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分析(12篇)
1.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分析 篇一
蝴蝶送信
①太阳公公交给蝴蝶一封信,并告诉蝴蝶:“一定要把信亲手交给春姑娘!”蝴蝶点点头。蝴蝶飞呀飞,脸上挂满了汗珠。
②她听说春姑娘就躲在花丛中,可是那么多的花儿,哪一个才是春姑娘呢?她敲开了一个又一个花儿的小门。
③玫瑰姐姐说:“蝴蝶妹妹,歇一会儿吧。”蝴蝶摇摇头。蒲pú公英姑姑说:“孩子,喝一口水吧。”蝴蝶摆摆手。
④后来,所有的花儿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大家一起商量好,要帮蝴蝶找春姑娘。他们张开小嘴一起喊:“春姑娘,你在哪里呀——”
1.短文共有四自然段。
2.春姑娘在哪里,蝴蝶找到了吗?(春姑娘就在花里,蝴蝶找到了。因为春天到百花开,春姑娘自然来了。蝴蝶其实早就找到了。)
3.请把下面的词语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大家找帮助要蝴蝶春天姑娘
大家要帮助蝴蝶找春天姑娘。
4.请你填上合适的词。
一(口)水 一(封)信 一(张)嘴
一(扇)门 一(片)黄叶 一(把)伞
2.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分析 篇二
以文言阅读为例。2013年、2014年第四小题考查文言实词,2015年、2016年则考查文化常识。这二者看似毫无联系,但实则大有殊途同归之妙。前两年考查了“登”、“属文”、“践祚”等实词,这几个词语常见于传记读本中,意为“考中”、“撰写文章”、“帝王即位”,与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皇位更迭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正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相信不管过去考不考,大多数老师都会提及,即使语文老师心不在焉,历史老师也不会袖手旁观。与此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旬月”、“既望”等,不仅是必须掌握的实词,还是必须了解的文化常识。不过,笔者的目的不在于阐述高考题型的些微变化,而是要表明“变”孕育在“不变”中,正是这种大体上固定的命题模式,使我们对研究高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换句话说,让审题产生效益。
还有一个观点需要澄清,语文试卷怎么就成了一套考查阅读的试卷呢?科技阅读、文言阅读、诗歌鉴赏、小说及散文阅读、传记阅读,这些阅读文本毋庸置疑,可是成语使用、病句判断、语言连贯题呢?其实很好理解,它们的考查都有一定的语境,在语境下做题就是阅读题。那么,图标题应该是异类了吧?其实不然,它只是把文字用图标呈现而已。这样作文跳不出阅读题的范畴,因为它要么是材料作文,要么是话题作文,即便都不是,它总有一个题目,难道不需要仔细审题?默写应该是个例外了吧?很不幸,现在是理解性默写,没有审题,就没有默写。
审题已然成为应考神器的重中之重,而150分的阅读题量,让考生如临大敌。其实,做好阅读题,只需要两点基本能力:一是审题能力,一是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一个人日积月累长期培养形成的能力,有的人悟性好一些,对人对事的感知、剖析、判断就要快速准确些,这样的学生善于把有限的生活阅历与作者的情感体验形成对应,从而把握作者的人生态度、思想脉络和价值取向。即使自己没有那种生活经历,也能够通过想象和纵横比较获得情理中的认识。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学生,如果忽视对题干的审读,不仅答题难度增加,而且可能出现方向性的失误;相反,则可以从题干中获得一些或隐或显的提示,正是这些提示,使我们尽快找准方向,形成答题要点。
在传统阅读文本中,有三个词语在题干中高频出现,即“概括”、“分析”、“鉴赏”,这三个词语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其中两个同时出现,它们仅见于诗歌鉴赏、小说阅读(全国卷近几年没有散文阅读文本)和传记读本中,这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全国卷命题的一贯性,更重要的是同一类型文本在不同的年线题型大致相同,连题干内容也没有太多变化,这就进一步为答题的规范化提供条件。
如何解答概括型的题目呢?就题型而言,有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诗歌中还有物象和意象的概括),诗歌小说传记文本都会有此种提法,直接把人物性格特点做分类分条阐述,或者笼统作答;也有对事件的概括,主要在小说和传记体中出现,只要把事件高度浓缩即可,包含时间地点事件和结果等要素;还有对观点的概括,通常只在传记中出现,要求对人物的某个特点形成的原因作阐释。特别提醒一点,这类答题不需要从文本中找依据,否则,太过累赘,不仅不增分,反而可能减分。全国卷的参考答案的特点是高度的简洁概括,是诗歌语言的品性。而学生往往采用漫天撒网的方式,希望以多取胜。其实,是审题不慎,加入分析的成分。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以下举例没有特别注明的都是全国卷)第八小题是诗歌阅读题,题干是:“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2014年第九小题第一问是:“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同年全国‖卷第九小题题干是:“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以上两个小题没有出现概括二字,其类型均属概括题,答案中无需阐释。由于概括题答案极简,仅在诗歌阅读中出现,其赋分又在四分或五分,故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少以出现,亦在情理之中;但在省市高考卷中并不罕见,试题的科学性由此自见高低。
比概括题多一层的是分析题。简言之,分析题就是在概括题的基础上加入阐释的成分,阐释就是在文本中找到依据。如果和数学题相比,概括题相当于数学中的填空题,重结果轻过程,自然,分析题就是数学中的解答题,既要过程,又要正确的结果。假如解答题仅有一个结果,除非老师手下留情,否则全军覆没。分析题可以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大量出现在各种阅读文本中,它要求学生在语境中抓住关键词,理解分析,整合信息,形成判断,可以完整呈现考生的思维层面。思维能力提升,则意味着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也就达到。
这么说好像鉴赏题就多此一举,其实不然。概括题回答的是“是什么”,分析题增加了“为什么”,而鉴赏题还要解答“怎么样”的问题,更强调主观的审视。从层次上讲,它又多了一层;从认知角度看,概括题是求真,鉴赏题是求美,中间少了一个环节———求善,观点型题目大致符合这一要求,它包含着个体对社会、人生、自然、文化等的价值评判。文学是社会功能的载体,古人如是说;今人定义语文的功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亦大体相当。
