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尝试小学作文

2024-06-16

第一次尝试小学作文(精选19篇)

1.第一次尝试小学作文 篇一

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有时是新奇,有时是突破,有时是兴趣,有时是……

每一个第一次,都充满着不一样的艰辛和努力,在我的印象中,最难忘的还是那次尝试“喝酒”。

那天晚饭时,爸爸倒了一杯酒喝。我看到爸爸品着酒陶醉的样子,也很想尝一口,可爸爸却挥着手赶我走:“去去去,小孩子家喝什么酒!”一边撵着我一边又美滋滋地喝了一大口。看着爸爸那乐陶陶的样子,我觉得酒一定是一种很美味的东西。晚饭后,我趁爸爸不在,拿起酒瓶就喝了一大口,顿时,一股辛辣的味道直冲我的口鼻,呛得我两眼流泪,“哇”的一下把酒吐了出来。爸爸闻声赶紧跑了过来,看到我还一边哭一边大张着嘴。起初,爸爸还以为我怎么了?后来,闻见了酒味才明白我偷喝了酒,哭笑不得地批评了我一顿。

过了几天,表哥带我逛庙会,给我买了一瓶雪碧给我,我畏惧地看着那无色的和酒类似的液体,连连摆手,说:“我不要我不要,这酒很难喝。”“酒?这不是酒,这是雪碧,不信你闻闻。”我半信不疑地闻了闻:真的没有酒精味儿!我尝了一小口,嗯,还有种甜丝丝的味道,真好喝!于是我大口大口的喝了起来。

第一次喝酒,第一次品尝雪碧,难忘的尝试,美好的记忆……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陪伴我们快乐成长。

玉川路小学六二班 李禹彤

公众号:金笔快乐作文

2.第一次尝试小学作文 篇二

1. 从述说到文字, 遵循先说后写的原则

小学生写作文, 遇到的首要困难经常表现为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 但实际生活却并非如此。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都耳闻目睹着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为什么学生会为不知道写什么而困惑?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回忆与想像之门还未打开, 许多写作的“材料”默默隐藏, 游离于学生意识之外, 难以见诸笔端。如果教师布置局限性很强的题目, 再提出很多写作要求, 就更容易让学生陷入“文思枯竭”的死胡同。久而久之, 难以培养学习兴趣, 也难以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课教学须先由学生“说”。首先, 说比写更自由, 学生所说常与自身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 即便他们的认识还不太完善, 思维不太缜密, 表达的过程可能会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这也无妨, 引导学生想像, 就可以让他们说出不一定能写出的东西。其次, 说的过程伴随着对往事的回忆。丰富多彩的生活, 都会储存在人的记忆当中。学生在说的过程中, 随着表述的进一步拓展开去, 一些记忆会随着深入的表述很自然地浮现在脑海中。单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 这是一个搜索作文材料与整合素材资源的过程。第三, “说”是学生之间交流看法, 丰富观点的过程。认识的局限性影响作文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的认识如何提高, 他们的观点从哪里来?创造轻松的情境, 鼓励表达和交流, 是交流看法, 丰富观点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 或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说”的教学环节。教师须提供相应的主题, 以便让学生顺着这个主题搜索与之有关的生活素材。在学生表达过程出现障碍的时候,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逐渐做到从不说到说, 从少说到多说, 从想说到能说。

学生说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启发引导, 拓展学生思维, 多角度分析和观察。比如对一件往事的回忆, 学生往往会停留在事件表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事物的表象认识拓展到相关的侧面, 挖掘到深层。如做了这件事后有什么感受, 对别人有什么影响, 假如事情的中途不会那样发展, 最终是什么结果等。

2. 教师“下水”, 与学生同步写作

当学生已找到了写作对象, 第二步就是动笔了。当学生业已落笔, 那么教师干什么?这一教学环节怎么组织?教师可以“下水”, 与学生同题同体裁作文, 怎样实现?可以借助粉笔与黑板。

教师“下水”有什么意义?一是起示范作用。教师在段落安排、语言的运用方面都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起到示范作用, 化解学生的“开笔”之难。二是教师同步写作不仅有实用意义上的示范作用, 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让学生从陌生到熟悉, 从会写到不断创造, 明白“作文”原来并不难。三是教师在无形中扮演了“学生”的角色, 实际上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学生思考。

教师下水须注意什么?一是把自己的写作“打算”告诉学生, 比如“我今天要写哪件事”, “我准备写几段”“每段分别写什么”等, 目的是暗示和提示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二是竭力使题材儿童化, 语言儿童化, 旨在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 必要时可有一定的虚构。

3. 创新批改, 学生比教师更合适

为什么要把作文的批改权交给学生?首先,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在无意中常会拿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学生作文。第二, 教师所做的批改, 学生很少认真去分析。教师耗时耗力批改完的作文, 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意义不大。不如引导学生自己批改, 自己提高。

如何组织学生批改?学生批改作文的学习活动组织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安排出专门的时间, 用于集中批改。二是作业不能发给本人。三是提出批改要求, 如标点符号正确、书写认真、批改详细等。最后教师验收, 验收不合格的要求重新批改。四是允许离开座位商讨解决争议, 比如向作业本人发问核实。五是及时一对一指导, 提高学生批改的能力。

4. 教师批改“权力”下放, 如何做出最终评价

对于作文的评价, 首先要使学生体验成功, 感受创造的愉悦。

一是教师对学生批改后的作文进一步检查, 主要是在学生批改完成后教师的复查。二是挑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内容, 在作文讲评中做具体的分析指导。三是挑选出与当次作文教学所要训练的中心内容有关的典型作品在全班交流。

