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2024-08-31

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共14篇)

1.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篇一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报告制度

一、为了总结和改进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利于监管部门了解掌握企业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情况,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企业名称、经营场所和仓库的基本情况以及变更情况。

2、企业法人、负责人、质量管理人、质量管理人员情况和变更情况。

3、企业医疗器械经营范围情况,备案和变更情况。

4、企业组织机构情况。

5、企业人员健康、教育培训情况。

6、医疗器械采购、验收、贮存、销售、复核、可追溯、售后服务等环节采取的有效质量控制措施和保障经营质量安全的情况。

7、医疗器械购销品规数量情况,第三类应单独说明。

8、是否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以及收集报告情况。

三、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报告应客观真实,杜绝虚假内容。

四、报告应在年底前上报监管部门。

2.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篇二

1 临床资料

内1科共有病床45张, 主要收治神经内科及呼吸系统疾病, 病区共有护士14名, 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2名, 护士11名;学历:本科3名, 本科在读2名, 大专8, 中专1名。年龄20~38岁 (26.5±3.5岁) 。另科室住院医师10名, 其中副主任医师一名, 主治医师7名, 医师2名。科室护士排班采用APN排班模式, 白班护士分A1、A2组管理患者, 每组护士最少两人, 最多3人, 每组由一人担任组长, 相对固定。科室对医师收治患者的要求:患者入院当天谁收治, 谁负责治疗到出院, 而不是分病房管治。

2 实施目的和方法

2.1 目的

对现有的晨会交接班模式进行改革, 有效地利用晨会时间对患者的病情了解更直接、准确, 让科室医师、护士及时充分掌握每一位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情变化, 掌握患者的重点治疗、护理要点, 从而确保患者安全, 保持医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2]。

2.2 具体实施方法

(1) 仪容仪表:科室交班环境清洁。交接班者全部到齐, 要求着装整洁, 仪表端庄, 挂牌上岗, 不配戴饰物, 交班人员充分准备, 必须熟知交班内容, 熟练报告病区情况及患者的病情变化。所有参加晨会交班的医护人员认真倾听, 有不清楚情况或感疑问时可以及时提出, 以供大家学习和引起注意。 (2) 交班语言:要求晨会交班时使用医学术语, 背诵交班。交班者声音洪亮、言语清晰, 语速适当。交班内容真实、重点突出、富有条理性。交班顺序正确。 (3) 交班时间:科室所有人员提前20min开始在医师办公室进行交班。 (4) 交班内容:交班内容涵盖要全面, 反映病区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病区医疗护理工作持续性的内容均要交接。交班护士须介绍新入院、危重、手术、抢救、特殊用药、病情变化、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患者[2];所有管床医师汇报所管患者数量, 当天新收治患者, 所管重点患者情况, 需注意的治疗护理要点, 需上级医师会诊讨论治疗方案的患者等。

2.3 交班方法

2.3.1 交接班前准备工作

在晨会交班开始前, 护士长、各班护士、管床医师以及病区、交班环境都要做好准备。夜班护士要了解全病区患者病情, 尤其是对急诊、危重、一级护理、前日入院、特殊治疗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护士提前15min上岗, 巡视所负责病房的患者情况, 了解所管患者的病情、特殊检查、治疗、护理重点。护士长提前15min上岗巡视病房, 了解病区疑难、危重、新入院患者病情, 做到心中有数, 并根据病房整体工作量进行合理分工。医师实施的是谁收治谁负责制, 对患者情况较熟悉, 要求提前15min上岗, 在交班前向值班医师了解自己所管患者中是否有夜间进行治疗处理的情况。

2.3.2 医师办公室交班

(1) 每日8:00AM准时晨会交班。当天上班的全体护士及医师均参加, 集体站立于医师办公室听取晨会报告。参加人员着装整洁、精神饱满、思想集中。 (2) 夜班护士脱稿背诵交班。简明扼要地报告全天病房患者的流动情况、危重抢救、手术和病情变化、特殊处置等, 要求做到重点突出。接班护士、管床医师认真听取交班内容, 不清楚时应提出质疑。 (3) 责任护士对本组患者情况可作重点部分补充。 (4) 医师将所管患者一一交接, 交接内容:所管患者数量、新患者情况、重点患者、需主任会诊查看的患者、需护士重点观察内容等。 (5) 在医师交班报告过程中, 管床护士不时用随身笔记本记录下所管患者的特殊情况, 需重点观察的患者。 (6) 科主任、护士长或管床医师可就交班内容提问, 同时强调当天工作重点。

2.3.3 医师办公室

交接班报告结束后即按以前常规进行床头交接班, 讲评与提问。

2.4 设置满意度调查表

内容:医师对护士交班报告的满意度;护士对医师交班报告的满意度;护士通过交班对患者情况掌握程度。

3 结果

对科室2012年1月至6月交班流程与2012年7月至12月实施新交班流程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结果见表1~3。

上述结果表明, 实施新型晨会交接班前后医护人员对患者情况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杜绝了医护人员之间因交接班不清出现的扯皮现象;增加了团队凝聚力、向心力, 密切了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减少了护理缺陷和医疗安全隐患。

4 体会

4.1 展示了科室人员的精神风貌

夜班护士、责任护士、管床医师等在交班前都必须对所管患者、特殊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熟练地进行背式交班, 有意识地提高了医护人员主动关心了解患者病情, 主动学习患者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所有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4.2 提高了晨会交班报告的质量

晨会交班作为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确保临床工作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通过对医护晨会交班报告的革新, 医护人员明确了交班的意义及重要性。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医护人员每天主动深入病房了解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解决问题, 防患于未然, 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服务理念。为确保医疗质量提供了有力安全保证。

4.3 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交班的医师、护士要在全科人员面前进行准确、有序、重点突出的背式交班, 本来精神就很紧张, 若对患者情况了解不详细, 往往会出现交班内容片面、不连贯, 引发医疗纠纷和安全隐患。为了应用医学术语准确描述交班内容, 医护人员必须大量查阅科室所收治患者特征的相关资料, 无形中调动了他们学习疾病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训练和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表达语言、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此外晨会报告时, 科主任、护士长提问, 其他医护人员对所交内容提出质疑, 既可警觉医护人员提高责任心, 又可相互拓宽专业知识领域, 同时还可达到督导科室人员对业务知识学习的目的。

4.4 增加了患者对科室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医护人员通过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情况, 密切了医患、护患关系。患者对科室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艳萍.利用晨会提问提高产科临床护士思维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9 (7) :50.

[2]护士晨会交接班模式的革新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 20 07, 11 (11) :53.

