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政府机构(精选8篇)
1.宁波市政府机构 篇一
宁波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政府主要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宁波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资源要素约束的不断加剧,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六大联动、六大提升”,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由2447.3亿元增加到5125.8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从38147元提高到68162元。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7亿吨增加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520.8万标箱增加到1300.4万标箱,分别年均增长8.9%和2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4891亿元增加到10867.5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39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由334.9亿美元增加到829亿美元,年均增长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62.2亿元增加到1704.5亿元,年均增长17.5%。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66.5亿元增加到1171.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212.4亿元增加到530.9亿元,年均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262.4亿元增加到654.2亿元,年均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由973.2亿元增加到2059.2亿元,年均增长1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8%提高到1.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率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服务型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分别提高了4.8个和8个百分点,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卫生机构床位数从1.8万张增加到2.6万张,每千人医生数由2.4名提高到3.1名。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1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61元,分别年均增长11.6%、12.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15∶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312.2亿元,为2005年的2.2倍。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30.2平方米、56平方米。实现社保制度城乡居民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下降,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克难攻坚保增长,坚定不移抓转型,全力以赴惠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一)坚持保稳促调,着力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展“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健全企业公共服务咨询平台,实施清费减负行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5%。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完善城乡商贸流通设施,培育消费热点,城乡消费稳步扩大。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宁波周”为载体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自营出口额从222.3亿美元增加到519.7亿美元,年均增长18.5%。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出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开展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中国十佳会展城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出台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连续三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成为中国城市信息化十佳城市。加强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培育认定产业基地38个。谋划海洋经济大平台建设,改造提升临港大工业,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壮大新型农业主体,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增强科技人才支撑。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大自主创新扶持力度,2010年财政科技投入22.1亿元,为2005年的3.4倍。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升格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研发园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集约式研发园,引进共建研发机构34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深入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5.5%,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633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积极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加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人才总量达到90.3万人,为2005年的1.9倍。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节能减排措施,强化节能减排考核和问责制。实施“十大节能工程”,淘汰落后炼钢能力32.9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43万千瓦。加快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化学需氧量减排工程22个、脱硫工程10个,燃煤电厂和热电机组全面实施脱硫。实施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深化生态市建设,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的污染整治,强化土地资源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和平原绿化工作,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5%,耕地保有量23.8万公顷,亿元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增量从138.7亩下降到107亩。
(二)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财政“三农”投入累计442.7亿元,年均增长26.9%。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新增全面小康村309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683个,建成清水河道1500公里。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新增农村公路1847公里,农民饮用水工程和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实现全覆盖,实现“镇镇电气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完善农村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服务网络,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107个,基本形成“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化都市区建设,实施“中提升”战略,开展十大功能区块和八大系统建设,70个重大项目建成投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71平方公里。加快余慈地区联动发展,区域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步伐加快。加强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开发利用,象山港大桥开工建设,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进展良好。大力扶持相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市财政转移支付南部三县(市)累计81.2亿元,年均增长31.1%。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绕城高速西段、“五路四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栎社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铁路宁波枢纽、城市轨道交通、杭甬客运专线等项目有序推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行“数字城管”,加快市政设施改造,中心城区整治内河143公里,新辟公交线路118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7%。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城乡教育改革发展,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3%。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免除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段学杂费、借读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面改善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达到人均25元以上,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9个,农民健康体检111万人次。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成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大批文化项目,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实现新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等工作稳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走出新路子,宗教、侨务、外事和对港澳台事务取得新成绩。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加大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力度,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健全民生保障机制。深入开展“解四难、创四优”和爱心帮扶活动,每年提出并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项目,着力缓解城乡居民就业保障难、住房难、就医难、出行难,优化就学环境、人居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1375亿元,年均增长22.6%。
促进居民就业创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创业工作,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新增城镇就业67.7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89.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下,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3.5万、281.3万、186.2万、238.1万和201.5万人,均实现“翻番”。率先实施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和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居全省首位。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制度,发展慈善事业,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入选省十大民生工程。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7.6%和99.7%。完善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非成套房、老小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建成保障性房源164万平方米,改造非成套房42万平方米,1.1万户居民享受廉租房。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推进“平安宁波”建设,实施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调处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成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强化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获中国社会创新奖。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开展“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强化应急管理,基层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维修加固标准海塘154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65座。加强国家安全工作。重视人防设施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四)坚持开放创新,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实施省级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市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卫星城市试点。鼓励民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力推动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阶梯式水价、差别电价改革,建成市县镇三级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创新地方金融体制,出台公司股权出质登记、专利权质押贷款政策,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8家、村镇银行4家,新增上市企业21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项目364个,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9万户。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公立医院使用廉价药物挂钩补偿制度。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顺利完成。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企业扩大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完善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服务机制,自营进出口总额进入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前十强。着力招大、引强、选优,实际利用外资120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由1022万美元提高到1428万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6%。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梅山保税港区、栎社保税物流中心获批并首期封关运作,高新区、化工区等5个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积极参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与港澳台、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迈出新步伐,引进内资926亿元。加强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甬衢资源与产业合作圆满完成,对口支援库车工作有序启动。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港口联盟建设和海铁联运发展,口岸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进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坚持主动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实行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听取意见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代表建议3388件、政协提案2932件,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28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47件。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调解和行政复议机制。推进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完成市本级43个部门和县(市)区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层级监督,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纠风治乱工作有效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不断加强。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发展形势极为复杂、困难挑战极为严峻的一年。市政府认真贯彻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决议,全面开展“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两个年活动,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经济回升向好和发展效益提升。实施大都市、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五大建设”,开展创新服务、会战攻坚“两大专项行动”,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利税总额分别增长43.5%、35.1%。实际利用外资23.2亿美元。
