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2024-08-25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1.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篇一

“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的由来

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社会变革的推进以及现代家庭结构的产生,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卓越的成效,同时种种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的弊端。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一直以来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与指导工作,促进中国家庭教育的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2009年4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革命老区井冈山启动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计划,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率先进行了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目的在于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促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服务亿万家庭,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家庭和谐。

家庭教育同时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到国家高层的广泛关注。2011年儿童节胡锦涛在湖北十堰市柳林幼儿园题词:“揭示教育的本源,孩子不健康,民族没希望,学生不快乐,人民不幸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过这样的话:“看一位家长是不是合格,不仅看给孩子的物质条件,更要看给孩子的精神财富;不是看为孩子开辟捷径,而要看为孩子发展指路;不是看支配孩子,而是看与孩子共同成长。”

孕育历程:

2011年6月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向袁贵仁部长批示:家长亦需要教育培训,应引导他们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都是不可或缺的。请着媒体多组织些家长喜闻乐见的文章、访谈节目,以弥补家长在子女教育知识方面的缺失。

2011年9月17日,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在《关于我过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的报告》中指出:

一、重视家庭教育已成为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施;

二、我国家庭状况的变化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挑战;

三、办好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把家庭教育抓在手上。

2011年10月18日,袁贵仁部长在对该报告进行的批示中指出:请刘利民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并基础一司、二司阅研。家庭教育是六中全会特别提到的一个方

面,如何统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是我们应当并需要采取一些切实措施的重要课题。调研报告中的意见建议值得重视,国外经验值得借鉴。请借这次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的契机,把这个问题好好梳理、深入研究一下。

2012年1月4日,政治局常委刘延东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面对的新挑战。特别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和重组家庭儿童教育、流浪儿童教育等要加以特别关注。

经验借鉴:

随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国外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进行了调研,中国教育学会形成《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思路》,袁部长指出:关于国外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很有价值,许多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借鉴。请组织专门同志研究起草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做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印发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完善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评价机制。

2012年2月17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给予高度重视。

项目诞生:

2012年5月10日,《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开展“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的通知》(学会[2012]35号)的函件正式发出,函件指出: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倡导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经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研究同意,中国教育学会拟在全国开展“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

2012年8月10日上午,“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10余家媒体参加了发布会。该计划将通过广泛征集“优秀家庭教育案例”、组织家庭教育思辨和讨论、举办家庭教育巡回报告、表彰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优秀家长等活动,充分动员学校、社区、企业和公共媒体的积极参与,帮助广大家长和全社会认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准,促进家校合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2.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07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婚前检查的女青年80人、产科门诊产检的初产检孕妇4900人,以及在江门市市直社区婚育学校学习的新婚妇女4020人,共计90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根据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核心信息自行设计问卷,由调查对象分别于干预前后闭卷填答,前后试卷内容一致。内容包括:⑴基本信息;⑵艾滋病基本知识;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⑷关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政策4方面共36道问题。

1.2.2 健康教育干预方式:⑴人际传播(咨询):在婚检门诊对婚检女青年进行面对面的宣教和咨询,在咨询前后让女青年闭卷填答问卷各一份。⑵自我传播(采用宣传小册子):在产检门诊向初产检孕妇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小册子,在发放前先让孕妇完成第一份问卷,并嘱附其回家认真阅读小册子后完成第二份问卷,在第二次产检时交回。⑶群体传播(讲座):在社区婚育学校设置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课程,让参加社区婚育学校学习的新婚妇女在上课前后闭卷填答试卷各一份。

1.2.3 结果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干预前后调查结果进行效果评价。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干预前后各发出问卷9000份,干预前收回有效问卷8430份;干预后收回有效问卷8430份,其中婚前检查女青年76人次;产检孕妇4830人次;新婚培训班女学员3524人次。年龄:最小20岁,最大46岁。职业:国家公务员257人,占3.05%;事业单位3 536人,占41.95%;自由职业(或待业)4637人,占55.00%。文化程度:高中以下3260人,占38.67%;大专2 720人,占32.27%;大学本科以上2450人,占29.06%。

