O2、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4 mol、0 mol、2.6 mol;假设逆向完全进行, 得SO2、O2、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1. 3 mol、0 mol. 而正、逆方向都不可能完全进行, 所以只能介于两者之间:即0. 4 mol < n (SO2) < 3 mol, 0 mol < n (O2) <1. 3 mol, 0 mol < n (SO3) <2.6 mol.

2. 差量法

差量法一般涉及反应物质的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的变化量的考查. 如, 利用一定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受热分解后固体质量的减少量去进行原混合物中固体成分的计算;利用金属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固体质量的变化来求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等. 它们的共同点是与前后的变化量有关.计算时抓住变化量进行解题是关键.

例4 40 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受热完全分解后, 固体质量为33.8 g, 求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析:碳酸钠固体受热不发生反应,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40 g固体受热后质量减少为33. 8 g, 减少了6. 2 g, 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设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 , 列式44x + 18x =、6.2, 求得x =0.1 , 然后求出原混合物中m (NaHCO3) =84×2x= 16. 8 g, m (Na2CO3) =40 -16.8 =23.2 g, 最后求得Na2CO3%= 58% .

例5一定温度和压强下, 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5 L, 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 所得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比反应前减少了1 L, 求平衡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

解析:N2+ 3H2= 2NH3, 由方程式可知1体积氮气和3体积氢气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氨气, 减少的气体体积为1 +3 -2 =2体积, 即减少的气体体积与生成的氨气体积相等. 本题中减少了1 L, 可得氨气的体积为1L. 而反应后的气体总体积为5 -1 =4 L, 最后求得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5%

3.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学原理初探 篇三

关键词:化学式计算;化学教学;学习条件分析

有关化学式计算是化学科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化学学科的后续学习都要在具备清晰、熟练的化学式计算技能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地进行。化学教师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的、有一定效果教学方法,但从学生学习和教学实际来看,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和学的效率都不是太高。探讨有关化学式计算教学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学化学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一、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学习条件分析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或元素符号与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是一种可以表达多种含义的化学符号:表示某种物质、表明了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明一种物质的分子(对于分子化合物)、表明分子的原子构成情况等。表明物质元素组成及分子的原子构成是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基础。

有关化学式计算看上去十分简单,但由于是在分子和原子层次上认识化学式并进行计算,所以在学生学习中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项条件:

1.学生必须明了化学式表明了物质最小组成

任何数量的物质都是这种组成的按整倍数的扩大,这一最小部分就代表了整个物质,同样这一小部分的相关量计算就代表了整个物质相关量的计算”这一认知基础。

2.清晰的原子概念

学习者必须具备清晰的原子概念,必须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一个不“破裂”的球,而且任何同种原子的质量都相同,物质的最小组成就是由化学式所表示的原子种类和各种原子的数目。

3.清晰的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由于原子的质量很小,其质量是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的,而不用千克(kg)质量单位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二、有关化学式计算学习困难原因的调查研究

有关化学式计算类型较多,常见的有关化学式计算类型及各种计算类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原因调查分析如下:

1.对分子质量计算

这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有关的化学式计算。这一计算在学生的学习中相对来说是简单,约90%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内掌握概念和计算方法,因为相对分子量是直接将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加和。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经访谈得知,原来学生并不清楚原子的概念,他们对原子是球形不清楚,对化学式里的符号与符号所表示的原子不能进行转换,因而没法学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这些学生不能用思维来掌握原子的形貌,因此也没法认识物质的组成,对化学式的来源和表达物质组成的意义不清楚。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因为只知道“H2O”表示水的化学式,将其理解成表示水的符号,而不能理解为表示水分子的原子组成表达,不知道“H”“O”这两个符号在整个化学式中既可以表示宏观的水的组成元素,也可以表示微观的分子的原子构成,不理解符号可以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从而无法下笔进行计算。

2.根据化学式求组成元素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这种计算类型有两个原理必须掌握,一是要理解对于物质来说其組成是用“元素”而非原子表示的,在分子中讲原子构成,但对于物质而言讲元素组成。二是化学式所表示的原子构成是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因此,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的原理就是计算化学式中各种原子质量占化学式中全部原子质量的总和百分数。对于百分数的计算,绝大部分学生是熟悉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将物质中元素的质量转换为化学式中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将物质中元素质量比转化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比。对学生进行访谈显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学习分子、原子、元素、化学式等概念时,知识机械的记忆理解概念,不会对宏观的元素与微观的原子这两个概念进行联系,以及对化学式是表示分子组成的符号,在表观上表示物质的组成单元的这一原理进行深度解析、二次加工。例如,在计算S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时,要理解SO3分子是三氧化硫这一物质的组成单元,三氧化硫这一物质就是若干个SO3分子聚集而成的,SO3分子中氧原子的质量分数就代表了氧元素在整个三氧化硫这种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3.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

此类问题同样是从物质组成单元(即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的质量比而推论为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表示物质的最小组成单元(包括分子组成),而整个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组成与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组成是一致的,因此只要求出了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质量比,这个各元素的原子质量比,就是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对于这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理解化学式的宏观含义可以表示一种物质以及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不能将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转化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质量比。究其原因,除了前面几项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学生对于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单元(分子)组成,而单元(分子)组成与整个物质的组成是一致的这个原理不甚理解,因而造成了在计算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时出现概念指向不明及质量与微粒数目概念混淆的问题。