二是推进需求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出台实施拓市场调结构促消费增优势惠民生“35条”、扩大民间投资“29条”等政策措施。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6.5亿元,其中民间投资1016.1亿元,增长29%。自营进出口总额增长36.3%,其中出口增长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48.1%,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39.2%。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大陆港口第三位、世界港口第六位。金融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会展活动数、服务外包总额分别增长12.2%、22.7%、32.4%、40.6%。
三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卫星城市试点全面实施,郁家巷月湖盛园、铁路东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杭州湾新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余慈地区联动发展和南部地区统筹发展稳步实施。基本完成行政村村庄整治,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四是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圆满承办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谋划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专利授权量达到25971件,其中发明专利1209件,增长50.8%。组织实施节能“双千专项行动”和减排“百日攻坚行动”,节能减排完成预定目标。
五是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加大用工补助、再就业援助、创业带动就业等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圆满完成“环沪护城河”安保任务。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2%、12.8%。城镇新增就业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7%。
各位代表,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复杂的形势下,“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上述成绩非常不易。这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广大企业创业创新、努力拼搏的结果,是驻甬部队、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广大“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甬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参与宁波发展的建设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宁波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欠缺和不足。一是经济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难度增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二是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中心城区部分区域交通拥堵,一些地方脏乱差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三是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管理仍需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物价、收入分配等方面与人民群众期望还有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加大。四是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有所弱化,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尚未到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凸显,改革攻坚任务艰巨。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效能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等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编制形成了《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现将《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在这里,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规划纲要(草案)》按照市委《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继续推进“六大联动、六大提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市、文明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发和教育经费投入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总体目标,《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八个具体目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0亿元。五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率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00亿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型城市化取得新突破,现代都市框架基本确立,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达到70%。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区域统筹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战略有效实施,基本形成定位清晰、导向明确、区域协同的市域发展新格局。
——港口发展能级明显提高。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基本建成,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更加巩固。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5.5亿吨和2000万标箱。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浙江省国家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
——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1。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更加完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文化大市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文化改革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文明城市创建纵深推进,国际港口城市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阶段性目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林木蓄积量达到1245万立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水平快速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贸易结构和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基本形成内外对接、互利共赢、高效安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民生改善、资源环境等五个方面13个约束性指标、27个预期性指标组成。指标体系的研究设置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
一是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形势和目标要求。《规划纲要(草案)》抓住“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扣主题、主线,更加突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社会和谐的目标导向,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民生保障水平。
二是强化指标与国家、省的上下对接。《规划纲要(草案)》的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国家、省提出的主要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严格按照国家、省的要求进行设置。
三是注重体现宁波的特色和优势。既保留了港口发展等特色指标,又根据“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增加了商品销售总额、物流业增加值等一级指标,突出我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规划纲要(草案)》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六个加快”的战略决策,对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主要是十个方面:
一是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机遇,大力推进港口开放合作,优化港口资源开发利用,完善“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转变、“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
二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构建“一核、两翼、多节点”网络型都市区,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强化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现代农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加快创建智慧城市,提升信息化水平。把握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机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融合发展,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管理服务功能优化。
五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推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六是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积极扩大社会就业,稳步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强化社会建设管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富裕、更美好、更和谐的生活。
七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深入推进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开放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
八是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把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健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切实增强科技、人才支撑发展的能力。
九是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提高城市竞争软实力。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文化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十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要素资源市场、企业制度、社会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我们一定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埋头苦干,奋发有为。我们坚信,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圆满实现!
三、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的良好开局,意义十分重大。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现实条件,建议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0%,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3%。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目标任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围绕“破难促调、创新开局”的工作基调,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抓减排、控物价、增收入、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六个加快”,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创业指导服务、政策服务和信贷服务,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开发公益性、服务性岗位,扩大劳务合作,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金和低保对象补助金。鼓励农民开展财产性、经营性创业投资和参与农业产业化创业投资。全面推广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提升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旅游休闲、文化健身、教育培训、健康养老、家政家居等消费热点,培育和规范网络购物、数字娱乐等新型消费。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推进商贸集聚区、商业特色街和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规模。提升发展专业市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5%。
促进投资持续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加快城市重点功能区块、城市综合体和卫星城市的投资建设。深化重大项目会战攻坚,推动一批央企、民企和外企大项目落地,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抓紧做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健全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联合创新投资。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二)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服务业大发展。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现代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6%。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投入,扎实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积极筹办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做好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申报工作。推进服务业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建设,确保和丰创意广场等项目建成投用。支持国内外企业在甬设立研发、营销总部和采购、物流中心。
