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

2025-02-1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精选8篇)

1.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 篇一

李安的电影作品最成功之处在于他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并没有局限在表面,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文化差异来思考化解差异的方法,因此从《喜宴》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从故事的后半部分我们得知父亲早已知晓事情的真相但他却选择沉默,还将送给崴崴的礼金送给了赛门,父亲虽然没有正面接受儿子的恋人,但父亲的行为从侧面反映了他对赛门的认可,但迫于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而不敢公开。面对儿子同性恋的现实,父亲选择了妥协,这不仅是迫于无奈,同时也是以退为进的策略,父亲老到的处世态度似乎在操控着整个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时又像是个局外人,冷眼看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当父亲与赛门一起坐在风中面对河面上的波纹时,他的眼神显得那么无助,昔日东方文化中极具权威性的藐视和自信都消失不见,身上威严也在和风中逐渐褪去,留下的只是一个平等的个体。影片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在二位老人即将离开纽约时,伟同将结婚喜宴那天拍摄的相册送给父母作为留念,父亲面带笑容地翻阅着相册就像是回味昨日的辉煌,当相册翻到最后一页,竟是伟同、威威和赛门三人穿着结婚礼服的合影,看完相册父亲顿时回到了现实当中,收起笑容起身向赛门道别,就像当初见崴崴时一样将“谢谢你照顾伟同”这句话自然地说给了赛门,同时也对崴崴说了一句“高家会谢谢你的”,简短的一句话其中包含了父亲对崴崴的多少话语。影片的最后镜头是父亲站在安检口,面对着西方人的质疑,他将手臂夸张地举过头顶,在这一闪而过的画面中,我们领悟到尽管父亲对这个结果还能接受,但从文化角度而言他还是做出了让步和妥协。另一方面,儿子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压迫下,不得不接受“三位一体”的家庭,故事发展至此父母与儿子在文化观念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而这种让步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总是在不停变化以寻找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电影《喜宴》围绕高氏父子的对峙为主要线索展开对五个人物的形象设置,在这几个人物之间除了有文化观念和两代人的对峙外,还有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对峙,导演借助同性恋这层“外衣”,层层剥开其中包含的人性、人情及性情等深刻内涵。虽然高母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为了缓和父子间的关系完成贤妻良母的使命,她对儿媳妇顾崴崴充满了关怀与疼爱,高母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扮演着缓和的角色,也是导演在东西方文化中寻找的一个平衡点。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是一种人生存在的方式而不是技巧,发展至今对艺术的审美也就成了现代社会的前瞻,在这部影片中李安通过一个生性活泼的纽约人以一顿便宴招待自台湾来参加他的婚礼的父母一事,进一步探索了两种文化与两代人之间在社会体制、伦理观念和人际关系观念上的迥异。通过该部电影作品,李安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家庭、两性关系和同性恋的认识,这是一部完全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中国电影,李安作为一位游刃于东西文化并能巧妙融合两种文化的导演,他用镜头将多元文化糅合在同一个影像世界,该影片不仅表达了他对东方文化精神的感悟和坚守,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西方文化精华的汲取与兼容,二者相得益彰为影片增色不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两种文化在交流和冲突中不断对话并逐渐协商共进,最终将实现国际文化大融合。

2.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 篇二

一、影视作品中的非语言符号性隐喻浅议

人们对于“隐喻”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和《修辞学》这两本著作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诚如保罗·利科所言 :“亚里士多德在以单词或名称作为基本单元的语义学的基础上为以后的整个西方思想史给隐喻下了定义”1。20世纪70年代以降,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 文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甚至历史学家等等都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并将此纳入其研究范围。隐喻由此从作为修辞策略的狭义阶段解放出来, 开始迈向更广阔的发展境地。时至今日, 说隐喻是一种研究方法, 毋宁说隐喻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 一切具有符号化意味的事物、现象、行为都可以被纳入隐喻的视阈中, 它“不仅是诗的特性, 不仅是语言的特性, 它本身是人类本质特性的体现。是人类使世界符号化及文化的创造过程。”2

从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角度看, 依表现媒介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隐喻作出“语言隐喻”和“非语言隐喻”的区分。在非语言领域, 如美术、电影和模式中, “它们的文本就是一幅画、一组蒙太奇意象、一组具体模型。它们都可潜在地成为隐喻。我们将这些称为‘象征符号集合’”3。具体到影视作品中, 那些镜头、场面、人物的表情与举止、镜头的远近与俯仰, 甚至画面的色彩、背景的配乐等因子都可以视作“象征符号”的建筑材料。通过这些非语言符号, 故事的内涵、意图、主旨和人物的思想、愿望、情感等就被隐性地凸现出来, 实现了文本与现实的沟通。

