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2024-07-17

《观《忠诚与背叛》有感》(共12篇)(共12篇)

1.《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篇一

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看了《忠诚与背叛》后,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懂得了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忠诚与背叛》这部影片通过真实可感的历史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谱写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十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光辉篇章,给我们展现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任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等为忠于党的事业,维护党的纯洁性,大义凛然、英勇果敢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老一辈党的纪监干部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它让我们去思考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影片中王荷波、杨匏安在当年白色恐怖下甘愿放弃个人利益、家庭幸福,敢冒抛头颅洒热血的风险(生命危险),无怨无悔的为了民族独立富强,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殚精竭虑、死而后已?我的回答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忠诚。古往今来,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信仰,才有那么多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为之前赴后继。放弃安逸生活投身革命,在死亡面前无所畏惧。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不屈的坚守,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带领人民开创了伟大的事业。

这部影片中最让我痛心的地方是王荷波同志明明怀疑了徐云天可能就是那个叛徒,可还是赴约了。原因只是因为“绝不冤枉任何一位好同志。”他以他的死,保全了绝大多数同志的安全。他以实际行动深度证明了他对党的忠诚。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也让我们思考,其实他可以换种方式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证明徐云天是叛徒,不必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不是吗?

正因为忠诚,铸造了像王荷波,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驱他们比钢铁还要坚硬的铁骨,纵然躯体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也能达到山一样的高度,挺立起大写的人字,正是因为忠诚,他们用淋漓的鲜血、不屈的灵魂擦亮了黎明的天空。虽然他们大部分都牺牲在敌人无情的屠杀下,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其他革命同志,引导他们坚持走革命道路。这种精神就像一面鲜红的光荣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的我们的今天。

而影片中唯一的女主角何梦兰同志,一位经常保护重要领导人的安全的神枪手更令人可歌可泣。在忠诚面前,她甚至不惜亲手将被证实是叛徒的革命恋人徐云天当场击毙。那一枪是多么的干脆,决绝,没有丝毫犹豫,没有顾恋旧情。那一枪爱憎分明,击毙的是背叛,捍卫的是大义。背叛抹杀了他们倆曾经在晴川阁下许下的美好愿望,而忠诚又射杀了背叛。事实证明了背叛者终会在正义面前流血而亡。她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执行好党交给的一切任务,坚决服从命令,她知道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体现的是忠诚。而忠诚源自于共产党人高尚坚毅的品格,源自于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信仰。正因为一个个灵魂纯洁的他们捍卫,守护着党。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忠诚者与背叛者这两种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刻激励和警示着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共产党员,激励和警示我们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念,不断砥砺自己,拒腐防变,自觉抵抗社会中各种糖衣炮弹的袭击,不做党和人民的背叛者。否则,必回受到党和人民惩罚。

时至今天,我们的事业还在继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努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当以影片勉励自己,我们要忠于党的伟大事业,自觉把自己的行动统一到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去。鉴往思今,革命先烈冒着生命危险努力为党工作,如今我们的条件如此优越,没有任何理由不发奋进取,干好工作。不以个人的荣辱为得失,永远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考验,时刻保持警惕,保持自己信仰的纯洁,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作风上公道正派、经济上清廉干净、道德上纯洁高尚”,赢得社会的尊敬。

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生命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2.《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篇二

关键词:悲悼,角色,性格,再建,剧本

一、话剧《悲悼》的内容概要

《悲悼》是一出以三部曲的形式写的戏, 其标题为《归家》《猎》《祟》, 共十三幕戏, 属于奥尼尔创作顶峰的作品 (1929—1931) 。《悲悼》三部曲虽借用了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特亚》的故事, 但却是在创造一出现代的悲剧, 实现他对人命运的探讨。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一位叫孟南的上校从战场上归来, 而他的妻子克里斯丁, 同他早已被赶出孟南家的堂兄布兰特私通。为了他俩的爱情合伙杀死了孟南。女儿维妮利用弟弟奥林的妒嫉, 杀死了布兰特, 逼死了母亲, 为父报仇。母亲的死使维妮得到了解脱, 但在无形中好像把自己变成了母亲, 并一心想结婚。这一切使一直处于罪责之中的奥林无法忍受, 他不甘心维妮的到幸福, 认为只有乱伦才能把姐姐和自己永远的拴在一起, 于是疯狂的侮辱维妮, 最后吞枪自杀。维妮承担着家族的罪恶, 把自己关在房子里, 和孟南家的鬼魂在一起, 以此惩罚自己来赎罪。

本人对此剧的艺术创作手法深感兴趣, 为此特与此剧演员见面探讨, 深入了解了演员是如何进行角色塑造与艺术再创作的。

二、《悲悼》的角色性格剖析

《悲悼》中的克里斯汀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角色, 也是许多女演员愿意挑战的角色, 她类似于中国话剧《雷雨》中的繁漪, 塑造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剧本中作者给予人物的描述是:“一个高高的、动人的四十来岁的女人, 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一些。她有美妙的, 肉感的身材, 走起来, 有着婀娜的风度, 她穿一件绿色的缎子衣裳, 头发一半是棕黄色的, 一半是金黄色的, 各自鲜明, 而有互相协调。可她的面孔虽美丽, 但给人一种像是一俱栩栩如生的苍白面具的感觉, 只有两个深陷暗绿色的绿色眼睛是活的, 她站着有一种防御的姿态。”

主演自己陈述道:“刚接触本子时, ‘那可她的面孔虽美丽, 但给人一种像是一俱栩栩如生的苍白面具的感觉, 只有两个深陷暗绿色的绿色眼睛是活的, 她站着有一种防御的姿态。’让我很受启发。”

仔细重读剧本后, 演员决定从剧本的背景出发, 进一步挖掘角色的性格特征。《悲悼》中孟南家族就是一个压抑人性的清教徒式的家族。在孟南家族中真正的人性被扭曲了。结婚之前, 克里斯汀怀着女人特有的虚荣心对孟南充满着幻想, 这个女人也是真心的爱他。孟南本身有强烈的本能欲望, 但由于自身承袭的清教文化力量的强大, 使他对妻子的爱往往以扭曲的变态方式表现, 克里斯汀在这个家族中长期过着痛苦压抑的生活, 渐渐的觉得婚姻的可怕。有了维妮后, 她也曾试图去爱她, 但是女儿像极了他的父亲, 并有着可怕的恋父情结, 她发现女儿恨她, 女儿想做她父亲的情人, 弟弟的母亲想代替自己的地位。因此演员将这个角色设计成无助的、可怜的, 以至于长期清教徒式的生活使她美丽的脸变得像是一俱栩栩如生的苍白面具, 丝毫得不到关心爱护的她急需找一个安全的“岛”, 她对这样的生活并不甘心, 更不妥协, 因此“苍白无表情面具似的脸上, 她那两个深陷暗绿色的绿色眼睛是活的。”这一点对于塑造角色相当重要的。

第二就是报复妒忌心理的呈现, 可以从她对自己的儿子怀有不正常的念头看出。她希望以此找到安全感和安慰。正当她开始对生活充满希望时, 维妮和孟南又怂恿儿子去打仗, 并把它送上了战场, 于是她再也无法忍受了, 她控制不住内心的狂躁情欲, 所以带着报复心态, 和无意中寻获的爱情, 渐渐的将自己推向了毁灭。

