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2024-07-12

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共17篇)(共17篇)

1.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反思及解决对策

武威第十九中学 邱雪玲 李辉祥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了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它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上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上的有效探索,对合作学习存在着一些误解,因此许多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学生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了,但仔细观察便发现这种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多大效益。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现象进行了总结反思,并探索了一些解决策略。

低效现象一: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师生参与程度不够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原因之一是组织不到位,师生在合作学习中各自的角色不明确,参与度不够,主要表现在:

1、合作学习时学生角色不明确

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角色却不明确。当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很长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及解决策略: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任何学习方法都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经过训练学生才能掌握。合作学习也是这样。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首先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如小组意见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

没有效果的。

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哪个人的想法。回答学习的结果时,应该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不是说“我认为„„”“我觉得„„”

2、合作学习时教师角色不明确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知做什么。不是在准备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就是进行毫无目的的行间巡视,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不管不问,学生在下面只是叽叽喳喳,看似讨论问题实是抽空讲话,有的学生甚至趁机几人一起说起了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师生间缺少及时的交流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很少,大大降低了合作效果。

反思及解决策略: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成了游离于学生之外的局外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漠不关心,即使关注也只是看是否达到了教师想要得到的结果。这样做是错误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其教学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强调小组学习,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控制讨论的局面,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而没有真正参与学习„„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同时教师课前要对教材的把握上要有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的知识深度要讲到什么层次心中要有数,再深一些的要放到课外去学。这样才能做到适时调控课堂,收放有度。

3、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习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反思及解决策略:异质组合,分工合作,给每个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这里的学习小组宜采用异质小组,各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小组成员在4—6人,男女学生各一半为宜,学生成绩、能力等要基本成比例。这样就能给小组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的氛围。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纪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教学要面向全体。在合作学习中也是这样,给每个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师可让小组内学生轮流汇报,甚至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困难的学生和语言表达不好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教学中应给学生困难的学生更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低效现象二: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间缺乏科学性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原因之二是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间不科学,导致合作学习低效,主要表现在:

1、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价值

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有的教师甚至简单地把合作学习混同于小组讨论,至于讨论的结果和讨论后应怎样做却不去管。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一些问题过于简单,毫无合作学习的价值,却让学生合作学习,既浪费了时间,又起不到好的的作用。

反思及解决策略: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设计有价值和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下列几种情况:①当学习的知识具有更大的延展性时,让学生合作学习; ②当探究知识的方法不止一种时,让学生合作学习; ③当问题具有挑战性,有探究意义,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让学生合作学习;④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⑤在重点、难点处让学生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不是预成性的。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存在的疑问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自主选择或共同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然后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交流,必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合作学习的时间不适宜

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而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走过场,摆形式。学生刚读完课文,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也有的合作学习时间太长,学生交流完了,没事干,浪费时间。

反思及解决策略:教师要恰当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合作学习时间太短,小组之间刚开始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刚要开始碰撞,真挚的体验刚要开始交流,学生对自己的体验和思想无法真正进行交流,没有时间触及或交流感悟文中一些较深刻的内容,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这样的交流结果只能是回答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回答不出问题,更不可能谈出创造性的思维与真挚的情感体验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上的合作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只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当然合作学习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讨论易偏离主题,这样也浪费时间。

3、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往往导致合作学习的冷场,或你一言我一语,没有探究主题,课堂秩序混乱,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反思及解决策略:指出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合作学习的要求,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进行合作学习。同时,目标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层次性、方向性、挑战性。

案例:《三角形中位线》教学中,第一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合作学习: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一把剪刀,请你先剪一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个三角形纸片剪一刀,把它们拼成四边形,能做到吗?

生: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分小组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出哪些不同的四边形。(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动手,不一会儿,各小组都有了结果)

师:各小组都完成了吗?那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成果。(几个小组的成果通过投影

仪进行了展示,发现都是一般的四边形)

师:有没有同学拼出来的四边形比较特殊? 生:有,老师,我们组拼了一个矩形。

师:那请拿上来,让同学们看看。(成果展示出来的确是矩形,是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剪了一刀,但不是老师所期望的那种剪法)

师:有没有同学拼出平行四边形?请举手!(听到老师的设问,同学们又开始动起手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剪法)

反思:笔者设计这个合作学习的实验,是想通过学生把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进一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结果由于探究目标不明确,学生并没有拼出平行四边形,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浪费了有限的上课时间。于是,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对合作学习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结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一把剪刀,请你将三角形纸片剪一刀,把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前发给你们小组的一些三角形纸片供你们不断尝试,剪之前可先要动动脑筋。(如此处理,可把剪三角形纸片的时间节约下来,同时大大缩小了所剪四边形的目标范围,剪纸片的目的很明确,可大大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增加科学性)

4、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恰当。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合作学习,应注意适当的选择。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偏面追求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性。如选择很抽象、难度较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而且教师缺少必要的指导,造成学生无从入手,只好静等教师的讲解,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简直是浪费时间。与此相反,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学习氛围,对于简单的问题也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频繁地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案例:《有理数的乘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片段: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进行“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教学时,首先类比相同加数的加法: n个 a相加等于n乘以a。那么相同因数的乘法:n个a相乘等于多少?让学生小组讨论。

点评: n个 a相乘 这是一种书写形式的规定,不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得到的,这样的内容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中的一些约定、规则、概念等是不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样,对于简单的计算、解方程等题目,如果让学生合作,也只能是比较速

度、校对答案而已,缺乏有效的教育价值。

反思及解决策略:精选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内容选择上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又要研究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既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性,又要关注合作学习的适序性。当然,探究的内容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⑴.选择探索规律性的问题。对于一些规律型的问题,留给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易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通过推导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行交流与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最后归纳出 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⑵.选择开放性的问题。由于开放型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学生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的结论。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

案例:在学习工程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数学课上,蒋老师让学生做一道应用题,但题目只写了‘学校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下课铃声就响了,于是蒋老师要求学生把留下的部分补齐,并进行解答,看谁的问题设计得既切合实际,又有深度?”