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尝试 篇三

那么,如何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立足课堂,抓住课文延伸,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课文,他们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学过之后,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捕捉写作点。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想像,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合乎情理的推想发展。这种“续编”活动,是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拓展了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上《鹬蚌相争》一课时,鹬和蚌互不相让,争吵不休,结果被渔翁轻而易举地双双捕获。我就启发学生思考:鹬和蚌该怎么做才不会落得渔人捉走的下场?接着让他们续写:若干年后,鹬和蚌的儿子再一次在那片沙滩上相遇了,它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一听,积极性空前高涨,迫不及待地动手写起来。

二、组织游戏,参与活动,写出乐趣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很多作文题对他们而言显得难以把握。他们对活跃的事物比较敏感,但因为年纪小,注意力往往不能持久集中在一个事物上。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小活动:带着学生玩个永远玩不够的老鹰抓小鸡,在黑板上画个头像让学生贴贴鼻子,在春风摇曳的日子,带上漂亮的风筝,让学生来个放风筝比赛……像这些小活动课前准备充分,一节课的时间就能让学生玩得很尽兴,下一节课的作文,让学生把玩的过程写下来就不是难事了。这样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取作文素材,并把对游戏的兴趣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写作上来。让学生玩得尽兴,又提高了习作的乐趣。

三、贴近生活,感受自然,让写作成为乐事

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学生往往有感而发,笔触独到,写作内容鲜活,充满童趣。为写好动、植物,我会把动、植物带进课堂或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通过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观察、抚摸,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方感受来写起,学生就能写出充满灵性的文章来。有一次,在写小动物的作文课上,我带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新生不久毛茸茸的小鸡,在学生咬着笔冥思苦想的时候,我适时地把带去的小动物展现在他们面前。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凑上来观察小乌龟的样子,数龟壳的数目,推算它的年龄,学乌龟缩头缩脑地爬行……或者摸摸小鸡鹅黄的毛,学小鸡“叽叽叽”的叫声,抢着给小鸡喂食……之后再写作文,学生已经洋洋洒洒,下笔有神了。另外,雨、雪是上天恩赐给孩子们的礼物,下雨时,让孩子们光着脚到雨中跑一圈;下雪了,让学生与雪花一起“飞舞”在雪地里尽情地堆雪人,打雪仗,等学生疯够了,接下来的练笔根本用不着老师大费口舌。像这样让学生亲近自然,放手习作的契机很多。再比如:观察小蚂蚁是怎样搬面包屑的;看看蜗牛的触角,摸摸它湿润黏糊的身体;搬搬大石头,看看石头下有什么秘密……大自然是神奇的,在神奇的自然引领下,学生的笔下一定也会出现一个神奇的乐园。

4.一次科学尝试小学作文 篇四

实验开始了,首先老师让我们倒一杯清水,然后把鸡蛋放到水里,这时我发现鸡蛋沉下去了,就好像一块大的鹅卵石,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我心想:鸡蛋为什么不会浮起来?而是沉下去呢?

试验在进行中,老师让我们把盐撒进水里,并且叫我们用筷子不停地搅拌,我按老师说的做了,搅着搅着我就惊奇地发现:水慢慢变浑变白,而且鸡蛋竟奇迹般地浮起来了。同学们都大声地喊了起来:“鸡蛋浮起来了!”“鸡蛋浮起来了……”同学们的实验都成功了。我心中暗喜:哈哈,我的实验成功了。但现在又有问题萦绕在我脑海里:为什么鸡蛋放在盐水里会浮起来呢?并且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

我的疑问使同学们想起了“死海”,然后老师不紧不慢地跟我们解释道:“盐呢,不仅是做菜的调料,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张力和浮力,所以人在死海里不会被淹死,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也是这个道理咯,懂了吗?”嘿嘿,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真奇妙啊!

5.一次勇敢的尝试小学作文 篇五

那天下午,太阳还是火辣辣的照在大地爷爷的脸上,热得快要融化的我,坐在沙发上没事干。我的目光突然转到那辆自行车的上面,心里出新了一个念头:我要学自行车,不管多难。我把爸爸叫来,告诉了爸爸,爸爸很高兴,便爽快的答应了。

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立刻坐上了自行车,手紧握着车把,我表面上不害怕,但我内心一直在颤抖,我总怕摔倒了。爸爸一直鼓舞我,说:“眼睛看着前方,抬头挺胸,伸直腰板,大胆的向前蹬。“我深吸一口气,心中数着:123,开始!可刚开始就不妙,我睡到了,我的手已经擦破了,伤口火辣辣的,我依然要去制服那匹”倔马“,我接三连四的摔倒在地上。

我内心很焦急,总想着要放弃,但就在我要放弃的时候,爸爸对我说了一句话,我那勇敢的心又收了回来,我有重整旗鼓,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

6.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六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 比如, 好词、好句以及一些精彩片段等。

1.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在许多课后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摘抄中积累素材。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好句就为写作打下了基础, 能够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有词可用, 有话可说。

