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第二课堂教案(精选15篇)
1.机器人第二课堂教案 篇一
第一课《认识机器人》
一、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纠正学生对机器人概念认识的偏差,往往有学生会认为机器人就是像人形的,其实机器人的外形是千变万化的,但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所以着手于机器人的判断标准来设计本课。
本课经过了两次试教在第一次试教时以教师讲解为主,一些概念都通过教师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操作.第二次试教时让学生自己来搜索相关的资料,渗透搜索的技巧,从而体现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使本课教学更具有学科特性。
本课出发点是站在机器人外部和历史的视角来认识机器人。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获得对机器人的初步认识和了解。由“机器人的由来”、“机器人的种类”、“机器人的特征”和“机器人的发展”4部分内容组成。通过“机器人的由来”让学生了解机器人产生的时代背景、英文名字的来历及第一台机器人的知识,从历史角度对机器人有一个初步感受。“机器人的种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具体的机器人,获得对机器人的特征的初步体会,并了解从应用领域来看,工业生产是最早也是目前最广泛的应用领域,其他的领域都是后面发展和拓展出来的。“机器人的特征”是建立在学生对大量具体机器人材料的感知基础上,对机器人特点进行概括,建构一个初步的机器人特征的概念。“机器人的发展”主要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研究和发展的趋势。
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听到机器人这样的词汇比较新鲜,兴趣也比较浓厚,在浓厚兴趣中去研究、探索就更加有意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机器人有着这样的概念:机器人就是长得像人、可以自己运动的机器。学生这样认为,老师们也会这样认为。学生平时了解机器人有着不同的途径:电视里看到的,听人家说的,科幻书中看到的等等。让学生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网络搜索技巧从网络中获取相关知识,了解掌握有关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对机器人的特征、结构、判别标准有一定的认识。
六年级的学生还存在着较为浓厚的竞争心理,总是要做最好的、最强的,同时他们对生活中的信息技术也比较感兴趣,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研究更加有意义,效率也会更高。
教学目标
1.认识机器人的真正含义,纠正学生对机器人认识的错误概念。
2.通过搜索了解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感受科技的飞速发展。
3.了解机器人的特点,收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能进行编辑、分类整理。
4.利用电脑绘画,综合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研究机器人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机器人的特点,能较快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从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堂,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机器人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例子来说明机器人无处不在,体会机器人的强大功能,对机器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任务搜索为主线,让学生在搜索中不断认识重组机器人的概念,同时利用机器人的判断标准能准确地判断出什么是机器人。
采用问题发现式教学,整堂课围绕着“什么是机器人”这样一个中心问题展开研究讨论,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机器人实物(机器狗、机器甲虫、机械手臂、积木机器人),多媒体课件、绘画软件。
案例描述
第一个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情况——摸底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过《快乐星球》这部电视剧吗?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埃克,最能耐的就是发明东西(机器人),而且都是为人类做好事的。我们今天也来看看这些小玩意儿。(出示机器人实物,演示机器狗体操。)
第二个环节:了解标准,落实概念。(教师通过机器人实物展示让学生质疑,在矛盾冲突中实现第一次网上搜索:机器人判断标准。)
你们认识它吗?——机器狗、机器甲虫„„
(出示足球机器人)你认识它吗?——机器人。
你为什么说它是机器人呢?
哦,你是这样判断的,那到底什么是机器人呢?
请你利用“google”或者“百度”来搜索一下,并且跟同伴交流你搜索到的结果。
(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简而言之,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有感觉系统(传感器组成)、控制系统(单片机)、执行系统(机械结构、电机组成)。
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找到?有没有什么技巧? 第三个环节:兴趣正浓时,引入发展史。(第二次搜索让学生体会关键词的重要性,同时渗透学生的爱国热情:机器人最早出现在中国。)
原来机器人的外形是可以五花八门的,只要符合机器人的判断标准都可以成为机器人。那么最早的机器人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由谁发明的?后来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请你利用“google”或者“百度”来搜索一下。
我们怎样搜索比较合理、准确?找到之后认真阅读并且归纳,然后用Word简单记录关键性的词语。
交流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小结:其实机器人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第一
代为简单个体机器人,第二代为群体劳动机器人,第三代为类似人类的智能机器人。
第四个环节:以机器人的分类,引出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第三次搜索学生对信息的处
理必须到位,体会归纳的重要性。)
科技飞速发展,机器人也越来越多了,根据机器人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机器人分成许多类别。那到底机器人是怎样分类的呢?
请你利用“google”或者“百度”来搜索一下:机器人的分类。找到之后,先用Word简单记录关键性的词语。
交流机器人的分类,小结:按应用领域分类:工用机器人,农用机器人,军用机器人„„
说得非常好,找到资料后你是怎样归纳的?有什么技巧?
第五个环节:同伴鼓舞,提升兴趣,总结畅想,科幻绘画。
1.看看同学们做的机器人。
2.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机器人。
(红绿灯、楼道灯、电子警察„„)
3.在你的心目中机器人是怎样的?能做哪些事情?请用“画图”程序画出你心目中的机器人。
4.交流绘画:你的机器人能做哪些事情?