4.根据化学式计算一定量物质中所含某元素的质量

这类计算是在前面三类计算的基础上发展的较为高级的计算,其计算较之前三类计算多了一项计算技能,就是在已知某物质中M元素含量为b%的基础上,求a kg物质中所含M元素的质量。进行此项内容的学习,学生必须有这样的知识,即分子是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表示物质的化学式其实也是表示了这种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然后转化成所有物质的组成就是这些小单位的无限重复。这类计算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比例式的计算,只要将其换个形式理解,即百分含量是指每个组成单元中某元素原子的含量,这种计算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了。

三、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学原理

有关化学式计算教学的研究说明,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需要两方面的基本技能,一方面是数学技能,另一方面是化学的基本概念要清晰。对数学技能的要求不高,主要是比例的计算,九年级学生进行比例计算是较为熟悉的,但将比例计算技能运用到化学式计算中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乃是化学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教学当中,学生掌握原子的形貌和化学式所表达的意思是基础,因为无论是分子或是化学组成单元,首先必须使学生理解到这些都是由不改变的原子组成的,而且每个原子的形貌和质量都是固定且不改变的,这样学生可以对分子和物质的组成单元就可以清晰地从原子的角度理解,各种有关质量的计算中就可以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出发解决问题。其次是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对相对原子质量应该理解为也是表示原子的质量的一个量,只不过相对原子质量不是以kg做单位,而是以一个化学科学中设定的一个值——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质量为一个单位来衡量原子的质量。如果学生将相对原子质量理解非表示原子的质量,那么有关化学式计算就丧失了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忠立.化学计算技能的培养[J].读与写,2008(5):147-158.

[2]王洪林.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6):84-87.

[3]谢绍年.在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学教学研究,2008(8):54-55.

4.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教案 篇四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二、化学方程式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臆造不存在的事实和反应;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反应条件;配平化学方程式;最后完成化学方程式并检查气体、沉淀符号的缺漏。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4、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的使用;气体、沉淀符号的使用规则。

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求什么设什么;(2)正确完整的写出化学方程式;(3)根据化学式,写出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标在相应的化学是下面;(4)把题中以自知的条件和带球的未知量写在相应的相对分支质量总和下面;(5)列比例求解;(6)写出答案,作答。

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认真审题,搞清楚题目给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注意反应物过剩的问题);化学好似书写要正确,相对分支质量计算要正确;单位要统一;设未知数时不带单位;区别“适量”、“恰好反应”、“完全反应”——所有反应物全部反应完了,没有剩余。“足量”、“充分反应”、“反应完全”——一种反应物反应完了,另外的反应物可能反应完了也可能有剩余。“过量”——一种反应物反应完了,有一种或多种反应物有剩余。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题型:

已知反应物(生成物)质量,求生成物(反应物)质量; 含有体积、密度与质量之间换算的计算; 有关含杂质的物质质量的计算

例题一: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若使16g硫反应完全,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硫? 例题二:某工厂需要10t氧气作为原料,这些氧气用电解水地方法获得,问要消耗多少水?同时生成多少吨氢气?

例题三:某农田需要80立方二氧化碳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如果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要用多少石灰石?(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密度为1.977g/l)

5.化学式计算教案 篇五

教案

(一)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 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 + O2 点燃 SO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 64克

1.6克 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 克,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 ×11.6克/245=4.6克

(5)答: 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 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 ×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6.化学式计算教案 篇六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3.正确使用量和单位。教学重点: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例题:某实验室中需要1.6g氧气进行实验。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 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 2H2O通电===2H2↑+O2↑ 36 4 32 x y 1.6g 36 x32

1.6g,x=1.8g;4y32

1.6g,y=0.2g 答:电解消耗1.8g水,同时生成0.2g氢气。常见题型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例1 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7×4=80g。

例2 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分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 4Y=2×102-3×32=108 Y=27 2.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密度、体积),如何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例3 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答:(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的质量为x △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316 32 x 4.8kg 316 x32 4.84.8g1000g/kg1.43g/L3356.6L x3164.8g

3247.4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分析: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

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3.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何求混合物中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4 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 高温=== CaO + CO2↑ 100 44 100t×80% x 100 100t80%44 x x=35.2t 生石灰的质量:100t-35.2t=64.8t 4.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物质的计算和推断?

