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一体机调研报告

2024-09-19

会议一体机调研报告(精选8篇)

1.会议一体机调研报告 篇一

高庙王联校第一小学 会议室一体机使用管理制度

1、电教管理员为一体机的第一责任人,要对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做好日常清洁工作,保持机器外观整洁。

2、严禁任何人在非指定时间私自开机,一但发现,严厉处分。严禁学生在一体机周围打闹,如造成人为损坏,当事人照价赔偿。

3、各任课教师要正确使用设备,严格按照一体机操作规程操作,严禁在电脑不关机下直接切断电源,因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的,由当事人负责。

4任课教师都要做好一体机防病毒工作,不登录不明网站,使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前请先杀毒。不准擅自安装或下载与教学工作无关的软件。一体机使用完毕后应切断电源。

5、一体机必须为教育与教学服务,不允许利用一体机做其它与教学和学生学习无关的事。

6、电教管理员,做好使用一体机的登记工作。

7、放学后,电教管理员安排专人负责关闭教室门窗,做好防盗工作。

8、如设备出现异常,及时向学校如实汇报情况。

2.会议一体机调研报告 篇二

现代社会信息需求量和信息交换量越来越大,伴随着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声像影视技术的发展,智能楼宇中对会议中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学校,行政机关对会议广播的使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了满足用户的这种个性化需求,DSPPA推出了一款新型的会议广播一体化功放。此系统能更好地解决中小型会议系统与广播的结合,更快捷地提供高效的工作效率。

2 方案概述

本方案根据用户需求,对学校会议中心应具备的功能做一简单描述,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1 用户需求

1)学校希望提供6人的会议。

2)可以兼容学校广播系统。

3)话筒音量独立控制、功放输出音量总控制。

4)会议现场话筒无啸叫、音质清晰宏亮。

5)会议主机要具备均衡功能、移频功能。

2.2 会场分布及功能设想

DSPPA特别针对学校会议厅以及小型工厂等场所推出了一款便捷型会议广播系统一体化功放,该设备使会议系统与广播系统完美结合,并大大节省了投资者的成本。

2.3主要设备选择及特点

2.2.1 6通道会议功放

性能特点:

•实现会议讨论发言功能,会议系统与广播功放一体化设计。

•主机支持7段均衡调节输出和直接输出两种输出模式。

•主机设有移频开关,防止话筒的强烈啸叫。

•主机最多可连接6个话筒,设有24V幻像电源,MIC1具有优先功能,等同主席权限。

•每个话筒输入音量的大小可以独立控制。

•4个线路输入,可输入多种外部音源用作背景音乐,自动检测音频信号并播放。

•内置大功率广播功放,一机就可满足会议现场和外部的需要。

2.2.2 会议话筒

性能特点:

•使用方便,适应不同需求

•频响范围为5 0~20000Hz。

•灵敏度为dB

•为心形指向性。

•输入阻抗小于200Ω。

2.2.3 钢琴漆音柱

性能特点:

•优质铝材制造,侧面为钢琴漆处理木边,牢固而典雅高贵。

•重2.6/3.3/5.2/6.2 kg,配有安装支架,安装便捷。

•工作电压70/100V,额定功率10/20/25/30W,灵敏度高达91±2dB,最大声压级达101/104/105/107±2 d B,有效频率范围宽达160Hz~16kHz。

•垂直指向性好,声场集中,音质优美。

2.3 设备清单

2.4 系统主体结构

3 结论

3.会议一体机调研报告 篇三

一、调研发现

我们欣喜地发现我区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科研骨干教师素质过硬,各校教学活动异彩纷呈;教育科研水平整体提升:科研制度进一步完善,课题管理日趋规范化。聚焦课改实际需求,课题研究再上台阶;课题攻关彰显特色,走特色办学之路;以教科研为平台,教师成为研究者;以成果为生长点,推动教科研发展。在发现以上令人欣喜的现象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了要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尚需解决许多问题:科研与教研相分离,科研开展只重形式,成果推广运用不够等。

