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2024-08-10

a09双孢蘑菇栽培技术(7篇)

1.a09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篇一

一术、备料处及(理以下以1都0平0方米菇棚计算)

.稻11500公草斤,用鲜的新、晒、干霉无的变草,稻用刀铡成2铡―052厘的小段备米。

用.干牛2或(马粪)150公斤0纯度在,8%以上,0新鲜,用不自能然酵发牛的或马)粪,(干晒后粉,碎团粪直的.径小于厘1米。

3.双菇孢专用2肥0公斤0敌,畏5敌0毫升0生,灰石50公,斤PH广试纸一本,干湿泛汁―21支干,度温计4支硫磺每。方立空间米15―0克2,每01平方0用10米00升的甲毫醛,050克的锰酸高。钾

二、草与粪稻的混预

建在前堆将稻堆草2.2成宽米1,.5米高14,米长以1(0平0方菇米算计),每天、早晚喷水一各次一,喷一边用脚边踩实,以底刚有水堆浸为出标准经,―32天草稻可全完透吃水,以手稻拧有水草滴下滴成滴,不成时为标线。准

在稻预湿草的时,同将干牛(或)粪与马孢菇双专用肥合均混,喷水预湿,以手匀混合料,手握指有水间滴下滴两滴标为准。

、建堆三与堆翻在建堆

的地中央,挖场个一30宽―04米厘、3深040―米的厘通风道,度以所长堆长加建米。两上其玉用等农米物作秸覆盖,秆并将整建堆场地个水用透浇。将预湿

的好稻,草铺平于通风上道,宽.22米,高0厘3,米距通风道离一30厘端米开始处建。堆通道位风堆于的中央。堆14长

2.a09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篇二

在分类学上属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双孢蘑菇是一种草腐菌,属中低温型菇类,依靠菌丝从腐熟的培养料中吸取营养物质而生活。培养料中常见的碳素物质麦秸、玉米和高粱等作物的秸秆,而常见的氮素物质则多为牛、马、猪、鸡等牲畜的粪便和部分无机氮肥。

二、双孢蘑菇的栽培新技术

双孢菇栽培主要以秋季为主,一般播种期安排在8月份。

1. 培养料配方

配方:秸秆1.5吨,鸡粪1.2吨,尿素10千克,石膏1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石灰40千克。(调节pH值在8.2~8.4左右为宜)。

2. 一般多采用室外集中式简易棚二次发酵技术

用塑料薄膜搭一简易式的塑料棚,棚里离地面20~30厘米处搭一床架,在晴天下午趁热将培养料运进棚内集中铺放在床架上建二次发酵堆,料中间插有通风筒,棚两端各开一个通风窗,以便利于通风和控制温度。建堆后第二天,料温达60~65℃,保持8小时后,适当通风降至52℃,维持3天时间运进棚内,待料温在28℃以下时播种。

3. 播种技术要点

在进棚前,料堆周围喷洒0.5%敌敌畏和1∶400倍多菌灵,菇房也要喷一次较浓的石灰水,菇房周围喷一次1∶3000倍多菌灵和0.5%敌敌畏。培养料进棚后,菇房必须用敌敌畏熏蒸。然后打开菇棚通风换气。测定料温无回升趋势,并稳定在28℃以下,即可播种。

4. 发菌期管理

要求在培养菌丝过程中料层的温度在22~26℃。播种7天内,若料温超过27℃,应采取夜间通风的办法降低温度。播种7天后,菌种萌发吃料正常,即可逐日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往料中生长,直至菌丝生长到料底部。在正常情况下,播种15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培养料。

5. 覆土技术要点

覆土前培养料表面应保持干燥,切忌在料面喷水。这样覆土调水后,菌丝很快恢复,爬土快。

覆土配方:草炭土80%,沙子20%(过筛,直径4毫米左右),石灰(调节pH值达以7.8~7.9)。

整理料面,进行覆土,覆土层的厚度要求为3~4厘米且厚度均匀一致,覆土后,要进行覆土层调水,调水的原则是先湿后干,让培养料的菌丝逐渐往上层里生长,防止菌丝很快长到覆土层的表面。在覆土2~3天内,采用少喷勤喷的方法,把覆土层的含水量调足。

6. 出菇期的管理

蘑菇从播种到出菇,在适宜的条件下,需35~40天。蘑菇出菇期间要求适宜的环境条件是:温度为14~16℃左右,空气相对温度为80%~90%,培养料的湿度60%~62%,土层的湿度17%~19%,空气新鲜等。因此,菇房的管理要把通风、保温、水分调节等结合进行。

(1)水分。产菇前期的喷水,一般就掌握看菇喷水的原则,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菇房遇到连续22℃以上高温时,就不要喷水,多开窗通风。

(2)通风。注意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喷水时和喷水后要多通风开窗,避免菇房湿闷,以保持菌丝生命力。

(3)菇房管理。以保湿为主,适当兼顾保温、通风。要避免床面喷重水,以减少死菇,有利于保护土层菌丝生命力。喷水方法一般掌握看土喷水的原则,防止表面干。

(4)清理床面。凡在床面留下的死菇、菇头和发黄的死菇根要全部清除。

3.双孢蘑菇栽培基质筛选试验研究 篇三

关键词: 双孢蘑菇;栽培基质;配方筛选;出菇产量

中图分类号:S646.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27

Abstract:Rega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many migrant workers and rural labor shortage in Chongqing area, the straw,chaff,corn stalk and cow dung were used as material,formulation screening test on cultivation matrix of agaricus bisporu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cow dung + corn stalk was 2∶1,cow dung + chaff was 3.26∶1. When using the As2796 or W - 192 strains to product agaricus bisporus, cultivation matrix of cow dung + cornstalk was the best,the agaricus bisporus harvesting time was 5 days earli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yield had increased 1.23 times. The cow dung + chaff followed. The cow dung + straw was the last.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basic nutrient content of agaricus bisporus, produced by the third treatment, increased obviously and the production quality improved substantially. Compared with the agaricus bisporus traditional straw + cow dung cultivation method,these two matrixes were more optimized i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and easier to handle,cheaper according to costs of labor and raw material,faster to having hyphae growth.

