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精选9篇)
1.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篇一
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讲稿
枫芸学区办公室
罗先成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摇篮,也应该成为培养教师的土壤,是发展教师的动力,是提升教师的平台,成就教师的保证。“教师是立教,立校之本”,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从途径和方法上看主要是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达成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获得发展,只有教师获得发展,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发展学校首先发展教师,为此,我们提出:以理念为导向,以学习为根本,以赏识为角度,以激励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立足农村实际。“多一分投入,多一种学习,多一些反思,多一点执着。”充分发掘各种资源,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念指导,促进发展。
学校发展教师的条件就在于学校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氛围,能过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让教师想发展,让教师能发展。想发展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能发展是解决所需物质、智力和信息的支持问题,两方面相融汇。我们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因此,我们坚持以三个理念来指导工作。
1.“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学习是途径,反思是关键,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校长要想自己是帅,教师就要个个是将!”这正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理想目标。
2.“调动内需,促进发展。”教师的内需是其学习、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创设条件,营造氛围来激发教师内需,提高工作积极性;再辅以任务驱动,明确目标导向,形成自我实现目标的高层次需要,最终走向自觉进取,促进成长,这是学校的另一个工作策略。
3。“赏识教师,激励成长”。这是一个根本的评价观,虽然我们有较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但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也最为有效的激励。学生需要赏识,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人,工作被认可、被赏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尽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一点快乐?那就是管理者应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给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空间和机会。
二、搭建平台,促进交流。
教师的素质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1.开辟交流平台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认为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调整,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由此,构建学习化校园,倡导学习化教育生活,是新课程对学校、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策划准备,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尝试开展“每周论坛”、“对话与交流”、“网络学习”等活动,确定了活动目标、内容、计划、形式与要求等。同时召开了校委、教研组长联合会议,认真选定了学期活动的大主题如:《立足原起点实现新目标》、《帮助的力量》等。教师根据学校大主题确定主讲话题。如:《让班级活起来》、《培养学生自主习惯的培养》、《有爱才有教育》……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作为交流探讨的时间。活动采用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话题涉及教育热点、实践发现、学习反思、困惑对策等进行交流。在交流活动中,还设置了主持人、主讲人,这个设置意味着一种责任的下放。责任感驱使主持人主讲人认真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加强学习、勤于动笔。教师在这个过程的锤炼中,获得较佳的状态并展示了自我,从而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成就。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交流平台”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我们强调了几个要求。积极参与 这也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对这项活动不回避,或主持、或主讲、或记录、或漫谈、或争议思考……人人参与,那就意味着这项活动做有所值。
认真准备 “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求主讲人要提前一周把讲稿送交主持人审阅并共同交流、完善,以确保发言稿的质量。
联系实际 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如何在交流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教育。这一点是“交流平台”的归宿之一。
“交流平台”活动的开展,开辟了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了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交流平台”不但是教师学习的交流平台,更是教师参与的锤炼天地。
2.研训结合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训以 “学习”为基础,与《走进大师》、《教育智慧》、《教师成长》《福建教育》《江苏教育》《课堂密码》等教育阅读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研交流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反思”相结合,促进内化学习。
教研方面,各教研组固定每周有半天的教研时间,全校确定一个学期总的教研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大主题和本班实际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教师定期以公开课的形式就该课题研究情况向教研组做汇报,并为大家做本课题的专题讲座。教研组结合公开课的实施情况也向教师提出建议,以便更深入地做进一步的研究。学校从说课、集体备课、开课到评课,规范了教研活动流程,并围绕主题规范整理形成各环节文字材料。如围绕教研主题,结合课例,开课教师需要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组织者则要整理教研记录、教研小结等各种材料;以“校长走进课堂”月活动为契机,在活动中,教师感受到教研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工作,从而行之有效,言而有物。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为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我校要求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之余要加强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如摘抄好优秀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写教育随笔,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校以“材料集成”为手段,促进教师系统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整理汇编了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手记、论文心得体会以及学校教研材料。
3、手记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为此,教师每周至少撰写1篇教学手记、教后反思并作为学校常规月自查的一项内容。同时,为鼓励与推动,我们汇编了教师教育手记集《耕耘》—教师手记选,鼓励教师踊跃在教育书刊投稿。
4、网络交流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师博客和团队博客,发挥电脑和网络的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现在,我校每位教师都有简历媒体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显然,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三、课题探究,促进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课题引入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有参与了“作文生活化”(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评价”(县级课题)、“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县级课题)、“新课程课外阅读”、(县级课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县级课题)的探究活动。
2、课题创生 《自查与反思》是我校在学习工作摸索中感受创生的市级研究课题。目前,我们还在围绕这一主题,指导教师尝试从“有效课堂”、“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欣赏课”课堂教学新模式、“小太阳”少先队管理新方式等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各校老师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凸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
四、自我反思,促进发展。
制度是保障。为了有序地开展活动,引导教师成长,学校建章立制是必要的。但是,没有教师的自觉反思,就不可能实现专业成长。为此,制度建设必须注重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调整做法,不断提高自律素质。
1、自查反思 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尝试建立了自查反思式的管理工作体系。评价主体注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及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评价内容不仅涉及教学常规,还向课堂教学、师德拓展;评价期限除平时评价以外,还对学期、学年进行评价。为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制定了《常规工作要求》、《常规自查工作要求》、《随堂听课制度》《师德内涵》等制度,配备相应的评价工具如:《教师职业道德自我评价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自我评价表》、《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课堂教学同事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家长)》、《常规自查表》,“自查 反思”式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强调了教师参与、主动反思;强调交流与沟通,以利共同发展;强调真实、客观。反映教师个人与学校的自我反思与工作调整,从而引导教师自律,促进教师成长,实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
2、记录成长 我校教师在办公电脑每人建立一个成长档案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立是一种基于“学习与反思、记录成长历程”的教师发展目标引导的档案袋管理。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我的学习、交流与反思、教育与教学、教育科研、我的成果六大部分。收集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个性化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以帮助教师更条理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历程。