2.2 健康教育前后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情况

健康教育干预后,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见表1。

%

2.3 不同方式教育后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情况

不同教育方式教育后,除艾滋病基本知识阅读与讲座咨询等方式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外,其余两部分知识知晓率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4 教育后不同职业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情况

教育后不同职业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2.5 教育前后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情况

教育前后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

*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教育前后知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

3 讨论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估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感染HIV者高达3 320万人,其中妇女有1 540万人,15岁以下儿童有250万人;每年约有250万名艾滋病感染妇女分娩,大约有80万名儿童受到母婴传播的威胁。在我国,目前有艾滋病感染者约70万人,其中几乎50%是妇女,约40%是15~24岁的年轻人。江门市是全国艾滋病较高发城市之一,且艾滋病疫情特点是:艾滋病发病和死亡情况日渐严重,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比例持续上升,以20~40岁处于生育年龄的青壮年为主,占感染者总数的80%以上;由于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一直在增加,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会快速增加[1]。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遏制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已是全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对艾滋病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是目前证明行之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措施[2]。健康教育是一种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大,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到:利用妇幼保健机构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婚前咨询、产前检查发放宣传资料,开设孕期健康教育讲座等对育龄妇女进行一系列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活动,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愿接受HIV检测的意识。尤其是婚前咨询效果最佳,知晓率可达到100%,与国内报道结果基本一致[3]。

本研究结果显示,教育后无论何种文化程度或用何种健康教育干预方式,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均有显著性升高;也表明了本研究所运用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法不存在文化差异,适合各种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具有普及性。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教育后不同职业的育龄妇女,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就更加表明,本研究所运用的几种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对任何阶层的育龄妇女都有效可行、易于接受,具有普遍性,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各个环节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探索适合育龄妇女特点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婚前检查的女青年、产前检查孕妇和在江门市社区婚育学校学习的新婚妇女共计8430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并于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后,无论何种文化程度或何种职业育龄妇女,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均有显著升高(P<0.005)。结论 利用妇幼保健机构的各个工作环节,对育龄妇女进行一系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干预,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水平、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自愿接受HIV检测的意识,是有效可行、易于接受、具有普遍性及值得推广的健康教育方法。

关键词:健康教育,艾滋病,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1]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0.

[2]曾毅,许华.宣传教育与干预是遏制艾滋病流行最有效的手段[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⑴:1-6.

3.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篇三

关键词:媒体;影响;媒介素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0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发展迅速。据统计,我国目前报纸种类超过1000种,期刊杂志近7000种,电视台达到3000家左右,网民数量逾亿。蓬勃发展的传媒业,使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但在资讯媒体迅速发达的同时,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的需要、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一段时间以来,这股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愈演愈烈,几乎达到“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的地步。

在部分媒体不良行为的巨大作用下,思想尚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养成时期,很容易接受媒体炒作的暗示、影响。2007年4月份在媒体上炒的沸沸扬扬的甘肃女孩杨丽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杨丽娟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据说还是优秀学生干部,由于受媒体宣传刘德华的影响,疯狂追星13年,最后达到学不上、工不做、连父亲跳海自杀也要追星的程度。2006年12月,一名残疾少年在周杰伦的演唱会上吞药自杀。2007年4月3日,一家报纸用较大篇幅刊登一位叫李瑶的17岁女孩,欲实现“人造李湘”的愿望,言辞间洋溢着对这名女孩的鼓励[1]。另外,有报道,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有13.2%的人上网成瘾,有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几乎达到20%。既要维护青少年的上网权利,又要保障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伤害,这是一对矛盾。除了加大对媒体的管理力度,切实抵制媒体低俗之风外,加强对中小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或许更是一条长久之计。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首先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20世纪30年代;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1994年陈力丹教授在《新闻记者》杂志当年第一期发表《我国需要“媒介扫盲”》的文章[2],最早提出“应该向中、小学生系统介绍有关报纸、广播、电视的各种知识”。或许因为在当时,传媒的力量和社会影响还没有现在这样大,文章发表后没有引起大的反响。1997年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建设性的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3]