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和产业目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应用集成制造、虚拟制造、清洁生产等先进制造模式,引导生产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重大工业项目。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新兴产业基地、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完善研发、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技术、品牌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组织化水平,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种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联基地带农户,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监管。
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推进资源物资集散和贸易平台建设,做强做大液体化工、铁矿石、煤炭、塑料、粮油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大力培育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择优发展临港工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业。推进海洋产业发展重大区块建设,加强海岛分类开发管理。积极申办国家海洋博览会。
(三)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引进共建一批研发机构。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公共科技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进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300件。完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
加快人才强市建设。实施万名专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抓好以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人才交流合作,完善引才引智平台,推进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推广“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就业服务网络和人才公共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对人才的服务和保障。新增各类人才10万人。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整合和集聚创业创新资源,强化对公共创新平台、创业孵化器等创业创新载体的扶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技服务机构,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发展,构筑公司股权交易和风险投资退出平台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体系。
(四)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卫星城市试点,完善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中心镇改革,完善中心镇的规划建设、要素保障、社会服务机制和户籍制度。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推进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强地方金融创新,发展资本市场,引导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革,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和上市融资,引导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服务环境。创新总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总部企业发展评价体系,扶持重点优势总部企业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增强综治工作中心、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作用。加快城乡社区建设,探索形成基层社会服务组织功能共融、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良性机制。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形成新老宁波人融合发展的基层服务管理体制。
(五)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鼓励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原材料进口,培育发展进口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积极创建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支持总部型外贸企业发展,加快国际贸易企业总部基地和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深化口岸大通关建设。做好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工作。自营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1%、进口增长14%。
提高内外资利用水平。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引资并重,加强对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继续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月活动。办好浙洽会、消博会、服装节、中国开放论坛等重大活动。加快开发区(园区)功能整合提升。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引进内资200亿元。
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开发资源和吸纳高端要素。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境外营销网络、研发机构、生产技术和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模式。
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参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推进港口开放合作,加快港口联盟建设。办好“宁波周”活动,深化与国内外友好城市、港澳台和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
(六)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发展布局,加大东部新城等重点区块的开发建设步伐,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发展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和2号线一期、南北环快速路、铁路宁波枢纽等项目,建成杭甬客运专线、绕城高速东段等项目。加快公交专用道、公共停车位、公共绿地、城市防洪防汛设施和智能电网建设。更加重视城市管理,实施“三江六岸”品质提升工程,推进老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和内河整治,优化交通组织管理,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试点,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不断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
加快建设新农村。提高财政支出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和增幅,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量和比重,土地出让收益重点逐步向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和电网改造升级,深化全面小康村创建,扶持中心村发展。加快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完善统筹发展机制,推进杭甬客专余慈中心站建设。加快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强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开发利用,谋划做好三门湾区域的开发建设。加快四明山区域统筹发展。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共建共享。加大对革命老区、山区、海岛等区域的扶持力度。
(七)努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节能减排。健全区域单位能耗与能耗总量双控制度,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加快脱硫脱硝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原煤消耗总量控制制度,健全项目新增用煤量的调剂和替代机制。严格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抓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加强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有序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推进水、能源、土地、海洋资源、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生产要素集约利用水平。
保护生态环境。启动第二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工作。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试点,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以电镀行业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启动淘汰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推进重点行业和机动车污染治理,推动公交车、出租车和集卡车转换成液化天然气动力,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好水源涵养区、海域滩涂、生态湿地的保护修复,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平原绿化工作,推进“森林宁波”建设。抓好排污许可证发放、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八)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深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优质多样的普通高中教育。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加快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特色学校建设。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就学资助体系。扩大教育对外交流,深化与中国社科院的合作。筹建市特殊教育中心。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强化校园安全稳定。
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三年五项重点任务。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补偿机制改革,抓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医疗急救体系。规范扶持民营医院发展。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加大城市形象宣传力度。推进宁波文化广场、市艺术剧院等文化项目建设,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升基层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功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推进传统和新兴媒体发展。加强文化产品创作引导和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做好文物普查成果转化。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水平。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启动奥体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办好第五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四届宁波海外文化周、市第十六届运动会等重大文体活动。
(九)加快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全面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转换和衔接办法。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完善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制度。继续促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抓好养老院规划建设。加快健全以公共租赁房为主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1万套。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完善城乡住房租赁服务管理,努力满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推进非成套房、城中村改造和老小区整治,加快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农房集中改建和农村危房改造。
稳定市场物价。推进“菜篮子”、“米袋子”建设,抓好重要商品的产运销衔接和储备吞吐调节,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应和质量安全。强化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努力保持主要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保持房地产价格的合理和稳定。
建设“平安宁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县域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集中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信访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强化安全生产,抓好化工、交通运输、建设工程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实施国家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评价试点。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推进“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联勤联值联动机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做好村委会换届工作。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共建活动。做好国家安全工作。
(十)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积极稳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增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速度。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扎实开展“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完善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质量。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强化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重视政府制度建设,加强对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和清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行政调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严格行政问责,坚决查处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等行为。
坚持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强化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入开展商业贿赂治理,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行为。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健全预算公开制度,加快公务消费制度改革,严格控制行政经费、一般性支出和公费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公务接待费用支出。
各位代表,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执政为民是政府的崇高使命。今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民生为重,在市场供应、居民就业、交通出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教育发展、文化服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十方面,继续扎扎实实地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各位代表,宁波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往开来,阔步前进,再谱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再创科学发展新辉煌!