Key words: agaricus bisporus;cultivation matrix;formulation screening;mushroom production

双孢蘑菇传统的稻草+牛粪栽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成本高,难以再提高双孢蘑菇的产量、质量和栽培效益,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针对重庆地区外出务工多、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本研究采用稻草、谷壳、玉米秆与牛粪为原料,进行合理的调配,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摸索,得到两种基质配方,即牛粪+玉米秆,比例为2∶1;牛粪+谷壳,比例为3.26∶1 。两种基质与传统的牛粪+稻草栽培基质相比,理化性状更加优化,更易于处理,劳动力和原料成本有较大降低,菌丝生长更快。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 As2796和W-192(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提供)。

1.1.2 供试培养料 主料牛粪、 稻草、谷壳、玉米秆来自丰都县本地农户,集中收集。辅料过磷酸钙,尿素、石膏粉、石灰等购于化工商店或药品市场。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3个处理。以本地常规配料牛粪+稻草为对照,大棚种植面积按20 m2计算,每大棚用干料量600~700 kg左右,见表1。

于2014年8月20日,先将稻草、牛粪、玉米秆、谷壳等分别粉碎并预湿,然后调节含水量为60%~62% 。每个处理按配方投料,充分拌匀后建堆发酵。每隔6 d翻1次堆,翻3次,大约经历23~25 d。此时发酵料松软,呈棕褐色,没有氨味,即可移入事先消毒过的菇房。按事先设计好的试验大棚处理分别放料,干料总量为30~35 kg·m-2,每个处理单位面积的培养料质量相等。关闭大棚和通风口,使温度升高到55~65 ℃并保持5~6 h发酵。当温度降到25 ℃左右时,保持4 d后进行播种。每1 m2接麦粒菌种2瓶(每瓶750 mL)。覆土材料选用谷糠、黄心土、发酵牛粪粉混合,用1%~2%的石灰水调节pH值,用土和谷糠按20∶1混合覆土,覆土厚度3~4 cm,覆土后按常规管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观察各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覆土后出菇快慢。统计每潮菇的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菌丝生长、结菇速度的影响

如表2所示,3个处理中以处理3表现最佳,菌丝浓、白且粗壮,菌丝生长速度较快。AS2796播种后11~15 d菌丝长至料厚的2/3处,比对照快了4 d,而且结菇也快,覆土至结菇只经过16 d,比对照提早5 d。

2.2 不同处理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

如表3所示,3个处理中以处理3表现最佳,结菇数、平均单粒质量、平均总产量均增加;出菇时间138 d,比对照多了13 d;产菇量比对照增产120.8 kg ;生物转化率达31.34%,比对照增加了17.26%,效果比较明显。

2.3 不同处理对双孢蘑菇品质的影响

如表4所示(以AS2796为例),3个处理中以处理3表现最佳,100 g样品中微量元素Fe、Zn,Na及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比明显提高,品质明显改善。

3 结 论

(1)菌丝生长、结菇速度以处理3表现最快,菌丝浓、白且粗壮,菌丝生长速度较快。AS2796播种后11~15 d菌丝长至料厚的2/3处,比对照快了4 d,而且结菇也快,覆土至结菇只经过16 d,比对照提早5 d。

(2)双孢蘑菇产量以处理3表现最高。产菇量、平均单粒质量、平均总产量均增加;出菇时间达到了138 d,比对照多了13 d;产菇量比对照增产120.8 kg ;生物转化率达31.34%,比对照增加了17.26%,效果比较明显。

(3)双孢蘑菇品质以处理3表现最佳。100 g样品中微量元素Fe、Zn,Na及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比明显提高,品质有较大改善。

综上,综合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时间、出菇稠密度、产菇量、增产效果、劳动强度等因素,采用As2796或W-192菌种生产双孢蘑菇,本试验研究表明栽培基质选用牛粪+玉米秆最好,其次是牛粪+谷壳,再次是牛粪+稻草。

参考文献:

[1] 方芳,宋金娣.食用菌生产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申进文.双孢蘑菇高效栽培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毛庚,马建宏.双孢蘑菇新型栽培基质配方筛选[J].长江蔬菜,2008(5b):42-43.

[4] 孙海清.利用牛粪稻草生产双孢菇技术[J].吉林农业,2008(9):38.

[5] 余荣.双孢蘑菇引进品种筛选及其生长规律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6] 陈好.牛粪栽培双孢蘑菇方法[J].农技服务,2006(2):13-14.

[7] 辜运富.双孢蘑菇栽培菌株种内生物多样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4.

[8] 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9] 李郡昂,李琳,周国英.双孢蘑菇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

[10]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 乔义卿,杜学立,时金和.日光温室玉米秸秆种植双孢蘑菇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1) :25-26.

4.a09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篇四

一、常见病害及防治

1. 褐斑病

该病菇呈洋葱状, 菇柄弯曲, 初期菇盖出现淡棕色斑点, 有绒毛状边缘, 中心有灰褐色斑点穿透入蘑菇组织内, 相对于细菌性病菌来说无难闻气味。该病是由轮枝霉引起的, 此菌的成熟孢子常以菇蝇来传播。防治方法是在覆土前菌床和覆土材料应先消毒, 尽量减少菌蝇进入棚内。开始发病时去除病茹并在其周围喷500倍多菌灵液或2%甲醛溶液。

2. 软腐病

该病先在床面覆土表面出现白色珠网状菌丝, 很快蔓延并变成水红色。侵染子实体从菌柄开始, 直至菌盖, 先呈水浸状, 渐变褐变软, 直至腐烂。致病原因主要是覆土带菌, 病菌孢子在菇房中主要以气流、水滴传播。防治方法是严格覆土消毒切断病源, 同时减少床面喷水, 加强通风降温排湿。局部发生时先去除病茹并喷洒2%~5%的甲醛溶液或800倍液的40%多菌灵或800倍液甲基托布津, 也可在病床表面撒0.2~0.4cm厚石灰粉。

3. 脚粗糙病

此病的症状是菌柄表层裂开, 菇脚变得很粗糙, 菌柄和菌褶上有灰色粗糙的绒毛状病原菌菌丝;菌柄和菌盖会明显变色, 后期变暗褐色;如果在子实体发育后期染病, 菌盖表面产生圆形的褐色斑点, 在病斑的外围有黄色轮纹, 菌柄不白, 并易出现畸形菇。引起蘑菇菇脚粗糙病的病原菌是贝勒被孢霉。该病主要由空气和水传播, 也可由覆土带入菇房, 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中发病严重。防治方法是搞好菇房内外的清洁卫生, 减少感染机会。该菌对铜敏感, 对发病部位可喷1%硫酸铜水溶液或波尔多液稀释液。