二、引发思考

作为一名有着基层十年教学经验又走上科研管理工作的教师来说,我最关注的是科研与教研相分离的问题。

一是科研部门和教研部门分化。在进修学校,长期以来,教研部门和科研部门由于受到传统的管理体制、培训指导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在对基层学校的指导工作上出现了重复和两条轨道运行的问题,结果是高耗低效。

二是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脱节。教师常常把研究重点放在论文的撰写和所谓的“含金量高”的“成果”上,实验课题甚至从来没在教学中运用过,使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缺少“灵魂”支撑,使整个科研实施成了“纸上谈研”;教研活动的科研含量低。教研活动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介绍,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重教研、轻科研现象严重。

三、可行性分析

(一)科研和教研密切联系

由于教研与教育科研都是为了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它们之间必然具有密切的联系。教研成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素材;教研过程是科研成果得以推广运用和检验的有效途径;科研成果是教研的理论指导;科研过程是提升教研成果的必由之路。

(二)基层更加重视教科研

首先,通过课题攻关,彰显学校特色。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实践需要科研的支持,所以要创办特色学校必先树立“科研兴校”和“科研先导”的工作思路和办学理念,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地开展针对学校自身特点的科研工作。课题实验先进校每学期都有相应的课题活动,过程性材料丰富。如杨家小学,这所只有70多名孩子的学校,90%以上都是农民工子女,就是这样一个规模“浓缩”的小学,承担着一个省级课题——《美技课程整合与校本教材开发》,并成为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校本科研基地。省教育科学院迟长伍副院长和长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崔国涛处长都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并认为“软陶课”有望走进全省中小学课堂。七十八中学搞科研也是真抓实干。他们学校的“学案导学”课题,从一开始教师的畏难情绪,到校长不间断地组织研讨、听评课、亲自布置作业,教师已认同了科研的价值,提高了科研意识,科研也促进了有效教学。现在全校100%的教师都真正开始认真参与研究“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的课题。

其次,领导身先士卒,绘学校发展蓝图。在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许多崭新的教育思想在闪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涌现,多元的教育模式在碰撞。许多学校的领导分外珍惜人才,重视教育科研,珍惜科研学习机会,主动请缨邀请省市领导讲座指导。对课题也有较强的科研领导、操作能力,牵头多项课题结题。

第三,骨干教师带动,参与科研热情度高。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和条件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教师开展各种教育研究。有的学校创设交流展示、设立奖励机制、提供信息平台,鼓励年轻教师脱颖而出。部分科研骨干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充满活力、勤力精专。如:八十七中西校的教师就建立了“博客群”,人人有“博客”,有的教师已累计发表文章200余篇。大家从未知到尝试,从投入其中到乐趣无穷。

四、推进教研科研一体化

所谓教研科研一体化,就是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教研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研为载体,科研课题为抓手,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使二者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

(一)教师进修部门,实现教研与科研结合

1. 从认识入手,实现工作意识的结合

教研可为教育科研提供原料和基地,首先教育科研的课题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很多教育科研的课题都是教师在教研工作中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可以说离开教研工作,教育科研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对而言,任何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必然出现盲目性,教研工作更是如此。教育科研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每深入一步,教研工作的层次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我在基层做教师时,每学期都会参与许多教研活动,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到许多收获和提高。但这些都是就一节课进行的点评,对于教师个人的感受而言,所产生的教育教学认识是片面的、浅层的、停留意识短暂的。如果评课时教研员和科研员能有效合作,能以科研的高度寻找问题的成因(分析问题),依据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根本途径,研究改善方法(设立课题,如小课题),帮助教师分析,并跟踪指导,形成适用的方法理论(形成成果),就可以使教师更快更高层次的提高。也就是在工作的总体思路上要分“三步走”:教研出课题,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

2. 从实践出发,实现工作形式的结合

课改方案等文本方面,共同研究制定。教研人员了解课改中课堂教学出现的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学科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在课改实验中的基础地位。科研人员教育教学理论的功底扎实,掌握科研方法,对课改的方向认识具有前瞻性,在课改实验中具有先导性。在一些文本的制定中,从起草到完成,教科研人员一起商讨研究,可以增进了解,互补共进。