第二课
走近机器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组成。
2.知道什么是程序,熟悉机器人编程的环境。
技能目标:学习操作和控制机器人的一般过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习机器人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机器人的3个组成部分。教学难点:理解程序的概念。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有两大部分内容: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机器人基本的硬件特征和软件组成;掌握操作教学机器人的一般步骤。学生对机器人的硬件结构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学习,教师可以适当做一些演示和讲解,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光有硬件结构的机器人还是不能正常工作的,还需要有机器人能读懂的程序。展开介绍机器人配套软件的重要性、界面、图标等方面内容,再过渡到课堂教学机器人的一般操作过程和方法,这样综合起来,完成一个范例程序的下载、调试和运行。
根据不同的教学机器人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情况,本节内容可以进行重新编写和整合。可以先在机房对机器人编程软件界面进行单独介绍和学习,尝试编写一段小程序,再进行机器人实践操作。也可以先讲解机器人的硬件结构,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找一找,认一认
“机器人的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学习机器人的编程软件。
本课要重点介绍教学机器人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特别是在机器人软硬件的结合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由简到难,逐步推进。一般可以让学生下载一段范例程序并尝试运行,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第三课 机器人邮递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机器人的组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机器人。
2.初步学会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控制机器人,能让机器人走直线。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机器人,感受操作机器人的乐趣。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机器人编程步骤,学会顺序结构的编程方法。教学难点:准确调试出“送信”的时间。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直行一段直线距离,学习机器人编程中最简单的“顺序式”结构。重点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把理论设想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走线段”任务对刚接触机器人没多久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性,主要是由于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也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儿童化、趣味化着手,投其所好,让学生沉浸到机器人学习任务的愉快氛围中,接受困难的挑战,从而学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通过课内竞赛等方法来实施。
第一次主题任务活动,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分工合作,互学互助,提高效率。
实际教学时可参考以下过程: 教师通过谈话引入,提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准备让学生尝试。分析该项任务的主要活动内容,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根据机器人邮递员的任务要求,可以归纳出:让机器人走一段距离。接下去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让机器人走一段距离呢? 机器人硬件需要怎么组装设计?如何来编程呢?怎么控制机器人走的远近呢„„有针对性地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如何来编写程序:分析任务,画出流程图,编写程序,下载运行,修改调试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操作概念和步骤。
由于本次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通过一些课内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第四课
机器人导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机器人产生转弯的原理。
2.知道如何让机器人转弯和如何控制机器人转弯的方向。3.知道通过设置机器人转弯延时来控制转弯角度。
技能目标:学会编写机器人转弯的程序,能根据机器人运行情况,调试出转弯的准确时间。
情感目标:感受到用“模块化”解决问题的优点,体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分别来解决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 将复合任务分解成简单任务来实现。教学难点:机器人转弯的原理。教学过程:
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控制机器人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动作——走折线。学生已经有了控制机器人走线段的经验,所以本课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体会如何把这个比较复杂的“走折线”问题分解成3个小问题:让机器人“走线段”→“转弯”→“走线段”。“转弯”是新的任务,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机器人转弯的原理,会控制机器人转弯的方向和角度。机器人旅行场地
教师可以先进行机器人演示,让学生观察机器人导游的实际效果,感受到机器人导游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成几个可以实际操作的小任务,并把问题聚焦在机器人转弯上。对转弯的原理的理解是学生能否有效完成本任务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机器人转弯时轮子的状态,知道通过控制轮子转动的方向和持续的时间可以实现机器人转弯特定的角度。
第五课
机器人卫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循环的基本原理。
2.了解哪些情况下需要用循环。
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使用循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机器人巡逻一周和不停巡逻的任务。
情感目标:体会到循环结构程序的优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程序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循环方法编写程序。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循环。教学过程:
本课实际上是要求控制机器人走正方形路线,教科书这样设计有两个意图。首先,机器人走正方形路线,学生可以实践“模块化”的方法,对任务进行分解。机器人沿大楼巡逻一周,实际上可以分解成8个动作:4个“前进”和4个“转弯90°”的交替过程,如果把“前进和转弯90°”看成一个小任务,那么巡逻一周就是执行4次小任务。这样分析以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就可以完成巡逻一周的任务了。其次,任务的要求是“不停地巡逻”,如果学生运用原有的方法和经验,也就是运用顺序结构编写程序,这样的程序势必会很长,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顺序结构程序的局限性,从机器人周而复始走正方形的具体事件来引出循环,方便学生理解循环,并从这个具体案例中体会和学习运用循环编写程序的方法。循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概念。采用讲解的方法,学生很难理解它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采用已有的知识先完成机器人巡逻的任务,成功以后,再顺势提出新问题: 巡逻10周、100周怎么办?学生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就会发现,要写很长很长的程序。当学生对顺序方法设计程序质疑的时候,再提出循环的方法,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循环的作用、好处。
初步理解循环以后,让学生找一找在从生活中有哪些循环的情况,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循环的几种不同情况:不会停止的循环、规定次数的循环、不确定次数的循环等。
第六课
机器人避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机器人的传感器,初步了解机器人的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
2.初步学会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能把避障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机器人信息处理的过程,能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来实现这个任务。
情感目标:体会到机器人的智能性,进一步培养对机器人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编写含有条件判断的程序。教学难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通过让机器人完成“避障”来学习有关传感器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感受机器人的“智能”特点。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传感器的认识,了解机器人中的传感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从而对机器人的智能处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本课通过机器人避障的任务,强调障碍物出现的地方是“不可预知”的。正因为不可预知,所以不能事先设定好固定的时间来躲避障碍,必须要机器人自己来发现障碍物,这样引出传感器,让学生对传感器的作用有一个感受。
通过介绍一些常用的传感器,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感觉器官”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像人眼睛一样的“红外传感器”,有像皮肤一样的“触觉传感器”,有像耳朵一样的“声音传感器”
„„有了这些传感器,机器人就更“聪明”了。
由于使用了传感器,编写的就不再是顺序结构的机器人程序,这里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支结构的机器人程序设计。
本课第一课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主题任务,通过围绕机器人避障问题的探讨,体会到传感器的应用需求,从而引出传感器的知识。通过介绍多种具有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的机器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感器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收集有关传感器的知识,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主要围绕运用红外传感器来解决避障问题。先让学生了解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的方法展示传感器的效果。运用传感器后,有些机器人编写程序需要运用分支结构,如纳英特机器人,这里需要给学生讲解清楚如何把检测传感器的过程用分支模块来编写程序。对于乐高机器人,由于对传感器功能进行了封装,每个传感器图标的实际意义是“保持前面的动作直到传感器的值匹配设定值”,如果直接使用传感器图标编写程序,使用方法和等待图标是类似的,不需要设置分支结构。当然,也可以使用分支图标来实现。
2.机器人第二课堂教案 篇二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特别强调注重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培养, 注重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 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智能机器人教学非常有利于贯彻这一理念。国外机器人教学实验证明, 机器人竞赛不仅活动主题有趣, 更重要的是其问题解决方案是开放性的,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 因而智能机器人活动能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机器人教学中,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取知识。他们就像真正的工程师一样, 针对项目主题进行研究、策划、设计、组装和测试。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使用积木、传感器、马达及齿轮等组件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并为机器人编写程序, 让它完成自己想让它做的事情。孩子们通过主动探索、动手实践, 亲身体验抽象的理论如何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答案, 享受成功的兴奋。在活动中,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有关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知识, 还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如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合理分配、利用时间的能力, 对他人尊重、毅力与自信心的树立……
