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存储管理制度(精选13篇)
1.中药饮片存储管理制度 篇一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和张掖市委机要局、市保密局的有关要求,结合本所的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是指存储了涉密信息的硬盘、光盘、软盘、移动硬盘及U盘等。
二、用于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移动存储介质必须按其所涉及的秘密等级粘贴市保密工作部门统一制作的密级标识。
三、绝密级移动存储介质由单位或使用部门指定专人统一保管,并必须存放在保险柜中;机密级以下移动存储介质由使用人保管,并存放在符合安全要求的密码文件柜中。
四、高密级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得在低密级的计算机或设备上使用,严禁在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使用涉密移动存储介质。
五、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只能在本单位的涉密计算机或涉密信息系统中使用,严禁借给外单位、转借他人使用。确因工作需要携带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外出的,需填写“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外出携带登记表”,经主管领导批准,并报所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逐件登记涉密存储移动介质内的涉密信息。
六、复制涉密移动存储介质,须经单位领导批准,且每份介质各填一份“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使用情况登记表”,并赋予不同编号。
七、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传递应按《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
八、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外送维修或数据恢复,必须到保密工作部门指定的维修点,并有保密人员在场。
九、移动存储介质因使用人员岗位变动、使用期满等原因交回时,要对移动存储介质进行检查、确认,并做好登记备案、妥善保管;需归档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连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使用情况登记表”一并按时归档。
十、不再使用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由使用者提出报告,由单位领导批准后,交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处理,确保有关内容和数据不可恢复。禁止将未经技术处理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转为非涉密环境使用或进行公益捐赠。
十一、责任人每半年对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进行一次清查、核对,做出文字或电子记录,发现丢失应及时向保密工作部门报告。
2.中药饮片存储管理制度 篇二
1 分页地址映射
Unix存储管理的硬件基础是PDP-11存储管理单元。主要包括两组活动页寄存器,分别用于核心态和用户态。每个活动页寄存器又由一对页地址寄存器(PAR)和页说明寄存器(PDR)组成。活动页寄存器组为现运行进程实施虚、实地址映照。
1.1 虚地址空间
进程在核心态下虚地址空间的分配如图1(a)所示。其中,第0~5页(即前6页)存放Unix代码。第7页,也就是最后一页是输入、输出页。这7页(0~5、7)对所有进程皆相同。第6页存放现运行的ppda区,其实际长度是1024字节,随现运行进程不同而变化。
用户态下进程图像在逻辑上可以分成三段:共享正文段(不可修改段)、数据段以及用户栈段。它们在虚地址空间中的位置总是共享正文段第一、数据段第二、栈段最后,而且栈段地址是由最高地址向低地址方向延伸。每段皆占用整数页,例如:若共享正文段的实际长度为2.5页,则在虚地址空间中占用3页;若数据段实际长度为2.25页,则在虚地址空间中也占3页;如果栈段为0.5页,则在虚地址空间中占1页。空间的分配如图1(b)所示。
1.2 内存中进程图像的分布
虚地址空间中的上述分配关系不能照搬到物理地址空间中去。实际上,在内存地址空间中各个进程图像分布如图2所示。
其中,Unix代码总是驻在内存从0地址开始的低地址区,而输入/输出页则总是占有物理地址空间的最后一页(4kw)。各个进程非常驻内存部分的图像不论在内存还是在外存,除共享正文段外,ppda、数据段和用户栈段相互紧靠占用连续存储区。共享正文段则可能被多个进程共享。
1.3 虚、实地址映照
现运行进程虚、实地址空间的映照关系用内存管理寄存器组建立。核心态下起作用的页地址寄存器PAR在Unix中被称为KISA(KISA0~KISA7),页说明寄存器PDR被称为KISD(KISD0~KISD7)。在用户态下起作用的则分别被称为UISA(UISA0~UISA7)和UISD(UISD0~UISD7)。
1.3.1 核心态虚、实地址映照
核心态第0~5页和第7页,即操作系统代码部分和输入、输出页,在物理地址空间中的位置是固定的,不随现运行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核心态第6页随现运行进程不同而变化,它总是指向现运行进程的ppda区。这是Unix操作系统区别现运行进程和其它处于运行状态(SRUN)且图像在内存中进程的唯一标志。
1.3.2 用户态虚、实地址映照
用户态下虚、实地址的映照情况与核心态不同。以图1为示例,则UI-SA0~UISA7、UISD0~UISD7的值如图3所示。图中数字皆以内存字符块为单位。
1.3.3 相对虚、实地址映照表
处理机中只有一组UISA、UISD寄存器,只能为现运行进程建立虚、实地址映照关系,而其它进程虚、实地址映照是靠进程扩充控制块user结构中的两个整型数组u-uisa[16]、u-uisd[16]来实现。它们被用来存放该进程的虚、实地址空间映照表。数组的大小取16是为了能适应指令和数据空间分开的情况。这种映照表的u-uisa部分和UISA有所区别,它是相对于起始地址而构成的,即假设ta、paddr皆为0而构成的,所以称此为相对映照表。仍以图3中的进程为例,其相对映照表的u-uisa如图4所示。它与图3中UISA的区别是:ta代换为0,da代换为16。u-uisd则与UISD相同。
当进程切换调度程序将某进程选为现运行进程时,根据其uuisa以及共享正文段起始地址xcaddr、ppda区首址p-addr构成虚、实地址映照表,并送入UISA寄存器组。u-uisd则不作任何变动直接送入UISD寄存器组。
相对虚、实地址映照表的构成由程序estabur(nt,nd,ns,sep)来实现。其中,参数nt为共享正文段长度,nd为数据段长度,ns为栈段长度,sep是指令空间和数据空间是否分开的标记。
按照相对虚、实地址映照表形成虚、实地址映照表的过程是由Unix系统中程序sureg()来实现的。
2 分段空间管理
2.1 可用存储区表
Unix进程图像或驻在内存中或驻在盘交换区上,这两部分存储资源的分配和释放使用同一算法。但是为了对它们分别进行管理,系统设置了内存可用存储区表和盘交换区可用存储区表。分别是:
数组中每两个元素构成一表目项,所以它们各包含50个表目项。表目项数据结构如下:
所有的map结构构成一个结构数组,已分的map结构按其所记录的空闲区的起始地址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2.2 存储区分配算法
Unix按照进程对存储区长度的要求,采用首次适应法(first fit)进行分配。实施这一分配算法的程序是malloc(mp,size)。其中,mp是coremap或swapmap;size是要求分配的存储区长度。
2.3 存储区的释放
某存储区被释放时,它和前后相邻空闲区的关系可能有四种(如图5所示)。针对这四种情况,对可用存储区表作相应修改。
(1)释放存储区和相邻前空闲区紧相连接,但和相邻后空闲区之间有正在使用的存储区(如图5(a))。于是,前空闲区和释放区合并构成了一块新可用存储区,但其首址仍为前空闲区首址。为此修改可用存储区表中前项长度,也就是将原前项长度加上释放区长度。
(2)释放区和相邻前、后空闲区皆紧相连接(如图5(b))。它们合并构成一块可用存储区,为此对可用存储区表作下述处理:
(1)对原前项长度加释放区长度和原后项长度构成新前项长度。
(2)在表中取消后项,即将后项以下各表目项顺次上移一个表目项位置。
(3)释放区和相邻后空闲区紧相连接,和相邻前空闲区之间则夹有正在使用的存储区(如图5(c))。于是,释放区和后空闲区构成一块可用区,长度是释放区长度和后空闲区长度之和;首址是释放区的起始地址。据此修改后项的长度和首址。
(4)释放区与前、后空闲区皆不相连接(如图5(d))。为此要在可用存储区表中为释放区构成新表目项,也就是要将后项及以下各表目项都下移一项,然后在原后项位置填入释放区的长度和首地址。