三、《悲悼》的角色塑造与再建

如何塑造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的角色呢?演员从其宗教背景出发, 努力体验“清教徒主主义”的破坏性。根据资料, 十六世纪中叶北美人的英国祖先认为, 无论是依靠罗马教会还是英国教会都进不了天堂。于是他们就脱离国教创办独立教会组织, 从此被称为脱离国教的人或清教徒。清教徒主义宣扬“原罪论”, 即人生都是有罪的, 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宣扬极端救赎论、原罪论和不可抗拒的天恩。在翻看了许多与此相关的影片资料后, 演员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也因此对角色性格的形成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主演在排演的过程中, 内心中自我与角色一直在斗争。这是一个被扭曲了的近乎于疯狂的女人, 她对爱的追求是在清教徒式的家庭中慢慢一步一步被扩大的。主演甚至通过各种练习训练, 试图让自己敏感, 疯狂, 扭曲, 将所有对于克里斯汀的记忆植入演员自己的身体内。

如何生动自然再现角色的复杂内心?主演的话说“不是去解释这个角色, 而是要去面对角色”。生活中, 演员的情感、性格与角色相距甚远, 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把身上所有不属于角色的性格全部拿走, 想角色所想, 做角色所做。角色生活的背景是南北战争的英格兰, 是个大家族, 她的气质行为是演员自己身上所不具备的。为了最大限度贴近角色, 主演每天会穿上厚重的礼服, 将自已束缚的很紧。演员一边训练体态、举止, 一边从感官上体验束缚对人的刺激。尝试着将自己完全生活在角色中, 用角色的语言说话, 用角色的思维去行动, 力求先将自己的生活投入到角色中。每天醒来告诉自己是角色而不是自己, 一步一步接近戏剧中的角色。有意识的让自己一整都天不开心、不笑, 把自关在房间里, 关上所有的灯, 让自己害怕, 直到害怕的想大喊, 但同时强迫自己不放声, 只在心底无声的呐喊。这些训练也不是一蹴而就, 演员不断有意识的加以控制重复训练。

作为演员, 似乎不太需要理性的控制。但是这出戏是例外, 演员需要进行不断的质感训练。有意识的控制情感与思想, 通过控制训练对感官进行刺激, 最终达到对角色的完全领会, 并且在舞台上完全控制自己, 创造出与众不同且有生命力的角色。

四、《悲悼》剧本的解读

剧本的内在力量是演员创造角色最大的提示与动力, 切切实实为角色提供了创作依据。同时, 剧本本身在现今的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奥尼尔在《悲悼》中, 通过那种物质上的满足, 但道德上放荡的清教徒的无情的刻画, 告诉我们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抑, 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心理变态和悲剧后果。作品改造了古希腊悲剧的情节, 但引入佛洛伊德的学说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剧中全面剖析了孟南家族中父子、母女和情人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剧情紧凑, 丝丝相扣, 具有一定的可看性。而克里斯汀这个角色是一对真诚爱情的追求而宣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背叛。生活在浓重的清教文化泯灭人性的现实社会中, 她潜意识也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恐惧, 但对爱的渴望压倒了一切, 使她不顾一切的采取了通奸这一为清教道德最不可容忍的行为, 对虚伪冷酷的社会道德表示了极大的轻蔑, 为了爱她牺牲了在孟南家的一切, 成为众矢之的, 亦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最终被儿女以清教公理正义的名义对她的罪行进行了惩罚。杀死了布兰特也就宣判了除了布兰特的爱一无所有的她的死刑。在这个过程中, 她尽管对自己的爱有着负罪感和恐惧感, 但她始终以进取的姿态追求自己的幸福, 并以自己的渺小嘲笑清教力量的强大, 以对传统文

浅谈“唱、念、做、打”

李荣 (衡水市河北梆子剧团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主要艺术手段, 渗透在戏曲表演的方方面面, 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真正要掌握它的要领, 并自如的地运用到塑造人物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唱;念;做;打

无论是唱腔和念白的字正腔圆、字头吐音、字尾归韵;还是做戏、打斗的表演、身段、技巧等, 都要看一个演员基本功力的扎实程度和综合技巧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舞台演出的心得体会及实战的磨炼。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 分别从“唱”“念”“做”“打”四个不同的方面加以阐述。

一、用情演“唱”

我在河北省艺术学校上学时, 声乐课上老师不断强调, 演唱要以情带声、用情演唱, 当时也没有过多的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直到我1987年分配至衡水市河北梆子剧团后, 通过不断的舞台演出实践, 不断和观众沟通, 我才知道了只有把握好剧中人物, 用心去表演, 用情去演唱才能唱出符合人物思想感情的唱腔, 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做到用情演唱的前提是吃透剧本, 弄懂剧情, 把握角色在剧中所处的年龄、时间段、人物关系、背景、地位、身份和情感变化, 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把所有台词化作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唱腔要逐字逐句的深入研究, 要充分理解每句唱词的真正含义。再针对每句唱词的含义去处理唱腔, 在唱腔里切忌平铺直叙, 要采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方法去处理唱腔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乐句。

二、用心“念”白

念白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 老师们经常说“七分念白三分唱”, 充分体现了“念白”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经典剧目还是新编的历史剧目或是现代戏中, 对“念白”都特别重视, 首先编剧把词进行艺术提炼, 使其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铿锵悦耳, 生动感人, 与唱词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然后演员要细心揣摩, 弄清字意, 弄懂字音, 把握韵律, 反复练习, 由慢到快, 由弱到强, 结合剧情要声情并茂、循序渐进, 让观众跟着你的语气走, 跟着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走, 弱的时候要让观众也能提着一口气来听你的轻轻诉说;说到激动处观众要跟着你激动, 跟着你流泪,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动人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表演《杜十娘》一剧中, 杜十娘怒斥李甲和孙富的念白, 一字一句, 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强弱顿挫, 字字清楚, 又饱含悲愤交加、对爱情彻底绝望的思想感情, 全场观众无不动容, 被剧情和角色表演和念白感染的不能自己。

三、灵活的运用服装和道具“做”功

“做”是表演技巧的概述, 是指在戏曲程式中舞蹈化了的形体动作, 这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做”包括手、眼、身、法儿、步等多种程式, 水袖功、髯口功、翎子功、甩发功多种技法都属于“做”的范筹, 结合人物性格、年龄、身份上化价值观鲜明的反叛姿态, 打破了虚伪道德对人性的枷锁, 将被桎梏灵魂的热烈和真诚解救出来, 以对人性自由的肯定为阴森恐怖的孟宅增添了一丝生命色彩。最终以绝望的自杀宣告与清教道德的毫不妥协, 表现出对清教文化势力的反叛。

结论

能够成功演绎好奥尼尔的作品, 是每个舞台剧演员的最大愿望。因为在他的剧本具有张力, 他的角色具有挑战。演员可以从中体会并找到悲剧中使人理想化的崇高品质, 净化演员的心灵, 深化演员的表演!