反思:本题是一个条件和结论均开放的应用性问题,学生有着广阔的猜想、假设的空间,而这也是学生思维的难点。所以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示

各自的解题策略,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优点,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寻找解题的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⑶.选择实验性的问题。有些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做实验来得到或加以验证,而有些实验并不是一个人所能顺利地完成,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来完成,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例如:“抛掷硬币”实验中,由于课堂实验时间有限,必须提高做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就需要其他成员一同参与实验,并做好分工,如操作者、观察者、记录者、统计者、报告者等,而且小组角色进行轮换,使学生参与实验的各环节,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

⑷.选择挑战性的问题。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胜欲望,对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合作探索的愿望。例如,在学了有理数的有

关运算后,我安排了一个“二十四点”的游戏:现有四个有理数3,-5,7,-13,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请尽可能多地写出运算式。这个游戏学生以前做过,但添加了负数之后,就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如何计算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验算,实现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5〕.选择矛盾性的问题。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其实是不断克服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矛盾性问题引起学生产生认识、情感、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进而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求知心理。这时,教师再及时地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高效。

案例: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D=2,BC=3,将腰CD以D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吧?SPAN>ED,连结AE,则△ADE的面积是()。

A.不能确定

B.1

C.2

D.3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出示满足条件的直角梯形,由于梯形ABCD的高不确定,上下拖动BC,发现△ADE的形状也随之变化,故面积不定(学生点头同意),学生认为结论为A.教师进一步演示,电脑跟踪计算△ADE的面积,发现其值不变.此时出现矛盾,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部分学生嘀咕着: △ADE的底边AD的长度不变,难道高也不变?如何说明高不变(学生思维受阻)?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经过一番画图讨论后,得出AD边上的高长永远不变,为BC-AD=1,故S△ADE= ×2×1=1.学生惊奇,恍然大悟.反思: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可大大激发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合作学习时间的确定,一是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预测合作学习的时间;二是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上,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度,这样就能恰当地控制合作学习的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才能合理调控课堂,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2.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二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教师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 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 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但反思后发现, 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 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 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1. 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 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介, 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 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 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 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还可以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 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 我在准备一堂课时, 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 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 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3. 根据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 对于新授课, 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 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 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 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4. 根据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对象的变化, 教学设备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 对于新授课, 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 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 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 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 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 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 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 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 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 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 在一堂课上, 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 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对数学他们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 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1.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课中, 教师尽量少讲, 让学生多动手, 动脑操作, 刚当老师那会, 每次上课, 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 我就有点心急, 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 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2. 尊重学生的思想, 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 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 不断增加新知识, 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 导致新旧积压, 新的学不好, 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教师, 要理解学生, 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 不能顾此失彼, 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3. 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 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 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 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 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就让学生去做题, 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 理解浮浅, 记忆不牢, 只会机械地模仿, 思维水平较低, 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 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

三、结语

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 要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就应多思考、多准备, 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对数学课堂上教师教授数学的反思和对学生学数学的反思会促进教师技能的提高。高中生生理、心理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 自制力较强, 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 这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要想教好高中数学, 教师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还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 而且要主学生会学。

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63-01

一、合作教学的重要作用

1.合作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期间,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环节,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自身的能力探索知识,这样,学生在努力之后不仅能够掌握了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3.合作教学能够为教师反馈丰富的教学信息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知识、学习方法等,同时学生也能够给教师传递一定的信息,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习方法的优劣等,这些信息提醒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合作教学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氛围

良好的合作氛围是开展合作教学的必要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不能以教师的身份高居与学生之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意见,让学生不再有所顾忌。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地讲出学习中的问题,积极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听取别人的想法和心得,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才能够有较大地进步。另外,合作教学中,合作学习也受到教师对教材如何处理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气氛。如果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只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设计出的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的难度过高或过易,都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可见,在处理教材时,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突出重点和难点,保守中有所创新,保证学生能够尽可能大地获得提高。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函数图像性质时,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函数y=kx(k>0)的函数图像所经过的象限(一、三),然而他们却不太容易理解函数y=-kx-k经过那几个象限,这时,教师可以步步为营,先让学生画出y=-kx的图像,然后,让学生求出函数与y轴的交点(0,-k),可知-k<0,函数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所以函数y=-kx-k经过二、三、四象限。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一步步找到答案,课堂中充满了成功和喜悦。