二、电影《喜宴》中非语言隐喻符号的解读

(一) 形象隐喻——高父的人物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

由郎雄饰演的高父在影片中扮演着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 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出现, 实际上更是李安在影片中安排的一个文化符号, 承担着耐人深思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 观众对于高父形象的最初印象是经由他人的叙述间接建构起来的。在他还没有在镜头中出现之前, 我们就已经通过高母寄给高伟同的录音描述中有了了解 :退伍高干, 有地位, 有威严, 为儿子结婚生子的事着急上火 ;随后是通过毛妹与伟同初次见面的沟通有了更加鲜明的印象 :在中风生命垂危之际, 他硬是靠着“不抱孙子不死心”的态度, 一口气没咽下去撑了过来, 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 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对中国文化中“香火”观念的根深蒂固。直到后来镜头中出现老爷子从机场同高母一起出来, 高母询问他对“儿媳”的意见, 他只半开玩笑似地评价了一句“好!能生能养”, 其固执的男权立场和典型中国化的家庭伦理观由此显露无遗。随着剧情的推进, 高父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印记逐一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会打太极, 精通书法, 在妻子面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在儿子面前拥有绝对的威严感, 在曾经的下属面前拥有绝对的影响力等等, 所有这些都将高父的形象指向一个巨大的隐喻符号, 即传统的中国文化, 或者更确切地说, 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根基的中国文化。然而, 李安这里却有意将这一个文化隐喻向负方向拉伸, 因而呈现给我们的, 更多的是传统文化中已然固化甚至僵化的东西, 包括强大的夫权、父权, 鲜明的等级秩序和腐朽的“子嗣观”。

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了高父睡觉的场景, 这个值得玩味的细节也是对高父形象隐喻的一次重大暗示。醒着时的高父昂首阔步, 气态宣扬, 而酣睡时的他显示出的却是一副老朽的躯体, 一脸僵硬的表情, 游丝般若有似无的呼吸, 浑身散发出一种惨淡与无力, 这正喻示着让人尊敬而又反感, 让人想摆脱而又欲罢不能的传统, 一套已经老化、腐朽而又顽强地发挥着压抑和震慑作用的观念, 那就是深入我们血脉的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而高伟同作为儿子, 同时也是接受了西方文化改造的后辈, 在看到父亲的睡态后, 一个下意识的反应竟然是去试父亲的鼻息, 这一种小心翼翼的, 带着惶恐、不安的动作, 流露出的是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与其将其浅层次地解读为担心父亲的安危, 倒不如以隐喻的视角进行关照, 这一刻高伟同或许是期待着父亲是真的死去了, 这种潜意识中的弑父邪念实际上可以看作他对自己被压抑的情感的控诉, 是新一辈对沉闷、腐朽的传统的反叛。

(二) 动作隐喻——高父高举双手与对西方文化的投降和妥协

影片结束于高父高母二人在登机之前接受安检的镜头。很多观众感慨于如此草率的收官, 觉得李安没有交代出一个更“像”结尾的、足以定格的画面。然而, 如果多看几遍, 就会发现最后的这个镜头才是意味深长的那一个 :画面中的高父穿着朴素的白色衬衫, 背对着我们举起了双手。这个简单的动作, 表面上看是接受安检的必要步骤, 事实上却是李安别有用意的安排。如果稍加联想, 我们便会恍然大悟 :原来这竟是一个不易被发觉得投降符号!

一方面, 作为父亲角色本身, 这个投降隐喻着高父对儿子同性恋情的默认, 对现实的投降与妥协 :出于对儿子深切的爱, 在得知真相后, 他选择了对二十年来儿子背负的心理负担给予理解, 以无奈而宽容的态度接纳了赛门作为儿子真正伴侣的尴尬事实。这对于戎马一生、严格地遵从传统与主流的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是对其认知惯性和思想观念的直接顶撞, 但是在爱的支配下, 他不得不妥协于父子间的亲情, 妥协于儿子一生的幸福。这个心酸和无奈的手势便是对这一种妥协的隐喻。