3.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篇三

关键词:质量问题  自主报告免责  风险点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20-01

为实现对质量隐患的提前预警,吸取经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在产品研制质量管理上需要建立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其基本思想是:参与产品研制人员主动、如实地报告所看到和经历的各种产品质量隐患,并将报告的问题信息作为保证产品研制质量的重要资源;报告的问题不作为任何检查、评比和处罚的依据。通过对这些产品质量隐患的的统计分析,追求准确掌握产品研制过程容易发生危及产品质量的关键点、不稳定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对产品质量隐患的预先管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工作人员主动纠正问题,有利于将“个人教训”转化为“集体经验”。

1 意义与作用

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的意义在于:作为产品质量奖惩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时、准确地发现产品设计、试验、试制等研制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为标靶,激励员工预先发现、报告质量隐患,主动改进提升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時通过对免责质量问题信息的收集积累,系统剖析研制管理薄弱环节,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从而持续提升产品研制质量安全水平。

统计数据表明,产品质量隐患存在于产品研制过程各个阶段,所占产品质量问题的比例大,但由于人员认识上的问题,很多产品质量隐患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另外,员工自身错误造成的产品质量隐患容易被隐瞒,即使反映也是将不利于自我的许多关键细节隐瞒或拼凑事实。因此,在员工中存在质量隐患不是事故,报告质量隐患害怕受处罚、担心影响自身经济收入和未来发展等种种顾虑。尤其是认为原因导致的产品质量隐患。长期以往,直接影响对产品质量隐患的管理和预警、质量管理制度完善、质量风险点分析预控和人员质量意识的提升。实现产品研制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就是要消除员工因为怕受到处罚而隐瞒质量隐患的行为,使得尚未发生的有人员责任的质量隐患能够得到正确反映,对于正确掌握产品研制质量状况、分析质量管理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完善对产品质量隐患的提前预警,是对产品质量隐患管理的补充和完善。

2 基本原则

建立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应遵循自主性和非处罚性的基本原则。自主性体现在:由责任人主动报告航空产品设计、试验、试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采取措施,避免质量事故发生。非处罚性体现在:报告的问题不应作为责任人在企业内评奖、晋升和先进评比的依据;其他人员及时、主动报告型号研制工作中的质量隐患,应按照企业内部质量奖惩制度予以奖励。

3 实施要求

实施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应与“业务谁主管、质量谁主抓”的企业质量责任机制有机结合。企业一把手应对制度的落实、问题的整改工作负全责,确保有关的组织、协调和资源到位;技术负责人负责主持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归零工作,对质量问题免责报告内容进行确认;质量负责人组织制定质量问题免责报告制度,负责免责质量问题的质量审核,组织跟踪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归零;质量主管人员参与企业质量问题免责报告制度的制定,对免责质量问题进行具体质量审查,跟踪和督促纠正措施的落实,核实归零状态,对免责报告中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内部警示。免责报告问题涉及部门负责免责质量问题的初步审查和技术内容确认,组织落实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工作。

在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落实、执行流程和程序上,应由责任人填报在产品设计、试验、试制等研制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隐患。质量问题免责报告经责任部门负责人初步审查、确认问题性质后,由企业内部质量主管人员、质量负责人分级进行质量审查。质量问题免责报告通过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查并最终确认后,启动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工作,由技术负责人主持,责任部门具体负责,明确人员分工,制定纠正措施和计划,落实问题整改,在问题整改过程中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原因不清楚不放过,责任不清楚不放过和员工没有收到教育不放过,确保在造成质量事故发生和经济损失前问题整改归零。企业质量部门要跟踪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进展,督促问题及时归零,对归零结果进行验证,并对企业内部落实免责报告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行汇总,进行系统分析,查找产品研制中存在的质量控制薄弱环节,形成免责质量问题分析简报,在企业内部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安全警示培训教育,促进员工加强质量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要求,从而避免类似问题在其他产品研制过程中重复出现。

4 结语

4.医疗质量检查报告 篇四

2、医保范围外诊疗项目管理未形成制度化,未纳入绩效考核;

3、未按消防安全要求开展检查、季节性检查等专项检查,未对特殊部门进行消防演练;

4、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布局欠合理,消毒剂使用欠规范,手术器械等物品清洗质量有待提高;

5、个别工作人员对有创技术操作的授权管理及审批程序不熟悉;

6、病危患者病情变化未在医生交班本中体现;

7、科室质控工作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为科室质量目标监控管理不全面、自查频次少、问题描述不清、原因分析不够、整改效果评价少等;

8、运行病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效果不明显;

9、不良事件上报有漏项;

10、部分工作人员风险预警分级标准不掌握;

11、个别外科科室危重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内容空乏,流于形式;

12、职能部门质控工作存在深度不够的情况,如非计划再手术的质控等;

13、药事管理组织有效监管、药品质量管理、全院药品警示

— 1 — 标识未体现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性;

14、抗肿瘤药物、超说明书用药的规定与程序欠完善,医师、药师、护士对上述规定和程序知晓度有待提高;

15、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评价不及时;

16、年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不够熟练;

17、临床科室护理质控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整改措施不具体,无追踪评价与成效分析;

18、护理部监管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5.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篇五

专项行动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保障我院药械安全,根据介市场字[2017]153号《介休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百日大排查专项行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对照整治重点并结合我院实际进行全面排查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现将我院自查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药品质量管理体系

(一)设立药品质量管理组织,明确有关人员职能。

(二)建立药品质量管理制度

二、药品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一)药品的购进:

采购药品选择合法供货单位,索取加盖供货单位印章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GMP或GSP认证书及《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药品的验收:

1.货到一个工作曰内验收人员进行验收,冷藏药品货到立即验收,特殊药品由麻药,精神药品负责人员双人验收。核对实物与货单的药品名,规格,数量,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质量状况等。对近效期药品,质量有问题等不合格药品拒绝收货,后续工作由采购人员联系退货处理。

2.药品的储存和养护,按照安全、方便、节约、高效的原则,堆码规范、合理、整齐、牢固、无倒置现象。药房配置有空调,温湿度计。根据药品的性能及要求将药品分别存放于常溫处、阴凉处、阴凉柜。药品按照批号及其效期远近依序存放。每天上下午各一次观察登记温湿度,做好温湿度的调控工作,确保药品储存安全。药房药品实行分类管理。口服药,外用药,拆零药品分类存放,标签放置正确,字迹清晰。不合格药品设有专柜存放,近效期药品有专人负责每月检査一次,具体信息公布近效期药品警示牌,并做好记录。

3.近效期药品,破损药品,不合格药品的报损,销毁由药剂科统一负责,并做好记录。

4.特殊药品的管理:实行专人管理、专柜加锁存放、专用处方、专用帐册登记。麻药、精神药品处方审核:麻药、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为一次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

5.药品的库房管理

我院设有中药库,药库药品存放实行色标管理,待验区,退货区为黄色,合格区为绿色,不合格区为红色。药库正确选择仓位,合理使用仓容。做好药库防盗,防火,防潮,防腐,防腐,防鼠,防污染工作。做好药库的温度登记工作确保药品储存安全。

6.药品调配、发放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对药物禁忌、配伍禁忌。对超剂量的处方,不合格处方及时跟医生沟通,医生修改后才发药。发药时交代病人药品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拆零药品:—拆零药品的记录,设立专门的拆零柜台,配备必要的拆零工具。

7.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按照介休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医院有负责人员负责上报工作。

8.卫生和人员健康

严禁把生活用品和其他物品带入药房,放入货架,个人生活用品统一集中存放专门位置,不得放在药品货架或柜台中。每年定期组织一次全体药房人员健康体检。

三、制剂配制情况 我院没有开展制剂项目

四、接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查情况

抽查药品检验都合格,没有质量问题

五、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一)、医院设立以院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安全管理组织,认真贯彻和遵守国家关于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及有关规定。

(二)、建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

六、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一)、按照医疗器械、耗材、试剂等采购、收货、验收的规定,建立验收、储存、养护台账,做好各种记录手续。

(二)、为保证购进的医疗器械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杜绝不合格医疗 器械进入,我院对购进的医疗器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供应商所具备的资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三)、做好日常保管工作。