2. 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式, 也是训练写作的最佳途径。日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 也可以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总之, 可以通过日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 结合实际进行指导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作文教学中, 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学习的情绪也就随之高涨, 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就敢想、敢问、敢说。如, 一次擦黑板之后, 我走进学生向学生“诉苦”:每天擦黑板时, 粉笔灰飘得满地都是, 掉在地上用扫把一扫就了事了, 如果落进眼睛里可就受苦了。如果能有一种吸尘粉笔擦, 那该多好啊!学生一听, 也纷纷应和我。此时, 我话锋一转:同学们, 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了什么问题, 想要些什么来帮你解决呢?教室里霎时热闹起来了。有同学说要一把“自动扫把”, 可自己按时扫地吸垃圾;有同学说要一支“警告笔”, 发现写错字时马上发出警告提醒你……这时, 我板书了作文题目“我想要……”学生疑惑不解:“老师, 今天的作文写这个?”我笑着点了点头。不一会儿就看见学生面带笑容, 欣喜地开始今天的习作。因此, 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广阔和丰富, 让他们感到表达的乐趣, 让他们感到表达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 使他们满怀信心的表达作文是生活的产物,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如, 有一天遇到一场难逢的大雾, 整个校园白茫茫的一片, 十几米以外的东西全都看不清楚。我就领着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进行观察、体会。让学生先站在室内观察, 然后走进雾中体会。上课了, 学生仍兴奋得手舞足蹈, 争先恐后地叙述他们所看到的、所感到的。这种无拘无束、有滋有味的说话训练已在无形中达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 然后我就让学生把刚才所说的话整理一下写出来, 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诞生了。

三、注重对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 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每个学生的文章都有闪光点。因此, 我们不能按照同一标准去衡量, 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要严格要求, 基础差的要多多鼓励, 哪怕一个好词也是他的闪光点。对待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看到不足, 又要让他们看到希望。

7.小学作文写作与评改同步尝试 篇七

关键词:目标;全方位;多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02-01

多年来,我在探讨启蒙写作与评改同步进行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具体方法是同语文阅读教学紧密配合让学生充分掌握写作技巧(立意、选材、表达、叙述……),运用作文目标,全方位,多视角评价的基础上的。其模式步骤如下:

鼓励自我展示。这个环节就是指导、鼓励学生按要求,根据各自学习生活经历打好初稿。这是写好作的基础,宛如“雕塑”的初胚,还要进一步精雕细刻。初稿各异,存在的问题也待精心修改完善。

启发自我肯定。这是让学生各自在老师营造的“扬长避短”的氛围中对初稿进行自我肯定完善环节。是让学生各自推出自认为写得成功之处供人欣赏,在他们被欣赏增强了成功感受之时,又在欣赏了别人长处的基础上,发觉自己的不足,促使对作文思路的调整完善。

诱导自我反馈。这是全体学生再次进行自我评价,调整提高环节。它是初稿调整后的继续,方法是让学生在“扬长避短”的氛围中,推出调整后的公认较成功的作文供人欣赏。但这个鉴赏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用总目标对作文进行成功评价的过程。像这样再一次反馈调整后的作文,不但是整体水平的大飞跃,更重要的是学生潜能又一次得到了发展。

激励学生自我创造。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个性集中体现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主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中不满现有水平的求异型多起来了,有的立意新颖,有的表达独特,有的选材有创见……这时,老师更加鼓励他们朝着既定的方向,自由飞翔了。

“写作与评改同步”指导模式,从方法上改革了以往学生急急忙忙写作文,老师辛辛苦苦改作文的被动局面;从程序上体现了学生自我写作文,评改作文,完善提高作文的综合性训练;从心理素质上浸透了对学生熊力的自我肯定,自我发掘,自我培养的自主发展之路。总之,其操作过程是老师唤醒学生作文灵感、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反复调整、鼓励学生探索发展过程。实践证明,它是培养发展学生“自主”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启蒙作文,我们应持一种怜爱的态度去对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的确,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一种现象:那些不会作文的孩子,说起话来都是伶牙俐齿,甚至同一件事,“口语”说得有条有理。

口语和作文同属一个语言范畴。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为什么同一个语言范畴,又是同一个思想做指导,而体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判若两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领悟到的奥秘所在:儿童在发展口语时,得到的是人们给予的至高无上的“关爱”。

“口语”较之“作文”能力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是,“口语”是在被关爱的成功自主的调整氛围中发展的。在口语发展过程中他们几乎或根本没有“失败”的体验,并且拥有作文所不具备的及时的、反复的、成功的反馈信息。及时的、反复的成功信息,强化了儿童口语的愉悦感受,促进了口语自主发展的优势。

小学作文起始阶段,“写作与评改同步”就是将口语发展优势规律,即,及时的反馈的成功信息和对学生关爱的全部倾注,运用到作文教学上,将专门的评改环节与作文互为作用,融为一体,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成功尝试。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写作与评改同步”不但是培养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成功途径,而且是减负提质的有效方法。多年来,我所教班级作文都未经老师修改过,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按作文要求,在老师营造的“写作与评改同步”氛围中实现的。

变教为导,关键在“导”,它与传统的“包办代替”,“全盘授予”正好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中提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脑力劳动和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部注意力用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讲述……”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对启发式教学的意识和运用必须强化,寓启发式于读、议、讲、练中。在整个听、说、读、写、看的训练中,首先要使学生喜欢,然后才能谈获取。这就要求“导”的过程中时时注意综合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出现,从而享受“发现新大陆”的喜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去获取知识.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动脑筋分析课文,是讲读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引导的好,既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这里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而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想得对路,得法,其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不能从表面看,而要从实质来看,从实际效果来看。设疑提问是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提问不一定都具有启发性。

8.小学作文:那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篇八

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哥哥在那切菜,大人不断地表扬哥哥,我便嫉妒了,不以为然地说:“哼,不就切菜吗?有什么好难的!”