二、如何处理智能机器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
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它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是比较紧密的。当前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智能机器人课程计划, 怎么办?可以把智能机器人课程包含在信息技术课程计划中, 通过压缩信息技术课程课时, 适当删减和调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 来完成一定量的智能机器人课堂教学。从近两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反馈来分析, 在开设智能机器人课程前后, 学生对常规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下降, 应用能力反而大大加强了, 表现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更准确、深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依然非常热爱。当然, 为了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我们也在考虑是否应改变这一做法, 如是否可以把新课程标准下的“地方课程”拿出部分来用于实施智能机器人教学, 这样, 就不用再占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间。
三、如何进行器材管理
机器人课堂教学中除使用核心模块外, 一般还要用到各种各样的零配件。以纳英特积木式智能机器人为例, 除核心基础套件外, 还有用于搭建的积木套件和各种传感器, 学生在装配机器人、调整修改、欣赏学习、搬运等过程中容易出现零配件缺损。因此, 器材管理到位是使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针对上述这些情况, 我们建议用户单位, 制订《智能机器人操作手册》和《智能机器人活动手册》, 并且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发放, 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手册条例使用和管理器材。依据操作手册, 我们对这两个小组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处理, 这不但教育了学生, 更促进了器材规范管理。
四、场地设计的方案
方案一、在教室内就地取材。例如, 机器人走迷宫,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凳子随意在地面上组合成一个迷宫。这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 而且学生在组合迷宫的过程中, 既要设计机器人行进的路线, 分析自己搭建的场地是否合理, 又要反思自己的编程设计能否解决问题, 这对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巩固知识很有帮助。
方案二、采用简易材料制作小型活动场地。例如, 杭州留下镇中心小学“机器人小导游”项目中, 设计的情境是由机器人带领游客浏览一到两个景点。我们直接在地面上贴上三块不同颜色的圆形贴纸, 纸上写着地名作为旅游景点。学生调整好的机器人在该场地上由第一个圆进入到第二个圆, 停顿数秒后再转入第三个圆, 效果非常好。同理, 根据机器人任务的不同, 我们可以相应使用塑料、卡纸、瓶罐等材料, 直接在纸上或地面上制作出简易的小型活动场地, 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实现低成本高效率。
方案三、标准比赛场地。由专业人员制作一些木制比赛场地, 这些场地的材料较好, 制作比较精细, 可以用作课堂教学中的比赛及专业竞赛。可以制作一些国内或省内常规比赛必用的一些场地或典型项目的场地, 如机器人迷宫场地、机器人灭火场地、机器人足球场地等, 这些场地不仅可以用于教学, 也可以做赛前调试用, 实用价值比较大。
五、在学校开展机器人活动的条件
2003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开展了机器人进课堂的课题, 参与的学校非常踊跃, 在2004年6月进行了结题报告会, 不仅有学校的机器人公开课, 也有各位参与老师的结题报告。在开展一年多课题中, 我觉得机器人一定能进入课堂, 但实现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努力。要使机器人尽早进入课堂, 我觉得取决于下列因素:
行政:机器人教学内容有没有在正式的教材中出现,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没有把配备机器人实验室作为一个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配备标准。
观念:学校领导有没有认识到机器人教学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的巨大作用, 有没有看到机器人教学的前景。
3.机器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机器人课堂教学;“4C”教学模式;引入;实施;意义
在机器人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机器人走入学校走进课堂已经成为一个必定的趋势,机器人教学已经成为大中小学教育领域里的新课程。由于机器人在开发学生智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正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所以机器人教育普及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在这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令人忧患的倾向,这就是:机器人教育越来越成为为进行机器人竞赛而存在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比赛如火如荼地展开,机器人教学的状况却明显滞后,只有极少数地区和学校将机器人教学纳入了正规的课堂教学,较多的学校只是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学。有关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研究的相关文章偏少,研究者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机器人的竞赛上,缺乏对机器人教育理念的研究,缺乏对机器人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究。2003年4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在“信息技术”科目中加入了“人工智能初步”的知识,同时针对人工智能重要应用领域中的机器人问题,明确指出将“简易机器人制作”列为选修课程。既然作为一门课程,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把这门课程开好,寻求或尝试适合其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一、“4C”教学模式的引入
机器人设计包括搭建、编程、调试、运行等一系列过程,每个过程都富有挑战性、互动性、创新性,在课堂上能够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设计的主题有趣,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开放性的,学生集思广益,可以采用不同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进取精神、挑战意识,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抽象的理论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设计变成触手可及的答案呈现出来,让机器人“动”起来。这种机器人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随时都可能产生一个惊喜、一种成功、一个期待、一个新思路,所以学生对机器人设计特别“有瘾”。学生对机器人十分感兴趣,激情高,易于兴奋,但是如何有效控制课堂、“动静结合”提高课堂效率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于2011年7月由省教育厅推荐参加了教育部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骨干教师集中培训。通过澳大利亚昆士兰法大学教授执教,接触了乐高“玩中学”“做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了“4C”教学模式,即Connect(联系)—Construct(建构)—Contemplate(反思)—Continue(延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快乐地掌握知识。经过两年实践,在课堂上不断尝试运用“4C”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4C”教学模式的实施
“4C”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借助一个案例进行说明。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内容要求,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为此设计了一堂“简易机器人设计”课。借助此案例说明“4C”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
1.联系Connect(把已有知识与真实世界联系)
机器人在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工业、机械、空间探索等。比如火星机器人,为什么我们要输送一个机器人去火星?世界博弈大赛中“更深的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是不是机器人比人更聪明?机器人无所不能,甚至能控制人类吗?机器人是不是确实比人更厉害?它的智能是由谁赋予的?要想知道答案就开始今天的设计挑战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和进行挑战的激情。
2.建构Construct(搭建、编程和评价)
分组合作搭建模型,根据任务编写程序,分组比赛进行评价,反复调试完成任务。本节课任务设置分层进行,从易到难,首先呈现最简单的任务——让机器小车走直线,接着转弯,然后走一段黑线,最后按照布置的轨迹行走,即轨迹小车。结果的评价不仅要求行走的准确性,还要求时间的长短性。根据比赛评价,分组调试。学生通过亲历设计过程,对机器人的工作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机器人不再感到特别陌生,从而可以很好地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建构过程以小组形式进行,搭建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编写、调试程序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比赛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3.反思Contemplate
让学生对他们看到或建构的内容进行思考,对方案进行讨论、反思并调整他们的看法。借助“(1)‘更深的蓝是不是比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更厉害?(2)智能机器人会不会比人更聪明?(3)机器人的智能由谁赋予的,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4)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只有好处吗?”等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在许多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文化、道德、法律的冲击),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待事物。
4.延续Continue(略)
三、“4C”教学模式的意义
“4C”教学模式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教师或伙伴)的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自我建构的方式中得到的。学生在“玩”“做”的过程中快乐地掌握知识。课堂中有实践有反思有归纳,既让学生动了手,又让学生动了脑。既让学生经历了实践,又让学生经历了思维,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欢乐,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玩中学”的教学理念。“4C”教学模式适合机器人设计这种比较活跃,充满挑战、充满创新的课堂。
坚信只要我们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能把机器人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4C”教学模式的运用,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快乐!