在操作实施中,一起走入课堂。在实践中改变以往分兵独立的集调方法,一起到基层学校和实验教师研讨、看课,分析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提炼总结经验。发挥各自优势,教研人员为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验资料,使研究有的放矢,科研人员为教研提出了实施角度的建议,使教育实践更有科学的依据做支撑,充分体现教科研人员的合作精神。

(二)教育第一线,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1. 团队带动,完善科研制度,形成科研气候

践行草根化科研。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中比较有实效性的方法。这一年我们教科研员将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学校聚焦课改,帮助学校课题组从贴近教学实际需求的小专题、小课题入手,改变了过去注重名气而忽视实际的做法,强化了科研与教学实际的结合度。绿园区部分学校已要求教师根据任教学科、自己的专业特长确定“小课题”展开研究,实现在教学实践中人人有课题、人人有研究、人人有提升。

规范化过程管理,体现在带领教师扎扎实实去做课题。按照有方案、有培训、有研究、有课例、有文章、有总结、有考核的要求规范课题的研究,狠抓“过程性管理”,而不是等通知补材料。同时为使教师形成“科研习惯”,注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从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每个研究环节到每个研究阶段。设立适当的表扬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的成长与付出。

骨干带动推广经验。让更多学校老师学习、借鉴科研专家、科研型名师、科研骨干教师的经验,让科研的优秀做法感染每一位热爱教育的人。如果我们的教师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体验到做“科研”快乐,那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就有了不断进取的热情,就有了更好培育学生的“底蕴”。科研骨干教师是教育战线上的先锋,教师的年龄大多是黄金阶段、年富力强、素质较高。我们提倡:第一,提倡教师写专题总结;第二,提倡教师写科研型的教学随笔;第三,提倡教师撰写高质量的“教育一得”、“教学一得”;第四,提倡教师做案例研究;第五,提倡教师撰写有深度的反思记录,提升科研骨干的素质,体现科研型名师的价值。

2. 开展教研科研一体化活动

全国各中小学已经有许多探索出使“教研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学之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行动实施,分析评价、提出报告。这就是教育科研重点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学校搞的研讨课活动就可与科研挂钩:如“同课竞上”活动。学校学科组自选一个有针对性的研究小课题,在集体会课中围绕这个课题展开研讨,设计教案、学案,对参评课进行预设。全校教师每位上一节高质量的有特色的公开课。课后对该问题的实施、突破与生成性情况进行反思,领导评价指导。科研指导教研,教研也同样能促进科研,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总之,当你用科研的眼光去看待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就会发现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多了一份开放和创新,时时处处得到了提升。

教研活动专题化,以教研推动科研。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将教育科研内容进行分解,将整个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然后按计划分步进行。这时,教研活动就可以根据科研课题的具体内容,分成若干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我们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在实验的基础上,以课题提供的理论依据为指导,就每种课型的特点、功能、模式、实施的策略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的讨论、研究,从而使整个课题的研究落到实处,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程。

4.会议一体机调研报告 篇四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根据西安XXX公司的内审计划,已于18日19日对韩城集中供热项目部和华清学府二期项目部进行了内部审核,今天将对公司机关各职能部门进行内审,现在先介绍我们审核组成员:本人XXX,XXX河南公司安全与工程管理部部长,贯标办主任,担任本次审核组长,主要审核安全环境管理;组员:XXX,主要审核组织机构、文件资料、培训、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XXX,主要审核质量管理等;XXX,主要审核设备材料等。

请XXX介绍一下公司管理人员……

一、下面介绍本次审核的目的、依据、范围及方法:

1、审核目的:本次审核的目的是评价我公司“三标一体”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公司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审核依据:1)GB/T19001、GB/T50430、GB/T24001、GB/T28001标准;2)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3)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4)合同、协议;5)相关方的其它要求。

3、审核范围:本次审核包括公司体系内的所有部门和条款。

4、审核方法:1)与被审核部门、岗位人员交谈; 2)观察被审核部门、岗位人员的作业过程;3)查阅相关的文件资料和记录 ;4)对已完成质量活动的验证 ;