(四)、做好医疗器械日常维护工作。

(五)、做好日常保管工作。

(六)、为加强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防止不合格医疗器械进入临床,我院严格按照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上报的制度,如有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发生,应査清事发地点、时间、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基本情况,并作好记录和上报。

6.我院医疗质量自查报告 篇六

关于近期医疗质量自查报告

一、医疗质量月分析报告:从公共卫生、药房、护理、住院部、医院管理、控制院内感染等方面综合汇报,报告总体及时、规范,截止11月现已完善。

二、医疗质量十三项:1.首诊负责制执行合理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因我院自身条件有限,实行主治医师、医师每日查房,院长、副院长每周二、周五行政查房制度,执行较及时,记录完善。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有力4.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按章执行5.会诊制度执行及时、完善,存在部分医师会诊单未填写、填写不规范、收费项目不及时等现象。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需近一步规范和完善7.术前讨论制度不完善、明显欠缺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合理、规范记录及时9.查对制度实行“三查八对”制度较规范、10.医生交接班制度实行有力,存在部分医护人员交班不详细、迟到现象11.新技术准入制度,腹膜透析技术已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存在操作人员欠缺问题12.病历管理制度已制定相关条款和管理方案,并详细说明奖罚方式方法13.临床用血制度,暂无。

三、出院病历质量评分:每月按时考核,截至十月已完善。

四、病历书写及分析:制定并实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存在:1.部分医师病历书写不及时、不规范,存在错字、别字,病情表达不规范2.化验单粘贴不整齐、阳性结果未做标示2.医嘱书写不规范,用药剂量不合理、不详细,药品名称未写全名,医师签名未填写3.部分手术病人手术记录及术前讨论不完善4.病历书写上级医师签字不及时5.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特殊护理记录单填写不及时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改善。

五、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培训活动,培训试题已完成并上报归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责任状分管领导及各科室负责人已签字归档。

六“四个排队”和 “八个排队”: 1.每月按时进行“四个排队”,每月统计医师用药量(即每名医师当月治疗患者,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抗菌素使用量(即每名医师当月治疗患者,使用抗菌素收入占药品收入的比例)、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即每名医师当月接诊患者,使用的青霉素数量占抗菌素数量的比例)、患者自费药使用量(即每名医师当月治疗患者,使用自费药品收入占药品收入的比例),对全院医师排队,对排名前三位医师当月接诊的患者治疗、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不合理治疗、不合理用药的医师进行处理,并上墙公示。2.每季度统计“八个排队”,并按时上报卫生监督所。抗生素使用量大于15%,视为不合格,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扣除当月工资的3%、2%、1%。住院部人均用药量大于750元,视为不合格。对不合格医师同样排出前三位,分别以扣除当月工资的3%-1%为惩罚;抗生素使用量大于22%视为不合格,排出前三位,以扣除当月工资的3%-1%为惩罚。对于长

期各项处于前三名不合理用药的医师将给予暂停处方权的惩罚。截止八月“四个排队”统计表已全部完成上报数据并进行了公示,统计分析报告按月执行,控制奖惩实施办法及数据已上报。“八个排队”第二季度已完成上报。

七、住院部临床途径:按系统进行了分类及装订已存档,组织全院医师进行了网络系统资源共享学习和培训。(群动态中可下载学习)

八、今后努力方向:一定以此次自查为契机,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强化管理措施,优化人员素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

报告人:刘亚鹏

7.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篇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与抽样原则

每年度进行2次调查, 调查范围包括全市乡镇级医疗机构以上的所有医疗机构。市直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县级综合性医疗机构为必查单位;乡镇级医疗机构按单纯随机抽样原则, 每县 (区) 抽取2家调查;有民营医院的县 (区) 抽查1家民营医院。

1.2 调查内容

2010年被调查医疗机构报告的甲、乙、丙类39种法定传染病漏登、漏报、及时报告情况等。

1.3 调查方法

现场查看感染科、急诊室、内科、儿科、皮肤科、住院部等与诊疗传染病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病人登记簿, 检查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项目是否齐全, 填写是否规范, 有无漏登和缺项。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从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簿中随机抽查法定传染病60例, 其中门诊病例40例, 住院病例20例;乡镇级医疗机构抽查15例;其中门诊病例10例, 住院病例5例。若该单位当年相关记录中病例不足则以实际查到的病例为准[1]。

1.4 数据录入、处理与统计分析

通过查阅各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簿查找传染病病例, 对查出的传染病病例与网络直报系统中的电子卡数据进行核对, 以确定传染病的漏报情况、报告及时性、报告卡填写完整性和一致性情况。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对样本特征及调查指标进行描述, 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0年共检查11个县 (区) 53家医疗机构, 其中市直医疗机构2家, 县级医疗机构20家, 民营医院8家, 乡镇卫生院23家。共查阅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簿196 339人次, 查出传染病19种810例, 报告724例, 漏报86例, 漏报率为10.62%。其中乙类传染病漏报率为8.42% (50/594) , 丙类传染病漏报率为16.67% (36/216) 。两类传染病漏报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34, P<0.01) 。

2.2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情况

市级医疗机构漏报率为8.51%, 县级医疗机构漏报率为6.56%, 民营医院漏报率为13.33%, 乡镇卫生院漏报率为42.31%。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漏报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00, P<0.01) 。

2.3 不同病种传染病漏报率

查出传染病19种, 有漏报的病种为13种, 各病种漏报率分别为:手足口病3.53% (3/85) 、肺结核4.64% (13/280) 、病毒性肝炎9.19% (17/185) 、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10.53% (2/19) 、痢疾11.43% (8/70) 、疟疾20.00% (1/5) 、伤寒21.43% (3/14) 、其他感染性腹泻25.00% (2/8) 、梅毒26.67% (4/15) 、丙肝26.67% (4/15) 、流行性腮腺炎27.36% (26/95) 、淋病37.50% (3/8) 、风疹37.50% (3/8) 和乙脑50.00% (1/2) 。

2.4 及时报告率

查出的810张卡片中, 通过网络直报的724例, 报告率为89.38%;及时报告数596例, 及时报告率为82.32%。其中市级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率为93.02%, 县级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率为79.96%, 民营医院及时报告率为92.31%, 乡镇卫生院及时报告率为93.75%。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1.52, P<0.01) 。

3 讨论

自2004年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工作以来, 昭通市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医疗机构中传染病漏报和不及时报告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2010年全市传染病漏报率为10.624%, 高于2009全国医院抽样调查传染病总漏报率 (5.47%) [1]。此次调查中丙类传染病漏报率高于乙类传染病漏报率。原因是丙类传染病属监测管理传染病, 2005年前疾病监测点才将此作为传染病疫情上报, 2005年后丙类传染病纳入网络直报, 因此部分医务人员对丙类传染病报告意识不强, 容易忽略。

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在报告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乡镇卫生院漏报率最高。近年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卫生院工作量大增, 人员不足, 受经济利益影响有重医轻防的现象, 疫情报告工作有“滑坡”现象。这一现象还反映在门诊日志的登记率上, 部分卫生院无门诊登记, 仅有新农合登记, 且门诊日志漏登和缺项严重。

2010年调查的及时报告率为82.32%, 高于2009年全国医院抽样调查的网络及时报告率 (94.84%) [1], 且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率有统计学上差异。与漏报率相反, 县级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率低于其他机构。这与县级医疗机构疫情报告人员配备不足有关。县级医疗机构承担了辖区内近70%的疫情报告量, 在调查的20家县级医疗机构中, 有95%的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只有1人, 难以保证节假日的疫情及时上报。乡镇卫生院报告的疫情占区域疫情的10%左右, 上报疫情及时性好于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报告意识和报告责任的问题。有疫情报告意识的单位, 基本掌握了报告规则, 疫情都能及时上报。