从更深的意义上说,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载体, 高父的举手也象征着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中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的一种无奈让步。高父这一角色之所以举足轻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剧中两条线索的衔接者。一方面, 高父假装不懂英文, 利用自己父亲的身份和尊严以各种方式对儿子进行情感上的胁迫, 从赛门送礼、威威和儿子潦草对待婚礼等事件中直接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 并始终保持强硬的态度, 这是影片的明线 ;另一方面, 他又作为一个熟谙英文的长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并从各种细枝末节中看出了儿子隐藏的真相, 最后只好默默接受, 对儿子西方化的情感方式表示了容忍与妥协, 这是剧中的暗线。

事实上,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一直是很多影片探讨的主题, 中西文化在撞击中该采取何种姿态, 这也是很长时间里难以给出定论的一个问题。这里李安采取两条线索的态度, 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不得已的中立。

(三) 事物隐喻———旗袍与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

高母和威威是影片中两个主要女性角色, 看起来两人截然不同——高母端庄、贤淑、隐忍, 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 ;而威威活泼、热烈、果敢, 是一个西方文化浇灌下的女性形象。但是就是如此两个背景不同、性格迥异的人, 最后却殊途同归, 走向了同一个命运, 那就是向男权低头, 以自己的牺牲成全整个家庭。

高母在婚礼前夕, 按照中国的规矩送给威威一些见面礼, 其中就包括自己出嫁时穿过的一身旗袍。这件旗袍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的一个符号化身, 而两代女性穿上旗袍, 实际上就代表着接受这种不合理观念的包裹与束缚。高母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女性, 对于这套伦理体系的接纳自不必多言, 而威威原本奔放自由的天性, 在从高母手上接过旗袍的那一刻开始, 也开始有意识地收敛、萎缩。她深知自己接过了旗袍, 其实是接过了一个厚重的传统, 接过了同无数中国传统家庭女性一样的无法推卸的责任。这责任包括对于丈夫的顺从, 对于家庭的妥协, 最重要的是对于家族香火的延续。身着旗袍参加婚礼的威威, 不得不依照中国的习惯跟从在丈夫身后完成巡桌敬酒的特色项目, 不得不在劳累了一天后还要忍受宾客们荒唐、扭曲的闹洞房游戏, 在这一件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下, 威威压抑着本真的自我, 使自己不断做出顺从和屈服的姿态, 而当她在醉酒后褪去一身旗袍后, 她才得以释放原来的自己, 对高伟同高喊着“让我来解放你”, 遵从自己的内心, 大胆追求爱情。当威威意识到自己不能因为一段虚假的婚姻毁掉自己的前途之后, 她决定打掉孩子, 回归自我, 她所做出的第一步行动就是将旗袍还给高母, 这个仪式般的交接就意味着传统家庭伦理观的归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 当威威试穿旗袍时, 赛门倚在门边偷偷窥看。赛门作为高伟同的同性伴侣, 在两人的关系中扮演的是一个女性的角色, 除去肤色、性别和语言, 相比于威威, 倒是赛门更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特质, 更符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体系框架下理想女性的形象。他包容, 会照顾他人, 精通厨艺, 甚至在得知伴侣背叛自己之后也能宽容地给予谅解, 接受伟同与威威的孩子。赛门对于伟同伴侣这一身份的向往, 就体现在他对于旗袍的觊觎上, 虽然自己不能穿上, 但他也明白旗袍背后的寓意, 那就是家庭正统女主人的地位和责任。

然而, 无论是这三者中的哪一方, 最后都以或多或少的牺牲或妥协共同促成了故事看似完满的结局, 这是对传统家庭伦理体系屈服, 也正是男权伦理体制下女性的悲剧所在。

按照李安自己的话说, 《喜宴》本意是一部以商业为导向的影片, 但是在导演自身特殊的背景作用下, 纳入了他对中西方文化和价值差异的思考, 成为一个成功探讨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典型范本。以象征性的视角切入, 我们可在其中找到诸多富有深意的隐喻符号, 透过这些隐喻,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比与反差得以更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其背后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由此能够被观众更好地思索并挖掘了出来。

参考文献

[1]保罗·利科.汪堂家译.活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2]耿占春.隐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4]郭伟.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隐喻世界[D].开封:河南大学, 2008.

