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生本课堂教学设计doc(15篇)
1.草船借箭.生本课堂教学设计doc 篇一
浙江省上虞市百官镇中心小学 王崧舟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周一贯 评点)
[作者简介]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人《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王崧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先后师从朱作仁、周一贯等我国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研修语文教育心理和语文教学艺术,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个体生命的高度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先后主持《电化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研究》《语文习题导练模式的研究》《中国当代小学作文教学流派的研究》《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究,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出版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一书,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继续教育与名师培养的实践和研究》获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教科研居果二等奖。有关的实验课便、课题论文及CAI课件还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平比一等奖。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草船借箭.生本课堂教学设计doc 篇二
一. 深入研读拓展设计文本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读文本, 精心设计文本, 不要人云亦云。文本不厌千回读, 千读都有千回新。读文本要有耐心, 著名教育家韩军说:“慢慢打开课本, 读十遍课文, 我们下过这个功夫吗?”是的, 读文本不是水平问题, 而是心静与不静的问题。要从文本的平淡中看到浓郁, 从变化中揣摩深意, 从细节中体味匠心, 从经典中读出新意。
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 很多老师对这个单元不重视, 其原因有二, 一是尽管戏剧与小说、散文、诗歌并称为文学作品四大体裁, 但纵观历年高考, 没有考过戏剧这种文本类型;二是大多数师生不喜欢看戏剧和阅读剧本。这三篇剧本分别为元杂剧《窦娥冤》、现代话剧《雷雨》、外国话剧《哈姆莱特》, 三篇文章可以说很有代表性, 这是语文教材中唯一的一个戏剧专题单元,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有必要了解戏剧这一传统文化, 如何利用好这三篇教材, 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
用传统的阅读文本的方法 (理清剧情、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探究剧本主题、赏析剧本语言) 去学习这三篇剧本, 学生不愿意听, 教师也不愿意讲。如何让学生乐意去学习这类文本, 上课前我思虑甚久。一天, 看到网上一则刑事案件, 我灵光一闪, 于是我这样设计, 我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侦探剧啊?学生都说喜欢, 我趁机说这节课老师让大家来当回“福尔摩斯”, 现在张驴儿父亲突然死了, 警察要侦破命案;张驴儿起诉窦娥谋害他父亲, 法院要审判;生活中发生这种事, 新闻媒体在关注报道。现在我们成立案件侦破、刑事审判、新闻报道三个小组, 以这种方式学习《窦娥冤》剧本, 随后我具体指导各小组如何去操作。
二.以学生为本, 打造快乐学习的高效课堂。
各组有了任务, 学生们迅速围坐在一起, 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共同的目标促使他们与同学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将课堂上被动的听讲变为动脑、动手、动口,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课堂成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生本课堂”,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上体验学习的乐趣。此外, 学生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 这样做也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困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小组学习同时, 我深入各小组, 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度, 动态地进行具体指导, 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如新闻报道小组除了报道新闻事件外, 还可以进行采访, 假设某人是窦娥的朋友、邻居, 主持人可对其进行采访;案件侦破小组在描述死亡现场时可采用现场再现等形式。
三.展示点评, 为学生打造自我素质展示的平台。
“生本课堂”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展示中, 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展示点评重点在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 不但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 更在于展示个人的风采, 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又能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在展示时,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学生展示时, 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其中,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学生提不出质疑问题时, 教师要追问, 及时引导;当学生点评不到位时, 要做重点点评, 防止学生走弯路, 使学生展示的问题向深度和广度方向拓展延伸。对于重难点问题要进行点拨讲解, 讲解语言简练, 直奔问题, 点深点透。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成果, 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展示的快乐,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室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标要求“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启迪学生智慧,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精当设计教学, 要有精妙的角度, 唯有角度选择正确, 有了恰当的突破口, 课堂教学就会看是简单确很有效。
摘要:语文课堂要高效, 教师应深入研读文本, 精心设计, 选择好切入角度, 找准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以生为本,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堂才会真正高效。
3.草船借箭.生本课堂教学设计doc 篇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主体,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入文本世界时会置入自身的生活经验,并运用各自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及其他阅读者对话,使得他们在解读文本意义的同时获得自我生命意义的表达。阅读教学设计是对阅读教学实施的预设,它体现出教师对阅读课堂教学的洞察和把握,使教学活动更富有预见性。科学而富于艺术性的阅读教学设计是成功实施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设计,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所构成的设计环路不应是封闭的结构,而应该时刻保持对学生生活世界、知识经验的开放性,一方面不断接受学生知识经验对教学可能发生的影响和对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断丰富学生知识经验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主导的师本设计,走向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设计。
一、阅读教学师本设计的弊端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主要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思想影响,阅读教学一般分为五个阶段: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阅读教学设计严格程式化。这使得“阅读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封闭性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教案的控制性和传授的单向性,它剪辑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生动性,也排除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种种可能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1]这样完全由教师单方面主导的教学设计,还表现出以下弊端:一、设计程式化,严格的步骤设计使教学设计处于教师主导的封闭性状态,阅读课堂单向地由教师控制和传授。二、设计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阅读变得机械呆板,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三、设计的主体单一,教师独立完成或教师之间合作完成,没有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经验。这样的师本阅读教学设计剪辑了学生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生动性,制约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丧失了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没能体现学生的情感性和发展性。