调查结果显示, 不少医疗机构疫情管理制度不健全, 领导不重视疫情报告, 缺乏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是导致各级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报现象和质量问题的原因。因此, 只有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加大监督力度, 提高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重视程度, 规范对疫情报告的管理, 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新进人员的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强化《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学习, 明确职责, 认真履行报告职能, 才能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 保证疫情信息的全面、及时和准确。

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8.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篇八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包装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81-02

我院每日需使用大量的手术器械、敷料等。为了规范手术器械的清洗流程,充分发挥手术室护士的专业护理作用,提高手术质量,在院领导与护理部、感控处、消毒供应中心的协调支持下实行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合作运作模式,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手术器械的清洗和消毒包装,以确保手术器械的卫生质量,其优势在于资源共享及高效利用。手术室护士能够集中精力配合手术,把手术室护士从非专业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供应室护士工作内容得到丰富充实,增强信心,价值得到提升。我院采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运作模式,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手术器械的清洗和消毒,以确保手术器械的卫生质量。实践表明,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月进行的细菌学抽样监测结果显示,清洗后的各类手术器械均达到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现总结经验如下。

1 设备配置

流动的冷热水装置;纯化水处理机一台;高压气枪、水枪各一把;超声波清洗机一台,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二台;专用干燥箱一台;等离子低温灭菌器一台,高温蒸汽灭菌器二台;操作台,无菌物品存储设备,密闭式下送车、回收车;空气净化设备;温度、湿度调节及监控设备;与手术室专用洁梯、污梯。

2 人员培训

在我院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正式合作前,对各级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了解其他医院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两个部门合作管理的整个过程和相关流程,并结合本院的实际制订出规范的操作流程。请专家来我院对各级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从机器设备使用、保养到手术器械清洗、准备、包装、灭菌、储存等各个环节都进行充分细致的培训。

3 工作流程

3.1 器械交接 器械数量的准确交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根据手术分类将器械归类成各类手术器械包,如大剖腹包、小剖腹包、骨科器械包、体外循环器械包等,特殊的器械和不常用的器械采取小包装,以备满足各类手术的要求。每个包选用合适的清洗筐盛放器械,器械清洗、打包、灭菌始终固定容器,每个包内放置器械基数卡片。由护士专职负责器械下送,下送前由器械护士与护工直接交接清点签字,器械筐内放入该器械护士姓名牌,无误后护工送至供应室与接包者核对登记,清点者都必须根据卡片认真核对并在器械清点登记本上签上姓名、时间、用于哪位病人,以便核对清點及追溯,如发现器械有误及时查找原因。

3.2 手术器械分班清洗流程 1)白班清洗流程。手术结束后,手术室器械护士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双方清点交接需清洗的手术器械并签名,放入运输车,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及工人通过污物专用电梯将器械送到消毒供应中心,净化室人员按器械洗涤难易度分别装入各器械洗涤筐,相应选择手工清洗、机器自动清洗或超声波振荡清洗等洗涤方法进行清洁,并经初步烘干后,送入清洁包装区。2)夜班清洗流程。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室是两个不同的专业科室,手术室工作日以继夜,节假日照样不停地进行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消毒供应中心由于护士人数不足,不能与手术室一样排班。针对这种情况,经双方护士长共同协商,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白班下班前将浸泡器械的多酶按比例配置好,便于手术室夜班护士使用,手术室夜班护士把用后的器械,先用清水冲洗器械表面的污物,在登记本上记录其编号并签名,然后将编号条码连同器械一起放进多酶浸泡,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次日上班后根据记录、编号进行查对,再按流程清洗。

3.3 检查包装 器械在包装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确保质量。首先由包装班护士进行目测,对清洗后器械的洁净与干燥情况进行检查。要求清洗后的物品达到:光洁无残留物质,无血迹、污渍和水垢,器械表面包括关节齿牙等处无锈斑。器械合格后,由手术室下派的主管护师根据器械包的名称进行制备,供应室将手术包内物品打印一览表,通过核对一览表进行包装。根据规范要求,放置四类卡,书写粘贴包外化学指示胶带。

3.4灭菌、运输、储存流程 各类器械、物品除用高压蒸汽灭菌外,对于不耐高压、不常用的器械可采用包装经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然后装入消毒后的物品专用运输车,分别送至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区备用。

4 小结

4.1 近1年来自实施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合作管理后,更为合理地利用了设备资源,消毒供应中心也发挥了其专业应有的职能,积极地促进了消毒供应中心向着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迈进。

4.2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效率,器械护士在经过1台手术的紧张配合后,体力消耗大,有时还要连台手术,体力的疲劳往往是造成医疗事故的隐患。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合作后,把清洗工作放在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护士把精力集中放在配合每台手术上。手术器械经过消毒中心供应中心处理后,手术器械的清洁度、光亮度大大提高,器械生锈、带有污渍的机会大大减少: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合作后既节约了手术室护士大量时间,又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为手术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钱黎明 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 中华护理杂志 2007,(5)

[2] 王竹华 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23)

9.医疗质量自查报告4篇 篇九

(4)门诊患者的沟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随诊的时间等。(5)医护之间的沟通:落实医疗行为的及时到位,各种检查是否及时进行,患者病情的变化是否得到及时处理,是否存在医疗隐患或者纠纷。

2、认真落实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对于有关治疗,必须由经治人员与家属和患者进行当面的沟通,把该诊治检查的必要性、适应症、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医疗费用、医疗需要观察或者治疗的时间向患者家属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如病情危重、病情波动变化大、精神异常、不配合医疗操作、随便外出等患者,必须做好解释工作,并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和理解,必要时设立专职陪护人员,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4、合理调配科室加床,在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对科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医疗质量自查报告范文二: 根据XXX卫生局关于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医疗质量安全整顿活动的要求,我院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到位 个别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转科转院制度等核心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如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的问题。

1、字迹潦草,有涂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

2、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记录内容分析少,过于形式化。

3、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

二、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难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质量管理是一门学科,要想提高医疗质量,不但要学习医学理论、医疗技术,还要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理念,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使医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质量管理意识,掌握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变被动的质量控制为主动的自我质量控制。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10.医疗质量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篇十

一、存在问题

(一)环境卫生问题:

1、室内卫生方面的问题:

(1)由于雨季天来临给日常保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不尽人意;

(2)留有部分卫生死角长时间不清理打扫,如病床床头柜角、病床床脚、各楼层饮水机摆放点保洁不及时、卫生间面盆擦洗不彻底等;

(3)住院病房由于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爱护环境卫生意识淡薄,随意乱扔垃圾现象突出,给保洁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4)窗玻璃不洁净、窗台、窗槽有灰尘垒积;

(5)院内墙体有小孩乱涂、乱画现象;

(6)部分上墙制度有灰尘、粘胶脱落。

2、室外卫生

(1)

一、二楼门面外张贴有电话或纸制小广告;

(2)外挂空调机外壳上清扫周期过长。

(二)消毒方面存在的问题

1、每日紫外线消毒记录登记不及时;

2、个别科室消毒液更换周期过长;