2.注重合作教学的基本环节

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要积极创新新课的引入手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和学生一起阅读教材。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阅读教材,阅读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对于困惑地问题要记在本子上,等下一步谈论解决。第三,探讨阶段。在阅读阶段,学生难免会遇到学习难点,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可以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发言,对干预发表见解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在谈论中学生能够集思广益,促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教师可以设定一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二次函数②二次函数图像开口方向和谁有关系,举例说明③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有什么关系等,这样,学生就会从基础问题作答,一步步了解二次函数。第四,练习阶段。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对于方程:5(3x+2)-6=3(3x+2)+4的解法,A组认为要把(3x+2)当作一个整体,B组认为要先去括号一步步计算,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都给予肯定,A组将(3x+2)当成一个整体使得计算简便,B组一步步的计算时常规的、较为稳定的计算。第五,归纳总结。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谈谈学习体会,在学习中遇到了那些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首先,建立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对于合作学习有很多错误的看法,如围在一起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包括固定的小组成员、成员不同的责任、成员间相互信任和合作等 。由于性格、能力的不同,合作学习之间整体水平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等组建水平相当的小组,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同时也能够使小组间的竞争更加公平。

其次,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讲课”。教师要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讲课,完成一些他们能做到的人物,如分析问题、总结方法、组织小组讨论等。

第三,注重讨论的有效性。在初期,合作学习很可能遇到较多的问题,例如学生讨论了一会儿就开始说闲话或做其他的事情,还有的就是教师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而其他的学生很少参与。这样的合作只是表面上的合作,效果很差,学生看似在谈论其实在干其他事情,只有很少一部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其中。合作学习的开展要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要随机选学生回答问题,促进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

第四,要做好学习效果的评价工作。学习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小组整体、突出某个学生个体,这样能够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能够激励他们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努力,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三、结语

日趋竞争的社会环境为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和合作的人才逐渐成为了当代教育的目标。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发言以及和他人合作,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长处,使他们学习更加努力,促进了他们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富平.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初探[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04)

[2]王友华,李玲.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10)

4.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四

一、协作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说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已经阐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从小就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如果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合作性学习就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性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师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例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生把准备题“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7和21、9和11、63和21、8和5,仔细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通过求这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上面的两个问题,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并形成共识,学生们归纳出:7和21、63和21、这两组数他们之间是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较小的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如:8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0。这时教师肯定学生的结论,鼓励它们合作,他们就找到了求最小公倍数的两个好方法。从头一个学生谈起到最后一个学生的实践验证,人人互相谈论,各自在实践中的结论,不仅使学生合作氛围增强,还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得知了同学们的合力,从而产生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堂中不愿讲话的同学也变得灵活起来,讨论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课堂教学进一步活跃起来。

二、知识在探究中发现。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而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例如,教学“秒的认识”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针--秒针。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着秒针走动的频率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同时让学生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和“秒”实际关系(1分=60秒)。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又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就是1秒,闭眼睛数出60秒;推荐一名同学跑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切实体验到了“秒”的实际意义,形象地建立了关“秒”的感性知识。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的个数、拍手的次数、音乐的节奏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智能在探究中发展。

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自主发展,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把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设计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填表描图。之后出示小华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放投影和录音,学生想利用什么方法能整理各种机动车辆在10分钟经过的辆数呢?学生们先是想出不同的数数的方法,有的说:“一辆一辆的记、有的说过一种车辆写一种名称”,再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最后整理,学生们当时都想自己想出妙法,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让老师采纳,记得学生在争论中还把自己的好处说给大家听,最后在教师的辅导下,确定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学生们公认后,方法很快地得到了应用。

数车辆能用画“正”字的方法,而且其它方面的数据也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学生们进一步肯定了它的应用价值,那么凡是能让学生探讨的教师应大胆让他们自主探究,在调查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四、 知识在探究中掌握。

课堂中推进探究性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准备问题的分析解答,追问解题思路,他们探究中发现,从已知推出所求问题,而后教师将探究重点内容交给学生,引出例题,如题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用学过的知识同学能解答这道题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看谁学的快又好,读题后,分析数量关系,从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你能按照题意找出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吗?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找到了等量关系,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列出方程,解设原有x千克,x-5×7=40,学生解后,写出了答案,利用这种方法教师放手给出例题,让学生探究自解例2,全班35人,除一人解答不完整以外,全部符合课标要求。在完成例2之后,教师让学生从中找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5.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五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徐兰芳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究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小组合作学习在考查中的运用——复复考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新授 练习考查 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以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合作为基础,合作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 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的,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在小组中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了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言而蔽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下面谈谈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究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第二学期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独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得出了好几种办法,①做减法,想加法,5+7=12→12-5=7;②把5分成2和3,12-2-3=7;③把12分成10和2,10-5=5,5+2=7等。在小组讨论时,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讨论还得出做减法想加法这个办法最快,但首先进位加法一定要练得熟,如果不熟练时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使他们认识到退位减法算得快,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不用我多说,下课后,有的学生已经找出了上学期的进位加法卡片进行练习。

我在新授二年级第一学期元、角、分这一内容时选择了为希望小学“献爱心”这一题材,让学生分小组捐款,并要求每个人都做好统计,小组工作完成后,学生不仅熟悉了元、角、分,而且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练习时有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意见不一,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了。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时、分、秒时出示了2时55分这一钟面,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3时55分,有的认为是2时55分,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集体观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时针3时并没有走到,所以正确答案是2时55分,说错的小朋友也在小组中知道了原因。

练习中有一些题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研究探讨,这时,把题目放到学习小组中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探讨,学生也不会因为说错或说得不好而有所顾虑,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讲出来全组共同解决。这样一来,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从而解决问题。