为了更好地说明“概括”、“分析”、“鉴赏”的联系与区别,比较2012年至2016年共十套试卷,其中小说阅读都有一个极为类似的题目,小说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从题面看,这是一个分析题,我们略作改变,把它分解为三种类型的题目,看看怎样整合答案。
第一类题:小说《马裤先生》(2012年卷)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第二类题: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2年真题)。
第三类题:作者是怎样描写马裤先生的性格特点的?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三个题目都是围绕人物性格特点命题,其中都有“简要”二字,后者需要好好揣摩一下,命题者给了怎样的暗示:其命门是要文字简明扼要。反观学生的答案,或因审题不仔细而张冠李戴;或因考虑不周而挂一漏万;或因患得患失而设下天罗地网,眼望自投罗网者,殊不知,这无异于自杀式袭击,可谓费力不讨好,赔了时间又蚀了前程。命题者早已料到应试者的投机心理,预先截断取巧的念想;判卷老师也会毫不客气,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天气热的逼迫,顺势而作一回铁面判官,吃亏的只能是考生,错在没有仔细审题。
现在说说怎样解答这三类题。
第一题是概括型题目,回答是什么。答案是:“(1)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2)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3)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2012年全国卷参考答案)
第二题是分析类题目,除了回答是什么,在上面每点之后还要加上原因,即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第(1)点后加上“马裤先生上车后多次向茶房提出各种无理要求”;第(2)点后加上“把行李放在别人的卧铺上,后悔四只皮箱打了行李票,占用了几个挂钩”;第(3)点后加上“多次当着别人的面挖鼻子,用手巾擦尘土,把口痰吐向车顶”。
第三题是鉴赏题,在前两层的基础上加上艺术手法,这样一来,鉴赏题每点包含三个层次。就人物描写的考点而言,通常关联描写人物手法的知识点。描写人物有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还有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第三者之口,多角度地塑造人物形象。两者都可以从修辞和表现手法上赏析。答题的模式为:“(1)语言描写和夸张手法。马裤先生多次向茶房高声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表现出小市民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的特点;(2)语言和动作描写。马裤先生把行李放在别人的卧铺上,后悔四只皮箱打了行李票,占用了几个挂钩,形象地表现出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3)动作和细节描写。马裤先生多次当着别人的面挖鼻子,用手巾擦尘土,把口痰吐向车顶,细致入微的刻画出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的人物形象。”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第一题就一层意思,第二题是两层,第三题有三层。第一题和第三题因为字数或较少,或较多,所以出现的可能相对少一些,第二题则是出尽风头,占尽风流,备考必不可少。
聪明的学生,不只是学习上有其独到的方法,应对考试,同样有不凡的技巧,这是在用脑子学习的学生,学得轻松,考得满意。而老师正是其中的点播者。有的人辛辛苦苦,拼尽心血,熬到发白,却只是传授了知识,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相反,也有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无为而为,却引得学生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自己得了实惠不说,还赚到名师的称号,坐拥“桃李满天下”的美誉,何乐而不为?
聪明的老师,教书还要教方法,更要教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
参考文献
3.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分析 篇三
赊米
小说选自《自贡日报》,作者为自贡市作家赵丰华
这天,镇上逢集,牛村长又向“二虎米行”走来,裤腰上别着一个塑料口袋,在屁股后头一甩一甩的。“二虎,给我装一袋米。记账!”
二虎到剥米车间,盛了一袋米出来:“牛大叔,看我给你装的新鲜米,刚剥出来的,还热着哩!”
牛村长“嗯”一声,扛起米袋,头也不回,走了。
二虎干瞪眼,瞅着牛村长背影骂娘:“哼!芝麻粒儿大个官,牛气啥呀!”
不到一个月,牛村长又来了,腰间仍是一塑料袋,走拢吼一嗓子。
“二虎,装一袋米!下次一并给钱!”
二虎攥着塑料袋,进剥米车间,仍是装一袋好米,提到牛村长跟前。
“牛大叔,新鲜米,热着呢!我那宅基地手续,啥时候批得下来?”
“慌啥?你又没在家呆过几日。”牛村长扛起米袋,晃悠悠走了。
“下次来,老子往你米里掺沙!”二虎望着牛村长远去的背影,气得咬牙切齿。
没过多久,牛村长又来了,还是那只塑料袋,还是吼那些个话。
二虎心里不乐意,照旧到车间装一袋米出来,照样笑嘻嘻的。
“着雷打的,下次来,老子再给你就不是人!”二虎向着牛村长的背影,重重啐了口唾沫。
牛村长又来了,腰间仍是那只袋子。
“牛大叔,又赊米呀!我们把以前的账结一下吧?!”二虎挤出一脸笑,皮笑肉不笑。
“我堂堂村官,会赖你这点米钱?以后一块儿结!”
“姓牛的,你太……欺人太甚了!村里几百口人,你……三番五次,只诈我……”二虎涨一张黑脸。
“等你爹死了,这账也就结了!”牛村长解下袋子,冲剥米车间去了。
“你……难不成逼我……逼我爹去火化……我……我告你!”二虎气得直哆嗦。
牛村长扛着米袋子出来,板着脸,理直气壮地走了。
问题一:根据以上文字,你认为村长说的“等你爹死了,这账也就结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问题二:根据以上文字,你认为牛村长是个怎样的人?
二虎说到做到,一纸状子告到了法院。
法院受理了这案子,开庭那天,牛村长被传唤到庭,坐在被告席上。
作为被告,牛村长对二虎的指控,全部认账。
二虎得理不饶人:“还村长哩!次次拿米,都说下次付钱。还说我爹死的时候,要重重敲我一回。今儿个,我得讨个说法!”
话音刚落,门外跌跌撞撞进来一老头,衣衫破旧,瘦得皮包骨头。这干老头扶着椅子,喘了半晌气儿,颤声说道:“我……我来回这说法!你……黑了良心的,开着米行,连米都不给我吃……要不是村长,我早饿死了!
二虎大张了嘴怔在那里,好久回不过神来。
问题三:读完全文,你认为村长说的“等你爹死了,这账也就结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问题四:读完全文,你现在认为牛村长是个怎样的人?