实施这一释放算法的程序是mfree(mp,size,aa),它按被释放存储区的长度和起始地址对相应可用存储区表进行处理。其中,mp是coremap或swapmap;size是被释放存储区的长度;aa是被释放区的起始地址。
3 结束语
Unix(V6)存储管理的核心思路是:分页地址映射,分段空间管理。存储管理所使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都比较简单,软、硬件之间的配合非常贴切。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进程用户态虚地址空间只有32kw;第二,进程图像基本上作为一个整体驻在内存或外存上,但当进程占用处理机运行时,往往只存访其图像的一部分。
摘要:根据Unix(V6)公开的源代码,详细地分析了Unix(V6)的存储管理技术,及其具体实现过程。
关键词:Unix,存储管理,地址映射
参考文献
[1]John Lions著.莱昂氏UNIX源代码分析[M].尤晋元,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五大要素管理动态存储基础设施 篇三
随着刀片式服务器、融合基础设施、各种绿色节能技术以及智能管理软件的应用,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新一代数据中心的主要特征日益清晰起来,那就是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按需成长、按需分配等。不过,要构建这样的数据中心并不容易,其中不仅涉及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部署以及维护,也与云计算的部署和落地存在密切关系。
日前,在由本报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云计算研究与促进中心主办的“2011云计算暨下一代数据中心大会”上,来自行业用户、厂商代表和业内专家近500人围绕如何顺利实现数据中心的升级、让云计算顺利落地等一系列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拥抱云计算
云计算是当今IT界的热门话题。借助基于互联网的一系列创新技术,云计算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更经济、更高效、更灵活的使用IT的方式。
正是基于此,业界对云计算给予高度关注,国际IT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云战略,以在云计算生态系统中抢占地盘。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与云计算相关的并购案已达20多例,VMware、CA、SAP、HP、EMC等都先后进行了相关收购。这种关注还延伸到政府层面。美国先后推出了“联邦云计算计划”和“联邦云计算战略”,IT管理改革也明确了“云优先”路线;日本刚刚出台了“智能云战略”来加快推进云计算的应用与研究;韩国也出台了专门的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云计算活性化”综合规划,计划投入6146亿韩元把韩国建成云计算的最强国。
我国各级政府也加紧了云计算落地的步伐。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共同参与制订的《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已进入起草阶段,其中,云计算产业将被作为未来高技术服务业的主角。而此前的2010年10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更是具有标志意义,宣布将在北京、上海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各地政府也都纷纷发布了有关推进当地云计算的战略,北京启动了“祥云计划”,上海启动了“云海计划”,全国各地还悄然掀起了一股云基地建设的热潮。而电信行业更是早早动手,中国移动研究院早就启动了“大云”计划,中国电信去年也分别在上海、四川、广州、江西等四地启动了云计算的试点项目,力求成为云计算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应用的参与者。
“在我国,云计算产业整体还处于市场导入阶段,但是发展非常快。比如,我国已实施云计算的企业数占比在亚太几个国家中还是比较低的,大约只有16%,但是计划实施或者对云计算比较感兴趣的企业数量在亚太国家中却领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软件与信息服务研究部主任黄鹏在演讲中说。
数据中心升级
云计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市场,它是一个产业链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这也正是人们高度重视云计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云计算服务价值链是以网络运营商、云计算平台运营商为核心,由内容应用运营商、网络运营商、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代理商和最终用户等上中下游多个部分共同组成一条生态链,来共同推动产业链上各个行业的发展。”四川通信科研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张德良表示。
云计算普及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数据中心的升级换代。由于云计算本质上是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提升IT效率,因此,构建大型数据中心的需求日益凸显出来,于是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率、绿色、环保的数据中心也就成为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
“现有数据中心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可靠性和可用性不足,缺乏灵活性,建设周期长,扩展性不强,能耗成本居高不下,资源利用率低等。”北京云立方科技有限公司CEO徐红忠说,“云时代的数据中心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它应该是可靠、灵活可扩展、绿色节能、自动化、安全和分布式的。”
徐红忠认为,模块化是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所谓模块化数据中心是指数据中心的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统一的输入输出接口,不同区域的模块可以互相备份,通过相关模块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中心。这些模块包括机架、制冷系统、不间断电源和电池、灭火系统、配电、冷却系统和远程监测。与传统的数据中心相比,模块化数据中心可以最多节约30%的成本,所占面积也可以减少多达50%。
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是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典型代表。集装箱预装经过测试的组件,可以快速部署,不受建设周期的限制,能满足应用灵活和快速移动的要求。不仅非常适合应急性和临时性的场合,而且很多企业也开始把它作为一种常规的数据中心来使用。据微软软件架构资深顾问曹骏介绍,微软在芝加哥的数据中心就采用了微软自己设计和研发的集装箱模式,每个集装箱内放置了1800到2500台服务器。
绿色环保也是下一代数据中心的主要特征,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企业在构建数据中心时都高度重视其用电问题。“云时代的数据中心除了灵活、高效、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外,还一定是可以实现边成长边投资,是绿色、低碳和环保的。”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大中华区战略市场总监谢卫刚说,为此需要对数据中心从规划、设计、部署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和管理。
另外,数据中心的升级不仅体现在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上,还体现在运行在这些基础设施之上的IT系统的运维上。“在云计算时代,还依靠传统的管理和运维工具来进行IT系统的维护是不现实的,因为跟不上需求的变化。”NOVELL东亚区支持与服务总监李岩表示。而实际上,此类管理工具的升级引发IBM、HP、BMC等公司一系列并购。
带动云存储市场
云计算对IT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云计算的兴起还推动云存储市场的成熟和繁荣。
“云存储其实是大规模的数据依附于存储介质聚集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物理及逻辑关系,实现价值效用的最大化。”西部数据首席行业存储产品总监王啸虎表示。