有一天下午,家人都出去了,只留下了我这个“小顽童”一人在家,这时鬼迷心窍的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去切菜给爸爸妈妈,给他们一个特大惊喜,这样我也可以受到表扬了。想到这里我便不由地笑了。说干就干,我学着大人的模样,挽起袖子,一只手按住菜,一只手握住菜刀,轻轻地切了一下,菜没切烂。我不敢使劲,生怕就把手切着了,我又小心翼翼地试了两次,还是没切烂。我火了,心想:凭什么哥哥切菜就行,换了我怎么就不行了呢!不行,我非切出个名堂不可!

说切就切,我握着菜刀,使劲地往下一切,谁知一刀下来,非但没把菜切好,还差点把我的手指给切断了。从小胆怯的我看见血肉模糊的手指,“哇哇”地哭了起来,此时,表弟李卓玉听见了哭声,连忙跑了过来,见此情景,赶紧跑到河边喊来了妈妈和外婆。

9.一次有趣的尝试小学作文400字 篇九

过了好久,我调整了一下姿势,舒展了身体,感到只看书很没劲,总想做点别的。妈妈正好看完了电视剧,看见我正呆着,就说:“真没劲啊!正好饿了,我们去做蛋糕,既能解饿,又能尝试做新点心呢!”我一听,急忙以每秒一千米的速度跑向了厨房。

准备好鸡蛋、面粉、打蛋机、微波专用碗等材料后,我和妈妈就开始做蛋糕了。

我先把鸡蛋往铁锅上一碰,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再把蛋壳往两边一拉,“噗”的一声,鸡蛋不滑到了碗里去。我用筷子“答答”地打着鸡蛋,不一会儿就打好。妈妈把面粉倒进大碗里,用搅蛋机快速搅成糊状后,我用勺子把糊倒进每一个蛋糕模具里,再把装有糖霜的袋子打开,洒了一些在蛋糕糊上,就把一批蛋糕模具送进了微波炉。“呜呜……叮!”蛋糕终于“微”好啦!一阵诱人的香气让我的口水都直流三千尺。金黄松软的蛋糕更是让我肚子中那些刚吃过的食物似轻烟一般飘走了。我毫不犹豫,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把蛋糕塞得满嘴都是。

10.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创新的尝试 篇十

一、尝试命题

尝试命题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环节,自命题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落实课标要求,力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亲自去尝试。无论其命出了什么题,应予以鼓励引导。只有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因此,教师应根据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有计划地让学生尝试命题。例如,在训练学生记叙人物时,指导学生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学生通过反复审题,进行尝试命题。如《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小伙伴》《我的妈妈》等。只要是学生选择的,必然是学生熟悉的,如果是学生熟悉的,那么叙述一定真实、容易、生动。

二、尝试习作

尝试习作是根据题意,让学生独立立意、选材,这是写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构思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审题,启发学生试着想一想,写什么?怎样写?用何方法?可以小组讨论,重点指导,根据学生的交流,集中指导或者个别辅导。如初冬的第一场雪后,整个校园银装素裹,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源泉。因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所以多数学生构思敏锐,条理清楚。达到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改变了作文重书面语言,轻口头表达的弊端,使学生想象、创造等能力得到发展。

三、尝试修改

尝试修改是在学生尝试习作的基础上再提高的过程。首先,指导学生对作文逐字逐句地修改,在此基础上师生间、同学间讨论评议。其次,教师选出上、中、下有代表性的习作,让小作者自读,其他学生听、思、议。最后根据要求,让学生评议中心是否突出,情感是否真实等。可以让学生同桌评、小组讨论评议,遇到问题无法修改,请老师或者同学帮助。经过尝试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自改或者互评的方法,写作水平也必然会明显地提高。

四、指导讲评

指导讲评是作文的最后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作文能力进一步提高。原则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正确评价学生习作。如,文章开头好就读开头,结尾好就读结尾,把最精彩的部分读给大家欣赏,并点评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让其他同学受到启发。尤其是对于写作较差的同学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果某个词用得恰到好处,某个句子写得特别精彩,某段话紧扣中心,都可以作为“闪光点”进行欣赏。

11.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和尝试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体会,尝试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 有创新地表达”,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而要做到这些, 让小学生有兴趣写下去, 有材料科写, 就需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践行以下几个基本教学原则:

一、深入生活, 从中攫取写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 了解社会, 了解生活, 了解国家大事, 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让学生从家庭的种种琐事, 校园内的桩桩小事, 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 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中, 去体验生活, 领悟人生。生活是知识取之不尽的源泉, 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 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 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 歌颂生活, 赞美生活, 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 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 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 带学生参观游览, 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 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 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 让作文素材开发成无尽的源头活水, 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 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 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 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 用心思考, 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二、阅读名篇佳作, 丰富写作知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不断增加词汇量, 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随时摘录, 写感受, 有意识地背诵, 并随时讲评。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 记忆是智慧的仓库, 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 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 学生就会逐渐没有对作文“望而却步”, “无米下锅”的感觉, 从而也就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晨读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 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 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 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 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懒笔头”,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三、创设写作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勤奋的探索, 执着的追求。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 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 不能无病呻吟, 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 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 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 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 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 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 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 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 创设一定的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 才有生活气息, 有真情实感, 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如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 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 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 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 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四、鼓励肯定学生, 让学生充满自信