问题五:给下列句子中带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赊米
二虎攥着塑料袋
啐了口唾沫
我来回这说法
二虎大张了嘴怔在那里
问题六:填空。
文章批判了 (某某人)的(行为),表扬了
(某某人)的(行为)。
题二:
千 一
小说选自《自贡日报》,作者为自贡市作家黄礼明
辉花去一千一百块钱,在狗市上买了一只小狗,取名千一。
千一长得乖巧玲珑,机灵过人,一身绒绒白毛,无丝毫杂质,柔软飘逸,玉润光亮,一双眼睛,似秋水似寒潭似宝石,很是惹人怜爱。辉和他老婆颖没有孩子,就把千一视作心肝宝贝,住的房间装修得富丽堂皇,有床铺有空调有拉撒的地方,还有穿的服装,长的短的,厚的薄的,红的绿的样样俱全,最抢眼的是千一有一副黑宝石、一副红宝石项链,挂在脖子上那才叫帅,每当这时,千一会得意扬扬地唧唧哼哼,不停向人炫耀。闲暇之时,辉和颖便带千一上公园,到河边散心溜达,踏青郊游。有一回,他们一家三口去了趟九寨沟,在那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玩儿了个痛快。
当然,千一也着着实实受过一次委屈。那是千一的主人颖和辉要出国旅行,没带上它,就把它交给了一对老年夫妇。这对老年夫妇平日以捡破烂度日,住房临河搭建,漏风漏雨,虽说他们对千一极尽呵护,精心照看,几乎是事事迁就,但那吃的用的住的,相差实在太大了,没油腥的菜汤,变味的馒头,发霉的屋子,仿佛一脚踏进了地狱,一个来月的时间,千一觉得它吃尽了人间的所有苦头。所以,熬到辉和颖归国后接它回家,千一忍不住和主人赌气,他们从国外买回来的东西,不管是吃的玩的穿的,它统统不吃不玩不穿,女主人急得直抹眼泪,揪着头发喊:宝贝,心肝,爹,妈,你究竟要我怎么做?
末了,主人还骂骂咧咧地跑到河边找那对老年夫妇理论,千一担心把事情弄大了不好收拾,便赶紧收场,因为它自己明白,自己长得再乖巧再机灵再会做狗,也还得靠主人才能过上潇潇洒洒的好日子。
眨眼工夫,雪花飘飘的冬日来了。入冬不久,千一不小心感冒了,发烧、咳嗽、流鼻涕,老是耷拉着眼皮,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急得颖和辉像热锅上的蚂蚁,喂药加衣服,都不见好转,便顶着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将千一送进了医院。在医院里,拍片、打针、输液,一直折腾到第二天凌晨两点过,辉和颖才抱着千一踩着厚厚的积雪往家里走。来到自家门前,两人拍拍身上的雪就准备进屋,千一眼尖,见楼梯口坐着一对冻得哆哆嗦嗦的老年夫妇,正是头几个月对自己招待不周的人,便很不高兴,汪汪汪地朝他们狂吠。千一的叫声引起了辉的注意,这才发现楼梯口坐着人:“你们……这么晚了……来做什么?”
“你爸病了,我们过来……借点钱看病。”
问题一:全文使用最明显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使用最明显的一种写作手法是()。
问题二:那对老年夫妇与千一的主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儿知道的?请用上原文语句帮助回答。
问题三:简述短文内容。
问题四:用直线勾出千一生活条件的句子;再用曲线勾出老年夫妇生活条件的句子。
问题五: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批评社会上的什么现象?
4.一年级安徒生童话阅读题 篇四
1、《海的女儿》中的小公主最后化成了(1)。
① 泡沫 ② 海水 ③小精灵
2、《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最后在亮光中看到了(3)。① 烤鹅 ② 圣诞树 ③奶奶
3、“皇上什么也没有穿”是(1)说的。
① 有一个小孩 ② 侍臣 ③围观的人
4、《大劳克斯和小劳克斯》中,愚蠢的(2)投到河里死了。① 小劳克斯 ② 大劳克斯 ③教士
5、拇指姑娘跟(3)成了亲。
① 小癞蛤蟆 ② 鼹鼠 ③花精王子
6、《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有没有卖掉火柴?(②)① 有② 没有
7、《夜莺》中的皇帝快要死了,(2)救了他。
① 人造的夜莺 ②夜莺 ③侍从们
8、《打火匣》中的巫婆要士兵到房间里拿(3)。
① 金子 ②银子 ③打火匣
9、《打火匣》中士兵用火擦打火匣,马上出现了(2)。① 巫婆 ②狗 ③公主
10、《野天鹅》中(1)变成了野天鹅。
① 十一个儿子 ②国王 ③妹妹
11、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2)。
① 仙女 ② 天鹅 ③鸭妈妈
12、丑小鸭冻僵在湖面上,(3)救了它。
① 鸭妈妈 ②老婆婆 ③农夫
13、《野天鹅》中,妹妹编织(1)救了哥哥。
① 披甲 ② 衣服 ③帽子
14、《五颗豌豆》中,第五颗豌豆落到(1)开花了。① 窗台的花盆里② 鸽子的嘴里③ 水沟里
15、拇指姑娘的个头(1)
① 和拇指一样大 ②比拇指一半还小 ③比拇指大
16、《安徒生童话》的作者是(2)。
① 格林兄弟 ② 安徒生 ③孟浩然
17、《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喜欢(1)。
① 穿新衣服② 看戏③ 吃美食
18、《皇帝的新装》中有几个骗子?(②)。
① 1 ② 2 ③ 319、拇指姑娘非常有爱心,她救了(②)。
①老田鼠②小燕子③癞蛤蟆
20、《夜莺的歌声》把(②)打败了。
5.小学语文五年级课外阅读题 篇五
打伞的女孩
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先前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两写个带路歌吧。
“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
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给下面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5分)
打量(liáng liang)上浮(fú fóu)兴(xīng xìng)旺
2、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写下来: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___改___。(2分)
4、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线。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______________比成______________。(4分)
(二)理解与感悟。(17分)
5、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因地”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制宜”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6、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来看,“木讷”这个词可以理解为_________。(6分)
7、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三)表达。(9分)
8、请你为打伞的女孩另写一首新的《带路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锁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
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双保险锁。、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用简要话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30个字。(2分)
2、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1分)
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B.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D.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3、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请分别有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大姑眨眼的用意。(2分)第一次眨眼的用意
第二次眨眼的用意
4、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来,请你谈谈两种理解。(2分)(1)
(2)
5、小说倒数第2段,“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中“也”字在此有何含义?(1分)
6、文中括号处省略了描写小川此刻的心理活动的话,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来。(2分)
7、请写出文中引号的作用。(1分)
(1)“砰”、“啧啧”、“当”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
(2)“没门儿”这处引号的作用是
8、小说以“锁”为题有何意义?(2分)
撑伞的女孩
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开始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 带过一个 得了两块钱 看样子 花果山上有一个 带路族 但这 带路族 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nà)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 卖给躲雨的人 价格可以上伏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俩写个带路歌吧。“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
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3分)打量(liáng lìang)上浮(fú fóu)兴(xīng xìng)旺
2、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写下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___改___。(1分)
4、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线。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______________比成______________。(2分)
5、给第二自然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3分)
(二)理解与感悟。
6、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因地”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制宜”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来看,“木讷”这个词可以理解为_________。(2分)
8、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分)
(三)、表达。(3分)
9、请你为打伞的女孩另写一首新的《带路歌》。
野 鸭
一天,我在小山上散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现,藏在那儿的,就用树枝轻轻地拨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是她却一动不动。我觉得很(奇怪、惊奇),便弯下身仔细看,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着,嘴张着,里面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张开,一条腿伸向后面。在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两只蛋,我就把这只死鸭提起来。(果然、居然)在她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有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十三只。
我把她仔细地看了一遍,在她身上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从她身上的各种情形来看,她是被冻死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是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我望着这只野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肺腑啊!