4. 褐腐病

该病是由疣孢霉引起的, 只感染子实体, 不感染菌丝体。该病菌如在子实体未分化时感染, 会形成如硬皮勃状的不规则组织块, 并覆盖一层白色绒毛状菌丝。如果在菌柄和菌盖分化后感染, 菌柄就会变为褐色;在子实体发育末期, 菌柄的基部被感染时, 会产生淡褐色病斑, 而看不到明显的病原菌生长物。防治方法是覆土材料要经巴氏消毒, 或用4%的甲醛消毒。在开始发病时应立即停止喷水, 加大菇房通风, 降低房内的空气湿度, 并将温度控制在15℃以下。除掉病及其较近周边带菌丝土, 并喷1%~2%的甲醛溶液, 或1∶500倍的多菌灵、托布津灭菌。

二、常见虫害及防治

1. 菇蝇

成虫体小、细长, 淡褐色或黑色, 触角很短, 其中以厩菇蝇对蘑菇危害最大。成虫不直接危害, 但可传播有关病菌和螨类。菇蝇的幼虫蛀食菌柄及菌盖, 从菌柄的中下部蛀入。受害处留有明显的孔洞, 并将虫粪排出洞外。受害子实体外有白色丝网, 此为主要特征。子实体颜色变为黄褐色, 菌柄可被蛀空, 使子实体失去商品价值。该虫还可传播病菌, 盛发时, 培养料被幼虫蛀成糠状, 不出菇, 造成减产。防治方法是加强栽培管理, 搞好菇房卫生, 生产结束后将废弃物清除, 适时通风透气, 保持适当的温湿度, 减少虫源。可在菇房安装纱窗, 防止成虫飞进菇房产卵。也可用荧光灯诱杀成虫, 在灯下放置水盆, 滴进少量机油以便杀死成虫。在生产中, 如果发现有该虫害出现, 及时清除被害子实体。并在菇房中用0.1%的鱼藤精喷洒地面及四周, 或喷80%敌敌畏乳油1:600倍液杀死成虫, 或用1 500倍液的除虫菊脂或3 000倍液的2.5%氯氰菊脂喷杀。

2. 螨类

螨俗称“菌虱”, 其繁殖力极强, 个体很小, 分散活动时很难发现。双孢蘑菇栽培中, 菇床覆土调水后不久, 常会出现螨害。螨类常集中在菌块周围咬食菌丝, 使被害菌丝不能萌发, 使培养料内菌丝很快退尽、变黑。菇子实体形成后, 螨可将子实体啃成微小的疮疤。防治方法是搞好环境卫生, 杜绝螨类栖息和繁殖。茹房应远离仓库、饲料间和鸡棚等地方。要经常检查菌种, 如发现螨类, 用棉塞蘸50%敌敌畏熏蒸, 可以杀死螨类而对蘑菇菌丝无影响。菇房播种1星期后, 在料面放1块塑料布, 1~2分钟后拿起观察, 如发现螨类, 必须彻底消灭在覆土之前。一般先在菇房内喷洒0.5%敌敌畏, 在低于20℃的温室条件下, 关闭门窗, 用敌敌畏烟熏蒸18小时左右。如仍有少量螨类, 再喷1次0.5%的敌敌畏。也可用500倍液螨特喷雾, 或用菊乐合脂1 500倍液喷雾。

3. 线虫

线虫极微小, 长1mm左右, 为无色透明或白色或其它颜色的小蠕虫。线虫一般是料没有消毒彻底、灭菌不彻底, 或者在培养过程中接触土地、接触其他污染物造成的。当大量发生时, 菌丝生长稀疏或成线状, 栽培床表面部分下陷呈湿斑, 有一股特殊的药味。子实体受害时, 菌盖常呈褐色, 有一种难闻的腥臭味。对于线虫我们现在一般采取不治的方法, 只有预防。防治方法是用石灰水泡料, 泡后还要用沟水、泉水、自来水等冲洗, 一直要冲洗到料的酸碱性接近中性才行。还可以对菌料进行二次发酵杀死线虫。同时取土时尽量不能过于靠近表层取土。如果使用药剂的就用石灰, 或者在地上喷杀虫剂, 但是一般有虫之后我们不提倡治, 这样生产出来的食用菌是有毒有害的。

三、常见杂菌及防治

1. 胡桃肉状杂菌

胡桃肉状菌是一种竞争性较强的杂菌, 生长速度快, 危害严重, 减产幅度大, 且可连年感染, 菇农形象地称之为“菜花菌”。发生初期, 蘑菇料面、覆土表面产生白色或奶油色的浓密菌丝, 入料后会抑制蘑菇菌丝的生长, 使菌丝萎缩变黑, 病部一般不出菇。后期, 覆土层上会出现一粒粒红褐色, 外观似胡桃肉的子囊果。发生严重时, 培养料暗褐色, 湿腐状, 散发出强烈的漂白粉气味。胡桃肉状菌存在旧菇房土壤中, 病菌孢子随感病培养料、菌种等进入菇房, 可随气流、人、工具等在棚内传播蔓延。防治方法是不使用带病菌种。培养料需经过严格发酵。架床和茹房应严格消毒。发生此菌后应立即停止喷水, 使土面干燥, 并挑起胡桃肉状菌的子实体, 用喷灯烧掉, 再换上新土。小面积发生时可用柴油或煤油浇灌, 或及早将受污染的培养料和覆土挖除, 然后用2%的甲醛溶液或1%漂白粉液喷洒, 并喷石灰水, 以提高培养料的p H。已大面积发生时, 应去除培养料, 将培养料深埋或烧毁;然后消毒菇房, 以免污染环境, 预防来年发病。

2. 鬼伞

鬼伞常见的有晶粒鬼伞、毛头伞、墨汁鬼伞和粪鬼伞等种类。蘑菇播种后7~15天就会出现鬼伞为害, 为害草菇时出现时间更早些。由于鬼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蘑菇和平菇等的生长, 培养料中水分和养分被它侵夺, 使食用菌营养不足而导致减产。采用霉变的稻草作为堆肥材料, p H值过低, 培养料添加过多的氮肥时, 往往有利鬼伞的大量发生。防治方法是养料取材要新鲜不霉变, 以免杂菌带入, 培养料碳、氮比要合理, 料中含水量要适量;菇床一旦发生鬼伞, 在开伞前及时拔除及时摘除后用5%的石灰水进行局部消毒, 并适当提前覆土。