例5 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43高温

== CaO+CO2↑)

解:(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g。(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g1.2g 8g100%=85%

(3)m=5.5g-(8g-5.5g)=3g(4)设需要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7.化学方程式计算陷阱巧跨越 篇七

一、易错点扫描

1.与图像结合的计算和判断

2.与图表结合的计算和判断

3.混合物的计算

4.计算技巧的灵活应用

二、错例分析

1.石灰厂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取4g石灰石样品, 把2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 (样品中除碳酸钙外, 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 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 最后称量实验数据如下表:

⑴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⑵计算该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典型错误:

1.无法求出CaCO3的质量。

2.设这种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错因分析:

1.不能正确分析出每次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剩余固体质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首先在杂质的确定上就被卡住, 后面的问题自然更是无从下手。

2.石灰石是混合物, 所以4g不能带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正确解法:根据题意得杂质的质量为1g, 所以4g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3g,

⑴即4g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3g/4g=75%

⑵根据题意得, 5g稀盐酸只能溶解掉1gCaCO3, 设5g稀盐酸中的溶质的质量为x

则这种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73g/5g==14.6%

2. (2008南宁) 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锌投入到63.7克稀硫酸中, 恰好完全反应, 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你分析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典型错误:

1.无法求出ZnSO4溶液的质量。

2.设生成硫酸锌质量为x。

错因分析:

1.不能正确分析出图像中氢气与反应时间之间的变化规律, 首先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上就被卡住, 溶液的确定陷入困境。

2.0.2g氢气就是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 63.7g稀硫酸是混合物, 不能带入化学方程式, 即不会选择数据。

正确解法:根据题意得, 63.7g稀硫酸最多生成0.2gH2, 设反应生成ZnSO4的质量为y, 需要金属锌的质量为x

则这种硫酸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即所得硫酸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1℅。

3.称取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物14g, 放入烧杯中, 加入96g的碳酸钠溶液, 恰好完全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待反应完全后过滤, 称得滤液的总质量为100g, 试计算

(1) 生成的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2) 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钙的质量是多少?

(3)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典型错误:据质量守恒定律得, 生成CaCO3沉淀的质量为 (14g+96g) -100g=10g, 设原混合物中CaCl2的质量为y, 生成NaCl的质量为x。

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错因分析:能正确分析沉淀的质量, 但溶液的确定陷入困境。11.7g是完全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质量, 原来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物是14g, 据氯化钙的质量可以计算原来氯化钠的质量为14g-11.1g, 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三、典型题强化

1.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 并取稀盐酸200g, 平均分成4份, 进行实验, 结果如下:

(1) 试计算哪几次反应中矿石有剩余?

(2) 上表中的数值是多少?

(3) 这种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 (2008山西) 有一瓶因保存不当而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 为测定其成分, 取样品10g配成溶液, 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 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 (如图所示) 。试求:

(1)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克?

(2)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 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3.将4.2g含杂质的氯化钡样品溶于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 向制得的氯化钡溶液中加入2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Na2SO4的溶液, 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4.66g白色沉淀, 求:

⑴样品中BaCl2的质量分数。

⑵Na2SO4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四、要点归纳

1.与图像结合的计算要正确分析图像所表达的信息。

2.与图表结合的计算要正确分析表格数据的变化规律。

3.混合物的计算要准确带入数据, 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4.审题要仔细,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8.化学计算有妙招(一) 篇八

一、守恒法

质量守恒(:或原子守恒、原子团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具体体现在配制或稀释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其物质的量、质量也不变;在一些复杂多步的化学过程中,虽然发生的化学反应多,但某些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等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画出题述化学过程的方框图是发现守恒关系的关键。

电子守恒: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无论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在原电池或电解池中,只要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都可用电子守恒法计算。为了避免出错,最好将氧化剂、还原产物和还原剂、氧化产物之间的关系列出来。

电荷守恒: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离子化合物、混合物或电解质溶液等,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在一个电中性的体系中,如果知道其中某些带电微粒的物质的量,可以用电荷守恒法计算出最后一种带电微粒的物质的量;对于有关离子反应的计算,由于离子之间反应要生成电中性的分子,参加离子反应的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故也可用电荷守恒法计算。

例1 把7.4gNa2CO3•10H2O和NaHCO3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100mL,其中Na+浓度为0.6mol•L-1,若把等质量的该混合物加热至恒重,所得残留物的质量为()

A.5.28g B.4.22g C.3.18g D.2.12g

解析:

从上述转化关系可以看出:将样品溶于水所得 100mL溶液中的Na+和加热至恒重所得残留物中Na+都来自7.4g样品,由Na+守恒得: 解得:m=3.18g

答案:C

例2 已知SO32- 离子能够被X2O72-离子氧化成SO42-离子。0.10 mol•L-1的溶液30.00mL与0.10 mol•L-1的溶液10.00mL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X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3 C.+4D.-3

解析:解题中用“电子守恒“规律能够快捷地完成本题。设还原后X元素的化合价为+n,则有:

根据电子守恒: ,解得:n=3。

答案:B

例3 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其中PH=1,c(Al3+)=0.4 mol•L-1,c(SO42-)=0.8 mol•L-1,则c(K+)为()

A.0.15 mol•L-1 B.0.2 mol•L-1 C.0. 3 mol•L-1 D.0.4 mol•L-1

解析:K2SO4、Al2(SO4)3和H2SO4都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溶液中存在着它们电离产生的K+、Al3+、H+、SO42-,但整个溶液呈电中性。由电荷守恒:

c(K+)+c(H+)+3c(Al3+)=2c(SO42-),c(K+)+0.1 mol•L-1+3×0.4 mol•L-1=2×0.8 mol•L-1,解得:c(K+)=0.3 mol•L-1

答案:C

二、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反应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的方法。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压强差,也可以是物质的量之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差等。该 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旦反应前后存在上述 差量的反应体系。对于固相反应,可以用质量差、物 质的量之差解答;对于气相反应可以用质量差、气体物质的体积差、压强差、物质的量之差解答;涉及反应热的计算题还可用热量差计算。

例4 为了检验某种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AB.C. D.