在练习中,学生还会碰到一些开放题,这些题目有的答案多样化,有的解题思路多种。在解决这些题目时,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没有局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锻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果只拘泥于书上的一种解法或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时考虑问题单

一、有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时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往往认为已经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这样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的挖掘出来,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出现的□+□=10、8-□=□等这些题目的答案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很快就能独立写出二、三种答案,通过小组交流,每个学生几乎都可以从同组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另外的答案,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答案,虽然并不要求写出所有的答案,但是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如果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规律就可以说出所学范围内的所有答案,小组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都有开动脑筋锻炼思维的机会,学生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寻找规律、思考问题全面的好习惯。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考查中的运用——复复考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一、二年级数学采用的是综合性评价考查——复复考考,复复考考是由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事先培训好几个组长,在考查中,各小组交流汇报后由组长按评价标准发给组员☆、○或△,最后根据☆的多少评出优胜组。

以往的考试都是由老师来考学生,要么学生到老师那儿口试,要么老师出一张试卷定分数,复复考考改变了这种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小组中,小朋友的考试压力减轻了,他们除了自己回答问题外,还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考查中,学生看到自己得了五角星都非常高兴,即使得不到也会仔细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学到自己尚未掌握好的知识。复复考考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每个人都争先当组长,当然小组中的组长可以轮流当选,不但要让在考查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当组长,还要让有进步、有新发现的学生都可以成为组长,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试一试,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由于小组各成员的表现影响到小组的总体的成绩,小组成员要靠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取得好成绩,各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体现了合作与竞争的统一。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还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时机进行。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形式很多,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小组的优势,决不能乱用以免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有些知识学生一看就能掌握就没有必要放到小组中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少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中包括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人员组合可以过一段时间轮换,这样学生接触面就更广了。教师要照顾到小组中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平时要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以免这些学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只听别人的发言而自己不动脑筋,教师可以在讨论时对这些学生多加关注,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小组合作通过各成员互相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外,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后也不能袖手旁观,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关键时给与点拨、评价。教师通过指导小组展开交流合作,不但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6.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六

七年级英语很主要的一点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精气神立起来。从学生入校以来,无论从晨读还是课堂上,总觉着学生缺少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对于英语学习的倦怠还是对于我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呢?我试了一些方法,感觉利用表演的形式目前还是见效的`。

这一周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Section A2b和2d是适合学生表演的内容,为了让学生熟练一些,上完课后我把表演当作作业,安排到下一课堂上检查。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自己改编。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有的学生很积极的到讲台上表演,准备充分的学生语言流利,神态大方自然,虽然在动作很语言的协调上还欠火候,但我仍然感到很欣慰,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接下来学生的表演明显看出准备不充分,他们由于平时在这一方面训练少,所以特别紧张,这一点上,高强同学表现很明显,但终究这是个开始,相信对于他以后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难忘的经验积累。虽然不能每个同学在这节课堂上有机会展示,但是学生在观看表演的时候也显得很兴奋。接下来的课堂上,无论从领读还是齐读上,学生的声音都比以往洪亮了许多,这或许就是课堂学生的“魂”吧。

7.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个体学习。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 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 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 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建立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 一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诸方面因素,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结合初中学生和数学学科的特点, 通常可以采用按前后座次就近组合与任务为中心的任务组合两种形式。在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一种, 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最佳时机, 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 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 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 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 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 (1+2x) (1-2x) (2) (2a+3) (2a-3)

(3) (100+1) (100-1) (4) (x-6) (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 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 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 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 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 然后各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 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就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 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 有助于澄清概念, 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 教师提出问题: (ad+bd) ÷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 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 随之展开讨论, 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 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 经历由模糊到清晰, 螺旋渐进, 分化整合的过程, 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 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 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时进行合作, 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 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 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 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 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 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 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 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 不仅关注流畅性, 还关注变通性, 更关注独创性。

8.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73-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有效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动力。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实质没有真正理解透彻,导致合作学习流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改变这种现状,使数学课堂真正精彩起来呢?笔者认为,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在学生思考困难时合作

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经常爱提出一些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但是,由于学生对于新知的本质把握不准,因而会出现一些思考困难的状况,从而产生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此时,教师如能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就能有效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为了使学生对“年”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有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小刚今年11岁,他的妈妈今年43岁,几年以后,妈妈的年龄是小刚的三倍?”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冥思苦想,有的学生抓耳挠腮,就是不知该如何解决。此时,该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不限。在教师精心营造的合作氛围中,有的小组从“妈妈和小刚的年龄差出发,以小刚的年龄为份数,然后让年龄差除以份数差,得出小刚的几年后的年龄,最后再拿这个年龄减去11就是要求的答案。”有的小组同学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小刚的年龄和妈妈的年龄分别一年一年递增,并让他们的年龄相除,直到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刚年龄的三倍为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纷纷献计献策,合作学习非常有效。

二、在学生众说纷纭时合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由于问题答案的多样性,会呈现出一种学生众说纷纭的状况。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逐个满足学生的表述愿望,此时,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的认识时,当学生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后,笔者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一出,学生们纷纷积极踊跃发言,每个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有的说:“我在面粉袋上看到过25千克。”有的说:“我在牛奶盒上看到过250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异常兴奋,笔者趁机对学生说:“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接下来就请你们把自己看到的有关千克与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在小组中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样一来,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在合作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