二、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设计
革故才能鼎新,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阅读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前者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目的和归宿。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时金芳指出,系统的语文教学设计,要以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构架,反映语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为学习设计教学”的思想。[2]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指出现代语文教学设计创新的内涵:教学内容着力于凸显个性、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教学对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3]这些都向我们表明,阅读教学设计应从关注学生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去教,“以学定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学习引路人的基点出发,巧妙引导,精心设计,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创新生活的平台。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倡导,要求阅读教学设计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型。教师要从关注具体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重新认识和理解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教学设计要让学生的经验参与阅读,设计的过程要有创生性和开放性,要从关注学生知识和义理的增加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经验发展,阅读教学设计要建基于学生这一主体。
三、阅读教学的生本设计
立足于学生的阅读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增长,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需求的多样性和意见的多元性,让学生能有真正参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倡导学生参与课前的设计,鼓励学生表达对教学设计的想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切适性,使阅读教学设计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蓝图。
(一)为“教”设计走向为“学”设计
阅读教学设计若只围绕“如何传授”、“如何教”去做文章,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安排和部署,这样就只注重展示教师的“教”,没有体现学生的“学”,教师单向输出信息,师生、生生之间缺乏对话交流,这种仅仅为教师的“教”而进行的设计是比较陈旧的。
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激发并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凡是个人出于自由意愿而做之事,都不在计划之内。但是,可以给予一定的条件,使人的自发性比其他条件下更容易发挥出来。”[4]学习是认知主体的自我调控过程,只有引起学生内在的思维和认识,教学的意义才会产生,就如同教师虽然可以确立为什么在学习这个文本时要突出这个主题,但是解释这个主题的意义时每个学生依据的还是自己,阅读教学设计要从为“教”设计走向为“学”设计。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即要注重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全面动态地把握学生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阅读文本,仅仅以自己的眼光解读文本,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只是关注了将解读结果教给学生,没能立足学生的学,阅读教学变得“一厢情愿”,也就无怪有学生这样说:“我一个人在家里读《背影》时哭了,我在上课时听老师讲《背影》时却睡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未参与其中,促使其“学”也就无从提起了。
格拉塞斯费尔德曾说,“可以引导一头蠢驴去喝水,但不能强制它去喝水”,阅读学习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我——你”之间关系的学习,重在强调学生“我”的一种主体积极地参与。叶圣陶也说过,“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教师所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5]语文课程标准重新定位了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发挥学习中的主体性,设计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读书思考、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设计合作沟通、探究学习、对话交流、感悟体验等环节,要在预测学生经验的基础上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习的条件,创设学习的情境。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教授指出,“让学成为教学的核心;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让学贯穿教学始终;让教永远伴随着学生的学、让指导永远伴随着学生的学。”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效率。阅读教学中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最根本是让学生能自读自悟,学会学习,真正实现为“学”而设计。endprint
(二)“为学生”走向“由学生”设计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由教师独自进行的、学生没有参与其中的教学设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成为“受众”,被动地进入教师设定好的一系列活动,其主体性没能得到调动和发挥,阅读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笔者的调研中,很多学生反映了这样的意见:“我喜欢老师的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老师稍加点拨”,“很反感老师对课文作‘八股文似的设计,喜欢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希望老师的教学设计能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概听老师泛泛而谈”,“不喜欢老师总是一直在讲,毫不停歇,应该要增强小组间的学习讨论,甚至老师完全不用上课,可以让学生上。”学生们喜欢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渴望能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真正参与的机会。现代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向是学习者置身其中的设计,这里不单单是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学生,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是倡导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中。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尝试,它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能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及现有学习经验、学习能力等情况,以便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学生读书、体验的情境氛围,安排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互动的方法和过程,设置学生间合作、探究的条件和手段,部署差异性的反馈、评价时机和策略。
“由学生”设计可以是将某篇课文交由学生设计,完全放手让学生设计;也可以是教师教学某篇课文之前让学生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协商、共同设计;也可以是教师在设计前对学生们有个全面的了解,探寻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学生的经验有参与阅读的机会。譬如在设计前询问了解学生在学习文本时遇到的疑难和困惑,阅读此文本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你打算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等等,知晓了这些,教师再以此确立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重难点、方法、过程等。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和策略,这需要学生身心投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为学生”设计到“由学生”设计的转变,就使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权威决策到民主决策,从目标导向到过程导向,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的发展本位,师生关系从主客体关系走向平等协作的关系,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等特征,阅读教学就因有了针对性而变得高效。
(三)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生成设计