(作者单位 山东省单县第二中学)
4.《小小机器人》教案 篇四
活动名称:小小机器人 活动目标:
1.通过在规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姿势,来练习控制自己的身体。2.根据指令变换动作,锻炼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动作的灵敏性。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在动感音乐的伴奏下跳热身舞,用力伸展上肢,有节奏的做侧举、上举、前举、扭胯、蹦跳等动作。
2.教师让幼儿关注机器人的动作方式,师生共同玩“我们都是机器人”游戏,感受自己随意变换并控制身体动作的乐趣。
⑴ 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大机器人”和“小机器人”,边朗读儿歌,变模仿机器人走路(身体有些僵硬,动作不连贯,手臂一动一颤),朗读玩儿歌之后,每名幼儿摆一个造型并控制身体,在教师的铃鼓响之前保持不动。
⑵ 游戏进行两三次时,教师引导幼儿相处看看“机器人”的造型,鼓励“机器人”做出的造型既有创意,又容易坚持,每次都不一样。
3.进行游戏“听指挥的机器人”。⑴ 教师扮演“科学家”手拿“遥控器”,并布置实验任务;当“科学家”发出指令时,“机器人”立即依照指令变换相应的动作。“科学家”检查每个“机器人”的程序有没有问题(幼儿控制动作的情况)。如果“机器人”不能听从指令变换相应的动作,或没检查就改变了动作,说明“机器人”内部程序有问题,需要到试验场地外进行修理,暂时退出游戏。看看那些“机器人”最符合要求。如“科学家”发出指令“小小机器人呀,变成机器猫呀”“变成机器猴呀”等,“机器人”变换动作,模仿相应的角色。
5.机器人音乐教案 篇五
1.熟悉音乐旋律,感知机器人动作断顿的特点。
2.能大胆创编机器人舞蹈的动作并随乐表演。
3.体验模仿、创编与表演舞蹈的快乐。
活动准备白板课件、视频、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机器人图片,产生兴趣。
1.利用聚光灯出示机器人局部图片。
师:猜猜,谁来了?
师:你见过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
二、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风格。
师:仔细听一听你会发现什么?
三、观看视频,观察、模仿、表现机器人的动作特点。
1.观察机器人的动作特点。
师:机器人是怎样跳的?
:机器人跳舞是一顿一顿的。
2.模仿机器人动作特点。
3.表现机器人的动作特点。
师:如果你是机器人,你会做什么动作?
四、根据音乐,创编机器人舞蹈。
1.根据第一段音乐,创编动作,并用图谱记录。
师:这么多的动作,哪一个适合表现第一段的音乐呢?
2.根据第二段的音乐,创编动作,并用图谱记录。
师:音量大的时候适合做什么样的动作?变小后会有什么变化?
3.复制第一段图谱,完成图谱创作。
4.看图谱完整练习自编舞蹈。
6.童心童画教案——机器人 篇六
活动目标:
1.认识机器人的各种本领。2.能大胆发挥想象设计各种机器人。3.尝试运用各种场景展现机器人的功能。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到科技馆了解一下不同机器人的本领。
物质材料准备:有关机器人的PPT和相关视频、各种废旧材料。活动过程:
一、故事体验
(一):
听故事,说说“爸爸”设计了什么样的机器人? 你最喜欢哪一个?它长得什么样?
二、图片体验:
1.猜猜这些机器人有什么本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你还知道哪些有本领的机器人?它们有什么特别的装扮?
三、故事体验
(二):
提问:小朋友,你们猜猜,还有哪些机器人也来了?它们又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最终又是谁获得了胜利呢?