实际上,缺少了基于云存储系统的资源池的支撑,云计算也根本无从谈起。云计算要在云存储的支持下根据实际业务类型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同时,云存储中各种不同的存储设备之间要能协同工作、备份、调用等,使多个存储设备可以实现对外统一的标准化、能动态调整的服务。
“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存储设备的统一管理和协调,这也是构建云计算系统的必须考虑的一个部分。” 红帽软件(中国)公司首席架构师忽志刚表示。
另一个环节则是存储设备本身,因为不管云计算的数据计算及管理能力如何发展与强大,存储单元及存储介质的技术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基于此,传统的存储设备商一方面在不断改进传统存储设备(如硬盘)的性能,同时也在积极研发新的存储设备,其中包括SSD硬盘等。据金士顿大中国区闪存业务部SSD产品经理张延军介绍,该公司推出的SSD产品的连续读取速度已经达到了230MB/秒,连续写入速度180MB/秒,极大地提升了存储效率,也推动了IT系统效能的改进。
4.第四章 存储管理习题 篇四
一、选择题
1、存储分配解决多道作业(A)的划分问题。为了解决静态和动态存储分配,需采用地址重定位
,即把(B)变换成(C),静态重定位由(D)实现,动态重定位由(E)实现。
A:① 地址空间
② 符号名空间
③ 主存空间 ④ 虚拟空间
B、C:① 页面地址 ② 段地址
③ 逻辑地址 ④ 物理地址 ⑤ 外存地址
⑥ 设备地址
D~E:① 硬件地址变换机构
② 执行程序 ③ 汇编程序
④ 连接装入程序 ⑤ 调试程序
⑥ 编译程序 ⑦ 解释程序
2、提高主存利用率主要是通过(A)功能实现的。(A)的基本任务是为每道程序做(B);使每道程序能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运行,主要是通过(C)功能实现的。
A、C:① 主存分配
② 主存保护
③ 地址映射 ④ 主存扩充
B:① 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 ② 内存与外存间的交换;
③ 允许用户程序的地址空间大于内存空间; ④ 分配内存
3、由固定分区方式发展为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的主要推动力是(A);由分页系统发展为分段系统,进而以发展为段页式系统的主要动力分别是(B)。A~B:① 提高主存的利用率; ② 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③ 满足用户需要;
④ 更好地满足多道程序运行的需要; ⑤ 既满足用户要求,又提高主存利用率。
4、静态重定位是在作业的(A)中进行的,动态重定位是在作业的(B)中进行的。
A、B:① 编译过程; ② 装入过程; ③ 修改过程; ④ 执行过程
8、对外存对换区的管理应以(A)为主要目标,对外存文件区的管理应以(B)为主要目标。
A、B:① 提高系统吞吐量;
② 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③ 降低存储费用;
④ 提高换入换出速度。9、从下列关于虚拟存储器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① 要求作业运行前,必须全部装入内存,且在运行中必须常驻内存;
② 要求作业运行前,不必全部装入内存,且在运行中不必常驻内存;
③ 要求作业运行前,不必全部装入内存,但在运行中必须常驻内存;
④ 要求作业运行前,必须全部装入内存,且在运行中不必常驻内存;
13、在请求分页系统中有着多种置换算法:⑴ 选择最先进入内存的页面予以淘汰的算法称为(A);⑵
选择在以后不再使用的页面予以淘汰的算法称为(B);⑶ 选择自上次访问以来所经历时间最长的页面予淘汰的算法称为(C);
A~D:① FIFO算法;
② OPT算法;
③ LRU算法; ④ NRN算法;
⑤ LFU算法。
14、静态链接是在(A)到某段程序时进行的,动态链接是在(B)到某段程序时进行的。
A、B:① 编译;
② 装入;
③ 调用;
④ 紧凑。
15、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虚拟存储器的最大容量是由(A)确定的,其实际容量是由(B)确定的。
A、B:① 计算机字长;
② 内存容量;
③ 硬盘容量;④ 内存和硬盘容量之和;
⑤ 计算机的地址结构。18、以动态分区式内存管理中,倾向于优先使用低址部分空闲区的算法是(A);能使内存空间中空闲区分布较均匀的算法是(B);每次分配时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区分配给进程的算法是(C)。
A~C:① 最佳适应法;
② 最坏适应法;
③ 首次适应法;
④ 循环适应法。
19、某虚拟存储器的用户编程空间共32个页面,每页1KB,主存为16KB。假定某时刻该用户页表中已调入主存的页面的虚页号和物理页号对照表如下:
虚页号物理页号
05
110
24
37
则下面与虚地址相对应的物理地址为(若主存中找不到,即为页失效)
虚地址
物理地址
0A5C(H)
(A)
1A5C(H)
(B)
这里,(H)表示十六进制。虚拟存储器的功能由(C)完成。
A、B: ① 页失效;
② 1E5C(H);
③ 2A5C(H);
④ 165C(H);
⑤ 125C(H);
⑥ 1A5C(H)。
C: ① 硬件;
② 软件;
③ 软硬件结合。
二、填空题
1、使每道程序能在内存中“各得其所”是通过_内存分配_功能实现的;保证每道程序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运行,是通过内存保护_功能实现的;为缓和内存紧张的情况而将内存中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调至外存,这是通过_对换_功能实现的;能让较大的用户程序在较小的内存空间中运行,是通过_内存扩充_功能实现的。
3、在连续分配方式中可通过_紧凑_来减少内存零头,但此时必须将有关程序和数据进行_重定位_;而_动态重定位_是一种允许作业在运行中、在内存中进行移动的技术。
4、分段保护中的越界检查是通过_段表寄存器_中存放的_段表长度_和段表中的_段长_实现。
8、在分页系统中若页面较小,虽有利于_提高内存利用率_,但会引起_页表太长_;而页面较大,虽有利于_页表长度_,但会引起_页内碎片增大_。
9、在分页系统中的地址结构可分为_页号_和_页内偏移量_两部分;在分段系统中的地址结构可分为_段号_和_段内偏移量_两部分。
10、在分页系统中,必须设置页表,其主要作用是实现_页号_到_物理块号_的映射。
11、在分页系统中进行地址变换时,应将页表寄存器中的_页表起始地址_和_页号_进行相加,得到该页的页表项位置,从中可得到_物理块号_。
12、在两级页表结构中,第一级是_页表目录_,其中每一项用于存放相应的_页表首址_。
13、在分页系统中为实现地址变换而设置了页表寄存器,其中存放了
_页表起始地址_和_页表长度_。
15、在页表中最基本的数据项是_物理块号_;在段表中最基本的数据项是_段的内存起始地址_和_段长_。
20、在作业_装入_时进行的链接称为静态链接;在作业运行中_调用_时进行的链接称为动态链接。
22、为实现存储器的虚拟,除了需要有一定容量的内存和相当容量的外存外,还需有_地址变换机构_和_缺页中断机构_的硬件支持。
25、在请求分页系统中的调页策略有_预调页策略_,它是以预测为基础;另一种是_请求调页策略_,由于较易实现,故目前用得较多。
三、问答题
1、存储管理的 主要功能是什么?
2、解释下列与存储管理有关的名词:地址空间与存储空间;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虚地址与实地址;地址再定位;虚拟存储器。
3、什么是请求页式管理?能满足用户那些需要?
4、请求页式管理中有哪几种常用的页面淘汰算法?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5、什么是虚拟存储器,其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从逻辑上说采用虚拟存储器能扩大内存存储空间?
6、简述什么是内存的覆盖和交换技术?两者有什么区别?
7、你认为内存管理和外存管理有哪些异同点?
8、用哪些方式将程序装入内存?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
9、在进行程序链接时,应完成哪些工作?
11、为什么要引入动态重定位?如何实现?
12、分页式和分段式内存管理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实现共享和保护?
13、在系统中引入对换后带有哪些好处 ?
14、对于如下的页面访问序列:,2,3,4,1,2,5,1,2,3,4,5
当内存块数量分别为 3 和 4 时,试问:使用 FIFO、LRU
置换算法产生的缺页中断是多少?(所有内存开始时都是空的,凡第一次用到的页面都产生一次缺页中断)
15、某虚拟存储器的用户编程空间共 321KB,内存为16KB。假定某时刻一用户页表中已调入内存的页面的页号和物理块号的对照表如下:
页号 物理块号5
10
4
7
则逻辑地址 0A5C(H)所对应的物理地址是什么?
16、某段表内容如下:
段号 段首地址 段长度
0 120K 40K
760K 30K 480K 20K