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尚没有多少人进行研究。其实,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它能使中、小学生掌握媒介传播的相关知识与运作内幕,从而知道怎样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至于只是充当媒介传播的被动接受者。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如何进行具体操作尚待理论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借鉴别国的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在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现有教学内容的相关部分适当介绍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最好是组织传媒学界、传媒业界以及教育界的优秀者编制专门教材,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2005年,深圳青少年报社、特区教育杂志社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系列活动中,就为中小学生编辑出版了《给你一把金钥匙——如何辨析媒介信息》、《媒介的故事》等书。在书中,作者力求通俗易懂地把媒介的发展、各种媒体的功能,以及媒介的优劣点等告诉小读者,让小读者学会利用媒介,用其所长,避其所害。他们采用了拟人手法和讲故事的形式,并特别采用了卡通连环画的表现方式,让小读者更易接受、读懂。该书的目录有:媒介大家族(1.大哥——报刊2.老二——广播3.老三——电视4.老四——网络5.老五——手机短信);报纸的“三件衣”;广播的威力;电视的魅力;网络的真面目;时髦的手机;和媒介做个好朋友等等。

第二,加大对中小学师资中媒介素养师资的培养力度。搞好学校教育,良好的师资是保证;要想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师的媒介素养高低是关键。无庸讳言,在我们的教师当中,有许多人其本身的媒介素养,包括对媒介的使用、对信息的辨别等等,都不甚了了,更遑论学生。可以通过短期进修、寒暑假培训、专业讲座、单科学习等各种形式,先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长期则需要学校配备专门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的师资。

第三,和媒体合作。各级较为规范、较为现代化的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网站等应对中小学生开放,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免费或低费参观,让学生了解传媒的制作过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各家媒体一种长期的公关工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媒体可以培养未来更高水平的忠实受众。

第四,举办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讲座。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一些传播学者、著名记者、著名编辑、节目制作者等,到学校给师生进行有关媒介知识的讲座。

第五,媒介素养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当学生能够自己拍照、自己摄像、自己制作网页、自己报道新闻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批判能力的媒介消费者。所以,可以通过办报纸、做节目、第二课堂等形式,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应该说,仅仅教授读解文本却不教授制作文本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不完善的。

总之,由于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媒介,提高媒介素养,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以上材料参见:中国青年报[N].2007-4-4,“特别报道”.

[2]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86.

4.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篇四

1.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措施(主线)

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5.教育学及教育现象的含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6.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异同

异: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鬼客观规律的揭示。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制定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指定的。同: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而且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是比较可行的。因此,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7.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杜威。

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9.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放入结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的教育工作。

10.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1.教育目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12.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3.素质教育的含义

它是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主观努力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狭义上说:素质教育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14.素质教育的内容

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5.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差异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

不均衡性: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一种是统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另外一种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

1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首先,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环境: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成熟)

18.教师的含义及其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9.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教育,敬业乐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这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团结协作、关心集体是教师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骄傲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20.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部分。

21.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教师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是非真伪,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22.德育的概念

德育又称为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

2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24.班级管理的含义及其模式

含义:班级管理就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模式:①班级平行管理模式

②班级民主管理模式

③班级目标管理模式

25.班主任的概念和任务

概念:班主任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

任务:在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质量以及身心发展水平。

26.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7.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8.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29.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30.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3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3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3.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重用》《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34.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3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36.“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37.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

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8.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去鞥强学生体质。

39.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40.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1.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42.义务教育是依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43.教师是佳偶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45.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泛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46.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47.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48.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49.教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50.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51.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5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53.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54.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势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55.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行程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57.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一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

58.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史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59.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60.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6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2.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63.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6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

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65.活动与交往时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66.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7.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8.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时特别的重要途径,其中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5.教育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五