四、绘画体验:
1.和小伙伴一起用废旧的材料制作机器人。
2.想想你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本领?它在做些什么? 3.试着将更多的机器人的造型画下来。
五、评价展示:
7.机器人第二课堂教案 篇七
为推动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普及, 落实“机器人进课堂”, 2014年4月23~26日, 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迪埃孚杯”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评活动在北京师范 大学南湖附属学校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位领导、专家、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在为期两天的展评活动中, 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的25名优秀中小信息技术教师在不同机器人平台上为大家演绎了25堂精彩纷呈的现场展评课。
为凝聚共识, 本次活动在闭幕式开始前设置了虚拟机器人教育和开源机器人教育两个专题研讨活动, 参与活动的专家和教师们结合实际, 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介绍了各自的实践情况, 交流了经验, 取得了共识, 建立了友谊, 明确了方向, 为机器人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
机器人技术融合了电子、造型、传感器、机械、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先进技术, 它不仅体现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也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接触机器人、学习机器人是时代的需求。近年来, 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 机器人教育逐步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的生长点, 本次活动是一年来全国同仁的工作总结和集中展示, 也是发现问题、探究变革的一次盛会, 必将进一步推动机器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推动机器人的普及教育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机遇和重要使 命, 面对新的困难与困惑, 只要大家团结一致, 勇于尝试, 乐于分享,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8.机器人第二课堂教案 篇八
关键词:乐高教育机器人 创造性思维培养 课堂教学认识
最近几年,许多中小学把乐高教育机器人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机器人创意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都在探索乐高教育机器人教学,这种跨学科、高操作性、极具挑战性的内容,非常适合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创新活动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兴趣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实现自己的新创意、新设想和新设计。
一、机器人和创造性思维
机器人是一种通过电脑编程,可以依靠程序自动完成一定操作或移动作业的机械装置,它可以有视觉、听觉、触觉等类似人的感觉功能,有识别功能和自主行动的功能。它是信息技术和工程机械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未来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从2006年开始开设乐高教育机器人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研究主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以及提供给学生的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机会多,因此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所需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发展平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提。一个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人,就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矛盾、攻克难关。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乐高教育机器人课堂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激发创造性思维,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因此兴趣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学生对机器人不仅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持久和巩固。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的乐高教育机器人技术课程将学习重点放在学习乐高硬件(例如RCX和各种传感器等)及其乐高应用软件(例如三维设计软件和编程软件)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想象空间,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曾这样说:“我最喜欢用乐高积木块设计搭建乐高机器人了,特别是每当我编写程序成功时,我就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机器人工程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而乐高硬件及其乐高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在教室、活动室和电脑上得以展现自己。可以说这些物质基础对学生产生了“诱惑力”。有了“诱惑力”,学生就有兴趣,有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创造力了。
在乐高教育机器人教学中,精心设计任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讲的时候要少而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自己可以理解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按钮”时,我只仔细地讲解了其中的一个按钮,其他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在讲传感器时,在学生认识理解后自己到生活中去找、去发现传感器,品味生活中隐藏的科技,知道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我们的身边科技无处不在也时刻陪伴着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绝不只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收益终生。
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而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学生们正处于成长发展期,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增强兴趣,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化能够执行,从而巩固兴趣。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我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要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呈现。当许多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在作品中不断得到体现时,当学生们利用各种传感器设计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意方案时,就会看到他们创造发明的信心和能力。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一幅幅作品、一个个设计图案,一个个创意程序都来自他们内心的“灵感”。
2、升华创造性思维离不开运用
学习兴趣的源泉在于学以致用,这时候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掌握知识的欢乐。知识运用可以促进学习和智力活动的兴趣。乐高教育机器人模仿于人,又帮助于人们的生活和服务于我们的人类,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3、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乐高教育机器人教学目前由于没有相应的教材,因此需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而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乐高教育机器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些多媒体手段能够在布置任务、辅助讲解,、交流讨论、作品展示中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9.《电脑绘画—机器人》教案 篇九
王艳柳
教学目标:
1、熟练绘图工具的使用,并能用形状栏里的工具画出平面的机器人
2、学习怎样把平面机器人变为立体机器人的方法
3、添加适当的背景,完善画面构图
教学重点:
怎样把平面机器人变为立体机器人 教学难点:
用动作、背景表现出机器人的本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个平面机器人图片,同学们看这个机器人,从他构成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平面机器人)
2、也就是说,只要把几何图形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机器人?
这些图形我们平手要把他画标准分困难,但电脑里的画图工具栏就可以轻松搞定。今天就让我们用画图工具来完成一幅“机器人”
二、观察探索
1、教师打开画图工具
(1)大家指挥教师选择头、躯干、四肢的图形,完成一个简单的机器人造型。
(2)你觉得这个机器人怎样?(不好看,死板,不会动)(3)那我们怎样让他动起来呢?(用几何图形分段组合,表现出转折,画出动态)(4)教师示范完善平面机器人的绘画
2、观察图片,这个机器人与刚画的机器人有什么不同?(刚才的是平面图形,这个是立体图形)
3、那我们怎样把这个平面的机器人变成立体的呢?(可用扩张、叠加的方法把每个形的体面画出来)
4、教师示范
提醒:除画出体面外,还可以通过添画细节如螺丝钉、按钮、窗口等使机器人更精美。
5、出示图,这个机器人有什么功能?从哪看出来?
6、小结
机器人的功能不仅仅用动作表现,还需要本就道具的衬托,所以环境的添加也很重要
三、欣赏借鉴
1、欣赏电脑绘画作品,画中机器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2、在构图及色彩搭配上有何特点?
四、创作表现
1、谁来给我们说说机器人绘画步骤?
(1)几何图形画出平面机器人
(2)平面变立体
(3)添画细节
(4)添加背景
2、作业要求:
(1)用画图工具画一个本领强大的机器人,并加上适当的背景
(2)用工具栏里的油漆桶填上鲜艳的色彩
10.《果园机器人》语文教案 篇十
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果园机器人》展现了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文章内容简单,富有趣味。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引导,使学生获得有关机器人的科学知识,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要求是发明创造的动力。
《果园机器人》课堂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
师:电脑真神奇,不仅使我们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还能指挥机器人工作呢!这不,秋天到了,水果又丰收了,需要干的活可太多了。猜猜看 ,果农请来了谁帮忙呢?
生:请来了果园机器人帮忙。 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4《 果园机器人》,你们看标题上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师:对,既然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相信你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一定能够自学好这篇课文。
(二)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秋天水果丰收,果农请机器人帮忙摘果子,可是机器人也遇到了麻烦,机器人工作时没电就不能继续工作,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能够自己充电的机器人。
(三)根据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连接语中的阅读提示,然后想想:课文写的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
生:课文中的机器人聪明能干,能帮助果农摘果子。
生:课文中的机器人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的装箱,运到指定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谁还为他们做补充?
生:果园机器人真有趣,它们只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自我充电,不停地工作。
师小结:
看来,这果园机器人不仅是果农的好帮手,同时还真有趣。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描写果园机器人最有趣的句子,在空白处写写你的感想.
(划句子后批注,然后在班上交流汇报)
生:我认为文章中第二段写得最有趣, “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 ” 我觉得果园机器人多么聪明能干呀,在丰收的秋天,给果农减轻了不少负担呢!