静态的教学设计方式常存在于阅读教学设计中,一方面,教师进行设计时立足的是教材内容的基础而不是基于学生的前有认识,使得教学设计所基于的认识基础是静态的。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完成后,教师便在课堂上实施这一设计,中间对教学方案不加改变,或者只是在这次教学方案实施完成后,根据作业评价等略作反思以期改进下一次教学设计,在实施本次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固定的,呈现静态化。“静态化”的教学设计使教师在课堂上操纵、控制整个教学活动,学生的经验被摒弃在外,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凝固、机械划一,缺乏生命活力的现象,无法有效适应教学现实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变化性。
阅读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指导方案,是为了达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效果,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进行优化组合,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弹性化的教学方案。阅读教学设计不需要对每一个细节都作出具体的论述,也不需要对突发性的教学事件都作出准确的预测,它可以是对教学的实施作出粗线条的动态性的计划。新的阅读课堂观认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文本和教学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是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交往中共享知识,实现个体生命成长的情境化场所,是动态生成的、不可预设的充满变化的生命化场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立足学生实际,动态设计教学过程,关注生命成长。
阅读教学设计要从静态设计转变为动态生成设计,动态生成设计的过程则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方面,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等,教师不断改变与加深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认识,此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兴趣、需要以及努力的方向等,使阅读教学设计所基于的认识基础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另一方面,在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中,教师的意见要与学生的想法发生碰撞,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教师、学生的意见与想法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阅读教学设计过程需要根据教学情境、师生思想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需要持续调适、不断修改完善原有的教学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倡导,要求阅读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教师要从关注“具体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仅由教师单独操纵,改变为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设计,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改变阅读教学设计遵循固定的程序,呈线性的静态设计的不足,弹性设计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设计动态化。关注学情、关注学生,从师本设计走向生本设计,以促进学生经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贺义廉.中学生阅读视野的缺失与复归.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2005(05):94一96.
[2]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
[3]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67一78.
[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4
[5]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3.
4.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充分显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多方位展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增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设计特色] 激发思维,展示个性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而掌握故事梗概,并练习朗读。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由填合适的提示语,并练习朗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填提示语的课文片断。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题。
课件出示:“既生瑜,何生亮。”谁知道这句话是我国哪部著名历史小说中谁在什么时候说的话?这是什么意思?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到底发生什么事,以至于周瑜在临死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们倆之间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 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让学生先浏览一遍课文,想想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指名同学简单地说一说。(相机板书,并解“妒忌”)多叫几个学生说。
三、细读对话部分,理解人物性格。
1、文中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历史背景,(学生介绍 教师配合课件演示)。
2、你们认为课文中最能体现周瑜诸葛亮性格特点的是哪个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讨论这两个人特点是什么?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3、下面分小组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朗读比赛,你们想参加吗?这段话中,只有人物对话,却没有在说话前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分四个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说话的前面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再选出三个人按加好的提示语分角色读这段话,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填得好,读得棒。(生分组讨论学习,师巡视)
4、依此分组朗读,教师就填好提示语的片断随机提问。
小结:这段话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阴险狡猾;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精心安排准备。哎,对了说到诸葛亮精心安排借箭准备,有个人不得不提,他是谁?(板书)你认为这个人怎么样?从哪看出?
四、总结。是呀,周瑜眼里容不得挺有才干的诸葛亮,为世人所不齿,诸葛亮顾全大局,心胸宽广,令人崇敬,鲁肃言而有信,值得学习。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学习,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也分析了周瑜、诸葛亮、鲁肃这三个人的性格特点。究竟,诸葛亮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成功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共同学习。
五、布置作业。
抄写新词,再读课文三遍。
附板书:
妒忌
周瑜 草 船 借 箭 诸葛亮
狡猾阴险 顾全大局
心胸狭窄 从容镇定
不如
鲁肃
忠厚老实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精读课文重点段,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理解借完箭的船“顺风顺水”的意思,从而知道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复习,理解关键词。
①都督 ②妒忌 ③诸葛亮 ④丞相 ⑤水寨 ⑥擂鼓呐喊 ⑦长叹一声 ⑧神机妙算
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说谁神机妙算?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来解决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写草船借箭的部分。
二、学习“草船借箭”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1、请四个同学分自然段读这一部分,其余同学边听边用“——”划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2、每个人认真默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再找出一处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段,在旁边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然后让学生任意选择交流方式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
3、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相机引导,并随机板书。
4、质疑:你认为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问,或者你认为还有哪些教师没有讲到也可以提问。
教师这有个奇怪的问题,课文中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确切的提示语。那就是第7自然段中的“诸葛亮笑着说”。请你联系课文,想一想诸葛亮为什么而笑?