3.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 篇三

一、电影《喜宴》的叙事

《喜宴》由李安执导拍摄于1993年,电影采用了轻喜剧的叙事手法,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进行了解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李安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选取了一个广阔的视角,将人文性的特质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下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和以往其电影的风格相似,他将伦理道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立面揭露出来,并将这种矛盾扩大,在大矛盾的主题中将诸多的社会敏感问题囊括其中,如电影中非法移民和同性恋的问题都是社会敏感话题。电影的主人公高伟同是一个定居在美国纽约的台湾商人,并且在和其同性恋人赛门同居着。[1]但远在台湾的父母却一直惦记着儿子的终身大事,迫于父母和传统文化的压力,高伟同不得不和一个叫顾薇薇的女孩通过形婚(假结婚)的方式来蒙蔽父母,作为交换,顾薇薇也可以通过这个假婚姻获得美国的绿卡而正式成为美国国民。于是,高伟同的父母就从台湾赶来参加儿子的婚姻,两位“新人”也在醉酒的状态下有了肌肤之亲,顾薇薇怀孕了。当赛门得知此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就和高伟同吵架了,而整个也就被高的父亲知道了,最后无奈的父母只能尊重儿子的选择而回到了台湾。电影《喜宴》在放映期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无论是其中的同性恋形婚问题,还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都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

电影《喜宴》海报

电影符号学是一门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系统而深入研究电影语言的学科,其是通过深入研究电影的文本而对电影语言进行研究,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麦茨,他并不是将电影语言的基本单位而是将电影的表意和叙事作为“独立语义段”,而这在电影文本中表现为八种形态,即是平行组合段、描述性组合段、场景、一般性段落、插曲式段落、括入性组合段、镜头、交替叙事组合段。[2]依据上述理论,我们可知电影《喜宴》的叙事结构是按照严格的顺时线性结构展开的。

二、电影冲突的设置

轻故事内容、重形式结构是台湾电影惯常的特点,但是李安的这部电影则不同,通过镜头的准确把握和冲突的精心设置,导演将一个精彩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和李安的戏剧出身有着重要的关系,于是,在电影的创作中,李安也将戏剧的元素融入到了电影的拍摄里。如在剧情的设计上,他注重人为的精心安排,很好地处理了剧情间的起承转合,观众也可以在其中发现冲突和突转等戏剧技巧的运用。美国著名编剧和制片人悉德·菲尔德(Syd Field)认为冲突是所有戏剧的本质特征,电影剧本是由故事组成的,而故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动作的发生,这种动作的主体就是人物,最终人物的产生需要意义和原因的支持,这种支持就来自于电影中冲突的设置。[3]所以,电影关键的所在就是冲突的设置。和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不同,《喜宴》这部电影表现了中西方文化中更深层次的冲突,将传统与反传统的观念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在《喜宴》这部电影中就体现在同性恋与传统婚姻上。

《喜宴》的第一幕时长26分钟,高伟同与父母在婚姻上的冲突一开始就被展现出来,观众也在这种矛盾中感受到了传统婚姻观念和反传统新思想之间强有力的碰撞,住在台湾的高伟同父母很是为儿子的婚事着急,在他们看来,儿大当婚是一个关乎传宗接代和家族脸面的事情,但是,高伟同因为同性恋的身份和西方思想的影响却一直在逃避着传统婚姻的束缚。电影镜头中的画面是一个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健身房,而画面中却传来了一个东方老母亲在催促自己的儿子赶快结婚的声音,这预示着他们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婚姻方面,也暗含着文化的冲突。在接下来电影的叙述中,观众随着镜头的推进也逐渐明白了高伟同不结婚的原因——他是一个同性恋,在纽约生活的高伟同也已经和他的男友赛门同居。当高伟同迫于父母和传统文化的压力而填写征婚表格的时候,赛门也抱怨他为什么不像自己一样和父母说清楚,但是曾在台湾长大的高伟同知道中西之间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于是,他还是选择继续保守内心的秘密。

在父母不断的催促下,高伟同决定和急需美国绿卡的上海女生顾薇薇假结婚,欣喜若狂的父母知道儿子要结婚的消息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提出要远赴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但与电话那头激动不已的父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头的高伟同在漆黑的房间中尽显无奈,而此时的赛门也被设置为去了卫生间,高伟同在电话这头短暂的惊起,和默默回来的赛门一切都预示着冲突和对抗即将展开。当高伟同的父母来到时,画面中的五个人第一次被安排到统一个镜头里,除了薇薇被赛门挡在了身后,其他四人均出现在画面的前排,镜头中的书法作品也是临时为了迎接父母而挂上去的,在这个镜头里各个人物的关系和矛盾被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电影的第二幕中,人物关系和剧情的冲突点被清晰地展现了出来,高母给未来的儿媳带来了很多的礼物,当薇薇拿着礼物左边出画的时候,赛门也拿着自己送给高父母的礼物同时入画,这时随着高母对着画面的右边外喊镜头也右移,穿着嫁衣的薇薇出现在了镜头的深景处,在前景中只有赛门孤独的身影,而其他人都围向了薇薇。在这里导演的场面调度和构图都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点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如其中高母送给薇薇自己年轻时穿过的嫁衣体现了东方对于传统的重视,而赛门送给伟同父母的血压计和面霜则显示出西方人对于健康和时尚的追求。