同时,我校还成立以校长及教学骨干为主的档案袋开发小组,负责档案袋的假设、验证、交流、实施。成立以校长及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为主的档案袋管理小组,负责档案袋建设的指导、组织交流、实施建议工作。为确保档案袋能真正促进教师反思、总结、调整,我们还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原则》及《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要求》。确定了真实性、操作性、过程性、人文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档案袋的建立让教师在自查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在反思中不断地调节自我;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促进反思与交流,在交流中走向成长。总之,教师在不断的反思、总结、调整中,在自觉的学习、交流中,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
五、培养骨干,促进发展。
一位教育说:“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
1、引领和促进,发展教师。他们专业发展,但专业的发展力不开学校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精神等的构建,失此,专业的发展只能是急功近利,不可能是持续深入的发展的。
2、发展群体,发展教师。致力于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但要以突出的一个个体带动优秀的群体。一个未能也没有形成核心人物的学校,它是教师发展不可能是百舸争流的。
3、骨干培养,发展教师。学校发展的真正支撑是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学校必须注重支持、培养骨干教师。在学校资金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支持了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有意识地给教师压担子、促发展,培养校级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凸显了教师在学校的影响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树立了学校首席教师地位,不仅肯定了教师,促进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也营造了一种氛围,带动着其他教师的成长。目前,我校已有市级骨干教师2名,县级骨干教师5名,中心校级骨干教师4名。
2、活动推介—— 塑造校园名师。名师之“名”必须扬“名”,我们努力争取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级赛课,让教师在各级优质课、公开课,校际交流课,带教示范课、中心校本培训等活动中展示、推介。同时创设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主持、评课发言、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加以锤炼,凸显能力。近年来,我校已有7位教师在中心校校本培训中做专题讲座,多名教师也成为中心校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之名,让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形成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校本教研,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营造了一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走符合学校的校本教研之路,开展适合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让每位教师在研究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篇二
一、常规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是教师成长的基础
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保证教师教学规范化的基础。为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校应采取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法措施, 内容详尽, 面面俱到, 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 既保证教学工作的协调性、有序性, 和谐性, 效率性, 也使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促进了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我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根据省市级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结合我校实际, 认真制定每学期的教学教研计划, 各专业教研组、文化课教研组制定本组教学教研计划, 每学期末对完成情况总结, 评议。
2.每个教研组确保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 做好活动记录, 学校监督检查, 领导分头参加各组的教研活动, 活动要求有实际意义, 有结果。
3.实行推门听课制度, 管理人员保证每周的听课次数, 并做听课记录, 反馈给任课教师, 并作为教师量化考核的一项内容, 从而保证教师日常教学规范、到位。
二、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
以前表现在教案中几行教学反馈往往是应付检查, 流于形式;目前我校建立教学反思档案、印发填写教学反思表、每周一篇教育教学杂记等, 要求教师对平时教学加强教学反思, 对教学中的现象, 以及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写成文字, 教研时间开展交流, 总结。养成反思习惯是教师提高和走向成功的基础, 是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更是教师加快成长步伐的一种教学行为研究。
三、开展教育科研、增强校企交流是教师成长的有效方法
1.针对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由骨干教师承担每两年一次的的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形成有价值科研成果, 更好地促进专业及教师的发展。
2.积极参加省市级专业教研活动, 配合各级教研活动安排,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落实, 为高质量、高水平的参与省市级组织的活动、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3.加强校企合作、行业交流, 培养教师与社会实践沟通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发展观。如我校与北大青鸟、天津交通学院的联合办学, 使我们走出了校门, 与全国最先进的企业联手, 培养了学生, 也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
4.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必须了解专业发展形势, 了解人才市场及社会需求, 因此, 必须要求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利用假期与市场零距离接触, 做一定的市场调查, 中专部组织研讨, 分析、预测, 从而及时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技能目标做更新或调整, 保证专业鲜活的生命力, 同时也培养了教师与社会实践沟通的能力。
四、优化教师的评价机制是教师成长的有效动力
1.在现有的评教评学机制中, 加大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程度的评价力度。对每学期两次的评教评学一定要反馈给老师, 不怕老师受打击, 要求老师科学分析, 取长补短, 而不仅仅是为了量化, 对学生满意率较低的教师要采取限期整改的措施。
2.制订、完善技能训练标准, 通过技能课的考、教分离、通过学生考取专业证书、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来检查考核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
3.结合我市教研赛考评活动, 把专业教师的笔试改为技能测试, 要求在教师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专业的操作, 用来评定教师的专业技能;定期进行教师作品展示, 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站上发布, 促进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五、开展适用、高效的校本培训是教师成长的捷径
虽然目前针对中专的培训力度较大, 但绝大部分培训仅仅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并不实用。针对学校实际需要, 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 既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 又提高了教师亟待提高的教学能力, 收效显著。比如: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大部分课程, 如图像处理、文字编辑、二维动画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等均与艺术密不可分, 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否则不可能教出好的作品。解决办法就是利用学生放假后、开学前的时间, 由我校美术老师对专业教师进行美术欣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美术知识的培训, 提高计算机教师的艺术修养, 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案例教学中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每人至少提供一份优秀案例用于交流、研讨, 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自觉、主动的终身化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育终身化要求职教教师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教师追求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把教育看成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专业书籍自学, 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 形成专业教师终身化学习的能力。具体措施: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目标, 写学习心得, 计入教师量化考核。
参考文献
[1]杨宝忠.教师专业化发展
3.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篇三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阶段
一、前言
综观我国现时代的教育,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大部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职业不仅具有“育人”的职能,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育己”精神。只有教师具备高度的“育己”能力,才有可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随着科学、经济、技术、环境等日益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要求促使教师本人及相关教育机构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近年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国内外的教育学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一词也有不同的理解。总体而言,专业发展指的是人們在自己岗位上所取得的发展。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不同论述:
霍伊尔(Hoyle,E.)将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富兰和哈格里夫斯( Fullan,M. & Hargreaves,A.)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指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师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的进步;