解析: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时因为NaHCO3分解所致。设样品中NaHCO3的质量为mg,则有:

答案:A

三、平均值法

化学中的平均值法是:两个数Mr1和Mr2(Mr1大于Mr2)的算术平均值Mr一定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只要求出平均值Mr,就可以判断出Mr1和Mr2的取值范围,再结合题给条件即可迅速求出正确答案。常见方法有:求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式量、平均摩尔电子质量、平均组成等。

例5 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得到CO2和H2O的物质的量随混合烃总物质的量的变 化如图所示,则下列 对混合烃的判断中 正确的是〔 〕

①一定有乙烯;②一定有甲烷; ③一定有丙烷;④ 一定没有乙烷;⑤可能有甲烷;⑥可能有乙炔

A.②⑤⑥ B.②⑥C.②④D.②③

解析:两种气态烃是什么烃,物质的量是多少都未知,最佳解题方法是用平均分子组成法。设该 混合气态烃的平均组成为CxHy,则有:

联立(1)、(2)解得:x=1.6、y=4.0

所以,混合烃的平均值为C1.6H4.0

平均每个分子中含1.6个碳原子,必然有一种 烃分子中碳原子数为1,另一种烃分子中碳原子数大于等于2。分子中只有一个碳原子的烃只有CH4, 所以两种烃中一定有CH4;CH4分子中含有四个氢原子,平均每个分子中含有四个氢原子,另一种烃分子中一定含有四个氢原子,其分子式为CxH4,其中2≤x≤4。

答案:C

四、极端假设法

所谓极端假设法就是从极端的角度去考虑分析所给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顺利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当混合物的组成或化学进程存在不确定因素,需要求某一个量的可能值或范围时,往往要通过极端假设法使问题简化得到解决。可分别假设原混合物是某一纯净物或反应进程向某一方向进行到底,进行计算,确定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例6 现有Mg、Al、Fe三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得到标况下6.72L H2,则该混合金属总物质的量可能是〔 〕

A.3.0 molB.0.28 mol C.0.2 molD.0.175 mol

解析:三种金属与盐酸反应时分别显+2价和+3价,生成相同量氢气所需三价金属和二价金属的量不相同,而混合物中各种金属的相对量未知,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困难,这时可用极端假设法确定混合金属物质的量的范围。生成标况下6.72 L氢气,需要二价金属物质的量为0.30 mol,需要三价金属物质的量为0.20 mol。现为二价和三价金属的混雜,所以混合金 属的总物质的量一定介于0.20 mol和0.30 mol之间。

答案:B

例7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2SO2(g) +O2(g)2SO3(g)。已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时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 、0.1mol•L-1 、0.2mol•L-1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的数据是()

A.c(SO2)为0.4mol•L-1 ,c(O2)为0.2mol•L-1

B.c(SO2)为0.25mol•L-1

C.c(SO2)、c(O2)均为0.15mol•L-1

D.c(SO3)为0.4mol•L-1

解析:题目只给出了某时刻各物质的浓度,此时反应向哪个方向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并不知道,但可以用极端假设法确定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范围,从而分析确定各物质的可能的平衡浓度。

由硫原子守恒,SO2和SO3的浓度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可推知B正确

答案:B

五、估算法

估算法是根据一定的化学原理不进行精确计算或因为题给信息不足,无法进行精确计算,但根据粗略计算结果,通过分析可以作出正确判断的解题方法。此法多用于有机物分子组成的计算。

例8 某有机化合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已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 〕

A.4B.5C.6D.7

解析:该有机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50%。因为该有机物中氢的质量分数不知道,准确的相对分子质量也不知道,因此不可能计算出碳原子的精确个数,只能进行粗略计算分子中原子个n(C)< 分子中原子个数必须为正整数,故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6。

答案:C

六、观察法

所谓观察法就是不需要进行计算,通过观察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结果的一种解题方法。

当题述中的化学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化学原理或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发生时,可先通过观察看能否得出正确结果,如果不能通过观察得出正确 结果再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繁琐的计算,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例9 有两只串联的电解池,甲池盛有CuSO4溶液,乙池盛有一定量某硝酸盐的稀溶液,电解时当甲池电极质量增加1.6g时,乙池析出0.45g固 体,则乙池的溶质可能是〔 〕

A.AgNO3B.NaNO3C.Mg(CO3)2D.Al(NO3)3

解析:甲池电极质量增加是因为在甲池阴极析出了铜,乙池质量增加,一定是乙池阴极上有金属析出。电解水溶液时,Na+、Mg2+、和Ag3+都不可能 放电,故答案只能是A。

答案:A

(更多相关试题见www.qiuxue.com)