的特点, 合情合理地运用这些“做”的舞蹈的形体动作, 对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剧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结合自己曾经表演的传统剧目《打神告庙》, 谈一谈在是怎样利用水袖来进行人物塑造和表演的。

传统戏里旦角服装上水袖的长度约一尺三寸, 但在《打神告庙》这出戏里, 水袖加长到了三尺半, 这是为了更生动和更夸张地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及更充分、更夸张地表达思想感情, 这无疑也加大了水袖表演技巧的难度。这要求演员必须熟练掌握长水袖的各种技巧, 要娴熟地、不能有痕迹地把这一艺术技巧融入到剧情里, 运用到人物身上, 通过水袖的技巧来表达主人公的喜悦或悲愤, 使剧情更好看, 更感人, 又感觉不到是在炫技

《打神告庙》突出了一个“打”字, 这个打是用水袖来“打”, 当敫桂英质问庙里左的小鬼“当初我与王魁在这里盟誓, 你可听见”半疯中的敫桂英见小鬼不答, 一个大跳过去用水袖打将过去, 力度之大可以听到水袖破空的呼啸声, 在灯光的配合下观众只是感觉一道白光似闪电般地打出去, 只见她又一个翻身把抛出去的水袖又叠抓在手里;最后又质问海王爷“我与王魁在这里盟誓, 可是你与我作证?”她只看到海王爷塑像的狰狞面孔, 听不到海王爷的回答, 极度悲痛中她仰天长啸, 用运用翻滚的“水袖花”打翻供桌上的供品, 同时快速的用碎步圆场把她精神失去控制和内心中难以言表的苦痛表现的淋漓尽致, 很好的运用了水袖这一“做”功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合理运用“打”为情节增加紧张感

“打”也是戏曲表演程式中形体动作的组成部分, 戏曲中的打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表演程式, 是艺术化了的武术表演, 比武术更具花样化和舞蹈化, 比传统武术更好看, 更舞台化。舞台上的打一般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两类, 这要求演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底, 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难度较高的技巧, 准确的展现人物。

我是一名文戏演员, 虽然没有排演过大武戏, 但是把子功和毯子功也都是必须训练的科目。比如“踢腿”、摔“抡背”、“下腰”“劈叉”等一些基本的武功都在课程之内。也是有了这些基本功, 在演出《打神告庙》的时候, 敫桂英最后质问“海神爷”后, 悲愤交加, 一个大跳, 跳到供桌上, 在桌子上面边耍水袖边“下腰”, 下到一定程度, 猛然转身从桌子上面摔“抢背”下来, 紧接着就是几圈“乌龙搅柱”, 最后在打击乐“四击头”锣鼓点中, 四个旋转, 大跳起来一个大“卧鱼”亮相, 一气呵成, 常常赢得满堂喝彩, 这一系列的动作为剧情增加了紧张感, 为人物的塑造做了很好的铺垫,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是艺术表演的重要手段之一。

“唱”“念”“做”“打”是戏曲的四种艺术手段, 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四者互相补充、有机结合, 为塑造人物、推动剧情发展服务, 以上是我舞台艺术实践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不足之处, 恳请老一辈的艺术家批评指正。

观众在台下看戏, 戏也许仅仅一个戏, 只是一个瞬间的感动与动容。但对于演员来说, 戏就像人生, 是自己书写的人生。演员的角色创作是一次艺术苦旅, 充满着坎坷、激情和冒险。当演员到达彼岸后, 大戏已落, 期间的辛酸、快乐、激情与沮丧, 也许只有他们自己可以感受到。

3.新红楼的忠诚与背叛 篇三

红楼,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结。这个夏天,人们热议的话题除世界杯外,恐怕就要算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了。

早在2006年,“新红楼”还在选秀阶段时,就遭遇了种种争议。4年后的今天,当它终于现身银屏后,更是迎来了一边倒的质疑之声。

其实,跟《大明宫词》或《橘子红了》类似,新版《红楼梦》同样延续了李少红强烈的个人风格:精致、唯美、色彩浓郁、有一些诡异、又有些戏剧腔。但这种近乎魔幻的个人烙印,放置在《红楼梦》中,显然有点格格不入。

于是,在尚未播出两周时,有关“新红楼”的批评声已铺天盖地:考据派指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进的是南京而非北京;红学家批判“铜钱头”没有道理且古怪;恶搞派将轻佻剧照合成专辑,讲述“青楼梦”的故事;怀旧派借此机会又开了怀旧的由头,“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未公开剧照重新风靡,引得无数人感慨:陈晓旭的一颦一笑一叹息,都是如此的不可抹灭、难以忘怀。

辛苦了“新红楼”剧组,要忙于“回应”各种质疑。而随着剧集播出,每晚都有新鲜的疑问跳出来:“态生两靥之愁”的黛玉为何会有婴儿肥?宝钗为何脸颊清瘦?饰演王夫人的归亚蕾年纪太大,跟宝玉不像母子倒像祖孙。周采芹版的贾母会不会太欧化?音乐为何频繁又诡异?旁白有必要这么多?……

历时三年拍就的新版《红楼梦》,在很多方面挑战着观众的固有认知与审美。

果真“高度尊重原著”?

翻拍经典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被李少红描述为“高度尊重原著”的新版《红楼梦》,从播出第一天就享受了“红迷”们逐字逐句考究剧情的待遇。

在“红学”学者陈林看来,既然尊重原著,起码小说里一些巧妙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应该予以保留。比如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问她读过什么书,黛玉答“刚念了《四书》”,话还没捂热,发觉贾母对女孩子读书不提倡,等到宝玉问的时候,林黛玉的回答已乖巧地变成:“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在新版《红楼梦》里,却没得到体现。导演几乎删除了黛玉与贾母关于读书的对答,本来这是个很好的展现黛玉性格的机会。”陈林对记者说。

2006年新版《红楼梦》筹备时,李少红曾邀请陈林参与到剧组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电视剧出来后,陈林的感受是:“讲高度尊重原著有些不太合适,你说自己是改编作品就好了,否则没看过《红楼梦》原著的人一看电视剧,真的会以为,这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

“新红楼”投资近一亿,一个头饰动辄上千,剧组原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最真实地还原荣、宁二府的空间布局,构筑故事发生的场景。但在陈林眼里,导演在这一点上显然不够用心。

仍是黛玉初进荣国府一集,黛玉一行到了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观众看到的,是黛玉的轿子从正门往西移动了大概一二十米,就到了“西边角门”。

而在陈林看来,“大观园建在荣国府里面,其周长是三里半,也就是现在的度量单位2000多米,那么荣国府的南墙有多长就可想而知,会只有一二十米吗?”

李少红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我们如此花心思,就是希望能够完整地体现原著精髓,我们对细节的处理都是忠于原著的,碰到问题都要咨询专家。”陈林显然不认可这个说法,“尤其在第一集,黛玉怎样被人引导着穿过哪些穿堂,经过哪些跨院,这是个很好的展现荣国府空间结构的机会,让观众体会贵族人家的气派,但电视剧处理得非常潦草。”

相对于场景设置等方面,大众普遍觉得,“新红楼”在台词文本上倒是基本做到了“高度尊重原著”,毕竟大段台词都是直接照搬小说。然而这一点,人们的评价同样褒贬不一。

反对者认为,台词太过文言化。文绉绉的台词显然加重了演员的负担。“我也不赞成这么文,念起来有背书的嫌疑,背台词对我们来说一度很困难。”演员唐一菲对记者说。唐一菲在剧中饰演秦可卿。

但在闫红,这个曾写有《误读红楼》一书的资深“红迷”看来,《红楼梦》小说的语言并不文,“它很生活化,你看书的时候就能想象到人物怎么伶牙俐齿地讲话。如果搬上屏幕,主要是看演员怎么处理。”

新版《红楼梦》人物庞杂,演员众多。观众既能在第一集里,听到英达变身冷子兴,用一口文雅的京片子演说荣国府,也能在第41集里,听到林黛玉用一副平板样的腔调将禅语说成绕口令:“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又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宝姐姐好,她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她好,她偏要和你好,你又怎么样?”