370K 20K
一逻辑地址为(2,154)的实际物理地址为多少?
答 案
一、选择题
1、A:③ B:③ C:④ D:④ E:①
2、A:① B:④ C:②
3、A:① B:⑤
4、A:② B:④
5、A:① B:③ C:④
6、A:③ B:④ C:①
7、A:① B:② C:④ D:①
8、A:④ B:②
9、④
10、A:③ B:④ C:② D:⑤
11、A:③ B:④
12、A:② B:③ C:④
13、A:① B:② C:③
14、A:② B:③
15、A:⑤ B:④
16、② ⑥
17、A:② B:⑤ C:③
18、A:③ B:④ C:①
19、A:⑤ B:① C:③
二、填空题
1、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对换、内存扩充。
2、地址递增、空闲区大小递增。
3、紧凑、重定位、动态重定位。
4、段表寄存器、段表长度、段长。
6、阻塞、优先级最低、就绪且换出、在外存中驻留最久。
7、进程、页面、分段。
8、提高内存利用率、页表太长、页表长度、页内碎片增大。
9、页号、页内偏移量、段号、段内偏移量。
10、页号、物理块号。
11、页表始址、页号、物理块号。
12、页表目录、页表首址。
13、页表始址、页表长度。
15、物理块号、段的内存始址、段长。
16、物理、系统管理、逻辑、用户。
20、装入、调用
21、多次性、对换性、请求调页(段)和页(段)置换。
22、地址变换机构、缺页中断机构。
25、预调页策略、请求调页策略。
问答题
1.答: ⑴、内存区域的分配和管理:通过建表、查表、改表和回收登录内存使用情况,系统或用户申请内存时按选定的分配算法确定分区等,保证分配和回收;
⑵、内存的扩充技术:使用虚拟存储或自动覆盖技术提供比实际内存更大的空间;
⑶、内存的保护技术:各道作业、任务或进程在自己所属区域中运行,不破坏别的作业或不被“别人”破坏,更不要破坏整个系统工作。
2、⑴、目标程序所在的空间称为地址空间,即程序员用来访问信息所用的一系列地址单元的集合。由内存中一系列存储单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称为内存空间或存储空间。
⑵、:用户程序经编译之后的每个目标模块都是以0为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叫相对地址或逻辑地址。内存中各物理存储单元的地址是从统一的基地址顺序编址,它是数据在内存中的实际存储地址,这种地址叫绝对地址或物理地址。
⑶、:虚地址即用户程序地址,实地址即内存中实际存储地址。
⑷、重定位是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的物理地址的过程。根据重定位时机的不同,又分为静态重定位(装入内存时重定位)和动态重定位(程序执行时重定位)。
⑸、虚拟存储器是一种存储管理技术,用以完成用小的内存实现在大的虚空间中程序的运行工作。它是由操作系统提供的一个假想的特大存储器。但是虚拟存储器的容量并不是无限的,它由计算机的地址结构长度所确定,另外虚存容量的扩大是以牺牲CPU工作时间以及内、外存交换时间为代价的。
3.答:把内存和用户逻辑地址空间都分成同样大小的块分别称为实页和虚页,利用页表建立起虚页和实页的联系,通过地址变换将虚页的逻辑地址转换成实页的物理地址。页式系统的逻辑地址分为页号和页内位移量。页表包括页号和块号数据项,它们一一对应。根据逻辑空间的页号,查找页表对应项找到对应的块号,块号乘以块长,加上位移量就形成存储空间的物理地址。每个作业的逻辑地址空间是连续的,重定位到内存空间后就不一定连续了。
此外,页表中还包括特征位(指示该页面是否在内存中)、外存地址、修改位(该页的内容在内存中是否修改过)等。
页式存储管理在动态地址转换过程中需要确定某一页是否已经调入主存。若调入主存,则可直接将虚地址转换为实地址,如果该页未调入主存,则产生缺页中断,以装入所需的页。
能满足用户扩大内存的需求,动态页式管理提供了内存与外存统一管理的虚存实现方式;内存利用率高;不要求作业连续存放,有效解决“碎片问题”。
4.答:有 4种常用的页面淘汰算法:
⑴、先进先出法(FIFO):先进入内存的页先被换出内存。它设计简单,实现容易,但遇到常用的页效率低。
⑵、最近最少使用页面先淘汰(LRU):离当前时间最近一段时间内最久没有使用过的页面先淘汰。这种算法其实是照顾循环多的程序,其它则不能提高效率,且实现时不太容易。
⑶、最近没有使用页面先淘汰(NUR):是LRU的一种简化算法,“0”“1”分别表示某页没被访问或被访问。它较易于实现,开销也较少。
⑷、最优淘汰算法(OPT):系统预测作业今后要访问的页面,淘汰页是将来不被访问的页面或者在最长时间后才被访问的页面。它保证有最少的缺页率,但它实现困难,只能通过理论分析用来衡量其它算法的优劣。
5.答:虚拟存储器是由操作系统提供的一个假想的特大存储器,是操作系统采用内外存的交换技术逻辑上提供对物理内存的扩充。采用虚拟存储器技术时,操作系统根据程序执行的情况,随机对每个程序进行换入、换出,用户却没有察觉,得到了一个比真实内存空间大得多的地址空间。所以从逻辑上说采用虚拟存储器能扩大内存存储空间。
6.答:在多道系统中,对换是指系统把内存中暂时不能运行的某部分作业写入外存交换区,腾出空间,把外存交换区中具备运行条件的指定作业调入内存。对换是以时间来换取空间,减少对换的信息量和时间是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CPU在某一时刻只能执行一条指令,所以一个作业不需要一开始就全装入内存,于是将作业的常驻部分装入内存,而让那些不会同时执行的部分共享同一块内存区,后调入共享区的内容覆盖前面调入的内容,这就是内存的覆盖技术。
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交换技术由操作系统自动完成,不需要用户参与,而覆盖技术需要专业的程序员给出作业各部分之间的覆盖结构,并清楚系统的存储结构;交换技术主要在不同作业之间进行,而覆盖技术主要在同一个作业内进行;另外覆盖技术主要在早期的操作系统中采用,而交换技术在现代操作系统中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7.答:相同点:它们都要提供给用户方便的方法来进行分配和管理存储空间,都有自己的分配算法。它们都要考虑保护问题,使作业或文件不被破坏。
不同点:内存管理还要使用扩充技术以增大虚拟空间。外存管理提供给用户键盘命令及系统调用的控制操作。
8.答:区式:为支持多道程序运行而设计的一种最简单的存储管理方式。早期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中使用较普遍。
页式:利用划分大小相等的虚页和实页存储。它允许程序的存储空间是不连续的,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段式:拥护程序被划分成有逻辑意义的段。它便于段的共享及新数据的增长。
9.答:应进行各逻辑段的合并及地址重定位,及将逻辑地址转变为物理地址。
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 LRU:
选择内存中最久未使用的页面被置换。这是局部性原理的合理近似,性能接近最佳算法。该算法必须对每个页面都设置有关的访问记录项,而且每次访问都必须更新这些记录。
最不经常使用算法 LFU :选择到当前时间为止被访问次数最少的页面被置换。这只要在页表中给每一页增设一个访问计数器即可实现,当该页被访问时,计数器加,当发生一次缺页中断时,则淘汰计数值最小的那一页,并将所有的计数器清零。
最近没有使用页面置换算法 NUR :从那些最近一个时期内未被访问的页中任选一页淘汰。在页表中增设一个访问位来实现,当某页被访问时,访问位置 1,否则置 0。系统周期性地对引用位清零。当需淘汰一页时,从那些访问位为零的页中任选一页淘汰。
11、答:静态重定位是在链接装入时一次集中完成的地址转换,但它要求连续的一片区域,且重定位后不能移动,不利于内存空间的有效使用。所以要引入动态重定位,它是靠硬件地址变换部分实现的。通常采用重定位寄存器等实现。
12.答:分页式是将线性地址空间直接分成大小相同的页进行存储,段式则是根据用户有逻辑意义的程序模块划分地址空间。页的共享是使相关进程的逻辑空间中的页指向相同的内存块,若页中既有共享的部分又有不共享的部分则不好实现。页面保护必须设置存储保护键指明对其内容的存取权限。实现页(段)的共享是指某些作业的逻辑页号(段号)对应同一物理页号(内存中该段的起始地址)。页(段)的保护往往需要对共享的页面(段)加上某种访问权限的限制,如不能修改等;或设置地址越界检查,对于页内地址(段内地址)大于页长(段长)的存取,产生保护中断。因为页的划分没有逻辑意义,故共享和保护不便实现。段的共享一般是硬件实现,要比页 的共享容易的多。段的保护可由存储保护键和界限寄存器实现。
13、能将内存中暂时不运行的进程或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换到外存上,以腾出足够的内存空间,把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或进程所需的程序和数据换入内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FIFO 淘汰算法:
内存块为 3 时,缺页中断(或称缺页次数、页面故障)为 9 ;内存块为 4 时,缺页中断为 10
。(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时也告诉我们,操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构,直观是靠不住的!)