5、配合插图小结:草船外,箭如大雨似的飞射过来,草船内,诸葛亮在饮酒取乐,谈笑风生。他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超人的智慧。难怪后来周瑜长叹一声,齐读。那么,周瑜到底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6、(机动环节)这篇课文,老师认为课题《草船借箭》改成《草船骗箭》更合适,你们认为呢?
三、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这篇课文学完了,你特别想对文中的谁说些什么?
是呀,诸葛亮确实才智过人。草船借箭太精彩了,在《三国演义》原著中曾用这样一首小诗来概括这个小故事,课件出示,齐读。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周瑜通过这件事,确实感到自己不如诸葛亮,但他嘴上这样说,心里可还没服气。你们想知道后面又发生了什么事吗?欲知后事如何,请到《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去找答案。
附:板书
草船借箭
通天文 知人性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晓地理 巧安排
教后记
上完《草船借箭》一课,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周瑜和诸葛亮说话前加合适的提示语。学生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出了许多精彩的词语,如:在周瑜说话前,学生填的词有:“明知故问,假惺惺、狡猾、心怀鬼胎、装模作样”等。在诸葛亮说话前的提示语有:“略加思索、不慌不忙、略一思忖、胸有成竹、托着下巴、扇了扇鹅毛扇、郑重其事”等。由此可见,只要教师贴近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足学生思维创作的空间,学生则能充分地展示阅读的个性化。
5.《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五
执教者:xx小学 黄xx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弃面面俱到,重在梳理情节脉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重点难点:
围绕“神机妙算”,紧紧抓住重点句,前后联系,读、画、思、议、悟深入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草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读熟课文;
3、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4、教具准备:课件若干。
教学课时:
1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任务
1、复习: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回忆教师小结)
2、导入: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利用草船借箭?周瑜的险恶用心诸葛亮是否也算到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1)学生默读课文,想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句有哪些?它你为什么特别吸引你?
(2)检查自主探究情况。①学生汇报自主探究的收获。②出示投影片1: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3)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诸葛亮既然算到了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而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从哪些地方式看出来?从同瑜的谈话中,你悟到了什么?诸葛亮还算到了什么?
(4)小结:是啊,诸葛亮很了不起,那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又算到了什么呢?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1)此时此刻,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生答……)
师:好吧,答案就在第3段里,还是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吧。
(2)读后交流,重点研读下面一段话:出示投影片2:这时候大雾漫天……天亮时就回去。
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安排?诸葛亮当时已经充分估计到了哪几种情况?研读后,听录音,让学生感悟文中所描述的情境。
(3)曹操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箭没有?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境吧。(放课件“草船借箭”的精彩画面)
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境,请你们再研读课文,用“五字”法去学,你们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交流。
请同学们再自由读第3段,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4)小结:诸葛亮知识渊博,知识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四天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总贤妨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1)齐读第4段。议:事情的结果怎样?
(2)出示投影片3:周瑜看到……,心里很忌妒。周瑜长叹一声说:“……,我真比不上他!”