附:
2011年十方面实事项目
一是市场供应方面。保障粮食和蔬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稳定190万亩粮食种植、90万亩蔬菜种植和90万亩水产品养殖面积。新增农村连锁便利店120家。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100个。完善药品安全网上监管,完成食品检验检测4万批次。
二是居民就业方面。开发保持公益性就业岗位6000个。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2万人、创业培训5000人次。新增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100家。组织专场招聘会100场。新增创业培训基地10家,创建大学生创业园5家,创建创业实体5万家。
三是交通出行方面。确保机场快速干道、明州大桥建成通车。实施中心城区打通“断头路”三年专项行动计划,曙光北路(惊驾路—惊驾村安置房)、徐戎路(姚隘路—惊驾路)等10条道路年内打通。加快行人过街设施建设,完成20条支路卡口改建,建成智能交通三期项目,增加咪表停车位4000个。新辟公交线路10条,优化线路20条,新建公交首末站3个,更新公交车辆500辆。建成农村公路200公里、港湾式停靠站180个。
四是社会保障方面。实施“社保卡工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员大市范围异地就医结算实现“一卡通”。新增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人数20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2%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各县(市)区人均筹资达到300元以上,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00元以上。统筹区政策范围内住院有效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门诊报销比例达到30%以上。新增养老床位1100张,为80岁至89岁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每人每月50元、为90岁至99岁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每人每月100元、为10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长寿保健补助每人每月300元。为80岁以上老人和60岁以上患病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电话、81890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
五是医疗卫生方面。新增医疗床位1000张。市第一医院扩建项目竣工投用。新(改、扩)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以上、服务站150家以上,建设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家以上。实施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救治试点,限定费用内报销(救助)比例达到90%。
六是住房保障方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0万平方米、续建50万平方米、竣工20万平方米,解决25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300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完成老小区整治120万平方米。推进海曙、江东、江北三区城中村改造35个。完成农村住房改造2.5万户。完成下山移民1500户、危房改造1500户。
七是教育发展方面。加固改造和重建迁建中小学校舍40万平方米。按省定标准新(改、扩)建幼儿园80所,新增幼儿园班级480个。秋季开始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八是文化服务方面。举办精品文化展览展示活动300场、公益文化讲座400场,引进高雅艺术演出500场,组织文化活动5000场。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20万户。新建农家书屋600家。送电影下乡25000场,送戏下乡2500场。
九是环境保护方面。建成清水河道200公里。完成城区内河整治35条、30公里。加强水库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大中型水库涵养林补助标准每亩提高5元。宁波新周污水处理厂一期、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投用,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整治中心城区小街小巷25条。
十是公共安全方面。启动社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社区(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新(改)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75个。完成山塘整治50个。亿元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人员死亡率继续下降。
2.宁波市政府机构 篇二
1 资料来源
各单位每年提供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年鉴数据作为本次分析的本底资料。人口资料来自当地公安部门。对年鉴中提供的部分数据专门进行了抽查核实。
2 结果
2.1 人力资源情况
全市市、县(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年间职工总数从2003年的535人至2007年的576人,5年间增长7%,年增幅为1.5%。从学历情况分析看,有逐年递增的趋势。2003年大专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46.9%,至2007年达66.3%。2003年各类学历构成比为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占26.7%,中专占40.6%,无学历占12.5%;而2007年为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占43.9%,大专占22.4%,中专占26.6%,无学历占7.1%。从专业人员职称情况分析看,高、中级职称比例5年间亦呈逐年递增趋势,2003年专业人员的高、中级职称比例分别为14.4%和39.7%,至2007年分别递增至22.7%和42.8%。非卫生技术职称及无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全中心人员的比例年间变化不大,分别在12.5%~16.0%之间。
2.2 经费情况
2003~2007年间全市各级疾控机构的财政拨款从绝对数看有逐年大幅度递增趋势,2003年辖区疾控所拨经费每中心平均为434.7万元,至2007年为823.4万元,增幅达89.4%。其中11个县(市)区2003年疾控经费平均为230.7万元,至2007年为615.5万元,增幅达166.8%;而市疾控中心2003年为2678万元,至2007年为3110.4万元,增幅仅为16.1%。值得注意的是卫生事业经费逐年增幅较大,从2003年的全市各地平均3 055.7万元增至2007年的平均12 779.5万元,增幅为318.2%。但疾控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呈逐年递减趋势,从2003年的14.22%下降至2007年的6.33%。5年间各中心的总业务支出由2003年的平均1 144.8万元增加至2007年的1 701.2万元,人均支出2003年的平均25.68万元增加至2007年的35.44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从2003年的5.53万元增加至2007年的10.36万元,增幅达87.3%。
2.3 房屋、仪器设备添置情况
5年间各疾控中心的工作用房条件改善不是很大,仅有1家单位迁建落成,3家单位在建,2003年办公用房和实验室用房面积每疾控中心平均为1 778.7平方米和1 310.9平方米,至2007年统计平均每单位分别为1 981.8平方米和1 732.7平方米。人均工作用房面积从2003年的39.9平方米扩大至2007年的41.3平方米,5年间增幅仅为3.5%。而实验室用房面积每中心从2003年的1 310.9平方米增至2007年的1 732.7平方米,人均实验室用房面积从29.4平方米扩大至2007年的36.1平方米,增幅为22.8%。
在仪器设备投入方面,5年间全市各级疾控机构共投入千元及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共2 616台(件),合计投入经费5 792.5万元。其中千元以上仪器设备添置2 075台(件),投入经费764.1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添置541台(件),投入经费5 028.3万元,5年间平均每中心投入仪器设备经费为482.7万元。其中市疾控中心5年间共投入仪器设备经费2 989.7万元(其中千元以上仪器设备822台(件),投入经费299.5万元;投入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21台(件),投入经费2 690.2万元);目前有仪器设备总资产3 516.9万元,较2003年的仪器设备总资产2 222.3万元递增了58.3%。从不同年份分析,全市各疾控中心2003年(“非典”时期)及2004年仪器设备的投入最多。(表1)
2.4 人员继续教育情况
5年间全市各级疾控中心外出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继续教育人员共4 842人次,平均1.72人次,每人7.9天数。全市各级疾控机构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2003年参加省内外各类培训、研讨、学习、进修、学术交流活动等每疾控中心投入经费平均为4.24万元,2007年达5.69万元;平均每家疾控中心每人受训费用2003年为951元,2007年为1 185.3元,5年期间增幅为24.6%。
2.5 论文发表、交流及科研成果情况