师:你说得真好,看来,这果园机器人为果农确实办了一件好事。
11.机器人第二课堂教案 篇十一
没错,作为苹果全球最大的代工厂,郭台铭的富士康工厂已在苹果组装产品线上启用机器人——Foxbots,它们主要负责拧紧螺钉等工序。
与此同时,2014年的中国,一股智能装备替换劳动力投入的“机器换人”热潮,正在席卷浙江、广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地区。
据悉,仅浙江省嘉兴市2014年就将实施“机器换人”企业800家、减少用工8万人;广东省广州市前不久作出规划,计划几年内就让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全市八成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将超过日本,占到世界总量的20%,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另据有关机构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年均增速将高达30%左右。
“很多国家在中国之前掌握了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的工具和技术,但没有哪個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迅速地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麻省理工数字商务中心主任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数字商务中心首席研究科学家安德鲁·麦卡菲在新著《第二次机器革命》中如此评价。在这本亚马逊畅销排行第九名的新书中,他们提问,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中国能否拔得头筹?
埃里克和安德鲁在书中陈述,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是18世纪末伴随着蒸汽机诞生的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几乎所有动力系统都在延展人类的肌肉力量,这次革命克服了人类肌肉力量的局限。第二次机器革命则有所不同,它是由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所产生的巨大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它克服的是人类大脑智慧方面的局限性。
如作者所言,中国有超过十亿的潜在创新者,但是在这场和机器的竞赛中,如何促进技术红利增长,并使分化最小化?中国准备好了吗?
指数级增长:呼唤积木式创新
巴特利普特那——公元6世纪的印度笈多帝国国都,神秘人将一盘黑白格子的国际象棋献给国王,后者着了迷,问发明者:“怎么奖赏你?”
“陛下,”发明者赞美国王的慷慨,说,“我只要填饱一家人肚子的米就可以。”他建议用象棋棋盘来测量他所要的米,第一个方格放一粒米,第二个两粒,第三个放四粒,一直放下去,“每一方格都是前一格两倍。”国王答应了。
然而,在填完32格之后,国王害怕了,已经是40亿米粒!棋盘另一半还空着,他砍下了发明者的头。
“棋盘另一半”的故事,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中呈现,用以证明在新技术发展的今天,指数级增长的骇人:按照发明者的需要,所有米粒加起来,数量超过1800亿亿。
两位作者把棋盘的另一半和数字化计算能力每两年疯狂成倍增长的摩尔定律进行了对比。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的蒸汽机,是实体的且每隔70年其性能才会翻一番,而计算机的“性能和运算速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东西”,埃里克说。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推荐序中指出,我们不仅正处在经济衰退、就业下滑的状况中,还处在重塑工作间、办公室的技术风暴之中——而且这种风暴还在加倍增长。
数字化今天,指数级增长指向的是积木式的组合创新。从iphone 6加工来看,郭台铭发现,集合各类功能为一机的组合创新,需要的生产线更长。
2011年,郭台铭就抛出了机器人计划,要在三年内用一百万台机器人改良富士康的生产线。只是,受限于对人口红利的依赖和机器人的巨额成本,富士康摸索到的问题要比经验多得多。
从蒸汽机开始的第一次机器革命以来的300年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创新都属于“越摘越少”的果实类创新。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指数级的进步,一种称为积木式创新的创新模式诞生了——你想要多少创新,就会拥有多少创新!
技术红利如何替代人口红利
2010年发生在富士康的“十四连跳”事件令人记忆犹新,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在新技术爆发的前夜,突如其来地发生了。富士康遂在四个方面做出了反应:提高员工工资、开展关爱员工活动、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启动机器人战略。
城市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成本上升,及其他各种因素,使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更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了“机器换人”的紧迫性。
“机器顶替人工是迟早的事,迟换不如早换,早换早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表示,中国现在处于经济低迷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交会期,同时也面临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的问题,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
《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统计发现,技术进步确实在影响就业,自从1996年中国生产制造行业就业率下降率达到25%,产量却飙升70%。作者得出结论,自动化影响最大的是以低成本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更好的机器可以代替人类劳动力,更可能的是,它们会驱动具有相同技能的人类劳动者的工资下降。”埃里克说,所以,技术是在加速社会的贫富分化,而非共同富裕。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今年6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13年购买了3.656万台工业机器人,购买量相当于全球总规模的五分之一,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首位。数据还显示,2008年至2013年,中国购买机器人数量年均增长36%,是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
既要推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产生更多技术红利,又要努力缩减各个阶层收入分化,或者至少消减负面影响,中国应该怎么做?
中国制造,多大胜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当机器人充满世界,低收入无法对抗摩尔定律,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2013年,美国发布了机器人发展路线报告,其副标题就是“From Internet to Robotics”,将现今的机器人与上世纪互联网定位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近期,欧盟启动了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计划到2020年投入28亿欧元,创造24万个就业岗位。近观亚洲,2014年6月,日本政府表示:日本将把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的潜能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韩国制定了“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并于2012年10月发布了“机器人未来战略展望2022”。
以互联网、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基础,“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二次机器革命即将到来,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切入口,这对于中国振兴装备制造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不同方面的机器人发展规划。2006年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2012年发布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3年发布《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尽管中国机器人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偏低,品牌知名度也不高。国际品牌机器人占中国市场份额超过90%。
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呼吁,只有解决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问题,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如果抓不住这次机遇,中国可能将会落后60年”
——对话《第二次机器革命》译者、策划编辑,中信出版社第一分社副社长、主编蒋永军
《小康》:为何在此时推出此书?翻译此书的背景和初衷?