9.化学式计算教案 篇九

选修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本节引言部分用几句简短的话说明了学习盖斯定律的缘由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科书以测山高为例,并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论证。最后用co的摩尔生成焓的计算这个实例来加强学生对于盖斯定律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基础上,利用燃烧热的数据,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热化学计算。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掌握一种着眼于运用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2)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 《模块学习要求》

了解反应热和含变得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1.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2.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3)本节在本章及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4)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5)学习重点

1. 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不同质量反应物与能量变化、生成物的量与能量变化的关系等)(6)学习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7)教学方法

a.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b.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c.言语传递法-适时引导

d.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

教学中还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等理论概念,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重视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2、进行有关燃烧热计算时,要强调以1mol纯物质为标准,因此须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的△h相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出现分数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之间的换算关系,但还要强调是以1mol纯物质完全燃作标准来进行的。

3、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联系很紧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习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发生燃烧的反应为例,不仅巩固、落实了知识和计算能力,还能通过计算的结果说明这些物质燃烧时,其△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

(2)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

(3)计算准确

(4)反思解题关键处(燃烧热的标准、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错误易发处 2.教学过程(1)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 知识铺垫: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且为学生设计测定“h2(g)+1/2o2(g)==h2o(g)△h1=-241.8kj/mol,h2o(g)==h2o(l)△h2=-44kj/mol

那么,h2的燃烧热△h应该是多少?

做好知识与理解的铺垫

环节二 创设情景 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δh1=? 引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 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 环节三 盖斯定律 的引出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1-9,在进行类比,得出盖斯定律,并从能量守恒角度加以理解

环节四 盖斯定律 适当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练习,的应用 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盖斯定律和加强概念的应用。环节五 小结盖斯 定律、作业(2)教学过程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学内容 c 教师行为 e 学生行为 e 教学意图 1 知识铺垫 情景创设:

下列数据表示燃烧热吗?为什么?

h2(g)+1/2o2(g)==h2o(g)△h1=-241.8kj/mol

那么,h2的燃烧热△h应该是多少?(已知: h2o(g)==h2o(l)△h2=-44kj/mol)

思考:

不是,因为当水为液态是反应热才是燃烧热。

h2(g)+1/2o2(g)==h2o(l)△h=△h1+△h2=-285.8kj/mol 初步了解”途径“,为理解盖斯定律做铺垫 2 新课引入 情景创设:

如果2mol碳不完全燃烧成2molco时,会有多少能量损失呢? 思考并回答:

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 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 分析讨论;通过什么途径来得知能量的损失。(1)实验测定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得知。3 盖斯定律的引出

教师引导思考--观察教材p11图1-9 类比--①c(s)+1/2o2(g)==co(g)δh1=? ②co(g)+1/2o2(g)== co2(g)δh2=-283.0kj/mol ③c(s)+o2(g)==co2(g)δh3=-393.5kj/mol 引导学生从能量守恒考虑理解盖斯定律。回答思考结果

[学生活动]讨论发现:由碳生成co时的反应热的计算方案: ① + ② = ③,则 δh1 + δh2 =δh3 所以,δh1 =δh3-δh2 =-393.5kj/mol+ 283.0kj/mol=-110.5kj/mol 学生归纳:得出盖斯定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4 盖斯定律的应用 列举例题 例题1 这个热化学方程式说明了什么? 分析回答:

石墨不会自动变成金刚石;石墨与金刚石的能量相差不远。巩固理解 5 小结:归纳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学生总结: 深刻体会理解 盖斯其人简介: 附件1 学习过程反思与评价

1.在今天的探讨活动过程中,你觉得自己

a.很喜欢这种探讨学习的方式、感到这样学到的知识更不容易忘却

b.不喜欢这种方式,还是老师讲授的好,感到这样上课浪费时间,处理习题少。c.能够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d.仍然不知所措,被动接受和记录老师和同学得出的结论 e.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2.今天这节课你感到快乐吗?什么时候最快乐? 3.上完这节课你有什么遗憾吗? 附件2 知识考察 检测题: 课后作业:

1、书写盖斯定律内容:

2、教材p14第6题

3、补充作业: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到的步骤为:

tio2ticl4ti 已知:① c?s?+o2?g?=co2?g? ?h=?393?5 kj·mol?1 ② 2co?g?+o2?g?=2co2?g? ?h=?566 kj·mol?1 ③ tio2?s?+2cl2?g?=ticl4?s?+o2?g? ?h=+141 kj·mol?1 则tio2?s?+2cl2?g?+2c?s?=ticl4?s?+2co?g?的?h=。

答案:?80 kj·mol?1 第二课时

(重点在反应热的计算上;包括盖斯定律的应用;进行不同类型习题的巩固练习上;注意计算格式,书写规范性-计算过程带入单位)[复习]盖斯定律的内涵、燃烧热的定义。[例1] 在 101 kpa时,1。6g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 89.0 kj的热量,ch4 的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燃烧热为多少? 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ch4(g)+2o2(g)= co2(g)+ 2h2o(l);δh=-890 kj/mol 即ch4 的燃烧热为 890 kj/mol。