小学生年龄小, 但他们上进心强, 荣誉感强。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渴望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 他们常常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视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 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因此, 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 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增强信心, 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 要以朋友的口吻, 长辈的爱抚, 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 微小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 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评改作文时, 要实行高分政策, 欣赏学生, 激励学生, 再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 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动写得逼真形象, 合情合理, 老师非常欣赏。”“你把这次活动过程写得这么精彩, 说明你观察仔细认真, 想象丰富, 老师真想和你们再玩一次。”“你的书写进步了, 继续努力!”……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 定会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这种情绪下, 必然会主动热情地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定会得以提高, 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

因此, 教师只有欣赏学生, 鼓励学生,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 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12.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小学作文 篇十二

在那年夏天,我依旧在舞蹈室里和我的伙伴们跳舞。这时,老师走了进来,对我们公布了一个消息---一年一度的跳舞考级又到了。我们班统一考5级,可到放学时,老师又将我和一些跳舞非常优秀的同学留了下来,对我们说:“你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要不要尝试跳级,报考芭蕾舞6级?”我和我的伙伴面面相觑,谁也没有说话。我知道她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因为我和她们想得一样。

要知道,对于芭蕾舞来说,每增加一级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更别说连跳两级。我沉默了一会,突然说到:“老师,让我们商量一下好吗?”老师答应了。我跟她们讨论了一下,他们都同意报考六级,我也答应了。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勇敢一回。

训练开始了,我们每天要被老师留着训练好几小时,回家也放松不下来,要做体能训练。这些训练让我疲惫不堪,每天训练完,倒头就睡。第一次觉得,自己是这么累。

努力还是有回报的。在考六级的那一天,我拼尽了全力,下场以后,心里全是控制不住的喜悦。“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我心里止不住地呼喊到。

我的同伴的喜悦更是溢于言表,我们几个跟疯了一样,在那一直跳。老师哭笑不得:“有这么高兴吗?”我们几个点头如捣蒜。我心里在想:我这么高兴是为了什么呢?可能是我第一次不纠结,不犹豫地勇敢一次了吧。还收到了,对于我这份勇敢等价的回报,我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13.第一次尝试小学作文 篇十三

中午,刚吃完饭我就出去了。刚好走到门口,爷爷就问:“孩子,你去哪里呀?”我说:“我去学骑自行车呀!”爷爷说:“我和你一起去吧!想当年你爷爷可是骑自行车高手!”我高兴地回答到:“好呀!”我和爷爷很快的到了我们家院子里。

我先自己爬了上去,居然摔了下来。后来爷爷就扶着慢慢的`上去了。我一上去车子就马上摇了起来,才摇一下,我又摔了下来。我本想哭了。结果爷爷就说:“孙子,你一定要坚强,不能哭的,我告诉你一句话如果你是男子汉,就流血不流泪。”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说着说着我好像把什么事情给忘掉了。我想起来了,是学骑自行车。爷爷教了我一招很快就会骑自行车。这时,我终于有了自信。爷爷坐在拉人的座位上。我先骑了上去了。然后 蹬了两下,车子开了,我居然没有摔倒。我高兴极了。这是爷爷从座位上下来了,我骑了一会,又摔了下来。这次脚被擦掉了一些皮,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哭了。后面,爷爷等我不哭了,跟我说:“孩子,你还想不想骑自行车?”我马上回答到:“我是坚强的孩子,我要学。”爷爷又坐好了然后我又继续。爷爷又下去了。我骑了很久,再也没摔倒。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我高兴极了!

14.第一次尝试小学作文 篇十四

一、观察乡村生活, 发现生活之美

小学生生活在农村, 对农村生活最熟悉, 但在作文时偏偏不愿意写农村生活, 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农村与农民是落后的代名词。如果布置作业让学生描写一段自然风光, 他就会想到电视剧中的林荫大道, 高山瀑布, 而对眼前优美的自然风光视而不见, 所以写得枯燥乏味, 没有生活的色彩。如果让学生写一段介绍家乡的文字, 他们多是写荒凉贫瘠, 而很少写到肥沃的土壤, 原因是他们向往城市的繁华, 林立的高楼, 所以介绍家乡也是寥寥几笔。如果让他们说说对父母的认识, 对家乡的感情, 他们知道父母之情, 理解体谅父母, 但也不乏抱怨, 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创造那么多的物质财富;对于家乡没有看到邻里间的和睦相处, 自然风物对人的陶冶。凡此种种, 可见农村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社会的影响极大。

作为教师, 我们对小学生不能苛刻要求, 作文要求小学生关注身边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乡村生活, 发现乡村生活的独特之处, 感悟乡村生活的独特之美。这样长期下去, 学生就会有话想说, 有话必说, 而不至于无话可说, 内容空泛。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乡村之美呢?