格拉特霍恩(Glatthorm,A. )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由于经验增加和对其教学系统审视而获得的专业成长;
佩里(Perry,P)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综上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指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而且是教师在知识、理念、能力、情意、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大致涵盖专业知识、专业知能和专业精神,是教师在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师文化等外部条件的支持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知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使其专业知能、专业情意、专业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教学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养的过程。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由上可知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和革新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愿,具备自主思考及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成为必然。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费朗斯.福勒(Fuller, 1969)对职前教师的培训做了调查,提出了著名的教师关注阶段论揭开了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序幕。他把职前培育的教师发展阶段分为:教学前关注(教师们仍然扮演学生角色,对教师角色仅处于想象,没有教学经验,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早期生存关注(教师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包括关注班级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熟练,领导的评价、学生与同事的接纳等。),教学情境的关注(此阶段教师较多关注教学所需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运用于教学情境中。),关注学生(这个阶段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一批学者,伯顿(Burden)、纽曼(Newman)、皮特森(Peterson)等以资料的搜集、整理为基础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求生存阶段(教师从教第一年,关心的是班级经营、学科教学、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内容的了解,作好课程与单元计划及组织好教学教材,作好教学工作。),调整阶段(教师从教2-4年,进一步了解教学并寻找新的教学技术,以满足学生更广泛的需要。),成熟阶段(从教5年或以上,有了安全感,能处理教学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更关心学生,教学经验更丰富。)。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授费斯勒和克里斯坦森( Fessler &Christensen,1985)历时八年,提出了动态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职前期(教师角色的准备期,即教师的培养期。),职初期(教师努力学习教学日常工作,寻求学生、同事及领导的认可。),能力建构期(教师努力积极寻找新的资料、方法和策略,学习欲望强。),热心与成长期(教师已经具备较高教学水平,仍不断寻求进步,热心成长。),职业挫折期(教师工作上遭遇挫折,工作满足度下降,有时出现倦怠现象。),职业稳定期(教师只做份内工作,不主动追求教学专业上的成长,缺乏进取心。),职业消退期(教师准备离开教育岗位的低潮时期,带着美好回忆或者是苦涩离开教育岗位。),职业离岗期(教师离开教职岗位时期。)。
在以上各国教育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后续的学者继续了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如休伯曼(Huberman,1993)提出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将教师职业生涯归纳为五时期: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重估期,平静和保守期,退休期;司德菲(Stetty)提出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将教师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加拿大学者提出的“教师职业成熟阶段”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描述和研究了教师的发展轨迹和表现特征。
四、启示与思考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创造性,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提升自己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能力。科学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有助于帮助教师明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努力方向,使其积极地面对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实现发展目标。同时有助于教育界的相关部门和领导根据各阶段教师的发展特点,实施相应的措施,使教师更好地过渡每个阶段,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平衡的,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有高潮也有低谷,并且还在每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问题、需求、心态和发展的策略。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貫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甚至生命全程,每个人都有终身发展的任务与意向;从整体上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分化、分流、分置并构成教师层级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动机,有不同的发展条件,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发展结果。教师在从教中应该认识自己的角色,进行自我评价,定位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规划。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师的社会形象和和角色规范,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甚至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只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深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了解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和发展需求,制定并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整个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1】王健.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
【2】杜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研究,2011 .
【3】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7.
【4】潘超炜.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激励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9.
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篇四
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教师,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动性和专业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航向――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是指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虔诚地践行教育使命,矢志不渝地追寻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意义。教师是否有教育信仰,决定了他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教书匠,还是一个关注“人”的教育专家。教师有了坚定的教育信仰,才能拥有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胆识和底气,才能拥有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自信和从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强烈冲击,呈现多样化取向。价值观的多样化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师的价值取向。为此,一要培育当代教师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立足本职工作,立德树人、严谨治学,切实提高育人能力。二要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大爱情怀,引领教师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温暖和阳光。三要展示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对教师进行慰问,特别是抓住教师取得优秀成绩的时机进行宣传和表扬,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规划意识
教师职业规划是指教师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确定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并对每一阶段的目标和措施进行合理的安排。职业规划犹如爬山,我们要选定起点,瞄准终点,并在前行的道路上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方向和速度,同时,还要提前补充相应的能量,否则,不可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每个教师都应该有成为名师的追求,有成为教育家的梦想。有追求的教师才会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学校要帮助教师制定周期性、递进性的“三年专业发展计划”,既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又体现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具体的、细致的达成目标和实施策略。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学习与反思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首先是向同行学习。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引领教师向骨干教师学思想、学做人、学本领。其次是向书籍学习。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阅读可以生成智慧,智慧的教师才能有智慧的课堂;阅读可以充实精神,在读书中永葆思想的常新与激情的常在,享受精神的富足,享受幸福的职业生活。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冷静思考和总结,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可以开展“点课评课”活动,在微格教室拍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待备课组教师评议完后,上课教师反复观看课堂录像,反思教学全过程,找出不足,及时改进,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积极撰写教学日志、反思札记、工作总结和学术论文等,盘活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实践智慧,加快自身转型――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专家”。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普遍提高和持续提升。