LRU 淘汰算法:
内存块为 3 时,缺页中断为 10 ;内存块为 4 时,缺页中断为 8。
答:逻辑地址 0A5CH)所对应的二进制表示形式是:0000 10 10 0101 1100,由于1K=2 10,下划线部分前的编码为000010,表示该逻辑地址对应的页号为3查页表,得到物理块号是4(十进制),即物理块地址为:0001 00 10 0000
0000,拼接块内地址0000 00 00 0101 1100,得0001 00 10 0101 1100,即125C(H)。
5.化学品存储管理规定 篇五
一、入库的危险化学品应符合产品标准,收货保管员应严格按GB190的规定验收内外标志、包装、容器等,并做到账、货、卡相符;
二、化学品入库时,保管员应按入库验收标准进行检查、验收、登记,严格核对和检验物品的名称、规格、案例标签、质量、数量、包装。
物品经检验合格方可入库。无产地、品牌、安全标签和产品合格证的物品不得入库;三、库存危险化学品应根据其化学性质分区、分类、分库储存,禁忌物料不能混存。
四、按规定配备灭火器,灭火器应放在明显、易取的地方;
五、库存危险化学品应保持相应的垛距、墙距、柱距。
垛与垛间距不小于0.8m,垛与墙、柱的间距不小0.3m。主要通道的宽度不于小1.8m。在仓库堆垛设立明显的防火标志,出入口和通向消防设施的道路应保持畅通;六、危险化学品仓库的保管员应经过岗前和定期培训,持证上岗;
七、仓库保管员应做到一日一检,并做好检查记录。
检查中发现危险化学品存在质量变质、包装破损、渗漏等问题应及时通知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八、危险化学品仓库应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危险化学品养护员,负责危险化学品的技术养护、管理和监测工作;
九、各类危险化学品均应按其性质储存在适宜的温湿度内仓管部门根据物品的危险性,为保管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器具;
6.存储设备报废销毁管理规定 篇六
为进一步加宁夏农牧厅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保证农牧厅信息安全,适应建设农牧厅关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需要,防止失密泄密事件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本规定所称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是指存储涉及秘密信息和政府工作秘密信息的移动硬盘、软盘、优盘、光盘、录音带、录像带、存储卡等存储介质。
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要统一购置、统一标识、严格登记、严格管理、确保安全。
三、涉密移动存储介质须按密级标识使用。高密级信息不得存储到低密级移动存储介质内,低密级信息可以存储到高密级移动存储介质中。
四、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只能在涉密计算机和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高密级的存储介质不得在低密级计算机或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使用;严禁在涉密信息系统和非涉密信息系统交叉使用涉密移动存储介质;非涉密计算机、私人的计算机、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得存储涉密信息。
五、需要复制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中涉密信息的,应严格按照相同密级涉密纸介质的要求履行审批、登记手续。
六、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一般只能在办公场所使用,确因
工作需要带出办公场所的,须经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并履行相关手续并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七、使用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领取、登记、配发和管理。
八、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保存要符合保密要求。绝密级的要指定专人统一保管;机密级以下的,由使用人员保管。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使用时,应存放在保密柜里。
九、使用部门要定期对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进行清查、核对;保密工作部门要每半年组织一次对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情况的检查。使用人员离职前必须将所使用、保管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全部清退并办理移交手续。
十、需要归档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归档。
十一、对发生故障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做报废处理。确需进行数据恢复的,必须到由国家保密工作部门指定的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进行。
7.移动存储介质的保密管理工作 篇七
看来仅仅通过制度的约束而不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能够既有效的控制单位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 防止泄密案件的发生, 又不影响单位信息化效率的提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保密意识
要积极开展计算机信息保密宣传教育活动, 要定期举办保密知识、保密法规制度、保密技术常识、案例教育等讲座。要通过保密教育, 使干部职工多了解一些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期的泄密途径和原因, 认识到目前我行的计算机信息保密现状不容乐观, 一些泄密隐患严重存在, 特别是移动存储介质的管控、互联网与笔记本电脑的设防等问题突出, 终端的管理和技术防范措施也不到位, 保密形式十分严峻。使干部职工在思想上筑牢严守国家秘密的思想防线, 在行为上提高保密知识水平和技能, 增强防范失泄密的实际能力。要将总行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新近摘编的“十个不得”和“八项禁令”传达至全体干部职工, 人手一份, 务必严格遵守。
二、完善现有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
要尽快修改或废止内容过时的规章制度, 对管理要求模糊的工作环节要尽快明确具体管理措施, 对制度空白的工作领域要尽快出台相应规定, 要在总行、分行近期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计算机保密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制定实施细则。要确保制度的制定科学、可行, 监督的措施合理、有效。为监督、检查移动存储介质是否在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之间混用, 可以开发一些小的检测工具, 通过U盘设备序列号和计算机设备序列号即可查出一台计算机通过USB接口插入的所有U盘, 也可查出一个U盘所插入过的计算机, 最好是再有一个U盘设备序列号匹配检测工具, 可以方便、快速检测出一台计算机中记录过的U盘设备序列号是否与该单位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登记表中的U盘设备序列号相匹配。可以借助于技术手段促使各项制度要求和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三、采取必要的技术支撑手段防止移动存储介质交叉混用
由于人民银行内联网的特殊要求, 建议总行研制开发USB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管理系统, 在全国推广使用。科技管理人员利用移动介质管理系统, 可以从技术层面落实针对计算机移动存储设备的管理策略, 对U盘进行分级安全管理, 即保留U盘使用的方便性, 又可预防U盘病毒传播和内部信息泄漏。系统要能实现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一) 实现外部U盘进入内联网无法使用, 立刻自动阻断。
(二) 经过单位授权的U盘, 利用系统包含的安全U盘转换模块进行转换后, 可以实现。
1.单位内部专用的U盘拿到外部无法使用;
2.U盘绑定单机, 在其他电脑均无法打开;
3.特殊需要时, 可以解除U盘锁定, 与外单位涉密电脑交互文件。
(三) 可以实现单位内部U盘按照部门区分使用, 避免单位涉密级别不同的网络间混合使用, 分组以计算机硬盘为参照物, 可以按照单位部门, 也可按照涉密级别进行有效的分组管理。
(四) 对于非法用户的使用, 中心阻断后, 客户端收到报警信息, 同时中心显示报警以及违规记录。
(五) 可以实现在服务器端对网内某一台电脑上连接的USB设备现场远程阻断。
(六) 产品支持一切具有存储功能的USB设备 (包括手机卡, MP3, USB打印机等) , 同时具有自动识别功能, 对于常规的不具有存储功能的USB设备 (比如USB鼠标、键盘等) 不做任何设置, 即可正常使用。
(七) 支持分级管理。
(八) 客户端无法自行卸载, 管理员方有此权利。
四、转变使用观念, 利用网络资源, 减少U盘的使用量
防止移动存储介质泄密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尽可能地不用U盘或少用U盘, 但U盘、移动硬盘、手机存储、数码相机、MP3/MP4、各种CF/MD/SD卡/各类Flash Disk等移动存储介质 (简称U盘) 由于使用灵活、方便, 被很多人用作传递数据的载体, 而且随着其储存容量越来越大, 体积越来越小, 又被很多人当作数据双备份的主要载体。在人民银行内联网上传递数据, 完全不需要借助U盘, 只需要每人建立一个个人邮箱即可实现。至于数据备份可以在邮件服务器上加挂一个大容量的硬盘, 为每个人开辟一存储空间即可实现个人数据的双备份。所以, 在内联网上的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数据备份完全可以不使用U盘, 而只需要改善内联网运行环境, 扩充邮件服务器的容量。具体做法为:
(一) 可以使用NOTES邮件服务器作为文件交流的重要工具。以往我们的NOTES服务器只开设了少量的用户, 无法满足全行所有员工的需要, 这主要是因为服务器硬件条件的限制, 现今, 随着服务器的不断升级, 已经完全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为全行职工设立邮箱, 满足大家使用NOTES邮箱进行文件交流的目的。
(二) 使用大硬盘服务器, 为全行所有职工建立专用的网络数据备份中心。以往, U盘的数据备份不仅容易造成各种安全隐患, 而且U盘中的数据文件也常常因为硬件的原因造成重要数据的丢失, 而专用的网络备份中心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想一下, 全行每个职工在网络上都有自己的硬盘空间, 由科技科在机房内对其统一维护, 不仅可靠, 而且安全, 能充分的满足行内职工对于个人工作数据备份的需求。
8.中药饮片存储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教学资源 网络 分布 存储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53-01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数字资源分布式存储管理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适应用户不断增加的数据存储需求和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网络型分布式存储技术。教学资源是一种异质媒体,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另外,随着教学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校内的数字资源会不断地增加,原来的资源存储系统不堪重负,因此,要不断的加强。同时,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交流有利于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要研究教学资源网络型分布式存储于管理的方法。