从这个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在学生们众说纷纭、发言最积极之时,教师把握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使多数学生都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们也在合作中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在学生实验操作时合作

高效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何谓“再创造”呢?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把要学习的内容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但是,在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中,有时仅凭学生的个人能力很难单独完成,往往需要同伴的帮助。此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完成再创造的过程。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据分析、整理和统计》时,教师让学生统计出一份班级内所有同学的身高、年龄、出生年月、体重等,使学生在实际统计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统计较为简单,但是涉及项目多,如果把所有的工作都让一个学生来做,必将会使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也不一定能够统计准确。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统计过程。这样,有的学生统计身高,有的学生统计年龄,有的学生统计体重……在这样的分工合作中,不仅降低了统计的难度,而且有效节省了统计的时间,学习更加高效。

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把握好合作时机,让学生亲历收集数据的过程。这样一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群体的力量,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要想使其真正有效,教师就要注重合作时机的把握,在需要合作时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进而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开启心智,放飞个性,进而实现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发展的目标。

9.初中数学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 篇九

刘显秋

一、问题的提出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主体人格鲜活的创新人才,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是否充分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于课堂教学是否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反思众多的课堂教学改革,因为没有真正建构起基本的操作模式,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参与,导致了改而少效、推而不广的结果。因此,探索与研究行之有效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事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成败,事关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探索逐步完善而形成的。

二、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体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由他人替代,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是在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重构、发展和深化主体的理解和知识。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递者与奉送者,而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指导者与合作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主体的、能动的,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只有在主体的活动中才能确认自己、表现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

2、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到罗杰斯的“沉浸说”、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无不处处闪耀着“学生主体参与”的光辉。现代教学理论更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则突出强调主体参与、过程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强调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代教育实验研究专家、北京师大教授裴娣娜主持的发展性教学研究,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都把主体参与作为其重要的思想。“教为学服务”,教师只有创设学生主体发展的活动舞台,搭建学生主体参与、勇于创新的脚手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模式,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总结实验,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下就几种课型做简要说明。

(一)、新授课教学模式 基本结构

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激发参与”———“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竞争参与”———“建构知识,能动参与”———“拓展运用,创造参与”———“反思归纳,提高参与”。

1、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2、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没有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作个别指导,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在教师的启发下对知识体系中蕴涵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3、合作交流,竞争参与。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的合作交流中,我让学生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并说明剪法、拼法及其道理。学生争相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时地评价别人。这样,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激发,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建构知识,能动参与。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样的一条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5、拓展运用,创造参与。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

6、反思归纳,提高参与。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监控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思路等)。你认为你的学习有效吗?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准备怎么办?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表面形式多是“两头活中间静”,所谓“两头活”是指在一节课的开头和末尾课堂上的交流气氛相当活跃。“中间静”是指在知识形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教师要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做题,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以上六个环节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六个环节可以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适应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教学采用“导练建构式”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是: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提高习题课质量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通过自己做题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习题应以变式题为主,变式训练可采用如下方式:

① 一题多问式,这种题型能使学生系统地对本单元基本知识点做归纳,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

② 一题多解式,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提出多种设想和解答。一题多解的例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③ 一题多变式,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④ 多题一解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 复习课教学采用“导学模式”。

基本程序是:复习→交流→概括→练习。

传统数学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做题。“导学模式”强调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复习时重在类化、系统化、概括化,并且可以和“结构教学模式”及“导练建构模式”结合起来。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如让学生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校正错误,写出归纳小结等,然后课上交流。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如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宣读小论文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建构等。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做会和悟会的,因此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亲自经历这些过程。

10.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十

宝塔区麻洞川乡中心小学 高凌云

《怀念母亲》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我通过“以读代讲”和“品词析句”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读悟结合,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高段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自护学习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情景的方式,先让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所以在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我又以回顾的方式,抛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大部分同学回答的都不错。我鼓励性的评价,给学生增加了信心,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了。

2.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课文“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情感”的教学时,我给学生出示了明确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小组成员很快就积极地学习中,在汇报学习结果时也是一组比一组好。我对每个小组的学习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委婉得指出如何才能回答地更好。这样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建立自信

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真诚地对每个学生做出了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优点,从而更加自信。当然除了教师的评价,我还让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从不同的方面来评价,比如:某某同学认真思考、某某同学声音洪亮,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思路清晰等等。所以本节课,同学们始终自信满满、热情高涨,真正把自己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在课堂中放手太少

课堂教学中,我过于拘束于教学设计,在学生出现不同方向的回答时,我总是很着急地把学生拽回来,虽然看似课堂学习很顺畅、很完整,大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了,这是我课堂中需要改进的最重要的方面。

11.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十一

如何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我思索的问题。结合这几年的探索,我有了一些想法,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如何操作才能将“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呢?