本次审核采取抽样的方法:抽取的样本包括:人员、设备、产品、文件资料及有关记录等;审核员会公正地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并在审核过程

中根据具体情况针对审核发现适当扩大样本量,以证明审核发现是偶然的还是普遍的。

5、需要说明的是审核是一个抽样调查活动,因此,审核结论是根据抽样中的审核发现作出的,这是抽样审核的局限性所在;抽样审核结果不是很好的地方,不代表同样的其他地方也做得不好,这是抽样审核对受审核部门存在的风险性;同样抽样很好的地方也不代表就100%做的很好,这是抽样方法对审核方的局限性所在。希望大家能够谅解并接受。

二、介绍有关审核活动的相关规定

1、关于不符合项 :不符合项的分类 ——严重不符合项:严重不满足规定的要求,可能导致管理体系的失效、或导致对过程控制能力的严重降低或丧失、或可能导致顾客或社会的严重不满意的客观事实。

一般不符合项:轻微不满足规定的要求,不会导致管理体系的失效、不会导致对过程控制能力的严重降低或丧失、不会导致顾客或社会的不满意的客观事实。

2、不符合项的形成:将在总结会上以书面的方式形成“不符合项报告”,告知被审核方,并明确不符合项确认人员。

3、保密制度,在本次审核中发现的与经营方面有关的数据保证不外传。

5.会议一体机调研报告 篇五

全面加快城乡一体示范区建设

——在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蒋 宏 坤

2011年2月16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全局性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重点是近年来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表彰先进,科学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思路和重点,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创立品牌,以全面突破、整体推进之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示范区建设,为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现在,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面回顾总结,充分肯定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显著成绩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科学谋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牢固确立了城乡一体发展导向,加快形成了城乡一体推进机制,着力建立了城乡一体政策体系,基本确立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在全省全国的品牌地位,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日趋成为新时期新阶段苏州最大的品牌、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一是基本建立城乡统筹规划机制。按照城乡一体化全覆盖要求,城镇空间规划得到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加快完善,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基本实现城乡对接。23个先导区已全面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初步形成了“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实施“三个置换”,全市累计30多万农户、近100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83%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实现集中居住。

二是基本建立富民强村长效机制。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持续深化,就业创业渠道不断开辟,持续增收空间进一步拓展,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全市农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累计达3043家,持股农户比例达92%;农村集体总资产突破900亿元,村均收入448万元,比“十一五”初期增长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0元,连续八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比2005年增长72%;其中投资财产性收入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20%提高到35%,城乡居民收入比保持在2:1。

三是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坚持以生产、生活、生态、生物为基本功能定位,按照“四个百万亩”的规划要求,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建设步伐。全市建成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75个,其中万亩以上18个,千亩以上70个,高效农业比例达55%。农业保险累计承保风险63.5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67亿元,均居全国第一。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累计达到50家,注册规模和数量均列全省第一,累计发放贷款已超过130亿元。

四是基本建立生态环境建设机制。“绿色苏州”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林地绿地60万亩,森林资源总量达173.4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3.7%。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开展湿地地方立法工作,建成太湖湿地公园等7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列全省第一。加强村庄环境治理,建成省级示范村、先进村49个,市级示范村559个,近60%的村开展生活污水集中处理,90%以上的村建立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

五是基本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我市成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典型示范 1

区”,全市88%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非农就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6%和97%以上,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覆盖面达99.9%,累计138万农村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416元,覆盖率达98.7%。昆山市、吴江市和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实现城乡低保并轨。