4、治疗室的治疗车未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5、查房、换药一病人一洗手(双手无可见污染时用速干手消毒剂)制度执行不严;

6、呼吸机螺纹管、湿化槽、无创面罩、止血带、体温计、氧气湿化瓶、吸引瓶等用后消毒执行干燥洁净保存制度不严;

7、雾化器用后水槽及雾化罐存在干燥放置制度执行不严;

8、医用冰箱未能做到每周定期除霜和清洁,每日无监测记录。

(三)医疗文书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处方

(1)处方的后记内容存在有缺项;

(2)个别处方存在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3)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存在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现象;

(4)处方修改存在未签名并未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现象。

2、病历

(1)病历书写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如:书写不及时、不规范、签字不及时,质控评分不认真;门诊病历存在不书写或书写不完整,不规范现象;

(2)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内容分析少,有的像记流水帐;

(3)个别自费用药未签知情同意书。

(4)在院病人病历摆放顺序不规范。

3、门诊日志

(1)填写项目不全,特别是家庭地址存在填写大地址现象;

(2)有个别医生在填写14周岁以下儿童就诊时未在备注栏填写户主姓名;

(3)门诊日志上登记的传染病患者在上报后,个别未在《门诊日志》上标注疫情已报,同时有些存在缺少联系方式(电话号码)。

(四)合理检查与合理用药、抗菌、激素药物使用急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1、个别医生在抗菌、激素药物的应用存在有不合理的现象。

2、急救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二、整改措施: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认真学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有关条例及管理办法,学习核心制度等及各级各类人员行为规范、岗位职责,要求每一个医务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及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岗位责任,努力做到团结上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业务素质,应定期组织业务学习、病例讨论,通过学习讨论使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能做到对技术精益求精、积极进取,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要结合开展平安医院、三好一满意等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和人文修养,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转化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医院管理

健全制度强化责任,认真落实行政查房制度、业务查房制度、总值班制度、院长后勤查房制度及请示报告制度等。临床科室要强化首诊医师负责制、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等核心制度的落实。要以我院属县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民营医院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医院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加强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切实提升患者就医环境;

2、医务科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查房和运行病历检查工作,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是很好的措施,但是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3、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考核的实效,不能流于形式。科室负责人要重视三基训练,要经常对医务人员讲三基学习的重要性,保证每月进行一次科内考核,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8月初,医务科要组织一次技能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

4、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

要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要制定奖惩办法,保证住院病历的及时归档和安全流转;

5、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

要进一步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监测等工作上下大功夫,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将工作做细,不能应付。要进一步加大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让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做好个人控制环节。发挥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的职责,配合院感办积极开展工作,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漏报;

6、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根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精神,制定我院具体实施办法及奖惩制度,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要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对门诊医生设置处方权限,保证制度的落实。提高药敏试验率,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

(四)强化药事会职责,确保病人临床用药安全 医院药事会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条例》,加强培训、监督和管理,以保证临床用药、医用材料及检验试剂等质量合格、安全,符合临床使用要求。进一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按时上报。规范药房建设,及时清查并上报近效期药品。依法加强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管理工作,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五)满足患者心理需要,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营造和谐就诊环境。

患者在医院内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他们需要被关怀,被尊重,被接纳,需要了解他的诊断、治疗信息,需要安全感并渴望早日康复,同时他们还会有对今后家庭、工作等社会问题的种种忧虑。这些都需要医护人员很好地了解,予以解决或满足。首先,医护人员在接诊时必须着装整齐、态度和蔼、精力充沛,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是其分管的医生或护士,使患者得到一个良好的印象,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有所依托感,使患者情绪稳定,家属满意放心,在诊治过程中才能主动配合,建立起主动合作型的医患关系。患者和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迫切地要求医护人员及时为他们传达诊断治疗信息,这也是患者和家属的权利。所以医护人员必须及时和他们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使患者及家属能主动配合,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能和患者及家属经常交流病情和治疗计划,对他们需要了解的不能满足,也会造成误解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六)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诊疗水平

11.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篇十一

1 维护正常医疗工作秩序, 为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医院成立和健全了由院领导、专家和机关等人员组成的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等质量管理组织, 并设立质量管理科。各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全院形成了以院领导为核心、以专家为骨干和全院各级医务人员参加的三级质量管理系统。并且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广大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工作中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 通过医疗质量分析会、科主任座谈会、科务会等多种形式对检查结果加以反馈, 并与目标管理考评挂钩, 达到以查促建的目的。

2 注重基础医疗质量管理

提高全员的业务素质和质量意识, 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采取不同的级别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全院各级各类技术人员中质量教育, 要求学习和掌握各自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制度。突出重点环节, 注重全程质控。在抓好3种病人, 即疑难、危重、特殊病人诊断治疗工作的同时, 外科科室重点抓住手术"四不做", 即:没有明确诊断不做, 没有术前讨论不做, 没有充分准备不做, 没有病人签字不做。把好手术前、中、后三关, 保证手术质量, 减少手术并发症。内科科室重点抓住"三及时", 即:诊断及时, 治疗及时, 出院及时。同时, 要注重门诊技术力量的合理配置, 充分发挥专家门诊、专病门诊的作用, 着重提高门诊技术力量, 既保证门诊确诊率, 降低复诊率, 又解除患者出院后的顾虑。

抓好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报告及专家评价关, 确保质量与效益并举, 对每一项新技术、新业务均需有可行性、安全性论证报告, 并经专家开展情况进行讨论评价肯定后, 才能正式投入临床应用。

抓好药品、制剂质量和安全用药关, 抓好护理质量关及院内感染监控关等等监控工作, 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

3 加强终末质量管理

12.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篇十二

2016医疗服务质量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根据区卫计委2016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文件的要求,我院对照2016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标准,对部门和科室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意见、措施和具体整改责任落实汇报如下:

一、我院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一)我院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职责明确,责任到人。我们制定了医疗质量、护理、院感等安全管理方案,健全完善了各项医疗管理制度职责。,定期深入科室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核心制度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使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举办“医疗质量安全”等培训,对全员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加强了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培训和考核。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各科室每季度必须考核一次,医务科、护理部每半年必须举办一次全院性的三基考核,参考率、合格率务必达95%以上。

(三)健全了防范医疗事故纠纷、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预案,建立了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护理管理方面

能够严格按照《护士条例》规定实施护理管理工作,组织护士长及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了《护士条例》,确保做到知法、守法、依法执业。每年制定护士在职培训计划,包括三基学习、业务讲座、护理查房等。按计划认真执行完成。

(五)、医院感染管理

(1)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我院建立和完善了医院感染质控组织。

(2)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组织的工作职责得到了落实。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和任务要求,每年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每年召开医院感染管理会议,总结近期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解决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布置下一时期的工作重点。

1(3)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隔离意识

(4)认真开展了医院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监测工作,降低了医院感染率,从未发生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现象。加强了一次性使用用品的管理。各科室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办法”,一做到先领先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使用用品用后,由专人集中回收,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二、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够的地方。个别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核心制度有时不能很好的落实,病例讨论还有应付的情况。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手术病人的风险评估,仅限于术前讨论或术前小结中,还没建立起书面的风险评估制度。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想象。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内容分析少,有的象记流水帐,过于形式化。

2、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

3、病历均为打印,复制粘贴后未及时查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依然存在,字迹潦草,有涂改现象。

(四)个别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中时有“生冷硬”现象,医疗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医患沟通技巧不够,对医疗风险估计不足,造成医患沟通不够到位。