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把野鸭放进去,用泥土把她埋起来,再用手帕把十三只蛋包好,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1)在()内划去不恰当的词语。
(2)课文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死鸭→猜测死因→掩埋死
鸭。其中的次要内容是。主要内容是。
(3)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体现野鸭与暴风雪搏斗的词句,用“ ”画下来。
(4)任选一题做:①文中的人称本应用“它”来称呼野鸭,却用了“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②从掩埋野鸭,包好十三只蛋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③你认为野鸭这样做值得吗?从野鸭身上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抄下最能表现思想感情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选一题①想像野鸭与暴风雪搏斗的情景(动作、心理、神态)写一个小片断,不少于120字。②续写十三只蛋的故事。(不超过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回答问题。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 动物以及宫室 器用 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3分)
2、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2分)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观看()黑暗()
4、用“——”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2分)
5、用“~~~~”画出写内洞很宽的句子。(2分)
6、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吗?(2分)
7、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你能想象其中的两种也将它们比作什么吗?(2分)
第一种:
第二种:
三、阅读《迷人的海滨夏夜》,回答问题。(15分)
迷人的海滨夏夜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被霞光染(rǎn yǎn)成了红色,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yǒng rǒng)起的时候,那照在浪峰的霞光,又红又亮,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浅红,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启
起)明星。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市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应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1、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字词。(2分)
2、“ ”一词集中写出了海滨夏夜的美,作者面对这美景,感到
和。(2分)
3、用“ ”划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2分)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按顺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5、把文中你认为写得最优美的一个句子摘抄在横线上,并说说你认为优美的理由,然后仿照着这句你也写一句吧。(4分)
我摘抄的句子:
我认为优美的理由:
我仿写的句子:
6、用自己的话来赞一赞海滨的夏夜。(2分)
四、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知了学飞
传说在很早很早的时候,知了是不会飞的。一天它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十分羡慕。于是就请大雁教它学飞,大雁高兴地答应了。
学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知了很怕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它只听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大雁教给它本领,它只试了几下,就自满地嚷道:“知了!知了!”
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跟想跟着大雁一齐展翅高飞。可是它用力扑腾着翅膀,还是没能飞离树梢。
这时候,知了眼望着万里长空,只见大雁振翅远飞,真后悔啊!可是这时已经晚了,它只好叹着气说:“迟了!迟了!” 给下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自满(): a形容充实 b感到已经足够 c骄傲
不耐烦()a心情不畅快 b多而杂乱 c厌烦
读句子,用划线的词造句。2分
知了很怕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
一会儿……一会儿…… 文中具体描写知了学飞的是第 自然段。2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五、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倔强的小红军》片断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1、“满不在乎”是什么意思?小红军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这时的体力真的比陈赓强多了吗?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片断中加点的字词,你能体会到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6.六年级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六
提起书包,没有一个人会不动心的,因为它曾经伴随我们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令人遗憾的是,眼下孩子对书包却有一种畏惧感。据说有人称过中学生的书包,大都在10公斤到20公斤左右。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学生的脊背,也压痛了父母的心。
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急,在E时代,已经问世的电子书包将舒展父母们的眉头。据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调试一种电子书包。这种书包相当于16开本书本大小,厚度约1厘米,重量仅700克,内存IMB。第一批准备试用的200台电子书包,分4个班,将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和深圳4个城市试用。
这些书包如果做得秀气些,它完全可以放在口袋里。虽然不起眼,却可以从小学用到大学毕业,读研、读博还都可以用,一用就是几十年。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完成。想要更新内容,只要拿张盘往里一输就成。这样,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堆积如山的课本、作业本,连钢笔、铅笔等文具都不用带了,一本16开本的电子书包将代替这一切。
在新加坡,电子书包的发展要更快一些。它实际上是一个贮存、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的电子装置,上面设有若干电子卡插槽,学生可以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和字典卡等,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
但是要普及这种产品,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严格地说,就技术而言,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精尖产品。它惟一的缺点是价格还嫌太贵,现在的售价在1500至1600元,相当于一个学生高中三年的书费,还难以在全国推广普及,要把它的价格降到1000元以下,也并非什么难事。手机刚出来不也是一两万元吗?现在也不过千把元了。
另一方面,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利于环保。我国在校的学生超过3.2亿,如果平均每个学生的课本为20本,每年达到128亿册,而学生所用的作业本姑且每学期每门课按6本计算,将达到240亿册,课本和作业本加起来将达到360亿册。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为此每年将砍掉多少森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将改变这种状况,为我们多留下几片森林,为子孙多留下一些绿色。
秤砣虽小压千斤。别看电子书包小,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它不仅给中国的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还会对社会的很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由第二、三段我们可以看出,其“神奇”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第二段“重量仅700克”一句中加点字“仅”的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说“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五段看,电子书包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电子书包必将被普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第六段中加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选文,谈谈电子书包的使用有哪些意义?(至少写三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7、假如你是电子书包的设计者,结合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你还想使电子书包具有什么功能?请简要谈谈你的想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电子书包;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
2、答案:强调了电子书包的重量之轻,使说明文语言更准确。
3、答案:电子书包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4、答案:现在的价格还很贵,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精尖产品
5、答案: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利于环保
7.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分析 篇七
一、正确朗读, 养成习惯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 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 看准字形, 查找字音, 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牵强暗记, 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因此, 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 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 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 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 养成预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 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熟练朗读, 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 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 然后拿出一个语段, 让不同的学生来读, 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 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 而要去说事儿。”
在诗词教学中, 常常感觉开头难读, 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 不能尽快进入意境, 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 (次数) 。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 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