近年来,中央农办、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领导,以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等相继来苏州作专题调研,充分肯定苏州改革试点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创造的新鲜经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同志,高度评价苏州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宝贵经验,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走在全国的前列,认为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认识很高、氛围很浓、力度很大、效果很明,很受鼓舞、很受震撼。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苏州始终保持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和底蕴,现代农业取得了“发展水准高、科技含量高、服务水平高、综合效益高”的显著成效。省委、省政府把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经验概括为“四个结合”,即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并向全省转发了苏州《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报告》。这是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对苏州实践的鼓励鞭策,也是对苏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发展的成绩令人鼓舞,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值得认真总结。最主要的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目标定位。坚持把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作为苏州新一轮跨越的战略选择,着力增创城乡一体品牌优势,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社会保障水平、城乡环境面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优势。二是坚持“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的思路理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产业新发展,以城市化提升农村建设新形态,以经济国际化塑造农村发展新理念,以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推动全局改革,促进全面发展。三是坚持富民优先的鲜明导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四是坚持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实践。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创新政策制度、创新管理体制,相继制定了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深化农村投融资制度改革、强化公共财政支农、建立农业保险和担保、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等16项政策意见,相关部门出台了几十个配套文件,有力增强了改革发展内生动力,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进程。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加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制定改革发展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确立23个改革先导区,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决策体制、工作推进机制和挂钩联系制度,切实保障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有力有序推进。

二、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开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全面突破、整体推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三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对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刚刚召开的省“两会”上,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苏州要在科学发展、“两个率先”中继续探路子、攻难关、作示范,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和“两个率先”的“领头羊”。这些都为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结合苏州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紧

围绕“三区三城”建设总目标总定位,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坚持以富民优先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关键、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以固本强基为保障,着力在城乡优化布局、产业优化升级、环境优化发展、社会优化管理、体制优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全面加快城乡一体示范区建设,争当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领跑者,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苏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的境界。苏州目前人均GDP已突破2万美元,城市化率已达66.6%。国际经验和发展实践充分表明,这一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理念,是对城市化战略的认识升华和对未来发展趋向的科学把握;也是一种发展路径,是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必须充分认识,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作为根本要求认真落实。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大决策,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化同步”的科学把握,深刻认识省委、市委把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部署,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更大范围思考、更高层次谋划、更广领域部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二是在发展目标上实现新的跨越。“十二五”时期,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农民收入在“十一五”期末基数上实现倍增,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0%,城乡居民收入控制在2:1以内;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总资产突破1500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超过700万元,股份化覆盖率达到100%;“三个集中”深入推进,农用地规模经营比重、镇村企业集中度均达90%,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度达60%以上;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高效农业面积占种养面积比重达65%,其中亩均效益达5000元的超过50%;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到2012年实现并轨;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镇区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农村规划保留村庄达90%,其他地区达70%,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7%以上。

三是在富民惠民上创出新的路子。目前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只有20%左右,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把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处理好发展与富民的关系。我们要坚持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并举,进一步拓展富民空间,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快、社会贡献大、居民得实惠多的协调发展新路子。一要进一步减少农民,致富农民。减少农民、致富农民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如果维持“一人一亩地、一户三亩地”的格局,农民富不起来,现代农业也实现不了。要按照省委领导提出的“让更少的农民经营更多的土地,获得更高的收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的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三个集中”,实施“三个置换”,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二要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增收。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推进“园区化、农场化、合作化”,实现“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推动一产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和营销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要进一步优化资源,拓展空间。苏州目前的建设用地占陆地面积超过40%,无论从上级给予的土地指标,还是从我们自身的生态承载能力来看,粗放式增量扩张的路子难以为继。但木渎等地的实践证明,存量挖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将散布在工业规划区以外的村办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或“退二还一”,全市可以新增建设用地10多万亩;如将现有农业用地集中整理,可增加10%~20%的耕地,预计15万

亩左右;如将农村居民点从目前2.1万个按照村庄布局规划调整优化,可增加建设用地50万亩左右;如将100多个撤并镇区优化整合、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可腾出20多万亩的发展空间。这样,可以收到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拓展发展空间、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一举多得的成效。四要进一步深化“三大合作”改革,提高股份分红水平。重点要加强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的规范化管理力度,加大农民参与、民主管理力度,科学界定资产收益用于发展再生产、股份分红、管理费用的比例。到“十二五”期末,努力使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超万元。