再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转换性特征,教师行使权利过度,可能会带来相应的义务。最后,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同时发生的,教师在取得权利的同时,也就应承担相应的义务。高校学生权利与义务(121)(05.9.1)6条权利:1.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2.参加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3.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4.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的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5.对学校给与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起申诉,对学校、教职工侵犯人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起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 6条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业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相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助学金的相应义务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第一题:教师资格要素 国籍、道德要素、业务要素、学历要素 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制度{ = 1 * GB3 |①必须是中国的公民;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重点)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定合格。第二题:教师资格的限制和丧失(第75页)《教师法》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受到法律限制禁止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一是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二是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被撤销教师资格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教师资格。(教育法中的数字一定要看,考点)第三题:特级教师仅仅是称号不是职务。(第76)

小学教师:高级、一级、二级、三级 中学:中学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中等专业学校 文化课、理论课教师: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教员 生产实习课教师: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实习指导教师 高等学校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第五题:教师聘任制度包括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第77)第六题:承担违反教师法民事法律责任的具体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训诫、具结悔过。(第87)第一题:《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92)包括三个方面: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了依法治教,规范高等教育活动;为了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第二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第93)高等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原则。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对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实行帮扶的原则。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的原则。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的原则。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鼓励高等学校与社会、高等学校之间在国内外的协作交流和合作活动的原则。第四题: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称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设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阶段高等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其次,高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最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两大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第100)第六题: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 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的教师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条件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八题: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利(第109-111)高等学校的自主招生权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权高等学校的教学自主权高等学校的科研与服务自主权高等学校的海外交流自主权高等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的自主权高等学校的财产管理自主权 第九题:1989年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112)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就可以申请取得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第十一题: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第118-119)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聘任的原则:高等学校必须是合法设立的学校,受聘教师应当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师资格和任职的基本条件。订立聘任合同必须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高等学校与受聘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自愿的协议。聘任合同的内容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尊重合同双方的权利,明确合同双方的义务。订立聘任合同的形式必须合法。包括聘任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对合同形式要件的规定等。聘任合同的类型:定期聘任、无定期聘任、阶段性合同 第十二题:高等学校学生的处分第53条规定: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第54条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第55条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第56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第57条规定:学校对学生做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第58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第59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第60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第61条规定: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复查15个工作日内告诉申诉人。对复查有异议的15个工作日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30告诉答复。第32条规定: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由学校规定。对合格后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第33条规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颁发学位证书。第34条规定: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应当颁发肄业证书。第十三题:《高等教育法》第60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主要有如下一些渠道:(1)国家财政拨款(2)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入(3)高等学校通过兴办产业以及通过科学研究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收益(4)高等学校收取学生的学费5)由于国家对高等学校的优惠而形成的收益 第十四题:高等学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5个主体:地方性任命政府及其行政部门、高校、社会结构或人员、高校教师、高校学生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的法律责任。高等学校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的法律责任。高等学校教师弄虚作假的行为的法律责任。第一题:职业教育的概念(第138)

职业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的,指国家为实现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第二题:《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139 1996.9.1)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第四题: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第142-143,三个方面的原则)

实施有计划、有重点地教育分流的原则

根据《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相关规定,国家在重点建设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做好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即小学后分流、初中后分流和高中后分流。其中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

职业教育体系由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组成,职业学校承担普通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职业学校教育齐头并进。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原则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弥补普通学历教育的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与劳动力的需求。

1)各级各类学校、有关机构应当依据开放性原则,相互沟通,具备兼容性。

2)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和相互选拔、相互吸纳人才的有效机制,为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3)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4)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沟通还体现在教育整体结构的调整方面、各类教育体系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方针策略。

第六题:职业培训(第146)

职业培训是以就业、专业或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适岗)。待岗不属于

驾驶学校不属于职业培训的范畴;跆拳道培训班也不属职业培训。

第七题:职业教育实施的原则(四个)(第148-149)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和普通学历教育一样,职业教育应重视德育工作,要强调既教书又育人,要将劳动者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的实用性人才。实行产教结合的原则

实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则

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使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现实地摆在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前面。