1. 要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生活, 熟悉乡村生活。

小学课文里面的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教师在对这些作品分析时, 往往将作品主题拔高, 刻意美化作品所描绘的意境, 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如果在教学中能对这些作品内容予以原生态还原, 学生感到作者笔下的风光就在我们的家乡, 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 会有意想不到的欣喜与收获。原来陶渊明的桃花源就是最美的乡村,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就是村头的池塘上朦胧的月光;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富有趣味, 可是村边那藏着各种野花, 鸡鸭啄食的情形更有情趣。只要小学生细心观察, 就会感觉到乡村生活的滋味悠长。

2. 要引导学生挖掘乡土资源, 作文时为我所用。

爱玩是少年的天性, 农村孩子玩耍的绝活独具特色, 如果有效开发, 就能在作文中运用自如。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好这些资源呢?为什么不让学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呢?笔直的田垄, 油油的菜畦, 满坡的野花, 凌乱的杂草, 袅袅的炊烟, 聒噪的蛙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 读来自然口舌生香、赏心悦目。农民的劳作情形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同样可以入文。如果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观察细致, 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一篇弥漫着乡土气息的文章就形成了。乡村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 有着大量的历史遗迹, 如果对这些材料加以巧妙利用, 就会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

二、立足校园, 体会写作之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 农村小学校园软硬件文化设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的小学都有阅览室、微机房, 还有花草青青的小花园。这样的环境, 对学生而言, 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开设不同类型的专题。在小小的花园里, 教师让学生认识每一种植物, 了解它们的习性, 生长规律;在阅览室里, 认识知名与不知名的人物, 与他们交流、交心;在微机房了解最新的社会资讯, 了解国家每天发生的大事。当学生终于知道那些自己熟视无睹的不知名的花草树木竟是某一课中名家所描写的植物时, 一定会激动与快活, 当自己在博客中与课本中的某一名家“相识”时, 一定会惊喜万分。挖掘全新的文化资源为学生服务, 学生的写作激情就会迸发, 写起作文一定感到乐趣无穷。

15.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篇十五

关键词:作文;轻松;兴趣;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在写作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轻松地学会写作。

一、精心设计习作练习,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努力使兴趣成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让学生在习作的全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原先的“要我写”为“我要写”。因此,在作文的设计方面,不能一成不变,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出发,设计适合他们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习作练习。

1、续写作文。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的结尾,留有悬念,我便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做续写练习。如学完《小摄影师》后,启发学生想象:小男孩有没有回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有的写小男孩回来了,完成了他的拍摄,并把高尔基的照片登在墙报上;有的写小男孩没有回来,高尔基多方打听,找到男孩,完成了照片的拍摄。又如学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给学生创设情景:就在小村庄被冲走的一个月,小村庄的村民们再次回到了家乡……一篇篇合情合理、内容具体的作文,很快便完成了。

2、改编作文。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读故事书,当然也喜欢编故事。如读完《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后,我让学生根据诗中所描述情景,改编成一个故事。这个提议,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联系自己平时所阅读的书籍,一个个情节曲折的故事跃然纸上。

3、想象作文。十岁左右正是最富想象力的年龄,学生喜欢想象,敢于想象,写想象作文,可以上天入地下海,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学生热情最高。《新编狐假虎威》《假如我是一片云》《我与外星人的对话》……一看这些题目,就让人马上感受到学生思维之活跃,想象之丰富。

4、自主拟题作文。打破条条框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于少了束缚,学生思路一打开,写作积极性就很高,《妈妈的口味》、《不平凡的一天》、《后山探险记》等佳作应运而生。

精心设计的各种习作练习,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习作前收集、整理材料之趣;动笔时运筹帷幄、挥洒自如之趣;成功后体验成功之趣。

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序中说过这么一席极为精辟的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写文章,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情绪的一种方式。我们让学生作文,不是为了让他们去应付考试,而是指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赋予作文以生命。

1、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观察仔细,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写得好不好,实际上不是一个“写”的问题,而是一个“观察”的问题。平时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把在生活当中观察到的无论大事小事,还是花草树木,凡是引起你注意的,自己感兴趣的统统记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也写下来,这些就是写作素材。有了这些真实鲜活的材料,在写作时,就可以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2、作文评价有侧重多鼓励。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往往具有导向的作用。因此,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就应该在文章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这方面,有所侧重。对那些选材新,有生活独特感受,说真话,吐真情的文章,应大加赞扬。如:我班有个同学平常作文很一般,可有一次他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发现了热胀冷缩的道理》,写的是天冷打不开奶箱,以为是钥匙变大了,通过和爸爸一起做实验,发现了热胀冷缩的道理,弄明白了原来是锁变小了。虽然是一件很普通的生活小事,但贴近实际,很有生活情趣,我便给他打了“95”分,并让他在班内诵读。不仅从此这个学生对写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作文水平有了突飞猛进,还起到了导向的作用。班内说空话喊口号的作文少了,说真话吐真情的作文多了。

三、重视引导学生互改自改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因此,作文评改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发展的实际,体现主体性和实践性,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和互相评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

1、赏析共评。学生都是喜欢向榜样学习的,特别是身边的榜样,对他们来说更有感召力。因此,每次在初批作文时,我便选出六至七篇优秀作文,让学生在讲评课上诵读。每个同学读完后,先让班内其他同学摆优点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老师针对同学们的点评,进行补充、点拨、引导,缩短了抽象的评语与作文评改实践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自改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组内互改、学生自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共評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进行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评改。在听完了老师和同学的点评,有了一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依托小组成员间的互读互评,以优带差,促进习作评改能力的发展。学生先在组内读自己的作文,然后由其他同学找出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借鉴模仿同组优生的语言,中等水平的学生能感悟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优等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组内互改后,我引导学生:老师和同学的修改意见仅供参考,你应自主地筛选,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自主地修改作文。

总之,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应该是循循善诱、平等交流,使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的需求,以及潜在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写出五花八门的文章。