生齐读后,讨论:课文的最后一句和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4、总结课文,深化主题:
这堂课,我们围绕“神机妙算”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画、思、议、悟深入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四)延伸拓展,引申探究:
1、填空。(题略)
2、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著中,诸如《草船借箭》这类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很多,请同学们下去读一读,读完后,写一篇文章:内容是有关诸葛亮的故事,题目自拟。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6.《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六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划出重点句
②点出关键词
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5)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①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②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③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④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知
曹操
多疑
晓地理
信
鲁肃
7.草船借箭.生本课堂教学设计doc 篇七
一、引导学生质疑, 精心梳理问题
“问题导学法”认为问题是课堂的核心内容, 因此, 如何运用“问题连续体”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 收集问题包括两个途径, 主要来源于历史课堂的两大主体:一是学生提出问题, 二是教师梳理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
疑为思之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设计课堂问题的前提是“疑”。因此, 笔者把质疑作为预习环节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自学教材,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通过“个人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收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教师”的模式完成课前问题的收集。例如在“新变化”一课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战后是指“二战”吗?“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具体有哪些?“新变化”的“新”体现在哪里?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零散, 却能真实反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并真实体现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认知水平, 为有针对性地备课提供依据。
2.教师梳理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问题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 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由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成为学习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新变化”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是如何抓住“变化”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为了突破重难点, 教师梳理出的问题有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背景是什么?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影响是什么?阐述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等。接下来, 教师在收集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将梳理出的问题按照“问题连续体”的模式潜心设计、完善问题, 为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开发思维提供帮助。
二、依托学生实情, 潜心设计问题
在“新变化”一课中, 教师通过收集学生的问题了解到他们的预习情况和认知水平,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适当增加或修改问题, 按照“问题连续体”模式系统而整体地设计问题。当然, “问题连续体”中不同类型问题的设置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应由浅入深、由封闭到开放、由一元到多元地把问题分为五个层次, 即单一性、再现性、引导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问题连续体”的分层原则下, 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课堂问题链, 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总结提问”,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1.单一性问题
单一性问题属于事实水平类问题, 是学生通过感知、识记、复习即可掌握的。根据“问题连续体”的理论, 本类问题的结构、方法和结论都比较单一且具体, 多涉及数据和事实, 也就是“能够被我们感官所验证的具体的特殊的信息”, 在教学内容上一般指最低水平的知识信息。例如在“新变化”一课中,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诸如“战后是指二战吗?”“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等问题都归于此类问题, 学生一般能从教材中直接获得答案。创设本类问题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事实, 并在感知事实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2.再现性问题
再现性问题属于概念水平类问题, 是对事物进行归类而达到的水平。与第一类问题不同, 它在基本事实水平的基础上进入了概念的层面, 要求学生既要理解概念的内涵又要理解概念的外延。本类问题的创设需要“类”或“群”的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类”或“群”的共同特征, 从而真正理解概念、运用概念, 掌握此类问题对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如在“新变化”一课中, 教师提出了如下历史概念:“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滞胀”现象和“混合经济”, 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或教师补充的“课外拓展”部分找出有关概念的解析, 同时通过对应的练习题加以理解和运用。
3.引导性问题
引导性问题属于概括化水平类问题, 是将概念与概念建立联系, 要求学生达到掌握原理和规律的水平。本类问题的创设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掌握规律和原理, 是“关于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 它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要求, 学生必须由理解概念发展为理解原理和规律, 要求学生具备较为综合的能力。例如在“新变化”一课中, 教师设计的诸如“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等问题, 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
4.参与性问题
参与性问题属于理论水平类问题, 是各种关系的系统陈述, 是概念或原理背后的“主题”或“理论”, 要求学生达到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水平。本类问题的创设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概念、规律或原理解决主题范围内的定向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主动参与, 互动合作, 解决问题。例如在“新变化”一课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是“请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关系阐述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该问题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 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从而解决问题。
5.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属于自主探究及创造水平类问题, 是学生围绕“主题”或运用“理论”, 自行提出贴近生活和实际的问题, 通过探究性学习解决问题。本类问题的创设要求学生在主题范围内发现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自行提出解决方案并解决问题,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新变化”一课中, 教师提出如“以苏联、美国、中国为例, 概述二战以后, 各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变化过程、原因和影响”的问题, 此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不同结论,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此类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对开发学生思维和优化教学效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设置问题情境, 匠心善待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宗旨,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设计的五类历史问题链与具体事例相结合, 并融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构建知识体系。
1.知识问答, 解决事实水平类问题
对于事实水平类的问题, 学生可直接从阅读教材中找到答案, 教师可设置如小组知识竞赛、师生问答等活动解决本类问题。例如在“新变化”一课中, 笔者组织了由小组自主命题的“知识竞赛”, 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命题, 题目大多是单一性问题, 有固定答案, 由出题小组组织竞赛。实践证明, 本环节通过竞赛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 课堂气氛活跃, 不仅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 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问题、生成资源, 以便抓住讲授的侧重点。