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一定要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去看待教师专业化发展,把学校当成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土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实现学校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
5.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篇五
论文关键词:区分性教师评价特点专业化发展
论文摘要:文章从我国教师评价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了更有借鉴意义的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并在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区分性评价体系。
一、我国教师评价的现状
加强教师评价改革,建立保障教学质量并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立足于教师评价改革的实践,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就要认识我国教师评价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即一种是指向教师的过去表现,用以检查教师的资格和能力,为教师的留任、晋升、加薪、解聘等提供人事决策依据的终结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另一种是指向未来,用以改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前者的弊端在于其终结性和方式上的自上而下性,给教师压力过大,教师与评价之间关系紧张,很难调动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后者由于其主张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评价体系虽然在大多数教师中间产生了共鸣,但这种评价却具有标准的模糊性、目的性和温和性,实施起来则需要一定的投资力度,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需要接受一定的专门培训等,仍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由于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在我国的根深蒂固,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错误理解以及未能合理选择并使用适当的评价方式,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实施的教师评价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目前的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判断其完成教学任务和参与学校事物的情况,从而作为对其进行奖惩、晋升职称、奖金发放及是否聘任的主要依据。教师由于害怕不良的评价结果会直接影响未来的收入,因此会产生畏惧、担心、恐惧甚至憎恨等情绪,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多或少地在心理上抵制评价的进行,甚至在内部产生强烈的矛盾,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性。其次,以往的教师评价过于形式化或片面追求量化,用某种僵硬、外在的所谓客观尺度来衡量个性各异的人,使评价对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而为这种尺度所操纵,这样,评价对象作为评价客体缺乏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这样的`教师评价未能考虑到教师的“差异”,缺少评价各要素的“区分性”,极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教育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
二、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特点
针对当前教师评价存在的各种弊端,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外提出了一种更好的评价制度,即——区分性教师评价。这种制度的前提是:教师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是参差不齐和各具特色的,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式来评价教师,即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学校领导应对这些处于不同水平和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根据教师的发展水平和需求采取一些适合的措施并使之制度化。
(一)强调区分性
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是一种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明确的教学标准、差异的评价程序以及专业的评价者来保证教师素质和工作绩效的监督模式。这一评价制度属于针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进行评估的教师评价制度,它的实行往往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教师进行“区分”,因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区分”可以是对教师进行甄别、分等排序,然后据此给予奖惩。而我们这里讲的“区分”,有“差异”的意思,“区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选拔而区分,不是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着眼于教师更好的发展和在学校中建立一个互相关心和合作的氛围,让教师不再厌倦评价,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验成功。总之,区分评价的维度包括教师评价者职责的区分、评价对象的区分、评价标准的区分、评价时间的区分和评价方式的区分等。有人将这一特点概括为“建立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师评价体系”。
(二)注重发展性
区分评价也不是为了简单地取悦教师而使评价易于操作,而是要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真实、全面和复杂性,要使评价真正照顾和服务于每一位教师。在这种理念支撑下,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被认为似乎最好的评价模式,可能并非适合于所有教师。总之,区分性教师评价的直接目标不是要比较出教师的高低,而是要在评价中尊重多元价值和个性差异,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辨析教师工作的是非优劣,实现保证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个评价目的,即针对不同的教师,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提供最适当的方式,使教师在最适合自己的成长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所以,在此提出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其实就是发展性教师评价进一步研究的结果。
三、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区分性评价体系
(一)要充分认识区分性评价的作用
从学校层面讲,应充分强调区分性评价的作用,树立“评价是帮助教师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的理念,评价的目的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辨析教师工作的是非优劣,实现保证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及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可行的区分性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是统一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要充分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新教师、经验教师、问题教师。新教师即初任教师,指参加工作1-3年的教师;经验教师也称资深教师、成熟阶段教师,指4年或以上教龄的、工作表现良好的教师;问题教师也称调整阶段教师或者求援阶段教师,指处于困境中的教师,成熟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没有达到学校最低标准的自动转入调整阶段。当前一般学校的新老教师及问题教师评价考核在考核标准上趋于一致,以结果和工作成效作为绝对评价指标,这样往往不利于新教师的成长,问题教师的发展及经验教师的提高,不利于激发不同层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要求评估要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甚至个体的特点,制定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评价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评价要兼顾教师的差异问题,促进教师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
科学的评价指标既能实现对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于教师在个性心理、职业素养、教学风格、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评价不应也不能只有一种模式、一种标准,而应根据这种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以及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教师群体或个体教师提出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计划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性。
(四)要充分注重评价的可行性
任何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都必须具备简单易行、方法科学、成本低、收效显著的特点。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一,必须逐步推展开来,减少运作过程中的阻力以先试点开展为主,待时机成熟收到一定成效后再深入全面展开。其二,必须使目标细化分级,使得评价客观公正,效果突出,把握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变化趋势,采取“密级勤晋”的策略原则,使评价目标相对容易达到,便于测量,减少争议,也让人人都能看到进步。
(五)要建立多元、全面的评价体系
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仍需要多元的评价主体以及全面的评价途径。当前通常教师评价主体构成有学校领导、同行、教师自己以及学生、家长,这种多元的评价主体让教师从多个角度获得有关自己教学的信息,更能清晰地从评价结果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更好地发挥自评的作用,促进自我发展。同时多元的评价结果也是学校对教师全面认识的一个依据和参照,从而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供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规划。全面的评价体系实施必须要做到“三全”,即:(1)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而且要注重发展的过程。(2)全过程控制。发挥过程关注的督促、关心和指导作用。(3)全员性。不同层级的人员都参加到这个工作体系当中,并对评价内容负起责任。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8.
[2]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4-115.