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 在学生预习之后, 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先分组试读, 再大声朗读, 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 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 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 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 成诵于学生的嘴边, 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 使他们思维活跃, 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 体验情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 而得之音节, 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 积句成章, 积章成篇, 合而读之, 音节见矣, 歌儿诵之, 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 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 掌握了音节,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出“神气”, 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 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 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 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 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 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 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 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 任何一篇文章, 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 唯有读者用心去读, 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 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 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 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 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 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 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 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 更没有激情的赞叹, 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 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 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 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 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 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 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 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 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 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 定格了, 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 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 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 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四、个性朗读, 形式多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 时间长了,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 在平时教学中, 应根据不同的内容, 做到“堂堂有新招, 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 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 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 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8.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分析 篇八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2010年高考安徽卷)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1. 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5分)
12.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13.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分)
【答题误区】
概括小说人物形象,应该是一个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基本功。但是,不少同学在概括形象时,要么不准确,要么不完整,导致考场失分严重。如,第11题,有的考生是这样回答的:王石匠是一个不急不躁、不赶热闹的人;王石匠是一个待人比较冷漠的人。这些答案都是不能理解人物,不能完整把握信息的表现。第12题是关于环境描写的试题,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回答这类试题,从小说环境描写的意义去思考,就能获得完整准确的答案,从而获得优秀成绩。但不少考生没有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意义,凭感觉答题,答案不完整,自然得分不高。第13题是对小说意蕴的理解题。这样的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小说的意蕴往往就是从小说所反映的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旨、艺术技巧等方面反映出来的。试题要求体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这既是“限制”,也是提示。不少考生对这样的试题有“云里雾里,不辨东西”的感觉,作答时,则是“天马行空,信笔所至”。这样自然不能获得好成绩。
【答题思路】
理解了小说文体的本质特征,我们就能掌握其答题思路。对于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试题,一般地,应该包含这样一些要点:身份地位、阶级阶层、基本性格特点。在概括时,要能够从小说不同的情节内容、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方面去分类分层概括。这样就可以获得完整准确的答案。
如上述第11题,文中罗永才认为王石匠“手艺很好”,文中两次出现石匠的劳动场景,表现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罗永才与王石匠的对话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为人真诚质朴,言语简洁,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匠指点罗永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心理淡定的人,待人处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有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且很有敬业精神。试题参考答案:王石匠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农村手工艺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环境描写的一般意义主要有:交代故事背景,暗示社会环境,渲染场景气氛,暗示人物心理,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思想等。回答环境描写的意义类试题,围绕这几个方面思考,答案自然获得高分。
如上述第12题,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容易获得答案: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对小说意蕴的理解是考查考生深层次鉴赏能力的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若能找到“走进意蕴”的途径,这样的试题仍然可以获得高分。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小说的意蕴是从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旨、艺术技巧等方面体现出来。我们只要从这些方面指出其所“蕴涵”的意义,小说的意蕴也就“自见”了。如,小说的人物都是普通底层民众,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动人业绩,但是他们能够直面生活的挫折,在历经困苦之后,养成了淡定和坚韧的品质,这种精神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超然和担当。有了这样的思考,将其整理成文字,就是把握意蕴的好答案。
第13题参考答案: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责任编校彭琳
9.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分析 篇九
【学校的花坛】
花坛中央,种着几棵高大清秀的美人蕉。它深绿色的叶子,像一把绿色的芭蕉扇;它那笔直挺拔的茎,托着几朵艳丽的深红色的花朵,多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那里呀!
花坛两边,有两棵石榴树,它们好像是两个日夜守护着花坛的卫兵。
花坛的四周,摆放着许多花。有不畏严寒的麦冬,有粉红的月季,有翠绿的吊兰,还有那美丽的海棠,真是美不胜收。
学校的花坛可真美呀!
1.这篇短文共有个自然段。写美人蕉美丽的是第()自然段。作者从()、()、()三方面写了美人蕉的美丽。
2.在短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的叶子()的月季
()的海棠()的花朵
()的吊兰()的麦冬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用”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信誉】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店,由于卖出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5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头痛哭,说:“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只5元钱就卖了!”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不如以前红火,最后终于破产了。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流着泪悔恨地说:“我明白了。”
1.从短文中选一个词语作题目,写在横线上。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兴隆--()夸奖--()
3.当丈夫得知“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5元钱”后有何反应?找出相应语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妻子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春笋】