3. 白色石膏霉

食用菌白色石膏霉又叫臭霉菌、面粉菌。食用菌播种时若发生该病, 菌种往往不能成活。该病病菌主要通过培养料进入菇房, 并产生大量孢子, 通过空气传播而反复传染。当堆肥p H值大于8.2, 且播种后通风不良、过分潮湿、菇房闷热等都易引发该病;发酵后的培养料若用生水调整水分, 也易发病。病菌一般出现在苗床表面或背面, 严重时深入到培养料内。发病初期, 由短而密的白色菌丝组成大小不同的圆形斑, 似涂了一层石灰;老熟时, 菌丝为粉红色;以后可见深黄色粉状孢子。菌丝自溶后使培养料发黑、变粘, 产生恶臭。发病时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 当病菌死亡时, 食用菌菌丝还可正常生长。防治方法是堆制培养料时, 提高堆肥温度, 增加石膏和过磷酸钙的用量;或用2%五氨酸钠洗刷发病菇房。若堆制时病菌发生在堆肥表面, 最好用发酵方法处理。若茹房发病先去除病菌再用多菌灵500倍液, 或用1∶7醋酸溶液、50%煤酚皂液涂抹, 均可控制此病蔓延, 且不影响出菇。

四、常见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1. 死菇

小菇大量死亡, 严重影响前期产量。产生原因: (1) 出菇过多、过密, 营养供应不上, 造成部分小菇的死亡。 (2) 高温、高湿、菇房通风不良, 氧气供应不足, 二氧化碳积累过量, 小菇闷死。 (3) 喷药次数过多;用药过量, 引起药害, 杀死小菇。 (4) 采菇不慎, 造成机械损伤。防治方法是按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2. 畸形菇

食用菌在形成子实体期间, 倘若遇到不良环境和条件, 使子实体不能正常发育, 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畸形。主要特点为:菌盖小而薄、柄细长、早开伞。其主要病因是高温、光线不足、营养缺乏等。防治方法是该病防治措施只有一个, 就是在生产过程当中, 每一道程序、每一个工艺都必须科学地严格按要求进行, 以避免造成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后果, 致使生产失败。

3. 菌丝萎缩

在发菌与出菇阶段, 出现菌丝发黄、发黑、萎缩甚至死亡的现象。产生原因: (1) 建堆时添加过多的氮肥或添加过迟, 致使料中含氨量过高, 导致已萌发的菌丝死亡。 (2) 堆料配制中碳氮比不合适, 发酵时间过长, 培养料过于腐熟, 发生酸化。 (3) 覆土层喷水过急, 水渗入料层, 造成培养料过湿而缺氧致使菌丝萎缩。 (4) 高温高湿下, 菌丝新陈代谢过快,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防治方法是按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4. 薄皮菇

双孢磨菇子实体柄细、盖薄, 提早开伞。此症状是由于培养料过生、过薄、过干, 覆土薄, 出菇密度大造成的。防治方法是培养料要适度腐熟, 并保持一定湿度, 覆土不能过薄过干, 防止出菇过密。

双孢蘑菇生产过程中, 生产的环境卫生是关键, 并要有好的栽培技术指导, 还要做好有计划的喷药预防。其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应该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要“对症下药”。把多种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配合应用, 才能保证双孢蘑菇的正常优质生产。

5.a09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篇五

关键词:双孢蘑菇;工厂化;低产因素;培养料;覆土材料;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46.1+10.4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95-03

双孢蘑菇生产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国外双孢蘑菇产业发展历程可知,工厂化生产必将是我国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摸索,目前国内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量迅速增长,但工厂化生产投资高、成本大,尤其是单产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和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产量,是当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1]。

江苏省是我国双孢蘑菇的主要产区之一,但其工厂化生产比例很低,在南京市目前仅有2家冷库栽培双孢蘑菇工厂,但运营状况均不理想。作为江苏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2-3],南京市高淳区在2011年便开始尝试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成立了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冷库”式菇房面积 2 800 m2,配备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监控系统,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双孢蘑菇单产平均为10 kg/m2左右,远不及25 kg/m2以上的国内先进水平,连漳州季节性栽培的 15 kg/m2 也没有达到,生产效益很不理想。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对高淳区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生产状况、管理水平进行了调研,结合相关的科研试验,对造成低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供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参考。

1 低产因素分析

1.1 培养料

培养料是蘑菇生长的物质基础,高质量的培养料是双孢蘑菇优质、高产的关键要素[4-5]。目前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培养料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1.1 配方原料不稳定 合作社几年中尝试了不同原料的多种配方进行培养料生产。最初采用稻草加尿素的合成培养料,这也是自然季节菇农采用最多的配方,但蘑菇产量、质量均不理想;后来采用麦秸、稻草加牛粪的粪草培养料,但采购的牛粪中常含有较多的泥土,造成地雷菇现象严重;而麦草配方发酵时缺少技术,按稻草配方的发酵技术操作,结果是发酵不彻底、栽培失败。其间还尝试过金针菇“废包”的配方,均无法稳定生产,目前主要以稻草、菜籽饼、有机肥和尿素的配方进行培养料生产。由于配方复杂、原材料不稳定,加上配料比例基本以经验为主,没有科学的计算,因此无法堆制出稳定的培养料[6],产量也可想而知。

1.1.2 发酵工艺落后 培养料的发酵是双孢蘑菇生产中最重要的工艺。出于成本考虑,合作社没有建设培养料隧道发酵系统,还是采用国内普遍使用的室内二次发酵方法,为此还专门建有二次发酵室,但使用中发现通风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根本无法堆制。改用工厂出菇房进行二次发酵时又发现问题,通入蒸汽加温时菇房保温板的“吸湿现象”非常严重,保温效果差,且对设施的损害也较大[7],无法正常进行。目前合作社采用避雨阴棚内一次发酵,铲车翻堆,二次发酵改在塑料大棚中进行,利用保温棉加强了保温效果,培养料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双孢蘑菇堆料关键在于规范地控制一、二次发酵的环境,仅靠简陋的设施和落后的设备,凭经验、用感官来判断发酵的标准[8],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培养料,产量也得不到保证。