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教兴农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把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八题:义务教育的概念和特点。(86.7.1

06.9.1)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强制性 全面性 权力性 公共性 第九题:义务教育法的概念与特征(第163)

义务教育法是国家为了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特点:

概括性《义务教育法》总共只有18条,对义务教育的任务、义务教育的主体、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管理和保障以及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概括性规定。这样使义务教育法具有极强的原则性和弹性张力。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性是只在制定义务教育法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我国教育立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义务教育法反映社会主义义务教育的本质和特点。灵活性是指在制定义务教育法时,应当预见到义务教育现象和实践的复杂性,考虑义务教育在实现时间、步骤和方式等方面的复杂性,承认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别,允许因时因地制宜,对某些规范要求作出特别的、变通性规定。第十题:《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165)

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所作的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老师补充,知道即可)投入机制 教育资源的分配 学校安全 法律责任 第一题:民办教育的概念(第205 2003.9.1)

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第二题: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第203)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第三题:民办教育的性质 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第四题:民办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四条,要掌握)

1、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民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2、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原则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条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国家保障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着的合法权益。”

3、鼓励保护原则

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从六个方面对民办学校进行扶持与鼓励,主要表现在:①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鼓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自主和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③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④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⑤人民政府委托若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应当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⑥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4、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原则

《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其制订过程中对如何规范民办教育自身行为给予充分关注并通过规范民办教育举办者及民办学校的行为来促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第五题:民办学校举办者的权利——举办者的合理收益问题 民办学校举办者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利和依据协议获得合理回报的权利。

在税收政策方面,捐资举办人享受所得税优惠,可以在个人或

单位所得范围内全额扣除捐赠数额后再交纳所得税,国家对因发展举办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民办学校在扣除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须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合理回报有一定的度。第六题:教育侵权行为

指行政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直接或间接剥夺其他主体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

特征:违法前提的特殊性 违法主体的多样性 违法性质的双重性 救济方式的综合性

第七题:法律救济的基本含义(2点)

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即是指当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受到行政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当行为的侵害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或补救,使之能正当享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此点更重要)特征:事后性、权利性、救济方式的综合性

第八题: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3点)

1、事后救济的原则:教育权法律救济行为均发生于教育实体法所赋予的权利遭到侵害以后。换言之,只有侵害教育权益的不法行为发生之后,受害的当事人才能寻求相应的教育权法律救济。

2、救济主体法定的原则有权进行法律救济的国家机关要由法律明文规定,不是任何国家机关随心所欲就可以实施教育权的法律救济行为。换言之,受害人的权利救济请求也只能向法定的国家机关提起。

3、正当程序原则法定的国家机关在进行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矫正和分配社会正义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

第九题: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主要是由以下各项制度构成教师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 第十题:教育申诉制度概念: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做出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或者在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行使申诉权,向法定的国家机关申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特点:1.教育申诉制度由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在很多方面的规定是相同的,但在申述主体、被申述主体以及申述范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同。2.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教育申述制度是一项法定的申述制度。各级行政机关在受理教师或学生的申述后,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处理决定对申述人与被申述人双方均具有约束力。3.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教育申述制度是专门为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目的在于保护教师和学生的的合法权益。这项制度中的申述主体、被申述主体、受理主体都是特定的。4.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教育申述制度属于非诉讼上的申诉制度,具有非申诉性。

第十一题:申诉书的内容包括

申诉主体:姓名、住址、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名族 被申诉主体:单位、法人、性别、工作单位 申诉要求、申诉理由、附项

第十二题:教师申诉的管辖:隶属管辖 地域管辖 选择管辖、移送管辖行政复议的管辖:上级管辖 本级管辖 特殊管辖 移送管辖 指定管辖,(确定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权限和分工制度)行政诉讼的管辖: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

移送管辖 指定管辖

第十三题:行政复议的概念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即复议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做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及其制度。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内容不要)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迟到的正义就是不义)准确性原则、便民性原则 行政复议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几个重要环节。第十四题:行政诉讼概念

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制度。特征:

①诉讼前提的特殊性。行政诉讼是处理和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其前提条件是要有行政争议的产生。

②诉讼被告的恒定性。行政诉讼的被告一般总是行政主体。③诉讼主体的多元性。在行政诉讼中活动的主体是既有法院、原告行政相对人、被告行政主体,又有检察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但人民法院起主导作用。

④程序启动的被动性。行政诉讼起因于行政相对一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向法院提出诉讼,么有相对人的起诉行为,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来启动诉讼程序。⑤审理对象的限定性。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能就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能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而且除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可进行依法变更外,一般也不可能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适度性进行审查。

⑥举证责任的倒置性。行政诉讼一般不遵循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主张权利的行政相对人不负或少负举证责任,而由行政主题对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主要的举证责任。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①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所谓合法性审查,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②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指具体行政行为不因当事人起诉而停止执行。

③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胜诉是建立在举证充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如果当事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就有可能败诉。

④不适调解原则。该原则的含义是要求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以调解作为审理和结案的方式。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指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诉讼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诉讼程序(5个,知道即可)

起诉与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的程序、执行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又称为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再审的程序

6.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篇六

1.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而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学著作。外铄论

1.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性恶论);美国的华生(行为心理学家);英国的洛克(白板说)。

2.强调外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一般都强调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心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学习。内发论

1.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性善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的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的格赛尔(成熟机制)

3.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各教育家、心理学家代表作及其思想

1.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率)2.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

4.柏拉图:《理想国》一书涵着欧洲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分类雏形:知、情、意三分法。

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主张“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6.苏格拉底:助产术

7.维多里诺:儿童的身心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气氛中会得到和谐的发展,创办快乐之家。

8.舒尔茨:人力资本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9.布鲁纳:“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提出“掌握学习教育法”;

10.杜威: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11.洛克:代表作《教育漫画》;“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造成的。”主张外铄论。

12.泰勒:课程评价中目标评价的提出者,别成为“教育评价之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最早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13.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4.加里宁:“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15.皮亚杰:道德认知模式

16.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教师、学生、班级、课堂

1.评价教师行为价值和整个教育价值的基本标准是:热爱学生,严谨治学。2.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3.属于教师团结协作基本原则的是:同行相尊,取长补短,主动交往。4.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

4.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继续教育。5.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6.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备课。

7.衡量一个班级是否是班集体,关键是要看:是否有良好的班风。8.研究教育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的规律。

9.组织教学:为了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通常在上课开始时,教师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10.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体。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的四种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11.直观教具分为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12.教学史上出现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1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班级。

14.班级管理分为: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平行管理(集体和个人相互影响)和目标管理(小组目标,个人目标与班级总体目标相一致)。1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三种: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教育评价的类型

1.从评价的功能来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从评价的严格程度: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3.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课程

1.课程从广义上来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目标及 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3.课程改革:2001年的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织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

5.从课程任务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6.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7.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它的三个层次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我国的课程计划应当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2.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策略:学习内容为中心的策略。

形式型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或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媒体为中以的策略。

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3.实质教育论:重视课程和教材,代表人物为:赫尔巴特,洛克

形式教育论:重视实践,代表人物:杜威

德育

1.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教育:有关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

道德教育:道德知识教育,审美情操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信念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德育原则包括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德模式包括认知模式、体谅模式、价值体谅模式和社会模仿模式。

体谅模式 :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这一理论反映的德育模式是体谅模式。4.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政策和总方向。2.“十三大” 第一次在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3.《国际标准职业分类》首次将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指郭家玮教育确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成的目标。