(五)专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很好的满足病人的需求,急救技能尚需要进一步演练。

(六)科室管理不够,问题发现后不能经常性督促整改和落实,造成问题长期存在。

三、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很难保证质量 目标的实现。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的培训。我院花大力气进行了制度建设,汇编了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及各级人员职责。要认真组织学习《医院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病历书写规范》、《医疗核心制度》等规定,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核心制度、人员职责,2加强医务人员的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医务科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查房和运行病历检查工作,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是很好的措施,但是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考核的实效,不能流于形式。科室负责人要重视三基训练,要经常对医务人员讲三基学习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要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以制定奖惩办法,保证住院病历的及时归档和安全流转。

4、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

要进一步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监测等工作上下大功夫,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将工作做细,不能应付。要进一步加大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让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做好个人控制环节。发挥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的职责,配合院感办积极开展工作,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漏报。

5、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根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精神,制定我院具体实施办法及奖惩制度,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要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保证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让医务人员明确医德是医务人员从业的行为规范和自律操守。要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

(四)满足患者心理需要,密切医患关系,减少纠纷发生,营造和谐就诊环境。首先,医护人员在接诊时必须着装整齐、态度和蔼、精力充沛,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是其分管的医生或护士,使患者得到一个良好的印象,使患者情绪稳定,在诊治过程中才能主动配合,建立起主动合作型的医患关系。患者和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迫切地要求医护人员及时为他们传达诊断治疗信息,这也是患者和家属的权利。所以医护人员必须及时和他们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使患者及家属能主动配合,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能和患者及家属经常交流病情和治疗计划,对他们需要了解的不能满足,也会造成误解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我院一定以此次乃检查为契机,在区卫计委的领导下,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管理措施,优化人员素质,求真务实,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

XX医院

13.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篇十三

根据《关于印发2009年上海市“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我院于9月开展了自查活动,现报告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我院成立了09年医院管理年暨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领导小组,涵盖了院办、医务处、护理部、科教处、人事处、总务处、精神文明办公室、药剂科、检验科、中心实验室等主要科(处)室,负责本院“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具体实施;并专门成立了医疗服务督查办公室,负责督查涉及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

一、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我院建立了手 术分级管理制度,将各种各类手术分为特大、大、中、小四级手术,各科室根据规定,确定具体手术级别及手术人员名单。医院对各级手术医生根据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结合工作能力确定其能开展对应级别的手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我院已更新了抗菌药物管理各项制度;修订了一系列制度,包括“处方点评制度”(4项)、“Ⅰ类切口预防用药相关制度”(3项)、“用药安全有关制度”(5项);落实了安全用药5项措施,并已将医院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制度化;健全了麻醉和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制度已并按照执行;完善了急诊科“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越级使用问题。对照药品管理办法,我院普通病房已基本取消麻醉及第一类精神,高危药品有制度及醒目标识,无易制毒和放射等药品。

医疗服务督查办公室还专门进病房抽查了两个科室的现场病史,发现抗生素管理不够规范,抗生素使用存在时间过长,规格过量等问题。现已责令其立即整改。今后要继续加大对抗菌药物应用的动态监测力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为进一步推进“病人安全目标”,根据活动方案的要求,我院新建了“患者识别腕带使用规定”和“临床危急值电话报告登记本”,在原有“压疮预防、监控”制度的基础上,增订了“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我院将进一步协调落实手术前“time out”的核对要求,强化对临床医务人员洗手操作依从性的培训和督查,继续落实病人安全目标。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规定,我院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了全面检查。

我院各项实验室制度健全,尤其是生物安全、化学试剂使用和保管、危险品保管制度、废弃物处理等,落实到位,相关记录齐全。P2实验室备案证,PCR实验室合格证齐全,相应SOP制度完善,相关工作人员具有生物安全上岗证。生物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所有临床检验项目制订了SOP,并严格执行SOP,所有检验项目均有收费标准,“三证”齐全。有仪器保养、维修,试剂领用、保管制度,做好室内、室间质控,并有记录。已开展突法实验室生物污染事件演练并进行考核。

三、安全生产

根据活动要求,我院排查了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

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制订了突法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加强了对重要设施、装备、关键设备和装置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并保障安全运行;对宿舍、食堂、营养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了用水用电防火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对潜在危险处进行检查,防止漏电、漏气、漏水等。

四、医院感染

我院自05年起,一直设有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负责感染控制工作。对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我院已按质控要求及时制定并完善了医院感染控制SOP。自2004年9月起对ICU内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开展了前瞻性调查: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有原始登记资料,且每半年对数据进行总结及反馈。目前已现场查看了医院内的重点部门(产房、血透室、ICU、感染性疾病科、血液科、手术室、中心供应室、微生物实验室、内镜中心等),均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新进消毒液、消毒器械或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均需医院感染管理科签字审核后才能引进、购置。已制定医务人员利器损伤、HIV、HBV/HCV职业暴露的报告及处理制度,并按照质控中心要求进行网络直报;有暴露情况登记,免疫预防效果和发病情况追究记录。发热门诊配有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N95口罩、眼罩。

14.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报告 篇十四

一、对内部审计报告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

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简而言之, 就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校对, 确保审计报告具备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规范性等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审计成果的好坏、审计质量的高低都集中反映在审计报告上, 因此, 对审计报告进行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审计价值最大化

内部审计报告是内审机构“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 其“用户”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的上级管理单位 (或部门) 、相关监管机构等等。内部审计报告本身不产生价值, 审计价值的产生在于这些“用户”对内部审计报告是否感兴趣、是否加以使用、如何使用, 即是否切实正视问题, 采取整改措施改进不足, 达到完善制度、纠正缺陷、防范风险的目标。而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 正是决定这一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内审机构必须重视审计报告质量, 使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

(二) 有利于构建和谐审计环境

一份质量上乘的审计报告, 可以成为审与被审之间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桥梁, 可以减少工作中的摩擦、不信任, 并可为后续的、持久的审计工作做好铺垫, 对构建和谐的审计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 一份糟糕的审计报告, 有可能使审与被审的关系很快恶化, 对审计工作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对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形成障碍。良好的工作关系一旦被破坏, 要重新恢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 有利于塑造审计部门良好形象

对上述审计的“用户”而言, 内部审计的“过程”是隐性的, 因此, “过程”的质量高低对其而言无直观感受, 唯有内部审计报告这一“结果”性的载体, 方能使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形成体验。如果撰写的内部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全面, 得到“用户”的认可, 将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的良好形象, 反之, 审计的形象会受到损害或贬低。

(四) 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能力

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需要从源头抓起, 而不是等到审计报告初稿形成再进行控制, 因此, 质量控制的过程将对审计人员提出全方位的要求, 诸如, 审前准备资料收集要完备、分析要有深度;审计模型的研发、运行和初步验证要精准;现场查证要保持职业审慎性和敏感性等等, 这些点点滴滴的要求都是为审计报告的撰写作铺垫, 有利于提升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二、内部审计报告质量常见问题剖析

(一) 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客观、不精练

1. 不全面。

这是指在审计报告中没有植入系统论的观点, 作出的审计结论没有将审计事项作为一个系统来反映, 而只是表达了其中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方面, 对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描述不全, 这将使阅读者不能了解到审计事项的全貌。比如, 很多审计报告的审计结论往往只描述存在的问题, 却漏了审计事项正面的、需要予以肯定的一面, 这容易使阅读者产生被审计单位一无是处的印象。或者是在篇幅的安排上, 正面的陈述寥寥几句后, 话锋一转立即进入大篇幅的问题陈述, 这都很容易引起被审计单位的不解或者反感。