网格存储是一种比较新的资源存储方式。它是基于信息时代出现的网络基础设施而发展出来的,是网络技术的一种。这种存储技术以节点为基础,通过建立多个站点来完成网内的大量数据传输与存储工作。网格存储既可以在单个节点上进行数据存储与管理,也可以在数个节点之间实现数据传输。另外,网格存储的范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用户需要进行认证,而且不同的用户操作权限不同,所以网格存储的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比较高。目前,网格存储包括网络网格、计算网格和存储网格三种。网格存储可以實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资源的传输安全。因此,将网格存储技术应用于教学资源存储,有利于减少教学资源作为异质媒体易发生的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丢失等问题。
1 教学资源网络型分布式存储与管理的必要性
研究教学资源网络型分布式存储与管理是由于现实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教学资源网络型分布式存储与管理是避免教学资源存储与取用受到外来冲击的需要。教学资源是一种异质媒体,而异质媒体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导致数据丢失或传输超时。因此,通过建立一种网络型分布式存储管理系统,形成一种新的资源共享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传输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2)研究教学资源网络型分布式存储与管理是对校内数字资源进行管理与使用的需求。现在许多高校的图书馆都有数字资源库,资源库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数字①资源。另外,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求学校要推进教学信息化与数字化,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创建新的数字资源,比如论文发表、学生作业等。长此以往,学校内的数字资源数量将会非常巨大。由于学校的数字资源的数量骤然增加,原来的资源存储系统不能适应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如果不将这些数字资源进行分类存储,创建一个稳定的环境进行长期保存,一方面容易造成这些资源的遗失,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教职工获取、使用教学资源。
(3)研究教学资源网络型分布式存储与管理是加强各教育机构之间的教育资源交流的需要。在过去,各校的教育资源都是存放在本校内的节点中,访问的范围有限,各校之间的数据交流较少。这样常常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要促进教育改革,就要加强教育资源交流,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2 教学资源网络型分布式存储和管理的实现
与过去的存储方式不同,网络型分布式存储并不是将数据存储在特定的节点上,而是将网内的零散存储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设备。由于网络型分布式存储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网格存储技术将网内零散的存储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存储目的的,这种存储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了设备的空闲存储空间,使得存储系统的存储量和分布范围大为提高。教学资源网络型分布式存储和管理系统的建立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布建广泛的AP站点,将不同的数字资源存储在不同的站点上,形成一个数字资源存储网络。从网络的整体功能出发,可以将网络分为三层,分别是应用层、服务层和资源层。应用层是提供给用户上传、下载与共享资源的一个虚拟空间。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界面对自己空间里的资源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服务接口,访问其他用户的资源。服务层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网络资源服务的一个窗口。资源层由不同的系统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网络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节点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现实中,资源层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分布存储节点,实现就近原则。另外,在站点之间建立起多个通道,提高站点间的信息传输效率,使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其次,每个站点配备硬盘,以存贮相应的数字资源。网络型分布式存储并不能像网络一样实行集中控制,因此要在每个站点配备硬盘,实现每个站点的独立控制。为了方便资源的管理,系统采取了树网结合的混合拓扑结构。一方面,树网结构有利于站点之间的联系,方便站点之间的互相查询。另一方面,树网结构减轻了存储中心的负担,维护了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要建立起藉以辅助集中的课件存贮中心,目的在于缓冲部分的课件内容于本地硬盘上。课件存贮中心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教学资源存储系统的网格中心节点,负责网内存储资源的调配工作。另一方面,课件存贮中心相当于一个缓存盘,将课件内容暂时存贮在中心,并利用校园数字化系统的离峰时间,例如半夜两点到五点的时间段进行定时的站点间的课件内容传递。这样有利于减少AP站点的存储负担,加快传输的速度。
3 结语
综上,随着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学校内的数字教育资源必然会不断地增加。而要适应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然要建立起一个高效、灵活的数字资源存储、管理系统。网格是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存储方式。这种存储方式的性能比较高,安全性好,适合校内教学资源的存储使用。因此,该文以网格技术为基础,建立一个教学资源网络型分布式存储与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间的教育资源交流,改变过去信息孤岛的状况,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保证了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参考文献
[1]李雪萍,张文华,胡春,等.基于网格存储、P2P分布式存储和云存储的比较研究[J].现代情报,2011,31(8):38-43.
9.仪表控制系统存储介质管理规定 篇九
为了规范全厂仪表控制系统的使用和操作,防止发生人为或意外损坏系统事故以及误操作引起的设备停运,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DCS、SIS、PLC、SCADA等所有仪表
控制系统。本制度作为公司 《R-P05-307 生产操作控制室管理规定(暂行)》的补充文件执行。存储介质管理
2.1 严禁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用非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除非软件升级或补丁的需要,严禁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用非本系统格式化或读写过的移动硬盘、光盘、U盘、内存卡等。
2.2 系统备份必须使用班组专用的蓝光刻录光驱,并且由自控维修站人员进行相关操作。禁止把可读写存储介质直接连接到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机上进行任何工作。
2.3 禁止向DCS网络中连接系统外计算机。对于已经连接的计算机必须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病毒库。
2.4 在连接到控制系统网络中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时,例如事件记录、历史记录、趋势图的导出等,使用的可读写存储介质必须是固定的设备,并且在每次使用前对其进行格式化处理,然后才可以接入以上计算机。
10.中药饮片管理制度 篇十
1、为加强中药饮片管理,体现中药治病特色,发扬祖国传统医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2、医疗机构必须向具有合法生产、经营资格的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购入中药饮片。
3、购进进口中药饮片应有加盖供货单位质检部门原印章的《进口药材批件》及《进口药材中药报告书》复印件。
4、购进中药饮片,必须标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购进数量、购进价格、购进日期等内容。票据和购进记录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5、医疗机构购进的中药饮片应有包装,包装必须印有或者贴有标签,包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得购进和使用,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应注明批准文号。
6、验收中药饮片应符合规定,对照实物进行品名、规格、批号、生产厂家以及数量的核对,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如发现有质量不合格现象或票货不符的,有权拒收,不得入库。
7、中药饮片出库应执行先产先出、先进先出、易变先出的原则,不合格饮片一律不得出库。
8、在库中药饮片应定期进行养护,根据药品特性及季节变化特点,采取干燥、降氧、熏蒸、除湿等方法进行养护。
9、中药饮片装斗前应进行质量复核,不得错斗、串斗。饮片斗前应写正名正字。
10、配方使用的中药饮片,必须是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品种。
中药饮片采购制度及流程
1、采购中药饮片必须严格按《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医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2、保管员根据库存与临床用药情况提出采购计划,采购员根据保管提出计 划拟定采购计划,报药剂科负责人审核后交主管院长审批后,采购员从已备案合法的供应单位购进中药饮片。
3、购进中药饮片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察、选择合法、合格的中药饮片供应单位。严禁擅自提高饮片等级、以次充好,为个人或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