蒋永军:在今年召开的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演讲称,“下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使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可以说,在当前的局面下,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浪潮来临之时,你越接近浪潮的顶端,就越有可能成为1%的一流国家、1%的顶层企业、1%的顶层人士,你越接近浪潮的底端,就越有可能被滚滚的浪潮抛在身后,最终被社会淘汰——不论你是一个国家、一家企业,还是一个个人。
我堅信,科技创新的力量能够驱动未来,引领一个新的时代,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改变社会发展进程”的书。
《小康》:在您与作者的接触中,他们如何评价中国机器革命?处在哪一阶段?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蒋永军:作者认为,在好几个世纪里,中国人民都是创造强大的新工具和新技术的佼佼者。但在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中国却没有成为领头羊。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中国能否重返霸主地位?中国有超过10亿的潜在创新者,这将是无与伦比的无价资源。中国正在提供巨大的教育机会,并且用数字化将他们连接在一起。
他们认为,在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运转良好的策略,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繁荣。在未来的技术竞赛中,最成功的国家将是那些积极变革并且能够跟上技术进步的国家。
《小康》:此书对你本人最大的震撼是什么?在当前中国创新背景下,国家、企业、个人如何确定自己的长期战略?
蒋永军:此书对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开启了一个新的创新时代、一个机器时代、一个社会变革时代,它将是机器人时代到来的开山之作。
没有抓住以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为特征的第一次机器革命,中国落后了30年,当以机器人、自动化、数字化和指数化增长、重组式创新为特征的第二次机器革命来临时,如果抓不住这次机遇,中国可能将会落后60年。
12.《机器人》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十二
1、通过活动,调动幼儿思维,提高想象力及创造力。
2、学习创造性地表现机器人的形象,巩固幼儿对涂色技巧的掌握。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机器人范画一张,画纸、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
1、引导幼儿观察范画并讨论:机器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和人一样有头、身体、四肢、五官等)
2、说一说:你心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头(身体、四肢、五官等)是什么形状的?(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
3、进一步启发幼儿:机器人的各部分可不可以像我们身边的某样东西,或是种小动物(植物)呢?(头像电饭锅、眼睛像鱼、手臂像枪、腿像……,想象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机器人。)
4、幼儿动手作画,教师进行指导。
提醒幼儿:
1)我们要画一个身体强壮的机器人,不要画得太小;
2)用单色笔勾画轮廓,注意保持画面整洁;
3)涂争色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涂,不要涂到轮廓线外
(三)拓印。
(四)评价作品。
13.机器人第二课堂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人发展的点滴故事,体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2、了解认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并了解其功能与作用。
3、激发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学校科技馆有很多实物机器人,在综合课上接触过机器人相关内容,了解一些机器人常识,有一定的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并了解其功能和作用。难点:体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导入老师讲述: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看一个片子。播放视频《终结者》片段。学生看视频片
1、同学们说一说刚才看的片子中的人和物都是真实的吗?
2、那不是真实的,他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是什么能?
老师讲解: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未来的机器人。21世纪将是机器人不断普及的世纪。机器人和说话、做家务、下棋、踢球、探月……机器人将越来越“聪明”,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感知机器人的奥秘。【讲授】新授学生讨论
播放有关机器人的视频/图片。然后老师提问这些机器人在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讨论这些机器人在做什么?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老师总结出机器人的特点: “智能化、自动化、交互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机器人不一定要具备人的外形。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机器人?
学生上网搜一搜,然后相互交流说说他们的功能
老师讲述: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跃发展,机器人已经能够胜任很多工作。成为人类的朋友。老师举例,无人驾驶、火星探测等。(给出视频或者图片,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机器人不一等具备人的外形)。
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发展,理解机器人的外形与功能的相协调。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归纳出:
机器人是按规定程序进行自动操作的,一般不需要人工干预,自动控制属于机器人。
学生上网搜索与机器人相关的知识然后相互讨论
【活动】活动练习
1、你最希望机器人帮助你完成什么任务?有这样的机器人吗?
2、请你设计想一下,20年后的机器人能有怎样的功能和模样?会在哪些功能上超过人类 学生上网查询相互讨论
第1课 有趣的机器人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第1课 有趣的机器人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导入老师讲述: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看一个片子。播放视频《终结者》片段。学生看视频片
1、同学们说一说刚才看的片子中的人和物都是真实的吗?
2、那不是真实的,他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是什么能? 老师讲解: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未来的机器人。21世纪将是机器人不断普及的世纪。机器人和说话、做家务、下棋、踢球、探月……机器人将越来越“聪明”,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感知机器人的奥秘。【讲授】新授学生讨论
播放有关机器人的视频/图片。然后老师提问这些机器人在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讨论这些机器人在做什么?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老师总结出机器人的特点: “智能化、自动化、交互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机器人不一定要具备人的外形。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机器人?
学生上网搜一搜,然后相互交流说说他们的功能
老师讲述: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跃发展,机器人已经能够胜任很多工作。成为人类的朋友。老师举例,无人驾驶、火星探测等。(给出视频或者图片,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机器人不一等具备人的外形)。
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发展,理解机器人的外形与功能的相协调。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归纳出:
机器人是按规定程序进行自动操作的,一般不需要人工干预,自动控制属于机器人。
学生上网搜索与机器人相关的知识然后相互讨论
【活动】活动练习
1、你最希望机器人帮助你完成什么任务?有这样的机器人吗?
14.机器人第二课堂教案 篇十四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 赵志兴
一、案例背景信息
1.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 2.所用教材版本:宁夏教育厅版 3.学时数:1
二、教学设计
(一)学生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六年级上册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在LOGO语言已经进行了基本的语句学习,可以使用命令进行简单图形的绘制操作,现在只是更换了一种操作窗口和环境下,让学生迁移学习的LOGO语言知识,运用到新的窗口环境下,感受新系统的特点。
(二)内容分析:
LOGO语言下传过程名这一操作是在后期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仿真窗口的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熟悉,逐步的掌握。
重点:学会使用“LOGO语言下传过程名”对话框输入编辑LOGO命令。难点:学会在“机器人仿真运行”窗口中让仿真机器人执行命令。
(三)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LOGO语言下传过程名”对话框输入编辑LOGO命令。2.学会在“机器人仿真运行”窗口中让仿真机器人执行命令。3.培养信息意识,感受机器人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由于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不能够得到保证,在只有一台电脑的媒体教室执教本节内容时,需要重点考虑学生对没有进行操作的知识能否掌握的问题,所以本节,设计的操作性练习较为简单,把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对知识点内容进行组内交流,上机操作演示的机会运用恰当。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复习旧知识——引导新课——启动通用机器人教学系统——做一做——金钥匙——小博士——分小组完成试试看——连续做动作——机器人故事——机器人电影
3.学生上机操作安排和教师应用媒体的情况
受条件限制,只有多媒体教室一套,在大屏幕上演示所有操作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初步认识了机器人,这里有几个问题考查大家掌握的情况?