16.第一次尝试小学作文 篇十六

那次尝试就发生在去年寒假,我参加了英语集训营,每天都会有一节发音大课,也就是在第三次上发音大课时,我成功了……

和往常一样,李老师在台上十分投人地教我们如何发音,我在台下专心致志地听讲。这时,李老师却突然要求每班派一名同学上台背课文,我照样不举手,虽然我背得滚瓜烂熟,“Dl班怎么没有人上台?”我这才注意到我们班没人举手。“哪个愿意自告奋勇,就高举小手!”我犹豫了,手慢慢往上升,可马上就缩了回来,我的内心在挣扎,到底是该还是不该呢?“没有人了吗?那就要视为弃权了,我数五声,五、四……”在李老师的一再催促下,我急了,为了我们班,我豁出去了,就在他数“一”的那一刹那间,我胆怯地举起右手,李老师马上点我上台,还没有完全作好准备的我迈着沉重的步子缓慢地走上去。

Al的大哥哥、AZ的大姐姐很流利地背了出来。我一看,心里更没底了,更加后悔自己举手。此刻牙齿打颤,双腿发抖,心坪坪直跳,在寒冷的天气里,我竟然在流汗,身子是热的,心却是冷的。轮到我了,我往台下一看,发现同班同学和老师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为我打气:“一定要为我们班争光啊!”其他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过来,紧张气氛的萦绕,使单词一个个堵在喉咙里,怎么也吐不出来,我深吸一口气,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不就是背课文嘛,就当台下没人。紧接着竟通顺如流水般地背出来,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李老师宣布成绩,我们班获得了第一名,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此时我兴奋得快要窒息,第一次上台,我成功了。原来成功并不是梦啊,只要大胆去试,就不会失败!

17.我的一次科学尝试小学作文 篇十七

吃好饭,我便迫不及待地在家里找起材料。哈哈,我在厨房里找到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底座——个金属的水果篮,这样可以方便热量的传递。但奶奶听说要用水果篮当底座,就和我着急。经过我的软磨硬泡,说了无数好话,并答应用完后一定会完璧归赵,奶奶才把她“心爱的”水果篮借给我。我还找到了反光设备——铝箔纸,这要感谢老妈英明,上次烧烤完把多余的铝箔纸带了回来。可是没有装水的容器,这可怎么办呢?突然,我看见了一瓶可乐。为了这个宝贵的容器,我和妈妈一起把它喝光。然后我把它的身子严严实实地包上了黑色胶带,这样可以更好地吸收热量,而且还可以保温。

找好材料,我就动手制作了。我先把水果篮包上铝箔纸,并把铝箔纸调整成一个弧形,使它可以把光反射到一个点上去。下来,我又遇到了一个难题,怎样把可乐瓶安装上去呢?爸爸找来了之前用过的黑色胶带和一次性筷子,把瓶子固定在了水果篮的把手上。瞧,一个利用光学原理的太阳能热水器做成了!还挺专业的呢。看着它,我真希望太阳公公能马上钻出云层,让我试试加热效果好不好。

18.第一次尝试小学作文 篇十八

1. 平时不善于积累题材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玩性大,忘性更大,所以,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管是有趣的游戏,生动的课堂,优美的大自然,也常常是熟视无睹,不屑一顾,没有记录与积累的习惯。到习作时,就会出现搜肠刮肚,无从下笔的窘境,因此,也就只好东拼西凑胡乱交“差”了。

2. 缺少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说: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课余生活枯燥,乏味,因为寄宿在学校里,每天除了学习之外,很少有广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而双休日、寒暑假又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如果不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又怎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来呢?

3. 课堂上没有激发兴趣、打开思维的大门

因为应试思想特别严重,习作又是一个漫长的提高过程,所以大多数老师都是让学生借鉴模仿,甚至背诵为主,而作文训练时,如果没有运用多种手段,没有选择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把作文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紧地联系起来,学生作文就没有兴趣,很容易产生“交差”的心理。

笔者认为,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开拓; 家庭及生活中实施的相对封闭式管理又限制了学生认知世界、了解大自然的自由度; 学生的任性、想当然又将生活中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直接熟视无睹或一笑而过。量变的过程不存在,又如何要求学生实现质变呢?

一、利用班主任与语文学科老师的双重身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本校是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这为班主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会观察、积累材料,选择材料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虽然我们的学生对外界生活接触不多,但其实每时每刻,学生们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事例具体的文章。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留心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主动地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如: 宿舍里的兄弟姐妹式的关爱,课堂上的你争我赶,课间的嬉笑玩闹……无一不是孩子们写作题材的来源。

二、利用生动活泼的实践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实践性活动本身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越投入,作文题材就越丰富,也越可能将事情写具体。因为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增加见闻、认真体验,才会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这学期,我组织学生参加了许多活动: 设立了班级舞蹈小组,学生自编自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展了“十字绣”兴趣小组,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有了更深的感触; 班级小品组更是花样百出,选材于学校生活,在娱乐的同时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获益良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他们回忆叙述活动的进行情况,交流收获和感想,既活跃了思想,沟通了情感,又训练了作文。