6.浅析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六
浅析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漩口,汶川,623001) 汤燕
摘要: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不高,但是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日渐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目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详细探讨了幼儿教育的学科支柱,指出了幼儿教师除了加强自身素质以外,也应该适当做一些科研,政府也应该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最后,结合农村幼儿教师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如何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化、科研能力、政府、农村
1. 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不高,很多幼儿教师被等同于保育员。但是,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日渐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造成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1外在因素
今天,虽然幼儿教师有了教养员和保育员之分,但比起中小学老师来说,幼儿教师的分类依然很粗,门类很少,加上幼儿自理能力需要照顾,幼儿教师的劳动比较琐碎辛苦,这也使得幼儿教师的社会专业地位难以得到认同。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整体功能定位仍局限在看护孩子、教孩子唱歌跳舞认字等方面,这使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并造成了当前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职业生涯较短、待遇较低等弊端(胡金姣,2009)。其次,政府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国拨经费仅占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数的1.3%左右。不但远远低于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也远远低于对其他非义务教育的投入。过去,有很多幼儿园都在“体制”之内,各方面待遇较高。幼儿园体制改革以后,很多企业和事业的幼儿园被“剥离”,使得很多幼儿园脱离了体制,经济上完全是自给自足,因此也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黄绍文,2006)。
虽然各级幼儿教育部门为了提高老师的素养,经常举办各类比赛,但是这些比赛有很多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和实质性的意义,对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并没有任何帮助。
1.2 内在因素
如前面所言,目前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是中专或者大专水平,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都还不算完备。除了理论的思辨能力较弱以外,尚不具备成熟的科研能力,因此,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专家思想的“百家争鸣”也使得幼儿教师们对理论知识有些无所适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对理论的批判性接收能力不强,使得他们不知道“该听谁的”.
一些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培养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和一些流于经验式的总结,并未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归纳,更不能形成相关的一些理论。
此外,一部分教师在长时间的工作之后会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感,工作热情有所降低,敬业精神不足,这些都会成为教师成长的绊脚石。
2. 幼儿教师发展的学科支撑
如何要实现教师的发展,就应该首先让教师们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现在,有一些幼儿师范的幼儿教育基本等同于跳舞、唱歌、弹琴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学校,却忽视了幼儿教师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要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就必须有成熟的学科支撑和训练。
教师应受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其标准是;具有专门的儿童发展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教育实践能力,包括教育活动组织能力,教育性反应意识,教育监控能力,对儿童行为、学习、交往、情感的指导能力,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的能力等;具有专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李焕稳,2003)。幼儿教师需要教育学的、心理学的以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门知识,需要自然科学的、人文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张元,2003)
有研究显示,科技知识和科技教育的能力是幼儿教师所欠缺的,或者说是他们的薄弱项目。因为他们的职前教育中,文化知识所占分量较轻,那么科技知识所占的分量就更是少之又少。这非常不利于他们进行日常的教学。
此外,幼儿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现在国学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加强国学的修养,以备教学之需。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有很多,如职前的师范教育、职后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教师资格证制度的保证等,但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终身过程,“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教师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李焕稳,2003)
3. 应该适当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有很多人认为,幼儿教师只需要承担保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即可,不需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且科研能力同幼儿教师自身称职的上升似乎并无直接关系。然而,研究意识不强会使得教师平日的工作只是停留在经验式的重复,难以对自身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并且难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当然,幼儿教师同高校教师的科研应该有所区分,幼儿教师应该将科研与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那么,既然涉及到科研,就必然涉及到科研的技能和各项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技能。
李焕稳(2003)在文中提到,首先要教会幼儿教师如何实施测验和整理原始材料。幼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身边的问题,总结问题,并且要有具体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发现研究课题。幼儿教师一定要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去寻找切入点,然后与理论相结合,或者同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合作共同寻找问题。有了研究课题,就应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且还要学会查找相关文献,懂得如何搜集研究材料、寻找数据。
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后,还应具备如何表述研究结果的能力,即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论文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总结性文字中。
只有在科研中发现了具体问题,才会有动力去寻求解决的方式,因此,科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加强他们学习的动力,使得他们有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幼儿教师文化水平还不够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幼儿教师中大力普及科研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归根结底,这些问题还是主要因为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同度还不够高,有些幼儿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聘请受过基本幼师培训的教师,而且大部分教师在工作中都在考虑自己工作的稳定性,因此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科研,提高科研能力就更加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政府应该在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4. 政府在幼儿教师专业化中应发挥的作用。
首先,各政府部门应该对幼儿教师的发展提出可操作性的要求和一定的保障。教育部应该为幼儿教师提出一定的职业发展要求和规划,各地方教育部门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再对各个地方的幼儿教师提出一些职业发展的要求。国家的一些课题、基金除了考虑高校和各大研究所之外,还应该考虑到一些幼儿园,以保证幼儿园自身也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来进行科学研究。
其次,应该对园所进行“人本化”的管理,包括提高工作效率、适当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以便教师们有适当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工作。另外,应该为老师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案例分析等形式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的问题在大城市的幼儿园相对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在农村,却存在着各种非常现实的问题。
5. 农村地区所面临的的现状
目前,农村的幼儿园存在着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幼儿园队伍混乱,人员流动过频等问题。农村幼儿园大部分老师只有中专文凭,甚至有些就只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未曾受过专业训练,素质普遍不高。有很多教师都不懂得幼儿心理特点,不理解学前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他们的专业技能也不够,有些甚至写字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不能充分理解幼儿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是一味地照搬教材,也不能采用适宜于幼儿的教育方法。
其次,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都是“编外”,没有编制,因此队伍不够规范化,且流动性很强,要对这部分老师进行专业化的提高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因此,针对农村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严把教师准入关,必须进行严格的考试,并且要求同时拥有专业合格证与教师资格证。其次,应该建立一定的培训网点,要求这部分老师定时参加培训和考核。
6.结语
综合前面的内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该充分围绕该学科的特点,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素养等各方面进行,并且应该适当提高老师的科研能力。同时,政府应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一些可操作的要求。农村幼儿教师更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胡金姣(2009),《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学前教育研究》第8期,总第176期
黄绍文(2006),《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48,第6期
李焕稳(2003),《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探索》,《学前教育研究》第10期
张元(2003),《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及其实现》,《学前教育研究》第1期
7.浅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七