让牙尖嘴利的黛玉,走周星驰电影里的唐僧路线,这责任显然不该让小演员担着。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闫红认为,爱刻薄人、脑子又灵的林黛玉应该语速很快,讲话脆生生,还应该长着一副薄嘴唇。陈林批评新版本的王熙凤,太过柔情,没有骄横跋扈的感觉。唐一菲觉得自己性格大咧咧、声音又洪亮,更适合“凤姐”一角而不是秦可卿……

对于角色的选择标准,李少红的回应是,以演员气质为考量。

精致唯美“梦”一场

“精致”、“唯美”是唐一菲反复提到的两个词。饰演成年宝钗的白冰,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旧版的宝钗偏向于古朴美,新版的更强调外形上的唯美。”

第12集里女孩儿们搬进大观园的一场戏,满足了观众对旖旎、绮丽、梦幻、与青春的所有想象,画面美得触目惊心,观众看得屏息凝气,可谓表现导演唯美风格的典型。“新版《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突出‘梦’的感觉,不真实的感觉。”唐一菲说。

然而《红楼梦》却是一部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写的是人间故事,表现的是生命的繁荣与衰落,即便有和尚、道士、太虚幻境与女娲补天这样的虚幻元素,那也不是将《红楼梦》解读为一场“梦”的理由。

让“新红楼”饱受争议的人物造型中的“铜钱头”,灵感来自戏剧的表现手法,李少红认为这一造型不仅美,且与小说的初衷不谋而合。“因为曹雪芹喜欢昆曲,书中他有大量文字用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书里还有很多贵族化的生活,我们只能用戏剧来表现,在仪态和妆容方面展示这些人身份的特殊性。”

如果从尊重原著角度来讲,陈林的看法是:“黛玉死的时候也不过十五六岁,小说多数人物在多数篇章里都是些小孩,小孩子把头发挽一挽弄干净就好了,怎么会贴这个成人才有的‘铜钱头’呢?导演认为这个妆是一种美,但未必要把所有毫无关联的美都堆砌在电视剧里。”

除了精致的“铜钱头”,新版《红楼梦》里一丝不苟的华丽衣裳,奢华唯美的道具和布景,时隐时现的昆曲唱腔,以及远远隔绝了现实生活的幽暗色调,这一切组合起来,即使屏幕上明明是一大家子老幼击鼓传花饮酒作乐,或一众美少女花团锦簇地吟诗作赋,电视画面中呈现的也是巨大的现实疏离感,让人觉得不是人间。

“虚幻、精致、唯美,这些恰恰不是《红楼梦》的精神”,闫红说:“《红楼梦》的特色在于它的丰富,它给你展现的是千疮百孔的丰富的生活。它不是《牡丹亭》,一个女孩子做了一个纯粹的青春梦。《红楼梦》完全不同,从实的方面来说,它有家庭的兴衰交替,有苍茫的感情;从虚的方面来说,宝黛的感情并不是精致唯美的感情,它是对生命理解的一种碰撞。宝玉之所以爱黛玉,是因为他们一起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体会到眼前的一切都会消失,他们相爱的根本是一种痛楚的情绪。”

基于与闫红这些“现实派”认知的不同,新版《红楼梦》在“造梦”的过程中不遗余力,极尽完美。“李少红导演是个非常细腻的完美主义者,我们所用的道具,比如丫鬟提的鸟笼子,元宵节的花灯,手帕、茶杯、荷包、家具等等,都是非常贵重的。琉璃杯打碎一个就是许多钱。”演员唐一菲如是说。

但人物情感的缺失和人物性格的不丰满,使得再珍贵的道具也丧失光彩,甚至成为观众挑剔剧情的一个理由。“87版《红楼梦》”让人记住了陈晓旭、张莉、欧阳奋强……,而“新红楼”全剧播完,观众甚至很难在脑中还原黛玉的样貌。个中原因,虽有小演员演技稚嫩之故,但每一集都用平铺的剧情,充塞着华丽器物的场景,和背书般的台词齐齐轰炸观众,本该活生生的人物反倒并不鲜活,连最有性格的黛玉也沦为路人,面目模糊。

“导演太过注重形式,忽略了内涵。”闫红对《红楼梦》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人物性情和文学化的表达上,“李少红拿手的戏剧腔适合用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上,有点像话剧,有点不真实。《红楼梦》是个很生活的作品,离我们很近,它充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闫红还认为,用昆曲形式和奢华道具表现“贵族生活”并不妥当。“小说虽然在讲一个富贵人家的故事,但它的华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华丽。比如贾母给宝钗装修房子这一节,你能看得出她用的东西,很多就是一块好玩的石头,一个带字的蚊帐之类,它是雅致的,半旧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还比如小说里常提到的,贾母的一个佛手,宝玉的一个瓷盘子,都是一种旧旧的,沉淀下来的奢华感觉。而电视剧把这一切拍得美,热闹,而且冷,有点像穷人想象中的贵族的生活——应该金玉满堂的样子吧。”

在凸显无常和悲剧性上,同“87版红楼”比,旧版演绎出了人间烟火气,所以当繁华失去的时候,悲剧气氛在对比中深刻起来。“新版红楼”却很难让观众感同身受,毕竟,从一开始,它就从未把人们带入过那个情境。

“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同“87版红楼”一样,新版《红楼梦》在开拍之初,也曾邀请红学专家和中戏老师进行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培训,演员白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先是闭关培训,开拍之前又有集训,就像是一个演技集训班。在拍摄期间,一直反复读《红楼梦》,以至于有的篇章快背下来了。最主要是培训古代各种礼仪,非常繁琐,可以说举手投足都是文章。”

“87版”的编剧周岭也是“新版红楼”的顾问之一,对于新旧两版的不同,他曾对媒体表示:24年前他给“87版”演职人员讲课,当时主创人员几乎无一人缺课。后来又给电影《红楼梦》剧组讲课,北影厂汪洋厂长、谢铁骊导演以及作曲王酩等主创人员每课必听。24年后的今天,他为新《红楼梦》剧组讲课,但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姿态和境遇的不同,反映出新旧两版的差异。1987年花山文艺出版社的《宝黛话红楼》一书里,详细记录过“87版《红楼梦》”的各个制作环节。24年前相对单纯的社会环境、整个剧组对于小说的巨大热情、和为一部优秀电视剧而努力的理想主义劲头,或许正是“87版红楼”被观众念念不忘的主因。

而“新红楼”从开拍前声势浩大的选角活动,到主要角色的数次易人,再到李少红的临危受命,及至开播后曝光的“情色”剧照,诟病不断的台词、音乐、画面,备受争议的大团圆结局,都使得这部剧集显得不够火候和太过仓促。

但倘若依靠以上种种,就给“新红楼”扣上“失败”的帽子,显然也过仓促。毕竟,耗资近一亿元的这部作品,至少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该剧在青岛、宁波、上海、温州、成都等地播出后,收视率也频频告捷。

正是手握收视率这张王牌,新版《红楼梦》开播以来,虽然每天都有争议冒出,但面对一轮一轮的质疑声音,导演李少红从开始的逐条回应,到王顾左右答非所问,再到节目录制现场的情绪失控,最后终于转变为只以结果论英雄:收视率是硬道理,有人关注就是成功。

虽说收视率可成为最好的挡箭牌,但有件事不可忽视,近些年中国电视剧有条奇特的金科玉律:被骂得越凶,播得越火。

其实,换个角度反思一下,新版《红楼梦》的高收视,表明的不过是普罗大众内心深处对于 “经典”重现的热盼与期待。没有人说,“87版红楼”不可超越。当年,它刚问世时也同样褒贬不一,有人就嫌陈晓旭不够漂亮,也不算俏皮。而这些,本就给“新红楼”提供了一个机会。

4.观影片《忠诚与背叛》有感 篇四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观影片《忠诚与背叛》有感

周一晚,在组织的领导下,我们支部所有党员在大礼堂统一观看了电影《忠诚与背叛》。“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影片反复引用的一句话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讲述两了1943年中华大地血雨腥风的场面,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境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叛变者有之,腐化堕落者有之。这些都使我们的党认识到建立一个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的必要性。

电影开场壮观的战争场面给了每个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当一位位革命先烈陆续出现在我们眼前后,电影的名字——《忠诚与背叛》出现了。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没进入状态,经过导演的一系列精心的铺垫后,终于进入到了故事的高潮。