一、细化预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接受新知及消化旧知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由基础不同的3-4人构成。上课前将新课内容的预习目标,检测方式作为前置作业留下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在问题本中,将在课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预习起来会找不到问题,看不到重点,这需要在设计预习提纲时,一定要细化。

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可能产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而创设情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到不等式时,动手制作“乌鸦喝水”的小课件,以生动的画面和熟悉的儿歌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

三、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

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学生学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来学习。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与其他同学意见不同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得以解决。合作学习包括小组讨论的形式,但不等同于小组讨论。在数学课上,学生参与度的大小,不在于形式上动的大小,学生知识上的达成度也与课堂的热闹程度无关,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动”应是大脑的参与,思维真正地动起来。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仅要小组讨论,更多的是要学生安静地思考问题,多疑多思才可以让自己的头脑强大起来。

四、正确地进行反馈评价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反馈评价时,对学生的盲点问题一定要积极对待,积极地解决,还要利用优点效应进行评价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说得好,也要尽力地表扬。这样,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们也学会了如何发现他人优点,如何取长补短,班级的学习氛围及同学关系自然是越来越好。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实验,我发现课堂活跃了、学生爱学了、课余时间探讨数学问题的人更多了。更可贵的是学生的思维被大大地激活了,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编题能力增强了,竞答能力增强了,在数学课上的參与度提高了。

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的模式要求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了解学生,做好服务者。通过交谈、家访等具体形式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2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讲要体现一个“精”,讲就是为了启发学生更好地动口、动手和动脑,其中动脑是关键。

3不应该放弃任何一名学困生。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先后顺序的,要善于从自身“教”的方面去发现问题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学生,要注意正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4开放性问题不应过多,要注重效率。

12.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 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 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使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 进一步增强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而在解决数学问题中, 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 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构建一套适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以小组的形式构建学生课堂管理模式

构建这样的数学教学合作模式首先要由班主任和数学任课教师按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个性特点等因素进行分配组合, 把学生按层次分为甲乙丙三类, 遵循甲乙丙“同组之间存异, 异组之间存同”原则组成小组, 选取其中优秀的一员为管理者, 由教师统一进行培训, 并给予合适的标志佩戴, 全班按照这样的方法分为若干个学习互助小组。明确小组管理人员的职责, 职责之中包括本小组的课堂学习任务分配, 保证本小组任务完成的质量及其过程的组织和监督;督促小组成员按时完成作业, 把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 做好本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 建立与其他小组之间的交流沟通, 同时还要管理好本小组的学习纪律情况, 让小组成员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探究氛围。

二、初中数学小组专题式讨论的合作学习模式

在小组成员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引起争论, 因而使得更多的问题容易暴露出来, 但这对小组成员获得知识, 提高知识的获取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专题式的合作教学, 不但可以使认知冲突更容易产生, 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能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 把自己的思维能力扩散, 进行多元化和更广泛的思考, 相互进行启发, 将原有的思维定式在讨论中构建新的思路。专题式的合作小组的学习过程如下:首先确定学习的主题,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探究;其次每个学生自行进行思考, 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拿到小组中进行讨论;第三, 组合组织间进行相关合作, 针对一些练习设定一些测试题目, 把测试的结果进行反馈, 教师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 最后按照专题讨论的内容布置一些作业进行复习总结。

这种合作模式首先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新问题, 对学习的内容展开十字形的探讨, 使得每个学生对学习都保持良好的求知欲。其次, 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再者, 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分工合作, 达到一种资源共享,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所得不再是单向的收获, 而是体现了一种双赢的关系, 能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

三、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合作式学习的开展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 只有思维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散, 变得更加敏捷, 才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行管理和讨论, 切忌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这个组去说一句, 那个组去发一言, 这样会使学生原本的讨论氛围被打乱。在合作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充当一个指导者的角色, 不应该以得到一个答案为目标, 而是要注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把自己当做是学生中的一员置身于集体之中, 可以参加每一个小组的讨论, 针对他们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 让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更活跃,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这样, 合作式教学的效果才会体现出来, 才能让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并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四、小结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他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能够主动地学习、实践, 乐于交流和合作。因此, 在将来的数学教学上, 这一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还会被更广泛地采用, 同时也需要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将合作式教学模式构建得更完善,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贺志斌.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成效途径的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7.

13.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十三

摘要:数学是一门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反思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可以在教学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因此,就需要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探究,寻找其中的问题,提出有利的意见措施,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教学目的。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反思;探究

一、现今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于基础知识不够重视

众所周知,在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充分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基础的原义指的就是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能够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以保证建筑的稳固。将这些原理代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也同样适用,如果没有稳固的基础,对于其中最基本简单的内容都无法掌握,那么就很难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而现在却有很多教师对于基础知识并不是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们认为基础知识比较简单,因此总是一带而过,然后通过讲解大量的练习题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但是在学生刚刚接触一种数学概念原理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将其熟练运用在习题中,不太合理也不太实际,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学生只会按照公式生搬硬套,不能够真正掌握解答题目的方法。

(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状态的变化情况被忽视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状态的变化对于学习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当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难以理解,反复分析却又无法完全掌握的时候,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烦躁、排斥甚至是厌恶的心理,从而会从心理上拒绝学习数学。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数量众多,再加上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情况往往会忽视掉,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困难而无法排解,心中就会产生苦闷的情绪,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三)教师主导教学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仍处于主导的地位,课堂教学的一切程序都由教师来安排和推动,教师包揽了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取得知识与进步,才能有真正的收获,但是学生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无论对于知识内容掌握与否,都由教师的进度支配着他们的学习,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关于反思高中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