一、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教师业务能力强了,学校必然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新发展呼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专业化发展也必将是强校之本。然而,当一系列的要求摆在教师面前时,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毫无动静的面孔。“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却并没有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得到体现。在部分教师的眼中,“成长”一词,就是看看几张教学光碟、听听几节课、抄抄学习笔记等简单、肤浅的行为。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导致教师“无心”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观念陈旧
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好些年头,要求素质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当老师真正走上所谓的“素质教育”之路时,他们发现,多了素质,却少了分数。面对诸多以分数论“英雄”的关口时,他们迷茫了。于是,“只要有分数,就有了一切”的想法就死灰复燃了。不少学校流传着一句话:“学生的成绩全凭教师的勤。”的确,教师勤抓,学生的成绩便容易提高。殊不知,这只是短期效应,对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善意的“摧残”。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班的质量,统一要求教师加班加点,高耗低效“磨质量”;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超负布置作业,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填得满满的。如此这般,学生没有了活力,但却有了能左右人命运的分数。差的学生也能见高分的这种片面的认识占据着部分教师的心理,就出现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流于形式的尴尬局面。
2. 职业倦怠
据近年的一次“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49.70%的被调查教师有比较明显的情绪衰竭,只有24.4%的被调查教师情绪衰竭程度较低或者没有出现情绪衰竭的情况。由此可见,我们很大一部分教师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工作热情随着教龄的增长而不断消减,“工作好坏无所谓,船到码头车到站”的不良心理充斥着部分教师的生活。
3. 现实矛盾
目前,随着人们对教育关注度的提高,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有来自工作本身的,还有来自社会的。这导致一些教师在不堪重负、身心交瘁的情况下,或消极悲观,对工作疲于应付;或千方百计“跳槽”,想方设法摆脱“困境”。加之“教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得一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远离施展才能的三尺讲台,造成优质资源的浪费和流失。这些现象对在职教师都将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强化师德———铺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些信念会激励教师不断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学习,这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因。为此,学校要引领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师德修养,规范教师师德行为,激发教师从教的积极性。要加强师德考核,把师德建设融于学生、家长、社会监督中,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及时发现教师师德方面的问题。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对照《师德考核细则》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建立师德档案,与教师的评优晋级挂钩,引领教师人人争当“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逐步提升教师师德水平。此外,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加强思想引领、作风引领和人格引领,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要首先研读教师这本“无字的书”,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给教师做出表率,并且应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深入教学一线,实施深水作业,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教研教改等教学业务活动,用言行感化、带动教师敬业爱岗的精神。
2. 培养引领———注入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力
学校要把教师的培训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做到常抓常新。要形成“培训是学校最好的福利”的共识,坚持把培训当作教师的第一待遇和最好奖励,把培训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一项“教育投资”,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外出培训,“买”观念、“买”思想、“买”经验,借专家的头脑思考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
学校要立足校情,以人为本,整合优质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校本培训。坚持做到培训内容系统化,如对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培训和提高,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课堂教学设计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坚持做到培训模式多样化,即个人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以考代训、以赛促训,确保实效。力求实现培训人员全覆盖,即每位教师都是培训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参与度,让教师培训教师,让骨干带动骨干,让名师锻炼名师。让老师真正从行为、认知、情感上得到参与,使每位教师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3.教研推动———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
现阶段,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校本教研无疑是一种既实用又有效的研究形式。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一方面,强化教研常规,制定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坚持开展常规性主题教研活动,认真落实集体备课,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赛课活动,使校本教研走进校园,扎根教学,聚焦课堂。另一方面,注重课堂引领。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教研思想,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都是研究者”。同时,从校本问题中提炼研究专题,进而解决一线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把教学研究专题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 管理优化———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
学校如果总是强调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专业的成长就会受到制约,其专业水平就难以提高。教师专业的成长需要学校在管理方式上讲究人性化管理,即对教师的管理要讲究差异性,对青年教师和成熟型教师,对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一般教师的要求要有区别,区别对待。学校可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制定“层级式”评优选模、职务评聘制度,把教师专业成长中取得的成绩(如教学论文的发表、课堂教学获奖等)纳入其中,适当加大奖励幅度,使教师在工作中有想法、有盼头,从而自觉地追求专业发展。
5. 反思跟进———蓄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底气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升华的过程,是一种全面的、深刻的、动态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坚持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相反,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反思意识,即使有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也只是一年经验的二十次重复。
第一,反思要全面,不能停留在一个方面。不能只是反思客观原因,还要反思自己的主观问题;不能只是反思自己教学技能,还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不能只是反思工作的拼搏干劲,还要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不能只是反思自己的经验教训,还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第二,反思要深刻,不能停留在表面上。一次教育学生的失败,一堂课出现了失误,一场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些都是表面上的结果,其实里面原因中包含了许多本质的东西,因此要学会上升到理论性的高度去反思教学,这样才会受益无穷。反思需要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的对教育核心问题的逼近,要经常进行逆向思维,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只有建立在这种精神之上的反思才有通透性,形成的思想才有生命力。
第三,反思还要注意在动态中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偶然的一件事不能说明问题,但是,一段时间内无数个“偶然”联系在一起,就可能反映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如多次盛怒之下处理矛盾往往是失败的,那就会告诉人们,教育工作也要修身养性,也要处理好质、量、度的关系。
8.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扫描 篇八
新一轮课改呼唤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更赋予了教师一个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引领自身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而其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受到高度的关注。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令人堪忧。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必须坚持专业化发展,必须保持一种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和态势。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了这场教育改革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却徘徊在专业成长的大门之外,不知如何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不知如何走上这条终
一、参加培训———专业化发展的必由路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催生行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问题已由理念的冲击转变为操作层面的实施。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手段单一等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结构、课堂模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进而提升为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学艺术,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探索、创新,需要教师自身善于读书学习,从报纸杂志上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专家的引领,直接、快速地吸取他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参加各种高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迅速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培训,感受专家的教育教学精彩,体验新课改的脉搏律动,提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洗礼自己的教育思想,把握现代课堂的精髓所在,从而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并促进自己教学特色的定型和教学风格的提炼。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可使自己对新课程理论的深化、教研课题的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流程的设计等有更加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可使自己对名师成长的路径、全新的教育观念、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人才观等有所感悟和体味,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和提升。
二、常态反思———专业化发展的强基石