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春日,春雨潇潇,绿幽幽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像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雨雾飞扬,洒在竹叶上,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像春蚕食桑叶。“嘀嗒--嘀嗒--”小水珠掉落在地上,渗进土里了。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吮吸母亲的乳汁,咂呀咂,积聚着力量。
嗬,一夜之间,又有无数春笋拔地而起啦!瞧,漫山遍野,密密麻麻。一个个像尖锥似的,披着淡绿的衣服,在春风中微笑,在春雨里沐浴。
啊,春笋生得多么顽强啊!春雷一动就破土而出,冲破地皮蹦出来,顶开沙砾冒出来,蹿过石缝钻出来……
别看它们嫩生生的,浑身可充满活力,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锐利,任何阻碍也压制不住它们向上的生机。
啊,春笋长得多么欢畅呀!迎着阳光,吸着雨露,一个劲地拔节。“叭叭叭”,一节、一节、又一节,你追我赶,竞争着向上、向上……山泉叮咚为它们伴奏,鸟雀欢鸣为它们歌唱,山花舒展着对它们欢笑,松柏婆娑着给它们鼓掌:长吧,长吧!高高的天空多么广阔,看谁快快成材,比谁早日作贡献。
1.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春笋破土而出的动作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2自然段填空。
(1)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比喻竹山和竹林的美。
(2)作者又用________和________比喻春雨沙沙声。
3.用“√”画出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1)赞美了竹山、竹林的春色以及春笋破土而出的景象。()
(2)文章记叙了春笋在春风、春雨中欢快地成长,赞美了春笋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生机。()
三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
一、
小院的西面是花圃,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唱主角的是紫色的月季和各色玫瑰。北面有个挺大的葡萄架。夏天,孩子们在葡萄架下乘凉、下棋,大人们在这里看报、休息。一只只蝴蝶上下飞舞,显得非常热闹。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院子的东面种着几棵高大的白杨,它们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小院。院子南面是一片碧绿的小菜园。地里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还种着绿油油的青菜□一眼看去,个个漂漂亮亮,惹人喜爱。
1、填空:这段话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先写小院西面是________,北面有个___________,院子东面种着____________,南面是__________。其中写得最多、最详细的是___________,这段话中的第_____句到第_____句,都是写这里的景色的。
2、读句子,想想带点词的意思,给合适的说法打“√”。(1%)
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
这句话写了:①葡萄长得多,有时香味会使人像喝醉酒一样糊里糊涂。……()
②葡萄不但长得多,而且香味使人陶醉。………………………()
③葡萄成熟了,很可爱。…………………………………………()
3、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高大()热闹()
4、照样子写词语
绿油油___________________漂漂亮亮__________________
5、用“”划出打比方的句子。6、给文中画□的地方加上标点。
7、文中的“青菜黄瓜茄子西红柿”总的名称是()类。
二、前面的小凳(dèngdèn)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针线包上绣着个红五星,特别引人注目。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了北京。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的空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千里长征(zēngzhēng)的路上。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上“√”。
2.填空:笸箩里放着、、和。
3.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4.“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了北京。”这句话中的“它”是指;这句话的意思应该选下面第()种。
(1)邓奶奶把针线包带到了北京。
(2)邓奶奶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带到了北京。
5.作者看到了绣着红星红旗的针线包想起了什么?请用“”在原文中划出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题《小蚂蚁》
一只蚂蚁偶然爬上了一幅地图。一位男孩看见了,惊喜的欢呼:“哈!小蚂蚁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哟!小蚂蚁越过太平洋啦!”
小蚂蚁听了很得意,心想:“啊!地球上的山和的洋都被我征服了,我多伟大!得赶快回去,向大伙们炫耀一番!”于是,他调头向大树下的巢里爬去。
不想,归途中他不知被什么挡住了去路,好不容易爬到了一半,一阵风又吹得他腾空而起,飘落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幸好,又被那位男孩看见了,那孩子一面伸过一根树枝,带他脱险,一面叹息到:“挨,真可怜连这么个小土堆和小水洼都过不去!”
小蚂蚁一面喘气,一面疑惑不解:“什么?连小土堆和小水洼都过不去?我不是战胜过的山和的洋么?”
面对赞颂,需要的不是陶醉,而是深思:自己是否名副其实?
1.小蚂蚁为什么觉得自己“伟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蚂蚁又因为什么“疑惑不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段文最后一句话,你想对小蚂蚁说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小蚂蚁以为自己征服世界上的山和的洋。
2、因为小蚂蚁征服了世界上高的山和的洋,不可能连小土堆和小水洼都过不去。
10.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分析 篇十
29 古诗两首
知识积累
一.拼一拼,写一写。
qǐ qiú qiǎo miào yún xiāo
( )( ) ( )
píng fēng làzhú cháng é
( )( ) ( )
二、加偏旁,将下面的字变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肖 ( )( ) 度( )( )
尧 ( )( ) 俞( )( )
三、辩字组词
乞( ) 渡( ) 绕( ) 偷( )
气( ) 度( ) 晓( ) 喻( )
四、补充诗句。
云海屏风( ),
长河( )沉。
嫦娥应悔( )。
( )夜夜心。
五、默写《乞巧》
六、抄一抄,争取积累下来。
月色如水 月色溶溶 月明星稀 花好月圆
月黑天高 清风明月 月色朦胧 新月如钩
发展练习
快乐阅读
一 碗 馄 饨
女孩和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见前面有个小吃店,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小吃店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东西?”她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女孩刚吃了几口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她说 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和她吵架?”
积累
1、比一比,组词语
摸( ) 馄( ) 感( ) 硬( )
模( ) 混( ) 盛( ) 便( )
2、能在短文的.第三自然段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吗?
感 悟
3、根据原文,你能给故事写个结尾吗?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行为简单的说说吧!
能力拓展
11.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四、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五、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六、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七、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八、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
12.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分析 篇十二
一、阅读理解题的特点
1.阅读理解的题型可分为: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猜测词义题等。其中以细节理解题与推理判断题为主,通过捕捉细节,分析细节,从而归纳或推测出正确答案。
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体裁广泛,一般有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论述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段落组织方式和脉络层次。记叙文往往按时间顺序展开段落,文章有明显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阅读时抓住时间这条主线,弄清who,what,when,where,why与how。描写文通过细节的描写来反映事物的特征、性质。对这种文章要迅速弄清其主题,主题词往往贯穿文章的始末;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阅读,找到文章与之有关的信息,并确定信息与主题的关系。说明文多见于科普文章,用以解释或揭示事物的状态、特征、演变、结果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类文章的首句往往是主题句,说明文章所关注的对象。论述文渗透作者的个人观点、态度,阅读论述文应该从文体的结构特点入手。作者往往通过过渡词和关联词来组织段落与文章,对过渡词的迅速捕捉和对关联词的准确判断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要特别注意区分作者的观点与文章所提到的人物的观点,同时注意作者所使用的表示赞同、反对等感情色彩的词汇。
3.阅读理解题材多样,有科普类、人物传记、故事类、历史地理文化类、广告和新闻报道类、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类等。阅读材料多为近年来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具有时代性的原汁原味的文章,并且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和浓厚的时代气息。
4.阅读理解难度适中,包括难题、中等难度试题与容易试题,其中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体现了大纲的要求。近年来对深层次理解试题考查力度加大。
二、阅读理解各类题型解题策略
(一)主旨大意题
1. 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
主旨大意题属于综合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进行概括或总结的能力,要求考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充分运用逻辑概括能力,透过字里行间获取文章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论点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只有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才能正确理解文章,进而根据文章的事实细节推测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此类题型的题干设问方式有:
(1)标题类常见题干
①The best title/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might be_________.
②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③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suitable as a title for the passage?
④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is text is_________.
(2)大意类常见题干
①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②The general/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about_________.
③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ell us?