原本高伟同本想只是利用假结婚的形式骗过父母就行,可是谁知父母竟然要为他们操办喜宴,这也正是东方人文化风俗和心理特点的反应。这场喜宴里柔和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在内敛而平和的叙事镜头,将很多暗潮涌动的冲入深藏其中。在镜头中西方宾客脸上时不时地表现出差异的神情,中西结合的婚礼场面在其中被有张有弛地呈现于观众面前。电影在镜头方面对伟同和薇薇的接吻给了一个特写,一旁无奈的赛门也同时被拉近了镜头之中,接吻之后是赛门为伟同抹去唇印的画面,伟同靠近并朝向着赛门,薇薇也在其身体的另一旁尴尬地站着。在喜宴结束后,在醉意的驱使下没想到薇薇怀孕了,赛门在得知此事后更是按捺不住,在一家人吃着早饭的餐桌上和伟同起了争执,薇薇也加入了进来。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冲突爆发的情景,虽然镜头并没有运用快速的剪辑,但是观众依然可以看出矛盾的激烈程度。[4]

电影《喜宴》剧照

三、冲突的和解

电影叙事的戏剧化特征是李安电影的重要特点,因果式线性结构也是其电影语言的特色之一,这也就预示着电影的最后冲突的和解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这种和解在电影《喜宴》中却有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成分在其中,但宽容与谅解的精神在电影中仍被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影片的主人公高伟同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事业,并且已经很好地融入到了美国社会,适应了西方的这种生活方式,和赛门在一起也有了5年的时间。但是伟同从小是在台湾长大的,他在精神上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在面对老人的催婚和大办喜宴方面,他也只是表现得很无奈,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忍”和“孝”,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传统的喜宴上他能够接受亲戚朋友的折腾。在薇薇怀孕之后,伟同表现出了深深的自责,他在赛门、薇薇和父母之间处在了一种坟场尴尬的地位,所以最后他还是决定对父母说出实情。这也是伟同父母无奈接受的一个原因,也使得他们更加地希望薇薇可以把孩子生下来以延续高家的香火。伟同在这部电影中是最引人可怜的,他在这种复杂的矛盾之间希望寻求一种平衡,最后也是以他的闪亮和坚持拯救了身陷矛盾的众多人物。其实和伟同有着共同文化背景的薇薇也深能体会伟同的难处,认为在同性恋的世界里也应该转移,她之所以和伟同达成这个交易,其实是为了能够在美国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她和伟同一样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在美国的土地上打拼着。而其中的赛门在和伟同生活的过程中身上也渐渐有了东方的烙印,善良宽容的他一心为着伟同着想,并最终容忍了薇薇和孩子的存在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由此故事的冲突得到了和解。

电影《喜宴》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塑造和视听语言的运用将中西间文化的冲突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每个主要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并在文化心理的作用下驱动着故事情节的行进。最终也是在人物性格的内在驱动下实现了对冲突的和解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而宽容和理解的力量正是其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其在电影最后的温情呈现也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1]鲁蕾.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J].红河学院学报,2011,9(1):66-70.

[2]殷杰.在中西文化冲突中闪光的人性——影片《喜宴》的叙事结构与视听语言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4):89-94.

[3]陆敏.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与效果分析——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J].新闻界,2012(21):31-35.