全市各疾控中心省级及以上公开专业杂志学术论文发表5年间有逐年递增趋势,在省级及以上公开专业杂志发表论文970篇。其中国家级包括国外发表511篇,省级发表459篇。平均每年每家疾控中心发表国家Ⅰ级论文8.5篇,发表国家Ⅱ级论文7.7篇。而参加省内外论文学术交流篇数每年每家疾控中心仅为8.6篇。其中市疾控中心2007年在国外公开专业杂志发表论文6篇,国家Ⅰ级发表54篇,Ⅱ级发表38篇,较2003年的国外论文发表无、国家Ⅰ级26篇、Ⅱ级28篇发表论文数有明显增多。(表2)
在科技成果获奖方面,5年间全市疾控系统共获得全国、省、市及县(市)区级科技成果27个,其中省级及以上获奖成果11个。(表3)
*包括国外发表论文 △包括国际学术交流
3 讨论
2003年以来,宁波市疾控机构体系建设以“预防为主”和“平战结合”的原则为基点,市、县(市)区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的能力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市及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近5年来共投入千元以上仪器装备经费5 000余万元,引进高级职称专家和研究生20余名,招收本科生60余名,提高了全市疾控机构的整体实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理化、微生物、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确认实验室,举办了二期为期一年的现场流行病学骨干培训班,培训现场流行病学骨干31名。市疾控中心的现场流行病学科被列入为省卫生厅重点学科,病毒研究室被列入为市科技局重点实验室。许多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剥离了与疾病预防控制无关的工作,整合资源,回归工作职能,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的业务水平。
由于各中心近年来都实施了科教兴中心的战略,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在职培养,5年间宁波市疾控机构人员的学历结构及高级职称比例数均有明显的递增。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数2007年较2003年递增了64.4%;高级职称比例数2007年较2003年递增了57.6%。
3.宁波市政府机构 篇三
【关键词】产业集群; 政府行为; 集群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138-01
在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中,宁波市政府充当了产业集群内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经济环境及政策调控的主体,政府的行为选择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升级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对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中的政府行为选择的这个实例的研究,通过对纺织服装企业壮大的原因及政府行为选择所存在的不足的分析基础上,认为宁波市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优化自身的行为选择。
1 引导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整合产业链
针对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同构性,产品组合过于单一及产业链较短的现状,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聚集”及规模经济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变单一的纺织服装,尤其是男装为主的产业结构,为以服装为主,包括纺织、印染、辅料、服饰配饰、服装机械工业等等在内的有效产业结构,并积极引导小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拉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实施纺织时装业上下游的有效衔接,形成真正的“葡萄串”。在此同时,围绕高质量、高档次进行配套和扩大纺、织、染一体化,信息、设计、生产、营销综合开拓发展,进行集群生产的深加工,通过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产品的品位、附加值、科技含量,降低生产的污染与消耗,走循环经济之路。
2 培育完善产业集群升级的专业市场
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中,缺乏专业的原材料与劳动力市场,纺织服装企业中高端面料大多来源于国外及其他各省份,专业的原材料市场成为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瓶颈。宁波市政府必须引导集群内企业投资设立面料加工基地,并与研究院建立合作,其次,集群内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比较匮乏,比如服装设计师、板型师、工艺师、染艺师、针织人才等等,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宁波市政府要积极帮助企业引进外部优秀人才,为企业提供人才引进交流平台,并做好留住人才的保障条件与政策,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升级吸引与留住人才提供基础条件,做出政策倾向,吸引更多的各个档位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此来满足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形成产业集群的专业劳动力市场。
3 督导行业协会功能与职责的进一步发挥
宁波市地方政府要对纺织服装产业的行业协会职能加以引导与监督,比如给予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参与接收国际贸易争端的权力,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风险,提高防止外贸非技术壁垒的能力,其次,督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定期举办各种产品及技术的展览与交流,协调产业集群升级中的的企业间关系,规范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
宁波是政府要做好行业协会的行业内部培训工作,比如组织开展相关纺织服装行业专业知识及国际贸易政策法规的普及和培训,让企业在熟悉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惯例与规则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规则、惯例来进一步扩大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外贸出口,减少与规避贸易风险。
4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映系统
针对宁波尚未完善的預警机制及反应系统,缺乏进行技术壁垒研究与实施通报的专业咨询机构,以及技术壁垒预警系统的现状,宁波市政府政府要建立通报咨询制度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更多的技术信息,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提供服务。(1)要加大对预警机制和快速反映系统建立的监督与引导, 建立疏通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快相关咨询及预警人才培养。
(2)做好纺织服装产业与国际贸易的信息收集与分析, 加强信息网站的建设,加快信息传递的渠道, 建立国际贸易壁垒的信息数据库,包括各国的技术法规、发展动态、出口产品的价格等数据,并进行纺织服装行业的进出口的前瞻性预测,定期发布信息,为宁波纺织服装行业提供咨询服务,从而更好的引导出口企业调节数量和价格,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5 科学的引导产业集群升级,建立组织性、创新性产业集群
从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布局来看,仍有很多纺织服装企业集群,太过于盲目追求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处于产业集群的最低端,非正式集群较多,组织性与创新性集群较少,针对这种现象,宁波市政府需要依据经济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引导产业集群进行升级,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整合产业链,将非正式集群平稳的过度到有组织集群或创新性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创新力及抵抗风险的能力。
6 完善集群升级创新网络,提高产业集群升级的创新升级能力
在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中后期,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不足,是不愿意投资进行创新活动。而政府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群的创新主体。没有政府的参与,群内能够实现的创新是有限的。所以宁波是政府必须在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承担产业集群升级中引导创新网络建立的责任,从而满足集群升级创新中的公共需求,克服市场缺陷所带来的创新困境。首先必须要建立集群升级创新所需的组织架构,其次奠定宁波纺织服装的产业文化基础,并通过内在流动创新机制,完善集群升级创新网络;只有拥有完善的集群升级创新网络,才能增加产业集群及升级发展的驱动力量,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强产业区域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创,任荣明. 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述评(Ⅱ)[J] ; 2006年02期.
[2]吴芳芳.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J] ;中小企业科技; 2007年06期.