④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⑤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2. 解题思路与策略
(1)主旨大意题解题思路
①寻找主题句,确定文章大意。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根据其篇章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短文的主题句来归纳文章的主题。主题句在文章中的位置通常有三种情况:开头、中间、结尾(或在开头结尾同时出现首尾呼应的主题句)。因此,要准确地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就要十分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抓住文中具有概括性的信息,从上下文连贯的意思来理解全文,看作者主要谈的是什么,透过文字叙述的过程来归纳主题,再从选择项中找出最符合表达主题思想的选项。有些干扰项,从局部看也许不算错,但从全局来看却是片面的。考生在做题时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思想。
②抓住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寻找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是建立在寻找各段落中心句的基础上。各段落中心句的整体归纳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依据只言片语或某一段落,而应该综合全文的结构安排,理解文章浓墨重笔的“重心”,考虑文章的材料及支撑性细节是服务于什么,分析故事情节围绕什么发展,最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
③抓住文章主线和关键词语,归纳文章中心。不是所有的段落都有主题句,有时主题句隐含在段落中。阅读这样的文章,就需要考生根据文章的细节来分析,进而概括出段落的主题,推导出文章的主旨。分析的方法是,先弄清各段落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逻辑上有什么联系,然后加以归纳形成主题。
(2)主旨大意题解题策略
做此类题时常用略读法。快速阅读文章的首段和尾段的首句或尾句或每段的首句或尾句,找出各个段落的主题句,重点搜索主题信息。着眼于全文结构安排,了解文章的重心,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文章的标题是中心思想最精炼的表达形式,选择的标题意义范围要能涵盖全文,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命题者常常利用生活常识编造干扰项,把文中的细节当主旨,利用局部信息编造干扰项。因此做主旨大意题时考生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过于笼统、言过其实,也不能把读者的观点强加给作者。下面结合高考试题,谈谈标题类与大意类主旨大意题的解题策略。
①标题类。
标题是段落中心思想最精炼的表达形式。在阅读中不仅要求考生能够通过自己已知的信息概括出段落的中心思想,而且还要对概括出的中心思想加以提炼,拟定出段落的标题,这样在测试中就能迅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
文章标题可以是单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标题可帮助读者迅速推测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讨论的中心。作者往往对文章的主题有意识地反复论述,抓住反复出现的中心词,即高频词,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中心词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多为短语;涵盖性强,一般要求能覆盖全文,其确定的范围要恰当,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精确性强,不能随意改变语言表意的程度及色彩。
【典例】Bad news sells.If it bleeds,it leads.No news is good news,and good news is no news.Those are the classic rules for the evening broadcasts and the morning papers.But now that information is being spread and monitored(监控)in different ways,researchers are discovering new rules.By tracking peoples e-mails and online posts,scientists have found that good news can spread faster and farther than disasters and sob stories.(2016年全国III卷,D篇)
1 5. What can be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
A.Sad Stories Travel Far and Wide
B.Online News Attracts More People
C.Reading Habits Change with the Times
D.Good News Beats Bad on Social Networks
解析:D。主旨大意题。根据文章第一段中“By tracking peoples e-mails...disasters and sob stories.”可知,好消息在网络上传播更快,影响更深远;由此可知本文主要讲在网络普及的年代好消息在网络上传播比坏消息更快。
②大意类。
解答该题型最关键的是找出主题句,把握文章主旨。概括主旨的方法是:先看首尾或各段开头再看全文找主题句,若无明显主题句,则通过关键词句来概括(如议论文中寻找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词句,记叙文中寻找概括情节和中心的动词或反映人物特点的形容词)。文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观点时,务必牢记作者的观点才是体现全文中心的。此时,要注意一些转折词,如but,yet,however,although,in spite of,by contrast,on the contrary等,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常会出现在一些标志性的提示词后。当文章中表示相反的观点时,往往用到这些词。答题时要弄清哪个是作者的观点,排除迷惑性信息,准确归纳主旨大意。
【考例】Viewing childhood development as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hrows on how children learn,but it also offers an inspiring look at science and scientists.Why do young children and scientists seem to be so much alike?Psychologists have suggested that science as an effort—the desire to explore,explain,and understand our world—is simply something that comes from our babyhood.Perhaps evolution(进化)provided human babies with curiosity and a natural drive to explain their worlds,and adult scientists simply make use of the same drive that served them as children.The same cognitive systems that make young children feel good about figuring something out may have been adopted by adult scientists.As some psychologists put it,“It is not that children are little scientists but that scientists are big children.”(2016年浙江卷,C篇)
53.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last paragraph?
A.The worldmaybemoreclearly explained through childrens play.
B.Studying babiesplay may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C.Children may have greater ability to figure out things than scientists.
D.Ones driv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y become stronger as he grows.
解析:B。段落大意题。根据本段的第一句“Viewing childhood development as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hrows on how children learn,but it also offers an inspiring look at science and scientists.”可知本段大意是:研究孩子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
(二)细节理解题
1. 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
这一题型大多根据文中具体信息如事实、例证、原因、过程、论述等进行提问。一般包括直接理解题(在原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常见的类型有对号入座题、是非判断题、表格理解题等)、语义转化题(需要将题目信息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义上的转换,两者存在表达上的差异,有时需要进行加工或整理后方能得出结论,比如:数字计算、排序题、正误判断等),抓住文中的事实和细节是做好该题型的关键。此类题型的题干设问方式有:
(1)When/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3)The author mentions 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
(4)All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not)correc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6)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not)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7)The writer mentions all of the items listed below except______.
(8)Which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9)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______.