1.1.3 投料量不足 国内高产菇房的培养料干粪和草总量应达到35~45 kg/m2[4],即发酵好的培养料约为65~75 kg/m2,菇床料厚度应达到20 cm以上;而国外工厂栽培投料量达到90~110 kg/m2[9],以便保证蘑菇产量。为了方便操作、节省劳力,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了框式栽培,但食用菌栽培框高度仅为18 cm,料厚仅15 cm左右,紧实度也不均匀,投料量最多达到40 kg/m2,这也直接导致后期出菇营养不足,产量无法得到提升。

1.2 覆土

双孢蘑菇生产必须覆土,否则无法出菇。覆土材料的好坏至少会影响双孢蘑菇3~5 kg的产量,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中由于通风换气、升降温等操作相对频繁,空气流动大,水分蒸发多,对覆土材料的保水性、持水性要求更高[6]。国外工厂化栽培采用的泥炭覆土材料吸水率高达78%左右,然而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至今仍使用传统田泥为材料,饱和含水量不足20%,常常造成床面过干,严重影响子实体的形成。此外,由于覆土操作是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近几年来劳动力资源日益缺乏,操作工人基本为老人和妇女,由于体力原因,规范无法跟上,工作随意性很大,覆土厚薄不均,造成丛生菇和出菇不整齐现象[10],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双孢蘑菇的产量与质量。

1.3 栽培环境

虽然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出菇房配备了一些制冷、通风等设备,但是由于建设资金限制,没有安装空气过滤、加湿等系统,因此所谓工作化仅仅只能算是“冷库种菇”,加上建设时施工不够专业,压缩机和蒸发器制冷系数不协调,压缩机和蒸发器不匹配,制冷量远大于菇房实耗冷量,造成“大马拉小车”的现象[11],常有局部温度变化过大现象,出菇受到很大制约。

另外,由于监控设备的质量不过关,很多参数不够准确,加上技术人员为传统栽培出身,没有掌握工厂化栽培的控制技术,还是依靠目测、看表象、凭经验来操作,环境控制很不稳定,加上通风换气时新风没有过滤系统,病虫害传播也很严重。还有菇房缺少加湿系统,无法提供双孢蘑菇生长的适宜空气湿度,培养料、覆土常常缺水,喷水过多又容易造成漏床,合作社主要栽培品种为W192,该品种需水量比传统的As2796要多,结果是生产中薄皮菇、开伞菇很多,死菇现象也很严重[6,12]。

nlc202309010031

2 改进建议

2.1 提高培养料的质量与稳定性

提高培养料的质量与稳定性是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保证双孢蘑菇高产稳产的基本条件。为增加效益,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尝试过采购外地隧道生产培养料进行双孢蘑菇栽培,但双孢蘑菇培养料集中发酵工艺技术复杂,国内企业多数采用自主研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酵设备与设施,发酵工艺不够先进,技术也不稳定[1,13],加上南方地区主要以稻草为主要原料,而稻草质地柔软,易于腐烂,发酵过程中透气性差[5],所以合作社無法保证培养料稳定的品质,这也被科研人员抽样检测的数据所印证。

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购培养料的检测数据与标准工厂化培养料指标[14]的对比如表1所示,供料的2家企业均是自主研发的隧道生产模式。2批料的化学指标与标准相比均有较大差别,2次发酵后培养料的含氮量均低于标准,碳氮比与pH值均高于标准,培养料指标均不够理想;抽样中还发现,2家企业培养料发酵还不够均匀,都有少量秸秆的抗拉力强,而企业1的培养料栽培产量为11.3 kg/m2、企业2为 10.4 kg/m2,与传统发酵培养料产量相差无几。据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透露,购买料的费用比自制料的费用增加不少,最终的生产效益反而下降了。

当然这只是1个批次料的结果,培养料的质量跟许多因素有关,但至少可以说明2家企业培养料生产的稳定性不够。由此可见,作为规模不大的菇场,在没有掌握足够的技术工艺下,投资隧道进行培养料生产并不明智。当务之急是尽快寻找到适合自己生产的培养料配方,改善2次发酵设施,掌握好成熟的室内2次发酵工艺,生产出相对稳定的培养料来提升栽培产量,并利用冷库式菇房进行错峰栽培来增加生产效益,这也不失为双孢蘑菇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过渡模式。

2.2 优化覆土材料

传统的覆土材料严重制约着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的产量与质量,迫切需要更换适宜的材料,优化覆土配方和相关技术是提高双孢蘑菇产量与质量的最有效而现实的技术措施之一。大量试验表明,采用泥炭土作为覆土材料可以提高蘑菇产量达15%,目前国内许多双孢蘑菇生产企业采用传统覆土材料加部分国产草炭来提高双孢蘑菇生产效益[1,10,15],但国产草炭质量鱼龙混杂,掺假商品较多,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曾采购过国产草炭进行覆土,由于草炭中混杂物太多,影响消毒质量,覆土后青霉病严重;同时还发现采菇时草炭土极易黏着在子实体上,不易清洗,影响商品质量,而最主要因素还是使用成本过大,投入产出率低,最终只能放弃继续使用。

近年来,随着从业者对覆土材料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双孢蘑菇新型覆土材料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科研力量投入也越来越多。最近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配制出新型覆土材料,经过多次试验,前3潮菇产量提升30%左右,目前正在高淳区进行示范推广。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应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根据不同品种及不同的市场需求,配制出适合自己生产的覆土材料,才能有效提升双孢蘑菇的产量与质量[6]。

2.3 加强栽培管理

据国外蘑菇专家多年栽培证明,在其30 kg/m2的蘑菇单产中,10 kg由隧道发酵技术贡献,5 kg则由草炭覆土材料贡献,而剩下的15 kg是基础产量[15-16],这说明即使没有隧道技术,没有草炭覆土,只要栽培管理技术到位,也能得到 15 kg/m2 的产量,然而目前国内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产量大多数达不到这个数据,其中与栽培管理粗放有很大的关系。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试验时前3潮菇的产量仅为7.6 kg/m2,而同样的材料在单位试验菇房中栽培,尽管新建设施存在不少问题,栽培管理加强后,产量也达到10.2 kg/m2,可见一套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对双孢蘑菇产量的提升极其重要。因此,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人员应彻底更新观念,认清工厂化栽培与传统栽培的技术差别,全面学习改进自身技术,加强栽培管理,尤其在栽培环境控制上,应熟悉菇房设备的性能与操作[6],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及时调整好适合双孢蘑菇生长的各阶段环境指标,以达到节能省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目标[11]。

3 结论

目前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还处在发展阶段,产量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其中也有很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优势。双孢蘑菇工厂化企业应相互学习与吸收同行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技术,提高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为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产业发展共同努力[1,16]。

参考文献:

[1]郑 玲. 我国双孢蘑菇产业转型升级道路探讨[J]. 食药用菌,2012,20(1):5-7.