三、大力推进儿童阅读,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杜甫有一名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中可以看出,多读书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对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不能忽视的,阅读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在写作时得心应手,不至于无从下笔。学期初,我让学生从摘抄课内精彩句段开始,一段时间以后,再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去积累课外书籍中的精彩段落,每周五,我都安排一节好段好句赏品课,学生纷纷拿出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进行展示,好多同学还不忘在后面加上几句自己的感悟,有些同学甚至进行仿写,或者和著名作家们进行赛写。例如,我班同学在学完萧红《祖父的园子》以后,还写了《我家的园子》,从谋篇布局到佳句妙语的运用,不乏大家的风范。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在习作时不在东拼西凑,如泉涌般自然流淌于笔尖。于此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于课外阅读的延伸,如笔者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更注重于名著的导读,以便引起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从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入手,以诗词为影子,从王熙凤的名字讲起,引导学生品阅每一位人物独特的个性特点,感悟曹雪芹传神的人物描写。孩子们在品读《红楼梦》中引发了人生思考,懂得了人生的跌岩起伏,生活的变化多端,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四、督促学生坚持写好日记

要想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写日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日记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想写什么,想写多长,都由自己决定。只要让学生留心观察,勤于动手动脑,就有东西可写。所以说,日记是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的最坚实的基础。因此,坚持写日记,坚持写好每一篇日记中的每一句话,也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

“循环日记”是我为班级准备的一本记录本。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上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朴朴实实地写下来。这样每天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每天都进行的练习,还能够使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得到培养。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虽然学生习作时在结构及语言表达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在选材的范围、角度及深度等方面都有较明显提高,有几个作文水平能力强的同学,在老师及家长不作指导,受外界干扰的思维局限少,更能写出有自己风格的文章。

当然,这种教学方式由于选材比较广,不利于教师作篇章结构及语言文字方面的统一辅导。但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开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无疑起到了很大作用。

摘要:小学生认识世界局限性较大,尤其寄宿制小学学生因其生活环境所限,缺少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不善于积累素材,加之作文训练时,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编、抄、套”等现象比较严重。

19.小学生作文评价教学实践与尝试 篇十九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评价;教学实践;探究与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29-01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指在命题指导和学生完成写作的基础上,对学生作文写作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评定。通过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该怎样修改,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比较注重指导审题、指导选材、指导习作,但习作完成后,评价修改却比较忽视,存在着评价形式单一,几乎由老师包办,学生未参与评改,评改流程闭塞,不能有效反馈等弊端。鉴于此,我们应力改“作文评价是教师专利”的观念,构建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模式,激发作文自我评价修改的意识,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以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习作

作文是一项难度最大的语文综合性训练。学生交上习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不少教师还是用老眼光居高临下看待小学生的习作,把分数压得低低的,好像少给分数就是“要求严,鉴定能力高”。有的老师用“优、良、中、差”下评定,获“优”的学生寥寥无几,激励评价成为极少数学生的专利品,大多数学生在“中心不突出,表达不明确,要多下苦功”之类的否定性评价中失去了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写作的近景性动机,也是直接动力之一。”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帮助他们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以欣赏的目光看学生的习作。在充当读者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孩子的朋友和知音,热情地、富有同情心地细读他们的作品,尊重他们的劳动,关注他们的情感,善于发现习作中的“亮点”,无论思想、取材、布局、表达、情感还是态度,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

二、用激励性语言写习作评语

写评语也是作文评价的重要一环。可有的老师把评语当成宣泄情感的工具,把写不好作文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用“这么马虎,能写好作文吗?”等之类“批评性”评语来定论学生,学生作文陷入一无是处的境地。其实,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评价,激励的语言都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使之成为克服困难和发奋进取的动力。评价时,教师要从鼓励学生进取为出发点,以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为准则,针对学生的实际,用多把尺子衡量,用发自内心的激励性语言写评语。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可用“欣赏激励式”评语,比如“书写工整,表达流畅,感受深刻,你的写作态度与语言基本功告诉老师:你是一位很有天赋的小作家。”对问题较为突出的习作,我们可用“肯定提示式”评语,如对习作《新型电话》的评语:“能把新型电话的特点和用途写得这么具体,说明你是个善观察、有毅力的孩子,如果能换个直截了当的开头,这篇习作就更棒了。”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要用“鼓励提高式”评语,如“在你眼中,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表达了你对学校的爱,如能按顺序来写,使习作的脉络更清楚,这首校园赞歌会更动听。”观念改变后,评语如春风化雨,孩子们爱读评语,爱写作文了。我班上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每次发下作文,我就兴奋地、一次又一次地读王老师的评语,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写作的勇气,是我写作的动力。”实践证明,激励性评语对小学生写作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

三、用模糊评价保护创作欲望

作文评价过程本身存在着模糊性。作文的优劣判断,往往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情景下所作出的评价判断是不尽相同的。我们一方面淡化百分制,采用模糊的等第记分法,一方面加强模糊式的诱导性语言评价,做到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他们的创作欲望。同时以比较婉转的中肯的语气指出他们作文中的不足。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之处。模糊性评价可以说是一种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评价方法,它可以避免对学生作文的武断评判,让学生从分数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同时,也可以给学生的思维留下发展的空间,引导他们去思考,去研究,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评价过程中,我们对一些写作水平较高、自信心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性的评价方式,创造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对于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既不给低分,又实事求是指出不足。当他们作文有了进步时,给一个高分,予以表扬鼓励。对于那些写作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则采用只写评语不记分的评价方法,挖掘作文中点滴成绩,加以勉励,可以在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帮助重写一遍。尔后,根据结果给一个高分,激励他们努力写好每一次作文。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不仅在好学生身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总之,对小学生作文评价,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方法,都要以激励性为主旋律。小学作文教学的激励评价体现了新课程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着眼发展、注重过程的理念,使评价成为满足儿童心理需要和激励成功的手段。实践证明,实施激励评价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上一篇:大学生基层工作的实习总结下一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