1000 l ch4(标准状况)的物质的量为:

n(ch4)=v(ch4)/ v m=1000l / 22.4l·mol-1 = 44.6mol 1mol ch4 完全燃烧放出 890 kj的热量,44.6 molch4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44.6 mol×890 kj/mol=3.97×104kj 答:ch4的燃烧热为 890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 3.97×104kj。[解] 根据题意,葡萄糖的燃烧热为2800kj/mol。

g葡萄糖的物质的量为:n(c6h12o6)= m(c6h12o6)/m(c6h12o6)=100g/180g·mol-1=0.556mol。1mol c6h12o6完全燃烧放出 2 800 kj的热量,0.556 mol c6h12o6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0.556 mol×2800 kj/mol=1560 kj。(2)18g水为1mol,生成6mol水放热为2800kj,生成1mol水放热为2800kj×1/6=466.67kj.答:(1)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产生1560 kj的热量。(2)466.67kj.例3.科学家盖斯曾提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利用盖斯定律可测某些特殊反应的热效应。(1)(s,白磷)+(2)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相同的状况下,能量较低的是_________;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___________(填”高“或”低")。解析:依题意求:

据盖斯定律有:

=(?2983.2+4×738.5)kj/mol=-29.2kj/mol,即。

白磷转化为红磷是放热反应,稳定性比红磷低(能量越低越稳定)。

例4.要使1000g水由25℃升温至100℃,须燃烧多少摩尔甲烷?这些甲烷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多少升?(水的比热容为4.18j/(g·℃);甲烷燃烧热为890.31kj/mol)当堂练习--教材p14--1、2、3、4、5 附加当堂巩固练习

1、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o2(g)=co2(g)△h=-393.51 kj/ mol c(金刚石)+o2(g)=co2(g)△h=-395.4 kj/ 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2、已知2h2(g)+o2(g)=2h2o(l)△h=-571.6 kj/ mol co(g)+1/2 o2(g)=co2(g)△h=-283.0 kj/ mol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kj的热量,同时生成3.6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的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已知1mol白磷转化成1mol红磷,放出18.39 kj热量,又知:

p4(白,s)+5o2 = 2p2o5(s)δh1,4p(红,s)+5o2 = 2p2o5(s)δh2,则δh1和δh2的关系正确的是(b)a.δh1>δh2 b.δh1<δh2 c.δh1=δh2 d.无法确定 [解析]设想p4(白)转化为p(红),由题意第一个反应放的热量大于第二个反应,故δh1<δh2。

4、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汽放热241.8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1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kj,则反应h2(g)+1/2 o2(g)=h2o(l)的△h=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 kj/mol。

5、已知ch4(g)+2o2==co2(g)+2h2o(l);△h=-890kj/mol,现有ch4和co的混合气体共0.75mo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气体和18g液态水,并放出515kj热量,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写出求算过程。教学评价

学习过程反思与评价

1.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觉得自己

a.不喜欢这种方式,还是老师讲授的好,感到这样上课浪费时间,处理习题少。b.能够积极思考

c.仍然不知所措,被动接受和记录老师和同学得出的结论 d.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2.今天这节课你感到快乐吗?什么时候最快乐? 3.上完这节课你有什么遗憾吗? 知识考察

[作业] p13 7、8、9、10、11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1、100g碳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且 c(s)+1/2 o2(g)===co(g)△h=-110.35 kj·mol-1,co(g)+1/2 o2(g)===co2(g)△h=-282.57kj·mol-1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较,损失的热量是()

a、392.92kj b、2489.44kj

c、784.92kj d、3274.3kj

2、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2h4)作燃料,二氧化氮作氧化剂,这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汽。已知:n2(g)+2o2(g)==2no2g)△h=67.7kj·mol-1 n2h4(g)+o2(g)== n2(g)+ 2h2o(g)△h=-534kj·mol-1 则1mol气体肼和no2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a、100.3kj b、567.85kj c、500.15kj d、601.7kj

3、已知:ch4(g)+2o2(g)==co2(g)+2h2o(l)△h=-q1kj·mol-1 2h2(g)+o2(g)==2h2o(g)△h=-q2kj·mol-1 2h2(g)+o2(g)==2h2o(l)△h=-q3kj·mol-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 后恢复到到常温,放出的热量(单位:kj)为()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3

4、充分燃烧一定量丁烷气体放出的热量为q,完全吸收它生成的co2生成正盐,需要5mol·l-1 的koh溶液100ml,则丁烷的燃烧热为()a、16q b、8q c、4q d、2q

5、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 cuso4(s)+5h2o(l)△h=+q1kj·mol-1。室温下,若将1mol无水硫酸铜溶解为溶液时放热q2kj,则()a、q1 >q2 b、q1=q2 c、q1

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a、h2(g)+ cl2(g)===2hcl(g)△h=-184kj·mol-1 b、ch4(g)+2o2(g)==co2(g)+2h2o(g)△h=-802.3j·mol-1 c、co(g)+1/2 o2(g)===co2(g)△h2=-293kj·mol-1 d、2h2(g)+o2(g)==2h2o(l)△h=-571.6kj·mol-1