有经历过三次武装起义的老党员因为生性好赌,将革命者们本应用来订购枪支的订金拿走一部分用于还赌债,并且因为欠债被青帮威胁,于是为了保全自己,出卖并害死了其他无辜的革命者;有受不住国民党严刑拷打而出卖组织的人;有一直藏匿于我党中的国民党人,借以与我党中女同志谈恋爱的名义,窃取我党机密资料的间谍;有为一己私利出卖我党机密会议记录的翻译者……

这些都只是我党未能严抓党内纪律,未能达到整顿党内成员思想,未能纯洁党内性质的后果。无论当时国共两党的斗争有多么严重,我党党员都应坚定自己的立场,严守党的纪律,不畏艰险,不畏苦难,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而我党中也有很多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奉者,如周恩来、王荷波、杨匏安等同志,于是在中共五大上,有过建立监察机构经验的广东区监察委员会的杨匏安同志起草了一份关于建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提案,并得到了全票通过。

在当时清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下,我们仍然有同志没有退却,高唱着“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勇往直前,他们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保持自身纯洁的党性和先进性,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念,不断砥砺自己,忠诚于党。用其鲜血和生命捍卫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和光辉形象。

而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牢记自己入党时的誓言,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入侵,时时刻刻不忘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们必须发扬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要做就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5.观《忠诚与背叛》后感 篇五

观《忠诚与背叛》后感

2012年5月20日,在我院罗君辉书记的安排组织下,我院的党员及积极分子等一行人在南关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忠诚与背叛》。该影片以 1927年 4.12 反革命政变后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并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展现了党内建立纪检监察机构和制度的重要性,热情讴歌了王荷波、杨匏安等党的第一批纪检干部不畏艰险、忠实履职,以生命和热血维护党的纯洁性的光辉事迹和忠诚品格。在影片的最后一幕,王荷波与徐云天的在街上的对峙,王荷波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正气更是深深震慑到了徐云天,吓得他双腿发软。影片告诫世人:党组织的纯洁性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员的忠诚可靠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党员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是党员忠诚或背叛的直接原因。无数党的革命先烈,为了党的事业为什么可以舍生取义,归结到一点,是因为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着高尚纯洁的党性,因而他们视死如归。像范阿根这样的共产党员,为什么革命初期冲在最前面,到后来却叛变革命呢?同样是因为理想信念的原因,有的理想信念动摇了,有的入党动机不纯,不是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这必然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变节叛党。列宁同志说过,“革命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我们的革命队伍中还有一批人,经受不住敌人的摧残折磨,最终屈服在敌军特务的威逼利诱之下,背叛了党,背叛了人民,给组织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种人是伪君子,真小人。他们打着革命的旗号,却没有真正的革命勇士们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顽强不屈,那份虽死不悔的大气凛然。所以,在真正的曲折面前,在残酷的特务分子面前,他们无耻的妥协了。这也时刻提醒着当代的人们,尤其是共产党员,激励和警示我们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念,不做党和人民的背叛者。在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如此,党内的贪污腐败者,其变节亦始之于理想信念的动摇。由此可见,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加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树立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仰是多么的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适应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用党的最新理论与成果武装全党和广大党员干部,使每一个党员争做党的事业的忠诚卫士,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调动党内外积极力量,同时,要加强监督,把党的纪检监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使党的事业背叛者及时付出沉重代价,全社会共诛之,使党的理想信念动摇者望而生畏。

观看完影片《忠诚与背叛》,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句话使我们这些大学生党员,革命事业继承者更应当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牢记自己曾经在党旗下承诺过的誓言,不以个人的荣辱为得失,永远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考验,时刻保持警惕,保持自己信仰的纯洁,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作风上公道正派、经济上清廉干净、道德上纯洁高尚”,赢得同学们的尊敬!

6.读《忠诚与背叛》有感 篇六

黎明前的黑暗,是一种曲曲折折、幽幽暗暗,虽然它最终会通向光明。当我再次翻阅《忠诚与背叛》这本书时,虽然已不是第一次看到它,但心中却依然久久难平。就在东方发白、解放重庆的前夕,国民党反动派的军统特务们竟然向手无寸铁的政治犯高举屠刀,刚开始还遮遮掩掩地实施密裁,后来干脆撕破披在身上的羊皮,悍然将数百名共产党人及革命志士集体枪杀在牢房里!穿越历史的烟云去了解这极其黑暗的一幕,谁的心里还能保持冷静?脑波汹涌之下,我们是否应该深入思索那些革命者固若金汤的党性是如何炼成的?又是否应当深刻反思为什么革命阵营会出现叛徒带来的血泪悲歌?而我们又当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和教训呢?读这本书,不能臵身事外地将它当作一段遥远的历史片段去回忆,而应将它作为长鸣的警钟去回味,当然,正确的回味或许需要搞清楚三个基本问题:

忠诚者如何进行彻底的革命抗争?

新中国成立在即,国民党在重庆的特务组织随即埋伏谋害杨虎城将军一家大小,揭开了一场血腥大屠戮的序幕。这本书从这里写起,一开始就让人揪心万分。随着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里的共产党人及革命志士一批批被杀害,我们的心情越来越沉重。然而,作为当时站在风口浪尖的革命者倒没有我们这么悲观,相反,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欢呼鼓舞,为自己对党所做的贡献感到自豪,为苦难百姓迎来幸福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为新中国而死,死而无憾,这就是他们最忠诚的灵魂。

因为忠诚,蓝蒂裕当着母亲之面忍受严刑,仍劝说母亲莫要伤心,他说敌人具有残忍的本性,即使招供也换不来天明。因为忠诚,每个真正的革命者在刑讯的时候都不曾因为皮肉之苦而屈服于敌特的淫威。

因为忠诚,《挺进报》办刊人陈然将气节视为最后的考验,所以即使敌人将他押赴刑场,他还高声吟诵‚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他这豪气冲天、震慑敌营的遗言吓破了刽子手的胆。因为忠诚,每个真正的革命者在牺牲的时候都会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因为忠诚,革命者们硬是在监狱成立了临时地下党支部以及‚铁窗读书会‛、‚铁窗诗社‛等地下组织,与敌人开展了更有战斗力的有组织的抗争;因为忠诚,革命者们用生命捍卫着尊严和荣誉,因为他们知道在那样危急的时刻,应该让自己以英雄的形象来证明自己是一名钢铁般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且无畏无悔。

共产党员就是这样一群有着共同信仰的人,他们为共产主义而生,也可以为共产主义献身,他们倒在了黎明之前的枪口之下,慷慨赴死,但被消灭的是身体,得永生的是灵魂,是革命者的气节与精神。没错,陈然、王朴、华健、雷震、蓝蒂裕、成善谋、李青林、江竹筠、唐虚谷、齐亮、王敏、王振华、黎洁霜、黄显声、刘国鋕、许晓轩、邓惠中、蔡梦慰……这一长串闪光不朽的名字已经永远镌刻在了红岩之上,永远镌刻在了党史之上,永远镌刻在了人民心上。

忠诚者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有人评说他们以铮铮铁骨书写忠诚,但我觉得用‚铁‛字还是小瞧了先辈们。他们所承受的囚禁之苦、皮肉之苦,以及天将亮而夜漫长的等待之苦、精神之苦,早已超越了钢铁的承受力。如果不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怎能具有忠贞不二的心脏、坚定不移的志向、矢志不渝的信仰?又怎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进行最彻底的抗争?感谢罗广斌完成了小说《红岩》的创作,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红岩的故事,知道了那些血雨腥风中可歌可泣的忠诚。