四是在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苏州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不断创新。这几年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能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关键也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目前全市GDP9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亿元,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一共用掉了340多万亩土地,平均每年超过10万亩。今年开始到2020年,国家核定我们的用地只有43万亩,其中18万亩是城乡一体化挂钩指标。“十二五”期间,苏州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3个改革先导区在这方面要勇于改革、敢于突破,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要加快建立“区镇合一”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赋予改革试点镇(区)更多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建立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二要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集约使用的前提下,着力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在“三化”过程中给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留一份土地,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三要加快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创新完善社会建设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按照“一区多居”管理模式,创新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类社会管理资源,实行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效率,努力把全市城乡社区全面建设成为安居宜居乐居的幸福家园。

五是在公共服务上提升新的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一要提升社区服务中心建管水平。坚持把集党员活动、就业社保、商贸超市、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综治警务、民政事务、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作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广大农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提供社区教育和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阵地,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二要加快城乡社保并轨步伐。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险、农村特困人群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特别要针对“因病致贫”这个突出问题,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提高群众受益水平。三要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的力度。深入贯彻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意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照城乡学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教师配置、统一办学水平”的要求,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发展。加快制定出台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意见,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优秀医务人员向农村流动,推动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积极发展农村养老事业,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农村养老机构。建立统筹城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六是在生态环境上呈现新的风貌。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享受优美的环境,是广大居民的迫切希望,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一要高度重视水利改革发展。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同步聚焦水利问题。苏州地处太湖和长江下游,境内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更加凸现,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服务作用更加彰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更加重要。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水利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把水利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村水利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市场

运作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全力打造“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二要不断提升“绿色苏州”建设水平。持之以恒地加强植树造林工作,掀起新一轮绿化建设高潮,确保今年新建林地绿地面积超过8万亩。加强生态湿地建设,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重点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建设,遏制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努力保持全市湿地资源总量平衡。三要健全城乡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土地、水源、环境等资源的严格保护和长效管理,扎实推进蓝天工程,强化城乡污染源监管与治理,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治污民生工程,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庄、社区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老百姓对环境的满意度。

三、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形成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是一项全局性、整体性、开创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各部门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城乡一体化的领导,全面形成上下互动、城乡联动、整体推动的强大合力。

一是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自觉地把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摆在战略地位,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动真格,在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工作落实上下功夫,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着力抓,党委农村工作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扎实推进。

二是进一步健全用人导向机制。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涉及的领域宽、服务的对象多、需要的知识广、要求的素质高,干部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迫切。要以各级党委换届为契机,着力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把一批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优秀干部任用选配到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工作岗位。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确保基层干部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良好保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营造工作有热情、服务有感情、创新有激情、奉献有痴情的良好氛围。

三是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三有效一增强”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型升级有作为、服务企业有举措、改善民生有实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作风效能建设,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群众观点,坚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只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改革,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创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都鼓励支持,放手放开,先行先试。

6.会议一体机调研报告 篇六

议在南京召开

市发改委:省连云港炼化一体化项目推进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发布日期: 2012-07-16 访问次数: 7

李云峰充分肯定了连云港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中石化、江苏省和连云港市高度重视项目推进建设,专门制定工作推进方案,明确工作机制,建立协调小组,加快推进项目实施,项目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李云峰指出,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项目建设,将项目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以推进。要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加快推进项目编制工作。省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支持和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加强与中石化、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沟通,共同争取国家支持,确保连云港炼化一体化项目能够尽早审批,争取“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李春光代表中石化集团感谢江苏省和连云港市长期以来对企业的关心和支持,对在连云港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推进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中石化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与江苏省和连云港市协调对接工作,咬紧确定的时间节点进度不放松,全力支持并积极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将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要以连云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契机,配合江苏省优化重化工产业的规划布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强表示,本次推进协调小组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明确了连云港在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努力方向。作为项目所在地,连云港将责无旁贷把各项具体工作做好,配合省级机关做好前期工作,会同省相关部门积极地与国家部委做好对接,全力以赴配合中石化做好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在用海、选址、安评、环保等方面搞好服务,全力冲刺“十二五”开工目标任务。