4.喜宴电影观后感 篇四

我认为《喜宴》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群生活在我们周围,顶住舆论压力努力追求幸福的人,他们似乎是这个世界的异类,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他们”其实也属于我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一直以为这部电影是向我们讲述同性恋的,但到结尾时,我还从中读到了中国人的隐忍和伟大的父爱。

在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下,像高伟同那一代的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有着广泛的接纳性和包容性。同时也更敢于追求自己的真实渴望。因此,在美国生活的他,忠实于自己的真心,和深爱的赛门生活在一起,过着同性恋生活。然而,不论现在,当时还是更早以前,同性恋都是不被社会认可的感情,甚至被看作异类,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因此,高伟同不敢告诉父母实情,但是面对年迈体衰的父亲和父母一直以来想要抱孙子的愿望,高伟同无奈的接受了赛门的建议,同一个人在美国艰苦生活的大陆女孩顾威威假结婚。既可以了却父母一桩心事,还能帮威威拿到绿卡。然而得知儿子即将结婚的高家父母太过激动,决定要来美国参加他们的婚礼,于是上演了一出假戏真做的喜宴。然而,喜宴不喜,威威意外怀孕,赛门于高伟同的感情出现裂痕,高家父母相继知道真相„„

于是,这群身在海外的华人在西方世界里努力传达着对中国传统的坚守。每个人都在坚持,伟同坚持隐瞒真相,为父尽孝;威威坚持扮演好一个假妻子,为自己的追求和对伟同尚未实现的爱;高父坚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为了高家香火,也为了对儿子的爱和那份不可言说的宽容与理解。最感人的部分在影片结尾,高家父母离开美国,在机场与儿子告别,父亲拥抱儿子后拍了拍他的背,转身离开,没再说什么,这个中国人的习惯性动作,承载了太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关怀。当看到高父接受安检时高高举起双手的背影,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我认为这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5.中西电影文化对比论文(英文版) 篇五

If we consider the western movie culture’s development is a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e can also call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vie as a development of thought.We can se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rom every aspect.At first, the themes of the films are different.We can see almost everything from the film, sometimes directors convey not only one thought, and some others try to discuss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thought by us carefully.But for Chinese films, themes seems more realistic——the family, friendships, love, conflicts, betray… Chinese movies focus more on the society but not the individuality.they want to express some common phenomenon or current affairs in their movies.To sum up, Chinese movies are more emotional, while western movies are more logical.That’s because our Chinese always focus on morality, and western people tend to analyses things with science.Another difference is the technology.In fact we always cannot believe that our country can release a marvel movie like the Lord of the Ring, because we don’t have such technology.Though since Hollywood movies began to be familiar to us, we started to learn from them.Hollywood movies care more about their special effects, and they will pay a large part of their fees to make it more real.That means from those movies, we can see another world we haven’t imagined!For the lack of technology, Chinese movies only can compete against with them by plots.However, Chinese movies nowadays seem never care about how terrible their plots are.Good stories are rare, but we have.Just like Farewell My Concubine, its value can also be appreciated by foreigners.That’s a typical Chinese movie which shows an age for us.The western movies always have a style of individuality.That’s what different from us.We always have awareness that all of us are a group, while western advocate the individualistic heroism.So many superhero movies such as Superman, Batman, they praise the perfect and adventurous mind of heroes.For China, we have different conception for hero——hero is who can sacrifice themselves in the danger and never give in to evil, even though he is a common people.So that we have lots of movies described the life of common people, they may be not handsome, not rich, not so strong, even have some bad habits, but they have their principles, and strive to fight with fate.Despite those factories, we can also see something from the western directors.They always find some new ways to express them.From the silent movie to sound movie, from the black-and-white movie to color movie, from real characteristics to roles who created by computer.All of those revolutions mean their creative minds.Some classical movies maybe very old-fashioned now, but for the age they produced, they pioneered the age.We just lack such ideas.That’s why our movies falls now, since we always imitate those movies which surprised us, but seldom create a completely new Chinese style movie.We also have so many things to learn.To learn from western movies, isn’t mean give up our traditional ideas.In fact, now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begin to b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put them into their movies, most of them caught world’s eyes, like Kung Fu Panda, Mulan.The cross cultural exchange in movies proves that our traditions are still alive and popular.That’s also a suggestion that Hollywood needs more themes that now.People may feel tired about western movies, and they are also searching a new way.The foreign culture seems a great way to convey more interesting thoughts for people.Hollywood can learn from us, and we also can learn from them.Some movies such as Guasha , the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give a new view about the cultural fusion.Through simple but interesting family stories, make us have a new conception about Chinese in America.That’s also a creative thought which we study from western.To find the ideas about other cultures, is a chance to understand foreign culture, also a way to complete our own culture.