现代机器人的三条原则?机器人通常具有的基本特征? 启动“通用机器人多语言教学系统”的方法? 2.新课
我们在六年级上学期学习过LOGO语言,大家已经会用LOGO语言的命令指挥小海龟画出各种图形,现在我们学习用LOGO语言命令指挥机器人运行。
自学P10“做一做”内容,请小组指定人员上台展示(多人)如何在运行过程中调整机器人的位置和方向?
学习P11页“金钥匙”内容
3.巩固请小组上台展示P12页“试试看”,每组可以上来两人,至少请2组同学上台演示。
让机器人连续做动作,参考12-13页内容,命令参考:FD BK LT RT 4.机器人故事系列活动*(3-5分钟)
请小组指定人讲机器人有关的故事或电影剧情,他评,打分A/B 5.机器人电影
欣赏小电影,感受机器人世界的精彩。6.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自评)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 赵志兴
本课是宁夏教育厅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2节内容的第一小节。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总体效果与备课设想还有一点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堂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由于学校现在上课的条件限制不能满足一人一台计算机的上课环境,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在全班分成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当堂课的任务和之前布置本节课展示的任务,丰富课堂活动,降低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感。
本节课由于投影仪环境没有安装窗帘,造成学生观看屏幕不清楚。尤其靠窗户一组,造成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可能是因为初接这个班,和学生不熟,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
总的来说,这节课进行了一种没有计算机房上课的尝试,学生通过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软件窗口的基础操作没有太大的困难,而且学生也掌握的非常好。另外,同时正值六年级即将升入初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显的特别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和管理,把没有机房的信息技术课上的丰富又多彩。
第2节 听话的机器人——说课材料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 赵志兴
本课是宁夏教育厅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2节内容的第一小节。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六年级上册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学生对LOGO语言已经进行了基本的语句学习,可以使用命令进行简单图形的绘制操作,现在只是更换了一种操作窗口和环境下,让学生迁移学习的LOGO语言知识,运用到新的窗口环境下,感受新系统的特点。
本学期的课应该是在标准化的微机室人手一台计算机上课,但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原本要单独进行的练习,也只能是全班性的进行分小组进行交流和点评,学生整体参与的面大量减少,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开学初我就将六年级4个班的课,定为以机器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样课堂空出来的时间,完全可以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研究。
本节课学习的“LOGO语言下传过程名”这一操作是在后期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仿真窗口的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熟悉,逐步的掌握。因此,确定的重点:学会使用“LOGO语言下传过程名”对话框输入编辑LOGO命令。难点:学会在“机器人仿真运行”窗口中让仿真机器人执行命令。在多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中的“LOGO语言下传过程名”中使用LOGO命令只要回忆一下旧有知识即可进行操作,在仿真窗口中,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下传过程名和仿真测试窗口的作用和调试方法。
在课的环节上,先采用复习上节内容,然后过渡到新课——听话的机器人,要想让机器人听话,我们要学会和机器人交流,而交流的办法就是通过下传过程名的办法进行,引入“做一做”,让学生自学该部分,请几位同学上台演示,自学成果,期间调试中出现的机器人不走了,和转方向的技巧在金钥匙和小博士中都发现。学生在初步掌握下传过程名和仿真窗口的调试方法后,再通过让机器人完成连续做动作和到达对角线位置的练习,拔高了练习的难度,综合运用了多个命令来指挥机器人做动作,随后加入综合实践内容,机器人有关的故事竞赛是以小组进行的,每周一个故事,最后的拓展环节,加入了当前最先进的机器人科技视频或电影片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和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反思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要注意体现学科特点。
2.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3.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15.神奇的机器人教案 篇十五
本课内容选自哈工大(深圳)机器人教育中心出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初中版第1单元第2课《神奇的机器人》,这是学生接触机器人的第一课,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相关知识,破除学生对机器人的神秘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机器人的概念、特征、发展历程、分类及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探索、实践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机器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及启发创新。
教学难点:
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中让学生自己归纳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并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看一个小品片段(播放视频剪辑)。
二、探索新知,师生互动
师:神奇的机器人(PPT)
师:这个小品引人发笑,也体现了人类长期以来的一种愿望,用一种具有拟人功能的机器,代替人进行各种活动。小品中的机器人是作者想像出来的,那么什么是机器人呢?
生:自由发言
师:只要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的自动化机器,都可以称为机器人。
师:机器人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是不是一定要像人形啊?
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答出以下几点)。
有身体: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形状结构;
有大脑:有程序控制,能自动工作;
能动作:有行为功能,能自动执行一定的动作。
师:小品中的机器人会打人,但现实中的机器为应该是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的,那机器人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就应该遵守一些原则?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发言(PPT)
师:机器人一词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师: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自学课件中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课件已提前下发到学生机器中)
生:自学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存在的机器人吗?
生:自由发言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进行了明确的分类。
师:从应用环境出发,可以将机器人分为两类: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用于代替人完成具有大批量、高质量要求的工作。例如:用于完成焊接工作的点焊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的机器人,包括农业、服务、娱乐、军用、教育机器人等。例如:清扫机器人。
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大家给它们进行分类。(小组竞赛的形式,同等时间内完成多的为胜利)
生:分类。
师:近几年来,国内外举行了很多机器人比赛,我这里有一些视频,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机器人。如果你是机器人开发者,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人呢?
生: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生:自由发言
三、师生总结
1、互相交流,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学生通过这次课程了解了多少相关知识,是否对机器人的定义、发展等有初步的了解,为未来教学做好铺垫。)
2、师结本节课程的内容。
【机器人第二课堂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课文《机器人》教案07-22
乐高机器人全套教案07-18
大班音乐律动教案《机器人》10-30
23果园机器人配套ppt教案08-03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我们都是机器人》07-20
机器人导论(感想)06-17
机器人中国现状08-15
机器人(1)作文10-10
教学机器人作文10-18
机器人策划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