杨省世在汇报中说,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中石化的积极努力下,在省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连云港市扎扎实实做好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当前,炼化一体化项目推进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将把炼化项目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紧紧围绕“十二五”中期开工建设的目标,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7.会议一体机调研报告 篇七

该程序的增加必然加重公诉人诉讼的责任和难度, 对公诉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现有案多人少的条件下保障公诉人参加庭前会议更是一项现实的挑战。目前, 该项程序规定还较为概括, 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公诉人如何定位和应对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结合我市实际, 我们对公诉人参加庭前会议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应对建议:

一、公诉人应认清庭前会议的作用、功能和特点

我们认为, 庭前会议是一项独立的程序, 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作用。其作用一是有效负担资讯, 保障公平。新刑诉法规定公诉案件案卷移送回归, 并建立“庭前会议”程序, 可以有效保证辩护方的资讯功能, 使辩方充分了解控方证据, 同时通过庭前会议, 控方亦可充分了解辩方所掌握的有关被告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以及其他影响定罪量刑的证据, 这样在信息交流之中保证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和信息的对称, 避免突然袭击, 亦能够让双方都能在庭审前对有罪无罪证据、涉及到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程序证据均能作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审查思考, 从而更好地发现和证明案件事实, 保障当事人的人权和案件的公正审理。其作用二是有效集中审理, 保障效率。庭前会议将回避、非法证据排除、出庭证人名单等方面的争议解决在刑事庭审之前, 有利于法官、控辩双方明确案件的审理重点和争议焦点, 从而保证庭审中对有异议的事实和证据进行调查、辩论, 使庭审更加集中, 增强了庭审的对抗性和针对性, 达到繁简分流, 提高诉讼效率的目的。庭前会议的核心功能价值在于保障公平和效率, 最终达到保障人权。

同时我们亦注意, 庭前会议程序亦具有不同于庭审的显著特点, 即庭前会议的协商性。庭前会议程序是一种庭前协商程序, 并不是正式的法庭审判程序, 更像一个“见面会”、“通气会”, 正是这种柔性的审判方式, 为案件进入庭审预留一条缓冲带, 把部分庭审事项留给控辩双方和当事人自主协商解决, 对案件庭审进程形成预判, 从而相互妥协, 实现矛盾最终解决, 因此虽然庭前会议貌似人为地将庭审划分为几个阶段, 增加了庭审环节和各方“讼累”, 但由于该程序能为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创造条件, 因此在整体上反而促进了诉讼效率的提高。

二、公诉人参加庭前会议应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公诉人应秉承“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 牢记“客观公正”义务, 通过指控和追诉犯罪实现公平正义。

因此公诉人参加庭前会议亦应突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这一理念, 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 同时亦应区别于参加庭审的角色定位。即一方面要着力与辩方实现对等协商, 促进矛盾化解;另一方面是着重突出保障当事人的人权, 对辩方等所提出的回避等程序性诉讼权利要进行强有力保护, 提供的非法证据排除的申请要认真进行核查, 同时对控辩双方庭前开示证据及时进行整理, 理焦分层, 认真, 明确争议焦点。

根据这一角色定位, 公诉人参加庭前会议应当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 公开透明和诚意参与原则。

庭前会议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庭审的开展, 保障庭审质量, 所以它的透明最重要的是对控辩双方的透明。一个合理的庭前会议应当是在法官主持下, 有控辩双方参与, 并以控辩双方为主, 法官活动为辅的共同参与的程序。控辩双方相互尊重, 充分交换意见, 双方应尽最大的诚意保证对方可以了解查阅全部案件证据情况。

(二) 防止预断原则。

庭前会议目的是围绕特定内容开展工作, 求同存异, 为集中、实质的庭审做准备, 应围绕“管辖、非法证据排除、证人出庭作证”等方面达成共识、查明争议而进行协商, 不能就需要通过庭审才能查明的案件事实和争议内容进行辩驳, 防止造成先入为主, 从而影响到庭审的质量和审判的中立、公正。