背叛者如何伪装投机的思想作风? 忠诚令人鼓舞,令人斗志昂扬,令人充满必胜信念。然而,就在这种夺取胜利的征途上,总有一些败类出现我们的队伍当中,阻碍着革命的成功。多数革命者的忠诚,不能代表全部革命者的忠诚,这也是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受巨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起初,由于一个缺乏斗争经验的年轻党员陈柏林错将潜伏在自己身边的伪装进步青年的‚红旗特务‛曾纪纲介绍给上线任达哉,导致了任的被捕,而任的叛变又导致了许建业的被捕,许则因为轻信假扮看守的特务陈远德,暴露了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继而从书记开始,引发了一连串地叛变,相继牵出李忠良、余永安以及重庆市工委副书记冉益智,冉益智甚至与刘国定争着比着出卖情报、邀功领赏,使地下党组织近乎瘫痪,大量党员骨干被捕入狱。

背叛者的出现不禁让我们沉思:他们骨子里这般软弱,为何在平时看得却那般坚强?他们并不坚定的信仰,又是怎样通过投机的思想得以严密伪装?带着这些疑问,我曾拜访过臭名昭著的杀人魔窟渣滓洞,以及相距不远的白公馆,试图从历史的现场找到想要的答案。虽然那里早已寻觅不到当时的阴森恐怖,但图文并茂的历史痕迹还是无声无息地向到访者进行着血泪控诉,仿佛一切都还历历在目。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和副书记冉益智这两位重庆地下党的最高领导人,每次组织新党员进行入党宣誓时都会语重心长地进行教育引导,要求新党员誓死效忠于党、不惜献出生命,但轮到自己面对生死考验甚至只是伤痛考验时,他们却一下子软了下来,迅速交待情况,以求‚坦白从宽‛。不仅如此,他们为了荣华富贵,居然甘做敌人的走狗,丧心病狂地疯咬我们的同志。由此可见,信仰对于叛徒而言,只是用来嘴上嚷嚷给别人看的,而并非源自内心的执着追求,它甚至只是用来粉饰和掩盖自己投机思想作风的一个道具而已。

类似的叛徒还有一些,比如任达哉、李忠良等。他们说一套、做一套,做的是这一套,想的是另一套,或者明着做一套、暗着做一套,他们心口不一,言行不一,或者言与行勉强一致。说到底,他们就像‚两头倒‛的‚墙头草‛,具有很强的投机思想和钻营作风,只是平时善于用光鲜的理论和进步的言论来伪装自己、迷惑别人、假扮崇高罢了。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叛徒,比如李文祥、涂孝文等。李文祥的革命意志并非瓦解在敌人的刑具面前,而是在半年多的囚监生活中逐渐对追求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最终背叛了党;而涂孝文则恰好相反,他先屈服于皮肉之苦,沦为可耻的叛徒,后来则因为受到革命同志宁死不屈的感化,良心受到谴责,党性得以复燃。但是,不管是‚两头倒‛的叛徒,还是‚半截子‛的叛徒,背叛了就是背叛了,无论有千万种理由,亦无论是否改邪归正,只要成了或成过背叛者,就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后来者如何传承伟大的红岩精神?

翻阅《忠诚与背叛》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红岩,而看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穿越历史烟云的精神朝圣,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刻的触动,也在我们的心里敲响了意味深长的警钟。信仰是灵魂的抗菌剂,忠诚与背叛的抉择背后往往取决于信仰的强弱与纯洁度的高低。我们唯有把忠诚于党的信念深植于心,把纯洁于心的党性付诸于行,才能抵挡住任何糖衣炮弹和明枪暗箭的袭击,对党始终保持绝对的忠诚。

眺望那座曾经埋葬了无数花一般青春生命的歌乐山,我思考良久,想了很多。当年监狱党组织提交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所建议的‚狱中八条‛,是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那些关于加强纯洁性的忠告如今听来依然是那么震耳欲聋。虽然红岩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但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信念不坚、作风不正、为政不廉等问题在党内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危险对党员忠诚度的考验甚至不亚于白色恐怖下的血雨腥风。

胡锦涛总书记审时度势,在今年的中央纪委全会上强调指出全党要坚持‚四个相结合‛,大力保持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这为我们‚弘扬红岩魂、保持纯洁性‛提供了有力遵循。作为组织来讲,保持纯洁性就应当维护党的肌体健康,坚决把背离党纲党章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腐败分子清除出党;作为个人来讲,保持纯洁性就应当坚定立场和信仰,主动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影响;领导干部尤其需要以身作则带头保持纯洁性,以正确的世界观做人、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以正确的权力观做官,拒腐防变,一尘不染。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沿着他们的足迹,不断从一场胜利走向另一场胜利,以革命的名义让真实的‚红岩‛永存!

红岩精神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与感动,教会了我们太多的担当与责任,启迪着我们如何去坚守信仰、纯洁内心深处那个最高贵的灵魂。忠诚是一种追求,需要一代代党员接力传承。要让红岩精神处处放光彩而且红又艳,我们就应当努力传承革命先烈们那种无限忠诚、无比纯洁的强大基因,充分认清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充分认清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用‚四种意识‛、‚四个相结合‛去化解‚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坚守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7.忠诚与背叛 篇七

电影《忠诚与背叛》讲述的是一九二七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并与帝国主义勾结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王荷波同志以及杨匏安同志向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并最终成立了终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

电影以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开始我们隐约可以听到“誓死保卫公会”等口号,紧接着于蒋介石的叛军展开了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可想而知伤亡惨重,当万忱 以生命为代价抱来的武器却不是枪火的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了背叛的存在。电影又以一个林广顺的背叛我党要求交给共产党处置的游行将我党需要一个检查机构呈现出来。

电影人物刻画的性格饱满。形象生动。

主要人物是王荷波同志以及杨匏安同志。他二人对党忠贞不渝,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敢于牺牲自我,杨匏安同志无钱给家里的孩子看病可以看出我们的党在当时处在一个怎样艰难的环境,在这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我们的革命者依旧坚守并将中国共产党发扬光大,王荷波同志在第一场游行中举枪反击,以及电影最后的赴约都可以看出其大义凌然为了中国革命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他们忠诚,光辉形象相对比的就是背叛了。范啊根,王荷波的弟弟,因为嗜赌将用来卖军火的钱还了赌债。虽然在大哥面前保证不会出卖自己的兄弟但最终还是应为嗜赌怕死背叛了,那怕他用药迷倒王荷波不让他去霞飞路顾家三号却也早在换赌债的时候就背叛了。徐云天曾经与相爱的人一起说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当永远存在”可最终却是背叛了,背叛了自己的爱情,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电影并不是只塑造了着几个人物还有范母点红灯招回自己的儿子,妞妞重伤后说出“革命者的后代命硬,我也是个革命者”,何梦兰最终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义务杀死了自己的爱人,罗易对我党的机密的泄漏。

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的人物刻画让我更能体会到检查委员会成立的艰难,中国革命的艰难。哪些忠于党的革命先驱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果敢。当他们齐唱国歌的时候我知道是他们以及无数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也点亮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8.忠诚与背叛 篇八

电影《忠诚与背叛》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面对白色恐怖、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少数党员或登报脱党,或投敌叛变,或腐化堕落。为了维护党的纪律,纯洁党员队伍,加强党内监督,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的杨匏安等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影片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故事,丰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鲍安等纪检战线革命先驱,为忠于党的事业,维护党的纯洁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果敢的光辉形象。