4、采购中药饮片,应当验证供货公司提供的《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GSP证书》、销售人员的授权委托书、资格证明、身份证复印件。
首营企业还必须与原件对照,填写首营企业审批表和首营品种审批表以及产品所属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许可证》、《GSP证书》、销售人员的授权委托书、资格证明、身份证复印件,所提供的所有资料均需加盖公司原印章,审查合格后归档保存以备查。
5、每年与中药饮片供应单位签订明确质量条款的“药品采购合同”和“廉政协议”,供应单位保证所供药品是合法,质量合格的药品。
6、所购中药饮片应有包装,中药饮片包装上应有生产企业、品名、产地、产品批号、生产日期、药品生产许可证号。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应当验证注册证书并将复印件存档备查。每批中药饮片还需提供质量检验报告。
7、中药饮片的购进坚持“按需进货择优选择、质量第一”的原则,注重药品购进时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做到供应及时,合理使用。
8、购进进口中药饮片应有加盖供货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原印章的《进口药材 批件》及《进口药材检验报告书》复印件。
9、该炮制而未炮制的中药饮片不得购入。
10、每年应当对供应单位供应的中药饮片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 时调整供应单位和供应方案。
11、采购流程:科主任审查主管院采购员按批准采购。
中药饮片验收管理制度
1、验收员应按照法定标准和合同规定的质量条款对购进的中药饮片进行逐批验收;
2、验收时应同时对中药饮片的包装、标签及有关要求的证明或文件进行逐一检查;
3、验收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抽样检查;
4、验收应按规定做好验收记录,记载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品名、规格、生产厂商、生产日期、质量状况、验收结论和验收人员等项内容; 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应记载药品的批准文号和生产批号;
5、验收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二年;
6、对特殊管理的中药饮片,应实行双人验收制度。
中草药保管制度
1、中草药应按计划购进,严把入库验收质量关。
2、中草药仓库应整洁卫生,药缸或贮器应物名相符。
3、要努力做好防虫、防霉、防鼠、防盗等工作,个别品种应及时翻晒清洗,严把质量关。
4、药品的调拔、领发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5、注意防火、防盗,关闭门窗落好锁,做好库房安全保卫工作。
中药饮片储存与陈列管理制度
1、应按照中药饮片储存条件的要求专库、分类储存,按温湿度要求储存于相应库中,易串味药品应单独存放;
2、中药饮片应按其特性采取干燥、通风、避光、阴凉、对抗方法养护,根据实际需要采取防尘、防潮、防污染以及防虫、防鼠、等措施;
3、中药饮片应定期采取养护措施,按季度对饮片全部巡检一遍。夏秋季节,即每年 5—9 月份梅雨期,每月要将全部饮片检查一遍;
4、中药饮片装斗前应进行装斗复核,不得错斗、串斗,并做好记录;
5、中药饮片装斗前应进行净选、过筛,定期清理格斗,饮片标签应写正名、正字,与药典名、医院处方给付管理办法规定相一致,防止混淆、混药;
6、饮片上柜应执行先生产先出、先进先出,易变先出的装斗原则;
7、每天应校对所有衡器具,工作完毕后整理调剂台,保持室内、调剂台清洁,无杂物;
8、不合格中药饮片的处理按有关制度执行处理,严禁不合格药品上柜发放;发现质量问题,应立即报告质量管理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
中药饮片的调配管理制度
1、严把饮片销售质量关,销售的中药饮片应符合炮制规范,并做到计量准确,配方使用的中药饮片,必须是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品种;
2、中药饮片必须凭医师开具的处方销售,经处方审核人员审核后方可调配和销售,调配或销售人员均应在处方上签字或盖章,处方留存一年备查;
3、中药处方调剂员、审核员应严格按处方内容配药、销售,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
4、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销售,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销售;
5、严格按配方、发药操作规程操作,坚持一审方、二核价、三配方、四核对、五发药的程序;
6、按方配制,称准分匀,总量误差不大于±2%,剂量误差不大于± 5%。处方配完后,应先自行核对,无误后签字交处方复核员复核,严格审查无误签字后方可发给病人;
7、应对先煎、后下、包煎、分煎、烊化、兑服等特殊用法单包注明,并向病人交待清楚,并主动耐心介绍服用方法;
8、配方人员不得自带配方,对鉴别不清、有疑问的处方及时与处方医师联系,外带处方不配,并向病人讲清楚情况,或经过本院医师审核后重新开具;
9、代煎处方要严格按照医院待煎中药制度要求,仔细填写中药代煎卡,不能漏项。并及时向病人交代取药时间等事项。
10、配方用毒性中药饮片按特殊管理药品制度执行。
11、中药处方调剂员、审核员应严格按照处方内容配药、发药,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和代用。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发药。
11.浅谈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管理 篇十一
1 饮片评价标准
1.1性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版(以下简称《药典》)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以下简称《通则》),无伪品,无虫蛀、霉变、走油、变质及非药用部分,其色泽、气味、水份等均符合《药典》要求。
1.2片型:符合本药片型的规格,厚薄均匀、表面光洁、异型片不得超过10%[1]。
1.3水份及药屑杂质等符合《药典》之规定。
1.4炮制类饮片的炒、炙、烫、蒸、煮、煨、煅、发酵,其外观、水份、药屑杂质等符合《药典》及《通则》之规定要求。
2 质量评价控制及流程
2.1 组织机构
医院专门成立了由药事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中药饮片评价领导小组,并且建立了由药剂科相关人员及高年资中医中药学专家组成的中药饮片评价工作专家库。每次评价工作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5-7人(须单数)组成工作组,评价结束后由药剂科统一汇总评价结果并报至评价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本次评价饮片配送厂家,采购部门执行。
2.2 评价工作流程
2.2.1 根据上年度中药饮片用量情况及库房存货量,每月中旬库房提出本月拟招品种,采购部门通知各招标企业于规定日期送样品至中药库,同时将报价单封存留采购部门。
2.2.2 抽取的评价工作人员于规定时间统一集中库房参与饮片评价工作。首先由中药库工作人员为各企业及样品编号,该号贯穿于整个评价工作过程。第一阶段由评价工作人员对各样品对照《药典》及《规范》标准和我院用药习惯从产地、性状、片型、水份、药屑杂质、试验等方面进行全面质量评价,对质量优居前三位的样品予以保留,其它样品直接出局。第二阶段由采购部门对照编号公布每个品种质量前三位的报价,评价小组人员本阶段将质量与价格结合采取“在质量优质稳定的前提下,采购同比价格低”的原则。药剂科按第二轮评价结果保留前两名,并将饮片评价过程及结果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院中药饮片质量评价领导小组,待审定后按结果进行采购。常用饮片每次计划采购一个月的用量,以避免饮片积压和保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一个采购周期内,如果饮片市场价格波动大于30%,当月可进行再次评价。
2.3 中药饮片验收
2.3.1 人员 中药饮片的验收是保证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的关口,验收人员需要责任心和专业技术能力过硬、且鉴别经验丰富、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从事中药工作30年以上的老药工。我院验收由一名副主任中药师负责,两名主管中药师和一名从事中药专业三十一年的老药工共同参与验收。
2.3.2 验收项目 对集中评价的饮片品种从质量、包装、标签、与留样样品的相符度等方面进行详细验收。上述条件完全符合要求的,做好购进验收记录后存入药库合格区;上述条件不符合要求的,拒绝入库并做好退货记录。我院运行近一年来,共退货3次,涉及13个品种。
2.4 贮存保管
贮存保管是避免合格中药饮片在储存过程中发生质量改变的主要环节。饮片发生质量改变,不仅影响临床的安全和疗效,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对验收合格的中药饮片,根据其性味特点、药用部位、用量大小、炮制方法等分门别类加以储存。为了保证良好的保管环境,随时保持库房整洁干燥,对仓库的通风、调湿、调温、防潮、防虫、防鼠条件和设施经常观察记录。每年6月-10月对重点品种进行每周一次的重点养护,确保出库饮片的质量。
药库对药品实行“先进先出、发陈贮新”的出库原则,药房根据出库单,后领入药房。
2.5调配和复核
药房调配和复核是把好饮片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患者服用饮片前的最终质量监控过程。所以,监控中药饮片质量是调配和复核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保证中药饮片在药房的质量控制,务必做好药房的各项养护措施,及时清洁工作场地和操作台面。根据饮片调配频率和药品质地,合理排列药斗,贴好每味药的正品正名标签,避免串斗现象发生,这样既能提高调配速度,又能有效避免调配误差的发生。每剂中药的调配称重误差控制在+5%以内[2],每周科室质控负责人随机抽验。
复核人员均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每张处方都要认真复核。复核内容包括处方禁忌、处方用量、饮片与处方药品是否相符、药味多少、调配称重等,特别要对每味药的饮片质量进行再次检查,合格后才可发药。
3结论
我院开展中药饮片集中评价招标制度一年来,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品种来源、炮制程度都得到了很好的规范,提高了中药饮片采购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生的认可信赖,很大程度减少了中药处方的外流。通过对中药使用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要求,互相监督,人人负责,饮片质量明显提升,价格趋于稳定,医院获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
12.大坝可视化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篇十二
三十年来, 国内外就大坝观测资料的分析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大坝观测资料分析产生的数据量巨大, 虽然目前已有多种软件投入运行, 但现存的大坝分析软件在实际工程计算时, 只能利用已知的几个控制层参数, 而不能得出大坝在任意部位处相应的分析数据;同时在分析过程中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主要针对二维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而所有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大多数是以二维图形效果展示, 缺乏立体、直观效果[1]。