4.宁波市政府机构 篇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宁波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特向社会公布2009年度我会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一、概述
我会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于2007年底启动相关工作,由会办公室牵头,抽调信息联络部工作人员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逐步推进。
健全组织。成立会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由党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任成员,并指定专人负责本部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信息部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夯实基础。根据《条例》要求,及时完成信息公开平台载体的建设。一是会互联网网站建设。2008年初重新对网站进行改造,完善了与会内部办公系统的接口,在网站首页最醒目位置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以列表形式设置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公开规定、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申请表下载等6个栏目或链接,提升了网站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理方面的功能;二是会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建设。在汇金大厦、航运中心等各办证窗口公开各类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和标准;三是积极开展其它形式的信息发布。以《宁波贸促》、《贸促简报》和不定期的培 1
训等多种途经发布部分公开的政府信息。
搞好培训。一是组织信息公开主要工作人员认真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培训,认真学习先进单位的做法;二是组织各部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学习《条例》和《规定》,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信息公开的意识和主动性。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和类别
对主动公开的信息,我会均能在该信息形成或变更20日内发布或更新。2009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32条,其中政
策法规类信息67条;业务信息为147条,其中工作信息73条,人事信息1条,机构概况12条,便民服务信息46条。
(二)、公开形式
1、在会互联网网站上公开。
2、在各办证窗口公开。
3、在会宣传媒体上公开。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
无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无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无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情况
信息公开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公开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深入,公开的及时性有待加强。
七、其它需要报告的事项
无
5.宁波市政府机构 篇五
第一条 为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若干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机构设在总公司供水业务部,负责依法受理申请人向本公司提出的获取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第三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有权向我公司申请公开尚未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总公司的政府信息;并在查阅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时,有权取得查阅证明或相关文件、资料的复印件。
第四条 申请人申请公开的,原则上应该公开,但涉及以下内容的除外:
(一)个人隐私;
(二)商业秘密;
(三)国家秘密;
(四)应当公开以外的正在审议、讨论过程中的政府信息;
(五)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其它政府信息。
第五条 申请人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我公司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口头申请的,应当场记录。申请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住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等;
(二)请求公开的具体内容;
(三)申请人的签名或盖章;
(四)提出申请的时间。
第六条 本公司通过发放或提供网上下载服务等方式向申请人提供申请表的格式文本。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存在阅读困难或者视听障碍的,本公司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七条 认为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要书面征求第三方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第三方在15个工作日内未作答复的,视作同意公开。
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要依法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和理由书面告知第三方。
第八条 工作人员收到申请人的申请后,应对申请进行审查。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已经主动公开的,要告知申请人该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获取的途径。
第九条 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属于已经主动公开的,申请人应填写《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申请表》,申请表填写内容要真实有效,表意明确,否则不予受理。申请表可向总公司政府信息公开受理机构申请领取或自行复制,也可以通过宁波自来水总公司外网和中国宁波政府站下载电子版申请表。
(一)通过互联网提出申请。申请人在“宁波自来水总公司外网”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的“依申请公开”栏目填写电子申请表后提交。
(二)书面申请。申请人通过信函方式提出申请的,应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字样;申请人通过电报、传真方式提出申请的,相应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字样。
(三)当场申请。申请人可到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当场提出申请。
第十条 工作人员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能够当场答复的,要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即时出具受理凭证,并在2个工作日将申请表、受理单及相关资料转送有关处室承办,并自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15个工作日内不能答复的,经总公司政府信息公开机构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可以延长答复期限,但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决定公开的,承办处室应当制作公开决定书送达申请人。公开决定书应注明公开时间、公开场所、公开方式和应支付的费用,延长公开期限的,应说明延长的理由。决定不予公开的,应当说明理由。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一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期限内答复申请人或者向申请人提供信息的,期限中止计算,直到障碍消除后再继续计算。期限的中止和恢复,要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含有禁止或限制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可公开部分应当向申请人公开。
上级规定应该向社会公开而未公开的事项,任何人申请公开的,应当自收到公开申请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
对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时,应当主动公开行政处理的决定部门、决定程序、决定依据和理由、决定结果、救济途径和时限等信息,未主动公开而相对人要求公开的,应立即向其公开。
第十三条 依申请公开的资料在档案室的,由档案室凭公开决定书向申请人公开有关信息;并对公开的信息做好登记记录。