2. 不客观。

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 以事实为依据, 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不客观的情形一般表现为两个极端, 其中一个极端是作出的审计结论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言辞犀利, 表达的观点过于偏激。另一个极端是赞扬性、修饰性、脱离客观实际的用词多, 过于迎合被审计单位。这两种极端都违背了审计最基本的客观性要求。

3. 不精练。

审计结论应当给阅读者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 长篇大论、非条目式的审计结论读起来不仅费力, 而且会增加阅读者在理解、消化、吸收观点方面的负担。此外, 有的审计报告中会引用图表辅助性地表达审计结论, 但在描述时往往会重复表内数据, 而没有能够很好地归纳出表中数据所隐含的观点, 显得累赘、繁琐, 说不到点子上。

(二) 审计发现问题定性不准、原因分析不透、问题全貌不清、归纳不够精练

1. 定性不够精准。

主要是没有能够精确地表达出问题的实质。有的审计人员为达到吸引阅读者眼球的目的, 容易陷入上纲上线、过于拔高的怪圈。比如, 从问题定性的描述中, 看不出是个别问题还是普遍问题, 或者以偏概全、放大问题, 或者将一般风险问题升级为严重风险问题等等。

2.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不够透彻。

有的审计报告只侧重于描述问题的具体表现, 而遗漏了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这很容易在阅读者中产生问题理解上的歧义, 比如, 有的问题虽然看上去很严重, 但有可能是多年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也有的问题更多是客观原因所致, 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对问题成因没有加以一定的分析和描述, 不给阅读者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尤其是给上级管理部门一个清晰的脉络, 则在责任人的处理上很容易被不当追责, 也不利于从根源上采取整改性措施, 而使整改工作徒留表面。

3. 因查证不清或受审计技术限制, 说不清问题的全貌。

一方面, 如果审计人员不能胜任所分配的审计查证任务, 或虽能胜任但责任心差、敷衍了事, 结果可导致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描述不清, 放大审计风险。另一方面, 在相关业务数据未实现电子化的领域, 审计人员仅能就所查的几个样本发表审计意见, 无法全方位把问题描述清楚, 但从阅读者的需求或期望考虑, 往往想了解清楚所描述问题全量数据的情况。当然, 随着信息化审计技术的发展, 这一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非纸质介质存储的业务将可对全量数据实现问题查找并进行描述。

4. 归纳不够精练。

审计报告忌冗长, 尤其是对管理层而言, 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能了解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并作出决策, 但有的审计报告对问题的描述过长, 没有进行精加工, 最典型的是简单将向被审计单位取证确认的问题事实描述原模原样复制粘贴于审计报告中, 缺乏对问题的归类和精加工。

(三) 审计建议空洞

1. 放之四海皆准, 无针对性。

提出的审计建议宽泛, 针对性不强, 使用形式化的语言进行表述, 诸如, “建议加强对员工的合规意识教育”、“建议加大对责任人的惩处力度”、“建议切实整改相关问题”等等, 未能与审计发现和原因分析建立恰当的对应关系, 或者, 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不透、不准, 导致提不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报告使用者不知从何下手将建议落到实处。

2. 仅从审计角度出发, 无可操作性。

如果审计报告撰写者只站在审计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关切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就会出现提交的审计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比如, 为挽回三千元的损失, 被审计单位需要支付八千元的差旅费, 此时若再建议被审计单位追款, 显然是得不偿失;二是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 某银行财政性存款占比很大, 为了整改一个一般性问题, 可能导致该银行存款被大量划转, 危及到其在当地的持续发展, 此时的审计建议若不讲究策略, 也不具可操作性;三是提出的审计建议层级错误, 比如, 本应是上级部门才能够解决的问题, 却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建议, 使其无法操作。

(四) 整体不连贯, 前后矛盾

如果将审计结论、审计发现、审计建议前后连贯、融为一体去审视, 会发现有的审计报告中, 审计结论与紧随其后的其他描述存在观点上的冲突, 没有遥相呼应, 比如, 给出的审计结论“正面”, 但审计发现部分性质严重的问题较多, 给出的审计结论“负面”, 但审计发现部分却仅只是少量的轻微问题。或者, 对同一审计事项的描述, 前面是一种观点, 但后面却是另一种观点等等。还有, 就是审计建议与审计结论、审计发现相分离, 没有一脉相承。

(五) 文字表达方面的常识性错误

所谓常识性的错误, 主要是指审计报告中存在错字、漏字、别字、标点错误、数据错误, 或同一指标数据前后不一等等。现实审计工作中, 审计报告存在常识性错误的情况并不鲜见, 往往是撰写者和复核者责任心不足所导致。

三、做好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若干策略

要控制好上述常见的审计报告质量问题, 审计部门不能仅从审计报告本身入手, 即不能狭隘地局限在审计评价、审计发现、审计建议、文字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对一的去思考控制策略, 而要放眼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更宏观的层面 (如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 去加以思考, 拓展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范围和空间。按照内容齐全、陈述客观、文字简明、程序规范、编制及时、建议可行等六项审计报告质量标准, 除了需要持续提升审计人员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外, 通过以下若干控制策略, 将可有力地避免审计报告常见问题, 促进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一) 创建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

1. 根据单位特点建立适用的审计评价体系。

如何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审计部门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探索和建立客观、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这是有效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需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针对不同的审计事项, 可以建立不同的审计评价体系, 如针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针对单位财务收支审计, 可以建立财务收支审计评价体系;针对单位所有业务进行的审计, 可以建立综合经营管理审计评价体系等。建立审计评价体系的方法, 一般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现状, 从审计监督的角度出发, 选取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若干考核指标、财务会计指标、发展指标、管理指标等, 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对象或事项进行较为客观的量化评价。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在设计时要按时间序列, 注意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做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 充分利用各类审计信息获取的渠道。

任何一条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审计报告中的内容, 或为现场查证提供线索, 因此, 必须利用好信息的各类获取渠道, 使报告撰写人能够获取对起草报告有用的信息。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这种渠道是宽泛的, Internet、影视报纸、内部企业网、公文流转OA系统, 包括以往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在各类场合的讲话等均是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渠道, 关键是对有关信息要敏感, 善于捕捉。此外, 在与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员工的谈话交流中, 也可以获取很多信息来丰富审计报告, 因此, 运用好访谈机制也十分必要。

3. 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报告审核制度, 尤其要通过提高制度执行力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在审计报告完稿并按规定的路径正式以红头文件报送之前, 必须经过多个关口的严格审核程序, 反复斟酌和修改, 以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不存在一般性或常识性错误。一份内容写得很好的审计报告可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瑕疵所损害。审计报告的本质是评价审计事项、陈述审计发现问题、揭示经营管理的不足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 因此, 其中的任何细小错误都会在阅读者的眼中放大。这些较小的错误会转移阅读者对正文的注意力, 由此将弱化主要内容在阅读者心中的分量。有的审计人员往往忽视了细节, 加之审核不力, 使审计报告到了正式发文环节仍存在低级错误, 从而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整体效果。