反思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再度认知。它对帮助教师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教育,理解教学,优化育人行为,促进专业成长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著名学者文森曾说过: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一个懂得反思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否则,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有些教师教了十几年或几十年的书,仍然没有多大的长进,没有多大的提高,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理念传统机械,老经验、老模式,一用十几年或几十年,影响几代人,教书一辈子,辛辛苦苦,浑浑噩噩,教学成绩平平,学生不喜欢,同事不恭维,学校不重用,自己也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感。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不善于反思,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改变落后的思想和落后的方法。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不断地进行批判性反思,只有理性的认识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反思是总结、是批判、是追求。只有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失与遗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不断升华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发展最具积极性的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然选择。
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体味、总结和再审视,多一些理性思考,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学生的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按照新的教育理念去思考问题,通过反思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观察、发现、追寻和感悟,要有问题意识和发展意识,要勤于反思,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记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灵感,并把它用于指导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使自己在反思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反思,有助于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感性走向理性,从浅薄走向丰厚,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通过反思,教师就会不断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自主调适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和高效。通过反思,也有助于沉淀自己的教学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反思,在学习中反思,在科研中反思,在互助中反思;在反思中觉悟,在反思中提升,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多思多益,常思常新。教师的反思不能只依靠外部的压力、他人的提醒,而要成为教师自然的行为、自觉的行动,使自我反思常态化,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专业化发展的梦工场
要实现教师的高端发展,仅仅陶醉于课堂的满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科研的高度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寻找并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去除教育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教师职业化要求教师必须思索教育,研究教育,探索教育规律。积极主动地从事课题研究是当代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然而,提起课题研究,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为,做课题那是专家、名师或领导的事,作为一线教师没有精力、能力和必要搞课题研究,能够上好课、管好班级就不错了,把课题研究看得很神秘。一些教师即使搞课题研究,那也只是形式上的东西,往往是“开题———轰轰烈烈;结题———忙忙碌碌;过程———冷冷清清”,没有真正树立强烈的课题研究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形成“在教研中搞教学,在教学中搞教研”的“教学———教研”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课题研究并非高不可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我们不解或难以处理的问题、疑惑,这些问题和困惑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选定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实践。研究即行动。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课题研究的肥沃土壤。在课堂上教师有了困惑,发现了问题,然后以研究者的姿态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此,课题研究必须立足课堂,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改革。课题研究不能崇尚空谈,不能只走过场,不能偏离轨道,迷失方向。离开了课堂和学生实际进行的课题研究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没有任何价值和生命力的无稽之谈。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都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我们拥有最鲜活、最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充足的研究时空和载体,课堂、班级就是我们的研究阵地。课题研究来源于课堂生活、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研究要回归自然,回归学情,要常态化,要有清水出芙蓉的效果。进行课题研究就是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论证,将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研究水乳交融,逐步形成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课题驱动,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是实现教师梦想的铸造厂。
四、博览群书———专业化发展的新引擎
书是流淌的血液、灵动的生命、知识的海洋、无尽的源泉、无穷的财富。神游天下,有助于我们松弛绷紧的神经,冷却燥热的情绪;遨游书海,有助于我们净化腐朽的思想;畅游书山,有助于我们擦亮心灵的那扇窗。他山之石,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获得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书,将会一次次使我们“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将会渐渐地使我们“缺钙的思想”变得坚强;书,将会一次次荡涤我们“污垢的思想”,使我们不再迷茫,不再神伤。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读书是思想的源泉,不读书就没有了思想的源头活水。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在教育的天地里有所作为,到达理想的彼岸;一个有思想的学生才会在求学的道路上,事半功倍,获得更多的成功。教师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勤读书,好读书。
读书能产生美丽,让教师永远与幸福相伴;读书能产生责任,使教师具有高尚纯洁的道德风范;读书能丰厚底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读书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其具有深远的内涵;读书能使教育变得简单而拥有无穷魅力;读书能使教师具有一双慧眼,从幼稚走向成熟;读书能厚实学生的智力背景,使学习既放飞心灵又天真烂漫。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只有多读书、勤读书、善读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把读书作为一种责任,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的责任是架起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让每一个在这座桥梁上经过的人都被注入人类文明的血液,并带着这种血液去创造人类历史新的文明。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汲取新的知识营养,才能担当起这一责任。把读书当成一种责任,是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做一个“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把读书看作一种责任,是营造书香校园的基础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把读书视为一种责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五、形成风格———专业化发展的明信片
成为名师是教师的追求和梦想,但事实上能真正成为名师者廖若星辰。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可能比较容易做到的是先把自己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教师,然后再向名师的目标进发。每个教师都有着自己的特长、特色和风格,千篇一律、照抄照搬、机械模仿会使教师失去自我,丧失教学的灵性、活力和生命力。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一位名师,首先应做一名有特色的教师,从实际出发,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在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情境创设上有自己的特色;在管理学生上有自己的特色等,做到“教出自己的个性来”。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取得成功,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所以,建议教师们先审视一下自己,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最适合自己。如果你语言诙谐,善于表达,最好向幽默风趣型的特色方向努力;如果你个性温雅,思维敏捷而深刻,尽量往沉稳质朴型的特色方向发展;如果你讲课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善于言情,就要向情感型教学风格迈进……使自己或沉稳、或风趣、或严谨、或奔放……这样,才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我们要走向专业成熟,走向专业成长,就要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更鲜明。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及充分实现,是社会丰富性中的独特自我的塑造和完善。
作为一名教师,确定自己的特色方向是打造特色发展方向、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第一步。教学风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完善的。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追求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发展是教师个性不断自我优化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千锤百炼、精心雕琢。做一名有特色的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凝练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既需要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的洗礼、磨砺,更需要成千上万节常态课的积淀、锤炼。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勇于尝试,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铸就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乃至教育职业生命发展的重要问题,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上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学风格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乃至气质、性格、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成熟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确立和坚持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仅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增强,而且有利于加速专业化进程,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引领作用。每一位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个性特长,对前人积累的教学方法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借鉴、加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打造出具有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教学方法。特色教师介于名师与普通教师之间,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或某一方面的特长,属于教育教学的实力派,既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学生、学校、教育对教师群体真正可以期许的一件事。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勤于读书,善于反思,不断总结,塑造自我,大胆实践,就一定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收获更多的精彩和喜悦。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教师从事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的责任。