[2]黄建春. 中国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 食用菌,2012(2):1-3.

[3]孔德华. 高淳食用菌产业十年发展之路[J]. 江苏农村经济,2011(6):27-28.

[4]蔡为明.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讲座(四)——品种选择、培养料的堆制与发菌管理[J]. 浙江食用菌,2010,18(3):12-15.

[5]卢政辉. 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技术的变革和最新进展[J]. 中国食用菌,2009,28(1):3-5.

[6]钟孟义. 论制约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发展的因素与对策[J]. 食药用菌,2013,21(3):133-138.

[7]管道平,胡清秀.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节能分析[J]. 食用菌,2010,32(1):1-3.

[8]黄 毅. 图解欧洲双孢蘑菇栽培(二)——蘑菇栽培料的制作[J]. 食药用菌,2013,21(6):326-331.

[9]杨国良. 国外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问答(续前)[J]. 食用菌,2010,(3):78-79.

[10]黄 毅. 图解欧洲双孢蘑菇栽培(三)——泥炭土的制作[J]. 食药用菌,2014,22(3):123-126.

[11]管道平,胡清秀.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节能分析(续前)[J]. 食用菌,2010,32(2):1-3,5.

[12]黄 毅. 图解欧洲双孢蘑菇栽培(一)——蘑菇出菇库设置与设备[J]. 食药用菌,2013,21(5):263-268.

[13]黄建春,黄丹枫. 双孢蘑菇培养料集中发酵工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 上海农业学报,2005,21(2):53-57.

[14]桥本一哉. 蘑菇栽培法[M]. 黄年来,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00-120.

[15]杨国良. 国外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问答(续前)[J]. 食用菌,2010(5):75-77.

[16]杨国良. 国内外蘑菇工厂化生产的模式及效益[J]. 食用菌,2003,25(3):29-30.

魏 力. 微拟球藻中潜在C4循环对不同抑制剂、光质的响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98-302.

6.a09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篇六

关键词:U型土窑洞,双孢蘑菇,管理技术,黄土高原地区

汾西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 汾西县地处黄土高原,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山地和丘陵占到全县面积的66.6%, 深厚的土层为发展U型土窑洞菇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洞内温度常年稳定在10~18℃。

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当地独特的食用菌栽培模式, U型土窑洞的保温、保湿、温度恒定的特点适合发展双孢蘑菇反季节的栽培。现就黄土高原地区栽培中掌握的管理要点总结如下。

1 栽培季节

确定适宜的栽培季节与提高种植双孢菇的收益有密切关系。国庆节前后是大棚栽培双孢菇大量上市的季节, 应避开此高峰期。经过4年的生产实践, 发现汾西县双孢菇栽培的最佳时间为春季到秋季进行一季栽培, 避开3月堆肥, 4—5月发菌, 6—9月出菇。

2 栽培品种

目前, 北方地区主要选用的品种为AS2796。该菌株为杂交型, 菌丝白色, 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均很发达, 菇体圆整、盖厚、色白。10~32℃菌丝均能正常生长, 最适温度为24~28℃。出菇温度10~24℃, 最适温度为14~20℃。耐肥、耐水和耐高温, 适于用发酵培养料栽培, 平均1 m2产菇10 kg以上。

3 U型土窑洞的选址及建造

选择坐北朝南立土性强的山丘进行挖洞, 保持洞壁厚为3.5~4.0 m, 对窑洞的保温保湿较好, 同时还可以使窑洞的安全性增加。洞口前场地要求空气可以顺畅流通, 且远离有“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的工厂, 近水源、用电方便、交通便利。

U型土窑洞是将2个传统的直窑洞挖通, 形成U型, 2个洞口要有一定的落差, 以50~80 cm为宜, 此种菇房的特点就是通过2个具有高度落差的洞口进行通风, 从而调节洞内空气湿度以及温度。克服直窑需要挖通气孔的弊端。建造窑洞时, 从低洞口缓缓挖凿至高洞口, 洞底即U型处不得高于出风口, 还应尽量减少急拐弯、突然扩大、突然缩小, 尽量使窑洞平整光滑[1], 这样使得自然风可以顺畅地低进高出, 形成良好的空气对流。U型窑洞最适宜的规格为长80~120 m、宽2.3~2.5 m、高1.8 m左右。每个U型窑洞的双孢蘑菇栽培面积在200 m2左右最为适宜[1,2,3]。

4 窑洞的消毒

一是清除洞内的杂物, 硬化地面;二是采用白水泥和石灰膏的混合物将洞内的墙壁进行重新粉刷;三是用0.5%敌敌畏+0.2%多菌灵混合喷洒洞壁和地面, 全面消毒;四是在发酵结束前2~3 d, 用甲醛10 m L/m3+高锰酸钾5 g/m3进行密闭熏蒸24 h。

5 培养料配方

理论上适宜双孢蘑菇生长培养料的碳氮比为 (30~33) ∶1, 比例过大或过小都会不利于双孢蘑菇的生长[2]。但是, 由于每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不同, 可灵活选用配方, 黄土高原地区的配方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每套窑洞200 m2栽培面积为例) 。 (1) 玉米秸秆600 kg, 玉米芯1 200 kg, 牛粪1 200 kg, 饼肥90 kg, 尿素25 kg, 碳酸氢铵10 kg, 过磷酸钙30 kg, 石膏35 kg, 碳酸钙15 kg, 钙镁磷肥15 kg, 石灰30 kg。 (2) 麦秸800 kg, 玉米芯600 kg, 牛粪1 200 kg, 饼肥90 kg, 尿素25 kg, 碳酸氢铵10 kg, 过磷酸钙30 kg, 石膏35 kg, 碳酸钙15 kg, 钙镁磷肥15 kg, 石灰30 kg。 (3) 麦秸2 000 kg, 牛粪1 000 kg, 豆饼80 kg, 尿素30 kg, 过磷酸钙60 kg, 石灰60 kg, 石膏60 kg。其中石灰的用量可以灵活把控, 使培养料的p H值在进洞前达到7~8[4,5]。