7、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1/2 o2(g)===zno(s)△h1; hg(l)+1/2 o2(g)===hgo(s)△h2;则zn(s)+ hgo(s)== hg(l)+ zno(s),△h值为()a、△h2-△h1 b、△h2+△h1 c、△h1-△h2 d、-△h1-△h2

8、已知h2(g)+ cl2(g)===2hcl(g)△h=-184.6kj·mol-1 , 则hcl(g)==1/2h2(g)+1/2cl2(g)的△h为()a、+184.6kj·mol-1 b、92.3kj·mol-1 c、-369.2kj·mol-1 d、+92.3kj·mol-1

9、已知:a(g)+b(g)==c(g)△h1;d(g)+b(g)==e(g)△h2;若a、d、混合气体1mol完全与b反应,放出热△h3,则a、d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h2-△h3):(△h1-△h3)

b、(△h3-△h2):(△h1-△h3)c、(△h3-△h2):(△h3-△h1)d、(△h1-△h2):(△h3-△h2)

10、已知①2c(s)+ o2(g)===2co(g)△h=-221.0 kj·mol-1,②2h2(g)+o2(g)==2h2o(g △h=-483.6kj·mol-1 则制备水煤气的反应c(s)+h2o(g)==co(g)+h2(g)的△h为()a、+262.6kj·mol-1 b、-131.3kj·mol-1 c、-352.kj·mol-1 d、+131.3kj·mol-1 11、10g硫磺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so2,放出的热量能量使500g h2o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 ,热化学方程式为。

10.化学式计算教学反思 篇十

今天先在3班讲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在黑板上讲2道例题,然后叫学生在下面练习。我先叫他们自己练习自己的,再对完答案进行下一种类型的讲解及练习。整堂课下来,学生听的认真,纪律也挺好的。但是有学生反映,讲的没有听明白。之后在4班的课上,我先把这堂课的计算类型列在黑板上,然后叫学生讨论着做。

做题的格式讲完后,学生们开始做,课堂上很活跃,学生们讨论的也很热烈,我也抓住机会,在后面辅导差生,一堂课下来,纪律没有平常好,但学生还不错。这使我突然领悟到,洋思教学中的兵教兵。一个老师在课上面对五十几位学生,肯定是顾不过来得,但是要让好学生带动差生,帮助你分担一些,这不是好教多了吗。同时,也使明白一点,将课堂纪律与学生的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住,变课上废话为探讨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展开阅读全文

11.初中化学计算题类型解析 篇十一

摘 要:伴随着现在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化学也已经逐渐的成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而且现在所学的初中化学实用性特别强。在初中化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就是化学计算题,因此要想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成绩,必须让学生深刻的掌握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而且提升学生解计算题的能力是现在初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分析现在初中化学计算题所面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个主要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初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帮助并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关键词: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52-01

现在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在实行教育部现在所推行的素质教育。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化学这门学科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我们知道化学这门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用性极强,并且化学将贯穿我们整个初高中的学习。我们如果在初中阶段就能够把化学学好学通,并且完全明白解化学计算题的方法,就能够为今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知道学生在平时解化学计算题的过程当中,能够应用的方法有很多,而且现在的化学题目的有很多的隐含特点,解题的方法存在很多的技巧,假如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些解题的方法以及技巧,这样解化学计算题的时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时间,缩减解题的过程,更能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如果学生能够在掌握这些解题技巧的同时还能够做到熟练的运用,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小初中学生的在化学这门学科上的学习负担,还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够把这些解题技巧进行演变,运用到别的科目的学习过程当中。因此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地指定各种上课方式来向学生传达这种解题思技巧,真正能够使得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现状及问题

我们知道在化学这门学科的考试中,计算题占据着很大的比重,甚至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比例,因此要想使得学生的化学成绩得到有效的提高,必须让学生把解计算题的技巧掌握的很透彻。据了解,现在初中学校里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够达到标准的,但是在对一些具体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于解题方法掌握的不够成熟,从而就会导致学生在解题的过程当中耽误很多的时间,甚至有的学生在消耗很多时间的情况之下,对这类题目还是没有头绪,找不到解题的办法,对题目无可奈何,长此以往下去就会使得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淡。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其主要的原因还是老师没有真正的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因此现在老师和学生最重视的还是对于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的掌握,只有学生能够真正的从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明白这类解题思路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熟练运用就能够在今后的考试中做到得心应手。举个例子来说,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化学中存在的很多知识点都需要老师亲自去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引,比如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质量守恒法则代入法等等知识点和定理,必须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进而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学生的解题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根据学生的情况,我们知道在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化学方程式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而且现在的学生在平时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进程会出现错误,比如经常漏写固体沉淀符号“↓”和气体生成符号“↑”,从而就会导致整个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出现错误,丢掉本该拿到的分数。

二、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1、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一:守恒法则在对化学计算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的一个解题技巧就是对守恒法则的运用。化学中所谓的守恒法则,指的就是化学物质在发生某些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会发生变化,根据物质的这种守恒法则来进行解题通常会使得题目变得简单通俗。所以老师和学生必须对守恒法则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必须把这类解题技巧熟练掌握并学会准确的运用。比如在化学计算题中经常会出现很多求物质的质量的题目,一定质量的a物质和一定质量的b物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会发生反应,通常会让你去求生成物质的量,在这种题型下,我们就应该熟练的运用质量的守恒法则来进行解答,只有真正的掌握了这种解题技巧就能够使得题目变得简单。