(三) 保障人权原则。

要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 要能保证被告人及其律师明确指控的范围和依据, 以便做好充分的辩护准备;要充分保障被告人获得有利证据的权利, 要尽可能的保障辩方的取证权, 同时控方对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亦应收集;要对辩方所提出的非法证据的申请进行充分的核查。

(四) 协商和效率原则。

庭前会议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庭审的有序、顺利开展, 提高庭审效率, 尽量减少导致诉讼拖沓的可能性, 同时也要避免庭前会议运作的拖沓。因此, 庭前会议要突出协商和妥协, 对于不影响事实认定的非关键证据是否排除、对非关键性证人是否出庭, 尽可能通过协商解决, 将具有实质性争议的问题才留到庭审中解决。

三、对庭前会议的几点建议

(一) 应明确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提起方式和参加主体。

我们认为, 为了提高庭审效率和节约司法资源, 新刑诉法已显著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庭前会议与简易程序二者功能上具有交叉。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均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自愿认罪的案件, 因此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存在需要通过庭前会议解决的内容, 如果强行适用反而会严重影响简易程序的诉讼效率, 再者如有异议则转化为普通程序加以解决, 因此庭前会议的案件范围应排除简易程序案件, 否则即为画蛇添足徒增公诉人“讼累”。同时并非所有案件均适用, 庭前会议可以由控辩双方提出申请或由审判机关依职权决定。提起方式应以书面方式提起为妥, 同时为防止合议庭成员预断和提高效率, 主持和参加庭前会议的审判人员可以不要求合议庭全体成员到场。

(二) 应明确庭前会议中出示证据的范围。

规定主要是列举了“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而实际上, 完全可以将庭前会议与现在实践中运行的庭前证据开示做法相结合, 除上述内容外, 对与案件事实相关联的证据材料进行展示和说明, 在双方之前已对证据充分了解的情况下, 无异议的实体证据亦可在庭审中不再质证。

(三) 应发挥庭前会议的主导作用和制约作用。

允许公诉人对庭前会议涉及的事项具有裁量权, 其意见经书面记载并确认后应具有法律效力。庭前会议经控辩双方、当事人认可的事项应具有与庭审认定的事项同等的效力, 庭前会议经协商达成的共识不应再成为庭审审查的对象, 否则就会使庭前会议流于形式。对于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后不能达成共识的, 控辩双方可暂时搁置争议, 由双方在庭审时予以质证和辩论, 最终由法庭予以裁决, 不能因庭前会议不能达成共识而使案件久拖不决。

(四) 公诉人应主动建议适用庭前会议程序和加强对此程序的监督。

8.会议一体机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一体化 传感网 协同观测 任务驱动 聚焦服务

Abstract:Aerospace-borne and ground based integrated earth observation sensor web can achieve dynamic management of multi-sensor, intelligent sense of events,multi-platform systems coupling,on-demand observation ,observation integration,data assimilation and intelligence service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t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that current sensor data can not be coordinated observated, lack of data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capacity, and the lack of aggregation service model and other issues. It is the first important issue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by smart earth and integr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and it is one of the leading subject of Earth's land surface monitoring and decision-making. The project focused on a study of three scientific questions: the event percep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multi-sensor observation mechanism , data assimil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of earth observation sensor networks, and task-driven collaborative spatial and tempo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1)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s theory, cybernetics, ontology and service,it research on the adaptive dynamic coupling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model , in orbit of Earth observation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 observing resource network theory.(2)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ystem science , it will establish temporal - spacial -spectral integrated data fusion methods, and develop Earth observation data and sensor networks land surface model of multi-parameter joint assimilation methods,study multi-sensor networks intelligent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source data models of the Earth observation.(3) From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of earth observation sensor network, it will use the ontology, operations research, cybernetics and related methods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ask-oriented behavior planning model. With multidisciplinary joint research, it will systematically reveal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events perception to service,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achieving monitoring land surface from the temporal - spacial -spectral sensor networks data, lay a found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theory and technical basis for temporal - spacial -spectral collaborative system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Integrated;Sensor web;Coordination observation;Task-oriented;Service model

上一篇:《妈妈走了》三年级读后感下一篇:关于团结友爱的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