第十四条 申请人认为本公司机关不依法履行依申请公开信息义务的,可以向上级政府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申请人认为本公司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6.宁波市政府机构 篇六
【发布文号】甬政办[1996]3号 【发布日期】1996-02-01 【生效日期】1996-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宁波
市城市公用设施配套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甬政办[1996]3号)
各区和鄞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物价局、财政局拟订的《宁波市城市公用设施配套费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六年二月一日
宁波市城市公用设施配套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公用设施配套费管理,完善城市公用设施配套建设,保证城市开发建设健康发展,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在城区规划区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和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均须按本办法规定交纳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费(以下简称配套费)。
配套费分为大配套费和小配套费。配套费以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为计费单位。
第三条 第三条 从1996年1月1日起,城区规划区大配套费按每平方米110元计收,其中工矿企业技改项目及财政安排的科、教、文、卫项目按每平方米60元计收;小配套费按每平方米150元计收,其中工矿企业技改项目及财政安排的科、教、文、卫项目,由建设单位自行配套,免收小配套费。军事设施和建设项目内的城市配套设施,免收大、小配套费。
村民住宅建设的大配套费按每平方米70元,小配套费按每平方米100元计收;集镇的公用设施配套费按70元计收。
高层建筑的配套费以控制性规划文本确定的单体建筑最高高度进行分档收取。24米以下部分,按上述标准收取;24-50米部分,按标准80%收取;50-100米部分,按标准的60%收取;100米以上部分,按标准的40%收取。
配套费收费标准每年调整一次,由市物价局、财政局在当年1月1日前予以公布。
第四条 第四条 大、小配套费的开支范围按照《宁波市公用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办法》规定,严格控制。
第五条 第五条 大、小配套费分别按分工由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取,不再纳入土地出让金。开发(建设)单位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按房屋建筑面积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次性交纳配套费。其中按分工由开发(建设)单位实施的小配套项目投资,可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一次核减,包干使用。对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如开发(建设)单位一次性交纳确有困难的,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分期交纳配套费,但首次交纳不得少于60%,余款最迟必须在项目竣工验收前交清。如实际房屋建筑面积超过初步设计批准面积,经规划、计划部门批准,开发(建设)单位应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补交超过部分房屋的配套费。
第六条 第六条 村民住宅建设项目,在办妥有关手续、补交土地出让金后,经批准转为商品房出售的房屋,应按商品房标准补足大、小配套费。
第七条 第七条 临时建筑配套费由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每平方米70元计收,其中开发(建设)项目用地内用以过渡安置拆迁户的临时建筑和施工用房免收配套费。原违章建筑经批准为临时建筑的,按批准时标准补收临时建筑配套费;原临时建筑经批准为永久性建筑的,按批准时标准与原交纳的标准差额补交大小配套费;原违章建筑经批准为永久性建筑的,按批准时标准补收大、小配套费。
第八条 第八条 除第三条规定外,特殊情况需减免大配套费(小配套不得减免)的,须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市城乡建委提出书面减免申请,由市政府办公厅、市城乡建委、市计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物价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每季度一次)进行审议,报经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批准。减免的大配套费实行先交纳后返还的方式。
第九条 第九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的配套费为政府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执行《宁波市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配套费总额1%比例收取由财政部门核拨的业务管理费。
第十条 第十条 本办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1月1日前取得土地使用权,1996年7月1日后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应按大配套费50元,小配套费50元的标准增缴配套费。
7.宁波市政府机构 篇七
关键词:免费用血,无偿献血,动态数列,宁波市
《宁波市献血条例》(2013年3月1日之前)规定免费用血政策:无偿献血者本人自献血之日起5年内免费使用献血量5倍血液,5年后免费使用献血量等量血液,累计1 000ml以上终身免费用血;其配偶、父母、子女5年内免费使用献血量等量血液。《宁波市献血条例》(2013年3月1日之后)规定免费用血政策:无偿献血者本人自献血之日起10年内免费使用献血量5倍血液,10年后免费使用献血量等量血液,累计1 000ml以上终身免费用血;其配偶和直系亲属自最近一次献血之日起10日内免费使用献血量等量血液,10日后至10年内免费使用献血量2倍血液。新修订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1]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相应地调整了免费用血政策,使献血者免费用血更加优惠,此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为了解宁波市免费用血情况,掌握未来几年免费用血趋势,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全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政策,提高全市血液管理水平。为此,我们对2001-2014年宁波市免费用血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预测2016、2020年免费用血总体趋势。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数据来源
资料为200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宁波市所有医疗机构办理的免费用血。免费用血数据来源于宁波市用血管理系统免费用血统计报销软件,全市无偿献血量和临床用血量数据来源于浙江血液管理系统宁波血液采集、血液出入库软件。
1.2 血液成分换算
无偿献血量、临床用血量按单位(U)统计,1U按全血200ml制备成一份红细胞制品,单份机采血小板10U为1个治疗单位,1个治疗单位按800ml全血计算,临床用血量包括全血、悬浮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手工洗涤红细胞、机器洗涤红细胞、机器去甘油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制品。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预测未来用血趋势采用动态数列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增长量、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用血医疗机构一般情况
目前,宁波市具有临床用血资质医疗机构96家,包括公立医疗机构72家和社会办医疗机构24家,三级医疗机构15家,二级医疗机构9家,其它医疗机构72家,综合性医疗机构78家,专科性医疗机构18家,独立建制设置输血科医疗机构10家,所有临床用血医疗机构都可直接给办理免费用血。
2.2 2001-2014年无偿献血及免费用血基本信息
宁波市无偿献血人次由2001年52 736人次增至2014 年72 638 人次,献血量由49 047.7U增至109 076.8U,免费用血量由703.5U增至3 966.1U,免费用血报销由588人次增至1 172人次,14年间累计无偿献血886 472人次,献血量1 169 628.2U,免费用血量33 726.3U,报销11 843 人次,报销金额7 419 781.7元,人均报销金额626.5元,报销人次比1.3%,报销血量比2.9%。见表1。
注:报销人次比=(报销人次/献血人数)×100%,报销血量比=(免费用血量/献血量)×100%。
2.3 2001-2014年医疗机构免费用血报销人群构成
2001-2014年宁波市医疗机构免费用血报销人群,无偿献血者本人报销1 928人次(16.3%),父母子女报销7 701 人次(65.0%),配偶报销2 082 人次(17.6%),其它人群报销132人次(1.1%),见表2。
注:其它指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2.4 医疗机构免费用血报销人次及金额趋势分析