看完《忠诚与背叛》,令人心潮澎湃。我们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牺牲一切的精神所感动。感人的形象令人思考:他们何以在酷刑拷打前面毫无畏惧?何以镇定沉着直面敌人的屠刀?何以用性命履行严肃的誓词?何以能强忍错过亲人的怆痛而矢志不渝?难道那时的他们是特别材料做成的吗?不!,答案只有两个字——忠诚!忠诚,源自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忠诚,源自共产党人高尚的品格、坚定的毅力。然而,这部影片也揭示了我党内部的某些不坚定分子,如范阿根、林广顺等少数人,经受不住敌人的摧残折磨,屈服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背叛了党,背叛了人民,给组织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可耻的背叛者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两种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刻激励和警示着当代的人们,特别是我们共产党员;激励和警示我们要保持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不做党和人民的背叛者。

忠诚与背叛,对于今天身处和平时期的共产党人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和平发展的今天虽然无法与大革命时期的生死考验相比,但如果我们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自觉地抵制腐败,我们就有忘党忘国的危险。作为市场监督工作者,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上,克难奋进,勇往直前;在权利和利益面前摆正位置,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为党的卫生事业努力奋斗,时刻牢记市场监督执法工作的重任,以身作则;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守得住清廉,耐得住寂寞;堂堂正正做人,公公正正执法。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动、影响身边的人。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各种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党的市场监管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场监督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加强自我修养,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原则,奉公守法,模范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在市场监督岗位上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基层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表现出共产党人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

9.观看《忠诚与背叛》论文 篇九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摘要: 《忠诚与背叛》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故事、丰富生动的电影画面,展现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十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光辉篇章,着力塑造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任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老一辈党的纪监干部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关键词:忠诚,历史,背叛,坚定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观看《忠诚与背叛》这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显得有特殊的意义。我平时不看电影,但是看完《忠诚与背叛》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牺牲一切的精神所感动。看完后我脑海里始终出现一个词——“忠诚”。他们在对党的绝对忠诚给予一种信念和力量,使他们在黑暗的环境下同凶残的敌人做斗争的时候没有屈服,没有妥协,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相信胜利的曙光终将到来,让我深受感动。这部电影主要是讲述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的复杂历史背景遗迹艰辛历程,充分阐释了始终保持和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重大意义,讴歌了王荷波、杨匏安等党的第一批纪检干部不畏艰险、忠实履职,用生命和热血去维护党的纯洁性的光辉事迹。

影片《忠诚与背叛》取材于1927年发生的“4 12反革命政变”的历史事实,再现了中共在武汉召开五大并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的历史事件,讲述了当时共产党人面对白色恐怖时对组织和人民做出的或忠诚或背叛的人生抉择,并从这些艰难抉择中反映出党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党建工作的经验教训,从而借此教育国人,奠定党基,重塑党性,保证党能够更科学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胜利。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国内局势一时纷乱紧促。面对压力,已发展到五万九千多名党员的共产党面临严峻考验,很多党员背信逃脱,甚至反戈背叛。基于这种形势,建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机构,加强监督、纯洁组织、肃清反叛,成为中国共产党所有工作的当务之急。时势造英雄,危难见忠贞,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委员的杨匏安等,向中共五大提出议案,排除各种阻力,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前身)的诞生。

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危机的紧迫需要,是扭转严峻局势的救命良药。当时,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因为叛徒告密,死在了敌人残酷的屠刀下,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用鲜血和残躯努力支撑着飘摇局势的屹立不倒,损失可谓巨大。只有加强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借强大的组织力量和严格的政策来肃清混乱局势,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帮助中国革命度过危难期。

《忠诚与背叛》既有政治片的严肃和沉稳,又有文艺片的深情和温馨,这也是最近几年中国献礼片越拍越好的鲜活证据。在影片中,作者通过真实可感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谱写了一曲赞颂监察委员崇高使命的光辉乐章。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时的艰难和成立后的显著成绩,十数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尽责尽忠,都通过一幕幕镜头生动地传达到观众的心坎里。影片热情讴歌了纪检战线上的无数革命先驱的伟大人格,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严峻形势下,他们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忠诚和生命捍卫着党的纯洁性,真正表现出

了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影片将无数杰出的共产党先辈们浴血奋斗的斗争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用他们的牺牲和付出,告诉我们: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它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影片中反复提到一句话,即“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是什么支持着王荷波、杨匏安那样的党员在当年国民党恐怖的杀害下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也愿意舍弃家庭幸福,敢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人当时都是社会精英了,想要一份有品质又安全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很难的事,但是他们偏偏选择了一条凶险万分的人生道路,从事了一个注定不会显赫一时的事业——为中国的民主独立而奋斗终身。导演用血的暗红和铁的事实,将感动慢慢渗进我们心底,让我们能够从那段暗红色的岁月中收获真实和良知:我们应该永远怀念这些革命先烈,学习他们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铭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作出的伟大牺牲。我们应该以接过他们的旗帜为荣,应该更加全心全力地尽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将这份伟岸和担当传承下去!

《忠诚与背叛》告诉我们:没有纪律,不成方圆,没有纪律,不能成功!一个政党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会在无数的诱惑和压力面前失去纯洁性,就不可能完成人民交予的艰巨任务,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影片通过高洁者和卑微者面对压力时选择的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阐释了树立党的纪律、保持和维护党的纯洁性的艰难和必要。只有始终强调和遵守党的纪律、努力保持和维护党的纯洁性,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最坚实的群众基础、组织保障,才能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影片中,作者高度颂扬了党的纪律和纯洁性的维护者,热情讴歌了王荷波、杨匏安等第一批纪检干部不畏艰险、忠实履职的光辉事迹和忠诚品格,让观众产生了无尽的共鸣和动容。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同拿枪的敌人进行严酷的对抗,还要同党内意志薄弱者、党性不坚定者以及腐败分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不仅要战胜外界的干扰和阻挠,还要对自身所滋生的畏惧、安逸、腐化、软弱等等一切不利因素说“不”,成长的道路可谓艰难曲折。在取得了政权,执政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武装斗争也许暂时远离了我们,但是面对的诱惑确实在成千上百倍地增加,执政形势也较从前变得更加复杂多样,无数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严峻地考验着共产党人自身的进步速度、制度创新的完善程度、民主监督的实现力度。只有能够居安思危,认真地细化制度构成,努力地探索组织创新,严格地要求自我进步,才能真正地应对各种新情况、新诱惑,才能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初衷。

党内腐败问题,是一颗定时炸弹,是一柄悬空利剑,其危害时刻影响着党和人民的未来,时刻侵蚀着党的执政根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机体内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在建国六十余年后的今天,腐败问题,成为了一些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不忠诚的最集中表现,这一现象非常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必须得到执政者的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每一位公务员的廉洁奉公、尽忠职守,需要建立和完善起强大的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也需要我们时刻不忘中国共产党从血雨腥风中一路走来的艰辛及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只有从整体、个人、制度、精神等各方面建立起全面的防控体系,才能够支撑起一些共产党人逐渐缺钙的脊梁,让他们有底气和勇气对无限涌动的诱惑说“不”。我相信,看完《忠诚与背叛》,关于“忠诚”的命题及定义会在每一位观众的脑海中回旋,每一位观众都会被那个火热的时代所震撼,被那些忠诚的共产党人为了实现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所感动,从而思及自身,让自己的选

择更加无愧于党和人民以及那些可爱、可敬的革命先烈们。

10.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篇十

拉萨市师范附小第二党支部:西热群培

(2014年4月15日)

4月15日下午第二党支部所有成员在学校阶梯教室观看了电影《忠诚与背叛》。影片讲述的是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华大地腥风血雨,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面对困境,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变节者有之,腐化堕落者有之,已经发展到五万九千多人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面临严峻考验,建立一个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监督党员、纯洁组织已成当务之急。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和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匏安以五大代表的名义向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终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前身)。通过真实可感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谱写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十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光辉篇章,着力塑造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任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老一辈党的纪监干部威武不屈、刚正不阿 忠于党的事业。观看后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东西,太多太多!