该题型几乎都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与答案有关的信息,或者其变体,所以搜查信息在阅读中非常重要,包括理解作者在叙述某事时使用的具体事实、数据、图表等细节信息。
2. 解题思路与策略
(1)细节理解题解题思路
①先读题后看文。快速通读全文,大致了解不同信息间的差异,为解决问题储备信息;同时适度关注转折、否定、列举、同位语、插入语、定语等。
②确定题干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根据题目要求,从题干与选项中抓住关键性词语,以此为线索,通过略读和寻读快速而准确地在文中寻找与此问题相关的段落、语句,锁定相关信息,标出与题目、选项义同词不同的部分。然后仔细品读,认真比较选项和文中细节,在准确理解该细节的前提下,排除干扰项,从而确定答案。凡找到与原文含义表述完全相符的同义异构选项即可确定为答案,不必再去验证其他选项为什么错了。
③回读信息,验证答案。确定答案后,必须回读原文,再次根据原文中的信息对选项进行验证。
(2)细节理解题解题策略
细节理解题是针对文中某个细节、某句话或某部分具体内容设置问题,正确答案的依据一定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对原句改写的选项往往是正确选项。做这类题一般采用寻读法,即先读题,然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再对相关部分进行定位,进而细读,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便可确定答案。下面结合最新高考试题,对不同类型的细节题进行解读。
①直接信息题。
此类细节理解题可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考生可首先从问题中找到关键词,然后以此为线索,运用略读以及查阅的技巧在文中迅速寻找这一细节,找到后再把这一部分内容仔细阅读一遍,仔细比较所给选项与文中细节的细微区别,在准确理解细节的前提下,最后确定出最佳答案。
【典例】El Nino,a Spanish term for“the Christ child”,was named by South American fishermen who noticed that the global weather pattern,which happens every two to seven years,reduced the amount of fishes caught around Christmas.El Nino sees warm water,collected over several years in the western Pacific,flow back eastwards when winds that normally blow westwards weaken,or sometimes the other way round.(2016年江苏卷,C篇)
61.What can we learn about El Nino in Paragraph 1?
A.It is named after a South American fisherman.
B.It takes place almost every year all over the world.
C.It forces fishermen to stop catching fish around Christmas.
D.It sees the changes of water flow direction in the ocean.
解析:D。细节理解题。根据本段的最后一句“El Nino sees warm water,...or sometimes the other way round.”可知,厄尔尼诺现象见证了海水水流方向的变化,所以此题选择D项。
②间接信息题。
此类细节理解题通常采用词语与句型转换的形式来取代原文中的表述,解题时要注意命题人惯用的“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等手法,因此正确理解题干和信息句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考生需要将题目信息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意上的转换,如果两者存在表达上的差异,需要对原文信息进一步加工处理,进一步加以鉴别或推理。间接信息题是介于事实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之间的一种题型,对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典例】It was summer and,one day,my mother drove me to the bike shop to get a tire fixed—and there it was in the window,White,shiny,plastic and decorated with flowers,the basket winked at me and I knew—I knew—I had to have it.(2016年浙江卷,D篇)
56.When the author saw the basket in the window,she________.
A.fell in love with it
B.stared at her mother
C.recognized it at once
D.went up to the bike guy
解析:A。细节理解题。根据本段中“...and there it was in the window,White,shiny,plastic and decorated with flowers,the basket winked at me and I knew—I knew—I had to have it.”可知,当作者在橱窗里面看见这个篮子时就喜欢上了它。
③数字计算题。
此类试题在文中直接表现出细节事实,有的要经过具体的计算才能够选出正确答案。具体的计算题可以是对年代的计算、月份的计算或比例的计算等。文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数字,这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影响。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是先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经过对比、分析、计算等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典例】Mothers have long known that their home workload was just as heavy as paid work.Now,the new study has shown that if they were paid for their parental labours,they would earn as much as£172,000 a year.
The study looked at the range of jobs mothers do,as well as the hours they are working,to determine the figure.This would make their yearly income£30,000 more than the Prime Minister earns.(2015年四川卷,C篇)
38.How much would a mother earn a year if working as the Prime Minister?
A.£30,000.B.£142,000.
C.£172,000.D.£202,000.
解析:B。数字计算题。根据第一段中“...they would earn as much as£172,000 a year.”与第二段中“This would make their yearly income£30,000 more than the Prime Minister earns.”可知,一位全职妈妈的年收入是172,000英镑,比首相的年收入还多30,000英镑,由此可算出首相的年收入是:172,000-30,000=142,000。
④排列顺序题。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事件发生的正确顺序。解答此类试题可采用“首尾定位法”,即最先找出第一个事件和最后一个事件,迅速缩小选择范围,从而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典例】A schoolgirl saved her fathers life by kicking him in the chest after he suffered a serious allergic(过敏的)reaction which stopped his heart.
Izzy,nine,restarted father Colms heart by stamping(踩)on his chest after he fell down at home and stopped breathing.
Izzys mother,Debbie,immediately called999 but Izzy knew doctors would never arrive in time to save her father,so decided to use CPR.
However,she quickly discovered her arms werent strong enough,so she stamped on her fathers chest instead.
Debbie then took over with some more conventional chest compressions(按压)until the ambulance arrived.
Izzy,who has been given a bravery award by her school,said:“I just kicked him really hard.My mum taught me CPR but I knew I wasnt strong enough to use hands.I was quite scared.The doctor said I might as well be a doctor or a nurse.My mum said that Dad was going to hospital with a big footprint on his chest.”(2014年四川卷,C篇)
40.What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Izzy kicked Colm.
Debbie called 999.
③Izzy learned CPR.
④Colms heart stopped.
A.③①②④B.④②③①
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解析:C。细节理解题。解此道排序题可采用首尾确定法,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描述了Izzy对父亲采取的急救行为,然后在第六段提到母亲教Izzy如何急救,所以Izzy学过急救是最先发生的,可排除B、D项;再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在父亲晕倒后,母亲拨打急救电话,而Izzy知道医生不能及时赶到,就对父亲实施急救。所以此题选择C项。
⑤图表图画题。
在有图表图画的阅读理解中,有的图表图画出现在阅读理解文章中,有的出现在选项中,这些图片的出现增加了试题的直观性,同时也暗含着和文章内容相关的信息。在解答此类试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图表图画中所暗含的信息,特别是有些事实是通过图片来叙述的,考生可以采用按图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
【典例】
Bar Graphs
A bar graph has two axes and uses bars to show amounts.In Graph 1,we see that the x-axis shows grades that students earned,and the y-axis shows how many students earned each grade.You can see that 6 students earned an A because the bar for A stretches up to 6 on the vertical measurement.There is a lot of information we can get from a simple graph like this(See Graph 1).(2015年浙江卷,B篇)
47.What is the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who earned a C or better?
A.4B.6C.10D.20
解析:D。细节理解题。根据图示可知获得C级的学生有4人,比C级好的A级学生有6人,比C级好的B级学生有10人,由此可知获得C或更好的学生人数一共有:4+6+10=20。
【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分析】推荐阅读:
一年级下册语文试卷题09-01
一年级语文暑假作业训练题10-25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及作文练习10-10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预习题07-04
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分析06-26
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08-24
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报告09-22
二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08-02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教案09-27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