2.推理联系, 解决概念水平类问题
概念水平类问题主要解决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专业名词, 学生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联系才能得出结论。在本课中, 笔者设置了“G4出动”环节, 意为“Grope 4出动”, 即将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组成四人小组智囊团, 每小组轮流负责讲解有关本课的重要历史概念或专业名词。如本课涉及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滞胀现象”“混合经济”等概念, 根据学案要求, 学生须在预习时找出有关概念的解析并加以理解, 同时完成对应的练习题。上课时由四人小组智囊团用关键词提示的方式,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的重要历史概念, 并通过“趁热打铁”环节设置相关练习题, 及时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通过本环节的实践, 一方面, 学生互相质疑, 在提高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作为观察者, 可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时补充讲解、释疑解惑, 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本课的知识点。
3.合作探究, 解决概括化水平类问题
本类问题的难度较前两类明显提高, 教师可通过一定的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学生往往可通过小组合作活动, 在探究、讨论后得出结论。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一: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 请写出上述材料中12345处分别对应的内容。
(2) 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学法指导:提示1:原因主要从惨痛教训、成功案例、现实需求、外部冲击四方面思考;提示2:内容主要从经济政策、社会保障、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四方面思考;提示3: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思考。】
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 完善解题答案, 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展示答案, 教师进行点拨、讲解。本环节通过分组合作探究,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 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主干知识的理解。
4.哲学思辨, 解决理论水平类问题
理论水平性问题大多理论性较强, 涉及现象与本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理论性问题, 教师须引导学生理顺关系, 将表层知识上升至理论层面并能举一反三。为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辨, 解决理论水平类问题, 笔者设计的题目如下:
合作探究二:完成下列表格, 并阐述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教师通过课前的学案检查, 找出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提示做题的关键,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完善解题答案, 之后再由每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展示答案, 教师进行点拨、讲解。事实表明, 本环节通过设置合作探究, 将理论性的问题有效分解成与问题相关的具体要素,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理解这种调整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较快发展, 从而突破了难点。
5.发现问题, 解决自主探究及创造水平类问题
自主探究及创造水平类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答问题, 此类问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答案是多样的。例如, 笔者在本课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以苏联、美国、中国为例, 概述二战以后, 各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变化过程、原因和影响”和“结合苏联经验, 谈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就的启示”, 从教学效果来看, 通过对题目的探究, 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变式题的能力, 强化解题技巧, 并通过苏联、美国、中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变化过程、原因和影响的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结合苏联改革失败的经验认识到各国改革的艰难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从而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的探索和适时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从题目内容的角度看, 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在课后可以无限延伸, 当然, 本题也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本内容后, 通过反思先前做过的题目发现自己在解题方面的不足。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都可能是不同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予以指导, 这是从学法指导角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8.草船借箭.生本课堂教学设计doc 篇八
关键词:生本教育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20-01
1 设置合理的前置探究作业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要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前置性作业要体现出教学案一体性。设计前置作业前要求教师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这节课的数学知识蕴含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2)通过教学能改善学生哪些思维品质。(3)教材是如何体现这些思想方法的。(4)怎样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2 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指导
有效的合作学习,除了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外,进行合作训练是关键。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准备。
首先让他们清楚在独立探究阶段在认真完成探究作业的过程中要找出自己对知识理解的薄弱点,和探究过程中的新发现。清楚“对知识理解的薄弱点”,是在交流阶段需要请教其他同学帮助解决的内容。在探究过程中的新发现,是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关键。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做主讲,并有针对性结合实例培训主讲学生。让学生知道主讲人在介绍探究思路时,要讲清关键词或关键数据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注重结合实际去解释具体问题。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汇报小组就是一个整体,组内成员一定要相互协作,可以用组内互相补充的方式讲清对问题的理解或回答同学的质疑。有条件的小组可以用投影或是多媒体展示探究结果。三是学会交流。合作交流是生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而让学生学会结合主讲人汇报的内容随时质疑或提困惑是进行有效交流的关键。这部分训练要结合教学实际来进行。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找出“桌子的角是直角,黑板的角是直角,数学课本的角是直角……”我这样引导学生提出质疑:“看到刚才同学们找出的这些直角,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你是怎么判断出这些角都是直角的?我想知道这些角的大小是否一样等问题”。教师再次结合学生提出的疑问请主讲或汇报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如果在发现主讲人或汇报小组解答有困难时,教师再引导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最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整理总结:“结合几位同学的看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并在比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为了提高合作效率,教师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还要给学生讲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简单的问题大家已经达成共识的不用深入讨论,重点要讨论意见不一致的问题。当出现分歧时,不要轻易听取某一方的意见,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小组长要抓住时机组织好辩论,看谁的办法更合理,更具有可信度再相信谁。如果在组内实在不能达成共识的,就要记录下来准备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3 精心预设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是与前置性探究作业紧密相连的,教师设计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关键,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如二年级数学连续两个问题应用题设计以下合作学习内容。
3.1 补充条件或问题
(1)音乐兴趣小组有16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4人.———— ———— ———— ———— ?
(2)音乐兴趣小组有16名女生,———— ———— ———— 。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音乐兴趣小组有16名女生 ,———— ———— ———— 。男生比女生少几人?
(思考:(2)、(3)小题填条件时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3.2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男生有几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几人?(思考:连续的两个问题之间有联系吗?如果有他们的联系是什么?)