6.《喜宴》反映中美国家文化差异 篇六

《喜宴》是1993年让李安扬名国际的第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台湾男子――高伟同和希望通过与美国人结婚得到绿卡的上海女孩――顾威威,联合他的同性恋爱人――赛门一起策划了一场婚礼,而目的则是为了安抚伟同父母希望儿子成家的心愿,传统的中国婚宴在大洋彼岸一一展现。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在爱情,婚姻上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中国人推崇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观,西方人推崇尊重个人选择的家庭伦理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注重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始终盼望着高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伟同努力尽孝与上海女孩郭威威结婚。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选择。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正因为如此,片中的塞门才能够毫无顾虑和伟同呆在一起。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也在本片中表现的很明显。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而在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只顾及自身的利益,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片中伟同匆忙赶路时碰到了自己一个中国熟人,虽然他急于赶路却仍耐着性子听那人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最近的遭遇。如此长的寒暄如此好的耐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个人导向国家。人与人之间近乎冷淡,在大街上碰面也仅仅是寒暄一两句吧,中国人这样长的寒暄,恐怕他们是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在这部影片中也表露地很明显。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留恋传统文化。美国文化则侧重短期导向,为了眼前利益可以抛弃传统文化。影片中,当伟同知道父母要来纽约时立马把父母邮寄来的中国山水画以及父亲的字画挂起来,显示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当他们五人在一家中餐厅用餐时,意外发现这家餐厅的老板曾今是自己家的司机。老板认出自己的老上司时没有顾及自己现在的大老板身份,仍一口一个“师长”一口一个“少爷”的叫个不停,这显示出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长期导向的坚持。然而影片中塞门却几乎没有和亲人联系过,这和伟同、威威与其父母的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权力距离也在本片中体现的很明显。中国文化的权力距离比较大,一般认为社会等级是自然存在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客观实在。所以中国的孩子对父亲就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母亲面前可以说可以做的事,在父亲面前就做不出来了。然而美国文化的权力距离小,其文化中的组织结构就相对扁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这就与中国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7.从电影名称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七

1 电影名称翻译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1 中国人注重唯美

东方文化从古至今喜内敛谦虚, 中国语言则偏重委婉, 唯美, 所以从古至今流传了无数的名诗雅作。而西方文化则刚好相反, 属张扬豪放型, 并且他们的文字也比较简洁。这些从东西方人的性格与语言上都有所表达, 同时这些差别在电影的命名上也都有所体现;中国人比较喜欢唯美, 内敛, 诗意的名称, 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花样年华》、《长恨歌》、《霸王别姬》等;而外国人则比较喜欢轰动、刺激、速度、科技、简单且有冲击力的电影名称, 比如Taxi (《的士速递》) 、Predator (《铁血战士》) 、Transformers (《变形金刚》) 、Saw (《电锯惊魂》) 以及Ghost (《人鬼情未了》) 等。

作为一种艺术门类, 电影通常倡导给观众带去美的感受。以电影Beautiful Girls为例, 该名称可以简单的按照原意译为《美国女孩》, 但是在中国自古就有才子佳人的美妙说法, 因此将电影名翻译成《美国佳人》则透露出女性含蓄的内在和外在美。影片Away From Her讲述了一对相濡以沫共同走过四十多年光阴的夫妻, 因女主人公老年痴呆, 遗忘了记忆中的美丽爱情, 甚至于爱上别人, 男主人公在伤感中也逐渐离开妻子, 两人的感情出现了渐行渐远的裂痕, 但最终是个完美的结局。原片名Away From Her暗指由于爱人对他的依恋与情感的消失, 影片的中文译名《柳暗花明》从字面上看似乎与Away From Her不搭界, 但实际上却很好地概括了这个故事, 简单显露出故事经历一番风雨后一定会是个美好的结局, 顺应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审美观以及注重唯美的观念。“柳暗花明”摘自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含蓄而又诗意地表现了这对夫妻绝望之后重获希望的喜悦。无疑, 波荡起伏的名称加上波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成就了这绝佳的一切。再如, 影片Waterloo Bridge的经典译名《魂断蓝桥》, 运用四字格结构的表述使观众深刻感受到那将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魂断”二字暗示悲剧性结局, “蓝桥”取意中国黄梅戏折子戏《蓝桥会》, 同样讲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蕴含并迎合了中国人的爱好取向, 同时包含了中国文化。否则只看篇名人们会直接以为Waterloo Bridge是部与滑铁卢战役有关的纪录片, 而没有特别的内涵或联系意义。可见《魂断蓝桥》这个绝佳的译名既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上所联系所包含的意蕴的差异, 也表现出东西方对于文化在语言上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含义不一样。