在初中化学的计算题中对于质量守恒法则的运用极其的频繁。如果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遇到这种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应利用守恒法则这种技巧来进行解题。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过程中,老师也要经常的向学生灌输这种解题方法和思路。

2、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二:合理利用化学方程式

我们初中教材中有很多的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课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必须对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做到熟练的掌握。化学中所谓的化学方程式,就是利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中包含参加反应的物质、生成的物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下一个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例子,因而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一般用铜和稀盐酸进行反应收集氢气,双氧水加热就会生成氧气,而氢气与氧气反应就会生成水,在这其中包含有有三个化学反应:Zn+2HCl = ZnCL2+ H2↑;② 2H2 O2=2H2O+O2↑;③2H2+O2=2H2O。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可以把物质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出来,我们完全能够利用已知的条件来求具体题目中所求的问题。在今后的关于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过程中,要熟练的掌握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学会简单的关于化学方程式的平配平法则。

为了能够在整体上使得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得到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关于解计算题的技巧,从而能够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必须全面的发挥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另外还必须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徐 冲.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J].现代教育,2010(23).

12.中考化学计算题的复习策略 篇十二

一、把握命题特点和趋势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化学计算题, 可发现其命题新颖, 构思巧妙, 题型多样, 具有基础性、时代性、探究性、综合性和人文性, 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走出了偏、难、繁的误区, 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009年各地中考化学计算的命题趋于将相关知识与三种计算的融合考查, 试题情境多与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科学前沿相结合, 试题题干多以文字信息和标签、表格、图像信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型主要有:基本计算融合型、信息迁移型、识图分析型、实验探究型、理化综合型等.

二、熟知失分原因与应对策略

复习化学计算时, 不但需要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还要知道中考失分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才能对症下药, 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通过多年的中考阅卷与试卷分析, 归纳出中考化学计算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 题意不明, 审题不清.

2. 不会处理信息, 即不会分析处理题给信息 (或图表) 和迁移应用.

3. 书写不正确,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 不规范.

4. 解题格式不规范, 步骤不完整.

5. 计算不准确.

化学计算题涉及面广, 在复习时不要贪多求难, 应把各种典型题解剖好, 理解透, 做到一题一得或一题多得.所以在解化学计算题时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要认真审题, 仔细析题, 弄清“已知”和“所求”之间的关系.审题就是仔细阅读题目, 理解题意, 了解题目的特点和类型, 弄清有哪些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 也是解题中最重要的一步, 要尽力做到:认真阅读全题, 仔细分析题意, 反复推敲关键的语句, 以达到全面、准确理解题意的目的.析题就是剖析原题, 即在审题的基础上对全题进行分析和解剖, 应用化学知识沟通已知数和未知数, 弄清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析题时既可从已知数推及未知数, 也可从未知数追溯到已知数, 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探寻解题的突破口, 以确定解题的思路、方案和途径.因此, 析题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

【例1】 (2008, 江西) 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 但在实验中常用到较稀的硫酸.要把50 g质量分数98%的浓硫酸, 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

(1) 稀释后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为g,

(2) 稀释时所需水的质量为g.

分析:这类题是中考中最常见的化学计算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本题考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稀释等相关计算. (1) 硫酸溶质的质量为50 g×98%=49 g; (2)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设稀释时需水的质量为x, 则有 (50+x) ·20%=49 g, 解得x=195 g.

2.学会分析处理信息 (如标签、表格、图像等) , 提取有效数据用于解题.

【例2】 (2007, 无锡) 小红同学在某化工厂进行社会实践, 技术员与小红一起分析由氯化钡和氯化钠组成的产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取16.25 g固体样品, 全部溶于143.6 mL水中, 向所得到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 记录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关系.

技术员给小红的提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 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 消耗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是g.

(2) 产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 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 过滤,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本题联系实际, 借助图像将某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融合在一起, 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解答这类题时, 首先要弄清图像中纵、横坐标轴的含义, 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还要注意曲线中的特殊点 (如起点、折点、交点、最高点、终点等) 的意义, 然后揭示出曲线的变化规律, 也就等于抓住了解题的关键.依据题意可知:向16.25 g固体样品的溶液中滴加50g碳酸钠溶液, 恰好完全反应, 产生碳酸钡沉淀9.85 g, 设样品中含有氯化钡xg, 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为yg.

解得x=10.4 g, y=5.85 g.

所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 (16.25 g-10.4 g) /16.25 g·100%=36%.

过滤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 其质量分数是: (16.25 g-10.4 g+5.85 g) / (16.25 g+143.6 g-9.85 g) ·100%=7.8%.

3.注意解题格式要规范, 步骤要清晰, 过程要简洁, 答案要准确.解题后总结就是在解完一道计算题后进行总结归纳, 总结出同一类题的解答步骤、方法和解题规律, 起到“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上一篇:《一棵开花的树》读书笔记下一篇:高中心理健康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