6 建堆与发酵

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且离菇房较近的场地进行建堆, 地面要平整紧实。建堆清扫干净地面, 并喷洒杀菌杀虫药, 再撒1层石灰。建堆时, 预湿原材料的含水量可以适当高些, 料水比1.0∶ (1.1~1.2) 。先铺1层15 cm厚的原材料, 宽2 m, 长度视培养料的多少而定, 再铺1层8 cm厚的牛粪, 撒部分石灰、石膏、豆粉、尿素、过磷酸钙, 然后喷水。如此重复, 堆高到2 m左右。料堆每2 m设1个通气孔, 以利排出废气。每天早晚观测料堆温度变化, 当料堆中心温度达到75℃时, 维持一段时间, 当料温降到62℃左右, 就可以进行翻堆。

翻堆遵循的时间应该为“7654”, 即7、6、5、4 d。翻堆时, 要求陆续按比例加完所有的辅料。在不具备二次发酵的情况下要注意麦秸和牛粪要充分地混合均匀;含水量、p H值可以适当地偏高;杀虫灭菌 (克霉灵Ⅱ型, 用其拌料可以有效地控制绿霉、毛霉的生长;菊酯类药剂, 可以杀灭害虫) ;鬼伞的抑制, 适当地提高p H值, 且在翻堆时把生长有鬼伞的培养料翻入到料堆的中心, 利用高温达到有效杀死鬼伞孢子的目的[6,7,8]。

7 铺料、播种与发菌期管理

7.1 铺料

进料前要对重复使用的土窑洞菇房进行杀虫灭菌处理, 对所使用的具械进行灭菌处理, 尽量做到无菌操作。菌床厚薄一致、宽窄均匀, 同时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 调整p H值, 闻有无氨气味。如果含水量少, 就要及时补水, p H值偏低则喷1%~2%的石灰水, 反之则喷洁净的自来水;含水量过多, 可以松动培养料并加强通风换气, 如果p H值偏低可以在培养料料面均匀地撒1层石灰粉, 并抖动培养料, 既调整了p H值, 又释放了氨气。

7.2 播种

麦粒菌种一般采用撒播法, 先均匀地撒在料面上 (总量的2/3) , 用消毒的铁杈轻轻抖动, 使其进入培养料床以内, 再往料面均匀地撒1层种, 然后整理料床。播种量以500m L/m2麦粒菌种2瓶。

7.3 发菌期管理

覆土前的发菌管理主要以“控温、调湿”为主。播种3 d后菌种开始定植萌发, 此时应进行微通风, 同时要注意窑洞的返潮现象, 有些窑洞的潮气大, 培养料内散发的热气凝结成雾珠, 落在料上, 对菌丝的危害较大[3], 这样的窑洞也需要及时地加大通风量。随着菌丝量的增大, 通风逐渐加强, 调节菇房的空气湿度, 使料面稍干, 促使菌丝向培养料内生长, 这样也可以防止因为料面湿度过大而引起杂菌滋生。U型土窑洞的进风口、出风口的风量较大, 容易引起培养料干燥, 不利于菌丝生长, 可以在培养料的表面覆盖报纸, 既可以防止表层培养料的干燥失水, 也可以提高该区域的相对湿度, 以利于菌种的萌发定植。每天掀动报纸1次, 以利于换气。

8 覆土

8.1 覆土材料的选择

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 建议选用表层土或林下土作为覆土材料, 其土质疏松, 且富有营养, 具有良好的持水性和透气性。若其含有病虫害, 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 地表层30 cm以下的墒土, 虽病虫害较少但透气性差, 易结板。

8.2 覆土时间及覆土调水

覆土时间应视菌丝生长情况来决定, 播种20 d左右即菌丝长到培养料的2/3时, 便可覆土。覆土调水:一是调整覆土的含水量, 二是调整覆土的p H值。调水到湿而不泥, p H值7.5为宜。覆土采用二次覆土法。先粗后细。第1次覆2 cm的颗粒较大的粗土, 待覆土层有70%的面积长出菌丝后, 覆第2层细土, 覆土层总厚度不少于3.5 cm。最后在料床上均匀撒1层石灰, 用以调节培养料p H值, 也可起到杀虫灭菌的作用。为了使覆土厚薄均匀, 可以用木材做1个长宽60~80 cm、高2 cm的木框, 在木框内倒土, 再用木板轻轻刮平。

9 出菇期管理

由于土窑洞菇房的特殊性, 使双孢菇出菇的潮次不明显。一般进风口和出风口较洞内其他地方的料床出菇迟, 甚至不出菇。其原因是进风口、出风口受外界温、湿度影响较大, 较难达到出菇所需的适宜条件。因此, 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9.1 水分管理

随着菇蕾形成之后发育长大, 需水量逐渐增多。喷水应根据培养料内菌丝生长及料床菇蕾发育状况、天气情况、窑洞保湿条件、覆土含水量等灵活掌握, 具体: (1) 培养料、覆土层含水量不足时多喷水, 反之少喷; (2) 出菇多, 多喷水, 反之少喷;菇小时少喷, 菇大时多喷; (3) 天晴多喷, 天阴或降雨少喷或不喷; (4) 通风好的土窑洞菇房多喷水, 反之少喷。由于菌丝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碳酸和草酸, 使培养料酸化, 因此, 整个出菇期间, 应根据具体情况, 每隔数日要喷一定量的1%的石灰水, 以调节培养料和覆土层的p H值。喷水管理按“两头重, 中间轻”为原则, 进、出风口数米重喷水, 洞内轻喷水。以轻喷、勤喷为主, 喷水过多、过急导致菌丝退化, 会导致幼菇萎缩甚至死亡。

9.2 通风管理

双孢菇是好氧性的异样生物, 过多的二氧化碳积累, 将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及子实体分化[2]。每个阶段的通风管理与水风管理是紧密结合的, 在调水期间, 适当地增加通风量, 水分调足后, 应减少通风量, 保持洞内空气的新鲜。通风管理和水分管理的协调要针对菇床上菌丝生长及菇蕾发育的状况、当时气象条件、土粒吸湿速度及菌株特性等进行灵活掌握。但要防止自然风直吹料面和菇体, 避免洞内通风速度过快, 这样才能减少“蛇皮菇”的出现和菇体的“龟裂”。

1 0 采收

双孢蘑菇以子实体显菌膜前采收为宜, 前期 (前2潮) 采用旋采法, 后期采用拔采法。丛生菇用小刀从菇根处切下。采收后的双孢蘑菇应及时用小刀将菇柄下端带泥部分削去, 分级放置[5]。

参考文献

[1]井晓娟.有关窑洞的结构和建造[J].内江科技, 2012 (2) :42.