所有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高中学生只有拥有了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才会为之后在学习上的突飞猛进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概念的时候,要进行耐心的讲解。比如说,在函数这一单元,因为其中涉及到像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和奇偶性等很多方面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所以就需要教师通过函数图象来降低理解难度。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进行巩固复习的作业,并在下一节课对上一讲的内容进行关于概念考察和基础习题解答的检测,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能促进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高中学生正处在特殊的阶段,心理敏感且情绪多变,学习状态很容易受到其心理的影响,继而产生坏的情绪,然后坏情绪就会再对学习状态产生负面作用,在学习状态和心理的相互作用之下,很容易会妨碍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就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化,这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的呈现中判断出来,比如说,当一个学生学习状态陷入散漫的时候,上课就会心不在焉、没有心思集中注意力听讲,作业敷衍了事,成绩无法提高。教师从这些情况中进行了解,然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并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提供的帮助。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地照顾到学生的情绪、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所说的,对于一个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毕竟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学生身边进行辅导,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今后无论哪方面的学习中都占据主动有利的位置。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学,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并不是说教师什么知识内容都不讲地放任学生自学,而是要建立在教师充分详细地讲解完必备知识点的基础之上。例如三角函数这一单元,其中公式关系变换复杂,需要教师为学生讲解入门,但是由三角函数又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难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就可以轻松涵盖的,因此就需要学生自主地去进行探索。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基础,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能够更深一步地总结和归纳出自己的收获和特有的解题方式,最终也就可以增强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今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反思高中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策略这两个主要的方面展开论述,希望文中所提出的意见策略能够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结果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 2002年08期

14.高效课堂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四

高效课堂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高效课堂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高效课堂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效课堂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高效课堂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高效课堂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15.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合作意识的培养 篇十五

一、合理创建小组, 发挥小组成员个人作用

开展合作学习, 首先应科学地划分小组。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所以学习小组一定要灵活组合, 以便于学生之间能愉快地进行合作, 能够起到互帮互学, 以优带差, 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与辩论机会。

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异质分组, 班里的同学依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性别差异等组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成员在4-6人, 要求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 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在小组讨论学习中, 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为本小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内每个成员虽然学习程度不同、分工不同, 但都必须树立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对于组内性格内向, 不善于表达的同学, 更应该指导其他学生帮助其克服困难。为了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小组内的分工应轮流进行, 如果教师在班内设计比赛的话, 为了评价的公平性, 每个小组轮流的方式也要做到尽可能一致, 即同一层次的同学担任相同的角色。总之, 每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互助,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二、把握合作动机, 创建合作情境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 不带排斥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我们必须创设合理的情境, 这种情境不仅包括外在的环境和氛围:桌凳位置的排放, 组内成员的认可和友好, 而且还包括能刺激学生产生交流意识与动机的情境, 使学生感到有合作的必要性, 主动地要求合作。此外, 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 应设计好交流的问题是什么, 这些问题一定是我们的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问题, 而且是单靠个人的能力和智慧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或是学生自己感觉有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迫切愿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觉有效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来。

合作机会的多少, 一节课有几次小组合作, 不能一概而论, 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教师一定要把握每次小组合作的契机, 让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争辩中获得真知, 在交流中获得启迪。教师可以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 让他们尽可能迅速而准确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合作学习中发展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指出了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还强调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 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 努力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

三、培养合作意识, 强化交流习惯

合作是从交流开始的, 学生通过交流, 能听到不同的意见, 然后组内进行讨论、比较, 才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一) 教师鼓励学生学会表达

因为个性和学业水平的差异, 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会出现一部分滔滔不绝, 旁若无人, 而还有一部分则是默默无言, 或不敢发言。这样小组合作实际上成了部分学生发表演讲的舞台,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而且离我们的初衷也相去甚远。作为教师, 我们就是要让那些不会表达的学生学会表达, 要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理清自己的思路, 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说给别人听, 而对那些独揽一面的同学则要让他们适当地把机会让给别人, 或者规定每人必须发一次言。而且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 对学生的表达多做正面的评价。

(二) 让学生学会倾听, 取长补短

合作学习中, 学生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 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 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一定要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 不可随意打断别人, 更不可以对别人的错误耻笑或不屑。告诉学生交流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从而获得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要理解别人的发言, 先要倾听别人的发言, 不要随便打断别人;学会对正误做判断, 即讨论中哪些意见是合理的, 可以保留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 讨论说明不合理之处;最后小组一定要达成共识, 归纳出自己的意见。

四、教师适当引导, 正确定位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 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 教师在学生的分组学习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承担什么样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角色要定位在参与者的位置。是学生的亲密伙伴, 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 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 教师要有耐心, 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 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 教师应及时发现, 及时制止, 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 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总之,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 我们必须好好学习, 好好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 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指导, 长期地熏陶, 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 不断反思、改进, 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许宇峰.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讨[N].江苏教育报, 2009.

16.浅谈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的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 初中教学 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

在一个班级中,学习风气是决定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当下许多孩子存在竞争心理,加上父母对成绩的看重,不惜花大量金钱和时间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甚至不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告诉其他同学,这样的学习氛围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习,所以让孩子们学会合作、学会共赢是非常必要的。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让孩子学习方法在与他人交流之后得到优化,另一方面这种合作意识能够让整个班级学习风气变好,从而促进班级内每一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合理分组,整体推动

初中教学属于九年义务制教学,学校并不是以划分数线、限定最低标准录取学生,所以一般来说,一个班级中同学们的数学水平是层次不均的,有好有坏,分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只把成绩较好的学生分在一组,而把成绩略差的学生分在另外一组,否则会导致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而失去学习动力,只让成绩较好的那一部分同学得到进步,不能提升班级整体数学水平。因此,要有目的地进行分组,同一个组里有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比较薄弱的学生,尽量保证每一个小组的整体水平比较一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所有学生水平分布任务。