9.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九
周 祥 美
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校
【摘 要】教育科研能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更有赖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科研 教师 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在教育科研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阅读提升理论水平
教师的专业理论包括: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学科教学的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以及相关方面的理论,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撑。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是不能给予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就教师而言,“自己的内在的活动与努力”就是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为了提高老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学校每学期都给教师订阅大量的报刊杂志以及专业理论书籍;教师外出学习,看到有价值的图书,可以申请就购买,开会回来可以进行报销。
对理论学习,学校对每位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学习计划。每周学习一篇教育理论文章,每月看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读至少一本教育专著,并作学习笔记。其次,在学习时要注意方法。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 1
梳理,确定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实践。第三,用质疑的精神,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扬弃。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在书的边缘空白处写下评语、随感等的阅读习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借鉴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理念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来审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以优化教学。学校明确规定每位实验教师,都要系统地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内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改革业务学习笔记,注重老师的学习评注与反思。
二、写作记录成长足迹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成长的过程。唯有有规划的人生,才会具有生命的精彩。专业成长的过程需要记录,只有用心记录点滴的成长,才能勾画出教师成长的轨迹,加快教师知识、能力的实践内化过程,让教师专业水平再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升华为科研理论。教师通过学习、实践、研训、反思,结合自身的实际,以经验为凭借,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随笔、反思、札记等,使教科研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实实在在,触手可摸了。
本学年,教师通过写作,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学校教师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把教学中点滴体会、灵犀一点的收获等形成文字。2010年一年,我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案例、学法指导等方面的文章,累计达15篇,省级以上的论文获奖、大会交流等,有19人次。
通过写作,教师的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老师已经跨出了由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的可喜的又一大步。
三、案例提升教研经验
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撰写教育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育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案例写作和积累促使教师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型教师。
老师的案例研究,不仅本身是教育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育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经过加工,具有典型性,采用这样的素材写成的教育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更能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撰写教育案例,撰写教育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密不可分。撰写教育案例是撰写教育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的基础,撰写教育论文是撰写教育案例的提高,撰写课题研究材料则是撰写教育案例的升华。三个方面结合,能够促使教师做到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有了撰写教育案例的基础,就为撰写教育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就能使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反思形成探究意识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是为人之道,亦是专业发展之关键。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批判性思维活动。自我反思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应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自我反思的本质是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的对话,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自我反思应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从本质上说,反思是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过程,是整合自评与他评的结果,是全面认识主体教育活动的科学影响、人文影响、社会影响的结果。反思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态度,而且是一种文化,是在借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认识基础上的创新努力,反思又是一种挑战,一种人格提升,一种全新的生命追求。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中体验成长,感悟成长。
学校重视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外出学习,还是教研活动,都要就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写出具有价值的反思。
自我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真实问题的关注,教师始终带着问题意识面对教育现象,使教师逐渐地具备了教育家的专业眼光,具备了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也就会找到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就会找到反思的触点,其反思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反思的广度和深度会更加深入,引领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探
究。
教师的一篇篇案例、反思,或体验成功,或反思失败,新理念与追求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彰显与落实。实践与反思,交流与探究,教师也因此善研、敢想、乐写、会写了。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思考、交流、写作是对新课程的回应,是一种深度学习,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为教师实践的升华,向科研型教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题引领专业发展
我校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科研活动,实实在在地解决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课题研究方面,以重庆市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重点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子课题“学生发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重庆市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铆接问题研究”及荣昌县重点课题“荣昌县高中学校特色发展问题研究”为主,把科研课题和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断加强对学与教内在联系的探究,不断摸索学与教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断研究学与教的基本规律。通过科研课题的确立、研究,加快了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的进程。
不同的老师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色,同一学科相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老师擅长理论研究,有的老师擅长实践研究,有的老师擅长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研究,有的老师擅长实验研究,总之,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感悟,研究的领域主要局限在微观层面,如何在更广泛的视野下帮助教师确定研究方向,规划研究模块,落实研究任务,解决课程和课堂的难点问题,课题引领就显得十分必要。课题引领,相当于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装东西的“筐”,每个教师完成的成果都可以装进这个筐,装满这个筐的成果其内容就更加丰富。
为了搞好科研课题的实效,学校加强了科研队伍的建设:
一是群众性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所有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为重点,以校本培训、区域培训为主,制定教师科研培训计划,鼓励和扶持一线教师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以教学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以教研科研带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学校科研骨干队伍建设。要以各级各类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为主体,发挥他们的科研带头示范作用,不断提高他们指导推进教学实践和课程改革的能力,总结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不断创新实践的能力。创造条件帮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9年10月
[2] [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 [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 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推荐阅读:
提高教研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07-20
第九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09-21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07-30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11-20
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11-10
浅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10-30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07-04
教师专业化个人发展计划12-31
坚持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