宁波市医疗机构免费用血报销人次及报销金额增长量、增长速度见表3,报销人次平均增长速度为5.4%,报销金额平均增长速度为12.7%,据此预测2016年、2020年宁波市医疗机构免费用血报销分别为1 302人次、1 693 人次,报销金额分别为934 480.0元、1 698 985.2元。
3 讨论
分析表明宁波市无偿献血人次、无偿献血量、免费用血人次、免费用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应地每年医疗机构免费用血报销人次、报销金额也呈增长趋势,14年间全市医疗机构免费用血报销人次比例为1.3%,高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0.6%[2]、广西百色市的0.9%[3],低于浙江绍兴市的2.0%[4]、贵州遵义市的3.8%[5]。人均报销金额为626.5元,低于江苏苏州市的706.0元[6]、河北石家庄市的632.8元[7],高于山东德州市的554.6元[8]、湖北宜昌市的425.4元[9]。平均报销血量比例为2.9%,低于贵州遵义市的6.8%[5]、湖北宜昌市的3.3%[9],高于河北石家庄市的1.9%[10]、山东德州市的1.5%[8],主要原因是随着无偿献血工作不断推进,免费用血政策调整,献血者能够享受更多的实惠。
分析发现免费用血报销人群中,以父母子女用血最多,报销7 701人次(65.0%),这与国内其它城市调查结果类似[11,12],说明多年来宁波市献血者亲属是免费用血的主体,无偿献血者直系亲属享受免费用血的比例大大高于无偿献血者本人。因此,在制定免费用血报销政策时,有必要对“直系亲属”范围进行扩容。值得一提是新修订的《宁波市献血条例》,直系亲属范围从“父母子女”扩容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调查显示《宁波市献血条例》实施以后,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报销132人次,报销比例为5.8%,这让无偿献血者更多亲属也能享受到免费用血的优惠政策,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的经济负担。
分析同时发现宁波市医疗机构免费用血报销人次、报销金额呈现逐年不断增加趋势,报销人次平均增长速度为5.4%,报销金额平均增长速度为12.7%低于石家庄市[7]的22.9%,这与宁波市不断深化医改、城镇职工医保及新农合全面覆盖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正式实施,将来临床输血费用全面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预测未来宁波市医疗机构免费用血报销人次、报销金额将会呈现继续上升趋势,据此预测2016年宁波市免费用血报销为1 302 人次、报销金额为934 480.0元,2020年宁波市免费用血报销为1 693人次,报销金额为1 698 985.2元,这将惠及更多无偿献血者,献血者享受更加优惠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宁波市无偿献血工作向前发展。然而,我省大部分血站的免费用血报销资金由血站临床用血互助金支付,伴随着2014年1月1日起,浙江省全面停止收取公民临床用血互助金,也及免费用血报销金额开支呈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临床用血互助金结余逐年减少,这给血站如何提高综合效益,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血液采集、分离、检测、储存等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原材料消耗,都是按商品交换价值向供应商给付的,职工的劳动力价值,也是进行绩效工资分配的。而血站提供给医疗机构的血液产品只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价格收费。因此,在免费用血报销金额呈现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下,血站如何保证采供血业务正常运行,值得深思。
宁波市加强了免费用血管理工作,较好地控制了免费用血报销人次、报销金额增幅在合理范围内,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建立医疗机构直报制度,自2001年起就实施医院直接办理免费用血政策,极大地方便了免费用血者,实现了100%医疗机构直报覆盖;二是开发《宁波市用血管理系统》,2009年专门研发了《宁波市用血管理系统》软件,通过该系统既方便献血者及时办理免费用血,又可防止免费用血重复报销现象,本市医疗机构免费用血及报率达97%;三是实施异地用血邮寄资料报销工作,为方便献血者异地用血后能及时办理免费用血,出台了异地用血可邮寄资料报销费用政策,审核后将报销金额直接汇入其提供的银行账户;四是制定较大金额免费用血报销审核制度,针对不法分子利用假身份证、假用血票据来报销免费用血情况,要求报销金额一次2 000元以上或累计超过4 000元的,执行用血医疗机构核查制度;五是贯彻落实浙江省免费用血异地报销政策,自2012 年6 月14日起,浙江省内全面实施异地用血报销工作,这得到了广大无偿献血者一致认可,进一步促进了我省无偿献血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J].浙人大常委公告,2013(5):4-7.
[2]卢美玲.呼和浩特市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免费用血情况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S2):124.
[3]岑美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无偿献血与免费用血情况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172-173.
[4]陈梅,钟伟.绍兴市免费用血回顾性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9,263(7):42-43.
[5]唐新明.1998-2008年遵义市无偿献血免费用血情况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5):495-496.
[6]李云,李晓玲,吴建香.采供血机构返还用血费用情况的分析及预测[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5):443.
[7]李雅静,常缨,张宏英.无偿献血后免费用血情况回顾性调查分析及预测[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0):1026-1027.
[8]焦方东,方玉慧.德州市2006~2010年免费用血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7):266-267.
[9]李璐璐.对采供血机构血费报销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73-74.
[10]李雅静,常缨,宋俊贞.2000至2010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者免费用血情况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3):449-450.
[11]王文,赵晓华.1998-2006年西安市无偿献血血费返还情况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4):362-364.
8.浙江宁波市试题 篇八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选文略,见前文)
[乙]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略有改动)
[注]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泛 观 前 世 子 姓 不 克 孝 兄 弟 不 克 友 莫 不 由 左 右 乱 之。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________
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
王曰:“善。”乃下令…… 帝大悦,即诏……
[推荐理由]
广东广州市试题第1题设4个选项,加点词来自5篇文言文,考查面较广。考查文言词语,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等。第2题,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明日”一词有特殊含义,“孰视之”前面省略了主语,“自以为不如”后面省略了宾语。第3题,全面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试题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角度设题,分别考查了文本的基本内容、写作特点和文言实词的含义,引导考生多角度探究文本。
【宁波市政府机构】推荐阅读: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01-10
宁波市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管理办法07-21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部分涉企收费、基金等项目和降低部分项目12-28
宁波市学校安全条例12-31
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园长07-10
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网10-06
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宁波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01-16
宁波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文件06-13
宁波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09-24
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