括号内的思考提示就是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关键,因为这三个问题是在引领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问题思路是否合理。比如第三小题学生如果直接填“男生比女生少6人”,或者随便填一个“男生人数”,在小组交流环节学生就会结合思考提示去辨析是否合理。前置探究作业的第二题设计,思考:连续的两个问题之间有联系吗?如果有他们的联系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合作交流中解释清楚,解决第二个问题要用到第一个问题的结果。设计这样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要会解决问题,还要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解题思路。不让前置探究作业变成一张题卡,学生只停留会做题这个标准上。
4 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
要做到交流形式比较灵活,而且人人能参与。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做到人人敢发言,人人想发言。其次让学生明确交流的方式,如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有小组代表交流,也可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学生要在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来阐述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异议。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预设好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并设想出相应解决方案。同时要估计好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并能做到在课堂上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亮点,有价值进一步探讨的错误认识,及时调整自己预设的引领思路,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教师要认真整理,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决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这些问题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资源。 其次教师要做到认真倾听研究小组讲解思路,仔细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及时点评学生优点与不足。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点拨,并学会结合教师的点拨调整自己的思路及抓住要点阐述自己观点的方法。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并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5 设计切实可行的训练题目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基础性练习要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要重点检查中差生学习状况。拓展性练习设计要结合所学知识点增加难度和广度,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能拓展学生能力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重点看优等生学习的情况。
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前置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有机结合,预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率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9.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九
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
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习设计
10.《草船借箭》优质版教学设计 篇十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11.草船借箭.生本课堂教学设计doc 篇十一
一、构建一种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而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 然而, 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是思维的载体, 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为心声”,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 更容易关注的是诸葛亮的外在表现, 比如, 借箭成功, 神机妙算,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等。但是通过这些表象的背后, 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神机妙算的呢?为什么在周瑜要设计陷害时, 他就能想到去向曹操借箭呢?他怎么就能想到如此周密完美的借箭计划呢?我觉得这恰恰是学生不太关注的, 但是这也恰恰是教师该让学生触摸的, 也就是说只有真的让学生触摸到了诸葛亮的思维, 他们才能真的认识到诸葛亮这个形象。另外, 在学生的眼中, 周瑜也好, 鲁肃也好, 曹操也好, 诸葛亮也好, 多数人认为他们就是个体独立存在的, 为推动故事发展而创设的, 很难有立体的思维, 很难想到作者写作的思维。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领学生建立周瑜—鲁肃—曹操—诸葛亮—作者之间的联系, 形成关联阅读的思维, 融触摸文体、理解内容, 领悟表达, 感悟形象, 揣摩章法为一体。渗透读文方法, 打开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使学生原本个体的、点状的思维, 能够渐渐地变成面状的立体的思维, 这对于高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品味一点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所以在小说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通过研读重点字词段落, 让学生通过建立环境、情节、人物之间的关系, 感悟人物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在文章中有很多能统领全篇的词句, 如:“你借给我二十条船, 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 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 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 我的计划就完了。”因此,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能统领全篇的词句, 通过关联阅读的方式, 体会诸葛亮语言背后的弦外之音, 体会他的博学、识人、善思的才干, 感知人物形象。在教学中, 我们应力求达到在品读文中语言的同时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语言。
三、发现一些方法
方法的含义较广泛, 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而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 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那么小学语文阅读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像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的那样“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呢!
《草船借箭》是一篇小说, 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在阅读和学习小说时, 我们只要紧扣“人物形象”这四个字, 就不至于在黑暗中摸索, 而是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对于本课而言, 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和故事情节, 以及环境描写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诸葛亮来服务的, 只有将人物、情节、环境联系起立体阅读,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安排材料与凸显人物形象的关系, 才能引领学生真正感知人物形象和作者塑造人物的特点。
因此, 在本课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抓住“才干”一词, 首先引领学生将诸葛亮的才干和故事内容关联着看, 发现文章的主要情节 (诸葛亮用计借箭) 和诸葛亮不同于周瑜的思维 (周瑜想到的是造箭, 诸葛亮想到是借箭) 。接下来是抓住主要情节 (从哪能看出诸葛亮想要去借箭, 他心中所想的借箭计划是什么) , 引领学生关联着想, 深入感知诸葛亮的思维, 然后在诸葛亮的语言和他心中所想的借箭计划当中关联着找, 从而发现诸葛亮博学、识人、善思的才干。最后是将周瑜、曹操、鲁肃和《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章节关联着读 (周瑜、鲁肃、曹操这三个人物与诸葛亮的博学、识人、善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揣摩到了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在不露痕迹之中渗透读文方法, 使学生明白, 小说读什么, 怎么读。
四、拓宽一道视野
“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 就意味着他的路能够走多远。”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视野决定着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教师可以适时出示我们祖国的年代表并介绍三国鼎立这段历史, 再加上《三国演义》这部书中与诸葛亮有关的章节的介绍和刘备等人物形象特点的说明等, 用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有利于更加突显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激起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兴趣。
五、延伸一生习惯
课有尽而意无穷, 课的结尾时, 教师可以出示《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章节:定三分隆中决策、诸葛亮火烧新野、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用智激周瑜、七星坛诸葛祭风、诸葛亮智算华容、孔明一气周公瑾、孔明巧布八阵图……教师还可以展示张飞、刘备、曹操等鲜活的人物形象的章节,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他们的特点:曹操———奸诈多疑, 刘备———仁厚贤德, 孙权———深谋远虑, 关羽———义薄云天, 张飞———耿直鲁莽, 赵云———骁勇善战……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起学生对阅读《三国演义》这部书的期待,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从而使语文课堂是开放的, 立体的, 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帮助学生建立大语文的学习空间,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李增梅 篇十二
独树中心小学 李增梅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写而成的课文。(出示课题后齐读)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中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生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妒忌诸葛亮并设计陷害他是发生这件事的——起因,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草船来借箭是这件事的──经过,诸葛亮如期交箭让周瑜自叹不如是这件事的——结果)
3、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4、理解“神机妙算”。(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针对“神机妙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
5、交待目标: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神”和“妙”加上着重号.)