第一,革命的成功不是信誓旦旦,而贵在坚持,对党忠诚。试想,如果没有坚强的对党忠诚信念,没有坚韧的毅力,如何能在充斥着无数诱惑,充满着无形的危险之中,还能一如既往地走向革命。正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有信念、有毅力的热血儿女前赴后继,无数英雄的壮怀付出,中国共产党才从那个血雨腥风的笼罩中脱颖而出,才能在那个错综复杂的局面里熠熠生辉。

第二,革命的成功需要有铁的纪律。正如电影台词所讲,革命队伍没有铁的纪律,所有的成员就如一盘散沙,就失去了凝聚力。铁的纪律是保证革命顺利进行的关键,可以对革命叛变行为进行有力的惩罚,可以对叛变者或者准备叛变的起到威慑作用,革命才能少付代价,少走弯路。特别是在现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党最大的敌人是贪污腐败,更要有铁的纪律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巩固成果。

第三,革命需要用智慧来取胜。毕竟那个时代过于复杂,没有足够的智慧,是难于在时代的航船上乘风破浪,大显身手的。毛泽东同志提出武装斗争,枪杆子里出政权。同时我们党能及时查找自身的不足,不断改进,完善自我。!

11.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篇十一

市募办王亚

日前,市民政局组织观看了《忠诚与背叛》这部电影,其讲述的是一个以保持党纯洁性为主题的电影片,它真实再现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诞生历程,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也是一部能够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片子,同样能够深刻的启迪、感召人们内心的想法。

世界之大,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看完这部片子我的第一感受是,革命的成功是多少人的血与肉换来的,作为年轻一辈的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为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通过这次观看电影学习,使我在思想上、意识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观看这部片子后就我个人工作而言有很大的感受与心得体会。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而反之过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脱离组织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能的,而这个组织在这里指的就是你所任职的单位。而作为一名员工,要忠于自己的岗位、自己的事业,把企业文化渗透到自己的骨子里去。一木不成林,滴水可以成江河,这些浅显的道理我们都懂。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团队的力量、团队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影响。因此,我要将自己全身心的融入自己的岗位之中,为福彩的兴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福彩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的人们生活的世界,社会不断进步,知识也日新月异,如果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更别谈为社会做贡献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见识,才能从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不断提升自己,自己成长了,才能为企业发挥自己的力量。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人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就像王荷波为党除反叛分子一样,当他面临死亡却一点不害怕,私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光荣伟大的。而剧中有些革命人士在面临敌方的言行拷打却抵受不住,这也证实了心态不一样,你做事情的态度就会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的。好的心态能让你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让自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对每件事情力求精益求精,力求比领导期待的做得更好。

12.忠诚与背叛心得 篇十二

《忠诚与背叛》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五大召开为历史背景,真实而艺术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创立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影片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故事、丰富生动的电影画面,再现了由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等10人组成的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冒着生命危险认真履职,为忠于党的事业、维护党的纯洁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这10名成员中,无一人违反党纪或叛变投敌,先后有8人英勇牺牲在刑场和战场上,表现出了党的纪检监察干部高贵的气节和坚强的党性。

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上世纪20年代,蒋介石背叛革命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的场面。一时间,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敌人丧心病狂,威逼利诱,有的党员经受不住考验,叛党投敌,出卖组织,出卖革命同志,党的组织遭受重创,情况万分危急。党的忠诚者与背叛者展开一场殊死搏斗,真正的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维护和捍卫着党的纯洁性。穿越历史烟云,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令人久久难以平静。我们应该深入思索那些革命者固若金汤的党

性是如何炼成的?应该深刻反思革命阵营为什么会出现叛徒酿成血泪悲歌?我们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和教训?作为党员干部,观看这部影片,不能置身事外地将它当作一段遥远的历史片段去回忆,而应将它作为长鸣的警钟去体味。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党一以贯之的要求,早在1945年,毛主席就提出要建议一个“思想上纯洁,组织上纯洁”的党。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可以说,纯洁性是一个党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党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党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基本保证。

我们党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之前,保证党的纯洁性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壮大革命队伍的必要措施,今天,我们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目的就是巩固执政基础,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崛起。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是这样一群具有坚定共同信仰的人,他们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为维护党的纯洁性,舍生取义,慷慨赴死,他们被敌人消灭的是身体,得永生的却是灵魂,是革命者的气节与精神。那些党的忠诚者令人敬仰,催人奋进,永远被人民铭记。而那些党的背叛者,总会落个可耻的下场,被人民唾弃,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们崇尚忠诚,我们赞美忠诚,我们坚守忠诚。在和平年代,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放松警

惕,必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修心、修身,进一步提升对党的忠诚度。

忠诚是一种道德意识。它首先表现为有强烈的归属意识,每一个人归属于不同的民族、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认同就是归属意识。一个人只有产生了归属感,才会有心灵的寄托,才会对归属对象产生忠诚的情感态度,这种归属感越强烈,对归属对象忠诚的情感也会越热烈。但是如果个人对归属对象的认同出现偏差或错位,也可能使人变得盲目而导致愚忠或背叛。其次表现为强烈的责任意识。忠诚作为一种尽责的品质和状态,是一种理性的力量,是履行责任的态度和行为。责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而对这种社会关系的主观认同就是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自觉地、尽心尽力地承担起这种责任就是忠诚的表现。责任意识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具有很浓厚的道德理想成分,既体现了人类对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的体认和敬重,又体现着道德价值的无上崇高性。历代仁人志士无不浸透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忠诚于事业才能忘我,忠诚于国家才能尽责,忠诚于人民才能献身。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政党,建党90多年来始终不懈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中也涌现出了无数为国为民奉献满腔热血的优秀共产党人。

忠诚是一种持久的道德行为。忠诚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大义、大节的“信”。因此,它必然表现在行动上尽心尽力,就是忠诚在行为上的标志。一个人在一时一事表现出来的尽心尽力,只是一种热忱,而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忠诚。只有当他在为认定的社会理想目标、事业发展目标、人生理想目标而奋斗时,在对待国家、民族、职业、他人的态度上能一以贯之,不论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能矢志不渝,才能真正体现本来意义上的忠诚。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周恩来认为,所谓忠诚,就是对于党的事业、革命的事业、阶级的事业要尽心尽力。

观看《忠诚与背叛》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穿越历史烟云的精神朝圣,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刻的触动,也在我们的心里敲响了意味深长的警钟。胡锦涛总书记审时度势,在今年的中央纪委全会上强调指出全党要坚持“四个相结合”,大力保持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这为我们“恪守从政道德,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了有力遵循。保持纯洁性就应当坚定立场和信仰,主动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影响;领导干部尤其需要以身作则带头保持纯洁性,以正确的世界观做人、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以正确的权力观做官,拒腐防变,一尘不染。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沿着他们的足迹,不断从一场胜利走向另一场胜利。我们唯有把忠诚于党的信念深植于心,把纯洁于心的党性付诸于行,才能抵挡住任何糖衣炮弹和明枪暗箭的袭击,对党始终保持绝对的忠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体现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豪迈情怀,更是他们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为实现民族解放事业不断奋斗的真实写照。回顾那段历程,有无数的革命先驱为了自己的信仰义无反顾,舍生忘死,他们用鲜血浇筑党的基石,用生命捍卫党的尊严。正是这些先行者和他们的后来人,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接受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最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开辟出新的道路。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启示。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自己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必须面对和思索的课题。坚定自己的信仰,恪守自己的誓言,保持自己的纯洁,是每个党员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共产党人正道直行的根本保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不仅是共产党人的承诺,也是共产党人的责任。

上一篇: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合同下一篇:五2班读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