一般来说,孩子整体荣誉感是非常强的,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完成任务的时候,成绩较好的同学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组内同学解答疑惑,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一举两得,而成绩不好的同学不会想让小组因为自己的原因被批评,所以学习主动性会得到很大提高,这样班级内所有同学都能在同一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极大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和质量。另外,小组分组是可以合理调动的,如一个班级内有四十个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分为八组,一组五个人,但是在教师设计的特殊活动中,可以将小组两两合并共同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合作环境中全方面提升自己,如合作过程中发现小张同学的解题思路很新颖,小王同学的计算过程非常清晰明了,这样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成绩水平的变动及时对小组进行及时调动,保证每个组水平一致。

二、设计任务,指导点拨

要加强小组内合作,必须给他们一个共同目标,让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所以设计任务的时候需要教师独具匠心,不能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任务太简单索然无味,也不能让成绩薄弱的学生觉得完成不了任务而失去学习自信心。比如,教师在完成一个知识点讲解之后,给同学们布置一道题目,这一道题目共分三个小题,由简到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组内解题,分别随机点名三位同学上来为大家讲解。在这样的要求下,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自行解答前面两个小题,并且在同学的帮助下努力弄清楚最后一小题的解法,而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解答前面两个小题巩固基础知识,而在最后一小题打开自己的思路,解题完成的同时帮助学生讲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所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了解学生数学能力的变动,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指导点拨,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即使有的学生连第一小题都没有解答出来也不能厉声指责,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一些鼓励的话语如“再想想”、“你可以的”、“这样非常正确,你很聪明”。但是在学生解题遇到疑惑时,不要为了省事直接代劳学生,把思路和方法一起告诉学生,强行灌输给他们一些所谓的思路和答案,正确的做法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想到解题方法,如“让我们一起看看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你觉得下一步应该怎么样呢”,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三、分析总结,错误重现

某些教师盲目跟风教学方式,以为小组分组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自己交流,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没有关注到实际内涵,往往在小组学习之后草草收场,这是十分不正确的方式,在学生小组学习完毕之后,教师要集中讲解,把刚刚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还有一些别的解题思路都给学生讲授一遍,对于解题较快、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鼓励表扬,一并提出学生解题时所犯的错误,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且提出改正方法。这样的分析总结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刚刚的学习成果,明了对与错,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小组内的学习效果扩散到整个班级,多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碰撞而把学习效率、质量最优化,让学生得到提高,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十分有帮助的,但是在实施这一方法的时候要注意采取合理措施,小组分组要合理,实现统一优化目标,设计的任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一定要注意总结分析,帮助学生矫正之前错误的想法及将学生发现的好的解题方法讲给班级内学生听,这样才能保证这种学习方式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友华,李玲.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0).

17.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 篇十七

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听,学生参与少,学习呈现应付状态,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质量不高。变为如今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同学们主动探索与交流,小组合作如火如荼。通过在践行小组合作教学理念过程中的一点点回顾,我认为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有如下好处:

1.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思想、教学法方法先进了,教育行为规范了,教育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了,研究水平也明显提高。

2.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除动手操作外,还自制了很多学具。

3.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思维能力增强了。经过动手操作、猜测、观察、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善于思考,喜欢提问,能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解决问题考虑周密、全面,解题速度快,思维敏捷,能一题多解。经常写数学日记,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4.建立了具有生成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活动,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边实验、边总结,找到了数学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那么,在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

(1)不要把“ 合作学习”理解为“讨论交流”

没有把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解透彻, 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采用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讨论上, 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凑在一起说一说、画一画就是一种合作。实际上合作学习应该是有组织、有目的、有共同目标和小组分工的学习活动。

(2)“ 合作学习” 不能流于形式

走进课堂, 教室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座位的摆法, 四到六张桌子拼成长方形, 学生围桌而座, 看起来好像是在小组合作, 实际上教师的教法并没有改变, 有些学生看黑板还得歪着头, 有些学生乘机私下说话,玩小动作, 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只是流于课桌的“合座”。

(3)合作交流前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小组合作中,我时常发现小组成员参与上是很不均衡,差生参与量明显就少。如果我们在合作前给予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对合作内容有自己的一点思考,有一点自己的见解想法,再与同组合作,这样合作的质量有可能更好,参与就有可能会均衡些。

(4)合作讨论前教师所提的要求需要可操作性,需要记录讨论结果.从这些课看,有部分教师在讨论前提出的要求,往往是一个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讨论步骤,学生就很难把握,讨论就成了“沙龙”,说到哪儿就滑到哪儿?在这里,教师就必须在备课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同时,考虑到需要讨论的问题往往是有一定难度或有多种解法或有一定规律的问题,这样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讨论中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最好能把所得的结果或方法进行记录并整理,这有利于汇报,更有利于学生之间讨论的有效性。

(5)不能滥用“ 合作学习”

现在有些教师, 无论文科理科,无论内容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一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 甚至讲课也由学生代劳, 以此体现“ 自主性” , 学生“ 糊里糊涂” 合作,“ 磕磕巴巴” 讲课, 教师满教室转悠, 这一现象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为教师觉得新课程应该与老课程不一样, 教师不敢讲多了, 应该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活动。

上一篇:学校道德讲堂实施方案下一篇:关于国产手机市场发展前景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