三、自主学习品读感悟
一)、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说说为什么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三)、全班交流: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评读、齐读此句体会雾大。)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3)、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板书:知天时)
3)、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那我们把它改过来!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4)、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3)、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笑着说。)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学生自由读)
交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1)、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课件演示掉转方向。)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懂地理)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来感受诸葛亮借箭的精彩!(播放视频)
四、总结延伸 回归整体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时、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懂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加上他又有计谋,有胆识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就神在他的平日积累,妙就妙在他日常的的观察,这就是智慧,其实他的言语中更是充满着智慧,下节课我们还要从他与周瑜的对话中来进一步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五、作业拓展 延伸学习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葛亮 神机妙算 知天文
晓地理
13.七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时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导之以思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大雾……
齐读。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板书:大雾漫天)可见诸葛亮懂得什么?(板书:懂天文)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齐读。
比较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里加上“一定”说明了什么?
读出自信的语气(朗读指导)
哪些句子证明,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确实不敢出兵,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板书: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曹操这个人的——特点。(板书:知人心)
3、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还“算”到了什么
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
诸葛亮算到那天正好是顺风顺水(板书:顺风顺水),可见诸葛亮还懂什么?(板书:晓地理)
4、学到这里,你们佩服诸葛的神机妙算吗?好,现在你们能围绕“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把上面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说吗?
5、学生试说,指名说,评价。
6、小结: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所以能顺利地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三、导之以练
1、那么诸葛这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三段,用线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
师: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掉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用手当船操作,体会这样安排的.巧妙)
出示: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
齐读,这句中的“谢谢”是什么意思?(感谢、嘲笑)
朗读指导
(3)老师已把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写出来了。(出示)
吩咐 朝北岸开去
下令 一字儿排开
又叫 擂鼓呐喊
又下令 掉转船头
吩咐 齐声呐喊
就叫 驶向南岸
(4)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鲁肃,该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说话练习)
14.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人物特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发现学习疑难。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人物特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新词课件;相关句子课件。
2.学生: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导语:我们阅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就知道,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12、出示课题,读课题
3、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指名汇报,评价
2)相机解疑,问题归类
4、师点拔,小结
1)什么叫草船?什么叫箭?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样草船借箭?最后借到了箭吗?
二、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1)找出生字新词
2)发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生字新词
1)指名领读,评价
2)师点拨,小结: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交流新词
1)指名说说新词意思,评价
2)师点拨,小结: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3)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质疑问难,问题归类
1)指名汇报,评价
2)相机解疑,问题归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课文中诸葛亮、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物?
2、小组讨论
3、指名汇报,评价
4、全班交流,师点拨,小结板书:
1)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l、2自然段)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3--5自然段)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6-9自然段)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10自然段)
2)初步感知课文人物特点
诸葛亮:神机妙算
周瑜:心胸狭窄
鲁肃:忠厚老实
四、梳理小结,设置悬念:
1、引导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2、布置下节课任务: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五、作业设计,安全教育:
1、作业内容:记忆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安全教育:进出教室不要拥挤或奔跑;上下楼梯靠右行。板书设计:
原因赶造
19草船借箭经过逼近受箭南岸
15.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 篇十五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教 具 准 备:《草船借箭》录像 幻灯片 教 学 时 间: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 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过 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 透 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草船借箭.生本课堂教学设计doc】推荐阅读:
生本教学课堂免费11-06
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8-14
生本写作课堂教学模式10-05
课堂教学中实践生本10-09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08-21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08-06
关于生本课堂11-20
我的生本课堂与总结09-24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模式初探09-12
背影教学设计doc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