[2]常明昌.食用菌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64-165.

[3]贾身茂.土窑洞栽蘑菇[J].食用菌, 1984 (3) :19-20.

[4]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132-153.

[5]邵建宁.西北地区冬季双孢蘑菇栽培技术改进[J].中国蔬菜, 2006 (11) :48.

[6]张玉萍, 孟丽君, 王芳, 等.U型土窑洞栽培双孢蘑菇技术[J].食用菌, 2013 (6) :44-45.

[7]曹玉梅.高寒地区双孢菇栽培管理要点[J].青海农技推广, 2008 (2) :25-27.

7.a09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篇七

关键词: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症状,传播与侵染,综合防治

近年来,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发生日趋严重, 据在徐州市九里食用菌基地调查, 发病严重的棚, 发病率高达40%以上, 造成减产3成以上。

1 疣孢霉病的危害性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国外多称湿泡病, 福建大部分地区菇农都称之菇疱病, 又称水泡病、褐腐病, 其病原菌为疣孢霉, 属于一种真菌病害, 主要危害蘑菇、草菇、平菇等子实体。该菌近年来在许多蘑菇主产区迅速蔓延扩散, 危害逐年加重。疣孢霉是当前蘑菇生产上危害性最大的病害之一, 菌界专家称之为食用菌种植上除木霉之外的第二大污染菌, 成为制约蘑菇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 如不进行有效防治, 轻者减产40%以上, 重者可造成成片菇棚绝收。

2 疣孢霉病的症状

该病发生于双孢蘑菇菌床表面的菌丝或子实体上, 当蘑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 (即从菌索到产生菇蕾) 时, 是该病原菌侵染的有利时机。

在菇蕾形成期被侵染, 通常表现为还看不到正常的菇蕾出现就已发现病菇大量生长, 形成不像蘑菇的异形物如马勃状组织, 菇农称“菇疱”, 一般得病菇要比正常菇提前出菇3~4d。重发时整个菇床见不到一个完整健康的蘑菇。

在幼蕾生长期被侵染, 病菇虽然继续生长, 但菌盖发育不正常或停止发育, 菇柄膨大变形变质, 呈现各种歪扭畸形, 病菇后期内部中空, 菌盖和菌柄交接处及菌柄基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 进而转变成暗褐色, 并流出褐色汁液而腐烂, 散发出恶臭气味。在空气潮湿时, 褐色臭汁可溢出病菇表面, 使菌盖和菌柄上出现褐色病斑, 所以又称为疣孢霉褐斑病。这是区别于轮枝霉寄生引起的干腐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菇体生长中后期被轻度侵染, 则蘑菇菌盖表面产生许多瘤状凸起, 失去商品价值。

3 传播与侵染

疣孢霉菌是普通的土壤真菌, 广泛分布在土壤表土层2~9cm处, 其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 10℃时生长极为缓慢, 35℃以上基本不能生长。试验表明:在土壤及堆肥中, 其病原孢子在56℃下4h、65℃下1h即可死亡。其孢子具有1年以上的生活力, 侵染堆肥、覆土及菇棚。覆土中存在的疣孢霉是暴发蘑菇疣孢霉病的主要侵染源;其次是旧床架、人、昆虫、器具、水源和风都可能携带病原菌进入菇房发生侵染。蘑菇从初侵染到出现病症一般需10d左右, 病菇体上生长的疣孢霉分生孢子受喷水时水力或风力作用, 向四周飞溅, 落到健康蘑菇上或覆土中引起疣孢霉的再侵染。在栽培中, 疣孢霉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换气不良的菇房, 当菇房温度连续几天高于18℃、空气不流通、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 疣孢霉就会大发生;而在10℃的气温时很少发病。在高温情况下, 重喷出菇水易导致该病发生。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建造卫生菇房

搭盖菇床架的材料应严格消毒, 特别是利用旧床架材料, 在拆洗时应洗干净, 再在烈日下曝晒消毒备用。种植前对菇房、菇架用5%的漂白粉水溶液或5%甲醛溶液喷洒消毒。

4.2 培养料采用二次发酵

培养料二次发酵包括培养和消毒2个主要阶段, 其巴氏消毒阶段要求控温60~62℃、维持10h, 因为采用二次发酵能有效杀灭培养料中及空间的所有病虫害, 起到完全灭菌作用。在进行巴氏消毒时, 可按每100m2栽培面积, 在蒸汽发生器中加入2kg福尔马林, 以增强杀菌效果。

4.3 严格消毒覆土材料

覆土要取30cm以下的深层土, 切勿取地表土, 更不要在栽过菇类废料的田地取土;覆土准备好后, 要在太阳下曝晒干, 同时用药剂消毒。具体方法是:按1m2使用疣霉净1.5g与土壤拌匀后覆土, 病害严重地区可适当加量用药;第2次施药在第2茬菇转批后, 用疣霉净700倍液喷施于菇床上。

4.4 清洁用水, 保证菇房内外卫生

使用清洁水是预防疣孢霉侵染的重要措施。在不能保证清洁用水的情况下, 可用150mg/kg漂白粉水溶液喷洒。菇房四周的废弃物要经常清除干净, 废料、菇脚等杂物要随手处理掉, 以防病原菌被带入菇房。

4.5 发病菇床的防治

发现病菇后立即停止喷水, 加大菇房通风, 病菇少时, 应及时在发病部位撒上食盐或石灰粉, 并及时除掉并烧毁, 切勿乱扔, 以防恶性传染;菇床出现大量病菇时, 不要马上挖除, 先将好菇采完, 再用疣霉净500倍液喷洒, 或用多菌灵500倍液、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洒床面, 间隔5~7d喷洒1次, 连续3~4次, 效果最佳。

4.6 严防重复感染

采过病菇的工具要用2%甲醛消毒, 手要及时清洗, 不要用采过病菇的手整理菇床。发病严重地区不要随意提早覆土日期;菇农不要相互参观, 以免将病原孢子传入他人菇房。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活中的小镜头作文700字下一篇:国际贸易部经理职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