大坝应力成果分析数据、仪器所测得的监测数据量非常庞大, 应力成果、属性和图形数据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采取何种数据结构, 实现对数据一致的存储管理, 方便数据检索和可视化需要进行灵活存取, 实现其三维可视化表达, 是对大坝应力成果可视化检索、测量数据处理可视化的最为关键的环节, 本文就大坝数据可视化研究课题的数据存储管理做一探讨。
2 大坝观测数据存储和管理 (Dam’s observation data storage and management)
大坝应力分析和观测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 而且信息量非常庞大, 甚至是海量数据, 有关大坝数据可视化中的信息不仅仅是由数字、文字组成的, 同时还有一系列的图表等非文字性质的数据。大坝的分析成果和监测到的数据一般具有较为稳定和动态更新两种情况, 一般工程的特征信息、枢纽信息、观测设备的坐标、属性等资料不会经常变动, 是属于较为稳定的数据;而应力的监测数据、位移监测数据和分析的成果数据等是动态变化更新的。对较为稳定的数据, 因数据容量不大, 系统处理中较为常定, 以存放在稳定表中处理;而对观测和分析到的数据则是存储容量大, 检索频率高, 而且速度较慢, 所以对这部分的数据如何存储和管理, 直接影响到系统可视化检索的性能。
2.1 大坝数据存储方式
由于大坝有限元分析的工况节点数据非常多, 一个工况的节点数据就达到20000多个, 而分析的工况数一般达到40多个, 同时, 大坝监控的监测项目类型多, 需要用到各类监测仪, 一般大坝安置的仪器少则十几种, 多至几十种, 为了利于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有限元分析数据按工况种类分表存放, 监测数据按仪器类型分表存放。这样, 存放有限元应力成果数据和监测数据的基础数据表就有工况表、工况节点表、仪器特征表、监测值表等。
就课程研究的某大坝中布置了近200个监测仪, 大坝一年的监测数据就有上万条, 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中的数据将达到上千万, 从该类型表中检索某些时间段和方位点的数据值, 检索速度是一个大问题。虽然当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平台都提供快速检索的索引功能, 但不能满足大坝监控数据的检索速度和时间段检索, 为解决这个问题, 本课程采用了下面解决方法。
(1) 建立有效的索引机制。
(2) 对表结构进行优化管理。表设计的标准要求达到3NF, 冗余度降。大坝观测数据表由点名、时间、上下游水位和观测值等属性字段, 其国点名和时间字段组合为主码, 以保持数据完整性, 工况节点表有12个字段:正应力3个字段、剪应力3个字段、位移3个字段、节点坐标3个字段, 以z和y轴字段作为主键。
(3) 使用视图。
2.2 数据管理方式
2.2.1 数据检索
检索数据可通过SQL和缓冲区快照两种方式。使用SQL是顺序检索数据, 而缓冲区快照则是在附加检索条件下把数据表中全部或部分记录映射到内存区, 缓冲区数据保持与原表数据完全一致的索引性质。通过该快照数据既能进行顺序查询, 又能通过索引值定位检索, 读取某些特殊数据。
2.2.2 数据操作
对数据库的主要操作是数据录入和查询。大坝监测数据通常是按采集时间先后顺序存储。在对大坝进行数据分析时, 需要对各测点和各时间段内的观测数据进行不断读取, 若通过缓冲区快照附加检索条件, 具有一定的灵活度, 但分析效果较慢, 检索条件的改变将需频繁连接数据库, 重新生成快照, 缓冲区数据刷新率高, 这对系统效率是一大打击。为此可通过测点时序检索表优化数据结构, 以降低缓冲区快照的刷新频率[2,3,4,5]。
2.2.3 测点时序索引表
根据大坝对观测数据的检索是按测点和时间查询的特点以及观测数据的存储特点, 建立了测点时序索引表。测点时序索引表是按时间序列划分原始观测值表, 从原始观测值表中找到测点时序的逻辑行, 存入测点时序索引表中。检索时以测点时序索引表中的测点时序逻辑号作为索引值, 在原始观测表中定位数据段。索引表具有测点名、时序起点年和终点年、观测点值在原表中的起始逻加行、观测值记录条数等属性组成, 其中以测点名和时序起点年作为主码。
在检索观测值时, 先用缓冲区快照方式生成全部观测数据的全映射。根据缓冲区快照数据与原始表具有一致的顺序规律, 索引值对缓冲区的划分也相同。检索测点观测数据时, 先识别该数据的观测时间在测点时序索引中所在的时序记录;再从这些时序记录中, 查到该测点时序的原数据记录行号和记录条数;然后从缓冲快照区中相应记录段中读出所需的数据, 从而完成一次检索。在这种检索机制下, 每次检索不同的测点时序数据, 只是改变一下索引值, 就可以检索到所需观测数据, 不需重新生成快照, 而不需要不断更新缓冲区快照。大大提高快照的使用率, 优化了系统整体性能。
为保证索引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测点时序索引表与原始表应保持同步更新管理。根据观测数据的存储是按时间次序采集入库的, 所以在有观测点数据入库时, 需要先在索引中增加这一新时序观测数据的索引记录, 然后根据增加的记录数目, 修改其后各索引记录的起始行数值, 以保证索引表各索引条目中记录的原始数据起点位置的正确性;删除原始观测数据也用一样的原理, 先找到删除数据在索引表中的索引记录, 若跨多条时序索引条目, 则删除前面的时序条目, 修改最后一条索引条目记录的起点行数值, 否则只修改找到的第一条索引的起点行数值, 然后同样需修改后面各索引条目中记录的起始行数值。
在原数据入库有时间顺序这一特征, 索引的维护简单容易, 能够快速更新管理, 可通过触发器实现索引自动维护更新。
3 数据入库处理 ( Data loading and processing)
仪器测得的数据和有限元分析数据, 经过前处理软件进行前处理之后, 得到.txt类型文件和.out类型文件, 根据系统数据的存储特点, 这些数据入库存储的表名按规定的格式命名, 如:工况节点表数据的文件名格式:“y上游数据_ 下游数据”, 若工况是上游24m, 下游10m的节点数据表名为:y24_10;监测数据以监测仪类型规格命名。每个数据文件在入库前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记录数据。工况节点数据和监测数据有自动入库和手工入库 (即编辑) 两种方法。
主要数据的入库方法是:
首先, 用户确定入库数据的类型 (应力成果数据或观测数据) 、文件路径和数据存储名称 (工况表名或仪器类型规格) 。
然后, 系统在工况表或仪器特征表中搜索该数据资料:
(1) 若未找到信息, 则提示用户继续输入完整资料, 实现对工况表和监测仪器特征表的数据的输入, 利用recordset对象的addnew方法和update方法实现, 然后系统自动生成新表, 并把数据文件加载到库表中 (用BULK INSERT…FROM…WITH实现) 。
(2) 若找到信息, 系统自动识别数据文件记录是否已经存在, 若不存在, 则加载入库。
4 结论 (Conclusion)
本文就大坝可视化数据主要针对大坝应力数据和观测数据的特点, 在数据库存储方式和管理技术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 根据大坝咨询系统的需求, 对数据库表的分类管理、数据结构以及数据的入库方法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法。并对大坝数据量大而造成访问速度低、数据利用率低的现状, 提出了采用测点时序索引的数据管理方法, 较好地解决了数据查询速度慢的问题, 有利于快速生成大坝数据可视化分析视图。
摘要:针对大坝可视化处理中的监测和分析数据量较大, 用于观测分析的成果、属性以及图形等数据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的问题, 提出了观测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模式, 采用了测点时序索引表的数据管理方法, 较好地解决了数据可视化检索速度慢的问题, 便于数据处理和绘图所需的灵活存取, 实现快速可视化。
关键词:观测数据,数据存储,数据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曙光, 刘天佑, 杨波.基于OpenGL的综合地球物理可视化及其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 (2) :205-209.
[2]SHASHI S, 著.谢昆青, 等, 译.空间数据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郭薇, 郭箐, 胡志勇.空间数据库索引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4]史文中, 郭薇, 彭奕彰.一种面向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索引方法[J].测绘学报, 2001, 30 (2) :156-16.
13.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保密管理规定 篇十三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包括移动硬盘、存储卡、U盘、软盘、光盘、磁带、录音笔等。
(1)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应遵循“统一购买、统一标识,严格登记,集中管理”的原则。
(2)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由保密办或指定相关部门负责购买,并统一编号登记,集中管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在密码柜中保存。
(3)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在显著位置粘贴密级标识(密级、用途、责任人)。所标密级应按其所存储信息的最高密级进行标识。
(4)借用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要履行登记手续,即填写借用审批单,经单位分管领导审批后借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
(5)单位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员对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要定期进行保密技术检查。
(6)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严禁在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接的计算机上使用。严禁使用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7)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得降低密级使用。严禁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进行重新格式化或删除信息等方式后,作为普通存储介质使用。
(8)携带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外出,须经单位领导批准,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使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控制之下。
(9)严禁携带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出境。确因工作需要携带出境的,应当按照有关保密规定办理批准和携带手续。
(10)涉密人员离职离岗前,要将所保管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全部清退,并办理移交手续。
【中药饮片存储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中药饮片采购管理制度11-20
中药饮片仓库管理规范08-0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饮片包装管理办法08-06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12-22
中药饮片用量11-13
中药饮片图鉴11-29
中药饮片调剂规程11-07
中药饮片调剂差错02-07
中药饮片清单xls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