4. 引入或自行开发各类审计系统, 实现审计工作电子化、网络化。

根据工作的需要, 内部审计机构至少需要两套软件系统, 其中一套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这是对审计部门自身所产生的内部信息档案进行处理的系统, 如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等信息的处理可由该系统完成, 其数据处理量不会很大, 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也不高。另外一套是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会计总账、明细账、报表和其他业务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找出问题疑点线索的系统, 对软硬件的要求都很高。审计人员可根据单位的数据特点、数据结构, 对照各类规章制度, 设计不同的审计模型, 利用该系统查找疑点问题后实施进一步分析和查证, 从海量数据中真正实现“大海捞针”, 尽情体验高科技给审计工作带来的乐趣, 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利用先进的审计系统后, 将对审计报告的质量形成强大支撑, 如在过去对一些数据量大的审计事项, 由于审计资源不足无法安排全部查证, 审计报告只能就已查证的一个或几个“点”发表审计意见, 而利用审计系统对疑点问题进行“大海捞针”并查证后, 就可以在审计报告中“由点到面”进行表述, 反映出该审计事项的全貌, 提高报告阅读者和使用者的满意度。此外, 利用该系统对案件等舞弊行为的查证也比过去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而这些经过查证的重大控制风险事项将给审计报告“锦上添花”, 变得更加有分量和说服力。

(二) 审计报告核心部分的处理技巧及整体流程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一般由封面、目录、正文三个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基本情况、审计结论 (或审计评价) 、审计发现、审计建议等四个部分, 其中后三个部分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需要报告撰写人精心构思, 讲究技巧。

1. 审计结论部分。

在对审计事项进行深入查证的基础上发表总括性的审计意见, 就是审计结论, 这好比医生在体检后写出体格鉴定, 或对某人进行全方位考评后写出综合评语, 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此审计结论是整篇审计报告的焦点。同时, 审计结论还是审计报告写作和阅读的起点, 后面的所有内容都应与之相关并为其提供支持和解释, 可见审计结论在审计报告中何等重要。

审计结论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对审计事项的正面分析和审计发现两个部分所作出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要确保审计结论的质量, 必须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发挥高超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 将微观的、分散的内容逐步归纳至宏观层面、管理层面, 最终揭示审计事项的内在本质, 切忌零敲碎打,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仅反映审计事项的局部。

写好审计结论的关键和技巧之一, 是要充分利用审计评价体系, 把其作为一个具有透视功能、画像功能的利器, 尽可能作出以量化为基础的定性评价。这个过程正如画人的肖像一样, 寥寥几画就要能勾勒出大体相貌, 并通过巧妙的“画龙点睛”, 画出最具特点的部分, 使之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样, 审计结论看上去就会令人过目难忘。在这一过程中, 运用好“头脑风暴”非常重要, 依靠集体的智慧, 而不只是简单地交由起草审计报告的人员, 类似“盲人摸象”,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理解描述出“大象”的特征, 然后由起草报告的人员逐个汇总、提炼, 以恰当的形式组合“柱子 (象腿) 、扇子 (象耳) 、鞭子 (象尾) 、厚墙 (象肚) ……”, “大象”这一被审计事项就逐步勾勒出来了。

另外一个技巧是均衡评价, 不能只向报告阅读者展示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和缺陷。在审计报告中注入平衡和理解, 对审计成果的利用和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大有好处, 因此在评价分析时, 对被审计单位做得好的方面或闪光点, 应该予以认可, 这表明审计部门不仅仅只是在查找问题。

2. 审计发现部分。

审计发现应高度归纳、概括和精练, 并主次分明, 恰当地区分重要审计发现和一般审计发现, 做到定性准确, 描述清晰, 分析透彻, 充分揭示所存在的风险。

(1) 在每条审计发现定性结论的后面应当跟有明确的数据, 并解释清楚问题什么时候发生和在哪里发生, 广度和深度怎样等, 这样可以揭示问题的全貌, 便于管理者决策。

(2) 需要注意, 管理层关注的是那些从整体上影响单位的问题, 他们期望被告诉重要的问题, 或者期望采取行动来避免一些风险或改正一些重大的管理缺陷。因此, 包含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填充物或仅仅是为了扩大审计成果的数量。只有需要关注的问题、不能忽略的问题才需要在报告中反映出来。不知取舍、不分轻重、全面开花是内部审计报告的大忌。

(3) 对一些审计发现的特殊问题, 要避免泛泛的平铺直叙, 适当加入对所揭示问题的风险判断分析、原因分析, 有助于报告阅读者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实质和风险所在, 提高关注程度, 明确整改方向。

3. 审计建议部分。

这一部分需要反映的是核心的、关键的审计建议, 是促使被审计单位采取行动的“指南”。因此, 审计报告撰写人必须首先找出被审计单位的“短板”在哪里, 对被审计单位影响最大的若干因素是什么, 审计发现中哪些是制度性缺陷所致, 哪些是制度执行力不足所致。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透彻后, 再向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管理单位提出具体的纠正改进意见, 这样的审计建议才是有利用价值的, 也易于有关单位采纳。

内部审计机构在现场审计或在相互交换审计意见的过程中, 与被审计单位共同探讨审计建议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 将可以提高审计部门所提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行动的一致性, 并使审与被审双方都产生彼此相互尊重的感觉。

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陈述应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 而不能简单认为被审计单位提出不同意见就是对审计的不满, 甚至规定当被审计单位签署“问题属实”就不允许被审计单位陈述, 这不但无助于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也不利于促进审计自身能力的提高。实际上, 被审计单位的陈述越详细越好, 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多维度了解问题的实质, 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大有裨益。当然, 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陈述, 需要在审计人员个人职业判断的基础上, 由审计组核心团队经过集体讨论确认后作出是否采纳意见的决策。

4. 将审计结论、审计发现、审计建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联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必须使每一个客观的阅读者相信审计结果是客观和重要的, 结论是合理的, 以及建议是可使用的和可接受的。因此, 在每一部分的内容陈述完毕后, 还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 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等低级错误。其中, 审计结论需要审计事项分析和审计发现作支撑, 而审计发现是审计评价的具体延伸, 审计建议则是针对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必须与特定的审计发现和审计评价直接相关, 避免流水式的罗列。

5. 以非常规方式构思和起草审计报告, 改善流程控制。

按照一般的习惯和做法, 内部审计报告一般是在现场审计阶段结束后才开始起草, 然而事实表明, 以这种常规的方式撰写审计报告, 其效果会打折扣。为确保审计报告质量, 作为起草者应在准备阶段就构思审计报告怎样撰写, 尤其是在每个审计小组提交了详细的审前准备分析资料之后, 因为此时, 对已搜集的各路信息经过一定的综合分析判断, 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最初步的影子———“一个看似有了点模样但还残缺不全的影子”将在脑海里产生。随着现场查证的进一步深入, 以及其他各类信息量的不断累积, 一个完整的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的影子将清晰呈现, 并将最终验证当初脑海里“似曾相识的印象”。

若现场结束后才开始构思, 即便有工作底稿或分报告作支撑,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衰减, 会存在对已经完成的审计结果的省略或缩减。因此, 需要提前构思和起草报告框架, 明确审计组成员提供报告所需的必要信息, 并将可用信息全流程、实时记录于审计报告草稿中, 最后再经过加工去粗取精。

总之,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报告就像一座设计完美的桥梁, 能够使内部审计机构、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之间达到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以便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促进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只要审计人员尽心尽职, 群策群力, 注意技巧, 反复斟酌, 就一定能产出内部审计报告精品。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计程车运输合作社设置管理办法下一篇: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