1.2 四字法则

中国文化喜四字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是汉民族长期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积淀, 是种浓缩的语言和文化。四字能很好地体现语言也传递了文化, 在文化和语言上占据了相当高的地位。因此在电影名称翻译中, 四个字的电影名称也具有一定的优先权。因为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且容易记忆。比如Next (《预见未来》) , Speed (《生死时速》) , 再如The Age of Innocence (《纯真年代》) , Moon Light (《披星戴月》) , Old Wives for New (《旧宠新欢》) , Love Me Tenderly (《铁汉柔肠》) , Die Hard (《虎胆龙威》) 等等。这些译名不仅简洁流畅、雅俗共赏, 很好地用四字式来传达了原片的思想意境, 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而且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符合中国人的喜好特性。

1.3 宗教文化

中国人信仰的是佛教, 道教和儒教, 在中国人的心中, 天上有玉皇大帝、观世音菩萨等神仙。西方人则大部分信仰基督教, 伊斯兰教等, 他们心目中的神只有耶稣和真主。尤其在英美文化中, 人们最了解的就是《圣经》。所以在电影名称翻译时要特别注重不同宗教文化的沟通, 也就是说尽量能够使人们通过电影名称的译名了解电影本身要表达的故事内容, 将中西方的神人文化进行融合。比如电影Seven, 只看片名, 如果直译成《七》, 那么中国的观众将不知所云, 但是西方人则明白人生来是带有原罪的, 因此将该电影名称翻译成《七宗罪》则既忠实了原英文电影的本意, 也使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如电影Babel, 根据发音我们可以把该电影名翻译成《巴别塔》, 但是同样中国的很多观众不知道何为巴别塔, 也有更多的人不知道巴别塔的故事。在《圣经》中, 巴别塔是人类团结的标志和象征, 因为塔尖通到了天上, 触犯了上帝, 所以上帝搅乱了他们的语言让他们从此不再和睦并遭受种种不幸。Babel (巴别) 意为“混淆”, 这就是此片片名真正的意思, 及通过混淆语言来使人们分裂。那么, 不遵从音译的原则而将该电影名称译为《通天塔》, 则至少部分的简洁的阐明了该电影的内容, 并且留下一部分空白留给观众去猜想电影的其他内容。因为即使在中国的文化中, 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塔通到了天上就是触犯了某些规定或法则, 是对上天的不敬。因此《通天塔》会让中国人很容易去猜想塔如何通到天上或者是其所引起的后果。

2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电影名称的翻译对电影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翻译得体的电影名称不仅可以画龙点睛的讲述该部电影的主要内容, 而且可以有时给人带来无限遐想, 有时可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有时则也向人们暗暗地传递出一种文化, 使得每一部电影都有了独特的魅力。因此, 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该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从而使译名能够更好的为该部电影增光润色。

摘要: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电影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影名称的翻译反应出了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不同偏好。本文拟通过对比中西方电影名称的翻译, 探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电影名称,翻译,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上海外国语学院报, 1998 (2) :12~1 9.

[2]何宁.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纵横谈[J].上海科技翻译, 1998 (3) :38~39.

[3]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 (1) :56~60.

8.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 篇八

关键词电影赏析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他指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者之间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际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產生冲突和故障。

今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国际大片的公映使更多的人了解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人对这种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佳片赏析不仅仅是意思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交际能力,给大家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平台。但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的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融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会产生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作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此在新教材中就加以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也就要求大家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赏析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佳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了解西方人侧面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与加深我们对西方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在大片的影响下发生了某些细微的改变,在人与人之间交流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日常中较多见的有几种。

(一)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弱,认为个人要归属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故此中国人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但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过多的提及个人隐私,更不愿意别人干涉。

(二)时间观念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和金钱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西方,要采访某人,必须事先预约或通知,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过商议决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是多项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初来的外国人很不适应。

(三)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往时,讲究“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自己的成就,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四)就餐习惯方面的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传统。在国际交往中,热情的中国人常常相互敬眼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家总要说几句“多多包涵”的话。而在西方,人民讲究尊重个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所以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情。吃饭时,更不会向你碗中夹菜。

二、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方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是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人们思想、行为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

(一)思维模式存在差异。西方文化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模式则表现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特征。

(二)行为规范各不相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用自身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判断衡量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对方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会、不快甚至跟尴尬的结局。

(三)价值趋向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个人主义,必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认为缺乏进取精神,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

三、结束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读《长袜子皮皮》有感500字作文下一篇:实习介绍信(在校学生用)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