2.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3.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4.教育目标:教师所预期的学生的变化的“指标体系”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可操作性及灵活性。个人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关键期或最佳期 4.个体差异性: 5.互补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7.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篇七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二省大三乌中市交镇地小界处学之处桐乡校市。的乌北强镇端, 具烈典京反型江杭大响南运, 水河全乡特西侧国, 征2西, 2完临个整地湖州省保市市, 存组着晚北界织清江2和苏万民国吴江多时县所, 为期水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阁、乡古阅桥镇读梁的各、石板巷风貌科和教格、茅学局。、盾以科河故居普等成街、独, 文街具江艺南桥相、连韵味文, 的化建依河等筑筑因各素屋类, , 体现了中水精镇品一文体, 国章组古1典织20民起居水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以和、为课美件”设的人计文征思文想, 58以0其0自多然篇环境, 和在人全文国环境各和地谐中相处小的学整体校美掀, 起呈“现江数

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字阅读”热潮。走进乌镇, 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 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

教学参考资料长的和仍免石居费住板小赠街其中送上的火, 可乡民热以, 进就倾听行脚会让中步人, 有在另为一一种庆亲小巷祝上切自教的然师的回音节感。觉来。临漫, 步于即古日镇绵起延全一国里多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教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8.借助艺术手段,传播地理知识 篇八

关键词:艺术;课堂;知识

【中图分类号】G206

教育是一块云推动另一块云,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地理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地理教学艺术覆盖教学活动的一系列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师教学的艺术,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不能只重视艺术性的表现力,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认识大洲——非洲》为例,就如何设计具有艺术性的地理课堂谈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一组完美结合

伴随着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许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三板”教学。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学生是看了、听了,但许多学生是一塌糊涂。常言道“眼过千遍,莫如手过一遍”。因此,理想的教学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笔者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学生视野和教学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而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例如,笔者在《认识大洲-非洲的气候”教学时,师生共同回忆,先在黑板上画出“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图1),然后给每小组发放一幅“非洲轮廓空白图”(图2),让学生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在空白图上。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因此,地理教学中只有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完美结合,因教学内容而宜,才能更好地体现地理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二、两块巧妙空白

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一点空白,可及时恰当地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隙”和自觉消化理解的机会。讲究空白的设计艺术会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设置导课时的空白艺术。 引言是一堂课的“序曲”,过渡语是联系的“纽带”。导入可用精彩的镜头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前奏”,将学生带入情境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引入主题。如学习“认识大洲——非洲洲”时,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在茫茫的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着许多大型的食肉动物”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思维状态,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阅读“非洲气候图”,很容易得出“非洲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大致成南北对称分布。教师很自然地引入课题,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

2.设置教学过程中的空白艺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全盘端出,把思维内容全部表现在语言上。因此,可以通过空白教学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心领神会。如在学生活动“比较非洲和南美洲位置”时,教师在讲解、分析、图式半球位置、濒临的大洋、面积、所跨经纬度范围后,设置空白,让学生完成非洲的地理的特征(半球位置、濒临的大洋、面积、所跨经纬度范围)。 设计重点和难点处的空白,也是突破难点,强化重点的重要手段。这种设计往往在问题的关键处有意卡住。如学习完“非洲的气候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后,给学生留下非洲的地形及河流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

三、三处生动语言

教师准确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而且能得到语言美的熏陶。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语言的设计,而进行语言设计要讲究艺术,注意科学规范、合乎逻辑、准确无误、生动形象。教师语言设计要细到每一句、每一字。地理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充分体现语言的艺术魅力,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1.运用专业术语

如学习”非洲的地理位置”,让学生阅读,教师设问:“从图6.1可以看出非洲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各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回答“非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回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分界线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规范叙述。

2.概念语言要准确

学习非洲的地理位置” 时,一部分学生认为“地理位置就是海陆位置”,其实,地理位置一般包括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三部分。如果教师忽视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加以纠正这些错误叙述,学生就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概念。

3.运用肢体语言

课堂上,教师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学生将会在愉悦中领悟到教师的用意,即理解了知识又加深了记忆。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述“台湾的旅游资源阿里山里” 时,引用这样的歌曲叙述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实践证明,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会对教学产生有益作用。当然地理教师教学语言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通过刻苦学习和锻炼所获得的,我们只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熟知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广博知识,才能产生形象生动的谈吐。

四、总结

上一篇:高中淡泊名利作文800字下一篇:小学生我爱读书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